六年级阅读理解文言文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阅读理解文言文(推荐10篇)

六年级阅读理解文言文 篇1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 147 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适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 “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对,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 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 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 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 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 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 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①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 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叮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 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 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 的小虫。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 “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 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 合:指频率相同。

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6、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 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 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7、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为一步高一步。”及下桥,又问之,对曰: “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 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 指明成祖朱棣。

1、解释:①对

②说

③方

④遽

⑤应

⑥既

⑦敏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

8、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 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 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 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 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 柴。⑤执苦:干苦活。

1、解释:①孤

②明

③庐

④笞

六年级阅读理解文言文 篇2

所谓“抄读”就是先把教材上的文字按照一定格式转抄到一个专用“文言文抄读笔记本”上。取一本比较厚的横行抄写本, 先把文章的标题和作者抄好, 然后下面空行的第一行留空, 待以后学习时补充注解用, 接下来第二行就用来抄写原文, 注意要把课文下面的注解抄在相应的字词后面, 并用括号括起来, 第三行留着待以后写译文用……如此依次往下进行。这样所有的行就被分为若干个单元, 每个单元三行。这里还要注意的是, 抄写原文最好用蓝色笔, 文下和后来补充的注解用红色笔, 译文用黑色笔。这样, 抄写的各部分色彩鲜明, 易于识记。另外还要说明的是, 最好在每页的右边留下一定的空白, 用来写学习心得和笔记。

二、研读

这个环节初中阶段应该在课堂上进行。在研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必须读懂课文大意。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边看自己的抄读笔记边结合各种参考书、工具书在小组内学习交流, 可以指定四位同学成立备课小组, 在认真预习、摘抄出疑难点的基础上, 通过找资料, 翻阅工具书、互相讨论等形式充分交流。其他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自己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 按一定顺序 (如字词、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特色等) 依次向备课小组提问、质疑, 由备课小组逐一回答。备课小组不能解答的问题, 作好标记以待下一步解决。

三、解读

在这一环节, 让学生稍做准备后, 由各备课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把自己小组的疑难问题让课代表逐一在黑板上板书以进行交流。在交流释疑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要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也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 提供有利条件,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敢于“怀疑一切”, 发表不同意见。

四、译读

翻译这一环节要由学生自己完成, 不能由教师代替, 要先给学生介绍“留、补、删、调、换”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和“猜译”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选学生上讲台对课文逐句进行直译, 老师和其他学生边听边纠正, 目的是检测和反馈。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改变观念和思路, 改变只重视传授知识, 不注重传授学习方法的倾向,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情感观。要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 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突出那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倡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五、评读

所谓评读就是在领悟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解读, 读出神韵。方法上应该灵活多样, 不宜死板, 一成不变。主要有以下这几种模式可以采用:1.“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形式, 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 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 自主地建构知识, 形成学科模型;2.讨论式:出示讨论题——定向学习教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3.辩论式:学习新教材——出现辩论题 (或找出学生间的不同想法) ——分组准备——两组辩论——辩后小结。在这个环节上,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语言运用技巧, 在讨论、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接受别人有益的观点。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掺入一个“悟”字, 他们学到的东西才有可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六、引读

引读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 达到学以致用。文言文教学中, 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应引导学生由粗知文章的内容, 到了解文章的结构, 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 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 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 说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问, 作出独到的评价, 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 用以指导自已的写作实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孙波.猜译与朗读处理[J].中学语文教学.2006 (3) .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技巧探析 篇3

关键词:读文章;精读略读;重在理解

一、“读”文章的重要性

想要做好阅读理解,就要明白阅读究竟是什么,究竟考查的是什么。首先,阅读是什么?小学阶段做的阅读大多数是中外名家在早些年或者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而这些名家们往往是经历过一些事情,对生活或时局所产生的看法或感慨。因此,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有带入的概念。所谓“带入”就是指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阅读的过程中,并且将作者的生平、生活背景带入到阅读中,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故乡》的时候,如果只是简单地读那将无法体会作者真正想要抒发的感情,尤其是像鲁迅这样的大家,他的一些作品本身对读者就有一定的要求。强烈的感情往往需要读者去领会,这种领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阅读理解这一类题型考查的就是学生的领悟能力,在课本或考试卷中呈现出的是学生对于文章的分析与领悟,而到了社会上,所表现出的就是领会他人言语意图的能力,这不论是对学生日后的工作还是人际交往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休戚相关。对于小学阶段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真正切实地去培养这种能力,则需要在读的过程中认真地读,而且带着培养领悟能力的目的去读,这样长久坚持下去才会有提高。所以,“读”是首先需要做好的功课。

二、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和泛读是语文阅读学习的两种最常用的阅读方法,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也是理解与感悟文章最好的方法。精读顾名思义,就是指精确、精细地阅读。这样阅读的目的是准确地理解文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感情与思想,而且通过反复精读,往往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悟。而泛读则是指泛泛地读,也就是所说的一目十行,目的主要在于阅读的速度,不去过分关注文章字词的含义或理解,而是注重弄明白文章的意思。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不同的文章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就可以用泛读或者略读,而在阅读议论文、说明文或诗歌乐曲的时候则需要精读,尤其是对于诗歌作品的理解,一定要抓住每一个字的含义及其对于总体的作用。有时对于某些文章还需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比如,夹叙夹议类文章,叙述的部分就可以泛读,而议论的部分则需要精读等。总之,以上两种方法应该合理地结合起来,这样在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时间上的轻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理解,对学生语文的总体学习也非常有益。

三、阅读重在理解

阅读理解的一个前提是要会阅读,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但是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理解。理解本身是一种能力,在社会性话语流中,其实大多数对话都是杂乱无章的,但是人们互相之间却能够明白对方的话,这不仅要依靠理解能力,更是因为长久以来人们之间形成的语言习惯,以至于时不时出现的新词汇都会被人们轻易地理解并记住。那么作为中国人,每天都身处于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能够很自然地理解各种语境中的话语,那么为什么还需要锻炼这种理解能力?原因恰恰在于理解实际上分为好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自己认为自己理解。这是最初的层次,大多数人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都会觉得自己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是匆匆看了一眼的人也会这样认为,实际上则是管中窥豹。第二个层次,知道自己还尚未理解。在读完文章之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但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理解上的欠缺,所以会通过反复的阅读来加深理解,或者理解尚未理解的内容,从而来达到第三个层次,即忽略理解的主题,转而关注作者的理解。也就是说,不再考虑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而是将自己看作作者,将作者的身世、变故加在自己身上,从而去发现自己的感受,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他人的理解。诚然,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没有过多的人生经历,思想层次也仍需提高,所以要想达到第三个层次,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练习,还要有正确的感觉。

总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训练这一方面,需要注意上述所讲的几点内容。首先,要认真地读,仔细地看,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其次,还要学会阅读的具体方法,最简单也最实用的两种——精读与泛读,学生勤加练习,多多感受并总结经验。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作者的理解,方能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洁.培养初中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9.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教案 篇4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掌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会“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和志向、情怀上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牛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看哪组理解得好。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评课稿 篇5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是很不容易。而在赵老师的课堂上丝毫没有感觉到学生学得艰难,而是每个学生一直都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简约而又不失华丽,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我从这节课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一、巧学生字。

因为我是一个低年级的老师,我觉得识字写字的教学环节只有低年级段出现,没想到今天赵老师在教高年级学文的同时,没有丢弃最基本识字教学。在“惟”“俱”“辩”“鸿”这些生字在文章不同地方出现的时候,赵老师在学生理解字义后又提醒学生这字是本课的生字,这是在无声的强调这个字很重要不能写错,紧接着就指出在写这些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巩固这些生字,赵老师还不忘让学生在每个字的旁边写上一个。学习生字和理解文章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正体现出字不离文,文不字的教学理念。

二、以读为本,读出精彩

赵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文时,没有直白的去一句句的理解古文的意思,而是在读文前都会提出一个与要读的内容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每次读的语气不同,收获就不同。学生读书的欲望被燃起,就减少对古文的恐惧,学生自然想读、愿意读、乐意读。如:在《学奕》这则古文中有“为是其智弗若与?”这样一个问句。赵老师就对学生说:“我们既然学习文言文,就要用文言文的形式来回答。”接下她就请学生从书中找答案,再用书中的话来回答。在这一问一答一找中,学生就水到渠成的把古文的精髓弄明白了。

在学《两小儿辩日》一则时,赵老师紧紧地抓住一个“辩”,先让学生弄清楚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争辩的内容是什么?弄清楚后就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这则古文的意思,其他的孩子读对应的古文,在这样的对读中学生自己很快的就弄懂了古文的意思,无需老师的讲解,这是一个多么巧妙的设计。接下来的引导背诵设计的更为精彩,赵老师就让同学生用古文当中的.语言来和她进行一场辩论赛,她做第一小孩,让学生做另一个小孩进行辩论,而后在交换,最后再让学生一人扮演两个角色,老师说一些提示语,这是通过不同的语气去体会当时两个孩子争辩是如何争辩的。这样学生即使读着古文中的句子,也感觉不到古文的拗口,反而还增添了一些童真童趣。

六年级阅读理解文言文 篇6

体裁:文言文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

孟子,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学弈》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说明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实事求是。告诉我们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重难点

重点:朗读和背诵

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三、重点词句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

六年级阅读理解文言文 篇7

突然, 从远处传来一声尖锐的口哨声, 西尔维娅知道这不是友好的鸟鸣声。“你好, 小女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高兴地叫道, “这儿离大路多远? ”西尔维娅发抖着低语道:“两里。”她面对的是一个带枪的高个小伙子。

陌生人开始和西尔维娅赶着奶牛在森林里穿行。“我一直在打鸟, ”他抱怨道, “但我迷路了, 你认为我可以在你家过夜吗? ”

西尔维娅 没有回答 , 她很高兴就要到家了。她看见祖母正站在农舍门口。陌生人放下枪, 把他遇到的问题告诉微笑着的西尔维娅的祖母。“当然, 你可以和我们待在一起, ”她说, “我们不怎么富裕, 但欢迎你和我们分享我们拥有的东西。”吃完饭, 他们三人坐在屋外, 年轻人说他是个 研究鸟类 的科学家。

“你把它 们装在一 个袋袋里? ”西尔维娅问道。“不, ”他慢慢回答道, “我用枪把它们打下来, 然后用专门的化学药品把它们制成标本保存起来。在我家的实验室中, 我收集了100多种全美 国不同种类的鸟的标本。”“西尔维娅对鸟也知道一些, ”她祖母自豪地说 , “她十分 熟悉森林, 鸟就在她手边吃食。”

“那么 , 西尔维娅也许能帮助我。”年轻人说, “前些天我在不远 处看见一 只白苍鹭, 这几天一直在找它。白苍鹭是一种十分稀有的 鸟 , 你见到过吗? ”他问西尔维娅, 但她沉默不语。“它是一种高大、奇特的鸟, 有柔软的白毛和又细又长的腿, 它可能在大树的顶上有自己的巢穴。”西尔维娅的心开始狂 跳 , 她在森林的另一边见过它! 年轻人正盯着西尔维娅, “我将付给告诉我白苍鹭在哪儿的人10美元。”那天晚上, 她的梦里全是她和她的祖母用10美元能买的好东西……

第二天, 西尔维娅和年轻人一起待在森林里。如果年轻人把枪留在家里 的话 , 西尔维娅会过得更快乐 些 , 她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杀死他似乎很喜欢的鸟。

但西尔维娅看着年轻人, 眼中流露出爱慕的神情, 她从未见过这样英俊漂亮的人。

第三天, 当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 她静静地离开家匆匆地赶往森林。最后她找到一棵大松树, 从那儿可以看见整个森林。她确信她可以看见白苍鹭把巢藏在哪儿。

突然, 西尔维娅又黑又灰的眼睛看见一道白光一闪而过, 一只有着宽阔白翅膀和又长又细脖子的鸟飞了过来, 停在她面前的一根树枝上。白苍鹭松开羽毛并呼唤坐在旁边另一根树枝上的配偶, 然后它们张开翅膀飞走了。西尔维娅长叹了一口气, 现在她知道这只野鸟的秘密了。

大约一小时后, 西尔维娅回来了。当她跑进厨房时, 她的祖母和年轻人全站了起来。现在是她说出秘密的最佳时刻, 但西尔维娅却沉默不语。年轻人友好的目光深入到她的眼里, 他可以给西尔维娅和她的祖母10美元 , 他答应过, 她们也需要钱。除此之外, 西尔维娅想让他开心。

但西尔维 娅沉默不 语 , 她想起白苍鹭在金色阳光中飞行的情景和它们一起在世界顶端观望日出的情景。她不能说出白苍鹭的秘密而出卖它们的生命。年轻人那天晚些时候失望地离开了。西尔维娅很伤心, 她想成为他的朋友。他再也没回来过, 但许多个夜晚, 当她赶着祖母的奶牛回家时, 她仿佛听见了他的口哨声。

六年级阅读训练材料 篇8

曹刿是鲁国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统率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

双方刚刚摆好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兵。曹刿阻止他说:“现在不能击鼓进兵,时机未到!”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兵的号令。这个时候曹刿才对庄公说:“好了。现在您击鼓进兵吧!”于是鲁国鼓声震天,鲁军吼声如雷,士兵们像潮水一般勇猛冲向敌阵,把齐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战争胜利以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军击三次鼓后,你才叫我击鼓进兵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士兵们的勇气十足,斗志最旺盛;第二次击鼓进军,士兵们的勇气开始衰落;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们的勇气全消失了。战斗开始的时候,我军不击鼓进军,是为了保持士卒的勇气。当齐军三通鼓击过,他们的勇气已经衰竭,这时我们第一次击鼓冲锋,我军的志气最旺盛,因此一鼓作气,打败了敌人。”

汉语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一份优秀遗产,这些成语大多数来自古代文化典籍、诗词文章,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读过成语故事《一鼓作气》,请想一想: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2.事件的起因是什么?3.曹刿用什么方法打败了齐军?

曹刿(ɡuì) 衰(shuāi) 竭(jié) 士卒(zú) 狼狈(bèi)逃窜(cuàn)

丢盔弃甲: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护身衣服。盔和甲都丢了,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士卒:士兵。

1.请写出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主要人物。

2.仔细阅读文章,按文章内容填空。

打仗主要靠( ),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士兵们的勇气十足,斗志最( );第二次击鼓进军,兵士们的勇气开始( );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们的勇气全( )了。

3.读完这个故事,你怎样理解“一鼓作气”这个成语?

4.“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现在常用在什么地方?

5.你能再写出几个和“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吗?

六年级阅读理解文言文 篇9

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 倘徊欢 倘唬捍舸舻难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18.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2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

25.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26.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27.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28.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9.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m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 越:到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

27)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

3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34)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35)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

二、句子翻译:

1)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满井游记

1. 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2. 冻风时作 作:起。

3.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4.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初。

5.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6. 柔梢披风 披:分散。

7. 毛羽鳞鬣之间 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8. 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耽误。   9. 麦田浅鬣寸许 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10.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端着酒杯。蹇:骑驴。   11.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12.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

13.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14.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

15.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

16. 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序列 篇10

(一)(一)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_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每有会意

(2)性嗜酒

(3)期在必醉

(4)既醉而退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3分)A.亦不详其姓字

B.其如土石何

C.亲旧知其如此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4分)

(二)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3)外皆严装已毕

(4)上尝得佳鹞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2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三)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者,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先主器.之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欲信.大义于天下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为《梁之父》

武陵人捕鱼为业

B、因屏人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C、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受地于先王

D、而智术浅短

学而不思则罔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0、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2分)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答案

(一)答案

17.(4分)(1)体会、领会(2)爱好、特别喜欢(3)期望、希望(4)已经 18.(3分)B 19.(3分)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0.(4分)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得到精神的快乐;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何等样人。

[2]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3]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

[4]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3]

[5]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

[6]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7]造:去、到。

[8]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

[9]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10]箪(dān丹):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嫖):舀水的葫芦。

[11]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3]

[12]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被传人的评论。

[13]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14]戚戚:忧虑的样子。

[15]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16]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那人。指黔娄。俦:类。

[17]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古朴淳厚的上古社会中的帝王。【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2]

(二)答案

21.(4分)(1)善于、擅长

(2)停止(3)完成、结束

(4)曾经

22.(3分)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23.(3分)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

事)。

【注释】善:擅于

回:回转,扭转。

上: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

霁(jì)威:息怒。

谒告:请假。

南山:终南山,在今西安市东南七八十里。

严装:装备整齐。

中辍:中止;辍:停止。

鹞:猛禽。

臂: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固:同“故”,故意。

尝:曾经

毕:完成 冢:坟

逾:超过

幸:去;前往

竟:居然 【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三)答案

17、(1)器重、重视

(2)拜访、看望

(3)通“伸”,伸张

18、D

19、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20、答案示例:刘备并不是一个“智术浅短”的人(这是他自谦的说法),从“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看出(刘备志向远大);从“三顾茅庐”中看出(他求贤若渴);从“志犹未已”中看出(他有恒心有毅力)。【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平常喜欢唱著《梁父吟》的曲调.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没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字元直)和诸葛亮交情不错,认为他真的具有管仲,乐毅般的才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前去晋见刘备,刘备很看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就像一条潜卧的龙啊,将军您是否愿意看看他呢 」刘备说:「你请他一块儿来吧!」徐庶说:「这个人你只可以去亲近他,不能够强迫他来看你的,将军您应该委曲委曲,大驾前去看他的.」因此刘备就前去看诸葛亮,前后往返三次,终于才见到面.(见面时),刘备把人支开,和诸葛亮商量说:「现今汉朝倾倒,奸臣偷得权利,天子蒙尘受难.我德行浅薄,不自量力,想要在普天之下伸张大义,可是智慧浅,德术差,於是使得小人猖狂不已,直到今天.然而我的志向仍没打消,您说我能出什麼策略呢 」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二)(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

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18.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

答:

(二)[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选贤与()能

(2)货恶()其弃于地也(3)故()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三)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③目:名词作动词,看待。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遗楮币于途者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读书不辍

辍耕之垄上

C.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

不能指其一端

D.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2.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二)答案

(一)答案

15.(1)舍弃(2)限制(限止)

(3)震慑(威慑)(4)极点 16.D 17.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18.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注释】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转折。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坚固锐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它,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27)[固]巩固。

(28)[国]国防。

(29)[山溪]山河。

(30)[威] 树立威望。

(31)[得道者]实施“道义”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下同。

(32)[失道者]不实施“道义”的君主。

(33)[寡] 少。

(34)[之至]到达极点。

(35)[畔]通“叛”,背叛。

(36)[顺] 归顺,服从

(37)[以] 凭借。

(38)[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9)[故] 所以。

(40)[有] 表示假设的语气,要么,或者。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代指这座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协,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跟“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地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或君主)要么不作战,如果作战就一定胜利。

(二)答案

16.(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17.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18.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译文】

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

③〔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④〔亲〕用作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方法。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⑦〔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⑧〔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

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⑩〔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外户〕泛指大门。

⒀〔闭〕关闭(大门)。

⒁〔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15)(故)因此(所以)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对于财产,人们憎恶把它抛弃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三)答案

20.(共2分)B

2l.(共3分)既然已经处分过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1分)

22.(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

【译文】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三)(一)纯孝之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②贮录:储存,收存。③遗(wèi):给予。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⑤未展:来不及。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⑪母好食铛底焦饭

⑫袁府君即日便征

2.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3.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2分)

(二)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1)顾.野有麦场

(2)一狼洞.其中(3)缀.行甚远

(4)弛.担持刀(5)其一犬.坐于前

(6)屠自后断其股.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刀劈狼首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徐公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屠乃奔倚其下

安陵君其许寡人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7.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三)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8.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⑪屏人论事()

A.当门的小墙

B.忍住

C.退避

D.除去

⑫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B.与“阴”相对

C.外露的D.通“佯”

9.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大将军甚爱之

A.怅恨久之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小大之狱

D.宋何罪之有

10.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1.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三)(一)答案

1.⑪吃

⑫出征 2.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3.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注释】至:极,非常

铛chēng:平底浅锅

恒:常常

征:出兵征讨

囊:口袋

贮:贮藏,储藏

遗:(文中代表)陈遗

未展:来不及

军人:这里指官军

值:正值,遇到

主簿:古代官职名,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书 【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回家后,就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偷袭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袋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结果(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逃跑到山林沼泽中,大多数人都死于饥饿,只有陈遗依靠锅巴得以活了下来。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对他纯厚孝心的报答。

(二)答案(8分)

4.⑪回头看 ⑫打洞(2分,每空1分)

5.C(2分)

6.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2分,意思符合即可)

7.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2分,写出一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注释】

1)屠:宰杀牲畜。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2)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3)投以骨:同于“以骨投之”,意为,(屠户)把骨头扔给狼 之,指狼。

4)从:跟从。

5)并驱:一起追赶。

6)窘:困窘,处境危急,急迫。

7)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8)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9)积薪:堆积柴草。薪,柴草。

10)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覆盖。蔽,遮蔽。

11)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12)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夫。眈眈,注视的样子。

13)少时:一会儿。

14)径去:径直走开。

15)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

16)久之:过了很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没有实际意义。

17)瞑:闭眼。

18)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

19)暴:突然。

20)毙:杀死。

21)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打洞 这里作动词用。其,指柴草堆。

22)隧:指在柴草堆中钻洞。这里做动词用

23)尻:屁股。

24)假寐:原意是不脱衣帽坐着打盹,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假,假装。寐,睡觉。

26)禽兽之变诈几何:禽兽的欺骗手段又有多少呢?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

27)止增笑耳: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特殊用法

1.词性活用现象

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动词,钻洞)。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6、[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用草帘子)。

7、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意暇甚。企图,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情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

敌 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人,盖以诱敌。

前 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助词,的 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例句: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不译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 投以骨。介词,用 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 来盖以诱敌。

5.使动用法

死:使...死,杀死。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原文为“以骨投之”。【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有两只狼,紧随着

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用骨头投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追赶,另一只狼仍旧跟从。又投骨头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止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来了。骨头已经投完了,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非常困窘急迫,担心受到狼的前后攻击。环顾四周看到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其中堆积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它的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走上前,瞪眼朝着屠户的样子。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过了很久,那只狼似乎闭眼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把这只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转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三)答案(8分)

8.⑪ C ⑫ D(2分,每小题1分)9.B(2分)

10.大将军与钱凤商议叛逆的事情,忘记了王右军在帐中睡觉,担心他们商量的计谋被右军听到了,为此感到大惊。(2分,意思符合即可)11.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2分)

【译文】

上一篇:作文 第一次当家下一篇:电厂反事故演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