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初级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文言文初级(精选10篇)

初中文言文初级 篇1

资阳市雁江区临江镇初级中学

杨清

为期一月的初中语文国培送教下乡活动已告于段落,我非常有幸,能够参加本次的培训活动。第二阶段以文言文教学为专题,而文言文教学作为我在教学中困惑最大的板块,通过这几次的专题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培训不仅有专家的讲座、有名师的观摩课、还有有学员的同课异构,内容详实、贴近实际,对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工作能有很大的帮助。

在观摩了众多老师的文言文教学示范后,我深深的感到,文学修养对一个语文老师的重要性;在认真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后,我切实感受到找好方法,是打开文言文课堂的一把重要钥匙,特别是航向九义校凌瑞香校长对文言文课堂的总结,给了我们很多优秀的方法指导。反思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太多太多,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是最能丰富学生文化内涵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所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文言文的教学也是需要精心组织的。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我认为,教学一定有优法,而最优的方法,一定是最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法。比如,在疏通文意方面,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精讲”的教法,看似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根本,因为教师霸占了课堂,学生只是在听,在记笔记,所以实质上是忽视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大大伤害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会翻译的词、句,组内解决不了的提请全班同学或老师相教,然后教师可以设计“讲故事、做表演”等形式来反馈检查学生到底读懂了没有。这样,课堂不就极具生成性、极具生动性、极具创新性了吗?而课文“字字落实,句句精讲”的效果一样可以达到,学生也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找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避免因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让学生放声的读出来。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我认为,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可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或者观看朗读视频,这样做的目的是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初中文言文初级 篇2

那么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是否完成了它的使命呢?我们来听听中学校园里流行着的这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看看, 文言文荣登学生三怕之首了。怎么会造成这种可悲的局面呢?抛开历史原因不说, 以笔者近二十年从教经历来看, 不得不说我们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一些不妥的做法,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畏难情绪的产生。

首先初中语文老师在向学生开始讲授文言文时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文言与现代汉语是完全对立的。这可以从“翻译”这一初中文言教学常见环节中看出。

大多数语文老师教一篇文言文时, 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 以什么方式切入, 最后都要归结到全文的翻译。甚至有的语文老师认为教文言文就是翻译。这就给了学生上述这种错觉, 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文言就是外语。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 它已经沿用了两三千年, 直到1918 年, 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因为它, 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才会泛起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等诸多美丽的浪花, 中国文人才有了羽扇纶巾风袅袅的儒雅谈吐。它本身就是汉语啊!何来“翻译”之说?它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但是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而非硬生生地割裂。以蒲松龄的 《狼》为例, 文里有这么一句话:“而顷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学生根据文下注解这么“翻译”:但顷刻之间两狼毙命, 禽兽的手段能有多少啊。教师怎么说?“顷刻”没有翻译, 应该说不一会儿;“两狼”应该说两只狼;“毙”应该说死了。这给学生的认知造成了怎样的混乱。他们是否会嘀咕文言中的“顷刻”难道不等同于现代汉语里的“顷刻”?两狼一定要两只狼, 更简练些不好吗?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的翻译真的没有必要教, 也不该有这种说法。古代有一本《水经》, 记载相当简略, 若干年后一般的读书人看不懂了, 怎么办?郦道元做了注, 为《水经注》。何谓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说:“注, 取义于灌注, 文义艰深, 必解释而后明, 犹水道阻塞, 必灌注而后通。”什么意思, 就是说给文章看不懂的地方加注, 这样一般的读书人就看得懂了。全文“翻译”好让学生看, 而且还得大白话, 那还是文言文?学文言文的意义又何在呢?

其次是太急于求成, 对学生缺少古文诵读训练和语感的培养。

《唐才子传》中说骆宾王“七岁能赋诗”, 大家耳熟能详的《咏鹅》就是他七岁时写成的。而宋朝名相寇准七岁就咏成了华山诗。再看近代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 八岁学为文, 九岁能日錣千言”。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 从古到今中国文人学习文言的能力是不分上下的, 可为什么到了现代就成了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了呢?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梁启超是怎么学文言的。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 意为他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 因此九岁时能“日錣千言”。很明显多读多背这不仅是学习其它语言的不二法门, 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读背得多了, 这篇文章里记住了些生字, 那篇文章里记住了些句子, 那部书解决了一些字的用法和解释, 这部书让我悟得了文章的意趣……久而久之, 量变必定带来质变。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 它同样需要培养起语感来。我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 我知道学语言应该这样, 可我等不起, 要想快点出成绩, 最现实的就是给学生现成的翻译, 背出了事, 就这样把本该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的时间和机会都浪费掉了。当然有些语文老师是怕戴上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帽子, 所以不敢让学生多背诵古文。到底是死背还是活背, 我认为这里既需要老师的引导, 也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文学修养;道德品质;责任意识;人生态度;积极乐观

统观初中阶段古诗文有明显的梯度差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客观的认识规律。七年级所安排的文言文既有《论语十则》这篇古代的启蒙读物。又有《童趣》、《山市》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文章。篇幅短小,容易掌握,学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八九年级的文言篇目无论从篇幅还是思想深度上都有了较大提升。更侧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思想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里,我想对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谈谈我的一点想法,与大家交流探讨,有以下几方面:

一、文学底蕴深厚,利于学生提升文学品味和道德修养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仅一百一十九个字,内蕴却无比丰富。其中有对芸芸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又运用拟人化手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借花喻人,以菊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读来意蕴丰富,给人以文学的熏陶和享受。

再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全篇山水,抓住“奇”“异”二字。写水之“异”,抓住水色、清澈的静态之美和湍急的动势之美来表现;写山之“奇”,则抓住山势、山声、山意、山树之奇来表现。将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情与景、议与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的适当运用,便创造出一幅充满诗意和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二、责任意识强烈,利于学生树立为国为民的理想

杜甫、范仲淹等人,不仅文采出众,并且心怀天下,一直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为国为民造福,流芳后世。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提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仍用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将天下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三、不同的人生态度,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古代文人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信条。他们文采不凡,但往往自恃清高,不善政治,以致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同样的遭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欧阳修选择了“乐”,一个“乐”字贯穿《醉翁亭记》全文。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当时,欧阳修处在事业的低潮期,他的内心是苦闷的,但寄情山水的同时,始终心怀百姓。执政一地,造福一方。对工作负责,对百姓负责,是一个有作为的官员。传递出积极的情绪,对后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对待挫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这才是语言课应该交给学生们的东西,比分数可能更有益处。

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整日衔觞赋诗、忘怀得失。我们深入分析后会发现,陶渊明的崇尚无为,心态豁达,其实是一种人生理想不得实现,不得已的选择,其实是在逃避。是因为现实的黯淡,自己受不到重用,.可自己却无法改变现状,便选择了逃避,而不是去努力抗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消极避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拼搏才会改变逆境,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人在失意时,更应该不放弃,应该在一个大坐标里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积极乐观的去做事,做人。

所以,教学中,应该教授学生一些积极的处世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一些文人身上的清高自傲的思想。提高学生认知社会,把握人生的能力。这点与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并且可能会令其受益终身。

作者简介:

初中文言文翻译 篇4

黄琬巧对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书,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神童庄有恭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将军认为他大气夸奖他,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应声对道:“惨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堤防堤防。”

曹植聪慧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及其他诗词歌赋几十万字的文章,善于文章写作。太祖曹操曾经看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吗?”曹植跪下回答:“我的言论是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就成文章了,您可以当面考我,为什么还要请老师呢?”当时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让所有的儿子都到台上,让他们以铜雀台为题写一篇文章。曹植挥笔马上就完成了,而且文章很有文采。曹操感到十分惊异。

鲍子难客

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礼完毕,应邀参加宴饮的宾客竟有上千人。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 “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仅以智慧大小,力量强弱,相互制约,得以生存,并非谁为谁而生。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

曹绍夔捉怪

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屋里的铜磬,每天自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和尚以声响为妖怪。时间一长,老和尚吓得生病了。找来有法术的人用许多方法禁止它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停止。曹绍夔与和尚是好朋友,来看望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磬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吃饭,我帮你捉妖。”和尚不相信他,仍希望它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光。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一再追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和尚非常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杨亿巧对

寇准在中书省。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水底中的太阳是天空中的太阳)”没有谁能对初,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因为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眼睛里面的人是面前的人)”旁边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

解缙敏对

解缙曾跟皇上游御花园。皇上登上桥,问解缙:“这该怎么讲?”解缙答道:“这叫一步高一步。”等到皇上下了桥,皇上又问他同样的问题,解缙答道:“这叫后边总比前边高。”皇上十分高兴。一天,皇上对解缙说:“你知道宫中夜里有喜事吗?(你)能否作一首诗。”解缙就说:“君王昨夜降金龙?”于是皇上说:“是个女儿。”解缙忙说:“化作嫦娥下九重。”皇上说道:“她已经死了。”解缙又说:“料是世间留不住。”皇上说:“已把她投水里了。”解缙又说道:“翻身跳入水晶宫。”皇上本想用假话难住他。解缙已说出了诗,皇上不禁深深感叹解缙的才思敏捷。

承宫樵薪苦学

初中语文文言文 篇5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 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实词辨析

1.通假字辨析。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例题】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这道题考查辨析通假字。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只有D项没有通假字。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③左手倚一衡木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⑥一厝朔东

⑦百废具兴

⑧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⑨将军身被坚执锐

⑩为天下唱

2.古今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词语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例题】下面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这道题考查区别古今词义。A项中的“牺牲”,B项中的“走”,C项中的“无论”,都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只有D项中的“感激”古今词义相同。

【复习方法】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注释,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即可。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便扶向路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3.一词多义辨析。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如“桓侯故使人问之”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故”,前者的意思是“特意”,后者的意思是“原来、原先”。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这道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词类活用辨析。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

这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策”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鞭打、驱使”;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③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此皆良实

⑥亲贤臣,远小人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⑧公将鼓之

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⑩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③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久之,目似瞑

又数刀毙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其真无马邪

③不以千里称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⑤苛政猛于虎也

战而长勺

初中文言文教学体会 篇6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显增加,可见,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样教,如何学,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及学生,但也促使大家寻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开展重视诵读,激发兴趣,合作探究,培养能力的教学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简要论述:

一、重视诵读,陶冶学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法灵活多样。其中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学生能“熟读成诵”和“读书破万卷”,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纵观新编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很多,课后的“思考·探究·练习”也大多要求在背诵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正是教改中重视诵读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体会到,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学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如读正字音、读准句读等,还应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互动,领略文言文的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学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习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三、选择适当途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习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习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2.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与质疑。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法,《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为学论,都启迪了我们:教学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即善于思考,设疑释疑。如教《醉翁亭记》一文时,一位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习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平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解析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7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写作

时代在前进, 教育在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语文教学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依据新课标的要求,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使我们明白:基础教育阶段, 语文学习既不应是单纯的语言课, 也不是单纯的文学课, 而应该是两者的结合, 范围还可以更广些。文言文在初中教学中占有一定比例, 文言文的教学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那么,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

一、联系实际, 感受文言文的强大生命力

文言文是现代文的源头, 是现代文的前身。对现代语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 表现最突出的是成语, 现在的学生知道使用成语, 却不知道每一个成语都有它的来历, 并且大多数都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 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精美的故事或特定的含义。比如, 我们比较熟悉的成语“杞人忧天”就是出自列御寇新著《庄子》, 故事讲的是:有一个杞国人, 他天天担心天会塌下来, 就吃不下饭, 睡不好觉, 结果忧郁而死。现在用这个词来比喻缺乏根据的不必要的忧虑。还有“亡羊补牢”“自吹自擂”等, 这些成语, 大都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些纵横家们, 为了说理、设喻而成的故事, 演变至今成了结构固定且言简意丰的成语, 广为流传, 使用简便。我们的古人靠睿智的头脑和精妙的表达, 留下了更多的知识精华让后人折服, 怀着这样的心境去学文言文, 一定会有良好的效果。

二、寻找方法, 打好文言词语基础

学生在学习中, 带有浓厚的兴趣, 接受了文言文, 沉浸在古文化的喜爱之中, 这就是教育者把学生领进了古文化的殿堂的目的。如何真正掌握文言知识, 在教学中, 教师还得脚踏实地地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传授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文言文学习中, 要注意以下几种语言现象:

1. 词类活用。

这种语言现象, 在初中阶段, 出现得比较多, 在《智子疑邻》这一课中, 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天雨墙坏”中的“雨”, 很明显, 它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名词, 而是“下雨”的意思, 这种词性上的差异, 就是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类词语的意思, 往往是与这个词相关的动作, 如果学生掌握这个规律, 在学习中灵活运用, 遇到类似的问题, 就可以迎刃而解。

2. 通假字。

在文言文教学中, 必须让学生分清“通假字”即借用的字和“本字”即应该使用的字, 并且做出正确的解释, 通假字的解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定, 即“通假字”———通本字——— (意思) 这三者缺一不可, 要想让学生很好掌握通假字, 如果通假字分辨不清, 就很难理解文言文语意。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写到邹忌的妻、妾和客人都说:邹忌比徐公美, 等徐公来了之后“孰视之”。如果学生没有通假字这一常识, 就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只有懂得了“孰”通“熟”做仔细解释, 才能顺理成章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仔细看徐公。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 就能推断出通假字的用法。

3. 使动用法。

文言词语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有的动词在使用时必须带上“使”。比如《孟子二章》其一《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写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该句中的“苦”这个词, 要解释为“使痛苦”, 他其实就是主语使宾语怎样, 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理解。

4.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教学, 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在这一知识点教学中, 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且难度较大, 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其实很简单,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先掌握今义, 然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习古义, 比如:在《桃花源记》一文中, 就出现了几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妻子”“无论”, 在教学中, 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这几个词单独摘出来, 按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分别作出解释, 探讨的结果是:妻子———丈夫的配偶;无论———表示条件的关联词。然后, 把这几个词放在文言文中解释:妻子———妻子和儿女;无论———不要说。这样一来, 学生豁然开朗, 也可以轻松地掌握这几个词。

三、学以致用, 尝试写作

新的教育理念, 是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探究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 仍需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探究合作。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超越老的教学模式, 读读、背背, 而应该延伸至议议、写写, 在实际教学中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公输》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有针对性设置问题, “墨子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为什么要先拜访公输呢?”这一问题一提出来, 同学们纷纷发言, 各抒己见, 有说:墨子先找公输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学生说, 为解决问题留了退路, 不少学生说, 为下文引荐楚王打下基础。学生们的探讨, 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对文言文那枯燥无味的感觉就荡然无存了。

管窥“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8

关键词:文言文 ; 兴趣 ; 朗读 ; 知识迁移 ; 潜移默化

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尤为重要,然而面对文言文的学习现状是学生是兴趣不浓,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真正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出发,真正把“古”文教“活”、让初中学生喜爱文言文,教师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注重形式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作为语文老师重视这点尤为重要,再加上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枯燥,更应注意变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我是采用以下形式: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以《木兰诗》为例,因為花木兰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充满传奇色彩,先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花木兰的故事以后,再理解《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会轻松许多,特别是背诵时会感到倍加亲切。

2.以成语和名句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如“三顾茅庐” “妄自菲薄”一鼓作气”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引领学习《隆中对》、《出师表》及《曹刿论战》。以名句引出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增强学习《醉翁亭记》趣味,正是这些有趣的成语名句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

4.用插图或多媒体画面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莲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

二、注重朗读 读出神韵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两点:

1.读顺 读准 读懂

读顺 要求在停顿方面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还有句子的意义停顿是难点,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读准 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大道之行也》中的“选贤与能”“与”应该读ju而不读yu。

读懂 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读出神韵

读出神韵 是指通过读表达出文学作品深沉的内在美。文言文蕴含爱国精神、传统美德、哲学睿智以及意境、情趣等都有独特的魅力,都是读时必须表现的,如教《醉翁亭记》我指导学生利用所见过的熟悉的景色进行联想,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体验作者生动的描绘给人带来的美感,这样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读好了可以使学生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甚至会产生认识的飞跃。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质疑探究意识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 文言文言简意赅,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 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是文言文教学收效好的方法。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四、 重视课外阅读

除了课堂教学文言文,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我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总之,文言文是“古”文但要用“新”的观念来教学,要真正让学生成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角,真正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出发,真正把“古”文教“活”、学生学“活”,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2]《叶圣陶文集》

初中语文文言文名句 篇9

初中语文文言文名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1、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1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1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16、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20、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2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2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2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29、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0、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3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3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3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39、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争报恩》

4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4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4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4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4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46、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47、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4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5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51、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5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5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5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5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6、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57、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记》

5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59、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6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6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6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6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6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6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6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7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7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7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7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7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7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7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7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7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80、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81、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8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8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8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8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8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8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88、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89、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9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9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9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9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94、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95、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9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97、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9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9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初中语文文言文目录 篇10

七年级上册: 《童趣 》 《论语》十则 《山市》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智子疑邻 》 《塞翁失马 》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 《木兰诗》 《孙权劝学》 《口技》 《夸父 逐日》 《山海经》 《共工怒触不周山》 《狼》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 陋室铭》 《爱莲说》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 《马说》 《送 东阳马生序》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

九年级上册 《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隆中对》 《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公输》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愚公移山》

上一篇:客服接待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家访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