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文言文(精选7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 篇1

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初中语文文言文 篇2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兴趣,诵读,结合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显、简单的文言文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培育中学生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怀有着现实的意义。可是,由于从小学接触的都是现代文,学生到初中刚刚接触文言文,学生读起来吃力, 理解上费心思,再加上有些语文教师教授文言文时只注重翻译,教师要求学生枯燥记忆。因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气氛也不活跃,结果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似懂非懂,同时使文言教学和现代文教学完全脱节 , 使得文言文在学生眼中成了语文中的另类, 躲之不得,厌恶之至。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文言文,是文言文成为开阔学生语文视野的因素,让学生通过文言文更好地学习现代文,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我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更需要培养兴趣,没有兴趣就不会真正专心学习,课堂上也不会对老师讲的知识入心入脑。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时就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讨、互助学习,打破教师讲,学生死记硬背的老模式。 在教学中我注重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第一 ,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课件。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音乐、动画、配乐朗读等等手段提高课堂趣味。在教授《陋室铭》一文的教学中,首先用配乐朗读,再加上视频“陋室”画面,然后再把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用动画展示出来,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然后再设计问题:“从哪里能看出陋室不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第二,对于篇幅较大和理解上难度较大的文言文,我调动学生按照文章内容改编成剧本,采用文章中的语句表演出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第三 , 可以从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和相关故事入手。教师通过将和文言文相关的故事吸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也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讲解文言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学生诵读和记忆文言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培养初中生热爱民族文化和爱国情操。如在讲解《岳阳楼记》一文时,讲解范仲淹的生活经历和他为官为人故事以及作者写此文的原因和目的,既能使学生理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情怀, 又能对学生进行积极乐观精神和爱国情感教育 ,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此文的兴趣。

二、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能使初中生提高语文修养, 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语文基本功。

反复诵读后的记忆成为反复诵读的目的,初中生的记忆力好, 记东西快,教师在讲解文言文之前先让学生在预习中反复诵读,授课时教师指导记忆和背诵。初中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指导诵读,八九年级学生可以留作预习时完成反复诵读。 初中生的潜能不可估量,经过课前的反复诵读大部分学生都能流利地朗读文言文了,教师再讲解文言文时,学生就把重点放在了学习实词很疏通语句上了,这样学生理解课文的压力小了,老师轻松了, 学生也轻松了。

三、讲解文言文时与现代文结合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至关重要,不要把文言文和现代文孤立起来,如果教师把讲解文言文与现代文孤立起来,学生自然就会把文言文当成语文中的另类,学生就会不爱好学文言文,老师的授课也会受影响。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修养,不断积累文言文方面的知识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把文言文与现代文以及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去讲解,要善于举一反三,同时严格按照文言语法和课下注释实词解释进行讲授,不要臆造和歪曲文言课文,做到准确无误、语句通顺、词语规范,合乎现代文语言规范。还要求学生记忆文言文中的特殊东西。比如:通假字、古今意思不同词语、 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知识。其他词汇, 要与现代文中学过的词语比较,让学生明白现代文中的词语就是从文言词语中延续下来的,让学生知道因为文言文中一词多义 , 才有了现代文中的一词多义。把积累文言文实词和现代文中词语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觉得文言文好学了,积累的词汇多了也有利于现代文阅读 , 也为学生以后阅读课外文言文打下了坚实基础。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列入课表中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可以吸收到更多的古典文化精华,了解古人的价值观与艺术感,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分析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一部分课程,可见国家教育机构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还是比较深的。但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还是存在一系列教学难点,总结之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脱离日常生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所使用的语言,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没有人使用了,面对这种缺少运用机会的语言,学生即感觉无用武之地,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难免会感觉乏味,也增加了其学习难度。综上可知,若是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兴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2、考试制度的加入。目前初中语文考试中,命题者往往为统一的教育机构,教师不再像以往一样拥有命题的权利,这样导致学生更加重视考题的难度,而忽略教师的教学。一切学习都是针对考试而进行,不被列入考试大纲的范围,则不怎么去进行学习,甚至是不去学习。就像在目前的中考题目中是不会涉及课文内容的,那么学生就不会孜孜不倦地对课文进行学习了。

3、教学因素。目前初中语文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原本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思想的优美文章,在学生眼里就成为了千篇一律的背诵课文,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好一切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连学习的基本兴趣都没有,怎么能够将文言文学习好呢?这也是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二、激发学生兴趣

1、古人逸闻趣事。初中课文中所选录的很多文章都出自古代大文豪之手。这些古人有很多逸闻趣事,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学习之前,通过讲述古人的逸闻趣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2、设置教学情境。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背景隋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多爪J隋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例如:教师讲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可以设置背景情境,借用多媒体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出不一样的课堂展示。教师还可以请学生将宾客欢宴的各种情态或用自己的语言加工描述出来,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对《醉翁亭记》这篇文章就有一个直观,且包含听觉、视觉的多元感知。

三、把握语言运用,掌握语言规律

文言文的语言言简意赅,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的语言就是难懂的天书,其实学生只要掌握了词的基本含义,解读文言文就会轻而易举了,文言文的语言主要是动词和修饰语,动词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可以使文章产生一种动感的美,给人以生命感,在文章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修饰语主要包括了形容词和虚词等,形容词的使用可以使文章读起来栩栩如生、妙趣横生,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呈现出来的美和意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创建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虚词往往是贯通文章、活跃情趣的关键词,正因为有了虚词的出现,文章才会一气呵成,变得灵活生动,让学生读起来流畅通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三类词的用法,让学生不断地积累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四、教师观念的创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是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眭,做学生的引导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课堂讨论的引导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讨论这—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交流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讨论问题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问题引向深入,将旁逸问题引向课堂,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且具有价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在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问题。

3、.教学中古今互动,学以致用。文言文教学要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经常误用成语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处,不明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迁移,多同现代汉语联系,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放在了首位,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这里的道就是文言文中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语文教学者就要在做好文化传承工作的同时授业解惑。而授业解惑也是有法可寻的,文言文教学就要注重诵读和积累,活跃课堂、激发兴趣、引导学习最终将学生带入自主学习深挖知识自得其乐的境地,唯有此,才对起已故的文人墨客,才能推动语文教学的前进,才不失为一位师者。

參考文献

[1] 陈丽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

文教学策略探讨[J].学园(科研教育),2012(2):74~75

[2] 李晓雯.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文言文教

学的创新思想探讨[J].中小学电教(下),

2011(3):67~68

初中语文重点文言文翻译 篇4

1.《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取得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追求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然而我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所以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亡。然而如果盛气凌人喊叫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踹过去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万钟这样优厚的俸禄如果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了,那么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和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即使自身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美丽的宫室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马说》韩愈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千里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而去喂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够,它特殊的本领和美丽的体态无法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他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啊。

3.《三峡》郦道元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见日月的。

到了夏季,江水漫上丘陵,顺流而上和逆流而下的路都被阻断隔绝了。有时遇到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在春冬季节,就有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这情景)确实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逢到了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寂静的涧谷中,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到:“巴东三峡啊,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叫声啊,不禁泪湿衣裳。”

4.《爱莲说》周敦颐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的,也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5.《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感到很高兴。砍开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向下走就看见了一个小潭,水特别清凉。潭把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潭底石头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有的成为水中高地(坻),有的成为小岛(屿),有的成为不平的岩石(嵁),有的成为岩石(岩)。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相互取乐。

向潭的西南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的地势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抱,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不适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6.《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正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一同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从田野耕作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起用,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中救出而被起用,孙叔敖从海边隐居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赎买出来而被起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重任降临在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以前没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别人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8.《曹刿论战》《左传》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同乡的人说:“(国家大事让)那些吃肉的大官去谋划,你为何去参与呢?”曹刿说:“那些吃肉的大官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拜见庄公。他问道:“您靠什么和齐国军队作战?”庄公说:“穿的吃的之类的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到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拼命作战)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夸谎报,一定按实数上报。”曹刿回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你(打胜仗)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实情审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军队在长勺开战。庄公将要击鼓,曹刿说:“还不行。”齐国军队击过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鲁庄公将要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轮子留下的印迹,又登上车前的轼木认真眺望敌情,说:“可以了。”庄公就下令大举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鲁庄公问那样指挥军队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将士们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敌人士气耗尽而我军士气高涨,因此战胜了他们。(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我害怕他们埋下伏兵。我看到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了,这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9.《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居室,好在主人我有高尚的品德就不觉得简陋了。苔痕碧绿铺满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中。与我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没有无学问的人。能够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管弦之声扰乱我的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我身体劳累。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0.《孔子语录》

(1)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这做老师了。”(3)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4)子贡问孔子:“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因此被称做‘文’。”(5)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6)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7)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8)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9)子贡问孔子:“有一个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0)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11)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占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抛弃仁义之道。”(12)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13)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事。小人与此相反。”(14)孔子说:“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15)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16)(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分享 篇5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

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

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

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6

关键词:文言文,多读,归纳方法,培养能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研读赏析,拓展延伸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 现代汉语与它一脉相承, 但深奥难懂, 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就好比“天书”, 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教师不能不教, 学生也不能不学。在中学语文课本上, 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些系统的知识, 如文言文读音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文言文使用汉字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句式的异同及断句﹑翻译等诸多知识。教学大纲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 只要求学生读懂, 但对初中生, 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 读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捷径”, 使能顺利通过文言文这一关。

一“读”字当先, 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文言文, 没有文言文语感, 文字生疏, 且无法停顿断句。此时, 朗读就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人们常说:“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字自知。”熟读是多年来许多教师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同时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读法有多种, 但笔者认为, 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 同现代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 这就需教师的范读, 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的范读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法”, 为学生的朗读提供最直观的指导, 使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受到熏陶, 使学生在形象的模仿中初步掌握朗读技巧。教师还应重点指导朗读, 如正确划分停顿, 正确读出语气, 读出强弱缓急等。读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下的注释默读,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再分组或者分角色朗读, 最后全班齐读。教师一边验收读的效果, 一边点评, 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读多了, 读熟了, 自然就能背诵了, 也能理解大意,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二指导方法, 培养能力

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 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 教会方法, 让学生终生受益。学生在朗读时可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疏通文义。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文言文的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 对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 根据需要, 适当调配词序;最后, 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 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 保留就可以了。翻译时必须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 就是要求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加意思;达, 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没有语病;雅, 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 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 文笔优美, 富有表现力。掌握了翻译的方法, 熟读文章之后, 让学生自行翻译, 集体交流, 找出差异, 切磋技巧。在有争议的地方, 教师要适当点拨, 在精彩的地方也要赞美鼓励, 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活动中以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综合比较, 触类旁通

文言文难学表现在诸多方面, 如在实词方面, 有一词多义, 古今词义异同等。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 要根据上下文选出正确的义项, 而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非常重要, 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 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 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 加深印象。古今词义的差异, 主要有:第一, 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如“江”“河”;第二, 意义上的转移, 如“走”;第三, 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在教学中如遇到这样的情况, 就给学生总结出来以便复习。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 教师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 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 情况比较复杂, 常见的有:第一, 作代词用, 可以指代人、事、物,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 (们) 、她 (们) 、它 (们) 等;第二, 作助词用, 既可作结构助词“的”, 有时无实在意义, 可不译;第三, 动词用, 这种情况不大多见,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 然后要求学生举例, 只有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研究赏析, 拓展延伸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通句子, 理解词语, 还应该让学生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 文言文中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 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 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 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样的文章能够提高文化修养, 在学习时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 仔细揣摩名句名篇。学完名篇后, 要结合自己的实际, 写出体会和启示, 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刍议 篇7

一.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疑惑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语文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在常识方面存在漏洞。例如《隆中对》一篇,对文章背景的注释中,指出记述了从220年到280年间的历史事实,但实际上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事件并不仅限于220到280年这60年时间,这就是历史常识上的不严谨。

二是注释的准确性存在质疑。例如在《马说》这篇文章中,对“策之不以其道”中“策”字的注释,教材中是“用鞭子打”。但很明显,这里将“用鞭子打”带入到文章当中其意义并不通顺,这就说明将“策”翻译成“用鞭子打”是错误的,应该将其引申意义注释出来,即“驱使”或是“驾驭”,这样文章就能通顺进行翻译,让学生能够更为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三是教材注释存在回避性问题,有的字词教材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释义,导致学生在答题或是翻译句子时出现错误。例如,《桃花源记》中对“豁然开朗”一词的注释是“由幽暗狭窄突然变开阔明亮的样子”,但对于“豁然”一词,课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注释来,而在解题或是考试过程中,却会出现对“豁然”一词字义的考察,由于课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注释,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豁然”的真正意义,导致在回答问题时出现多种答案,这就是课文注释的回避性造成的。

二.面对文言文注释问题的对策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让学生在吸吮书本的芳香、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吸取营养时,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针对文言文注释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材的编写上,编写人员应该更加严谨,深入研究文言文原著。编写人员应该本着严谨的态度,对文言文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文章中每个字词的解释都要经过多方查阅,明确文章中各个字词的含义,决不可得过且过。对于在编写过程中遇到的注释问题,编写人员应该向专业人士求助,或是查阅文言文方面的词典,以保证注释内容的准确性。同时,在编写注释时,编写人员还应该预测到可能会出现争议的地方,并对其进行明确,以减少争议的产生,保证注释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注释中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持有怀疑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对于注释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积极反映,并且积极探讨注释中出现的错误。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要以严谨的教学素养,学会对教材进行再拓展与运用,使教材真正成为适合本地学校、教师与自己学生更易看得懂、学得通的好书,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目的。

总之,对于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材编辑人员应该提高教材编写的严谨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运用自身的知识积累对文言文注释进行质疑,以保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文言文解释,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

上一篇:县委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下一篇:工业设计审美:什么样的设计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