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精选12篇)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篇1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1、你知道下列加粗词的含义吗?请解释。

(1)录毕,走送之( )

(2)色愈恭,礼愈至(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腰白玉之环( )

2、你理解下面文言语句的意思吗?请翻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跑,赶快去。(2)周到。(3)被,通“披”,穿着。(4)腰挂。腰,名词作动词。

2、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

3、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4、把我的学习生活与其他学生的学习生活作比较,突出我的好学与不爱攀比。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篇2

一、了解文章背景

学习文言文时要了解文章产生的背景, 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根据他自己特定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创作出来的, 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思想感情的产物, 因此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应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再去朗读课文。在我的课堂中, 每节课都能听到学生的读书声, 无论课文有多长都让学生朗读。我觉得这样比教师站在讲台前枯燥地说教文章内容要有用得多。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能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生活, 从而走进作者的心里。

二、翻译古文要做到信、达、雅

虽能熟读感知课文内容, 但由于文章是古人写的, 时代、背景、语言习惯等有许多不同之处, 对于一些字、词、句, 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要想很好地翻译文言文, 理解其内容, 就要做到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这样在译文时, 就既能使句子忠实于原文内容, 又使句子流畅典雅。总之, 信、达、雅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而又各有侧重, 译文时只要把握好这三点就能准确地翻译文章内容, 就能和古圣先贤对话, 他们深邃的思想、非凡的智慧、透辟的见解、广博的知识, 就会随着精湛的语言文字汩汩流入学生的心田。

三、品味鉴赏

品味鉴赏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把感知、理解的阅读结果重新联系统一起来, 对文章进行鉴赏, 从而悟出文章深藏的人生精义和表达这种意蕴的艺术方式, 并对文章或对文章的某一局部作出评判或进行鉴赏。《送东阳马生序》以记叙为主, 适当的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 显得更加生动。文中写家贫无书、借书、抄书的艰难, 学生从中可感受出作者用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支撑着自己。通过品味赏析, 学生可从宋濂身上悟出:要想学好, 必须要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在求学过程中, 应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这样学生的品味鉴赏就会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界限, 领略本文艺术境界的无限风光, 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人格的升华。

四、再次回归文本

在教学的最后, 我们不能脱离文本、脱离文章艺术形象的创造基础, 不能“尽舍文中所言, 而别求文外之物”, 而是再次回归文本。这是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的回归,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 来重构文本的具体化形态。学生通过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从整体上感受着宋濂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与表达出的一种恳挚情感, 自然会亲切动人。这样, 学生就会感知美、体味美, 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送东阳马生序》的文本价值探寻 篇3

一、寻找文眼

阅读文言文要筛除作者有意遮盖在文章表面的“浮云”,而要透过作品的语言,披沙拣金,寻找“文眼”,努力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文眼”者,文章之窗也。打开了文眼,文章的结构布局、作者的苦心经营,便一览无余。在教学中,多数教师立足于“嗜学”,以“嗜学”作为教学主线,但这又很难全面概括文章内容,无法有提纲挈领的效果。《送东阳马生序》的两段文字存在并行的叙述结构,即边叙写求学之艰,边描写求学之勤,宋濂求学的勤勉与艰苦贯穿文章的始末,水乳相融,以此达到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目的。而文末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恰是本文一气呵成的总结句,此中的“勤”与“艰”犹如渔网的总绳,一拉则纲举目张。抓住这二字展开教学,组织教学活动,课堂的教学思路一目了然。所谓教得清晰,学生也学得明白。因为文章分别呈现的是作者的求学之艰难和勤奋:无书之艰、无师之艰、生活之艰,借书、抄书、还书、寻师、叩问先达,从师。教学中,抓住了“勤”与“艰”,便遵循了文本特质,简化了教学环节,突出了教学内容,所谓“寻常二字,尽得风流”是也。

二、评点副词

副词在表情达意上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若能抓住极具表现力的副词,组织教学内容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体会宋濂的勤奋好学上,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细微的副词进入,体会其言外之意,细微中的精神世界。“录毕,走送之。”一个“毕”字,我们可以读出作者送书时的焦急、紧张的心理以及对新书、新知识渴求的心理。“益慕圣贤之道。”一个“益”,我们可以读出宋濂加冠成年后对圣贤学说的仰慕之情以及对知识文化的追求之心。“色愈恭,礼愈至。”两个“愈”,我们也可以读出作者求知若渴,生怕先达不教诲自己而学不到知识的恳切的态度。“则又请焉。”一个“又”字,我们又可以读出作者对学习的不倦、不厌、不满的求学态度,等等。

三、赏析写法

抓住文本的写法进行教学,在品评文章的艺术特色之中,感悟写法的魅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和评价的素养。

本文可鉴可赏可圈可点的写法,不一而足。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的余地较为广阔,其中以细节化描写和对比描写两种写法最为引人注目。如作者表现自己求学艰苦时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抄书的辛苦自然明朗。然而,作者写作目的并不止于此,因为他还意犹未尽地补写了一句特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一处细节化描写的目的何在?教学中我们就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法的探究,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无这一处特写,其表达效果差异何在?作者显然不是仅仅想告诉马生他是通过抄书来求学,即使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也不放弃,也不懈怠。细节化描写意在表明自己无论何时都坚持抄书读书,表现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读书毅力,没有这一句,宋濂的苦学、嗜学的精神则无法凸显,也无法感人至深。对比描写在文中又是一种值得评价鉴赏的写法。文中宋濂自己与同舍生在穿戴与吃食方面进行比较,宋濂在严冬大雪纷飞的时节,屣行深山巨谷中,拖着破鞋子行走直至足肤皲裂,四肢僵硬;在吃食上,宋濂每天只能吃两顿,且“无鲜肥滋味之享”。相比于同舍生优越的生活条件,宋濂的生活可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通过对比描写,可以让学生评价,对比写法的目的是衬托宋濂的生活之苦和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

四、还原空白

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在于言简义丰。极为简约的语言背后隐藏着大量的语言空白,阅读时需要去想象和还原,丰厚文本的内容,读出文言的趣味和意味。

文中最引人寻味的一处语言空白莫过于描写同舍生的文字。“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舍生穿戴几近奢华,“被”“戴”“腰”“佩”“备”序列动词的连用,突出强调了这点,正如宋濂所说“烨然若神人”。作者对同舍生穿戴的描绘极尽笔墨,而他们每天吃几顿,吃什么却只字未提。然而文章却写到了作者的吃,“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阅读教学中,我们基于这一语言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原,具体描述同舍生每天可能吃的食物,从中去体会宋濂的生活之艰、求学之苦,感受宋濂“冒风雪受饥馁以求名师,叙以往述己志为勖后人”的殷切劝勉之情。

五、体悟内涵

宋濂为什么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孜孜不倦,勤奋苦读,乐以忘忧?不止是其嗜学,更是其发现了且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言“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足以让作者内心得到快乐和满足,这才是宋濂能够苦学乐学的根本原因。教学要走向深刻,触摸文本时这句话切不可肤浅地淌过,而宜深入挖掘,深耕细作,进行细读品悟,这是引导学生以言悟文、循文探思最好的契机。

宋濂觉得读书的快乐在哪里呢?文本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溯到文本中去,进行理解和阐发,进行整合和提炼,从而归纳出宋濂在学习中获得的快乐:能够博览群书的阅读快乐,能够追慕圣贤的快乐,能够得到释疑的快乐,能够获取知识的快乐,有内心满足的快乐,有内心充实的快乐……这些快乐最为重要的是能让宋濂的精神得到愉悦,因为心灵的快乐最为重要,它是一个生命体健康成长,最后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仅仅满足于文本本身还不足以引发更为深刻的阅读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尤其读古代经典作品,有“谋生”和“谋心”之效,前者可以“学以致用”,后者能“心有所安”。阅读经典,要抱以古为今用的态度,让经典的作品滋润当下每一个日渐枯竭的心灵,故而作为每一个阅读者都有必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内心“足乐”。我们可以在宋濂的求学经历中,寻觅到我们每一个人内心足以快乐的源泉,引发学生思考以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内心,追慕圣贤之道,淡化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诸如此类。

上述五个方面的教学,从语言的感悟还原作者的感知,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通过走进作者的心灵进而发现挖掘自己的心灵图景,发挥教学内容的最大价值。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篇4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闭户益读书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3.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参考答案:

1.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2.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送东阳马生序 阅读附答案 篇5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 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至舍同舍生皆被绮绣

B.烨然若神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D.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略无慕艳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中末句提到的“勤且艰”的“艰”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我)毫无羡慕的意思。或:(我)一点也不羡慕。

(2)(我)不觉得(或:不认为)吃的穿的不如人。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篇6

【甲】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俟其欣悦()

(3)于是遂就书()(4)吾徒相教()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1)借(2)等待(3)于是,就(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

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

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2分。)

8、(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篇7

这是一篇赠序。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洪武十年(1377)致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马君则,以同乡后辈的身分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励,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就文章的内容而言,作者主要以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作者简洁生动地叙述早年的经历:幼时酷爱学习,但因家境贫寒,无书可读,只得向人借阅。借到书,即使在严冬季节,也要自己动手抄录;为了取信于藏书之家,到期一定归还,可见得书之难。年长以后,仰慕圣贤的道统,渴望名师指点,且又并非容易的事;为了求师,不顾穷冬烈风,负箧曳屣,奔走于深山巨谷之中,以致足肤皲裂。生活上,自己也甘于贫苦,自得其乐。这些典型事例全面地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地克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笔墨酣畅,说理透彻,为下文的对比蓄满了气势。接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太学生的优越条件: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有教授相伴,有丰富藏书。这样,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结论只有一个: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主观上是否努力,确凿的事实,强烈的对比,得出了无可置疑的结论,完成了所要揭示的主旨。此后,又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和宗旨。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篇8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媵人持汤.沃灌()(2)同舍生皆被.绮绣()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俟.其欣悦()

(5)腰.白玉之环()(6)无从致.书以观()

(7)以.衾拥覆,久而乃和()(8)录毕,走.送之.()

(9)寓.逆旅主人()(10)援疑质.理()

(11)弗之怠.()(12)未尝稍降辞色.()

(13)右备容臭..()(1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5)余幼时即嗜.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6)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8)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9)俟其欣悦。则又请焉。(10)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14)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2分)

答:。

4、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

答:。

5.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2分)

我的概括: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2分)我的感悟:7.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2分)我的看法:8.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9.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感受或体会。10.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C.无/鲜肥滋味之享D.烨然/若神人 11.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作对比,体现作者的精神追求。12.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2分)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D.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4、课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3分)

15、选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16.课文第一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B、弗之.怠(指代抄书)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D、益慕圣贤之.道(的)

18、读了本文,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分)

1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余/因得/遍观群书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答:2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1

A.无从致.书以观专心致.志B.益.慕圣贤之道精益.求精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义正辞.

严 22.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答:

23.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2);(3)(3分)24.下列句中加点的“大”字与“天大.寒”中的“大”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自以为大.有所益B.大.声如雷霆C.大.为震惊D.见渔人,乃大.惊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B色愈恭,礼愈至.

而乡邻之生日.蹙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同舍生皆被.绮绣D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 将军身被.坚执锐奉.

命于危难之间 26.与“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 “以”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衾拥覆B.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7.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 他是如何解决的?(2分)

答:

28、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是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C、无/鲜肥滋味之享D、烨然/若神人

29、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

30、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3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寓逆旅,主人日.再食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2.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富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2分)

3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2分)A、既.加冠宋既.成列B、益.慕圣贤之道杀数人,胡虏益.解C、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D、卒.获有所闻士卒.

不尽饮

3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②③

3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B、益.慕圣贤之道益.

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辞.

3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B、以.钱覆其口。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

37、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38、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3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录毕,走送之走:跑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敲门C.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4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2分)A或.遇其叱咄或.王命急宣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

为佣耕,何富贵也41.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3分)

4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43.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44.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

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 4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烨然若.神人B腰.白玉之环C右备容臭.D主人日再.

食 判若.两人腰.缠万贯臭.气相投再.接再厉46.下列表述中,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47.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②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

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4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4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

5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5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2.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

答。

53、第①段中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2分)

54、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

5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2分)

56.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腰白玉之环②江横玉系腰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C.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D.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是以谓之“文”也 ..

5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当余之从师也...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河曲智叟亡以应D.足肤皲裂而不知..58.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足肤皲裂而不知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⑥D.①③④⑥ 59.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2分)A.小大之狱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乡为身死而不受D.先帝不以臣卑鄙 ......60.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62.文章写了作者求学中遇到的许多困难,请概括说说他是如何克服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乙】(《送东阳马生序》)6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6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人恒过然后能改以其境过清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时时而间进 ....C.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D.以衾拥覆以卵击石 ....

广之将兵 .

面山而居 .

6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66.阅读简答。(4分)

(1)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实,证明了什么道理?

(2)乙文表现了宋濂的什么精神?

67.下面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A.莲,花之君子者也。B.微斯人,吾谁与归?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山峦为晴雪所洗。68.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媵 人 持 汤 沃 灌(2)腰 白 玉 之 环69.第二段依次从、住、食、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意志,那是“”。(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材料链接】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70.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3分)

参考答案

1、⑴热水⑵通“披”⑶因为借(4)等待(5)腰佩(6)得到(7)用(8)跑 代指书(9)寄居(或:居住、住在)(10)询问(11)懈怠(松懈、怠慢)(12)脸色(神色)(13)香袋(14)担心(15)特别爱好

2、(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2)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3)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4)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5)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6)到了住所(客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7)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9)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10)手指不能弯屈伸直,(我)也不敢放松学习。(11)(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12)抄完,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13)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请教。(14)(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15)

3、计日以还,不敢稍逾约

4、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5、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6、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7、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9、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抓住一个要点,又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0、B(益慕/圣贤之道)

11、缊袍敝衣(粗袍敝衣)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

12、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3、B(A、向;在 B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转接,却;顺接,就 D用;似)

14、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5、记叙、议论本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写得生动、感人,这样写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勤且艰”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劝勉晚生刻苦学习的目的。

16、(1)得书难:(2)拜师难

17、C(指书)

18、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

19、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0、①坚守学习信念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21、A(A致:取得/集中B益:更加C患:忧虑D辞:言语)

22、因为我守信,按时还书。

23、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24、B。

25、C

26、B

27、(1)“幼时即嗜学”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矛盾。解决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2)“益慕圣贤之道”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矛盾。解决办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分,矛盾1分,解决办法1分。答出其中一组矛盾和解决办法即可。用自己的话来答,意思对也可)

28、B、(益慕/圣贤之道)

29、①写叩问之难;②求师旅途之艰;③生活之苦30、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

31、D(借。A它,指书/的;B他,指“乡之先达”/他们,指“同舍生”;C日子,天数/每天。)

32、吃、穿(或衣服与食物)

33、A

34、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35、C

36、D

37、嗜学家贫

38、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39、B(请教)40、A

41、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42、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4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4、B

45、A

46、B

47、示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闻鸡起舞

48、BC(4分,各2分)49. AC(4分,各2分)50. C(3分)

51.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6分,各3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52.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53、幼时借书抄录,成年远行求师。

54、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1分),凸显我的志趣所在(2分)。

55、支—肢 被—披

56、D57、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因”、“用来”;D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篇9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面选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步行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质:询问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2.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参考答案:

1.A

2.B

送东阳马生序 篇10

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

一、课前积累: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成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②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第一版块: 意会——言传

1、运用“五读法”,即“读标题、读引言、读课文、读注释、读练习”自主学习课文。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部分疑难点。

三、第二版块: 落实——巩固

1、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①注音:嗜学加冠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皲裂媵人 ②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一词多义:

之以

弗之怠()无从致书以观()走送之()计日以还()

益慕圣贤之道()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当余之从师也()以衾拥覆()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④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今义:)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今义:)尝趋百里(古义:今义:)卒获有所闻(古义:今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今义:)

⑤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手自笔录笔:

2、生齐读课文。

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四、第三版块:诵读设疑

1、概括作者求学条件的特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①幼时求学的艰难: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5、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7、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五、思考: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4、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5、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巩固练习:

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⒈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假:走: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得鱼腹中书

⑵①色愈恭,礼愈至至: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至:③至理名言至: ⑶①稍稍宾客其父稍:②不敢稍逾约稍:⒊请写出一个表现马生读书刻苦的句子。⒋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的“稍”字的作用是_____,它照应了“__________”一句。

⒍选出下面各句中“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门人弟子填其室 B、或遇其叱咄 C、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D、俟其欣悦

㈡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⒈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⑴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⑵缊袍敝衣敝: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以”字。

⑴①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以:②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以: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④计日以还以:⑤以衾拥覆以: ⒊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⒋选出带点字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A、媵人持汤沃灌B、有司业、博士为之C、县官日有D、腰白玉之环

⒌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和“____”;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________。⒍区别古今词义:

⑴汤:古义:⑵右备容臭:古义:今义:今义: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3.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1.《课堂作业》1----4题。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1.识记重点字注音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五、研读赏析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2.“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诗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六、梳理巩固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用“读、品、析、赏、悟”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歌。(1)感情朗读全诗

(2)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

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③ 这种人是什么人?

④ 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⑤ 这种人是什么人?

⑥ 小结第一段的内容:对两种人的生死进行评价。

3、读诗歌第二至四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

① 第二至四段三个小节,分别从那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②“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③怎样理解“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④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⑤在这三个小节的诗行中,你觉得那几个词用得形象生动。你能找出来品味一下吗?

⑥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除了副标题里提到“鲁迅”名字,诗中并未出现鲁迅二字,你能从诗中找出能使你想到鲁迅名著的提示诗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的人》导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导学目标:

1、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3、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过程:

(一)积累: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他曾于2000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

(三)合作探究:

1、学习方法探究

①“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面对诗题,联系诗歌内容,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呢?

②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学习诗歌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2、诗歌内容鉴赏

4、读诗歌第五至七段,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①“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② 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③ 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④ 这三个小节的诗中,你认为哪几个词用得好,找出来品味一下。

5、背诵全诗,归纳主题。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以人民为敌的必然灭亡的真理。

6、全班探究欣赏写作特色。

①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诗人为了突出鲁迅崇高而伟大的形象,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从诗歌中找出一例来吗?这首诗的对比有什么特点?你能说说对比的作用吗?作用:

②现在你能否说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却为何以“有的人”为题?

③除了对比手法,你还能欣赏出什么手法?

④反复有几种形式?

⑤ 反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⑥ 还有什么手法吗?

(四)综合学习

1、这首诗之所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们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除了它的艺术特色以外,还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说说这首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是什么?

2、这首诗启迪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像诗中所说的两种人,请分别举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学习目标】

1,背诵这首诗,了解白居易赠诗的内容。

2,正确理解本诗的内容,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3,理解刘禹锡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诵读赏析】

1,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酬”是什么意思?“乐天”是谁?

2,本诗的韵脚有哪些?其押韵规则是什么?

3,诗中引用“烂柯人”的典故,有什么意图?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5,今天,我们赋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什么新意?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7,如何理解白居易的赠诗和刘禹锡酬答诗的关系?

【熟读成诵】:先自己背,互相检查

《无题》导学案

主备人:赵龙燚辅备人 :审核人:使用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2、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3、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

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 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篇11

(一)1、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能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的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3、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女仆拿来热水(给我)浇浇,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4、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跟我在一个书馆的同学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5、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的情况就是这样。

(二)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

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再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

凡是应该有的书皆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才看的到。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12

复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实词、虚词。

3、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4、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和写法。

重点难点:实词和虚词的准确翻译及用法,对马生学习态度理解。

一、提纲挈领提问题

首先请大家思考: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结果如何?用相关的句子加以印证。这些句子就是我们要复习的重点。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复习。

1、文章分别讲了自己从师求学之难:幼时求书之难、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具体写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那么他到底都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从文章里找到这样的句子来说明。

2、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分段复习:

1、幼时求书之难,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2、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3、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侧重于讲解对比论证的写法

三归类复习:

(一)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二)一词多义

1.以:计日以还(而,来)以是(因为)人多以书假余(把,拿)

以衾拥覆(用)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的身份)

2.道:益慕圣贤之道(学说)

余故道(讲,说)

得道(仁政)

3.从:无从(从何处,这里指办法)

从乡之先达(向)

4.至:礼愈至(周到)

至舍(到了)

多助之至(极点)

5.寓:寓逆旅主人(寄居)

寓之酒也(寄托)

(三)词类活用:

腰: 腰里挂着。

(四)古今异义

1. 臭:古义:气味。今义:不 好闻的气味。

2. 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加水后煮成的汁水。

3. 再:古义:两次。

今义:行为的重复

四反馈练习:

1开头统领全文的词语、句子是:

嗜学;余幼时即嗜学。

3.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4.作者趋百里之外求学的原因是什么?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5.文中通过典型事例,全面地叙述了作者求学的经历,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用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克服困难。

6.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越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

因为作者追求精神享受,心中只有读书这件乐事,所以不在意客观条件。

(意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附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板书:

幼时求书之难

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

勤奋刻苦

上一篇:如何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下一篇:骨密度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