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题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题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题 篇1

高考考试大纲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在选材上,以记叙为主的人物传记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那么文言文阅读题如何快速提分呢?

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阅读时要注意人物在不同阶段所做的事,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评价。对于人物传记中常出现的词语(表示官职及其升迁变化的,表示人物个性、品行的,表示古代科举、教育的等),要有意识地多加积累。此外,对文学文化常识,也要做系统复习。

对于其他文体,也要兼顾到。杂记,或以记事为主,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把握行文的线索,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深意。议论性文体,阅读时要抓住中心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作者所用的例证。应用性文体,要了解背景即写作缘由,把握其文体特征。

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迅速理解文章内容。不管阅读哪种类型的文言文,首先都要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这样做分析概括类的题目就不会太难,同时也有助于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翻译、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这类题,还需要对文意理解得更精准。

所以,文言文的备考还是要从词汇(主要是实词)的积累做起。积累词汇,不能靠死记硬背,而要在文言语境中理解记忆。一方面要反复诵读教材中的文言文,并对重要词汇归纳整理;另一方面,要加强课外阅读和训练,对阅读材料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注意归纳整理。虚词和句式的复习关键是理解,要通过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来掌握。

阅读文言文,尤其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坚持把读懂文本放在首位。答题的准确率与文本读懂的程度成正比。遇到感觉较难的文章,在初读后,可以参照文后的内容分析一题,再仔细阅读,一定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此外,建议同学们选做一些近年的高考试题,探究命题的规律,找到解题的窍门。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题 篇2

一、精彩回放史传性文章, 积累丰富的文史知识

新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文质兼美, 包罗万象, 无所不有。从春秋战国到近代, 从孔子到近代的孙中山, 从语录体到纪传体, 从诸子散文到游记散文, 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但是, 高考文言文的选材多以史传性文章为主, 因此, 应该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史传性的课文上, 如《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作家作品、史书体例、文化知识 (古代官职、历法、礼俗) 、历史典故等方面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认真阅读课文, 了解上述有关的知识, 以备高考考试时能做有效的参考。

二、掌握正确的解题原则

1.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不管是字、词, 还是句子, 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它的意思才是明确的。我们解题时, 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原则, 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判断、理解, 才是准确的。有些语句, 题目里引出来了, 有的考生就不愿再把它放到原文中去考查, 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一定要改过来。

2. 联系试题, 抓住题眼。

一段未学过的文言文, 即使是浅易文言文, 也有一些词句是一般考生不能透彻理解的。对这些地方, 能猜个大概意思即可, 不必深钻死抠。需要深钻的地方, 必须是题眼所在。所谓题眼, 就是试题在文中的对应点, 这既是测试的内容, 也是文中的关键, 必须把它抓住, 再结合上下文, 深入思考, 才能正确理解, 选准答案。

三、重视课文后的练习设计, 积累文言实词

新教材中文言课文后都附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的一道练习设计, 多数从文言实词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对实词的意义、用法, 一词多义现象等掌握情况, 如第一册《鸿门宴》课后练习第三题辨析“因、如、举、谢、意”的多义现象。这些一词多义现象的练习设计在复习时是不可忽视的, 可以此为基础, 进行逐个认识, 比较鉴别, 掌握规律, 归纳实词的意义、用法。

四、归纳整理虚词意义及用法表格

新教学大纲列出“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 而《考试说明》又在此基础上缩减到8个, 数量明显少于文言实词, 但是使用率却很高, 虽无实际意义, 但其语法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 在历年高考中都要设计一道文言虚词使用的题, 考查学生。这样, 复习时就应该利用课文中虚词使用的实例, 逐个整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便在高考中灵活运用。如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 列出“虚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 认真填写, 并且随时把复习时见到的实例填写到表格中。但是, 应当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去死记字典的意义, 因为那是生疏的, 而课文却是我们熟悉的, 为什么舍熟而就生呢?

五、总结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的规律

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在今年高考中轮空, 不考。但是, 在复习时仍需要认真对待, 不可忽视。虽然不直接考查, 但是在阅读高考文言材料、翻译句子时都可能碰到。如果不能够了解古代一些特殊用法, 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就有可能某些句子读不懂, 或不能顺利地翻译文句。因此, 对这一点, 也应该略作了解。

六、养成独立通译全文的习惯和技巧

从2002年高考开始将文言翻译的考查由第一卷选择题安排至第二卷, 由考生直接翻译。平时学习时, 有教师讲授, 又有注释和工具书相助, 可以说没有什么大碍。但是, 高考改为直接考查学生的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增加了难度。因而对高三复习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复习时重温课文译文, 养成独立通译全文的习惯, 熟悉一些翻译的技巧, 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 关键是确切地表达原文的原意。切记不要臆测大意, 误将大意当做译文。复习时, 重新通读高中新教材中文言文课文, 以课文作为积累文言知识、应试训练的材料, 认真进行“反刍”, 在高考文言文测试中将会受益非浅。

总之, 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是丰富多彩的, 文体不同, 内容各异, 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文言文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能在读懂文本上多下功夫、想办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文言文的教学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

摘要: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力度, 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只要把握好文言文阅读翻译的得分点, 解题时就能游刃有余。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解析 篇3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常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

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伯伦《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宋史·李格非传》)

4.下列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B.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C.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D.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

5.对下列加点字词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句子当中,“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

B.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检讨,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

C.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句子中的迁是古代称调动官职。

D.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句中的“氏”是可以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

6.下列对原文有关能力的概括和分析,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3分)

A.在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因为用心于经学,写有几十万字的《礼记说》而登上了进士第。

B.李格非在自己所写的《洛阳名园记》中认为“洛阳的盛衰,是国家治乱的征候。”

C.李格非被召回朝廷任校书郎,又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的刑狱,不久,因为打了道士而受到牵连罢官。

D.李格非认为,做文章贵在诚心,古人的文章仿佛从肺腑中流出来的,原因是他们的诚心具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格非苦心工于词章,陵轹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少滞。

(2)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

一、作品简介

《宋史·李格非传》这段人物传记的文字较为典范,文字浅易,难度适可,故选择此文作为古文阅读题目的材料,无可厚非。

二、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4.B。原句“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其中,“有司”指的是一种官职机构,所以断句的时候要把其意思弄明白,其取士不光取格非一人,因此C和D选项直接错误。其次,“格非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意思是格非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因此不能断开,故A选项错误。(3分)

5.B。B选项目中的“检讨”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掌修国史。今义是指检查反思自己过错的行为。(3分)

6.C。C选项中主要总结的是李格非的罢官原因是党籍之祸,而不是打了道士。(3分)

7.(1)李格非苦心孤诣精通词章,勇往直前,不管难易可否什么情况,他的笔力从不稍停。(译出大意给2分;“工于”“陵轹”“少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文章不可以随便写,诚心不具备,就不可能把文章写得很好。(译出大意给2分;“苟作”“著”“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三、知识内容及能力要求

4.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四个题目侧重于学生古诗文朗读教学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句子的标点符号,做好句子的断句。

5.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文言文基础知识考查,涉及了诸多的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能够多积累。

6.综合考查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本题目是近几年高考当中常考的题目,要求学生能够综合上下文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能力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翻译是直达文章思想核心的最基本的途径,学生要联系全文,做到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四、试题价值

本道文言文阅读在命题内容上,对学生积极进行价值引导,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体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继往年不考文言虚词之后,又取消了文言实词的解释题,而将文言断句题文意把握题传承下来,考查了与2016年课标题一样的古代文化常识题,令中学生“三怕”的文言文的考查翻出新的

篇章。

参考文献:

[1]陈琛.高中文言文知识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篇4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命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豁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睦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慧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虚词用法的掌握,考查了四个虚词。其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项,“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和“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儒服而见王”意思是“穿着儒服拜见赵文王”,“引领而望”的意思是“伸长脖子远望”。A项“日夜相击于前”的`“于”是介词“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的“于”是介词“到”。B项“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中的“之”是代词,代前面所说的“日夜相击于前”这件事,“甚矣,汝之不慧”中的“之”是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太子乃与见王”中的“与”是介词“和,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结交,亲附”的意思。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复习方法 篇5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

高考语文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1995年全国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高考语文中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的.要求和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一样。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

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高考语文中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二是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高考语文中归纳概括题常见错误选项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如全国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题 篇6

⑴ 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文段进行断句;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习题训练,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⑶ 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 句 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二、教学安 排

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用具:PPT、图影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导入。

(二)具体过程 1.考纲简介近几年,考题看重对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2014年全国有八套试题考查了断句,其中包含全国课标卷两套试题,都出现了文言断句。(大多以选择题出现)2.问题(学生思考)

你在学习文言文断句时,一般都会用到哪些方法? 要求:

1、各小组充分交流,将得出的方法写在小卡片上;

2、各组派出一名 发言人公布;

3、限时2分钟。

学生在公布时,教师:(板书“断句方法”)3.讲解几种断句方法: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五、修辞方式断句法

(同时,穿插采用识记、诵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听课学知识的积极性)4.习题训练:(运用以上断句方法解决习题)选取课内文段,以让学生 熟悉,激 起兴趣:

(一)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二)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课外片段训练,以提升:

(三)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韩非子•说林下》)高考题目训练,以强化:

(四)(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5.总结断句方法。

(回顾3.几种断句方法)

6.2014高考真题演练(巩固方法):(2014湖北卷)

13.请用斜线(/)给下文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德基传》)7.小结。

附:板书设计: 文言断句 方法集锦: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五、修辞方式断句法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考复习备考中的《文言文阅读—断句》,是近年高考考题中比较热衷的一个考点。下面我将从考纲考点、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考点及考题:

文言文阅读是高 考考纲里明文要求的“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而断句就是考题考查考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进而提高学 生断句能力,成了体现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 志。

2014年在全国十七、八套试题中,有八套试题中考查了文言断

句,分值都在3—5分,其中包含全国新课标 卷两套,大多以选择题呈现,很少是让考生直接在文段中划分。

二、说学情: 本届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文言知 识功底薄弱,文言文阅读能

力更是低下。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学生害怕做文言文习题,对于文言断句习题更是无法下手,大多学生采用“蒙”、“猜”、“碰”的随意办法。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上面所说的情况,我采取如下教学: 1.三维目标

⑴ 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文段进行断句;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高考真题的断句,进行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⑶ 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 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

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 句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 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三种。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激情,并结合高三复习备考的教学实际,让学生在讲练中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规律性,经过分析归纳找出解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 一步:导课

由韩愈的《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想到“断句”(PPT打出“文言断句”)。第二步:考纲考题简介

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想出高中学习文言文以来遇到的断句方法都有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得出断句方法)有几种,教 师板书几种。第三步:习题演练探究

教师选取课本上学过的文言篇目中的段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断句划分,进行巩固,比较容易,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给学生选取一些课外的文言片段,进行练习。同时,教师提示学生:能不能从中再找出其它的断句方法? 教师提示:简单讲解(PPT上打出其它的断句方法作为补充)。(断句的方法可以采取诵读方式记忆:口诀、固定句式)第四步:高 考真题 实战(2014年)第五步:小结。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断句 方法集锦: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高考文言文二轮复习高效突破策略 篇7

一、明确文言文的考点要求, 结合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 作重点高效突破

1.联系近3年的考题, 采取排除法。 (1) 排除常见实词 (120个) 中已考过的; (2) 排除常见文言虚词 (18个) 中已考过的; (3) 排除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中已考过的;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要求直译, 字字落实) 。

2.强化分析综合能力。 (1) 筛选文中的信息; (2)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最后一题会涉及) 。近几年选材内容多为廉吏、义士、忠臣、勇将;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 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 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 既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 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现如今文言文考查越来越注重整体把握文意的理解和语段的翻译。

二、强化文言文阅读与翻译高效突破的相关策略

(一) 对应高考模式, 强化实词和虚词的过关。

1. 实词复习重点关注一词多义。

(1) 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明确单音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 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词。尤其要注意的是, 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 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 这就容易形成错觉, 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卑鄙”是单音节词, “卑”和“鄙”连用, “卑”指出身低微, “鄙”指见识短浅, 举止粗俗。这里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卑鄙”, 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

(2)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今发生了不少变化, 词义或扩大, 或缩小, 或转移, 褒贬色彩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因此, 复习文言文时, 一定要注意词义的古今变化情况。例:臭:古义, 气味;今义, 难闻的气味。江、河:古义, 长江、黄河;今义, 泛指。亲戚:古义, 家里亲人;今义, 旁姓亲属。爪牙:古, 中性词;今, 贬义。

(3) 一词多义。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 因而接触时一要清楚它几种常规的解释, 二要根据语言环境判定句中意义。如“道”的常规意义: (1) 道路; (2) 原则, 方法; (3) 道理, 事理; (4) 述说。句中是用本义还是引申义, 是用作名词还是动词, 均要学会推测。

(4) 词类活用。这是词语功能的改变, 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很有关系。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种:

名词用作动词。如: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烛”原来是名词, 但在句中用作动词, 作谓语, 带了宾语“天南”, “照亮”的意思。

名词用作状语。如:斗折蛇行。“斗”和“蛇”原是名词, 是“北斗”和“蛇”的意思, 但在句中都用作状语修饰“折”和“行”, 是“像北斗星座一样 (曲折) ”“像蛇一样曲折 (前进) ”的意思。

动词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出”和“入”在句中的意思是“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由动词转为名词, 作“殚”和“竭”的宾语。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和“远”在句中意思是“亲近”和“远离”, 由形容词转为动词, 后面跟宾语“贤臣”和“小人”。

(5) 通假。不论是古有其字还是古无其字, 只要课本、练习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储存, 尤其是一些常见通假, 如“说”通“悦”、“具”通“俱”、“直”通“值”、“识”通“志”、“属”通“嘱”、“知”通“智”等。

2. 虚词复习重点关注“五义”。

(1) 谙熟本义。如“与”, 本义有: (1) 给予, 授予; (2) 结交, 亲附; (3) 对付; (4) 和, 跟, 同; (5) 参加; (6) 赞许; (7) 句末语气词。可将其简分为三类:动词、连词、语气词。

(2) 将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考虑语境义。还如“与”, 首先考虑它在句中位置, 结合语句前后看是动词还是连词或是语气词, 然后缩小范围推断它的语境义。

(3) 看前后的搭配确定引申义。例如“之”字, 常见用法有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助词两类。而且在名词前多作指示代词, 如“之二虫又何知”“均之二策”;用在动词后往往作宾语, 如“逐之”“闻之”;用在两个名词之间多作助词, 如“吾之妻”“古之学者”;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多用作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秦之围邯郸”。

(4) 注意不同虚词的用法确定结构义。如“乎”用在句中, 其用法基本与“于”相同, 如“生乎吾前”“叫嚣乎东西”。“然”“乎”“焉”前面是叠音形容词时, 这三个虚词都是“的样子”的意思, 如:“硿硿焉”“恢恢乎”“欣欣然”。“以”和“而”作为连词, “仅”和“但”和“特”作为连词其基本意义相同。

(5) 注意实、虚词的交叉义。如“之”“予”“若”“犹”等。

(二) 文言文特殊句式重点关注判断

1. 常见特殊句式重点关注省略句。

常见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重点关注教材中的35种固定格) 。可根据提示语判断句式类型。如根据“者, 也”或“即”“乃”“则”“皆”“本”等确定判断句;根据“于”“见……于”“为所”“受……于”等判断被动句;根据“无乃……乎”“奈何”“如……何”“孰与”等判断固定句式。

2. 借助句子本身结构与现代文的差异来判断。

如今天状语通常在谓语前, 若一个介词结构放到了动词后面我们便可推断是状语后置;同样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到了动词前面, 我们便可认定是宾语前置;我们可用同样方式来推断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三) 文言文翻译重点关注直译

1.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 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 就是译文明白晓畅,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要求和习惯, 无语病。“雅”, 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 坚持“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重要的词语要相应落实, 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 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 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原则是, 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 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3. 重点把握“留、换、删、补、调”等翻译法。

(1) 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 临川王安石记 (下此文) 。

(2) 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 用法已经变化, 语法已经不用, 在译文中, 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出师表

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 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 (前来拜访我) 。

(3) 删削法: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 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4) 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 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 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

(1)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例:“更若役, 复若赋, 则何如?”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 恢复你的赋税, 那么怎么样呢?

(2) 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轩凡四遭火, 得不焚,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 能够不焚毁, 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3) 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曰:“独乐乐, 与人乐乐, 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 (孟子) 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 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 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 回答说:“不如同别人 (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

(4) 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 如关联词语等。

例: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体力足以达到 (却没达到) , 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 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5) 移位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 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译文时,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

例: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强劲的筋骨, (却能) 向上吃到黄土, 向下喝到黄泉, (是由于) 用心专一的缘故。

(6) 意译, 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 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适用意译的情况有:

(1) 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 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 僵卧长愁。———《促织》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他仍然) 直挺挺地躺着, 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2) 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 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译文:使敌人降服, 让远方的人归附, 招抚谁, 谁会不来呢?

(3) 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 译时要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译文: (秦) 有吞并天下, 统一四海的雄心。

4. 熟悉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 领会文意;扣住词语, 进行翻译。字字落实, 准确第一;单音词语, 双音换替。国年官地, 保留不译;遇有省略, 补充词语。调整词序, 删去无义;修辞用典, 辅以意译。推断词义, 前后联系;字词句篇, 连成一气。带回原文, 检查仔细;通达完美, 翻译完毕。

5. 强化落实六“注意”。

(1) 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曲,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 降低身份, 委屈自己, 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2) 璧有瑕, 请指示王。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文:璧上有斑点, 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3)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词义变化)

译文: (我) 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 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1)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

译文: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 其中的 (另) 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2) 君子死知己, 提剑出燕京。 (为动)

译文:君子为知己而死, 提着剑离开燕京。

(3) 先生之恩, 生死而肉骨也。 (使动)

译文:先生的大恩, 是使死了的人复生, 使白骨长肉啊!

(3) 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1)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比喻)

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2)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 (借代)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 尚且不相互欺骗, 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3)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 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1) 若有从君惠而免之, 三年将拜君赐。

译文: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 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 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2) 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 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 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 把她嫁给了别人。

(5) 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句)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2) 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对于遭到风雨霜露饥寒而倒毙的人到处都是 (这种现象) , 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3)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谓倒装)

译文: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 表现在哪里呢?

(4) 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5) 予羁縻不得还, 国事遂不可收拾。 (无标志的被动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备考策略 篇8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备考;策略

文言翻译应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信——要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达——要求明白通畅,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要求造句考究,文笔优美。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解释尽可能与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直译、意译相结合”,让原文在译文中字字有着落,译文在原文中字字有根据。

文言文翻译这一题型能准确反映考生的文言文水平,许多考生该题失分的原因之一就是汉语语法知识相继淡出了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教材不系统编;高考不直接考;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又离不开语法知识。目前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强,与高中学生语法知识欠缺是大有关系的。文言文翻译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范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因此,在文言文复习中,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规则去分析文言句式然后准确翻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对于一般翻译题,建议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一)审——联系全文,把握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尤其要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断语句意思,避免译文与原文意思毫无联系。如:(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本句翻译的一个难点就是补出“不足为也”的主语,从上文的语境看,应承上指“廉吏”,突破这一难点,再抓住“持廉”、“妻子”、“穷困”三个关键词,就抓住了得分点。

(二)析——分析句式、理清结构。翻译时,一定要有整体观念,要在翻译时,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特别对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再将文言文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推敲出得分点。对于翻译语句进行语法分析,要做到“三看”:一看全句的谓语动词。二看谓语前部分情况:不见主语,是省略句;主语是受动者,是被动句;有名词但不是主语,是名词作状语;有前置标志的是宾语前置句。三看动词谓语后的部分:如有宾语,可正常翻译;及物动词后无对象,可能省略宾语,需补出;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可能是使动用法或省略介词“于”;后面紧跟“介词+名词”,可能是介词结构后置。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其谓语部分又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题 篇9

“局部鉴赏”是对诗文的某一部分进行鉴赏,这一局部可以是诗文的一个自然段,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情节等等。这一局部往往是诗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或是诗文中的理解难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有必要对 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思路做些探究。

这个考点的常考题型有:1.这个局部(这一自然段.这一句话,这一场景.这一情节等等)在诗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写这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请就这一局部进行赏析等等。                                                                                             二、思路探究思                                                                                                    要正确规范解答此类题,我把答题思路总结为“三看”,即“局部看”,“关联看”,“整体看”。“局部看”就是就这一局部本身进行鉴赏,可以从这一部分的内容、表现手法及表现效果去分析。“关联看”是看这一局部与前后文(包括标题)的关系,即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关系有:照应伏笔、铺垫映衬、形成对比、承上启下、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整体看”就是分析这一局部对表现主题情感、塑造形象的作用,常见的答题术语有:深化某某主题、点明某某主旨,烘托某某形象、抒发某某情感等。按着“三看”模式能条理清楚、全面深入的答题,不会遗漏得分点。                                                                                               三、典例探析

咏山泉(山东高考题)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做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题目:结合全诗,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简析:这个题目是典型的局部鉴赏题,即就诗中的颔联来赏析,我们不妨按以上“三看”的思路来解答,“局部看”这一联的内容描绘山泉的情态,且是从声色两个角度来写(从表达技巧分析);“关联看”与前文两句形成先抑后扬的效果,为最后两句直接赞扬山泉做铺垫;“整体看”这两句具体赞扬山泉有得天地之声色,平涧满池之能事,充实了主题。

整合答案:1、这两句从声色的角度描绘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面相激,作风雨之声。2、这两句与前两句构成先抑后扬的效果。前两句写泉的平凡无名,是抑;

这两句突出泉流山中的奇观,是扬。为后文直接赞扬山泉做铺垫。

四、小结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正确无误的解答此类题目,还得有必须的知识储备,如对诗文中常见 的表达技巧的掌握分析及对诗文内容的感悟概括能力等。以上仅仅就“局部鉴赏”题的思路做了一些探究,希望对同学们答题有帮助,以提高阅读得分。

姜涛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题 篇10

新题大仓储(教师专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竹子就在跟前

沈祖连乔迁新居,一家人喜气洋洋。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了,她进入客厅,进入卧室,进入厨房,最后来到阳台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阳台,几乎成了母亲的最大心愿,她要在阳台上养几盆花,要在阳台上安一张躺椅,每天能充分地享受阳光,而最实际的是可以在自己的阳台上晾晒衣服,这是老人最最期待的。

“给我找根竹子。”母亲发话了。大姐说,“就交给他吧。”

大姐夫不很乐意,但还是毅然受命:不接受行吗,丈母娘的要求,妻子的命令。再说,不就是一根竹子吗?

可接受下来,大姐夫才知道自己的荒唐:要在老家,要根竹子,提刀上山,便可手到拿来。可在这大都市里,去哪里找?可怜的大姐夫,骑着自行车,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一无所获。

午时归来,大姐问他要到没有。大姐夫说: “还没。我想,用根不锈钢管不是更好吗?”

“真没用。阿妈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一根竹子,哪来的这么多废话?” “那我下午继续找吧。”

大姐夫登上楼顶,看到前街有建设工地,正在拆着脚手架,大姐夫心里一高兴,立时跑了过去。一根根卸下来的正是他所要找的竹子。

大姐夫来到了门口,找到了门卫,递上一根烟,说,“师傅,卖根竹子给我好吗,多少钱呀?” “卖竹?我这里不卖竹。” “就是那些拆下来的……” “那是脚手架用的,不卖。”

“可我急着用,不瞒你说,我的丈母娘……” “不用说了,我明白,你丈母娘要一根晾衣服……” “正是。”

“可我不能卖呀。要不你去找工长吧,”门卫指着里边的一个汉子说,“就是那个戴着黄帽子的。” 大姐夫来到了黄帽子跟前,叫了声:“工长,你好。” “什么事?”

“我想跟你买根竹子。” “没有竹子卖。”

“这是脚手架,还要搬到其他工地去用。”

“我只要一根,次一点的也行。你就收回成本费吧。” “这可没有先例啊。”

“看在我们男人的面上。通融一下吧。”

“可是,我不能让你在光天化日之下扛着一根竹走出去呀。这么吧,你去找我们主任吧。他在办公室。” 大姐夫在工长的指点下,见到了主任。

主任是个脸皮白皙的汉子,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可不想一听到大姐夫说要买他的一根竹子时,却是一副不耐烦:“去去去,买竹子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碰了一鼻子的灰,大姐夫从工地出来,望着一地的竹子,却是一脸的茫然。这样回去,丈母娘问起,怎么是好?

他在街角点燃了根烟,吸了一口,大脑皮层一下子跳出了个人:老同学李青不是在这个建筑公司任职吗?并且听说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部门头头了,好,就找他,不就是一根竹子吗?难道会不给老同学点面子?

到公用电话亭打了个电话,说是不在家,得晚上才回来。好吧,晚上就晚上,等等吧。心里有了点底,大姐夫便昂然地回来了。不过他还是不太敢见丈母娘。大姐问:“怎么,还没找到?” “有眉目了。”

“我的天,跑了一天,才有眉目,能告诉我,怎么个眉目吗?”

“阿英你别说这根竹子,手续还挺复杂的,不过总算找到了建筑公司的一个老同学了,他今晚回来,我估计明早吧,明早准能要到。”

“什么呀?为了一根竹子,还得托人情,你这人情也用得太廉价了吧。”

这时,二姐夫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一听大姐在指责大姐夫,便说,“不就是根竹子吗,也值不了多少钱,大姐夫你说你在哪发现了,告诉我,我去搞掂。”

“不远,在前街工地上就有。只是……” “你是说那些刚拆下来的吗?好。”

二姐夫说着掉转车头,不到5分钟工夫,便扛着一根竹子回来了。大姐夫尴尬地问,“怎么我去不卖,你去就卖了?” “不就是一根竹子吗?用什么卖不卖的,我扛起就走。” “那要是让人抓住了呢?”

“那就让罚吧,一根破竹能值什么钱的。不过谁管?”

(选自《21世纪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A.“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该句采用排比手法,既形象地写出了“大姐夫”寻找“竹子”的辛劳,也蕴含着对相关部门官僚作风的批评。

B.“竹子”就在眼前,可“大姐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弄不回来,而“二姐夫”却“不到5分钟工夫”就到了手,两相对照,说明“大姐夫”办事效率比“二姐夫”低。

C.小说情节可概括为“母亲要竹子”、“大姐夫找竹子”、“二姐夫拿竹子”;虽然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大姐夫找竹子”,但“二姐夫拿竹子”却可视为小说的高潮和结局。

D.语言描写是该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它的成功运用,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大姐夫”等

人的性格特点,还含蓄地交代了相关人物的身份和职业特点。

[解析] A“蕴含着对相关部门官僚作风的批评”理解有误。B“说明‘大姐夫’办事效率比‘二姐夫’低”分析有误。D语言描写中甚至整篇小说都未交代“大姐夫”的“职业特点”。

2.“二姐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5分)答:__示例:第一问,①胆子大。②头脑灵活(或“反应敏捷”)。③缺乏公德(或“无规则意识”)。第二问:①和大姐夫谨小慎微(或“胆小”)的性格形成对比;②是揭示小说主题的关键人物;③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__ [解析] 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3.试探究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答:__示例:①揭示两种不同的人性(或“展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面对物质诱惑,有人做事中规中矩,按部就班;有人头脑灵活,胆子较大。作者通过一件细小的事情,揭示出了两种不同的人性,耐人寻味。(或从“把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展示在读者面前”角度,分析正确也可得分)②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有些东西通过正当途径不易到手,而采取非常手段却能轻易得到;有些公共财产,看似管理严格,其实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被人拿走,这些生活中的“悖论”引人深思。③表达作者对社会不正之风的隐忧。小说中的“二姐夫”可谓是缺乏公德和规则意识的代表人物,作者通过“竹子事件”,表达了自己对“二姐夫”这类人给社会造成潜在风险(危害)的隐忧(从“含蓄地批评了像‘二姐夫’之类缺乏公德和规则意识的人”角度,分析正确也可得分)。__ [解析] 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9分)

阿 弟 黎 晗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在窗外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废纸旧报纸卖,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

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刊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送你,都拿去吧。”他轻声说。

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

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了她。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垂下的发绺,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了,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气。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他。“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他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过了几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您家亲戚……” “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选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朱红与深蓝》,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了铺垫。

B.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突然烦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是滋味。

C.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话,与小说开头他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入情入理。

D.那个唯唯诺诺向他道歉的保安被辞退,应该是他授意的结果,小说结尾这看似赘余的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

[解析] “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理解不恰当,保安被辞退的原因可能是他担心保安到处说这个收废品的女人是他的亲戚而有损他的形象,也可能是他恼恨保安这样说让他不得不叫保卫科长禁止她入内,导致他再也见不到她,找不到那种仿佛看到母亲的感觉了。

上一篇:班级公约和操行评分细则下一篇:关于包装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