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范增论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范增论(通用5篇)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范增论 篇1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闲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范增论 篇2

一、借助名词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因此应先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断句: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二、借助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对话标志“曰”、“云”、“言”等动词断句。古人对话时,大多数有表示说的“曰”、“云”、“言”等,而这些正为我们断句时提供了方便。

例如: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断句: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又如: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断句: (1)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亡,走失)

%% (2)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将,动词,带领)

%% (3)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 (4)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 (5)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了解实词“亡”“将”的词义,掌握虚词“而”的用法,注意到前后有相同的句式,都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三、借助虚词断句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其、岂、敬、故”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乎、耳、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之、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就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

四、借助修辞断句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例如: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断句: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五、借助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六、借助逻辑关系断句

文言文的创作也讲究篇章结构,所以在谋篇布局中经常采用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等。在断句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留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解决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范增论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物史传 文言文 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36-01

0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应该说是仅次于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那么应怎样引导学生度过这一难关呢?

一、把握基本特点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选段具有如下特点:

1.以记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为主,并多选自“二十四史”等正史中

2.传记类文言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价值取向

这类文言文段所涉及的人物的价值取向多为“古代的良吏忠臣、烈女孝子、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等,价值取向是表现他们的“为官清廉、淡薄名利,为民作主、关爱百姓,孝敬父母,聪明智慧、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等为主要内容。如“苏琼的传记”表现了苏琼“为官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崇高品质”,“胡质父子的传记”表现了胡质父子“恪守清廉的高尚品德”,“田单的传记”表现了田单的“聪明智慧和显赫的战功”;“孟尝传”表现了孟尝的“仗义执言、为官正直、关爱百姓”的品质。

3.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写作上的特点

(1)文段一般介绍的顺序是:姓名→籍贯→管职→经历→事件。如2003年的“裴矩传”依此介绍了“裴矩的字(弘大)、籍贯(河东闻喜人)、家境(早孤)、学识(博学)、官职(吏部侍郎)”等。事实上,我们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文段,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明确这个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的情况”。

(2)文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

(3)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审清高考文言文选段及题干设计的目的、特点

1.文段后一般均附有的注释,注释的内容或“对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涵义作阐释”,或“简单交代文中主要人物的经历”等。

2.在文段、试题的题干和选项中,向考生透露的信息明朗,只要考生重视并很好地用起来,受益匪浅。有关“人物的个性品质”的问题,有的在“文段中”暗示。如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文言选段“裴矩传”中,第二段有“裴矩佞(nìng)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的句子,这个句子就交代、暗示了裴矩的个性特征;像这类例子历年在全国或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训练中,要引起重视,并有意识地训练。

3.命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为主。从题目的设置和考查的知识点看,每年均有“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句翻译,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品行分析,情感流露”等,命题的原则遵循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题例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一命题原则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模式。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严格遵循“大纲”和“考纲”,重视书本上基础知识的识记。

三、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解题方法

(1)依照文言语境解题。如考题“人迹绝矣”中“绝”字的含义:按照词典的解释为“断绝”。很明显在这里就不正确,应为“不见”之意,与“千山鸟飞绝”中的“绝”字意同。

(2)以题解题,即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获得一些解题的启示。如考题:“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请仔细品位这一诗句中“霜”、“孕”两字的妙处。

此题干中,“农历十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由“农历十月”可看出正是梅树“孕”花的季节,,再由这一季节联想到“霜”的环境,而且“孕”字本身的内涵就可以想象到“梅花含苞欲放”的美丽景象。

(3)以文解题,即用文段中的话来解题。如考题: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什么,然后又观察什么?从文中“进食”、“饮啖”等词可找到“饮食”的答案;从问中“室中”、“一室”中可以找到“居室”的答案。

(4)以注解题。命题者有时会在文后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

(5)以旨解文。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如考题: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cháo)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必须结合这个语段的主旨“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来回答才算准确。

浅谈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4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问题及成因分析

1.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问题分析

面对当前的高考对文言文比重的增加, 高中在文言文的教学上也加大了知识量的传授, 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有着很大的难度。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 高中阶段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文言文的学习习惯不良, 学生在对文言文的工具书使用过程中, 所形成的习惯以及能力和教学的要求没有达到一致性[1]。

还有是在对文言文的学习环境层面也没有得到良好呈现, 由于文言文在年代上比较久远, 并且在语法结构以及文字组织层面都会有着很大的差距, 在学习中有很多学生都认为存在着诸多障碍。还有是老师在文言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过度的重视文言文语法以及字词的训练, 学生逐渐对文言文的学习有抵触情绪。

2.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问题成因分析

从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问题的成因来看, 可从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考虑。先从学生自身方面分析, 由于文言文有着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所以在当前的学习中就有着一定困难, 学生对一些影视、网络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而对于文化载体的文言文的学习就没有很大的兴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比较缺乏文言文的阅读环境, 在文言文的语感上也就相对比较缺乏。再者是文言文的教材因素, 虽然在教材上将一些比较难理解和政治色彩浓厚的文章删除了, 用比较好理解的进行代替, 但依然还存在着教师苦学生累的情况, 教材的选编就成了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2]。

老师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比较突出,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智力发育都相对比较成熟, 有着比较强烈的个体意识, 对自我的关注比较强烈。但一些老师还是将自己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 学生就被动的接受知识, 这样学生就必然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 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 针对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能增强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 对学生畏难的情绪要能够得到有效的克服。文言文的学习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也是古代的书面语言, 由于时代比较久远, 所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存在着一定难度。老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有新的认识, 让学生能够了解到, 文言文是对古代的一些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内容的记录, 也是了解语言的起源和提升自己修养及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针对文言文的学习枯燥问题就要通过寓言故事以及历史故事等, 通过多媒体进行放映, 结合所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学生才能主动的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来[3]。

第二, 通过对高中生的文言文学习氛围的良好营造, 也能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效率提升, 这就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措施实施。老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观念上要及时的进行转变, 从老师自身的语言修养层面要能进一步的提升, 文言文的学习课堂中, 教师是主导者, 对语言的传递及设计等有着关键作用, 所以老师自身在古汉语的语法以及文言句式等方面都要能够有充分的了解。在教学中的语言运用上要生动, 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学习的魅力。

第三, 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 先让学生对文本能够熟悉, 然后老师再通过相关的资料对作家的一些作品进行详细的了解, 帮助学生能够对其思想内涵有更深的了解。教学中还需要对文言文的重点进行突破, 加强对文言文的朗读, 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以及多省略的特点, 这样在语言上就相应比较简单, 并有着深远的意义, 学生在通过对文言文的朗读过程中, 就能够掌握文言文的节奏感, 这对了解文言文就比较重要[4]。

第四, 对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运用, 例如通过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就是一个比较常用的阅读方法, 然后再进行局部的推断以及理解。还有是通过化整为零和切分理解的方法, 将整体的文言文进行分解理解, 这样就比较方便, 然后从分解向着整体进行把握, 这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 通过现代汉语组词进行明晰词义等也是比较重要的方法。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通过对高中文言文阅读的理论分析, 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高考压力下, 就需要掌握比较高效的方法, 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将学习成绩提升。此次主要对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然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层面进行了详细探究, 希望能对实际的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对高中的教学也有着要求上的提升, 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比较重要。处在高中的学生而言, 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重要的, 是对我国文言文知识的了解以及提升学生翻译技能的重要保障。基于此, 本文主要就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问题及成因进行详细分析, 然后结合实际探究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龚美珍.让阅读教学绽放光彩[J].南方论刊, 2014 (S1) .

[2]赵维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刍议[J].殷都学刊, 2014 (01) .

[3]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05) .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范增论 篇5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阅读兴趣,教学方法

传统高中文言文教学沿用“教师逐字逐句翻译, 学生逐字逐句记录”的教学模式, 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把文言文阅读从单纯的课堂知识学习延伸转变为对语言文化的探索与欣赏, 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角度来说都是大有益处的, 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完美结合。

1.做好文言文阅读的课前积累准备, 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对文言文阅读和学习而言, 课前准备工作不仅包括文言实词、虚词的使用, 还包括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以学案形式把与文章相关的内容按类梳理好, 学案提前一周发给学生, 使积累成为习惯。

1.1做好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语言在演变中发展,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词语和句式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所以建议学生针对常用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等建立一个单独的记录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日积月累,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做好文学、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的积累。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 要做到“知人论世”, 全面掌握文章的创作背景及文中描述的人和事, 了解文章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例如《琵琶行》的阅读, 要在充分了解文章的作者白居易被贬失意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 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境。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 要了解壮志难酬的李白漫游名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创作背景。

1.3搜集难点、疑点, 带着问题阅读。

提前预习, 对文章整体上有把握, 把课堂学习向课前延伸,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质疑和解疑的过程, 主动把握难点, 攻克疑点, 先入为主。

2.通过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审美是一种高级情感, 高中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才情并茂、质量高、意境美, 蕴含巨大的美学能量。所以, 从教学角度来说, 文言文阅读和学习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 不应忽视学生审美这一主观体验能力的提高。从审美入手, 是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热情和阅读兴趣的良好途径。

2.1突破学生文言文学习障碍。

古今汉语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有陌生感, 指导学生领悟古人在使用古汉语时的语义和语境。另外, 学生古汉语语言功底不够扎实导致对文言词语和词句望文生义现象的出现,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指导学生了解实词、虚词的活用, 灌输语法知识, 让学生了解主谓宾定状补, 学会划分句子成分, 了解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语法现象, 扫清文言文阅读障碍, 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2.2体验文言文的意境美。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和历史环境的变迁决定了文言作品中描述的人和事与我们生活的现实环境存在一定的距离, 学生不能直接领悟到作品的意境。教师的作用是用教学语言把文言作品描绘的情景再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意境的美。一些戏剧性较强的文章, 如《寡人之于国也》, 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在进谏的艺术中体味文章美的构思, 获得美的享受, 培养阅读兴趣。

2.3感受文言文的阅读美。

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文章的魅力, 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斥课堂, 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兰亭集序》以抒情的笔调描写着山、水、竹、林等自然景物;音韵和谐、辞采华丽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又如《琵琶行》、《归去来兮辞》等文章的优美的语言很容易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物我两忘的美的境界, 通过阅读体验到文言文的美。

3.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累、学生苦”的情况很普遍, 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更谈不上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调动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动性,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1打破常规, 从逐字逐词逐句讲解的误区中走出来。

多年来, 传统教学模式中把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无可厚非, 但这不是唯一的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提升学生对古汉语的欣赏水平, 让学生热爱和传承古汉语文化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定期召开文言文阅读体会报告会,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融入学术研究的色彩。

3.2培养学生自主使用工具书和文章注释的能力。

查阅工具书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手段, 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解决, 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取得了“授之以渔”的效果, 又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同时, 要注重发挥注释在阅读中的作用。

3.3借助文言文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文言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简单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优秀的古汉语文章中感悟传统的道德和文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学会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阅读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理解, 不应该忽视古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其中蕴含的古典文化和文学元素。

4.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养成文言文阅读习惯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 融入文本环境的同时结合自身体验把历史融入现实, 从枯燥沉闷的文言文学习中解脱出来, 养成阅读习惯。

, 4.1增强阅读的情感体验。

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如阅读《阿房宫赋》, 随着层层递进的行文结构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 从文章揭露的统治者压迫剥削人民的罪恶中体会到悲痛惋惜之情。

4.2尝试用文言文改写剧本, 提高阅读兴趣。

很多文言文是以叙事形式出现的, 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故事情节紧凑, 人物形象生动, 对话语言个性特征明显, 适合改写成文言文剧本, 自编、自演。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更深刻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对人物性格进行更细致的揣摩, 把学习任务转变为活动,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4.3改写文言文, 深化阅读感悟。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 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对文言文文章进行改写, 无疑是深刻体验语言魅力的好途径。文言作品的改写不同于翻译, 是源于文章自身又超越文章自身的, 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张扬个性的平台, 吸取文章的思想精华, 古为今用, 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多元化思维方式, 深化阅读感悟。

文言文是民族语言文化的宝贵财富, 高中生肩负传承古典语言文化的使命, 高中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决定人文素养的提高。然而, 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从枯燥乏味中解脱出来, 用心体会古汉语的人、事、意、境, 感受文言文中的诗情画意、锦绣华章, 相信文言文的阅读会成为需要、成为习惯、成为一件快

参考文献

[1]蒋晓菊.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 2012 (9) .

[2]王齐州.中学古文教育要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感[J].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 (02) .

[3]张美华.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 2012 (65) .

上一篇:房地产投资案例分析下一篇:九年级上数学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