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总结八年级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文总结八年级(精选7篇)

文言文总结八年级 篇1

一词多义:

绝:天下独绝(绝妙)猿则百叫无绝(断、停)上:负势竞上(向上)横上柯蔽(上边、上面)

百:一百许里(数目,十的十倍)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通假字:

反:通“返”。例句:窥谷忘反。

转:通“啭”。例句:千转不穷。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今义:奔跑,飞奔。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2、五柳先生传

一词多义:

以:

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之:

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言:

1、闲静少言【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如:

1、晏如也 【......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像】

许: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左右】 其: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4.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往,到

今:创造,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9.曾不吝其去留: 古: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今:曾经

10.亦不详其姓字: 古:表字,另取的别名

今:文字

11.去留: 古:离开

今:与“来”相对

3、马说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饭,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祗:通“只”,只是。古今异义:

是: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送东阳马生序 一词多义:

1、以:(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以衾拥覆;以书假余)

(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1)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至:(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4.色:(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5.而:(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承接:不译(久而乃和)

6.慕(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4)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浇灌)

(5)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辨:通“辩”)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 今: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满 填充)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身边 今义:大约)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小兵)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水)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 今义:表界限)

5、小石潭记、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

(2)形容词,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

(2)连词,而。(卷石底以出)

(3)介词,用。(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全石以为底)

(2)动词,成为。(为岩)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澈:形容词作动词:直射。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名作动,作响。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从。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显现。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上下”、“光景”、“左右”。今义:允许、准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愣住的样子。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9.清:古义:凄清;冷清。今义:清晰,清净等。

6、岳阳楼记

一词多义:

以: 1)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2)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 1)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2)表句尾感叹 嗟夫

观: 1)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 1)尽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穷尽,尽头 此乐何极3)表示程度深 感极而悲者矣 或: 1)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2)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空:.1)天空 浊浪排空2)消散 长烟一空

通:1)顺利 政通人和2)通向 北通巫峡 和:1)和乐 政通人和2)和煦 春和景明

一: 1)一片:一碧万顷2)全: 长烟一空3)整个: 在洞庭一湖

则: 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7.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8.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9.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2.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9.作文(古:写文章 今: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 14.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 15.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

16.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 18.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

7、醉翁亭记 一词多义: 1.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 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吾谁与归 归依 暮而归 回来 2.谓:

太守谓谁 为,是 太守自谓也 命名

3.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临溪而渔 在……旁边 4.而: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朝而往 暮而归 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洌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顺接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转接,却 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 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酿泉为酒 酿泉:用酿泉,名词作动词。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4.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7.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古今异义:

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

8、满井游记 一词多义:

1、乍:

波色乍(zhà)明(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突然,忽然)

2、作

冻风时作(起)

属予作文以记之(创作)《岳阳楼记》范仲淹

往来种作。(劳作)

作亭者谁。(建筑)

泠泠作响。(发出)

3、鳞

鳞浪层层 名词作状语,波浪像鱼鳞似的一层一层的呷浪之鳞(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指鱼类和爬行动物)

4、然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的样子)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而)

5、虽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虽然)

游人虽未盛(虽然)

6、得

欲出不得(能,能够)

悠然自得:(心情舒畅)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出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7、时

冻风时作(时常)

亦时时有(常常)

时而献焉(到时候)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节)

8、之

脱笼之鹄(助词,的)

倩女之靧面(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郊田之外(表限定关系,以)

局促一室之内(表限定关系,以)

9、始

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才)

词类活用:

鳞浪层层 :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的

泉而茗者 :名词作动词,汲泉水 名词作动词 煮茶

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 举杯

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装 名词作动词 骑着驴

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滚动。

麦田浅鬣寸许:名词作状语,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通假字:

恶能无纪 :通“记”,记录

古今异义:

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许——古义:表约数。今义:大约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文言文总结八年级 篇2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举很多实际的例子, 不用教师费心说, 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八年级学习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1. 学科上的变化:

和七年级比较, 八年级开始添设几何和物理, 这两个学科都是思维训练要求较强的学科, 是直接为进入高一级的学科或就业服务的学科。

2. 学科思维训练的变化:

八年级各学科在概念的演化、推理的要求、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方面都提出了比七年级更高的要求。

3. 思维发展内部的变化:

思维发展从思维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已进入新的阶段, 即已经炽烈地、急剧地进入第五个飞跃期的高峰。这个“飞跃”期是否会缩短, “飞跃”的质量是否理想要靠两个条件: (1) 教师精心的指导; (2) 自己不懈地努力。

4. 外部干扰因素的变化:

八年级正是性格定型、幻想重重的年龄期, 常常表现出心理状态和情绪的不稳定, 逆反情绪发展。这给外部的诱惑和干扰创造了乘乱而入、乘虚而入的条件。不要因为这些妨碍学生正常地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指导;破坏了学生专一学习的正常心理状态。要学会“冷静”、“自抑”, 把充沛的青春活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八年级学法指导要点

1. 积极培养自己对新添学科的学习兴趣;

平面几何是逻辑推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训练的体操, 平面几何学习的好坏, 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影响学生顺利地完成第五个思维发展飞跃。理化学科是学生将来从事理工科的基础, 语文的快速阅读和写作训练也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生理上的浙趋成熟, 已经为学生自我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爱好创造了前提条件。但切记勿偏科, 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都是学生和谐完美发展的第一块基石。

2. 用好“读、听、议、练、评”“五字”学习法, 掌握学习

主动权。读:读书预习;听:听课;议:讲议讨论;练:复读练习, 形成技能;评:自我评价掌握学习内容的水平。

3. 在评价中学习, 在评价中达标。

在评价中学习是指给自己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目标的指导和鞭策下学习, 以利提高学习效率 (增加有效学习时间) 。“在评价中达标”是指只有进入“自我评价状态的学习”, 才能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 强烈地自我追逐学习目标, 才能高质量、高水平的达到目标。回忆学生在进入考场前的几分钟强记强背的情境, 效率之高, 达标之快, 超过平时的十倍、百倍, 原因在于学生进入了“激奋的自我评价状态”。

4. 重视知识、题型积累, 更重视思维训练和能力发展。

我国科技发展、经济腾飞主要靠智能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 要适应21世纪初人才需求的标准, 必须是既有知识, 又有能力, 会思考、会运筹的人, 怎样培养自己的能力呢?1) 在听懂双基知识点的同时, 着力弄清思路和方法;2) 学会变式地思考问题, 就是在研究问题的证与解的同时, 着力思考多解和多变, 自己编一些变条件, 变解答过程, 变结论的问题;3) 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常言道:“动脑不动手, 沙地起高楼”, 新的见解, 常出于实践议练之中;4) 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特异思维能力, 不要只满足于教师讲的, 书上写的解法和证法。一题多解, 胜练十题, 特异思维的一次成功, 就是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 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 社会对新教材充满了期望, 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 在广大园丁的努力配合下, 新教材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煦的阳光, 照耀着我国教育事业, 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参见D.A.Drennen, ed.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New York: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此书是一本从巴门尼德到怀特海的著作选集, 按形而上学中的问题分类。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3]李秉地, 李定仁.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罗增儒, 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文言文总结八年级 篇3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单元选材精当,注释详明,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人教版新教材(2008年7月第三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及它几篇文章中有几个词语,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感到有些迷惑,现提出来,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注释结论是作注者对文章词意的理解与看法,它告诉读者被注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或跟什么相关,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去理解原文或了解当时的一些古文化知识。注释结论的得出我个人认为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在此,我把在执教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来,希望得到方家的指导。

《小石潭记》(2008年7月第三版,八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一:“日光下澈”,其注释为“阳光照到水底”。而“澈”的意思为“清澄”“水清”。《古汉语常用词典》:

1.《玉篇》:澈,水澄也。

2.《水经注》:清潭镜澈。

3.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清澈(水清而透明)。

4.澈底(水清可见底);澈亮(清澈明亮);澈漠(清澈)。

1984年由叶柏林、周舸岷等老师编著的《初中古代诗文助读》一书中,语句为“日光下彻”也释为“阳光直照到水底。‘彻:贯通,深透。’彻,通也。”

再有《说文》:其聪能听彻之。

《国语·楚语下》1991年由姜鸿德、李凯华等老师编著的《初中古文对译与详注》一书中,语句也为“日光下彻。”“下彻”解释为“直照到水底。根据注释“照到水底”,其字应为“彻”而非“澈”。

其二:“冽”和“珮”字(2008年7月第三版,八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水尤清冽”中的“冽”字。“冽”,寒冷。亦作“洌”,秋风冽冽,白露为朝霜。“清冽”指清且冷;“清洌”仅指清澈。《说文》:洌,水清也。从水,列声。

1.《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文选·宋玉·高唐赋》:洌风过而增悲哀。

2.又如:洌风(寒风);洌清(清沏的样子)

3.张衡《思玄赋》:寒冷。玄泉洌清。《易·井》:洌寒、泉食。

4.又如:洌风(寒风);虎啸风洌;洌洌(寒冷的样子);洌气(寒气);洌清(寒凉的样子)

针对原文的语境,我觉得此地用“洌”字更为得当。

再有就是“如鸣珮环”的“珮”字。“珮”作为繁体字被废止,“珮”和“佩”不仅音同,而且含义也有相同之处,只是“佩”的义项较多,而“珮”只有一个义项。“珮”原是装饰玉品的带子,故称“玉珮”,又称“珮玉”。这里也可以写作“玉佩”或“佩玉”。“佩”的义项还有“佩带、佩服”等。这里的“佩带”之“带”是“携带”,而不是“带子”。“佩刀、钦佩”中的“佩”都不能写作“珮”。由“佩”的解释,不难看出“珮”是“佩”的繁体字。那么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我们应该写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呢?我觉得编著老师们也应该认真考证,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在讲解中有个着落。

其三:《岳阳楼记》)中“日星隐曜”的“曜”字。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古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曜”与“耀”两个字的解释:

“曜”字有如下解释:

1.日光。《水经注·庐江水》:“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

2.明亮。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日月在躬,隐之弥曜。”

3.照耀。何晏《景福殿赋》:“清风萃而成响,朝日曜而增鲜。”

4.显示,炫耀。潘岳《关中》诗:“以古况今,何足曜成。”

5.日、月、星的总称。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五曜,外加日、月合称七曜。杨炯《浑天赋》:“观众星之部署,历七曜之驱驰。”

“耀”字有如下解释:

1.光芒。范仲淹《岳阳楼记》:“日星隐耀,山岳潜行。”

2.照耀。杨雄《甘泉赋》:“东烛沧海,西耀流沙。”

3.显示,炫耀。潘岳《闲居赋》:“以先启行,耀我皇威。”

据此我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中该字的版本有值得商榷之处。

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我们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图,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当然,语言是有继承性的,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争议,我们只是希望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更加准确,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欣赏、评析我们优美的文化遗产。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教案 篇4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理解、掌握、背诵第一、二则。

教学过程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三、师生互动

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明确: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读和背诵。

2、结合注解,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

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

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4、学生诵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四、学习小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

五、作业

1、背诵、默写、翻译第一、二则。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学生诵读背诵第三、四、五、六则

2、疏通课文后四则的文义

3、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齐读课文全文,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和默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重点词句: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险

何以(hěyǐ):凭什么

是以:因此。(是:这(代);以:因)

识(zhì):记,记住。

厌(yàn):满足

诲(huì):诱导,教导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2、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3、在五分钟内完成本文后四则的背诵,以小组为单位。

三、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篇5

[译文]: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劝谏、上书阻止我出兵的,将他处死!”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劝谏却又不敢,于是他就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天天让将衣服露湿。”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弯着身子紧贴着树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后说:“真是说得了太好了。”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1、请从短文中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干士 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告其左右曰:

如是者三日: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 分)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5.文中孺子为什么能世历劝谏吴王?

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 B

3(1)身边的臣子 (2 )像,这样

4.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5.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深入浅出,易于让吴王理解和接受。

【七】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译文]:齐景公喜欢射鸟,叫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全都逃跑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要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高兴的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这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我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请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1.查《古汉语词典》,“数”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一读“shǔ”义项有:①作动词,计算。②作动词,列举。二读“ shù ”,义项有:①表事物的数目。 ②作名词 ,规律,气数。三读“ shuò ”,义项有:①多次。

根据以上义项,请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读音: 词义:

2.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1)时时而间进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吾欲之南海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4.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 ,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晏子进谏时采用 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答案:1.读“ shuò ”,义项有:①多次

2.B

3.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国君把鸟看得很重而把人看得很轻。

4.不杀烛邹 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皆可)

【八】孙叔敖为楚令尹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

[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慰问,难道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发将自己看低;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1.划分下面句子停顿,停三处。

有 一 老 父 衣 粗 衣 冠 白 冠 后 来 吊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孙叔敖为楚令尹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4.“老父”向孙叔敖进言用了什么方法?

答案: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2. 担任 离开

3.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文言文总结八年级 篇6

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八年级下 文言文)中

《诗词曲五首》 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酬”,这里是________的意思。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赤 壁》 1.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_朝人。 2.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过零丁洋》 1.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又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诗中最负盛名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 _。 2)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 _。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水调歌头》 1.这首词选自《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朝________家。 2.请用原文语句来回答问题。 1)“此事古难全”中“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这首散曲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 ,_____代____ _家。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这首散曲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六.根据要求默写句子: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借典故来抒写归来后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赤壁>>___________________ ,自将磨洗认前朝。 5.《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小中见大论东吴命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牧的《赤壁》一诗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的诗句是: 7.《过零丁洋》中脍炙人口,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忠 心不改,(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诗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的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水调歌头》中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集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13.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写出词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17.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 18.暗示潼关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写曲人驻远望、感慨横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曲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诗歌鉴赏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以下题目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赤壁》完成下列问题 折戟沈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销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如果把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下片中“ ”“ ”两词表示夜已深,“ ”表示离愁正浓。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翻译重点语句。 3.背诵理解名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翻译重点语句。 复习步骤 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篁( ) ②坻( ) ③( ) ④蹋ā 。 ⑤m( ) ⑥怆( ) ⑦邃( ) ⑧翕(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水尤清洌________(2)青树翠蔓________ (3)倘徊欢________(4)m尔远逝________(5)往来翕忽________ (6)斗折蛇行________ (7)犬牙差互________ (8)悄怆幽邃________ (9)鱼可百许头________ (10)空游无所依________(11)影布石上________(12)斗折蛇行_______ (13)凄神寒骨________ (14)其境过清________ 3.解释下列各句中一以”字的用法。①倘徊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m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下列句子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三、阅读 (一)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坻( ) ②屿( )③( ) ④岩( )⑤缀( ) ⑥蔓( ) 2.理解下面的短语 ①伐竹取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水尤清洌 ③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参差披拂 3.按要求摘录相应的语例 ①妙用比喻写水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巧用动词写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排比写石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精用短句写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5.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 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7.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_______的情感。 8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总结八年级 篇7

文言的“历久不变”和“脱离口语”两个特点, 既为我们阅读古诗提供了方便, 同时也带来了困难。七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 对于诗歌已不陌生, 但对文言文却一无所知。所以我视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为起点教学。当一开始接触到这些文言文时, 学生会看不懂, 也不知道要怎么学, 这样他们不自觉地用现代文的思维去理解, 结果却与实际意义大相径庭, 于是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畏难感。他们会认为文言的时代已经距我们很远很远了, 后世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 为什么在现代社会还要去学习古文?这对于信息化的社会有什么意义?由于社会各方面信息的影响及这一大堆的疑问得不到解决, 七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阅读文言文有一系列心理障碍。在这个起点年级若我们的基础没有打好, 学生的心理障碍没有消除, 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极不利的。所以, 我们在七年级文言文起点教学中要找到学生的弱点, 对此做分析, 采取方法, 才能让学生很好地吸收和积累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七年级的教学中, 我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以下的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因素导致了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出现“盲点”。

1. 认识不足, 走抵抗路。

一些崇尚实际的学生一开始就对文言文存有误解, 根本不知道学习文言文有什么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诗歌还有一定的用处, 但文言文又用不着, 认为是没有多大价值, 这样就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种抵抗心理。对这部分学生而言, 学习文言文无疑是浪费时间。

2. 学, 难于上青天。

一些学生一看到文言文就发怵, 先有了为难情绪。这类学生认为要学文言文, 但难学, 况且时代背景不同, 要理解也非常难。于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但收效并不大。正因为难, 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满足感, 再加上七年级学生的耐心不足, 吃苦劲头不够, 这就会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失去兴趣。

3.缺乏兴趣, 苦于约束。

一些学生语文基础较好, 理解能力较强, 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文言文的字词都是有一定的固定模式, 已是约定俗成的了。而恰好七年级的学生喜欢有趣的东西, 教师的一贯性教学缺乏趣味性, 这样就使其逐渐对文言文产生厌恶感。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教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多年来都按照一种教师“解词———串讲———翻译”的模式在教学, 尤其在七年级, 学生第一次接触, 很多教师怕学生不懂, 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对学生来说, 文言文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负担。根据“新课标”要求,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1.导读为先, 引导预习。

长期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 尤其是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 教师更是担心学生读不懂, 通常采取“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教学方法, 也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条条框框, 因为它是固定不变的。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记就行了。这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让学生在应试上收到一点成效, 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这就成了一种强迫性学习。因而从七年级开始就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 这样就为八年级、九年级甚至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一定要在七年级的起点教学上改变教学方法, 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主。“初语”新课标明确了一点要求:“让学生多读, 通读, 诵读, 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 根据这一点我采取了引导学生预习、阅读, 自己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七年级学生才刚刚接触文言文, 要在上课前的初步阅读明白文章大意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在学生读课文之前, 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课前提示, 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一定的条件;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示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 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 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在给予提示之后, 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也就是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课文, 勾出生字、词,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第二遍阅读, 疏通文章文意,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遍阅读, 将自己在理解中的难句找出来, 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解决, 再试着说明一下文章写作特点, 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字典随身带, 边看边查;开动脑筋, 边看边想;笔不离手, 边看边画;防止遗忘, 边看边批;为讲故事, 做好准备。这种导读方法, 训练了学生阅读思维、理解、表述等能力。

2.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过去对文言文的教学, 总把“讲读”错误地理解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和读, 以“教”统治“学”, 代替“学”, 久而久之就会压抑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就非常依赖教师。没有了活力的学习就不会有创造, 这样学生没有办法去适应难度更高的高中学习, 也不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及不能体现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我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串讲到底, 包办翻译”的做法, 先让学生把自学中梳理出来的问题一一提出来, 由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然后请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做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立足课堂, 知识外延伸。

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我们只把目光放在课堂教学上是不行的, 我们还要把课堂的知识带到课外, 做到内外的结合。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 在把握好教材, 把握好学生的前提下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这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和着力点。因此, 课堂教学方法、形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再说七年级学生对学习还是以兴趣为先, 他们喜欢的就会非常卖力地学。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和掌握的效果, 是视其对课文内容喜欢的程度而定的, 故事性强的, 学生学起来兴趣浓一些, 反之, 则弱一些。在设计教学形式时, 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 设计多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课标要求的文言知识, 还能迁移所学知识, 阅读课外的文言文文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在形式上, 采用演出式、绘画式、讲述式、演唱式 (演唱诗歌) 、朗诵会、欣赏影碟等。这些形式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对一些故事性强的作品, 就可以下载一些动画视频材料让学生观看, 然后让学生对此故事做一些最直接的理解。比如《晏子使楚》的教学演出中, 课前让学生对服装、道具、剧本进行一些设计, 在即兴演出时, 等演到晏子到楚国城门时有学生就学几声狗叫来指明那是狗洞, 这样就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趣味。这些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唱、表演、绘画的能力。学生学文言文不再感到苦恼, 反而感到克服困难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从而把学习文言文当作一种享受, 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一种负担。

七年级的学生若在课堂上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在课外的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增强了。

文言文教学, 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 终极目标应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所以, 对于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引起重视, 在起点的时候就能让学生学会不断积累, 克服心理障碍, 这样才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真正地让学生去领略我国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个人的修养, 做一个有内涵的人。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教材把古典文学作品的比重增加了, 内容的含量也增加了, 这就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上应该拓宽路子, 让学生能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知识, 尤其是要做好文言文的起点教学。

上一篇:环球旅游感言下一篇:论法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