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总复习学案(精选7篇)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范围:九年级(下册)第5-6单元课型:复习课 主备人:钟典课时:一课时时间: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审核人:兰桂芬
【教师寄语】
自主复习,奋战中考,百日冲刺,做考场最轻松的你。
【学习目标】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理解通假字的意思。
二、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三、将文言文的重要句子或词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正确领会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初步分析。
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对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能够概括和归纳。
六、背诵并默写课后练习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课前复习导学】
一、了解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⑴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二、复习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五至六单元背后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和古诗文部分,将第18课《孟子》两章(P155-P158)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将第19课《鱼我所欲也》(P160-P161)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1课《曹刿论战》(P170-P172)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文复习背诵,将第24课《诗经》两首(P182-P184)的两篇课文复习背诵。
三、自主翻阅并复习老师在初三上新课时的一些笔记,书籍,习题与试卷,对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概述,复习部分除了导学复习一中提到的背默外,则重点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意、词类活用这几个方面着手。文学句式和字音也是我们在面对中考文言文是必须攻克的难题,否则也很难着手对文言文的理解,故这两方面也要了解与加深印象。
★通过以上的指导,请将不懂、不熟、不能明确的内容写在这里,上课的时候同同学,组长,老师研讨交流。
【课堂复习研讨】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做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墨子九距之______ 通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动字,并加以解释。
(1)一鼓作气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妻之美我者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惩山北之塞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将鼓之词类活用字是 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请献十金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3)牺牲布帛,弗敢加也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加拂土古今异义词是 _______ 古译 ____________今译 ___________
四、请解释一词多意词的意思。
故逐之()二者不可兼得()三里之城()故得城
公问其故()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城非不高也()
五、请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长勺()守圉()畎亩()法家拂士()公输盘诎()敝舆()犀兕()始龀()下视其辙()期年之后()
六、请判断给出的文言句子的句式,并加以翻译。
(1)宋何罪之有? 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感其诚。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之客曰。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舜发于畎亩之中。句式属于 ________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训练巩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3)既克()(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限四个字)
4.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战斗的经过(可用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拓展延伸】
(2005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
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三国志王粲传》
[注]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强(qiǎng)记:记忆力强。⑥属(zhǚ)文:写文章。⑦宿构:预先谋划准备。⑧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⑨加:超过。
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
时邕才学显著。
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奇:________________②一:________________③识: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课后成果反思】
长期以来, 教师在初三化学总复习时常常存在下列现象:教学环节只见教师讲, 少见学生思, 抄题、讲题、做题周而复始、反反复复。教学过程是从概念到概念, 从知识到知识, 机械地按课本章节顺序或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重复。
教学内容追求知识面面俱到, 唯恐有些知识复习不到, 没有知识的重点、疑点、难点、生长点之分。教学方法只重视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讲透彻, 而未能切实让学生练清楚;只重视知识灌输, 不重视能力品质的培养。教学活动是教师既做导演, 又做演员, 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累得满头大汗, 学生只是听众、观众, 没有独立思考的活动。所以, 我们有必要探索一套科学的复习方法, 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经过我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以学案为载体的初三化学总复习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二、初中化学总复习中学案的设计
1.初中化学总复习内容的划分。
初中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而且分散, 在复习中若按章节内容或知识点进行复习, 复习时间过长, 而学生往往是学得零乱、无系统、无条理, 出现“常规、常见、常讲、常练, 甚至常考的知识点, 学生仍然常错”的怪现象。因此, 教师在研究教科书整体结构的基础上, 从学生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在知识、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 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学案, 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学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 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既要注重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又要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 关键能力培养的结合。具体可划分为如下专题学案:
第一单元《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专题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类型”, 专题2“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 专题3“物质的分类”, 专题4“化学用语与化学量”, 专题5“化学式与化合价”, 专题6“溶液”, 专题7“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单元《常见的元素和化合物》: 专题8“空气和水”, 专题9“碳和碳的化合物”, 专题10“金属和金属材料”, 专题11“常见的酸和碱”, 专题12“盐和化肥”, 专题13“物质的鉴别和检验”, 专题14“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专题15“物质的推断”, 专题16“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第三单元《化学实验》:专题17“常用仪器的使用与基本操作”, 专题18“气体的制取和性质”, 专题19“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专题20“科学探究”。
第四单元《化学与社会》:专题21“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专题22“化学物质与健康”, 专题23“化学与社会”。
第五单元《化学计算》:专题24“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专题2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26“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专题27“综合计算”。
2.初中化学总复习学案设计原则。
(1) 随堂化原则。根据每一节课随堂安排专题复习学案的内容, 可以增强学案复习的可操作性、针对性、计划性。
(2) 情景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情景,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 (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 、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 自主化原则。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于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
(4) 学法化原则。通过学案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5) 分层化原则。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水平的层次, 学案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内容。
3.初中化学总复习学案内容。
(1) 中考复习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 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可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并指出重难点。
(2) 基础知识回顾。将每个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图表、问题式方案, 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 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
(3) 重点疑点讨论。将知识的重点和疑点设计成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 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
(4) 解题方法指导。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 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使学生学会审题, 形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和技巧, 培养解题的规范性, 重在培养方法。
(5) 知识能力训练。编写知能训练题时, 以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 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 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 为体现试题不同的功能, 可设置“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开拓思维”三种题型。
三、以学案为载体的教学在初中化 学总复习中的实施
1.实施过程。
(1) 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 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 基础知识部分可于课前完成, 在完成基础知识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求可不同, 优等生不准看教科书、笔记, 中等生提倡不看教科书、笔记, “学困生”则在努力后可借助其他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预习, 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 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 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 提高复习质量。
(2) 课上。一是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形式进行。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 导下以小组研究模式进行, 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促成各个教学目标的落实, 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点拨下以悟为果。每堂课的开始5分钟, 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讲台上学生讲的不当之处, 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然后, 教师指出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 让学生明确疏漏和不足之处,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 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 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促进师生交流。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 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 而且还能作些归纳, 增强记忆的效果, 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对学案中的例题, 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 (可讨论) , 教师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 集思广益, 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 (一题多解) ,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 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或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典型错例, 应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 分析错误的原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 经过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 形成规律性经验。真正达到把例题搞懂,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 指导学生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三是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 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3) 课堂小结。在课结束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4) 课后反馈。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 同时把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在课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踪练习并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审阅, 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下节课集体讲解, 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 收到实效。
2.实施效果。
(1) 学生具有了自我建构知识、自我生成知识的能力。以学案为载体的初中化学总复习, 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而生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使学生的复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2) 学生具备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以学案为载体的初中化学总复习通过对知识点的问题化、层次化, 教法的讨论化、示范化, 技能训练的方法化、自主化, 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调整和克服了学习中的不良心理, 实现了“以导促学,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
语文学科以及高考的特点决定了高考总复习的繁杂,尤其是在基础知识方面,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讲解答案的层面,那整堂课就会在絮絮叨叨的对答案声中度过,加之学生的复习资料基本都配备了答案,教师再次的重复就会让学生感觉上课是浪费时间,漫不经心、昏昏欲睡是在所难免的。而进入到阅读部分的复习,各个知识点的专业注解又显得特别抽象,难以让学生理解,如果教师这个时候只是照本宣科,而不通过自己教学语言的再加工对考点进行通俗易懂的梳理和讲解,那学生也只能是在浑浑噩噩中弄个似懂非懂,最后在考试当中依然无从下手,体现不了总复习的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做了学案式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学案教学,其实大家并不陌生,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学案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案”本身。学案的编写必须根据学生平时试卷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结合所复习的考点本身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编写。比如在字音这个专题的学案编写中,就要考虑将学生考试中最容易判断错误的多音字、异形同音字等进行归类,然后在课上的前二十分钟让学生先做,做完后马上公布答案,而非讲解,让学生在已经归类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总结,然后上台进行成果交流,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小结。这样一来,就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转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上课的热情。而这样的转变的成败绝对在于教师对学案的认真编写,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随便发一张卷子让学生做,没有针对性,学生做完之后只是傻等着教师念答案,那整堂课的效率就极其低下,并且学生过不了多久就会将知识点淡忘。再比如小说阅读的专题复习,教师首先要明确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表达技巧等考点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呈现形式,然后根据这些考点进行系统考点学案的编写,让每一个学案都成为学生小说阅读答题的模版。同样在课上先让学生试做,然后通过投影或学生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呈现出来。教师再根据考点的答题规律进行总结式的讲解,同时也将该考点的知识要点通过具体题目的形式进行了总结。这样一来,学生既通过做题明白了自己答题存在的问题,又通过做题学会了该考点的基本答题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一效果的取得,同样取决于教师编写学案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臵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1.(对点演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原文说的是“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不是因为韩丞相指挥失当。[答案] B 2.(思维拓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遂以著令
.B.以释天下之疑
.C.多格不行
.
著:显著 释:消除 格:搁置 阴:暗中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采用代入法与语境分析法不难看出,“著”应为“写作”。[答案] A 3.(思维拓展)(对应学生第2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C.②③⑥
B.①③⑤ D.④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①②③⑤都可表现尧臣的正直,④是他劝言不被采纳后别人认识到他的可信;⑥是面对别人的非议时他的泰然自若。[答案]
B 4.(思维拓展)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1)“荒政”“恤”“论”要译准。(2)“遇”“矫饰”“称”是翻译关键词。[答案](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译出大意给2分;“荒政”“恤”“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译出大意给2分;“遇”“矫饰”“称”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
王公名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进士第一名,被授任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任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朝任光州知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夺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把这样的事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
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时,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阎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阎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天下的怀疑。事情虽然最终没有这么做,但是以后阎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了。后来阎文应最终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予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查四面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是头头是道,推荐了二十多个可以任用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 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任秦州知州。范文正公也因为先前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任耀州知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臵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制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惩罚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奏议来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臵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时,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的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臵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当权时,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用以国事。命令下到了三司,张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侍从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前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议论时,一定会反复研究,直到找到正确的,然后才停止,绝不会独断专行。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
【常用的数量关系】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10、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1、和差问题的公式:已知两数的和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应用题,
简称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12、和倍问题的公式: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我们通常叫做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13、差倍问题的公式:差倍问题即已知两数之差和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出两数。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小数+差=大数)
14、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15、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16、利润与折扣问题: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税)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b:宽)
周长=(长+宽)×2;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表面积=2×长×宽+2×长×高+2×宽×高;S=2ab+2ah+2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S=ah÷2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圆形(S:面积,C:周长,π:圆周率,d:直径,r:半径)
(1)周长=π×直径π=2×π×半径;C=πd=2πr
(2)面积=π×半径×半径;S=πr2
9、圆柱体(V:体积,S:底面积,C:底面周长,h:高,r:底面半径)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πdh=2πrh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V=sh=πrh
10、圆锥体(V:体积,S:底面积,h:高,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v=sh=πrh
11、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面升高度
【常用单位换算】
(一)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二)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三)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
(四)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
(五)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六)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有:4、6、9、11月】
【平年: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闰年:2月有29天;全年有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3600秒;1分=60秒;
【基本概念】
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
一、概念(一)整数
1.自然数、负数和整数
(1)、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1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
0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的数叫做负数,“-”叫做负号。
正整数(1、2、3、4、……)
(3)整数零(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整数(-1、-2、-3、-4……)
2、零的作用
(1)表示数位。读写数时,某个单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表示。
(2)占位作用。
(3)作为界限。如“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界限”。
3、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1)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如: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
(2)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例如:10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如: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没有最大的倍数。
(4)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5)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6)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7)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8)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9)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例如:16、404、1256都能被4整除,50、325、500、1675都能被25整除。
(10)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例如:1168、4600、5000、12344都能被8整除,1125、13375、5000都能被125整除。
(11)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0也是偶数。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12)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
59、61、67、71、73、79、83、89、97。
(13)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例如4、6、8、9、12都是合数。
(14)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15)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和5叫做15的质因数。
(16)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例如:把28分解质因数
(17)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18的约数有1、2、3、6、9、18。
其中,1、2、3、6是12和18的公约数,6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18)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②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③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
④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⑤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如果几个数中任意两个都互质,
就说这几个数两两互质。
⑥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⑦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19)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
3的倍数有3、6、9、12、15、18……
其中6、12、18……是2、3的公倍数,6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①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②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③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小数
1、小数的意义
(1)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2)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3)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
(4)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小数的分类
(1)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0.25、0.368都是纯小数。
(2)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例如:3.25、5.26都是带小数。
(3)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例如:41.7、25.3、0.23都是有限小数。
(4)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例如:4.33……3.1415926……
(5)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π
(6)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3.555……0.0333……12.109109……
(7)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3.99……的循环节是“9”,0.5454……的循环节是“54”。
(8)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
例如:3.111……0.5656……
(9)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例如:3.1222……0.03333……
(10)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
例如:3.777……简写作:3.7;0.5302302……简写作:0.53()02()。
(三)分数
1、分数的意义
(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3)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3、约分和通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四)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
二、方法
(一)数的读法和写法
1、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2、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二)数的改写
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
1、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例如把1254300000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125430万;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12.543亿。
2、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例如:1302490015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13亿。
3、四舍五入法: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例如:省略345900万后面的尾数约是35万。省略4725097420亿后面的尾数约是47亿。
4、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三)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3、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5、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6、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7、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五)约分和通分
(1)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2)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的几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三、性质和规律
(一)商不变的规律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商不变。
(二)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3、小数点向左移或者向右移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位。
(四)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被除数÷除数=2、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3、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四、运算的意义
(一)整数四则运算
1、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一个确定的商。)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乘方: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例如3×3=32
6、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四)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即(a+b)×c=a×c+b×c。
6、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
即a-b-c=a-(b+c)。
(六)运算顺序
1、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3、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很多人都觉得语文书没有用,但其实它才是一个标准,很多字在不同的翻译书上会不一样,看课本,以课本为主,一定要利用好课本
在第一条的基础上,你还要掌握,古诗中的赏析,体现的意境,以及里面的部分名词所代表的含义,文言文里,把书上标注的背好,同时自己不会的,先想再查,毕竟现在不是单纯的考察背诵
初三语文讲学稿
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句子翻译
编写者:张利哲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2.利用掌握的方法学会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3.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学而思★
一、课标导学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风格不变”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中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灵活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臵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换、调、补、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初三语文讲学稿
二、温故知新
范例演示,翻译下列例句并且要归纳出各句的特点。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6、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7、怅恨久之。
8、夫战,勇气也。
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策之不以其道。
1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3、忌不自信。
1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5、马之千里者
1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17、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18、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初三语文讲学稿
1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三、学海拾贝
总结归纳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特点
四、小试牛刀
试一试,翻译下列句子。
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竖子,不足与谋。
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五、出手试招
【思考】
1、命题者会选择什么类型的句子翻译呢?
2、命题时是根据什么拟定评分细则的?命题者为什么要选这些句子作翻译题? 【中考真题】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003年)
2、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005年)
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006年)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007年)
5、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2008年)
6、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初三语文讲学稿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009年)
7、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2010年)【我的发现】
【试一试】
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翻译。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惑而解★
典题互动
【我的预测】假如你是命题者,试着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翻译。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封地)焉,曰:“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初三语文讲学稿
★ 悟而得★
中考链接
[甲]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zhèn):皇帝自称。24.给加点字注音(2分)
叱咄()
翌日()
2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2)色愈恭,礼愈至
至:
(3)濂具以实对
具:
(4)间问群臣臧否
臧否:
26.下面含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2分)A.帝密使人侦视 B.坐客为谁? C.卒获有所闻 D.善者与臣友 27.翻译下面句子。(2分)
诚然,卿不朕欺。
28.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甲]文表现宋濂
的品质;[乙]文表现宋濂
的品质。(2分)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学案】推荐阅读:
文言文总复习重点篇目10-01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复习11-30
文言句式复习学案11-29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题07-27
文言文阅读训练10-31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05-24
《荀卿论》文言文阅读07-21
初中文言文阅读点击09-26
演练12 文言文阅读11-14
中考文言文复习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