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1

而今,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高考不考文言文,那么,我想,几乎很少人愿意去学文言文。有人曾在高中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8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甚至有学生认为 “文言文就是第二外语”。学生之间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可见一斑。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我想,这与我们当前并不景气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无关系。当前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

一、教法僵化,形式固定

一般而言,老师在讲授文言文之时,教法僵化,形式也成了一种模式化教学。主要步骤如下,先是介绍作家作品,介绍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接着逐字逐句的串讲全文,梳理字词,特殊句式,最后内容分析,思想讲解。整个过程已成为一种定势,毫无新鲜可言。

二、目标单一,“言“ “文”割裂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另一种是脱离双基,老师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

三、“从本到本”,缺少迁移 这种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其结果却是学生不能形成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阳光”。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自己首先“钟情于文言文”。不管教材如何变、高考如何改,如果教师理念不更新,急功近利的只为考试,那么灰色文言教学就永远也不会有焕发阳光之时。因此,要改变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情况,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想,是否可以稍微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活教活学,一扫笼罩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阴霾。在日常的教学,听课以及观看了相关的教学视频之后,我有以下体会:

一、文言文字词活教活学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词类活用、固定格式等。这些要常提常讲常归类常整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重点落实重点实、虚词,落实重点句式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在教学时,能否适当的换一个面孔,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某语文教师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对于“年且九十”一句中的“且”,作了一下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来做一道数学题。这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到底多大年纪啊?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答案:满90岁。

生2:选B。愚公将要满90岁,而A项是小于90岁,范围太大,应该是过了89岁。生3:不对,应该选D。大于89,仅仅是交代了下限,小于90仅仅是限制了上限,都不准确,不合乎“且”这个词的意义。应该是过了89岁还未到但即将到90岁。

师:哦,要正确判断愚公的年龄,对“且”这个词的理解很关键。当然还要运用数学的逻辑知识。那么,到底哪个是正确选项呢?应该是已经过了89岁,还没有满90岁,这样才是严密的,符合原文的,答案应该是D。这个例子中,教师灵活的落实了一个简单的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枯燥无味。

A:<90 B:>89 C: =89 D:90>x>89 生1:选A。文中说“年且90”,“且”是“将要”的意思,就是说愚公还未

二、文言文朗读法激活课堂 某老师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为加强学生对赵太后形象的认识,采取了借助对人物语言进行揣摩朗读的方法。

比如“老妇必唾其面”一句,老师设置如下几种读法:“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等等。经过讨论分析,学生们发现:第一种是强调决心,表明自己态度的坚决;第二种读法是突出手段的“下流”,以使大臣们畏惧;第三种是表现摆“老资格”,以势压人;第四种中间安排一点声音的拖延或者停顿,暗示赵太后仓促之间想不出满意的方法表明态度,于是拉长或者暂停声音思考,但又一时气急,思维陷于停顿,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说出了“必唾其面”这种与自己身份、性别和场合极不相称的话,此时此刻的赵太后,与市井泼妇有何两样?这样经过朗读比较,学生认识到:在赵太后身上,统治者的角色淡化,母亲的角色突现,母爱战胜了对国家的责任、对权力的欲望。

这位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激活了学生思维,激活了文字中的人情世态,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耳目为之一新。

三、文言文情景活教活学

高中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一课中,我在讲授“宫廷刺秦”这一高潮部分时,先是给学生放了一段视频,以此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可是对于“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疑惑不解,秦王身上本来就有佩剑,为何如此狼狈? 对于这个细节,我当时想到了大学时的一个经历,一个同学做过实验,剑负于背,佩剑如果太长,则很难拔出。通过这个讲解,学生消除了疑虑,最终明白了为何“秦王还柱而走”了。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2

一、文化底蕴的建构

文言文包容的文化内容是现当代作品无法替代的, 其中蕴含的文化品位也是至高至纯的。然而传统教学, 教师总按部就班千篇一律地串讲字词句, 这就只发挥了它作为阅读教学工具的作用, 而忽视了它的人文功能, 即传承文化的功能。因此在教学时, 要善于抓住古文不同于一般文章之处, 以此为突破口拓展相关的文化背景, 来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 以挖掘出更为可贵的文化熏陶价值, 来精心打造学生的文化底蕴。

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 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爱月的民族, 明月清辉, 月出月落牵引了我们太多的浪漫与愁肠。夏商周时代我们古老的先民在心灵深处供奉着美丽的月神。于是嫦娥从《山海经》里奔月而去, 然后李白的霜月有了冷艳的乡愁, 苏轼有了一轮悲欢离合的月亮, 最后张九龄抛起了最大最圆最深情的月亮, 写下‘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这轮月亮就千年万年美丽如斯, 这轮月亮就温暖了华夏儿女每一颗心灵……”这样不仅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还回顾归纳了与月有关的诗文, 以丰富的文化常识, 对学生进行了文学的熏陶。

打造学生的文化底蕴, 就要善于透彻精辟的分析作品:《滕王阁序》中充溢着壮阔、爽朗之势,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挥洒出想象瑰丽之态, 《兰亭集序》、《石钟山记》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理, 《孔雀东南飞》浸透出爱情忠贞之情……文学名家们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至真至纯的价值情趣。无论是寄情山水、崇尚自然, 还是关注人生、体察世情, 无不体现出深沉的人文积淀。由此, 便能直观地解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特质, 进而让学生爱上文学, 爱上中华文化, 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观。

二、触类旁通、开掘价值

高中阶段的文言篇目都是传诵久远、脍炙人口的篇章。汇集有儒、道、法、墨、佛诸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精华, 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于是在教学中除了注重传统文化的积累, 还要注重学生内在品格的养成, 精神家园的构建和生命价值的探索。

高中文言文中既有礼俗、制度层面的文化, 也有更深层面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陈情表》中, 李密的拳拳孝心感人至深, 荣华利禄轻若云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荆请罪”的佳话更体现了精诚团结、共御外敌的合作精神;《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终于割舍母子亲情, 以国为重, 堪称表率……这些零星偶然的历史事件中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一贯的价值取向。这些人物身上闪现着传承久远的优秀品质, 这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态度都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特别是对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学生更有教育意义。

再如《赤壁赋》饱含着人生哲学。“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旷达, 来自于黄州赤壁那片山、那片水、那片情怀, 就是在黄州他写下了豪放词派的发轫之作, 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 就是在黄州, 他写下了赤壁赋, 奠定了他唐宋散文八大家的地位, 在黄州, 他饱尝了从人生的喧闹的顶峰跌落到人生谷底的痛苦, 并完成了精神的突围, 可见文学的底色就是人生, 文化的视角也永远离不开人生的悲欢离合。

去感受古人的魅力能使自己的情感澎湃、气度潇洒、气魄宏伟, 更能使自己的思想深刻, 这就是文化的价值所在。

三、古为今用、反观人生

所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绵延数千年的文言文囊括了整个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学习如果仅停留在隔岸观火的阶段, 那岂不枉费了古人的心血!能够古为今用, 才能体现文言教学的最终意义。

譬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 就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反观自己的人生。

先观邹忌:本与徐公比美, 他在一片称赞中并没有飘飘然, 而是能清楚的面对现实理智的做出判断, 认清自己和徐公的差距, 着实令人敬佩。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复杂的社会中, 自知之明是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素质。邹忌也因此成就了齐国的强盛, 他由个人小事联想到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于是勇于进谏, 使齐王认识到自己国家的隐患, 内政修明, 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国力富强。由此可见, 自知不但可以善己, 更能善国。

其次是齐王:“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即使君子, 也难免犯错。不同的是“过也, 人皆见之, 及其更也, 人皆仰之”而已。齐王知错善改, 实为开明圣举。他虚心纳谏, 下令劝谏有赏, 以使门庭若市, 后被赵、魏、韩、燕纷纷朝拜, 于是齐称雄一世。齐的兴盛足以告诉我们:“满招损, 谦受益”、“善听则明”。可见, 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有助于我们的进步, 接受意见弥补不足, 扬长避短更能逐渐完善自我。

末时还不忘看看邹忌的妻妾和朋友们, 他们“私臣”, “畏臣”, “有求于臣”。能让我们认识三类人:一是偏爱溺爱自己的, 然后有畏惧逢迎的人, 最后是讨好敷衍之徒。反观一个人的立身处世往往容易被形形色色的人们所迷惑蒙蔽, 只有善于分析认清自我, 才不会被周围的一切所限制和误导。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 学生自会从中得到宝贵的人生启示, 从而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文言文的效用才算发挥到了极致。

文言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文化寻根的兴趣, 来增加文化底蕴。并引导其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 古为今用来确立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自己在现代化社会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借用时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来作结:“开掘国学精华, 启迪现代人生。”

摘要:文言文教学重要的价值和目标就是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 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然而传统的文言教学却过于功利化, 要突破如此功利化的重围, 使文言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与策略 篇3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反思;策略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不太高,长期滞后。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文言文的教学也进行了有效探索,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客观上看,现代语言和文言文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难以理解和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怀。就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依然存在,教师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指导还不够,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1.学生方面和教师方面

学生方面。就文言文自身而言,其写作背景和现代差异巨大,运用到语法和句法也不同,和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差甚远,没有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很难理解。再加上学生对古代的特定社会环境存在距离感和陌生感,相关知识也相对匮乏,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勉为其难的学习,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读懂并且彻底理解一篇文言文,需要有一定的文言词汇、语法和典故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了解作者写下文言文的社会背景等等,这些都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抵触的心理。长此以往,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越来越低。

教师方面。文言文的教学方式长期沿用讲解和分析的陈旧模式,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枯燥无趣,只为了应对高考,填输式的灌入文章主题、语法词汇和文言文翻译,缺乏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自然提不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文言文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两种不利教学的倾向。第一,重文轻言。有的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够全面,走向极端,把文言文上成了文章鉴赏课,完全忽略文言文语法及字词的基本常识。虽然在课堂上学生们参与性很高,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情感和见解,课堂看上去生动活跃。但实际上,因为没有很好的对文言常识和语法的掌握,这样的教学是浮在空中的,学生无法深刻的理解文言文内涵,文言文教学的目的自然无法达到。第二,重言轻文。由于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核大多停留在词义和句子文章的翻译上面,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侧重于“言”,而轻“文”,认为文言文就是这样考,就应该这样教,从而舍去其他教学内容。这也是文言文的教学之所以成为改革死角的缘故。尽管有些教师意识到文言文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的深远意义,但是因为现行考试制度的束缚和自身水平能力的限制,在文言文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模式字字句句讲解分析,对文言文的文化内涵缺少深度挖掘和整体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无法旁征博引,也无法引领学生从宏观角度对文言文进行解读。

3.文言文语言环境的缺失

语言出自于生活,学习语言必须要有好的语言环境做基础。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文言文和口语彻底脱离,加之生僻字过多,句子语法不同,还有文化传统的改变。这些都是造成文言文晦涩难懂的原因。文言文作品中对生活的描述和现代社会相去甚远,牵涉到的文化典故也太过久远。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无法比拟,所以学生对文言文难以理解。

4.教学评价模式不够科学

教学评价对教学起导向作用,教师之所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选择死记硬背,都是因为高考对文言文部分的考核,分数的高低意味着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今后的选择,学生对文言文中所呈现的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学习,无法在试卷上体现。在应试环境的影响下,文言文中的考点成了教师和学生关心的重点,而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价值被搁浅。单调的教学测评方式,使得文言文的教学目的过于简化,教学的目的被考试架空,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正确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价值,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的设置教学目标,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使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设计目标时注重层次性和整体性。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应了解并把握其独特的个性,调动起每个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设置目标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同,使目标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并且取得相应的教学成就。

2.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病,转变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典故和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来分析课文的深层涵义,从而提升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3.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

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入电影电视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并且产生探索欲。在课程资源上,教师应充分开发,以辅助教学。

4.结合现代生活,为文言文注入新的时代信息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运用一些成语,发挥其纽带作用。现代汉语是文言文的传承和发展,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基础,两者源远流长。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结语

虽然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教师们一直在反思和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以及考核制度的完善,高中文言文教学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陆浩兴.文言文教学三题[J].语文教学通讯,2012(1).

[2]张孔义,董承理.语文课程的实践回归——董承理语文教学探索实录评析[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143.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4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与七年级不同,把文言文编成独立的单元,最艰难我们一直在学习文言文单元。两个单元都是名家名篇,特别是第六单元为经久不衰的千古名篇。可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在最近的连续两堂课上都发现有同学不专心听课,趴在桌子上神游,问题是他还不是所谓的学困生。执教的两个班中都有这样的学生。终于在学生的随笔中找到了答案,学生在自己的随笔中很谦卑的表示,自己最近的表现很不好,上课控制不住自己头脑,明知道要抬起头来听课,可是坚持不到几分钟又低下了头,纳闷为何对一直感兴趣的语文产生了厌烦、抵触情绪,文言文越来越枯燥,虽然老师也让我们自由发言,可是距离遥远的时空我们根本达不到老师要求的高度,更别提有自己的看法了。

看到这里我真是汗颜,原来问题在我这里。虽然一直知道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是学生普遍难以接受的问题,可是面对如此编排的课文,要学生连续几周都与他们最不感兴趣的文言文学习打交道我竟然没有想学生之所

想,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终于有了厌烦情绪。

仔细回想授课过程,我手中仿佛有一个鞭子在时刻控制着课堂,抛出一个问题期待学生的答案,希望学生的答案恰好符合自己的预料,使授课过程得以很顺畅的进行。所以有时面对五花八门的答案,我就会使用手中这跟无形的鞭子把学生强制性的驱赶到我所期望得到的路上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到压制,上课积极发言的少了,老师唱独角戏的可能性大大加强,而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不感趣,这

案例反思

首先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比较盲目,虽然在上课前经过精心准备,所有的环节通常都以提问学生的形式,但很多时候却包办代替。但却很少主动思考本节课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使得自己方法不清晰。

其次是在教学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而且在分析中教师的分析主导了学生的思维,拿不出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而限时的讨论往往代替了学生个人独立的思考,教师过于急躁的的心理造成急于求成,导致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火花的充分爆发。这样的课堂自然称不上思维课堂。

实际上,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导致我的角色意识的转变不够彻底,超越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此,我应该要从以下一些方面改进。

一、要从更高的层面思考和选择教学方法,并在同一课型或相对集中的时间段里重复使用这一教学方法,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学习方法。当然,教无定法。但恰当、清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至关重要。

二、要特别注意导学案的设计和学生预习的督查,要“打有准备的战”。课前将讨论的话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讨论时有理有据,避免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一言谈”,避免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却不经大脑思考。

三、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多形式阅读,真正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小结

自己的一些想法还不成熟,但正所谓反思才有进步,希望以后的课堂是充满思维碰撞之花的课堂,我也相信自己会离这样的课堂越来越近。

狼之探究

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蒲松龄的经典之作《狼》,学生们在认识到遇到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同时给大家补充了课外的一点知识,比如对狼的新的解读,关于狼性的了解。

《狼图腾》作者姜戎先生通过30年的思考,描述了一种狼性。比如:

1、狼的智慧

文章中所描述的狼的智慧,比如打游击打埋伏。狼是靠这些技巧谋的一个物种的生存的,这种智慧是一种生命的沉淀。

2、狼的勇气和血性

“要想占据食物链上端的有利位置,就必须在残酷的现实中磨练自己的神经,造就卓越的品质”。我认为,狼并没有意识到食物链条上的有利位置,它们仅仅是被饥饿驱使去寻找食物,所谓的磨练等用词,目的性太强。

3、狼的尊严

在野外,甚至狮子老虎和豹子都不是群狼的对手。虽然独狼不是他们的对手,但也要为了尊严拼死一搏。

4、狼的团队精神

狼的团队精神,体现在从来都是群体活动,群体猎食,一起分亨食物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狼群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而我们人类还处在卑鄙无耻尔虞我诈的邪恶时代。狼群的公权救济比社会公权救济效率要高一些。至少他们集中养育子女,知道救济老狼。

在《狼图腾》一书的结尾部分,作者进行了升华,探索我们中华民族的盛衰。不过我觉得升华得还不够,作者不有从中华民族盛衰的内部找原因,却有移植狼性到人类的外科手术式的意图,来扶植一个民族的前途。作者认为:讲政治是一个民族衰亡的根本原因,法律是一个民族强盛的根本原因。政治的东西必须死亡,至少要关进法律打造的牢笼,栓上民意的锁链,不然,任何民族国家都将被政治送入衰亡灭亡毁灭的归途。

最后说下我想到的:

对狼的不同解读,或者说是多样化的解读是课标所提倡的,也是提供给学生看问题的方法,要有自己的个性与观点。也从另一层次上说老师要寻找不同的水源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失败的读书交流课

一、失败的案例

开学一周后给学生上了一节读书交流课,上课之前抱着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我要让孩子们痛快去说,痛快去感受,说他个酣畅淋漓。上课了,首先对学生们进行鼓励。因为是七年级的学生,彼此不熟悉,让他们有勇气去说很有必要。接着谈了交流的要求,再三要求台下的同学要认真听,台上同学大胆说。

交流开始,为了显示交流的公平性,我跟同学们采用的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一开始气氛很活跃,被抽中的同学虽然有点扭捏,但还是大致说的不错,慢慢地我发现一个问题,台下的同学忐忑不安,抽中的紧张不已,没抽中的注意力很明显不会很认真去倾听台上同学的演讲,而是埋头准备自己的交流稿件,如此就形成了一种很忙的画面,是的,很忙,台上的同学忙着说,台下的同学忙着准备,而老师则忙着不停的提醒大家认真听,很明显是一节失败的读书交流课,背离了我们举行这次活动的初衷,那么怎样才能让读书交流有效,怎样才能让孩子推荐更多的好处,愿意去读书变成一个很现实也很棘手的问题。

二、反思

课后反思:首先是明确读书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所观所得,从而促进学生去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广泛阅读。其次,老师的准备要充分。要充分考虑好学情,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真正能读有所得。还要教给学生上台交流的时候说什么,可以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难忘的情节,朗读精彩的句段,可以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也可以谈读后的收获。前提自然是提前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具体的课堂环节可以多样,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从准备到活动安排小组成员集体参加,也可以个人谈自己读书的收获。再次,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最好能使学生愿意去说。为了避免泛泛而谈的问题出现,我们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把交流的内容大家谈,分开谈,从而也就避免了一人谈其余人闲的现象。

为了引起大家对读书交流的重视,我们也可以邀请相关老师做评委,评选读的全读的深的小组为榜样,在班级内大力表扬,从内在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大家最近在读《草房子》,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别具一格的交流会,比如“XX,我想对你说”倾诉似的形式,“我眼中的XX”评论似的,相信只要大家能说能评就意味着读了,就看谁读的用心,谁读的深。

以上是针对单一具体书本的交流,对于自由书本的阅读交流我认为不妨在内容、人物、感受能环节中先侧重对内容的介绍,一是调高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二也能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上是我交流失败后想到的几点,不成熟也不成形,还在不断地摸索,不过我相信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在读书交流课上受益。

《塞翁失马》教学案例

一、《塞翁失马》的故事家喻户晓,学生学习起来没有陌生感,原版的文言文故事学生可能并未接触,初读此文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此文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初一年龄特点,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可以熟练掌握。

二、教学过程

我把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翻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作为教学目标。课堂上我将“读准字音—读懂意思—读透寓意”展示在幻灯上,让学生明确目标。将积累文言词汇作为教学重点,将对“祸福相倚”的认识,作为教学难点。接下来我是按如下流程完成教学任务的:

(一)导入新课

我用严文井的一句话:“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它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让学生齐读导入。

(设计意图有二:一是齐读此话,收纳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二是此话比喻新颖,把寓言比作怪物,接下来让学生认识此位怪物——《塞翁失马》,给学生留有悬念。)

(二)读准(字音、语气、节奏)先是教师范读,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并且要求学生作好笔记,特别是“其父曰”中“父”(fǔ)字的读音,在黑板上板书。接下来让学生大声地读,要求字正腔圆。

在读准语气方面我重点强调了“此何遽不为祸乎?”和“此何遽不能为福乎?”两个反问句。在读准节奏方面,展示朗读停顿划分标准。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我是分两步走:一是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在我小组巡视当中大大部分学生对“胡”“堕”“富”字不理解,我及时进行了疏通。接下来我用幻灯对学生进行检测:

1.重点字词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2.重点句子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第二步:同桌之间,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提示:不是重译原文。同桌复述后,我让一学生展示,学生边讲,我边板书,疏理情节

(板书:失马——得马——堕马——相保)

学生复述后,我通过一个动画片欣赏,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我再借用严文井的话:“寓言是个怪物……当它离你而去的时候,又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过渡到下一环节,读透寓意。

(四)读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堕马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学生讨论、总结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学生归纳寓意后,我继续追问: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附: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淮南子》 西汉 刘安编著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三、教学反思

学生小学时就接触到文言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自相矛盾》等,因此对文言寓言应该没有陌生感。教学此文时,我也是围绕三个环节(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透寓意)进行的。整个课堂教学流程清晰,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诵读、积累、感悟,一堂课下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文言文教学,诵读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本堂课我采取了以下方式:教师范读,指明关键字(塞、父、髀、跛、弦、好),学生做好标注;学生自由朗读,加深印象,读得通顺,读出语气(此何遽不为祸乎?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学生边读边译;学生再读再悟寓言。看起来好像读的形式多样,时间也比较充足,但还是有几个地方没有做得好。一是没有一个学生单独展示读,特别是一些朗读能力不强的学生,得不到提升的机会,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没起到示范的作用,成为一大遗憾;二是理解寓意时,没有结合文本来真正读透彻,其实在谈到“祸”“福”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分男女或分小组来读,学生对祸福相依的理解将更深刻。对重点文言虚词的教学,“之”“而”“以”等字上,教师有过点拨,但显得仓促,蜻蜓点水,不透彻,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是个大疑问号。如“此独以跛之故”中的“以”字,如何点拨学生了解课外文言文中“以”字的意思,教师缺少方法的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读此文受到的启示。”学生开始有点拘紧,放不开,结果教师就越俎代庖,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真正共鸣。

《最后一课》看学生写作

七年级一学期已过,学生基本养成了学习语文的习惯,下学期以来对于不会作文,不能作文,不愿作文令我苦恼不已,上过专题作文课,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错,但却不能学以致用,问起原因,答曰“离我太远”,举一不能反思三。

这两天复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理解小弗郎士的成长及韩麦尔的爱国,细分析文章中的诸多细节除却国别外跟同学们的体验能同感,于是试引领学生从《最后一课》中看写作。

一、大主题可以写具体。

在课文中熠熠闪光的无疑是爱国精神的体现,作者把这样一个大的抽象的概念放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来集中体现,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学生反映老师也多此强调写作文要写小事情,以小见大,但也就仅限于知道而不会用,现在理解了,虽然不见得会写,但也为这种写法收到的效果赞叹不已。

二、细节描写的魅力

作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细节描写,而我们学生的作文恰恰是细节太少,甚至有学生问什么是细节。我说你认识小弗郎士吗?了解了韩麦先生吗?你就是通过细节认识他们的。比如说······学生恍然。也就是说细节体现在人物身上,你文章中的人物要说话要有行为要有思想要有情感,这样我们才可能去认识他,再进一步的去了解他。因此在作文中我们要尽可能运用人物描写的写法。学生说老师,那我们以前的作文中的人物不都是僵尸了?同学大笑。以后在学生的作文中,“僵尸”的影子越来越少。

当然细节描写还可以现在其他的诸多方面,我们的学生还在慢慢探索。

所谓的概括想语言太多,没有细节描写,内容不丰富等等评语,我们的学生也已视觉疲劳了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我们跟学生希望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慢慢摸索,一路前行,一路探索,找到我们需要的那朵朵嫩芽,也不失为心灵的美好旅程。

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1、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2、重点、难点、疑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3、教学时数:1

一、激发

云南风景片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以知识树的形式出示学习目标

二、设疑

1、资料展示

学生查找的云南民歌的资料展示;教师补充作者沈从文的相关知识,同时推荐其代表作《边城》。

2、检查预习字音字形

迤西 蹲踞 酬和 譬喻 淳朴 柞木 熹微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三、探析

快速默读 整体感知

谁在唱? 在哪唱 ? 如何唱? 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后明确

青年男女 山 野 对 歌 赶马女孩 山 路 漫 歌 男女老少 山 寨 传 歌 教师点拨 人人唱,时时唱,处处唱,唱得有滋有味,唱得酣畅淋漓

四、构建

分别探析课文中三种民歌的三种形式

(一)对歌

1、读文章的山野对歌部分思考 山野对歌的地点、内容 形式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读后思考谈论明确:地点 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内容:多是情歌酬和 也唱其他故事

方式:或见景生情 即物起兴 或提问题,等待对方回答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教师总结 无论采取的是哪种方式 对歌比试的是才情。

加入《刘三姐对歌》视频,形象化的形式加深对对歌这一方式的理解,同时以刘三姐的形象引出文中年轻女人的形象。

2、把描写年轻女人的语句与《边城》中描写翠翠的语句做对比,体会其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为实写(工笔描绘)二为 虚写(写意白描)注意: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都是为了描写人物服务

(二)山路漫歌

带着问题读课文 作者直接写到的赶马女孩漫歌的到的仅三句话,其余多是山路景色的描写,这是为何?

提示:假设你是导演,你要拍摄云南昆明赶马女孩的歌妙情美,你会选择怎样的拍摄地点呢? 学生小组内交流谈论

教师明确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以 景 衬 人 和谐美

(二)山寨传歌

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筛选信息 人 多 时间 长 妆 盛 明确 场面宏伟 气势壮观 传歌 传承的是民族文化

五、培育 深化 再读 领悟

本文的原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作者当时到云南是想从马鞍的花纹上作一些文物方面的研究。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了。这个更新的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

从马背上研究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更有意思了。

——沈从文

六、总结

配乐图片欣赏 使学生再次回味 让我们回首往昔,去拣拾那些

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 自然鲜活的东西。

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都拥有精彩而快乐的人生 作业

以知识树的形表达出你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充实,材料比较多,给学生找了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所观所看所想入手。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的特性以及马与其他一些动物不同的共性。

2、学习对比手法。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重点、难点、疑点:学习对比手法

3、教学时数:1

一、导入:

⑴作者介绍:自小热爱自然,以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用40年时间写成科学巨箸《自然史》一书,该书是一部博物志。

⑵导语: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马的描写、赞美的篇章、名句„„当你看到影视上的战马或拉车的马时,你想到那些天然的野马吗?下面让我们共同品读布封的《马》吧。

二、品读课文,师生共同研讨预设问题。

1、自我查找并结合课文注释、具体语境理解课后生字词。

2、师生共同研讨问题2、3,归纳文章层次层大意。

板书:

人工驯良的马

天然的野马

品 勇敢,驯良而克制

豪迈、狂野、和平

格 迎合别人的心意

外 带有奴性的的标志、劳

强壮、轻捷、遒劲

形 动和痛苦所给予的残

身材高大而各部分配

酷的痕迹

合得最匀称、最优美

现 技巧性、妍媚

精力充沛、精神高贵

层次概括:

第一部分:描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描写天然野生的马

结合重点词句品读:

驯良的马:

①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②驯良的性格:克制、服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天然的野马:

①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有着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②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狂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平凡而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③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头:整齐;神情;轻捷;眼:闪闪有光、坦率;耳朵:不大不小,鬣毛:装饰颈;尾巴:美观。

师生研讨问题4:

归纳要点:通过比较,突出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其高贵的姿态。

师生研讨问题5:

据课文描述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师生研讨问题6:(学生找出难句,共同品读)

如句①课文说: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为什么?

归纳: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了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条”、“把马的项鬣编成细辫”、“浑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马成了人的玩物。

句②课文中说: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归纳:①“教育”是拟人说法,指马接受人的驯养。②“以丧失自由开始”,指马终生接受人的照料、喂养,而不能自由地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指a、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b、马以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了马的性格。这句话概括了人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驯良马的深刻同情。

课文小结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各什么思想感情?

归纳:

对驯养的马的深切同情,对天然野生的由衷赞美。

课后作业:

1、笔答课后习题一、二。

2、抄写并理解课后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反思

该课教学计设置有梯度的可行性问题,以激发学习阅读兴趣为契机,以实现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为宗旨。教师预设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研读归纳,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教学过程中忽略必要的文体知识的点化。拟为对课标“淡化知识”的误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教学目标:

了解普希金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重点、难点、疑点:

通过反复的诵读,自主合作、交流研讨,理解诗的内容。

3、教学时数:1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歌曲片段

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没有风雨,但人生却不可能永远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准备 1.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tú),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自主学习

(一)读 1.读诗歌

A、找学生读(读完找学生评价)B、齐读

(二)品

1.品题

(1)、如何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包括遇到失败,遇到挫折,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等等)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2)说经历

你遇到过生活欺骗你的时候吗?

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自主谈论交流,作答。)

面对生活的欺骗,普希金又是怎么对待的呢? 2.品诗

A、请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B、B、请你找出自己不太理解或者有疑问的诗句。如: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 诗歌品读领悟的方法: ▲

①善于抓住关键词。▲

②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

③调动现实生活经验来品味诗歌。明确:

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生活经历、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C、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到来。一切都是瞬间,一切将会过去。D、你都知道哪些被生活欺骗,但仍然保持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人呢?请说一说他们的故事。交流讨论,回答。

张海迪、贝多芬、保尔„„

(三)诵、背

1.这是一首脍炙(kuài zhì)人口的名诗。我们怎样才能朗诵好这首诗呢?讨论一下应注意什么?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2.听朗诵。

3、学生朗诵诗歌。

4、背诵全诗。

四、写感悟

学习了普希金的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想或启发?用一句话写出来。如:1:勇于直面生活的挫折。2:正视并敢于面对不幸,生活才会更美好。3:痛苦是人生的精神食粮。4:人应该有乐观的心态。

五、小试牛刀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不要,不要!需要。相信吧。

例如:假如朋友误解了你,不要焦急,不要哭泣。烦恼的日子里需要冷静:相信吧!谅解的日子定会来临。

六、老师送给同学的话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也有逆境。请一定铭记:努力不一定成功 但放弃一定失败。

希望同学们能乐观积极的面对我们的每一天。健康成长、快乐永存!也希望这节课能成为大家“亲切的怀恋”!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了解在成长路上我们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可以怎么做。通过现代诗一般的学习思路,读,品,诵。悟几环节进行,使学生能较深入的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反思本课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自由谈环节能简单的联想到一些人物,同时能够反观自身,在这一点上尤为可贵。

散步

1、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领悟文章用细节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重点、难点、疑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3、教学时数:1

一、激趣导入

大家还记得这则广告吗?(视频“家”展示)。谁能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亲情的感悟跟随莫怀戚一起散步。

二、整体感知

(一)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字词的字音字形,个别重点词语的意思

2、谁在散步,在哪散步,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1、检查字词

2、学生交流后明确: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

三、初步探究

(一)1、请以小组为单位复述故事。并找代表发言

2、通过代表们的发言,大家注意到一个词语,“分歧”。你能找出怎样的分歧并产生怎样的结果了吗? 明确: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结果母亲顺从孙子的意思,走小路。(二)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畅所欲言来说,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1、你读出了母亲对孙子的怎样的感情?

2、儿子对母亲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3、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小组讨论后交流

读出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我对母亲的孝顺,读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四、各抒己见

假如你有一束鲜花,你把她送给谁? 母亲

儿子

妻子

我 畅所欲言,自由谈

交流后能够结合文章的细节描写说出母亲的慈爱,妻子的贤惠,我的孝顺,儿子的乖巧,教师适当做示范提示。

五、总结深化

《散步》作为一篇精美散文用细节给我们带来灵魂上的触动,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何为孝,让我们再一次清晰的认识到怎样孝,接下来让我们拥抱亲情。你感受到家里的爱了吗?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能传达出浓浓的爱意,请你敞开心扉,诉说你对家的深情。

练笔

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说

写真情实感。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情感上洗礼,所谓润物无声,很多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再次涌入脑海,汹涌澎湃的是浓浓的爱意,感受到尊老爱幼所带来的美好感受。知识培育方面,学生学会了概括中心事件。

金色花

1、教学目标:

(一)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感受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二)把握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重点、难点、疑点:

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感受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4、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1、2、了解诗人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诵读感知1、2、3、4、老师示范朗读,感受诗中真情。

学生选择最欣赏的片段、画面朗读,请用童声,注意重音、语假如要配乐朗诵,你会选择什么感情基调的音乐? 配乐请生朗读 老师讲天使的故事导入,伴随轻柔的音乐,屏幕显示母子主题学生展示所搜集的关于母爱的诗歌、格言名句。图片。

速,读出感情。

(三)读出自己 品读课文,根据提示畅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实话实说”

从 中,我读出了孩子的。从 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妈妈。从 中,我仿佛看见了。

(四)读出问题

同学们在读出独特感受的同时,还读出了哪些问题?各组就此展开讨论,帅选出1~2条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生分小组交流,师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1、2、(五)拓展体验

如果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你也突然具备了诗中小男孩的神力,可以变成自己想变的任何一样东西,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感谢妈妈,表达对妈妈的爱意呢?

示例:

我愿变成一颗树,我会勤生绿叶,长得枝繁叶茂,夏天母亲可以在树下乘凉,我为她遮风挡雨,秋天树上的果子成熟了,母亲可以摘下解渴。

(七)作业——用行动表示爱

拉住妈妈的手,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妈妈做个简单的按摩。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平时生活中忽略了的母子间的默默温情,重新发现体会那份暖意,课堂氛围好,同学们学着去发现美,感受美。孩子为什么把自己想象成金色花?

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5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老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中尝试着进行了情景教学。

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记,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乐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长时间,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文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篇6

李 真

学生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我却对学生说,文言文的选择题,是可以拿满分的。因为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有翻译语段,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于课本,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我是这样为学生进行复习的:

一、复习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因为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课本,只有先把课文里的所有文言现象弄懂记牢,才能在考场上胸有成竹;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在考场上触类旁通。

二、总结归纳120个常用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通过练习、测试的方式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总结完用法以后,再总结推测实词和虚词意义的方法,当然,首先要讲一点现代汉语的知识垫底。

三、复习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时,先由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讲起,力求找出规律,总结方法。因为复习时强调找规律,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掌握得还比较好。

四、通过做翻译题分析文言翻译的方法。

五、上一节课古代文化常识课。总结归纳古文中表时间、官位升迁的词,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礼仪制度方面的知识。这是为下一步的文言文整体阅读做准备。

六、进行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

首先,教给学生文言文文体阅读的意识。一般来讲,全国高考这些年考的文言文都是人物传记,这就应该弄清楚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对这个人物如何评价,作者怎么看这个人物。第二个问题,材料中的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做了几件事,到了哪几个地方,做官,做事。一个是分层,一个是把握人物性格。

其次,教给学生解题的一些经验。因为考卷上常常是文题互释,就是文章和题目有时候是相互解说的。比如文言文的最后一个选择题。这一题常常是内容的阐释题,如果题干说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那就意味着有三项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这三项对考生来讲是变相的翻译,变相的解释。我建议考生文言文阅读稍弱的同学,读文之前先把这一题看一下,就知道全文大概的内容,或者人物有怎样的品质等等。这样在具体读文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新课改中对文言文教学的反思 篇7

一、重讲授, 轻诵读

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仍以“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讲字词, 讲句子, 讲语法, 讲写作特点, 真正做到了“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整篇课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 使其美感丧失, 结果是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更严重的是由于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讲授上, 便忽略了学生的诵读。众所周知, 诵读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诵读这种读书方法, 是一种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耳闻其音, 心通其情, 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段、篇, 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韵味的全面感知。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 认知文字, 感受声律, 疏通文脉, 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久之, 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诵读, 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史传文学, 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抒情色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 可让学生反复朗读, 如《谏太宗十思疏》。还要处理好齐声朗读与学生个别朗读的关系;提倡尽量放声读, 犹如古人的“吟诵”;教师应该要范读, 范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 这样学生才会乐意模仿。总之要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 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 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进而读出文言文的意思, 读出文言文的美。

二、重翻译, 轻欣赏

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 就要让学生在理解古代作品的基础上, 感悟文言文的文字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真正发挥文言文的教育功能。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只注重对作品的翻译, 仅满足于对课文意思的把握。教师应该把文言文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内容和写作特点转移到欣赏品味上来, 让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汲取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欣赏品味中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 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 以及是怎样转悲为喜的。学生就会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感情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另外,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这篇文章景、情、理的交融, 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重课内, 轻课外

现行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学用脱节、课内课外分离的现象。我们要改变这种重课内, 轻课外的现状, 教师应将课内外结合起来, 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 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

1. 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仅靠教材中的几十篇文言文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因此教师需要有计划地选择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要求学生阅读, 如《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教师还须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 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2. 在语文活动中学习文言文。

比如对情节性强的文言课文, 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 自导自演,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学习文言文。还可以组织古诗文朗诵会、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

3. 从影视作品中学习文言文。

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 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荆轲刺秦王》等,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 提高文言素养。

四、重积累, 轻迁移

积累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可是, 现行文言文教学走向积累的极端, 课堂上从不放过或忽略一个知识点。教师把大量精力用在积累上, 而忽视了知识的迁移。要让学生的课内所学在课外得以延伸拓展,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 善于归纳总结。

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东西, 使学生获得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例如, 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 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 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 还要弄清它的用法 (词性) 。如果不讲究方法, 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 文言文教学就非常被动。

2.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如苏洵的《六国论》与苏辙的《六国论》, 李斯的《谏逐客书》与鲁迅的《拿来主义》,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触龙说赵太后》与《赵威后问齐使》等。这种比较阅读的方法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或写作方法的理解、掌握, 而且同时贯穿了名篇赏析, 有一举两得之效。

3. 尝试课后写作。

文言文也可以鼓励学生融入文本, 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进行再创造。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 可以评论本文的劝谏艺术, 可以写读后感;学习了王勃《滕王阁序》之后, 可让学生写作《与王勃对话》, 畅谈人生理想;学了《赤壁赋》后,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读文感悟, 写如何面对人生挫折;《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文质兼美,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确立一个类似的主题进行仿写。写法可以多种多样, 改写、续写、扩写、写对联等, 只要能对文本有所拓展, 能激发学生兴趣, 诱导出学生独特理解就是成功的尝试。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8

可是,目前的文言文考试注重的是记忆能力,甚至专门列举出所谓的重要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这给教学带来了一个错误的指向:只要记住了这些内容,考试就轻而易举。正是由于这种理解使得文言文教学成为目前中学素质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教与学中都存在着一些误区:

1.坚守“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把文章肢解为词语的简单组合。

2.“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有疑问只能保留。

3.重文章字词句的讲解,轻视文章情感的感悟。总是听到老师说这个词重要这个句式要记住,结果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不得而知。

4.读书声少了。课堂上听到的是老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很少听到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即使有读,似乎只是纠正一下字音,与对课文的领悟没有什么关系。

这些做法给文言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使得高中生对文言文没有任何兴趣,甚至一见到文言文就条件反射似的头晕。有的学生咬牙切齿地说要把司马迁和班固等人给吃了。心理的反感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可以做一些努力:

1.加强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的入门之径,也是进一步感受文言文魅力的捷径。文章不是无情物,而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等需要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反复朗读,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意境,领悟到海市蜃楼的佳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自读,预习,设疑,培养自学能力。

文言文教学要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新课标》)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他们经过初中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本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粗略的读懂并理解文章。针对这个特点,我认为要加强学生自学。老师从文章整体把握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题让学生预习,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互相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在课堂上共同解决。对于基础知识,只需要设计几个题目考察一下学生的自学情况就可以了,再从考察中发现问题作重点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烛之武退秦师》的预习中,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烛之武是一个使者,他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从城门出去,文章为什么要写 “夜缒而出”?经过讨论,我们明确这不仅是作者的艺术加工以突出郑国形势的危急——已经不敢开城门,而且也意识到作者是为了突出烛之武出城门的艰难,从而明白“夜缒而出”的重点是出的方式,从而简单地解决了“而”字表示修饰关系的作用。

3.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文言文博大精深,《课标》中列举的实词和虚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词,还有句式、活用、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很被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经常听见老师抱怨:“课本上的每个词我都讲了,学生也做记录了,怎么一考试就不会了呢?”这就是因为只讲知识而忽视了方法,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例如:《赤壁赋》“东望武昌”和“顺流而东也”两句都有“东”,但用法不一样,前者是名词作状语,后者是名词作动词。根据这两句,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区分这两种文言现象的方法:前者在方位名词后有动词所以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后者在方位名词后没有动词它本身充当谓语所以是方位名词作动词。以后学生再见了这种形式就会很自然地明白了。

4.指导学生广泛阅读。高中阶段学习任务比较多,老师和家长把一切与课本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书都划归为“禁书”。实际上,文言文教学需要学生广泛阅读。我们在课内接触到的文章只是九牛一毛,考试绝对不会考到课本上的原文不说,在课堂上积累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的一些方法都需要通过阅读课外文言文来检验和巩固。当学生能用自己学到的内容自行解决课外内容的时候,还能让他感到“学以致用”,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对阅读作一些指导,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篇目,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帮助解决。这样也可以使教师不断地学习,师生共同进步。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是为了不教,方法比纯粹的知识更重要。特级教师陈钟梁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文言文教学应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的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乃至发现自己。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无论教者还是学者,都会感到一身轻松。

上一篇:XX年国家电网实习报告下一篇:酒店基本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