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党建引领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强社区党建引领

以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引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

摘要 党组织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关键,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因此,要充分认识抓好党建促进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当前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中遇到的挑战,并提出有效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 农村基层党组织 农村社会管理

Research on Leading Rural Community Management Innov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Work

DENG Binghong

(Ideological Department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Key wordsthe rural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rural community management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强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战略目标任务。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2月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是新形势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更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必然使命。

1 抓好党建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民是最大群体,农村是最基层社区,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始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要工作。特别是,我们党是工农联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90年来,党的的建设与发展壮大是依靠农村社会的资源支持,我们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最先也是在农村社会中得到确立与巩固的,改革开放最早也是从农村拉开帷幕。所以说,农村社会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应该在基层、在农村。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在全党重视社会管理的背景下,鉴于“三农”和农村社会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党委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比较落后,而社会事业发展更加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医疗卫生落后。目前近70%的农村人口只拥有20%的卫生资源,有30%的农民应住院而未住院,而贫困山区有72%的农民应该看病而没有看病,有89%的农民应该住院而没有住院。①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7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占到40%左右,接受过各种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比例仅为5%左右。②目前城乡社会保障率之比高达22:1,人均社会保障费用之比高达24: 1。目前全国农村人均固定资产只有城市的1/7,全国还有50%左右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 2%的村没有通电, 6%的村没有通电话。③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对于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升农村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当前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一些地方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些地方的党组织、政府对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抓党建不如抓经济来得实在,抓服务不如抓管理来得省事,抓农村社会管理不如抓城市建设来得实惠。对党组织和党员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角色扮演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思考,更多时候对农村建设仅仅体现维稳甚至是压住一切矛盾,而缺乏和谐、民主、法治的建设。意识上的忽视,导致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进一步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有所弱化,党组织和党员在农村和谐发展中的各种功能与作用发挥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是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领导和发展经济的能力不高。经济发展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但是一些党员干部片面地认为干部本身都是搞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经济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一些党员干部自己没有致富的能力,同时也不具备带领农民发展经济的能力,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和财力保障,许多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居委会没有能力为农村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村民、居民自治组织因而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功能和组织功能,影响了党组织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

三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转变还不够及时合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及其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服务型党组织是新时期农村党组织的发展趋势。但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普遍存在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应对乏力的问题。职能转变没有及时到位,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手段减少、功能弱化,导致帮助农民研究市场、熟悉市场、进入市场、开拓市场的办法不多,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不强。与农民群众加快发展、增收致富的愿望和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的要求产生了很大差距。

四是极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健全,影响了党对农村社会管理的领导权行使。当前,少部分农村出现“党不管党”的现象,“经济工作人人抓,计划生育重点抓,社会治安突击抓,党务工作附带抓”的局面仍然存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项重要工作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自身作风、思想、组织、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党员队伍发展缓慢、逐年老化、干部队伍后继乏人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新办法,党务公开和党内民主步伐仍然较慢,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另有个别干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损害了党的威信和群众基础。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农村社会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去分析,外因主要有:一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作用发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农民阶层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外出务工流动性大等情况,使得农民对基层党组织的依赖性降低,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威望有所下降。三是农村体制变革对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形成挑战。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农村工作最前沿,农村的每一次变革、党对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行产生影响。④内因则有:一是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党建意识薄弱,对抓好党建促进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关联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二是一些农村党组织缺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农村基层党的干部存在着责权利不平衡的现象,党员和党员干部工作热情和全力保障得不到及时的保护。

3 以农村党建工作引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分析

加强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关键在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领导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线,要紧密围绕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要求来进行。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来适应新变化、经受新考验、解决新课题,与时俱进,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员的宗旨意识和权利意识,加快推进党务公开和党内民主,切实抓基层强基础,对作风涣散、不起作用、不关注民生、不重视社会管理的党组织要及时进行整顿,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带领农民奔小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引领农村社会管理的成效作为考核和评价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标准。

(2)建立和完善农村党组织统领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长效机制。农村党组织要进一步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既要认识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各项工作的最终目的,又要懂得抓党建是促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手,努力做到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工作同步,目标同向。首先要建立发展集体经济的目标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其次要建立发展多元化经济的引导机制。不断提高个体化、集体化等各经济方式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把富民和强村紧密结合起来。最后是要大力抓好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创新乡镇社会管理体制的步伐,努力整合农村的社会管理资源,构建新型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网络,在突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和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实现农村自治和农民的自我教育管理。

(3)建设一支与时俱进、能统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农村干部队伍。要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特别是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机制,为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和发展保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谋划农村发展、推进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上,努力维护发展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制和干部问责制,着力促进工作作风的改进和行政效力的提高,更加有效地推进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努力形成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农村社会格局。

(4)构建服务型党组织,发挥党员在社会管理中的服务作用。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心、对象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因此,要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办法。深化和拓展“三级联创”活动,推动农村基层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履行党的宗旨,走好群众路线,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加充满活力,成为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重点做到:强化服务阵地建设,建立服务网络体系,壮大服务资本积累,健全服务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水平,确保服务效果明显。

注释

①李小云等. 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34.

②蔡立安等.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③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123.

④徐行,田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存问题与对策思考.学习与实践,2011(3):54-56.

作者:邓冰红

第2篇:党建何以引领社区自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区自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依托其政治权威有效引领社区自治的发展与创新,助推社区自治取得显著成效,并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党对社区自治的引领具有必要性,體现在保障社区自治制度发展完善的核心要素,适应新形势下党建新任务的内在需要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深化对社区自治的引领机制,建立了协同联动机制、规范纠偏机制、示范带动机制、整合延伸机制。推动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在新形势下发挥党的优势,应从平台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和动员创新等方面对其进行推动。

关键词: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社区治理

社区自治,即社区地域范围内的居民通过民主协商讨论社区公共事务,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过程。社区自治是社区治理的一种基本形态,社区治理的生命力在于社区自治。社区自治与农村的村民自治相对应,是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体制。社区自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基层民主制度,其发展具有动态性和波动性。改革开放推动了国家向社会放权,社会自治空间逐步扩大。如果以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在城市设立居民委员会为起点,社区自治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已有3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自治的发展较为迅速,居民参与的群体数量、途径形式和领域范围都得以显著扩展。在发展态势上,随着社会结构的根本性改变,社区管理模式从“管控模式”转向了“自主治理模式”,社区自治的视角从“一维管理”转向了“多元共治”[1]。社区自治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贯穿社区自治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社区自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建引领社区自治是指基层党组织引领广大城市社区居民根据自身意愿,通过一定的程序依法自主管理社区事务的过程。我国社区治理呈现出高度的政党引导型特征,执政党高度重视对社区自治发展方向的引领,并不断完善和创新对社区自治的引领机制。

当前,学术界对党建引领社区自治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多数学者认为党组织的领导可以有效促进社区自治的发展。总的看来,居民自治和社区建设都离不开社区党建工作[2]。社区党组织帮助各类自治组织和居民群众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及时补位、有效引领,使社区自治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3]。党组织能够发挥利益表达、利益综合的职能,为实现群众的具体利益而努力[4]。第二,一些学者聚焦于基层党组织对社区群众组织的作用机制。基层党委政府通过体制性吸纳、党建功能的生活化运作和组织行动的双向嵌入,将群众组织纳入基层党建体系[5]。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了“两票制”农村党支部选人机制,推动了党内民主与党外民主的有机结合[6]。第三,部分学者关注到基层党建创新对社区自治的推动作用。“党群共治”模式抓住了影响村域基层党建创新和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薄弱环节,创新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7]。推行在村民小组一级建立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运用“党建+”理念,既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又提高了村民自治水平[8]。总体来看,学术界对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内在逻辑、运行机制和创新发展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发展完善,不是基层党建与社区自治的浅层探索或粗略整合,而是在明晰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基本逻辑基础上,探寻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运行机制与发展策略的过程。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中国共产党推进基层党建和加强社区自治的进程中,如何认识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内在逻辑?党组织通过何种机制对社区自治的发展进行引领?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内在逻辑

就社区自治的运行逻辑而言,它兼具中央政府外部驱使和地方政府自我推进的特征[9]。在新时代,发挥党对社区自治的引领作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中国的社区治理实际上是包含党政治理与社区自治的共同治理。党对社区自治的引领有其内在的逻辑。

(一)保障社区自治制度发展完善的核心要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种政治权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新时代,党建引领是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基层社会的制度规则与国家制度体系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互相衔接的关系。社区自治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自治,而是一种“有限自治”的形态。社区自治必须与科层组织、市场和社会相联系才能有效运作,必须处于国家制度和执政党制度的约束之下。社区自治是关系到我国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对其放任自流,必须加强规范和引导。

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必须用“规则治理”替代“权力治理”[1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对基层自治工作的领导,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建设发展、基层群众自治事业得到同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对社区自治工作的引领,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城市社会的执政基础,适应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制度建设是善治的基础性条件,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注重在宏观层面完善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制度设计,并以此推动社区自治的发展。党建引领是保障社区自治体系完善发展的核心要素,为了确保对社区自治的引领能够形成良好制度环境,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法定赋权方式保障社区自治的稳健发展。2018年11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指出社区党支部对隶属本社区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领导。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有力地加强了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2020年1月,中共中央修订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首次明确提出鼓励党员到社区为群众服务。2020年7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为基层党组织的换届选举和作用发挥奠定了基础。此后,经过完善和细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7月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的制度机制。中国共产党制定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于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这一系列政策文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基层党建工作实践基础上出台的,符合新时代的形势发展需要。根据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制定或修订出台关于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政策文件,是中国共产党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及完善对基层治理领导的重要体现。其次,这一系列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相关政策的出台强调了党对社区自治工作的领导地位,明确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职责,使党对社区自治工作的领导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最后,这一系列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相关政策推进了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的发展。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的发展有利于构建一个纵向贯通、横向协调的网络体系,进而保障社区自治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党通过强化对城市社区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引领,加强对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把关,避免基层社区的组织瘫痪和治理失败,使社区自治工作得以顺利推进。中国共产党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进一步完善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党建引领的坚强有力。

(二)适应新形势下党建新任务的内在需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面临崭新的社会形势、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發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加强对社区自治的引领功能,推进党建引领社区自治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推进社会治理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国家-社会关系经历着从同构到分野的历史转型,党的治国理念从凸显阶级性向注重社会性转变,从强调阶级分化向注重社会整体利益转变。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发展和创新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机制。此外,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服务型政党建设的进程中,也要不断增强对基层社会建设的引领能力,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处理政党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有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巩固党在基层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才能不断提高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实现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就需要突出其对社区自治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对社区自治的引领机制。为此,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有效地推动了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发展。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基层党建的目标是永葆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在社区治理中彰显人本化和民主化特性。社区自治作为基层民主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助于不断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因而不能出现停滞或萎缩的局面。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着眼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身事务和实现当家作主,通过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和赋权群众,凝聚社会最广泛力量并使其参与社区自治。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二者的有效衔接能够促进社区自治的顺利发展。因此,推动党建引领社区自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方略贯穿于治国理政实践之中,从各个方面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也实现了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为确保在社区自治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采取了多方面措施。首先,尊重和保障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民主权利和合法利益,充分发挥居民在社区自治中的主体作用。社区自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社区自治不同于以行政权作为运作基础的社区管理,它主要依靠居民的广泛认同进行自我运作。中国共产党认可公民依据民主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承认民间自治组织自我运作管理的空间,尊重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意愿。其将群众路线作为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的根本原则,以保障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让广大居民成为社区自治的权利主体、决策主体和监督主体。其次,提出打造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方案,强化党组织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功能。在社区自治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最后,发挥党组织凝聚人心的作用,动员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社区自治。中国共产党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目标,该目标追求社区自治持续性、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整体平衡,强化了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导向,标志着执政党对基层社会的现代性整合进入了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在社区自治中的意愿和作用,保护人民群众在社会创新中的内源性创造力,推动基层民主制度的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运行机制

自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开始,党的领导与社区自治的发展就密不可分。就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运行效果而言,提高党建引领的运行效率和工作绩效需要建立适应性的治理工具,以促进社区自治的良性运行。在中国的党政制度下,党对社区自治的引领不是直接的干预或控制,而是以协同、规范、示范和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推进机制。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引领效果,建立特定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程序,推进自治结构的整合重塑,从而使党建引领具有了制度性特征。党建引领这一制度所体现的权力关系,加深了基层群众对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的准确理解,使其能够更加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协同联动机制

党组织与社区其他组织的合作强化了组织间协同关系。在城市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治理呈现出分层化、多元化和网络化特征,社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群众团体组织等多元力量共同提供社区公共产品,并在相互影响和博弈中推动社区发展变化。社区党组织是构成社区多元组织体系的一种组织,其所掌握的能力、信息和资源也是相对有限的。中国共产党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意味着社区管理权力的运作具有共享性,即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与社区其他组织充分协作,共同解决城市社区运作面临的问题。社区党组织依托有形平台载体来实现与其他组织的协同,如果这种作用能够影响其他组织并内化为持续的行动,就实现了有效的组织联动。习近平指出,“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1]。要想构建社区内党组织与其他组织的良性协同机制,就要破除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组织等不同党建主体之间的工作阻隔。组织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实现了党建工作模式的延伸,使社区建立了跨部门、跨单位联动的自治机制,确保社区成员在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由此完善了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构架和管理机制,促进了社区自治的协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实现区域共建及协同合作。

社区不同子系统的协同联动促进了社区自治的良性运行。不同系统在动态运作过程中建立同步协作关系,是构建高效社区自治运行机制的关键。新时期,为了有效应对基层社会的复杂环境和多种矛盾,中央多次明确政策指向,提出新的工作要求,使基层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不断增强。正如袁方成所指,社区制是一种“有限治理”的社会性治理形态[12]。基层组织只有摆脱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状态,打破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加强协同联动,才能提升党建工作效率和构建社区自治新格局。协同联动机制应包括政策、管理、资源和程序等核心要素,其中基层党组织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居务监督委员会的协同联动尤为重要,通过使党的群众工作系统、群众自治系统和民主监督系统形成协同运行机制,找到多元组织中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进而调和国家管理与社区自治之间的矛盾,实现党的领导、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厘清各系统的职责与系统间关系,避免发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是优化系统运行机制、促进要素发挥和形成工作合力的关键。

(二)规范纠偏机制

规范纠偏是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重要机制,是确保社区自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必要手段。党组织不仅是促进社区自治发展的力量,也是规范社区自治行为的力量,发展与规范并重是保障社区自治有序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决定了其能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引领者。从社区自治有序发展的视角看,社区自治实践中存在着“脱离规制”“非理性竞争”的问题,社区自治主体由于利益分化而引发矛盾冲突,提高了社区自治的成本。在国家与社会的各种力量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权力资源,有资格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对社区行政管理系统进行规制。规范纠偏并不意味着党组织要代替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的功能,而是要通过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把关,防止社区自治中出现背离党的基本路线的情况。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13]。有效的规范纠偏机制使社区自治的发展符合执政党的政治逻辑,使党员群众深刻认识到党的思想原则、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对社区自治工作的指导意义,使基层党员在社区自治中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一致,从而更加全面地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支持落实党中央关于群众自治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党关于社区治理的方针路线,进而推动城市社区管理从行政化管理向自治管理的方向转变,从政府包办向政社协同转变,解决政府不放权、放权不到位的问题。通过加强党组织的领导把关功能,规范城市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对政策落实、人员选拔和流程步驟进行严格把关,防止政治素质不合格的人选进入社区领导班子,防止选举过程中出现拉帮结派、贿选或黑恶势力操纵等问题,解决社区自治中出现的畸形化、非理性的问题。作为党建引领重要方式的规范纠偏机制正是这一职责的具体体现。通过规范纠偏机制,推进党对社区自治工作的政治引领,社区自治成为党领导下发扬民主和依法办事的重要制度。

(三)示范带动机制

示范带动机制的主要实践形式是党员干部凭借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发挥对社区群众的带头作用,其鲜明特征是示范主体和客体的共同参与性。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仍然薄弱,需要由党员干部进行示范带动。示范带动的发出者和接收者都处于同一场域,可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凝聚发展合力,激发了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的内心情感,强化了先进典型和成熟经验的示范效应,这是空洞的说教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在当前社区自治实践中,居民的自主参与意识、政治参与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问题,这与居民政治素养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需要执政党进行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中国共产党将先进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导入国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使各领域的具体工作与执政党的理念同步,达到带动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目的。从运行逻辑上讲,面对社区自治参与率低的现实情况,执政党首先用先进理念带动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实现政党系统内部的带动,这是机制的“内带动”阶段;然后用先进理念带动城市社区的各个组织和成员,这是机制的“外带动”阶段。示范带动机制作为以点促面、以面带点的工作方法,其常态化、组织化和程序化特征使党员能够持续地对社区不同受众实施引导。示范带动机制所具有的激励性特征,使党员能够带动社区力量主动贡献、自觉参与社区自治,强化群众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主动性、合理性。示范带动机制凭借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标杆作用,可以在社区多元化以及欠缺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的情况下,推动区域范畴内共同性的形成。示范带动机制所承载的党员先锋表率意识能够对社区自治参与者的能力建设起到助推作用,使其获得指向性的角色定位和行动路径。实践中,一些地区通过建立党员示范岗、文明创建和党群结对等形式,实现了社区党建与社区自治之间的无缝对接。在某种意义上,示范带动机制强化了党员在社区自治中的政治角色,巩固了党组织的政治权威,提升了社区自治的运行效果。

(四)整合延伸机制

整合延伸机制是指通过在社区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加强对社区自治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协调,有效延伸了党组织的工作手臂。对于一个处于快速变化中的社会而言,发挥执政党对社会的强有力整合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功能是将社会力量整合进由其主导的社会共同体之中。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的提出表明党对通过整合社会力量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视,并力图强化社会治理中的国家因素。在全新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目标下,中国共产党着手对社区力量和治理资源进行多维聚集整合。从政党-政府-社会关系视角来看,政党对政府和社会领域的作用是嵌入式的,即“嵌入式整合”。整合延伸机制中党组织所具有的嵌入性和拓展性,促进了党组织影响力的有效扩展,即通过在社区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推荐党员委员和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手段,把党的政策思路植入到社区组织的机体之中,以高效且具有渗透性的嵌入方式,促成社区构成体系从“低整合”向“高整合”方向发展,有效提升社区自治主体的参与意识。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经验表明,有机整合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国家抵御危机和维持运转的基础所在。对社区层次的整合是对更高层次进行整合的基础。在党建嵌入社区组织的过程中,中央要求“建立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14]。党通过整合延伸机制强化了对社区组织的再整合,以法治化方式构建社区组织的理性对话平台。“嵌入性”提高了党组织对群众自治组织、业主自治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整合力,党组织承担了“黏合剂”和“催化剂”角色,更加有效地增强了社区自治主体的身份认同感,凝聚了自治主体间的合力。通过对社区组织的制度嵌入、政策嵌入和人事嵌入,党组织在社区自治中的权威领导地位得以稳固,推动了党建引领在社区实践中的落地实施。

三、“四维驱动”: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创新发展路径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社区自治体制也需要相应的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加强整体化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功能优势、主体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基层党建的要求与社区自治的发展有机结合,营造出社区发展的新面貌。在实践中,形成了杭州市下城区“十项长效机制”、宁波市招宝山街道“三级三商三流转机制”、郑州市金水区“党建引领、七驾齐驱模式”、上海市健康街道“DNA团队模式”等特色鲜明的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创新案例。

在党组织的引领和推动下,一方面,破解既有的体制性约束,对社区自治的实施路径进行大胆探索,推动自治创新与自治需求的匹配对接,为社区自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把握社区自治创新的发展方向,影响社区自治创新行为的趋势,有效地塑造了社区自治创新的模式与策略。为促进党建引领机制创新与社区自治长效发展的深度互融,本文试图构建由平台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和动员创新“四维驱动”的党建引领路径。

(一)平台创新: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社区自治平台的制度化

社区自治因欠缺党群关系的平台互动机制而产生“内卷化”问题。在党政体制下的社区建设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导致了党建引领作用的虚化,进而削弱了社区自治工作的抓手。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推动了党建引领机制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拓展,突破了传统科层制的局限性。互动和沟通是社区自治的必要前提,而平台创新则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社区居民的自治诉求通常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如果部门间缺乏沟通、互不协作,会降低居民的自治参与意愿及效果。可见,围绕社区自治中的平台创新是推进党建引领的重要逻辑。简而言之,如何有效且高效地构建党领导下的社区自治平台是贯穿平台创新的重要主题。制度化是推进党建引领社区自治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保障。具体而言,党建引领的平台创新包含三个具体方面。

第一,多元互动平台的制度化。基层政权体系对社区自治的精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党政体系的治理分类。党建引领机制的创新推动了多元协商的制度化。应以包容型治理为思路,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社区参与模式,在清晰界定各主体职责、权属关系和制定工作清单的基础上,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社区居委会为管理主体、物业公司、业委会和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将利益相关方納入新的平台领导,构建社区重大事项解决平台,在制度上确保党对社区自治发展方向的引领。

第二,社区居民议事平台的制度化。不同于社区民主选举,协商民主可以贯穿于社区政治活动的全过程[15]。社区自治是一个开放参与的过程,是居民的公共精神和参与意识充分表达释放的过程。新时代,居民不再只是社区治理的对象,更应该成为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主体。将“赋制”“赋权”“赋能”相结合[16],在居民代表大会以外成立内生性的居民议事协商架构,以其为载体搭建自治平台,打破自治主体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区隔。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将居民纳入社区决策议程设置之中,使社区内生秩序与国家秩序形成有机结合。

第三,党群沟通平台的制度化。通过建立党群协调协会、党代表工作室和党群共建工作站等平台,以面向全体居民的平台为载体,打破隶属关系限制,形成党组织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沟通机制。在这个意义上,当前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创新主要是以政社互动平台为载体,将平台建设目标纳入党建工作内容,从而使社区多元主体的意志传导至党建实践。党建引领由此获得新型管理服务载体,为党组织的有效引领提供动能。据此,构建制度化的平台机制,进而平衡“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是新时代社区自治发展的基本方向。

(二)组织创新:促进党组织嵌入社区自治体系的重构

党建引领工作具有鲜明的组织性,是促进组织发展和完善的重要路径。从党建引领的运行逻辑来看,党对社区自治的引领具有组织发展和组织整合的特点。这一创新不仅扩展了“党组织-社区组织”的互动空间,而且扩展了基层党建的组织外延。在具体的社区实践中,党社关系的辩证性主要表现为党建塑造自治与自治促进党建相辅相成。因此,党建引领的创新需要从组织创新的实践逻辑去审视基层党建。

第一,构建“一点多元”大党建格局。多中心治理理论对社区自治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各地主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同治理。创新党建引领的体制和机制,需要在现有组织类别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合。以往,基层党建格局中的“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而基层党建的系统性要求社区必须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性”实践。在社区场域中,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中坚、驻地单位党组织为结点的大党建格局,通过组织覆盖促进功能提升,以此强化党建的影响范围,扩展党建的作用空间,为党建引领社区自治提供适合的工作平台,对社区自治工作的开展形成有力支撑。

第二,完善党组织与社区组织双向嵌入机制。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很多地区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受工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城市基层的组织形态正在分化重组,居民自发成立的社区组织蓬勃发展,使居民的自治参与有了多样化的载体。党组织与社区组织并非互相割裂的孤立状态,应探索兼职委员机制,建立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党组织委员制度,以“组织合作化”解决社区条块分割、党政分工不协调的问题。

第三,健全党领导下的民主选举制度。民主选举制度是社区自治制度的基石。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实施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社区居委会直选和业主委员会海选。例如,一些地区创新居委会选举制度,扩大选举主体范围,放宽候选人条件,改革候选人提名方式,有效保障群众直接参与选举的民主权利。这一措施的意涵是,以社区的组织体系为载体,通过党组织与社区其他组织的联结机制,明确党组织的影响和引领职责,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社区成员参与自治的意识。可见,党建引领的组织激活强调的是群众自治实践所蕴藏的政治性,即最终以组织引领的方式转化为社区组织体系的自治动能,形成组织创新的良性发展。

(三)服务创新:完善党组织及党员服务社区群众机制

政党使国家的社会生活制度化,使社会的各种要求制度化地反映到决策层中。城市社区是各类公共服务高度集中的区域,各类服务问题细小琐碎、相互交织,这要求社区自治必须着眼于公共服务的长期发展进程。相对于“自治”的抽象性而言,“服务”是具体的、微观的。以社区服务激活社区自治,将社区自治置于具体的社区公共空间中,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培育社区内部的自助、互助是激活社区自治的重要前提,发挥社区自我支持网络的可持续效应有助于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第一要务,社区服务是发展社区自治权利的基础,基层党建引领下的服务创新展示了社区自治的独特风貌。通过服务群众和教育群众,党群关系达到“同心圆”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社区服务的发展状态是衡量社区自治效果的重要标志。

第一,社区自治目标寓于社区服务之中。社区服务为社区自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空间,促进了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目标的提出表明,只有党的建设内嵌于服务群众的过程之中,基层党组织才能获得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党组织将促进社区自治的权利目标扎根于服务群众过程之中,针对群众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需求,深入到具体的公共服务事件之中,瞄准群众迫切需要、最紧急的事项进行优先处理。

第二,形成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務引领机制。在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沉的趋势下,社区自治所涉问题越来越贴近居民日常生活诉求。应推进社区服务向专业化、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方向迈进,构建完善的社区服务供给网络,建立问题提交和反馈机制,积极向群众征求意见,持续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实现社区服务机制的精细化。通过明确解决问题的责任,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树立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为自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动能。例如,北京市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构建了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常态化机制,以高效简约的制度内渠道回应居民需求,实现了服务引领从“制度”到“实践”的跨越。

第三,构建党员分类动员服务机制。党员的政治觉悟水平是党群关系发展的关键,激发党员政治动能的重要方式在于重塑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在承认党员主体差异化的基础上,对社区的流动党员、在职党员和自管党员按照服务功能进行分类,设置相对应的党员服务组织,使隶属不同系统、具有不同背景的党员都能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通过回应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解决群众问题,有效回应群众的自治参与诉求,并提升党员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总之,公共服务连接着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基本感知,只有先从关注集体性的社会生活开始,才能逐步激发群众对社区自治的认知,再延伸到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的自治。以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为途径,使党员的政治素养嵌入到社区互动过程中实现再生产,带动群众政治素养的提升。

(四)动员创新:党组织激发社区自治力量参与活力

居民增能、骨干培养和组织赋权是社区自治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动员是社区自治的基本行动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自治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推动社会力量在社区自治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党组织通过整合社会单位、个体两方面的资源和行动参与社区自治,力图解决单个组织或个体无法解决的治理难题。多元社会治理理论认为,层级官僚制存在过分看重层级节制体制、沟通渠道有限和缺乏变革创新等问题,因此,其并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社会治理的需要,多元治理意味着主体间的合作、共享和信息传递。动员创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动员理念的创新;二是动员方式的创新;三是动员内容的创新。动员理念的核心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方式的核心是思想教育、法制建设、利益引导;动员内容的核心是思想动员、观念动员、行动动员、资源动员。动员理念、动员方式和动员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多向且复杂的联系。动员理念是前提,动员方式必须在正确科学的动员理念下才能有效实施,动员内容随着动员理念和动员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第一,转变社会力量动员方式。早期的社区自治主要源于国家政治的推动,单位制社区的解体破除了居民对社区的依附关系,居民个体的自主性日益增强。在国家空间与社会空间适度分离的背景下,党组织整合自治力量的方式从单纯的政治动员向多元的利益协调转变。在提升社区认同度的基础上,改变以往行政指令式动员方式,更多地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信任互惠为原则进行资源整合、调动,自治主体的参与资格并不受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影响。通过外部挖掘和内部动员,发挥党组织在宣传倡导、资源整合上的优势,调动社区居民、社区精英和驻地单位参与社区自治,形成对社区边缘群体和流动人口的带动效应。例如,以公益创投方式吸引驻地单位认领项目,实现潜在的社区自治主体被不断激发的效果。

第二,扩展社会动员网络。随着城市社区开放性和流动性的不断增强,社区成员结构的“异质性”愈发突出,社会组织的发育扩展了社会公共空间,要求社区治理从“封闭治理”走向“开放治理”。扁平化社会的治理理念的特点是“众治”[17]。社会动员面向的不单是“体制内”群体,而是社区内部分散化的多元群体。通过建立组织间连接纽带,突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性质的限制,构建完善的社区自治资源整合体系。不断增强与驻地单位、结对共建单位的横向联结,充分利用社区现有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协调社区内部各类资源打造社区自治共同体。

第三,建立常态化动员机制。早期的动员主要是与基层民主选举有关的政治动员,在某种意义上,周期性的动员机制限制了通往常态化的动员实践。当前,居民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民主选举参与。无论是对公权力部门的动员,还是对社会主体的动员,均需要形成常态化的动员机制,以动员机制的演化推动参与机制的演化,实现从常态化的“微自治”向周期性的“大自治”的发展,进而促进社区自治体系的常态化发展。此外,还须提升“群众-社区”的政治关联度,扩展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形式与途径,对居民进行政治参与训练,提高居民的政治民主素养。居民得以突破传统家族思维的局限,从注重参与利己性家族事务扩展到参与利他性公共事务,如此便可避免社区自治过程中的形式化和表面化,使之呈现出直接而显著的治理绩效。

参考文献:

[1]刘芳.刍议基层社区自治的主体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新市民的社区社会资本及协同参与为视角[J].理论月刊,2017,(8).

[2]胡慧.论居民自治视角下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J].江汉论坛,2007,(7).

[3]施云华,农泽民,张伟,等.党组织在社区居民自治中作用的发挥[J].党政论坛,2015,(7).

[4]刘燕玲.村民自治条件下加强党的领导应突出重点[J].理论探索,2012,(5).

[5]徐建宇.村庄党建嵌入村民自治的功能实现机制:一种实践的主张——基于上海J村“巷邻坊”党建服务点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6]董江爱,梁俊山.基层党建引领农民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基于一个村庄村民自治实践的考察[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7]韦少雄.村域基层党建创新与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基于广西河池市“党群共治”模式的分析[J].求实,2016,(8).

[8]王海侠,孟庆国.乡村治理的分宜模式:“党建+”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J].探索,2016,(1).

[9]戴祥玉.地方政府自我推进型治理创新:转型期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路径——基于4类社区治理创新典型案例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10]汪仲啟,陈奇星.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困境的成因和破解之道——以一个居民小区的物业纠纷演化过程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2).

[1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

[12]袁方成.民主治理如何可能——从村民自治到社区自治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1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推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17-02-14.

[1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5-08.

[15]张洪武.在社区协商中实现社区自治[J].求实,2016,(1).

[16]汤金金,孙荣.制度—结构—能力:我国社区自治的三维建设框架[J].湖北社会科学,2017(9).

[17]王颖.扁平化社会治理:社区自治组织与社会协同服务[J].河北学刊,2014,(5).

[责任编辑:李 堃]

How Does Party Building Lead Community Autonomy

—Logic,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ath

Wang Shiqia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community autonom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Relying on its political authorit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ffectively led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ommunity autonomy,promoted community autonomy to achieve remarkable results,and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capacity-building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Party to lead community autonomy,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core elements of ensu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ommunity autonomy system, the internal needs of adapting to the new task of Party build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On this basi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deepened the leading mechanism of community autonomy and established a collaborative linkage mechanism, a standardized correction mechanism, a demonstration driving mechanism and an integration extension mechanism. In the new era,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arty building and leading community autonomy is conduciv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arty’s advanta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promote it from the aspects of platform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innovation,service innovation and mobilization innovation.

Key words:

new era, Party building leading, community autonomy, community governance

作者:王世强

第3篇: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研究

摘 要: 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通过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进步,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至为重要。通过对关上中心区社区的实地调查发现,就社区居民自身构成来看,成分复杂、民族多样等特点十分鲜明。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旦社区治理需要从居民构成、不同需求、更高标准出发,社区治理的复杂性、挑战性既呈现普遍性又呈现出特殊性。只有理性客观地进行分析其经验,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 基层党建;社区治理;创新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昆明市关上中心区社区为例》的研究成果,主持人:邵爱容,项目编号:2018YJCXS079。(本项目受“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一、引言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则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把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通过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加强、不断进步,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城市社区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共产党作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了基层党建不仅是社区治理的基石和保障,更是社区治理的“引领者”、“责任人”。在基层工作中,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大规模扩张,农村社区则快速萎缩,整个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发展阶段。在信息爆炸的大环境背景下,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现有社区治理模式、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方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推进社区更好更快发展,既是党政机关关心的问题,也是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关上中心区社区成立于2009年,属于典型的新型纯城市社区,辖区内常驻人口34062人,流动人口近70000人,并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比较多。而社区治理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但其核心始终是社区居民。就社区居民自身构成来看,成分复杂、层次不一、民族多样、观念冲突等特点十分鲜明。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旦社区治理需要从居民构成、不同需求、更高标准出发,社区治理的复杂性、挑战性既呈现普遍性又呈现出特殊性。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发挥基层党建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对于创新社区治理,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关上中心区社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经验

关上中心区社区地处昆明市官渡区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辖区总面积4.64余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0万余人,是一个多元化、新型纯城市社区。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3个党小组,党员人数200余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社区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引入社团服务、管理理念,率先成立“党建共建理事会”,整合利用辖区公共单位的“三个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智力优势,以“创机制、强服务、惠民生、促和谐”为工作目标,应用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打造“十分钟便民、利民、为民、惠民服务圈”,率先建立社区网格化工作服务、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创新出社区治理的新路子。关上中心区社区的基层党建创新经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而且更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社区治理的深入推进,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其成功的经验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多次走访、深入调研,分析总结其突出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创新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途径。

关上中心区社区党总支坚持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和行动兴党,把严和实的要求贯穿发展在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中。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充分利用党员电教远程教育的播放及社区微信平台推送的信息,定期组织党员学习理论知识。以民主测评活动为契机,组织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及非公经济党支部、党小组部分党员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章程》,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员廉洁自律,并全面把握、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自觉做到知行止、存敬畏。同时,社区通过制作宣传橱窗、粘贴廉政文化宣传画、设立文化长廊,在全社区形成了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加强了教育宣传工作的力度,有效预防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关上中心区社区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建立富有特色的工作机制,依托黨建共建理事会成员单位的组织优势、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项目为支撑,整合各类资源,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绿色低碳社区、科技项目等资金的支持,开展各类便民服务。同时,积极整合社区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社区特色的文化品牌,持续开展“社区文化大舞台”系列活动。如:开展送医送药送文艺演出、送健康义诊、送法律援助、送爱心服务活动;广场舞比赛;世界读书日万人经典诵读活动;“幸福杯”乒乓球大赛;最美金秋系列活动等形式丰富、内涵多样的活动。通过各类长期的建设与发展,“社区文化大舞台”系列活动现已成为关上中心区社区独创的社区文化品牌与文明和谐的新名片。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仅塑造了文化品牌,还促进了社区的和谐。

(三)运用网络技术实现为民服务的信息化。

探索“智慧化、数字化”社区服务管理的新路子,利用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来创新社区社会服务和管理。关上中心区社区采用了二维码“身份证”网格化管理巡检系统,全面推进社区内的各项工作。通過推行网格化管理“12345”的工作法,即“一巡查、二走访、三必到、四必访、五必报”,及时、准确收集社情民意、报送相关信息,做到工作日清周结、动态信息及时更新,对需要交接的事务,做好工作交接记录,办好交接手续。目前已对1000余家单位的门前三包、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综治维稳等进行了巡检,做到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及时整改,通过社区二维码“身份证”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优化社区公共服务、管理质量,提升社区全方位服务功能,解决社区信息流通不畅、服务范围狭窄、服务管理模式单一等问题,拉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实现全民参与、全民监督,推进社区数字化、智慧化、网格化建设。

(四)探索“四级联动”试点建设的新路径。

关上中心区社区以解决群众诉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听民情、解民忧、维民利、顺民心、促和谐”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社会协同治理综合服务“四级联动”试点建设新路径。作为官渡区“四级联动”示范点建设的先驱,虽然不具备创建优势,但关上中心区社区克服人少事多、工作任务重等重重困难,以讲政治、顾全大局的高度,围绕“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工作目标,做好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工作,以解决群众诉求为重点,以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深化平安关上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关上中心区社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

就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社会环境而言,当前我国各项改革发展已经发展到深水区,面临的形势愈发复杂多变;就基层社会基础而言,境外敌对势力,地方宗教势力,基层社会矛盾等多重考验叠加,对基层治理的冲击干扰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功能,擦亮政治底色,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引领,逐项化解不利因素,夯实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阵地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社区治理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因此,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既要符合党建工作规律,也要适应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所以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针对突出问题,总结典型经验,提出既有“脚踏实地 ”的坚定,又有 “仰望天空 ”的新意的现实路径。关上中心区社区的基层党建工作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实践样本,通过总结分析其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来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对社区治理的引领功能。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的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因此,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契机,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是重中之重。社区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领导和决策核心,要从严从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堡垒作用。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建设,认清发展形式、转变工作思路、创新观念,落实后备干部培养措施。提高社区干部的责任意识,廉洁自律,勤于学习,务实工作,打造出一支具有凝聚力工作团队。同时抓好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制度,通过社区网络平台,开展社区大讲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党员和社区干部学习,开展集体活动,进行经常性的党性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健全完善相关工作台帐,整理资料档案,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进党组织建设。

(二)完善社区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载体。

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以社区“二维码”身份证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为工作载体和抓手,全面开展市容市貌的整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深化“网格化”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社区应该依托现有的数字化网络服务平台,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建立面向社区的集居民出行、出游、购物、旧物处置等生活信息电子化智能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便利。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的模式,运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打造党员教育、社区管理、民意沟通、为民服务的公众平台。为居民推送国家民生政策、便民信息、新闻、消防安全知识、社区工作简报等消息,并设置在线平台为社区居民答疑解惑。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载体来完善社区的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助推社区和谐发展。

(三)打造齐抓共管基层治理的格局。

社区应该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的部门共同整合各方资源,增强服务基层、做好群众工作的合力。如整合城管、公安、工商、信访等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社区辖区网格化群众诉求受理服务管理监管中心和文化活动室,为社区居民提供诉求、文化、体育、教育、科普、信息等服务。结合社区流动人口较多的实际情况,整合各部分资源共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动态管理,形成信息通畅、上下联动、跟踪处理的工作体系。并依托各级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和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创业就业培训工作,搭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时,社区可以加强与企业、媒体、学校等单位的合作,多部门齐抓共管、出谋划策打造社区基层治理的新格局。

四、结语

无论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是加强社区治理,都是关乎国家根本利益、关乎群众根本利益最直接、最真实、最深层的内容和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主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城市社区的发展壮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上探索新出路、新方式、新方法,可见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关上中心区社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经验,进而探讨一些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并且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关系,把基层的工作做好,既是党的建设的要求,也是基层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严志兰、邓伟志: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的挑战与路径创新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4).

[2] 施凯: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和党建创新[J],党政论坛,2014(4).

[3] 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关于上海市委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J],求是,2016,(17).

作者简介:邵爱容(1993- ),女,云南德宏人,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作者:邵爱容

第4篇:加强党建引领 助推脱贫攻坚

加强党建引领

助推脱贫攻坚

**村第一书记

**

各位党员、各位同志:大家好!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加强党建引领

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做交流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71户1078人,耕地面积2703.45亩。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369人,2014年脱贫2户8人,2016年脱贫42户180人,2017年脱贫29户126人,2018年脱贫12户46人,贫困发生率0.93%,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政策兜底2户10人。全村低保户22户59人,五保户22户22人,残疾人42户53人,党员57人。针对这样的村情,我始终把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任务做为第一抓手,强化政治责任、提升党建质量、全力助推脱贫攻坚,牢固树立“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思想,结合工作实际,有四点体会。

一、抓规定动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一认真完成规定工作,积极召开党小组会

、支委会

、党员大会

、上好党课

,召开组织生活会

,开展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通过红脸出汗达到了排毒效果;二对流动党员做到“四个一”管理(每季度打一个电话,寄一份政治生日贺卡,写一篇党性分析材料,开展一次座谈会)模式;三对村级重大事项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

二、抓自选动作,认真落实上及本各级巡察反馈的问题整改。聚焦聚力脱贫攻坚最大的政治任务,全面整改中央、省、市、县巡视巡察问题

整改,分别完成17

条、5

条、8

条、8

条的整改任务。结合“3+3”冲刺清零行动,组织开展“我要脱贫,怎样脱贫”的大讨论,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调动了积极性,同时通过党员大会讨论,小组交流,个别座谈,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集思广益收集党建工作建议,建立台账,逐项整改,助推党建工作上台阶。

三、按照“党建+新民风建设”的模式,助推脱贫攻坚。一是积极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慰问理发、人居环境整治等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二是村党支部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明创建、美丽乡村创建”等活动为载体,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在村庄的醒目位置、张贴村规民约、悬挂标语,努力营造民风建设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新民风建设与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不断净化乡村黄赌毒、封建腐朽低俗文化。通过身边人影响身边人,身边人说身边事的办法逐步扭转“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让贫困户明白靠吃救济是富不起来的。

四、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要求,对照六个一批,五要四不,一户一策、精准发力。一是改善贫困户环境,针对贫困户家庭居住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对症下药、到户到人,同时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整修道路,清扫垃圾,切实改善贫困户家居环境。二是实施产业扶贫,实现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针对贫困户就业能力弱,难就业的问题,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积极开发环境保洁、河道整治等技术难度低的公益岗位,安排就业。三是发挥党员“排头兵”作用。逐步推行农村党员“设岗定责、评星定级”管理工作和“四帮一联”制度(即:帮摸清底数、帮政策落实、帮生产生活、帮环境整治,每周联系一次贫困户),按照“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方式对贫困户进行结对精准帮扶,促进村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认真贯彻主题教育学习活动。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初心、

担使命、

找差距

、抓落实。按照“学习教育、贯彻落实、检视问题、整改落实”主题教育的四个环,努力实现“理

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做表率”的目标,发扬“红船精神”时刻紧跟党的步伐,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5篇:加强党建引领 助推精准脱贫

——以前进村发展实际为例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为策应宿豫区组织部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本小组多次深入新庄镇前进村实地走访,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前进村位于镇西北,西与曹集乡接壤,北与袁庄村相邻,东至一干渠,南和新庄、朱瓦村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距镇3公里,村内水泥路达12000平方米,宿川线、宿沭路从境内穿过。全村642户、人口2845人,劳动力1452人,外出务工1086人。通过村级评议确认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共计156户,472人,其中低保户35户70人,五保户12户12人。耕地面积5200亩,流转面积1500亩,主要种植花卉、葡萄、莲藕等高效农业。

(一)党员干部“老低弱” 全村共有党员100名。村支两委7人,组长9人,平均年龄60岁,其中主职干部两人平均年龄46岁,最年轻的村长42岁,年龄最大的是74岁。由于农村青年流动频繁,发展对象难选“苗子”,农村绝大多数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中的大多是年龄偏高、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使得发展党员时好“苗子”难选。

(二)集体收入“呈虚寥” 虽然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企业入驻前进村,但是基本上都是小微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给予的部分赞助费用,对于整个村集体的运转仍杯水车

薪。同时,原来村在征收三提五统及农业税费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户”、“钉子户”、“逃帐户”、“赖帐户”长期拖欠不交,从而形成一些历史欠款,征收难度加大,部分历欠资金变成了呆帐。出现了村欠户、户欠村的现象。

(三)干部压力“显沉重” 前进村群众矛盾较多,土地纠纷、邻里矛盾、计划生育、群众上访闹访等问题非常棘手。老百姓的思想意识提高了,对待村(居)集体班子已经不那么“当回事”,而一些村干部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转变工作思路,仍按以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与现阶段农村发展实际相脱节。加之取消农业税,种粮有补贴,所以土地如金,这与以往农民将土地抛荒的时代相比形成强烈反差。

(四)村级管理“留形式” 虽然前进村建立了“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制度,但组织党员学习是务虚的,出现执行制度形式化。一些村干部在村务、财务公开上敷衍了事,村务公开不及时,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村务活动的参与度和对村党组织的信任度。在决定重大事项时,支部书记很少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即使有时召开党员干部会议,但因事前没有深入沟通,群众不支持,致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五)民生状况“甚堪忧” 村民身体健康不佳,众多村民因病、因残致贫,村卫生室缺医少药,医生诊疗水平有限。公共服务建设不到位,农家书屋形同虚设,健身器材几乎为零,村民业余生活以看电视、打牌为主。村内硬化道路不均,有的小组路况较好,有的小组阴雨天难以出行,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比如前进村周刘庄组道路状况就很差,该组群众颇有怨言。

二、原因分析

(一)、精准识别有“漏网”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支部是精准扶贫对象识别的具体执行者,而从体制上来讲,上级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属于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每个村的贫困户数量是核定好的,在同等情况下,上报的贫困户之间会出现贫困程度不分上下的情况,作为村委会就会采取宁愿少要几个名额也不愿引起地方矛盾的现象。因此,满足条件的贫困户就会出现“漏保”的现象。

(二)、整体推进有“失衡” 区机关部门都有自己的挂钩帮扶村,有权有钱的重要部门扶贫工作开展就很很顺利,技能培训、安排就业、资金支持等扶贫措施都能正常开展,脱贫任务能容易完成,而对于一些无权无钱的单位来讲,扶贫工作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很难完成,最后多为采取“数字脱贫”来完成任务。

(三)、贫困农户有“智贫” 挂钩帮扶人员在走访贫困户与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的贫困户思想保守、消极,存在着“小钱不屑赚,大钱赚不来”的现象,四十刚出头就说自己老,没专业没技术,鼓励去学技术又说自己文化低,为自己的贫困找出诸多理由,总希望天上能掉下个馅饼。

(四)、挂钩帮扶有“路过” 挂钩帮扶人员在亲自到困难户家中了解情况时,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到了拍两张照片,表明自己来过,没有真正的坐下来和他们促膝相谈,真正了解致贫的原因,拉近彼此的距离,听取他们的心声,为他们出谋划策,找到真正脱贫的路子。

(五)、制定计划有“夹生” 因户制定详实的帮扶计划是“挂 3

村包户”工作推进的关键。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雷声大雨点小”、制定计划不力或省略的现象,每逢节点送点慰问金取而代之,上报材料很“丰满”帮扶现实很“骨感”等“夹生”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机制,动态管理

1、动态监管 成立扶贫信息监测中心,按照“乡镇主体、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集中清理或取消不符合扶贫标准的扶贫对象,做到有进有出,逐年更新,并积极引导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扶贫工作。

2、分类管理 建立多维度贫困指标体系,根据致贫原因,在经济薄弱村中,区分出基础设施落后致贫的、产业发展滞后致贫的、村班子软弱涣散致贫等类型;在贫困户中,区分出缺乏劳动能力的五保、因病致贫的低保户和有发展能力却找不到出路的贫困户等。

3、差异帮扶 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做到“应保尽保”,并建立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性适应的浮动机制;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略,对因病致贫的,要在医疗治疗上给予政策倾斜,对具有工作能力的扶贫对象应纳入“应扶尽扶”的范畴。

(二)扶贫扶智,有序衔接

1、转变观念 十贫九懒,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脱贫,首先就是要盖面贫困户那种“小钱不屑赚,大钱赚不来”、“等、要、靠”的被动思想,转变故步自封的观念,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他们的工作热情,把脱贫工作由“政府要我脱贫”变成贫困户 4

“我要工作、我要创业、我要脱贫”的自觉行动。

2、扶智为先 “扶贫”先“扶智”,通过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发展“三来一加”等项目,使贫困群众就地优先获得就业就会,扩大收入机会。广泛调动各类培训资源,突出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做到“培训跟着产业走,课堂建在基地上”,实现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3、教育优位 改变目前的教育投资结构,把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重点切实转向农村,优先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加强贫困地区的师资配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政策倾斜。解决好贫困群众子女上学问题,让贫困家庭的新生代不再延续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盘活资金,创新管理

1、优化投向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将财政、扶贫、农业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起来,集中勇于扶贫开发工作。瞄准贫困贫困户,适当调配投入资金,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向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素质和基础建设倾斜。

2、加强监管 扶贫资金必须实行封闭运行,切实做到专人、专账、专户管理。建立公示制度,实行“两个公开”即公开贫困资金计划分配和使用情况,公开项目实施情况。进一步完善报账制,资金的拨付要按鬼精的程序办理,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建立财政与扶、监察、审计等多部门联合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

3、契约扶贫 对于因懒、因恶习致贫的贫困户实行协议脱贫。在扶贫的之初,为了调动接帮扶人员和贫困人员积极脱贫的主动 5

性,细化具体扶贫项目之后应签订协议,如若因贫困户的好逸恶劳而导致没有能如期脱贫的,在目标兑现时应返还扶贫资金;如若因帮扶人员怠于帮扶导致没有能如期脱贫的责任由对接帮扶人员承担;如若因不特定的第三方或意外实践导致的应纳入政府兜底条款。

(四)多方联动,产业扶持

1、特色农业 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打优势仗、走特色路、唱地方戏”。建立农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发展“一村一品一店”,选准特色产业,继续扶持,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

2、生态扶贫 围绕杉荷园、梨园湾以及新庄陈墩村薛家古井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历史元素进行挖掘,在认真梳理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乡村特色,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村庄、美丽乡村,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促进地方农民增收。

3、整合资源 积极探索创建符合当地实际的联户经营型、入股分红型、股份合作型、土地流转、专业合作型、企村共建型、租赁经营型等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推广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扶贫资金为股金,注入到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当中,建立起诚实守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扶 6

贫利益共同体。

(五)健全队伍,常态治理

1、选好书记 选配好经济薄弱村一把手和领导班子,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薄弱村工作,实现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全覆盖。要切实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健全完善基层干部保障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一批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带动整体工作全面提升。

2、引进中介 扶贫工作是村民自治和政府管理的工作交集,应积极引进民间社会团体作为中介调节,在政府与村居之间扮演评估、监督和服务的角色,对监督和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及时向政府与村组等部门反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实现村民自治与政府管理有序衔接。

3、乡贤引领 在吸纳优秀年轻人进入村级干部队伍中,发挥他们高学历、有特长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以农村教师、医生或宗族德高望重的“乡贤”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有威信和影响力,也对乡村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将他们纳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有利于对贫困情况的有效把握和相关政策的宣传,便于扶贫工作的开展,推动精准扶贫的常态化。

(宿豫区委党校 王惠)

第6篇: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引领学风建设

摘要:作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内容的学风建设,对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生的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中一些问题,必须加强学生的党建工作,通过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党建工作,以达到引导积极学风的建设。

关键词:学风建设 学生党建 大学精神

当前由于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高校的学风建设亟需得到加强,得到改善,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宗旨。要搞好学风建设,路径是多方面,在这其中,将学生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加强学生的党建工作,对推动和促进校园学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针对我校的一些实际情况对如何发挥高校的学生党支部作用、抓好新形势下的学风建设,做一些探讨。

一、学风建设中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具有30多年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生源素质的特点,学风建设一直是一个头等问题。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学风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缺乏理想和信念,思想道德素质下降。当前有的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没有人生目标,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遇上困难,缺乏坚忍的意志品质,出现厌学现象;还有的学生在生活上享乐,在学业上不思进取,久而久之,学习风气变质了,对个人及学校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2、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目前一些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纯,缺乏钻研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主动性不够,在学习上不能严于律己。有的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一张文凭,没有必要努力学习,能够“过关”就行。

3、学习纪律涣散,违纪现象增多。如今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在正常的学习时间里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上网,聊天,沉迷网络游戏等。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看课外书或发短信、听音乐;课下抄袭作业,考试时抱有侥幸心理,考试违纪现象屡见不鲜。

二、加强学生党建活动,以党建引领学风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群体,而作为基层的党组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生的党建工作,对于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切实抓好学生党建工作,通过学生的党建工作,引领学风建设。

(一)严格学生党员培养制度,明确学风建设地位。要发挥高校党组织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党建工作起到促进学风建设的作用,首先必须严格学生党员培养制度,使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之间建立有形而明确的联系。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分子,在新时期的全党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大学生中发展先进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是新时期新形势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吸收培养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过程中,一方面,应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进行,另一方面应结合高校的特殊情况和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党组织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把党员标准具体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建立包括学风建设内容在内的党员培养制度,从而促进学风建设。要求从党员培养的几个关键环节入手严格学生党员培养制度。一是在递交入党申请书后推荐进入党校学习时把学习成绩是否优良作为必要条件;二是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为发展对象和决定发展时把学习成绩是否优良作为必要条件;三是把预备党员预备期内的学习成绩是否优良作为能否按期转正的必要条件。

(二)拓展学生党员作用发挥渠道,参与学风建设活动。在严格学生党员培养制度的基础上,多方面拓展学生发挥作用的渠道,使其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通过抓党促进学风建设,要以党建工作为龙头,以学风建设为核心,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高校中学生党员兼有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在参与学风建设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作为党员,其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较高,组织纪律性强,有利于贯彻执行学校和系部的有关政策措施和安排,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其主要以学业为重,与其他同学朝夕相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困难,能够起到带动效应。

1、要求学生党员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参与学习学风评比活动,树立“党员学习标兵”。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各个方面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学风建设是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学风评比活动,树立学习典型,并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激发学习热情,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学习,对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可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把学习奖学金的评审和定期的学习评比竞赛活动结合起来等,评选出学习优秀的学生典型,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广大学生党员自身学习基础较好,又大都有较高的进取精神,鼓励其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学习、学术和学风评比或竞赛活动,争取获得优秀奖学金和其他奖项,树市学生党员群体的学习典型和标兵,让其他同学感受党员同学的高素质与优良学风,从而带动整体优良学风氛围的逐步形成。

2、以学生党员为骨干促进优良学风班建设。班级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最基本组织和集体,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与发展状况关系密切,班级学风状况的好坏对学生有着直接影响,它既关系到班级学习风气,也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大力加强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学生党员一般成绩较好,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群众威望,并大多担任学生干部职务,通过学校和老师一定的引导和指导,使其有意识地为创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与环境,发动和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班集体争创佳绩努力。

3、以党员为主体推进宿舍学习氛围建设。宿舍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与其住校学习生活及成长发展关系密切。抓好宿区文明与学习氛固建设既是开展学生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建设校园文化和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推进宿舍学习氛围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党员的特殊作用,通过明确学生党员责任区,建立“党员之家”或“党员模范宿舍”等,带动班级、楼层同学的学习热情,为良好学习氛围的逐步形成打开局面。具体来说,可由学校基层学生党支部作出要求和部署,明确学生党员在班级和宿区学风建设中所负有的具体责任;学生党员所在宿舍为“党员之家”,予以公布公示,宣传党员应起到的责任和作用,请广大同学予以监督、配合与支持;学校和党支部定期对学生党员责任区及“党员之家”的各项表现和成效进行检查和评比,通过公开而适当的方式评选出“党员模范宿舍”或“优秀党员之家”并将其与学校的其他评比与奖励结合起来,给予表扬和宣传,借此鼓励全体宿舍和同学都行动起来,从而带动整体学习氛围的好转和提升。

(三)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风建设进程要把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抓党建促学风,发挥学生党员在建设中的作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党员的实际行动中。作为学生,学生党员应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学好各门专业知识和各项应用技能;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学生党员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较好的学习基础,能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学生党员应搞好自身学习,做实践优良学风的典范。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有能力有条件也理应带头努力学习,模范遵守学校相关学习要求与纪律,认真对待专业学习和考试,刻苦钻研,并取得良好或突出的成绩,从自身做起,实践优良学风,成为其他同学效仿的榜样和典范。

其次,学生党员应积极参与学习学风评比、创建优良学风集体学风建设活动,以实际行动走在学风建设的前列。学生党员在搞好自身学习的基础上,还应帮助和促进其他学生学习,在学风建设中发挥自身更大的作用,切实落到助人为乐、促进学风建设的实际行动中去。一是要积极为所在班级、宿舍等学风的改善提升而努力;二是要针对周围同学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真心真意地帮助他们搞好学习,促进学习氛围的好转与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结语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学风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能积极促进学风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才质量。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领头羊,必须加强党支部的思想建设,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严肃组织纪律性,并以此为平台带动高校的学风建设,立足于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邓新梅.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优良学风建设和优质教学质量保证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

[2]裴吉慧.强化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

[3]赵伟、韩文俊.加强优良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作者简介:

1.曹忠琪(1952-),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党总支书记。

2.杨正周(1979-),男,汉族,四川绵阳人,南通职业大学外语系教师,硕士。

第7篇:加强思想引领

加强思想引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抓住改革开放3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等重大活动与纪念日的契机,教育和引导青年不断深化对我国历史、国情和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践行“四个新一代”的要求,把个人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祖国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

2.深化爱校荣校教育。以迎接“五四”运动90周年为契机,立足时代特点,开展“新青年、新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法制教育和伦理道德、学术道德、网络道德、环境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心公益的良好风气,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不断丰富和提升“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内涵与形式,构建和谐校园,培育一流校风。

3.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尊重青年学生思想水平和人生目标的差异,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和培养目标要求所有学生,既要培养可靠接班人,也要培养合格建设者。切实掌握青年话语体系,善于把党团组织的“大道理”转化为青年易于接受的“小道理”,把思想引导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手机等青年常用的信息交流手段,保持与青年的密切联系和无障碍沟通,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4.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认真总结和巩固近年来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经验,坚持以责任感教育为核心,以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和意志品质教育为重点,面向不同种类的学生骨干构建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深入研究优秀青年成长成才的共性规律,充分调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不断丰富培养载体。坚持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相结合、推进青马工程与加强团的各项工作相结合,让学生骨干在工作岗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8篇:加强政策引领

1、加强政策引领,不折不扣坚决贯彻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 今年以来,我局通过及时转发文件,召开监管座谈会和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向各行传达监管要求,监管压力、督导管辖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逐步改变房地产信贷主流地位。对房地产开发贷款要求进一步落实名单式管理制度,提高房地产企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慎支持非住宅类项目、个人贷款严格按“国十一条执行”,加强了各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贷款事前、前中、事后的风险防范意识。

2、完善房地产信贷风险监测机制,布防房市下行开发企业资金链趋紧的风险

我局进一步完善监测机制,建立了大型银行房开发贷款台帐,要求各银行业机构按季报送,逐季进行跟踪监测;加强重点领域监测分析,对存在还款压力的开发企业,积极督促银行采取缓释风险。加强房地产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联动政府涉及房地产行业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及时透过数字变化发现风险预警。

3、加大现场检查力度,着力消除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隐患 今年以来,由于对房地产市场的高度敏感,我局把房地产贷款作为重点抽查对象之一,在抽查中发现问题的机构要求立即整改,进一步规范了房地产风险的防范。

4、加强督促各行落实贷款风险排查的压力测试,督促各机构加大对房地产贷款贷后管理力度

我局继续督促指导银行机构加强房地产项目贷后管理,要求各行按季对房地产贷款进行风险排查及每半年进行房地产压力测试,内容包括机构近两年开展合作业务的开发商及楼盘项目资金状况、楼盘销售、工程进度、完工交付、房产抵押及撤押等进行全面风险风险排查,提高各行自我风险防范意识。 下一步工作安排

1、 继续抓好房地产贷款监管要求的贯彻落实,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2、 督促银行根据排查结果做实风险分类,细化风险应对预案,对风险隐患大的开发企业,要求银行将风险应对预案和处置措施做细、做实;对于暂时出现资金紧张的企业科学管理和差别对待,避免出现“烂尾楼”和风险扩散。

3、 加强风险监测和分析预判。要求银行加强对房地产行业和企业的动态监测和风险研判,发现风险苗头和预警信号及时上报。

第9篇:把党建引领贯穿社区基层治理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承担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多项重要使命,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取得了重要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以及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给基层治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鼓励它们发挥好在社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特殊优势。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好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努力强化社区党建引领,探索社区治理创新模式,做好党、群众、政府之间的传递者。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基层党组织备受重视,突出党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群众生活实践,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是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基础要求。

多方参与,凝聚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2020年年初,一场疫情来的措不及防,社区工作竟然成了主要的防疫战场,但是社区人员有限,力量不足,于是利用在职党员回社区报道补充了社区的防疫力量,卡口执勤、测量体温、园区巡视,党员的身影坚定的站在抗役的一线。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叔叔阿姨、回社区报道的团员、党员,都积极的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宣传中,张贴海报、发放宣传页、参与宣传活动、参加桶边值守,社区的每一个工作都有大家的身影。这就是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居民群众和社区工作者多方参与、紧密结合、共同治理,共绘美好的生活蓝图。

联系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社区党组织会对社区内存在的有实际困难的空巢老人由党员同志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为他们送上温暖,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建立体系,强化群众需求的网格管理。社区建立完善的网格体系,实现地毯式全包围全覆盖,每个社区工作者都进行包楼包片制的管理,及时了解群众诉求,逐层逐级上报问题并反馈问题。将网格当成一个大家庭,作为大家庭的管理者,社区工作者应深入倾听居民的心声,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向基层党组织汇报。

基层党建引领,引领的是思想、是意识、是制度、是体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把服务群众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在哪里,党就在哪里,建立为人民服务的体质体系是基层党组织需要切实研究决定的重要内容。

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城乡基层治理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重视发挥城乡基层治理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加快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能。

上一篇: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下一篇:学思践悟的具体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