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精选10篇)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建设要与时俱进,要改革创新,要坚强有力,健康发展。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才会幸福安康,国家才会繁荣稳定。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尤其要注重党建工作,发挥党的导向作用,稳固党执政地位。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开放性地进行党建工作,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偏差,方式落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最大限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成为一些企业的工作重心,产生了“重业务,轻党务”的认识偏差。企业内部党建工作因缺少必要的政策、资金、人力支持而长期处于滞后状况。轻精神文明建设、重物质文明建设,轻党建工作、重业务工作,轻员工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重员工技术水平与绩效规模的观念,严重限制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党建工作成果较为虚化,不具备可以完全物化、量化的优势,导致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两张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企业趋利性和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中难以充分发挥。有些企业领导干部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加之政工干部队伍工作能力与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理论水平不高,做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难以做好凝聚人心、理顺情绪的工作,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思想守旧,缺乏创新。很多企业党支部主要负责人由企业领导兼任,由于缺乏基本的党务知识,使工作方式、方法、手段简单化,不是将国家大政方针照本宣科地“念”出来,就是由于工作需要无暇与员工进行有效交流;不是沿用旧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模式,就是呆板敷衍组织党建活动。由于活动方式和工作模式缺乏创新,学习内容与职工生活脱节,无形之中拉大了与员工的距离,活动效果不理想,不为党员所欢迎,职工也提不起兴趣,限制了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功能的发挥。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发挥党的导向作用

防微杜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要保证企业党委的先进性与权威性,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建的主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企业党委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科学指导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切实对本企业的发展负责。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自身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集中精力抓好,在政治上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行。

要重点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要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企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要扩大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注重交流,完善企业民主管理。要发挥好企业工会、共青团和女工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于党员面临的困难,要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对困难党员的救助帮扶及时有效进行,使企业党员及职工的实际困难切实得到解决,进而营造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在制度制定及实施上要通盘考虑,总揽全局,通过加强职工之间的技术交流和日常生活沟通形成优势互补和整体合力。

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加强班组建设,规范厂务公开,对职工技术创新加强引导,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

与时俱进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学习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控复杂局面,有效规避风险。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切合发展主题,紧跟时代脉搏,做到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

坚持党管干部,党要管党。要确保国有企业中党的新生力量的健康成长,通过建立教育培养机制,要优先培养发展业务骨干为党员,发展业务骨干成为党员后,再培养发展他们成为部门带头人。业务骨干党员在企业中既有作为又有地位,势必吸引更多业务骨干申请入党,企业中的党组织根基也会随之日益夯实。要注重党员干部之间的学习交流,通过提高企业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优化企业党员领导班子的知识及专业结构以适应当前国有企业的实际需要。

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工程,并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战斗力,影响到党的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如何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好地促进企业党建工作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公司电力集团)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篇2

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一)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 就将“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里面去”写进了党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革命斗争中逐步总结出了“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们党依靠群众路线动员全国力量, 开展人民战争,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夺取了最终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 党继续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取得了胜利。但后期由于受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影响, 脱离实际, 偏离了群众路线的本质,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将其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重新发扬光大。此后党的群众路线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 都在不断的提升和拓展, 并进一步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党90余年来的历史反复证明,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什么时候坚持了群众路线, 党的事业就发展;什么时候背离了群众路线, 党的事业就受损失。

(二) 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

邓小平曾指出:“党的领导的本质内容是群众路线。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 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 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 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就决定了实现党的领导的本质就是践行群众路线, 反过来, 践行群众路线也体现了党的领导的目的和手段。以此为依据, 我们党又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 形成了一整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把完成革命建设任务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动员、组织并带领群众完成了党在各个时期的工作和任务。

二、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路径选择

(一)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必须恪守“为民”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面临的最大危险则是脱离群众。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 继续恪守为民宗旨, 改善党群关系, 改善民生条件, 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首先, 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始终不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改革发展的推动者。以尊重群众、热爱群众的态度赢得信任, 获得支持, 进而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顺利发展。

其次, 要在感情上亲近群众。与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摸爬滚打中培育出来的。只有善于同群众交朋友, 把群众当亲人看, 才能了解群众所想、所思、所盼, 及时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再次, 要在行动上服务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 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使为民宗旨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而不仅仅是一句“口惠实不至”的政治口号。

(二)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必须弘扬“务实”作风

求真务实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 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喊破嗓子, 不如甩开膀子。”只有真抓实干, 才能取信于民;只有真抓实干, 才能让群众满意。

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培养客观看待荣誉、追求政绩的态度, 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 杜绝“一届一个规划”、“一任一张蓝图”的浮夸现象。不被私心所困, 不被虚名所惑, 不被私利所扰。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真挚情感赢得群众的尊重与信任。

其次, 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都要将本职工作作为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阵地和舞台。做到“勤作为, 不懈怠;求善政, 不折腾;讲科学, 不动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把本职工作做好。

再次, 要力戒形式主义。求真务实与形式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虚报浮夸、崇尚空谈的工作作风只会疏远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妨碍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想要弘扬务实党风, 树立勤勉形象, 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一步一个脚印, 以踏实工作接受实践检验。

(三)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必须保持“清廉”本色

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履职底线, 更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以政为廉才能取信于民, 履职为公才能赢得民心。

首先, 要培养自律意识, 筑牢抵御腐败的思想防线。党员干部由于手中掌握着社会权力, 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 因而有更多被腐败感染的几率。自律意识就是党员干部自觉按照《党章》和党的各项廉政规定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过程, 是纯洁党性、坚守本色的自我洁净力。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才能真正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为名利所惑, 不为物欲所诱, 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篇3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偏差,方式落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最大限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成为一些企业的工作重心,产生了“重业务,轻党务”的认识偏差。企业内部党建工作因缺少必要的政策、资金、人力支持而长期处于滞后状况。轻精神文明建设、重物质文明建设,轻党建工作、重业务工作,轻员工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重员工技术水平与绩效规模的观念,严重限制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党建工作成果较为虚化,不具备可以完全物化、量化的优势,导致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两张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企业趋利性和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中难以充分发挥。有些企业领导干部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加之政工干部队伍工作能力与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理论水平不高,做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难以做好凝聚人心、理顺情绪的工作,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思想守旧,缺乏创新。很多企业党支部主要负责人由企业领导兼任,由于缺乏基本的党务知识,使工作方式、方法、手段简单化,不是将国家大政方针照本宣科地“念”出来,就是由于工作需要无暇与员工进行有效交流;不是沿用旧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模式,就是呆板敷衍组织党建活动。由于活动方式和工作模式缺乏创新,学习内容与职工生活脱节,无形之中拉大了与员工的距离,活动效果不理想,不为党员所欢迎,职工也提不起兴趣,限制了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功能的发挥。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发挥党的导向作用

防微杜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要保证企业党委的先进性与权威性,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建的主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企业党委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科学指导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切实对本企业的发展负责。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自身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集中精力抓好,在政治上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行。

要重点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要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企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要扩大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注重交流,完善企业民主管理。要发挥好企业工会、共青团和女工组织的作用,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于党员面临的困难,要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对困难党员的救助帮扶及时有效进行,使企业党员及职工的实际困难切实得到解决,进而营造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在制度制定及实施上要通盘考虑,总揽全局,通过加强职工之间的技术交流和日常生活沟通形成优势互补和整体合力。

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加强班组建设,规范厂务公开,对职工技术创新加强引导,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

与时俱进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学习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控复杂局面,有效规避风险。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切合发展主题,紧跟时代脉搏,做到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

坚持党管干部,党要管党。要确保国有企业中党的新生力量的健康成长,通过建立教育培养机制,要优先培养发展业务骨干为党员,发展业务骨干成为党员后,再培养发展他们成为部门带头人。业务骨干党员在企业中既有作为又有地位,势必吸引更多业务骨干申请入党,企业中的党组织根基也会随之日益夯实。要注重党员干部之间的学习交流,通过提高企业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优化企业党员领导班子的知识及专业结构以适应当前国有企业的实际需要。

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工程,并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战斗力,影响到党的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如何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好地促进企业党建工作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公司电力集团)

(责任编辑:乐 民)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篇4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深刻体会和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得到巩固,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赢得最广泛人民群众的认同。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并得以正确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精神,也是检验、丰富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表达人民群众的主张、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党的执政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脱离群众,就必然党自身建设失去方向和动力,使党组织涣散,凝聚力下降,战斗力削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脱离客观实际。因此,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是解决作风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的治本之策,是克服和杜绝消极腐败的根本之途,是提高党的纯洁性,加强党的科学化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障。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篇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这个指导思想,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贯彻“四个基本”的根本指针。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是思想基础和行动指针,是凝聚党心、赢得民心的旗帜,至关重要。我们党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积累了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实践证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和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指引我们党在21世纪的征程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行动指南,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决定》的要求,始终坚持这“四个基本”,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保证全党坚定不移地贯彻这“四个基本”。把这一条抓住了、抓好了,才能始终保持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色、特点和优势,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贯彻“四个以”的工作布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而且要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形成正确的工作布局。《决定》从我们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的工作布局,这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任何执政党的根基,都在于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执政,尤其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执政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报告鲜明地提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个论断含义深刻,振聋发聩。《决定》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正是立足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着眼于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使命,在深刻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们党50多年来的执政实践表明,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党能不能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能不能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能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造就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执政骨干。从现实情况看,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总体上是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的,但也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决定》把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确实抓住了要害。

任何政党执政,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都要以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为依托。我们党执政也不例外。实践证明,党的执政体制是否合理、执政机制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制约党的执政能力,影响党的执政成效。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正确处理党同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科学规范执政行为、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越来越成为我们党执政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根本道理就在这里。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广大党员是党执政的主体力量,也是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主力军。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使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贯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总体要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执政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总体要求。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党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增强时代意识,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特征,全面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紧紧跟上时代进步潮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各国执政党的成功经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把握共产党执政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基本方法,增强执政实践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盲目性,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自觉运用执政规律的基础之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因循守旧,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探索前进中增长执政本领,在经受考验中提高执政能力,在开拓创新中提升执政水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坚持按执政规律办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就是共产党执政后必须遵循的、反映党执政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包括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应该采取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应该巩固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应该创造的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等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全面地论述了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而政党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也是相互联系的。《决定》着眼于我们党长期执政、在复杂环境下执政,从认识执政规律的高度,对党在全国执政半个多世纪的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概括了六条,即“六个必须坚持”。这六条主要经验,科学揭示了我们党执政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乃至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刻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个根本问题。六条主要经验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执政地位和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人民,必须始终依靠全体人民执政;中国共产党要走在时代前列,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从更大的范围看,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从共产党在一个国家执政到共产党在多个国家执政,再到一些执政多年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这期间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误的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两大课题,科学总结80多年来世界上共产党执政的实践和经验教训,从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这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要和根本的是确立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的问题。《决定》强调,要“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个总体目标,既与以往我们党提出的党的建设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我们党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探索和实践。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根据这一思想,党的十三大、十四大都明确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这一目标。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其总目标,十五大把这一总目标进一步确定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十六大明确提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上这些关于党的建设的总目标,都是从我们党的性质、从我们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从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任务这样的视角确定的。

《决定》关于“四个成为”的总体目标,则是着重从我们党执政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展开来说,党要“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主要讲的是党的执政宗旨,回答的是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党要“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主要讲的是党的执政方式,回答的是怎样执政的问题;党要“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主要讲的是党的执政作风,回答的是如何保持良好的执政形象的问题;归根到底党要“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主要讲的是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回答的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怎样才算合格的问题。就是说,这“四个成为”的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与我们党以往确定的党的建设总目标相统一,同时突出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具备的品格和素质。

执政是世界上任何政党都追求的目标。但为谁执政,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回答。我们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正如《决定》所指出的:“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我们讲增强执政意识,根本的就是要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我们讲提高执政能力,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能力。我们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根本的就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尤其需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将此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个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执政,就是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自觉带头遵守法律,采取措施保证法律的实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实践表明,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

执政党的作风,关系执政党的形象,关系执政地位的巩固。根据《决定》精神,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要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从作风上讲很重要的是做到四条:一是要求真务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浮躁浮夸;二是要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三是要勤政高效,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坚持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优质、高效地做好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坚决反对敷衍塞责、奢侈浪费;四是要清正廉洁,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自觉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始终做到求真务实、勤政高效、清正廉洁,我们党执政就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经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否则,党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世界进步潮流,落后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就有丧失执政资格的危险。历史经验证明,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更为不易。我们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不断提高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能力,在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中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

总的来说,《决定》提出的“四个成为”的总体目标,是一个全面反映我们党的宗旨、性质和纲领,全面反映时代要求的目标,是一个充分体现我们党博大胸怀、深远眼光和雄心壮志的目标。按照这个总体目标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肩负起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决定》把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确定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并对加强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工作部署。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安全,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同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密切相关,这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和部署是全方位的。《决定》提出要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客观反映了新的形势任务对我们党执政的要求。从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重任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提高的执政能力,就是《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为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而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完成好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如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我们党执政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我们党要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履行好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党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始终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任务。

我们党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进行执政活动的。党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这五种能力,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无论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还是《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都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具备和不断提高的能力,应当把它们统一起来加以贯彻,结合起来加以落实。说它们有区别,是因为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侧重点在于阐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执政素质和执政本领;而《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则是面向全党的执政实践提出的要求,侧重点在于阐明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紧密相关的任务,应该说内涵比前者更丰富、要求比前者更全面。从提出五种能力到提出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搞得好不好,都要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去检验,都要在党的执政能力上去体现。抓住提高执政能力这个重点,可以有力地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因此,《决定》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种综合要求,必须从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党的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执政意识、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素质、巩固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有可靠保证。《决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是很有道理的。

根据《决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要贯穿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一定要贯穿到党的干部工作中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定要贯穿到培养和造就党的执政骨干的工作中去,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一定要贯穿到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工作中去,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一定要贯穿到党的制度建设中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一定要贯穿到打牢党执政的根基的工作中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定要贯穿到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的工作中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做好以上七个方面的工作,是《决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和部署,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这次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而不懈努力。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篇6

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赋予了宣传思想工作重大的历史使命,要求不断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

一、宣传思想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

执政基础就是执政的合法性,执政的合法性取决于人民对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我们党历来重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无论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强化宣传思想工作。

强化宣传思想工作是我党的重要法宝。夺取政权离不开宣传思想工作,巩固执政地位同样离不开宣传思想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在我党成立之初,并不被广大人民所认识和接受,当时就是靠强大的宣传思想工作起家的。通过宣传党的宗旨、路线、方针、政策,披露当时混乱的政治秩序和腐朽的政治制度,揭示当时执政者的反动黑暗统治,强化广大群众对党的认识,帮助群众认清当时的形势,看到中国的出路,从而使我党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坚定了群众跟共产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使我党不断由小到大,逐步走上了执政党的地位。在现代化建设时期,通过强化宣传思想工作,使党的方针、政策能够落到实处,维护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使我党的执政基础更为巩固、牢靠。

新的执政条件必须更加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是全党的重要共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目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在这种国际、国内环境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通过大力宣传,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并落到实处,帮助广大群众认清当前我国处的国际国内形势,形成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激励人民奋勇向前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宣传思想战线的职责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全党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这些为宣传战线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宣传战线必须按照“提高四个能力”的要求,不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在理论武装、推动实践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要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要深入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主题活动。

二、宣传思想工作是强化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需要。宣传思想工作是强化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为党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持和文化条件。这种保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种功能上。

一是科学的导航功能。宣传思想工作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树立旗帜,指明方向,促进正确行为取向和价值取向的形成,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到科学的导航作用。二是正确的舆论引导功能。宣传思想工作通过做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的工作,做宣传引导、耐心说服工作,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三是巨大的智力支持功能。宣传思想工作在提供理论指导、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提高社会个体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智力支持。四是提神鼓劲的动力功能。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看清形势,切实取到统一思想、提神鼓劲的重要作用。五是和睦社会的沾合功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既是宣传思想工作的职责,又是其重要功能。六是精神风貌的塑造功能。塑造个体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这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应尽之责。通过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典范引路,通过大张旗鼓的正面宣传,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必将促进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的形成。

三、切实把握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点”和“切入点”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要根据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提出的“提高四个能力”,即提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提高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提高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的要求,扎实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点”和“切入点”。

前提在增强三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宣传思想工作是

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诸多工作内容位于意识领域的前沿位置。宣传思想工作搞得好,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给党和人民的事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宣传思想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搞得不好,就可能涣散人心,激化矛盾,干扰大局,影响稳定,给事业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也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点。国际国内形势时刻在发展变化,宣传思想工作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要紧密结合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找准工作载体,寻求宣传工作的最佳“切入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扎实推进宣传思想工作。

重在把握“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原则,是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的前提。贴近实际,就是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实际,联系国情、省情、县情,说实话、鼓实劲、求实效,用事实说服人、引导人、教育人。贴近生活就是要深入到人民群众创造的火热现实生活中去,把宣传工作视点对准现实生活,挖掘生动的事实,汲取新鲜营养,使宣传工作入情入理,充满生活气息。贴近群众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作为宣传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将“镜头”和“版面”留给群众,用群众所接受的方法多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内容。

必须体现实际效果。宣传思想工作的成败好坏,最终要看其实际效果,要以群众反映、专家评论、实践检验为标准。具体而言,就是要看宣传思想工作是否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是否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对社会发展是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7

话题背景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党的历史性战略任务,应该落实到每位党员身上。机关党员是党员队伍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掌握着一定的权力,直接参与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因此,他们政治上是否坚定,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正派扎实,业务能力是否过硬,能不能真正执政为民、廉政奉公,直接关系党和政府在群众中形象和威信,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机关党的建设,特别是重要领导机关党的建设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机关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精神面貌、工作作风是好的,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能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甚至有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这样一些现象:一是理想信念动摇。少数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以致有的还违法乱纪,腐化堕落。二是执政为民的意识不够强。少数党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官”念浓厚,作风飘浮,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有的对待群众简单粗暴,无视群众的反映和要求。三是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比贡献、比业绩,只比升迁、比待遇。四是能力差。思想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不高,依法行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尽管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在群众中却造成很坏的影响。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在机关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执政本领,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三观”是管总的东西,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决定了机关党员会以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来对待工作。一般来说,机关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面对的考验、经受的诱惑很多。要使自己能够经受住考验,能在各种风浪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站稳立场,就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作为机关党员,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仍然非常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不曾停止。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由此带来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不同要求的复杂局面。如果我们政治上不坚定,思想上不清醒,对违反四项基本原则、与党的方针政策唱反调的错误言论、错误观点麻木不仁,听之任之,势必影响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机关党员具有先进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机关党员来说,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的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意识。以身作则,廉洁从政,是机关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也是党和人民对机关党员干部起码要求。“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机关党员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觉性。拒腐防变意识,是一种“拒”“防”并重的意识,机关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同各种~现象进行不懈的斗争。只有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强化廉洁从政意识,牢记共产党员的理想追求,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要牢固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服务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对机关党员“为谁工作、为谁服务”问题的最好回答,是对机关党员“公仆”角色的准确定位。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机关党员在群众面前摆出“父母官”和“主人”的架子,无视群众的利益,出现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这事实上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机关党员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做到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作为机关党员,要清醒地认识到,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国家、行使权力;机关党员还要时刻提醒自己,无论职务多高,无论级别多高,都是人民的公仆;手中拥有的权力,是人民的权力,而绝非个人的特权,它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用来为个人或者小集团牟取私利。因此,必须自尊、自重、自爱,自觉遵守党纪法规,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另一方面,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因此,机关党员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必须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时刻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现在,机关一些党员习惯于坐办公室,习惯于发号施令,去群众中了解真实情况少了,真正沉下去搞调查研究少了,把过去同人民群众结成的鱼水关系淡忘了,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自然就多了起来。党中央对此一再强调,“要深刻认识和汲取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因此,机关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牢记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多到群众中去,多到实践中去,‘多呼吸一些清新空气,多感受一些生气勃勃的群众实践,把为人民服务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切实提高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十六大对全党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专门讨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执政能力需要每一个党员尤其是机关党员来具体体现。按照《决定》提出的“五种能力”,即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的要求。机关党

员提高执政本领,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要切实增强执政意识。执政意识是一种高度自觉、高度成熟的阶级意识,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阶级责任感;体现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体现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而无私奋斗的政治自觉。提高执政意识就必须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研究总结我党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学会用正确的、辩证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准确的方向,同任何错误言论作坚决的斗争。二是要全面提高素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在知识创新、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的新形势下,机关党员要适应形势变化,担负起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艰巨任务,一天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天不学习各种新知识,都有可能“过时”、“落伍”。根据形势对机关党员知识的要求,当前机关党员还应该认真学习经济、科技、管理、法律、历史、哲学知识。通过学新经济知识,提高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能力和水平;学法律,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学科技,提高依靠科技手段办公的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要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机关工作岗位要求机关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具有相当的管理才能和领导艺术,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必须学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辨别政治是非,把握正确方向。要能够统揽全局,驾驭复杂局面,善于~远瞩、系统地思考问题。通过把握关键环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推动良性发展。四是要增强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机关党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一方面是要善于处理好同群众的关系,坚持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把党的意志与群众意志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是要善于求同存异,寻求合作,善于团结力量,形成统一战线,共同为党的事业奋斗。五是要提高驾驭和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领导机关作为指挥经济建设的“指挥部”、“服务部”,其成员必须努力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六是增强开拓创新意识。无论是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工作内容还是方式方法,都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发展,既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有突破,有新进展。尤其要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8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和执政实践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执政能力贯穿于党的领导的全部实践活动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条件和肩负的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解决好的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按照提高“五种能力”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是: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篇9

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姚桓 刘智峰发布时间:2009-09-08 12:

53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年来,不断探索执政规律、创立和发展执政理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完善执政方式、巩固扩大执政基础等方面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在全国执政六十年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最伟大深刻变化的六十年,是中国共产党艰难而成功地认识执政规律、创立和发展执政理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六十年。这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总结六十年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在执政意识、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等方面的探索和启示,对于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都是极其重要的。

必须深刻认识执政党地位变化带来的考验,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成为全国唯一的执政党,党的任务由此前的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变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建设新国家。但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

发展观的提出,使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不断提升,内涵日益丰富。总结历史经验,可以认为:

执政意识标志着对执政党地位、环境、任务的清醒认识,是工人阶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执政意识决不是简单的“掌权意识”,执政不是历史使命的终结,而是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只是完成历史任务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决不能脱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来谈巩固政权。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执政党尤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发展的中心,发展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建设,科学发展是执政党要始终坚持的根本道理。而各方面的发展既要依靠人民,又要造福于人民。为了发展需要改革,而发展和改革都要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所以,党的执政意识可以具体地归结为科学发展意识、公仆服务意识、责任忧患意识和改革稳定意识;核心是通过发展实现执政为民的目的。

树立牢固科学的执政意识是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及其实现途径,还要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防止偏差。一是注意克服经验主义。党在革命年代形成了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阶级斗争的经验,但在执政与和平环境下,简单运用这些经验处理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导致对执政使命的片面理解和对执政党根本任务的背弃。二是注意防止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作为新社会基础的,而中国共产党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而在上层建筑领域不断进行革命,不能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才能逐步树立科学的执政意识。

必须不断完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执政方式是党治理国家、领导国家政权的方式,核心是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作为先进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治理国家方面也要有自己的创造。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三执政”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

“三执政”的每一项要求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又互相联系,构成对党的执政方式的总体要求。科学执政是党的执政活动的前提,因为执政是运用权力,而权力作为上层建筑,只有其运行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才是有效和有益的;工人阶级执政党把自己的活动建立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然在执政活动中要讲科学;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依法执政是执政党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三执政”内在统一的逻辑是,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三执政”的落实,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是关键。共产党是为人民执政的,但如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发展,那就可能把为人民执政和依靠人民执政相割裂,从执政为民发展到为民做主,把“代表”变为“代替”,错误的手段不可能达到正确的目的,甚至导致手段“异化”目的。中国历史上缺乏法治传统,人治色彩浓厚,加之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影响,可能造成对法制的漠视,认为依法办事麻烦、缺乏效率,以致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对立起来。解决上述问题,出路是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改革,规范权力的运行。这是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改革,落实“三执政”的要求,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总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在实施过程中,既要鼓励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的大胆创造,又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使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让政治体制和领导制度的改革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和社会稳定。要把民主既看作制度、规则,又看作一种文化,包括观念、信仰、习俗、惯例、价值取向、舆论氛围、道德评价等,在建立完善民主制度的同时,培育民主文化,使民主制度和民主文化如车之两翼,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领导制度改革。

必须正确认识执政后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不断巩固执政基础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执政基础包括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和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六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胜利、人民生活的改善,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大。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做了科学估计,明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巩固阶级基础提供了新的重要社会力量。二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构成的变化做出了正确判断,明确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扩大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增添了新力量。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党在执政基础上的探索,可以认为:

党的执政基础是随着社会前进而不断巩固和扩大的过程。从客观上讲,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从主观上讲,这是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在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彻底完成政策从甄别到激励的转化,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个激励、凝聚的方

针,在经济上,是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在政治上,则是着眼于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巩固阶级基础与扩大群众基础是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和对立起来。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先进的阶级和执政党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在任何时候,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都不能动摇。也要看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就在于它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依靠工人阶级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一致的,如果只讲阶级基础而忽视群众基础,党的执政基础不能认为是牢固的,甚至会走向反面。更何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三大差别的逐步缩小,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群众的差别也会缩小。党的先进性将更多地体现在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要通过执政党的正确政策才能实现。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实现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二要看到,现阶段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具体利益存在着差别。工人阶级和人民内部都分化出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改革中的受惠程度不同,对具体政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不能当作抽象的政治原则,必须通过精细化的政策去体现。要努力提高改革的普惠性,让尽可能多的群众在改革中受益,建立整体优先又考虑和照顾各群体利益的利益融合机制。

作为领导核心的执政党与执政基础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党坚决依靠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向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学习,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同时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同时又能依法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对党进行监督。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前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政

反腐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10

【内容摘要】反腐败斗争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加强,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本文试从进一步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反腐败工作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义,以及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以更好的指导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主题词】标本兼治

反腐败

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引言

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产物,是腐朽没落意识形态的产物。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后者则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也就是说腐败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腐败是伴随着权力的诞生而产生的,它是权力的衍生物,与权力与生俱来。

纵观历史,我们党经过九十年的艰苦奋斗,历经风雨洗礼,抵御了各种风险,战胜了多种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尤其是引领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繁荣之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稳定和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然,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发挥。历史已经证明,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阵营带来的严峻考验,面对世界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威胁,面对发达国家各方面快速发展的步伐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党的执政能力还有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领域的腐败一直呈高发态势,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腐败现象的不断蔓延,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破坏了党的执政之基。为此,本文试从进一步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的角度,探索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一)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

腐败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从原则上说,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腐败应该是去了其存在的根源,也从根本上为消除腐败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建立新的制度不久,各方面还有一些漏洞,这就为腐败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我国,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

从主观上来说,主要表现为部分干部理想信念动摇。

由于现阶段社会生产仍然不能较充分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容易诱发腐败行为。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党员干部忘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发生严重的扭曲,转向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信念缺失与道德沦丧之后,利用手中公共权力肆意谋私,滋生腐败行为。

从客观上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权力缺乏约束与监督。我国政治体制不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可以比较随意地干预经济与社会生活,而对权力行使缺乏明确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更是一手遮天。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缺失制衡与监督的权力同样会带到腐败。

第二,制度不健全。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处于急剧地变革与转型之中,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新旧经济体制同时共存运转,出现了许多漏洞和空隙。许多旧有规章制度无法适应改革开放和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制度没又未能及时制定、接轨,致使法制不健全、不完善,甚至存在明显的法律监管真空,给腐败留下了滋生的空间。

第三,打击腐败力度不够。表现在:一是,对腐败查处力度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对腐败分子处罚力度不够,腐败成本较小,难以遏制腐败。一方面,对腐败分子的现行惩罚体系,除了追究刑事责任和开除公职的以外,大多只给党内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处分,或者给予政纪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处分过轻;另一方面,我国贪污罪的犯罪数额起点仅为5千元,个人贪污不满5千元,情节较重的,才构成犯罪。我国刑法及以往的司法解释,对贪污罪追究的起点数额,一般是以个人贪污数额(个人实际分得数额)计算。因此,贪污腐败的违法成本很低,显得没有威慑力。

总之,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道德的缺失,对“一把手”权力监督制约不够,法律制度不健全,干预微观经济的权力过多过大,打击腐败力度不够,以及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应有的发挥等等。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扩大,国外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乘隙而入,西方敌对势力又一直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等也是引发我国部分干部腐败的一个诱因。

(二)腐败带来的危害

腐败是阻碍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绊脚石,是破坏社会稳定、使党失去政权最危险、最根本的原因。腐败作为寄生在党和国家肌体中的毒瘤,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首先,腐败是危害党和国家肌体的腐蚀剂。它消磨党的意志,瓦解党的干部队伍,最终导致党失去先进性、战斗力和凝聚力。腐败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用权力损害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自己和自己的小团体谋取私利。

其次,腐败是阻碍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绊脚石。由于腐败是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因而必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降低工作效率,增加经济管理成本,妨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破坏社会的稳定。

最后,腐败是失去政权最危险、最根本的原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的队伍腐败,必将使党失去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被人民所抛弃。古今中外的政治史表明,腐败是一切统治阶级、执政党失去政权的最重要的原因。

纵观我国历史,从尧舜到殷商,唐宋元明清,再到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朝代兴亡的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从兴到亡,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蔓延到无可救治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执政党发生剧变。尽管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共产党政权执政体制僵化,执政党腐败,在党内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危及人民利益,割断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导致执政能力衰退,被人民所抛弃。

由此可见,腐败问题危及政权更替和国家的独立完整。因此,如何反对腐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成了执政党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急迫任务。

三、反腐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一)反腐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的执政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这是我们党的执政优势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腐败滋生,社会矛盾加剧,党的执政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如何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呢?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清除腐蚀执政能力的毒瘤。只有把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才能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在复杂的形势下,牢记党的宗旨,经受住考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二)反腐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保证

党风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坚决遏制、肃清腐败,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得到人民群众的继续支持和认同,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党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甚至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三)反腐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互促进

首先,反腐败工作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的,都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其次,惩治腐败分子,督促、规范职权行为,保障权力正确行使,必然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再次,党的执政能力受到削弱的重要原因,就是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所以提高执政能力,必须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为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促进执政能力建设。

四、加大反腐败力度,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如何反腐败问题上,国家高度重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行防治。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坚决反对腐败作为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并再次强调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指出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治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然而,现实却是,近年查处腐败的力度和决心明显增强,落网腐败分子明显增多;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多策并举,才能达到标本兼治。

(一)加大治标力度

治标,就是严惩各种腐败行为,把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抑制下去,这样才能为从根本上反对腐败创造前提条件。

1、加大查处力度

(1)职能部门要加强联系和协调,形成反腐败合力。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审计机关等,要加强联系、通力合作,该移送追究的坚决、及时移送追究,形成打击腐败合力,强化打击腐败的合力。为了加强反腐败工作,提高协作配合效率,纪检监察部门、检察院、审计部门可以建立反腐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各监督职能部门通过例会加强交流、通报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各个机关协调配合中出现的问题、议题和决策,协调重大个案的查处。

(2)集中精力打反腐歼灭战。在全面反腐败的大局下,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人民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评判者,反腐败工作的成效如何,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强调“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既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为了进一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坚决打击腐败现象;强调紧紧抓住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既是为了防止 “上梁不正下梁歪”效应的出现,也是为了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

2、加重处罚力度

加重惩处腐败力度,提高腐败的机会成本。一方面,对有贪污、受贿腐败行为的公职人员,至少要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并加大金钱处罚数额。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公务人员踩踏贪污、受贿底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加重对贪污罪、受贿罪的刑罚处罚,通过法律加以威慑。比如修改刑法,使贪污、受贿罪的起点数额提高,这样,打击贪污罪、受贿罪将更有震慑力,也更具有公平性、说服力。

(二)完善治本体系

治本就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巩固和扩大反腐败已经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注重预防,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倡廉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需要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因此,要将预防腐败现象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

1、加大制度创新,推进制度反腐

着重抓住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环节来推进体制创新,形成用制度规范权力运作、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逐步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未雨绸缪。

(1)建立和完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防腐反贪制度。近年来,舆论对官员财产公开化的立法呼声日益高涨,更将其称为反腐败的“阳光法案”。一些地方也在试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比如2008年新疆阿尔勒地区率先在当地廉政网上公开官员财产和2009年浙江慈溪市的“廉情公示”。如果能将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入法,就可以扩大官员财产申报的对象和范围,充分发挥人大和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审核、公示、质询、追究、信用记录等环节,有效阻断官员不明财产的无限膨胀,使灰色收入在阳光下现形,真正做到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那些应该用市场机制运作代替行政审批的项目,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处理;需要进行行政审批的项目,必须建立科学的机制,以堵塞漏洞,减少钱权交易、吃拿卡要的机会。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凡是能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经济方法解决的问题,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用行政手段来解决;即使需要采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的问题,也必须有公开公正的程序,使行政审批真正实现透明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完善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全面实现“阳光”工程。对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除国家特别规定外,使用财政资金采购的,尽可能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实行政府采购。要防止政府采购出现腐败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公开采购,且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止名为“公开采购”、实为“暗箱操作”的假公开采购。对重大工程项目一律公开招标(国家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加强工程监管,防止出现铺张浪费现象和“豆腐渣”工程,等等。

(4)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网络反腐打破了传统的反腐格局,拓展了公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的渠道。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出口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举报制度的建设,如建立和完善保护举报人制度、举报信息保密制度、举报奖励及补偿制度、网络举报信息受理、处理、时效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二是建立网络反腐信息监控与报告制度。对于网络提供的信息,需要认真组织收集和分析,引导网民理性监督。三是建设和完善政府网上电子监察系统,实现监察工作从事后监察向全程监察的转变,大大提高了行政效能和防腐反腐力度。

(5)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要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国内外实践证明,要实施有效的监督约束,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这一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其独特的监督使命,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比如新加坡的反腐败局、香港的廉政公署,等等。

2、完善民主监督体系,规范权力正确行使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要求,努力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一是要按照权力制约的特点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对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形成严格依法行使权力的程序体系,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监督主体缺乏起码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另一方面是被监督者的自律意识和监督意识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监督渠道上想办法、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完善民主监督体系,一是政府要自觉地强化公仆意识,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建设“阳光政府”,然后教育群众增强权利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二是要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要支持和保证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形成监督合力,对权力运行进行全方位监督。三是要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结合起来,使监督的关口前移,既防患于未然,又及早发现和解决发生的腐败问题。

3、健全教育宣传制度,加大干部教育力度

开展反腐败斗争,首先要立足于教育,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教育搞好了,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端正了,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真正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长城。

首先,要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等思想理论体系教育党员干部,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群众观、地位观、利益观,使每个党员和干部在思想道德上形成良好的修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甘情愿执政为民,自动自觉抵制腐败。

其次,进行警示教育。让遭到惩处的腐败分子现身说法;组织干部观看有关腐败案件的录像资料,增强反面例子的威慑作用,使党员干部从中吸取教训,既不想也不敢腐败。因此,只有多策并举、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防治腐败滋生,促进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不断巩固党的执政之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继续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学生社会实践学校评价认定意见下一篇:岳父生日宴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