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推荐11篇)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篇1

姓名:杨小平学院:旅地学院(2011级)学号:Z11420210003 摘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关键字:民生 社会保障 和谐社会

一、加强民生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要求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建设。民生,是人民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在我国自古与“国计”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建设新局面。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其增长的速度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相一致,出现了“国富民不强”的尴尬局面。新中国成立已满70周年,于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发展民生,全面地改善人民生活。

二、加强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面临内忧外患,只能走内向积累型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其发展路径侧重于高积累低消费,依靠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这一发展路径在初期侧重于加快经济建设,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让人民从发展中受益。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如何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 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六、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篇2

一、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对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我国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宗旨及根本在于保证民众的基本权利及基本收益, 确保公平公正的分配资源。但是, 想要完成这一任务, 就需要以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为基础。在开展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时, 应全面展现市场对资源调配的作用。现今, 人们具备较强的民生认识, 这对于进行公共经济管理工作来讲是一种好的情况, 能够进一步推动管理的发展。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为百姓提供服务、公共商品及拟定相关政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民生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不仅包含了基础的生存条件, 同时还包含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教育、服务等内容。在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基础上, 资源都能够合理、公平的进行分配, 维护了民众的基本利益及社会的稳定性, 从而将改善民生的思想落到实处。对于民生的要求, 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预算体系, 增强资金使用率, 确保收入合法, 创建全面的监督机构, 从而更好的为民众服务。

二、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

公共的经济管理工作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基础保障, 对人们的基本生活产生影响, 而改善民众的基本生活就是改善民生的重点内容。因为民生思想的创建工程范围较广, 资金的使用率同民众的利益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所以, 相关责任部门应采用更为周密、高效的处理方法, 提高对民生资金的动向监督就管理, 想要加强公共经济管理, 改善民生, 就应就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

1.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同改善民生闯协调的关系

假如在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清晰的责任主体, 就可能造成相关负责人滥用职权, 缩减公共部门的财政收益, 让公共经济资源不能合理、平等的分配。因此, 在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时, 应全面应用市场的调节功能, 创建科学方法对市场公共资源进行分配。

2.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同改善民生问影响的关系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增强, 民众对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 然而, 因为民众对卫生、医疗、利益、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公共经济资源可以为人们要求提供的服务及商品就出现了紧缺情况。因此, 假如公共经济的管理服务人员工作效率较低, 就会对公共管理效率及财政效率造成直接影响, 严重的甚至影响到资源的补给方面。如果人们在公共商品及服务无法达到标准时, 就可能出现负面的舆论及危害, 进而影响公共经济管理部门的信誉度。因此, 相关管理部门及人员应正确认识公共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工作, 提高效率, 确保把民众的需求落实到位, 从而增强改善民生的工作。

3.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同改善民生间保障的关系

我国现今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及教育等民生工作一般还是由政府出资来补助。例如:减免税收、提供津贴补助等。这些工作的服务及生产同公共管理的资金支出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公共经济的管理部门凭借对管理标准的不断完善, 预算支出等方法对市场形成刺激, 再激励个人企业参与到公共服务及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从而保证人们对公共品的要求得到满足。然而, 只利用刺激市场的方法并不可以全面提高公共产品的配置。由于市场在分配资源时存在盲目性及功利性的特征, 这种特征就可能导致公共资源分配出现矛盾。所以, 相关部门应增强对市场分配资源的管理工作, 确保商品供给数量充实、分配平等, 才可以对盲目性导致的隐患进行处理, 保证分配资源的合理性及公平性, 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真正为民众做实事, 谋福利。

4. 创建全面的公共经济管理标准

我国政府想要对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进行增强, 首先就应创建规范、全面的管理标准, 将现存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 把财政支出的方法进行科学调整, 降低非公共经济支出。相关部门应把工作的重点投入到处理当前同民众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上, 重点关注民生领域, 增强公共产品的质量及利用率, 切实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

5. 将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同法制化相连接

常言道“无规矩, 无以成方圆”。我国是一个法制化国家, 法律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是维护国家稳定发展的保障。在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时, 也需要同相关法律相连接。公共管理人员可以说是公共的代理人, 这种代理的方法把工作人员的自身同相关权利进行连接。那么, 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人员应切实为民众做事, 对民众负责。在进行公共经济的管理工作时, 首先要将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把诚信的确立同法制化进行联系, 利用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标准, 保证工作可以全面、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 改善民生是我党及人民现今最为关注的事情。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民生观念所包含的范围也逐渐增加, 公共经济管理在对改善民生进行作用时也应不断进行调整, 紧跟时代步伐, 想民众之所想, 确保公共服务同公共补给不发生间断。另外, 相关部门还应增强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及法律常识, 进而不断增强公共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相关政府在进行公共经济管理时也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对相关标准进行完善, 确保将改善民生工作落实到位。因此, 对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平.论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理论月刊, 2010, (3) 136-138.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篇3

关键词:房地产业;调控;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双赢

2010年经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房价上涨趋势更加明显,房地产变成了制约国民生产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加强房地产调控,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2010年以来,国家以“保证自住性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和房地产市场的平衡发展”作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预期目标,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一、加强房地产调控显成效

当前,房地产市场正朝着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数据显示,今年1-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房价格同比涨幅回落,商品住房成交量同比下降14.9%,而自住性购房成为主流,不少项目首次购房比重达到70%。以四川省为例,今年一季度全省新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3.69%,交易量呈明显回落趋势。这些说明在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投资、投机性的购房需求得到抑制,部分城市房价已经有所松动。

二、房地产调控仍然面临的困难

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对一国GDP增长的贡献度日益提高,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凸显。但是,住房关乎人民的生活尊严与质量,房地产更应发挥改善民生的作用,支柱产业不能成为不调控的理由。房地产业身兼投资与消费两种身份,楼市调控面临经济与民生的双重考验。

1.房地产需求与房地产供给之间矛盾重重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快速城市化为城市带来大量的新增人口,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可以估计,城市化的进程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持续下去,中国将进入城市化率40%到60%的加速扩张阶段。在这一时期,商品住宅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将推动房地产业继续发展。因此,在排除了非市场因素如房屋质量提高、成本增加、周围设施环境改善等方面外,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限供给和庞大需求之间的差距。

2.土地财政模式

“土地财政”依然是一些地方政府增收的主要手段。由于我国土地对于土地“招拍挂”出让方式,地方政府成为了房地产市场利益主体之一,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售(即地租的货币化)积极参与房地产商品价值的形成,有的地区地租价格占房地产价格的50%以上。政府利益与房价涨跌休戚相关,因此房价下跌预期可能导致房市成交量剧烈下降,从而影响当地的总体经济增长。因此,许多地方政府迟迟不肯出台配合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细则,仍然在观望。

3.房地产投资与投机行为依然活跃

目前,中国的投资渠道不多,商品房投资成为比利息收人高而相对风险小的最佳投资选择。从静态收益率看,由于租房人口的高比例,使租房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失衡,中国的主要城市的租金收益率达到7%左右,远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从动态看,2001年以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都在上涨,使房地产投资产生了较大的盈利机会。从国际看,境外热钱的流入对推动房价上涨也不可忽视。境外资本瞄准赚取人民币升值、房价上涨等超值收益,跃跃欲试。

三、建议采取的措施

人民群众需要政府抑制高房价,消除焦虑和不安,经济发展也需要防止金融等领域不断积累的风险。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的背后,就是对民生诉求的回应,也是着眼于经济全局的考量,因此加强房地产调控,就是要寻找改善民生与促进发展的平衡点,取得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双赢。

1.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2008年以后,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但是仍然存在保障性住房供不应求的局面,并且在供应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因此,政府应切实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土地有效供应。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有效地遏制商品房价格,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在合理水平上,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同时也能保证改善民生的要求。

2.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土地管理的监控职能

严厉遏制土地市场中的政府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政府行为的自我约束,土地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宏观调控效果。同时加强土地管理的监控工作,防止区域性的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价格的非正常上涨,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3.支持自住性需求,继续打击投资、投机行为

一方面要保证居民合理的自住性需求,把信贷、税收方面已经明确的支持性政策落到实处,发挥好税收和信贷政策调节作用,加大住房需求调节力度,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另一方面继续严厉打击投资、投机性需求,打消其通过房地产投资实现财富快速增值的目的。同时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保证居民的合理投资需求得到满足。

4.加快推进房产税试点

对个人所有的住房征收房产税,既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也利于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同时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因此,要继续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

总而言之,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其根本目的是让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最终逐步走上平稳、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调控房地产既可以发挥住房建设对国民经济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作用,也可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改善民生的居住需求, 所以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巩固房地产调控的成果,取得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双赢。

参考文献:

[1]何元斌:关于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6.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篇4

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就业扶持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全年完成就业培训8000人、安置就业7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组织做好社保扩面工作,扩大城乡养老、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积极推进燃煤锅炉并网改造,扩大城区热电联产供热面积,启动化工工业园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城区燃煤锅炉的监测检查力度,实行市民举报奖励机制,严管重罚,严厉查处超标排污行为。三着力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编制米东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加快米东区文化活动中心后续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疆花儿”的挖掘、保护、创新和传承工作,筹备举办首届“新疆花儿”艺术节。继续开展“百日文化广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四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认真做好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考核验收和自治区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好重大疾病、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工作。加快城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中医院、人民医院综合楼续建项目;组织实施米东区急救中心、中医院辅楼、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项目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篇5

答: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优解难。”

人民群众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针对这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増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民生改善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尽力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每一个新起点都是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都对应着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民生目标。时间节点正是民生事业积小胜为大成、在谋大势中成大事的重要坐标和里程碑。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量力而行。既不能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能好高鹜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民生改善与社会公正 篇6

一、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民生问题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社会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温家宝总理曾经曾说:“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那么一个问题。”

中国去年经济GDP总量已经成果了德国、位居世界第三;预计今年中国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另外,财政收支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去年的财政收入总量为6.8万亿,今年预计突破8万亿。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GDP为平均增长率为9.6%,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同时、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社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有的认为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二)为什么重视民生问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民生问题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题。特别是从2008年中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当中,民生问题的改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其中把保就业、保民生、保增长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目标。重视民生的原因:

1、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的要求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都要求重视民生问题,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改善民生问题。从2003年开始我们党十六大以后,战略高度提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这个应当受到各个阶层的广泛的认同,形成广泛的共识。在这个以人为本基础上讲科学发展、讲和谐社会构建,从以人为本为出发点,要求改善全体公民的整个生活状况,这就是民生问题,所以,应当说,所以重视民生问题,和整个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密切相关。

2、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的要求。

在这种普遍增长的要求之下,民生问题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提到日程,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相对的平等。贫富差距差距消除直接相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等这儿方面,它的一些涉及平等问题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3、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要求

利益意识觉醒——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如何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寻求稳定的社会状况,这个方面民生问题很重要。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成分的多元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层面我们每个个人的利益意识,人的利益的意识在不断觉醒。在利益驱动下,有了利益的行为,追求自身的利益。整个利益格局多元化。我们不仅讲国家利益,也不避讳个体利益。比较单一的利益格局向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个人利益不重视,大家都重视集体主义。在改革开放后新阶层出现,社会利益主体结构的变化。

社会科学院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这十各阶层,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没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经济成分多元化,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产生很多以前没有的阶层,这样的每个阶层有利益。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随着原有社会利益格局的打破,新时期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失衡的情况已经开展显现,并且日趋严重,影响着基本的社会公正。当然现在有的利益不平衡已经非常严重。我们强调改善民生,特别是改善我们弱势群体民生问题以维护社会公证,有原因所在。

4、缓解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激烈化的要求

应当说,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随着利益主体分化、利益差距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日渐凸现,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等。群体性事件增加。

如:“2006年1月8日发生的群体行时间中,因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引发的事件占总数18.88%,因征地、拆迁问题引发的事件占总数的15%。”最新数据应当在不断上升。除了这些以外,因为企业改制、破产、城市房屋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很多发生。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利益主体多元化情况下,我们由于利益的分配存在不公平、不和谐的问题,我们社会的矛盾、社会的冲突在不断增长。

1993-2006年,全国群体性事件由七八千起,一直上升到2006年的六万多起。

2008年,群体性事件已经突破了八万起。总体上看,充分反映当前由于分配不公、社会不公而产生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都在逐步地上升,甚至激化。

表现在

(1)社会治安案件增多。

改革开放30多年中,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出现负增长。社会秩序指数25年间年均递减2%,社会稳定指数年均递减1.1%,其中每万人刑事案件的立案率由1978年的5.5件上升至2003年的34.1件。这些数据比较清楚表明社会治安案件在不断增多。当然社会治安案件的根源不一定与民生有关,不一定与公正有关,但很大一部分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

(2)群众信访、上访大幅上升。

目前我国正处在信访和上访事件的高发期,全国的信访、上访总量逐年递增,其中群体性上访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上访过程中群体性上访近几年数量也不断增加,从群众信访上访增长说明社会利益的冲突乃至社会利益矛盾有计划的趋势。

(3)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如,由于城市房屋拆迁引起的自焚事件。自2008年后,我国群体性事件已经上升到每年8万起。特别是当前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出现比较大的事件。这些都作说明社会利益矛盾它的激化的程度。

(4)社会诚信缺失。

社会诚信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个人诚信、市场诚信以政府诚信(又称政府信用),等等。如市场诚信问题与政府诚信问题。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的一些建议,病人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首要任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高。

(1)改变依靠出口、依靠外包的局面。

(2)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转型升级。

二、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按

(一)民生问题的内涵

1、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

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直观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包括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等。狭义角度的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2、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满足认得的基本尊严会有一个底线的问题,这个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包括民众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活保障。(2)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是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3)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态

这是属于高级成面的内容,可以把它作为中长期的一个发展目标,预留到我们发展规划当中,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具有逐层推进的关系,也就是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

(二)民生问题的特点

1、直接生活消费性

2、基础保障性

3、增益不可逆性

民生政策的制定不能做加法,尽可能不要作减法,或者多用加法慎用减法。

三、现阶段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

1、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问题比较突出

现在处于我国城市低保线以下的城市居民为2300多万人,农村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为1196元,2008年年末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4007万人,现在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2、就业压力比较突出。

2008年中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就把保就业、保民生、保增长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的目标。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人口压力一直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

3、社会保障问题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社会保障这个问题都是一直比较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的大量的投入,社会保障问题得到的明显的改观。社会保障面临的两大问题:

第一、国家在养老保障方面欠帐较大,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一共欠帐2.5万亿。

第二、城市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有很大差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作的相对较好,2009年6月在农村地区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去年在五个省份二十个县开始试点。今天有扩大。各地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农民工进城没有养老保险,还有接续问题。现在的社会保险一般以省为单位,各个省份标准不一样,各省地方财政

不一样,跨省转移接续遇到许多问题。国家农村的社会保障长期被忽视,而中国的农民数量巨大,所以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尽管社会保障取得大成果,特别是农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这些方面,以后怎样去作,仍然是一些我们面临的社会保障方面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直接和我们的民生息息相关。比方,我们养老保险这个问题,养老保险给每个公民稳定的预期性收入,即使退休后。

4、教育问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

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我们在教育方面作的得到大家广泛认可。实现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书本费,补特别困难学生的特别补贴。另外我们在保证农村的中小学的校舍的维修方面也在为经费纳入各级财政保证体系,我们整个教育问题已经取得的很大的成绩。但是成绩以下,我们面临不少问题。(2)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从投入、资源分配等问题来看,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比如:上学难、上学贵、乱收费等问题。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投入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相对是少的,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投入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是不一致的。另外从我们教育资源分布来看,农村和城市的资源分配是不一样的,农村和城市差距计较大,另外就是说,其他方面来说校舍和义务教育其他公共服务这种资源也是在城市和农村有差别。城市里面尽管我们现在义务教育发展不错,但是仍然面临一些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在教育问题上,都是民生方面要重点加以改善的问题。

5、公共卫生发展滞后

公共卫生发展还不能一概而论,农村和城市公共卫生发展不一样。2008年中旬,我国开始推行新的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在短短三年历,全国农村普遍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已经突破95%,共计8.3亿人,然而,这些数据相较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显滞后。通过新农合解决农村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新农合推进速度和取得的成效是比较好的。我们的公共卫生与民生相关的问题,仍然比较滞后。(1)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平。

我国的医药卫生整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的公平性被排列在第188位,即全世界倒数第4位。我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解决分配问题,直接和每个人有关。尽管参合率大幅度提高(2)报销标准问题

各地都有不同的政府设计,且门槛还不一样。比方说我们的政府对这个新农合的财政补助的问题,尽管我们有相对较大提高,但是和医生医药水平要求相比,政府投入仍然偏低,我们的农民个人缴纳部分还相对是比较高的负担。

6、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准令人担忧

(1)称职的、符合岗位需要的劳动者的比例下降。专业和从事的行业没有需要关系,有的再就业之后需要重新就业技能的培训,和高校的教育培训的体制有关系。但是,从这个方面看,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是存在问题。教育培训的这种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有大的差距。

(2)国家劳动保护条件比较差,近年来生产事故数量及人员伤亡率比较高。

我们国家劳动保护的条件比较滞后,这个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这几年矿难频发,时有发生。一旦发生这种伤亡率比较高的。我这里有的数据。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35%左右,而矿难死亡工人占世界80%。这里面有国际统一标准,每万吨煤炭死亡率的问题。我们的劳动保护条件是很差。在比方说,我们比较发达长三角地区断肢案每年有3万起。这确实是一个事实。从这个方面看,我国劳动保护的条件水平比较差。也是我们重要的民生问题。劳动者的基本保护的条件,和个人身心安全,和整个预期收入直接相关。

7、收入差距过大现象比较明显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已由原来改革开放的55%以上降低到目前40%左右,(国际标准是60%到65%),普遍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GDP与财政的增长速度;官方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3倍,垄断行业收入和普通行业差距超过10倍,地区之间的差距在2倍以上。具体来说四个指标:

(1)基尼系数。

我国的基尼系数偏高。改革开放初期0.3多,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现在大约是0.46,突破0.4是比较不公平状态。07、08是0.46,目前大家公认数字接近甚至超过0.5。从这个方面看,我们的收入差距,我们社会不公平比较严重的地步。而按照大批学者杜立德研究成果,认为中国现在的实际的基尼系数在0.50左右,已经进入到世界上比较明显的不平等的国家的行列。基尼系数在2002年首次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后继续向0.50的红线靠拢。

(2)城乡差距。

改革开放初,城乡居民收入2.3:1。

年份

差距

2004

1:3.21

2005

1:3.22

2006

1:3.28

2007

1:3.33

2008

1:3.31

2009

1:3.33 我们整个城乡差距不低于3.33。这仅仅是收入数据的差距。而从实际上来看,从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灯,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大家比较公认的城乡分配差距已经突破6:1。官方也是认可的。我们整个城乡差距从具体收入的差距,享受到的公共服务的因素考虑在内,我们认为差距是不小的。

(3)地区之间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的发展模式等于欧洲加非洲》一书中提到:“看中国的发达地区像欧洲”。

如:人均GDP,1991年东部与西部的比例为1.86倍,2003年扩大为2.52倍,省与省之间的差距更大,目前中国最富的省与最穷省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如上海、广东的发展水平相当于欧洲的葡萄牙,而其他偏远的西部地区的发展总体水平相当以非洲的加纳。

(4)贫富差距。

调查显示,城市当中的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其余90%的一般家庭中等收入与低收入者的全部加起占所有财富55%。如果把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统筹起来,其中10%高收入者占全部包括城乡财富50%,而另外90%的城乡居民占社会全部财富的50%。这个评价保守。国外对中国的评价,中国富有阶层与城乡居民占有财富差距大。

王小鲁认为,10%的最高收入家庭拿走了其中63%的财富。城镇最高收入家庭与家庭收入家庭的实际人均收入,相差26倍(官方9倍),而按统计数据计算只有9倍。如何城乡合计,2008年全国最高10%家庭人均收入是9.1万元,全国最低10%的家庭人均收入是1500元,两者相差65倍,而按统计数据计算只有23倍。

(二)民生问题的根源

1、没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采取了“效率优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GDP优先”的发展政策,以至于造成现在“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局面。

2、真正的市场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

第一、政府职能的转变还不够到位,对微观紧急干预太多,直接影响市场在基础性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

第二、垄断的现象没有消除,导致社会利益失衡,直接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

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抵抗风险能力强化。

4、税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富差距。

5、就城乡差距扩大这个最突出的贫富差距来说,其深层原因在于城乡二元体制。

6、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通过横向比较:

国家财政:各项指支农投入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但用于农业指出占国家财政指出的比例有所下下降。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在中央财政总收入所占的比重凸现下降。

四、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的对策建议。

第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篇7

我国党政政策与工作的基础就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这是政府维稳的一个强有力手段。相对政府而言, 主要根据人们所需提供相应公共产品与服务, 政府采取的公共经济管理方式, 实现对人们基本生活的有效管理, 可以说公共经济管理能够使人们生活得到改善, 对于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 公共经济管理作用

在民生改善中公共经济管理发挥的作用被称为公共经济管理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公共经济管理对于平衡分配社会利益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政府通过平衡分配社会利益等因素实现公共经济管理的加强, 确保社会分配的客观公平。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社会分配实现平衡是公共经济管理的立足点。但随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水平, 国家财富不断增多, 影响社会分配平衡进而产生一定偏差, 并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为高水平完成社会平衡分配, 国家相继出台很多惠民政策, 政府在其主要任务中也列入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以实现政府公共经济管理的效果。在财政上降低建设支出比例, 使社会性支出不断增加, 实现由政府向公共的财政转化。相关措施的建立, 使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人们也能获得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二是, 实现人们需求离不开公共经济管理,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民生内涵得到拓展, “民生”在传统观念中主要是指人们的衣食住行, 而目前其涵义不只是衣食住行, 还涉及医疗、教育、卫生等众多方面。产生这一明显变化表明人们需求日益扩大, 政府若对民众进行如果有效管理、保持社会稳定就要使民生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政府、民众及其需求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若在真正意义上使上述三者之间关系保持相对稳定, 就有必要将公共经济管理这一因素引入。政府有效利用对公共经济的管理手段实现对社会分配的客观公平, 进而使人们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社会保持稳定。可以说, 公共经济管理对于实现民生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可为民生需求的实现提供客观条件。

3 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关系的改善

国民经济中公共经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 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有利于民生的改善。以下对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关系的改善进行初步探讨。

3.1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够使人们所需公共品得到满足, 进而实现民生改善的作用。

组织社会力量有效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开展环保工作、社会保障及控制人口等都是政府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能, 这些社会职能中, 基本能力就是公共产品, 其对于人民群众而言, 能够使其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国逐步实施的社会保障得到迅速发展, 尽管目前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基于过去而言已取得明显进步并日臻完善。随着国家不断提高重视农村社保工作, 将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农村社保体系, 进而根据农村居民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服务, 对于民生的改善具有十分积极地作用。

3.2 协调公共事业发展是政府公共经济职能, 也是实现民生改善、社会公平的有力手段。

改善民生不是改善一小部分人民群众的生活, 而是改善全部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重要的一项公共事业, 在配置公共资源时依靠政府使其公平性得到客观体现。由于配置市场经济资源过于对效率重视, 而忽视本应实现的公平。所以政府只有用于承担公共事业发展己任, 对公共资源的加强协同配置, 才能实现对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在基于确保社会公平方面使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人民群众所需的公共产品得到充分满足, 改善民生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

3.3 政府调整公共支出用以弥补市场调节产生的相关问题, 能够有力保证改善民生。

随着日益提供丰富的社保、医疗、教育及卫生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产品, 需要政府采取津贴补助、贷款优惠、税收减免及直接投资等多种补助方式, 这涉及在公共管理中政府财政对生产公共品的支出问题。对比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相对较为适宜的方式为, 政府间接生产公共产品, 不能只是参与, 而应成为重要决策的实施者, 采取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对其支出预算的利用刺激经济, 进而提高公共品供给市场的效率, 鼓励个人参与公共产品提供的活动, 但并非只通过刺激市场经济提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产品, 才能获得比较高效的市场配置。

3.4 建立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体制, 为民生改善的客观要求提供保障。

虽然当前社会中很多民生问题与公共产品供应结构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于供给不足而产生的。这需要政府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对支出的非公共品进行合理压缩, 使“服务投资性财政”向“公共服务性财政”进行转变。将公共民生领域作为政府的财政支持重点领域, 对供应的公共产品提供支持, 以国家财政支出作为人民生活改善的有力手段, 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进而使以人为本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国家在现代公共经济管理中, 若在民生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就要对公共财政体制进行深刻反思, 研究确保财政结构合理的措施, 供给高效率的公共产品, 实现民生的改善。若存在不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 在政府系统内就无法使分割的各级财政得到理顺, 各级机构部门就容易出现自利倾向, 对于改善民生不够积极, 互相扯皮。政府在公共经济管理中, 应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的所需资金, 实际供给的公共产品应认真落实才是实现民生改善的客观要求。

结束语

总之, 公共经济管理的加强能够使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 人们所需的公共品由政府予以充足提供, 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能够有力促进公共事业发展。对于市场而言, 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经济支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使市场消费经济不断降低, 实现民生改善的目标。因此, 政府在公共经济管理中不断提高管理能力, 就会不断减少遇到的阻力, 也会取得良好的改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平, 李伟利.论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理论月刊, 2011, 12.

[2]张雪娥.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J].知识经济, 2010, 8.

[3]庄德水.如何防范公共产品分配领域的利益冲突[N].检察日报, 2012-6-12.

[4]蒋瑞林.基于市场经济的公共经济管理体制的初步探讨[J].理论月刊, 2012, 9.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篇8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发展趋势

过去我国基础薄弱,所以必须跨越式发展才能赶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步伐,但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冷静下来,沉思一下今后的发展方式,那种以高能耗,高污染,高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当下的世界发展中是行不通的。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就指出:中国最大的挑战就是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同时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今后的中国更应该注重品质。无独有偶,世界银行副总裁,林毅夫以指出:未来的20-30年,中国不会像开放初期那样保持在两位数的经济增速,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经济还会持续增长,但是经济速度会有所放缓。

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大家都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今后发展的方向是致力于改善民生,通过改善民生的同时,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和发展。那具体的发展趋势在哪里?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城市发展由表及里。大家应该都知道,我国今天没有一个城市,不在搞城市建设?没一个城市,不在欣欣向荣的开发着房地产项目?但是,我们楼房建得最高,并不代表我们的城市就最好,不并不代表城市的居民就幸福。举一个例子:北京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但是,北京的给排水系统确实存在的不足,每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会听到,这是百年一遇的大雨,城市给排水系统不“给力”,城市发生内涝,为什么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我们有生之年会赶上10来次。用一句朱镕基总理的话说:“往小了说都是天灾,往大了说都是人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排水系统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发展城市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了城市建筑物的发展,根本就没有把目光看到“地下”。

因此我在这里说,今后的城市发展要由表及里。这里的“里”不是专指我们的地下排水系统,是说的这个城市面临困难问题时候的保障措施,以及应急手段,还包括这个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城市在发展的同时,有多少城市的建设者,考虑到城市的医疗,教育,卫生,以及上面提及的地下排水系统。一个城市,地上代表着繁荣,地下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良心,发展城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良心。

其次,经济发展应该兼顾农村。大家应该都知道,城乡有差距,根据国家的统计年鉴,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大约在3比1左右。有一些经济学家,为这种城乡差距进行合理化辩护:“中国的城乡收入有差距,中国的城乡花费也是有差距,因此,这种差距是合理的”。但是用一个农民的话语:“挣钱挣得的少,在不省着点花,那不就拉饥荒了吗?”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城乡消费会存在差距,因为农民的收入少,乡村居民就必须得少消费。这也就能解释我国为什么出现内需不足的原因,有消费需求的广大农民没有能力消费,而有消费能力的富人没有消费需求。

实现农民富裕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农业补贴。农业支持工业很多年,我国弄在困难时期,研究出“二弹一星”,不能不提到农业对于工业的巨大支持,而工业发展可以通过创新来提高效率,因为农业离不开生产时间,粮食、蔬菜、养殖行业的成熟时间是无法通过科技创新来改变的。当下这个时候,就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补助的方式,对农产品实行高价收购,对于无污染、绿色的农产品高价收购,这既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也会对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科技对于农业的影响,大家还是在观望中,但是发达国家对于农业没有在观望中,而是在关注中,一般都是直接给农民进行种植或者养殖补贴,其实,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确实慢,农业确实处在弱势行业中,越是弱势的行业没有政府的补助,那这个行业通过市场竞争,这个行业就会消亡。试着想像一下,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最后农业消失了,都去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粮食全部需要进口,到那个时候,粮食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吃饭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

最后,区域发展由东到西。我国东西部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差距,有人在08年时候做过调查,上海当时的发展水平和葡萄牙的发展水平相当,而中部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仅仅和非洲的赞比亚差不多。在一个国家中,有的城市富裕水平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有的地区落后水准和非洲的最不发达地区相差无几,这不能不说我们的发展存在问题。

有人说:是改革造成了今天我们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允许一部人,与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让先富之人带动后富之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了,但是先富裕起来的人和地区,没有带动后富之人。但是,参照《邓小平文选》,小平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如果改革导致两极分化,那我们的改革就是失败的改革。这也说明,改革不是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只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悖离了最初改革的目标——让人们都富裕起来,共同富裕起来。

为什么先富裕的人和地区没有起到带动作用?第一,先富的人和地区,没有带动后富的人和地区的责任。这些先富之人,缺少社会的责任感,不知道自己富裕是因为社会这个大环境造就你富裕,而不完全是你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认识不够。

第二,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先富之人和地区带动后富的任何地区。这个就是制度的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太多的制度,完善的税收制度,良好的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的诚信等等,这些制度缺失,导致没有保障后富之人和地区的方法。

第三,先富之人大都是不敢曝光的。现在很多先富之人,赚到的钱都是利用国家的政策,或者是国家的便利资源,使自己成了先富之人,这样的先富之人,他本身就不敢露富,更不敢显富,让这些先富之人,他怎么敢去带动后富之人?

种种情况,导致我国有一部分人,有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但是,先富之后和地区,没有起到真正的拉动作用,反而导致了“马太效应”,越有钱的人越富有。这就导致人民为什么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虽然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和少数先富人比起来,普通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太少了。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离不开人民,发展是人民的全面发展。发展非建多少高楼大厦,发展非实现了经济多少的增长,发展是以人民的最终幸福为目标,这才是真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以改善民生为主线[J].大连干部学刊,2010,(7).

浅谈和谐社会与改善保障民生 篇9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的和谐,而不是在某些局部领域和环节上实现和谐。具体说来,应当努力追求和不断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主要不和谐现象:

一、收入分配差距方面:

首先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来继续扩大,再其次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有所拉开,最后一些行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收入远远高于公有制经济收入。

二、教育不公平方面:

一个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之二是国家财政性投入不足,原因之三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原因之四是教育政策不尽合理,原因之五是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

三、卫生医疗保障方面: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纠纷等问题突出。

四、社会保障方面:劳动力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缺口大,就业困难;养老保障发展滞后,参保率低,覆盖面小。

五、环境保护方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发展呈“三高”即高成本、高消耗、高污染。

这些现象都经常可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收入差距的明显就不举例了。比如教育不公平:城市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而乡村教育比较落后,重点大学中城市学生的比例普遍高于农村学生,越好的学校所占的比例差距越大;高考的地域差异:有些省份一本上线率是有些省份的五倍。例如北京一本上线率为25%左右,而江西为10%左右,四川仅为5%左右。医疗保障:医疗水平城市与农村差距明显,农村医疗机构水平较低,看不了大病,有了大病只能跑去大城市。

在保障与改善民生方面,我家乡玉山县做了许多实事:

近年来,玉山县把民生工程放在重要的位置抓实抓好,初步形成了覆盖保障、救助、保险、补助的全方位民生保障体系,民生之路越铺越宽。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和解决民生问题,办好了一批又一批民生工程实事,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增强了幸福感。

与此同时,玉山县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农村低保月保障标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等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全县享受城市低保3982户8528人,农村低保11231户19407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636人,上世纪60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人员210人,共发放各低保金3526.87万元。同时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今年城乡医疗救助达26979人次,支出546.64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的目标。切实加强民生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年民生性公共财政支出20.5亿元,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投资1.23亿元实施各类教育项目204个,新建、维修校舍7.9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学校126个,新建一中宿舍楼,4个标准田径场建设接近尾声,招聘141名教师、选派城区40名优秀教师赴山区支教。高考再创佳绩,玉山一中荣获全市“七个第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进入收尾阶段,岩瑞中心卫生院投入使用。新农合参合率达99.8%。血防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化社会保障,新增城镇就业521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8万人;发放个人创业贷款8582万元、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2.61亿元、新农保基础养老金4700万元、高龄老人补贴767万元;报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金5689万元、新农合资金1.44亿元;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加强与改善民生(论文) 篇10

众所周知,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执政者的人心向背,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把改善民生当作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解除了老百姓在民生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蕴藏的消费能量才能释放出来。

让人欣喜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改善民生方面一以贯之、持续发力——中央财政拟投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民生的财力7284亿多元,较去年增长29.4%。其中,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上年预计数增加439亿元;拟投入420亿元资金,从5方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后3年医疗卫生投入8500亿元,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增加低收入群众和农民补贴,三年解决千万户居民住房问题;年内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300元和500元……

这些实实在在的大手笔数据,回应了群众的热切期盼,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政府心系群众的情怀和责任担当。它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在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形势下,政府集中力量办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使“民生为重”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与国家财力的支撑,并体现在刚性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不仅要借鉴国外经验,也要因地制宜,大展“中国功夫”;不仅要解决老百姓急需解决的生存问题,更要建立长效机制,解决老百姓的发展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执行力,在“落实”上真抓实干,不打马虎眼,绝不允许利用扩大公共投资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只有做到了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改善民生才会远离“形象工程”和“政绩秀”,才会少出或不出腐败。

信息化改善民生 篇11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政协正在“民生”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月3日~3月13日,全国政协新收到提案6069件,其中超过半数涉及物价、医疗等民生问题,与以往不同的是,2012年,信息化手段在各类民生焦点问题中,都成了“香饽饽”。

拉动内需

电子商务最热门

2011年,电子商务爆发出空前的能量。

根据阿里巴巴官方公布的数据,仅2011年11月11日淘宝网购狂欢节一天,淘宝网和淘宝商城(天猫)总支付宝交易额突破52亿元,其中淘宝商城交易额达33.6亿元,平均每秒成交3.89万元,创下了中国电子商务成交额的新纪录;京东商城继续保持着300%的增长速度;而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也将电子商务确定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业务。

而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6万亿元,同比增长33%。“网上购物中,有75%的交易需要传递实物,未来5年间,中国消费者将更重视网商的物流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能力。”全国政协委员鞠雅莲表示。但目前,中国整体物流行业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

在《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的提案》中,鞠雅莲指出,目前物流运行效率偏低,而物流企业又面临着税费和城市管理等负担,发展困难,导致物流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对此,她建议政府重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力发展社会化物流,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支持发展电子商务分仓,提高配送速度。“分仓可以降低30%的成本。”鞠雅莲说,希望政府能够对电子商务平台兴建分仓给予用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而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另一个必须环节“支付”上,政协委员张鳌指出:“我国网上支付涉及的领域包含制造、航空、物流、旅游、教育、游戏、保险、基金等各个行业。但大多数电子支付企业的数据中心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和技术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超过300家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其中101家获得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然而,绝大多数电子支付企业采用自建或租用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机房的方式,数据中心数量多、规模小、地域分散。这既不能满足第三方支付企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技术投资的规模效益,同时更不利于安全管理。为此,张鳌提交了《关于建立国家级“支付云”的提案》,建议将支付云“纳入国家‘积极财政’,并吸纳现有的若干国企资参资,挑选技术骨干、经营人才,尽早启动”,并给予“税收政策支持”。

除此之外,有专家指出,“对电子商务而言,最大、最紧迫的问题仍然是诚信问题,而这需要合理的立法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起到有效监管的作用。”

据了解,今年央视3·15晚会根据收到的各类线索汇总统计,网络购物投诉量高居榜首,主要集中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网络购物售后服务无法保障等。以食品为例,政协委员雷后兴表示,网购食品往往存在着虚假宣传、欺诈售价、卫生质量不过关、产品表示不规范等问题,但新《食品安全法》中却并没有明确将网络食品销售列入监督范围。热门的团购市场也始终处于混乱、无序的竞争状态

尽管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监管政策,但一方面政策法规出台过于密集,管理内容零散,治理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他们的态度也仍然以传统的管制为主,而非“促进”。

为此,政协委员徐晓兰向商务部提交提案,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启动制定《电子商务促进法》,并明确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应该因地制宜,实施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各项措施,坚持监管和执法透明化。

信息化

建设现代农村

作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科技为主题,首次就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和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们在2011年城镇化率第一次超过了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农村和城镇化问题时强调,在2012年年底前将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社保信息系统将作为全国最大的信息系统出现,代表着全国信息化建设的最高水平。

实际上,最近几年我国加速城镇化建设以来,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们开始意识到,城镇化不仅是盖高楼,更重要的在于对农村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才能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与现代农业的需求相比,农业信息化还是落后。”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委农技推广研究员谭志娟说,她在农技推广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受到重视。

对此,政协委员丁广志也表示,目前农业体系不健全,农民的知识文化程度有限,农村的基础设施情况滞后,农业生产规模不大,加上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成为重中之重。他在《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提案》中建议:一方面希望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除了从中央财政拨款,同时还应多渠道、多方法筹资,严格控制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有计划地开展农村信息队伍人才培养,带动更多农户利用信息资源发展致富。

“不管是标准化生产,还是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都离不开信息化,不能让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越拉越大。”全国政协委员金蔚表示,应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合作社推广应用物联网、3G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信息化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2011年10月,“中国马铃薯之乡”乌兰察布市76亿斤马铃薯滞销,随后陕西苹果和河北大白菜同样面临丰收后却无销路的尴尬。尽管政府每年通过菜篮子工程等一系列手段来缓解农产品滞销问题,但却始终治标不治本。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李武在会上提出,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不健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领域没能实现“信息流引导物流”。而政府部门在农产品生产信息与流通销售信息的衔接方面对农民的指导和服务很难做到详细及时,个别地区过于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忽视了政府服务职能。

针对这些问题,他建议落实农产品市场行情数据权威发布机制,建立相关的数据采集、发布制度和组织机构;其次,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数量与价格信息采集体系;此外,支持和鼓励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企业建立和使用电子商务的手段,有效实现农产品商流与物流的分离,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程度的提高。

“去年我儿子在家开了一个网店,这给了我很大启发。”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表示,“互联网成本低、具有跨地域的信息沟通功能,空间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农村地区的农林产品对接到全国市场。”

在吴鸿看来,农林产品借助电子商务开展销售渠道,如果得到政府支持,对农民增收将是个重大利好;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也要和当地的传统特色产业相结合,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除此之外,吴鸿还希望通过利用电子商务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活力,“目前,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它在容纳就业、创造需求、机制灵活、技术创新、扩大出口、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宽带升级

打破“宽带不宽”

“交最贵的网费,用最慢的宽带。”一直以来,中国的宽带速度饱受诟病,也是中国网民的一个心病。

根据CDN服务商美国Akamai公司数据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世界平均网速为2.7Mbps,平均连接速度最快的是韩国、中国香港和日本。而中国内地以1.4Mbps的网速排在全球第90位,但是费用却比韩国高20多倍。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去年12月发布的《中国宽带用户调查》指出,中国内地固定宽带用户上网1M带宽每月费用实际折合13.13美元(约83元人民币),是越南的3倍、美国的4倍、韩国的29倍、中国香港的469倍。

“虽然我国信息化水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宽带建设滞后使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国际差距越拉越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安徽公司总经理郑杰表示,很多国家政府已将宽带列为和水、电、气、公路一样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我国内地的通信运营企业却还在为了使光纤进入小区和大楼而大伤脑筋。光纤到户进程严重滞后,更不用说农村地区的宽带网络建设了。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列入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他强调,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而提请大会审议的《关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也进一步明确提出将要实施“宽带中国”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工信部已就“十二五”时期的宽带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将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列为2012年重点工作,并将于全国两会后推出“宽带上网提速工程”专项行动方案,确定阶段性的量化目标。苗圩介绍,我国宽带提速的目标是:到2015年末,城市家庭上网带宽达到20M,农村家庭上网带宽达到4M,有条件的省市网速将更高。同时会要求运营商提速不提价,以实现宽带使用收费的相对下降,并鼓励运营商继续降低实际收费。

这无疑标志着,我国的宽带发展已经实现了从行业战略到国家战略的飞跃。

相关预测显示:就全球平均而言,宽带普及率每增长10%,就会推动GDP增长1%;中国宽带普及率每增长10%,将拉动GDP增长2.5%;中国在建设宽带网络方面投资500亿元就可以增加84万个就业岗位。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辉在《关于加强国家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案》中指出,当前我国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四大问题:第一,宽带普及率低,且宽带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数字鸿沟”还有扩大趋势;第二,宽带接入网明显落后;第三,宽带价格偏高,宽带市场竞争不够充分;第四,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拉大。

“很多发达国家认为,宽带能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所以从国家的政策、战略推动宽带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的过程中,要突出国家的主导作用,落实建设投资,设立普遍服务基金,有足够的政策激励力度,避免资源盲目投入,使中国的宽带建设能够后来居上。“全球已经有30个国家建立了宽带普遍服务基金,除了强调运营商发挥社会责任以外,政府该出手时要出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也在两会上提交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案,建议采取政策措施支持实施宽带战略。在加强光纤等有线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无线网络的作用,大力建设无线宽带网络,包括3G网络、TD-LTE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等。

“在国际社会数字鸿沟缩小的同时,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宽带鸿沟却在加大。”徐辉指出。对此首先要加强国家宽带发展的顶层设计,从宏观层面制定国家宽带基础设施发展战略,推动宽带网络体系有序发展;其次,要加大对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府主管部门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适当的财税政策,进一步开放市场,鼓励竞争;在此基础上,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推动农村宽带的发展。同时改革现行带宽网络运营体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各网络服务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整合网间资源,统一网间流量交换的价格形成机制。

智慧城市要自主可控

从去年两会开始,智慧城市的热度持续了一整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已有上百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案,各地政府、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软件提供商、应用及内容提供商等,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智慧城市产业中,大规模的城市信息化升级已经开始。

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在今年的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问题。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技术的融合决定了如何发力和创新。智慧城市将是下一个5〜10年的创新点。”全国政协代表、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为表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一方面给老百姓、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好处,但也反映出很多的社会矛盾。既包括就医、就业等民生方面的矛盾,也包括交通、环境等城市现代化管理的矛盾,以及产业升级的矛盾。“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帮助一个城市解决这些挑战和矛盾。”

早在2010年,郭为就在国内率先提出以“融合服务”为特征的智慧城市战略。“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智慧城市要将政策‘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充分融合。”郭为在完成《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案前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智慧城市的建设,将直接关系到相关大行业及信息产业安全,如果处理不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自主创新的问题,信息产业将会受到严峻挑战。因此他建议,支持和鼓励国内领军企业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智慧城市创新联盟,并构建起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促进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

“目前在建设智慧城市中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对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技术支持等发展环节有待优化。”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建议,以打造智慧社区为基础,促进城市的智慧化发展、智慧化管理与智慧化生活全面发展。加快中央及各省市的基础数据库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快提高信息网技术研发水平,应坚持“自主可控”原则,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特别是以传感器、传感网络、无线网络作为先导,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提高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智能化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也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自主可控、国内主导”的理念。事实上,上海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共设立了24个专项119个项目,其中大部分项目都坚持自主可控的原则。

“希望通过“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改变我们目前的窘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浙江公司党组书记张新建在《关于强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规范的建议》的提案中表示,目前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范,智慧城市的快速复制和规模推进一直受到制约。一方面是各地各部门各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城市基础数据难以共享,无法发挥信息融合的综合效应;另一方面,全国上百个城市都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同时,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城市的“智慧”程度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张新建建议要加快行业标准的统一与规范。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的“智慧城市”相关应用和产品方面的核心技术,尽快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链接·晒提案

关于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提案

财税政策是调控经济,体现产业导向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为专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扶持力度偏弱,覆盖面不全,相当一批企业难以享受到优惠政策。

为此,政协委员陈放提案建议,整合现行扶持政策,出台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统一认定标准,有针对性的涵盖各主要税种,形成普惠性 政策激励机制。

在此基础上,区别不同发展阶段,制定针对性扶持措施,比如在起步阶段尽可能消除税收负担,鼓励风险投资;高速成长阶段强化增值税优惠措施。

关于发挥电子信息监管技术优势建立国家医改信息共享平台助推医改突破体制“深水区”的提案

近几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利用第三方公共电子监管平台,实现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和监管资源综合利用,在确保药品安全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医改需要综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和技术平台支撑,单靠卫生医疗单位目前的信息化水平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再加上医药整体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弃,各个应用系统相对独立,标准、流程、业务缺乏统一标准,因此降低了医疗信息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

对此,政协委员陈晓颖提出:首先,将电子监管平台作为国家医改信息共享平台,将电子监管码纳入国家标准,并以此把药品数据纳入监管数据库,实现药品实时监督;其次,建立联网联合,信息共享医改联席会议机制,实现国家医改共享信息增值应用;同时依托电子监管网,建立国家网上药品信息发布平台,实现电子处方信息共享促进医药电子商务化。

关于将智能电网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的提案

当前,全球在能源安全、能源效率、能源环境等方面均面临重大挑战。发展智能电网对于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保障能源安全供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提高民众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一篇:考场纪律要求下一篇: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