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节日

2022-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西方国家节日

从西方传统节日看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也相互交融,一些弱势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强势文化的侵蚀。并且它们在侵蚀时,不是以一种强硬的而是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渗透。就拿节日来说,传统节日是在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形成的,我们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传统节日。然而,今天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不喜欢我们自己的节日。从多方面考虑,我们可以探寻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原因。

关键字:传统节日;文化渗透;西方文化

一、 传统节日介绍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体系和自然经济中,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与此不同的是,西方文化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当然,西方社会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它们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万圣节等等。笔者主要以圣诞节、情人节为例浅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

二、文化渗透的表现

圣诞节源于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Jesus Christ)的诞生,公认的日期是每年的12月25日。圣诞节从最初的宗教性节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民性节日。

(一)圣诞树

圣诞树可以说是圣诞节最重要的点缀物。圣诞树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青树(如杉、柏等),或用松柏树枝扎成一棵塔形圣诞树。树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金银纸片、棉花制成的雪花和五颜六色的彩灯、蜡烛、玩具、礼物等装饰品。树顶上还装有一颗大星,代表耶稣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人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树上的彩灯或蜡烛则象征着耶稣是世界的光明。在圣诞之前的几天,在中国的不少地方尤其是大城市,也可以看到装扮各异的圣诞树。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圣诞树的象征意义,只是为了赶时髦、凑热闹。但就在这种“凑热闹”的过程中,人们不知不觉地认同了西方的这种节日文化。

(二)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是西方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是圣人与神灵的结合体,亦是仁爱与慷慨的代名词。人们普遍认为,圣诞老人是一个留着银白胡须、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头戴红色尖帽,身穿白皮领子的大红袍,腰间扎着一条宽布带。傳说圣诞老人在圣诞夜驾着八只驯鹿拉着满载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国来到各家各户,从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糖果、玩具等礼品装进孩子们吊在壁炉和床头上的袜子里。圣诞老人的形象深受孩子们和年轻人的喜爱。在中国的民间故事里不乏和蔼可亲的人物形象,却没有一个像圣诞老人如此流行。尽管圣诞老人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但是人们认同并以实际的方式接纳他。在西方社会中,虽然圣诞老人很可能由自己的亲人所扮演,但不少孩子甚至青年人都希望自己能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可见,人们认同了这种节日文化符号。中国人对圣诞老人的接受是无形中接受异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的一种重要表征。

(三)平安夜

基督教徒们组织歌咏队在圣诞前夜(12月24日晚至25日晨)到各教徒家去唱圣诞颂歌,传报佳音。据说,这是模仿天使在基督降生的那夜,从伯利恒郊外向牧羊人报告基督降生的喜讯。颂歌很多,比如《平安夜》《铃儿响叮当》《小伯利恒》《东方三贤士》等,内容当然大都与耶稣的诞生有关。按照习俗,庆祝圣诞节时,人们互赠圣诞贺卡和圣诞礼品。贺卡可以去商店买,也可以自制,重要的是写上祝词与自己的姓名。赠贺卡一般要根据对方的兴趣爱好以及与自己的亲密程度而定。同事、同学、朋友甚至家庭成员之间均可互赠贺卡和礼品。这是一种最普通的庆祝圣诞节的活动。这些习俗在当下中国的年轻人当中也是非常普遍的。另外,中国人按照“平安夜”这一叫法创造了一个小活动,即在平安夜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送一个苹果,通过“苹”和“平”音节相同,以取“平安如意”之意。

关于情人节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相传公元3世纪,古罗马战事不断。当时的暴君强迫年轻男人入伍,男士们为了逃避兵役,便以结婚为借口。暴君一怒之下,下令禁止结婚,甚至不准谈情说爱,以强迫青年男子加入军队。修士瓦伦丁对此深表同情,冒死为爱侣们秘密主持婚礼。后来事情泄露,瓦伦丁被捕处死。世人为了纪念他的英勇行为,奉他为情侣的守护神,并将他的殉难日(2月14日)定为情人节[1]。笔者对情人节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总结如下:

(一)情人节比“七夕”节更受欢迎

我们可以感受到,每年2月14号的情人节的气氛远比农历七月初七的节日气氛浓。“七夕”节被年轻人叫做“中国的情人节”。按照我国民间传说,七仙女是一个心灵手巧的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她和牛郎在鹊桥相会。七夕在古代又叫做“乞巧节”,妇女们在那天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如坐看牛郎织女星、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等。“给七夕‘穿靴戴帽’封为‘中国情人节’的最早建议是:在1993年,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徐惟诚提出:‘何不搞一个中国的情人节?’1993年3月11日的《报刊文摘》,转摘了当年《时事报告》第2期所刊登的徐惟诚的报告,其中提到:我们的传统节日,有许多被淡化了,没有过去那么热闹了,这似乎不太合算;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白居易写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月七日长生殿的誓词。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一天当作中国的情人节,省得小青年去过外国的情人节。”[2]由此可见,在外来节日文化渗透的压力下民间流传的“七夕”成为中国年轻人眼中的情人节。

(二)对语言文化的渗透

对于现在的情侣、夫妻而言,“爱”这个字的使用已经是再频繁不过了。然而,在中国古代,男女之间不会直接用“爱”来表达爱意,而是用“思”字。

(三)对消费文化的渗透

每到情人节时,人们喜欢赠送玫瑰、围巾、巧克力等物品,并且赋予其原本中国文化未赋予它们的特殊含义。比如,玫瑰已经成了表达爱意的象征,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意的方式是互赠贴身的饰物,如女方会给男方自己的一小撮头发和发簪,而男方会给女方自己的祖传饰物等等。现代社会中,玫瑰、围巾、巧克力这些物品已经成为情人节必不可少的东西,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极其乐于生产这些产品并且极力推广。因此,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 原因探析

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不是以一种强制性的方法,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涌入国内的,而且人们很快就毫无防备、毫无抵触地认同并接受了它。这种现象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

(一)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大量引进

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发展一起进入中国。国门大开,学者们纷纷译介西方书籍。出国归来的华人、华侨把西方的生活习惯带入中国。中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过去的价值观并创造和适应新的价值观。长期以来坚守的“集体主义” “奉献精神”被解构,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过去的简单化、单一化变得复杂化、多元化。而西方国家也借势极力吹嘘、宣传他们的文化。而经济发展使中西文化的交流成为发展趋势,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更加剧了冲突的程度:西方节日文化,热衷于挖掘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中国则提倡“集体主义”,它尊重人但并非注重个人价值和个体自由发展,而是强调集体第一,是一种以道德为旨趣的道德人权主义。[3]因此,在传统文化中,西方更注重个体、张扬个性,中国更多地强调以集体、大局为重。

(二)传媒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使文化渗透更加方便

现代文化以青年人特别是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宣传教育的对象。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英语教育使英语国家的文化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于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却不清楚中国的七夕节、清明节有何来历;热衷于国外的圣诞晚会、玫瑰花和巧克力,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屑一顾。我们身边的媒体也将世界各地的节日活动加以报道和渲染,无形地影响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的节日文化观。

(三)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使人们有精力去感受西方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传统节日反倒受到冷落。除夕夜,年夜饭上的饺子早已失去鲜美滋味;原来全国人民期待的春节晚会,也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然而,国外的节日却日益受到吹捧,尤其是从小吃着麦当劳、看着好莱坞大片长大的年轻一代,谈起西方节日来如数家珍,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则越来越陌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谈到中学生过情人节时说:‘大多数中学生是带着游戏的心态来对待这个节日,而不是真的在谈恋爱。中学生的生活压力其实很大,他们也感到寂寞,任何一个节日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点缀和调剂品,也是他们异性交往的渠道和借口。’”[4]

(四)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大肆渲染炒作

精明的商人是不会错过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所带来的商机的。他们挖空心思去创造消费。当圣诞、情人节到来的时候,各大商场都摆放着有关这个节日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商家为了争夺市场,大肆渲染炒作。这无疑也对国民进行了洋节文化的宣传,增强了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人的吸引力。

注释:

[1] 参见陈科峰《西方节日的文化底蕴与跨文化交际》,《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2] 张海艳:《传统节日文化的大众传媒解读——从七夕到“中国情人节”》,《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18期。

[3] 参见薛晓萍《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谈中西文化交流》,《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 赵美玲、赵以保:《对“洋节”热的思考》,《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第6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作者:邓小龙

第2篇:西方节日中的少儿汉语教学

摘要:身在国外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不仅可以通过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汉语教学,同样可以利用所在国的传统节日进行语言教学,此举不仅有助于教师融入当地文化、促进师生融洽关系,还可以激发学习汉语的兴趣、同时拓展学生词汇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本文以罗马尼亚的圣诞节为例,通过利用西方节日进行少儿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具体教学方法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希望对从事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志愿者们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革新与发展。

关键词:西方节日;圣诞节;少儿;汉语教学

一、西方节日文化与汉语教学结合之可行性

一般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师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活动承载汉语言教学内容,是比较常见的做法,这一做法符合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准则。这一教学方法从语言文化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中国的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等,通过讲座、上课、活动等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不仅如此,从教师的角度,这一教学方法操作难度不大,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汉语教师、新手还是老手教师,都会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中国文化,教授语言。

同时,在基础教学方法相对成熟的条件下,对于在外任教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而言,了解所在国的语言文化和节日习俗是一门必修课,无一例外会成为培训内容,此可谓以西方節日为契机展开汉语教学的信息条件。庆祝当地的节日,与学生同乐,不仅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促进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让学生适时地学到一些有用的汉语表达。因此,志愿者在所在国,可利用当地传统或盛大的节日,上一节生动有趣又实用的汉语课。

圣诞节的地位与我国的春节类似,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以笔者任教的罗马尼亚为例,该国的圣诞假期一般为两个星期,中小学生则可享有三个星期的假期。在圣诞节假期人们会通过各种通讯手段传递祝福和问候,到处可见人们拎着各种节日用品。圣诞节与春节的相似性还体现在其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圣诞前夕,罗马尼亚的汽车站、火车站、机场都是人满为患,罗人也像中国人一样,都会排除万难赶回家与亲人团圆。

在节日活动的内容方面,圣诞节活动和春节活动也是可类比的,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现代圣诞节和春节的活动形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借鉴与影响。过圣诞节时,人们会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糖果,这点和中国春节中的活动一致;圣诞节的活动还包括装扮圣诞树,而春节的活动包括大扫除、贴对联、剪窗花和挂灯笼等等;罗马尼亚人在平安夜会互相赠送贺卡,贺卡上会写上祝福语,而中国传统的百年活动以及现在的发短信、微信拜年,也是表达祝福的方式;圣诞大餐和中国春节的年夜饭,更是完全相同的活动形式。由此可见,我们暂且放下这些相似之处的形成原因不表,其相似性决定了我们利用现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与汉语教学结合的思路,套用在利用西方节日作为汉语教学活动形式载体的可行性。

追根溯源,获得汉语交际能力是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终极目标,也是对外汉语教师想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如果以此目标为考量,交际化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上,还应当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的语言材料是得体、真实的,是交际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并且交际情景也应该是鲜活、真实的、现实的交际中存在的情景,这样才会起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效果。节日文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特点,开展这类活动,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笔者以所在国罗马尼亚的圣诞节为例,将西方传统节日与汉语教学相结合,上一堂有特色、有趣的少儿汉语课。

二、利用西方传统节日进行少儿汉语教学之具体措施

虽然罗马尼亚的儿童不同于美国或者西欧国家的孩子,学生性格相对内向,课上也是比较安静地认真听讲,很少有挑战教师权威的孩子,但是针对儿童学习的特点,少儿汉语课还是不能单纯知识输出,因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保证他们学习的效果,仅使用一种活动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无聊,不能集中精神听老师讲课,而是尽可能多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多种课堂活动,让孩子在乐中学。因此,以西方圣诞节活动为载体的汉语教学活动也应遵循这一思路,将不同教学方法恰当地融合完善,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祝你圣诞快乐》这首歌,由于旋律是他们耳熟能详的《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所以,在一开始,学生们都是可以跟着哼出来的,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然后将歌词发给学生,“我们祝你圣诞快乐…祝你新年快乐,把星星带到,每一个角落,把新年的心绪,带给你们和我。”第一步是正音阶段,带着学生读歌词,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其次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大意,最后就可以带着学生唱歌。当学生唱会这首歌之后,就可以带着学生学习歌词里一些实用的表达,如“祝你圣诞快乐”、“祝你新年快乐”,并且可以扩展“祝你生日快乐”。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制作圣诞贺卡这样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颜色、数字词语,同时补充与圣诞主题相关的扩展词汇。与圣诞主题相关的词语大概有十多个,如圣诞节、新年、圣诞快乐、新年快乐、圣诞树、圣诞老人、星星、礼物、袜子、帽子、胡子、圣诞贺卡、鹿、铃铛等,在网上找到未填充颜色的简笔画,缩小到一张纸上,打印下来发给学生,如此一来可以带着学生复现四至五遍新学的词语,第一遍是跟着老师识读所有的词语;第二遍是老师随意说出一个词,让学生剪下简笔画;第三遍是老师打乱顺序再说一遍,每说出一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贴在贺卡上;随后让学生自己说一个词,其他的学生找到那个简笔画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一遍每一个学生轮流说出自己贺卡上所有的词语,并通过抢答,复习之前学过的颜色词语和句型,如“这是什么颜色?这是红色”。少儿动手自己制作贺卡,不仅开发儿童的智能,培养其动手实践的能力,还可以起到调动儿童积极性的作用,这些措施能够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变换中兴奋起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注意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利用西方传统节日进行少儿汉语教学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圣诞节在罗马尼亚人的眼中,相当于中国的春节,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人们热情积极,节日文化自然具有愉悦怡情的功能。因此一堂以圣诞节为主题的汉语课堂具有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特点,开展这类活动,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这类活动贴近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会使学生对汉语课堂产生更强的兴趣,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扩大词汇量

笔者在罗马尼亚的少儿汉语课堂,用的教材是《汉语乐园》,里面只有一些非常基本的数字、家人、五官等词语,并没有非常贴近生活、儿童感兴趣的词语。记得在万圣节上课的时候,学生都是穿着各种奇怪的衣服来到教室,一个女孩还问女巫、南瓜、圣诞节用汉语该怎么说,当他们学到了这些词语后,显得非常激动,每个人都抢着要多说几遍,因此,利用西方传统的节日教相应的汉语词汇,可以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如圣诞节时,可以教礼物、赠送、家人、团聚、袜子、帽子、雪、雪橇、北极、圣诞树等等。同时,可以对比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向学生教授一些春节、红包等这样的表达。

(三)增加实用性

圣诞节相当于罗马尼亚的新年,圣安德鲁斯节是罗马尼亚特有的节日,为纪念某位圣人而人为设定的节日,这些节日都与罗马尼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反映罗马尼亚的国家文化和生活习俗,如果我们利用现有的罗马尼亚节日进行教学,相比于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减少由于对相关节日不了解产生的误解和理解障碍,增加学生的开口率。通过这一方法学习的词语来源于生活,能够更加方便、直接地应用于生活,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实际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当学生真正在家过圣诞节时,看到父母为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就会想起汉语课上学习到的词语。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在国的文化、促进师生融洽的关系。

(四)强化记忆

首先,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尤其是视频的运用使得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多种方式输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其次是通过亲手制作一些小贺卡的方式,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强化记忆。儿童并不善于预习和复习,我们需要利用课堂活动,尽可能多地去复现词语,以不同的形式重复的遍数越多,越能刺激强化学生的记忆。新学的词语正好是节日的时候会用到的,如在家里看到了圣诞贺卡、圣诞树、看到了家人准备的礼物,就会不自觉地想起课上学习到的汉语表达,这样可以做到课上学习强化、课后复现巩固。很多知识不需过多机械化地强调或者填鸭式灌输,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学习到并产生深刻的记忆。

四、总结

语言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我们依托于教材但不能完全地依赖教材,尤其是对于零基础、只是想要多一点了解中国的少儿兴趣班而言,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材陈列的知识点,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即使在短期内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课堂体验不好,学生们会渐渐地丧失了对汉语学习的兴趣,这样不利于汉语人才的长期培养。

笔者在罗马尼亚已生活近四个月之久,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多数学生选择汉语仅仅是出于对中国的好奇和兴趣,想要多了解中国,这有别于应试和实用这些国内学生学习外语的常见目的。出于兴趣班的考虑,汉语课堂应多一些课堂活动,以恰当的教材为基准,实用性为主,拓展相关主题词语。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多数从事汉语教学的志愿者都将目光集中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上,希望利用中国的节日,让更多学生了解我们的习俗和背后文化意义,而对于所在国的节日,却视而不见,认为与自身无关。对于出国志愿者而言,多了解所在国的语言文化节日,更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适时地利用西方传统节日进行汉语教学显得尤为迫切,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用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吕诗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J].外语教育技术,2014 (14).

[2]房宁.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留学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7(7).

[3]郭珍.中国传统节日的教案设计[D].山西:山西大学,2013.

[4]张丽丽.中国传统节日与对外巧语文化教学[D].郑州:郑州大學,2013.

[5] 郭丽荣.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 [J]. 课外语文,2015(18).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7]孟国.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M].天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

[8]欧阳巧林.春节和圣诞节节日元素的对比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

[9]欧阳祯人.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几个问题[J].长江学术,2007(4).

作者:侯世文

第3篇:中西方节日比较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摘要] 文章通过对中西方节日的比较寻找他们的差异和共同点,根据分析结果探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方法,指出民歌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优秀载体。

[关键词] 中西方节日 文化软实力 民歌

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节日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许多年轻人对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不甚了解也缺乏激情,却盲目地追求庆贺西方节日。西方节日的涌入带动了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于国外生活的向往,而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却日渐被冷落,与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濒临消亡的危险。有学者质疑中国的节日能否同样影响外国友人,推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如何能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2006年12月来自北大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提出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他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①。面对西方节日的冲击我们虽应以开放的态度了解西方节日以扩大对外交流。但同时更要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位性,关键是使国人深入了解中国节日的起源、特色,及其反映的民族心理、民族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探索其折射出的文化底蕴。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西方节日比较

1.中西方节日所呈现的差异

(1)节日命名方式差异。中国节日多以“岁时节令”命名,西方节日多以宗教人物和事件命名,反映了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世俗性与宗教性的差异。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存依赖于土地。农作物的长势是百姓心情的“调控台”,而农作物的长势势必受节气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节庆多依照农历节令产生。中国最重要的节日—— “年”即是如此。按照古书记载,“年”本身就包含有五谷成熟、丰收的意思。又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也可写为“端午”。 再如八月十五谓之“中秋”,又名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还有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重阳为农历九月初九,腊八为农历十二月初八。

西方主要流传了宗教性节日。统治西方人们思想和道德的基督教受到了广泛的尊崇。因而围绕基督教的各种宗教活动被人们作为最重要的节日延续下来。集中表现为复活节、大祈祷日(丹麦特有的一个宗教节日)、耶稣升天日、降灵节、圣诞节等。此外,西方国家也不乏有些为纪念曾为民族或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而以其名命名的节日,如哥伦布纪念日(又称发现日), 情人节,卡蒙斯日(即葡萄牙国庆日),圣马力诺节(即圣马力诺国庆日)。

(2)崇拜对象及崇拜方式的差异。西方节日主要体现对上帝的崇拜。因为基督教世界里神只有一个——上帝。西方宗教节日的庆祝因各国风俗而异,但必不可少的项目是做礼拜或洗礼等宗教活动。复活节的日出礼拜可追溯到古代庆贺日出的春节活动。复活节期间穿新衣服象征新生活的风俗来自早期基督教徒于复活节举行的洗礼活动。在耶稣升天节,信徒们要去教堂望弥撒,或早起去聆听唱诗班的晨唱。天主教会举行庆祝耶稣升天节的弥撒。在圣灵降临节中节日庆祝活动要从教会特别主日礼拜延伸到街头的表演和狂欢,在这个节日行洗礼和坚信礼对基督教徒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圣诞节前夜人们前往教堂做晚弥撒或晚礼拜。

中国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人文精神与自然崇拜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其基本的哲学思想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和谐共处,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因中国地大物博,国人崇拜神的种类、方式、祭典仪式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在古代春节来临人们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腊祭祈年既为祭祀先祖、百神,又使农民在农事之余得以休息和娱乐,并祈望丰收。再如上文提到的“腊八”也是人们在丰收后举行盛大祭典大拜天地祖先。腊祭所拜之神据文献资料所载有:先啬神、司啬神、农神、邮表畷神、猫虎神、坊神、水庸神和昆虫神。

(3)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西方的送礼文化。中国这样一个传承千年餐饮文化的泱泱大国在重要的传统节日中自然少不了特色美食。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大年初一第一餐各地所吃颇有讲究:湖北团风人喝鸡汤象征平安;江西鄱阳人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福建闽南人吃面寓意年年长久;台湾人吃“长年菜”寓意长生不老;关中、河南部分地方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中秋节吃月饼,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用月饼寄托思乡之情。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团圆吉祥。“腊八”喝腊八粥延年益寿。端午节吃粽子为纪念屈原;寒食节吃寒食纪念介子推。

而西方的节日食谱很少有特定的文化意义,且许多节日的食谱相近。可以找到特别的象征意义的要属情人节的巧克力,象征甜甜蜜蜜、美满幸福,可它主要不是作为食物而是作为礼品表达其象征意义的。真正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复活节”的彩蛋,因为基督教把彩蛋当作新生命的象征,基督复活的象征。

虽然西方节日的饮食文化没有中国的博大精深,但他们节日送礼文化却传达了特有的民族精神。每年送礼之王当属圣诞老人。他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传达的使者。圣诞节的活动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给予与获取。“父亲节”、“母亲节”,孩子们送鲜花或小礼物以表达他们的爱和感激之情。“情人节”,不仅爱人间而且朋友间互送礼物。这些小礼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4)中国人重视亲情,关注国家发展,西方人崇尚个性张扬,关注自身的快乐。中国节日多以家庭、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渡。中国人强调“有福同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喜欢与亲友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互送美好祝福。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活动大多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家庭观、民族观和社会群体观念,如除夕吃团圆饭、春节期间拜年、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赏月吃月饼等。中国人讲究举国同乐,普天同庆,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因为这样的心理中国才能连续二十多年组织强大阵容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春晚中回顾过去一年的收获与成就,传达真挚的祝福,表达对国家最美好的祝愿。

西方人在节日中十分注重“个性的张扬”。在风靡欧美的狂欢节中每个人都充分张扬自我,释放自我。狂欢、游行和聚会是西方节日中重要的自我释放方式。在宗教和历史的影响下,西方人追求欢乐,也通过忏悔、内省或祈祷净化个人灵魂,寻求自我解脱,他们更关注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2.中西方节日所呈现的共同点

(1)两者均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各国人民都庆祝新年的到来,都向亲友表达良好的祝愿,对未来生活有美好的期待。

(2)两者都传承尊老爱幼的文明火种。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老人为后来人创造优秀文化,精湛工艺,他们挥洒汗水而奠定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根基,因此中国人讲究不能忘本。西方人同样感激辛勤抚养自己的父母。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就是对所有父母的价值的肯定。

(3)两者都敬仰纪念重要的历史人物。中国有端午节、寒食节,西方有哥伦布日、圣露西节,纪念人们心中的英雄。

(4)两者都追求完美的爱情。西方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七夕节。人们都利用这样的节日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慕之情。

(5)两者都有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中国有腊八节,西方有感恩节。无论在以农业还是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人们都希望自己一年的辛劳有所收获,渴望过上富足舒适的生活。人们借此节日感谢神灵的保佑,犒劳辛勤的劳动者,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衣食无忧。

结论

1.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民族艺术体现重要价值

就节日本身而言,因各国迥异的历史而存在差异,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种类颇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现了我泱泱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历代信奉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思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现代的建设和发展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的饮食文化显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善良。中国人重家庭,重亲情,关注国家命运的传统彰显出中国人强大的凝聚力,是国家坚实、强大的基础!是国家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因此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西方节日有着诸多差别也呈现出许多共同特征,表现了人们共同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在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的同时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踏出国门。中国与法国、俄罗斯互办国家年使中国文化得以展示于世界舞台上,吸引更多外国友人关注了解中国文化。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巧妙途径——民族艺术。人们都有对艺术、对美的追求,因此民族艺术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因民族意识的差异所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不妨求同存异。首先根据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用我们的民族艺术感染外国友人,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而后逐步传播中国文化,用中国的优秀文化影响与我们相距甚远的西方文化,跨越国界,消除隔阂,从而为我国经济的跨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运用民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笔者在研究民歌的过程中发现民歌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优秀载体,从而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民歌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的结晶,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基于上文对于中西方节日比较得出的中西方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可知民歌中所展现的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富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必然能够引起外国友人的共鸣。外国民歌也具有记录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表达人们美好心愿的作用。同时,中国民歌内容极其丰富,它所展现的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对国外友人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因此民歌能够担当起中国文化传播的桥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注 释:

①周锋利等.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OL]http://news.sina.com.cn/s/p/2006-12-21/103811850958.shtml,2006,12.

参考文献:

[1]盖国梁.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宋兆麟,李露露.图说中国传统节日[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2006.

[3]朱子仪.西方的节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J].鸡西大学学报,2009(8).

[5]冯建民,许丽红.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周婷

第4篇:西方国家节日趣谈【论文】

西方节日趣谈

高一八班 赵婕

在中国 ,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例如,重阳节、清明节…等等。

像清明节那天,大人小孩通常都要吃煮鸡蛋,此外还要爬山、郊游,真是热闹非凡。但大家是否知道,西方国家也有一个与鸡蛋有关的节日,那就是———Easter(复活节)。

在信奉基督教(Christianity)的国家,人们把复活节看作是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宗教节日,它被定于每年的3月21日或此日后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Easter是纪念耶酥(Jesus)被钉上十字架后死而复活的日子。圣经相传耶酥的受难日是从Friday到Monday。因此,在复活节期间工人也可享受从Friday到Monday为期四天的假日。

与复活节有关的是the Easter rabbit(复活节兔子)和Easter egg(复活节彩蛋)。相传在复活节的前一天,复活节兔子会把煮熟的彩蛋送给乖巧的小孩,这种彩蛋叫复活节蛋,象征着死而复苏的生命。因此,人们要把Easter egg赠送给亲朋好友。如今,在西方国家,许多大人在复活节前,都煮了鸡蛋染好,或买来彩蛋,提前做好准备。到复活节那天,许多家长一块,领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们一同来到野外,孩子们都提着小巧玲珑的篮子。这时候,家长们把彩蛋藏到草丛中、岩缝里,让孩子们去寻找。谁找到的最多,谁就有好运气。这时候,大地复苏,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清新的空气中飘荡着大人孩子欢快的笑声,仿佛阳光照耀下的一切事物,都沐浴在幸福宁静之中。

情人节是一个属于朋友的日子,属于家人的日子,属于情人的日子。在西方,情人节不但是表达情意的最佳时刻,也是向自己心爱的人求婚的最佳时刻。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情人节,那就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当晚牛郎织女要在银河相会。2006年是个特别的一年,因为农历闰七月,所以就有2个七夕情人节过,加上2月14国外的情人节,所以2006年就有3个情人节过拉,实在难得一见 。

加拿大推崇多元文化,节假日便也因民族的众多,地区的差异而数不胜数,所以在加拿大也有许多他们的节日。

新年 ( New Year`s Day),每年1月1日。过法象中国人过年,人们通宵开party,看电视, 喝啤酒,休息放松,迎接新的四季轮回。很多人在新年许愿,希望 在新的开端有所改变。 比如,某人讲,他要戒烟;另一人讲,她 要 更努力 地工作,多挣些钱。但往往新年过后 几个星期,他们已经把自己的许诺忘得一干二净,又我行我素了。

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10月份第二个星期一。加拿大的感恩节和美国的感恩节不在 同一天。在此日,每个人借此机会表示自己的感谢之心。大家感谢土地为他们带来的丰收, 感谢上帝给他们的健康;孩子们感谢父母的关怀与

照顾,学生们写卡片给老师感谢他们的教 导,朋友们互相感谢帮助,还有许许多多的感谢。这一天很多人从工作岗位回家,晚间全家 人欢聚一堂举行丰盛晚宴。南瓜饼是常见的感恩节食物,火鸡是感恩节的标志吉祥物。

圣诞节 (Christmas Day),12月25日,其过法与别的国家无二。这个节日是全世界都较熟 悉的 ,也是西方国家最大的节日。12月25日是耶酥 基督诞生的日子。早期为宗教节日,主 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徒的节日。现在成为很多人传统习惯的节日,但有些信奉其他宗教的人 并不过圣诞节。在12月初,人们已经压抑不住对节日的向往,已经开始做准备迎接圣诞了。 此时在大城市如多伦多,便出现有圣诞老人游行的活动了。圣诞节前后是许多商家的重要商 业机会,是一年中的购物高峰。人们购买礼物赠送亲友,采购食品等。最有标志性的东西要 数圣诞树了。大多数家庭在客厅里摆放圣诞树,上面挂满了彩灯和装饰物。各家房前的树上 也由五彩缤纷的灯装点,大街两旁闪烁一片。主餐必有烤火鸡。一只整个的火鸡有时需要烤 六七个小时。圣诞老人(Santa Claus)经过烟囱钻入房内,给孩子们在靴子里放礼物(只 是传说)。圣诞之夜(Christmas Eve)是使人们沸腾的时刻,与中国的新年夜类似。

喧嚣的万圣节,也称鬼节(Halloween),10月 31日,这一天,你会见到有打扮得稀奇古怪 的人,甚至在大街上“见了鬼”。你可以任凭想象把自己化妆打扮起来。儿童们在这天很开 心,可以带上鬼面具,手持钢叉到住户敲门。主人会给他们各式糖果。有的孩子能“缴获” 很多糖果。晚上的舞会是别具一格的,形容为“群魔乱舞”是一点不过分的。有时你会很赞 叹人们的想象能力。比如,有人把自己的半边脸画成被剥了皮的样子,眼球要掉下来,血管 外露,鲜血淌得满身都是,满身缠裹着白布,肢体端部露出白骨,刹是吓人。还有的人把自 己化妆成国家元首,鬼里鬼气的,惹人发笑

愚人节时的鱼宴。也是别开生面的。参加鱼宴的请帖,通常是用纸板做成的彩色小鱼。餐桌用绿、白两色装饰起来.中间放上鱼缸和小巧玲珑的钓鱼竿,每个钓竿上系一条绿色飘带,挂着送给客人的礼物或是一个精巧的赛璐珞鱼,或是一个装满糖果的鱼篮子。不言而喻,鱼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鱼做成的。

愚人不过12点。愚人节这天玩笑只能开到中午12点之前,这是约定俗成的严格规矩。过了中午还找乐子的人是一个比被他取笑的人还大的傻瓜。过了钟点还开玩笑的人会立刻碰钉子,自找没趣儿。有一首小诗是这样描述的:: 愚人节已过十二点, 你这个大傻瓜来得晚。 待到来年愚人节,

你将是最大个的大笨蛋。

中国的节日含蓄而深沉,西方国家的节日轻松、奔放。只有这些文化的碰撞,才会产生璀璨的火花!“日历上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突然变得没有了期待,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单调、沉闷。”节日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浓缩,正因为有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节日,才绘成了人类历史中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年画”。我们年复一年地穿越着春秋冬夏,也感受着每一个节日带来的快乐。

第5篇:《西方国家节日谈趣》小结

通过这次的课题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对西方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了解,使我对西方文化有了很浓厚的兴趣。我相信这也会让我对英语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一个脉搏、同欢同乐,是对万圣节平民化、大众化内涵要义的淋漓尽致折射。节日的力道,正在于其从来不是专属于高官权贵的荣耀,而是全体苍生平民、人民大众的创造。欧风美雨中成长出来的几代西方人,都不约而同地认可接受一个真知常识:民间的睿智、才力及创造力才是节日盛会们根深叶茂的源泉动力。在万圣夜,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首在一起,戴着各式各样精灵古怪的面具,提着用南瓜雕刻而成的精致“杰克灯”,兴高采烈玩弄着“不给糖就捣乱”的童话游戏,感受着人人同乐、人人共享的“人本”主义情怀。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如果说,中国传统佳节凸显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邦本”等儒雅敦厚的民本色彩,万圣节等洋节则勾勒了一幅“宇宙精华”、“万物灵长”的人本画卷。无论东方抑或西方,当悲天悯人、超度众生的沉郁雄浑渐行渐远,普天同庆、万民同乐成为普遍视野背景的时候,平民大众往往构成节日的主体和目的。万圣节来到中国,我们要懂得“洋为中用”,继承挖掘其“人本”的财富力道,努力超越升华到“以人为本”的高远境界。

祛鬼辟邪、向善求美,是对万圣节理想化、人性化不朽美丽的入木三分诠释。节日的力道,漂流在年代久远、生生不息的心灵航船中,激荡于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夙愿烟波里。无论诗言志,抑或借物喻理,中西节日或双峰并峙,或双水合流,都不可避免背负承载着各种时常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文诉求情感。在中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抒发的是怀念,“天上一轮共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烘托的是团圆,“佞骨不知何处朽,龙舟岁岁吊沧浪”唱出的是景仰。在西方,作为鬼节的万圣节,原本是一个溢满阴魂冷风气息、充盈惊悚诡异氛围的日子。人们希望通过万圣节作为载体形式,达致祛鬼邪、保平安的初衷。到今天,万圣节早已出落成一个祥和欢快的盛会。借尸还魂等恐怖传说成为昨夜星辰,憧憬神往经济“起死回生”、生活“节节高”的梦想理念却经久不衰、地老天荒。万圣节也插上了灵秀腾飞的翅膀,具有强烈的现实特质。万圣节来到中国后,不仅拉动了消费,提供了商机,而且使人们沉湎于人为营造的温馨幽默世界中,忘却了尘世烦恼,缓解了由奔波劳碌衍生的的心理压力,加强了交往联系,增进了存在于现实空间的友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圣节,总是盛满人本主义情怀和人文诉求情感的光辉力道。我们既反对一味地崇洋媚外,也拒绝盲目的排外情绪。其实,万圣节等洋节并不可怕,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换个角度,以和而不同、包容和谐的心态积极面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其恢弘精深的力道融入到我们的进步意识形态中。这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第6篇:西方国家节日谈趣开题报告

西方国家节日谈趣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名称:西方国家节日谈趣

二、课题类别:研究性课题

三、课题负责人:张天义

四、课题组成员:翟莎、杜梦宁、焦丹、王思琪、焦思琪

五、课题的目的意义: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英美政

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窗口。在高中英语学习上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促进学生能灵活、深入、有效的表达思想,学会正确的交际和交流方式。

六、课题主要内容:

(一) 研究型开题报告

(二) 西方国家较经典节日介绍(感恩节、复活节、愚人节等)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 将写成的研究性文章其他成果汇集成资料袋。

2. 每个组员对关于西方国家节日的单词量提高。

3. 探究研究性课题的合理及有效方法。

八、研究的预期效果

我们要通过这次对课题的研究,掌握一些有关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的知识,提高英语水平,增加对英语的兴趣。学会一些有关搜集、处理和应用行刺的方法,提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意识,学会自主性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第7篇:正确看待西方节日

正确看待西方节日—国旗下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正确看待西方节日》。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新奇有趣的西方节日,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异彩纷呈,不一而足。更可见不少国人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纷纷过起了洋节。

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正确看待西方节日呢?

一、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西方文化也快速渗透到了我们国家,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二、理解节日的内涵,借鉴西方文化。记得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这应该作为我们对待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

我们既不盲目崇拜,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我们“悉听尊便”。对于那些即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尊重西方节日,更要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老老少少,团团圆圆,走亲访友,互致祝福;清明节,踏青、扫墓、缅怀先烈、寄托哀思;中秋节,赏菊花、吃月饼、孝敬长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

我们中学生更不能热热闹闹过洋节,忘却了弘扬民族节日文化传统,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明天需要靠我们共同来撑起。

第8篇:英语作文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

Improper expressions: 1. Spring Festival 2. For there is a long time …, we have to…

3. This phenomenon results in the doubt that whether Christmas will replace… 4. traditional festival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han foreign festivals. 5. We exchange…, which results in more and more people get interested in foreign festivals. 6. The question that whether Christmas will replace the Spring Festival leads to a heated discussion in society. 7.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 Proper and good expressions: 1. With the tendency towards globalization 2. the Spring Festival should be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3. It seems that some traditional festivals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 are gradually overshadowed By Christmas. 4. Globalization has encouraged the popularity of Christmas in Chinese. 5.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n apparent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engraved in every Chinese’s mind. 6. cultural heritage 7. Learning their culture is a must…. We learn English in order to make more people learn Chinese. 8. festival celebrating has been globalized 9. Some people suspect that the obsession with Christmas will lead us to neglect another traditional festival--- the Spring Festival. 10. Observing Christmas doesn’t mean abandoning the Spring Festival. 11. the Spring Festival is more than a festival 12. an exotic festival 13. Chinese are celebrating some western festivals, and vice versa. 14.

some most celebrated festivals in our country are the essence of our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 15. Currently, the word “Christmas” has evolved into a symbol of happiness and gifts. 16. people tend to have an increasing liking for observing western festivals 17.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globalization

Modal

In the course of globalization, western culture has flooded into China at an almost non-stop rate. Along with it come western festivals, the most influential of which is Christmas. As a result of this “culture invasion”, more and more Chinese people, particularly the youth, are abando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There is even a prediction that the Spring Festival will ultimately be replaced by Christmas. However, personally I’m not in favor of this statement, as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 kind of cultural heritage serving as a spiritual legacy for all of us to cling to, regardless of any hindrance.

First of all, observing Christma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Spring Festival can be neglected. The Spring Festival has its roots in Chinese history, from which it requires its identity and meaning irreplaceable by Christmas. As Christmas stemmed from Western civilization, it can’t easily fit in with Chinese society, let alone take the plac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Secondly, the Spring Festival expresses our true emotions while Christmas cannot. Often, the Spring Festival arouses a feeling of eternal harmony, creates a sense of happiness, and conveys a message of family. However, Christmas goes no further than one night’s pleasure or some fancy presents, which is surely to fade away with passing tide of time and memory.

The Spring Festival is not going to lose its vigor to Christmas, as it’s just like a warm beacon for all the Chinese to gather around to cheer, to dream and to carry on.

第9篇:如何正确对待西方节日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新奇有趣的西方节日,吸引人们的眼球。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异彩纷呈,不一而足。更看见不少国人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纷纷过起了洋节。

我们中学生该怎样正确看待西方节日呢?

一: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西方文化也快速渗透到了我们国家,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好事。

二:理解节日的内涵,借鉴西方文化。记得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这应该作为我们对待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

我们既不盲目崇拜,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我们“悉听尊便”,了解即可。对

1

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可以借机发扬民族传统,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尊重西方节日,更要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老老少少,团团圆圆,走亲访友,互致祝福;清明节,踏青、扫墓、缅怀祖先、寄托哀思;中秋节,赏菊花、吃月饼、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喜不自胜!••••••。

我们中学生更不能热热闹闹过洋节,忘却了弘扬民族节日文化传统,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是一个轻薄无知的民族。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走向坠落的民族。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使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这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上一篇:纪委信访工作总结下一篇:银行年度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