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精选4篇)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也可以作为财经学科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主要是:
1、使学生对当代西方各大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金融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2、拓宽学生视野,为在马克思主义货币信用原理指导下。研究和探讨我国新时期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3、便于学生学习多种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的先修课程是《货币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经济学说史》、《世界金融史》等课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按学派的线索,客观介绍当代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在货币银行方面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分析各学派间的主要共识与分歧;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评论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与不足,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1、通过基本文字教材的准确叙述和音像教材的概要讲解,使学生对现代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基本内容有深刻认识和全面了解。
2、文字教材的编写要全面系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自学;音像教材和基于网络的多种媒体教材讲授本学科的重点、难点,教材的制作力求活泼、实用,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分析。
3、学员要熟练掌握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使用中央电大提供的多种媒体,自主学习为主,各级办学实体要给学员提供必要的面授辅导等学习支持服务。
4、在教学过程中,中央电大和其他办学实体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电视直播课堂、电话答疑、E-mail、CAI课件以及报纸杂志等手段进行教学辅导或发布教学信息。
5、在可能条件下,教学过程中还应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
6、教学过程要统一布置一定的复习思考题和做4次以上的作业。
7、本课程课内学时72,4学分,全年滚动开出。
第二部分 编写原则
1、现代货币金融学说是面向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编写的,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到 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要适合学生自学。考虑到电大学员的基础知识层度和不脱产学习的具体条件,要尽量立足于帮助学生自学和适应考试。
2、考虑到教学内容极其丰富,所以教材的编写应当注意突出重点。
3、因为教材的编写采取合一型,每章后面的辅导部分应包括:主要内容回顾、教学难点提示和该章思考题。
第三部分 各章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导论:1936年以前西方金融理论概述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学员要了解西方早期和近代金融理论的主要思想渊源和来龙去脉;辨析西方货币本质观中的金属主义和名目主义;了解早期和近代货币数量说的主要代表性观点;了解早期和近代西方学者在信用和利息问题上的主要争议点;分析银行主义和通货主义观点的差异;了解维克塞尔对金融理论的贡献和对当代金融理论的影响。第一节 货币本质观
一、货币金属观
以十六、十七世纪重商主义者为代表。
主要观点 :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多,财富就多。生产只是创造财富,而流通则增加财富。对货币金属观的简要评价。
二、货币名目观
代表人物:早期有巴本、贝克莱、孟德斯鸠等;近代有克纳普等人。
主要观点:货币不是财富。货币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票券,是一种价值符号。货币的价值是由国家规定的。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只是国家用法律规定的计算单位,只在名目上存在。对货币名目观的简要评价。
三、两种货币本质观在20世纪的交替发展
本世纪初,现代名目说盛行一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货币金属观占上风,恢复金本位制。1933年的世界大危机后,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当代名目说以“管理通货论”的形式再度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40余年。在此期间,仍有人主张重建金本位制。第二节 货币数量说
一、早期货币数量说
主要代表人物:博丹、洛克、坎特罗、穆勒父子二人。主要观点: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是由货币数量的变化所决定。其他情况不变时,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值越高,货币价值越小。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物价上涨是有一个传导过程的,而且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比例关系。
亚当·斯密反货币数量说的观点。
二、近代货币数量说
近代货币数量说的主要特征是运用数学方法作为分析工具。
1、现金交易数量说
主要代表人物:甘末尔、费雪。
主要观点:一定时期内用于交易的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共同决定物价。(1)甘末尔的交易方程式。(2)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2、现金余额数量说
代表人物:马歇尔、皮古等人。
主要观点:一定时期人们的现金余额即手持货币数量决定物价。(1)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2)皮古的剑桥方程式。
三、货币数量说对当代金融理论的影响
货币数量说是西方货币理论定量分析的基础。从单纯解释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发展为以货币为中心的综合经济学说和国家协调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对货币数量说的评价。第三节 信用利息理论
一、信用理论
1、信用媒介论。主要观点:银行的功能就是为信用提供媒介。银行只有先接受存款,才能进行放款,因此银行的负债业务优先于资产业务,前者决定后者。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等。关于信用的作用。关于信用与物价的关系。
2、信用创造论。主要观点:银行的功能是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运用其所接受的存款进行放款,且能用放款的办法创造存款,所以银行的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银行通过信用创造,能为社会创造出新的资本,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约翰·劳、麦克劳德等。对信用媒介论和信用创造论的评议。
二、利息理论
1、西尼尔的“节欲论”。把利息看成是对货币所有者为积累资本而节制当前消费和享受的报酬。
2、庞巴维克的“时差论”。认为利息是对商品在不同时期因人们评价不同而产生的价值时差的一种补偿。
3、新古典学派的“均衡利息论”。认为利息是等待的代价,是牺牲时间偏好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是由资本的供给(储蓄)和资本的需求(投资)二者之间的均衡来决定。利息率与资本的供给反方向变动,与资本的需求同方向变动。对利息理论的评议。第四节 金融制度与经济周期
一、货币发行制度
1、货币发行制度讨论的背景。
2、通货主义的观点和主张。
3、银行主义的观点和主张。
二、经济周期
1、通货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论述。
2、银行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论述。
三、货币数量与经济周期
通货主义认为货币数量与经济周期之间不存在内在必然联系,但却可以助长或减弱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调节通货能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程度。银行主义认为,货币数量不是引发经济周期的原因,也不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程度,应该对信用加以管理,控制经济周期。第五节 维克塞尔对当代金融理论的贡献
一、货币经济理论
1、历史背景与分析方法。
2、货币经济一体论。
3、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二、累积过程理论
三、经济周期与货币制度理论
四、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凯恩斯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凯恩斯的金融理论,学员应了解凯恩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影响;掌握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与关系;了解凯恩斯在货币基本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凯恩斯货币供求理论的主要观点;分析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主要论点及政策意义;了解凯恩斯在储蓄理论上的贡献;正确认识凯恩斯的半通货膨胀理论和货币政策主张。第一节 凯恩斯理论综述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
1、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三个依据。
2、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原则。3、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与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衰落。
二、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震撼世界的30年代经济大危机
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
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
三、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1、有效需求理论。
2、凯恩斯理论体系图解。
四、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1、凯恩斯理论对当代西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影响。
2、凯恩斯理论对西方各国政府制定政策的影响。
3、凯恩斯理论的实施对西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特征
一、货币的本质与分类
1、货币的本质。名目主义的货币本质观;国定货币论;在经济理论和货币政策主张中的运用。
2、货币的分类:第一图示;第二图示;第三图示。
二、货币的职能与特征
1、货币的职能:交换媒介;财富贮藏。
2、货币的特征: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货币的替换弹性等于零;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且保藏费低。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内在联系和政策含义。第三节 货币供求理论
一、货币供应理论
1、外生货币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2、货币供应渠道。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减货币供应的主渠道。
3、货币供应变动的影响。
二、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需求的动机与构成。交易动机构成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动机构成货币的预防需求;投机动机构成货币的投机需求。
2、货币需求的特征
(1)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特征:相对稳定可以预计;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对利率不太敏感;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货币投机需求的特征:货币需求难以预测;货币主要作为财富贮藏;对利率极为敏感;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货币总需求的构成和函数式。
3、货币需求的变动及影响。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现实变化的影响;货币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的不规则变动:(1)流动性陷阱;(2)通货恐慌;(3)清算恐慌。货币需求变动对利率、收入的作用进而对总体经济的影响。第四节 利息理论
一、利息产生的原因
1、利息形成于人们得到货币收入后的两个选择
(1)时间偏好选择: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形成现实储蓄量。
(2)流动偏好选择:决定以什么形式进行储蓄。以手持货币形式储蓄可以保持高度流动性,但没有利息收益;以生息资产形式储蓄可以获取利息但却放弃了流动性。由于人们偏好流动性,所以对人们放弃手持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应该支付利息作为报酬。
2、储蓄与贮钱的联系与区别。
3、利息的定义。利息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
二、利率的决定因素与形成机制
1、利率是由货币市场上货币的供求均衡决定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化,货币供应与利率同方向变化,货币供求的均衡点决定利率水平。
2、利率的波动
(1)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2)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3)货币供求同时发生变化,视双方变化幅度的不同使利率上下波动。
三、利率的作用与利率政策
1、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作用
(1)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的对比关系影响投资。(2)利率对储蓄形式的选择有决定作用。
2、利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作用(1)利率对总投资量的影响。(2)利率对总储蓄量的影响。(3)利率对总消费量的影响。
3、利率理论的政策意义 第五节 储蓄理论
一、节俭是非论的辨析——对储蓄作用的分析
1、节俭美德论
2、储蓄有害论
3、凯恩斯的节俭是非论:不同情况下储蓄对于经济的影响不同
二、个人储蓄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1、主观因素,主要有人的心理偏好、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
2、客观因素,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及其边际消费倾向
三、投资决定储蓄论
1、储蓄、投资与收入的关系
2、投资决定储蓄论
3、政策意义
第六节 半通货膨胀理论与货币政策主张
一、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1、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1)工资单位。(2)就业量。
2、货币数量变动对物价的影响
二、货币量变动影响物价的传导机制
1、货币量变动后引起利率变动;
2、利率变动后引起投资规模变动;
3、投资规模变动后引起就业、产量和收入的变化;
4、就业、产量和收入变化后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
5、生产成本的变动引起物价的变动。
6、传导阻滞的影响因素(1)流动性陷阱;(2)投资的利率弹性。
三、货币数量说的新表述
1、简化分析。两个假定条件;两个假设。具体表述。
2、说明物价随货币数量同比例变化的条件(1)公众手持货币与收入保持一定比例;(2)货币工资固定不变;(3)边际报酬等于平均报酬;
(4)劳动力与设备达到充分就业与安置。
3、具体分析货币量变动时影响物价弹性的五个因素(1)有效需求;(2)生产报酬;(3)生产资源;(4)工资状况;(5)生产要素的差异。
4、对货币数量说新表述的说明。
四、半通货膨胀理论
在充分就业点前后,货币数量增加后的膨胀效果程度不一。
1、在充分就业点前,货币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一方面使就业量和产量增加,另一方面物价也逐渐上涨,这称之为半通货膨胀。
2、在充分就业点后,货币量增加使物价同比例上涨,形成真正的通货膨胀。
3、由于充分就业是偶然的,经济经常处于充分就业点以前的状态,所以增加货币量只会出现半通货膨胀。
五、货币政策主张
1、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1)降低利率的两种政策:伸缩性的工资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2)两种政策的比较。
(3)刚性的工资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2、赤字财政政策。
第三章 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员通过学习本章,应当了解新剑桥学派的产生背景和理论特点;掌握新剑桥学派在货币供求问题上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与修正;了解新剑桥学派在利率理论上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新剑桥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能够分析新剑桥学派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西方现实经济中的可行性。
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两大支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特点。第一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一、货币需求的七动机说
1、货币需求七动机(1)产出流量动机;(2)货币—工资动机;(3)金融流量动机;(4)预防和投机动机;(5)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6)弥补通货膨胀损失的动机;(7)政府需求扩张动机。
2、货币需求的分类与特点
(1)商业性货币需求:与生产活动相联,与收入相关,形成货币的商业性流通,影响商品的价格。
(2)投机性货币需求:与金融市场相联,与人们的未来预期相关,形成货币的金融性流通,影响的是利率。
(3)权力性货币需求: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决策,其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如何分配这些额外货币。
二、货币供应的决定与控制
1、现行的货币供应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是有限度的。
3、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力在货币供应的增加和减少方面是不均匀的。第二节 利率理论
一、借贷资金论
1、借贷资金的供应与需求
(1)借贷资金的供应来源:当前储蓄;出售固定资产的收入;窖藏现金的启用;银行体系创造的新增货币量。
(2)借贷资金的需求:当前投资;固定资产的重置与更新;新增的窖藏现金量。
2、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1)利率决定于借贷资金的供求均衡点。(2)市场利率的两个特点。(3)利率变动的两种情况。
3、对借贷资金论的评议。
二、利率的控制方式与利率的作用
1、利率的控制方式:通过对借贷资金的影响间接实现的。
2、利率控制的渠道:制定官方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变动国家债务的数量、形式和期限调节市场的借贷资金量。
3、利率的作用: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其原因有三个。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工资决定物价论
1、物价的变化是成本和垄断程度变化的反应。
2、决定价格的因素中,工资是主要的不稳定因素。
3、一般物价水平受货币工资率水平的支配。
二、通货膨胀的传导过程
1、通货膨胀的主要传送带是货币工资率。其传导过程是由于提高货币工资,加大了直接成本,进而抬高物价的循环。
2、通货膨胀从局部到全面,从一国到世界的传递。
3、通货膨胀的预期作用。
三、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1、直接原因:货币量过多。
2、深层原因:国民收入在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分配不公平、不合理;货币工资率与实际工资率的差异;劳资双方的争斗形成工资—物价互相追逐。
四、通货膨胀的危害与治理
1、通货膨胀的危害
(1)通货膨胀是一种极不合理的收入再分配。(2)打击生产和投资,不利于经济发展。(3)形成外贸逆差。
2、通货膨胀的治理:政府通过社会政策改变收入分配制度。主要措施:(1)通过合理税收制度改变收入分配。(2)补助低收入家庭。
(3)政府掌握的资源从军工转为民用。(4)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利于就业。(5)制定逐步消除赤字的财政政策。(6)预定实际工资增长率政策。(7)奖出限入增加贸易顺差。
第四章 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金融理论的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学员要了解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特点和影响;掌握新古典综合派货币供应理论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辨析新古典综合派的利率理论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的异同;分析新古典综合派储蓄理论的主要论点及政策意义;了解新古典综合派在通货膨胀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对策;正确认识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政策理论与主张。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特点 第一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货币乘数论
1、简单乘数模型:m=1/r(m为货币乘数、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复杂乘数模型:m=1/(r+e+c)(e为超额准备金率、c为现金漏损率)
3、货币乘数论的基础。
二、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
1、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具有创造信用,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
(1)金融创新使替代活期存款和通货的生息资产迅速增加。
(2)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具有完全的替代性。
(3)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也能创造出存款货币。
(4)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用扩张上只具有程度上的差别。
2、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实际上取决于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1)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行为对创造货币能力的影响。(2)对信用的需求是创造存款货币的关键。
3、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是控制货币扩张的唯一举措。
4、宏观金融控制的目的和手段应该改变(1)控制的范围必须扩大,实行全面管理。(2)控制的方法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3)控制的指标应该是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比率。
三、内生货币供应论
1、银行的资产决定银行的负债。
2、金融媒介方面的创新作用。
3、企业创造的非银行形式支付扩大了信用规模。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模型
1、鲍莫尔模型的立论基础:经济行为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2、鲍莫尔模型的三个假定。
3、货币交易需求与存货理论:人们的手持货币如同企业的存货一样,力图使其成本总额降到最低限度,由此可建立模型。
4、公式推导。得出:
5、模型的结论
(1)最适当的现金持有额对利率的变化反应敏感,其利率弹性为(-0.5)。
(2)现金持有额与交易总量、变现手续费之间存在着同方向但不同比例的变动关系。
6、对鲍莫尔模型的评价。
二、“立方根定律”——惠伦模型
1、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1)手持货币的成本:转换现金的手续费和损失的利息。(2)收入和支出的状况。
2、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最佳值公式:三个因素:①持币的机会成本;②转换现金的手续费;
式中,k为最适当的现金持有额,b为变换现金的手续费,y为交易支出总额,r为利率。③转换现金的可能次数。
3、公式推导
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公式为:M³ = 2S²C/r
式中,S² 代表支出分布的方差;C 为转换现金的手续费;r 为利率。
4、惠伦模型的结论
(1)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与货币支出分布的方差、转换现金的手续费、利率及立方根关系。(2)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对收入和支出的弹性为1/3。(3)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为(-1/3)。
三、“资产选择理论”——托宾模型
1、托宾模型的研究对象:人们怎样选择最优的金融资产组合。
2、对两种资产保存形式的分析:风险与收益。
3、对待风险的三类人。
4、以风险回避者为对象的资产调整过程:模型的建立(图示)。
5、托宾模型的含义与结论
(1)资产分散化原则:同时持有风险资产和安全性资产。(2)两种资产量上选择的依据:总效用最大。
(3)结论:第一,利率与货币投机需求反方向变动,与预期收益同方向变动;第二,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是通过人们调整资产组合实现的。
6、对托宾模型的评论。第三节 利率理论
一、利率的决定模型——IS-LM曲线分析
(一)商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
1、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S(y)= I(i)
式中S代表储蓄,它与收入同方向变动,I代表投资,它与利率反方向变动。
2、商品市场的均衡图。
3、IS曲线的导出。
4、IS曲线的特点。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1、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M=L 式中M代表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行为决定;L代表货币需求,由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构成,它们分别取决于收入和利率。
2、货币市场的均衡图。
3、LM曲线的导出。
4、LM曲线的特点:三个区域。
(1)凯恩斯区域:当利率下降到某一点时,曲线为水平状态;(2)古典区域:当利率升高到一定点后,曲线为一垂直线;(3)中间区域:向右上方倾斜。
(三)两曲线交叉与两市场同时均衡
1、两曲线交叉点E代表两市场同时均衡,此交点E决定了均衡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
2、E点以外的任何一点都不能达到两市场的均衡。
3、两市场的稳定均衡。
(四)影响两市场均衡的主要因素
1、资本边际效率的升降;
2、消费倾向的增减;
3、货币供应量的增减;
4、货币需求的变动。
(五)政府干预和两市场的均衡
1、财政政策对两市场均衡的影响
(1)政府支出的增减直接影响投资水平。(2)税收的增减对两市场均衡的影响。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1)配合的必要性。(2)配合的几种方式。
3、政策的区域性效果
(1)凯恩斯区域的效果: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2)古典区域的效果: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3)中间区域的效果:财政、货币政策均有效,均衡点的移动对两种政策的反应不同。
二、利率的结构理论
(一)利率的风险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期限相同债券或贷款在违约风险、流动性和所得税规定等因素作用下各不相同的利率间的关系。
1、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与利率是同方向变动的。发行主体不同的债券,违约风险也不同,一般来说,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要大于政府债券,因此有正值的风险生水。举债主体的违约风险大小一般是通过各家评级机构的信用评定等级来衡量。
2、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资产在必要时迅速转换成现金而不使持有人遭受损失的能力。因此人们总是偏好债券的流动性,不同流动性的债券,利率也存在差别。一般地,债券的流动性与利率是反方向变动的。资产的流动性大小通常用其变现成本来衡量,其变现成本等于变现的交易佣金加上买卖价差。
3、所得税因素
在税法规定利息所得要交税的国家里,税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债权人纳税后的可支配收益,因此,税率通常与税前利率同方向变动。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
解释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作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主要有:
1、预期理论:假定除了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外没有别的系统性因素会影响长期利率。预期理论主要有纯预期理论、流动性理论、偏好习性理论。
2、市场分割理论:假定债券市场参与者具有期限偏好,每一种期限就是一个区分开来的市场,该市场的利率取决于既定的需求与供给。
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生水理论:通过观察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就可以知道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测;长期利率取决于这种预测的平均值加上该种债券由供求条件决定的流动性生水。第四节 储蓄理论
一、储蓄生命周期理论
(一)储蓄的决定因素
1、储蓄在经济中作用的争论。
2、关于储蓄决定因素的争论。
3、储蓄生命周期论的观点。
(二)个人储蓄模型与推论
1、两个假定。
2、个人储蓄模型。
3、基本模型的推论:一个国家的储蓄率与人均收入无关,个人储蓄率取决于生命周期;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与总储蓄率同方向变动;人们没有遗产继承也可以通过储蓄积累财产;在既定的增长率下,制约储蓄的主要参数是普遍的退休期长度。
(三)影响个人储蓄行为的因素
1、个人收入的生命周期及家庭模型。
2、工作期和退休期的长短。
3、流动性抑制。
4、对将来的考虑。
(四)政策意义
1、必须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储蓄。
2、对财政政策的意义。
二、其他政策的配合效果。
三、储蓄与经济增长
(二)哈罗德的实物增长理论
1、实际增长率:是对经济体系任何两个连续的时间之间收入增加的实际情况的描述,表明任何一个时期产出的增加等于储蓄率与资本系数的比例。
2、保证增长率:保证增长率又称均衡增长率,它描述的是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人口变动的前提下,使企业家们感到满意的均衡增长率。
3、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将人口和技术进步等因素考虑在内的经济增长率。它反映的是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所容许的最大经济增长率。
(二)托宾的货币增长理论
1、总储蓄的构成与分类
2、现金储蓄与实物储蓄的关系
3、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促进经济增长,重要的问题在于提高SM在总储蓄中的比重。第五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
1、需求拉上说
2、成本推动说
①工资成本推动;②间接成本推动;③ 垄断价格推动;④进口成本推动。
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通货膨胀的促进论
(1)通过膨胀性收入扩大政府投资;(2)通过转移性收入分配增加私人投资。
2、“托宾反论”:通货膨胀促使人们的实际现金余额转换成实物资本,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也随之增加。
3、对物价上涨的必然性和通货膨胀社会代价的看法。
4、关于适度通货膨胀问题。
三、滞涨的原因分析
1、部门供给说:某部门产品供不应求引起的价格上涨推动了相关部门的成本和售价,引起生产下降和物价上涨。
2、财政支出说:财政的投资性支出下降,福利补助支出上升,这种支出结构的变化引起失业和物价上涨并存。
3、市场结构说:劳工市场的结构不平衡使失业和空位并存,由于工资的刚性,最终形成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
四、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主张
1、财政政策:投资赋税优惠;削减消费税;削减失业津贴;控制政府支出等。
2、货币政策:逐步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控制实际利率。
3、收入政策:对工资、物价实行限制,形式有指导性限制、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强制性限制三种。
4、劳工政策: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克服结构性失业。第六节 货币政策理论
一、多重货币政策目标论
1、多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体系的构成: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2、多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及其“相机抉择”
二、利率中介指标论
1、利率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调节器。
2、利率是连结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纽带。
3、利率是衡量经济态势的最佳指标。
4、利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资产传导论
1、经济体系的部门分析:金融部门与实际经济部门
2、经济活动中的资产分析:货币资产与实际资产
3、货币政策操作后的资产传导分析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新凯恩斯主义金融理论,使学员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特点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与影响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特点
1、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2、力图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奠定微观经济基础。第二节 货币的非中性
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交错工资调整论
2、理论预期与货币政策
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价格粘性
2、粘性价格下的货币非中性 第三节 利率作用理论
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
1、利率的激励效应。
2、利率的选择效应:正向选择效应;逆向选择效应
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给
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
2、信贷配给。
第四节 经济滞涨与经济政策主张
一、对经济滞涨原因的解释
1、效率工资论;
2、失业滞后论;
3、交错工资调整。
二、经济政策主张
1、经济政策的特点;
2、价格政策;
3、工资政策;
4、信贷政策。
第六章 哈耶克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哈耶克的金融理论这一章,学员应该了解新经济自由主义形成的背景和理论特点;了解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论点;正确认识哈耶克的中立货币说;掌握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理论的主要观点;辨析哈耶克在通货膨胀理论上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异同点。第一节 新经济自由主义简说
一、新经济自由主义阵营及其理论特色
二、新经济自由主义兴起的背景及原因 1、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发生为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2、国家干预主义在理论上的贫困和现实中的无奈
3、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为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第二节 哈耶克经济理论的特点
一、哈耶克生平
二、哈耶克经济理论的特点
1、理论上坚持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2、分析方法上注重规范经济学,轻视实证经济学(1)对数学运用的看法;(2)对预测的看法;
3、政策主张上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第三节 中立货币说
1、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
2、中立货币概念的由来
3、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
货币与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货币的变动影响经济的变动; 货币保持中立对经济的影响最小,对经济发展最有利; 保持货币中立的首要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 货币是否保持中立的标志是货币供应量是否稳定。
二、货币中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货币中立与经济均衡
(1)静态经济中货币中立与经济均衡;(2)动态经济中货币中立与经济均衡。
2、货币失衡与经济失衡。
三、货币失衡与经济危机
1、货币信用膨胀致使资本供给不足。
2、膨胀性的过度投资引发经济危机。
四、货币中立的条件与意义
1、保持货币数量固定不变是货币中立的基本条件。
2、保持货币中立的另外两个条件:(1)自由价格制;
(2)用货币签定的长期契约建立在对未来价格的准确预期上;
3、货币中立的意义:判断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标准。第四节 货币非国家化
一、政府垄断货币发行的弊端
1、历史的分析。
2、政府发行货币不具备内外约束机制。
3、政府发行货币形成了通货膨胀。
4、政府垄断货币发行使赤字财政政策得以推行。
二、私营银行发行货币的可行性和益处
1、私营银行发行优质货币的可能性。
(1)货币只要具有“通用性”,就可以成为交换媒介;(2)货币只要具备四个用途就会被普遍接受。
2、对通货的内在要求:保证币值稳定。
3、私营银行发行货币的内在约束机制。
三、货币非国家化的设想
1、允许私人银行发行货币,不会形成货币种类的无限增加。
2、允许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将会从根本上引起商业银行业务政策的重大改变。
3、实行货币非国家化的首要步骤是向公众进行自由货币的宣传。
4、对货币制度改革诸方案的评议。第五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1、对通货膨胀概念的界定。
2、货币数量过多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
3、货币数量过多的原因:
(1)是执政者权利的象征和财力的来源;
(2)政府垄断货币发行为执政者任意发行货币提供了条件;
(3)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为政府的货币发行提供了错误的理论基础。
二、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
1、关于通货膨胀对资源的错误引导。
2、关于通货膨胀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3、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互相加剧。
三、通货膨胀的根治措施
1、停止货币数量的增长。
2、改造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
3、改造货币制度,实现货币非国家化。
第七章 弗莱堡学派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弗莱堡学派的金融理论,要求学员了解弗莱堡学派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和主要论点;掌握弗莱堡学派有关股票融资的理论观点;掌握弗莱堡学派货币供应理论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弗莱堡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辨析弗莱堡学派在货币政策理论上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异同点;正确理解弗莱堡学派在金融体制和金融控制问题上的理论观点。第一节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1、自由市场经济。
2、集中管理经济。
3、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社会市场经济。
二、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
1、保护自由竞争,发展私有制。
2、发挥企业家作用,实行经济人道主义。
3、政府适当干预,维护经济秩序。
4、借助国家力量,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化”。
二、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下的融资活动
1、三种融资方式:通过自由市场筹集资金;通过提高物价的办法;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和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资金。
2、最优的筹资形式:人民股票(1)人民股票的定义与特点(2)人民股票的优越性 第二节 货币供应理论
一、货币供应的原则
1、货币供应的总原则:保证币值稳定。
2、货币供应的具体原则:货币供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
二、货币供应的层次与控制指标
1、货币供应的层次划分。
2、货币供应的控制指标:中央银行货币量。
三、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1、按潜在生产力的增长是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2、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率是货币供应增长的主要限定因素。
四、货币供应增长的区间论
1、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区间的必要性。
2、采用区间指标的意图和优点。第三节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一、通货膨胀的教训和治理措施
1、两次世界大战带来两次恶性通货膨胀。2、1948年西德的货币改革。
3、治理战后通货膨胀的经验。
4、反对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观点。
5、关于货币稳定与物价稳定的关系问题。
二、货币政策目标和中介指标
1、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稳定货币。
2、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中央银行货币量增长率。
三、货币目标公布制
1、货币目标公布制的内涵。
2、货币目标公布制的必要性和好处。
3、货币目标公布制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金融体制与金融控制
一、金融体制与金融控制的关系
1、融体制是金融控制的基础。
2、融控制是维护金融体制的保证。
二、金融体制的构成
(一)金融体系
1、独立的中央银行。
2、全能的银行体系。
3、银行监管署。
4、金融体系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二)金融法规体系
三、金融控制的重点和手段
1、金融控制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2、金融控制的手段
(1)利率手段:①再贴现率;②短期放款利率(“伦巴德业务”);③证券回购协议利率。(2)流动性政策手段。①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②改变再贴现的最高限额;③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第八章 瑞典学派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瑞典学派的金融理论,学员应当了解瑞典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的特点;掌握瑞典学派在利率理论和利率政策上的主要观点;正确理解北欧模型的主要论点及其适用性;掌握瑞典学派全球性通货膨胀理论模型和通货膨胀国际传递理论的主要观点;辨析瑞典学派在通货膨胀理论与治理对策上与其他学派的异同点。第一节 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主张
一、利率与经济运行
1、利率决定企业的生产和投资规模。
2、利率对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
3、利率对政府筹资行为的作用。
4、利率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利率与物价
1、利率影响物价的传导机制:通过影响人们的收入及分配,从购买力上影响物价;通过影响生产资源的再配置和商品的供给,从实物的量和结构上影响物价。
2、利率影响物价的条件:人们预期的滞后和不完全性;存在闲置或同质的生产资源;货币流量不变。
三、利率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影响
1、流动性反应。
2、期待反应。
3、资产调整反应。
四、利率政策主张
1、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
2、采取市场行动调节利率。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经济开放型小国通货膨胀理论模型
1、经济开放型小国的特点。
2、开放型小国通货膨胀模型——北欧模型。
3、北欧模型的主要论点及结论。
二、全球性通货膨胀理论模型
1、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简单抽象分析(1)各国资源利用状况。(2)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组合。(3)成本推动因素。(4)全球货币存量。(5)预期因素。
2、影响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因素。
三、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
1、价格传递;
2、部门传递;
3、需求传递;
4、货币传递;
5、预期传递;
6、汇率制度对传递的影响。
四、经济开放型小国对国际通货膨胀传递的主要对策
1、实行全盘指数化经济政策。
2、重视劳工政策。
3、限制非开放部门的发展,鼓励开放部门的发展。
4、加强对经济政策的决策和实施的灵活性。
第九章 货币学派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货币学派金融理论的学习,学员要了解货币学派的形成和理论特点;掌握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货币学派有关货币分析的一般理论模式与传导机制理论;辨析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在货币传导机制分析上的异同点;正确认识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辨析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理论上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异同点。第一节 货币学派的理论特点
一、货币学派的形成与影响
二、货币学派的理论特点
1、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
2、特别重视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数量说与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学派对近代货币数量说的比较分析。
2、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
3、货币需求理论的师承关系。
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及货币需求函数式
(一)影响因素
1、收入或财富的变化:永恒收入(Y);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W)。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货币的名义报酬率(rm);预期固定收益报酬率(rb 期非固定收益报酬率(re);物价变动率(1/p dp/dt)。
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M。
(二)货币需求函数式
三、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
1、抽象简化:
2、回归分析:
3、实证分析及经验公式。
4、对实证分析的说明。
四、货币需求函数的特点及意义
1、货币需求函数式一个稳定的函数。
2、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意义。第三节 货币供应理论
一、货币供应的决定模型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预
1、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
2、决定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三个因素:高能货币H、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之比D/R、商业银行存款与公众持有的通货之比D/C。
(二)卡甘的货币供应决定模型
1、卡甘的货币供应方程式
2、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高能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成反比。
二、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
1、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对货币供应量外生性和可控性的分析。
2、卡甘对货币供应量的外生性和可控性问题进行的分析论证。
3、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证明和强调货币供应的“外生性”和“可控性”,为强调货币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
1、如何界定货币供应指标的范围
2、如何确定货币供应的增长率
3、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有所波动 第四节 货币分析的一般理论模式与传导机制
一、货币分析的一般理论模式
1、模式的方程式体系。
2、填补方程式的分歧。
3、名义收入货币理论的模式。
4、对模式基本要点的概括。
二、货币传导机制
1、货币量变动后的传导过程。
2、弗里德曼与凯恩斯学派在传导机制理论上的分歧。
3、布伦纳和梅尔泽的传导理论。
三、货币的时滞效应
1、时滞效应的内涵。
2、时滞效应对货币理论与政策的意义。第五节 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通货膨胀的诱惑力与危害
1、扩大货币供应量直接增加政府的收入。
2、增加税收收入。
3、减少尚未偿还的国家债务的实际数值。
4、通货膨胀传导中的初始效果。
5、通货膨胀的危害。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1、对通货膨胀成因流行观点的分析。
2、货币量过多时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
3、货币量过多的直接原因:政府开支增加;政府推行充分就业政策;中央银行实行错误的货币政策。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1、坚决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
2、对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副作用的分析。
3、减轻治理通货膨胀副作用的措施:事先宣传一个逐步稳定地降低通货膨胀的政策;广泛地使工资及其它合同指数化。
五、自然失业率假说
1、菲力普斯曲线的短暂巧合。
2、自然失业率假说。
3、经济“滞涨”与菲力普斯曲线的恶化。
4、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长期实质性交替关系。第六节 货币政策理论
一、货币政策的地位
1、货币政策的主导地位的原因及重要性。
2、其他经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依赖性。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
1、货币政策不能以充分就业为目标。
2、货币政策的目标必须是稳定货币。
三、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1、利率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2、汇率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3、价格水平不能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4、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最佳中介指标。
四、货币政策实施的原则——规则性
1、实施规则性货币政策的原因
2、规则性主要体现在长期稳定和连续一致上。
五、“单一规则”的内涵与实施
1、、“单一规则”的具体内涵:公开宣布;长期采用;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
2、实施“单一规则”的必要性。
第十章 供给学派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供给学派的金融理论,要求学员了解供给学派的兴起背景和主要论点;掌握供给学派关于储蓄与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正确认识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辨析供给学派与其他经济学派在通货膨胀治理主张上的异同点。第一节 供给学派概述
一、供给学派的兴起与影响
二、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
1、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
2、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
3、通过减税刺激供给。
4、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
5、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第二节 关于储蓄和投资问题
一、储蓄和投资的决定因素
1、储蓄的定义及与投资的关系。
2、储蓄的决定因素:可支配收入;储蓄收益。
3、投资的决定因素。
二、储蓄和投资的结构配置
1、储蓄的结构配置及其对投资的制约。
2、币值与税率变动对储蓄、投资结构配置的影响。
三、减税对储蓄和投资影响的时滞效应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
1、使个人和企业承受更高的实际税率。
2、减低储蓄的数量和税率。
3、减少投资。
4、严重损害供给。
5、导致贸易逆差。
6、通货膨胀与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滞涨。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
1、一般政策主张:着力于增加生产和供给;平衡财政预算;限制货币发行量。
2、改变货币制度,恢复金本位制。
第十一章 合理预期学派的金融理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学员应该了解和比较西方几种主要的预期理论;了解合理预期学派的兴起背景和主要论点;掌握合理预期学派货币中性理论主要观点;辨析合理预期学派的利率理论与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异同点;正确认识合理预期学派对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辨析合理预期学派在货币政策主张上与其他学派的异同点。第一节 预期理论与合理预期论
一、预期理论的提出与运用
1、预期类型:简单预期;外推预期;心理预期;调整预期;合理预期。
2、预期理论的运用。
二、合理预期论
1、合理预期论的核心命题。
2、命题的依据:人们在信息社会可以而且能够作出合理预期;公众在合理预期下的行为能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公众的预期比政府更合理、更灵敏、更准确;公众的预期行为和防范措施可以抵销政府的政策效果。
3、合理预期论基础上的政策主张。第二节 合理预期条件下的货币中性
一、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有关货币中性的争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非中性论
2、货币学派的货币短期非中性和长期货币中性论
二、合理预期与货币中性
1、在合理预期条件下,货币量变动对实际变量不发生作用,只能影响名义变量。
2、在合理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也不会影响实际变量。第三节 合理预期与利率
一、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利率问题上的争论
1、凯恩斯学派的主要观点
2、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
二、合理预期与实际利率的决定
1、合理预期条件下,变动货币量不影响实际利率,只能影响名义利率。
2、货币当局不能也不应该经常改变它的策略来影响实际利率。
三、合理预期与利率的期限结构
1、在考虑利率期限结构时,不仅要考虑现值与过去值,还要充分考虑现在利率的变动在预期作用下对将来利率的影响。
2、如果公众预期短期利率的上升是暂时的,那么长期利率的变动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公众预期短期利率的上升是持久的,那么长期利率的反映将会强烈得多。第四节 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一、合理预期与菲力普斯曲线
1、对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观点的分析。
2、在合理预期条件下,菲力普斯曲线在短期和长期内都不存在。
二、预期通货膨胀论
1、预期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
2、政府政策对预期通货膨胀的影响。
三、货币政策主张
1、公开宣布一个永久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2、对最优货币数量的理论分析。
3、货币政策长期不变的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 当代西方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学员要了解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在货币金融理论上的主要发展。掌握有关经济货币化的理论与政策意义;了解西方金融创新的各种学说;正确理解金融深化和金融压制理论及其适用性;掌握金融工具定价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第一节 当代西方的经济货币化理论
一、经济货币化的含义与衡量
二、经济货币化的作用与影响
三、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麦金农和萧的理论
2、钱德瓦卡的理论
3、高斯的理论
4、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理论 第二节 当代西方金融创新理论
一、金融活动的创新
1、金融创新的含义
2、金融创新的历史背景
3、金融创新的种类
二、金融创新的成因解说
1、技术发展说:新技术革命促成了金融创新。
2、货币因素说: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促成了金融创新。
3、财富增长说:财富增长所扩大的金融需求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4、回避制约说:回避或摆脱内外制约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
5、制度因素说:金融创新是与经济制度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
6、结构变化说:金融创新是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
三、金融创新的利弊与对策
1、金融创新的利:增强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改善了金融服务,提供了诸多便利;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增强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竞争力;活跃和繁荣了金融业,推动了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
2、金融创新的弊:使货币总量定义混乱;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游移;货币政策的传导失常,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调节非常困难;加大了金融风险,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金融监管的难度。
3、金融创新的对策: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主张不宜多加干预,而应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国家干预主义学派认为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和立法,并改变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实施手段,实现有效的调控与监管。第三节 金融深化与金融压制
一、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征
1、货币化程度低。
2、金融制度和发展状况呈二元结构。3、金融市场落后。
4、政府对金融实行严厉管制。
二、金融深化论
1、金融深化的核心观点
2、金融深化的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率低,实际利率为正数;金融资产吸引力强,利率弹性大;货币化程度稳定提高;对外债和外援的依赖性下降;汇率自由浮动;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和平等竞争。
三、金融压制论
1、金融压制的表现。
2、金融压制的原因: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政府对金融业干预过多;金融机构官僚化。
四、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金融政策
1、西方正统的金融理论与政策所建立的条件。
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状况与特殊性。
3、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金融政策:政府取消对存放款利率的硬性规定,实行利率市场化;政府减少对金融业的干预;政府放弃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的做法;着力于发掘本国资金,减少对外依赖性。
第三节 金融结构与发展理论
一、对金融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解
1、金融发展的基础与上层建筑
2、影响金融发展的基本因素
3、金融结构的几个重要方面
二、金融发展的一般轨迹 1、12条规律
2、金融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3、金融相关比率
三、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引致增长效应
1、储蓄与投资的分离
2、金融结构的引致增长作用 第五节 金融工具定价理论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基本假定
2、分离定理
3、资本市场线
4、证券市场线
二、套利定价理论
1、因素模型
2、套利定价方程
3、对套利定价理论的评论
三、期权定价理论
1、期权价格的影响因素
2、布莱克——斯科尔斯微分方程
3、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一、选择题、填空题
1、现代行政学开创和形成的时期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2、古典时期有影响的公共行政和管理理论家有威尔逊、泰罗、法约尔、韦伯、古立克。
3、古典时期行政学理论研究的目标是经济和效率;范围是组织、行为程序和 行政原理;这一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研究;在方法论上采用的是 规范方法。
4、行政学的创始人是威尔逊,在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 学研究》,标志着行政学的诞生。
5、威尔逊第二本著作是《国家》,阐明了达尔文的社会变化是一个逐渐进化 过程的观点。
6、威尔逊“政治与行政两分法”的思想主要受益于德国政治学家布隆赤里。
7、美国文官制度改革要从公务人员要公开招聘、择优录取;提高政府官员的 专业素养;克服官僚主义作风三方面着手。
8、19世纪末,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案,对原有的政党分赃制进行改 革,实行“功绩制”文官制度。
9、威尔逊认为,政府行政职能能够顺利实施和行政权力能够合理控制的重要 保证是公共舆论。
10、西方国家将舆论监督称为“第四权力机关”。
11、舆论监督的内容包括公共御林监督应具有社会权威性;公共舆论监督应具 有相对独立性;公共舆论监督应具有高度的有效性和适当性。
二、名词解释
1、政治学: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的性质、政府的“构成方式”、主权的本质 和地位、政治权力、政治制度等有关国家的根本制度的基本理论。
2、行政学:行政学侧重于研究政府组织、政府行为等行政现象,研究如何设 置合理的组织体系,如何确定正确的组织目标和如何有效地达到目标。
三、简答题
1、简述威尔逊研究行政学的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
2、论述威尔逊对行政学的贡献?(练习册P10)
(1)他最早张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科学,开启了行政学的研究。
(2)他提出的政治与行政分离的思想为现代文官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3)他深刻揭示出公共舆论在监督现代政府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未公共 舆论监督构建了一系列的运作原则。
第二章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一、选择题、填空题
1、泰罗在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的原理》,奠定了他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
2、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工时(即时间与动作)研究;工资刺激系统; 职能性组织。
3、任务和奖金构成了科学管理结构上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4、进行职能工长制变革的好处是:一是能在较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批工头,他 们可以真正而充分地执行其职务责任;二是这一新体制无论对于工长还是对于 工人,都完全适用于四项主要的管理原则。
5、科学管理要求在工人和管理层两方面进行一场“思想革命”。
6、泰罗把科学管理下的组织看作是一种互利的交换体系。
7、泰罗认为等级制依然是组织内控制和协调的主要机制。
8、作为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鼓吹者是吉尔布雷斯,他的夫人认为成功的管理 在于人而不是工作。
9、吉尔布雷斯的夫人认为历史上有三种管理方式:传统方式;过渡方式;科 学方式。
10、传统方式也称“驱赶式”或者叫“昆斯伯里侯爵式”的管理。这种管理采 取单一的直线指挥,其特点是中央集权。
二、名词解释
1、工时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对完成一件工作应该用的时间进行精心的研究。。。(而不是)对完成工作的实际时间进行研究,仅仅对一个工人完 成一件规定任务的时间作出统计,这并不是工时研究。
2、工资刺激系统:泰罗指出,任务和奖金构成了科学管理结构上的两个最重 要的因素。泰罗的刺激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时间和动作的研究,事先确 定工作表现的标准,这使得泰罗认为奖励的实际方法--不管是计时还是计件--相对就不那么重要。
3、差别工资:是将刺激建立在工作表现的事先确定的标准上,对每一个工人 在个人基础上奖励,奖励当即兑现的具体支付制度。
4、职能工长:把计划工作和执行工作作一区分。在职能制下,原有制度中的 一个人的职能被八个人取代。进行职能工长制变革的好处是:一是能在较短时 间内训练出一批工头,他们可以真正而充分地执行其职务责任;二是这一新体 制无论对于工长还是对于工人,都完全适用于四项主要的管理原则。
三、简答题
1、简述泰罗的刺激方法?P28-29
(1)首先,给工人一个有明确指示的确定的任务,以及每一个工作因素确定 的时间标准。
(2)泰罗反对收入分享计划。
(3)在泰罗的刺激统中,成功收到高支付的奖励,而失败则收到物质损失 的惩罚。
(4)在泰罗的刺激系统中,还有一个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概念
2、简述泰罗的思想革命的内容?P33-35
(1)泰罗确实指出了劳资之间的“亲密合作”是科学管理反映的思想革命的 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虽然泰罗提倡工厂中劳资双方的合作,但是权力是不能由劳资共享的。
(3)泰罗把科学管理下的组织看作是一种互利的交换体系。
(4)泰罗的时代是美国多种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除了与科学管理有关 的社会改革运动,泰罗对其他的一些运动不抱什么热情。
3、泰罗的贡献和局限?P40-42
贡献:
(1)强调劳动方法的标准化。
(2)建立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3)科学地培训工人,改变凭经验选择作业方法和师傅带徒弟的方法。
(4)管理职能的专业化,职能工长制则是这一专业化的表现。
(5)劳资双方的合作,双方将注意力从对现有利益的分配转向把利益做大。
局限:
(1)泰罗的科学管理建立在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上。
(2)泰罗的科学管理只考虑组织内的因素,因而忽略了外在因素对组织的影 响。
(3)泰罗的科学管理注意对效率标准的追求,忽略了为社会服务的道德观念。
(4)泰罗的科学管理本身有些内容的“科学性”也是有问题的。
第三章 法约尔的管理织思想
一、选择题、填空题
1、法约尔最主要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2、法约尔思考的管理问题及关注的焦点是整个组织。他本人被称为“一般行 政管理理论家”,他的管理理论被成为“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3、法约尔是在20世纪初在欧洲发展起来的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
4、泰罗注重基层人员的工作方式的改进,而法约尔却注重管理人员的管理方 式的讲究。
5、劳动分工实际是一种职能专业化思想,法约尔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 动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从而提高效率
6、权力是指挥和要求别人服从的权利。权力和责任首先应该规定责任范围,然后制定奖惩标准。
7、制定和维持纪律最有的办法是:一,各级好的领导;二,尽可能明确而 又公平的协定;三,合理执行惩罚。
8、对报酬的方式,人们通常希望:一,它能保证报酬公平;二,它能奖励有 益的努力和激发热情;三,它不应导致超过合理限度的合理的报酬。
9、法约尔管理论的核心是等级制度。
10、法约尔认为完善的秩序还要求位置适合于人,人也适合于他的位置。
11、法约尔认为,首创精神能激发组织成员的活力。
12、法约尔认为,一般组织的形态由组织人员的数目决定。管理层次的设置一 般坚持“2~5”原则。
二、名词解释
1、法约尔法则:法约尔将管理看作是平行于一般技术专业等的另一种特殊专 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管理职能专业化”思想的反映,但管理职能并非是只 属于管理人员的职能,它是由从企业的最高领导到一般工人的各个成员分担的。从这一基本假设出发,法约尔讨论了组成企业人员才能的各方面能力的相对 重要性,形成了有名的“法约尔法则”。
2、纪律:在法约尔看来,纪律是一种“协定”、一种规范,在实质上表现为 和企业及其下属人员之间的协定相一致的服从、勤勉、积极的举止一级尊敬的 态度。
3、等级制度:即层级制度,就是从最高权力机构直至低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系 列。等级制度是法约尔管理论的核心。
4、跳板法则:在遇到一些需要快速办理的事情时,为提高办事效率,需要跳 过原有的管理路径,在平行的两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渠道,即建立跳板或天 桥;若两者无法协调,再报告上级,由上级协调。这一情况下称作管理过程中 的跳板法则。法约尔“跳板”理论旨在保持命令统一的情况下,迅速而及时地 解决一般事务,从而使组织最上层得以从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专注于一些 重大问题。
5、管理职能: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三、简答题
1、法约尔管理组织理论的特征?
(1)法约尔试图给管理规定特有的概念范围;
(2)在法约尔的理论中,组织和管理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3)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更似于一种论述组织的有效形成和维持的理论;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只是考虑了组织的内在因素,没有考察组织同它的周 围环境的关系,因此缺乏具体性。
2、法约尔的贡献?
(1)管理是可以应用于各种形式团体活动的一套独立的知识--管理的普遍 性。
(2)能够应用于所有各种工作的第一个全面和综合的管理理论。
(3)在学院和大学中开设管理课程的思想。
第四章 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
一、填空题、选择题
1、韦伯提出的“理想的官僚制”理论是行政学发展史中重要的里程碑,为此,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
2、韦伯现代理论的核心是官僚制理论,他认为行政管理体系向官僚科层制发 展的程度,给现代化政府提供了决定性的尺度。
3、官僚制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经济为前提。
4、韦伯认为,货币经济对于官僚制产生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5、韦伯发现,官僚制的行政管理职生在属于法理型统治的理性国家
6、官僚制主要是指在知识的基础上,以行政效率为目标的一种科学、理性的 现代行政管理体制。
7、官僚等级制的显著特点是专业分工。
8、明确的程序、规章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个人的主观因素
9、现代官僚制区别于传统家长制与世袭制的重要特征是训练有素、专业精深 的行政官员。
10、理想的官僚体制是通过等级结构进行控制和管理的。
11、等级结构体系是完全按照专业化的标准加以确定的。
12、传统统治最为普遍的形式是世袭制。
13、个人魅力统治是一种以人格取向的权威,法理型统治则是一种制度取向的 权威。
二、名词解释
1、官僚制:就是建立于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一种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具有专 业化功能以及固定规章制度、设科分层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形式,是一种理性地 设计出来的,以协调众多个人活动,从而有效地完成大规模管理工作,实现以 组织目标为功能的合理等级制组织。
2、传统型统治:如果一种统治的合法性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历史就存在的)制度和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之上,并且也被相信是这样的,那么这种统治 就是传统型的。
3、个人魅力型统治:个人魅力即“卡里斯马”,在这里用它来表示统治者的 人格特征:“他被认为天分过人,具有超自然的或者超人的、或者特别非凡的、任何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质,或者被视为神灵差遣的,或者被视为楷 模,因此为被视为领袖。它的合法性基础在于: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吸引追随者 和信徒们的神力,以及后者对于前者自愿的服从和虔诚的信仰。
4、常规化:个人魅力型统治的结果是:权力要么转变为一种更为传统的类型,要么开始呈现官僚政治的特征。这些因素都促使产生于社会激烈动荡和变革 过程中的卡里斯马型统治向其他形式转化,这就是韦伯所称的”常规化“问题。
三、简答题
1、简述官僚制的特征及评价?
特征:(1)等级制
(2)专业分工
(3)行政管理档案系统原则
(4)明确的程序、规章和制度
(5)专业培训
(6)采用固定的薪金及按照资历、政绩晋升
评价
优点:(1)组织的严密性
(2)管理的非人格化
(3)技术的稿效率
(4)统治的知识
缺点(负面功能):
(1)官僚组织体系庞大、行动缓慢,容易造成组织效率低下
(2)官僚制与官僚主义密切相连,具有官僚主义的种种弊端。
(3)现代官僚制同样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它不断使人的本质发生异化
2、法理型权威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1)传统型统治的管理一切均按照惯例、习俗行事,但是缺乏效率
(2)个人魅力型统治的管理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它纯粹依靠信仰和感情而 否定理性
(3)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即”官僚制“则是以法理型权威为基础,行政人 员的公物行为必须按照理性原则进行,必须合理、合法,不允许带有任何偏见 和私人感情,对所有人都平等看待,而不管他们的社会等级和个人身份。简言 之,它要求人们服从的不是作为个人的管理者,而是作为一种非人格化的秩序 和规范。
(4)因此,法理型权威能够充分保持行政管理的持续性、稳定性和高效率,它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大规模组织管理不可或缺的基础
第五章 古立克的行政组织理论
一、填空题、选择题
1、古立克在1935-1937年,和厄威克合作编辑出版了《行政科学论文集》。该 书是美国行政科学发展过程一个重要标志。
2、结合的要素之一是把组织内部类似的任务组合起来。
3、古立克将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如何具体安排工作归纳为四个途径:目的、过 程、人员和地点。
4、领导是通过权威进行协调的关键。
5、市政研究局成立于1906年,当年领导班子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经济和效率,同时也注意如何教育民众,建立一个负责的、对新问题能及时作出反应的政府。
6、古立克把市政研究局称作为效率运动的”发电厂和思想库“。
7、市政研究局达到效率的目的,靠的是两条:一是政府的调查报告;二是公 务员培训学校。
8、古立克本人的主要兴趣在三方面:公共财政、人事管理和大都会政府。
9、大都会政府怎么去管,古立克始终认为,一要按照职能的各个方面把责任 下放给各级政府,二是要依靠那些和具体问题直接打交道的最小的政府单位。
10、古立克认为,都市问题最终解决办法必须是各级政府共同行动。这个共同 行动既包括联邦政府的参与和总统的领导,也要求每一级政府都认真地处理自 己管辖范围内的事务。
11、古立克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理论,在学术和行政部门的杰出贡献证明了他被 誉为”公共行政学的元老“是当之无愧的。
二、名词解释
1、由下而上:古立克注意组织内部的分工和组合,并称之为”由下而上“的 作法,这种作法强调了同一性的原则,但是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忽视了控制和 协调的必要性。
2、由上而下:其着眼点在控制和协,实施这种作法,主要靠二条:一是建 立一个权威结构;二是突出组织的目的。
3、正面职业终身制:提拔新人,开诚布公,严格要求,公正对待。换句话说,政府工作人员要从年轻人里面挑选,从基层见习干起,逐步熟悉业务。与此 同时,把不称职、不胜任的人员果断淘汰。
4、POSDCORB:古立克将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概括为如今广为流传的”八 字方针“,由英文的八个字母(POSDCORB)代表着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执行的七 项重要功能,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协调、汇报、预算。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的作用?
(1)在古立克看来,政府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手段,使往往自私自利、独断专 行的人有可能和睦共处、携手合作。
(2)政府的运作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而对人们的行为加以控制。
(3)政府的行为是为了提供合作性的社区服务,也就是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 可以更好、更经济、更令人满意地完成的活动。
2、行政改革的原则?
(1)相关的工作应安排在同一单位
(2)精简部门,多余重叠的机构或予以取消,或予以合并。
(3)各具体单位实现一元化领导,由有能力、懂技术、富经验、敢挑担的人 掌舵。
(4)有责有权,权责相当。
(5)一把手要指定专人负责整个部门的工作鉴定。
(6)整个部门的每项职能都要指派专人具体负责。
(7)削减民选官员的人数
(8)各种理事会、委员会只有准立法、准司法的职能,不宜介入行政工作
(9)整个部门的所有行政工作必须置于一元化的行政首长领导。
(10)行政首长必须有权任命、解雇和指挥属下部门主管。
(11)行政首长必须有一套研究班子,负责总结汇报,以及探索新的路子。
简言之,行政部门应该融合成一个整体,组建坚强、能干的行政领导班子,并 配备一位有职有权、能够监督行政全过程的首席行政官。
3、市政研究局称为”效率运动的发电厂和思想库“的目的是什么?
(1)使政府管理更加经济有效
(2)推行科学管理
(3)有建设性地提高政府的透明度
(4)收集、分类、解析,并公布所有事实
第六章 福莱特的动态管理管理
一、填空题、选择题
1、新古典时期的时间跨度一般为20世纪30年代至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研究 的显著特点是对人尤其是团体的人以及行为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奥、福 莱特、巴纳德、西蒙、里格斯、麦格雷戈、林德布洛姆、威尔达夫斯基。
2、这一时期研究从组织的静态描述转向了研究动态的组织过程;在方法论上,这一时期的研究从规范方法转向了实证方法。
3、福莱特的处女作是在1986年问世的《众议院议长》。
4、福莱特的第二本著作是《新国度》,在1918年发表,书中她提出了群体动 力的新概念。
5、福莱特的第三本著作是《创造性的经验》,在1924年问世的全书的中心 思想是群体动力
6、群体过程的核心是创造。福莱特认为,群体过程受到两则的影响:即 ”互相渗透定律“和”整体学说“。
7、福莱特认为,解决社会冲突主要有三个途径,即一方占据上风、互相妥协、整合。她一再推崇的办法是整合。
8、福莱特认为,达到整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圆环形的反应过程。
9、圆环形反应包括思想和活动的互相渗透,并导致互相的结合。
10、整合具体表现是达成共识,是来自经验的聚合。
11、福莱特认为,权力就是指成事的能力,控制指针对某一特定目标的权力运 用。
12、福莱特认为,国家是群体过程的逻辑延伸,是社会生活的最高表现。
13、福莱特认为,真正的民主概念包括大众的实质参与和联邦制的政治结构。
14、福莱特早年注重研究的是人事关系和群体过程,后期研究的是工业组织。
15、福莱特对企业组织情有独钟,主要原因有:第一,她和几位著名企业家关 系良好;第二,她觉得企业环境可以为她想做的分析提供一些有趣的原始素材 ;第三,更重要的是,在她看来,企业组织是一种执行重大社会功能的社会性 机
16、福莱特认为,企业不只是牟取利润,而是开辟了新的人事关。
17、福莱特认为,只有协调恰当,才能有控制有权威,而不是靠控制靠权威才 能实现协调。
18、福莱特认为,权威职能隶属于有知识有经验的人。
19、福莱特把领导分为三类:职位领导、个人领导和功能领导。
20、福莱特认为,领导应当有三大功能:协调、决定目标,以及预测
21、福莱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你加上我“和”我加上你“之间的反 应。
二、名词解释
1、群体:群体不是单纯的一群人或者一个组织成员的简单组合。群体是一个 有凝聚力的整体,可以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促成群体的成员间的互相配合、和睦共处。
2、互相渗透定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接触会造成分歧的综合,从而使他们之 间的结合出现新的形式,这时群体的成员实际上就成为彼此互相影响的调整力。
3、整体学说:指对一个整体的了解仅仅靠对其组成部分的分析是不行的,因 为这个整体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接触,有其本身的动力。
4、圆环形反应:包括思想和活动的互相渗透,并导致互相的结合。而这种结 合则是通过我们各自从别人那里”唤出“某些东西即通过所谓的”唤起“过程 来实现的。
5、个性:是一种在整体钟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与众不同。
6、自由:在福莱特看来,自由是社会性的,是”个性的和谐而自在的发挥“。
7、改造权力:就是变”踞人之上的权力“为”与人共享“的权力。
8、增加权力:就是借助群体的力量,尽可能地满足更多的个人需求,从而使 整体获得更多的权力
9、邻里群体:在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群体之中,福莱特认为,最基本的社 会群体是邻里群体。正是这些邻里群体使人们能够经常互相接触,促成他们间 的相识,进而增进彼此间的日趋了解。
10、情况定律:指的是当周围的变化和反应互相交织,不断出现时,针对这些 情况必然出现的敏感能力。
11、功能权力:工人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和他的本职功能相关的控制权。
第七章 梅奥的社会人管理理论
一、填空题、选择题
1、梅奥在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的问题》,主要研究了霍桑实验。
2、1945年,梅奥发表了《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3、1947年,梅奥发表了《工业文明的政治问题》。
4、梅奥早期主要关注一般的社会、政治和哲学问题,中期从事一些科学调查,他的天才在于激发研究小组的的智力,并对小组的活动加以整合。
5、梅奥的霍桑实验开创了一个新的人际关系学派的先河。
6、梅奥认为,巴纳德所提出的组织必须”有效率“和”有效益“,实际上是 提出了现代社会普遍适用的准则。也就是说,任何组织必须能在两方面满足其 成员的愿望:一是他们的物质要求;二是在完成多种社会职能钟实现积极的合 作和协调。
7、梅奥第一次实证研究是在费城纺织厂进行的,这次研究彻底否定了认为只 有私利才是激励和推动人工作的全部动力的假设。
8、梅奥的霍桑实验是在1927至1932年进行的,这一实验因其”社会人“的假 设,对非正式组织的揭示以及对人际关系学派的形成而载入史册。
9、梅奥进行直接观察的最后历程是研究缺勤和流动率,在南加州飞机制造业 进行的。
10、梅奥发现,缺勤率和流动率是形成工作”团队“的一种功能。
11、梅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领导能力,这个能力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掌握科技 知识、系统化的指挥能力、组织社会合作和协调的本领。他认为,涉及管理核 心部分的是组织社会合作和协调,也表面了梅奥的远见。
二、名词
1、群氓假设:由李嘉图提出这一说法。自然的社会由一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每一个人都按着能达到自我保存和实现自我利益的方式行事,每一个人都尽 力按逻辑进行思考,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努力。
2、霍桑实验:霍桑是西方电器公司在芝加哥附近的一家工厂的名字,这一试 验从1927年至1932年,历时五载。这一试验因其”社会人“的假设,对非正式 组织的揭示以及人际关系学派的形成而载入史册。由梅奥主持该实验。
三、简答题
1、泰罗的科学管理与梅奥的霍桑实验的比较?
两人分别代表了解决工业问题的两种主要方法。
(1)两人载目标方面的高度相似性。两人都看到了工人和管理当局之间的冲 突,并把更多的责任归于管理当局;两人都追求工人与管理当局的和谐或利益 相关,泰罗是通过一种精神革命,而梅奥是通过人群协作。
(2)两人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却大不相同。
第一,泰罗所注意的中心是个别工人,而梅奥主义者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作为团 体成员的工人身上。
第二,泰罗对人际关系不大注意,而梅奥则很关心。
第三,泰罗认为物质工作环境是影响生产率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梅奥则认 为社会环境才是主要的。
第四,泰罗认为,只要有机会,人们就会追求最大的经济报酬;而梅奥主义者 则把金钱的诱惑放在次要地位,强调团体成员的地位。
2、对梅奥的霍桑实验的评价?(贡献、批评)
(1)霍桑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
首先,它以扎实的的调查和分析指明了人的”社会性“特征,这在对人的假设 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其次,社会系统观点的提出开拓了对组织研究的视野。
最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领导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通过职工的满足度,激励 职工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2)对梅奥的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及霍桑实验的批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
a、梅奥出于工作场所中的各种利益的自然和谐的假设,不遣余力地去追求自 发的合作,而没有认识到社会冲突的不可避免性。
b、在梅奥看到冲突的地方,他把它归之为工人的感情态度,而非客观的工作 和社会条件。
c、霍桑实验的特征在于”大错和不完整“
第八章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组织理论
一、填空题、选择题
1、巴纳德是新古典时期的一位重要的组织理论家。他在组织理论上所作的一 系列独创性的工作至今被认为是组织理论的典
2、巴纳德独创性的工作主要体现在《经理人员的职能》的著作中。
3、巴纳德把自己的主要贡献归结为”结构性“概念和”动态性“概念。
4、结构性概念包括个人、协作体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和复合性正式组 织。
5、巴纳德认为,个人干不了的事情,两个人一起干,因而协作就产生了,组 织也随之产生。
6、在巴纳德看来,组织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合作性的努力。
7、巴纳德认为,只有当一个协作体系的目的实现时,这种协作才是有效的。
8、巴纳德认为,协作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的动机而组成的。
9、协作努力的有效性与协作体系目的有关,效力与个人动机的满足有关,协 作体系的效力是体系成员个人的效力的总和。
10、效力与平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或是改变成员的个人动机,或是把生 产成果分配给个人。
11、效力是满足的交换。协作的过程包含满足的交换工程。
12、协作的持续取决于协作的有效性和协作的效力。
13、巴纳德认为,构成组织的要素有三个:协作的意愿、目的、信息交流。
14、巴纳德对组织理论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非正式组织。
15、巴纳德从正面肯定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尤其是它的凝聚力作用。但是他 忽略了非正式组织对政治组织来说所具有的消极一面。
16、复合性政治组织主要有四个特征:系统性、非人格化、专业化、含有非正 式组织。
17、巴纳德感到目标是专业化的首要方面。
18、组织的动态分析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刺激-回报的动态平衡、权威、以 及沟通和决策过程。
19、构成组织力量的人的努力和贡献是由诱因引起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满足的 利己动机是支配的力量。
20、刺激与个人动机有关,巴纳德把引诱分成特殊的和一般的两类
21、说服的含义包括三种形式:形成一种强制状态;引诱合法化;动机灌输。
22、最重要的说服方法是动机的灌输。
23、刺激系统的另一方面是地位系统。
24、巴纳德认为,只有当权威被接受,它才是有效的。
25、巴纳德看来,组织中的决策与组织的目的有关。
26、组织决策中,采用的过程取决于三个因素:决策的目标、决策所需的速度、决策者所得信息的质量。
27、巴纳德指出,管理者具有三种功能:提供一种信息交流系统;促成必要的 个人努力;提出和确定组织目标。
28、巴纳德认为,领导者具有五大特点:有活力、坚忍、有决断力、服力和 责任性、以及智慧。
29、巴纳德认为,责任性对领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责任性来自现有的道德准 则。
30、巴纳德认为,管理者的责任主要是形成组织目标。
二、名词解释
1、协作:就是一种克服由物理环境或人的生物特征所强加的一些限制的手段。
2、净满足:是指每个成员在协作体系中所得到的大于所投入的那部分。
3、非正式组织:巴纳德将非正式组织描述为暂时的、无结构形式、涉及那些 没有任何具体联系而发生的互动。用他的话来说,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没有 固定形态的、密度经常变化的集合体“。
4、均衡理论:在组织提供的诱因和个人为之作出贡献之间维持一种均衡。
三、简答题
1、简述复合性正式组织的含义?
巴纳德认为,这一组织来自简单的正式组织增长需要创造新的单位,但总的目 标是作为复合性组织中统一的因素起作用的。复合性正式组织的特征包括以下4 个方面:系统性;非人格化;专业化;含有非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1)信息交流
(2)通过调节人们的贡献意愿和稳定客观的权威来维持正式组织的凝聚力
(3)维持人们的个人人格、自尊心和独立的选择,而这是正式组织运作所必 需的。
3、简述巴纳德对组织理论的贡献?
(1)他用社会系统观点对组织的考察
(2)他的通过引诱或刺激在组织中维持组织和人之间的均衡
(3)他的权威来自接受的思想
(4)他的效力-效率两分法企图把经常发生冲突的组织目标和努力的经济需 求同个人的目标和满足的需求结合起来的思想
(5)他对正式组织的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以及对非正式组织的引入
(6)他对经理人员责任的明晰阐述
第九章 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一、填空题、选择题
1、西蒙在1978年荣获最高奖,获奖的名称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表彰他 对经济决策研究所作的贡献。
2、西蒙第一本著作是《管理行为》,书中包含的思想有许多来自制度学派的 经济学。
3、在西蒙的兴趣中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关注人的决策,他一生的研究是对梦 寐以求的”决策真理“的追求。
4、在西蒙的论文集《人的各种模式中》,他把决策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因素格 式化。
5、《管理决策的新科学》旨在探讨计算机对组织决策的影响。
6、西蒙把决策前提作为其分析的单位,他认为行政或管理就是决策。
7、他用”事实-价值“两分法取代行政学中传统的”政治-行政“两分法。
8、西蒙对决策的分析首先建立在他提出的一种新的决策人的模式上,他把这 一模式称为”满意人“模式。
9、人为什么要参加组织,西蒙采用了巴纳德的基本框架。
10、西蒙将引诱-贡献功利性称作为引诱-贡献功利量表。
11、在西蒙看来,提供决策前提的首要责任在等级制。
12、效率标准是组织决策的标准,间接地也是等级控制的手段。
13、对组织决策的理性来说,西蒙主要关心的对象之一是目标转移现象。
14、目标的转移也可能来自决策过程中使用的价值指标。
二、名词解释
1、满意人决策:决策者由于受知识和分析能力的限制,因而总是接受一些就 其向往的程度来说只是满意或充分的选择。
2、”形式推动“搜索:在问题领域搜索时,决策者可能采用任何这样一个新 的战略:只要有一个标准的反应(惯例),搜索就很少或不存在,决策者只需 要简单地使用惯例即可。如惯例不能适用,搜索就会被标准化,并建立在记忆 中储存的计算相关行动的形式和规则上,西蒙称之为”形式推动“的搜索。
3、刺激推动的搜索:它使用看得见的排队来决定先后行动。
4、目标推动的搜索:它采用一个目标和亚目标结构来决定先后的行动。
5、程序性决策:当决策刺激重复出现,组织已确立了一种对付这一状况的确 定的程序后,程序性决策就发生了。这一程序体现在西蒙所说的决定对一个任 务的反应次序的”运作程序“中。运作程序因其程度不同而异。组织惯例对运 作程序来说是最具体的,决定是参照已通过的实践而非对可供方案的优点的考 虑而作出的。
6、非程序性决策:是对新的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存在结构性,因而非程 序性决策需要一些搜索活动,这一搜索将遵循可预测的和规定的形式。
三、简答题
1、简述个人决策的过程?
(1)个人决策的第一个基本因素是来自决策环境的刺激
(2)个人决策的第二个基本因素是记忆
(3)个人决策的第三个基本因素是习惯
(4)个人决策接下来的便是对问题的分析
(5)在界定了问题空间后,决策者开始扫描这一空间,以搜索有用的、可供 选择的解决方法
(6)个人决策的最后一步是选择
2、简述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的相同点?
(1)从西蒙称之的”情境界定“出发,这是一个现实模式的简化,用来减少 实际决策环境的复杂性。
(2)采用某些手段-目的形式将具体的行动与组织最终目标联系起来。
(3)决定(问题)被分解或分成几个独立的部分,并分配给组织的亚结构。
(4)在选择方案时总是以”满意"而非最佳作为标准。
(5)决策过程很可能包括了一种不确定的吸收性。
(6)组织中的决策是惯例性的,惯例性程序从程序性决策中的具体的反应到 非程序性决策中的惯例性的搜索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经济学说史上的三次革命是(B)A 重农主义、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
B 斯密经济学说的兴起,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 C 边际革命,马歇尔经济学说形成和凯恩斯革命 D 约翰.穆勒经济学说形成,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
2、古希腊的三大思想家是(D)A 赫色阿多、色诺芬、亚里士多德 B 荷马、柏拉图、色诺芬 C 瓦罗、亚里士多德、赫色阿多 D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斯密的赋税四原则是(C)A平等、便利、实用和确实 B 经济、平等、便利和公平C 公平、确实、便利和经济 D 方便、公平、经济和确实
4、最早在《经济论》中使用“经济”一词的是(B)A 贾图B 色诺芬C 亚里士多德D 西塞罗
5、第一个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从而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的古典经济学家是(C)
A 亚当·斯密B 大卫·李嘉图 C 威廉·配第D 詹姆斯·穆勒
6、“纯产品”理论是魁奈理论体系的核心,他的许多经济理论,如社会阶级结构理论、资本理论、再生产理论都是以“纯产品”理论为基础的。他所说的“纯产品”是指(A)
A 农业部门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财富的余额
B 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财富的余额
C 商业部门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财富的余额
D 其他部门生产出来的财富超过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财富的余额
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于哪一年?作者是谁?(B)
A 斯密 1886年
B 李嘉图 1817年 C 配第 1778年 D 约翰.穆勒1889年
8、劳动价值论是李嘉图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础和出发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指(A)
A 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 B 生产要素决定商品价值 C 购买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D 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共同决定商品价值
9、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实质是(A)
A 经济浪漫主义B 经济自由主义
C 经济改良主义D 空想社会主义
10、萨伊定律是指,生产本身创造消费,或者说,供给本身创造需求,他的理论前提是(D)A 以资本流通为前提
B 以资本主义商品交换为前提 C 以简单的物物交换为前提
D 以货币为媒介的物物交换为前提
11、约翰·穆勒折中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继承和包容了哪些理论(A)
A 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容了萨伊、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巴师夏等人的辩护经济理论,还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某些观点。
B 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理论。
C 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容了米勒、李斯特等德国历史学派的理论。D 继承了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容了数理经济学派、制度学派的理论
12、德国的新历史学派提出了什么政策主张(B)A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
B 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主张 C 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
D 有组织的资本主义政策主张
13、边际主义的兴起标志着李嘉图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时代的结束和现代经济分析的开始,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三位奠基人,都公开否定了什么理论(A)A 公开否定了劳动价值论
B 公开否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 C 公开否定了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
D 公开否定了货币理论
14、克拉克的新三分法就是将经济学分为(B)A 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
B 普遍规律、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 C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D 工资、利润和地租
15、马歇尔在地租理论上的新观点是(C)A 寻租、级差地租和稀少地租 B 级差地租、城市地租和稀少地租
C 稀少地租、准地租和城市地租 D 准地租、级差地租和稀少地租
16、局部均衡是马歇尔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局部均衡的特点是(A)
A 将那些不规则出现的、不便于处理的干扰因素都归结到“其它条件不变”一句话中,因为“这样,问题就被限定得越窄,对它的处理就能越精确”。
B 要研究的力量非常多,最好一次研究几种力量 C 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一次研究一个侧面 D 经济现象非常复杂,在经济研究中必须循序渐进
17、罗宾逊的买方垄断是指(A)
A厂商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价格决定者,他通过要素购买量的调整能够影响该要素的市场价格。
B消费者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价格决定者,他通过要素购买量的调整能够影响该要素的市场价格。C政府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价格决定者,他通过要素购买量的调整能够影响该要素的市场价格。
D 垄断大公司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价格决定者,他通过要素购买量的调整能够影响该要素的市场价格。
18、德国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先驱代表人物是(D)A古诺和杜普伊特 B劳埃德和朗菲尔德 C加里安尼和孔狄亚克
二、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
2、罗宾逊的价格歧视
D杜能和戈森
19、张伯伦的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A)A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市场价格 B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市场价格=长期均衡成本 C 边际成本=总边际收益
D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最后一单位产品的价格与边际物资产品的乘积
20、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是指(B)
A 充分就业是指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失业
B 充分就业是指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非自愿失业 C 充分就业是指在实际生中不存在摩擦失业 D充分就业是指在实际生活中不存在自愿失业
3、历史统计方法
4、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
5、戈森第二定律
三、简答题(每题9分,共36分)
1、凯恩斯革命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约翰·穆勒经济学说的特点
3、《经济表》的流通过程包括哪五次交换行为(用图表说明)?
4、简述庇古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命题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评述边际学派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特点及其影响。
2、试述凯恩斯《通论》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期末考试卷(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B 2 D 3 C 4 B 5 C
A 7 B 8 A 9 A 10 D
A 12 B 13 A 14 B 15 C
A 17 A 18 D 19 A 20 B
二、词语解释
1、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如果把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则企业主收入表现为资本家的工资,利息表现为资本所固有的独特的产物,这样,三位一体公式可以更确切地归结为资本创造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
2、罗宾逊的价格歧视——是指一个垄断厂商,将它生产的同种商品的相同单位按照不同的价格出售给不同的消费者,以及不同组的消费者的行为。
3、历史统计方法——就是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或民族经济发展的史实,进行考察和统计,使之系统化、数量化,然后从这些经济史实中归纳出一些经验法则。(4分)
4、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就是资本家预期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与这一投资可能带来的新增利润量之比,亦即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4分)
5、戈森第二定律——戈森第二定律是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其内容是:为了使享乐达到最大化,每个人可以在各种享乐之间自由选择。它表达的是在各种享乐之间如何选择才能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4分)
三、简答题
1、凯恩斯革命包括哪些内容
(1)理论的创新。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修改和补充。在理论上革了萨伊定律的命,摒弃“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以及否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这种传统的教义,创造了有效需求原理,以及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为主要骨干的就业一般理论体系。他还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经济范畴,如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等。(3分)(2)方法创新。他采用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方法,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波动的原因。在方法上与以微观经济分析为主的传统经济学研究个别商品、个别厂商、个别消费家庭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他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3)
(3)政策主张的创新。在政策上革了传统自由放任体制的命,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用政府干预论新思潮取代自由经营论旧思潮。这是凯恩斯革命的核心内容。他“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批判传统的不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自由放任政策。(3分)
2、简述约翰·穆勒经济学说的特点——a他是站在维护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真诚地同情无产阶级,力图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当时已不容忽视的无产阶级的要求调和起来。(3分)b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二者之间的折衷。(3分)
c思想上的调和:他接受新经济思想,又不愿轻易放弃旧思想,因而发生新旧思想的矛盾,不得不在两者之间折衷。(3分)
3、《经济表》的流通过程包括哪五次交换行为(用图表说明)? 再生产总额:50亿里弗尔
生产阶级
土地所有者阶级
不生产阶级
每年投资
每年收入
每年投资
20亿里弗尔
20亿里弗尔
10亿里弗尔
用作支付
10亿里弗尔
10亿里弗尔 地租及原
10亿里弗尔
预付的利息
10亿里弗尔
10亿里弗尔
年预付20亿里弗尔
共计20亿里弗尔
共计50亿里弗尔(9分)
4、庇古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命题
一、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二、国民收入分配愈平等,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
1、评述边际学派在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特点及其影响。
在研究内容结构上: 边际主义与传统的经济学有着显著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劳动价值论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而边际主义研究的是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
在研究方法上:边际主义与传统的经济学有着重大的区别。边际主义把政治经济学与数学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微积分结合起来,于是经济文献中开始出现数学公式、联立方程、布满了各种数学符号和曲线图。
这样经济学的研究就以均衡为核心概念,从总量转移到这些总量的微小变化,所以国民收入的决定、增长与发展等宏观经济学问题就不在讨论之列了。这样的研究方法标志着现代经济分析的开始。
2、试述凯恩斯《通论》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经济政策的具体运用上,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革了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收支平衡、量入为出、开支力求节约、税收力求其少这种论点的命。
在货币方面,提出“半通货膨胀”的价格一般理论去对传统货币数量论进行重大修正,并把原来居首要地位的货币政策退居辅助性的次要地位。
一、填空题(每题后面的黑体字既为参考答案)
1.“行政管理”是英文“Public Administration” 一词的汉译,传统上亦称________或“公共行政管理”,最近一个时期,也有人将其译为__________。公共行政、公共管理
2.法国政治家布丹的《共和六论》以及近代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的________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的________等历史性著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行政管理思想。《政府论》、社会契约说
3.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例如,莱芬韦尔就把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于________;库克也曾将科学管理运用到________;而怀特则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机失办公室管理、教育和市政机构
4.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学是从________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学
5.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从行政学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方面对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作了明确界定。起点和具体研究
6.从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的行政学说特别受到了________国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________是其中颇负盛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人物。德、斯坦因
7.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主张,应该运用________方法和________方法对不同政府所共有的行政管理规律进行研究。历史、比较
8.威尔逊认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________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公共舆论
9.古德诺是西方行政学初创时期的另一位具有重要理论贡献的行政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行政学家,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_________家和_________家。行政、政治学
10.古德诺关于“________是国家意志的表达,________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协调的创见对其后行政学的独立研究颇有贡献。政治、行政
11.古德诺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________,而是在于二者的________。分离、协调
12.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________利益一边,主张公共行政权力的________。中小资产阶级、集中
13.韦伯认为,尽管社会组织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质,但_________ 和_______是各类社会组织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权威、控制
14.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韦伯认为,它们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_________、稳定性和_________。合法性、连续性
15.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都认同行政管理的完善取决于从行政公务中积极排除_________因素。非理性
16.韦伯是最早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因此,有人把韦伯称作_________。组织理论三文
17.西方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西方_________运动密切相关的,而对于这场运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乃是泰勒。科学管理
18.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主张明确划分________与__________,改变传统的经验工作方法。计划职能、执行职能
19.泰勒所谓的第一流的工人是________而又________的人。适合于其工作、愿意努力
20.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________来组织和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职能原则 21.作为一位与泰勒处在同时代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没有像泰勒那样去过度关注作业现场的操作效率问题,而是试图寻求一种具更广泛适用性的“________理论”。一般管理
22.法约尔对于管理的定义是通过将________进行比较并对管理活动的________来揭示的。经营与管理、要素分析
23.法约尔的主要功绩在于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从组织理论上看,法约尔所讨论的主要是________问题。组织结构
24.法约尔的理论已由当代美国传统管理学派的学者们加以继承并发展。这个学派亦称________。这一学派的理论观点对于我国管理界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________,在很大范围内已经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应用。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要素说和管理原则
25.怀特作为西方行政学的奠基人,尤其擅长________问题的研究。他坚信行政管理存在着一些具有________的理论原则,人事行政、普通性
26.怀特早在19世纪20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_______以及_______等诸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客观社会环境、科技环境
27.怀特认为,政府的行政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行政组织中________与________的适当分配为基础的。责任、权力
28.怀特指出,端正官纪应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这两个途径要相互补充,灵活运用。直接、向接
29.综观古利克的整个行政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征。一体化、实践性
30.在古利克看来,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的_______政府优于_______政府,因为前者能够产生新思想,具有自由批评的矫正效应并且要求老百姓对最终结果作出评价。民主制、集权制
31.古利克的个人兴趣一直都主要在_______、人事和_______这些领域。公共财政、城市政府
32.古利克采用了威尔逊关于应该建构一门行政科学的主题,认为这样一门科学应该建立在一些既可以应用于_______又能够应用于_______的基本原则之上。公共部门、私人部门
33.厄威克长期从事_______和研究工作,他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把古典管理理论_______。管理咨询、系统化
34.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由三个职能组成:________,组织和_______。计划、控制
35.厄威克认为管理的控制的派生职能同组织的_______有关,主要包括配备人员、挑选人员、安置人员和_______。人事因素、惩罚
36.多届美国行政改革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厄威克提出的_______原则。行政组织管理
37.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对组织共同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协作性理解、个人性理解
38.巴纳德认为权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或个人方面,把命令作为__________;二是客体方面,命令__________性质。权威、被接受
39.在巴纳德看来,所谓组织平衡实质上就是_________与_________的平衡,它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贡献、诱因
40.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由_________、共同目标和_________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协作意愿、信息交流
41.西蒙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判而提出的__________行政学说。行为主义
42.在行政学研究中,西蒙是以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区别为其方法论的出发点。区分这两种因素的理论依据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知识理论。事实、价值因素
43.以西蒙为代表的当代西方行为主义学派政治学者的重要方法论主张之一就是提出___________工具去从事研究。概念
44.从___________一书问世起,西方行政学便开始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以___________的研究方法来取代传统的、充满含混命题和教条化陈述的内容。行政行为、科学化的概念、实证
45.西蒙的__________决策模式和林德布洛姆的__________模式都是从实证角度对理性决策模式作了分析和批评。有环理性、渐进性决策
46.林德布洛姆对渐进分析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即划分为简单的渐进分析、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层次。断续的渐进分析、策略分析
47.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制约。技术、现行计划
48.在方法上,渐进决策模式注重事物变化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它强调在进行改变时维持_________的稳定,因而主张_________的修改,而不是引起动荡的变革,逐步对政策加以修改并最终改变政策。社会和组织、不间断
49.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主要就表现为他基于对传统X理论合理内核的扬弃而提出的以注重发挥人的才干和热情、重视_________、尊重_________为特征的Y理论。人的行为、人格
50.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中把Y理论叫做“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结合” 个人目标、组织目标。
51.扩大职责范围、权力下放、_________和_________,是麦格雷戈认为在组织中实施贯彻执行Y理论的几种具体方法。分散责任、群众参与管理
52._________著有《公共行政的事业》等大量行政学名著,是西方_________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沃尔多、新公共行政
53.沃尔多说,在公共行政领域,除了_________,尚很少有什么其他探讨公共政策的方法。案例研究方法 54.沃尔多把组织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组织理论时期,第二阶段称之为_________时期,最后一个阶段称之为_________时期。新传统组织、现代组织理论
55.沃尔多在公共行政领域除了是一个_________之外他还更多的是一个_________。因此,他所起的作用与其他行政学家有所不同。创造者、评论家
56.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行政学摆脱了长期以来对政治科学的过分依赖,由_______研究转向_________研究。纯理论、应用
57.里格斯基于对不同社会形态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及文化、历史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_________而创立了___________这个重要的行政学分支学科的。比较研究、行政生态学
58.里格斯在《行政生态学》 中以_______作为溶合型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以_______作为棱柱型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以美国作为衍射型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对它们作了深入分析。泰国、菲律宾
59.里格斯提出的过渡社会(发展中国家)公共行政的三个基本特点是_______、形式主义和_______。异质性、重叠性
60.行政生态学是以_______、行政行为与_______之间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行政现象、行政环境 61.1968年,新公共行政学高举_______的旗帜应运而生,它倡导关注_______、着重建立规范理论,以期促使未来人类社会绽放出一线曙光。社会公平、意义和价值
62.在公共行政领域,对效率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_________与_________。机械性效率、社会性效率
63.新公共行政学派鲜明主张社会科学家应该以其专业知识和才能从事价值判断,他们强调_________对行政学研究的意义。因此,他们推崇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思辨方法,将_________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批判理论道德哲学、价值理论
64.自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政府部门广泛推行了_________运动,倡导政府部门积极寻求_________的基本需求,尽力追求产品与服务品质,并通过不断发展的组织体系与能力稳定改进服务品质。全面质量管理、满足公众
65.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1954)一书中作为一种新管理方法提出来的,其宗旨是用_________代替_________。自我控制的管理、压制的管理
66.德鲁克认为,组织中的目标可分为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以及_________,它们分别由组织中的各级管理人员和_________来制定。方案和任务、一般工作人员 67.在德鲁克看来,政府机构是“用经济活动所得的盈余来支付的_________”,其管理的目的在于“_________”。服务性设施、提供“出色的服务”
68.德鲁克提出的政府机构工作步骤实际上概述了包括目标制定、_________、实施、_________等环节在内的整个政府机构目标管理的过程。分解、评估
69.奎德认为,政策分析是在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筹学”、系统分析 70.奎德认为,政策分析的本质不仅是要考虑_________,而且更要首先考虑_________。应该怎么办、应该干什么
71.奎德将准备实施备选方案这一过程使用的方法叫“____________” 行动方案。
72.在奎德看来,与政策分析密切相关的政治因素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政治可行性、谁是真正的委托人
73.所谓公共选择是指________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________。非市场、政府选择
74.____________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以及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____________,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政府的失败、规则制约体系
75.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____________,这种政策不能确保____________。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资源的最佳配置
76.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行政学理论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并且最终出现了由传统意义上的__________向现代意义上的________转型的发展趋势。公共行政、公共管理
77.法默尔认为,公共行政领域更多的认识和努力应致力于通过________而不是通过________来发展。语言解释、实证研究
78.法默尔更多的是希望告诉我们在公共行政中必须学会接受______,必须学会让______站住脚并且学会不再坚持单一的真理。反例、矛盾
79.正是法默尔选择的哲学______高度才使得其理论对于公共行政尤其是行政理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______意义。认识论、方法论
80.霍哲认为,绩效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个人的、______及______。团体的、组织的
81.霍哲强调,最高管理层应在对组织文化的评估和变革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必须把___________文化改变成为____________文化。官僚组织、创新性和支持性
82.霍哲主张,评估政府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让政府对____________更负责任。改进服务、公民的需求
83.奥斯本采用的企业家政府这一概念,实际上是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象私人企业那样,合理___________,注重___________,提高行政效率。地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
84.奥斯本所强调的是要改变政府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以“___________的政府”取代“___________的政府”。任务自动、规章驱动
85.奥斯本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并没有走极端,他强调的是政府要善于_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__进行管理。建立市场机制、只靠指令控制
86.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___________基于对___________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行政学理论。登哈特、新公共管理
87..登哈特认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中,更具当代性的理论先驱主要包括___________、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___________和新公共行政学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民主公民权理论、组织人本主义
88..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关系,确定_______________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合作、协商、伙伴、期目标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1.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B)。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2.行政学的直接理论基础是(A)。
A.政治学 B.官房学 C.行政法学 D.社会学
3.行政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产生,其公认标志是曾任美国第28届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于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的文章(D)A.《政府论》B.《政治与行政》 C.《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D.《行政学研究》
4.从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的行政学说受到了来自欧洲大陆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 尤其是(D)。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5.古德诺对西方行政学的理论贡献主要就体现在下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中(D): A.《政治学》 B.《共和六论》 C.《社会契约论》 D.《政治与行政》
6.古德诺发现,美国政府体制得以顺利运行所必不可少的“适度控制”和“必要行政集权”全来自于一种法定体制外的调节功能,即(B)。A.市场 B.政党 C.舆论 D.监督 7.韦伯认为效率较好的组织类型是(B)。
A.基于超凡魅力权威而形成的组织 B.与合理合法权威相适应的组织 C.与传统权威相适应的组织 D.神秘化的组织
8.被称作“组织理论之父”的是(C)。A.杰佛逊 B.威尔逊 C.韦伯 D.古利克
9.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书中(D)。
A.《工场管理》 B.《效率的福音》 C.《科学管理》 D.《科学管理原理》 10.泰勒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B)。
A.实行标准化原理 B.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C.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D.实行职能工长制 11.法约尔的主要功绩在于(B)。
A.给管理规定了特有概念 B.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 C.提出了14 条管理原则 D.将管理定义为5要素 12.从组织理论上看,法约尔所讨论的主要是(D)。
A.组织行为问题 B.组织协调问题 C.组织管理问题 D.组织结构问题 13.被视为世界各国公认的第一本大学行政学教科书的是怀特所著(A)。
A.《行政学导论》 B.《近代公共行政的趋势》 C.《联邦主义者》 D.《外国公务员制度》
14.怀特认为,为了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保证权力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转,上级部门及其行政领导必须有一定的监控幅度,其有效监督不能超出的行政单位的数目为(D)。A.4个 B.5个 C.6个 D.7个
15.人们认为,如果说在美国只有一个人是行政管理的化身,那么这个人就是(C)。A.杰佛逊 B.威尔逊 C.古利克 D.潘恩
16.作为古利克许多思想信条的来源又是他实践其思想信条的工具的部门是(B)。
A.美国政府研究协会 B.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 C.美国内部事务协调人办公室 D.美国政治学会 17.厄威克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B)。
A.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 B.把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 C.建立了普遍性管理理论 D.对领导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18.厄威克认为,一个行政领导人员直属的下级人员数量应有一定的限度,至多不能超过(D)。A.3人 B.4人 C.5人 D.6人
19.自学成才却获得了布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七个著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的管理学家是(D)。
A.法约尔 B.古利克 C.厄威克 D.巴纳德
20.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并成为西方管理思想史上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的是(C)。A.古德诺 B.韦伯 C.巴纳德 D.怀特
21.诺贝尔奖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以非经济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是(D)。A.威尔逊 B.韦伯 C.巴纳德 D.西蒙
22.在行政学研究中,最受重视并最常被引用,已经成为行政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新概念工具是(A)。A.决策 B.系统 C.权力 D.群体
23.被视为20世纪最后25 年内最有影响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学术奖的林德布洛姆的政治学名著是(D)。
A.《政策分析》 B.《渐进调适》 C.《决策过程》 D.《政治与市场》 24.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行政决策基本模式的是(C)。
A.理性决策模式 B.“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C.激进决策模式 D.渐进决策模式
25.麦格雷戈提出的建立在对人的特性和人的行为动机具有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的人事管理新理论是(B)。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26.麦格雷戈公共人事管理理论的思想基础是(D)
A.组织行为说 B.人力资源说 C.资源配置说 D.需要层次说
27.在沃尔多所处的年代,当代行政学的最后一个重要发展成果就是(C)。
A.社会系统学派的产生 B.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C.新公共行政运动的产生 D.渐进决策模式的产生 28.在沃尔多看来,强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组织理论是(C)。
A.传统组织理论 B.新传统组织理论 C.现代组织理论 D.后现代组织理论
29.被里格斯定义为研究“自然以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学说是(A)A.行政生态学 B.社会系统学 C.新公共行政学 D.目标管理学
30.里格斯将根植于美国人心中的主权在民、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神圣不可侵犯等观念叫做(C)。A.政治准则 B.政治形态 C.政治神话 D.政治法典 31.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A.弗雷德里克森 B.奎德 C.法约克 D.布坎南 32.新公共行政学的效率观指的是(D)。
A.机械性效率 B.技术性效率 C.生产性效率 D.社会性效率 33.最早提出目标管理这一概念的是(D)。A.泰勒 B.西蒙 C.厄威克 D.德鲁克
34..德鲁克基于目标管理理论提出的在政府机构中广泛运用的理论是(B)。
A.公共选择理论 B.公共服务机构管理理论 C.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 D.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35.长期从事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享誉世界的公共政策思想库----兰德公司地处(C)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36.奎德把决策的行动方案按照审定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然后再对各个行动方案作进一步展开和调整的过程称为“执行分析”,主要考虑的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D)。A.政治 B.组织 C.环境 D.人
37.以布坎南的“政府失败说”为主要代表的理论是(D)。
A.公共关系理论 B.政策分析理论 C.公共政策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 38.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D)。A.市场 B.组织 C.公民 D.经济人
39.法默尔认为,所谓公共行政理论,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说,就是一种(B)。A.文字 B.语言 C.行为 D.思想
40.法默尔认为可以与我们经常在韦伯以及许多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家著作中所见到的“合理化”一词相提并论的、一个用来表明后现代主要特征的语词是(A)。A.想象 B.解构 C.反思 D.变样
41.政府实施绩效管理进而改进其绩效的必要性从根本上取决于(D)。A.政府的效率 B.政府的目标 C.政府的性质 D.政府的责任。42.霍哲认为对政府绩效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是(B)。
A.领导角色扮演的恰当与否 B.对人的无形资源的开发 C.公共雇员的承诺 D.雇员与组织的关系 43.奥斯本强调,改进政府工作效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B)。
A.改革政府的不当决策 B.改革政府的不良体制 C.改革政府的不良作风 D改革政府的错误行动 44.奥斯本认为,企业家政府对政府各部门表现的评估和资助的依据是(D)。A.公众舆论 B.项目多少 C.实现目标 D政策效果
45.1994年克林顿政府行政改革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C)。
A.后现代行政理论 B.组织行为理论 C.企业家政府理论 D.政府绩效理论
46.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评声中,真正能够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尤其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替代性新理论模式而被提出的是(B)。
A.公共环境理论 B.新公共服务理论 C.公共行政理论 D.公共治理理论 47.所谓“新公共管理”(NPM),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A)。A.欧洲现象 B.美国现象 C.日本现象 D.西方现象
48.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最能够代表西方行政学理论主要发展趋势的理论是(A)。A.公共治理理论 B.公共管理理论 C.新公共服务理论 D.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二)多选题
1.下列人物中,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行政学说在初创过程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ABCDEF)。A.威尔逊 B.韦伯 C.古德诺 D.泰勒 E.法约尔 F.怀特 2.威尔逊的重要学术著作主要有(ABCD)。
A.《国会制政体》 B.《行政学研究》 C.《国家》D.《美国的宪法政府》E.《论法的精神》 F.《政府论》
3.古德诺把行政功能从内部作了划分,包括有(ABDEF)。
A.执行功能 B.司法功能 C.政治功能 D.准司法功能 E.统计功能 F.半科学功能 4.韦伯对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行的区分为(CDF)。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神秘化组织 D.传统组织 E.现代组织 F.合理化---合法化组织 5.韦伯认为,官僚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具体体现为(ABCD)。A.严密性 B.合理性 C.稳定性 D.普适性 E.系统性 F.科学性
6.被誉为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有长期、丰富的企业工作实践,先后做过(ABCDEF)。A.机械工人 B.车间管理员 C.技师 D.工长 E.总工程师 F.总经理
7.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他看来,“经营”包括的活动有(ABCDEF)。A.技术活动B.商业活动C.财务活动D.安全活动E.会计活动F.管理活动 8.法约尔将管理定义为以下诸要素(ABDEF)。A.计划 B.组织 C.决策 D.指挥 E.协调 F.控制
9.管理的14条原则是法约尔对自己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经验所作的理论概括,下列原则中在14条原则之内的是(ABCDF)。
A.劳动分工 B.纪律 C.统一指挥 D.统一领导 E.标准 F.公平
10.怀特的人事行政思想十分丰富且比较具体,主要表现在(BDE)。
A.行政层级问题 B.人才选拔问题C.职务回避问题 D.职位分类-分级与工资的制定问题E.职务的晋升问题F.福利问题
11.怀特认为败坏官纪的因素主要包括(ABCDEF)。
A.缺乏奖励 B.惩罚无度 C.损失创制权 D.疏略社交生活 E.调资不及时 F.取消权利 12.怀特提出的建立行政学的基本假定是(ACDF)。
A.行政管理具有共性 B.行政学的系统性 C.行政学的实践基础 D.行政的科学化 E.行政的社会化 F.行政的重要性
13.古利克认为,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单元任务分组归类的根据有(ACDF): A.目标 B.作用 C.程序 D.服务对象 E.时间 F.地点
14.在下列领域中,古利克的个人兴趣一直都主要在(BDF)。A.公共政策 B.公共财政 C.公用事业 D.人事 E.社会保障 F.城市政府
15.厄威克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时时记住自己扮演的角色所具有的功能有(ACD)A.代表他所服务的组织 B.具有相当的权威 C.制定组织战略并付诸行动 D.管理日常工作 E.监督各项工作实施 F.给下属解释所要进行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16厄威克认为,组成管理过程的职能有(ACE)。A.计划 B.决策 C.组织 D.执行 E.控制 F.交流
17.在巴纳德看来,作为一个系统,不论哪一级别的组织,全都包含着以下基本要素(ACE)A.共同的目标 B.共同的需求 C.协作的意愿 D.严格的管理 E.信息交流 F.激励机制 18.巴纳德概括的管理人员的职能为(ACE)。A.建立和维持信息交流的体系
B.独立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C.促成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
D.激励组织成员,从内心角度扩大接受范围 E.规定组织的目标 F.出以公心,对组织负责
19.西蒙认为,决策过程包括以下阶段:(ACDF)
A.“情报活动” B.“咨询活动” C.“抉择活动” D.“设计活动” E.“试行活动” F.“审查活动” 20.西蒙认为,个人在参加组织而成为组织成员之后,在组织成员的地位上所作的有关组织的决定受组织影响,这种组织影响力主要表现为:(BCD)
A.凝聚 B.权威 C.沟通 D.组织认同 E.效率准则 F.训练
21.林德布洛姆认为社会政治过程所包含的基本形态有(ABCF): A.价格体系 B.层级体系 C.多元体制 D.控制体制 E.竞争 F.议价
22.林德布洛姆特别对渐进分析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即划分为(ACF):
A.简单的渐进分析 B.复杂的渐进分析 C.断续的渐进分析 D.连续的渐进分析 E.战略分析 F.策略分析
23.在林德布洛姆看来,渐进决策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BDF)。
A.不急不躁原则 B.按部就班原则 C.平稳过渡原则 D.稳中求变原则 E.连续不断原则 F.积小变为大变原则
24.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基本需要一般被划分为以下层次:(ACDEF)A.生理的需要 B.生活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F.自我实现的需要。
25.麦格雷戈认为在Y理论提出时,已经有某些与Y理论相一致的创新思想在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为:(ACDF)
A.分权与授权 B.层级分明 C.扩大工作范围 D.参与式和协商式管理 E.鼓励职工自主创新 F.鼓励职工对自己的工作成绩作出评价 26.沃尔多认为,传统行政学在1940年前一直支配着行政学领域的基本特点有:(BCDEF)A.对“社会效率”的追求 B.接受政治-行政二分法 C.一般管理取向 D.通过科学分析来寻求一般原则 E.强调行政活动的集权化 F.对实质“民主”的基本承诺 27.新公共行政学的基本主题是(ABC)。
A.参与 B.分权 C.代议官僚制 D.案例研究 E.公共政策 F.行政组织
28.在沃尔多看来,现代组织理论的思想基础仍然是20世纪西方文化中的:(ABCE)A.科学 B.理性 C.效益 D.效率 E.生产率 F.道德 29.里格斯提出的著名的行政模式是(ABD)。
A.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B.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C.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 D.棱柱型行政模式 E.衍射型行政模式 F.溶合型行政模式
30.里格斯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公共行政的生态要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有:(ABDEF)A.经济要素 B.社会要素 C.文化要素 D.符号系统 E.政治构架 F.沟通网络
31.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以下列观念为基础设计出一种新的组织制度,以增进社会公平实现的可能性:(BCDEF)
A.组织 B.伦理 C.民主 D.政治互动 E.公民参与 F.回应性
32.新公共行政学认为,行政组织中存在着以下几种运作过程(ABCF)。A.分配 B.整合 C.边际交换 D.社会结构 E.社会责任 F.社会情感 33.德鲁克认为,组织中的目标可分为(ABCF)。A.战略性目标 B.策略性目标 C.方案 D.标准 E.结构 F.任务 34.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包括以下几个阶段(ADE)。
A.制定目标 B.制定方案 C.管理过程 D.实现目标 E.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F.形成模式 35.德鲁克认为整个政府机构目标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ACDF)。A.目标制定 B.标准制定 C.分解 D.实施 E.监管 F.评估
36.在奎德看来,政策分析一般包括的要素有(ABDEF)。A.目标 B.备选方案 C.分析过程 D.标准 E.效果 F.模型
37.奎德认为,无论问题属于何种性质,政策分析过程都要包括的基本阶段是(BCDEF)。A.前期调研 B.总体概述 C.广泛探索 D.多方比较 E.说明解释 F.测试检验
38.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BCDEF):
A.目标不明确 B.缺乏竞争机制 C.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D.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E.监督信息不完备 F.政府的寻租行为
39.法默尔提出的可以引导我们对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后现代重建的值得关注的方面有(ABCD)A.想象B.解构C.去领地化D.变样E.反思 F.创新
40.法默尔透过后现代主义的透镜,从下列方面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阐释(ABCEF):
A.特殊主义 B.科学主义 C.技术主义 D.逻辑主义 E.企业精神F.解释学 41.霍哲认为恰当的领导角色需要做到(ACDF)。
A.转化性领导 B.加强沟通 C.正确识别雇员动机 D.建立信任 E.实施激励 F.传播清晰的愿景并扫除障碍
42.霍哲从绩效管理的视角提出的构成一个全面改进政府公共部门绩效的综合模型的关键性概念有(ACDEF)。
A.为质量而管理 B.追求效率 C.开发人力资源 D.适应技术 E.建设伙伴关系 F.绩效评估
43.在以下列各项中,属于奥斯本列举的政府在建立市场过程中所要担负的责任的是(ABCDE)。A.建立市场规则 B.为消费者提供信息 C.利用政策平衡供求关系 D.鼓励新的市场因素的产生 E.调整公共投资政策 F.支持建立基层管理组织 44.奥斯本认为,一旦适当的措施到位,政府部门便可以利用测量提供的信息去改进自己业绩的方法是(BCD)。
A.按业绩制定目标 B.按业绩付酬 C.按业绩进行管理D.按效果作预算 E.对效果作审核 F.对效果作评估
45.登哈特认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中,更具当代性的理论先驱主要包括(BCDEF)。
A.企业家政府理论 B.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C.民主公民权理论 D.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 E.组织人本主义 F.新公共行政学
46.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政府与其他社会公共机构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有(BCD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