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节日文献综述(共9篇)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70年代以来采用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使得传统的理论经历了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包括研究范式的突破,用博弈论、信息机制设计等方法论重新解释垄断行为理论、完全信息以及非完全信息下的企业行为,从而得到重新评估的结论,为政府推行管制措施以纠正市场低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 者:肖建忠 唐艳艳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人文与经济学院,武汉,430074 刊 名:江汉论坛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HAN TRIBUNE 年,卷(期): “”(10) 分类号:F091.3 关键词:产业组织 博弈论 信息机制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风暴再次引发人们对经营杠杆比率的关注。杠杆比率是资本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实早在1958年, MM定理的发表就标志着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形成。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 公司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公司经营管理的全球化, 资本结构或称为融资结构日益复杂和多元化。融资的实际困惑与不断兴起的诸如委托代理、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现代经济理论的结合就产生了不同资本结构理论流派, 并成为金融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1,2]。归纳起来, 资本结构的主要流派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定理、权衡理论、信号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金融契约理论、融资顺序理论、产品策略理论。
二、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有关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仅限于对事实的简单陈述和一些零散观点。Durand (1952) [3]总结性地提出了三类资本结构理论:净利理论、营业净收益理论和折中理论。
净收益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资本结构 (提高财务杠杆程度) 来降低资本成本, 最优资本结构会出现在债务资本占100%的极端情况下, 并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营业净收益理论强调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它认为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无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 综合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都是固定的, 增加负债资本, 可降低成本, 但同时会增加公司财务风险, 从而使权益资本成本提高。折中理论认为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高低决定最佳资本结构, 权益资本成本和负债资本成本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形成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存在最低值。
综合看, 虽然早期资本成本理论有一些MM定理的思想脉络, 但净利理论没有考虑财务风险;营业净收益理论则过分夸大财务风险的作用, 忽略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内在关系。同时, 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经验判断之上的, 没有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和统计检验。
三、MM定理
Modigliani&Miller (1958) [4]合写的运用套利方法证明和解释了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性论文发表标志着著名的MM定理的形成。MM定理推导是基于作者当时的假设, 但现在看来, 其假设理应包括一些新内容: (1) 资本市场是完全的, 投资者是理性的, 没有交易成本, 没有企业及个人所得税, 没有破产成本; (2) 企业的经营风险可以通过其息税前利润EBIT的标准差加以衡量, 而且如果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同, 则它们所属的风险等级也相同; (3) 所有现在或潜在投资者对各企业未来EBIT水平及其风险具有相同的预期; (4) 企业只发行无风险负债、股权两种证券, 投资者个人可以按与企业相同的利率举债; (5) 不论举债多少, 企业和个人的负债均无风险; (6) 所有现金流量都是年金, 即企业的增长率为零, 预期EBIT固定不变; (7) 企业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相同的信息, 即信息是对称的; (8) 没有代理成本, 企业管理者总是最大化股权所有者的财富。完整假设下的MM定理有:MM第一、第二、第三定理。
MM第一定理认为:在给定风险等级, 并且假设个人债务杠杆与企业债务杠杆可完全替代;完美资本市场;没有税收情况下, 任何公司的市场价值取决于按预期收益率进行资本化所得到的预期收益水平, 而与其资本结构无关, 也就是说, 企业融通资本的平均成本完全独立于该企业所采用的资本结构。假如MM第一定理不成立时, 投资者就能构造个人债务杠杆买卖股票和债券, 使其在两种收益流量之间进行交换, 其中两种收益流量只有出售价格的差别。随着投资者对这种套利机会的利用, 被高估股票的价格将下降, 被低估股票的价格会上升, 从而消除企业市场价值的持续差异。从MM第一定理出发, Modigliani&Miller推导出MM第二定理:每股股票的预期收益率等于同一风险等级的纯粹权益流量的资本化率加上与其财务风险相对应的溢价。该定理表明, 权益资本成本是企业负债与权益资本比率的线性递增函数。而将MM第一、第二定理应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问题, 得到MM第三定理:任何情况下, 企业投资决策的选择点只能是纯粹权益的流量资本化率, 它完全不受投资所用证券类型的影响。
MM理论之所以经典, 是因为第一次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马歇尔均衡分析引入资本结构分析领域。正是这种开创性的做法, 胜过了结论本身的正确性。在此之后, Hamada (1969) [5]、Stiglitz (1969) [6]分别运用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一般均衡理论对MM定理做出了严格的再证明。但是, MM定理的最大缺陷:一是假设条件与公司融资实际不符, 最初的假设有许多漏损;二是MM定理的结论: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融资决策无关是难以接受的。其实, 反过来看, MM定理既然揭示了在什么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 也就暗含了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因素。因而, Modigliani&Miller及后来的追随者根据真实经济中的情况不断放宽MM定理的假设条件, 得出了更信服的结论, 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四、权衡理论
Modigliani&Miller及其后续研究者为了更好地解释公司资本结构的实际, 首先放宽了资本市场完美的假设, 考虑公司存在税负和破产成本, 并发展成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学派。
税差学派开端于Modigliani&Miller[7]于1963年修订的无税模型。着重探究了影响资本结构的两类税收差异:一是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之间的差异;二是在累进税制下, 非线性税率所形成的差异。破产成本学派主要从利用财务杠杆所导致的破产成本出发, 来研究资本结构问题。其研究集中在:一是力求从理论上证明破产成本与MM定理之间的关系;二是致力于破产成本的衡量与估计。
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学派的交汇就促成了权衡理论, 认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就是在债务的纳税优势和破产成本现值之间的权衡, 即“债务结构的最优水平就处在同财务杠杆边际递增相关的纳税利益现值和财务杠杆不利的边际成本现值相等的那一点上”。Kraus&Litzenberger (1973) [8]运用状态选择模型进一步证明了上述观点, 企业存在“一个唯一最优的资本结构”。
简言之, 权衡理论的结论是:企业在融资结构决策时, 必须在追求免税优费和由于负债增加而形成的破产风险之间权衡。存在破产机制的条件下, 企业不可能实现100%的债权融资结构, 完美的负债与股权比率是税前付息的好处与破产和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虽然权衡理论的结论与实际更相吻合, 但根本上是MM定理的推论, 随后就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五、信号理论
MM定理假定市场上各个经济主体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 但实际上, 信息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学者们以信息不对称作为解释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的突破口, 并逐步发展成为三个分支:信号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
Ross (1977) [9]应用斯宾塞 (Spence, 1973) 提出的信号模型, 建立了“激励-信号”来分析公司资本结构的一般均衡模型。在Ross模型中, 假设企业经营者了解而外部投资者不了解企业未来收益分布函数的情况;企业的收益服从一阶随机优势分布。企业管理者选择企业的杠杆率, 从而确定最佳资本结构。而外部投资者将企业的杠杆率当作企业质量好坏的信号, 观察到企业传递的信号后再评价企业的价值, 若企业的价值被高估则给予管理者正的补偿;否则就惩罚管理者。即好企业—高负债率—信号—企业价值高—股价高—好企业。Ross得出的结论是:经营好的企业可发行更多的债券。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杠杆率有正相关的关系。而公司负债率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破产概率, 与公司价值正相关, 与破产惩罚负相关。
Leland&Pyle (1977) [10]进一步探讨了投资项目的资本结构的信息传递问题。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企业家进行投资的意愿本身就可以作为表示一个投资项目质量的信号。拥有高质量项目的管理者可通过提高杠杆率的方式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其投资项目是优良项目的信号。
对于信号理论, 普遍的评价是:信号理论把企业资本结构当作一种信号, 它传递着企业收入流或新投资项目好坏的信息, 以缓解信息分布的不均衡, 但它未考虑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
六、委托代理理论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 突破了“企业管理者总是最大化股权所有者的财富”的MM定理假设。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11]指出, 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者行为之间的关系由公司的资本成本主要由代理成本决定。公司的代理关系有:股东、经营者、债权人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经营者承担经营的全部成本和风险, 但不能完全获得相应的利润;债权人享有固定收益而承担大部分风险, 股东享有负债经营的全部收益而只承担有限责任, 这促使股东有提高负债的冲动。因此, 在理论上的最优资本结构比例是需要扣除资产的替代效应后, 负债的代理成本和负债引起的收益间的均衡值。La Porta (2000) [12]委托代理理论的更深入研究集中在代理成本起因, 如监督成本、约束成本、剩余损失等的逻辑推断、计量实证和行为经济学的分析上。
应用资本结构的委托代理理论, 主要是激励与约束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 使之达到平衡。具体的机理是:破产风险与举债的比例正相关, 与股权比例负相关, 债务比的调整会引起破产风险的变化。如果企业的资本全部是由股权融资形成的, 那么破产的概率较小, 经理可肆意挥霍开支;如果企业的资本主要依靠举债融资, 当净资产小于或等于零时, 债权人会提出破产保护, 从而形成一种对经理的制约机制。
委托代理理论虽然把代理成本与企业融资方式联系在一起, 提出企业资本结构选择的标准, 但是并未解释资本结构作为代理成本的工具的传递过程, 这有待深入研究。
七、控制权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与信号理论侧重于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或收益分配的影响, 而控制权理论则更关注资本结构对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控制权之争的影响。该理论假定公司的管理者对控制权是偏好的。虽然, 股权、债权在融资上可以看作是同质的, 但正如Harris&Raviv (1988) [13]指出:股权所有者拥有投票权, 而债权人则没有。Williamson (1988) [14]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负债、股票不仅仅是企业可替代的融资工具, 而且是可相互替换的企业控制工具”的观点。
控制权理论认为:负债融资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利于控制权的实现和相机转移。Aghion&Bolton (1992) [15]研究的结论是: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 公司的控制权配置是状态依存的, 资本结构的选择是控制权在不同证券持有人之间的选择。最优的负债比率是当公司破产时能够将控制权从股东转移给债权人的负债比率。Kaplan&Stomberg (2001) [16]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同样的观点。
Harris&Raviv (1988, 1991) [17]的观点是:当在位管理者面临竞争收购者时, 如果在位管理者持有的所有权比例过低, 则他可能失去对企业的控制而遭受个人利益的损失;如果在位管理者持有的所有权比例过高, 会使企业的价值下降, 从而使管理者遭受损失。管理者持有的最优股权比例将取决于上述两因素的权衡。
一般地, MM定理表明的是公司为融资而举债和发行股票, 但在面临或潜在存在控制权之争的时期, 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上升为公司治理问题。显然, 公司面临收购、控股的暂时的、偶尔的情形。所以, 控制权理论是一种短期、静态的资本结构理论, 因为其只在公司出现接管威胁时才有效。
八、金融契约理论
金融契约理论本质上是控制权理论的分支。因为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是对特定的收购与反收购的有效解释。而同样的控制权之争, 若其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必须将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关系视为动态变化的, 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那么控制权理论的长效化就演变为金融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的代表人物Hart (2001) [18]认为:当企业被视为一个不完全契约的集合时, 企业为外部融资而发行的金融证券不只是代表对企业现金收益的要求权, 还包含着与企业所有权相关的控制权的配置。换言之, 控制权问题是常态的, 而不是短期的。其研究结论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家和投资者不可能签订完备的契约, 但他们可以选择一个决策过程, 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就是其中的核心。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 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他还拥有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但是当企业资不抵债时, 债权人可以通过对企业实施资产重组、促使破产等方式介入企业经营, 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金融契约理论是资本结构问题与新制度经济学交叉的结晶。所以, 资本结构契约理论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和契约的不完备性, 着重于最优契约的设计。目前, 引入金融契约控制权的研究还处于不断的发展中。
九、融资顺序理论
MM定理假定负债、股票是企业可替代的融资工具, 且其没有偏好差异;而融资顺序理论则认为企业在利用不同筹资渠道时有倾向性的优先顺序。Myers (1984) [19]引入了不对称信息的分析框架, 从理论上解释了企业“偏好内部筹资;如果需要外部筹资, 偏好债务筹资”。Myers&Majluf (1984) [20]运用模型说明了关于企业价值的不对称信息比关于风险的不对称信息更主要地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其基本观点是:与外部融资相比, 企业更偏好内部融资;红利发放具有粘性, 不能通过减少红利分派来筹集资金;如果需要外部融资, 企业会首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 如无风险负债, 其次是有风险负债、可转换证券, 最后才是股权;企业的杠杆率是其对外部融资累积性要求的反应。
从财务动机上看资本结构, 这一理论是合理的。因为公司融资渠道的选择和投资方式的选择都有其成本收益的比较。
十、产品策略理论
上述的资本结构理论从公司的融资、治理、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公司的资本结构, 但资本结构还需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决定的内在资本需求匹配。产品策略理论就回归到MM定理的最初假设上, 即投资者对待具体的企业资本结构决策、风险的衡量和预期不仅仅是EBIT及其方差, 而是EBIT及其方差所反映的企业产品策略和产品特性。
Brander and Lewis (1986) [21]的基于产品或市场竞争策略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增强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作用, 可以促使股东去投资更有风险的投资战略, 公司也会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资本结构中安排较高的债务融资可以提高与客户、与供应商博弈中的地位, 较高的股权融资可以在公司与雇员之间的博弈中占优。资本结构的变化对消费者可利用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的博弈中有显著效应。
企业要在市场上取胜, 将企业产品策略和资本结构相互融合已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基本需要, 也是实现财务、营销和生产一体化所要考虑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但产品策略和产品特性理论目前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完整的理论框架正在形成中。
十一、简单述评
资本结构理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理论更丰富、假设更贴切、作用更突出。归纳起来, 资本结构理论是要揭示资本结构决策中的本质关系:公司经营者的目标、行为与公司债权人、股东的目标、行为的一致、差异和冲突。同时, 他们的目标、行为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变化就得到不同的理论。MM定理是完美资本市场的资本结构的一种极致状态;权衡理论表明资本结构是破产成本与免税收益的权衡;信号理论则解释了经营者选择合理资本结构的动因;委托代理理论的结论是最优资本结构是代理成本与负债收益的均衡;控制权理论解释的最优资本结构比率是兼并收购双方的力量均衡值;金融契约理论强调的是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共同优化;融资顺序理论的观点是公司融资决策者的融资偏好决定了资本结构;产品策略理论认为融资决策的基础是产品策略, 产品的竞争策略决定了资本结构。MM定理表明的是所有的条件满足时资本结构的抽象均衡点, 其他理论是在某些条件不满足下的局部均衡, 从另一个角度看, 就是对不满足条件的有效解释。
实证研究是当前资本结构研究的重点:主要是集中在如何发现资本结构的决策者们的决策倾向 (Graham and Harvey, 2001) [22], 国别之间在资本结构上的偏好, 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决策资本结构问题的国际化问题 (Bancel and Mitto, 2004) [23]。资本结构是一个涉及资本市场, 交易成本、委托代理、信息对称性、参与方博弈、制度设计、行为经济理论等的综合问题。这既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又是我国学习、借鉴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意义所在。
摘要:文章梳理从MM定理开始以来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核心文献及其包含的研究思想, 承袭、继起并归纳出权衡理论、信号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金融契约理论、融资顺序理论、产品策略理论等, 并作扼要述评, 以有助于同类研究, 并服务于我国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
关键词:西方节日;传统节日;冲击;原因;态度
我国历史发展悠久,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漫长的。在古代,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常常进行祭祀活动,长期如此,就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节日以祈福为目的,以吃喝为主题,这也凸显了我国人民的长期溯源就是衣食富足,健康长寿。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封建社会漫长,传统节日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不免打上了封建性、等级性的烙印。例如春节、中秋、元宵等,我国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以长辈为中心,以吃喝为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迅速传入我国并被国人所接受。在这当中青年人占大多数,青年人更向往追求自由,西方文化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而且西方人一直都非常崇尚自由,所以,西方的节日往往以宗教故事为主题,以追求自由快乐为目的。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都是以群体参与为主,以娱乐欢畅为主要形式,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非常能够宣泄个体的情感。因此,这种方式,更能够迎合当前青年人崇尚自由的愿望。而就是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渐渐的被大家所淡忘,吉林大学社会学博士包峰说:“现在很多人也非常想过传统节日,问题在于如何使传统节日的形式变得更活泼一些,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更多地参与,同时让民众也有更丰富多彩的参与方式,这样才能使这些传统节日焕发新的青春。”节日吸引我们的不只是娱乐而已。娱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之一,但它不是精神生活的唯一需求。
一、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
外来节日,这一现象不是只存在于中国,比如说中国的节日在西方也是“洋节”,反映了外来节日对于本土节日的对应关系,这里只是以它来特指当前中国社会的外来节日。主要的西方节日有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过圣诞节时的圣诞树、圣诞老人;情人节火红的玫瑰、巧克力,这是它们的魅力所在。而传统节日是指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数不胜数,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主要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过去,过节是很能让人向往、憧憬的,如划龙舟、放鞭炮、敲大鼓、舞狮子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们生活元素的改变,这种过节的幸福感逐渐消失。大众对传统节日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而国外的节日却在慢慢融入中国社会,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等,外来节日被追捧得炙手可热。
二、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原因
1.中西文化的交流
我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随着外企越来越多地登陆中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相应增多,遇上其本国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国人出国的机会也多了,海归们在国外接受西式教育,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归国后仍然保留西方的节日习俗也无可厚非。而就是在这些文化的相互交流当中,才使得西方节日在我国越来越流行,超过我国对自己国家传统节日的热忱,从而导致大家对传统节日的观念越来越淡,西方节日却越来越红火。
2.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
西方节日在中国倍受欢迎,这与我国的教育和媒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从教育方面来说,教育在将青少年更多地推向西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的英语教育,孩子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对西方的文化、节日都很熟悉,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相反的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却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广大传媒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会经常看到到这种现象,就是每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来临的时候,众多的报纸、电视节目都以这个为主题,这无形中起到了宣传西方节日的作用。特别是国外影视作品的大量引入,更是让西方的文化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商业炒作、物质利益的驱动
广大商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节日的重要之处是带给大众欢乐,家人、朋友在一起享受幸福的时光总是离不开商品的。而琳琅满目的商品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刺激,为节日增添色彩。他们大都看准了当前社会上青少年追求西方节日的商机,在西方节日来临时,以多种形式兜售节日用品,或是开展主题庆祝活动,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反而在我国传统节日面前,他们表现得要冷静得多。每到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商家会借各种概念进行市场的宣传和运作,各种相应的产品相应产生,从万圣节的假面具热销到圣诞节市场的火爆,借助西方节日发财,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市场运作。而这些大都被国人买账。
4.西方节日自身的优势
西方节日之所以比较受欢迎,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很大原因是由于西方节日注重情感交流,形式丰富多彩、欢快,在节日中能感受一种全新新的文化氛围。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过节的方式在当代社会里显得比较含蓄、沉闷且缺乏浪漫气息。在满足温饱需求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潜意识的个人主义的大众文化,在宽松的政治背景下蔓延和扩展开来。西方人追求平等、自由、享受的生活方式受到现代大众的欢迎。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更多的表现为家族式,节日大多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三、理性的态度面对西方节日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早已缓慢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会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也是不错的,我们要一理性的态度看待西方节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现代各个民族文化毕竟是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
在崇尚西方节日、热热闹闹的过节的同时,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由来已久,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的。例如春节,它是我国长久以来每年最重大、最热闹的节日,也是全国很多民族都共同庆祝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放鞭炮以及包饺子等各种春节吃食,都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无限祝福。再比如清明节,它是由我国的祭祀传统演变而来的,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去扫墓祭祀,以表达对于祖先的怀念和追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各地对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致都包括祭祀、踏青、扫墓、放风筝等形式。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承载着我国宝贵的民族精神,是不容许我们丢弃的。
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它们都各有起自身特殊文化内涵,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我们要客观看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节日文化,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何推陈出新,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拒绝西方节日,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西方节日的“入侵”,我们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我们要要重新认识和建设中国传统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们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J].长江大学 学报,2005,(6)
[2] 冯小娟,杨足.从喜庆节日的变化谈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民 俗的影响[J].高等教育,2006,(1)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新奇有趣的西方节日,吸引人们的眼球。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异彩纷呈,不一而足。更看见不少国人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纷纷过起了洋节。
我们中学生该怎样正确看待西方节日呢?
一: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西方文化也快速渗透到了我们国家,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好事。
二:理解节日的内涵,借鉴西方文化。记得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这应该作为我们对待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
我们既不盲目崇拜,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我们“悉听尊便”,了解即可。对
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可以借机发扬民族传统,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尊重西方节日,更要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老老少少,团团圆圆,走亲访友,互致祝福;清明节,踏青、扫墓、缅怀祖先、寄托哀思;中秋节,赏菊花、吃月饼、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喜不自胜!••••••。
大家都知道圣诞节吧!它是西方国家的节日,可以跟我们的.春节相提并论,圣诞节前夕就是平安夜,相当于我国的除夕夜。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为了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平安夜的时候,我许下了一个愿望:既然我超级拉姆的米米卡号能编对,获得一个超级拉姆,那我赛尔号能不能把能NONO的米米卡号编对,获得一个超能NONO,去外?望仓领取10米币,100赛尔金豆呢?我对墙说道。
也许,我的愿望被妈妈听到了,明天一大早,就有一棵妈妈买的圣诞树,就是它――圣诞树在背后带着欢快和祝愿一直默默无闻地祝福我。它好像在说:小主人,你一定会成功的。我打开电脑,找到赛尔号,一打上3571049,没想到,真得成功了!圣诞树的脸上好像露出了欢快的笑容!
万圣节服装制作――稻草人
准备材料:
2双婴儿袜子 纤维填塞物 黑色的羽毛 针和线或者织物胶水
黄色画图用纸 塑胶眼睛 黄色清洁管
米色、黄色和棕色工艺泡沫纸片各一张
帆布或草帽 大块的印花织物补丁 牛仔背带裤 安全别针
黄色高领毛衣 条纹袜子 格仔衬衫 工作手套
劳动鞋 正方形的自粘贴魔术胶
操作步骤:
1、乌鸦的制作:将纤维填充物慢慢填满黑色的婴儿袜子,用针、线或织物胶密封,并将黄色的清洁管和黑色羽毛分别固定在乌鸦上。
2、乌鸦嘴的制作:用剪刀在黄色图画纸上剪出乌鸦的嘴型,用针、线或织物胶将嘴和塑胶眼睛分别固定好。
3、稻草帽的制作:用剪刀分别剪出3毫米宽、3厘米长的图画纸条,作为“稻草”,然后均匀地黏贴在草帽和衣服上。
4、衣服的制作:在黏贴好纸条稻草的牛仔背带裤上贴上大块的印花织物补丁。
5、穿上高领毛衣和格仔衬衫,然后穿上牛仔背带裤,带上工作手套,穿上条形袜子和劳动鞋,最后将乌鸦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即可完成。
万圣节服装:胡萝卜
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小朋友非常讨厌蔬菜和水果这些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往往偏向与对身体无益的油炸、高糖类等食品。在万圣节给小朋友们制作一件可爱的胡萝卜服饰或许会让你的小朋友慢慢开始爱上有益的蔬菜。
准备材料:
模版 橙色和绿色的毛毡 小孩围裙 封口胶 黑色书签
奶嘴 头带 丝带 烟斗通条 成人尺寸的袜子
操作步骤:
1、按照你小孩的身高将橙色的毛毡切成一个胡萝卜的形状,细心修剪一下胡萝卜的顶部以适合小孩围裙的尺寸,修剪合适之后用封口胶将小孩围裙的背面黏贴在花萝卜形状毛毡顶部,并在毛毡的背后贴上黑色的标签。
2、将模版打印出来,在绿色的毛毡上剪切出模版的形状,并加上烟斗通条就完成了胡萝卜的叶子。
3、让你的孩子穿上做好的胡萝卜衣服,用成人尺寸的袜子保护好脚踝,系上奶嘴和头带就完成了。
万圣节的象征物
万圣节的由来和简介
万圣节祝福短信集锦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包含着该民族的心理、道德、信仰、审美等民族个性, 也记载着民族的发展史, 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关乎一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决定着民族的发展, 是任何民族都竭力保护不容侵犯的。然而,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 西方文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侵入我国, 并且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现象的形成, 有我们本民族自身的原因, 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1 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
1.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拥有绵长的发展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 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漫长的。在古代, 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 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常常进行祭祀活动, 长期如此, 就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就是节日以祈福为目的, 以吃喝为主题, 这也凸显了我国人民的长期溯源就是衣食富足, 健康长寿。另外,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 封建社会漫长, 传统节日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所以, 不免打上了封建性、等级性的烙印。例如春节、中秋、元宵等, 我国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 以长辈为中心, 以吃喝为主题。但是, 在现代社会, 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更向往追求自由, 所以, 难免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些排斥。
而西方文化就完全不同。西方文化明显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 而且西方人一直都非常崇尚自由, 所以, 西方的节日往往以宗教故事为主题, 以追求自由快乐为目的。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 都是以群体参与为主, 以娱乐欢畅为主要形式, 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非常能够宣泄个体的情感。因此, 这种方式, 更能够迎合当前青年人崇尚自由的愿望。
1.2 教育、传媒及经济利益的左右
可以说, 教育在将青少年更多地推向西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现在的英语教育, 孩子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 对西方的文化、节日都很熟悉, 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再者, 我国当代的教育更加功利化, 片面追求学习成绩, 漠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宣扬。
另外, 广大传媒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会经常观察到这种现象, 就是每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来临的时候, 众多的报纸、电视节目都以这个为主题, 这无形中起到了宣传西方节日的作用。特别是国外影视作品的大量引入, 更是让西方的文化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广大商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他们大都看准了当前社会上青少年追求西方节日的商机, 在西方节日来临时, 以多种形式兜售节日用品, 或是开展主题庆祝活动, 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反而在我国传统节日面前, 他们表现得要冷静得多。
2 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措施
2.1 继承与保护, 弘扬传统文化的内涵
其实, 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由来已久, 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的。例如春节, 它是我国长久以来每年最重大、最热闹的节日, 也是全国很多民族都共同庆祝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包括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放鞭炮以及包饺子等各种春节吃食, 都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无限祝福。再比如清明节, 它是由我国的祭祀传统演变而来的, 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去扫墓祭祀, 以表达对于祖先的怀念和追悼,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各地对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但是大致都包括祭祀、踏青、扫墓、放风筝等形式。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 承载着我国宝贵的民族精神, 是不容许我们丢弃的。因此,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节日。
2.2 创新与发展, 让传统文化披上时代的新衣, 熠熠生辉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下, 以小农经济为土壤成长起来的, 它表达了当时人们渴望平安长寿、衣食无忧的愿望, 但是,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已经逐渐过上富足的生活, 想要追求更多的理想和自由。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要学会创新。寻找更好的方式, 让传统文化在我国当代社会的土壤中进一步生根发芽, 获得重生, 让广大青少年能以我国的传统节日为骄傲, 而不是盲目的崇尚外国的文化。当然对于国外的文化, 我们也不要逃避, 要学会积极地吸收, 比如它们节日的娱乐性、互动性和参与性,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任何民族的文化在前进的过程中都是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的, 这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也是当前我国保护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萧放.中国传统节日资源的开掘与利用[A].清明 (寒食) 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寒食) 论坛文集续编[C].2011.
[2]张平.在第三届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寒食) 文化论坛上的致辞[A].清明 (寒食) 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寒食) 论坛文集续编[C].2011.
[3]袁晋.从香港的老字号说起——漫谈民间文化产业的传承[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也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中国传统节日渐渐变成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和推崇。相对的,传统文化却日趋形式化,逐渐被年轻人遗忘。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因此,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看法的社会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20份。经过对问卷的整理与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在关于“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
中,有84位同学选择了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36位同学选择了西方节日。也就是说,有70%的同学还是更喜欢我们自己的节日,30%的同学喜欢外来节日。
在“你最期待什么节日的到来”中,有112位同学都选择了春节,另外8名同学中,有四位选择了国庆节,还有两位选择了圣诞节,剩下两位分别选择了情人节和七夕节。也就是说,只有3位同学选择了西方节日,占总数的2.5%。
在“你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多少”,8%的同学选择了全部了解,76%的同学选择了大多数,14%的同学选择了了解少部分。
在“你对西方节日了解多少”中,4%的同学选择了全部,7%的同学选择了了解大部分,89%的同学选择了少部分。
在“你更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中,因为这道题是多选题,其中“商家的宣传和促销的吸引”、“庆祝形式新颖好玩”,、“身边的朋友家人都喜欢过”、“西方节日可以成为玩乐的接口”这几个原因是同学选择的最多的。
在“你更喜欢东方方节日的原因”中,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作为中国独有的节日,我们应当支持”,“家里的长辈喜欢”和“能与亲人和朋友团聚”这些理由。
在“你认为什么原因导致了传统节日地位的下降”中,选择“形式老套,没有创意”、“社会关注不够”和“政府引导不够”的同学最多。在“你怎样认识中国人过西方节日”中,选择“中国人生活质量提高,追求独立自主的精神生活”、“顺应时尚的潮流,以防自己落后”以及“全球化浪潮下的政府积极引导”的同学最多。
在此,我们可以简单的做出一个结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还是持支持意见,70%的学生还是更偏向于传统节日,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更值得我们的重视,其中,91.3%的同学更期待过春节,可见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传统节日。由此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文化节日确实对我国传统节日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圣诞节和情人节在中国确实掀起了一系列西方节日热潮。再结合2005年韩国成功将端午节申报成为“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我们所有中国人感到耻辱的行为,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节日的意识迫在眉睫。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5000年的历史,却仍然繁衍不息。其中所孕育的灿烂文化,其中底蕴是无法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其优秀毋庸置疑,都沉淀着厚重的中华民族的精华。她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的民俗文化。这些不可或缺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但是,为什么它却不能得到当代大学生的充分认可呢?经过调查发现,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底蕴过于精深,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衍生出更具时代特色的内容,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对外来事物比较好奇的年纪,思想又比较开放,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文化中新奇的文化因素就深深地吸引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受到了大学生的推崇。相应的,传统文化就受到了冷落。那么,我们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一状况呢?
首先,政府应做好表率领导作用,重视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增加法定节假日的天数,来提醒大家传统节日的存在。这点从政府新出台的关于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政策,就可看出政府对此的关注正日益增强。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大型的庆祝活动,向传统节日注入新鲜的血液。
其次,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继承和发扬。我们大学生是祖国最充满活力的一代,使社会足以建设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从自我做起,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并为之付诸行动,是我们大学生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盲目的推崇西方文化。我们应清楚地明确西学中用的目标,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更多应想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让中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因此,大学生应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继承与发扬广大。
最后,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活动来引导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形成。作为学生,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的,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学到专业文化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校园中调整并改善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行为都不可或缺的受到学校的影响。所以,学校应更积极的指引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改善,营造更具文化气息的氛围,更专注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起源的差异
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如春节就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另一方面来说,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例如,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与基督教有关的占了38个至多,在英语词汇中也有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单词,可见,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
通过对中西方主要节日来源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与节气有关,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我们过春节时有守岁除“夕”的习俗,这就是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以基督教的精神教育感化着民众。比如过圣诞节时人们会感谢上帝,祈祷一切美好的梦想会变成现实。孩子们更为高兴,因为他们会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再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我们的节日就特别注重仪式,比如清明祭祖,元宵节舞龙灯等活动成了我们不可缺少的庆祝形式。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
西方的节日的庆祝却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彩,比如,巴西狂欢节最富魅力、最精彩绝伦。每年的狂欢节一到,市民聚集到市区指定的主要街道或广场上,在鼓队和电子高音喇叭车播放的桑巴舞曲声中,或戴假面具,或画脸谱,或推着彩车,或不做任何化装,狂热地跳桑巴舞,自娱自乐。男女老少都跳起来了,整个城市欢腾起来了。再比如万圣节期间,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布置上很多装璜,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灯呀、还有黑猫以及巫婆的扫帚之类;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说是“trick or treak。” 还有更鲜明地一点就是,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由此可见,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几乎是成两极分化的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因为是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这些节日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而西方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尊敬人与自然,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以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为例,两者都与内心情感相关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七夕着重对民间牛郎织女的追忆而非对他人情感的表达,而西方人则借着情人节自由地传递情感,从而丰富现代人的生活。庆祝七夕的方式老套而繁琐,并偏离了现实,因此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西方的情人节却充满了现代人文主义和浪漫色彩,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生活氛围。情人节表现的不同之处反映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中国人羞于表达情感,而西方人则大胆又不拘小节,强调方式的简洁与浪漫,而非吃吃喝喝。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日。西方的传统节日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再次举出情人节的例子,它已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并已不再仅仅为恋人们而设。在情人节当天,人们可以向所爱之人毫无保留地倾述爱意。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论他或她来自何方,他和她都需要爱。情人节因此能为全世界所接受,并在这一特定的文化中成形。
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世界节日文化的描述也同样如此。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正是这种差异成为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虽然中西方因地域、历史、文化、思想等的差异造成了各自节日食俗的一定差异,但也正是这样才使得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得各自拥有了吸引对方、尊重对方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