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节日的对比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精选10篇)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 篇1

第一节 圣诞节(Christmas)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诞生的日子,公认的日期是12月25日。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

圣诞节指圣诞日或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这段时间。另外人们把12月24日夜为圣诞前夜(Christmas Eve)。

1.耶稣

耶酥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上帝的儿子。约公元前6年,耶酥由圣母玛利亚因圣灵降孕而生,降生在耶路撒冷附近伯利恒一家客店的马棚里。耶酥长大后开始传道,并召集了十二门徒。他认为要想拯救地球人类,就要对当时的犹太教进行改革,于是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宗教主张,但是由于他的言论和行为与当时的犹太统治者及社会当权者发生冲突,耶酥被门徒之一犹大出卖,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酥死后三天升天。他的门徒继承他的事业继续传教布道。

2.圣诞树

圣诞树可以说是圣诞节最重要的装饰点缀物。圣诞树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绿树(如衫、柏等),或用松柏树枝扎成一棵塔形圣诞树。树上挂满了闪闪发光的金银纸片、用棉花制成的雪花和五颜六色的彩灯、蜡烛、玩具、礼物等装饰品。树顶上还装有一颗大星,树上的彩灯或蜡烛象征耶酥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则代表耶酥降生后将三位东方贤人引到伯利恒的那颗星。

3.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是西方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是圣人与神灵的结合体,是仁爱与慷慨的代名词。一般认为圣诞老人是一个留着银白胡须、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头戴红色尖帽,身穿白皮领子的大红袍,腰间扎着一条宽布带。传说圣诞老人在圣诞夜驾着八只鹿拉的满载着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国来到各家,由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糖果、玩具等礼品装进孩子们吊在壁炉和床头上的袜子里。

第二节 复活节(Easter)

复活节(Easter)是基督教耶酥复活的重大节日。对基督徒而言,复活节仅次于圣诞节。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决定,为纪念基督教的创始人耶酥复活,将每年的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复活节。从复活节开始以后的一周称为复活节周(Easter Week),在此期间,教徒每天进行祈祷。

复活节前40天有一个大斋期称为四月斋,是从基督教的圣灰星期三起至复活节前一天为止的40天,这主要是为了纪念耶酥在荒野禁食40天而绝食或忏悔。大斋期为信徒们提供了一赎罪、斋戒、自制和忏悔的机会,要求信徒们涤净过去一年中的劣行与罪过。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教徒们要举行夜间祈祷。这天晚上,教堂里灯火全部熄灭,意味着世界一片黑暗。等到午夜的钟声一响,神父手持一枝点燃的蜡烛(象征基督光芒),走进教堂,将各个教徒手中的蜡烛点燃,不一会儿,整个教堂被众多的蜡烛光照得通明,祈祷也就随之结束。复活节这一天要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 如“圣餐”等,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复活了”。然后人们互赠彩蛋,小孩吃兔子糖,讲兔子的故事。按西方国家的习俗,彩蛋和兔子是复活节的典型象征和吉祥物。

第三节 感恩节(Thanksgiving)

每逢11月第四个星期四,美国人民便迎来了自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感恩节。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那年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今天,在美国人心目中,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首先,它是一个长达4天的假日,足以使人们尽情狂欢、庆祝。其次,它也是传统的家庭团聚的日子。感恩节期间,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都要赶回家过节,这已经成了全国性的习俗。此外,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的晚宴。在美国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的国度里,平日的饮食极为简单。美国的快餐流行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大办筵席,物品之丰盛,令人咋舌。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这两味“珍品”体现了美国人民忆及先民开拓艰难、追思第一个感恩节的怀;日情绪。因此,感恩节也被称为“火鸡节”。

尽管感恩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每年节日期间,仍然有成千上万人抽出余暇,前往普利茅斯港参观、游览,重温美国的历史。今天,不仅美国人过感恩节,加拿大人也把它视为例行节日。这或许因为,在加拿大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也生活着许多英国移民的后裔吧!

第四节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愚人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4月1日。按照西方国家的习俗,在愚人节这一天,人们可以任意说谎骗人,愚弄他人。骗人越高,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节受到愚弄的人被称为 April Fool(4月愚人)。按照他们的习惯,当一个人成功地使别人受到愚弄时,他就会笑着说,这时受愚弄的人恍然大悟,也会跟着哈哈大笑。愚人节活动活跃气氛,放松一下大脑,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本不是件坏事。但是开玩笑或愚弄人应该有个分寸,要适可而止,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骗术的高明,而不顾他人的承受性,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一时高兴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互相开玩笑,用假话捉弄对方。有的人把细线拴着的钱包丢在大街上,自己在暗处拉着线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捡起钱包,他们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钱包拽走。还有人把砖头放在破帽子下面搁在马路当中,然后等着看谁来了会踢它。小孩们会告诉父母说自己的书包破了个洞,或者脸上有个黑点.等大人俯身来看时,他们就一边喊着“四月傻瓜”。一边笑着跑开去。

第五节 母亲节(Mother’s Day)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都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亲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欢愉;母亲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达哀思。

母亲节创立后,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按惯例,“国际母亲节”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举行。虽然,有一些国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时节庆祝属于他们的母亲节,然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如丹麦、芬兰、意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亚和比利时等等,都是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的。

第六节 情人节(Saint Valentine’s Day)

情人节是英美等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2月14日。

情人节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节日,也是一个大众化的节日。情人节这一天,不仅仅情侣们互赠卡片和礼物,人们也给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人赠礼物和卡片。特别引人入胜的是情人节之夜的化装舞会。这在几十年前就十分流行。参加舞会的入,个个煞费苦心地将自己装扮起来,有的化装成中世纪的骑士,有的化装成西班牙的海盗,还有的化装成东方的皇帝。聪明的舞会主人常常给每位客人发一个带花边的瓦伦丁卡片,上面写着某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成为你今晚的伙伴。因此在舞会上,人们便可以看到罗密欧和灰姑娘翩翩起舞;哈姆雷特同卡门谈笑风生;阿拉伯公主同查理二世共进晚餐。他们化装得那样维妙维肖,使人觉得仿佛真的是一群古人复活了。

1.美国:在1980年代,钻石商开始针对情人节做首饰的促销活动,使得情人节的礼物类型由巧克力和鲜花两大类中,又多了首饰珠宝这一类。

2.澳大利亚/韩国/港台等地:“你是我的另一半”,天然紫贝壳依然是情人节的主题。后来,在很多国家,紫贝壳被杜撰出各个版本的故事,情人节送紫贝壳在韩国、中国港台并向内地等流行。港台剧《海豚湾恋人》就是这一浪漫传说的见证,琼瑶的《紫贝壳》以及内地版本的紫贝壳的传说更是对浪漫爱情的憧憬。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 篇2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包含着该民族的心理、道德、信仰、审美等民族个性, 也记载着民族的发展史, 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关乎一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决定着民族的发展, 是任何民族都竭力保护不容侵犯的。然而,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 西方文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侵入我国, 并且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现象的形成, 有我们本民族自身的原因, 该如何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1 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

1.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拥有绵长的发展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 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漫长的。在古代, 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 我国劳动人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常常进行祭祀活动, 长期如此, 就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就是节日以祈福为目的, 以吃喝为主题, 这也凸显了我国人民的长期溯源就是衣食富足, 健康长寿。另外,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 封建社会漫长, 传统节日也大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所以, 不免打上了封建性、等级性的烙印。例如春节、中秋、元宵等, 我国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 以长辈为中心, 以吃喝为主题。但是, 在现代社会, 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更向往追求自由, 所以, 难免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些排斥。

而西方文化就完全不同。西方文化明显受宗教信仰影响较大, 而且西方人一直都非常崇尚自由, 所以, 西方的节日往往以宗教故事为主题, 以追求自由快乐为目的。例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 都是以群体参与为主, 以娱乐欢畅为主要形式, 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非常能够宣泄个体的情感。因此, 这种方式, 更能够迎合当前青年人崇尚自由的愿望。

1.2 教育、传媒及经济利益的左右

可以说, 教育在将青少年更多地推向西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现在的英语教育, 孩子从小就接受英语教育, 对西方的文化、节日都很熟悉, 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再者, 我国当代的教育更加功利化, 片面追求学习成绩, 漠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宣扬。

另外, 广大传媒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会经常观察到这种现象, 就是每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来临的时候, 众多的报纸、电视节目都以这个为主题, 这无形中起到了宣传西方节日的作用。特别是国外影视作品的大量引入, 更是让西方的文化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广大商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他们大都看准了当前社会上青少年追求西方节日的商机, 在西方节日来临时, 以多种形式兜售节日用品, 或是开展主题庆祝活动, 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反而在我国传统节日面前, 他们表现得要冷静得多。

2 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措施

2.1 继承与保护, 弘扬传统文化的内涵

其实, 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都由来已久, 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的。例如春节, 它是我国长久以来每年最重大、最热闹的节日, 也是全国很多民族都共同庆祝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包括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放鞭炮以及包饺子等各种春节吃食, 都寄托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无限祝福。再比如清明节, 它是由我国的祭祀传统演变而来的, 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去扫墓祭祀, 以表达对于祖先的怀念和追悼,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各地对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但是大致都包括祭祀、踏青、扫墓、放风筝等形式。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 承载着我国宝贵的民族精神, 是不容许我们丢弃的。因此,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节日。

2.2 创新与发展, 让传统文化披上时代的新衣, 熠熠生辉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下, 以小农经济为土壤成长起来的, 它表达了当时人们渴望平安长寿、衣食无忧的愿望, 但是,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已经逐渐过上富足的生活, 想要追求更多的理想和自由。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要学会创新。寻找更好的方式, 让传统文化在我国当代社会的土壤中进一步生根发芽, 获得重生, 让广大青少年能以我国的传统节日为骄傲, 而不是盲目的崇尚外国的文化。当然对于国外的文化, 我们也不要逃避, 要学会积极地吸收, 比如它们节日的娱乐性、互动性和参与性,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任何民族的文化在前进的过程中都是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的, 这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也是当前我国保护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萧放.中国传统节日资源的开掘与利用[A].清明 (寒食) 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寒食) 论坛文集续编[C].2011.

[2]张平.在第三届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寒食) 文化论坛上的致辞[A].清明 (寒食) 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寒食) 论坛文集续编[C].2011.

[3]袁晋.从香港的老字号说起——漫谈民间文化产业的传承[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

西方节日课程初探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西方节日;课程构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在学校推动各学科课程探索的背景下,我校英语老师们利用英语课堂组织孩子们,进行西方节日课程的探索。

2014年11月1日,万圣节。西宁市红星小学的校园里一片小学的校园里歌舞飞揚,笑语盈盈,全校师生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为了给孩子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让他们感受西方节日氛围,了解异国文化,红星小学的英语教师们着力探索节日课程,从校园,教室的布置、英语节目的创编,幻灯片的制作,主持语句的斟酌,到互换礼物,节日祝福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渗透老师的良苦用心。教室里,各种装扮的孩子们,认真地观看屏幕,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之后,同学们为大家献上了一场耳目一新的“时装秀”,提着南瓜灯的同学们说着“trick- or -treat”互相索要糖果,精致的南瓜灯吸引了许多同学的目光……

2014年11月27日,感恩节。全校师生认真开展了“今天,你感恩了吗?”活动。每一位孩子认真聆听感恩节的时间,来历,风俗等等,欣赏精美的节日图片,然后自己动手制作礼物或者卡片,送给要感恩的人。教育孩子Say thanks to your family! Say thanks to your teachers!

Say thanks to your friends! Say thanks to the strangers! Say thanks to everyone! and……

2014年12月25日, 伴随着圣诞歌曲,装点一新的教室里其乐融融,各班的圣诞派对如火如荼地举行。孩子们戴上了圣诞帽,互说Merry Christmas, 活动中,孩子们大展身手,纷纷亮出了“绝活”。有动感十足的舞蹈、深情朗朗的英文诗歌诵,还有惟妙惟肖的课本剧表演,更有激情四射的英文歌曲联唱。

2015年4月7日,复活节。教师认真地向学生介绍节日的时间,来历,习俗,活动 ,让学生们欣赏各种精美的节日图片和彩蛋的图片。而孩子们最喜欢的则是制作彩蛋。每位孩子前所未有的认真设计,制作……最后,各班的彩蛋都被展示在教室里,楼道里,窗台上,墙壁上,许多孩子下课后都穿梭在每个楼层,欣赏着各种彩蛋,交谈着,评论着……

我校节日课程的开展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节日的快乐,体验到了学习英语带来的乐趣,更体验到整个课程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又一次点燃了孩子们的激情,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热情,真正地让英语走进生活。在这样开放的课堂环境里,使得每个人尽量用英语交流,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 模拟仿真的英语环境,也给学生提供了交际训练的机会 ,校园英语氛围的创设,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运用,都为学生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让学生们更加了解了外国文化。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就会感受到英语的无处不在,有利于学生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也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英语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在整个准备以及过节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了解各个节日的文化背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课堂中,各环节,各个游戏的开展,以及教室桌椅的摆放变化等等,也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另外,新课程特别强调的“活动”、“操作”“实践”、“考察”、“经历”、“操作”,学生们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都经历了,在体验西方节日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英语实践能力。

中西方节日趣谈开题报告 篇4

课 题 名 称 :中西方节日趣谈

所 在 学 校 :襄城县第三高级中学

所 在 班 级: 高一

(七)班

课题组负责人:赵冠瑜、李广露、李艳菊、张梦佳、姚帅兵、王梦鸽、张佳音、周梦洁

指 导 教 师:张、杨、赵、宋

姚、顿

2014.0

4中西方国家节日趣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中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二、课题类别:研究性课题

三、课题负责人:赵冠瑜

四、课题组成员:赵冠瑜、李广露、李艳菊、张梦佳、姚帅兵、王梦鸽、张佳音、周梦洁

指导教师:

五、课题的目的意义:

中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窗口。这对高中英语学习上有很大的帮助,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促进学生能灵活、深入、有效的表达思想,学会正确的交际和交流方式。

六、课题主要内容:

一).研究性开题报告

二).中西方国家经典节日介绍(感恩节、复活节、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将写成的研究性文章及其它成果汇集成资料袋。

2.每个组员对关于西方国家节日的单词量提高。

3.探究研究性课题的合理及有效方法。

八、研究的预期效果

正确看待西方节日 篇5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正确看待西方节日》。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新奇有趣的西方节日,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异彩纷呈,不一而足。更可见不少国人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纷纷过起了洋节。

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正确看待西方节日呢?

一、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之而来。西方文化也快速渗透到了我们国家,各种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二、理解节日的内涵,借鉴西方文化。记得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这应该作为我们对待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

我们既不盲目崇拜,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我们“悉听尊便”。对于那些即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尊重西方节日,更要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老老少少,团团圆圆,走亲访友,互致祝福;清明节,踏青、扫墓、缅怀先烈、寄托哀思;中秋节,赏菊花、吃月饼、孝敬长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 篇6

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节日--圣诞节,虽然是西方人的节日,但是东方人也跟着过。

我一大早起床上学,天还没亮,可街上已是车水马龙的了。商店里的灯光是绚丽的,工作人员都带上了红红的、可爱的圣诞帽,

小学生作文大全

店里的装扮十分漂亮,天花板上挂着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做成的小动物;还有雪白的雪花;可爱的圣诞老人等。店门口有一颗漂亮的圣诞树,树上挂着一些礼物盒,还有背着沉重的袋子的圣诞老人。街上一切都显得十分热闹。

中午放学时,我和好同学一起去书店,书店门口有一位圣诞老人,每出来一位学生,他就会给咱们发一个可甜可甜的糖。

超市更是热闹非凡。真希望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开心心的过。

300字三年级难忘圣诞节作文,描写十分具体,结尾点明中心,如果修改一下,会更棒!

相关推荐:

关于寒风三年级作文:寒风中的歌声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 篇7

我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与“春耕、夏锄、秋收、冬藏” 和“秋报、冬腊”的生产节律相适应的。春祈、夏伏的岁时生活节律, 反映我国民众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积淀的国家, 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的载体, 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情。节日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 让人应接不暇, 兴奋不已, 在自然的勃勃生机中, 展现一种积极健康的生命态度;春节更是活动繁多, 南方的摊戏, 北方的社火, 端午节纪念屈原、划龙舟……曾如此喜庆热闹的节日, 而如今, 面对洋节的纵情狂欢黯然失色。

1传统节日冷淡、西方节日受宠原因浅析

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原因并非一时形成的, 它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与外在原因。

首先, 西方节日之所以如此火热有着它节日本身的优势。这些传入中国的“洋节”更注重节日的娱乐性, 人们不分等级, 不分辈分, 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而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对精神和情感的需求, 西方节日正好吻合了这一特点。恰恰相反, 我们的传统节日创新不够, 缺乏新意, 内容陈旧, 形式单一, 还主要集中在 “吃”这个主题上, 有许多节日是人们为“吃”而设计、创造出来的, 春节恐怕也是如此。而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富足。尤其是城市地区, 人们不再对节日有更多的渴望和期待了, 而是让人感觉过不过节都“无所谓”;而交通和通讯发达, 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便省去了登门拜访, 少了很多繁琐的礼节, 因此看来传统节日比之从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冷落。我们也就不难得出西方节日受宠、传统节日冷淡的第一个原因。

在分析这两种节日特点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略政治与经济这两只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作用。由于长期的封闭与禁锢, 中国人对西方节日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都知之甚少, 一旦国门打开, 西方文化蜂拥而至, 中国人的好奇、宽容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 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 在与中国、前苏联等进行政治、军事竞争的同时, 也在极力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 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部分, 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相互渗透, 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 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 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 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 这是其一。其二, 近百年来, 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 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 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 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 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 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而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 可谓是首当其冲。综上, 我们可以得出传统节日受冷的又一原因。

最后, 不难发现在这些“洋节”火爆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 于是许多商家借此大肆炒作。与此同时媒体对西方节日过度关注, 每逢西方重大节日, 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许多报纸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 从其背景知识到其特殊的庆祝方式, 从国外的欢庆场面到国内的热闹追捧, 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宣传作用。这时便引发很多年轻人所谓的追求时尚, 盲目跟风。一些年轻人盲目地认为外来的文化就是好的, 就是前卫的, 不假思索地加入到西方节日的狂欢队伍中去, 而丝毫不注重西方文化带来的诸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方面。这也是造成西方节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主要原因。

在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 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大学校园的冲击已经成为事实,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而对西方节日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大大超出了对待本国传统节日的热情。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否定西方的文化与节日, 对于在解决怎样看待西方文化这个问题上我想还得坚持周先生的“拿来主义”, 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但是我们在文化冲突这个问题上也不能一味的拿其精华, 我们也要对自己的节日进行改革, 这里的改革不是改变我们节日的根本, 而是改变我们庆祝节日的方式来与我们这个时代相适应。这并不是妥协, 而是进步。

2结束语

说来容易, 做来难。这是一个全民族都应参加的大事。对在近几年世界上大国之间的竞争中我们不难发现, 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从长远来看,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尤为重要, 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信仰, 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并对我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又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在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背景下, 我们更应该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 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当今的经济全球化,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我们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涌进来丰富多元的西方文化, 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与冲击, 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主要分析近几年来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对我们在校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以及发生这一现象的多重原因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西方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现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N].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12 (6) .

[2]徐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D].景德镇陶瓷学院.

中西方广告文化要素的对比分析 篇8

关键词:中西方 广告文化 对比分析

随着广告行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在广告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的深入和广泛。在不断的广告行业的互动过程当中,其在各自发展中的文化特色也在不断的凸显。因此,从中西广告文化的要素入手,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区别,对于促进整体的广告行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告文化要素的内涵

在探讨中西方广告文化要素的差异之前,从广告学的理论出发,探讨广告文化要素的基本内涵是其重要的发展基础。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广告文化要素的内涵是广告内涵的延伸。在当前的学术领域,围绕广告文化要素的内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比较普遍的共识。宏观层面的广告文化要素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广告文化要素中的理念。在诸多的广告文化要素中,理念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谓的理念就是在进行广告创作的过程当中,所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准则。例如,当前,在广告制作的过程当中,倡导绿色广告的理念正在不断的突出。所以,广告文化理念的不同,其在具体的呈现方面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次,广告文化要素中的媒体。从广告表现的基本形式上来看,媒体是广告制作者进行相关的广告文化传播的主要介质。因此,从这个范围上来看,不同类型的媒体在广告表达中的作用也在不断的凸显。例如,在当前的信息网络社会,依托互联网的各种新型的媒体也在不断的将广告的编排与制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这一点随着广告在社会环境中所影响与覆盖的范围不断趋于广泛化,媒体的价值与意义也将会表现的更加淋漓极致。

最后,广告文化要素中的基本原则。原则与理念,从宏观的层面上来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相似性。但是,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广告文化要素在基本的原则方面的要求是对基本的理念层面的一种细化与延伸。一方面,在基本原则方面,国家会通过法律与法规的名义来进行清晰的界定。另一方面,在广告行业,也会存在着一些约定的规则与要求。这些都构成了整体的广告文化要素的基本原则。

总之,广告文化要素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要素的具体内涵与内容也会存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但是,无论其在内涵与外延层面的不断发展与延伸,在今后的广告事业的发展中,不断的在文化要素的层面进行价值与意义的挖掘与提升,将是其今后行业获得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中西方广告文化要素的对比分析

由于中西方所属的文化范畴不同,因此,其在广告文化要素层面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从具体的层面来看,是文化差异在广告行业的具体呈现。因此,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探讨中西方广告文化要素所存在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广告文化要素中理念层面的差异。在上文中,已经简单分析了理念是一个重要的广告文化要素。在我国,广告虽然在具体的类型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中国广告在制作与发行的过程当中,更加强调的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传递与表达,特别是在传统文化层面的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沉淀的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广告的表现形式。其中在理念领域表现的尤为凸显。例如,中国广告在创作中就离不开情怀这种重要的文化载体,甚至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广告。

其次,中西方广告文化要素中媒体层面的差异。广告创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环节与要素之间要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体。因此,中西方广告文化要素创作中,在整体的媒体思路方面进行不断的优化进而提升其视觉呈现的效果。无论是通过哪一种文化内容的选择与载体的表现,其所传递的思想之美与设计之美是毋庸质疑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西方广告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主张完全西化,有的则主张将中西方的广告技巧进行结合。这种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就促成了中西方广告文化要素的发生与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中西方广告文化要素在媒体层面从差异是中西广告创作相互交流与相互碰撞的产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了很多特有的文化。所以,在制作公益广告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传统的艺术体裁及形式来进行相关公益主题的表达。例如,在电视上,观众们会看到一则提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益广告。这则广告在宣传与表达方式上就很好地借助了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通过剪纸中的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这一公益主题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另外,在山东卫视制作的一则公益广告中,就是通过当地观众比较熟悉的山东快书的方式来进行宣传。这些在具体的媒体层面的差异,在很大层面上来看是一种具体的文化载体的发展与表现。

最后,中西方广告文化要素在基本原则层面的差异。中西国家在不同的文化发展中,其在具体的原则及要素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的层面上来看是地方广告理念及广告运营法则的具体要求。例如,在广告文化要素的基本原则方面,中国比较强调广告在制作的内容及表现方式层面的积极向上。一方面,国家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会通过不定期抽样检查的方式,来核实广告的制作质量是否符合着相关的广告文化要求。另一方面,也会借助相关的监督机制来实现整体的广告质量的提升。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中国广告在制作与传播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外在束缚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在今后的广告制作与发展中其所面临的提升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西方国家在广告制作的过程中,其所遵循的基本的原则与理念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宽松的。所以,在广告的创意空间及广告制作的自由度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优势的。所以,中西广告在文化要素的制作中还存在着比较大的互补与提升之处。

三.中西方广告文化要素的对比分析的启示

首先,重视广告新媒体。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当下,政中西方广告的媒介、载体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例如,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正在以数字化媒介形式出现,这种新的技术支撑的媒体被称为“新媒体”,也被称作“第五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影响是中西方广告环境的优化与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环境。所以,对于任何媒体而言,生命力是其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一个缺乏生命力的媒体是很难在时代的发展中保存下来。新媒体的生命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新媒体的生命的长度,也就是说,在媒介不断发展的当下,新媒体这种媒介呈现方式能够维持多长时间。另一个是新媒体生命的高度,也就是在上文中所论述的新媒体的影响效力问题。从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特别是,随着新媒体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展,其所具有的生命张力也将会更加的突出。因此,重视新媒体在今后的发展中其所扮演的角色将会更加凸显。

其次,做好广告制作的监管工作。广告制作需要借助系统的、完整的相关政策、法规来进行支持。但是,从目前,我国关于广告制作的法治建设来看,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目前关于广告制作通领域中的适用法律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从广告制作的实际内容出发来沿用不同的法律,围绕广告制作方向的法律与法规还相对比较少。所以,在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的今天,不断地从源头上来进行相关的制度的设立与完善是减少广告制作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解决对策之一。一方面,在立法层面,要立足于不断发展的现实广告制作诉求,在法律条文的补充与修订等方面不断的进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让整个围绕广告制作问题的行为监管体系不断的处在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

最后,做好广告制作中的文化传承工作。在今后制作和传播广告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例如,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制作中,就可以借助传统的文化体裁来进行表达。例如,艺术是文化的重要承载方式,在众多的艺术类型中,绘画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与表达手法对文化的内涵与主旨进行了不一样的阐释。在绘画领域中,山水画以其细腻的笔法,别具一格的特色拥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很多山水画家对艺术的苦心孤诣和深刻研究,山水画创作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也具有了一些内在的时代发展特征。这种内在的发展特征如果和公益广告的制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在表达效果层面的提升则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结合一方面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公益广告不断地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在这种发展与演变的进程当中,传统的关于公益广告创作的诸多理念,依然在很大层面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指导价值。所以,面对今后的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思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将其传统中的价值元素与结构实行很好的对接与吸收。只有立足在传统基础上的成长,公益广告在今后的发展才不会陷入无根基的困境之中。

中西广告文化要素的对比是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所需要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尝试从两者在文化理念、广告表达载体以及广告制作的基本原则等维度来对中西文化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能促进中西广告文化朝向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清,程宇宁.中外公益广告的运作模式比较研究[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01)

[2]高万里.浅谈中西方文化对公益广告的影响[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3]国外公益广告社会化运作三大成功模式介绍[J].中国广告.2009(02)

西方国家节日谈趣小结 篇9

通过这次的课题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对西方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的了解,使我对西方文化有了很浓厚的兴趣。我相信这也会让我对英语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一个脉搏、同欢同乐,是对万圣节平民化、大众化内涵要义的淋漓尽致折射。节日的力道,正在于其从来不是专属于高官权贵的荣耀,而是全体苍生平民、人民大众的创造。欧风美雨中成长出来的几代西方人,都不约而同地认可接受一个真知常识:民间的睿智、才力及创造力才是节日盛会们根深叶茂的源泉动力。在万圣夜,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首在一起,戴着各式各样精灵古怪的面具,提着用南瓜雕刻而成的精致“杰克灯”,兴高采烈玩弄着“不给糖就捣乱”的童话游戏,感受着人人同乐、人人共享的“人本”主义情怀。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如果说,中国传统佳节凸显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邦本”等儒雅敦厚的民本色彩,万圣节等洋节则勾勒了一幅“宇宙精华”、“万物灵长”的人本画卷。无论东方抑或西方,当悲天悯人、超度众生的沉郁雄浑渐行渐远,普天同庆、万民同乐成为普遍视野背景的时候,平民大众往往构成节日的主体和目的。万圣节来到中国,我们要懂得“洋为中用”,继承挖掘其“人本”的财富力道,努力超越升华到“以人为本”的高远境界。

祛鬼辟邪、向善求美,是对万圣节理想化、人性化不朽美丽的入木三分诠释。节日的力道,漂流在年代久远、生生不息的心灵航船中,激荡于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夙愿烟波里。无论诗言志,抑或借物喻理,中西节日或双峰并峙,或双水合流,都不可避免背负承载着各种时常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文诉求情感。在中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抒发的是怀念,“天上一轮共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烘托的是团圆,“佞骨不知何处朽,龙舟岁岁吊沧浪”唱出的是景仰。在西方,作为鬼节的万圣节,原本是一个溢满阴魂冷风气息、充盈惊悚诡异氛围的日子。人们希望通过万圣节作为载体形式,达致祛鬼邪、保平安的初衷。到今天,万圣节早已出落成一个祥和欢快的盛会。借尸还魂等恐怖传说成为昨夜星辰,憧憬神往经济“起死回生”、生活“节节高”的梦想理念却经久不衰、地老天荒。万圣节也插上了灵秀腾飞的翅膀,具有强烈的现实特质。万圣节来到中国后,不仅拉动了消费,提供了商机,而且使人们沉湎于人为营造的温馨幽默世界中,忘却了尘世烦恼,缓解了由奔波劳碌衍生的的心理压力,加强了交往联系,增进了存在于现实空间的友谊。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 篇10

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作者张昀熙系别投管系专业工程造价年级 学号103603306指导教师王琼教师职称助教

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据权威资料表明,上海城里约有70%年龄在14.30岁的年轻人在平安夜选择走出家门,狂吃狂欢。其中,90%的人会选择像“JJ”、“纽约客”等可容纳千人的大型迪斯科舞厅,去参加通宵达旦的化妆舞会,发泄旺盛的精力。情侣中88.3%的人会去排场不大的西餐馆享受一顿浪漫的西餐,而还有10.8%会选择在家看电视,共享二人世界。剩下的那部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相聚。综上所述,年轻人向往在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他们所向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另外一种文化氛围。上海的圣诞节普及着一种国际视野,文化占有率为70%。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形式

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东校区大

一、大二级学生为样本进行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统计分析,描述和分析了大学生过中西方节日的状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问卷设计

问卷的具体设计方面,我们根据所设计的题目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操作化,每一个题目量化之后分为五个维度,列出了16个关于传统文化态度的问题,每题都采用1-5计分方式进行打分,根据总分的不同判断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分越低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越高。本次调查设计了性别、年级两个变量,用以探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

三、调查目的(一)证实课题假设

调查从“了解度”、“参与度”、“认同度及主管观点”以及“大众传媒及文化产品对文化的影响力”四个角度出发,完成了测量,并通过SPSS数据图表和访谈文本进行描述和分析。对于不同变量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较为准确的勾画出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并对每一个题目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以求得出支持本次调查假设的结果

(二)围绕课题深入分析

经调查研究表明,西方节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的主要原因是受商家宣传和新鲜感的刺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性别有关,且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来说较好,其中对节日背景知识的了解会影响大学生节日形式和节日目的的选择。

四.调查结果

(一)样本总体分析

据结果统计,调查对象62%为女性,32%则为男性。令有6%的问卷因未答完的原因被进行了作废处理。

(二)中西方节日受欢迎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喜欢的西方节日,30.95%的学生选择了圣诞节,另外还有7.14%的学生选择了西方情人节。剩余样本中,有85.71%的喜欢春节。而中秋节的受欢迎程度紧随其次。

(三)调查样本对中西方节日的态度

1.西方节日

47.62%的人觉得之所以过西方节日是因为其有趣,庆祝形式多样,新颖时尚,能更好的彰显个性。并且很有氛围,是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好机会。16.67%的人觉得过那些西方节日很有代表性意义,例如:父、母亲节、圣诞节、西方情人节。另有4.76%认为西方节日非常乏味,无非是人们为了自己的那些娱乐购物等活动找些借口,亦或纯属商业炒作。而剩余30.95%对其态度比较冷淡,觉得和自己无关,终其背景不是发生在中国,更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过了也没意义。

2.中国传统节日

90%的人表示绝对会过节庆祝。大部分人认为是这长久以来的风俗习惯、观念以及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是家人朋友之间联络感情的一个机会。个别几个表示,大家都这么过,就跟着而已。3%的人表示因工作等原因不过节。另外7%显示为无所谓。

3.对现状的理解

45%认为,“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西方的节日增加娱乐、宣泄情绪,其实处于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动摇。虽然会有一定冲击,但不会影响中国传统节日的主导地位。25%认为,西方节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只是一时流行,商业文化,冲击很小。还有一部分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媚外,中国传统节日已被西方节日所取代,中国传统文化收到的冲击非常大,已经岌岌可危。

4.庆祝节日对自身的影响

西方:增加了向亲朋好友表情达意的机会;增加了娱乐开销;减少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极少部分认为,没有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而已;很好,有假期。

五.分析

(一)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自古就有对外的各方面交流,尤其在文化领域更是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清末的闭关锁国政统治阶级的策闭目塞听却直接导致了我国逐渐落后。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西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作为中西方文化扩散的分水岭,自之后,外来风土文化纷至沓来,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不同程度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对此现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三)西方节日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中国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传统的端午、中秋节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与此同时,过洋节也一夜之间风靡校园。

(四)调查报告分析

通过本次的调查,我认为大学生对中西节日文化的态度有如下四点:首先,多数大学生都喜欢过西方花样繁多的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表现更多的则是一种内在的感情,与自身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是其表现出的趣味性,并可借此于亲朋好友大肆庆祝,而商家借机名目繁多的宣传活动也有部分关系,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更多的是建立在体会其深层的文化背景上的,是对自身感情与历史与国家本质的融合;第三,对中西文化相对立的现状,多数人认为西方文化盛行是表面现象,只是严肃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让年轻人充分宣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会受到一定冲击,但并不会真正影响其主导地位,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力的冲击下以岌岌可危;最后,人们认为无论过中西方节日都是为了更好的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还有各种假期,但同时却增加了娱乐开销。

我想,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动势在必行,但在中外交流活动频繁的当下,外来文化疯狂涌入是无法阻挡的现实,而其未必绝对是坏事,哲学上讲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有矛盾是必然的,但可否更好的使中外文化相结合,更具有中国特色!

六.结论

大学生过洋节是受到商家广告宣传的刺激,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为此,我们选择了从中西方节日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个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今天的年轻人是否淡忘了传统,是否逐渐被西方同化,我们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什么依据和建议?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将通过自己的研究去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尝试为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国防教学教案下一篇:第一学期体育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