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精选8篇)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2—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四、西方哲学的东行脚步
1874年日本的学者西周在《百一新论》中用汉文“哲学”翻译从希腊文philosophia 转换而来的英文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黄遵宪、康有为将西周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只有单独存在的“哲”和“学”这两个动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明理,哲这个词指人们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使被遮蔽的智慧和道理显明出来这种事情。“学”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模仿、实习、再现。学这个词是指个人通过模仿、学习、再现事物的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这种事情。哲与学两个单词合在一起组成的哲学一词,其词性是动词,其含义是指人们为了明智、明理、提高思维认识能力所进行的学习认识活动。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但这也只是解释了科学,并不是可以指导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五、中西哲学的差异
有人说,一个苹果,东方思想在于领会整体,而西方则一层层剖析。
在前文中已阐述了西方哲学的起源,可以说,古希腊哲学就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哲学问题也在不断地变化。尽管在古希腊之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不尽相同,但其承继的仍然是古希腊的哲学精神——都表现为对各种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和对确定性的追求;而中国哲学的产生,并不象西方哲学那样可以找到明确的起点,也没有出现类似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试图截然与传统分开或创立新的传统。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是从《易经》开始甚至可以上溯到更早的阴阳五行等观念,而此后中国哲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论依据往往都来自于这些传统观念。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各种学说的前后相继性很明显,各个学派所讨论的问题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伦理方面,即都表现为对人的关怀和规范。总得来说中西方哲学在方向上和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从起点和终点来看,两种哲学出发不同结点也就不一致。西方哲学崇尚灵魂自由,重过程;中国哲学更多功利性,重结果。前者是为个体的,后者是为社会的。西方哲学更注重思辩的过程。“我重视寻求真理的过程,更甚于发现真理的本身”,莱辛的这句话就是对古希腊哲学家的最好概括。正因为这样,希腊哲学家被称为科学哲学家,而中国哲学家被称为社会哲学家。
在黑格尔看来,孔子的学说不具有思辩性,只是道德的伦理的说教。黑氏曾经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里评论过孔子:“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孔子的书籍没有被介绍到西方,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遗憾的是,黑格尔翻阅了孔子全部的书籍,所以,孔子就成为批判的靶子。
古希腊哲学家对科学的热爱就如同对生命本质的热忱一样。泰勒斯因为在一个圆内画出直角三角形而宰牛欢庆,毕达哥拉斯因为发现了勾股定理而举行百牛大祭。公元前3世纪,当罗马战车开进叙拉古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一个老人正在沙地里研究一个几何图形(希腊哲人几乎个个有这个爱好),军人要带老人去见罗马统帅,老人示意不要打断他的思维。军人拔剑把老人杀了,当剑劈来的时候,老人刚刚说完最后一句话:“不要踩坏了我的图”,这个老人就是阿基米得。古希腊哲学家对于求知的本身和过程怀有多么强烈的热忱,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哲学则更重视哲学对他人的引导,强调哲学的社会性。《列子》记载的“两小儿辩日”,很说明问题。孔子东游,碰上了两个小儿在辩论,一个说日出时太阳近而日中远,因为日出时太阳大,而日中小;另一小孩则反之,认为一个反之,日出时太阳远而日中近,因为日出时太阳凉而日中时太阳热。小儿问孔子,孔子不能解释。两个孩子嘲笑道:“孰谓汝多知乎?”(谁说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呢?)。显然,按照孔子的智慧,这不应该是个问题,问题是:他压根儿就对自然现象兴趣索然。
东方哲人也提出了本原是什么,至于过程,你自己去领悟吧!一个“悟”字淡化了探究人生真谛的思辨过程。老子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至于地如何法天,天如何法道,道如何法自然,三如何生万物?你自己去感悟好了。列子说,是我乘着风呢,还是风乘着我?庄子亦如是,是我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就文学而言,诚为极高的浪漫主义情怀;就哲学言,实在是一不可知论的怪圈。怪则怪矣。于是,轻松逃离了对具体事物的认知。
在希腊哲人看来,求知是人的天性。作为爱智慧之人,就应穷究宇宙的来源,探索万物的根本,诘问人生的目的。在不断地探究和追问中学得知识,并获得灵魂自由、思想奔放,享受真正的快乐。而中国先哲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热衷于探讨和改造社会,把追求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六、哲学的价值及对当代中国的借鉴作用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哲学不等于面包,但是哲学相当于吃面包时涂的蜂蜜。哲学的任务是更好的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问题
笔者最初准备上课时, 浏览了国内公开出版的教科书和网上的同名课程和相关课件, 发现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遵循如下套路。首先, 在授课内容上, 几乎都是以历史和时间为主线, 讲授从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开始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为止的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在具体讲授时, 又将它分成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这四个阶段, 按序逐一讲解各个阶段的代表性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体系和思想。授课内容极其丰富, 点线面结合得非常好。不难看出, 这种教育将哲学作为一门科学, 以知识传授为目的, 因而非常注重全面系统地讲授西方哲学的历史知识。其次, 与这种重视知识的传授的理念相应, 在授课形式上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老师照本宣科, 满堂灌, 而学生则被动接受, 洗耳恭听, 认真抄录笔记。再次, 在讲授方法上, 教师有板有眼地罗列知识点, 然后分别给出解释和阐述, 接着举出生活和科学中的例子进行演示, 加深学生的理解, 最后简要列举其理论影响和贡献, 正反面各说几点, 俨然摆出将哲学家的观点吃透了, 掌握了其精髓, 去其糟粕的架势。最后, 在考核方式上, 基本上以闭卷为主, 以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客观性题型为主, 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和记住了基本知识点。
这种以哲学史的知识传授为目的和导向的哲学教育有其长处。它坚持了哲学的历史性, 防止将哲学视作是完全脱离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纯粹的概念游戏和思辨, 同时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于西方哲学的概览, 把握西方哲学的代表性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阶段, 视野比较开阔。但是它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的课时量有限, 并且不断被压缩, 最多也只有90 个课时, 通常只有54 课时。如果是选修课, 则只有36 个课时。如果考虑到课时经常被各种假日冲掉, 真正的授课时间就更少了。用如此少的课时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历史跑一遍, 可想而知, 只能是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优秀的学生可能拥有非常系统和全面的历史知识, 记住了无数哲学家的名字和稀奇古怪的概念和命题, 以及对于他们的思想是唯心论、唯物论、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之类的一些标签式的评语。不过, 当你请他说说哲学的本质, 谈谈对于一些哲学问题的看法时, 他却掉书袋一样地给你举出一堆哲学家的观点, 却无法对于任何一个哲学问题的实质以及各种解决方案及其利害得失给出清晰的陈述, 展现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洞察力。显然, 这种教学方式无助于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 引导他们深入哲学的堂奥。
第二、这种模式严重误解了哲学的性质。哲学是否是一门像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一样提供普遍有效的知识的科学?老师在开始讲授西方哲学史这门课时往往津津乐道于“哲学”一词的来源, 会说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 用理性去追求智慧, 会强调智慧与知识不同, 知识是可以寻求得到的, 而有关终极实在和人生的意义之类的智慧是无法最终获得的, 只能永远处在追寻的途中。但是他们在后面的授课中却自相矛盾, 将哲学作为一门能够提供有关宇宙和人生的知识的科学来教授, 讲授不同哲学家为人类贡献的各种“知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如果西方哲学史课程要传授知识, 那就应该选取那些提供了真正知识的哲学家, 而不应该讲授另外一些哲学家的错误观点。但是问题是, 历史上的哲学家关注不同的问题, 甚至围绕同一问题, 他们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的主张根本没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分。事实上, 真正的哲学问题是没有最终答案的。哲学家提出的只是一些想法和意见, 而不是知识。
第三、这种模式重视对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观点进行述评, 往往出于课时少、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比较困难等方面的考虑而压缩, 甚至完全忽略作为观点出处的经典文本的导读和讲解。大多数学生都是从老师的讲授和教科书中获得有关哲学家的思想的认识。虽然这确实有利于他们快捷地获得概览, 不过这毕竟是二手的东西, 经过了多次转述和解释, 已经将哲学家的原意简化和通俗化, 并且因为教师和研究者在讲解和阐述时往往夹杂着个人的倾向和好恶, 更有甚至, 因为他们本身的错误解读而出现错漏, 所以一旦学生盲目迷信, 接受他们的解读, 就会导致以讹传讹, 谬种流传的现象出现。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通常拥有丰富的哲学历史的知识, 对各家各派的观点如数家珍, 但是可能从来没有阅读过哲学经典文献。正是因为课堂上疏于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文本解读和分析的能力, 所以一旦要他们从具体文本中提炼作者的观点, 分析作者的论证时, 他们往往非常为难, 无法抓住要点, 梳理其论证, 经常关注一些细微末节的东西, 围绕相关细节补充自己的经验和想象, 背离了哲学文本。因此, 老师不能越俎代庖, 代替学生阅读和思考。
第四、这种模式因为偏重知识的传授, 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哲学思维的训练和哲学修养的熏陶。奥古斯丁曾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 我倒清楚, 有人问我, 我想说明, 便茫然不解了。”其实大凡哲学问题都是如此。一个缺乏思考的人不会发现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中所蕴含的一些基本前设和信念的可疑性。一旦他们进行思考, 就会发现问题出来了。这种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构成了哲思的精髓和实质:“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批判, 它批判性地考察运用于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原则, 它寻找任何可能存在于这些原则中的自相矛盾之处, 它只有先批判性的研究, 当结果表明没有任何拒绝它的理由之时, 才接受它们。”哲学这种理论思维要求摒弃想当然的态度, 对人们通常视之为天经地义的基本观念和信念进行反思和批判, 考量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由此推进了人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不过, 上述教学模式因为偏重知识的传授, 所以往往忽略培养学生重构作者的论证, 并对其论证的预设和论证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和批判的能力。这样一来, 学生往往缺乏批判性意识。如果要他们评估哲学家的论点及其论证, 他们往往只是大而化之地论述, 甚至受到国内一些陈旧的教科书的影响, 从革命性和是否是唯物主义的角度评价观点的优劣, 而不知道进行内部批判, 即评估一个理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是要考量其前设是否可靠, 论证是否有效。
2 新模式及其特点
鉴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着做出了一些改革。
第一、不是以历史发展为主线, 而是以问题为中心, 以专题为组织形式。既然哲学家的哲思由问题触发, 围绕问题思考, 那么, 西方哲学的讲授也应该以问题为中心, 由问题来引出对它提出了比较有贡献的哲学家的学说和解决方案。不仅如此, 哲学问题大多来自于生活, 是人们感同身受的, 因而讲授问题能够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笔者在授课时将西方哲学史这门课划分为形而上学、宗教哲学、知识论和伦理学四个板块, 然后围绕每个板块的核心问题串讲历史上的有代表性的哲学家针对它们而提出的不同主张或解决方案。例如, 很多科学家将科学视作是发现原因的学科, 那么, 因果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二者之间是必然性的模态关系, 还是只是一种恒常会合, 或者还是其他东西?笔者在这个部分会讲授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休谟的规则性理论以及当代哲学家麦基的INUS理论和刘易斯的反事实条件句理论。这样, 学生就不是掌握和记住一个哲学家的体系, 而是将古代和现当代的哲学家围绕同一问题而提出的不同方案放在一起思考, 由此直接进到哲思的路上, 甚至提出自己的思考路径。除了这, 形而上学板块讲授的其他问题还有共相、意识的本质、同一性和位格同一性以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等问题。笔者每次只讲授一个问题, 依据前面的方法让不同时代的哲学家登台献技, 然后评估和考量各自的学说的优劣。这样, 学生会发现哲学问题其实离他们并不远, 哲思也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玄乎其玄, 高深莫测。哲思与人们普遍推崇的科学都是严谨的理论思维, 只不过它不像科学那样能够给出人们普遍接受的解决方案和知识。
第二、以哲学经典为出发点。哲学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无情淘汰而顽强存活下来的东西, 因而必定是深入人心, 影响深远的杰作。不过, 因为课时有限, 而它们往往篇幅庞大, 并且因时间久远, 其词汇、言说方式和风格与今天的学术论著大不相同, 尤有甚者, 有些哲学家还没有轻车熟路地驾驭他们的原创的思想, 因而往往用佶屈聱牙的术语以及艰深晦涩的表述陈述自己的思想, 所以要求初次接触西方哲学的本科生一开始就阅读它们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读大部头的哲学经典并不现实。不过, 指导学生选读一些经典的核心章节和片段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 从哲学家写作的问题域和语境出发阅读文本, 他们可以把握他们关注的问题, 感受他们的语言风格和说理方式;其次, 他们可以学会对各种艰深晦涩的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 辨析作者所使用的术语和命题的内涵, 提炼作者的观点和论题, 重构作者的论证, 可以防止经由二手著作的转述和老师的讲授而导致的以讹传讹的现象发生。因此, 尽管这种文本解读训练费时费力, 进展缓慢, 师生压力都非常大, 课堂显得压抑, 缺乏活力和欢声笑语, 但是一旦坚持下来, 学生的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力, 提炼论点和重构论证的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以批判性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哲学与科学一样是一种系统化的理论思维, 因而它要使用概念, 提出命题, 进行论证。既然它是一门说理的学问, 那么它也遵守理性的规范, 在理性的法庭上为自己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辩护。因此, 学习哲学的最好方法是对哲学家的论点和论证进行批判。“批判”不是人身攻击和否定别人, 而是要抵制盲目迷信和思想的懒惰, 寻找观点的理由, 考量其正当性。要依据充分的理由和客观事实, 而不是感觉、传闻、权威和传统等来对哲学家的信念、命题、判断和理论赖以存在的理由、证据、概念、方法和标准等等进行说明、分析、考量和评估。具体而言, 就是在解读原著, 重构论证之后考量其论证是否有效, 预设和前提是否合理, 评估其解决方案是否可行, 进而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这种批判显然不同于传统的评价。后者总是喜欢从历史的影响的角度给出大而化之的价值评价, 忽略了对哲学家的论点和论证进行微观的考量和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洞察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养成关注思维的缜密和论证的有效性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著, 周士良译.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文德尔班说过“希腊哲学的根本问题—— 即在现象千变万化的背后应如何思考统一的、永恒不变的存在)”。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观念。他在《范畴篇》中说,“实体, 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 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还有那些作为种而包含着属的东西也被称为实体”,他在《形而上学》篇中对“实体”做了进一步的述说:“生命本为理性之实现,而为此实现者唯神;神之自性实现即至善而永恒之生命。因此,我们说神是一个至善而永生的实是,所以生命与无尽延续以至于永恒的时空悉属于神;这就是神”。在这里“神”就是“理性”,是所有“第一实体”实现之根据,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最高实体”,尽管亚里士多德把它称为是最高的存在,但却是最高的存在者,他称之为第一哲学,西方形而上学由此建立起来。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对真实存在的不同理解,对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中世纪唯名论神学家奥古斯丁从他的“原罪说”和“先定说”来预设了一个至善实体——上帝,在他那里,“上帝”是不需要被论证的。而唯实论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需要论证的,“经过这种论证, 作为最高存在者的上帝就存在于逻辑思维之中了;而同时,上帝本身作为一切存在的本体就是最高的智慧”。
由此可见,在中世纪,虽然唯名论与唯实论有所不同,但都以“上帝”这一“最高实体”作为其形而上的依据。
二、近代实体观念的主体化
西方哲学到了近代,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这种转向, 究实质是与“实体”观念的转变分不开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不过是‘现象’概念的另外一个固有的预设蕴涵的展开。到了近代,人们问: 人、主体如何有能力可以通过现象看出本质? 于是,近代哲学开始着力研究这个问题,研究人的主体性、理性能力,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转向’”。
在近代,人们开始转而研究人的内在认识能力,实体观念也开始主体化。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笛卡尔从“怀疑一切”出发,发现“我思故我在”是一条真实可靠的原理。 “由此我就认识到, 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 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笛卡尔的“实体观”可谓是哲学史的革命,但也陷入了“心身”分离的境地,为弥补此,他又提出了“最高的完满的存在的实体——上帝”来做补充。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 改变了认识论的路线。但他认为哲学的着重点是形而上学,他认为以往的形而上学并不算是真正的形而上学,应建立一种他称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批判, 而且只有批判才含有能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经过充分研究和证实的整个方案,以至一切办法”。 但也陷入了“物自体”与“现象”的分离。
真正把“实体”概念主体化的是黑格尔。他强调“实体”的主体性的基础上重新回到古希腊的实体观,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原则,认为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也是能动的。实体的运动过程就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也是实体自我运动的外化和展开其实质就是“实体”的本体化,也就是决定所有存在者的唯一存在者, 也即形而上学。
三、现代实体观
现代哲学致力于颠覆传统形而上学或拒斥形而上学,他们用自己的理论颠覆传统的同时,在为自己的学说找立脚点。恰恰是以这一立脚点为依托的学说建立了新的“实体”观。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运用先验还原的方法,把存笛卡尔的进路反回自身进行还原。最后胡塞尔还原到了纯粹先验意识,认为只有纯粹的先验意识是自明的。“按照胡塞尔的观点,世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的主体构成的。先验的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关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并没有解构掉传统的主客架构,认为以往的哲学家实际上是以对存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存在本身的研究,为此他建立基础存在论以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德格尔在以基础存在论去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也建立了以“此在”为真实存在的“实体”论,是一种主体形而上学, 并不能通达存在本身。
现代语言分析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维特根斯坦认为“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他认为世界是两个对称的系统组成的: 本体论系统和逻辑系统。这两个系统具有同型的逻辑结构。
西方哲学虽从巴门尼德开始提出存在以来,历代的哲学家都在探询存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概念,开启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之路;近代,“实体”观念发生了转变,“实体主体化”;现代,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等致力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或拒斥,其最终却是建立了一种新的“实体论”。虽然他们都以“存在”的探询为目标,但其实都是以“实体”作为了终极根据,建立了自己的“实体”论,而“实体”仍是一存在者。所以,我們说,他们都停留在了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而没有通达“存在”本身。
参考文献:
[1]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2]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M],方书春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年;
[3]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年;
作者简介:
干靖晶,1984年11月10日,女,汉族,籍贯:浙江海宁。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巨大的学术名作。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介绍到我国后,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普遍影响,不少人都曾焚香静读。将其视为案头的必备哲学读本。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罗素,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罗素出身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是罗素伯爵的第三代继承人,其祖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1945年,罗素在美国出版了《西方哲学史》一书,该书不但为罗素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是罗素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神秘主义与逻辑》、《怀疑论》、《婚姻与道德》等。
Book One
CHAPTER II The Milesian School
№.1-The Greeks were rash in their hypotheses, but the Milesian school, at least, was prepared to test them empirically.Too little is known of Thales to make i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him at all satisfactorily, but of his successors in Miletus much more is known, and it is reasonable to suppose that something of their outlook came from him.His science and his philosophy were both crude, but they were such as to stimulate both thought and observation.【译文】希腊人是勇于大胆假设的,但至少米利都学派却是准备从经验上来考查这些假设的。关于泰勒斯我们知道得太少了,因而不可能完全满意地恢复他的学说,但是关于他的米利都学派的后继者们,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因此设想他的后继者们的看法有些得自于泰勒斯,这是十分合理的。他的科学和哲学都很粗糙,但却能激发思想与观察。
【小编评注】米利都的泰勒斯是古希腊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唯物主义学派——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生于米利都,他的家庭属于奴隶主贵族阶级,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短语笔记】make it possible经受,遭受;使处于„„的控制下;使接受,使容忍
【举一反三】subject oneself to supervision使„„缓和
【举一反三】be sharpen by特别地,尤其
【举一反三】同义词:particularly
【例】
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地位
西方哲学是哲学门类中的二级学科,是哲学系的一门主干基础课。主要揭示西方哲学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哲学基本概念、范畴、命题、思想观点和体系的本质以及一般发展规律,探索各流派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评价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其价值。通过对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员能初步的了解与掌握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并给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视域,对增进理解和诠释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哲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西方哲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希腊,西方哲学史体现了西方的文化传统,特别是科学与逻辑传统。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西方文明的特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军队对复合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战争时代所需要的军事人才。
(三)基本理念 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鼓励学员积极思考问题,联系历史和现实从事科研活动,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教学理念以学员为主体,鼓励学员学会独立思考,提高理论批判和文化辩识能力。
2. 教学内容强调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生动性。3. 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4. 教学评价采用闭卷考试、撰写科研论文相结合的方式。
(三)设计思路
1. 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知识的同时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的历史感、世界眼光和洞察力。
2. 前沿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不断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并融合到教学中。力求准确、客观、多方位地反映西方哲学史学科的思想内容,揭示其丰富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
3. 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相结合,采用研讨式、案例式、中外哲学思想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4. 多样的教学评价。把闭卷考试与课堂提问、论文写作、演讲比赛成绩等综合起来评定,体现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运用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旨在提供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概况及其背景,使学员把握西方哲学在这一时期形成、发展中的内容、特点和各流派哲学之间内在的历史与逻辑联系,把握西方哲学史上出现的主要哲学基本概念、范畴、方法和各流派理论特点,学会历史而又科学地评价,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和理论批判水平,并学会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论分析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分类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方哲学史的基本概况和主要流派的思想、理论和意义。
(2)把握西方哲学史发展的一般脉搏,领会西方文明发展的思想历程。
(3)学会分析、批判各种哲学思潮,科学地进行理论评价。(4)能够独立地撰写一篇哲学论文。(5)熟悉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6)能够联系实际提出一些重大哲学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回答。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课堂教学讨论,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论文写作,使学员把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运用规律并理解其重要性。
(3)通过大量阅读原著,使学员领会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
(1)使学员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价值认同。(2)使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使学员坚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会正确地批判各种社会思潮。
三、内容标准
(一)导论 哲学与哲学史
教学内容 :
1.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概况。2.理解‚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把握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3.掌握西方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精神。4.领会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主要思考:西方哲学思想在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地位;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哲学的时代价值和方法论功能;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价值意义;学习西方哲学史与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之间的价值关系。教学要求:
1. 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法。总体介绍欧洲哲学史及其学科特点、学习方法、意义。
2. 以教员讲授为主,讲清‚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把握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3. 突出历史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演进与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科学思想、宗教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教学难点:西方哲学传统的特点和价值意义。
(二)古希腊哲学
教学内容:
1. 希腊哲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基本内容包括:古希腊哲学的特点;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分期;古希腊哲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古希腊哲学与西方文明的关系。
2. 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基本内容包括:伊奥尼亚学派的自然哲学思想;南意大利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 雅典哲学的繁荣。基本内容包括:智者与智者派;苏格拉底的目的论哲学;柏拉图的理念论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形而上学。
4. 希腊晚期的道德哲学。基本内容包括: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和道德哲学;斯多葛派的道德哲学;怀疑主义思潮;古罗马神秘主义哲学。教学要求:
1.本章内容主要通过对古希腊哲学的各个流派的思想介绍,让学员明了西方哲学的发展源头,体会后来的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想萌芽,领悟其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传统,摸清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脉搏。2.要求学员了解从早期自然哲学发展到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体系化哲学的逻辑发展线索,理解并掌握各个流派重点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联系与区别。教学重点:
1.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总体特点。
2. 苏格拉底的目的论哲学;柏拉图的理念论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形而上学。3. 古希腊哲学的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特点。
(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教学内容:
1. 基督教教父哲学的总体特点以及奥古斯丁的宗教哲学。基本内容包括:基督教教父学的产生及其特点;奥古斯丁的宗教哲学。
2. 经院哲学的形成及其特点。基本内容包括:经院哲学的形成;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经院哲学的特点。3.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哲学体系。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思想和哲学体系特点;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4. 唯名论的兴盛。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威廉〃奥康。教学要求:
1.本章主要通过对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特点的介绍,让学员体会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和后世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要求学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分析经院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懂得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历史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
1.经院哲学的一般特点。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含义。2.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唯名论,唯名论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教学内容:
1.人文主义思潮。基本内容包括: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的含义;人文主义的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人文主义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与现代人文主义的关系。2.宗教改革运动。路德;加尔文。
3.自然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库萨的尼古拉的辩证法思想;达〃芬奇的科学方法论;布鲁诺的哲学思想。教学要求:
1.本章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和自然哲学思想的介绍,让学员懂得西方社会发展与人的思想解放之间互动的关系。
2.要求学会正确评价人文主义运动的历史地位、价值以及存在的历史局限性。教学重点:
1. 文艺复兴运动及其评价。
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教学难点:对人本主义的评价。
(五)17——18世纪西欧各国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教学内容:
1.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培根;霍布斯;洛克。2. 17世纪大陆唯理论。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3. 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贝克莱;休谟。教学要求:
1. 本章通过对17——18世纪西欧各国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思想的介绍,让学员懂得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含义,哲学与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2. 把握这一时期哲学研究显著的科学认识论特点及其价值意义。
3. 要求学员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代表人物的思想以及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和正确评价。教学重点;
1.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以及洛克经验论的总体特征。
2.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儿哲学的评价以及唯理论哲学的一般特点。
3.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比较。4. 对贝克莱和休谟哲学的评价。教学难点:
1. 对洛克经验论哲学的理解。
2. 对笛卡儿哲学总体思想的把握及当代评价。3. 对贝克莱和休谟哲学的理解。
(六)启蒙运动与18世纪法国哲学
教学内容:
1. 启蒙运动。启蒙与启蒙运动的含义、特点。
2. 启蒙思想家。培尔;伏尔泰;孟德斯鸠;孔狄亚克。3.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与百科全书派。狄德罗;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卢梭。教学要求:
1.本章通过对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思想的介绍,让学员懂得近代科学精神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与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
3.要求学员把握重要人物的主要思想并学会正确评价。教学重点:
1. 启蒙运动的特点。
2. 孟德斯鸠的‚法的世界观‛。
3. 卢梭关于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4. 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启蒙运动的评价。2. 卢梭哲学思想的评价。
(七)德国古典哲学
教学内容:
1.德国古典哲学的一般特点。包括: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一般线索;德国古典哲学的特点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2.康德的批判哲学。包括:康德的哲学思想总体特征和体系特点;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康德的批判哲学对理论理性的考察;对实践理性的考察;对判断力的考察。3.费希特与谢林的哲学。主要内容包括:费希特的‚自我——非我同一‛哲学;谢林的‚绝对同一‛哲学。4.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及其概念辩证法。黑格尔的体系哲学主要思想;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合理内核;黑格尔哲学的总体特征及其评价;黑格尔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及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5.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人是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上帝是人本质的异化;人是道德的主体。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教学要求:
1.本章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各种思想的介绍,让学员深深地懂得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明白德国古典哲学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渊源关系。
2.要求学员搞清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与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联系,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重要思想和哲学体系有一个较为正确的把握,并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他们的思想做一个科学的评价。
教学重点:
1. 康德批判哲学。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基本思想。2. 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哲学的总体特征及评价。教学难点: 1.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思想。
3. 黑格尔哲学,‚绝对理念‛的含义。
四、实施建议
(一)预修课程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思想品德修养。
(二)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1.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课时为70 学时,分理论讲授、专题研讨和组织复习三个部分。各部分课时分配如下:(1)理论讲授
教学内容 学时 网络教学
导论 哲学与哲学史 2 学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共16)员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自
第二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
主
第三节 雅典哲学的繁荣
学
第四节 希腊晚期哲学习
第二章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2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2 第四章 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共16)第一节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 6 第二节 17世纪大陆唯理论 6 第三节 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 4 第4 第六章 德国古典哲学(共16)第一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总体介绍 2 第二节 康德的批判哲学 5 第三节 费希特与谢林的哲学 2 第四节 黑格尔哲学 5 第五节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2(2)专题研讨 研讨内容
古希腊哲学精神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 2 五
章
世
纪
法
国
哲
学 西方近代哲学与西方文明和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2 德国古典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终结 2 中西哲学思想传统之比较 1(3)复习总结及科研辅导
复习考试 2 论文写作辅导 1
2.课堂教学
全面树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员的思维能力、分析批判能力与理论素养、创新精神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取提前布臵问题让学员收集阅读资料后课堂讨论、交流看法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案例式、启发式等方法,并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这一平台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并茂,增强讲课的生动性、有效性。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让学员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哲学名著和哲学论文,学会专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辅导答疑,要求学员试写哲学小论文,善于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提高论辩能力和逻辑严密性水平。4. 网络教学
充分利用西方哲学史网络课程这一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加强教学互动和信息的反馈,促进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教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及时更新内容,帮助学员更好地消化课堂内容、增加信息量。
(三)教材选编与使用的基本设想
本课程的教材选用正规出版物教材、powerpoint课件、电子教案等。
1. 文字教材:主教材选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赵敦华的《 西方哲学简史》,辅助教材选用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冒从虎等编著的《欧洲哲学通史》(上下)。
2. 课件:自行编写。3. 电子教案;自行编写。
(四)考核评价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论文写作成绩。根据考核内容的重要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权值,课程最终成绩考试成绩占70%,论文写作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为了解决教学内容多、学时少、要求高的矛盾,研制了网络课程,制作了教学录象、课件、电子教案、题库等,收集了大量电子文本、图片资料,按分类挂在网络课程平台上,便利了学员自主学习。目前,基于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环境下的西方哲学史网络课程已经建成并在军网上开通,可以实现在线交流、网络辅导。网络课程的内容将处于不断更新之中。
(六)保障条件
结束语 走向现代的西方哲学(2课时,根据时间情况讲解)
结束语作为对全课程的一个总结,目的是要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西方哲学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懂得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渊源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做好准备。要求学员站在历史辩证法的高度去看待和评价欧洲哲学传统,从中体会传统西方哲学的得与失,并结合当代实际去思考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西方哲学的总体特征
二、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化与整合
四、主客两分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与现代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与时俱进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注:最后有2课时用于考试。(由于国庆节1、2、3号放假,实际课时总量只有54课时)[思考讨论题]
1、试述德国古典哲学的特点及其发展的一般线索。
2、为什么说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康德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分析有哪些思想?
4、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特征是什么?
5、试评价康德的时空观。
6、如何评价康德的‚二律背反‛思想?
7、如何评价康德的‚物自体‛思想?
8、如何评价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
9、康德的不可知论与休谟怀疑哲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0、黑格尔是如何批判康德的物自体学说的?
1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12、费希特和谢林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3、试评价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思想。
14、简述黑格尔关于真理的思想。
15、试述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16、试述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关于‚上帝‛的批判。
结束语 走向现代的西方哲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结束语作为对全课程的一个总结,目的是要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西方哲学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懂得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渊源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做好准备。要求学员站在历史辩证法的高度去看待和评价欧洲哲学传统,从中体会传统西方哲学的得与失,并结合当代实际去思考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西方哲学的总体特征
七、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八、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化与整合
九、主客两分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与现代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十、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与时俱进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考讨论题]
1、西方哲学传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欧洲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解决方案新在何处?
4、在认识论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发展?
6、通过欧洲哲学史的学习,你对科学精神有了什么样的新的理解?
7、谈谈西方哲学的逻辑传统的价值启示。如何看待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拯救现象‛问题?
8、谈谈你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
9、谈谈你对真理与价值关系问题的看法。
10、谈谈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参考书目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4卷,商务印书馆,1978。[英]B〃罗素:《西方哲学史: 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 》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63。[德]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英]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8。严春友:《西方哲学新论》,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曾志:《西方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杜志清主编:《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张志伟,欧阳谦主编:《西方哲学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李朝东:《西方哲学思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俄]Вл.索洛维约夫:《西方哲学的危机》,李树柏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张志伟等:《西方哲学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英]A〃E〃泰勒:《苏格拉底》,周濂,朱万国译,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葛力译,商务印书馆, 1995。黄见德:《西方哲学在当代中国》,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英]索 利:《英国哲学史》,段德智译,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朱德生主编:《西方哲学名著菁华》,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
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 1990。全国二十二所高等师范院校编著:《西方哲学名著介绍》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匈]卢卡奇:《理性的毁灭:非理性主义的道路-从谢林到希特勒》,王玖兴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德]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杨适:《哲学的童年 : 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高清海等:《西方哲学史百题探释》,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陈修斋主编:《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 1986。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86。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 1981。
[美]F.梯利:《西方哲学史》上、下册,葛力译,商务印书馆, 1975、1979。高清海主编:《欧洲哲学史纲新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0。
张尚仁:《欧洲哲学史便览》,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6。
《欧洲哲学史教程》编写组编:《欧洲哲学史教程》,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
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 1982。[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 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1987、1993。[苏]奥伊泽尔曼:《辩证唯物主义与哲学史: 哲学史论丛》,娄自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挪]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作家出版社, 1999。[美]杜兰特:《西方哲学史话》,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贺 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最好的学生?” 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 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西方哲学 精品课程申请书
西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负责人介绍 教学队伍情况
课程梯队建设
所属学科及学校介绍 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的
思考题 西方哲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属于哲学系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
西 方 哲 学 教 学 大 纲
所属学校: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程,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满足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为适应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开设这门课在当今显得迫切而必要。这门课可在政法学院和文学院各系所开设。
通过对本课的教与学,使所学者能初步的了解与掌握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培养他们的思辩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并给他们提供更参考书目 精品课程推荐书 康德的理性为广阔的知识视域,对增进理解和诠释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便使他们在如今重视人才,尊重知识的时代,能一展宏图,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所学者必须掌握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基本哲学命题、哲学家的基本思想观点,他们之间思想的内在的评判哲学(教学逻辑联系,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对它的评价。课件)课件讲稿大纲
第一章 西方哲学概论。主要掌握哲学的概念,本体论的概念。
视频录像
(三)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内容:
第二章 从宇宙论到本体论。主要掌握本原的概念,从发生学意义追问回主页
世界的本原。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本原是‚无规定‛;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是本原;爱菲斯学派、逻各斯;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以逻辑在先规定本体,本体论诞生。恩培多克勒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和‚奴斯说‛;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
第三章 从感性到德性。智者文化、普罗太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德性就是知识、精神接生术、认识你自己。
第四章 从宇宙论到本体论。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学派。第五章 从此岸到彼岸。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哲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存在先于本质、上帝存在的证明、灵魂、理智和唯神史观。
第六章 理性的光芒与独。唯理论的创立、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斯宾诺莎的泛神论的唯理论 实体学说、属性学说、样式学说、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唯理论。
第七章 经验的原则与怀疑。经验论的创立、培根的哲学思想、经验论的片面化、霍布斯的哲学思想、经验论的体系化、洛克的经验论哲学、两种性质、两种观念、经验论的转向、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的知觉论、因果联系论。
第八章 理性批判与绝对哲学。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关于感性的理论、关于知性的理论、关于理性的理论、实践理性和判断力批判、美学及先验人类学、自我和绝对哲学、费希特的知识学、谢林的绝对同一哲学。
第九章 逻辑哲学的辩证法。哲学的本质、精神现象、纯粹理念的科学、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精神哲学、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
(四)教学时数
72学时,建议72学时。
(五)教学方式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课程使用版本
李朝东:《西方哲学思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七)参考版本
赵敦华:《 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苗力田:《 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
黑格尔:《哲学西方哲学讲演录》第1-4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汪子嵩、范明生等编:《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商务印书馆,1979年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
二、本文
第一章 西方哲学概念
(一)教学要点
本章具有全书绪论的性质,重点叙述了希腊文明的兴起,西方哲学的概念以及西方哲学的历史形态和基本功用。通过本章学习,要弄懂西方哲学产生的特点,明确哲学和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并通过学习西方哲学培养学生基本的哲学修养和素质。
(二)教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希腊文明的兴起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第一次超越了神话而创建了哲学。研究、讨论西方哲学和文化,需要考虑到其语言和宗教背景。埃及和巴比伦人最早发明了算术、几何学和天文学,但主要是凭经验形成的;从一般的前提来进行演绎的推理,这是希腊人的贡献。
在哲学产生前,希腊世界的文化内容主要记载在希腊神话中,希腊神话有两个神祗体系: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神系;奥林匹斯山的宙斯神祗。两种神话体系反映或塑造了希腊人性格的双重方面:一面是秩序和理性,一面是放荡不羁和本能冲动。前者产生哲学和科学,后者形成艺术和具有丰富仪式的原始宗教。
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中,希腊人在纯粹知识的领域里首创了数学、科学和哲学。欧洲人的科学艺术以及在精神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古希腊;希腊人几乎提出或提供了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文化所探究的所有问题和答案。
二、西方哲学的概念
英文philosophy(德文die Philosophie)在希腊文中是由动词‚爱‛、‚追求‛和名词‚智慧‛复合而成的,其最初含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亚里士多德指出,从事哲学思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闲暇‛、‚惊讶‛、‚自由‛。
西方哲学形成于对日常语言的改造并使之具有本体和逻辑特性。本体论(Ontologia)就是关于Sein/Being(存在、是)这个范畴以及与之相关范畴的哲学学说。西方人对语言现象的语法学考察对‚存在‛这个哲学范畴的形成是个决定性事件。希腊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在高度逻辑化和形式化的成熟的语言基础上产生的。Ontologia的原理不依赖于现象界的经验事实,但却要为说明和认识经验事实提供原理。
三、德谟克利特
1、原子和虚空用
不同时代的哲学家赋予哲学观念以各具特色的含义:
(1)早期哲学家赋予哲学以最早的、最普遍的含义是爱好或追求‚智慧‛。(2)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哲学的含义就是‚科学‛。
(3)在智者和苏格拉底以及希腊晚期、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们里,哲学成了基于科学原则的生活艺术和实践。
(4)中世纪‚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哲学神学化了,神学也哲学化了,哲学处于神学的奠基、论证和捍卫教义的婢女地位。(5)文艺时期和近代哲学是‚世俗的或现世的哲学‛。(6)康德认为‚哲学是理性对其自身的批判活动‛。
(7)黑格尔认为‚哲学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概念式考察‛。(8)‚现代哲学对理性的反叛和拒斥形而上学‛。
由此可知,要想从历史的比较中获得关于‚哲学‛的普遍概念似乎是不现实的。但是黑格尔说:哲学史本质上就是哲学本身。
哲学有什么功用:哲学是一种教养,一种精神血液。在柏拉图时代,哲学是一种‚珍爱的娱乐‛,但后来物质生活上粗糙的需要把人们从思想的高峰拉到经济角逐的市场中去了。做一哲学家不是只要有精妙的思想,甚至不是要创一个学派,乃是要这样爱智慧,照着它的启示而营造一种淡然素朴、怡然自足、慨然大度、毅然笃信的生活。‛智慧或真理不叫我们富贵,却叫我们自由。毕达哥拉斯说:哲学是最上乘的音乐。第二章 从宇宙论到本体论
(一)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掌握本原、自然、本体、数、逻各斯等概念,了解从米利都学派到毕达哥拉斯和爱菲斯学派的历史发展。
(二)教学时数 6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本原到逻各斯
西方哲学即形而上学分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古希腊哲学刚产生时主要以‚自然‛为研究对象。
自然哲学或宇宙论哲学是在扬弃神话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基本上分为两派:伊奥尼亚学派以某种具体的物质元素作本原解释世界,这一派成为近代原子论乃至整个古典物理学的先驱;南意大利学派则以数和数的结构为本原来解释宇宙,这一派对量子论以及现代物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泰勒斯是希腊‚七贤‛之一,曾因仰望星空探求宇宙的和谐奥秘而掉进枯井,并受到一位色雷斯的乡村少女的嘲笑。(1)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在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命。本原即‚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的东西,也叫始基、元素、原则。(2)万物充满神灵
泰勒斯的万物充满神灵,是说‚水‛是一种神妙的活动原则、生命原则,是引起万物运动的东西,即把水的能动力量视为一种神圣的原则和力量。
泰勒斯的哲学观点是原始的、朴素的。但他的水是始基命题则试图以理性思维对万物作出理论概括,标志着哲学的诞生。
2、阿那克西曼德
(1)万物的本原是‚无规定‛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成万物的本原只能是某种介于水与气或气与火之间的中介,它是一种比气和火浓厚又比水稀薄的‚无规定者‛。(2)宇宙生成论
阿那克西曼德用‚无规定‛的变化描述了宇宙的生成过程,这是最早的宇宙生成论和进化论。
3、阿那克西美尼(1)气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综合了泰勒斯的‚水‛和阿那克西曼德的‚无规定‛的特征,表现出对‚气‛和‚无规定‛在早期思维水平上的综合。(2)灵魂是气
灵魂是气,使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作为弥漫在宇宙间的神圣力量,在后来被理解为无所不在的精神——‚普纽玛‛。
从米利都学派中可以看到一种属于希腊人的典型思想倾向:对自然现象进行一种不计利害的观察和评述。这种纯粹的态度使他们能脱离感觉事物而提出具有普遍性质的‚定理‛,从知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实物走向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性实在。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数是本原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音乐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他们进而对此作出哲学概括:数的特征内在于音阶、内在于天体、内在于一切事物,所以数是万物的本原。它启示了后来西方哲学中极有影响‚逻辑在先性‛。
2、美德在于和谐
从数的对立关系出发,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十个对立的范畴,并进而认为,数的对立关系之间遵循一定的比例,比例产生和谐,和谐产生秩序。
3、灵魂观念
毕达哥拉斯第一次对灵魂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把‚灵魂不朽‛、‚灵魂转世‛、‚灵魂净化‛的宗教观念引进哲学。他们认为,灵魂转移的原因是因为有罪。对罪的惩罚,造成了灵魂的轮回;灵魂的轮回中可以带有对前世的记忆。灵魂转世是循环往复的,结果是实现灵魂的完全净化,由灵魂的净化实现灵魂的得救。
三、爱菲斯学派
1、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哲学因提出了‚逻各斯‛(logos)概念而获得特别重要性。他赋予该词以极强的哲学技术性含义:
Logos是语言、叙述、报告;是说出来的道理、理解的对象;是万物普遍遵循的规律、原则、必然性、命运;就是‚变‛或‚变化‛,就是‚从一切事物而有一和从一而有一切‛;Logos既是宇宙运动的原则,又是人的灵魂或思想的原则,是智慧。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指明了哲学探究的一种转向,即从对外在自然的研究转向对思想自身内容的探讨,转向对语言形式本身的真假的探讨。这对后来的智者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发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2、世界的二重化
逻各斯的提出,由此造成了多重对立:第一,灵魂和感官的对立。第二,逻各斯与流变不已的世界的对立。第二节 本体论的诞生
一、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巴门尼德是本体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把智慧的对象规定为‚存在‛,使哲学从‚自然哲学‛发展到本体论哲学。本体论哲学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超越变动不居的感性事物之上,寻求一种无时间性的、最根本的终极存在。
第二,它把终极存在规定为真理的源泉,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把握永恒的存在。
第三,理性用来把握‚存在‛的工具是逻辑论证,它被看作是理性自身的功能。
1、意见之路——对自然哲学家的批判
巴门尼德彻底否认了自然哲学家在感官观察基础上把一种有规定的事物作为本原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认为这是‚意见之路‛。所谓‚意见之路‛,就是主张‚存在者不存在,不存在者必然存在‛,‚存在与不存在既同一又不同一‛。
2、真理之路——关于存在的学说
巴门尼德把‚存在‛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了。‚存在‛这个概念来自希腊文的‚是‛。在西文中,‚是‛既可以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它也可以单独使用。巴门尼德从‚A 是B‛这一普遍表达式中把‚是‛抽象出来,产生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本体论范畴——存在,它意味着‚能被思想、被表述的东西‛。
‚存在‛有何性质?第一.存在是不生不灭的。第二.存在是‚连续的一‛。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赫拉克利特由于提出逻各斯(语言、思想)与感知世界的分离,而从内部开始瓦解宇宙论哲学的基础;巴门尼德则通过提出一种逻各斯方法和作为思想对象的‚存在‛概念,从而最终使哲学和科学分离开来,这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二、芝诺的论辩
芝诺逻辑推理方法论证了‚多‛、‚运动‛的不可能性,从而维护了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存在‚不动‛的原则。
1、反对‚多‛,论证‚一‛
存在如果是多,则它在数目上既有限又无限。这是矛盾的,矛盾就是不真实。所以,存在不是多而是一。
2、运动的悖论
A.‚二分法‛辩: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越过无穷的点。故运动是不可能的。
B.‚追龟辩‛: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C.‚飞矢不动‛辩:飞着的箭是静止的。
D.‚运动场‛辩:一半的时间可以等作一倍的时间。
芝诺的悖论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运动悖论表现为间断性和连续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而造成悖论的根本原因则是理智和感觉的对立。
3、现象的破灭
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语言、思想)到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哲学家们对人类朴素的世界观进行了一次颠覆性行动:用本质否定现象,用抽象思维否定感性知觉。这在芝诺那里发展到了极点。第三节 拯救现象
在爱利亚哲学之后,出现了一个过渡时期,即拯救现象的运动,它要求抽象一般重新返回到感性具体,要求本质与现象相一致,并试图弱化爱利亚哲学所造成的本质与现象、理性与感性、逻辑与事实之间的冷峻对峙。
一、恩培多克勒
1、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主张用火、气、水和土那化生万物的四个根来解释事物。
2、恨说
万物的存在和生灭变化在于四根的结合和分离,而四根能够结合和分离则在于‚爱恨说‛。‚爱‛是结合、和谐、一致的力量;‚恨‛是分离、斗争、冲突的力量。爱使四根结合成事物,恨使事物彼此分离。
3、同类相知或流射说
根据恩培多克勒的理论,元素的结合或‚相爱‛,是一种同类趋向同类的过程,自然事物中这种物理性质,在心理学上就是‚同类相知‛的感觉论。他关于具体认识过程的理论是流射和孔道学说。认为人和外部事物是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的,人和物体具有一种接受外物影响的极小的通路,即孔道;物体或元素流出一种流射,当流射和孔道大小相合时,就产生了感觉。
二、阿那克萨戈拉
阿那克萨戈拉在哲学上的贡献是提出了‚种子说‛和‚奴斯说‛。
1、种子与同类的部分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种子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构成万物的种子隐而不显,却始终存在。种子在质和量上无限,因而是一切,万物也是一切。他用‚同类的部分‛来说明种子的结合和分离。
2、奴斯说——心灵的概念
‚奴斯‛(Nous)一般译作‚心灵‛、‚灵魂‛或‚理性‛。阿那克萨戈拉首次试图以此说明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因和秩序。
3、异类相知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认识是事物相反的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并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异类相知说‛,既认识是由冷而知热,由苦而知甜,从暗而知明,相同的感受使感官迟钝,相异的才能造成强烈的刺激,使感觉敏锐而鲜明。
三、德谟克利特
1、原子和虚空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这是西方最早的空间概念。和原子相比,原子是存在,虚空是不存在;但虚空并不比原子缺少什么,它也是存在的。
2、感觉论的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在认识论上区分了思想和感觉。思想的对象是原子和虚空;感觉的对象是具体事物或现象,它所获得的是模糊的知识。德谟克利特的感觉论具有约定论的性质。感觉具有nomos(习惯)的性质。‚习惯‛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意思是人为造就的,并非依事物的本性生成。对感觉的约定论解释,否认感觉符合或来自事物的本性。这表明,他既认识到感觉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又有可能由此导致怀疑论倾向。
3、快乐主义的伦理学
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快乐主义的幸福观。在他看来,两种原子形成两种认识,精致的原子形成理性认识,粗糙的原子形成感性认识;它也形成了两种快乐和幸福,即心灵的幸福、快乐和肉体的幸福、快乐。第二章 感性到德性
(一)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掌握智者文化 普罗太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 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命题。
(二)教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智者文化
智者文化是公元前5—4世纪流行于希腊的一种社会思潮。他们把早期自然哲学家对自然的宇宙论研究转向主要研究社会和人事,把逻各斯作为自然的‚真理‛转而关联于社会、法律等人文的‚德性‛,并试图以此来克服爱利亚学派和拯救现象者那里出现的人与自然的对立。
一、智者概述
1、产生和特点
‚智者‛(Sophistes,来自Sophia‚智慧‛)一词,意思应该是‚具有智慧的人‛。但是,在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专门指称那些传授各种知识、收取报酬、擅长逻辑学和修辞学的职业教师。智者不是为了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他们的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即培养在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它产生的条件是: 第一,从哲学发展来看。智者文化一方面继承了现象论者对感觉和习惯的重视,又对‚感觉‛和‚习惯‛的过分抬高,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第二,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的自觉区分。
第三,当希腊其它地区注重于自然哲学的探讨时,雅典城邦则大力发展自己的民主制度和科学文化生活。
智者们一般都具有相当高的语言才能和技巧。作为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的教师,智者的语言才能和技巧相当高。从积极方面说,他们对语言的把玩中虽然具有诡辩的特征,但却辨析了语言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揭示了概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而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反映,因而揭示了概念对象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
2、智者的历史地位
智者的辩论带有诡辩的性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倾向对既有的哲学成果具有破坏作用,因而历代哲学家都鄙视智者。但是,他们也有积极作用。
二、智者代表人物 普罗太戈拉
(1)新的社会历史观和‚人‛观
根据柏拉图的记载,普罗太戈拉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历史观点:人有智慧、艺术和品德;能结成城邦和在社会关系中形成强大的力量;运用政治智慧和道德来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治理社会的秩序。
(2)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成了世界的存在、真理、规律即知识都以人的感觉为标准;把知识归结为人的感觉,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每个人的感觉各不相同,没有同一的尺度和标准,那么,根据各自的感觉就不能对事物的存在和性质作出共同的判断。如此,‚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就必然导致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结论。
2、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是第一个从爱利亚逻辑本身来否定爱利亚哲学的人,他开始了从逻辑本身来否定巴门尼德哲学的工作。他提出了三个命题: 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第二节 苏格拉底
一、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用德尔菲神庙的这句名言改变了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自然‛。
二、德性就是知识 第一,‚正义和其他德性都是智慧‛。‚德性‛表示人或物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在人身上体现为节制、正义、虔诚、勇敢,它们作为心灵的内在原则,就是过好生活的艺术。这四种德性的逻辑整体就是‚善‛。第二,‚德性就是知识,无知即罪恶‛。德性就是知识,反过来说,知识就是德性。
第三,‚无人有意作恶‛。由于对理性的普遍知识原则的确认,没有人从认识上就自愿去作恶。只有知识和道德相统一,才能真正作到知行合一。
三、精神接生术
苏格拉底认为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和不确定的,真正的智慧、知识、美德是先天的、普遍的和绝对的,要靠教育启发才能发掘出来。在方法上,他把对善、精神的思辨考察放在一边,而特别注意在行动中去认识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精神接生术。第三章 从理念本体到伦理宗教
(一)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掌握柏拉图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本体论 伊壁鸠鲁主义 斯多葛学派的思想
(二)教学时数:8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柏拉图的理念论
苏格拉底试图找到永恒而完美的伦理准则来医救人生,柏拉图则认为世风日下的根源在于政体的腐败,并想寻求最完善的政体挽救日益衰落的希腊城邦奴隶制。他描绘了一个由统治者、武士、生产者三个阶层组成的理想国;认为个人灵魂也有三个要素:理性、激情、欲望;由此产生四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个人的德性应与国家的政治原则(正义)相一致:统治者以智慧治理国家,武士以勇敢保卫国家,生产者以节制协调彼此的行为。而理想国的实现依赖于哲学王,即国王应象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
一、认识及其对象的区分
柏拉图在总结过去各派哲学的基础上,思辨地提出了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区分,即在个别的可感事物之外设定了一个普遍的、可知的理念领域。心灵有四种功能:幻想、信念、理智、理性;‚灵魂回忆说‛。二、早期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既具有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本质含义,又具有‚种‛、‚类‛、‚绝对实在‛、‚知识对象‛、‚真理标准‛等多种含义。‚太阳之喻‛;‚洞穴之喻‛。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如何联系呢:‚分有说‛和‚模仿说‛。
三、成熟时期的理念论
1、对前期理念论的批判
在《巴门尼德篇》第一部分柏拉图对前期理念论的‚分有说‛和‚模仿说‛进行了批判;但不可因前期理念论的缺陷就否定理念,必须重新研究思维方式。
2、理念论的新发展
《巴门尼德篇》第二部分柏拉图把理念认作‚最普遍的种‛,并通过八组假言推论来探讨对立的范畴体系的矛盾辨证运动过程。
3、范畴体系的对立统一——《智者篇》的通种论
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已开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揭示理念和感性事物的关系。到《智者篇》时,柏拉图选择了六个最普遍的理念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通种论‛。
4、柏拉图的哲学观——人们对真善美的‚爱情‛
柏拉图认为哲学的真谛是‚爱情‛:凡人对不朽的真善美的追求。‚爱‛之神是真正的哲学家;‚爱‛是对美的爱,并在美的生殖中达到不朽;哲学是对永恒的真善美的‚爱情‛的追求。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涉及当时的一切知识部门,作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发现;他论述问题常从思想简史开始,不作独断的结论,表现出追求真理的心灵探索活动。
一、《范畴篇》对本体的初步规定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研究了词的意义和词的分类,并由此提出和制订了三段论式推理以及以此为形式的逻辑演绎体系。在逻辑学著作《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对本体进行了初步规定:十范畴学说;本体是‚存在‛的中心;个别事物是第一本体,‚种‛和‚属‛只是第二本体;关于第一本体的几点规定。
二、《物理学》的思想
自然哲学在古希腊时代也叫‚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包括运动观、四因论、宇宙论、灵魂论等。
1、运动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变化有三个组成部分:变化者或基础;缺失;形式。‚变化‛就是基础失去原来的形式而获得一个新形式。运动有三类;此外,还有本体的变化。‚运动是潜能的现实化‛。
2、四因说 运动变化是有原因的。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四因‛可以归结为‚二因‛。运动系列及其‚不动的第一推动者‛。
三、《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学说
亚里士多德对原因的研究终将导致对最高原则或最终本体的思考,这门‚科学必须是在先的,必须是‘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
1、哲学对象的确定
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及其本质属性。
2、‚存在‛的中心意义是‚本体‛
‚作为存在的存在‛就是‚本体‛、‚实体‛。从本体与属性的关系看,本体是独立存在;从主词与谓词的关系看,本体首先是主词,其次是谓词;本体和它的本质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在定义中才能揭示本体何以是存在的。定义是其所是的表达。定义的形式是‚属差+种‛,它所表达的本质总是普遍的类。
3、第一本体是‚形式‛
《形而上学》第五卷对本体标准的重新规定。本体的四个对象:质料、形式、共相、个别事物。质料不是本体;共相不是本体。本质作为形式是第一本体,个别事物则是第二本体。不和质料结合的‚纯形式‛就是‚神‛,它是不动的第一推动者,是纯粹的思想和纯粹的活动。它是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
四、认识论思想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心划分为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灵魂三个方面。人心中的‚理性‛灵魂是人的本质。感性灵魂主要执行着感觉、记忆、想象等功能,它不能脱离感官而存在;理性灵魂主要执行思维、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功能。感性的对象是个别,理性的对象则是一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的过程。第三节 悬疑与宁静
希腊哲学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智慧高峰以后,开始走下坡路,哲学的活力和创造性渐趋消失,人们大多停留在对大哲学家的思想和著作进行注释、反思、消化和运用上,而缺乏创造性和深邃性。
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包括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
一、伊壁鸠鲁主义
来朴新参加培训也有一周了,培训第一天时,学校就给布置了《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这个作业,当时一看到书名就感觉有些头疼,哲学史,我看过的所有书还没有看过这一类的,那就尝试着看一下,来写一下这个读书笔记吧。
哲学著作大多沉闷难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搜了一下西方哲学史是啥,西方哲学史是欧洲哲学的历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4个时期: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罗素的这本《西方哲学史》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内容总是特别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但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整本书中有很多哲人的思考,其中的几位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第一,是他的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第二个,是他的理念论,它是要解决迄今仍未解决的共相问题的开山的尝试;第三,是他主张灵魂不朽的论证;第四,是他的宇宙起源论;第五,是他把知识看成是会议而不是知觉的那种知识观。对于柏拉图,除了书中所说的这些以外,我还想说两点:一是他的教学思想;二是众所周知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对于教学思想: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他的著名著作《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和“沉思”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像我们老师讲一个新的知识点,通过已有的事物或者知识可以推导出未知的事物或者知识,这不失为更佳的教学方式。对于“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一对恋人或者夫妻,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交流,可是肉体上的接触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怎样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演化呢?所以,单纯的崇高的精神交流不是爱情的象征,只有精神交流与肉体接触两者共存时,才是完美的爱情。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个人认为是感性),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这是属于科学和人文的时代,人类开始认识到个体存在的意义,古已有之的关于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开始被一些激进的哲学家讨论,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至今占据政坛主角,卢梭和伏尔泰的论战愈演愈烈,启蒙运动萌芽,从此,世界开始向另一个方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腾飞。有太多故事要说,这个时期是那么富有色彩,哲学家们的论战此起彼伏,绝不比后来牛顿爱因斯坦的世纪争论逊色。笛卡尔是这个时期的先行者,“ 我知故我在 ” 尤在耳畔回响,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不破不立,这种精神惊天动地,笛卡尔另起炉灶创造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这是继亚里士多德后一个新哲学体系,笛卡尔有科学的严谨求实,兼具人文情怀,文笔平易近人,他奠定了一个新哲学时代的基调。莱布尼兹是笛卡尔的继承者,微积分的发现让他名扬数学课本;斯宾诺莎尤其给了我更深的印象,他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简单的一生中,斯宾诺莎这种高尚的道德让他更加与众不同。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一样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错呢。但应当说,过早分文理科看来在教育上确实是不大可取的(当然给偏科且优异的学生以进身之道,是务必的)。
四是,哲学中真与善的冲突。
哲学中的争论,有的是内部争论(理智争论,总会有个结果),有的则属于外部争论(根本不可能有结果,属于态度争论),但更多的是外部争论。(内部争论和外部争论是我生造的词)如果明白这一点,就能够避免在外部争论上花太多没有必要的力气,从而直接应对真正的有好处的讨论。
罗素的看法是:
“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向是由两个不调和地混杂在一齐的部分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这两部分未能充分划分清楚,自来是超多混乱想法的一个根源。”
这是说,哲学中的真与善一向有冲突。这个争论可能也是不可能结束的。罗素更倾向于求真,但不反对求善,估计反对的是态度决定立场,以善代替真的那种蛮干。对于“愚蠢的好人”,罗素可能没有好感。
“从道德上讲,一个哲学家除了大公无私地探求真理而外若利用他的专业潜质做其他任何事情,便算是犯了一种变节罪。”
这一个观点颇似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大家也熟悉。但是,对罗素的这种价值中立态度,我基本认同,但仍然有些犹豫。
总体上说,此书带给的材料丰富,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整体性的讨论和说,还对东方哲学给予了较高的期盼。对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自己的评价,尤其对亚里士多德、康德还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也颇使我瞠目结舌。亚氏的三段论推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都基本上否定了其地位。如亚氏和康德这样的权威,罗素竟然也没有客气,这是需要哲学上的实力和求真的态度,才能做到的。而且,说的都是地方,不能不服。尤其结合现实,把哲学与政治思潮和政治人物的传承关联,都进行了一个描述。这些观点对于某些人物的思想颇有忌讳的中国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
罗素的观点是,在某种好处上,写哲学史需要你是个哲学家;我看,读懂哲学史著作,可能你也得是半个哲学家吧,否则根本是读不懂的。
以上就是我个人通过各方面努力所写的读后感,确实,阅读这本《西方哲学史》会对我们很有帮助,在了解哲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同时,又由于兴趣和精力所限,不能好好的完整的来欣赏这部著作也是遗憾,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来阅读这样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法哲学,新自然法学派,新实证主义法学派,社会学法学派
法哲学是关于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法哲学研究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中有关于价值、信仰、认知等观念系统, 属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在近代, 西方法哲学构成了西方各国资本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理论基础。国际法理学和法哲学会刊《法律与哲学》指出:“法哲学意味着对法律进行的具有法律知识内容的哲学思考, 或说是根据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的法律分析。”
一、新自然法学派
新自然法学派是西方自然法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自然法的实质其实就是自然权利。所谓自然权利是一个参照模式, 即一组系统的原理、定则、标准。从历史过程来看, 自然法学派分为古代自然法、古典自然法和新自然法学派。最初, 斯多葛学派建构了基本的自然法学说, 认为自然法就是理性法, 它构成了现实法和正义的基础。主张一切人是平等的, 人人都有要求维护人的尊严的起码权利, 正义要求法律应当认可并保护这些权利。进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发展出了古典自然法。古典自然法有五个显著特征:第一, 理性主义。古典自然法论者把自然法归之于理性, 理性是自然法的核心。第二, 个人主义。即以个人为中心, 以个人主义为价值观念。第三, 激进主义。为个人的诸种权利辩护, 为革命制造舆论。进入20世纪以来, 自然权利这一模糊的概念逐渐被人权概念所取代, 其内容也不断丰富。第四, 分权主义。洛克和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因此必须将权力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各个部分, 分别由不同机关行使, 以此达到权力制约权力的目地。第五, 社会契约论。经历过纽伦堡审判和美国的一系列人权事件之后, 出现了新自然法学派。新自然法学的特征是第一, 新自然法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第二, 自然法的内容是可变的, 可以是正义、平等、也可以是自由、效益等。第三, 自然法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法, 而是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自然法。第四, 具有明显的向社会法学派和实证主义法学派靠近的倾向。新自然法学派分为新托马斯主义自然法学和世俗的自然法学派。以世俗的新自然法学派更有影响力, 其代表人物是富勒和德沃金。富勒认为法是是人类的行为服从于规则治理的事业。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事业, 法有其道德性。法的道德性有两个方面, 即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法的外在道德即实体自然法是指法的实体目的或理想。法的内在道德即程序自然法, 是有关于法律的制定、解释和适用等程序上的原则或法治原则。富勒所说的法的内在道德包括了八大要素:一是一般性或普遍性。法律规则应该具有一般性或普遍性。一般性或普遍性意味着同样的情况应同样的对待。二是公布。法律必须公布之后, 人们才能够去遵守。也只有公布之后, 公众才能对它们加以评价, 才有可能对违法行为实施制裁。三是可预测性或非溯及既往。不能用明天的法律规则治理今天的行为。四是明确。法律必须使它所针对的人了解它的确切含义。但是, 强调法律的明确性并不一般的反对在立法中使用诸如诚实信用原则等。五是不矛盾。如果法律自相矛盾, 人们将无所适从。六是可为人遵守。法律不应当规定人们无法做到的义务, 实现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七是稳定性。法律不应频繁改变, 更不应朝令夕改。八是, 官员的行为与已公布的规则的一致性。德沃金的法学理论以权利论为核心。在所有个人权利中, 德沃金认为最重要的是关怀和尊重的平等权利, 即每个人都享有作为平等的人被对待的权利, 或者社会应当予以尊重, 承认其尊严和平等考虑的自然权利。公民还要有反对政府的权利。
二、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奥斯丁和边沁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鼻祖。边沁主要把实际的法和应当的法分离, 并明确提出法的命令概念——法是国家权力处罚犯罪的威吓性命令。奥斯丁主张法是无限主权者的命令。新分析法学又叫语义分析法学, 以哈特和拉兹最为著名。语义分析就是通过分析语言的要素、结构、语源、语境而澄清语义混乱, 求的真知的一种实证研究方法。哈特的法哲学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法学方法论。哈特强调要把语义分析哲学引进法学研究中。哈特的新分析法学在坚持法律实证主义基本立场的同时向自然法学说靠拢。这一特征体现在“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命题中。哈特指出, 人类社会有一个自然目的和五个自然事实。一个自然目的是生存和继续生存。五个自然事实是: (1) 人是脆弱的。 (2) 人类大体上平等。 (3) 有限的利他主义。 (4) 有限的资源。 (5) 有限的意志和理解力。哈特指出:我们探讨的这些简单真理不只揭示了自然法学说的价值观念的核心, 他们对于理解法律和道德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说明了为什么不参照任何特定内容或社会需要而以纯粹形式的观点所做出的法律和道德定义, 将被证明是不适当的。拉兹以哈特的两类规则学说为理论模式, 对法律的作用进行了具有明显分析法学特征的分析。拉兹指出:“每一个法律制度必然有规范的作用, 也总会有社会的作用。把规范的作用归于法是根据法的规范性;把社会作用归于法是根据法所具有的或预期的社会效果。”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并不是对立的, 而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法的规范作用是有其规范性决定的。只有规范性的法律规定才有规范作用。法的规范作用表现为指引行为和评价行为。法律指引行为的唯一方式是确定特定行为的法律后果。法的社会作用指法的预期的或实际的社会效果。法的社会作用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由法律的遵守和使用所保障实现的作用。间接作用是由于了解发的存在或从法律遵守和使用中产生出来的。
三、社会法学派
社会学法学是把传统的法学方法与社会学的概念、观念、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法律现象, 注重法律的社会目的、作用和效果, 强调社会不同利益的整合, 推进资本主义法律改良的资产阶级法学流派。社会学法学的价值观基本上是“社会本位论”。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 社会学法学强调社会、社会连带、社会整体利益;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 相当一部分法学家强调义务, 倾向于社会本位。社会法学派的理论焦点是法的实然性。也就是法的实际运行、实际效力、实际作用和实际效果。提到社会学法学就不得不提利益法学派。利益法学的直接思想渊源是耶林对概念法学的批判和法的目的论。耶林指出人是有目的的动物, 人的活动是有动机的, 作为人类活动一部分的法律也是有目的的。法律的目的是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实现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结合, 从而建立个人与社会的伙伴关系。基于此, 赫克提出利益法学的出发点是一个根本真理是:法的每一命令都决定着一种利益的冲突, 法起源于对立利益的斗争。法的最高任务是平衡利益, 此处的利益包括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等。现实主义法学是继利益法学和自由法学出现的具有激进色彩的社会学法学分支。现实主义法学的特点是:首先, 它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的结合。其次他断言法律就是对法院的判决所做的预测。霍姆斯说:“法不过是对法院实际上将做些什么的预测而已。”卢埃林把法区分为纸上的法或死法和实际的法或活法, 并强调指出, 只有实际的法才是真正的法。因此, 法并不是本本上的官方律令, 法存在于人们的事迹活动中, 特别是存在于法官的审判活动中, 法官关于争端做出的就是法。
四、现实主义法学
现实主义法学怀疑法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他们认为, 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曾经是、现在是、而且将永远是含混和不稳定的。这是因为法所要应付的是人类关系的各种最复杂的方面。法的不确定的原因是:第一是规则的不确定, 规则没有给法官提供一个统一性、肯定性和预测性, 从而指引法官得出预期的判决。第二是认定实施方面的不确定。伯克利学派是在行为主义和纯粹法律社会学倾向的论战中形成和发展的。他们从法律发展的角度, 可以把法律划分为三种类型, 即压制型法、自治型法和回应型法。压制型法的形式表现是法律机构容易直接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 维护权威是法律官员首先关注的问题。诸如警察这类专门的控制力量成了独立的权力中心, 二元法体制通过强化社会服从模式并使它们合法而把阶级正义制度化。自治型法的主要属性是:政治与法律分离, 法律秩序采纳规则模型, 程序始发力的中心, 法律程序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效能是规则性的公平, 而非实质正义, 忠于法律被理解为严格服从实在法的规则。回应型法的主要特征是:法律发展的动力加大了目的在法律推理中的权威。目的和原则是法律义务更加成问题, 从而放松了法律对法律对服从的要求, 使一种较少僵硬而更多文明的公共秩序概念有了形成的可能。由于法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法律弹性更加明显。由于法律目的持续权威和法律秩序的完整性取决于设计更有能力的法律机构, 所以富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法律机构陆续设置出来。
参考文献
达·芬奇说过:“能够到源头去取泉水喝的人,决不取壶中水喝。”同理,介绍外国思想也应做到尽量汲取第一手的原作,而少用或不用第二手的资料、第三手的转述代庖。只有从原著入手,吃透著者的精神,才可能准确地传达当代西方哲学的信息。该书作者为了做到这一点尽了最大可能。仅从引文出处看,该书引用了四十多位哲学家的八十多本著作或论文,除少数外,大部分系原版原著,除英文外还有德文、法文原著,其中对奥裔英国哲学家波普的某些著作如:《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采用了英文和德文两种版本,相互参照。这就保证了该书叙述部分的“逼真度”(且借用书中波普的一个概念),提高了该书对于研究当代西方哲学的参考价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很有特色的绪论“当代西方哲学概况”。它从三条线索追踪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般发展。一是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演变,二是社会哲学——从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到反人本主义哲学流派的流行,三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热潮的形成到新右派哲学的出现。这些线索揭示了各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让我们来看看绪论对科学哲学发展线索的刻划:作者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指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非欧几何、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出现,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定绝对知识的呼声愈来愈高,致使长达几世纪的演绎主义、唯理主义与归纳主义、经验主义的争论见了分晓,后者应运获胜。因而重归纳重经验的实证主义哲学红极一时。三十年代以后,随着数理逻辑的发展和应用,实证主义立刻数理逻辑化而形成逻辑实证主义。它开始重视科学命题系统的分析、研究,但仅限于静态的逻辑分析,而且死抱着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不放。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猛烈冲击着西方思想界,科学理论的迅速更新递嬗使动态地研究科学发展模式成为大势所趋。批判理性主义一马当先,反归纳主义、批证实原则。但它只是从纯逻辑、纯理性的角度探讨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而且走上另一极端,提出“不断革命论”的“证伪原则”。六十、七十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出现大分化、大综合的趋势,产生一系列横断性、边缘性、综合性学科,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也日益明显,于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后继者们自发地从质变与量变的关系中揭示科学的发展,并试图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中,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中寻找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形成了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这样一条线索,提纲挚领地描述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使人一目了然。
值得一提的是,夏基松同志素以文字简洁、行文流畅见长,该书依然发挥了这一长处,不故作高深,避免了一般哲学专著那种语言艰涩、文句冗长的通病。洋洋二十四万言,能使人一气读完,毫不乏味。
【西方哲学史论文】推荐阅读:
西方哲学史历年真题06-04
西方哲学史复习笔记07-07
西方哲学的故事06-02
西方哲学智慧 原因论07-24
近三十年的西方哲学研究09-12
东西方文化对比论文09-19
西方文明史 古希腊神话论文09-17
中国管理哲学论文07-03
哲学教育论文10-21
马克思哲学原理的论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