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一轮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一轮(精选8篇)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一轮 篇1

(三)第三单元(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2·杭州模拟)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2.1660~1684年的24年中,英国议会只通过533个法案,1689~1702年的13年内议会通过809个法案。造成后一时段通过的法案增多的原因是()A.议会规模的扩大

B.国王权力削弱 C.国内政局的动荡

D.资产阶级参政

3.1701年英国制定《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这一法律

()A.实质是英国近代第一部宪法 B.规定了英国王位继承必须世袭 C.实质上反映了议会至上的规则 D.是英国国王必须遵循法律的开始

4.某英国首相曾表示:“首相可以在任何他愿意的时候去女王那里提出解散议会申请。但我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提出放弃这一权力的首相,这是对首相权力的妥协,但我觉得是件好事。”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英国首相有权解散议会 B.英国首相与议会相互制约 C.议会是否解散决定权在女王 D.女王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5.(2012·江西师大附中模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崇政党轮替,视之为民主政治成熟发展的体现,能增加执政者的监督压力,防止执政党腐败及提高竞争力。”材料表明,英国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A.议会制度出现

B.共和政体确立 C.政党政治兴起

D.内阁制度形成

6.(2012·新余模拟)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7.(2012·武汉模拟)“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府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的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的权力„„”材料反映了美国面临的困境。这种困境的解决是通过()A.独立战争

B.宫廷政变 C.统一战争

D.颁布宪法

8.(2012·临沂模拟)1814年安杰罗尼在《论意大利政府应该建立的制度》一文中说:“„„至于我,我将永远乐于指出对于大部分被海环绕、另一方有高山为屏障的狭长的意大利来说,最适合的政府制度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制度。”文中安杰罗尼论述“最适合的政府制度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制度”的角度是()A.政治制度

B.经济结构 C.地理环境

D.对外贸易

9.“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人称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它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A.不断对外扩张 B.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 C.强化中央集权 D.责任内阁制的高效运转

10.(2012·惠州模拟)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总统依法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之副署,或行政院长及有关部会首长之副署”、“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此条款与下面哪部宪法的内容相近()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国1871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11.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12.2011年3月25日,加拿大议会众议院投票表决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这意味着哈珀总理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将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个因“藐视议会”而下台的政府。以下法律文献中不能为这一事件提供历史依据的是()A.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两国代议制的相同点是()A.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B.国家元首拥有大权 C.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D.代议制都名不副实

14.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A.从君主制到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民主政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15.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 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 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2012·雅礼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 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个人统治的确立表明„„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爱国君主”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现实。此时,“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尔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

——《英国政治史》

材料三 “不过在从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政变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初叶,这一百多年间,英国的政治制度、议会制度还远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可言,议会的地位上升了,但是议会的成分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议会还一直把持在土地贵族、王权的手里,贵族们独霸议会的这个局面是从中世纪一直沿袭下来的。1688年的妥协,并没有改变这种政治力量的对比。„„”

——程西梅

材料四 1832年6月,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法。其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议员名额,有143个衰败选区或被取消,或减少了议员名额,在新兴的地区和工业城市新设了40多个选区,使工业资产阶级能够向议会选派代表。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放宽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增加城乡选民人数,全国选民约增加30万,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1万,约占全国成年人口的8%,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进入了议会,从土地贵族手里争到了部分政治统治权。

——《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理由。(4分)(2)据材料二,概括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政治的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英国政治变革的认识。(4分)17.(2012·杭州模拟)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 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 1875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8分)(3)以法国和中国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欧洲国家与非欧洲国家在政治层面的“巨大差别”。(6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在《权利法案》之前,英王信奉“君权神授”、“主权在君”,而《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和宪法,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民主理念。

2.【解析】选B。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发展。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议会权力逐渐超过国王权力,故通过的法案增多,选择B项。D项资产阶级参政在光荣革命前已经开始。

【变式备选】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选D。本题考查近代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根据“旧瓶里装了新酒”分析,在旧的体制下出现了新的制度,而新旧制度能够和平相处,新制度是体现宪法要求的。在四个选项中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体现了在原先封建制度下进行新制度的建立,使得宪法成为“胜利”。3.【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701年”并结合材料的内容“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可以看出,此时期的英国国王在处理事情时也要依据法律,体现了议会至上的规则。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各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的准确理解。在英国政治体制下,首相可以提请国王批准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其决定权在首相手中,而不在国王手中。5.【解析】选C。英国责任制内阁规定,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被任命为首相,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材料中体现的是英国的政党政治。

6.【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可得知美国建立之初建立邦联制,新生政权不稳固,故制定1787年宪法时加强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所以正确答案为D。

【误区警示】邦联体制下,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各行其是。各州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因无统一的关税,使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常处不利地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7.【解析】选D。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反映的美国面临的困境从“整个社会的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即可知是美国地方各州权力超过中央权力所带来的统治危机,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体制,解决了危机,选择D项。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答好本题,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角度”这一要求。安杰罗尼主要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来论证意大利应学习美国,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度。9.【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理解。虽然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曲折艰难,但是1875年宪法明确规定法国实行共和制,而且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这样就用法律形式阻断了保皇派的复辟图谋。

10.【解析】选D。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美国的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任命联邦法官。英国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权力受议会的限制;德国的1871年宪法带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11.【解析】选C。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以封建贵族和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十分强大。材料说明的情况,正反映了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12.【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可看出,议会对政府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都体现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而C项中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帝国议会对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不能对政府形成制约。13.【解析】选B。法国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代议制名副其实。德国皇帝是世袭,不对议会负责,名为君主立宪,实为专制。但两国元首都拥有大权。

14.【解析】选A。B、C、D三项分别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进行了准确的概括。关于A项,近代资本主义各国并非都经历了由君主制到共和制的演变,排除。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和意义等知识点,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不属于三部宪法的共同点,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黑人按3/5的人口折算,印第安人没有权利。①②③正确。

16.【解析】本题以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演变为主题,考查了学生对英国政治体制特点及其背景的准确分析。第(1)题,要挖掘“光荣革命”中变革的表现及沿袭传统的表现;第(2)题,要依据材料分析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倒退的表现,并结合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原因;第(3)题,要围绕工业革命这一背景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第(4)题是开放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沿袭传统是指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变革的含义是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奠定基础,逐渐实现民主政治。

(2)特点:君主权力增强,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议会中专制保守势力占绝对优势(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革命不够彻底);英国对外殖民扩张、镇压北美独立战争以及对法国战争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权力;

王权专制思想依然存在。

(3)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自由主义思想形成发展。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议会改革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4)改革是实现政治变革的一种途径;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变革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的实现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17.【解析】本题以古代雅典、近代英国和中国政治文明的不同发展特点为主题,考查了人类由专制到民主的曲折发展历程。第(1)题,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的影响;第(2)题,要从议会地位及权力分配等不同角度分析变化,并结合英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分析原因;第(3)题,要注意回答1875年以后的中法之间的政治差别。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一轮 篇2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是政治史的主干知识,包括政体、国体、政党制度及其产生的背景即革命和改革。考查力度大,角度多,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特别是标志这些体制形成的法律文件。大都以新材料、新情境考查且与现实结合,中外关联,古今贯通。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但也曾以材料解析题的方式考查;以文字材料为主,但也有表格和图片等。以2016年三套全国文综卷为例,有三道选择题和一道开放型的材料解析题,涉及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政体,它们都属于高频考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近两年考查较少,但今后复习应注重理论的发展及其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表现。

【金题点睛】

示例1(2016年全国Ⅰ卷文综第33题)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解析】题干时间1702年是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表明议会有权制约国王,A项错误;材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国王权力还很大,可以随便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还没有“统而不治”,因而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B项正确;内阁制基本确立于18世纪中期,不符合题干时间的限制,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最高行政权,其解除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没有破坏《权利法案》,D项错误。

【答案】B

变式练习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直接任命内阁成员、出席并主持内阁会议;在讨论重大决策时,他的旨意常常起到拍板定音的作用。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议会仍然无力对抗王权

D.国王仍旧保留一定的行政权

【解析】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颁布,国王虽然失去很多权力,但仍拥有行政权,材料中国王的行为符合《权利法案》的规定,D项正确,A、B两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C项不准确。

【答案】D

示例2(2016年江苏卷历史第16题)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解析】表格主要体现美国制宪会议形成国会建设方案的过程,但没有涉及选举问题,A项错误;上表的内容是国会建设方案形成的过程,没有涉及国会的地位问题,B项错误;国会建设的最终方案充分考虑了方案一和方案二双方的利益,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说明政治具有妥协性,C项正确;共和制度下的分权是指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权,材料只是讲述国会的建设问题,没有涉及和其他部门的分权问题,D项错误。

【答案】C

变式练习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立法权拥有的这种优势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因此,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淡化这种危险。”美国“在制度设计上淡化这种危险”的措施有()

①确立联邦体制②以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权力③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④以一定比例计算南方黑人奴隶的人口数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联邦体制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中“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不符,①错误;依据材料中“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淡化这种危险”的信息可知,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②正确;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各有分工,能“淡化这种危险”,③正确;黑人奴隶制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南方和北方的矛盾,但不是在权力结构中体现制约与平衡,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示例3(2016年全国Ⅲ卷文综第35题)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根据“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可知,法国1875年确立的共和政体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局不稳定的局面,A项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就规定了总统是国家元首,B项错误;议会的主要权力是立法权,材料只是提及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没有体现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C项错误;法国是多党制国家,这一变化与两党制无关,D项错误。

【答案】A

变式练习钱乘旦在《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中写道: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促使法国模式发生转变的重大事件是()

A.工业革命B.普法战争

C.巴黎公社D.“一票共和”

【解析】工业革命不能决定法国模式的变化,可以排除A项;普法战争、巴黎公社仍充满着暴力与对抗,而通过1875年“一票共和”,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D项正确。

【答案】D

【重点突破】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二、全面认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1. 概念

代议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产生于英国,由于这种制度代表了人类在民主政治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所以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效仿。

2. 确立的主要原因

(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都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加速了民主化进程,因而代议制的确立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2)代议制的确立同时也受到各国国情特别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3. 确立的途径

先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或民族统一运动,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然后再颁布法律文献来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

4. 基本特点

(1)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即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各党通过对议席的争夺,来实现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5.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上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的表现:①一个核心,即代议制民主,在如何解决人民行使权力的问题上,代议制民主是在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境下的一种最优选择,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和完善普选制。②两种政体,一种是君主立宪制,一种是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均以防止专制统治为目的。③三项原则:一是民主化原则;二是法律化原则;三是制度化原则。

(2)多样性的表现:①法、德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典型国家,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共和政体,但与美国的共和政体又有差别——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而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②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但与英国也不同,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而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6.历史作用

(1)代议制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具有民主精神,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这一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封建势力的复辟,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3)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

(4)在这一制度下,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法斗争,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合法权益,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三、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实践

1.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之处和相互关系

不同之处:前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起了积极作用,结果是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后者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是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的关系: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2. 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在成果上的区分

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 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点

(1)前者无本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后者有本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2)前者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后者取得了农民的广泛支持。

(3)前者没有迅速消灭革命残余力量,后者迅速消灭了革命残余力量。

(4)革命成果和持续时间不同。(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持续71天;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俄国及后来的苏联持续74年)

4. 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1)俄国化:列宁主义;斯大林模式。

(2)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784年,英国首相庇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的抬头,而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庇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庇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这一现象表明()

2. 下面是关于英国国王、内阁、议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图示,下列选项中叙述正确的是()

A.首相和议员由国王任命产生

B.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握有实权

C.议会有权对首相进行质询

D.内阁可以拒绝首相的决定

3. 前国务卿、前第一夫人、前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宣布参加2016年总统大选,再次向白宫发起冲击,她正式宣告,“我想成为冠军”。

如果希拉里·克林顿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她必须()

A.赢得国会参众两院的支持

B.成为国会多数党的领袖

C.获美国一半以上州的支持

D.在间接选举中赢得多数

4.1791年生效的美国联邦宪法第1~10条修正案也称《权利法案》,其中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公民的自由、生命或财产。”这体现了该法案()

A.受到《独立宣言》精神的影响

B.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C.反对森严的封建特权等级制

D.确立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的基本原则

5. 读图2,图中著作的部分目录及内容研究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

C.美国D.德国

6. 法、德两国是“一战”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国。

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国宣战。在宣战之前,双方需要经过的合法程序是()

A.德国:首相经皇帝同意后宣战。法国:议会提出法案,总统同意后宣战

B.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C.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宣战

D.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经议会同意后宣战

7.1871年统一是德意志历史上划时代的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民族的活力、解放了的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国威的张扬,都表现出了实现统一给德意志国家带来的历史创造力。这说明德意志统一后()

A.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B.德国走上民主的资本主义道路

C.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D.出现了经典力学和细胞学说

8. 图3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

9. 圣西门认为:

资本主义制度依然是人剥削人、人奴役人的制度,无非是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更高阶段,因此他把资本主义制度形容为“新封建制度”,而这个依旧矛盾不断、弊病丛生的“新封建制度”,必将被“各尽所能,各尽其劳”的“实业制度”取代。由此可知,圣西门()

10.1871年4月17日,当巴黎公社还在浴血奋战的时候,马克思在写给路·库格曼的信中就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马克思这样说的依据是,巴黎公社()

A.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1 1.“事态的发展表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公开地用暴力反对革命,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以自己的叛变行为破坏了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

政权已完全转到资产阶级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为资产阶级一个政权的独占所代替,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经不可能了……”此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1 2.《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一文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

这里民主观念“新的转变”是指()

A.追求英国君主立宪体制

B.效仿美法的共和制民主模式

C.实行德日式的形式民主

D.追求俄国苏维埃形式的民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小题28分,第14小题24分,共52分)

1 3.(28分)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漫长、艰难、复杂的过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民主化发展进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并分析其对英国的影响。(18分)

1 4.(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人们的观念上,显现出取代自由主义的两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即社会主义和社会达尔主义。在社会主义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伟大的活力……但在同时有些思想家、种族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却把“生存斗争”规律的一套用到了人类历史之上。这些情况使社会达尔主义成为一种时髦。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根据材料,指出其主要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清楚,逻辑性强)

一、选择题

1. 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于1721年,可排除A项;英国国家元首一直是英国国王,首相是政府首脑,可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力受到大大的限制,无法控制立法权,可排除D项;材料信息体现了庇特利用议会组阁来制衡国王,议会执掌立法大权,C项正确。

2. C【解析】内阁首相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国王只是形式上任命,议员中的上院议员由国王任命,下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A项错误;议会的下院握有实权,B项错误;内阁对议会负责,因此议会有权对首相进行质询,C项正确;内阁与首相须共进退,D项错误。

3. D【解析】美国总统选举与议会没有关系,A项不正确;B项是英国首相选举胜利的条件;美国各州的选票不一样,获得多数州的选票,不一定成功,C项错误;美国总统候选人在选举中赢得多数票,才能竞选成功,D项正确。

4. A【解析】材料反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这与《独立宣言》的精神相吻合,A项正确;美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制,B项错误;1791年美国已经建立资本主义社会,C项错误;确立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基本原则的应该是美国1787年宪法,D项错误。

5. B【解析】英国新政体是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的,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875年,与题干材料吻合,B项正确;美国宪法颁布于1787年,C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于1871年,D项错误。

6. C【解析】德国首相没有对外宣战的权力,法国需总统提出法案,A项错误;德国皇帝掌握对外宣战权,无须经议会同意,B项错误;德国对外宣战的权力属于皇帝,皇帝掌握着国家的对外媾和和宣战的权力,在法国对外宣战必须由总统提出议案,经各部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方可宣战,C项正确;法国总统对外宣战的法案需经各部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方可实行,D项错误。

7. C【解析】德国在没有统一以前就开始了工业革命,A项错误;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B项表述不准确;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8. B【解析】宰相掌握一定立法权不符合史实,德国立法权归议会和皇帝共同掌握,A项错误;漫画体现了俾斯麦给帝国议会“上弦”,让其继续走动,说明德国的代议制民主不完善,B项正确;帝国议会不对宰相负责,对皇帝负责,C项错误;漫画主要体现了宰相和议会之间的关系,议会并没有成为宰相的工具,D项错误。

9. B【解析】从材料“无非是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更高阶段”“新封建制度”等信息可知,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从整体上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但这种认识并不准确,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C项;D项是马克思的贡献。

1 0. B【解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项正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项错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D项错误。

1 1. B【解析】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但七月流血事件后,和平道路行不通,导致十月革命的爆发,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一个政权存在,二月革命后存在两个政权,A项错误;十月革命后存在的政权是无产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政权,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不符合材料主旨。

1 2. D【解析】中国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了解和实践。

首先是效仿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运动,然后是效仿美法共和制民主的辛亥革命,最后是五四运动前后对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民主模式的选择和追求。因此,D项是新文化运动后民主观念的新内涵。

二、非选择题

1 3.(28分)(1)妥协、和平与渐进的手段;议会立法和选举的和平方式;限制条件逐渐放宽;公民权利增多;民主范围扩大。(10分)

(2)着力解决的问题:代议制的确立、发展与完善;制定一系列专门法律,逐步建立一套涉及教育、就业、妇女儿童保护、住房、环境、医疗健康等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8分)

影响: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对保障公民权利,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0分)

1 4.(24分)主要观点: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伟大的活力,社会达尔主义也成为一种时髦。(8分)

论证:

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伟大的活力:巴黎公社革命从实践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且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8分)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一轮 篇3

第一步根据课标要求整合知识。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储备和记忆,形成逻辑思维。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步运用图示形成形象思维。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表述出各国最高的权力机构及机构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形成如下图示:

第三步学生根据以上四图英国的君主立宪、美国的民主共和、法国的民主共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归纳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自身特征和共性特征

1.个性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产要特征,国王是国家最高权力象征“统而不治”,議会是权力的中心,内阁掌握行政大权与议会相互牵制;法国从1789年到1875年经过民主与专制最终确立议会制共和制,总统掌行政,议会掌立法权.美国的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相互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原则和权力平衡.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2.共性 欧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共同特点:(1)基本上实行权力分配和制衡原则(2)间接民主、议会成为代议机构。(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利用图示,一步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归纳,化繁为简,且有水到渠成之感,这就是图示的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一轮 篇4

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乎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的权力 C.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D.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2、尽管40年代的革命风暴给予王权以沉重打击,但50年代共和制试验失败,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及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使国内有产阶级普遍认为,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重建“有效统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A.议会主权原则已经确立起来 B.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C.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

D.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3、塞缪尔·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政治现代化涉及三个层面,即政治权威合理化、政治职能专业化、政治参与扩大化。据此分析英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A.两党制的形成是政治职能专业化的重要体现

B.《大宪章》的签署为英国政治权威合理化的实现提供了传统依据 C.直接民主制的践行体现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D.《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最终完成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4、《英国政治制度史>记载:“1832﹣1868年间,共更换了10届内阁,其中2届发生在大选之后,8届因平时下院投票选出。”下列关于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内阁对议会负责 B.成员由国王提名产生 C.首相国王共进退 D.控制议会立法掌实权

5、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与此相符的推论是()A.“光荣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B.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分权制衡 C.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国王“统而不治”是相互妥协的结果 6、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

A.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D.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8、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9、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可消除自由,那就象灭绝空气一样荒唐”。这说明()

A.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B.美国的民主政冶应该保护党争和自由 C.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 D.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

10、“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由此美国()

A.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C.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 D.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

11、“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这说明了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12、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这些认识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权力制衡 B.民主自由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13、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的国民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中的300名议员中有75人终身任职,其余由各省及殖民地的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中的议员则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这表明了()

A.法国政治上体现共和原则 B.法国近代历史发展很曲折 C.法国民主政治已得到完善 D.法国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 14、1871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约定性的宪法”,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年宪法()

A.赋予人民选举权 B.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 C.限制了皇帝权力 D.确立了内阁对议会负责

15、英、法、美、德等国的代议制各有特点,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资产阶级通过设立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下列对近代西方议会的解读,正确的是()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议会制 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负责 C.法国总统有权解散参、众两院 D.德意志帝国皇帝主宰议会 16、1873年,麦克马洪当选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他在位期间颁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据这部宪法,下列属于他权力范围的是()①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 ②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③作为国家元首可缔结条约 ④经众议院同意可解散参议院。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③ D.①②③ 1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该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持普鲁士王国的政治优势 B.促进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C.保留和坚持君主专制政体 D.减少德意志各邦国之间的矛盾

18、有学者认为:“新德意志帝国树立之政治制度,……表面上帝国政治受国民代表之支配,但实际上,制宪者之设计至巧,将实权保留于上流阶层,而拥戴一个独裁君主。”该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

A.共和派和保皇派势力相当 B.政治权力由帝国议会掌控 C.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D.容克贵族占主导,资产阶级次之

19、《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每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A.议会制约总统的权力 B.行政权制约立法权 C.总统制约议会的权力 D.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

20、《欧洲文明扩张史》中说:“从欧洲的总体看,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而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下列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1689年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875年法国宪法 D.1871年德国宪法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再次,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言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普鲁士以统一为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成立北德意志同盟。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摘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并分析该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22、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 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 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 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一利益的定义和定 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 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 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 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 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 略和策略。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 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的首脑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由他的家族世袭。皇帝代表帝国,有权宣战、媾和、结盟、接受和委派大使。皇帝任命宰相和其它行政官员,也可以免除他们的职务。皇帝为陆海军最高统帅。皇帝被赋予召集两个立法机构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开会或宣布解散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颁布。皇帝以下设帝国宰相,由普鲁士首相兼任,只对皇帝负责。德意志帝国没有内阁,仅有的一名大臣,就是帝国宰相,他本人又任命政府各部的负责人,称国务秘书,仅作为助手对宰相负责。宰相的主要职责大多数不是作为帝国首席大臣而是作为普鲁士首相来履行的。

——丁建弘著《大国通史:德国通史》

材料二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基本,是在于把“万世一系”的“神圣”的天皇规定为统治权的总揽者。天皇拥有决定行使各部的官制、对文武官员进行任命等强大的行政权。因此,各国务大臣是对天皇负责,而对议会的责任却不明确。天皇在帝国宪法中具有广泛的权限。同时还规定天皇是神圣的化身,所以,天皇可以不必承担政治责任。根据这条规定,政府能够以天皇的名义对国民行使强大的统治权,又可以对国民及议会逃避政治责任。另外,条文上虽然承认信教自由,但实际上也是徒有形式。因为天皇是神道的最高祭祀者,神道事实上是国教,受到了国家的种种保护。

——(日)依田憙家著《简明日本通史》

(1)材料一中“宰相的主要职责大多数不是作为帝国首席大臣而是作为普鲁士首相来履行的”含义是什么?材料一、二中,德国、日本两国宪法呈现出的政治体制有何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试比较德国皇帝与日本天皇在权力上的异同。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内阁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的信息,故D项错误;材料“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说明英王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故C项正确。

2、C

3、【答案】B 【解析】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权利法案》的颁布体现议会和法律权威的合理化;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体现政治职能的专业化;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体现政治参与的扩大化。两党不掌握国家职能,排除A;《大宪章》的签署为用法律限制王权提供了传统依据,B项正确;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是政治参与扩大化的体现,C项错误;《权利法案》不是政治职能扩大化而是政治权威合理化的重要步骤,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考查学生对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特点的认识与理解.结合已学知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所以BCD错误说法均错误.故选A.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光荣革命”的“反革命”是指采用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权力的转移,而没有像处死查理一世那样的暴力方式,故A错误;

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C,排除;材料中的“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是相互妥协的结果,故D正确.故选D.

6、【答案】D 【解析】1660年之后出现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而“光荣革命”之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真正确立,且不断发展,不可逆转。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不能体现“革命性更强”的含义,排除ABC项。

7、C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体现的原则,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自由人”主要指白人,“其他人口”指的是黑人和印第安人等,这样的规定显示它们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显然不是州的不平等,而是种族的不平等.故排除D项.主权在民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A项显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应该怎么做,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各州自治原则,故C项应排除.材料中规定“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其中的“自由人总数”实际上对人的权力划了等级,有了歧视,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故B项正确.故选B.

9、A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并不明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主张,美国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党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公民自由权利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

1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如何防止专制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政体建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所以他们采用了用权利制约权利的办法,以防止专制的产生和政权的稳定,因此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B项正确.ACD三项尽管对资产阶级政体有一点影响,但不是关键和核心,应排除.故选B.

12、【答案】C 【解析】材料““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 “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可知,这些认识体现的政治理念是人民主权,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法国在政治上体现共和原则,故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A.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具体考查1871年宪法体现的民主性.A项,赋予人民选举权,符合材料民主性,正确;B项,联邦制国家属于国家结构与是否民主无关,排除;C项,皇帝权力不受限制,排除;D项,确立内阁对皇帝和首相负责,排除.故选A.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宪法负责,故B项错误.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故C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皇帝掌握实权,主宰议会,故D项正确.故选D.

16、【答案】A 【解析】结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归内阁和总统;总统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院同意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所以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的信息,可知普鲁士国王享有世袭皇帝的特权;”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表明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利.BCD与题意无关.故选A.

18、【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将实权保留于上流阶层,而拥戴一个独裁君主”分析可知,君主大权独揽,C项正确;A项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制定时的背景,B项中帝国议会名义上有立法权,实际上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控制,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故选C.

1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经过分析可得出总统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的结论.在非会议期间,议会可以要求总统召开会议,这说明总统是对议会负责的.这个符合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特点,法国的资本主义政体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度,总统与内阁对议会负责.故选A. 20、【答案】D 【解析】结合已学知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国家元首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首相: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权力小,国会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只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符合“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而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说法.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1、(1)原因:美国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州有相当的独立性;松散的邦联难以应付危机或邦联体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

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或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在不违背宪法前提下之地呢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2)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民的要求;普鲁士经济、军事实力强大;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影响: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于强国之列;是一种不彻底的代议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22、(1)推进: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 期形成责任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

(2)表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

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

理由: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

【解析】(1)抓住问题中的时间信息“光荣革命后”,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英国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如1689年《权利法案》,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以及1832年的议会改革等史实,注意回答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具体说明这些史实是如何推动政治民主化的。

(2)第一小问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中注重调节中央和地方,大州与小州,及参众两院之间的协调;第二小问原则主要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和分权制衡原则。(3)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其实消极的,结合材料三中“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等史实得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第二种观点认为“妥协”是积极的,结合材料三中“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等信息得出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由材料三中“南北方的妥协”得出有利于保存革命力量。

23、(1)含义:宰相主持内阁工作但由皇帝任命,宰相对皇帝负责;

共同: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具有宪政色彩(或者代议制民主形式);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相同:拥有广泛的权力,具有专制性。

不同:日本天皇带有神权色彩,受到国家的保护。

【解析】(1)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德意志帝国的首脑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皇帝以下设帝国宰相,由普鲁士首相兼任,只对皇帝负责”表明,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本身就是普鲁士的国王,而主持帝国政府的宰相,又由皇帝任命,且由普鲁士首相兼任,只对皇帝负责,故更多体现普鲁士的利益;第二小问共同点,根据

材料一“德意志帝国的首脑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两个立法机构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和材料二“把‘万世一系’的‘神圣’的天皇规定为统治权的总揽者”、“对议会的责任却不明确”可知,德日两国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近代政体,确立了君主立宪的制度,具有代议制民主的色彩;根据材料一“皇帝代表帝国,有权宣战、媾和、结盟、接受和委派大使……只对皇帝负责”和材料二“天皇在帝国宪法中具有广泛的权限。同时还规定天皇是神圣的化身,所以,天皇可以不必承担政治责任”可知,德日两国都保留了较大的封建残余,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一轮 篇5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学法指导

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主要是实行代议制,而西方一些大国的代议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本文旨在指导学生轻松学习该部分内容,弄明白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各个国家虽然都实行了代议制,但每个国家具体的代议制又为什么不同,怎么区分它们;有些国家在近代确立的代议制和当代的代议制还不一样,如:德国、法国,对这一教材没有的知识进行必要补充,使学生理解近代西方的代议制度.

作 者:姚益红  作者单位:河北乐亭第二中学历史组,河北乐亭台,0636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10 “”(6) 分类号:G623.4 关键词: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近代西方代议制   学法指导  

西方政治制度 篇6

答案:梭伦改革主要有三项重要内容:

1.在经济上,颁布“解除债负令”。梭伦取消所有的债务负担,并且推行一系列发展工商业措施。

2.在社会结构上,以财产划分社会等级。全体雅典自由人民,不论贵族还是平民,一律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

3.在政治上,削弱贵族会议的权力,提升公民大会的作用。

二、简述罗马氏族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案:

1.氏族土地公有。

2.占有共同的墓地。

3.财产保留在氏族内部,氏族成员对此有继承权。

4.氏族内部不通婚。

5.成员有相互保护和援助的义务。

6.氏族成员有使用氏族名称、收养外人入族以及选举氏族首长的权利。

三、简述君主专制的特点。

答案:

同等级君主制相比,专制君主制有如下三个特点:

1.等级会议对王权的牵制作用几乎完全丧失。

2.君主建立起直接对国王负责的官僚体系,取消了封建贵族世袭官职和雨国王分庭抗礼的贵族机构。

3.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一、简述代议民主制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案:

1.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人口和疆域的扩大,实行直接民主制失去了历史的客观条件。于是代议制这种间接民主制就成为现代国家普遍选择的政府形式。这是代议制产生的最重要的历史条件。

2.代议制产生的第二个历史条件是资产阶级用商品经济摧毁了封建制度的政治特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即市民社会,从而为资产阶级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民意基础。

二、密尔确立的“好政府”的两个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案:

1.政府的统治必须有助于增进被统治者的好品质,即促进人民本身的美德和智慧。

2.政府必须利用它本身存在的好的性质来实现正当的目的,即政府行为要符合法律和道德的准则。

三、在英国,行政与立法权的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人员上的重叠。根据不成为文宪法,政府大臣必须是议会成员。

2.议会授权政府立法。按权力分立原则,立法应属议会的权力,但英国议会授权大臣和地方政府制定各自有关的法规、命令、规则等。

3.在法律上,虽然下院最终控制着行政机关,但是执政党领袖可以通过其议会党团中的督导来控制本党议员的投票,只要政府得到议会的信任,它就能在立法中控制议会。同样的是,行政机关的权力虽然很大,下院任然可以通过质询、辩论、批准立法和倒阁等形式来牵制它。

一、简述西方各国对候选人资格的限制。

答案:

候选人资格是指公民享有被选举权所应具备的条件,各国选举法规对候选人资格都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1.国际资格。候选人必须是本国公民,外国人没有被选举的资格,有些国家还有附加条件。

2.年龄资格。各国规定有所不同,但候选人的最低年龄一般都高于选举人的年龄标准。

3.居住资格。议员是来自各个地区的代表,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候选人应为本选区的居民。

除上述三种资格规定外,一些国家的法律还规定了对候选人其它方面的资格限制,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职业限制和一定形式的财产限制。

二、选举投票方式主要有哪两种投票制度?

答案:

选举投票方式主要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投票制度。直接选举是指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相对应的间接选举是指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由选民投票选出的选举人选举产生,即选民先投票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投票选举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

三、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都将参加选举作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

答案: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参加政治运作过程,影响政治运作的政治现象。政治参与可以表现为多种外在形式,其中就包括公民选举。选举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处于中心地位,选举不仅赋予政治权力以合法性,还对政府组成合具体政策的出台产生重大的影响。公民选举对政治运作具有重要意义,而普选制推广后公民选举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西方国家的公民都将参加选举作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

一、西方国家是如何规定政党的法律地位的?

答案:

在西方的国家政党法体系当中,一般是从两个层面对政党的法律地位加以规定的。

首先,国家法律要确认各政党有无合法地位,如果政党的活动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同,可以将其行为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中,就是合法政党,反之则为非法政党。其次,国家法律一般对各个政党的运转也作出比较具体的规定。

二、简述西方多党制的特点。

答案:

1.在选举多党制竞争中,没有一个政党具备单独长期执政的力量,通常采取几个政党或政党联盟联合执政的办法。

2.多党制一般在议会选举中采取比例代表制。

3.多党联合执政属于一种不稳定的格局,各党分歧随时可酿成政府危机,如果有一党退出即容易导致内阁垮台。

三、现代西方的利益集团是如何出现的?

答案;

1.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使生产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横向之间的协作成为必需。

2.产业、行业、职业在工业化过程中迅速分化,开始形成各自的利益要求。

3.由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要求,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理和干预逐步增强,政府的政策开始深刻地影响社会上不同人的切身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一批利益集团,一保护和扩大自身利益。

自考西方政治制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一门主要的课程,在考试试卷中简答题占的比例是比较大,上海自考网为你整理的这些简单题都是来自于书上,因为西方政治制度试卷是完全按照考试大纲要编写的,很有可能考到原题,所以希望考生认真的去看这些西方政治制度简单题。

一、简述现代议会的基础与功能。

答案:

1.现代议会制以普选为基础。

2.议会的基本功能就是立法和监督。立法功能的完善是传统议会向现代议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3.在政府广泛干预和管理社会经济事物的今天,议会的立法任务与立法功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4.在议会立法功能退化的同时,议会的其他功能反而日益突出,如政治社会化功能等。

二、影响议长地位与权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议长的地位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密切相关。

2.从理论上讲,议长的权力是由议长的职权决定的,但是各国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政治环境、政治力量对比演变的不同和某个特定时期政治议题的特殊性质对议长权力的大小轻重也会发生不同的影响。

三、简述议会党团的主要特点。

答案:

议会党团的主要特点是:

1.它们是经由选举获胜进入政治体制的,通常每隔几年就要接受一次重新确定其地位的考验。

2.进入体制后,它们构成议会政治的基本单位,成为政治体制组织结构的一部分,一切活动必须遵循体制内的规则进行。

3.它们必须通过立法程序才能使本党的政策转变为国家的法律。

一、简述半总统制政府中总统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

1.总统任期7年,由普选产生,可连选连任。

2.总统权力很大,是国家权力的核心。

3.总统作为“保证人”和“仲裁人”形式权力的行为,不仅无需承担政治的法律责任,而且除了犯叛国罪由议会控制外,宪法再没有规定任何弹劾总统的条款。

二、简述英国内阁的主要职权。

答案:

1.对提交议会的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

2.按照议会通过的政策,行使最高的管理权。

3.随时协调和计划各行政部门的权力。

三、简述西方国家咨询机构的作用。

答案:

1.政府首脑咨询机构为首脑决策提供信息咨询、资料参考,并对有关的决策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做好决策前的准备工作。

2.政府各部门内设咨询机构专门从事研究和实收集情报,为各部门的行政决策以及政府的决策提供最原始的资料。

3.相对独立的半官方咨询机构往往为政府的大政方针和某一特殊问题进行调研,其结果一般都受到政府首脑的重视。

一、简述单一制国家的权限划分。

答案:

1.地方政府的权限是由中央政府授予和划定的,而不是地方固有的,并且没有宪法上的保障。

2.方政府权限的大小,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政治需要,可以扩大或缩减。

3.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时,中央政府往往受到相应法规的制约。

4.在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地方政府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相对于事项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要小一些,在其划定的范围内,拥有较大的权力。

二、简述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控制的作用。

答案:

1.确保地方政府权限行使符合中央政府的预期目标和规范。

2.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有助于促进地方政府更好的行使其权限。

3.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可以通过惩戒的方式来达到促进地方政府有效地进行行使权限的目的。

三、简述单一制国家的控制方式。

答案:

1.单一制国家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主要是行政控制。

2.中央政府设立主管地方政府事务的专门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通过制定各种行政性的条例、规章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以法律的手段来实施行政监督,只是在必要时才采取直接干预。

4.通过敢于地方人事行政来影响地方政府,以加强中央的行政控制。

一、简述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答案:

罗马法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奴隶主有权利像处置物品一样处分奴隶,残酷镇压广大奴隶的反抗。

2.以本民族公社人为对象的严格保护私有权。

3.确认和推广契约关系,保护债权人利益。

4.划分公法和私法、公诉与私诉,强调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保护。

二、简述大陆法系法律的特点。

答案:

大陆系法律的特点以强调“逻辑性”、“合理性”和“严肃性”著称于世。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法,而且民法、商法、刑法都编纂成完整的法典。法官的职责是司法,不能解释,更不能宣布创造法律,判案不能以判例位居,判例和法学家的见解不能为据,只能参考。

三、简述西方国家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责。

答案:

西方国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其主要职能是:

1.参加刑事案件侦查、提起公诉、出庭支持公诉。

2.监督法院的刑事审判活动。

3.监督法院判决的执行情况。

4.充任政府法律顾问,对政府提出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一轮 篇7

关键词:司法审判,公审制度,传统审判模式,冲击

我国清朝末期, 西方国家主导下在我国租界设立的“公审制度” (又称“公审公廨”制度) , 对于我国司法主权进行肆意践踏和侵犯, 给我国国家主权的行使造成极大损坏。由于西方国家在我国租界内设立的“公审”制度, 其自从设置以来就是在西方国家“洋廨员”的主导下进行案件审判的, 其审判的程序和实质与我国传统的审判制度完全不同, 对我国的传统审判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反而为清朝末期审判制度的变革提供了西方法治文明的范式, 具有相应的积极意义。设立“公审”制度初期, 由于这一制度严重侵害了我国司法主权, 国民对此项制度十分忌恨, 但国民们目睹耳闻“洋廨员”们办理的若干司法审判案例之后, 对于西方的审判制度十分赞叹和惊奇, 甚至许多国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之词, 认为洋人们的审判制度比我国清朝政府的要好得多。当时就有许多报纸刊登了人们对于租界内“公审”制度的赞美, 比如, 当时社会影响力最大的《申报》就发表文章说“:西民于质案之时, 尚有另诉之法, 公堂向准各新报馆派人庭讯, 注录供判, 次日证词漱语, 皆备呈诸人之目, 使有冤抑之断, 结案日必遍传于国, 其横逆必诸报之责备, 必上官所查究也。”

一、近代西方公审制度的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之后, 英国殖民者迅速在上海市建立了第一个“租界”。“租界”虽有“租”之名, 却无“租”之实, 实际上成为了“国中之国”, 中国对于当时的“租界”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权, 不仅如此, 反而为西方殖民国家干涉我国政治、审判等提供了方便和借口。1868年, 英国、美国领事和上海道签订了一份“章程”, 约定该“章程”于1869年4月份开始生效, 按照该章程的规定, 设立所谓的公审制度 (公审制度又称之为“公审公廨”制度) , 其具体内容为:清朝政府上海道派出“廨员”设立公审公廨, 并且由上海道负责支付相应经费, 对官员进行考核任免, 对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具有管辖权[1]18。

自此之后, 汉口、厦门等地的租界也先后设立了公审公廨, 按照当时的称呼虽然表面上看公审公廨为我国的司法机构, 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也适用我国法律, 由我国政府派出人员审理案件, 但是, 公审公廨仅仅只能审理纯属中国人的案件, 如果是涉及了西方国家人员的案件就无权按照我国官员的意图办理案件, 也在实质上无权适用我国法律。并且, 即便是纯属中国人之间的案件, 如果是其中涉及了对外国人进行服务的中国人, 还必须事先通知该国领事“令其到案”, 从语言的表述上看“令其到案”似乎是我国司法机构对外国领事的命令, 而实质是为外国领事干涉我国司法机构办案而作出的规定。 建立公审公廨制度之后, 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参与会审的公廨中的西方国家人员在法庭上无法无天, 完全不把清朝政府官员放在眼里, 对于案件的审判能够发挥实质决定作用的还是参与会审的洋人, 对于公审公廨的审判活动具有决定权、指导权。后来, 租界内的洋人不再局限于对租界内相关案件进行干涉, 事实上他们对想干涉的任何案件均有权决定, 清朝政府派出的“廨员”成为摆设。

为此, 我国租界内的“公审公廨”名义上是我国的司法制度, 而实际上成为近代西方国家干涉我国司法审判和其他事务的重要制度, 倒不如称之为“西方国家的公审制度”, 这样的称谓才是实至名归的。

二、近代西方公审制度对于我国传统审判模式的冲击

正是由于在西方“洋廨员”主导下的公审制度实际上是受到外国领事的非法干涉, 所以, 虽然租界内的司法机构名字上看似乎是清朝政府的, 但是西方国家的领事馆才是真正的司法机构的控制者, 甚至在司法制度上也不沿用清朝政府的制度, 而是直接使用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审判, 对于清朝政府传统的审判模式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1.对晚清传统审判中肉刑的实施带来严重冲击。晚清政府属于封建主义性质, 其保留了许多封建的糟粕, 包括对于罪犯判处肉刑等。在租界内的“公审”制度, 由于完全受西方国家“洋廨员”的主导, 而非清朝政府官员所能完全决定的, 自然地在审判制度中按照西方的理念进行审判和判决, 无论是在审判的程序上还是在审判的实体上均依据西方的理念甚至法律来进行, 给晚清政府所保留的封建王朝惯用的肉刑制度带来了严重冲击。在租界内对罪犯通过“公审公廨”制度进行审理和判处的过程中, 由于注入了西方先进的审判理念, 对罪犯慎用、减轻肉刑。比如, 对于枷号刑以及笞杖刑的适用已经在判处的程度上得到了体现。《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中记载, 英国的某名陪审官在1878年到1880年期间, 其参加审判了47个案件, 判处打200板的仅仅只有1人, 判处打100板以下的有30人, 判处打80板的有8人、60板的有3人、50板和40板的各有2人。此外,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还记载, 对通过“公审”制度判处的刑罚, 在枷号刑罚方面则采取了变通的办法, 将重枷锁改为轻枷锁, 以减轻罪犯的身体负担, 把示众的地点从闹市区改为其他地方以减轻罪犯心理负担, 并且在示众一段时间之后将枷锁取下, 还可以准许罪犯回家睡觉、吃饭, 第二天继续回来接受枷号刑罚, 这些规定对于罪犯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恩赐”, 如果不是通过“公审”制度进行的判处和执行, 在晚清政府的刑罚制度下是完全不可能的。

1905年10月, 在“洋廨员”的主导下“, 公审”制度完全废弃了之前清政府的所有鞭打刑责, 给清政府的肉刑制度带来更为严重的冲击, 使更多的人思考肉刑的存废问题, 肉刑的非人道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诟病。继1905年废弃鞭打刑责之后, 1906年“公审公廨”对于惩处罪犯的章程进行了修订, 此次修订章程的重要内容是对罪犯停止使用杖责刑罚, 将西方国家的“罚金刑”引入到章程中来, 对相应罪犯判处罚金。《上海租界志》记载的具体罚金刑规定为:笞50以下的改为罚款5钱白银, 50以上的改为罚款2两5钱白银, 杖责60以下的改为罚款5两白银等, 每加一等杖责刑罚则加罚款2两5钱白银, 罚金刑的上限为15两白银。如果罪犯无力缴纳罚金, 也无须再受肉刑, 改为相应的劳工, 每4日劳工抵1两白银的罚金, 由于最高的罚金刑是15两白银, 所以最长期限的劳工为60日[2]251。

按照上述记载可知, 晚清刑罚继承了我国传统刑罚的残酷性特征, 对罪犯大量判处肉刑, 给罪犯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 不利于罪犯的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在租界推行“公审”制度之后, 洋人参与到部分我国案件审判过程中并对案件具有主导权, 我国传统刑罚的严酷性受到了西方国家“洋廨员”的诟病和反对, 并且还成为洋人在我国建立领事裁判权的理由。对此, 我国许多法学家认为西方列强在中国租界享有裁判权的原因, 主要是晚清审判制度的弊端, 这些弊端主要包括了刑罚的过于残酷以及司法行政部分等。

2.对晚清传统审判中滥用刑讯的做法带来严重冲击。晚清法律制度的最大弊病除了肉刑的残酷外, 滥用刑讯是另外一个严重的弊端, 我国自古就规定审理罪犯必须经过“刑讯”的程序, 对罪犯实施 “刑讯”反而成为“法定的程序”。清政府继续沿用对罪犯实施刑讯的做法, 导致了滥用刑讯的现象尤为突出, 产生许多冤假错案, 导致许多无辜的人死于酷吏的刑讯之下。虽然在清朝法律典籍中对于刑具的使用、刑杖的数量等进行了限制, 但是在具体的实际审判过程中, 审理案件的官员往往在法定的刑具之外、法定的刑杖数量之上滥用刑讯, 导致非法之刑极为普遍, 审判官通常很“省事”, 以严酷的刑讯逼取所谓“罪犯”的“口供”, 以此作为定案结案的依据。不仅在刑事案件审判中, 即便是一般民事案件的审判中, 审判官为了获取“铁证”, 往往也滥用刑讯, 导致了各衙门经常出现“敲扑呼号, 血肉横飞”的惨不忍睹的不正常现象, 在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不敢向官府“报案”的情形, 而官府则可以上报上级衙门“辖区内国泰民安, 无刑民案件”。

租界内的“公审公廨”制度, 对晚清传统审判中滥用刑讯的做法带来了严重冲击, 通过“公审”的案件, 由于“洋廨员”审理案件非常重视物证、人证的采信, 在判决中以客观的证据作为对案件进行判处的依据, 即便案件已经开始进入审判程序, 如果相关的客观证据不足或者证人没有出庭, 则通常延迟对案件的审理。无论是对民事案件的审理, 还是对刑事案件的审理, 被告、被告人也很少有人受到刑讯。当时上海最著名的报纸《申报》对“公审”的案件和清政府县衙自行审理的案件多有记载“, 公审”的案子一般无刑讯的报道, 而县衙审理的案件多有刑讯的记载。比如, 1885年7月1日《申报》记载了清政府上海县衙审理的一件案子, 审判官审讯用刑“, 饬责脚踝20下、饬令掌颊20下”, 最后还喝令“用天平架”, 所谓的“罪犯”就开始招供了。由此可见清政府县衙刑讯之严酷, 在严刑之下逼迫被审理人员招供, 一次定案判决。而“公审”的“文明判案”不用刑讯, 民众两相比较之后自然能够自行判断其优劣, 西方带来的公审制度给清政府传统审判模式中滥用刑讯的做法带来了严重冲击, 引起民众的不断“声讨”。

3.对清政府传统审判中不许律师出庭的做法带来严重冲击。在我国的传统审判模式中, 是绝对不允许律师出庭辩护的, 而公审制度对此带来了严重冲击, 在“公审公廨”制度的影响下, 我国首开了也许律师出庭辩护的先河。1866年洋泾浜首理衙门开庭审理案件过程中, 国外的律师第一次出现在了我国衙门, 在公堂上出庭进行辩护。 后来的“公审公廨”中, 已经明确准许原告、被告双方聘请律师出庭辩护。所以“, 公审公廨”制度中准许律师出庭辩护的做法, 实际上成为我国律师制度的先例。笔者认为“, 公审公廨”制度是对我国司法主权的严重侵犯, 然而其推进了律师制度的建立, 对我国法律制度带来了重大影响。因为律师能够进入法庭为当事人辩护, 能避免审判官在审理案件中的偏颇, 能够约束审判人员的专横与独断, 有利于促进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合理性, 有利于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3]56。

“公审”制度中准许律师出庭辩护的做法, 对于我国司法的近现代化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为参与审判案件的晚清官员以及社会民众、当事人衡量中国和西方法律制度的优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公审”制度的建立, 是清政府的耻辱, 但是其相应的理念和做法对陷入到了困境当中的晚清传统审判模式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冲击。

参考文献

[1]王立民.“化外人相犯”与领事裁判权[M].法学家茶座第7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史梅定.上海租界志[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一轮 篇8

[关键词] 政治制度 阶级关系 西方政治制度变迁

当今西方各国同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它们的政治制度形式却不同,即它们的政治制度变迁史是不尽相同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变迁?各个因素又起着多大程度的作用呢?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政治制度变迁的历史必然方向(指社会形态的更替)。但是,为什么同一个生产力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的政治制度?这就需要从历史发展的横向角度来考察。简单地说,具体到每一个历史时点,阶级关系在政治制度变迁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它决定了政治制度的具体走向,即政治制度变迁的偶然性。因此,正是这种可能的偶然性,使得西方政治制度的变迁有着各种特殊性。

一、政治制度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

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政治制度变迁是内嵌于制度变迁框架内的政治制度层面上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政治制度的变化。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政治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于是生产力就要求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因此,制度变迁是从两个层面上展开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第一个层次制度的变化,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第二个层次制度的变化,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等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化。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政治制度的逻辑起因。

换句话说,政治制度变迁是两个层次各种社会资源关系调整的总结果,而各种资源的整合则需要他们的利益代表者——阶级来完成。因此,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上讲,生产力作为逻辑起因,是政治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决定着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变迁。但同时,政治制度的变迁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一国的各阶级及其之间关系的变化等。因此,从历史发展的横向角度上看,在某一个历史起点上,决定政治制度变迁的方向的是各阶级之间的关系组合模式的变异和转换,包括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合作等。

二、阶级关系维度下的西方政治制度变迁

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关系是指各阶级之间的关系,表现形式主要有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合作和转化与融合等。其中,阶级的斗争和合作两种形式对于政治制度变迁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国家在经济转型阶段,通常阶级关系是一个复杂、交叉的结构,阶级斗争、阶级合作、转化混杂糅合在里面,共同对该国的政治制度变迁发生作用。政治制度变迁有暴力和和平的区别。阶级关系通过这两种方式影响政治制度的变迁,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国体的变迁和政体的变迁。因此,阶级关系维度下的制度变迁有两种途径:阶级关系分别通过暴力或和平途径影响政治制度变迁。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先后通过不同的方式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西方各国同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但是却采取了不同的政体,且其他具体制度安排也不尽相同。本文运用前面提到的两种途径,具体分析各阶级之间不同的关系组合是如何影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变迁的。

(一)阶级关系→暴力→政治制度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这就使代表旧有经济关系的阶级与代表新的生产力要求并代表新的经济关系的阶级直接产生对抗性的矛盾。当代表新的生产力的阶级与其他被统治阶级共同联合起来,与旧有的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进行阶级斗争时,就往往容易发生暴力革命,从而使国家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各阶级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重大变化,通过暴力的方式作用于政治制度时,多数情况下会直接涉及到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即国体的改变,但也有可能只是政治制度的一般性变化,即只涉及政体或具体制度的改变。

首先,暴力革命通常发生在阶级斗争尖锐的时候。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往往爆发暴力革命,被统治阶级广泛联合起来共同推翻代替原来的统治阶级,从而使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国体的变化。纵观近代西方历史,多数国家都是在阶级关系的变化下通过暴力途径建立新的国体。美国的独立战争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美国独立前作为英联邦的殖民地,其阶级关系具有特殊性。那种前商品经济时期的拥有土地的贵族阶层和君主之间的恒指冲突,在美国历史上并不存在。英的殖民统治使得美国的资产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形成联合,共同反对英国的统治阶级。美国独立战争在性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后美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还保留着黑人奴隶制,但这种由资产阶级和奴隶主共掌政权的政治制度毕竟有别于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寡头政治制度。美国借独立战争的契机构建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形成新的国体。

其次,当统治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时,被统治阶级往往只能形成小规模的阶级合作,发动暴动施展政治压力。因为暴动规模上较小,且具有局部性特征,因此不能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而只是使统治阶级进行一定程度的妥协,最终使得政治制度产生一般性的变化,使国家的政体或具体的制度安排产生变化。法国由第四共和国变为第五共和国时,议会制改变为半总统制的历史体现了这一点。1954年11月,阿尔及利亚发生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反法武装起义。法国立即对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战争,到1958年,法国投入50万军队,财政窘迫,政局动荡。战争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意见更加分歧,变革政治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5月13日,阿尔及利亚殖民集团和部分军队因不满法国政府对北非采取的妥协政策,在阿尔及利亚发动军事暴乱,与中央对抗,导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覆亡,戴高乐重新执政,开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国家的政治体制发生改变,把“议会至上”的议会共和制改变为“总统至上”的半总统共和制。

(二)阶级关系→和平→政治制度变迁

和平的方式也经常出现在阶级关系影响政治制度变迁的进程中。当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拥有强大的统治力量,客观条件使被统治阶级必须依赖统治阶级且无法形成统一的联盟时,往往采取和平的手段进行政治制度变迁,多数情况下会导致政治制度的一般性的变化,即只涉及政体或具体制度的改变,少数情况下会涉及到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即国体的改变。

首先,探讨阶级关系通过和平方式对国体的影响。一个国家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如果统治阶级迫于这种压力,根据现实条件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及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改革,这时国体的变迁多半会是在和平方式下进行。其中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典型代表。日本的中央集权式封建制介于西欧封建主义与东方官僚主义之间。因此在日本存在着商品经济发展的土壤,资本主义在德川幕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同时这也造成资本主义发展的非自发性、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武士阶层地位的下降,引发其强烈的不满,武士与商人的融合,形成了“倒幕”运动的主要力量。其次,由于农民与上层联系比较紧密等原因,使得日本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这些阶级关系导致日本明治政府能够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日本旧的农业统治阶级和新兴的工商业精英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了这次改革。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接着日本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明治政府的推动下,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次,阶级关系的部分改变通常通过和平方式使国家政治制度进行一般性的改变——政体或具体制度安排的变化。当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统治产生不满,且被统治阶级无力推翻原有阶级的统治时,往往通过和平的手段进行反抗活动。统治阶级迫于这种阶级压力,会进行部分妥协,根据要求改变国家的政体或是具体的制度安排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德国的法西斯势力就是这样上台的。魏玛共和国统治时期,由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掠夺性条款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对当局政府日益不满。下层的工人积极、农民阶级不满足,资产阶级不满意。希特勒大肆宣传对外的不满情绪,希望通过人民对外的敌对情绪缓解国内的压力,这一做法得到下层人民以及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组织政府,德国走上法西斯的专制统治道路。

三、阶级关系在西方政治制度变迁中的地位

综观西方政治制度变迁史,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迁还是一般性变迁,都与阶级关系的组合状态密切相关,它决定了政治制度的具体走向。制度变迁的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这种矛盾运动和社会进步,主要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各阶级之间的关系组合在政治制度变迁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根本性变迁中,被统治阶级联合起来的声势浩大的阶级斗争是政治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是创造新政治制度的动力。在一般性变迁中,虽然当局可能会主动地根据各阶级的要求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制定或调整制度安排,但这一政治制度变迁形式有条件约束:即不根本触及当局的利益或有利于当局的统治。但大部分的政治制度变迁总是涉及到当局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这时一个克服力量是必须的,除最高当局的力量外,就是被统治阶级之间合作起来对统治阶级的斗争。

[参考文献]

1.[美]摩 尔 拓夫等译《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2.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05)

4.董小川《应当重视近代世界各国阶级和阶级关系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5)

5.肖传国《19世纪末期日本摄取西方政治制度时的主体性选择》[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上一篇:护理部年工作计划下一篇:造价工程师的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