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发展史(共8篇)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说过,当一个人生存在一个文化交流居主导地位的系统中时,他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就越富有。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实体,必定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自我扩张和彼此接触。所以东西方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为:文化的社会化和世界文化的大融合。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潮的变化,文化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从历史的规律来看,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一个逐渐深入大众的过程,是由一种具体的形式而逐渐抽象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社会活动的过程。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几千年前,人们唯一的想法是把粽子丢到汨罗江里,让鱼不要吃掉屈原的躯体。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端午在纪念屈原之余也包含了对爱国思想的尊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端午节赋予了更深刻得含义,对现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节日的发展都与端午节类似,比如西方的情人节,原本是情人之间相互表达爱意的节日,在今天已经不再局限于情人之间了,可以对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赠送礼物表达对他们的爱;情人节中的情也拥有了更多的内容,不单是爱情,还有亲情、友情等等。总之,文化总是与社会表现出高度的一致,社会对文化赋予新含义的同时,文化也对社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论法的精神》论证了制定法律与地理气候环境的紧密关系, 实际上, 由于地理气候环境的不同, 也会导致文化的差异。以古中国为代表的东方, 千里平原, 土沃草肥, 内陆纵横长江黄河;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山川相隔, 边临大海, 淡水匮乏。“器官的纤弱使得东方人能从外界接收最强烈的印象”, “寒冷的空气使我们外部纤维的末端紧缩起来”, 由此分别产生了农耕文化和牧耕文化, 前者代表保守精神, 后者则代表冒险精神。“兄弟析爨, 并不远徙;祖宗庐墓, 相与为依”是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 他偏重于艺术文化的传承与思想的体系化, 虽然发展缓慢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而且还会束缚创新。牧耕文化注重艺术文化的创新, 这与冒险精神相一致, 冒险就需舍弃既得去探索未知, 会使文化发生断层, 不具备很强的传承性, 所以西方文化繁荣但缺乏体系。
一、各学科的发展比较
中国的传统文化都离不开阴阳, 所谓阴阳就是任何事物都有相互对立东西, 如战争学“奇 (阴) 正 (阳) ”, 医学“任 (阴) 督 (阳) ”, 经济“利 (阴) 义 (阳) ”等等。这与《易经》所带来的体系是分不开的, 《易经》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将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体系, 这就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阴阳体系。
西方冒险精神, 造就了大量的学科知识, 包括数学, 物理, 化学等学科;他们都各成系统, 相对独立。西方注重艺术文化的创新, 这与冒险精神一致, 但是冒险精神就必须舍弃以既得, 所以西方文化繁荣但缺乏传承体系。
在中国传统数学理论中, 《九章算术》举足轻重, 在《序》中有“昔在包牺氏始画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作九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此后李淳风、杨辉乃至戴震等数学家的指导数学研究的哲学思想始终停留在阴阳体系上。和《九章算术》有同样历史的《丢番图算术》在西方数学界却遇到了截然不同的境况, “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立方数之和, 或一个四次幂分成两个四次幂之和, 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幂之和”的非体系创新造就了费马定理。
在中国传统的物理理论中, 《梦溪笔谈》占有一席, 《卷七·象数》“据义理, 余按:徵明者, 正月三阳始兆于地上, 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 故日徵明”本来是探讨历法的, 可字里行间难以摆脱阴阳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在运动的基础上提出了时间的观念, 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 推翻了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
《抱朴子·内篇·卷四·金丹》中“太清观天经有九篇, 云其上三篇不可教授, 其中三篇世无足传, 常沈之三泉之下, 下三篇者, 正是丹经上中下, 凡三卷也”明确指出了“化学”的目的是“调和阴阳”, 至于追究原理性的东西“玄而又玄”。拉瓦锡在《燃烧通论》中提出燃烧氧化学说, 成为近代科学发展的柱石, 对传统燃素说加以否定。如果在1777年中国有人做了同样的试验, 在笔记中或许是写关于阴阳五行方面的东西, 氧气的成分在空气中约占1/5, 是证明阴阳五行的范例。
二、文化发展模式变革
中国的学者也曾经试图寻找突破的途径, 但首先是想用原有的体系吸纳西方近代技术科学。到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也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但原有体系对新的技术科学毕竟是需要消化吸收的时间, “甲午战争的爆发没有给太多时间”, 于是“全盘西化”思想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西方也同样遇到了困惑, 很多哲学家都在寻找构建一个综合体系的途径。《尼各马可伦理学》就曾试图把人类的一切活动目的归结于“善”。笛卡尔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 他认为人类应该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哲学思考。之后的牛顿也秉承了这种寻找体系化根据的思想, 《哲学中的推理法则》中“除那些真实而已足够说明其现象者外, 不必去寻求自然界事物的其它原因”“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之结果, 应尽可能归之于同一种原因”即为其真实写照, 在没有找到“足够说明”的“同一种原因”的迷茫中用“上帝”来解释这一切。
小结
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性很强, 相形之下, 西方的文化体系就显得不是那么严密。中国文化这些很详细的而实际上可能会存在问题的研究归纳方式造就了尾大不掉的体系。这个体系的好处就是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即使是不同学科的内容, 人们通过类比就可以得出, 利于记忆, 但在接受外来的文化时会以它原有的思想体系去加以吸收, 从而又还归其本色。由于对待新事物总是用原有的体系去理解, 容易造成错误的理解, 曲解事实真相, 而且由于原有体系的过时性, 会对新事物停留于表面的现象解释, 不会深究其原因。纵观西方文化这些琐碎的而实际上完全没有体系化的现象造就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没有体系的好处就是有利于文化的创新, 因为同样的东西,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人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研究, 一旦发现原有的结论错误就会用新的东西去替代它。但是它不利于记忆, 而且容易形成即时即用、即用即抛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银兵:《中西方文化发展模式之比较》,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7年。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差异
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体育文化,世界上影响最大,差异最明显的是中西方体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的政治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呈现出世界性的色彩,体育文化也呈现出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形式。但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
1中西方文化的对比
1.1地理位置的差异
中国古文明的地理位置位于东亚大陆,被太平洋、热带雨林、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从东、南、西三面包围,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天然屏障,只有北面的古代游牧部落常常威胁中原地区,但由于中原经济文化处于优势,中国的古文明发展始终没有被打断。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给中国人的思想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多顺从少抗争、多保守少创造;重人性、讲人治;强调贵贱、等级制度的民族性特征。
西方文化产生于欧洲,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部,西临大西洋,南濒地中海,东南是黑海、里海,北临波罗的海、北冰洋,东部以乌拉尔山脉与亚洲相接。欧洲海岸线曲折,多天然优良港湾,适于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欧洲土地面积狭小,平原少、山地丘陵多,土地贫瘠,不宜于农业,只好向大海求生存,进行海外冒险掠夺。这就铸造了西方的进取精神和主体意识。
受西方地理文化背景的影响,西方民族的个性特征呈现出与东方民族截然不同的特点,它重视个体的力量,强调对个体发展的尊重和宣扬,对外来世界存在天生的征服与探索欲望,对不断突破人类自我未知的极限有着不可思议的向往与追求。
1.2心理基础的不同
原始农业在中国是以女性为主的原始采集生活过渡而来。他们靠天吃饭,越是古代越是这样。因此,中华民族多感恩、依附心理。“中国古文明是本地区居民创造的。古文明建立发展的基础是农业。”〔1〕中华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强调人应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多以个体的、娱乐性的、技艺性的、表演性的项目为主,如投壶、戏球、礼射等,而对抗性强、竞争性强、身体接触较多的运动项目,在中国开展很少,也难以流行。这不能不说与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关。这种形态的竞技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相比,缺乏竞争性和开放性,反映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符合中国古代哲学意识的内倾性,与东方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相同步。
在古希腊代表的西方,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而不是直接依赖于自然。长期狩猎为主的游牧生活使希腊男性充满了勇武刚强,尊重个人的文明。他们认为战胜自然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竞争是西方体育运动的灵魂,他们强调超越自然、超越极限,其体育中表现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色彩。我们从古代西方比较盛行的单程赛跑、角力、拳击、赛车、赛马等竞技活动中就会感觉到西方体育的外向型性格的气息。西方大多体育项目都对规则、场地、器材做出严格规定,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立的、科学的、规范的体育理论体系。这些方面分别形成了中国人“内向情感型”和西方人“外向情感型”的民族性格和心理基础。
1.3信仰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先祖们一直崇拜图腾神,认为图腾是氏族人的祖先,人伦准则也以血缘关系辨亲疏,识远近。后来中国的体育文化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极大,儒家思想的学说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儒家思想提倡 “仁”、“义”、“礼”、“智”、“信”, 强调 “礼”的规范, 把以竞技为主的体育也限制在礼的范围内, 这对后来的体育影响很大, 限制了体育思想的发展。后来程朱理学把儒家中的“仁”、“礼”学说进一步发展衍变成为“明人伦”的思想,而一直发展的养生活动中,医家与道家结合,道家与佛家融会,使养生思想与术士方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越来越神秘莫测。正是因为中国伦理文化的日渐成熟,礼仪禁忌的越来越多,人们才愈加不敢表现,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象朝着内敛、文弱一面发展。
古希腊在图腾崇拜以后,创造了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克诸神,他们重视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他们的关系不是从属的,而是平等的。他们视人为神圣,视人世为人生的娱乐场、竞技场。西方价值观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是宇宙的主宰”,人与自然界处于对立和斗争的状态。他们将自然界作为人的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主张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重视人对自然的支配和抗争。在体育运动中强调勇敢、顽强、拼搏和向上的精神。
1.4文化的差别
中国体育文化在汉代初步形成一种崇尚阳刚之美、大气磅薄的英雄主义精神,并在唐代得以发扬光大。但是随着专制统治的不断加深,与之配套的意识形态不断加强对人们的禁锢,使人们追求内在的修炼,以及身体与自然的气息沟通,不重竞技重欣赏,再加上传统儒、道、佛三家的中庸、和谐、平心等哲学理念的影响,根本不可能出现“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另外,雅、俗文化的长期分流,文人士大夫尚雅轻俗绝不与民间艺人合作,结果民间技艺只能口传身授,宫廷或官府的体育多数由皇帝钦定,因为环境氛围的严肃和上层社会保守观念的限制,也不可能形成多种技艺高度融合的体育形式〔2〕。因此中国一直未能产生广泛、普遍的形体审美观念,没有对身体形象的深入追求,因而中国历史上也就没有奥林匹克那样的推崇个性、以民为尊的竞技角逐,更没有出现浸泡着“平等”和“竞争”这一核心思想的体育观。
古希腊主流文化是一种身体化的文化,追求身体的“力”与“美”,身体锻炼注重体育竞技运动。古希腊、斯巴达、罗马对儿童自小就进行身体和军事训练,重视身体的健美匀称,追求体育竞技的价值。西方传统体育主要着眼于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的提高,追求肌肉、骨骼、韧带等的外观强大及功能提高,参加赛跑、体操、标枪、拳击等极具竞争性的项目。西方文化所具有的竞争精神, 勇于冒险的性格, 崇尚精英至上、骑士精神。在竞争中求生存, 在竞争中求提高,在竞争中求完善,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竞争机制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项目设置理念上也体现出速度、高度、远度和重量等物理特征和追求个性极限潜能,充分展现的是生命的运动能力, 挑战生理极限的思维方式〔3〕。
nlc202309031811
2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由来已久,据考古发现,殷商甲骨文就有来自外国的龟甲,从两汉开始,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汉唐盛世,使中华文化不断充实新鲜活泼、丰富多彩的有益营养。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52年,齐国都城临淄曾开展盛大体育运动会,项目有蹴鞠、射箭、武术技击、角力、击剑、投石、超距、围棋等,其声势极为壮观,不亚于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4〕公元600年,隋杨帝在丝绸之路的古都张掖举办了来自世界27国的商贸盛会,并进行了百戏、角抵、马术、乐舞等比赛。和唐代有通商交往的国家多达70余个,仅长安就居住和汇集国内外百万余人,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一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使中西文化交流掀起了新的高潮。
随着世界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深入, 世界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流、影响、互动日益加强。各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冲击中都向统一的方向发展。体育文化也在这一同化过程中呈现出交会融合的发展趋势。
3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社会,人们已进入激烈的竞争时代,快节奏、高频率的生活,使个体包括未成年的学生都因此而承受巨大的压力,即使物质生活再丰富和优越,如果缺乏必要的调整和足够的承受能力,仍会对人造成身心损害。西方体育方式多为对抗性的,运动本身可以调节人的精神,但过分的胜负追求不符合工作紧张之后的放松要求,尤其不适合全民健身人群中的中年人和老年人。
西方竞技体育过分地追求超越极限,高强度、超负荷的训练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局部的发展,一时的成绩,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许多运动员虽然身强力壮,退役后却疾病缠身,还带来了滥用兴奋剂、贿赂等等,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所以说西方的竞技体育在健身这一方面是有缺陷的,有悖于全民健身的宗旨。
中国传统体育中很少有激烈的竞争活动和对抗性项目, 也很少提供发挥人体创造性及能动性的机会, 造成人们缺乏积极探索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精神, 弱化了人积极进取性格的培养。中国传统体育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封建社会传下来的、带有一些迷信色彩的民间活动等。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传统健身,只应是摒弃传统健身思想中落后的观念,杜绝利用封建迷信惑众的现象,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经验上升到科学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4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等,这促使人们把眼光投向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逐渐向海洋发展,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有很多天然优良的港口,可以向大海深处前进。人们前进的步伐逐步增大,人们的发展模式也有了新的内涵,这就逐步带动了人们各方面的进步。传统体育文化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需要不断增加新鲜血液,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观念也逐渐融入中国体育文化。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奥运会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在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突破性地获得金牌32枚,其中射击4枚、跳水6枚、柔道1枚、举重5枚、游泳1枚、羽毛球3枚、乒乓球3枚、网球1枚、体操1枚、摔跤1枚、田径2枚、皮划艇1枚、跆拳道2枚、女排1枚。从中国获得的奖牌看,直接对抗性项目有4枚,隔网对抗性项目有8枚,完全不与对手接触项目有20枚。说明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下,中国体育在腾飞,竞争意识在增强,竞技能力在提高。
中国传统健身不仅进行外形肢体运动,还善于养内,典型项目是导引、气功、武术、太极拳等,它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当世界走向老年化的时代,它理应受到老年体育的青睐,在讲究健康和休闲的今天,它的体育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
西方社会虽然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但是精神颓废的生活让人们感到失望和厌倦,西方体育竞技对人体产生很大的运动损伤,使人们感到不满,西方人对东方体育中强调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很感兴趣,为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例如普拉提(Pilates)训练法就是由德国的约瑟夫?普拉提于1926年创立并推广的一种运动健身体系,它吸取了东西方文化,兼容了生理与心理的相关研究成果,融入了瑜珈、太极拳、芭蕾形体的一些理念,是针对肌肉形态、关节等外在的一种训练。
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众多学者都对中国文化寄予希望,英国罗素先生在《中国的问题》一书中曾说:“中国人已经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已经实践了不少世纪,如果它能够被全世界采用,它将会造福于全世界。”西方体育观念在强调战胜自我、战胜自然等体育精神、对于激励人们的斗志,积极进取方面有可取之处,对于局部系统器官有突出锻炼作用,竞技体育项目在弱化竞争性,降低难度的前提下也可用作健身运动的手段和方法。
从哲学意义上讲,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努力追求的是人类的可能性,而东方体育文化则要说明人类的必然性。西方体育主张“永无止境”、“超越极限”,东方体育强调“适可而止”、“点到为止”,这两方面对于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
5结论
通过对古代中西体育文化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的体育文化虽然差异明显,但是互补性很强,而且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有着重要作用,中国体育文化可以平衡西方体育的偏颇,西方体育文化可以改变中国体育的柔弱,具有互补作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继承、融合和发展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历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
〔2〕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史研究所.丝绸之路体
育文化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271-289.
〔3〕王林.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研究〔J〕.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5) .
〔4〕解维俊.足球起源地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
2004.134.
(责任编辑:李宏斌)
[摘要]
中英文征婚广告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比如叫法、分类和广告用词等,特别是用词不同。而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英语国家社会在爱情观、世界观、文化、生活、思维等方面的不同。了解这些不同对研究东西方语言的发展以及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爱情观
中英文征婚广告 中西方语言 文化
正文:2010年,NBA球迷们都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去医院陪妻子生产,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但是,没有人指责麦迪,在美国,陪着老婆生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美国社会,主流的观点永远是家庭比工作重要,当工作和家庭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让位的都会是工作。对NBA熟悉一点的朋友也都知道,只要NBA球队中的球员因为家庭发生重大事情,诸如孩子出生、亲人病重或者死亡等原因请假,即使是在打总决赛,球队都会一律准假,毫无疑义。
但是,在中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在中国,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榜样,主流思想宣扬的也是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意识,违反者便会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仅就体育圈来说,不要说老婆生产运动员仍然坚持在赛场奋战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是亲人去世运动员忍住悲痛坚持比赛的也屡见不鲜。所以,不少中国的火箭球迷认为球队形势那么危急,身为头号球星的麦迪应该竭力争胜,率队打完比赛,不应该一时儿女情长,不识大体。中西方爱情婚姻观是不一样的,从中西方的征婚广告中就可以看出。而且,这其中还有更深刻、更久远的文化影响。
一、比较中西方征婚广告在语言上的不同
征婚广告是征婚者在报纸、杂志或网络等传媒上自我推销、寻求配偶的一种广告形式。它的最直接目的是引起读者对征婚者的注意和兴趣,使征婚者印入读者观众的记忆,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社会学家们曾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中文征婚广告主要研究了中国中部城市武汉市发行量比较大的《武汉晚报》;英文广告则主要研究了英国南部城市艾克赛特市影响力较大的“Express and Echo”。这两种报纸发行时间均为2008年。比较结果显示如下:
1.叫法。中文的征婚广告,被安排在“××婚介”分类广告里,明确说明是“婚介”。而英文的这类广告没有提到“婚”字,安排在“人对人”(People 2 People)栏里。
2.分类。虽然两种广告都分了四个部分,但分类标准却不同。中文征婚广告分为:未婚女、离异女、未婚男、离异男。英文广告分为:女征男、男征女、男征男、女征女。
3.小标题。在这一方面,中英文广告非常不同。每项英文征婚广告都有一个小标题。例如,“不一样的厨师”、“乐天派”、“带给我阳光”,等等。这些标题中,有的描述自己的职业,有的描述自己的性格,有的是对未来一种浪漫关系的渴望。比如,“不要错过”、“赶快行动”,等等。而中文征婚广告中没有类似的小标题,每项都是直奔正题。
4.结构。在这一点上,中英文广告没有差异:先自我介绍,然后是择偶要求。现在特别举两个例子。如:中文征婚:某男,36岁,金融从业人员---“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出生在一个温馨,和睦的知识分子家庭,全日制名校本科毕业,现在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从小到大受到的是传统中国式的文化教育,待人真诚,热情,大度,有责任感.平时比较喜欢运动,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而西方男士写征婚广告翻译过来则大部分是这样的:“我想我自己是个随和的人,我喜欢跳舞、保持身体健康,享受我的工作和社交。我有许多亚洲的朋友,而且我更喜欢亚洲的女性。我希望她是一个有吸引力,有独立的思想,并能与他人互动的人。我喜欢笑,喜欢一切充满乐趣的事,如果你也是这样那就太好了!我喜欢的女人被乐趣围绕,这才是最好的生活。我总是爱讲笑话,我希望你喜欢这样的性格。”我们很明显也可以看到用词和表达的巨大差异。
5.自我介绍。东西方广告自我介绍所用词语选择有非常大的不同。
职业与职务: 东西方征婚广告在职业职务方面的介绍有很大的不同。
中文广告中,征婚者全都提到了自己的职业,比例达到了100%。这些职业有军官、中学教师、市政府公务员、大学行政管理人员、政法工作者,等等。而职务的描述达到87%。
相比较,英文广告中只有6例提到了职业:厨师、助理护士、教师、音乐家、农民、面包师。无论男女,没有一例提到自己的职务。
外表(身高和相貌):中英文广告征婚者大都介绍自己的外表。其中,对身高的介绍中文征婚者的比例达到了100%,而这个比例在英文中只占了37%。
中文广告女性自我介绍外表用词:尊贵高雅、冰清玉洁、靓丽脱俗、清秀端庄、清纯可爱、良好的气质与修养、等等。
英文广告女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词:身材娇小、身材丰满、有吸引力、浅黑色皮肤和头发、红褐色头发、长发、卷发、深色皮肤、淡褐色眼睛、绿色眼睛,等等。中文广告男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词:儒雅俊逸、风度翩翩、相貌英俊、高大英武,等等。英文广告男性自我描述外表用词:中等身材、体格健壮、长相一般、棕色眼睛、蓝眼睛、金发、黑色短发、上唇留胡子、不留胡子,等等。
学历:在中文广告中,总共有95%介绍了自己的学历。其中,他们会指出学历有本科、大学本科、正规大学本科、名校本科、硕士和经济学硕士。英文广告中无论男女没有一例提到自己的学历。
性格的描述:中文中无论男性女性都不太注重描述自己的性格,在用语方面也比较单调。与之相反,英文中性格描述用语非常丰富。其中,英文广告中用的最多的词是真诚和诚实;其次,是开朗和诙谐;再次,是幽默。
婚姻状况:中文广告事先就分了四个部分:未婚女、离异女、未婚男、离异男。所以可以说征婚者100%介绍了自己的婚姻状况。在英文广告中,只有很少明确说明了自己的婚姻状况:单身母亲、离异母亲、单身父亲。
经济状况:
中文广告中有1/3女性提到了自己的经济状况:有住房;有私车;独居两室中文广告中男性对经济状况的描述达到了100%。用词有:收入颇丰、住房两套、有私车、豪华住宅自、购写字楼、月薪3000,等等。英文广告中男女只有1/5提到了有车有房,其它的再无提及。
兴趣爱好:在兴趣爱好方面,中英文广告有很大的不同。中文中只有一位女性提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读书旅游。男性中也只有一位说自己“爱好体育”。而英文中绝大多数(90%)的征婚者都提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这些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其中包括瑜珈、社交、跳舞、艺术、文学、有氧运动等等。还有的说喜欢“做饭”“做义工”,等等。
择偶要求:在这方面,中英文广告也表现出很大不同。
年龄要求:中文广告中,女性一般要求男性比自己年龄要大,而男性一般都要求对方比自己年龄要小,但两种都没有提到具体的年龄段限制,而是用较含糊的词汇“40左右”或“50以内”来说明。其他没有作特殊说明的基本上都是要求对方“年龄相当”。
英文广告中年龄要求比中文中更具体一些。全部都有具体的年龄数字段的描述,而且明确说明对方可以比自己年龄小,甚至可以比自己年轻8岁。
二、从中英文征婚广告中浅谈语言背后的文化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生活之中,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行为环境”。要想理解话语,归根结底要懂得说话人的整个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他还从语言的功能角度指出,语言行为和人们社会行为一样受制于社会文化。社会语言学家W.Labov也认为,“人们社会交往时,是在用语言来表达社会组织,扮演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关系,建构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不难看出,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依存于文化同时又反映文化,文化制约语言同时也依靠语言这个载体得以传承下去。
1.中国文化是一种“求稳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的。生活被“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精神所笼罩,包括家族、家庭、社会和国家乃至个人的社会地位、地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稳定。“国不能不稳”,“家不能散”的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中。一切发展之大前提是家庭、家族和社会的稳定。表现在婚姻观中就是“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征婚,目的是为了结婚,不希望有其它的目的和变故,所以征婚者一般都道:“觅„„相伴一生”或“寻„„为伴/侣”。
英语国家文化(以美国为例)是一种“求变文化”。比如,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变化意味着打破常规和不断创新,这样社会才能进步。这种变化也表现在不同形态的流动方面,包括职业、社会地位、地域等多方面的流动。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家庭危机和婚姻解体方面。西方国家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大都说明寻找某人为了“友谊(friendship)”,如果相处得愉快,也许可以“再发展(possibly more)” ,还有的说是为了“一段浪漫爱情(for romance)”。只有少数人提到“建立正式关系(for lasting relationship)”,没有一例提到“婚姻(for marriage)”。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一直都是占主导地位。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占主流地位的一直是“男权文化”。因此,在婚姻观上,中国人讲究“郎才女貌”,这一点在中文征婚广告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男性择偶时大都对女性的外貌做要求。为了达到吸引男性的目的,女性在自我介绍时用了很多这样的描写外貌的词:肤若凝脂、身材优美、面如桃花等。而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财产与事业成功与否却很少提及。与之相反,女性寻找对象时多看重对方的能力和财力,所以,男性在描述自己外貌时所用词汇远不如女性丰富。说来说去还是这几个:相貌儒雅、风度翩翩、高大英武等等。而男性在描写自己的经济状况、所拥有的财富以及自己的职业职务时却非常详细。为了证明自己的财力,很多男性这样描述自己:三室一厅,收入颇丰,私车两部,住房两套,自购写字楼,月薪5000,等等。
相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西方社会比较注重男女平等,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 boy can be President.)。”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西方女性不必依靠自己的容貌和身材去找一个她可以依附的对象,男性也不必以自己的经济和地位来吸引女性的注意。因此,在英文广告中女性很少描写自己的美貌,男性则很少描写自己的财力。
3.西方文化比较强调“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意味着自由发展,追求个性(individuality),而保持一致,顺其自然则是个体人格丧失的表现。同时个人主义也意味着不依靠别人,而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曾说,“自助者天助(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所以,英文征婚者择偶时无论男女都更多地考虑对方的兴趣爱好、性格魅力、社会交往以及享受生活等。在自我介绍时,他们描述最多最详细的也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和爱好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相比之下中文中介绍自己兴趣爱好的则屈指可数。
4.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注重伦理亲情,执着世间生活,因此中国文化求实用,注重实际生活,因而提出很多物质条件的标准;英文重浪漫,因而比较注重非物质的标准。再者,中国文化是一种“面子文化”,所以征婚者大都强调自己的优点,很少提及自己的缺点。对于“农民”、“厨师”、“面包师”这样的职业,英文征婚者可以大方地写出来,而中文征婚者则不会。
5.西方人属精确性思维,中国人则属于模糊性思维。比如,在描述对应征者的年龄要求时,中文用了很多“以内”和“左右”这类模糊词语,而英文则都是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表示。
6.崇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从一而终”的中国人尽管现在的思想观念已经比以前开放和进步了不少,但总体上来说还会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对于离婚人士尤其是女士会“另眼相看”。所以,在中文征婚广告中,特意把未婚人士和离婚人士分开来介绍。而在英文广告中出现的“同性征婚”现象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在中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出现。
五、结语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本文从多个方面对中英文的征婚广告语言进行了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同时,进一步揭示了隐藏在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虽然只是报纸上的寥寥数语,蕴涵的文化之多却令人惊叹。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和国际社会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作为英语学习和研究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对广博丰富的中国文化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应了解英美人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尽可能多地吸收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并适时适地向源语言社会介绍我们自己的文化,为两个社会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架起友好的桥梁。
一. 西方社会的发展
15世纪末,意大利文艺复兴,西班牙和法兰西建立大陆帝国,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宗教改革,土地贵族,圈地运动,纺织业,原始积累,大量的流离失所的农民,18世纪中叶之后,农民几乎不存在,英国成为西欧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科技-产业革命,瓦特,大型蒸汽机,西方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30年代,英国基本完成产业革命,法德美也都在19世纪内完成产业革命
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由此诞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大量的工业制品从英国流往美洲、亚洲和世界各地,黄金白银流向英国
1851年夏天,伦敦海德公园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英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日益受到西欧和北美的挑战,19世纪末英国的霸主地位没落了。德国与奥匈帝国相继崛起,与英法荷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争夺海外市场 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的冲突加剧,一战后,美国崛起
19世纪下半页,电气时代取代蒸汽时代,西方国家的发展更为迅猛,尤其是一战后
1929年经济危机
美国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二战之后:IMF,WB,GATT
马歇尔计划,美国联合西欧日本,与东方社会主义形成对峙,冷战隔绝由此确立
20世纪60年代,电电子时代取代电气时代
20世纪90年代,苏东解体冷战结束,美国一枝独秀,成为真正的霸主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G-7 Summit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七国为研究经济形势、协调政策而召开的首脑会议。简称G7。1975年11月由法国倡议,在巴黎召开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首脑会议。首次会议有六国首脑参加,1976年起加拿大首脑参加后变为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也应邀参加。首脑会议每年举行一次,轮流在各国召开。会议起初以讨论经济问题为主旨,自8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政治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该会议作为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首脑会议,旨在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从整体上协调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缓解内部矛盾,以维护成员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防政治中的地位。会议已形成一种制度,将继续存在下去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21世纪,俄罗斯正式加入该组织,改称西方八国首脑会议,简称G8。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PEC)
二. 西方政治格局
卢梭:主权在民,人民主权,生而平等
霍布斯,洛克契约论:人们联合起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
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法国大革命:《独立宣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 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 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为了慎重起见,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应当由于轻微和 短暂的原因而予以变更的。过去的一切经验也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是尚能忍受,人类都宁愿容忍,而无意为了本身的权益便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但是,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发生,证明政府企 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逆来顺受的情况,也是它 们现在不得不改变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当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是接连不断的伤天害理和强取豪夺的历史,这些暴行的唯一目标,就是想在这些州建立专制的暴 政。
《人权宣言》:
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以便本宣言可以经常呈现在社会各 个成员之前,使他们不断地想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便立法权的决议和行政权的决定能随时和整个政治机构的目标两相比较,从而能更加受到他们的尊重;以便公 民们今后以简单而无可争辩的原则为根据的那些要求能确保宪法与全体幸福之维护。
三. 国际格局的变迁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
一战
1925年《洛迦诺公约》
二战
冷战
20世纪:充满战争和苦难,奥斯维辛,广岛和长崎
核阴影
1993年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2001年,911事件: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四. 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19世纪,先驱卢梭
高乃依《熙德》古典主义的圭臬,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则是浪漫主义的典范。
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圣普乐当了贵族小姐朱丽和她的表妹克莱尔的家庭教师。不久,朱丽和圣普乐相爱了,但遭到她父亲的反对,因为他 已经将她许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圣普乐被迫与朱丽分离。朱丽在父亲的恳求下结了婚,成为贤妻良母,她把自己与圣普乐得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得到沃尔玛的 理解,他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圣普乐周游了世界,6年后重新见到朱丽,他虽然想同朱丽鸳梦重温,但朱丽没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儿子,染 病不起,临死时希望圣普乐照顾她的一家,并与克莱尔结婚。圣普乐答应照顾她的家人,却拒绝和克莱尔结婚。
崇尚真实情感,贬抑矫饰理性
消极浪漫主义: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
积极浪漫主义:歌德,席勒,雪莱,拜伦,雨果,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奴役压迫和暴虐
浪漫主义的复杂性
基本特点:用自由和美感代替义务和功利,用情感的权威代替理性的权威,用个人的理想代替国家的立场
19世纪,30,40年代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
代表: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海涅,果戈理和屠格涅夫
现实主义不只是文学思潮,也是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表现了崇高的理想精神,19世纪的现实主义则表达了深沉的批判意识,20世纪的文艺则充满了解构与荒诞的风格
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垮掉的一派
1945年之前主要是现代主义,之后则是后现代主义,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消费文化,互联网文化,宗教道德
科技与经济的成就,思想与家园的迷失
海德格尔:人的沉沦
一、填空:
1、绚丽多姿的希腊神话是不同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其中主要是()世界神话与北方印欧语世界神话融合的结果。
2、希腊神话中的三代神王分别是()。
3.关于希腊神话与传说的最著名的史诗是荷马的()和()。
4、而对众神的源流谱系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则是赫西俄德的()。 5.、在希腊神话中,真正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决定性力量是潜藏在诸神背后的()。
6、.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典型地表现在(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悲剧故事中。
7、希腊宗教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的自然崇拜和明朗的感觉主义,而整个希腊文化 的个性特征就是()。
8、与奥林匹斯神话相对立的希腊民间神秘祭叫做()。
9、西方的历史之父是(),悲剧之父是(),哲学之父是()。
10、在希腊城邦时期因其思想的超越性而殉道、并且成为后来整个西方文化的“圣人”的 是();
1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12、希腊哲学和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13、在罗马的早期扩张中,罗马与它在地中海地区的头号劲敌(.)进行了三次艰苦的战争,这些战争被称为()战争。
14、罗马共和国末期,骑士集团结成了反对罗马元老院的“前三头同盟”,该同盟的缔结者是
()、()和();
15、罗马历史上的“后三头同盟”是指()、()和()之间的同盟。
16、公元313年,罗马皇帝()颁布了《米兰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取得了合法地位。325年,在他的主持下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会议,即()。
17、.基督教虽然脱胎于犹太教,但是二者在文化特点上却迥然而异,一般说来,犹太教拘泥于外在的(),而基督教更侧重内在的()。
18、从弥赛亚运动的末世论到()的发展,是基督教最终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的重要标志。
19、《圣经》中的“旧约”是指()在西乃山上代表全体犹太人与上帝所订立的和约。
20、“新约”则是指()在十字架上代表全人类与上帝所订立的和约。
21、柏拉图关于()与感觉世界二元对立的思想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22、柏拉图之后,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影响最大的两个非基督教哲学家是()和()。
23、在中世纪中期提出了著名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是()
24、基督教早期修道运动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25、中世纪基督教社会在文化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和()。
26、狭义的“基督教”概念仅指新教,广义的“基督教”概念则包括()、()和()。
27、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的侵占(),大量的希腊文化遗产重新流归西方基督教世界,从而引发了一场重大的文化革命。
28、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腾贝格大教堂前贴出的(《》)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29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是指()、()和()。
30、.马丁·路德神学思想的核心是()。
31、《乌托邦》一书的作者是()。
32、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33、人文主义宣扬()反对()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34、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35、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是最负著名的()。
36、公元前264~前146年古代罗马与()之间的 3次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
37、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38、人文主义宣扬(),反对(),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39、犹太教的《圣经》,又称(《》)40、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美神是(),酒神是()。
41、十三世纪最杰出的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是()。
42、法兰克封建化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43、在“黑暗时代”末期对杂乱无章的希腊神话传说进行编纂整理工作的两位重要人物是()和()。
44、公元800年()建立标志着黑暗时代的结束,并曾出现了所谓的“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
45、基督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和后期的()
46、基督教培育的()对近代法国上流社会的行为方式产生的巨大的影响47、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的国家主义是新兴的和民族主义的。
48、科学理性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两个重要信念是()和()
49、()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对自在之物与现象的划分将上帝灵魂等自在之物逐出了认识论的领域。
50、()的小说《新爱洛伊丝》成为浪漫主义的典范。
二、选择
1、公元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率领3 000亲兵在兰斯接受洗礼,宣誓加入
A.伊斯兰教B.东正教C.基督教D.天主教
2.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蛮族纷纷在各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其中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
A.查理·马特B.克洛维C.格里高利
3.公元782年,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在何战役之中击溃阿拉伯军队,使其退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结束了阿拉伯人的大规模对外征服活动?
A.克勒西战役B.哈斯丁斯战役C.普瓦提埃战役
4.王权衰落,宫相篡权的“懒王时期”出现在A.加洛林王朝B.金雀花王朝C.诺曼王朝D.墨洛温王朝
5.查理曼帝国时代,查理大帝为了获得大封建主的支持,不得不通过敕封的形式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权让与封建主在其领域内独立行使,这就使得更多封建领地成为国中之国,这种敕封的权力被称为
A.特恩权B.管辖权C.豁免权D.行政权
6.公元751年,法兰克宫相矮子丕平在教皇的帮助下当上了国王,结束了旧的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建立了
A.多铎王朝B.波旁王朝C.金雀花王朝D.加洛林王朝
7.在《凡尔登条约》中得到地理划分大致与现在意大利地区一致的是
A.虔诚者路易B.秃头查理C.洛塔尔D.日耳曼路易
8.哪位加洛林皇帝在位时期重视文化教育,设立学校·派人搜集和抄写了大量的古典文献,被后世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A.查理曼B.丕平C.查理·马特D.卡罗曼
9.公元843年,路易一世诸子订立的瓜分法兰克王国的《凡尔登条约》。其中哪一国家在订立条约之时使用的语言是罗曼语?
A.西班牙B.意大利C.德意志D.法兰西
10.在中世纪西欧,在广义上,凡是能以马匹装备为封主参战并接受册封者都可称为
A.爵士B.扈从C.骑士D.贵族
11.9-13世纪是西欧封建庄园的兴盛时期,典型的庄园采用哪一种剥削方式?
A.实物地租B.劳役地租C.货币地租D.农奴
12.中古时期的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流传的英雄事迹和口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著名的德国作品是
A.《尼伯龙根之歌》B.《熙德之歌》C.《罗兰之歌》D.《贝奥武普》
13.11世纪时期.欧洲著名的克吕尼运动的实质是
A.教会与世俗统治者之间因权力引发的矛盾
B.教会自身的改革
C.神学理论发展所带来的教会实践的进化
D.部分圣徒事迹的感染
14.1054年,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基督教教会和以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正式决裂。决裂后的西部教会以罗马教会为首,称为
A.新教B.希腊东正教C.加尔文教D.罗马公教
15.中世纪西欧的建筑主要以什么建筑风格的教堂为主?
A.罗马式B.巴洛克式C.洛可可式
16.1066年成功实现对英格兰的“诺曼征服”的是
A.亨利二世B.“血腥玛丽”C.威廉一世D.亨利一世
17.西欧向封建社会过渡有不同的途径,即综合式与跨越式,那么以下不属于综合式的是
A.英国B.法兰克C.勃艮第18.公元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同教皇进行斗争并召开三级会议的法国国王是
A.菲利普四世B.腓力二世C.路易九世D.查理一世
19.中古西欧正规的书面语言是什么?
A.高地德语B.列托罗曼斯语C.希腊语D.拉丁语
20.城市兴起后,文化教育开始摆脱教会的垄断,出现了城市学校,欧洲的第一所大学是
A.牛津大学B.巴黎大学C.剑桥大学D.博洛尼亚大学
21.下列哪一个市集不属于中世纪欧洲的著名市集?
A.香槟市集B.布鲁日市集C.法兰克福市集D.安特卫普市集
22.发动十字军东侵的罪魁祸首是
A.西欧封建主B.罗马教廷C.意大利城市D.骑士
23.公元11~18世纪西欧十字军东侵以解放圣地作为借口,那么所谓的圣地是指
A.大马士革B.君士坦丁堡C.耶路撒冷d.阿克
24.1358年.法国爆发了什么起义,这场运动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势力,有利于促成法国的统一?
A.瓦特·泰勒起义B.扎克雷起义C.梳毛工起义D.骑士暴动
25.在14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了两个鲜明不同的独立“异端”,其中的一个是以谁为代表的农民平民派?
A.威克里夫B.约翰·保尔C.悉加列利D.彼得·华尔多
26.英法百年战争之中的哪一战役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实际上结束了封建骑士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A.阿让库尔战役B.哈斯丁斯战役C.克勒西战役D.玫瑰战争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加尔文主义?
2、什么是 “郁金香”之义?
3、简述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
4、简述什么是人文主义?
5、简述什么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
6、简述什么是弥赛亚运动?
7、埃斯库罗斯对希腊悲剧的重大贡献是什么?代表作是?
8.什么是丕平献土?
9.什么是采邑制度?
10.什么是盾牌钱(兵役代替税)?
11.法兰克王国 ?
12.简述什么是凡尔登条约?
13.简述查理·马特改革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14.简述克洛维在任期间的统治措施.15.简述查理大帝和他的帝国的历史地位。
16.简述中世纪西欧的骑士制度。
17.简述天主教中七项圣礼。
18.简述基督教在西欧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19.简述什么是阿维农之囚?
20.简述中古德意志的政治特点。
21.简述诺曼征服后英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22.简述什么是汉萨同盟?
23.简述地中海贸易区的形成及特点。
24.如何理解中世纪西欧的议会制度?
儒家思想影响了我国2300多年的封建历史, 一直是作为统治思想而存在。“三纲五常”等思想与影响根深蒂固, 等级制度鲜明。
老马出生于传统伦理深厚、尊卑等级森严的旧中国,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即使身处现代气息浓厚、鼓吹自由、追求自由的伦敦, 他并没有“与时俱进”, 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与权威, 以展示自己高人一等的优越性。作为年轻人的小马, 相比较于他的父亲老马来说, 头脑灵活, 能力也更强, 愿意主动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 可老马“父为子纲”的指挥棒常常在提醒他“别忘了, 我是你爸爸。”而在自己的店员李子荣面前, 自己作为“老板”“掌柜”的身份表现得更为粗暴、直接, 处处表现自己“应有的”优越性。使唤自己的“伙计”李子荣端茶倒水, 鞍前马后地伺候自己。事实上, 李子荣在适应西方现代文明、做生意方面肯定比马氏父子要优秀。他想改善经营, 可老马却是有意无意提醒他“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 他不能容忍自己的伙计来挑战自己作为“主人”的身份。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三纲五常”的等级思想对于社会稳定与秩序维护确实有它的功用, 可是, 到了二十世纪的初期, 它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反而在许多方面成为绊脚石, 成为了国民性的糟粕, 禁锢了人性。
当时的英国, 已经过了启蒙思想的洗礼, 在“天赋人权”“自由与平等”思想的影响下, 人和人之间完全平等, 没有尊卑之分。在《二马》一文中, 为表现和刻画当时英国和中国在等级观念方面的巨大差异, 老舍对北京和伦敦街头进行了比较性的描述:“……在北京的时候, 坐上汽车, 巡警把人马全挡住, 专叫汽车飞过去, 多么出风头, 带官派!这里, 在伦敦, 大巡警把手一伸, 车全站住, 连国务总理的车都得站住, 鬼子嘛, 不懂得尊卑上下!”
二、羞于提及金钱、迷恋官位与积极、主动对于金钱的追求
“仕农工商”“学而优则仕”“刑不上大夫”这些思想都表现出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文化, 这种思想与逻辑在老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虽靠做生意的哥哥接济, 却从心眼里看不起生意人。他没有做到“封妻荫子”, 觉得对不起死去的妻子;他续弦也希望是官老爷的女儿;他不能理解温都太太没有嫁给做官的丈夫;对于马威读书, 他的出发点是“念政治, 回国后做个官儿什么的, 来头大一点。”当李子荣拿出账簿和文书与自己的老板对账时, 老马觉得不能理解、非常的难为情。他不能理解李子荣在金钱上的要求与想法“喝茶是个人的事, 不能由公账上开销”“人情是人情, 买卖是买卖”。在他的操持下, 把哥哥辛苦撑起来的古玩店快要经营不下去了。而在小说中所塑造的年青一代小马和李子荣, 已然没有老马的那种“官瘾”, 慢慢与西方文化接轨, 认为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金钱对于人的吸引力更强。店员李子荣非常佩服英国人的挣钱能力:“你看伊太太那个家伙, 她也挣三四百一年;你看玛力……你看亚历山大那个野腔无调……你看博物院的林肯……”。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 在市场的导向下, 老百姓有比较理性的金钱观, 他们追求物质生活、重视并积极主动追求金钱, 温都太太不能理解小马每次看电影时都抢着为玛力买电影票, 她与女儿在金钱方面毫不含糊、算得清晰明了, 甚至她对死去的丈夫都有些许的“期待”:“若战死在战场, 为国捐躯, 她还可得份儿抚恤金。”在当时的英国社会,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都至少会在形式上表现出公平交易, 尽量不占别人的便宜。
三、爱情婚姻上的男权至上与男女平等
爱情是文学作品最主要的创作源泉之一。在封建社会时期, 中国男人一直处于社会和家庭的主导地位, “夫为妻纲”就很能说明女人在爱情婚姻上的从属地位, 诗歌创作中大量怨妇诗的出现也能真实表现女人的地位及内心世界。在男权至上的大氛围下, 女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在老舍先生旅居英国时期, 中国的国门早已被西方强制性打开, 某种程度上西方新的思潮有所影响, 相比较于以前中国女人的地位有做提升。可老马, 封建的毒瘤依然深深影响着他, 支配着他的意识与日常表现。在他的世界, 女人是附属品, 在他的心目中是永远不可能平等存在。他可能从没有考虑自己的妻子生前需要什么、在乎什么, 他没有想也不必多想。当妻子去世之后, 他的愧疚点却是“结婚一场, 并没有给夫人弄个皇封官诰, 这有多么对不起死去的灵魂!”
而当时的英国, 在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 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 女人的地位得以大大提升。在婚姻、爱情方面, 女权崛起, 男女平等已非常清晰明了。在小说《二马》中, 作者老舍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凯瑟琳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她集中表现了新时期女性的品质与追求:她有独立的意识与人格, 不愿意依附男人而生存;她敢于挑战与质疑, 要求“打破婚姻、宗教;不要狭窄的爱国;不要贵族式的待议政治。”在爱情方面, 她不需要循规蹈矩式世俗的安排, 她不希望被限制与束缚。只要她爱, 她可以奋不顾身与心爱的他住在一起, 她不想随他姓, 她不需要戴戒子, 也不想去教堂摸《圣经》。
当时的中英两国文化差异明显, 可在老舍旅英小说中却塑造了跨文化爱情的可能。老马想法设法赢得房东温都太太的爱意, 马威“静悄悄而羞答答”地爱上了玛力。这说明爱情在人性上的某些共通性, 但是, 当时社会的现实注定了他们之间爱情悲剧性的收场:马威的爱情, 虽然他愿意积极主动地改造还是被英国社会拒之门外;温都太太和女儿玛力在“爱情就是有国界”的现实面前无奈地放弃。
四、闲适愚昧的慢生活与拼搏科学的快节奏
“闭关锁国”的“大国梦”, 使中国不断被拉开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差距, 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到了二十世纪初依旧是那样的愚昧, 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作为旧式典型中国人的老马表现尤甚, 他将自己的挫折与不幸都归咎于风水与迷信。哥哥的古玩店在他的经营下日渐惨淡, 他怪罪于教堂的塔尖把风水都夺取了, 后悔没有带一本算命的书来英国。早上遇见一个英国妇人他觉得丧气, 甚至他觉得娶外国寡妇比中国寡妇在命理方面对自己要好。在迷信的同时, 他也根本就没有跟上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 他生活在自己的步调。他没有心思去尽力经营哥哥留给自己的古玩店, 而是成为“伦敦的第一个闲人”。他“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不出门”, 他把自己老年的幸福全寄托于儿子身上, “等马威学成了, 再享几天福, 当几天老爷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古玩店快要倒闭, 他没有想着去振作, 而选择将店面一卖了之。
而当时的英国, 工业文明高度发达, 科学的意识与思维已经深深地影响到现世的每一个人, 影响到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英国少女凯瑟琳说:“人生, 据我看, 只有两件快活事:用自己的知识, 获得知识!”伦敦城的安排全仗着科学的安排“电气的利用, 新建筑学的方法, 花木的保护法, 道路的布置, 全是科学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生活在英国社会的人, 为了生存竞争的需要, 他们勤劳拼搏、积极进取, 不能也不愿选择闲适的生活。六十多岁的伊牧师还在积极准备写东西文化比较的书;七十多岁的大学教授还经常光顾老马的古玩店, “贵东西买了存着, 贱东西买了用来做化学分析”;温都姑娘学着卖帽子。这些人所表现的一切老马是无法理解的。
关键词:室内设计;中西方风格;文化结合;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物质富裕的同时,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上,确切的说是艺术品味的追求,这些可以从居住的家庭室内装修及装修设计等方面体现出来,也就是室内设计的风格。室内设计中,融入西方元素,实现中西合璧,也是较常见的设计方式。
一、室内设计的概念
建筑学中对“室内设计”的定义是,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功能、技术、艺术的综合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生产或生活)、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和造型艺术、人体工程学等知识,创造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使用和审美需求。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室内设计和空间组合,室内表面艺术处理,以及室内家具、灯具、陈设的造型和布置等。
这是建筑学中的定义,其实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定义。因为,室内设计从设计的角度分析,设计要与时俱进,也就是俗话说的“跟潮流”。设计是一个动态概念,是在不断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室内设计内在行为和概念,其实是一种艺术,一种室现实内涵与历史生成的艺术体现。特别是在文化信息交流迅速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结合,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设计艺术演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室内设计起步较晚。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行业设计技术,在人类的很早时期就已初见端倪,但由于诸多的原因,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性、整体性、完整性的理论体系。随着环境保护日趋提上日程,室内设计的核心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低碳、环保”等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体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密切关系。
室内设计一开始并未单列出来,它是属于建筑领域的范畴。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物质条件满足的同时,追求精神文化享受成了一种潮流,生活环境受室内设计理念、设计水平的影响,有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室内设计这一行业,也逐渐脱离了建筑的范畴,演变成了自己独有的一派。室内设计制度,也在逐渐的规范、健全、完善,从设计制度、设计操作,逐渐与国际缩小差距,并实现真正意上的接轨。
三、室内设计中中西方文化结合现状
纵观我国的建筑历史,其文化根源深远,但是室内设计概念的真正形成,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国的室内设计发展历程极为坎坷,最初,国人追求的是西方文化室内设计理念,后来,演变成民族特色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结合,再到现在的“低碳,环保”。室内设计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有多元性,有复合性,有民族性,也有艺术性等多种呈现形成特点。
(一)室内设计中西文化结合起因
早在明、清时期,很多建筑的主旋律都是中西方文化元素融合。在那一时期,欧洲的传教士、对中国的派出留学生,甚至后来的侵略者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近代的华人出国留学人数增多,学习西方,结合中方文化等,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厚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建筑设计的理念,建筑设计的风格,还有建筑的室内设计上。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有的甚至产生了崇拜,国内的设计者们对欧式风格,也表现的越来越陶醉。这种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也可以找到踪迹,如北方城市的一些欧式建筑,还有一些室内的欧式设计等都说明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室内设计影响是深远的。
(二)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特点
中国明、清时期的华丽繁褥,意大利的洛可可独特的不对称美,这是不谋而合的,原因是中西方在这点上有相同的审美情趣,但是这种风格的相似,是源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历史背景。这在中西方文化的结合特点上更能体现出来。
1.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中国的室内设计,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基本是参照着西方的设计风格完成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人们的生活品质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个性与潮流的追求越来越大。因此,我国的室内设计的风格,不能仅仅停留在参照或者照搬西方设计风格,而是在其中符合时宜的加入了多民族化元素,其结果就顺利成章的形成了多元化室内设计风格,这种多元化为一体的设计风格,在未来的发展上会渗入更多的民族特色,有中方的,有西方的,这种多元化的设计风格正好满足了人们个性与潮流的追求愿望。
2.中西文化结合的差异性。从西方建筑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影响是深远的,因为至今西方的建筑设计中透露着中世纪的古典元素。这种影响同样在中国近现代的室内设计中存在。其实,最初在中国的设计中出现的中世纪元素都是最原始的形式。最后随着演变和发展才有了今天中西结合,但是又有差异性,这主要体现在设计的材料和工艺,还有设计的形式和空间纬度方面。例如,门窗的设计样式、地面的图案装饰、建筑结构的裸露还有家具制作、摆放等多方面的差异与共存。门窗有原来传统的四方形逐渐发展到带有尖角、棱角搭配的中式特别风格。地面的图案装饰设计是由西方的大理石与具有中方传统吉祥纹图案结合。空间情感上的表达,也逐渐趋于稳定与平衡。空间布局上多见对称形式,家具的制作、摆放,也多为对称。另外,界面的装饰上也体现着西方中世纪的元素。中国的传统室内设计是对室内各个界面的修饰,是平面化的,空间意识弱或者无空间意识。例如,彩色玻璃的镶嵌画、马塞克壁画和镶嵌画等这些都走进了中国的近代室内设计中。
四、中西文化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西方文化的本土转化
室内设计中,中西文化结合的过程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和糅合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注重设计的原创性、多样性、文化性,还有重要的实用性。要综合运用建筑学、设计学、美学等各文化元素的特点,将西方文化的经验和结晶转化为本土的艺术风格。室内设计从建筑学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了一门独立学科。它承担着多方的责任。因为室内设计理念无论是西方的,还是本土的,都是为了延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享受模式,是从专业的机能设计、技术设计向艺术方向转化。这一过程中,融合着设计的至高理念,也结合着中西的文化,注重着陆于实用性,生根于本土。
(二)中方文化的合理糅合
未来室内设计理念和风格的发展中,中西文文化结合的生长点会更高。随着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密切复杂,中西文化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也促使西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按捺不住的热情,出现了鲜为少有的中国热。对中国的好奇,对中国的历史的探索热情,促使了西方对中国这个异国情调关注,马可波罗的“中国遍地是黄金”,都是对古典中国的兴趣体现。中国的特色服饰、特色设计等多种的特色风格吸引了西方人的眼球,实现了他们一睹为快的强烈愿望,中西文化的结合和交流将成为主流,这种具有历时性的文化基础,奠定了西方建筑文化、文明的艺术新时代,巧妙的借助东方的先进文明,结合自身的交流融合,最终超越了自我。这种西方崇尚中国风的理念和狂热,也必然会刺激中国的室内设计者们的灵感,促使风格迥异的设计理念向着绿色设计、中国实用式设计的方向转变,这就对中西文化结合的结合点、生长点提出了更高的要去。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国际之间竞争与合作交流也日趋突出,中国的室内设计理念逐渐得到世界认可和发展。中西方文化的结合是经过多种文化思潮的融合、消解,并将最终体现在室内设计风格之中。这也是社会文化大繁荣背景下,人们的文化素养、生活品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方海著.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张国刚、吴莉苇著.中西文化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林永匡著.民国居住文化通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张永和.非常建筑[[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赖德霖著.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倪建林著.中西设计艺术比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