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文化(精选8篇)
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人民有着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人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文化风俗差异
1、家庭方面。
中国人习惯于几代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即使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而在西方,一般是小家庭,子女成年,必须离家自食其力,结婚后一般与父母分开居住。即使儿女与父母同住,彼此之间关系平等,不依赖父母。
2、孝敬父母方面。
中国人认为,在生活上关照、侍奉父母是必须的。西方人虽然也热爱、尊敬、关心父母,但是并不像我们那样,过问父母的饮食起居。他们认为,父母有父母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彼此互相尊重就够了,过多嘘寒问暖,有干涉隐私之嫌。
3、对父母的称呼有差异。
在德国、瑞士等西方国家,孩子可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中国
礼仪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人则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不礼貌的
文化差异
1、对待赞美
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
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
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我们一向有“子不言父名”之讳。
关键词:文化背景,价值观,平等,个体
一、由文化的背景影响的文化不同
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思想, 道教和其他的观念学。当发展的不同观念彼此碰撞时, 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起来。然后孔子思想变成中国哲学系统的基石。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仁是什么?仁有各种不同地翻译如仁慈, 善意和人性。简而言之, 仁意谓爱。它已经形成而且成形为中国的文明而且发挥极深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二千年来作用在了几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类。
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由不同价值引起的
中国价值的观念是时常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被放在有方价值的反对派之内。因此, 决定于人们如何定义西方价值。现代的西方价值系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开始, 而且把它说成是社会的基准.通常的在那期间欧洲人遵守这个价值。西方价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中国价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关系。孔子思想的原则在人类关系的道德个性中是发现为孔子为他的疾病和邪恶提供了解决。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的五关系:统治者-部长, 父亲-儿子, 丈夫-妻子, 年长者-弟弟和朋友-朋友。这被解释为应该有爱在父亲和儿子, 在统治者和部长之间应该有正直责任感, 区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间注意行为, 在朋友之间应该有信心。"在封建制度超过二千年期间, 统治阶层用这关样的关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个阶级社会。在这种社会中, 一个部长要忠贞他的统治者, 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尊敬。结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没有平等。
不同于中国的是, 在文艺复兴方面时期的英国, 人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而且强调现在生活的重要, 他们宣述男人不只有权利的拥有者, 完美人的信念充满他们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运行奇迹.这是人性的基本。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提及教义, 个体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重视的东西。大多数的西方人相信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应该被辨认出而且承认。因此, 一不能够不了解个人主义的人不能包罗万象西方人和他们的民族。由对个人主义的认识, 我们能了解西方人如何定义家庭, 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的成就.在基督教传统中, 个体对社会和上帝是重要的.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已经被传递下来。因此, 对西方人, 个人主义不是自私。他们强调个人主义如此的很多以致于他们相信无法示范个人主义的人一定有毛病。他们喜欢句子"天助自助者。"然而对中国人, ”个人主义”那个字如自我主义一样的贬义, 因为表现出自私。在传统的中国信念和在孔子思想中, 集体主义被感激。个人主义强调合作, 在团体成员或个别成员之中成功是由于一个单位, 一个组织或一个社区的职员集体努力的结晶。个别利益为集体利益的牺牲被中国人高度称赞。
四、西方家庭主张平等
丈夫和妻子通常有平等的发言权, 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 在孩子的问题上, 也有一张选票的时候。家庭成员被视为朋友和他们每日的生活是平等。在西方人中, 大多数的老人不和他们的孩子或亲戚居住在一起。如果在金钱充足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居住或他们将会在其他的老人居住的地方中买房子或公寓。因为年轻人代表希望, 能帮助他们制造一些方面的积极改变生活。因为他们将得不到老人的荣誉, 尊敬或注意, 所以他们不喜欢变老。在中国情形是不同的, 哪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 家庭成员容易一起居住, 而且年轻者应该尊敬和服从老人。因为人相信一个老人是明智的充满经验的人, 通常, 老人接受荣誉, 特权和满足。家庭成员支持仰赖彼此, 他们要将忠贞展示给家庭成员看而且示范有品德的行为, 以免全部家庭成员丢脸。"脸"的意义应该关于增益家庭的社会地位的损失看, 不仅仅个体。那是说中国文化有个体的生活和行为性质更强调集体的质量。一般而言, 华人跟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较强壮家族感荣誉。
五、民族主义
第五个理由是民族主义。因为远古的中国, 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地。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地。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 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 人们能了解什么。
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的感觉时候, 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在西方人中的时候, 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然而, 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参考文献
[1]《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杨平泽著国外外语教学1995 (1)
[2]《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陈舒著国外外语教学1997 (2)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因文化差异,各国对礼仪的理解各有差异,送礼的习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仁、仪、礼、智、信”,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随之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西方社会,作为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的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 “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 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比分析
(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 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开张庆贺等,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送钱则较为普遍,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但中国人不太注重礼物的包装,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包装也给予了更多关注。
西方国家在礼品的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讲究,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块手表,一些房间的装饰物,纪念品,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礼物。但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都要经过精心的包装。
四、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質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一)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价值维度之一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中国人重“礼”,崇尚“礼尚往来”,希望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维系或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往来和情感联结, 从而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西方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文化模式里松散的个人,相对独立于集体,对集体的依赖性较小,并把自己的利益和自我实现放在群体之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建立群体关系,所以送礼的场合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二)面子观。
说到“面子”,Larry曾定义过“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在中国,“面子”是构成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尽量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全面子”。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如果送的礼物太便宜了不但丢了自己的面子,还得罪了别人。
在西方,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本身,人际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因此,送礼更多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喜爱和肯定,并不十分关乎礼物的价格和双方的面子。
五、结论
总之,“送礼”这一日常交际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是生活中人际交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与送礼相关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生活中跨文化交往的增多,理解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6.
[2]王爱英.中西交际差异对礼仪的影响[J].公关世界,2006,(7):54.
[3]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2008,(4):47-48.
[4]Larry A.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104
[5]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51. (编辑郑云东)
财管09-13班
宋佳
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 论文摘要 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 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 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 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 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 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礼仪进行简单 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 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 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 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 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 15 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
叉。到 18 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 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 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 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 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 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 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 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 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 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 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 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 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 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笔者特别提示西餐入座礼仪: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 足。不可在进餐时中途退席(如有事确需离开应向左右的客人小声打招呼)用餐时。坐姿端正,背挺直,脖子伸长。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记得要抬头挺 胸着吃,在把面前的食物送进口中时,要以食物就口,而非弯下腰以口去就食物。
三、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西方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 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 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 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 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 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 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 再回答。
四、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 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多多包涵” “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西方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 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 家” 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交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如在宴席上西方人 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来替代 toilet,如: “Where can I wash my hand?”“I wonder if I could go somewhere.”“ Can I add some powder?”等。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 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 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五、结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类膳食結构开始发生变化,中西方餐具开始出现不同。不同的餐具代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宗教和不同的饮食习惯。我们吃东西时往往不会去在意餐具,目前很多学者在大量研究中西方餐桌礼仪及相关文化,却忽视了餐具文化本身的吸引力。餐具的外观可以展示的流行元素。它的发展可以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餐具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和饮食文化的发展需要。从饮食文化和世界上餐具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是不同的。我们研究餐具文化可以感受这种不同,有利于中西方交流。
一、中国和西方国家餐具的差异
1、中国的筷子
在中国,人们主要的餐具是筷子和勺。筷子只是两个小棍子,但人们可以用来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在古代,筷子不仅是一种餐具,也是占卜的工具。
据《礼记》记载,人们在先秦时代是直接用手吃饭的。之后,由于人们无法用手直接烧烤食物,竹子成为架烤食物和翻转食物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聪明的祖先逐渐学会了将竹子切成细条,这便是筷子的雏形。
2、西方的刀叉
在西方国家,刀叉是人们的主要餐具。西方国家使用刀叉的历史大约有45个世纪。西方餐具通常是刀叉一套,与简单的用筷子相比,刀叉具有更多功能,有着细致的分工,通常人们用刀切割,用叉子吃。
刀叉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餐具,出现比筷子更晚。西方餐具的最初起源是与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相关的。为了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他们必须学会充分利用锋利的狩猎工具。生肉通常比较大块,因此切割和饮食的过程十分依赖于锋利的工具。
3、中国餐具筷子的使用
在中国,在你吃食物之前,筷子应该放在碗的右边,吃完后需将筷子放在碗的中间。除了左撇子,人们通常用右手使用筷子。
4、西方餐具刀叉的使用
在西方国家,食物应放在左边,餐具应放在右边,叉应该放在托盘的左边,刀应该放在托盘的右边,勺子应该放在托盘的前面。当你吃饭时,左手拿叉右手执刀。当你进食完毕,最好将刀和叉横放在托盘上。
二、中西方餐具文化不同的原因
1、不同类型的食物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西亚成为农业的发源地,开始发展畜牧业,并开始种植小麦。随着栽培技术的发展,西亚的人们饮逐渐形成以肉和面包为主食的饮食习惯。至于西方大陆,由于贫瘠的土地不能种植大米,人们只能饲养牛羊,所以肉变成了主要的食物,西亚的面包成为了次要食物。西方国家的人们都以游牧和航海业为生,形成了渔业和狩猎为主的产业结构。不同的食物结构导致吃食物的方式不同。刀和叉成为了西亚和西方国家主要的餐具。
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围绕长江与黄河衍生的两种文化形成了以耕种和渔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由于耕种比捕鱼更有保障,蔬菜成为中国主要的食物而主要餐具为筷子。
2、不同的饮食观念
中国更加注重色、香和味,以及享受食物的感觉。只要是美味,营养是次要的。这种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主人通常宁愿说“希望这些菜合您的口味。”而不是“希望这些菜的营养适合您。”
而西方国家的人们更加注重营养的搭配和吸收。他们的饮食是为了生存和健康,所以他们吃大块的肉、整鸡和“硬”的食物,不会过分强调味道。如西方人吃血牛排,大白鱼、津津有味地生吃蔬菜,而中国人几乎不能忍受这样的食物,觉得难以下咽。
3、不同的饮食方式
中国古人提倡“食不言,寝不语”,这是完全不同于在中国餐桌上的活跃氛围了。中国人喜欢聚餐,所有的人餐桌面前坐一桌,一起吃饭、交谈,而将筷子作为餐具很容易与他人分享食物,这种方式也显示中国“和谐”的思想。
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以独立的方式进食,使用自己的餐具来吃,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子和餐具,更健康和卫生。这种饮食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在西方国家就餐氛围也比中国人更安静,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如果你想跟你的邻座交谈,你需要降低分贝。
三、中西方餐具文化不同的价值观
1、 集体主义
中国的价值观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强调集体是主要的价值,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意识服从集体意识。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儒家思想一直备受推崇。它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信”,鼓励人们坚持“中庸之道”,与他人和谐相处,都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筷子不同于刀叉,不是用于切割,与刀叉相比不具有强烈的攻击性,这也体现了“和”的思想。
在吃饭的过程中需要筷子和手指的协调与合作,强调了整体的作用。同时,中国的用餐方式也受筷子的影响,通常是家里的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用餐,看似简单的吃饭过程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集体主义。
2、个人主义
对于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一词最先源自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根源——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7和18世纪欧洲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它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它强调尊重个性的个体差异,理解和宽容。
由于个人主义意识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人更注重自己。就像用餐,在西方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子,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就餐氛围比中国更自由。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名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促进饮食的形成,饮食反映出各国的文化。
餐桌文化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餐桌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有“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之说,今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俗语。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节日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他们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实事求是,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他们认为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名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关键词:送礼,礼仪,文化差异
一、前言
众所周知, 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 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因文化差异, 各国对礼仪的理解各有差异, 送礼的习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 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 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 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 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 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 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仁、仪、礼、智、信”, 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它的影响深远, 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随之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 非礼也”, “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西方社会, 作为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 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的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 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 在日常交际中它“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 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 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 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 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 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 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比分析
1、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 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 日常亲朋, 邻里间走动, 托人办事或答谢等, 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 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长辈或老年人, 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 开张庆贺等, 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 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 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 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 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2、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 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 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 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 送钱则较为普遍, 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但中国人不太注重礼物的包装,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们对包装也给予了更多关注。
西方国家在礼品的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讲究, 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 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 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 一瓶酒, 一盒巧克力, 一块手表, 一些房间的装饰物, 纪念品, 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礼物。但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 无论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都要经过精心的包装。
3、送礼方式
中国人在挑选礼物前一般都根据具体的场合和情况仔细斟酌, 然后精心挑选, 送出礼物时一般双手奉上, 而且即使所选礼物价格不菲, 他们也会谦虚地说“小小礼物, 不成敬意”, 或“我随便挑的, 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欢”等。拜访他人时有的人甚至一声不吭, 随便找一个地方把礼物放下, 待最后人走了, 主人才惊奇地发现礼物。
相反, “西方人把礼物献给对方时, 即使是很小的礼物, 人们一般也要描述他的礼物很好, 自己觉得很别致, 很适合对方, 甚至告诉对方自己是如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千挑万选买来的, 希望对方也能喜欢。”
4、受礼方式
中国人在看到对方为自己准备的礼物时一般不会喜形于色, 在收下礼物前出于礼貌, 往往会客气的推辞再三并客气地说“看你太见外了!”“让你破费了!”之类的话以表明自己并不在意对方送不送礼物, 重要的是双方的情谊。即使收下礼物后他们也不会立即打开看, 而是把礼物放在一边, 然后热情招待客人, 一般等客人离开后才打开看。
西方人送礼时一般期望接收礼物的人当面打开, 希望看到对方收到礼物时的愉快心情。因此西方人总是非常热情、愉快地收下礼物, 然后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 与对方一同分享自己的惊喜和快乐, 同时会真诚地说“Thank you!It is the best gift!或“how thoughtful of you!”等。
5、与送礼相关的禁忌
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中西方在送礼的禁忌上也存在着差异。
(1) 宗教。“宗教根植于文化之中, 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它的教义和信条也规约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信仰基督教的人在包装礼品时忌讳把丝带系成十字交叉状。在伊斯兰国家不要送任何与女人的图像有关的物品, 也不能送酒和猪肉制品。又如, 在印度, 印度教视牛为神灵, 送牛皮制品给人是犯忌的。
(2) 数字。在中国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此日常交际中的礼物往来或碰到喜事时所送的礼物一般都“好双忌单”, 但是数字“四”因与汉字“死”的发音相似, 被视为很不吉利。而在西方国家, “十三”是非常不吉利的数字, 人们常把它与厄运联系在一起;此外星期“五”也是应该尽量避开的, 特别如果哪个月“十三”号恰逢星期五的话尤其不吉利。
(3) 颜色。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会被赋予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在中国, 红色是一种非常吉祥的颜色, 它代表了欢乐、好运、祝贺等。而对白色和黑色则比较忌讳, 视其为哀丧和凶灾之色。在西方国家, 白色则有纯洁无暇之意;而红色则被认为是激进和暴力的象征。因此在送礼时应注意包装的颜色。
(4) 风俗习惯。在中国人们一般不送剪刀、刀子等利器给别人, 因为那代表着要断绝关系。此外, 忌送老年人“钟”, 因为它与汉字“终” (意为“死亡”) 的读音相同, 被认为是诅咒。在西方国家, 忌送昂贵的礼物, 香皂和内衣一般不适合作为礼物送给女性, 以免引起误会。此外在英国忌送百合花, 因为这意味着死亡。
四、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 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1、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价值维度之一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来看, 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 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 对群体有依赖性, 认为每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体, 而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因此,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 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 中国人重“礼”, 崇尚“礼尚往来”, 希望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维系或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往来和情感联结, 从而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西方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尊重个人权力, 向往自由, 崇尚平等。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文化模式里松散的个人, 相对独立于集体, 对集体的依赖性较小, 并把自己的利益和自我实现放在群体之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重建立群体关系, 所以送礼的场合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2、面子观
说到“面子”, Larry曾定义过“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在中国, “面子”是构成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尽量避免“丢脸”, 要“给面子”、“顾全面子”。因此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 认为如果送的礼物太便宜了不但丢了自己的面子, 还得罪了别人。
在西方,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本身, 人际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因此, 送礼更多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喜爱和肯定, 并不十分关乎礼物的价格和双方的面子。
3、谦虚VS自信
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为了维持人际交往的和谐, 人们一向推崇“卑己尊人”, 主张谦虚、含蓄。在待人接物时要自贬、自谦以表谦虚有礼。因此在送出礼物时一般会谦虚地说“小小礼物, 不成敬意”, 或“我随便挑的, 不知道你喜不喜欢”等。此外在接受礼物时也会谦虚含蓄地推辞再三, 即使收下后也不会立即打开。
西方人则强调自我价值和自信, 推崇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 过分谦虚反而会被看作是虚伪。因此在送出礼物时一般会自信满满地说这是精心为对方挑选的礼物, 或者说礼物很好, 很适合对方。接受礼物时也会落落大方地收下, 同时打开礼物, 毫不掩饰地与对方一起分享自己的惊喜和快乐。
4、高语境VS低语境取向
“‘高语境文化’ (high context culture) 和‘低语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 最早由爱德华·霍尔 (Edward Hall) 在《超越文化》 (1976) 一书中提出。”在高语境文化中, 人际关系紧密, 往来频繁。在交际中往往使用间接、含蓄的语言来沟通, 在谈话中有时对自身真实想法有所保留, 而且反应很少外露。相反, 在低语境文化中, 信息大多数都是通过外在、明了的语言方式传达的。该文化注重个体的自主权力和自由, 不喜欢被群体或社会价值所左右, 因此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但人际交往中关系却不怎么紧密。
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 群体观念较强, 注重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 送礼不仅仅指送出礼物这一行为, 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此外在交际中, 主张谦虚和含蓄, 许多事情往往意在言外。相比较而言, 西方文化则属于低语境文化, 该文化以个体为导向, 受群体的约束较少, 交际中习惯用直接、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沟通。这诸多差异从以上关于中西方送礼的对比分析中也可窥见一斑。
五、结论
总之, “送礼”这一日常交际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 是生活中人际交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与送礼相关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随着生活中跨文化交往的增多, 理解这些深层文化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与认识, 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舒安娜.交际礼仪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3) :26.
[2]王爱英.中西交际差异对礼仪的影响[J].公关世界, 2006, (7) :54.
[3]刘甜甜.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各国送礼习俗的差异[J].时代, 2008, (4) :47-48.
[4]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rter and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Pek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104.
关键词:餐桌礼仪 中西 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95-01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table mann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before。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y. Through comparison, we can find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Knowing the differences, w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ectiv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China and the west,and it will promot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table manners;China and the West;differences
1 Int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conomy develops faster than ever before ,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ers. Without knowing other country’s culture,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communication happen frequently in grand ceremonies, some Chinese businessmen go to other country do business, owing lack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
2 Similariti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estern table manners have an effect on China and some table manner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However, we should not drink too much wine, we should drink moderate. When you finish a meal, it is important to show generously and leave staff a good impression.
3 Differenc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3.1 Differences in table setting
3.1.1 Table setting in Western countries
When eating delicious food ,western people choose long table. The ranking way of western table is: 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should sit at the two side of the table, while guests sit at other seats. In western countries, as is known to all, women are usually first, so gentlemen are always hospitable to women.
3.1.2 Table setting in China
While in China, the round tables are their best choice when they entertain their friends or their family. Chinese people care about how to order table and where is the appropriate seat. In China, host will choose appropriate size of table banquet before invite their friends. If the banquet is small, which has two round tables, the left of which is senior and the right of which is inferior. In Chinese table setting arrangement, there are three rules we should keep in mind: left is honor and right is low, the middle seat is senior, and the seat which opposite of the honor is guests.
nlc202309032116
3.2 Differences in order of courses
3.2.1 Westerrn country
In Western country, before eating dinner, people keep silent and pray ,thank god give their food. Dinner often starts with small dishes ,which is called appetizer. If you are in someone’s family you may see some family member use their fingers when they eating chicken or other birds, you can follow them but never touch meat in bones. The last is dessert, which is coffee or ice cream, you can enjoy it.
3.2.2 China
In China, dinner often starts with cold food, such as eggs, beef and other cold dishes, soft drinks and wine would be ser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order of courses should be kept in mind: first cold dishes and then hot dishes. It is polite that hot dishes should be put at the left side of the guest, and when small dishes are served, the guest should eat first and then the host, whole chicken, and whole fish cannot put their heads and tails toward the host.
4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table manners , which endow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so that they can face globalizing world. Lear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can not only help us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ut also promote exchanges between leaders.
References
[1]Larry A. Sanovar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Wadsworth Publishing.Table Manners, 2005-12-21 http://www.wzsec.com.
[2]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J].(2006).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中西方礼仪文化】推荐阅读: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11-15
浅谈中西方礼仪差异06-13
中西方体育文化05-25
中西方文化比较12-3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06-29
中西方文化电影差异09-16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06-28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10-29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12-08
中西文化与哲学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