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情况调查报告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企业管理情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企业管理情况调查报告

广西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调查

摘 要:当前,从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改革实践看,政府采购监管制度的优化成为改革的主要潮流。南宁市政府采购监管正进入由粗到精,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深入改革阶段。文章针对南宁市政府采购监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优化南宁市政府采购监管方式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政府采购 监管 预算

南宁市于1998年开始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广西首个开展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城市,也是仅次于上海、深圳之后试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城市。1998年9月底,建立全国第一个政府采购网站——“南宁政府采购网”。2004年底,南宁市作出了对政府采购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决策,将监督管理和组织采购彻底分开,在政府采购监管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南宁市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切实加大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力度,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

一、南宁市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现状

(一)政府采购监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1.政府采购监管范围不断扩宽。南宁市通过建立与完善日常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应编尽编”的要求,采购信息统计范围从完全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的采购支出拓展到财政性资金的工程项目。在采购人范围方面,将监管对象扩大到所有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以及承担城市建设项目的市属国有企业。财政性资金的定位也从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的各项预算资金,扩大到了以政府信誉或财产担保的借贷资金以及属政府所有或由政府管理的其他资金,包括自有资金等。采购品目从最初的办公设备等少数几个品种覆盖到现在的货物、服务和工程3大类100多个品目。

2.政府采购监管规模持续扩大。1998年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至今,南宁市政府采购规模、资金节约率一直排列全广西各市第一,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如表1。南宁市从1998年至2012年政府采购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政府采购预算金额从4217万元上升到1065300万元,其中2011年政府采购预算金额规模首次超过百亿;实际采购金额从3628万元上升到919000万元,采购预算金额和实际采购金额每年基本呈上升趋势,且上升的幅度比较大。

伴随着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实施政府采购所节约的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节约资金从1998年的589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146300万元,采购资金节约率一直较高,体现了政府采购在财政资金的使用方面越来越高效。

(二)政府采购监管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1.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南宁市以《政府采购法》为统领,以部门法规为依托,大力推进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每两年制定并颁布一次南宁市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并明文规定采购范围;重新修订了《南宁市本级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规定》作为南宁市政府采购活动的基本准则;出台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合同签订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补充完善了政府采购各个环节的管理依据。

2.以“管采分离”机制为支撑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不断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与操作执行相分离的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部门监督管理与集中采购机构独立操作运行的机制,财政部门是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采购文件的编制、信息公告内容和媒体、项目评审规则、合同格式和项目验收等活动的管理制度和规则,明确具体标准和程序要求;市政府集中采购中心代理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项目的采购活动,在采购人授权范围内负责具体项目采购操作。

3.以“集中采购、公开招标为主”的采购模式有序运行。2009年以来南宁市集中采购(含部门集中采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95%以上,“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模式得到充分的落实贯彻。2009年南宁市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采购规模占总规模的83.66%,2010年又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达到88.41%,公开招标为主要采购方式得到了的巩固。此外,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南宁市在2012年实行了协议供货、定点采购等采购方式。

(三)政府采购监管方式不断创新

“管采分离”使财政、监察、审计的监管职责得以明确,各部门在规范政府采购市场秩序的同时,不断开发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监管手段:开展各类项目的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的定期考核;对供应商围标、串标、欺诈等行为进行处罚;对专家不按规定评审、敷衍塞责等行为进行通报;对采购人规避政府采购、故意影响评审结果等行为进行追究;通过加快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违法违纪“黑名单”制度;将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列入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重点内容,并列为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的内容之一,强化全过程审计监督。

(四)政府采购监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1.建立系统的政府采购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加强采购单位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政府采购管理系统操作、预算编制等业务培训班,不断增强采购人依法行政和依法采购的观念,使“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理念深入采购单位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心。

2.多举措加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建设。严格评审专家入库标准,对有不良行为的专家坚决解聘。坚持先培训后启用,形成两年一次的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培训和资格证审核制度,定期举办专家培训班,提高专家依法评审的水平。对评审专家工作质量实行动态管理,对每個项目评审专家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公正行为等方面作出及时评价,每两年对专家资格进行检验复审。

二、南宁市政府采购监管中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采购预算约束力不足

南宁市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存在上半年偏慢、下半年尤其是年终突击采购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部门预算批复时间较晚,每年的人大会议在2月至3月召开,人大通过预算后财政部门才能批复到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真正可以开始执行的时间往往要到3月中旬甚至4月上旬。二是部分工程项目的业主没有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如征地拆迁、规划调整、设计变更、资金筹措等,而是以工程完工时间来倒算招标的时间,进而以时间紧、赶工期为由,要求更改法定的采购方式或压缩信息公告时间,给一些不法供应商提供围标可能。三是在南宁市的政府采购规模中,政府投资工程比重超过80%,施工的黄金季节在第四季度,导致政府采购计划执行在第四季度出现“井喷”现象。

目前,南宁市财政部门制定的采购标准覆盖面小、标准缺失,财政部门对处理采购人间的攀比、采购金额最大化的现象没有政策依据。财政部门更多的是注重采购过程的合规性和国库集中支付,但对采购的项目履约情况、质量等指标基本没有跟踪问效。

(二)专家库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专家库的专业分类不够清晰,政府采购项目涵盖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的项目内容和专家的分类有时很难一一对应,使用专家库有时会出现想当然和“望文生义”来判断项目所需的专家的技术类型。

目前南宁市政府采购专家库管理模式,专家技术类型多、分布在不同的行业部门,身份复杂,既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科研机构,也有生产销售企业和政府采购供应商。大部分的专家都是兼职的,且专家的使用没有与项目的管理、个人的诚信档案结合形成一个体系,参加与否政府采购项目评审活动主动权在专家本人,“专家不专,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存在且常常成为政府采购被“诟病”的话柄。

(三)中小企业供应商在参与政府采购时权益得不到保障

政府采购重要的政策功能之一是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在政府采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南宁市本地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采购法》下的实施细则一直没有出台,缺乏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南宁市政府采购供应商库迟迟未能建立,无法有针对性地向本地企业,尤其是本地的中小企业推介一些政府采购项目。此外,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对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认识还不够,在提出采购需求时往往喜好大品牌,追求高档、多功能技术参数,提出过高的资质要求和产品要求,使得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机会不多。

(四)监管力量有限,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政府采购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水平要求高的工作,涉及经济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要求监督管理和代理机构的执行者不仅要熟悉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应当掌握招标投标、工商管理、商品性能、建筑标准、行业许可、合同管理、质疑投诉、行政处罚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两办一中心”虽然运转正常,但人员力量不足、工作压力大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目前采购办在职在编的只有7人,招标办4人,市政府集中采购中心35人。以现有的人员知识结构、工作经验、专业能力等,远不能满足南宁市日益繁重的政府采购工作需要。

(五)政府采购政策与信息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政府采购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不够,采购人对政府采购的相关政策和信息无法及时地了解,新闻媒体也无法掌握最新的相关信息,错失了及时报道的机会。此外,许多社会群众对政府采购认识不到位,认为政府采购与他们无关,平时不关注政府采购有关动态。综上情况,就造成了社会群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采购监督的缺失,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优化南宁市政府采购监管方式的建议

(一)促使政府采购与部门预算、资产管理以及绩效评价等财政改革有机融合

南宁市的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四项工作都有开展,上述四项工作应贯穿于政府采购,体现于财务、财政管理全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预算单位编制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应有评估报告,评估应该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就有提交,评估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预算单位对所采购项目必需性、采购项目的市场价格、采购项目需求的合理性等。具体采购项目在进行采购活动中,必须是在既定的预算额度和配置技术标准下提出采购需求,不得突破,否则,财政部门对所采购的项目不支付采购资金。

采购项目完成后,采购单位应组织验收,财政部门应参与,并对采购活动进行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应建立对采购项目的采购结果和使用效益绩效考评制度,对有效的政府采购给与一定的奖励、对不合理及违法的政府采购给予严惩。预算单位应该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建立资产台账,并适时对资产的使用进行绩效评价,验证资产配置标准制定的科学合理性、资产使用效果等。

(二)大力健全政府采购专家库

政府采购专家库除了纵向共享财政部、省级的专家库资源外,首先应该谋求横向与相关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的专业性较强的专家库共享,如与建设管理部门、水利管理部门、卫生管理部门等建立的技术专家库共享,解决一个地区财政部门政府采购专家库人数不足、专家不专、专家管理缺乏力度等的问题。其次,改革目前评审制度,解决过份依赖专家评定的问题,对于一些通用类、市场成熟的产品的评审,弱化专家组“一锤定音”权力。第三,改进当前的评标程序,解决专家没有时间了解项目招标文件内容、缺乏与采购人做采购需求沟通的问题。

(三)落实政策功能,保障中小企业供应商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促进本地企业发展的工作领导,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南宁市本地企业实行政府采购扶持政策。由有关部门牵头,每年制定并公布一批中小企业生产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产品的推荐采购名单,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优先采购推荐名单内的产品,每年拿出一定的政府采购预算额度授予上述符合条件的企业。对于一些采购规模较大,专业性要求不强的项目,允许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投标竞争。加大政府采购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尽快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供应商信用档案,通过在政府采购信用评级中适当给予本地民族企业和中小企业一定的加分,提高他们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积极性。

(四)逐步推进政府采购人员的职业化教育,充实政府采购“管采”力量

1.建立政府采购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制定南宁市政府采购人员作业准则和岗位标准,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培训考核制度。加大对现有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步实现政府采購人员的专业化。一是加强对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扩大和丰富培训内容,切实提高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造就一支廉洁高效、业务精通的高素质队伍,以适应南宁市政府采购工作的发展需要。二是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理念和大局观念,在服务中树立政府采购的形象,在服务的过程中赢得理解与支持。三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强化采购人员廉洁自律意识,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使政府采购工作真正成为体现效率和效益的阳光工程。

2.增加政府采购专业人员数量。为适应南宁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和政府采购业务的需要,适当增加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主要是“两办”)和集中采购代理机构的人员力量,并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

(五)加大政府采购政策与信息的宣传力度

宣传也是一种监管手段,应高度重视政府采购宣传工作,创新宣传方式,向社会公众及时宣传政府采购的政策制度和改革动向。应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政府采购过程的公开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采购网公告公开,还要尽量运用图片、视频、录音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步公开。应出版专门的杂志刊登各种政府采购信息,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功能,搜集和发布有关政府采购的信息。编制、公布政府采购操作规范,不断加大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力度,规范信息公开内容,努力使信息发布做到全面、准确、细化。对新闻媒体反映的负面情况,积极应对不回避,一旦发现确实存在问题,更要依法严肃查处,努力提升政府采购的满意度和整体形象。

[基金项目:2013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西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调查”(201311548020),项目负责人雷文婷,指导老师蒋海勇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施锦明.政府采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王英,蒋海勇.南宁市政府采购管理机制的现状及优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4)

[3] 林兵.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管理体制[J].商场现代化,2011,下(645)

[4] 李莉.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J].经营管理,2011(1)

[5] 黄明锦.构建广西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制度体系初探[J].经济研究参考,2008(47)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3)

(责编:若佳)

作者:雷文婷 莫清兰 苏树兰

第2篇:关于全省涉农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的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农业法、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将“三农”作为财政保障重点,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农”方针政策、重点任务,遵循“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的理财观,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创新管理机制,着力构建现代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为全省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就全省涉农专项资金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基本情况

2012-2013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921.23亿元,其中2012年408.20亿元、2013年513.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和25.7%。2013年,省以上财政安排支农专项资金222.8亿元(不含基本建设投资,以下同口径),比上年下降1.1%,其中省财政安排资金1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公共预算安排65.5亿元,同比增长14.5%;省级政府性基金安排60.7亿元,同比下降9%)。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13年中央中小河流治理计划等减少4.8亿元,中央渔业油价补贴资金减少1.9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安排减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初预计的当年土地出让收入下降。

(一)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支农专项资金情况。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支农专项资金101.8亿元,涉及51个专项,其中:农业专项资金21.3亿元、水利专项资金13.4亿元、林业专项资金6.8亿元、海洋与渔业专项资金49.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9亿元、扶贫专项资金0.58亿元、涉及多个农口部门统筹的专项资金4.7亿元。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支农专项资金96.6亿元,涉及46个专项,其中:农业专项资金22.1亿元、水利专项资金10.3亿元、林业专项资金5.9亿元、海洋与渔业专项资金45.2亿元(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项目和渔业油价补贴减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8亿元、扶贫专项资金0.46亿元、涉及多个农口部门统筹的专项资金5.8亿元。

(二)省级财政安排支农专项资金情况。

2012年,省级财政安排支农转移支付专项资金123.5亿元,其中农业专项资金11.2亿元、水利专项资金44.8亿元、林业专项资金9.5亿元、海洋与渔业专项资金5.0亿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0亿元、扶贫专项资金5.1亿元、省农办7.3亿元、造地改田资金29.4亿元、其他涉及多个农口部门统筹的专项资金5.2亿元。

2013年,省级财政安排支农转移支付专项资金126.2亿元,其中农业专项资金13.1亿元、水利专项资金41.0亿元、林业专项资金9.7亿元、海洋与渔业专项资金5.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9亿元、扶贫专项资金5.5亿元、省农办6.8亿元、造地改田资金31.9亿元、其他涉及多个农口部门统筹的专项资金5.8亿元。

二、涉农重点领域财政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安排,重点报告以下六个领域的财政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

(一)粮食安全体系建设方面。省政府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每年出台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及时调整支持重点,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近三年省财政扶持粮食生产资金年增幅均在20%以上。在种粮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低下和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全省粮食生产面积、总产量仍保持稳定增长。预计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900万亩、总产154亿斤,比上年分别增加20多万亩、7亿斤;早稻单产连续2年居全国早稻主产省首位。

一是整合力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保护和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省政府决定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集中力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计划到2018年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2010年以来保持全省每年100万亩的建设进度。2012、2013年分别统筹省以上资金8.15亿元、10.9亿元予以支持,同比分别增长31.0%、28.3%,到2013年底,全省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84个、面积465万亩。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并经受住了高温干旱和洪涝灾害的考验,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平均单产比面上高7%左右。

二是积极支持发展旱粮生产。为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针对我省山地、旱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以及居民消费趋势,2013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并先后两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今年省财政安排528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旱粮生产基地建设、种植直补、小麦订单奖励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全省旱粮播种面积达667.3万亩,比上年增加29.8万亩,为提高我省粮食安全系数、丰富居民食物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完善粮食订单奖励政策。为提高粮食生产扶持资金使用绩效,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粮食订单奖励政策。省财政对按订单向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交售省级储备稻谷和小麦的农户给予每50公斤30元的奖励,2013年、2014年省财政先后安排订单奖励资金8964万元、10490万元。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努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四是大力推进粮食生产科技进步。以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应用为重点,强化政策资金保障,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组织开展水稻、旱作粮油品种选育协作攻关。2011-2014年,省财政安排重大科技专项资金4100万元,累计育成并通过审定的水稻新品种66个、旱作粮油新品种12个,全省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其中“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2012年最高亩产量1014.3公斤,创当年全国百亩方平均亩产最高纪录。同时,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机作业环节补贴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目前全省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5%,其中水稻为71.5%,名列南方水稻产区前茅。

五是加强耕地垦造和质量建设。针对我省人多地少、建设用地需求量较大的情况,大力推进“百万造地保障工程”、“812”土地整治工程(计划2013-2017年全省完成垦造耕地80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043万亩,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20万亩)。2012-2013年,省财政累计安排造地改田资金61.3亿元,竣工土地整治项目3013个,新增耕地37.27万亩;全省通过认定、提升、建设三种途径共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80万亩。2009年起,组织实施土壤综合培肥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省财政2012、2013年分别安排1.2亿元、1.24亿元,已有44万亩农田提升到一等田,平原地区实施地力提升的二等田有80%以上达到一等田标准,非平原地区土壤肥力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

(二)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精神,以农业“两区”建设为主抓手,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浙江实际的农业发展路子。2013年,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率30296元,比全国平均高8902元;单位耕地面积农业增加值5765 元/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我省以占全国1.3%的耕地,创造了全国3.2%的农业增加值。我省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做法,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和农业部等部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把农业“两区”作为整合项目资金和集聚生产要素的平台,把农业生产性资金存量的70%、增量的全部用于农业“两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农业“两区”结合比例不低于50%。2013年省以上财政投入23.96亿元用于农业“两区”建设,同比增长9.6%;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58.46亿元。截至2014年8月,全省累计建成省级农业综合区4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3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440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达224.5万亩,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亩均综合产值1.1万元,比周边地区高20%以上。

二是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上是由传统农民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合作社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为成员的服务主要是提供原料、技术培训等生产合作,在标准化生产、产品营销、信用合作等方面合作不够;合作社内部管理和运行欠规范,合作社及成员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一些地方的合作社有“空壳”、“单人”现象,需要规范完善。2013年,省里启动了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大扶强试点工作,重点扶持粮油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内排名前5-10位的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13年统筹安排省以上财政扶持资金1.4亿元,同比增长37.3%。目前,全省共有403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513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20万户。

三是积极引导金融支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更多金融资金进入农业领域;探索农业产业链融资新模式,推广“丰收卡”等贷款创新载体、粮食订单质押贷款、农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2012-2013年,省财政共安排涉农贷款风险补偿资金0.45亿元、林权贷款贴息资金2000万元、粮食生产贷款贴息资金3000万元等,引导108亿元新增金融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出台金融支农政策70多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450亿元,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贷款近50亿元。同时,扎实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2012-2013年,省财政安排3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9亿元,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保费补贴;目前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38个,为全国险种最多的省份,参保农户达395.46万户,提供风险保障375亿元,在帮助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农村环境治理方面。2012-2013年,省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9.83亿元,支持村庄环境整治、省级重点示范中心村培育建设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奖补,重点支持农村连线成片整治项目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2.7万个,村庄整治率达94%,培育建设省级重点示范中心村1200个,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44个、一般村建设217个,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35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对我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

(四)渔业财政专项资金方面。为切实提高海洋渔业防灾减灾能力,解决捕捞渔船安全避风问题,省财政设立了标准渔港建设专项,2012-2013年累计拨付资金2.3亿元,同时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01亿元。截至2013年底,全省新开工项目6个,完工项目26个,通过竣工验收项目11个,累计完成投资约12.6亿元,率先完工的渔港在应对“海葵”、“菲特”等台风中发挥了有效的安全保障作用。同时,2012、2013年中央财政下达我省渔业油价补助资金46.27亿元、51.95亿元,按照农业部核定数及时分解下达相关市县。此外,2012-2013年省财政累计安排8.18亿元资金,重点支持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海洋污染整治、海洋生态修复等,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发展。

(五)扶贫开发方面。2008年起,我省开展新一轮扶贫工作,扶贫重心下沉至村,2012、2013年省财政分别安排扶贫专项资金5.1亿元、5.5亿元,重点支持26个欠发达县(市、区)和黄岩区、婺城区、兰溪市部分乡镇520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户异地搬迁、来料加工、特色种养业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等。省财政每年筹集16.8亿元资金,对泰顺、庆元等12个重点欠发达县(市、区)给予“特别扶持”,按照“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的总体要求,支持扶贫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12〕90号)精神,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山区经济发展资金,支持山区加快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2013年,欠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82元,比上年增长1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8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低保农户除外);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六)水利专项资金方面。2012-2013年,省财政安排水利专项资金85.8亿元,重点支持“强塘”工程、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保障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滩涂围垦等项目建设及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等,2年内全省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19座、海塘加固218公里、主要江河堤防加固217公里、中小河流治理537公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73万群众的饮水问题;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0.5提高到0.575;滩涂围垦实现圈围面积24万亩。按照 “五水共治”的总体部署,2014年,省财政安排水利专项资金52.0亿元(比上年增长26.8%),重点保障防洪水、保供水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增量主要用于支持平原排涝骨干工程建设。探索盘活历年结余水利专项资金的有效措施,督促各地加强投资计划与预算安排的衔接,合理用好各项水利专项资金。同时,开展水利投融资机制调研,研究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水利改革发展新机制。

三、加强涉农专项资金管理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强化资金监管和使用绩效评价,努力把涉农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

(一)健全涉农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始终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权能统一”的原则,及时制(修)订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共制订了61项省级支农财政规范性文件,其中38项为2012年以来制(修)订,建立了覆盖资金分配、拨付、使用、项目立项、执行、验收、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各环节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项目资金报账制度、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度,规范预算执行,保证资金安全。2010年,全省开展了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漏洞及时进行了整改和修补,完善管理制度。2011年起,实施省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试点,目前已初步实现部分试点专项申报、审核(备案)等流程信息化管理,计划到2015年将所有实行项目制管理的支农专项纳入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2012年起,开展了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与促进乡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结合的试点,强化基层财政就近监管财政支农资金的能力。

(二)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机制。围绕“三农”中心工作,以农业“两区”、美丽乡村建设等为主平台,深化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到2013年底,省财政支农专项整合为63项(不含纳入一般转移支付的项目),通过预算环节归并、分配环节统筹、立项权力下放、实施环节协作等方式,增强地方对涉农资金安排的统筹能力,推动涉农资金整合。建立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奖励机制,在中央奖励资金1500万元基础上,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年度支农资金整合考评结果好的20个左右县(市)实行分档奖励,进一步提升了县级自主开展支农资金整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涉农资金整合统筹的长效机制。按照推进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改革的要求,做好农口部门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除配套中央和涉密等特殊专项资金外,原则上一个部门只设置一项专项资金,从源头上进行涉农资金清理归并,提前1年完成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改革方案规定的任务。

(三)创新财政支农项目分配机制。加大省级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的力度,坚持专项政策性目标总体不变、资金规模总体不减、资金分配建议权总体不变的原则,通过科学设置分配因素,改革和优化审批程序,加大提前告知力度,强化绩效监督等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积极稳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竞争性分配,2010年从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开始,采取竞争立项方式,通过公开竞选产生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3年,整合安排9000万元,启动实施第一批现代农业重大项目,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公开机制;2014年组织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省补助资金竞争性分配,进一步增强“五水共治”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四)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核机制。围绕重点领域和事关民生等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支出项目,建立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省财政每年委托中介机构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贫专项资金等重点项目开展绩效检查或评价,在全省通报绩效评价结果,并要求限时整改。同时,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支农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真正实现追踪问效,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

我省财政支农工作多次得到财政部的肯定和表彰。2012年获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和国家扶贫开发考核“双A”;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省级绩效评价“优秀”等次;中央对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绩效评价“优秀”等次。2013年再次获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优秀”等次。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各级政府在强化财政资金管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涉农资金管理部门多,协调配合不够。“三农”事务涉及多个部门,这些部门贯彻重农惠民方针政策,在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支持“三农”,推进相关工作,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现行体制下,由于综合统筹不够,部门间协调不紧密,信息沟通不畅,各渠道财政支农资金的项目安排、监督管理上没有完全协调一致。加上近年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和农村改革加快推进,新的工作重点、抓手不断产生,由此派生出了一些新的涉农资金专项,虽然有力地推进了“三农”重点工作,但也导致了老专项未及时清理又增加了新专项、部分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有待提高等情况。

(二)一些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由于一些支农专项资金规模不大而基层需求多,落实到具体项目的扶持力度并不大,因此,对同一主体向不同部门申报项目或同一项目申报不同专项资金,并没有从制度上明确禁止。为争取更多扶持资金,促进相关项目的实施,一些地方鼓励项目主体多渠道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审计发现个别项目省以上累计补助数较大;个别经营主体钻政策空子,包装项目或虚假申报,违规获取涉农专项资金。

(三)一些项目管理有待加强。一些县级部门对项目库管理重视不足,忽视项目储备,部分地方“重申报轻建设”、“重资金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上级切块资金难以及时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造成财政资金滞留,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项目单位建设预、决算资料不全,个别项目可行性论证不充分,不利于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一些项目后期运行维护管理不够重视,如一些农村户用沼气后续综合服务项目,由于辐射规模小,服务收费远不能满足正常运行维护费用,项目可持续运行能力不足。农田水利等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由于分布范围大、主体责任不明确、管护难度大,一些设施建成后不久就遭损坏,导致了重复投资建设的现象。另外,农口系统财务力量普遍比较薄弱,业务能力不强,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有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对项目申请资料审核不严,使假冒失实资料得以过关;有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验收把关不严。个别工作人员收受贿赂违法犯罪,教训深刻。

(四)一些地方争取支农项目、资金的积极性下降。针对审计等发现的问题,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了财政资金的管理,加上对机关干部严格要求等因素,一些地方部门领导怕增加所谓的“风险”,具体工作人员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争取支农项目和资金的积极性下降,有的地方甚至要求退掉已立项目和资金。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完善相应管理办法,如进一步下放项目立项、资金,以确保支农项目的实施和财政扶持力度的增加。

五、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打算

经省政府同意,省财政厅已发出《关于推进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11月21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会,进行了具体部署。下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精神,针对当前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坚持事权和财权相匹配,按照“增一般、减专项、保重点、提绩效”和 “两个一般不”的要求,积极推进财政支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财政支农管理体制机制。从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出发,按照“四张清单一张网”的要求,开展财政支农政策的清理整合,将支农资金分为公益类、准公益类、竞争类三类,按照实施绩效,调整取消一批;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归并一批;对分配相对固定、带有财力补助性质的项目,实行转换一批,争取到2015年底涉农专项整合压缩30%以上、存量资金调整20%。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财政和农口部门的管理权限,全面下放项目、资金管理审批权限,实现合理分权,减少部门之间职责的交叉重叠。实行财政支农政策设定权、管理权、监督权三权分开,建立财政支农政策退出机制和第三方参与的支农政策评价、监督机制,并把评价结果作为政策取消、调整、存续的重要依据,着力构建科学系统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规范透明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系、客观公正的财政支农政策监督评价体系。

(二)创新财政支农模式。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按照“存量优结构、增量促改革”的要求,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五水共治”、农业现代化、森林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等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任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从直接补贴为主向间接引导为主转变,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关系调整、扶持先进生产力。同时,加大市场机制运用力度,对公益类政策资金原则上按照因素法分配,实施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增强市县统筹能力;对准公益类政策资金,要求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对竞争类政策资金,原则上采用市场机制实行竞争性分配,积极探索风险补偿、担保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以及研究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金,实行股权投资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的公益性与市场主体投资的收益性有机结合,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方式全面转型。

(三)推进支农政策公开。结合新《预算法》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设的要求,在一个部门一个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制订新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专项资金分配的因素及权重,对采取竞争性分配,实行项目制管理的资金,进一步研究设计招投标方式、评审办法、程序、项目管理办法等,一并向社会公开。研究制订财政支农政策清单、管理流程图及各部门各层次管理责任,逐步将支农专项资金清单、财政支农政策清单、资金管理办法、部门职责清单、以及管理工作流程图等实行全面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抓好改革试点工作。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2014年在萧山区、东阳市、天台县、衢江区等县(市、区)启动了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综合改革、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等试点工作,着力引导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广泛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府购买农业公共服务的新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3篇:关于流动商贩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关于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整治执法,历来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难题,牵涉了城市管理执法单位的大量人力物力,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本文从流动商贩存在的现状及产生原因,治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城管执法队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流动商贩管理情况 产生原因

关于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整治执法,历来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难题,牵涉了城市管理执法单位的大量人力物力,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从衡量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来看,对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执法水平的高低是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所以,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现场执法方法,对提高工作效率,顺利开展执法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 存在现状及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通过对市场周围的流动商贩和市场内的业主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商贩由于没有固定的营业摊位,每月可以节省设施费、税费、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等800-1200元。流动商贩的进货渠道和市场内的业户进货渠道几乎相同,有的流动商贩还凭借着自己流动性强、销售量大的特点,购进一些低成本的物品来与市场内业户进行竞争,个别流动商贩还有着8两秤的秘密武器。与此同时市场内业户平均每日要支付约20元税费。一个流动商贩就比市场业户每月多节省一千多元费用。从以上调研分析,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是流动商贩产生的根源所在。

存在现状:从调查分析看,现阶段无照经营的主体人员复杂,其中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困难人员、劳释人员占了相当比例,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社会中低收入的弱势群体,生活比较困难,以从事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的居多;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城镇、城乡结合部和主干道路两侧,骑三轮车的、推手推车的、挑扁担的、摆地摊的,形式多样。流动商贩见执法人员来便一哄而散,待执法人员离开后又重新聚集贩卖商品。对于城管执法人员来说,所管辖的区域大,人数有限,清理规范比较困难。

2 现阶段海港区城管局针对流动商贩采取的主要措施

根据街道办事处的管辖区域,设置了两个执法大队,各自下设5个执法中队,建立队长包区片、队员包路段责任制度,确立“突出重点、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分步解决”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清理占道经营上下功夫。加大了对各类违规占道经营的整治力度,先后组织开展了清理摊点棚亭,取缔露天烧烤、马路市场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二是投资建设规范化摊位。部分缓解了闹市区流动商贩堵塞交通问题,改善了流动小吃卫生差和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三是做好流动摊点规范疏导。启动了“心系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城管”的“民心工程”,按照“主干道严控、次干道严管、小街巷规范”的原则,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前提下,经征求市民意见后,有计划地设置夜市烧烤摊群,修鞋、修车、配钥匙等便民摊点,以满足弱势群体的谋生需求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3 针对现场治理流动商贩存在问题的几点分析

要保证对流动无照商贩现场执法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根据所辖区域路段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相对完善的现场执法工作机制,细化制定出现场执法工作流程,确保现场执法快速有效,真正做到文明执法与有效执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的发生,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是时间问题。流动无照商贩具有随时流动的特点,且对周边环境情况保持高度警惕,时刻防备执法人员的出现。所以,对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执法在时间上应注重“准”和“快”。“准”是对流动无照商贩出现的时间、地点掌握准确,这就要求前期调查工作必须做到位。现场执法的具体时间,应尽量避免在交通高峰期间执法。“快”是现场实际操作必须快,包括进入现场必须快,完成执法程序必须快,撤出现场必须快。

二是策略问题。在对流动无照商贩现场执法时,一定要注意策略。如对较大规模流动无照摊群,应有选择,有重点,分阶段,分批次将其逐步整治完毕。如发现流动无照商贩在奔逃过程中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之类的危险,应立即停止追赶,留待以后计划周详再进行执法整治。特别是现场指挥员,如遇到特殊情况造成现场执法无法进行下去的,应当机立断,及时撤离。

三是围观和暴力抗法问题。在现场执法遇到群众围观时要冷静、机智、艺术地给予处理。由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特殊性,群众大多对行政相对人有同情心,可能会产生一些过激言行,其中难免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题发挥,故意挑拨。这时,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头脑,过火的话不说,过激的事不做,通过冷处理的方式使事态得到控制。

4 对完善管理,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法制机构职能建设,确保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始终纳入法制框架之中。城管部门应该在内部建立起一整套围绕法制机构而展开执法行为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形成环环相扣、层层负责。在城管行政执法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证明:以法制机构为中轴线的行政执法组织监督体制一旦建立完善,不但可以在客观上有效地对具体执法行为进行规范监督,而且这种体制还能发挥出其促使执法人员按照法律的要求,强化自身法制观念的巨大能动性。可以说:法制机构的建设和不断强化,是城管行政执法部门步入法制化正轨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

二是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使城管行政执法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强化法制机构建设的同时,为了进一步使法制工作具体化,城管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工作的过程中,要不间断地自觉检视自身的执法行为,并根据实际完善整套的城管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体系,这一体系应该包括: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承诺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两错”追究制等。城管行政执法实践表明,制度体系的健全,不但可以极大地促进城管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主观自觉性,而且在客观上也可以促进城管行政执法队伍整体法制化水平的提升。

三是加强岗前、岗中法制业务培训,树立“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良好风气。由于城市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城管行政执法队伍也不断壮大,突出的特点是年轻人所占比例较大,这在客观上造成队伍法制观念以及相关法律基础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将年轻的城管执法队伍锻炼成为一支合格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行政执法队伍,就必须从改造城管队员的思想、向城管队员灌输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入手。基于这样的思路,利用各种机会在城管执法人员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业务培训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实践证明:高强度、大容量的法律培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地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法制观念,城管行政执法才能更准确、更理性、更好地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潘登科,张蕾.流动商贩治理模式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03).

[2]石磊,陈伟,谢剑波.六位一体:流动商贩治理的公共服务模式探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4).

[3]石磊,谢剑波,喻娇.从我国流动摊贩的历史沿革观其存在的合理性[J].现代商业,2010(17).

作者:张丽丽

第4篇:企业纳税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越来越热衷于建立自己的工业园,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企业纳税情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工业园于XX年经区政府批准成立,园区位于区镇东南方向三公里处,面积3平方公里,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具有典型的工矿区特征。现有红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在内的36户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为浙江客商,主要经营金属回收加工、塑料加工、造纸、制药、化工等行业。据统计,XX年园区实现亿元,较上年增长21%,占区GDP的%;园区实现税收1171万元,较上年增长32%,占全区财政收入的%,因此,说工业园是经济发动机毫不为过。

据调查,企业规模呈现两极分化。投资额超过500万元的有6户,XX年实现亿元,实现税收862万元,占园区的70%。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有30户,XX年实现GDP为亿元,税收收入为309万元。

污染严重且耗能高。园区企业借助螺滩水电站的电力能源优势,大力发展金属回收加工、塑料加工、造纸、制药化工等行业,这些企业都是污染严重及耗能大户行业,而这些正是国家限制发展的。据调查,园区企业的耗能比是国家标准的倍,园区企业只有药业一户通过省级环保检测,XX年,附近村庄就发生过因水体污染引发家畜死亡的事件。

中小企业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金属加工利润薄,效益普遍低下。园区中小企业经营的塑料加工、制药行业属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要求低。XX年,园区有31家企业实现赢利,利润327万元,利润率仅为7%,低于省测定的平均利润率3个百分点。

地方政府优惠政策多。由于工业园是地方政府的“金娃娃”,因此,地方政府出台很多保护性优惠政策。例如,税收减免返还、未经政府批准执法部门不得入户检查、土地低价出让等等。

XX年,工业园税收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XX年上半年累计实现税收1532万元,这说明园区企业对区财政的稳定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纳税大户的纳税意识远远高出规模小且税额少的纳税人。在税收例行检查中我们发现,园区规模大、纳税多的纳税人财务制度比较健全,少报或漏报税额相对少,主要涉及印花税等小税种,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在原浙江发展时积累的纳税观念。而一些小规模纳税人不但财务制度混乱,而且偷税现象比较普遍。

企业纳税极不均衡。大企业不一定是纳税大户。据调查,园区投资额在千万元的企业有四家,占企业数量的10%,但实际缴纳税款不足一成。在XX年的纳税中,金属回收加工企业纳税人占90%,说明高投入、高耗能的金属加工行业对税收增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个别企业纳税贡献率更是达到了60%以上。如园区某铜加工企业,XX年1-8月累计实现地方税收145万元,占园区税收的%。

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普遍未开征。由于工业园区的特殊性,一般设在城郊,而且距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按照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条例规定,只有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企业才是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的纳税人。这样,园区既不属于建制镇范围,也不属于条例规定的工矿区,因此不能开征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成为税收的盲区。

企业所得税总量偏小,印花税普遍未按规定申报。大多数工业园区成立时间较晚,按照总局8号关于划分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文件精神,绝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在国税部门征收,由于各种原因,企业所得税一直成为工业园区税收征管的软肋。XX年,工业园合计征收企业所得税万元,占税收总量的2%。从检查结果来看,园区自行申报印花税的企业仅有一户。

土建及固定资产安装未申报纳税。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在平整土地、厂房建设、固定资产安装时必须进入在建工程,待项目竣工取得地税发票后转入固定资产。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一般自购原材料,请当地村民建设厂房,采用白条入帐或不进行项目结算等方式逃避国家税收。

另外,税务机关对企业监管手段不够完善,政府干预税务机关正常工作也是导致税收征管力度偏软的重要原因。

税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没有税收,一切无从谈起。国家最近发布一系列针对工业园的政策,就是要加强对土地、环境、能耗和税收监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税务机关应该继续加大征管力度,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从本地实际来看,我们认为,加强对工业园区税收的征管,要做好以下工作:

有针对地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力度。长期以来,许多人有一种招商引资的外地客商不须缴纳地方税的思想,还有一些人认为外来企业都可以享受所得税减二免三的政策,有的还以此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这其中包括一些地方党政领导。事实上,现在税收减免权都集中在中央、省政府,设区市以下政府不具备减免税审批权。税收宣传一要强化对纳税人的宣传,努力提高外来客商的纳税意识,提高税法的遵从度;二要强化对地方党政领导的宣传,一些领导一味强调招商引资环境,忽视依法治税,时常干预正常的税收工作,削弱了税法的刚性和严肃性,只有地方党政领导的依法纳税意识增强了,才能更好地支持税收工作。

将年纳税额在一定数额以上的纳税人、重点税源行业纳税人作为被税务机关锁定的“重点纳税人”,实行特殊管理和监控,做到“抓住重点、锁住龙头”。对于纳税额的界定可采用两种方法:第一,以省、市局公布和要求的纳税额作为监控标准;二,按照园区企业数量的10%为依据,换句话说,将当地园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重点纳税人进行监管。

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与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纳税信息共享。国税、地税要信息共享,逐步建立工业园区企业纳税信息库,实现各税种联网查询。地税部门还要加强与工商、银行、土管、房产、海关的协调联动,构建固定的信息传递渠道,通过信息共享建立起协查护税的网络。

抓住大案、典型案件,重拳出击,保证税法的刚性和严肃性,震慑偷逃税分子。县级工业园,情况复杂,企业的纳税意识参差不齐,有的借口招商引资政策拒不纳税,有的隐蔽收入做假帐大肆偷逃国家税收,侵蚀国家税基。因此,必须依靠税务稽查的力量重拳出击,依法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维护税法的刚性和严肃性,为其他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尽快确立各县级工业园区的工矿区地位,为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的征收提供法律依据。当前,由于县级工业园的地理特殊性,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基本上都未开征。实际情况是,一些工业园已经具备工矿区条件,只是因为未纳入规定范围,才导致目前这种尴尬局面,因此,尽快确立确立各县级工业园区的工矿区地位势在必行。

开展日常检查和纳税评估。利用“一户式”储存信息资料和行为税负及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全面开展案头评估分析。对严重偏离指标参数的企业,长年微利、零税负申报的纳税异常企业进行重点纳税评估和检查。企业汇算清缴结束后,应按照《省地方税务系统纳税评估管理实施办法》,开展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纳税评估,通过对同一户企业历年纵向对比从和同一行业企业税负横向分析,掌握重点管理企业的税收负担。

因地制宜,设立行业管理机构,对工业园区税收进行专项重点管理。对工业园区企业这种特定纳税人的税收管理,采取设置专门的征管机构实行行业管理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由于园区企业大多来自江浙等发达地区,具有丰富的税收经验,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较高,高素质的管理对象需要高素质的管理者。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下,一个管理员既负责个体税收,又要承担企业管理,难以实现新时期下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行业管理能发现企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从而有效堵塞征管上的漏洞,减少偷漏税现象的发生,达到管深管透的目的。

加强工业园区税收征管对于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把工业园区税收征管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实抓好,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第5篇: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

2014年xx区企业用工需求表

填表人签名(盖章): 日期:2015 年月日篇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表2011-4-1

1、2011年一季度末贵单位共有从业人员(包括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农民工(即使用的农村劳动力) 人。

2、贵单位2011年一季度末从业人员比年初是:

(1)净增加 人,其中:农民工增加 人

(2)不变

(3)净减少 人,其中:农民工减少 人

3、当前贵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何?

(1)很好,利润增长10%以上

(2)较好,利润增长5-10%之间

(3)基本正常,利润-5-5%之间

(4)较差,利润下降5-10%之间

(5)很差,利润下降10%以下

4、与去年同期比,当前贵企业用工情况如何?

(1)增加很大

(2)增加较大

(3)变化不大

(4)减少较大

(5)减少很大

5、当前贵企业是否存在招工难现象?

(1)不存在

(2)存在

6、如存在招工难现象,则最难招工的岗位是(限第5题填(2)的企业填报):

(1)一线操作工,

(2)技术工人

(3)管理人员

(4)专业技术人员

7、您认为造成企业招工难的直接原因是:

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表- 123 -篇三:关于我市企业用工的调研报告

鹤壁市企业用工调查报告

鹤壁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切实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情况,使政府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市企业用工现状,为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鹤壁市加快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于4月3日至10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企业用工情况抽样调查工作,并分别召开了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对一些重点企业进行了专门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鹤壁市就业情况及企业用工现状

截止目前,我市共有企业766户,职工105283人,其中男性68219人,女性37064人,共使用农村劳动力10536人。为便于了解我市企业用工状况,我们共抽样调查企业93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改制企业19户;集体及集体改制企业27户;私营企业31户;股份制企业16户。调查对象涉及一般职工、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及外来务工人员。

通过调查,我市企业职工现状如下: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企业用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企业主要使用本地劳动力,外地劳动力对我市劳动力就业冲击不大;

二是劳动者求职受到年龄限制,企业职工年龄在18-30岁的 占59%, 46岁以上的劳动者就业比较困难;

三是女工主要集中在服务、纺织、机械加工等行业; 四是企业职工学历偏低,54%的职工只有初中文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8%。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数量少,取得高级工及技师以上职工资格证书的只有10%。职工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大多数职工约工资在500-800元之间。

二、鹤壁市企业用工需求预测

2005年,我市坚持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实现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大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根据调查,我市70%左右的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部分企业空岗情况如下: 我市企业缺工有以下特点:

一是缺工企业主要集中机械、服装、纺织、食品加工、化工等行业;

二是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企业缺工现象严重,大型企业职工队伍则相对稳定;

三是从企业用工要求看,企业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技术熟练的技能型职工,而对管理人员需求较小; 四是从用工性别来看,服装、纺织业需求大量的女工,而对男工需求量较小;

五是企业用工待遇较低,平均工资在600元左右,对技术人 员吸引力不足。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市企业共提供用工岗位13146个,有8592名劳动者经职业介绍到岗工作;今年1-3月份我市企业共提供用工岗位1875个,已安排762名劳动者走上工作岗位。预计2006年新增岗位20000个,比去年增长近52%,用工需求量继续呈上升趋势,将出现企业结构性招工难情况,企业用工紧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地技能工人引进困难的矛盾将成为我市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鹤壁市企业用工出现短缺的主要原因

㈠劳动者择业观念陈旧,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许多求职者特别是年轻人,求职时都追求劳动强度小,工作时间短,工资报酬高的工种,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中还存在国营单位比私营企业强的思想,工作中怕苦怕累。有的年轻人宁可在家吃父母,游手好闲,也不愿去学技术,凭一技之长实现就业。

㈡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职业教育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我市企业招工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企业有大量空岗而招不到工人,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劳动者技能和学历普遍较低,缺乏一技之长,且对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企业现有的技术工种岗位招不到人,也不完全是工资待遇低的原因,而是劳动者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达不到要求。这一点从这次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劳动力从学历层次看,大专以上占8%,高中(含职高技校)学历占38%,而初中及

其以下学历占54%;从技能水平看,初级工及普工占78%,中级工占12%,高级工及其以上占10%。再看一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2005年,全市申请技能鉴定人数为2774人,通过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2775人。其中,初级工295人,占总数的13%;中级工1777人,占总数的78%;高级工93人,占总数的4%,;技师110人,占总数的5%。在申请技能鉴定的人员中,两所技校毕业生约占70%,企业在职职工占不到30%,外出务工人员等其他人员所占比例极小。这组数据说明一是我市其他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技能鉴定比例较小,二是部分劳动者还没有认识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对其在就业及工资待遇方面的重要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求职者对工作期望值远远超过自身工作能力,学历初中,无特长,无工作经历,但在找工作时要求工作不累,可以正常休息,工资在800元左右。他们高期望值与自身能力之间和企业用工要求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造成企业招工难,求职者就业难共存的局面。

二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体能训练。调查中部分企业负责人反映,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较差。有的毕业生尽管学历较高,但实业期过短,动手能力较差。部分毕业生体质差,不能适应机械、服装等行业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大的需求,在企业工作很短的时间便辞职,给企业用工造成很大麻烦。

三是职业学校不能科学、合理的开设培训专业。

第6篇: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

为深入分析我市园区企业用工趋势,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近日,市人社局组成调查小组,对全市各工业园区企业展开了用工情况调查。连日来,调查小组深入各地工业园区,通过发放填写调查表、问卷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现场调查,对企业用工数量、用工需求、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工资和福利待遇、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和劳动生活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较全面地掌握了园区企业用工情况。接下来,将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针对企业用工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企业改进自身条件,增强吸引力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季度扶持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加大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帮扶工作力度,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一系列就业服务专项行动,积极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着力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通过调查摸底,充分掌握就业困难人员的动态,具体了解其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就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帮助其就业。一季度,共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752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1.7%,其中,实现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866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2%。

市就业局以作风整肃力促经办能力提升

广安市就业服务管理局近日组织召开了干部作风整肃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共广安市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继下发的《关于开展干部队伍作风整肃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对开展干部作风整肃工作作了重要部署。会议强调,2012年是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经办能力提升年,全市就业服务系统要以干部作风整肃工作为抓手,围绕“庸、懒、软、散、浮、奢、梗”七个方面的着力整治,深化延伸“创先争优”和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促进干部职工始终保持脚踏实地、勤勉敬业、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发扬使命为责、实干为本、奉献为荣的优良作风,树立作风清新、服务优质、执法文明、廉洁高效的部门形象。

我市失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止4月15日,我市各区市县失业保险基金存款余额已全部上解到市级收入户,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实现真正意义的市级统筹,基金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去年以前,我市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为县级,统筹层次低、基金规模小、调剂能力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发挥。为进一步规范失业保险工作,切实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去年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广安市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办法的通知》,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提升为市级,全市统一参保范围和对象,统一缴费比例,统一缴费基数核定标准,统一确定待遇项目和标准办法。

今年初,由市审计、人社、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对全市失业保险基金帐务进行了清理。目前,各地的失业保险基金存款余额已全部上解到市级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基金收入户,全市失业保险各项工作正式进入市级统筹程序。

我市将45家企业用工情况纳入失业动态监测范围

为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对我市就业、失业的影响,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我市将启动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对部分企业用工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监测。目前,此项工作已进入准备阶段,全市45家企业用工情况将纳入首批监测范围。

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市成立了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小组,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简便易行、稳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措施,考虑企业规模、从业人员、行业分布等因素,将华蓥山广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星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岳池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四川绿好食品有限公司等45户企业纳入了监测范围,涉及10多个行业的20000余名从业人员。全市就业部门将每月收集监测企业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减员数量多、减幅大的企业深入分析原因及影响程度,并结合同期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劳动用工备案等情况,形成分析报告并进行失业预警。

目前,此项工作已进入数据采集、核实和建档工作阶段,7月1日起正式开展定期监测工作。

我市再次提高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

为确保我市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近日,市人社局出台文件,再次提高了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

广安区城镇失业职工失保金由每月455元提高到了616元,增加了161元,农民合同制工人一次生活补助金由每月296元提高到了400.4元,增加了104.4元;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华蓥市城镇失业职工失保金由每月455元提高到了560元,增加了105元,农民合同制工人一次生活补助金由每月296元提高到了364元,提高了68元。其他失业保险待遇相应调整。

这一惠及民生的政策从2012年1月1日起执行。

5880人签约园区企业就地就业

新年刚过,各地按照全市开展“春风行动”的统一安排,在全市12个工业园区牵头组织举办了大型专场招聘会15场次。进场招聘企业146户,提供就业岗位8926个,求职参加应聘人员达21963人,报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314人,达成就业意愿及签订劳动合同5880人。全市共发放就业促进政策、企业用工信息、劳动权益保障等宣传资料10余万份,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服务10万余人次。

第7篇:企业质量管理情况报告

XXX公司企业质量管理情况报告 公司简介:略。 公司重视产品质量,坚持推行科学的管理方式。多年来,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建立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并保证各种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这些管理体系先后通过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认证审核并颁发证书。同时,公司还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注册证书和QS认证证书。企业质量管理情况报告总结如下:

1、公司质量管理机构

总经理 品管部 开发部 品管室 化验室 质量管理机构图

公司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共计36人,应经培训考核合格领取相关资质证件的特殊工作操作员工人员均已持证上岗。此外各部门主管、生产技术骨干等人员还以参加HACCP小组、食品安全小组、内部审核员等方式参与质量管理。

2、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方面做的主要工作 2.1、健全企业质量体系管理文件,强化持续运行 公司自2000年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后,我们立即组织从事过技术质量管理的相关技术骨干并聘请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采纳所等资深

体系管理人员策划健全本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在正常运行公司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SSOP》、《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等适用于本公司管理性文件基础上,明确了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管理目标,健全了公司各类人员的质量职责,将企业质量目标进行分解并实施考核。在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企业标准体系、系列作业指导书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坚持贯彻实施,通过颁布和实施相关质量体系管理文件使公司质量工作逐步迈上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轨道。 2.2、健全产品技术文件,强化标准执行 我们认识到,要制造出成批的合格产品,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技术是 生产、质量管理的关键。公司生产技术部门及品质管理部门紧紧围绕以落实国家行业标准和产品技术标准为重点开展技术准备工作,健全产品正常生产所需的各种技术文件,为产品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和质量保证。 在产品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产品执行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编制了各类作业指导书423份,表格414份并按规定程序批准发放使用,全部处于受控状态。这些作业指导书、表格的贯彻实施为企业展开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技术依据。 2.

3、完善产品计量检测手段,强化检验把关 公司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十分重视理化质检中心的建设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化验室对生产所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包装材料及生产过程、成品的卫生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合格材料方可投产、合格成品方可出厂。 公司进行质量检测所用计量检测器具和设备均按规定编制了周检计划,按周期要求实施送检,所有在用检验器具都有官方检定合格证书和合格标识。 公司生产人员在加工过程中认真实行自检、互检,质量检验人员按标准、

规程和工艺文件要求认真进行检测,严把质量关,确保未经检验合格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包装材料、成品不放行。千方百计、齐心协力保证和提高公司产品在顾客中的质量信誉。 2.4对照标准和管理文件,强调体系的有效运行及不断完善。 公司在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认真对照质量体系标准和各项管理文件要求,在贯彻实施上下工夫,强调体系的有效运行及不断完善。 综合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学习相关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并征集各部门对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运行的意见,对于不适合工作运行的部分作业文件进行修改,并理顺工作流程。 公司食品安全小组每年组织召开一次管理评审、两次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公司每年多次接受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质量认证有限公司、技术质量监督局、商检局及雀巢、沃尔玛等采购商的外部审核。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观察项目公司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分析整改。

3、质量体系运行的收获及取得的成效 公司于2000 年开始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发展至今质量体系已经运行达12年之久。质量体系的运行不仅强化了公司的管理机制,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客户满意度,而且树立了较好的企业形象,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体分析如下: 3.1建立了科学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系统循环式的运行方式,各项工作都处于比较严格的受控状态。公司的商务文件,行政文件,体系文件和技术文件都进行了有效管理,均按照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执行。各部门都建立了外来文件清单,质量纪录清单等,合理运用各项管理机制和表单进行工作的管控,方便了日常的管理工作。通过定期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管理评审、工作质量检查,运用数据分析等各种科学手段,对系统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力求不断改进工作,促进系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2010年、

2011年连续三年食品安全指标100%符合要求;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零,责任工伤死亡事故为零;2009年、2010年、2011年顾客保持率分别为87%、87.6%、88.3%;2009年、2010年、2011年每年节能降耗比率大于分别为1.3%、1.5%、1.4%,实现公司质量方针、目标的要求。 3.2促进了公司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确定管理者职责,各项内部事务工作都制定了文件化的工作程序,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质量要求,让全体工作人员都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和做得怎么样、如何自我评估和自我控制。全体工作人员均按规定的要求去做,形成一个全面控制、高效运转的质量管理体系,克服以往那种凭经验管理的不规范做法,解决基础管理弱化、内部协调不畅等问题,使管理工作步入科学、系统、规范的要求。2009年、2010年、2011年原辅料、包装材料入厂检验合格率分别为97%、97.2%、98.3%;生产过程损耗率(废品率)分别为2.1%、1.8%、1.5%。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产品出厂检验合格率为100%;2009年、2010年、2011年客户投诉次数分别为3次、2次、2次。 3.3制定出各部门的质量目标。部门的目标管理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通过质量目标检查,各部门基本实现了本部门的质量目标。

目标项目 要求目标值 09年

10年 11年 各车间包装纸箱≤0.2% 0.18%0.16% 0.15% 破损损耗率 饮料车间的饮料≤2% 1.8%1.7% 1.6% 瓶损耗率 饮料车间的饮料≤2.5% 2.3%2.1%2%

盖损耗率 标贴、标签损耗率 ≤2% 1.8%1.8%1.7% 米粉车间袋装产≤2% 1.7%1.5%1.4% 品包装膜损耗率 米粉车间汤杯损≤0.3% 0.24%0.22%0.21% 耗率 聚乙烯袋损耗率 ≤2% 1.6%1.3% 1.5%

腌渍车间大兰桶≤1% 0.64%0.57%0.49%

损耗率

腌渍车间小兰桶≤3% 2.3%2%1.8% 损耗率 陶瓷罐、盖损耗率 ≤0.2% 0.14%0.12%0.11% 枇杷丹包装膜损≤2% 1.6%1.5%1.4% 耗率 生产车间一般事故 ≤2例/车间 1 1 0 新产品开发确认≥30% 66% 75% 80% 率 专利申请受理数2件/年 8件 10件 10件 量 新聘生产人员健≥98% 100% 100% 100% 康体检率 员工职业健康专≥90% 100% 100% 100% 项体检率 员工培训计划完≥95% 100% 100% 100% 成率 受控文件、资料发≥98% 100% 100% 100% 放管理达标率 特殊工种员工持≥98% 100% 100% 100% 证率 厂区草坪绿化环≥95% 96% 98% 98% 境达标率 厂区环境害虫密≤5例 0 0 0 度超标投诉报告 固废分类收集合≥95% 100% 100% 100% 格达标率 劳动保障覆盖率 ≥98% 100% 100% 100% 维修保养计划制≥95% 96% 98% 100% 定及完成率 账物卡不符合率 每个仓库≤1例 0 0 0

4、存在问题及纠正改进措施 4.1公司质量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导入体系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在公司执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经过多次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工作质量检查等发现,部分人员对公司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在实践中不能完全有效地运用质量管

理体系管理理念和所提供的管理方法,从而在部分工作中出现了生搬硬套的现象。

(二)因为支持质量体系的ISO9000、ISO22000等标准中概念太多不好掌握。公司现有的管控程序虽然很规范,做到了事事有记录,时时有记录,但太细,执行起来不是很方便,影响了工作效率,也造成工作成本上升问题等等。4.2改进措施如下:

(一)管理层高度重视,推动体系有效运行

管理者推动是关键,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关键。

(二) 提高质量意识,加 强质量培训

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与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能力密不可分,若要提升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水平,就要抓好质量管理培训。

(三)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参与质量 质量管理不仅仅是某个、某几个质量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需要全员的共同参与。上到最高管理者,下到每一名员工。

(四)加强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是通过过程来实施的。因此公司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就必须对过程进行控制。产品的符合性主要是生产过程中实施的,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对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

5、总结 事实证明:科学的、先进的国际质量体系在我公司运行是有效的、适宜的、符合的。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客户对服务的质量要求会更加严格。如何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积极开展过程控制、客户满意度的测量、服务、纠正预防措施等有效的持续改进工作将是公司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我们相信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们会克服种种困难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我们有理由相信,XXX将成为闪耀海峡西岸的一颗璨灿的明珠! XXX公司 2012-02-13

第8篇:企业受灾情况报告

企业受灾情况报告

按照市区一体委《关于组织专班到企业防汛救灾的通知》要求,光电信息招商分局迅速行动、积极作为,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赵斌同志组织召开局成员单位防汛工作专题会议,安排专班专人,深入到服务项目实地查看灾情,调查摸底受灾情况,与企业负责人研究防汛救灾措施,指导企业搞好生产自救。现将主要受灾企业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贵族真空产业园

贵族真空产业园位于武汉经开区黄冈产业园内,占地面积150亩,有生产车间建筑面积30000万余平方米,生活区10000平方米。

截至7月6日,公司已停产7天,园内过水面积达到120余亩,生产区域XX0平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间接经济损失400余万元。

(一)直接经济损失:

1、设备损失:真空机组一台,总价值400余万元,因地下设备部分被浸泡在水中,电路板和精密电机全部报废,初步预计损失在80万元左右。机床、加工中心、注塑机、电动轨道门、道闸30余台套,初步预计损失在40万元左右。两项合计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左右。

2、原材料损失:储能材料18吨,因全部浸水报废,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

3、货物损失:各种警用水壶、真空杯瓶壶10万余只,因泡在水中,包装全部报废,产品需重新翻修,直接经济损失80余万元。

4、基础设施建设损失:园区鱼池、绿化因水灾损毁,预计损失在10万元左右。

(二)间接经济损失:

考虑带灾后设备检修,预计停产时间将长达30余天,减少订单量1000余万元,间接经济损失在400余万元左右。

二、光谷联合项目

1、已建成的基础承台部分泡水,施工无法进行;

2、已建成的桩基础泡水,对基础的稳固性有较大影响;

3、园区内部道路基础已开挖,积水深度2米;

4、在建基础钢筋浇筑受阻。

三、碧桂园

靠近白潭湖边的部分建设工地地下室被淹,施工单位工棚一楼进水,正在加紧抽排。

四、科峰传动

企业道路堵塞,厂区内积水严重,造成部分设备受损。 企业受灾情况报告

截止当前近一月余,县境内已持续发生29天降雨天气过程,其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破坏之大,为我县近二十年所罕见。主要河流所在区域平均降雨量,几乎达我县常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300毫米)。特别是6月22日以来,县内主要河流水位暴涨,大渡河洪水水位多次超警戒水位,其中最高一次水位达米,流量4180立方米?秒,超过警戒水位米,超出保证水位米。相应的洪涝、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冰雹、雷击等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升级,农业、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领域受灾尤为严重。为应对多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县、乡、村三级联动,处于高度警戒和备战状态,军、警、民密切配合,深入受灾地段抢险救灾。据统计,灾害造成受伤3人,其中:重伤1人,无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受灾情况

(一)水利工程遭受严重破坏。一是受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10公里堤防被毁。二是供水设施损毁严重。供给全县及周边居民用水的第

一、第二自来水厂输水管道、应急管道损坏6500余米,第一自来水厂取水口被泥石流冲毁,城区已停水达10天。三是千米人畜饮水管道、千米水渠、27口蓄水池被毁,乡、村21900人口安全饮水出现困难。

(二)电力、通信设备不同程度受损。因灾造成全县电力供给严重不足。电站进水口受损、渠道淤塞、变电设备及输电线路破坏,其中,公理输电线路受损,已多次出现全县停电状况。公里通讯线路及设施受损,通讯信号时断时续。通讯线路及设施受损严重,一度出现全县通信中断,部分乡成为通信盲区。

(三)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威胁。800余户2521间房屋受损,其中一户农房倒塌;全县受灾人口7800户25209人,紧急疏散转移安置2967人次。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疏散转移人员安置困难。

(四)工矿企业损失惨重。在建工矿因灾停产,设施设备冲毁、受损。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领导高度重视。一是灾害发生后,县委杜德清书记高度重视,亲自坐镇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安排布署抢险救灾工作。召开防汛应急会商会议三次,将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作为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县级领导分片区、包流域、包联系点乡镇;乡镇领导包辖区,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隐患点监测;分片蹲点,突出关键部位,找准薄弱环节,深入一线指导查灾核灾、抢险救灾工作;三是电力供应作为抢险自救的重要保障,县委要求各供电企业和电网公司全力对供电设施设备进行维护抢修,同时紧急组织安排100余名民兵参与电力设施抢险工作;四是要求由县级领导带队再度深入各联系点,对灾害隐患点逐一排查,对受到塌方、岩崩威胁的群众要求必须强制撤离,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转移安置等工作;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全县紧急投入应急经费300余万元,调集县级综合应急抢险队伍150人,出动大型机具180余台次、应急供水车辆210余台次,架设自来水应急管道3000米,发放救灾帐篷130顶、彩条布70件,调用编织袋5000余根,储备“三石”1万余方、“三袋”3万余条。

及时启动预案。启动了县、乡、村三级防汛及地灾应急预案,根据预案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县交通局、公路局、国资公司大型机具随时待命,并将机具所处地段随时报应急办,便于应急办就近、统一调配;全面调动当地企业参与抢险救灾的积极性,协调抢险机具,便于应急时能随时调配;通讯部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随时对线路进行检修,力保通讯畅通;组织县林业局、市政管理局、消防队共计5台供水车定点、定时为居民、学校、医院、监狱供水,用应急管道将县城上方白呷山山泉,引到城区,极大缓解了用水困难;县发改、水电开发指挥部办公室、电力公司等相关部门,做好电力应急准备工作,便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气象、水文等部门做好天气、雨量、水位等各项数据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县民政、医疗卫生等部门做好物资应急的储备,配合以便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能及时得到救助。

全民参与自救。此次灾害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灾害程度深,全县各乡村均有不同程度灾害发生。灾害发生后,全县广大公职人员树立“一盘棋”思想,高度戒备,积极投入到抢险救灾中。各乡(镇)党委组织当地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乡村党员干部、民兵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参与到监测巡查、道路抢通、河道梳理、排危加固等各个领域,力争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严格值班制度。实行纵横交叉无缝值班。县防汛指挥部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防汛办将轮值(每10天一轮)带班县级领导、值班部门领导的联系方式等信息利用平台及时发送到各乡镇、部门一把手,在应急期间,按照防汛指挥部统筹安排,涉及到的值班人员统一到指挥部值班;整合水务、国土等部门相关技术力量,相互联动、汛期合署办公,24小时值班值守;防汛期间,乡镇、部门一把手一律不准请假,确保在岗,落实好24小时带班、值班人员,并保证值班人员及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4小时通讯畅通,做好防汛防灾应急准备工作;纪委、监察局加大值班巡查力度。

三、存在的困难

由于我县近期灾频、灾重,抢险救灾难度极大,加之降雨仍在持续,灾害可能进一步加剧,防灾抢险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一是大型机械紧缺。目前已调集县级部门和相关企业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具20余台,但由于点多面广,难以保证道路保通、河道疏浚等抢险工作需要。

二是救灾物资紧缺。因全县灾多面广、灾害发生集中、防治难度大,现有救灾物资和县级财力难以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开展,急需调集补充。

三是居民安置压力大。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场地有限,次生灾害发生几率高、面宽量大,防治难度大。

四是重建任务繁重。由于灾害涉及14乡1镇181个行政村,受灾影响面大、程度深、人口多,各类基础设施受损尤其严重,灾后重建任务十分繁重。

目前,受灾群众情绪稳定,受灾乡镇正积极开展抗灾自救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全县广大公职人员树立“一盘棋”思想,高度戒备;各乡(镇)党委组织当地群众积极生产自救,并全力投入到抢险救灾中。

第9篇:企业职工培训情况调查报告

于 2010-04-20

一、企业职工培训情况调查的目的

一个企业要经营、要营利,必然少不了一群优秀的职工,职工是一个企业最普通、最基础、也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如何让职工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呢?这就需要企业为职工做出一定的安排学习、了解。

职工必须接受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职工培训在帮助企业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职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职工的干劲和热情。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为了充分了解企业职工思想现状,了解企业对职工培训要求和规划。本人于2010年4月在上海市南汇区范围内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二、企业职工培训情况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目前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职工的素质培训和技术培训不能及时进行,大部分现场职工各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缺乏“苦练内功、培养后劲”的意识和行动,长期以往只会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下降。

2、培训工作尚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且多以陈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级差,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合理地进行布局规划,缺乏分专业分层次和循序渐进的培训。

3、没有调动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培训工作被动参加的多,主动学习的少,应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培训工作没有结合企业生存的.些根本性问题,因而难以充分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

4、培训效果反馈不够健全。由于常常搞突击式的培训,人多量大,时间紧,给出题、考核、阅卷带来许多困难,培训部门对培训后的效果不能进行全面、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对后来进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训安排,从而不能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5、培训方法落后,多数情况下培训工作采用讲授和技术问答的形式,没有采用互动练习的设施,缺少基础设施的配置。

(二) 人才管理与技能

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企业的中坚

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从统计数字发现,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职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急需加强。多数职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但从后续问题的调查显示,部门内沟通并没有达到预期要求;也有一部分职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职工自己沟通和联系,而部门负责人沟通比例也仅占55%。对于部门内部的职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三) 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除少数职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28%的职工认为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12%的职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35%职工反映某些职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60%职工认为企业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职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职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职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

三、对今后企业职工培训情况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企业的培训现状,为了让企业的培训更有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1、强化职工责任心的培养。针对本企业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特性,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的培养,使职工充分意识到缺乏责任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及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生产有序地进行。

2、加强职工之间相互沟通。不定期的和企业职工进行交流,使职工的意见能够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职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3、调整人员配置、促进职工技能发挥。针对每个职工的特点对其岗位进行调整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避免人才浪费。

4、加强团队融合提高团队素质。多进行一些团队活动和考核,以便加强团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职工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激发职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不仅让职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也使企业和职工得到共同的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一个企业应有明确的培训政策,并有企业自上而下的支持。培训政策不仅要表明企业政策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能力,而且要使职工对各种培训

方案非常清楚。否则,培训就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另外,企业还要向职工解释培训的真正意义,让职工感到培训是一个提高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宝贵机会,从而创造出一种气氛,让职工感到培训机会来之不易,加倍珍惜培训机会。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企业对职工培训的重视和专注,才能让职工培训这一行为真正的发挥它的用处。让更多的职工来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让职工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为企业这个集体而更加努力。

上一篇:汽车涂装培训计划下一篇:商品房预售许可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