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市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川市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南川市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1

重庆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根据《重庆市农经站关于开展我市农村财务管理现状调查的通知》(渝农合经发[2003] 6号)文件精神,我站组织人力对全市农村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46个行政村,51个农业居委会,2743个农业社,404个农业居民小组,乡村人口57.11万人。农业人口55.57万人。耕地面积61.24万亩。其中田40.37万亩,土20.87万亩。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27元。

二、调查获取的情况

〈一〉 机构的设置

全市3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除中桥乡将农经站工作职能交由乡财政所负责外其于的33个乡(镇)级单位均设有农经站,乡级共有农经从业人员119人,每个村和农业居委会均配备了专业会计。市农经站有12人,其中:借调出去2人,内退3人,抽调到行政审批服务中心1人,到局机关开车1人在站内从事业务的5人。市编委在机构改革中核准市农经站的编制为6人。

(二)、业务的开展

我市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领导和局领导对农经工作极为重视。根据重庆市对2003年度农经工作的部署,经向市有关领导汇报后,以《南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03年农经工作的通知》(南川府办发[2003] 30号)行文,由市政府对今年的农经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经工作的权威性。

为搞好我市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市政府以《南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南川府办发[2003] 65号)对全市的农村财务与集体资产管理和农村财务的公开等相关工作都作了详细安排。为使南川府办发[2003] 65号文件得以认真贯彻落实,是农业局以《南川市农业局关于贯彻〈南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南川农业发[2003] 58号)要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农经站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担负起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并于每季度头月15日前向市农经站上报《南川市农村财务管理和公开报表》,由市农经站汇总后报有关领导,并向全市通报。

对农村财务的管理。我市统一规定为“村帐乡管,社帐村管”,目前全市所有农业社和农业居民小组的财务已全面实施社帐村管。而村帐乡管还有东城、古花、鱼泉、石溪4个乡(街道办事处)还未实施,其于的30个乡镇办事处都已按规定正在认真实施村帐乡管工作。

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市农业税附加除西城、南平、土溪、金山、冷水、木凉等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按有关规定将其纳入乡镇农经站分村建帐,实施监督管理外,其余的乡、镇、街道办事处仍将农业税附加视为国有资产由乡镇财政所管理和支付,改变了资金性质。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由乡镇农经站审核后经乡镇政府审批,报市农办备案,其筹资筹劳纳入村级财务管理,在项目终了,将筹资筹劳情况向村民公开。财政转移支付中补助村级资金缺口的资金,乡镇农经站全然不知,市农经站也无从知晓。

农村财务电算化工作,我市准备先在5个镇(办事处)试点,但由于财力困难,市财政无钱补助(市里今年已将乡镇农经工作人员工资纳入全额预算),与乡镇领导衔接后,乡镇一时也无力解决。而各级领导都认为农村财务电算化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工作,只是苦于经费困难无法及时实施,肯请重庆市农经站、处及局领导设法补助我市5万元资金,在今年内将财务电算化工作的试点开展起来。

总之,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力争尽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履行农经工作职能,做好我市农经工作。

南川市农经站

南川市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2

从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 宁夏报业在全国报业发展浪潮影响下, 在历经单一报种时期、多报种时期和厚报时期的三段跨越式发展后, 开始呈现出大众化报纸发展模式并走上规模化竞争道路。但与当前国内部分报业开始向全国报业市场进军、瓜分全国读者市场相比, 宁夏报业还处在中国报业竞争的最初级阶段, 即仅仅局限于区域内的报业竞争和区域外报纸的抢占之争①。而作为宁夏首府的银川市,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都将是区域外报业的竞争抢占之地。本文结合2008年7月进行的《银川市城镇居民读报情况和读报意愿问卷调查》中一系列相关数据, 试对目前银川市城镇居民的读报情况及意愿进行抽样调查研究, 以把握目前银川市报业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价值基础。

此次《问卷调查》以所有居住于银川市的年满18周岁以上的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 选取23个居民住宅小区随机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按照设计要求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填答有效的问卷445份, 已下部分即是这次调查的主要发现和分析。

银川市城镇居民的阅报行为与市场偏好的考察发现

银川市城镇居民的文化程度与其阅报行为成正比, 文化程度越高者, 读报行为发生越多。调查显示, 在银川市城镇居民读者中, 具有高中或大专以上学历的读者共占68.6%, 但其在全市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只有28.5%, 与此相比在银川市总人口中, 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居民共占55%, 但其占报纸读者的比例只有27.6%②。这表明, 在银川市的读报人群中, 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平时的读报行为要多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

银川市城镇居民能接受的报纸理想定价是5角至1元。哪一种价格水平是银川人认为“好”的报纸价格上限呢?调查显示, 愿意最多以“每份0.5元”或者“每份1元”订阅或购买报纸的读者分别占51.1%和42.5%。这表明, 受银川城镇居民的经济支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制, 银川市城镇居民能接受的报纸理想定价是5角至1元。

银川市城镇居民在获知本市新闻时对宁夏本土报纸倚重程度较高。在本次调查中, 当被问及“本市发生重大新闻时, 银川人首先选择阅读的报纸是哪家”, 获选率名列前5位的报纸依次是:《新消息报》 (58.5%) 、《宁夏日报》 (30.85%) 、《银川晚报》 (25.53%) 、《法制新报》 (6.91%) 、《华兴时报》 (4.79%) , 这说明, 银川地区的本土报纸在“本市新闻”方面,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能够迅速、及时地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本市新闻信息。

银川市城镇居民对于报纸的角色期望以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新闻等时事新闻类为主, 文化、体育等休闲娱乐新闻次之。通过一项题为“银川人在获取18种资讯时对于报纸倚重度”的调查, 我们发现银川人对于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新闻等时事类新闻倚重度较高, 分别占68.4%、55.1%、62.4%, 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次之, 分别是46%和24.9%。银川人对于旅游信息、网络信息、债券股市信息、房地产信息、汽车信息等却表现出对于报纸的较低倚重度, 如果将这些信息倚重度的比值全部进行加权, 也只有35.21%。

银川市城镇居民读报情况和读报意愿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天天读报仍然没有成为大多数银川城镇居民的生活习惯。在被调查的银川市城镇居民中, 只有18%的人选择“平时有读报习惯”, 而选择“平时偶尔读报纸”或“平时不读报纸”的居民分别占到70.74%和9.57%, 到了周末, 选择读报的人数更是从18%下降到13%。这说明, 在银川, 天天读报仍没有成为大多数银川城镇居民的生活习惯。

宁夏本土报纸进入家庭情况较差, 更多的职业人群在家庭以外的地方阅读报纸。调查发现, 目前银川人自费订报或购买报纸的比例很低, 在被问及“您一般在什么地方阅读报纸时”, 只有19.1%的人表示在家里读报, 而选择在工作单位和其他地方阅读报纸的读者分别占44.1%和24.7%。

除本市新闻外, 宁夏本土报纸没有成为银川城镇居民的首选报纸。在《问卷调查》中, 当被问及“哪份报纸是您读报时的首选报纸”, 银川人的读报排名是:《参考消息》 (45.9%) 、《南方周末》 (37.2%) 、《宁夏广播电视报》 (33.7%) 、《华新时报》 (31.3%) 、《新消息报》 (28.4%) 、《法制新报》 (23.2%) 、《银川晚报》 (9.8%) 、《宁夏日报》 (2.7%) ;当被问及“国内外发生重大新闻时, 您最想选择阅读的报纸是哪家”, 调查数据所显示出的报纸排名基本与前者相似。结果令人遗憾, 宁夏本土报纸都没有成为银川读者的首选, 而居于榜首及第二位的分别是《参考消息》和《南方周末》, 二者合起来占到银川读报市场的80.85%。

对问卷调查中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宁夏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宁夏的报业发展。传播学研究表明:媒介能否拥有受众, 取决要素之一就是人的社会化程度是否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大范围的社会性的信息需求是一种有效地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生活资料”③。很显然, 在银川, 人们没有养成天天读报的习惯, 是因为对报纸的信息需求并不十分依赖。而在发达地区则不然, 经济越发达,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就越旺盛, 这从不同地区拥有的媒体种类与数量即可看出。如2008年, 广东地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种数有103种、四川有100种、陕西有49种等, 而宁夏只有19种④, 究其原因, 是宁夏的经济发展总量比较小, 从而制约了银川人对本地新闻信息产品的需求。

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冲击了银川的报业读者市场。传播学的研究表明, 一个人仅仅“识字”并不能“自动”地成为报纸的读者, 能否成为报纸的现实读者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取决于报纸以外传媒的竞争, 即:在新闻内容的提供上谁更能让人感到“满足”以及在获得方式上谁更方便、省力。目前在银川, 参与和报纸竞争的媒介除传统媒体广播、电视外, 还有网络和新兴手机媒体。新兴传播媒介的不断出现, 为银川读者选择阅读新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尤其是年轻读者选择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获知新闻的比率上升, 从而导致报纸读者流失现象严重。

银川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读者订报的阅读需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 一份报纸的年定价占人们年收入的1/40~1/50在统计学意义上成为读者的临界点。以《宁夏日报》“七报”为例, 2008年, 《宁夏日报》“七报”的全年订价共需1040元, 按照以上比率计算, 如果想使“七报”飞入寻常百姓家, 则银川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应在4万元至5万元, 但据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的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银川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是1.44万元。显然, 收入偏低的经济因素影响了银川市城镇居民对报纸的订阅需求。

宁夏本土报纸仍然缺乏较好的市场定位。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除本市新闻外, 宁夏本土报纸在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及时报道和新闻内容的好看、可读性方面没有达到满足银川读者兴趣的要求。再者,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宁夏本土报纸仍缺乏对全国受众的影响力, 缺乏在全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 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 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它对于目标受众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⑤。因此除了固守本土新闻外, 宁夏本土报纸也不能忽视在全国的影响力。

对策性建议

针对银川市的读者市场和宁夏的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一是要继续为银川人提供具有地域性和社区亲和力的新闻及信息服务, 这仍是当前宁夏报业占领银川市场, 并走上了受人青睐的必由之路;二是为银川人提供更多时事的主流趋向新闻和大量规模化的信息, 不断提高报纸内容的吸引度, 积极创办以“硬新闻”为主打的综合性报纸, 体现规模化信息提供的“厚报”;三是运用全新的报纸定位和经营理念, 尽量避免所有报纸定位不同但是内容同质的现象;四是积极做大做强有新闻延伸度的报纸, 形成一定的区域品牌效应, 进而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因为一个地区有一份全面、快速、及时反映本地区动态新闻的报纸固然重要, 但更应该有一份在新闻深度和思想高度上强大的报纸, 这样才能形成品牌效应, 推动地区报业向前发展。

注释

1 李文:《中国西部报业发展状况分析》,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5 (6) 。

2 王奎:《银川统计年鉴2008》,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年版, 第346页。

3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243页。

4 《2008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 北京:新闻出版局, 2008年版, 第98页。

南川市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建议措施

1.农村水利工程的现状

洪泽县地处淮河中下游结合部,西临洪泽湖,东挽白马湖,南濒淮河入江水道,北倚苏北灌溉总渠,四面环水,境内河网密布,水域宽阔,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98平方公里,水域及滩地面积796平方公里。据统计,全县现有灌溉渠道1986条,排涝河道2165条,农村小型机电灌溉(含灌排结合)固定站447处,排涝泵站272处,圩口涵闸58座,各类灌排渠系配套建筑物8557座。

据调查分析,全县不同类别的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现状各不相同,分别如下:

1.1河道管理方面

目前洪泽县已将骨干和重点农村河道纳入到河道长效管护范围,各有关镇和管护员签订了管护协议,负责清理管理范围内河道及村庄河塘各类垃圾、杂草及漂浮物,做到垃圾、杂物的日产日清,确保水环境整洁。同时也先后制订出台《洪泽县农村重点河道与村庄河塘管护保洁实施方案》、《洪泽县农村重点河道保洁考核细则》等,组建河道管护保洁办公室,对河道进行督查管理。但依然有部分农村河道处于无人管护或管理不力的状态。

1.2小型泵站管理方面

部分镇如岔河镇具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落实也到位,能够做到泵站管理有资金保障、有专人负责、统一使用、定期维修养护,泵站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能够解决排水、灌溉等问题,发挥着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泵站成功管理的典型。但是多数镇却存在人员、资金、制度等多方面的管理困难。

1.3其它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方面

由于管理主体权责不明确,维修养护经费无处落实,群众集体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全县范围普遍存在无人管护、管护不力的现象,导致工程老化失修、运行不畅,从而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2.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群众思想意识淡薄,工程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当前农民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用水上存在只顾用水、不顾管水,在圩堤上乱垦乱种、行洪河道上设置围网等现象屡禁不止,甚至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使原有灌排水系支离破碎。另外,小型水利设施等集体财产无专人管理,少数农民只为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人为破坏小型水利设施的现象屡见不鲜。只要有泵站的地方,或多或少被盗过电机、电线、变压器等。这些都给工程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2.2管理机制不健全,行政推动偏弱

农村水利管理最大的弊病就是“重建轻管”,一直没有一套完善而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机制,导致对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不力,造成工程老化失修、利用效率低下。因此,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工程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2.3养护维修资金缺乏,人员经费无从落实

资金短缺一直是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理的主要制约因素。水利工程的投入主要是在建设过程,管理维护的投入却微乎其微,虽然提出“谁受益,谁负担”,但是由于农民参与集体财产的养护和维修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县镇财力薄弱,导致小型水利工程出现问题时无法进行良好的维护管理。

2.4工程产权不明确,确权划界不到位

由于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归属不明,工程周边四界不清,工程用地权属没有明确,尤其对跨镇的水利工程,管理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导致各镇和村在行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职权时,权责不清,无章可循,提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就相互推诿,造成管理上一定的难度。

3.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建议

3.1出台政策,行政推动

坚持行政推动是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理的首要条件,因此须从行政推动、建立制度、界定职责、落实资金、考核巡查等方面着手,通过政府推动下“资金统筹、队伍统管、措施统一”等制度的逐项建设,实行管理制度长效化,从而推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长效化。实践中可初选典型镇作为试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逐步伸延至全县各镇,达到所有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全覆盖。

3.2提高素质,全民参与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实效。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切实加强农民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公民道德意识。同时,采用“一事一议”的方法,筹集一定的运行维护资金,以增强村民的成本意识。还可从各镇村实际出发,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使维护和合理使用水利工程设施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3.3建立机构,明确责任

成立专职机构,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日常工作有部署,推动工作有力度,整体工作有成效,切实把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推向正常的运行轨道。试点镇成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专门组织机构,形成“管理员对村组负责,村组对村委会负责、村委会对镇负责、镇统筹管理”的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一级的有效管理组织网络。

3.4加大投入,多方筹资

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筹集资金的投入机制。首先县级财政积极配套,提供配套启动经费;其次采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筹劳筹资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三是积极引导社会投资,通过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增加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同时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资金专户,工程经费专款专用。

3.5建立机制,强化考核

首先,因地制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行“管理一体化、考核制度化、宣传经常化、装备现代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对于工程管护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着装、统一标准、统一考核”。其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工程管理员招聘标准、管护人员岗位职度,工程管理考核办法、管理考核奖惩评分细则以及建立档案台帐资料制度等。主管部门认真督查、加强考核、严格奖惩,切实提高基层农村水利工作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语

我市农村公路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4

我市辖19个镇(乡),共有534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人,辖区面积1208平方公里。农村公路1340.133公里。县级公路134.701公里;乡级公路59条665.072公里;村级公路296条545.3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75.573,二级公路181.396公里,三级公里148.090公里,四级公路935.074公里。农村公路桥梁13093.3延米/286座,其中需要维修49座占桥梁总数17.1%。农村公路列养里程乡道776.7公里占总里程58%,村道351公里占总里程26.2%。随着农村公路建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手段,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建管体制,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府支持,交通统筹,镇(乡)牵头,群众重视的农村公路建管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1、农村公路建设规模日益扩大,路网日趋完善。

在XX年我市共新建二级以上农村公路60.5公里,完成总投资61500万元。投资29000万元建成***暨**特大桥一级路工程;投资22600万元新建西部****连接线***至**段35公里,完成5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和全部路基工程;投资2800万元新建**公路**至**段路基工程;投资4500万元建成*****至***新建工程。我市公路网主骨架日趋完善。

2、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职能不断加强,农村公路管养工作不断完善。19个镇乡中9个已组建农村公路管理所。这两年里农村公路管理所在农村公路养护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落实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是建立农村公路管理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我局按照“镇(乡)自筹、省市补助”的原则,建立并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上级补贴、企业赞助和其他资金多渠道共同组成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措机制。目前我市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由镇(乡)自行负责,对于农村公路的大、中、小修工程任务按照*政办〔XX〕82号文精神以奖代补形式下发。我局暂定农村公路养护(大、中、小修工程)补助资金标准为乡道每年每公里XX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

3、树立典型,促进农村公路管养工作。

我市镇(乡)众多,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镇(乡)的养护情况也千差万别。在工作中根据各镇(乡)自身实际情况,突出重点,树立典型,选择有代表性的乡村,摸索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养护管理模式。每个镇(乡)都要选出2——3个典型村,3——5条示范路,以点带面,涌现出大五里乡、杨各庄镇典型乡镇,并逐步在辖区范围内推广。

4、加强督导考核,提升农村公路管养工作。

为把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要求具体化、制度化,更便于操作实施,我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搞好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手段,逐步完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目标,健全考核内容。为此又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专门制定了《**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从组织机构、养护标准与要求、路政管理、公路绿化、沿线设施、内业管理等六方面逐项考核,建立了周督导、月调度、季初评、年考核的动态管理机制,确保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抓住实效。

三、存在三点不足

1、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按**市人民政府XX年82号文件要求,《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乡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由各镇(乡)政府负责,按近两年情况看,我市9个设有公路养护管理所的镇(乡)中每列入乡村公路管养费用超过10万元的仅有一两个,超过5万元的有四五个,就目前各镇(乡)的乡村公路里程来讲,这些养护资金是不能满足日常保洁和畅通需要的,所以有的镇(乡)就仅对重要的一条或两条路段进行养护,其余公路则处于“失养”状态。

2、农村公路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我市至今已有9个镇(乡)设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2个镇(乡)挂靠在土地所,5个镇(乡)在城建办,2个镇(乡)成立了交通办公室或综合治理办公室。除了我局派驻一名技术人员外,各镇(乡)安排的专职养护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兼职的管理人员也多少不一,最多的达7人,最少的有1人。按养护规范要求,每个镇(乡)的农村公路折合二级路达50km以上时,就应设管理人员6人,按我市《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管理所人员不少于3人。同时,我局对镇(乡)公路日常养护检查力度和频率相对不足。

3、农村公路养护规范性尚有不足。

我市农村公路管理仍在粗放型管理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1)公路档案不齐全。包括简单的公路修建年限、公路标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验收接管手续等资料缺失。

(2)执行养护标准不统一。

我市在XX年82号文件中明确了农村公路养护标准,但在近两年实施过程中各镇(乡)执行养护标准不统一,包括路肩养护,清扫范围,沿路标志标牌设置,安全设施设置等。对桥涵检查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现阶段我市存在49座急需维修的桥梁,危桥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桥涵管理尤显重要。

(3)公路大中小修的管理不到位。

按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意见》文件要求,农村公路大中小修计划在年初报市交通主管部门审批,按要求竣工后,由交通主管部门验收,按工程量核拨补助资金。现我市有的镇(乡)不能按时上报计划,延迟我局上报省市计划,使工程项目缺报或漏报。有的工程计划竣工后省补资金约占2/3部分已到位,但市县自筹的1/3部分没有着落。而且有些镇(乡)大中修工程未按程序进行严格控制,造成该修的未能及时修复,资金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4)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尚待提高

我市农村公路乡道660.072km,村道545.36km,总计1340.133km。各镇(乡)对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维护不足,时常有损坏公路设施、绿化树木、堆积杂物等现象,造成农村公路通而不畅。我站有路政管理人员7名,车辆一台。县道134.701km的路政管理工作尚勉强完成,相对于农村公路如此庞大的公路里程来说人员车辆配备严重不足。

四、几点建议

1、多方争取资金,由我局重点核拨养护工程(大、中、小修)补助款,各镇(乡)负责日常养护经费。

按省交通厅、财政厅的经费补助标准,乡道养护工程款按每公里每年3500元、村道养护工程款按每公里每年1000元,这些资金中有省补占约60%,市县补占约40%。此项资金全部到位后,我局设立专门帐户,确保专款专用,节余资金结转下使用,严禁挤占和挪用。我局可按年初计划核拨养护工程款补助,有利于缓解资金压力,有利于农村公路管养。

另一方面各镇(乡)政府仍应多方筹措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对于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一方面来源于乡村自有资金,一方面还可来源于受益企业、个人资金捐助,还可试行多元化融资方式,实现公路养护资金的资本化运营。

2、进一步完善管养体制

在XX年,我市政府已发文明确了乡村公路建养主体是镇(乡)政府,在镇(乡)政府设立农村公路管理所。到目前看仍需进一步完善,首先管理所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养护工程计划的上报与信息传达。同时受交通主管部门的业务领导,按要求完成每年的计划验收、检查等工作。其次,各镇(乡)在我市政府迁政办{XX}82号文件的要求下,尽快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制度》,明确农村公路管养的职责与流程,明确每条路线养护责任者,可采取季节养护、村民养护、承包养护等多种方式。再有交通主管部门对农村公路建养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并采取考核的办法定期检查,督促各镇(乡)做好管养工作。

3、实现规范化管养

对全市农村公路实行档案化管理,包括该路的初期设计、施工、监理资料以及管养的技术档案,隶属关系,管养人员情况等,还包括桥涵检查资料、维护资料等镇(乡)都要详细建档。

在每年底都要对路网数据更新,加强连续性,数据共享,及时准确,为我市多争取农村公路补助资金。

对我市的农村公路养护标准进行广泛宣传与传达,使各镇(乡)都认识统一,然后逐步落实,并且在制定的定期检查中进行验收考核。对安全文明设施建设、对大中修养护工程的管理,都作为检查的重点,作为核拨工程补助的主要依据。由我局管养的农村公路全年好路率应在80%以上;由镇(乡)管养的农村公路全年好路率应在60%以上。农村公路的管养情况的优劣由交通局考核上报市政府,该项应列为市政府对镇(乡)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

4、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情况调查与思考 篇5

一、我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基本情况

止2009年末,全区共有185个村、80个社区,村级资产总额1225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9064万元,林木资产682万元,资金2510万元(其中货币资金2330万元,短期投资180万元)。全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从全区140个抽样调查村(社区)的结果看,有96个村(社区)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对集体资产加以管理,并明确了规定,占

69%;有99个村(社区)集体资产的出租、发包等通过了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占71%。普遍推行了“村财镇管”制度以及集体资产使用审批制度,并定期公示,设立民主理财小组和两委会同时监督管理;“一事一议”工作也开展较好。

(二)群众受益效果明显。从调查的结果看,群众从村集体资产中得到的了实惠。抽样调查中有85个村(社区)的集体资产资金投向了道路、水利、饮用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占61%;有37个村(社区)的集体资产资金主要用于帮扶困难群众和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培训等方面,占26%。此外,征地补偿资金分摊到户、村级社保深入民心、卫生教育设施完善、公共设施得到维护等,集体资产为民服务效果越来越明显,群众受益落到了实处。

二、我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经营和积累,我区的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在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壮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我区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的大环境下,仍有部分村(社区)存在集体资产管理

工作中制度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群众难信任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有13%的村(社区)没有任何规章制度对集体资产加以管理;31%的村(社区)没有专设管理机构;19%的村(社区)管理决策由村委会或村社干部决定;有21%的村社存在不良债务,其中的90%都表示无法解决;甚至有个别村(社区)还存在产权不明、家底不清、资产流失的情况。

(二)集体经济增收困难。抽查的140个村(社区)中,从收入渠道看,有54个村(社区)集体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转移支付,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占39%;有52个村(社区)集体资金主要来源于出租、发包等收入,可持续利用效力差,占37%。从效益的发挥上看,有54%的村(社区)近三年集体资产收入与往年相比持平,16%的村(社区)甚至出现下滑的现象。79%的村(社区)选择把现有集体资金存入银行,只有5%的村(社区)考虑用于投资发展,虽各村对资产壮大均有一定的构想,但迄今为止,资产盘活成功案例太少。

(三)发展受到多重制约。从村(社区)组织内部来看,受村社干部任期和发展意识不够新的影响,村社干部普遍展思想不解放、思路难打开,倾向于短期规

划、短期投资,在资产盘活的过程中被动运转,追求短期效益,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缺少上级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政策扶持,集体资产管理缺乏现行区域发展的适宜规划,在所调查的140个村(社区)中,全部都表达了加大扶持力度的要求。

三、对管理和壮大我区农村集体资产的几点建议 问题找出来了,就要想办法解决好,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加强制度管理。一是建立集体资产产权界定和登记制度。要明确界定集体资产所有权,划清集体资产、国有资产和其它资产和界限,认真解决各种产权纠纷,对已经明确的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登记,并发放产权证书。二是建立集体资产流转和评估管理制度。凡是涉及到集体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的事项,均要履行民主讨论,开展评估和向上级集体资产管理机构报告。三是建立集体资产年检和报告制度。做到掌握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了解集体资产增减变化和保值状况。四是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所有村都要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召开民主理财会议,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区、镇、村各级农

村集体资产管理机构,对集体资产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二)加大扶持力度。要因地制宜、分类进行支持和引导。在现代农业园区内的村(社区),政府可引导其大力发展村级企业,在启动之初适当无息投入资金给予帮扶,使其成立村企一体化的公司,实行公司化动作,壮大集体经济,比如,慈云镇凉河村成立的原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在运行。在德感、双福和珞璜三大工业园区所在的村(社区),可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政府出台统一政策,无偿划拨一定面积(5-10亩)的土地,由村(社区)集体规划建设标准厂房或商业用房,可出租或自办企业,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持续后劲,避免征地完结后出现空壳村。在东西部和南部山区经济薄弱、条件落后的村集体,可在基地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产业发展上给予扶持,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三)探索发展新路。可借鉴苏州的经验,在农村经济存量相对较大的村,大胆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股权化改造试点。结合当前的户籍制度改革,尝试发展村社股份合作组织来盘活集体资产,将农民的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股权置换成股份合作社的股权,让农民成为股东,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最终实

南川市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6

一、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和接户线改造对改善农村用电环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010年以来,新沂市供电公司高流供电所积极贯彻落实江苏省电力

公司农村电网建设计划、规划会议精神,努力为地方“新农村”建设事业提供电力保障,通过努力,该所共完成了79个新农网单项工程的改造和6580余户的农村低压接户线的改造工作。

1.供电质量的提高

在实施低压电网改造后的高流镇高程村,笔者看到:崭新、整齐的塑料计量箱换去了昔日锈蚀、破损的铁皮计量箱,过去,缠绕在低压接户线和套户线上的广播线、有线电视线、电话线等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规划整齐的低压线路。该村党支部书记徐佃松告诉笔者说:通过供电所的线路设备的改造,供电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如今,我村的1400余户用电家庭,70%以上的家庭都用上了电炊具或安装了空调等,电力的发展给我们农民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2.低压线路损耗率明显降低

笔者对高流供电所实施农网改造后的部分低压台变的线损率进行了调查,改造后的台变的低压线损率比改造前有了明显下降,以下是部分改造的台变改造前、后的低压线损率对照表:

通过以上部分台变改造前、后的低压线损率的比较,改造后的低压线损率明显低于改造前的低压线损率。

3.电压合格率有明显的提高

笔者通过调查、统计了解到:通过低压电网和接户线改造,电压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大街北变的电压合格率,改造前10月份的电压合格率为:96.03%,通过户表改造,2010年1月份的电压合格率为97.52%,改造后比改造前提高了1.49个百分点。

通过对低压电网和接户线的改造,其台变的电压合格率、线路及设备的安全等都得到了保证,用户的安全用电有了保障,用户从低压电网和接户线的改造中得到了实惠,满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农村低压配电系统运行的现状

在对农村低压线路和低压接户线及以下的配电设施的改造中,目前,大多采用的是“一户一表”改造法(即将低压接户线、计量点直接延伸到用户),改变了以往的计量集装模式。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际运行,笔者发现:农村低压线路和低压接户线及以下的配电设施(“一户一表”)改造后,对电网安全运行、改善用户的电压质量和居民用户的用电安全等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对农村低压配电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同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低压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下降。

现阶段,农村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一般采用tt系统,即:10kv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接到电气上和电力系统中接地点无关的独立的接地极上。tt系统的故障特点是故障回路电流小,在自动切断供电前,局部故障不会扩大,不会转化为“死”故障,在短接地存在较大的接地电阻。tt系统的防护措施主要是采用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和过电流动作保护器。

以往的电能计量集装模式的保护方式是:配电变压器低压出线处安装初级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电能计量集装箱处装设二级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用户进线开关处装设末级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

在采用电能计量集装模式下,当属于用户的线路发生接地故障时,首先是装设在用户进线开关处的末级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进而是二级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最后是安装在配电变压器低压出线处的初级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上述的运行方式,在用户发生故障时,由此而引起的停电范围相对较小,故障点容易查找,维修方便。

据笔者现场实际调查、走访发现,当前农村居民用电的状况是:用户的末级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安装率低,已经安装的,有的损坏退出运行,有的因为用户家中线路老化,引发末级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频繁动作,用户自行、人为的将其退出运行,目前,农村居民用户的末级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实际安装运行率仅在10%-30%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低。

三、“一户一表”安装模式对当前低压电网运行的影响

南川市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7

一、帐据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 我县村组财务帐据管理混乱的现象比较突出。据检查情况看:村级, 帐据按规定要求使用的有50个村, 占受检村数150个的33%;未按规定要求使用的100个村, 占受检村的67%。组级, 有据有帐使用规范的30个组, 占抽检组数300个的10%;有据有帐使用不规范的255个组, 占抽检组数的85%;无据无帐的15个组, 占抽检组数的5%。从整体情况看, 村级帐据使用好于组级;单据使用好于账簿记录;近年份使用不如前些年份。

在财务管理上, 由于领导重视, 管理办法作了一些改革, 但在帐据管理上没有什么改观。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目设置不全。村组应按《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要求设置账目, 可是村级财务实行财政代管后, 部分乡镇未按要求操作使用, 账目不清;组级成了账目管理盲区, 90%的组没有设置往来明细帐, 5%的组没有使用帐薄核算。二是票据管理使用不规范。没有按照有关规定, 使用由县农经站设计监制的统一票据。检查中发现, 在村级取得的报账票据中, 33%的票据不合法或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在组级报销的票据中, 不符合规定与要求的票据, 达85%;个别组甚至不索取票据, 单凭所列支出附件白条入账。三是收款不开收据。绝大多数村组收入款项, 不向收款对象出具收据, 多采用捏疙瘩办法填制一张或几张收据入账;有的组收款, 甚至从来就不填制收据, 而是用收款花名册或自制白条代替收据。四是凭证使用极为随便。在凭证的使用上, 尤其是付出凭证基本没有使用。

二、产生帐据管理混乱问题的根源

1、事权不分。

农业部多次发文, 明确规定“农村财务管理”由各级农经部门管理, 可是河南省把这项工作交财政部门代管, 其结果使该工作处于“两不管”的境地。财政代管, 在县财政局没有明确具体股室管理此事, 乡镇财所大多只管了转移支付与财政资金部分。而农经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能既未与财政合并也未撤销, 无法管理, 从而形成帐据管理的“盲区”。

2、认识不足。

由于缺乏上级指导与业务培训, 一些村组干部在思想上对帐据管理的重要性和混乱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工作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欺上瞒下、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现象;在监督上, 由于事权不分, 对帐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无人问津, 很少追究。

3、有章不循。

中央、省、市多次下文, 提出农村财务管理要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然而有的村组我行我素, 置若罔闻, 没有把农村财务帐据管理当成一回事。对发生的财务事项, 不是主动索取票据, 而是采取简单应付了事。究其原因是, 有章不循。

4、责任心不强。

部分组财务人员调换过于频繁, 造成财务队伍不稳定, 再加之待遇低, 个别财务人员存在着干业务不如出外打工挣钱等杂念。为此, 部分人员把财务管理工作当成附带事情来做。在村组, 核算不认真、结帐不及时的现象非常普遍, 有的半年一核一结, 有的甚至一年一核一结。

5、业务水平低。

检查中发现, 部分组财务人员由于文化低, 上岗时又未受到系统的业务培训, 有的不会使用会计科目;有的借贷方向颠倒;有的从未使用过记账凭证。这些问题, 一是直接影响了会计反映与监督职能的发挥, 二是使财务管理工作失去了应用作用。

三、意见与建议

1、要重新划分事权, 终结“两不管”局面。

省市县要重新赋予农经部门农村财务管理职权, 取消财政代管行为。要给农经部门重新定编, 定人, 定经费, 使其尽快负起农村财务管理重任。

2、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农村财务帐据管理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关系到基层党组织与干部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各级党政组织要报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 把财务帐据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研究财务管理工作, 要针对出现的问题, 认真加以解决。在工作上, 要多给予财会人员以关心和帮助, 支持他们依法办事, 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确保农村财务管理上轨道。

3、稳定队伍, 提高素质。

农村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中肩负着管理与监督的职责, 保持财会队伍的稳定, 对于规范农村财务帐据管理十分必要。今后调任、更换村组会计, 应报经乡镇农经站同意, 挂帅领导批准, 并报县农经站备案, 否则, 不能随意调动或更换财务人员。与此同时, 要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县财政每年要拨出专款, 支持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县乡农经部门每年要抽出一定时间集中对农村财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业务技术培训, 确保财会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管好家理好财。

4、强化业务督导。

针对目前村组财务帐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县乡农经部门, 要切实履行指导和监督职责。县级工作重点应放在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上, 乡级工作重点应放在日常管理和具体问题的落实上, 要把规范帐簿、凭证和会计档案作为财务检查和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通过上下结合齐抓共管, 促进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5、依法依规, 加强管理。

县乡农经管理部门作为农村财务的监督管理机构, 对明显违反财务帐据管理的单位或个人, 缺乏有效的处罚手段, 影响和制约了农村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为此, 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农村财务帐据管理办法, 并赋予县级农经部门行政执罚权, 以制止帐据管理的混乱局面。

摘要:为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 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行为, 我们对内乡县农村财务帐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 分析了问题的根源, 提出了粗浅的改进意见。

南川市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8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就为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做好了保障。随着我国支付体系的发展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和渠道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付结算工具单一、现金结算量大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以某县为例)

某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全县地域面积7180.9平方公里,下辖9镇3乡200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全县耕地面积150万亩,主要种植大豆、玉米、烤烟、马铃薯等作物,养殖业主要以牛、羊为主。多年来,县域金融部门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上破解了许多资金难题,为县域大发展、快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200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8.7亿元,农村人均收入4540元,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2.2亿元,农村人均收入5980元。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0.1亿元,农村人均收入6388元。2009年各项农村经济指标增长15%。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些工作己经走在了省市乃至国家的先进行列。

二、农村支付结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支付工具单一,现金结算占比较大。从农村金融机构设置来看,直接提供结算服务的主要有农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农行仅在少部分发达乡镇设立网点,而且网点有进一步收缩的趋势;从以上机构提供的支付结算工具来看,除了现金结算外,传统的转账支票、汇兑是可以直接提供的支付结算支付了现金结算外,传统的转账支票、汇兑是可以直接提供的支付结算支付工具,银行汇票仅在农行网点少量办理,现金结算在总结算业务量笔数中占比达到80%以上。对于客户来说,在一定额度内,结算时间短、结算成本几乎为零的现金结算成为首选的结算方式。

(二)清算渠道不畅,转账结算效率偏低。金融机构系统内和跨系统的资金清算渠道是否畅通高效,是影响农村结算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跨行资金清算主要依托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联网通用系统,系统内资金清算主要依托行、社、局内部的综合业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镇网点很少直接参加现代支付系统,需要通过管辖机构转接,增加了一个手工处理环节;农村信用社开通了省内统一的综合业务系统,但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邮政储蓄机构暂时还没有参加现代支付系统,转账结算业务的实现受到限制。加上乡镇金融机构无法直接参加同城票据交换,县域内即便是同一乡镇跨系统转账也会有一定的在途时间。

(三)设施投入不足,新支付工具用途窄。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业务仍然以存放汇为主,中间业务收入极少,以一个乡镇网点存款业务6000万元计算,还无法进行有效的机具投入。在乡镇一级,信用社对个人客户全部通过柜面进行业务处理。部分已经配卡的存款人甚至认为用银行卡办理业务,交易记录和账户余额不能直观反映,习惯于使用存折。

(四)宣传引导不够,结算知识普及率低。对于农村地区,不同的客户群体,有不同的结算服务诉求,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普通农户主要以零星现金存取、生产生活资料购置、子女异地上学生活费供给等,这部分结算基本以现金结算为主;个体经营户进城购货一部分采取现金结算,一部分携带银行卡进城取现结算;外地打工的农民工以农民工银行卡结算和携带现金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及规模大一些的商户选择通过农行网点结算或就近在县域城区银行网点开立结算账户。在调查中,向客户介绍银行卡转账和POS结账消费等业务时,有许多客户很感兴趣,但对具体业务办理知之甚少或根本不清楚。

(五)转账结算费用偏高,影响非现金结算推广。非现金结算费用标准对于农村服务对象仍然偏高,以银行卡为例,除了农民工银行卡有适当优惠外,异地取款要收取手续费,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存取款单笔金额小,普遍认为使用银行卡交易不划算,而不需要消费者付费的POS结算又十分有限。无偿的现金使用与有偿的非现金结算相比,农村服务对象更多的选择现金结算。

三、改进农村结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力推广通存通兑业务。2007年11月19日起,依托小额支付系统,个人存款跨行通存通兑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开通,客户可以在任何一家开通该项业务的银行营业网点,办理人民币个人存款账户的资金转账、现金存取款及账户余额查询业务。从业务现场测试情况看,系统响应时间较快,很好地解决了跨行异地个人结算业务的处理,对于农村结算服务机构和个人服务对象都是比较好的选择,目前,要解决好业务知识宣传推广、业务异常情况处理、通存业务手续简化等问题。要统一各行社对此项业务的认识,防止少数行过于考虑局部利益,影响业务推广面。

(二)加强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的推广。一是加强对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协调和管理,妥善制定业务发展规划,争取相关部门政策支持。二是加大对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投入,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有计划地安装一批ATM,发展一批生产生活资料销售、农产品经营的特约商户,使用POS机进行结算。三是对农村地区信誉度高、生产经营稳定的客户尝试开展信用卡业务,拓展银行卡功能。四是加强农村地区银行卡联网通用、联合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建设,保证网络畅通,提高银行卡业务的服务质量,解决好业务差错处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五是进一步深化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低成本的结算服务。

(三)抓好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普及。加强对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组织和管理,通过农村金融网点,进行支付结算业务特别是新业务的宣传普及,通过柜面人员对客户进行引导,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现金支付习惯。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对普通农户和农民工,引导其通过银行卡进行结算,对结算量较大的专业户和开户单位,以转账和票据结算为主提供服务。

(四)有效利用邮储资源优势。邮政储汇银行基层网点的设置主要集中农村地区,机构有优势。多年来邮政汇兑业务在农村个人异地结算业务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优势;邮政储汇业务系统网络建全,实现了全国互联互通,并通过中国银联与各银行金融网联接,而且邮政储蓄绿卡的发卡规模在农村地区具有相当的数量,具有较好的业务基础。

南川市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9

一、审计调查的时间范围、内容与依据 1.时间范围与内容。2009 年 1 月至 2010 年 6 月期间义务 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2.检查依据。《关于下达 2009 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 用经费专项指标的通知》(东教财 〔2009〕 号、6 东财支 〔2009〕 22 号)《关于下达 2010 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专、项资金的通知》(东教财〔2010〕1 号、东财支〔2010〕19 号)。

二、审计调查方式及时间部署
1

本次审计调查采取自查和复查两种方式,分三个阶段进行。7 月 19~23 日为自查阶段。镇属学校的自查工作由镇教办 集中组织进行,县直学校的自查工作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由总 务处组织进行。8 月 2~4 日为复查阶段。由局审计科组织审计小组到各镇、各学校进行现场复查审核。(审计分组名单见附件 5)8 月 9~10 日为汇总及材料报送阶段。审计调查结束后,各审计小组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审计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并以镇(县直学校)为单位形成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审计调查 的基本情况、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等。审计小组组 长要负责审计材料的收集与报送,具体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自 查表原件和电子稿、相关证明材料的复印件、审计小组的审计 过程资料等。

三、相关要求 1. 各镇教办、各义务教育学校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学 校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调查工作,要将该项工作列入 重要议事日程,安排专人负责。2.各镇教办在组织本镇学校自查过程中要认真学习有关文 件,要按照有关文件逐年逐项进行核查,如实填报自查表。自 查时要将有关涉及到资金流程的凭据,如镇教育专户或学校收 到专项拨款的凭证等,用 16K 纸复印以备审计小组核查。3.各审计小组在复查审核过程中除查阅有关凭证资料外,还要认真了解公用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各镇教办、各
2

学校要积极配合,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和有关资料。附件: 1.2009 年如东县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收支情况自查表 2.2010 年 1~6

南川市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10

小组成员:************

调查时间

2012年1月23日——2012年2月20日

一蒲城县和富平县简介 1.蒲城县地处陕西关中东部渭河平原东北隅。东经109°20′17″至109°54′48″,北纬34°44′50″至35°10′30″。东与澄城、大荔相邻;西与富平相接;南与渭南接壤;北与白水相连;西北与铜川市相望。县城位于县境中心,渭清、西禹公路交叉通过。

2.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总土地面积1242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8度57分—109度26分,北纬34度42分—35度06分之间,全县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35千米,东邻蒲城、渭南。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出背景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因此,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社会保障仅仅在城市开展是远远不够。我国面临着农民多,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村缺乏社会保障的具体国情,这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造成农村医疗保险严重障碍。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经济呈现出极不均衡状态,农村医疗保险二元性特征突出,城乡差距较大。而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民的医疗负担日渐加重,根据以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因病致困的现象严重。加之农村社会保

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民们面临的处境相当严峻。有鉴于此,政府为了缓解农民们的压力,切实保障农民们的现实利益,进一步解决农民们看病难的历史问题,政府提出了建立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构想。

所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三两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施行现状

自2003年“新农合”开始实施以来,荆姚镇也已基本实现覆盖全村农民。2010年,全镇农业人口数为32479,其中参保人数共有31791,覆盖率达到98%。2011官圩镇“新农合”报销补偿标准及封顶线均有所改善。

(一)在规定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产生的可报销补偿范围内的住院费用,减去起付线金额后,报销补偿标准为:在县内镇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起付线为200元,报销比例为70%;在县内县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起付线为500,报销比例为60%;在县外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起付线为800元,报销比例为45%。

(二)普通门诊的报销补偿标准为:每人每年最高补偿20元,以家庭参合成员计算封顶金额(即以户为单位计算。普通门诊补偿最高限额为:全户参合人数×20元)。补偿按门诊处方分级补偿:在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次最高补偿20元,不足20元按实际发生数全额补偿,在村卫生院单次最高补偿10元,不足10元实际发生数全额补偿。

四村民对医疗保险的了解情况

为掌握村民对医疗保险的了解情况,调研组做了详细调查,结果如图一所示。

我们了解到村里每户村民都发了一封由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派发的介绍新农合的信,当我们询问这封信的相关信息时,几乎没有人可以说出其中的重要信息,大部分的村民仅知道只有住院才可以报销,其它信息很少有人知道。这说明政府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在采访荆姚镇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时,他指出其实政府针对该制度的宣传工作,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不仅仅发了宣传册,在各参加了合作医疗的医院内也设有宣传栏等等。

五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

1.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情况。在被调查农民中,认为合作医疗好的占93.17%,对住院报销的手续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84.88%,表明合作医疗实施一年后,绝大多数的农民对该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合作医疗补助大病住院更重要的占 37.97%,远远高于认为补助门诊看病更重要的 4.69%,认为补助门诊和大病两个都重要占 57.34%,显示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对补助的方式格外关注,既要求保证大病能得到补偿,还希望小病能有所补贴。认为住院补助单病种方式好的占 38.30%(单病种补助指当农民因只患某一种疾病住院时,只需交规定的金额,其余金额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之后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再划拨给医院),反映出农民对医院治疗乱收费的担心。

2.农民对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及评价。显示,家人有病住院,倾向去县级医院就诊占75.36%,倾向在镇卫生院就诊占24.64%,前者为后者的三倍之多。认为所在地的镇卫生院技术好、服务态度好、设施条件好,分别占29.24%、50.57%、25.95%。对提供医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满意的占34.71%,对提供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满意的占42.50%,认为医院给患者或家属报销时解释政策的占50.63%,反映医生劝患者再花点钱或再多住几天,就能多报销的占12.64%。

3.实施一年后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意愿比较。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农民中2005年参加合作医疗的占85.27%,与该年实际参加百分比85.3%基本相符,从侧面反映了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得到过门诊补偿的占32.70%,反映出农民并不急于使用家庭帐户基金(蒲城县县的做法是农民交纳10元,其中5元作为家庭帐户在门诊时补助)。2005年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原因依次是:无钱、不相信、身体健康、不知道和其它原因,反映出经济困难仍然是参合率不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六问题分析分析及建议

我们认为,对于任何事物而言,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除了分析现状,找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之外,找出其内部与外界的逻辑联系即其理论依据,然后根据政策制定的本意进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从理论依据出发,联系上文所述的基本现状和问题提出建议。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如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是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也就必须享受平等的接受医疗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广大农村的落后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符,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基于以上的分析,给出如下建议:

1如资金的监督管理方面加大力度防止冒名顶替时间的发生

2报销要当场结算,因资金周转问题不能及时支付的应向病人解释清楚取得谅解,零头四舍五入精确到角如123。45应支付123.5而不是支付123.00

3合作医疗证件的繁琐制作过程。费时费力费资源。

4简化报销手续

5简化转诊审批的过程延长转诊审批的时间。

南川市农村财务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11

关键词:土地流转;特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25

1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近年来,磐石市始终把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政府扶持不干预,指导不包办”的思路,以群众自愿和依法、有序、有偿流转为前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磐石市共辖15个乡(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54万,农业人口33万,农户总数8.6万户。实有耕地面积8.1万公顷。截至目前,我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7449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9.1%,流转户数5247户,占全市承包农户总数6.1%,涉及15个乡(镇、街),1个开发区,其中转包5596公顷,出租1125公顷,转让570公顷,互换108公顷,委托代耕50公顷。

2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2.1土地流转的形式趋向多样化

从经营模式看,主要有农户委托型、大户承包型、合作生产型等,大多以承包耕地为主。

2.2土地流转的进程提速

2009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只有5926公顷,2012年达到7449公顷,年均递增7.9%。呈现有序、有度、有效的特点,促进了农民增收。

2.3土地流转的范围不断拓宽

土地流转从农户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程序化流转发展。土地流转的对象由原来的本村扩展到外村、外乡。如吉昌镇烧锅鲜村土地流转达167公顷,涉及周边村和外乡(镇)。

2.4土地流转的期限延长

土地流转期限一般由原来的1~2年,延长至2~5年,我市流转期限3年以内(含3年)6495公顷,4~5年(含5年)543公顷,6~10年(含10年)187公顷,10年以上224公顷。

3土地流转采取的主要措施

3.1营造宽松环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出台了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促进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截至目前,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52个,并涌现出烟筒山隆丰精米加工、黑石黄营葡萄、取柴河王家食用菌、富太中和养牛、红旗岭草莓、石嘴蛋鸡等一批在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我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578人,流转土地776公顷;三是加强小城镇建设。我市采取切实措施,加快烟筒山、明城、红旗岭等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729人,流转土地1100公顷;四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创业和创收,让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我市以市农广校、市农机校、市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对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300~600元,加速发展职业教育,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让每个外出打工农民都掌握一技之长。2013年全市域外输出劳动力5.7万人次,流转土地2625公顷。

3.2把握原则,确保土地流转有章可循

一是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土地是否流转,以哪种形式流转,由农户自主决定,不靠行政手段强行流转;二是坚持平等协商、有偿流转原则。土地流转的转包费、租金等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平等协商确定,政府不干预,其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三是坚持依法有序原则。我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土地流转中,严格规定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权属关系,不得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得擅自改变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土地承包的剩余期限;四是坚持规范操作原则。采取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组织流转双方签订标准化流转合同,建立土地流转台账等方式,发挥好流转双方“中间人”的纽带作用。

3.3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

一是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我市、乡(镇、街)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对每一起土地流转都及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对已经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进行备案,并实行专柜存放,专人保管;二是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为保证土地流转有序进行,我市规定流转双方必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农户之间无偿转让、零星转包的,可以不签订合同,但要到村委会登记备案。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乡(镇、街)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登记、鉴证;三是实施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制度,使流转纠纷得到及时解决。

3.4总结并在全市推广三种土地流转模式

一是朝阳山镇大快当村赵大院屯农业产业化企业整屯流转模式。大快当村赵大院屯现有农业人口260人,户数48户,耕地面积140公顷,其中:旱田104公顷。2013年1月吉林省松花江种业公司委派专业人员到赵大院屯实地踏查地理环境,认为比较适宜种子繁育,经种业公司、村委会和农户三方协商,最终种业公司与赵大院屯全体农户达成协议,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将赵大院屯所有旱田全部流转给种业公司,并与所有农户签订标准化流转合同,流转金额106万元。目前,种业公司已预付定金21万元,余款85万元待开春种地测量实际面积时补齐。

二是松山镇爱耕村大色力屯合作社统一流转模式。松山镇爱耕村大色力屯现有农业人口526人,户数138户,耕地面积310公顷,其中水田40公顷。2012年,经松山镇爱耕村大色力屯、松山镇飘香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所有农户共同协商,将大色力屯40公顷水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给松山镇飘香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注册“爱耕”牌有机大米,对外出售,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土地转出农户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增加了收入。

三是明城镇石山村土地流转集中统一发包模式。明城镇石山村现有耕地面积146公顷,其中水田89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89公顷,原有农业户数255户,农业人口772人,劳动力512人。石山村是一个朝鲜族村,从2001年开始农民逐渐外出打工,到2011年底,外出打工劳动力达到474人(其中:国外打工352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93%。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承包地无人耕种。经村委会与农户协商,采取村委会集中统一发包的形式,农户将承包地统一承包给村委会,由村委会统一对外竞价发包。承包费先由在家社员讨论确定底价,然后召开竞标大会,村委会集中统一对外竞价发包。竞标对象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以是外来人员或企业。2012年,村委会将全村120公顷耕地全部承包给外地8个种粮大户,收取承包费67万元,按统一标准558元/亩分配给社员。采取村委会集中统一发包的形式经营土地,社员收益高于一家一户单独经营,在家社员也纷纷将土地承包给村委会,统一经营,自己从事其他产业。

4磐石市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

4.1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满足了有技术特色、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全市现代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发展。

4.2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能够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形成产业链,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有效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

4.3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磐石市每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9万人。青壮劳力外出务工,部分乡村出现劳力紧张,导致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土地流转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得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上一篇:班风学风建设规划下一篇:犯错-暑假日记8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