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

2023-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

探究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摘要:时代的发展催生了各种更加先进的教学模式,其中,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使各学科的教学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同时也加快了教学改革现代化的进程。高中数学学科是高中阶段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高中师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探讨了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高中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牵动无数师生和家长神经的重要教学内容,高中数学学习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解方法,学生进行习题练习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等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使数学教学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有所革新,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障教学效果。将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先进功能,或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教学的相关内容,使两个学科之间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究,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信息技术的一大优点,就是其基于互联网发展条件下的丰富信息传输,利用信息技术功能,结合互联网,师生可以轻松获得其想要获得的各种资源,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单靠语言面描述或者老师的讲解,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因此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首先利用互联网上一些生动具体的形象将学生引入概念探究的情景,告訴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与教师刚刚展示的这些有着密切关系,从而调动起学生探究的“胃口”再引导学生走进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这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比较难于实现,当我们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改革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加充分的探索空间。比如设计和制作微课,供学生自主观看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弹性,学习内容也具有了选择的空间。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使高中数学教学以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导数的几何意义表达的是当△x→0时,割线→切线的动态过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将这一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图像平移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函数图像平移一般规律的理解,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并达到激活知识点,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印象与理解,发展他们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将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效的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之中,很多公式的推演都是在相关例题的基础上进行的猜测,由于计算量十分庞大,教师只能为学生展示计算的部分环节,在此基础上得到结论,而结合信息技术功能,学生自己就可以完成很多繁琐的计算内容,验证概念公式的正确性。当然这种方式同样适合于平时学生完成数学题目的验算,信息技术有效地缩短了教学中不必要的计算时间。如:教学函数模型极其应用时,对指数函数y=ax(a>0),对数函数y=logax(a>1)与幂函数y=xn(n>0)在(0,+∞)上的增长情况进行了探究。利用计算机,列出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表,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三个函数的图象。可以看到,虽然它们都是增函数,但它们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改变a的值,再进行操作。这样,通过反复的操作实验,由具体的例子,学生可以得到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习熟练操作方法与思维方法,从而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积极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分析、类比、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内容,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数学问题,正是体现学生数学学科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的途径。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武装自己,在学科教学整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1]刘道芳.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7(06):03-04.

[2]姚建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7):56-57.

作者:汪振有

第2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之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现状,研究了各流派专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看法,认为可以求同存异,采用最朴素的作法。并进一步分析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教学的需求,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如何紧密结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数学学科;动态几何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已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基本素养。早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到10年的时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一晃十多年过去,当初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显然是不够的,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注重实效。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改进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关键在教师。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败。如何把握课改精神,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己成为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宏观视角

2004 年,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教育技术学的核心主干课程,分别是《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媒体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理论》、《远程教育基础》、《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育技术项目实践》[1]。这样的课程让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广泛了解一些代表性的软件,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存在问题。教学活动分学科进行,不同学科教学和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不同需求。如果教育信息化只注重共性,不深入到学科,不能为学科教学服务,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就大打折扣。具体来说,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专业各异,虽然课程面面俱到地讲述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应用,但面太广了,难免失了重点。譬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对数学作图软件有兴趣的很少,而数学专业的学生对音频编辑软件有兴趣的也不多。这样一来,这门课程具体到每一个学生,有用的部分则不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

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使用最多的软件是PPT。但实践表明,以PPT为代表的普适信息技术是难以满足数学教学活动中特殊的需求,譬如作图,测量,计算等,为了减轻负担,提高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当熟悉一些专为数学教学而开发的工具软件。

由于现在开设教育技术学这个专业的高校很多,各高校使用的教材不尽相同。笔者留意发现,但凡提到学科工具,几何画板出现频率很高,在教育技术学很多课程的教材中都有专门介绍几何画板的专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课程中,常常将动态几何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只不过对于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动态几何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作为专门的一门课来学习。因此,开设动态几何课程需要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融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为一体,要求我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新的教学环境,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实施新的教学过程,开展新的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与教育教学改革中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实践领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2]。我国教育技术界的学者们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整合的认识。

何克抗先生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深层次的整合理论对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整合的目标、内涵和方法问题)做出了比较系统而科学的回答[3]。

祝智庭先生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的效果[4]。

李克东先生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5]。

上述观点见仁见智,有助于丰富我们对教育技术深入学科的必要性及其实施途径的认识。2009年11月的《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刊登了对AECT主席J.Micheal Spector教授的访谈[6]。其中J.Micheal Spector教授赞成放弃使用像“整合”这样有争议的词汇,用“使用”这样简单的词汇取而代之。

笔者十分赞同这一简单朴素的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非就是在各学科的教与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获得更好效果的过程。若不用信息技术,整合就无从谈起。用了,整合就开始了。从被动地用到主动地用,从作秀地用到实际地用,从个别的用到普遍的用,从老师用到学生也用,从辛辛苦苦的用到轻松自如的用;应用得恰当,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提高了,学习成绩上升了,整合也就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整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初期难免存在诸多误区与不足。对整合的反思,人们发现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中存在着诸如投资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信息技术应用的力度不够,过于重视信息技术使用形式而偏离教学目标,忽视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等。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二、数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分学科进行,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必须分科学进行研究。研究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显得很重要。

数学是什么?不少数学哲学的著作花费大量篇幅给数学下定义,希望回答这个问题。由于数学始终在发展,再加上各自流派、研究方向的不同,各个时期的数学家所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定义的多样性反映了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才构成今天的文明[7]。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数学是对数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认为数学是对量的研究;笛卡尔认为数学是研究数学和度量的科学;罗素认为数学是恒等于逻辑的学科;怀特海认为数学是研究一切类型的形式的、必然和演绎推理的科学;克莱因认为数学是自明之物的科学;希尔伯特认为数学是无实在含义的形式游戏;美国数学会认为数学是研究度量、形式、图形和变化的学科。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认为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力与想象力于一身的一门学问,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在不断前进,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其发展都是让人所料不及的。当代数学的研究成果,有了几乎爆炸性的增长。数学的三大特点—体系严谨性、高度抽象性、应用广泛性,更加明显地表露出来。

所谓严谨性,是要求数学结论的叙述必须精练、准确,而对结论的推理论证和系统安排都要求既严格,又周密。即使是一些最基本、最常用,甚至不能藉逻辑方法加以定义的原始概念,数学科学也不满足于直观描述,而要求用公理来加以确定。

所谓抽象性,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并将具体过程符号化。虽然抽象性是任何一门科学均具有的共性,但数学在抽象过程中抛开太多事物的具体特性,其抽象程度不是其他学科可以相比的。

所谓广泛的应用性,表现为人类活动、人类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都要应用数学,这是因为数学虽不研究事物的质,但任一事物必有量和形,所以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的。意义最为深远的是数学给技术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学渗入各行各业,高技术的高精度、高效率、高质量等特点,无一不是通过数学方法并借助计算机的计算控制来实现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说到底实际上就是数学。

数学的这些特点,使得数学的学习变得困难。很多的调查表明,数学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中最难学的一门课。让数学好学好懂,根本的解决方案是改造数学本身,这也是张景中先生提出教育数学的缘由。在数学还没改造好之前,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加以辅助,也是积极可行的一种方法[8]。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才能满足数学学科的要求呢?

三、深入数学学科的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飞速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自然也包括数学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用到三类信息技术:

(1)各行各业都能用的普适信息技术,如E-Mail、PPT,、浏览器和搜索引擎;

(2)各学科都能用的普适教育技术,如通用课件平台,教学反馈系统,电子白板;

(3)为数学教学量身定做的数学教育技术,如动态几何软件,图形计算器。

普适的信息技术和普适的教育技术,虽然给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但远不能满足学科教学的需求。例如,数理学科要用到的符号计算,就是其他很多行业不需要的技术,不属于普适的信息技术。为了教学和科学技术研究而发展符号计算技术,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耗费了大量心血。

有些普适的信息技术看似能适用于教学,人们也曾花大力气在教育领域推广这些技术。但很遗憾,这些技术未能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例如,通用的文稿演示软件、通用的动画生成软件和通用的课件制作系统都是数学教师希望在教学中应用的技术工具,它们一度燃起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热情。几年实践之后,大家发现学习和使用这类技术产生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补偿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9]。

美国的一次调查甚至得出教学软件无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结论[10]。我国也有实验表明,运用多媒体演示进行教学活动,其效果常常不及传统的黑板粉笔[11]。其实,信息技术和黑板粉笔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套教育技术。为教育而研发的,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工具,应当而且可以兼具黑板粉笔教学模式的长处,应当能够继承发扬传统的教学方式的长处。

近30年来,许多国家寄希望于教育信息化能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但实际的效果远远低于预期。这种情形的出现,原因之一可能是试图将普适的信息技术直接用于教学的倾向广泛存在。这种倾向符合商业利益,因而得到有力的支持或鼓励。但教师和学生从中得到的好处不多。一度流行的各种“课件制作平台”和基于课本搬家而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对教师和学生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无疑,对数学教师来说,量身定做能够全面满足其教学需求的软件是有利的。

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代数、概率统计、算法等,这就要求数学学科工具要逐个满足知识点。

几何是中小学的教学的难点,所以对几何的关注也最多,进而研发出动态几何软件。通过几何图形的动态变化,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深刻理解图形中的几何规律,体验几何的美妙,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为了讲清楚数学原理,需要辅以图形,而数学的道理常常表现为变化中的不变。例如,三角形不论形状大小如何变化,但内角和总是180度,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为此,动态几何作图软件应运而生。

动态几何是基于计算机作图技术,对传统几何的再发展。它以传统几何知识为基础,在图形表现形式上计算机化,将原来静态的图形发展为动态的图形,仍然保持其几何特性,更符合客观的现象。

几何曾被认为是中学最难学的学科之一。传统几何作图是静态的,很多时候不得不绘制多个图形才能说清楚问题,譬如研究三角形三高交于一点,通常就要分锐角、直角、钝角三种情况作图,而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重复,因为不管三角形形状如何,三角形三边和三高之间的垂直关系是不变的。在动态几何软件中,生成和操纵图形都非常方便,一个图顶多个图,万变不离其宗。

中学数学学习中,图是静态的,寄希望发挥想象把图运动起来,对于中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困难的。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可体现以前在纸上无法观测到的几何原理,使人能更直观地深刻理解图形中的几何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几何原理的目的。在动态几何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创设一个由静止的定态到按某种运动的动态情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动中窥定,变中求静和动,从中探求本质的规律和方法,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可利用动态几何提供的各种作图功能,根据所学的几何原理画出变化无穷的几何图形,真正体验几何的美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图、测量、计算,改变图形形状观察几何规律,是用动态几何软件进行教学的一个基本模式。利用这一模式,很多中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动态几何的学习、应用和研究已经成为很活跃的领域。动态几何在教育领域的积极作用已为国际公认。

目前动态几何已经成为数学学科工具必不可少的模块。而其他一些数学知识点,相当多的数学软件还来不及顾及。代数需要基本的符号演算功能:大整数和分数的计算;多项式和分式的加法,乘法和乘方;整系数多元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求函数的导数和最基本的简单的不定积分。概率统计需要提供产生随机数的函数,模拟随机现象,制作统计图表。算法需要有编程和程序运行环境,用户可以编程作图,实现符号计算和数值计算。

而从教学考虑,还需要能生成演示文档,供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其中就包括具备动态文本和公式编辑功能。

有些老师希望向学生介绍分形几何,有些老师希望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甚至自动出题,有些老师希望将作好的动态页面转换成交互性的网页,这些想法都对学科工具提出了要求。

有时候进行数学建模的活动,需要采集一些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数据,则还需要带有传感器的图形计算器,因为一般的计算机软件都不具有这样的功能。

更详细的需求分析参看《数学教育技术》[12]。

针对数学的三大特点,动态几何软件能发挥什么作用,这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在此简述如下。

数学的严谨性,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从公理系统出发,推出一系列结论。而动态几何软件沿袭了这一公理化思想,将所有几何作图最终都可归结为点、线(包括线段、射线、直线)、圆等基本元素的作图。动态几何的每一步作图,都必须有理论依据,不能似是而非,这是和纸笔作图的一个本质区别。

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它的学习规律,必须从具体着手。运用动态几何进行教学或探究,使得大量的数学问题变得清晰直观。

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在传统教学中表现并不突出,所以很多时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是学数学等同于不断做题。而使用动态几何,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变得可视化,创作出很多美妙的作品来。尽管这和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对于中小学生,这已经相当不错了。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2004年创建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和著作(如《学科教学中的信息技术》[13]等),同时在软件研发方面也狠下功夫,针对具体学科特点,从中小学师生需求出发,开发了一系列学科工具,一经推出,立刻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具体到数学学科,则有以下工具:二维动态几何软件、三维动态几何软件、尺规作图仿真工具、四则运算工具、智力拼图工具、统计图表工具等。

图为针对小学分数教学开发的APP,此时展现的是百分数的表示。

参考文献:

[1]赵呈领,陆薇,韦海梅.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开设情况的分析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8(12):40-42.

[2]赵呈领,杨琳,刘清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43-48.

[4]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28.

[6]任友群,宋莉,李馨.教育技术的领域拓展与前沿热点——对话AECT主席J.MichealSpector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1-6.

[7]张景中,彭翕成.数学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马学斌,舒耀俐,彭翕成.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第七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9]张景中,王继新,张屹等.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13-18.

[10]美国一项规模最大的专题研究认为教学软件无助提高学习成绩[N].参考消息,2007-4-30(6).

[11]唐月红.高等数学MCAI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数学研究,2001(1):41-43.

[12]张景中,彭翕成.数学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3]张景中,彭翕成,周平红等.学科教学中的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王晓明)

作者:彭翕成

第3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

【摘 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应不过多加重教师的负担为原则。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途径主要有:独立型、演示型、交互型。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课程整合”将给教学改革带来明媚的春天,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事物,要想完善起来,也必然要有一个求索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整合

步入21世纪,新的社会、市场形势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我们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和需要。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从形式到内容、从信息传输的方式和数量到信息传输的对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现信息传输方式和数量的科学合理、实现方式数量与对象承受力的和谐与统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绝佳的方式和途径之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的本质与必要性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的本质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是教学方法和信息传递方式、结构的变革。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演示工具阶段、学习工具阶段、整合阶段。

在演示工具阶段,用信息技术替代教师的部分传授功能,例如通过课件演示强化教学重点或帮助学生突破一些教学难点等。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教具,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我们总是尽最大的可能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形象化。运用多媒体技术去模拟和展示数学思维过程。当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一种硬性要求时,进一步使这种演示辅助的功能得到了强化,导致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更多的传授工作。然而这种信息技术的参与并没有使教学方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和落实,教师说的仿佛少了,但学生讲的和想的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这与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不相符的,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真正提高,因而遭到众多教育专家和同行们的批评。

于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进入第二阶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最初的做法就是把做好的课件给学生作为自学的辅助工具。由于课件本质上是一种辅助、演示的工具,其表现方式是一种陈述式的、按既定方式进行的演示,虽然有一定的交互功能,但都是老师预先设计的,然而学生的思维是在非常活跃、多样的,往往不是教师能预计到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教,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因此这种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知识传授工具的做法也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未发生根本变化,因而学生的学习仍处于被动状态(如缺乏学习的自主选择权、主动探究的意识等),一种突出现象就是课堂学习气氛比较冷。因为我们的教学方法还不能支持学生鲜活的内心世界的各种学习需要,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交流讨论的需要等等。

那么,如何利用全新的信息技术营造最宽松、舒适的学习、研究环境呢?我个人认为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使“教”与“学”趋于一致,也就是第三个阶段,“整合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把重点放在增强学生的思维密度上,而不是放在机械训练的量上,不是放在材料的简单堆砌与罗列上。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变换媒体,更换信息传递方式,找出知识的关联性与延展性,逐步升华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感觉器官不断受到多媒体所传递的各种信号的刺激,激起认知冲突,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活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2、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并大量使用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领悟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整合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在每个学期初,我们学校都会以备课组为单位召开研讨会,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筛选,确定哪些教学单元或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化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开展“数学实验”,把概念教学情景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然后具体分工,谁负责哪部分内容,组织教学资源(上网查找、自制课件等),哪些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去完成等。教学时,老师把各自组织的课件或教学资源存放到校园网上供全体数学老师参考、使用。整合中,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课程本身。

2、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

整合应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3、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麦当劳来了,大米饭还要吃”一讲到整合,我们老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其实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自由活动。“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敲了半天计算机,却收获不大。”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究实效。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们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我们一定用传统方式来教。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等,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以及许多几何问题等,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教,直观、形象,能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其效果与传统教学很相比难同日而语。

4、应不过多加重教师的负担为原则

整合能否成功,关键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不可否认,运用信息技术加重了教师的许多负担,但如果付出与收获的比值不能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那么就会严重挫伤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得整合成为一句空话,这就是有些地方整合热闹了一阵之后又沉寂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开展整合时,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主要策略是: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和“Z+Z”智能教学平台等数学教学软件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尽量即插即用、即时互动,尽量不做大型的、整节课播放的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拿来、修改、整理;科组资源做到共享,各教师所用过的、整理过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校园网上,供大家选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一些资源的搜集工作交给部分学生去做,既帮助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等。这样,我们的整合实验进程比较顺利,大部分教师尝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甜头,积极投人到整合的实践工作中。

三、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途径主要有

1、独立型

主要是利用INTERNET和校园网进行与教和学有关的资讯收集。此种途径对于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初中学生和中学教师来说,是最简单易行的。因为它不需掌握数学软件知识,只要会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并能下载文件即可。

学校教育离不开德育,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有关数学史教育,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在讲授圆的知识的时候,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圆周率〉〉的有关资料的课外作业。结果,70%以上的同学都知道了圆周率怎样一个精确的过程。利用学生的猎奇获新的心理,通过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有目的的漫游,获取全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动手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只要是简单的素材资讯查找,教师尽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构建。同时,教师自身需要补充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2、演示型

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简单代替黑板和教具,起到演示方便快捷和单纯增大课堂容量的作用。这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还只能叫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演示型的整合技术往往是教师利用word和power point做几张简单的幻灯片,在课堂上不停的变换画面,结果是学生一节课下来不知所云。但也不是说,演示型毫无优点,只是要做到适时适用。我在讲授无理数时,就做了几张有关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的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又如: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由于实物不透明,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演示型整合方式不能完全代替黑板和教具,但如果能做到有机结合,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学习,会起到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3、交互型

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媒介,依托网络和数学软件包等工具,把学生的自主建构学习与老师的主导有机整合。交互型整合主要以网络环境教学手段为主,这就要求了数学课件制作的科学性、开放性、互动性;同时,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网络技术和网页制作技术,精通数学软件包,比如:《几何画板》等,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几何画板》的应用有较高要求。

交互型整合方式正是基于新课标准,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但是由于硬件和学生自身水平的问题,交互型整合还要慢慢尝试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课程整合”将给教学改革带来明媚的春天。“路漫漫兮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事物,要想完善起来,也必然要有一个求索和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3-4期

[4] 王鹏远.对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原载《中学数学研究》2005年第5期

作者:项玉霞 龚 俊 龚 伟

第4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

【摘 要】本文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根据教育教学基本原理,阐述本人所总结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策略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实现它,就离不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而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但是数学又深具推理性、抽象性、概括性和创造性的一门独特的学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它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并可以结合其他任何的教学媒体的一起作用于教学;它可以成为数学教学多元化、多层次且内容广博、可收可放的教学工具,并为学生提供了极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遨游于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新课标也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发展学科的教育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的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1] 教学策略是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学中也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只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外部条件,即外因。学生自己才是认知的主体,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即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才能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哲学中讲: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学生学习知识,对知识实现意义的建构不是能由别人灌输的,而是需要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行思维建构完成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并牢固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觉探索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他们的学习的有效工具,自发的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一、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平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的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知识贴近了生活,能运用于生活,知识就有了灵魂,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又怎会不孜孜以求呢?又怎会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难于理解呢?兼职有了这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让数学知识也鲜活的像一场戏一样,在学生面前演绎,让学生理解,学生又怎会不求知若渴呢?

二、创设心理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常听弟弟妹妹们说:那个老师好极了,我就喜欢上他的课。某老师讨厌透了,上他的课我也不想听。孩子嘴里的话最真实不过了,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佩服你,自然就爱上你的课,这就造成了学习的一部分主动因素。信息技术环境中,是“个人―小组―全班”、“学生―老师” “人―机”的三维立体的动态交互,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相对减少,如果只重视、关注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同学,结果两类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又何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呢?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应注意到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优化师生关系,互尊互爱,人人平等,使班级成为学生的归属,教师要心里装个每一个学生,形成关心理解、亲密和谐的整体关系,从而满足学生的最大需求,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同时还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知识的挑战性

新课标: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跳一跳,够得着”,是最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思维,提出新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真正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但学生的水平不一,有好有差,网络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资源提供时,可设计成多层次、阶梯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自选学习路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做“活动化”课堂的主人

何谓“活动化”课堂,即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多媒体网络技术一起崭新的特点沟通着教师和学生,以其丰富的资源、鲜活的情境感召着学生,使课堂形势更加随意自由,可以独自泛舟于知识海洋,也可同心协力共破难关,还可借助力达到彼岸,“完全”自主选择怎用达到你理想的目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任意设计符合知识结构、适合学生即可,比如:实验式的、讨论式的,竞赛式的„„等等。当然,在活动化的课堂中,教师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外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主导者、促进者,如可通过网络监看学生的学习进度,若发现学生遇到了障碍或出现错误,可及时因材施教,加以点拨,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的进行。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集体感情。

信息技术是飞速发展的,教育也是不断进步的,我也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改进以上的观点和粗浅见解。我希望这点浅见能在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帮助导正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态度上发挥点滴作用。

第5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数学教学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课程整合是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

2011版新课标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烦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对数学课堂进行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难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初三几何《圆》第一课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flash动画,当采用方形车轮和圆形车轮在公路上行驶,让同学观察画面,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这时,学生一看动画,激发了学习兴趣,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信息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的,它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

1、纵横变通,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例如:在讲初三“二次函数”时有一道习题

如图1,Rt△PMN中,∠MPN=90,PM=PN,MN=8cm,矩形ABCD的长和宽分别为8cm和2cm,C点和M点重合,BC和MN在一条直线上,令Rt△PMN不动,矩形ABCD沿MN所在直线向右以每秒1cm的速度移动(如图1),直到C点与N点重合为止,设移动x秒后,矩形ABCD与△P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cm,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0

PABDCMN

由于图形不断变化,所以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动画,让矩形ABCD运动让同学们感受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结果,如图

2、图

3、图4 PADEMCN B图2

PABM图3

FDCN

PABM图4

FGDHCN

最后达成共识,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几个题目,而是一类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研究,就要分别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论证,这样花时多,难度大,又不易掌握。

2、展现过程,发展能力,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

从这一思路出发,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诸如当C运动到N点不停止,继续向右运动直到B与N重合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图

5、图

6、图7)

PAFHMBG DNC

图5

PAMB图6

GDNC

PAEM图7

DC

BN这一展现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空间,使学生不仅值得发现过程,而且领会到规律成立的依据,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

2、几何画版进行课堂教学带给我们的好处

数学新课程理念中提到:新课程应体现信息社会的精神,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新课程中的几何部分,又添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旋转和平移等,传统教学模式就更难适应了。所以适当引入信息技术,加强其在教学中的地位,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扩展思路,自主探索,实践体验。平时我充分用几何画版进行课堂教学,尤其是近四年一直在毕业班上课,每年进行中考专项复习时,我都会制作一些学生不太好想不易理解数学题的“几何画版”动点课件,尤其是针对中考最后压轴题的动点课件。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研究表明: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几何教学的软件平台。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它的特色首先能把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形象化,最大的特色是“动态性”。普通的几何教具往往很难表现的运动的几何问题,几何画板很好的解决这一点,而且能深入几何的精髓,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难点。教师利用该平台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制与开发课件,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便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

几何画板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成对数学喜爱并乐意学数学。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4、 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宜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即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网上答题;通过QQ、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其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6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

麟游县西街小学 李小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下面谈一些我的尝试与探索。

一、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同时新《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们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瓶牛奶的标价2元,这个2元就表示什么?顾客手中的6瓶可乐,这个6表示什么?在收银台计算的又是什么呢?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这样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逛超市”。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新《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完成自我建构过程。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

如教学“年、月、日”中,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创设协作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进行随机观察年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观察月份的不同: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而有的月又只有28或29天。学生还可以打开资料库进行知识查询,自己去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得到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利用计算机进行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从而可以探索出闰年和平年的概念。学生还可以尝试探索闰年的计算公式,还可以根据随机题来验证自己总结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学生可根据需要在“知识扩展中了解到我国农历知识和世界上关于年、月、日划分的一些知识”。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对学生全员的可控性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利用ASP制作成动态网页,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规律,完成网上练习:将D列的数值设计为“E1/B1”,学生在课件的使用中,只要在B列和E列中填上相应的数据,D列则自动算出扩大或缩小的倍数。通过动手让学生自己找到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和分母必须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可见,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灵活性、动态性和全员可控性等特点,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可能。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又一次革命。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会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恰当,必定能为新课程改革“插翅添翼”。

第7篇: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计划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年级:一年级

学科:数学

姓名:毕然

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中国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普及与运用。计算机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领域应用相当广泛。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此,数学教师要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为了更好的让计算机为数学教学服务,特制订本计划。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

2、运用多媒体讲解重难点时,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运用多媒体练习巩固时,增加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4、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多媒体,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5、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三、教学措施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1、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2、尽可能多的使用课件,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数学教学服务。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

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学习《分类与整理》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们安排的课堂练习,在练习中,利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本学期我们将公布研究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让学生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

五、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1、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要早打算,早准备。

2、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 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因此要打团体战,提高效率。

4、 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总的来说,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会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第8篇: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合肥市淝河小学 谢静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融合了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方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知识的传递更加多元化。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然。信息技术和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信息工具及资源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的结合,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通过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可以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安排各个环节和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经验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在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回家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圣诞节、教师节、春节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也得到了巩固。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认识,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拿他人的经验为已用。

五、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2013年第10期

[2] 何克抗. 创造性思维理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__

第9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温民恋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学习,使本人深深地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教育作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也不例外,最令人瞩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而对于数学,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数学课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艺术,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改革与探索的重点。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及现代的教育理念与观点,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下面就谈一谈本人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但是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有限,使得本来就抽象的数学更加枯燥,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们也逐渐发现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整体接受数学的能力也越来越差。以前的课堂教学,我都是通过口头表述来进行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更别说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自从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了以后,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景。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材要求统计某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如果只通过我的表述是难以描绘这一场景、营造学习氛围的。于是,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见一辆辆的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路口,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充分体现到实践收集数据的真实感,从而轻松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看到学生兴奋的样子,我也为信息技术优化了我的课堂教学而深深感动着。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 “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

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都是通过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机械地记忆、大多只是通过不断的模仿运用才掌握数学知识的,对于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无法亲身接触。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静止知识动态化,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

比如,使用《几何画板》这个数学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使学生获得对于这些现象的体验并对知识进行组织,如椭圆,抛物线概念等等。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借助几何画板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如对"轴对称"概念的讲授,教师可以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发现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四、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甚至厌烦情绪。而计算机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一旦恰当地加以运用,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弄懂的重、难点问题,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初三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我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形象直观。本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这是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来我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1,2,3。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我在“操作类动作按扭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1到-1”,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h变化和参数k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我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这节内容我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不仅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

五、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用一个平面去解正方体,得到的截面是几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随着平面的位置变化,截面的形状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截面的形状根据什么性质确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六、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 “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

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应该注意到的是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的课堂更活拨、更生动、更有效。

上一篇:外来人员制度下一篇:保安服务质量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