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建设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全新形态,也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我国和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智慧型城市需要在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方面有全新的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水平。本文对中小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利弊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篇:城市建设论文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

摘 要: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地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发展逐渐受到国家政策、城市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科学技术水平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推动性作用也更为显著。城市属于一个社会性的产物,为此,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我们一定要对城市的社会功能有一个科学合理地认识,这样才能够在确保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各方面因素的有效统一,从而实现城市发展与社会公平间的平衡,城市发展效率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协调。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当中,一定要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注重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样才能够促使城市社会经济得到和谐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分析

一、城市发展现状

1.1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不足。

如今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都以城市建设理论为主,使诸多城市如出一辙,没有自己的特色。此种相差无几的城市建设,让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与内涵受到破坏。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还不够完善,对城市内涵掌握并不全面。诸多地方政府在规划城市时,有明确的城市经济目标,但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与人文关怀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足。在当前诸多地方政府的城市规划中,因为一味追求利益,没有保护好历史文化建设,让诸多地方建筑被损坏,给经济发展让路,这对我国城市后期发展十分不利。将来的城市发展,一定不局限在经济方面,而是人文城市、宜居城市。當前城市建设并未给予历史文化高度重视,这给我国城市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可以说严重阻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1.2城市规划协调性较差。

对于当前城市规划而言,中大型城市一般着落在东中地区,相对来讲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较落后,为了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需协调好区域城市化发展,推动各区域城市化发展进程。我国当前有很多城市发展都与整体产业布局有关,比如北上广深作为我国开放较早的地区,城市化发展规模及水平都很大。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还有此种趋势,如当前天津滨海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城市化发展水平,相比来讲其他区域的城市发展没有取得良好效果,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需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时全面考虑各个区域发展因素,保证区域布局的合理性。

1.3环保意识薄弱,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巨大进展,尽管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上涨,但城市化发展水平却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而对城市化评价的主要指标为我国城市环境,当前我国诸多城市忙时电力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地方需要通过限电的方法调节,社会公众环保理念较差,没有意识到节省电力资源就是在保护环境。另外,城市用水方面,我国水资源短缺,且诸多地区的饮用水都未达标,当前城市中的工厂严重污染我国水资源,但在废水加工处理上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若是无法优化水资源问题,会使我国城市稳定发展受影响。因为城市中的工厂分布不均且数量较多,严重污染城市空气,另外,汽车数量较多也是影响城市空气的主要因素,只有有效处理上述问题,才会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现提供有利条件。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具体方法

对于我国现代社会长远发展而言,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势在必行,其不但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有关,还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莫大联系。基于此,相关部门需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以下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具体方法。

2.1 加大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力度

在当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做的不到位,使其被经济性建筑物替代,这不但会影响城市个性化发展,还会导致城市缺失自身印记,对其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需着重保护这些历史文化,比如建筑物等,并出台一些政策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如此才能保护好城市独特的印记,让城市获取发展动力。

2.2 做好城市建设协调工作

我国城市发展同城市经济发展有莫大联系,而当前我国城市规划非常不协调。如此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对我国城市发展是一种阻碍。为了有效协调我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协调好各个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才会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3 增强环保意识

当前,在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有必要构建环保策略,我国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比较大,污染较严重,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为了转变此种情况,在城市规划中,有必要设立环保功能区,在建設时融合环保理念,双管齐下,入如此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化良好发展。

2.4 优化城市交通

当前诸多城市存在十分严重的交通问题,为了有效优化该问题,诸多城市开始建地铁和轻轨等,为了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需在城市规划上增强预测性,将城市化发展方向预测中,从而对交通发展进行预估,让交通情况得到改善。另外,还需调控城市交通方式,私家车数量的增多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只有转变人们的理念,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才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2.5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准则,为此,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当中一定要正确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任何工作的开展都要做到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这样开展的一切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真正意义上解决大家关心的实际性问题。除此之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共同举杯合理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在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要在符合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事,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规范与标准,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唯有如此,才能够将城市建设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真正做好。

2.6 加强规划实施的部门协调

现代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当中,各单位对于规划部门开展的一切工作都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认真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积极配合城市规划的审批。严格按照既定的建设项目来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书,若城市开展的建设项目未获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那么建设部门是不可进行施工许可证发放的,若规划验收未达到规定标准,那么产权部门不可进行产权证明的正常发放。通过各单位间的配合与有效协作,才能够使得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工作能够在遵循有关标准的前提下顺利开展,这样才能够使得城市总规划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城市结构得到显著性的改善,从而为城市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不足、城市规划协调性较差、环保意识薄弱,环境污染严重。为了保证现代化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加强上述问题分析十分重要,只有探明原因,才能将所存的问题完全优化掉,才会保证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相关主体可以从加大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力度、做好城市建设协调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优化城市交通这几方面着手,来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魏立华,梁秋燕.公共政策文本的话语分析及城市规划话语建构的“后现代性”转向——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例[J].南方建筑,2017(05):82-87.

[2]刘晓婕.城市规划中园区建设管理的分析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17):65-66.

作者:谷锐

第二篇:建设生态城市:我国城市建设的理性选择

摘 要: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同时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是21世纪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经济;理性选择

作者简介:张莉华(1955- ),女,黑龙江七台河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工商管理。

截至2005年12月,全国共有158座城市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但是,迄今为止,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其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有许多模糊的认识需要澄清,有许多未知的因素需要探索,有许多不解的疑问需要回答,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

一、“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城市的实质就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特征。所谓生态经济系统也就是指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共同形成的复合系统。从生态系统构成的因子看,包括资源、环境与人口,这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三大要素。这里所指的资源,包括湿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我们称之为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资源是最为宝贵的生态资源,在三大生态系统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它是地球的心脏,是其他生态系统基础的基础,对于其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是生态城市不可缺少的资源,同湿地资源具有共性,对城市起着净化空气、疏通气流,促进空气良性循环,保持人类健康和经济持续发展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如美国纽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就是把湿地作为城市的心脏,将森林和海洋作为生态城市的两翼,依次与其他生态资源相匹配,经过长时期的打造和发展,才使其生态魅力越来越强,诱人的生态魅力不仅给这座城市增加了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为这座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三大生态系统是建构生态城市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其他资源的相互匹配,如淡水资源、花草资源、鸟类资源、山脉、河流及湖泊资源、交通运输资源等。上述资源与三大生态系统相匹配,对生态城市发展起着综合性的调节作用,其调节作用越大,城市的生态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越强。

那么,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是同一问题的两个层面,二者之间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城市的基础打得越牢,越有利于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或者说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城市生态经济的质量就越高,结构就越趋于合理,功能及作用就越大。从另一方面而言,城市生态经济发展越快,绿色产品就越有市场。总之,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可以透视出它们之间更深层次的产业关联关系、经济关联关系、文化关联关系。从产业关联关系看,世界上凡是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快、搞得好的国家或地区,生态产业发展也较快,生态经济对城市整体经济的促进和拉动力就越强;就经济关联关系看,城市生态资源培植速度越快,城市生态经济的循环速度就越快,城市运行的经济质量就越高,城市整体经济持续发展就越稳定;就城市文化关联关系看,生态文化对城市文化起着良好的引导作用,生态文化发展越快,国民的生态意识就越强,现代城市文化的内涵就越丰富。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的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其中因粗放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导致资源短缺和世界范围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平衡的人为破坏,便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一些城市大气污染、水质恶化,一些地区土壤被严重污染,植被遭到无情破坏,不少地方出现了沙进人退的现象。人类这种对资源的掠夺与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比任何国家都更为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1.人口压力

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最新人口普查统计已达13亿。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关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研究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绝不能超过17亿”,否则就会发生全面崩溃。这就是说,中国人口的最高承载量为16亿,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如今,我们距离这条生命线只有3亿左右,形势十分严峻。无怪乎有学者惊呼:“沉重的人口压力,是高悬在中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庞大的人口增长量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人口增长过快,给人民的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不断改善,造成了很大压力。

2.环境压力

与所有的工业国家一样,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5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步显露。到了80年代,中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题。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五大污染:一是空气污染。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2005年监测的522个城市中,4.2%的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56.1%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有39.7%的城市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虽较上一年有所好转,但大气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二是水污染。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区。2006年北方出现14年来最严重酸雨形势,酸雨频率为44%,其中强酸雨频率为23%,对全国13.46万公里河流和322座水库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水系412个监测断面中,劣V类的水占27.9%,即近1/3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都不合格,90%城市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城市的情况更为严重,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222个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只有72%,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造成松花江部分江段污染,导致沿江居民用水发生困难。12月,广东一企业超标排放含镉废水,导致下游10万人无法饮用北江水。2006年1月,湖南省株洲市霞港湾因水利工程施工不当,导致含镉废水流入湘江。我国城市每年的污水排放总量为351.4亿立方米,仅有307座不同等级的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大部分设备简陋,处理能力总计1292万立方米/天,污水处理率仅为13.4%,全国1.7万多个建制镇中,绝大多数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导致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水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污染类型以石油类、氨、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等有机污染为主。水污染通过直接(饮用)或间接(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并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三是噪声污染。环境噪音污染是我国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环境公害。目前,全国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噪声有损听力和人的心血系统,调查证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该区域高血压病发病率就增加3%。同时,噪音还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噪音也影响休息和睡眠,造成疲惫和劳倦。人们需要有声的世界,但人们惧怕恶劣噪声污染。因此,治理噪音,已成为都市清除污染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四是土地污染。环境污染事故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破坏时有发生,2005年中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76起,2006年1-9月就发生126起。《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全国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国家环保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公顷,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五是城市垃圾污染。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28.6万吨,且以7%左右的速度增加,全国历年垃圾存量已达60多亿吨,已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垃圾污染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污染源。

3.资源压力

从总量上讲,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从人均占有量上讲,中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从开发利用上讲,中国又是一个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的国家。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众多问题。水资源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最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为人类生命、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耗水量第一大国,占全世界用水总量的15.4%。全国660多座城市中,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工业用水和循环用水率很低。重复利用率只有40%,只相当于发达国家60年代的水平。我国一吨钢用水60吨,日本只用3-5吨;我国1吨纸用水500吨,国外先进水平只用20吨。目前,我国万元产值耗水量是200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仅为20-30立方米,因缺水而受影响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由上可见,资源、环境和人口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城市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参与;从参与的内容来看,目前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方面;从参与的过程来看,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的参与不够;从参与的保障来看,政府组织的较多,制度性建设不够;从参与的效果来看,流于口头的多,见诸于行动的参与不够。所以,我国急需建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2.生态城市建设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观赏效应,缺少地方特色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营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从而使城市演变成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不应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自然系统,使城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合。

3.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淡化生态资源培植,考虑生态资源再造较少

依据生态经济学法则,在城市经济运行中,城市经济系统决不是孤立的,城市经济系统必须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有机结合,达到资源最佳匹配的状态,实现生态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4.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城市地面过度硬化的现象非常普遍

地面过度硬化弊端:一是滞留地面的雨水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瘫痪;二是地下水得不到补充,造成缺水,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三是由于水下渗的减少,使城市土壤本来可以发挥作用的环境净化功能不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库功能不能发挥。四是过度的城市地面硬化加剧了城市热辐射,使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大。而国外许多城市非常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德国高度注重地质环境保护,把城市道路适度硬化作为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着力建造生态地面,避免了城市地面的过度硬化,实现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如德国著名旅游城市——慕尼黑与法兰克福,这里蓝天碧水,空气清新,生态优美,处处绿意盎然,鲜花盛开,德国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思考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从现代城市发展到生态城市是一个长期的生态化发展过程,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现代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促进建康、高级、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发展。

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在分析和总结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试点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结构革命”的倡议,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十项计划。一是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二是致力于疏浚城市内部,外部物质与能量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研究,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三是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四是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力求为居民创造多样的自由生态空间;五是建立和恢复野生生物的环境;六是调整和完善城市生态经济结构;七是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八是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九是取消汽车补贴政策;十是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这十项计划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方社会生态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当然不可照搬,只能从国情和各城市实际出发来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生态城市之路。但一些好的经验应值得借鉴。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必须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城市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也是保护人类自己。各级领导和决策者要有更强的生态意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要积极培养城市市民的生态道德,树立强烈保护生态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2.要有总体发展规划、宏观战略安排和明确的城市定位。

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要体现生态经济的基本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人的本性的全面发展。要对城市的体型、空间环境,包括城市的各类建筑、公用设施、园林小区等作出整体综合的构思与设计,体现城市功能多方面的要求。

3.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城市定位和城市整体发展目标。21世纪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性质、不同工业化水平的城市,产业结构将有明显区分。21世纪中叶,是中国城市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首先要实现传统的产业革命,完成工业化任务,同时在世界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下,要迎头赶上新技术革命。为了实现这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用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占领若干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4.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是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城市建设的绿色含量,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及作用,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市经济发展。二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三是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科学设置绿色GDP和包括资源、环境、人才等指标,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助推器。

总之,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聚集在城市;21世纪又是生态世纪,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生态城市使人类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理想的曙光。建设生态城市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

责任编辑:浩 宇

作者:张莉华

第三篇:中小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探讨

摘 要: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全新形态,也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我国和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智慧型城市需要在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方面有全新的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水平。本文对中小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利弊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型;城市;智慧;建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走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重视信息化进程,也要关注资源的使用以及城市化污染问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而努力。中小型城市要吸取大城市发展的教训,减少“城市病”的出现,减少发展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开辟出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径。

1、中小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利弊

1.1中小城市化建设的有利之处

首先,智慧型城市有利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信息化是智慧型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并且智慧型城市也需要以信息化工业化为依托,要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完成城镇化的进步,才能使中小城市在信息化进程中完成智慧型的转化。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协同发展起到作用,并且减少以往工作中人员的过量工作,其衍生效应还能促进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经济结构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1]。

其次,智慧型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城市治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城市治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平均分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实现城市治理的新模式。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是要通过建立新工具和新技术对政府、市民以及商业组织起到改革的作用。简单的说智慧城市就是信息化城市和数字化城市,涵盖人与环境发展相平衡的概念。

最后,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减轻“大城市病”。大城市病主要是一些大型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对环境有所破坏等等,而智慧城市打破了这种发展模式,从现实出发,逐步推进城市经济和文化的智慧增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1.2中小城市化建设的弊端

首先,目标可行性风险。在中小型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需要拟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在此方案中会包含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内容、居民生活环境内容以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这样在方案中目标会比较庞大,体系也相对复杂,智慧城市的规划者在一定时间内很难用现有的条件去解决智慧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为技术本身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并且政府和企业以及市民等对智慧城市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智慧城市的目标定位比较困难,实践上更是难于预想[2]。

其次,社会环境问题。智慧型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来自于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以及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必要的制度等等,这是支撑城市进程的主要因素,智慧城市包含了生态文明、先进文化以及科技的支撑,但是这些资源要在同一时间获得非常困难,更会引起非此即彼的冲突。智慧城市工程项目的开展,需要建立起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社会规范,这样才能调节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如果没有相匹配的技术,那么,在信息的落实、法律的完善以及风险的主体承担方面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3]。

最后,经济问题。智慧型城市建设在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风险。在智慧型方案中,主要产业应该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产业结构,但是信息产业在中小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并且在短期内很难完成,并且信息产业如果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其他产业资源的利用,使其他产业受到影响,从而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作用。

2、中小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

首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在中小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要联合其科研机构以及商业组织,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行规划和编制。细致的研究智慧城市进程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具体包含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成绩,支柱产业的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平衡以及数字化具体进程的加快等等,明确在一段时间内各个系统的专项任务和重点工作内容,发挥好各部门的协同作用,尽量减少目标筹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这样才能共同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其次,制定完善的配套设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需要引进技术人才、实施产业发展,在土地利用以及政府补贴方面加大支持力量,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势在必行。在资金投入方面需要为智慧城市建设划拨专项资金,以此促进智慧基础建设和改造项目。对于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人员要予以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在基础设施上,需要从应用信息和交通以及供水供电供气方面改造升级,满足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在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和生态技术创新区,也要严格的按照智慧城市的规划标准对各项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掀起物联网革命的新篇章,在我国中小城市建设上要把握好这次机遇,实现云计算和物联网产业,提升中小城市的创新力[4]。

2.2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可以让城市建设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进展。智慧城市需要围绕广大居民的生活需求,在网络服务以及公共事物和交通、医疗、就业、文化、银行、饮食娱乐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智能化服务。中小型城市要借鉴大城市發展的成果经验,摒弃大城市发展的弊病,逐步从粗放型的模式中走出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其次,让中小型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成为自我创造的源泉。以往,中小城市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是现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使信息化和数字化产业加入其中,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我制造”的情况,变成“我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各项系统的运行更加平衡、高效、优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小型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利弊关系,并且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以及发展建议。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围绕智慧新技术,让广大市民享受更多新的服务。(作者单位:莆田市天润通汇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高志远,姚建国,郭昆亚等.智能电网对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12(11):148-153.

[2] 王静远,李超,熊璋等.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2):237-259.

[3] 陈真勇,徐州川,李清广等.一种新的智慧城市数据共享和融合框架——SCLDF[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2):290-301.

[4] 胡楚丽,陈能成,关庆锋等.面向智慧城市应急响应的异构传感器集成共享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2):260-277.

作者:郑长征

第四篇: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探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硬化面积的扩大,城市防洪已成为许多城市汛期工作的一项内容并日渐受到重视,而目前很多城市防洪的工作仅停留在疏通管道、排积水等被动应付工作层面上。如何对城市防洪施工进行长远考虑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从城市防洪工程概念、防洪工程规划以及与城市建设相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防洪工程;城市建设;防洪规划

一、城市防洪的意义

“城市防洪”这一术语在我国最初使用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城市水灾和防御洪水的迫切需要, 却自出现城市的那一时代起, 就已经存在。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 城市防洪应视为在我国的自然、社会条件下, 现代治水的象征。每到汛期,城市防洪就是一项既严肃又紧迫的头等大事。而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又相对滞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证城市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应重点考虑城区防洪工程的建设如何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已建成城市防洪工程和拟建的城市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来分析,城市防洪工程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性修建堤防,而是应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城市旅游、城市环境、城市排涝等有关基础设施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工程,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学等方面的中心,人口高度密集;城市的稳定与否,不仅影响着当地各方面的发展, 而且也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大部分城市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导致前期规划不够完善,城市基础性设施抗洪能力薄弱,带来一系列影响城市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问题。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不仅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城市品质的需要。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依靠城市的总体规划,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当今城市的建设已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城区河道的自然形态,也不同程度地改变洪水与城市的关系。

二、城市防洪工程

(一)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城区范围内侵占河道围田、造地、建房、乱倒垃圾、河道淤积严重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危及防洪堤、排涝站的安全;城区下水道大部分被覆盖,每逢下一场中到大雨,城区经常出现内涝,排水不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在防洪非工程措施方面,存在著防洪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蓄洪、行洪空间被挤占,流域天然滞蓄洪水能力下降;防洪区风险意识不强;防洪调度方案不完善等。

(二)防洪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防洪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原则,加快重点地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主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在防洪体系的建设中应注意综合分析确定防洪标准、合理确定堤距、防洪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以及在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1.防洪标准。城市堤防是重要的城市防洪工程,根据国家《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的规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主要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防洪要求加以确定。在确定城市堤防的防护对象时首先应划分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划分防护区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洪水大小及可能性,洪水决口过程及洪量,洪泛区的地形与地物状况,行洪及退水条件等。城市行政分区通常不能直接作为堤防工程保护区。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应该是在特定洪水发生时,在无堤和某种标准的堤防条件下洪水决溢所影响的范围。在编制城市防洪规划过程中,应对城市堤防的防洪标准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工作。确定堤防应采用的防洪标准,而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选定防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确处理防洪安全与防洪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

2.合理确定堤距。最近几年,城区的土地开发开始向河流逼近,主要有两个原因:(1)由于城市上游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使城市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城市河道的行洪断面缩小;(2)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寸土寸金,与河争池。第二个原因应是主要原因。由经验可知,防洪标准可以不断提高,但河道堤防却不能无限制地加高。无论如何加高堤防,防洪安全总是有限度的,缩窄河道,人为破坏了河流自身的动态平衡,并使河流两岸的生态和自然景观受到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水风险。应合理确定堤距,给河流以充分空间,给洪水以应有出路。

三、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

(一)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交通建设

在城市防洪堤建设时,一定要考虑与城市交通相结合。因为各城市交通都比较拥挤,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状况,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占地,减少投资,防洪堤应与城市道路相结合。如果堤顶不具备与交通相结合的条件,也可把堤防迎水面设计成复式断面,利用马道作为与交通相结合,如上海外滩堤防的迎水面就是作为堤防的马道与城市道路相结合。这样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紧张状况,既可节约城市道路建设的占地面积和节省投资,又使防洪堤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加固。

(二)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建设

城市防洪堤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城市堤防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是堤防高度和断面形式。堤防高度是堤防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堤防高了,把城市围在里面,势必对城市景观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堤防高度不宜过高,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合理的堤距、堤防设计水位和安全超高,但对超标准洪水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堤防断面的形式尽量采用斜坡式边坡,并且边坡要缓;也可采用复式边坡,从视觉上减小堤防的高度,并进行护坡种植草皮等措施,既保护了堤防,又美化了环境。

防洪堤的建设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要对河道的水环境进行治理,严格限制在中心城区段河道中进行挖沙作业,并对河道整治,形成水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可根据行洪河道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建设河流景观或水上乐园。

(三)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旅游建设

城市防洪的工程措施是将洪水束缚在两堤的河道中通行。洪水是稀遇的,且历时还很短,虽然工程非常重要,但它的利用率较低;从时间和空间看,它的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河流面积较大,根据实际需要,在建设时就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景观、生态环境景观紧密结合。

(四)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排水、排污工程建设

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城市污水治理等,这两方面也是堤防工程建设必须涉及的交叉建筑物中的两项内容。

当无防洪工程时,河流上游来洪水时,城市遭洪水淹没;洪水退走时,城市雨水也与洪水一起排入外河,不存在涝灾。城市防洪堤修建后,把洪水挡在城外,起到了防洪作用,但必须及时排除城区暴雨产生的内水,不然形成内涝,同样可以造成损失。因此,修建防洪堤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排水问题。堤防与排水的交叉工程规模,主要是根据市政部门认可的排水标准及排水充量进行确定,建设位置基本上是结合城市周边地形考虑设置。部门之间须很好地协商,排水出口设置合理。

河流污水必须治理,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河流污水主要来源于城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集中治理,治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一般污水处理厂都设在河流附近,这就要求在城市防洪堤堤线选择时加以考虑,留有余地,并对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河道时与堤防形成的交叉工程充分考虑进去,才合理可行。

防洪堤建设中的主要交叉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与城市排水和城市排污所形成。所以堤防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交叉建筑物,而且要确定合理的规模。

四、结语

一般县(市)城镇基本不设城市防洪工程,大多数城市没有系统的防洪规划。因此,县(市)城镇在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前,首先必须进行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城市防洪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城市交通、通信、城市排污、流域防洪等。因此,必须对防洪标准、防洪预案和工程总体布置,进行充分论证、规划。

参考文献

[1]韦红敏.浅谈城市防洪[J].治淮,2005,(6).

[2]方哲,张淑清.试述城市防洪问题[J].吉林水利,2003,(3).

[3]杨旭.略论城市防洪问题[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6,(4).

[4]马淑珠,王学仁.城市防洪问题刍议[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5,(Z1).

作者:梁礼民

第五篇:浅议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

【摘要】以城市绿地为主要载体构建海绵城市不仅便于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技术措施,也有助于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目标。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相互指导,从而平衡城市建设与自然水文相互适应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城市绿地的生态防护、游憩娱乐、美化环境等基本功能,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辅助城市水利设施处理城市雨洪问题,发挥出城市绿地更大的潜力。本文以西宁市海湖新区为例,探讨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城市开发建设;生态环境;城市绿地;海绵城市建设

1、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开发强度逐年增大,大量不透水硬化下垫面取代了原先的自然下垫面,阻隔了自然界的水文循环,诱发了“热岛效应”、“内涝”、“缺水”、“雾霾”等城市病。城市过度开发建设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打破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使人类尝到了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的苦果。伴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呼声也愈发强烈,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来改变城市困境,于是“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城市中除去一些透水铺装的广场、道路和人工调蓄池以外,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中面积最大、吸水率最高的海绵。城市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作为城市用地的一种类型,自身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风貌的职能。城市绿地广泛、均匀地分布于城市之中,以城市绿地为主要载体构建海绵城市不仅便于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技术措施,也有助于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的建设目标。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相互指导,从而平衡城市建设与自然水文相互适应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居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海湖新区位于湟水河西宁河段的上游,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湟水河及黄河流域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迫切需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建设宜居新区。

2、海湖新区现状

2.1现状概况

海湖新区是西宁市城市西部一片全新开发的城区,占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用地性质以居住、商务办公、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主。区内现状土地存量大,用地条件好,距离西宁城市核心街区仅4公里,海湖新区的建设,拓展了西宁市的发展空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品位,是实现“扩市提位”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2.2存在的问题

2.2.1防洪体系尚未形成,易受外部沟道山洪灾害威胁

海湖新区内防洪工程有解放渠、火烧沟、水槽沟、湟水河等防洪工程,均为零星布置,未形成相互连通的系统。还需继续投入建设河道防洪工程,对山洪灾害进行综合治理。

2.2.2城市内涝现象趋频,排水防涝形势日益严峻

因城市热岛、极端天气、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历史原因以及人为管理等因素,造成西宁市产生城市内涝现象发生趋频。

2.2.3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用水效率不高

西宁市属于极度缺水城市,且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城市开发建设进程中开源与节流,提高非传统水源替代率,更加科学地利用水资源,已成为西宁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2.4海湖新区内河流携带污染较重、雨水直排河流影响河道水质、雨水径流污染严重。

湟水河横穿海湖新区,携带大量上游排水污染物,是海湖新区巨大的输入型污染源,湟水干流进入西宁市区后污染十分严重。水体污染限制了有限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严重破坏了西宁市生态环境,甚至造成了湟水中下游水质性缺水。同时,由于火烧沟上游地形较大,植被覆盖较差,水土流失较重,且没有雨水调蓄功能,暴雨时火烧沟直流而下,将含大量泥沙的雨水排入湟水河,造成湟水河橡胶坝段泥沙堆积,也易产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因此,西宁市雨水污染比较严重,为了降低西宁市区雨水对西宁市水环境的污染,需对西宁市雨水进行治理。

2.2.5周边区域影响

海湖新区地处南北两山所夹形成的河流谷地,湟水河是黄河上游主要支流,是西宁城市特征的构成要素,具有重要的生态及景观作用。区域南侧紧邻西宁生态屏障大南山,以火烧沟、水槽沟等区域为代表地区沟壑纵深,绿化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对本区域形成潜在的生态安全威胁。

2.3建设需求

2.3.1加强外围水土保持和内部低影响开发,保障“清水入湟”。

在大南山裸露山体上种植乔灌木,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做好火烧沟、水槽沟水土流失整治,做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逐步恢复大南山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构建自然水体、湿地等生态设施或人工设施,加强径流污染削减,有效控制区域内降雨产生的内部径流污染及海湖新区外围输入的径流污染,使输入湟水河的雨水径流污染物含量显著降低。

2.3.2优化海湖新区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微气候环境。

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指导,梳理海湖新区城市绿地、水系的布局关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将城市绿地与水域点、线、面层层联通,构建透水、通风生态廊道,完善城市水、绿网状开放空间格局。从而增加城市湿度,有效改善区域微气候环境。

2.3.3显著缓解海湖新区城市暴雨内涝,提升片区水生态安全。

通过渗、蓄、滞、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先行区,解决城市暴雨内涝,提升城市水生态安全。

2.3.4雨水收集与净化,提高雨水利用效率

西宁市属于干旱地区,应加强雨水的收集、净化与回用。在海湖新区内建设一体化处理设施处理初期雨水径流,处理水达标后就地回用。

3、城市绿地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

3.1城市绿地可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量。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主要载体,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可使绿地内降雨收集回渗到地下,可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量、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再利用。

3.2城市绿地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方面,在合理地控制雨水初期弃流的基础上,城市绿地系统可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天然降水经过绿地汇流后,有机质很快得到分解,无机质如硫酸盐和硝酸盐也被滞留而降低,充分反映了城市绿地净化水质的作用[1]。

3.3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承担的功能。

公园绿地及附属绿地在城市绿地中所占比例较大,对处理海绵城市建设中分散的、小范围的雨水径流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有利于雨水的再利用,同时也为居民创造了一个更为生动的生活空间[2]。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之外、城市规划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其他绿地,其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处理大面积、大地块的雨水径流量承担着一定的功效。

4、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绿地布局的要求

以城市绿地为主要载体构建海绵城市应根据区域内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地引导城市绿地的布局及建设强度。对于严重缺水的城市应考虑其城市绿地对雨水的储存与利用,对水资源十分充足的城市应关注其城市绿地对雨水的渗透和调节,对于水资源污染严重的城市应强调其城市绿地对于水的截污与净化。

海湖新区以大南山生态背景为基底,北依湟水河,南接解放渠,西有水槽沟,东穿火烧沟,形成两横、两纵水系网络。中心广场的带状绿地,构成整个片区的绿心,城市主干道、城市支路的附属绿地以东西、南北向正交,构成疏通四至的生态廊道。将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与水域点、线、面层层联通,构建透水、通风生态廊道,完善城市水、绿网状开放空间格局。一河、一渠、两沟、两带、一心将海湖新区分成四块相互连通的海绵体,从而增加城市湿度,有效改善区域微气候环境,使城市雨洪问题逐层消解。

5、海湖新区以绿地为主要载体建设海绵城的措施建议

一方面对海湖新区外围林地、河道、冲沟等重要“城市海绵”地区进行保护、修复以及限制性开发。另一方面在区内结合城市绿地进行广泛的低影响开发建设,通过绿色雨水设施,统筹雨水径流得控制与利用。

5.1对山体植被生态恢复与小流域进行治理

海湖新区南侧外缘是是西宁市主要生态屏障大南山,应在源头裸露山体上种植植被乔灌木,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保持水土,控制径流。对城市背景坡面重点绿化美化、做好沟口附近的综合环境治理,控制山脚下城市建设强度建设,使其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森林公园与风景林地。对山体面向城市的坡面、山脊线要进行重点绿化,形成全面绿化覆盖,实现城市风景线的有效控制;火烧沟和水槽沟承担着巨大的汇水面积,可以在山沟设置多级拦沙坝,在雨水排入的出口处设置前置塘沉淀泥沙,同时对河道沉积泥沙进行定时清淤,维持河道的畅通和调蓄空间,加强山体的生态恢复工作,防止雨水资源的流失。

5.2做好城市河道与湿地公园的修复与利用

湿地公园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的肾脏,对径流污染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西宁市湟水河河道周边有宽阔的缓冲带和湿地公园,具备很大的调蓄空间。建议将雨水排水口移至绿化带、雨水塘、湿地内,利用植物微生物的净化作用减少径流对水体的污染。雨水径流经植被浅沟、低势绿地、雨水湿地、生态堤岸等设施处理后,再排入湟水河,可减少对河道的污染和冲刷。解放渠为城市内河道,兼具农灌与景观用途,也是大南山周边景观公园的重要景观水来源,在满足城市防洪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景观水体的调蓄容积,优先利用雨水作为城市水景观补水、绿化、道路浇洒等;采用生态驳岸,根据解放渠周边地形设置植被缓冲带、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池和植被浅沟等,利用景观水体调蓄雨水量,就近回用于地块内,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

5.3公共绿地的雨水收集。

公共绿地的可利用空间较大,水质较好,不断加大公共绿地中雨水利用设施的建设力度,在海湖新区中心广场、海湖公园、科技馆、体育馆、大剧院等多处公共绿地使用渗井、边沟等雨水利用相关设施和技术进行集雨节雨,使用透水铺装,增大绿地内可使雨水下渗的面积,最大限度地保证消纳绿地自身雨水。保证一定降雨量下,进入园中的雨水全部被利用,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5.4附属绿地的雨水收集

附属绿地与居民切实相关,附属绿地应尽量建设成下凹式绿地、植被渗透沟(槽)、雨水花园、卵石沟等滞留设施的形式,并设置溢流口。可结合景观设计采用微地形、下凹式绿地等措施,建议优先采用植被浅沟、渗透沟槽等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附属绿地内雨水管道的使用。若必须设置雨水管道,宜采用雨水口截污挂篮、环保雨水口等措施。雨水径流经各种源头处理设施后方可作为景观水体补水和绿化用水,严格限制自来水作为景观水体的补水水源。因地制宜地开展雨水积蓄利用,采用经济、适用的措施进行雨水收集,收集雨水优先用于绿化、喷洒道路、补充景观水体。

5.5桥区、道路绿地的雨水收集

桥区绿地建设雨洪调蓄池,将积蓄在桥区的雨洪水抽到其中,进行缓排,个别地进行净化再利用。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土壤表面高度低于路牙石,使一定降雨量的雨水能够留在绿地内,不进入道路雨水沟。并通过在绿化空间内设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等设施,通过绿地滞留、净化和传输,下渗及溢流的雨水会同地表径流通过雨水管道(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经过雨水塘、雨水湿地处理)排入下游河道,从而减轻径流污染,改善桥区道路周边整体环境。

结语:

在海绵城市指导下的城市绿地不仅可以满足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游憩娱乐、文化教育、环境美化等基本功能,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辅助城市水利设施处理城市雨洪问题,发挥出城市绿地系统更大的潜力[2]。西宁市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将建设具有超前性、合理性、生态性、景观性的海绵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环境承载能力,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中国园林.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识,2015.

[2]小城镇建设.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2013.

作者:吴忧

上一篇:传统建筑文化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研究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