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来建设文明城市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未来建设文明城市

为未来建设文明城市 篇1

为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净化城市环境,推动城市殡葬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市殡仪服务中心与2004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并于2005年下半年进行扩建。

市殡仪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投资总额150余万元。

殡仪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后,不仅取缔了户外灵棚及太平间,为老百姓治丧提供了正规场所,根本改变了以往“一人死亡,满城皆哀”的灰色气氛,而且对于进一步规范丧事活动,推行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办丧事,加大我市殡葬改革力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了阵地堡垒作用。

为未来建设文明城市 篇2

城市化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西安市要建设成为生态城市,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保持两者协调发展对促进西安市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学者对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较多,对两者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也很多,但主要集中于研究两者协调发展模式与分类体系。从系统的角度,定量评价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仍较少[1,2,3]。本文将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看作一个系统,构建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西安市1990—2009年和2009年西安市各区(县)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状况,为西安市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 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内涵

2.1 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内涵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化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根本在于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是一个城市的经济、 社会、 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这是城市化的质量过程[4]。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涵义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5,6]。

2.2 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内涵

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内涵即在自然社会的系统内,整体规划人口、资源与环境,促进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达到各自功能和整体功能最优,使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达到时间上、功能上、发展速度上的交互促进和协同完善。

3 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评价体系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涵义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同时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的整体性、可操作性、可引导性、科学性、实用性、重要性等原则,充分考虑影响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因子,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由城市化子系统和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这两个子系统又分别以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7]和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8,9]8个方面构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又分为若干指标,其中城市化子系统包括14项指标,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包括21项指标,共35个单项指标。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10](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采用专家打分法(Delphi法)修正各指标权重,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通过构建层次结构、建立判断矩阵、采用求和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一致性检验等步骤获得各项指标的权重W,再对各项指标的权重W进行修正获得Wi。各项指标的权重情况见表1。

3.3 指标目标值的确定

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目标值的确定一是依据西安市生态城市评价标准;二是参照全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确定的目标;三是遵照西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的目标,结合西安近年的发展变化情况。各指标目标值见表1。

(接表1)

注:各指标的实际值来源于历年《西安市统计年鉴》和社会调查问卷。

4 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4.1 指标标准化[9]

在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各评价指标单位不完全一致,且有的指标为正项指标(即指标值越大,两者协调程度越好),有的指标为逆向指标,有的为区间指标,为了方便计算与比较,必须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标准化处理的具体方法不同。正指标的标准化公式为:当X>Y时,Xi=1;当XY时,Xi=Y/X。式中,Xi为标准化值,X为实际值,Y为目标值。区间指标的标准化公式为:当n0),(m,n)为指标的目标区间值。

4.2 指标指数确定

根据各指标的标准化结果及其权重,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西安市 1990—2009年各年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数,计算公式为:undefined。式中,M为一级指标指数,Wi为各项指标对应的权重。利用以上公式计算得到各研究年份西安市城市化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4.3 协调发展水平测算

本文利用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度来测度两者协调发展程度。协调度越接近1,两者协调发展水平就越好,反之就越低。测算公式为:undefined。式中,M1、M2为城市化指数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数,C为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度。利用以上公式计算得到西安市各年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度。由于协调是一个相对概念,需要进行合理的区间等级划分。因此,依据协调发展度的计算结果,结合专家意见,划分为极不协调(0—0.50)、基本协调(0.50—0.70)、较为协调(0.70—0.90)、高度协调(0.90—1)四个等级。

5 计算结果与分析

5.1 历年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西安市1990—2009年各项指标的实际值和目标值,运用公式计算得到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及两者协调发展度,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西安市1990—2009年城市化指数、生态文明建设指数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且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度1990—1995年处于极不协调状态,1996—2005年处于基本协调状态,2006—2009年处于较为协调状态,1990—2009年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度由极不协调等级逐步转变为较为协调等级,协调发展度由1990年的0.427705提高到了2009年的0.858593,从2005年开始两者协调发展度大幅度提升,这主要与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关。

根据1990—2009年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度曲线图(图1)进行逼近拟合,得到两者协调发展度近似于指数模型:y=5E-33e0.0369x。式中,y为协调发展度,x为年份。从图1可见,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度随时间呈指数方式增长,且近年来增长趋势增大。

5.2 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从表3可见,西安市各区县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高,多数处于较为协调阶段。由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图(图2)可以看出,两者协调发展度呈现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式结构。从主城区向外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新城区、碑林区、未央区、雁塔区、莲湖区。主城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是城市商业和文化的中心,城市化程度最高。随着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目标的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两者的协调发展程度高于西安市的平均水平。第二等级为灞桥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位于主城区附近,受主城区的拉动作用,城市化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均较高,两者的协调度也较好。第三等级为阎良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作为离主城区较远的郊区,城市发展水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均低于其他区县,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与主城区存在一定差距。

5.3 加强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已达到较协调状态,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城市化水平及其两者协调发展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且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要进一步提高两者协调发展水平,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保证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化水平;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发和推广节约、循环利用资源和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西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以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和质量[10],改变城市化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现状。其次,关心民生问题,推进医疗保险制度、义务教育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的空间流动合理,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第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形成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11];加强对废水废弃物和对排污企业的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12];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和协调发展。

6 结论

本文的结论是:①1990—2009年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呈逐渐好转趋势,2005年以来上升迅速,目前处于高级协调状态。②1990—2009年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度随时间呈指数方式增长。③2009年西安市各区县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处于较协调状态,协调发展度呈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式结构。

摘要:根据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涵,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5个单项指标。定量评价了西安市1990—2009年、2009年各区(县)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各区(县)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高,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两者协调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度,西安市

参考文献

[1]刘耀彬,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科学,2005,(8)∶408-414.

[2]于阿金,王科.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J].人居环境,2004,(2)∶120-121.

[3]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

[4]刘洁泓.城市化内涵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8-62.

[5]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1998,(12)∶1-2.

[6]贾卫列.生态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J].环境保护,2008,12(23)∶71-73.

[7]张晓棠.陕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5,19(1)∶42-43.

[8]王晓欢,王晓峰,秦慧杰.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预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2)∶5-7.

[9]常俊杰,王晓峰,孔伟.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度评价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22(6)∶6-9.

[10]黄天元.我国城市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0,15(2)∶54-55.

[11]胡术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11(6)∶84-86.

为未来建设文明城市 篇3

[关键词]城市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 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张爱阳(1973- ),女,湖南衡阳人,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秘书(正科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上海 20043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94-02

高等院校与城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目前上海市的高等教育呈现“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的良好局面,教育的主题正向着“突破、创新、跨越”发展。2004年,上海市以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抓手,突出体制、机制、政策创新,强化教育内涵建设,加快布局结构调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上海教育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积极打破“围墙”,构建起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现代城市国民教育、现代城市终身教育、高校知识创新等三大教育体系,全面向社会化教育的方向迈进。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但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文明城市的基本要求。高校与城市在经济领域实现互动、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精神文化创建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城市或者一座高校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方向。城市像一座大熔炉,同时又是一个大的实验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追求冲击着人们思想的关键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比以往承载着更多的重任。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必须更加富有开拓精神,敢于探索和创新,形成自己的精神文明特色,为高校和城市综合素质的提高贡献力量。

一、培植大学精神,提升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面对如潮涌来的市场化的巨大压力,在城市化进程中慢慢磨合的大学,开始进一步释放视野和空间,融合城市精神,探索21世纪大学教育的精神实质,培植教育发展的人文内涵。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高校文化底蕴、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仅涵盖面广,而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一)德育本位

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铸造社会中坚力量的重任,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关键性、导向性、示范性和超前性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善之区”。而德育本位建设,则是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和理念。

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和评价标准,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美德教育能否适应形势,推陈出新,是高校德育本位建设成败的关键。

1.对高校而言,德育教育是一种校园文化内涵的体现,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校必须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利的环境,这是一种既结合社会,又超越社会世俗的文化环境,有着更高的层次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打破围墙,积极寻求与社会的契合点,不能脱离社会,成为纯粹的象牙塔。但是,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和特定的文化环境,只有与社会生活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文思考,有利于从社会中寻求对比和参照,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精神实质:理想、信仰、科学。

学校承担着培养环境设计师的责任,不仅要建立严格完善的制度,同时必须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让他们身体力行,给大学生予以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指导,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营造一种追求真理、追求信念的环境。

2.高校教育工作者对高校德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施教者的态度和理念。因此,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一支既有渊博的专业科技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流师资队伍,对于推进高校的德育建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学德育工作仍然存在着重重困难,理论的发展完善和现实的收效甚微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新的道德评价标准和旧的道德观念间的冲突使许多教育工作者陷入困顿。

首先是关于道德的理解。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过多的政治色彩、行政色彩、规章色彩,缺少了人性化和理性化的内涵,把“家长式”的教育理念不自觉地带入现代的素质教育中,从而造成了矛盾。道德教育必须摒弃工具化、规章化和政治化,运用更利于接受、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方法和理念进行。其次是运用道德教育的方法。道德教育的方法、载体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很大,现实中,陈旧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受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对社会和大学生心理的认识,对症下药,引导受教育者陶冶情操,全面提高个人道德素质。

3.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要强化责任意识。要使受教育者由被动到自发、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并在实践中积极贯彻实施。道德教育、人文精神的建构,固然少不了宣传和教育,但是,宣传和教育只有建立在自觉的责任意识之上,才能避免成为短暂的运动。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文教育,知道“学会正确地做事比做正确的事”更为重要。

(二)推进素质教育

大学生是高校精神文明最广泛的承载者,大学精神文明层次的高低与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对于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人类学角度看,教学的本质在于传递人类的生存艺术。人类生存艺术追求的是既好又轻盈的生存状态,即哲学上所说的自由,这给开展素质教育以启示。

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素质教育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主体性。进入高校前,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都是填鸭式教学,他们在掌握了更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大学具有能力拓展的文化环境,只要加强正确引导,就能实现学生能力上的飞跃。如加强班团建设,扩大社团活动领域,开展多种类型的知识讲座,等等;二是人的情感性。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该是伴随着爱心、关心和荣辱心展开的。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现实限制,许多同学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放低姿态,以更利于接受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引导他们用“自我修正”的心态逐步完善自己;三是人的发展性。人的发展是个性化过程,班级整体教学往往会重共性而轻个性,在同等条件下造成学生享受教学资源不平等的情形。虽然学界一直呼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大学生教育,倡导个性发展,但多数教师仍以成绩论优劣,再加上教育评价体系的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发展个性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革相对滞后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对教师来说,提高文化底蕴,增强个人素养是当务之急。教师应成为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扎实文化功底的学者,不仅要通晓各种文化历史名著,还要了解哲学、人文、艺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性思维、创新观念和富存魄力的独特人格。

二、以城市文明单位创建为载体,全面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高校应以城市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紧密结合实际,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加强长效管理,不断激发和增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与动力。

1.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国际国内变化的新形势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任务,如何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高校各项工作之中,将理论学习教育引向深入;如何在师生员工中开展有声有色的思想宣传教育活动;如何运用各种宣传阵地、新闻媒体来达到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的目标。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中,高校应围绕这些问题,不断研究和探索,积极寻求载体,推进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并紧密结合高校改革发展实际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围绕高校中心工作,加强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同“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校”理念结合起来,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2.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要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师表形象,树立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形象,深入开展“同学心目中的好老师”“教书育人标兵”“文明岗”的创建活动。师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年轻的心灵的阳光”,“教育者的道德对于年轻心灵的影响,是教科书、道德箴言、一整套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担负着传递人类文化知识、思想观念的光荣社会职能。他们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丰富经验与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以及与一定社会关系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可以说,教师道德直接影响学生心灵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学生的道德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的道德水平如何。

3.整合校内资源,重视网络和电子传播,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在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中,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舆论阵地,加强对高校的战略发展规划、学科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规划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成就的宣传报道。大力加强对高校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宣传,充分挖掘师生员工中的先进事迹和闪光点,开展爱岗敬业教育,凝聚人心、弘扬正气,增强师生员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工作,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同时,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要积极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并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传播的特点,把思想教育工作网站建设成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具有强大吸引力并深受广大师生信赖和拥护的思想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及电子屏幕的集成、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强规范管理,加强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可读性。

4.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加强学生道德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积极开展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突出主旋律,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建设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郑艳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J].理论学习,2005(1).

[2]A·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建设文明城市标语 篇4

2、文明始于心,创建在于行

3、微笑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文明是市民最好的名片

4、相约科技城,共沐文明风

5、千好万好文明最好,金贵银贵和谐最贵

6、手牵手共建文明xx,心连心共筑和谐家园

7、文明素质靠点滴养成,文明成果需大家爱护

8、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共创文明城市

9、一举一动显城市文明,一言一行塑xx形象

10、让创建留下你的身影,让xx记住你的文明

11、建文明城市,迎八方游客

12、构建文明风景线,美化生态科技城

13、人人参与创建,共享文明成果

14、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事事关系文明创建

15、和谐xx演绎精彩,文明创建成就未来

为做好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篇5

为做好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大仵乡积极行动,认真部署,严格落实,务求实效,确保“创城”工作扎实推进。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及时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城”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人。依据《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要求,制定具体的“创城”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创城”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对相关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目标要求到位、组织实施到位。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按照创城活动责任分工,突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中长期规划、措施和计划、总结。按照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职工二、五学习日制度,以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加强乡、村多功能文化广场建设,利用报栏、宣传栏、墙报等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宣传,营造浓厚氛围。积极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各项管理制度,确保试点村“九个一”工程建设任务落实。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开展文明村、文明站所、文明家庭、文明个人评选活动。乡村两级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倡导新事新办,破除陈规陋习。

及时调度,从严督导。为确保“创城”工作取得实效,由领导组统一进行工作调度,每周一进行例会汇报工作进展、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对于发现的问题,抽调专人解决,同时将创建文民城市活动纳

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篇6

如历史长河的薪火相传,城市文明奔流向前,永无停歇;犹如不断生长的山峰,城市文明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2008年,历经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考验,成都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之后三年,成都在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的实践中,创造了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异成绩,并顺利通过了2011年全国文明城市复查,保持并不断擦亮这块金字招牌。

今天的成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今年的成都,踏上了新一轮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的征程。这座城市,从未停止不断追求城市文明新高度的脚步。

去年底,成都提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提出“五大兴市战略”的重大举措。今年初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鲜明提出了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如今四川省委确立“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为成都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指明了“主路径”和“主引擎”。

成都认识到,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城市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归根到底就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城市文明的高度,决定着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的高度。

成都相信,要追求城市文明新高度,就要让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在城市中心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高度。

工作摆位:

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的工作抓手

高度决定态度。

成都的态度,就是让文明城市的建设工作作为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集中具体的工作抓手。

这个态度,明确了成都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也就是说,成都要领跑中西部地区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既要大抓物质文明建设,在经济水平上大踏步追赶先进城市;又要大抓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文明风貌、市民文明素质上走在全国城市前列。

成都深刻认识到,抓文明城市建设,实质就是抓发展环境改善。

一个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城市,需要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是现代化、国际化的硬件支撑。所以成都要首攻交通、大兴交通,就是要形成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联接世界的交通优势。一座文明城市,毫无疑问都是生态友好之城、环境卫生之城,所以成都要抓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消灭那些在眼皮子底下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将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的一笔无形资产和城市财富。

成都深刻认识到,抓文明城市建设,实质就是抓民生问题解决。

一个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成都,归根结底是一个宜人的成都。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就是要更多地把发展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让全体市民共享更有安全感、尊严感、幸福感和归宿感的生活。交通与治安问题首当其冲,所以成都要力推缓堵保畅工程,要用“便捷化的交通设施+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人性化的交通服务”,来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所以成都要织起一张全域覆盖、严密防控、反应迅捷、打击有力的“综治网”,来为成都市民安居乐业织好“安全网”。

成都深刻认识到,抓文明城市建设,实质就是抓现代市民培育。

市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城市的文明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市民的文明素质。市民文明素质就是城市的灵魂。所以,成都要加快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广泛开展“道德讲堂”“百姓故事会”“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群众性道德教育活动,塑造文明城市的灵魂;所以,成都要把新成都人、新型农民和未成年人作为文明市民培育的重点群体,跟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步伐;所以成都要广泛发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现代市民在社会实践的身体力行中成长。

成都深刻认识到,抓文明城市建设,实质就是抓城市核心竞争力塑造。

现代区域竞争,核心就是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中心城市的较量。哪个中心城市拥有更强大的承载能力和吸附效应,具备更核心的竞争地位,各种经济要素向强极核、强板块流动的趋势就会越发明显。城市文明提升,与这种城市核心竞争力相辅相成。成都的“五大兴市战略”,无论是交通先行战略,还是产业倍增战略,无论是立城优城战略,还是三圈一体战略,抑或全域开放战略,都是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也是一个大大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过程。

基本思路:

大城市细管理

态度决定力度。

成都的力度,就是在深化文明城市建设中践行“大城市细管理”的基本思路。

文明城市建设固然宏大,但不只是高举高打、大开大合,更有千头万绪,更要见微知著,正如涓涓细流方能汇聚成大江大海。

毕竟,现代化的大城市就是要细管理。没有细管理,就没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宜人成都,也没有城市文明的新高度。如果说“魔鬼在细节中”,一片纸屑、一个烟头、一辆乱停乱放的自行车,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影响着城市文明的大局;反过来说,“天使也在细节中”,一个文明的成都,也必定通过干净整洁的街道、井然有序的交通、文明礼貌的举手投足等细节来呈现。

这是成都的信念,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必须细管理。

细管理,意味着文明城市建设是个细致活,要精细管理、常态管理,不留盲点和死角。精细管理的最好办法,就是用制度来管理,用常态来管理。

细管理对相关职能部门和责任官员提出了高要求,即必须要有更高的执行力。执行,最能体现能力;落实,最能检验水平。

大城市细管理的工作思路,践行在缓堵保畅工程的每一个环节。

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发表致广大市民朋友的公开信,承诺“尽最大努力,把交通建设对广大市民朋友出行和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小、不便降到最少”;成都轨道交通有限公司通过媒体刊发《致成都市民的公开信》,对因为地铁修建而交通受到影响的市民致歉,对市民的支持和理解表示感谢„„这是人性化的细节。

尽量保障施工在夜间进行,能不占道就不占道,能少占道就少占道;根据工种不同,每天分两班、三班轮换24小时施工,人停机械不停,以此保证工程质量,并缩短工期„„这是施工上的细节。

成都市城区各交警分局全警动员,出动千余名警力参与疏导分流;道路上的交通诱导屏,提醒着出行的车辆避开拥堵的路口;公交车站的电子站牌,提醒乘客选择适合的车次;在封闭施工的路段,临时摆渡车方便了沿线出行的市民„„这是管理上的细节。

每一个细节都是文明的细节。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工程,也需要一个文明的过程。

大城市细管理的工作思路,践行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比如,被称为成都“史上环卫作业最高标准”的《关于中心城区环境卫生全区域全时段作业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中心城区道路清扫保洁,实行3班清扫,24小时保洁全区域全时段作业新模式。

大城市细管理的工作思路,践行在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中。比如,3500多个城乡社区,都依托综合文化活动室设置了道德讲堂;道德模范巡讲、巡演和现场交流、网络访谈300余场,有力推动了道德模范事迹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围绕食品行业、窗口单位和公共场所三个重点领域,诚信和道德教育全覆盖„„每一个细节,都闪烁文明的光芒。

细节,就是力量。

体制机制:

文明城市共建共享

力度决定深度。

成都的深度,就是在深化文明城市建设中践行“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

所谓大城市细管理,意味着城市文明建设的主体,不只是相关职能部门和责任官员,也要细化到这个城市的每个人。毕竟,成都是全体成都人的成都,是广大市民的共同家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所有工作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的共同责任。

毕竟,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

从源头来说,每一个市民的文明行为都在给城市文明加分,而每一个市民的不文明行为都在给城市文明减分。在很大程度上,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就是要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减少乃至消灭不文明行为。因此,成都市文明办面向全体市民,开展“我心中的市民文明公约”征集活动,目的就在于制定一部传承历史文化、富有时代特征、切合成都特色、简明易记的《成都市民文明公约》,从而建立市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基础上的道德内生机制。因此,成都要表彰“道德模范·成都好人”,至今已表彰两届、46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用一把雨伞,为倒地猝死的路人撑起最后尊严,为生者撑起无限感激的成都“最美撑伞妹”甘璐,感动了网络也感动了中国。

从建设机制来说,每一位市民都应该是深化文明城市身体力行的参与者。毕竟,公共管理本身需要成本,政府部门不是越大越好。社会自我管理,民众充分参与,是城市文明不断提升的源动力。目前成都建立了志愿服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开展“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并积极推进社区和公共场所志愿服务站(点)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120多万人,志愿者队伍达到5500余支,建成区志愿者注册比例达到9.9%。日前,“为交通先行送清凉”大型志愿者行动举行,就有数百名志愿者踊跃参与,到施工工地慰问奋战在交通建设一线的施工人员,给他们送饮品。

从监督机制来说,每位市民都可以成为不文明行为的“啄木鸟”。一方面,是市民的自我监督,另一方面,是对有关部门不作为或者不履职进行监督、问责。对于前者,成都媒体4月底发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绿标在行动”活动以来,短短3天时间,“环境卫生劝导员”报名就突破10000人!就后者而言,成都组建市民督查员队伍,每天按照测评指标,对中心城区全地域全指标进行检查,汇总上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问题。文明热线96110也发挥着全民监督的作用,及时反馈、派发区域和职能部门解决,监督评价解决成效。

从结果上来说,归根结底,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城市文明成果,也必将为全体市民一起体验共同分享。有更多的建设,就有更多的分享;想要更多的分享,就要有更多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搭便车”的人越多,城市文明程度也就越低;而身体力行者越多,也就意味着城市文明程度越高。

成都,是成都人民的成都。深化城市文明建设的成果,是成都人民的成果。这充分激发了成都人民的热情。

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的深度,最终决定着城市文明水平的高度。成都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必将有力地推动成都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智慧城市创新生态文明建设 篇7

一、发展遇到生态问题生态赤字危及发展

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雾霾笼罩时间长、地域广、浓度高;面积不断扩张的水泥建筑, 埋葬了所在地下的生命, 导致生物灭绝;地球各个圈层的联系大面积隔断, 地球的纵横循环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早在2011年,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指出, 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已经是环境承载力的2倍, 生态赤字逐渐增大。

二、智慧城市重视应用生态城市重在基础

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支持共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工程。

多年来, 环境保护部推动生态省、市、县建设;2012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 仇保兴副部长报告强调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 (镇) 的必然性, 指出低碳生态城 (镇) 是推动生态文明的主要支撑者, 是应对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工程, 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智慧生态城市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三、必须开展综合研究理出城市所在问题

城市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 必须维护动态平衡;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组建综合研究、建设的团队。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化发展、低碳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智慧城市应该是“智慧生态城市”。

四、智慧探讨生态难题积极探索解决路径

当前, 城市病主要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空间紧张、影响宜居。解决问题首先要总体规划、顶层设计, 涵盖城市的所有方面, 感知他们、分析他们、顺应他们、调节他们、控制他们, 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分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五位一体建设、四化同步发展、智能生态城市等层次;涵盖智慧生态政府、智慧生态企业、智慧生态社区等等。目前的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的顶层设计仅是城市发展的中层设计。

五、切实改善城市规划努力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智慧生态城市首先要搞好规划。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过分重视城市的功能分区、建设工作区、居住区, 非常需要淡化城市功能分区, 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重点, 积极引导混合用地;新增城市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 强调土地的混合利用, 综合开发, 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城镇化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 顺应自然规律, 防止违反规律的人为造成。

规划建设综合功能社区, 把工作和居住、购物等活动场所有机的组合在比较紧凑的地区, 重新规划城市交通体系, 协调运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等交通工具;通过道路、轨道交通和通信电缆与电磁波的“流动空间”构建城市体系, 形成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加强全过程集约管理, 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城市建设发展与未来研究对策 篇8

关键词:生态;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纷至沓来。反思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得失成败,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已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人类文化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态自然的追求和品质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高,生态城市建设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经济稳步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计划,更是一项利国利民、时间久远、意义重大的任务。

1城市建设概述

当前,我国面临着水土严重流失,森林植被锐减、水资源匮乏、水体、大气污染严重等现象,这些现象影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也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生态城市化建设是本着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环境良好的规划,既减轻环境负担又给人们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还要满足生理、精神生活需求,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考虑环境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从而,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消费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也必然成为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生态城市总体建设应全面的从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它必须具备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生态城市总体建设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一旦批准,必须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任何改变都必须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

2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对策

2.1做好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定位

建设生态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它既要体现生态经济的基本原则、经济社会与自然社会相辅相成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文化的自然融合。因此,要对城市的各类建筑、公用设施、园林建设等作出整体综合的构思与设计,以满足城市功能多方面的需求,给城市定准位,提倡绿色城市的设计思路。树立城市生态新风尚,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生态城市。城市越是现代化越需要历史的支撑,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城市魅力的重要方面,大力提高城市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科学决策,依据可行的财力状况,坚持实事求是,大力提高建筑物的传统个性和文化艺术品位,重视文化传承和倡导生态文明,实现协调发展。城市的主要交通道路、环保设施等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要充足且具有先进性。建设一批优美舒适的生态社区,创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建设用地的生态功能充分利用,营造城市园林防护体系,加快城市景观建设,为城市提供有效的“氧气库”和舒适健康的外部休憩空间。

2.2加强生态景观建设

生态景观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景观塑造、文化表现等功能也都是在生态环境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应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反对脱离实际、毫无价值的单纯人造景观。其次,应该注重打造合理的乔灌草配置比例,倡导回归自然的植物种植设计,反对弱化生态功能,增加养护成本的设计,避免不必要的大色块以及不必要的植物修剪、雕塑、图案等。因地制宜的选择城市园林绿化所需的花卉、树木等,根据不同城市的文化特点遵循城市自身的文化背景,融入到城市园林绿化中去,让城市园林绿化朝着充满品味。

2.3突出文化、彰显特色

生态城市建设应该要先对该地域的整个空间环境背景有所了解,例如,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结构、社区地理分布特征、气候特征、地理特征、植物、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建筑装饰等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生态城市建设中,从而形成当地独特的景观特色。同时,地域文化融入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宏观的定位,也有细节的构思,设计者应根据不同项目及其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表现方式,可以是直接的表达,也可以是含蓄的体现。从构图形式到细节的雕琢,都可以融入地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从而体现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

2.4注重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对处理和协调城市建设开发与生态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来维持城市生态改革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要协调好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关系网,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循环再生能力越强,各行业的共生关系越发达,则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就越协调。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保证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区分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分,确保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此外,在城市建设中要用超前的思维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态、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只有控制好时间、空间、意识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

2.5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升级产业结构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整合城市有利资源,结合本地区产业特点,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有效利用,从源头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加速发展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确立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加速提升城市的功能形象。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开发以低能耗、低排放为主的绿色、低碳经济,加快研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氛围,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共赢的良好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民众的环保意识觉醒后,社会各项生产活动都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在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生态理念的角度进行城市建设,能实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坚持生态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准则,强化政府责任、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公众参与,才能真正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雷.淺析城市建筑发展与城市环境的关系[J].杭州科技,2003(05).

[2]管秉阳.生态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6(02).

[3]梁作臣.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10(02).

[4]宋聚伟.浅析城市规划与人居生存环境相结合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让垃圾分类为城市文明增色添彩 篇9

垃圾分类作为一种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变革,既是减少废弃污染、有效利用资源的重要举措,又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市正在全力筹办2021年世园会,迫切需要打造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城市形象;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接受了测评,正向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迈进。无论是提升城市形象还是创建文明城市,垃圾处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多城同创为抓手,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四分类”试点,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闭环体系,垃圾分类工作扎实开展,逐渐成为城市文明新时尚。

一、“小事情”连着“大民生”,垃圾分类成效初显

1、工作推进有力有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统筹人员安排,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到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集中办公,成立相关专业推进组,对垃圾分类常态化开展进行督导。强化机制保障,推行联动、督导、考核等机制,加强市、镇(园区)、村(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联动,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纳入园镇高质量发展等考核体系。创新实施市级机关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50家机关部门挂钩联系真州镇25个社区,给予资金、人员和技术支持。强化氛围宣传,成立三级宣讲队伍,建立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开通“两微一端”,组建100余支宣传队和以“五老”、共青团员、党员干部等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宣传推广。

2、硬件建设扎实有效。围绕垃圾分类、处理等需求,持续加大硬件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保障。针对建筑装潢垃圾,投资1.2亿元建设年处置量25万吨的资源化利用中心,设立大件垃圾、建筑装潢垃圾收集点,实现建筑垃圾全量资源化利用。针对园林绿化垃圾,建设园林绿化垃圾处置中心,处置后用于裸土覆盖、基土掺拌、发酵堆肥、制造燃烧粒等。针对有机易腐垃圾,建设7座乡镇有机易腐垃圾处置分中心,建设分类亭2593座,配套分类收集车184辆,实现农村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

3、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强化了示范带动,每个园镇分别开展2个垃圾分类示范庄台和2个示范行政村创建,6个社区、19个小区以及30家机关单位先后完成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提升了垃圾分类覆盖面。拓宽了工作思路,对餐厨垃圾实施市场化运作,全市132家机关单位、学校、医院食堂以及大型餐饮企业,与专业资质公司签订委托收运协议,由其代为清运无害化处置。优化了分类质态,开展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撤销垃圾桶,设置厨余垃圾集中投放点,张贴分类投放指南和“红黄榜”,切实提高垃圾分类质态。

二、“小问题”有待“大改进”,工作质量亟需提高

虽然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先进地区和市民期望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和不足,会影响整体工作成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不断加以改进。

1、机关带头效应不大。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党政机关表率作用至关重要。部分机关认识不足,单位内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不到位,与社区的共建关系建而不用,没有实质性开展共建工作。有的园镇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视不够,没有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存在应付现象,未能全域推开。

2、运行维护投入不足。垃圾分类工作不是打“运动战”,而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后续的不断投入与维护。经走访调查,真州镇纳入省市高质量垃圾分类达标考核的115个小区,分类亭配备的分类桶损耗过半,部分小区垃圾分类亭至今未建。枣林湾还在使用拖拉机收运垃圾,月塘部分老旧庄台还存在露天垃圾池,大仪、真州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指标完成量为个位数。

3、分类实施质量不高。部分公共机构至今未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四分类”,有的虽然配备了分类设施,但分类工作氛围不浓厚,分类设施配而不用,参与率、准确率不高。一些社区作用未有效发挥,在协调指导辖区内小区、宿舍区垃圾分类工作上不够主动,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质量不高、实效不强。

4、群众观念意识不强。受长期生活习惯与思维惯性影响,一些群众认为垃圾分类投放复杂麻烦,有事不关己的心态,在垃圾投放上更习惯于老方法,不分类、混投放现象时有发生,垃圾分类设施沦为摆设。甚至有的群众对垃圾分类设施不够爱惜,造成不同程度损坏,给维护工作增加了成本和负担。

三、“小细节”促进“大提升”,务求取得更大实效

做好垃圾分类这项工作,必须坚持从细微处着手,在精细化上下功夫,注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一个个小细节的优化、小环节的改进,促进整体工作的提升。

1、强化宣传引导,推进垃圾分类普及化。全方位推广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和垃圾分类实训教育基地作用,加强公共场所公益推广,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动员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制作科普手册和分类指南,采取入户宣传和现场引导等方式,促进养成垃圾分类投放习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育三级志愿者队伍,分批次开展集中培训,深入小区、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面向群众开展宣传指导,营造社会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2、加强制度保障,推进垃圾分类规范化。对照垃圾管理法律法规以及《扬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市级层面制定出台细化的实施办法,明确各项管理规范。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完善监督管理、考核奖惩等制度,为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积分兑换等制度,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对不参与、不配合垃圾分类或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的予以适当惩戒,不断提升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法治化水平。

3、凝聚各方合力,推进垃圾分类协同化。按照“政府主导、社区主抓、全民主动”的思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头倡导垃圾分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社区开展实质性结对共建,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提供支持和帮助。城市社区发挥主阵地作用,统筹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等各方力量,全面做好宣传引导和监督管理工作,形成体现社区特色的工作模式。广大市民发挥主人翁精神,增强垃圾分类、维护城市环境行动自觉,爱护垃圾设施,养成良好文明习惯,为垃圾分类献言建策,形成全面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风尚。

4、树立经营理念,推进垃圾分类市场化。引入经营理念,走市场化、多元化道路有利于降低政府投入维护成本,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着力引进专业化垃圾处理公司,将二手交易、废品回收、垃圾分类、环卫保洁等“打包”给公司,让公司有利可图。探索政府、环卫、保洁、回收公司等组建垃圾分类PPP项目公司,按资源、资金、技术等比例入股,通过多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鼓励设立垃圾回收利用专业公司,政府大力推广和优先采购再利用产品,形成垃圾分类和开发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企业治理自查报告和整改落实情况下一篇:在**煤矿投产典礼仪式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