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新工科”为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

随着制造行业的成熟, 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突破, 以智能产业驱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正在进行, 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的态势日益明朗, 传统工业逐渐向新型工业过渡, 在技术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物联化的特征, 在组织形式上呈现去中心化、定制化的特征, 未来几年将会是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交替的过渡期, 这将会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机遇, 同时也为专业教育、工程教育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窗口, 带来了新挑战, 做好工程教育的主动布局和深化改革势必会影响产业升级进程。

2017年以来, 教育部主导召开了多次围绕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方面的研讨。先后形成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确定了新工科建设的方向、原则和重点[1], 明确了“三问、三构建”: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 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构建工程人才知识新体系, 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和手段以及“5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理念引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模式创新、更加注重质量保障、更加注重分类发展等教改思路和要求[2]。

产品设计原名工业设计,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更名为产品设计, 该专业强调机械、材料、艺术等多学科融合、注重与产业结合, 其专业属性与新工科理念存在较多的融合点,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环境下, 产品设计应该突出专业的前瞻性、学科融合及强实践性等特征, 结合国家战略、地区特色、产业需求, 做好工程教育的主动布局和深化改革, 在当前“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

二、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前期结合桂林理工大学产品设计专业2019教学大纲修订, 对广西区内外的几所高校进行了调研, 并且对桂林理工大学2015、2016两届近20余名同学进行了访谈, 发现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整体人才培养目的不明, 单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加模糊

产品设计专业本科教育的主体目标是培养和输出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产品设计师, 但前期调研和访谈中反馈出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不明确, 学生反馈课程教学指向性模糊, 强调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却忽略专业技能的训练, 课程中没有目的性的练习课所占比例较大。

(二) 课程内容重复、冗余

(1) 相同内容的课程重复设置, 由于院校实际情况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出现类似课程, 如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基础课程分属不同教研室, 导致重复开课, 学生在大一阶段开设《现代设计史》在大二阶段开设《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高度重复。

(2) 部分院校课程设置过程中缺乏研讨, 授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同, 可能导致两门不同课程内容趋近, 甚至出现同一授课教师的不同课程内容重复。

(三) 课程行进主线混乱、衔接关系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架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题设计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 各类课程穿插行进导致专业课程主线不明确, 不同课程的延续性及承载关系不明确, 出现课程衔接混乱, 如设计手绘课程必须要早于专题设计课程, 但实际发现部分高校的专题设计课程开设早于设计手绘课程甚至早于导论课程, 导致课程无法开展。课程行进主线混乱、衔接关系不明确导致教学过程混乱, 学生的学习的知识点呈现碎块化, 学生很难在思维上将各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对专业学习形成整体认知。

(四) 授课教师知识体系与课程不匹配

授课教师拥有不同的知识体系, 并且拥有自己的专门的研究方向, 在课程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不匹配的问题, 如研究印刷的教师负责人机工程方面的课程, 不能达到课程开设目的, 课程设置不能因人设课, 如果课程需要可以进行师资外聘及校企合作。

(五) 实习实践环节缺失、虚化

实习实践环节缺失, 实习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帮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知识点, 加强学生对产品设计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的理解, 但部分高校学生反馈实习实践环节虚化, 大多数实习实践环节存在走马观花的考察、不知目的的调研等现象。

三、新工科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一) 问产业需求, 整合重构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及能力图谱

新工科提出问产业需求建专业, 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立足于产业的新情况、对口岗位的实际问题和人才新需求, 并且根据产品设计教育认证毕业规格要求、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意见等重构产品设计专业知识与能力图谱, 重新定位课程整体教学目标。

(二) 以专业能力构建为核心, 以“造型能力提升”“设计思维构建”“实习实践”等能力要求为维度进行课程结构调整, 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课程群

根据新的专题知识与能力图谱, 对现有课程进行选择、裁剪和整合, 组织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多个课程群, 使每门课程更具针对性。如“造型能力提升”课程群, 主要课程有《设计素描》《产品设计-三大构成》《产品手绘效果图》《产品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造型设计》, 这类课程群主要以空间、产品 (物体) 的点、线、面关系为主要教学抓手, 来提升学生从高中美术课程中积累的造型能力。

(三) 明确同一课程群内的课程层次关系, 课程之间应该按照专业基础知识构建—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知识实践运用的逻辑关系明确层次关系

如《产品设计-三大构成》《产品造型设计》都属于“造型能力提升”课程群的基础课, 但是前者负责专业基础知识构建, 后者负责专业技能提升。知识构建、能力提升类课程着重强化学科基础, 应用与实践课程可以尝试分方向培养, 如家具家居设计方向等。

(四) 探索课程融合新模式, 探索与典型企业的融合机制

与企业深入合作, 企业通过项目制、工作坊、专题课程等形式引入专业课程, 将产品设计行业内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思维、新动态以及优秀案例导入课程群建设, 丰富、更新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内容或形成新课程;共建校企共享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并且与专业课程群联通, 以平台带动课程群建设, 以课程群建设支持平台发展。

四、总结

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和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内涵吻合, 并且在新工科理论的指导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会更有针对性, 新工科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注意:j要更加强调“因需设课”, 所有课程设置必须要有依据, 要避免现有课程体系中为开课而开课的问题, 做到教有依据、学有用处;k要更加注重课程的行进逻辑, 注意课程的衔接, 要明确课程的性质, 强调基础、提高、应用的层次关系设计, 做到教有侧重点, 学有针对性;l要注重课程实习实践环节的落地, 让权威企业以项目制、工作坊、专题课程等形式真正介入实习实践环节, 摆脱实习实践环节的形式化, 摆脱走马观花的考察、不知目的的调研、没有结果的对接等现象。做到教有实践, 学有落地;m新工科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着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强化学生在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专业竞赛中的能力, 同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适应变化能力。做到教有成果、学有所得。

摘要:2017年以来教育部明确了新工科建设的方向、原则和重点,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新工科建设存在较多融合点, 本文通过对新工科理论的解读, 结合对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的调研结果, 明确了新工科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强调“新工科”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做到教有依据、学有用处;教有侧重点, 学有针对性;教有实践, 学有落地;教有成果, 学有所得。

关键词:新工科,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EB/OL]. (2017-02-23) [2018-06-05].htp://www.moe.edu.cn/s78/A08/moe_745/201702/t20170223_297122.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EB/OL]. (2017-06-13) [2018-06-05].htp://education.news.cn/2017-06/13/c_129631611.htm.

[3] 章云, 李丽娟, 杨文斌, 蔡述庭.新工科多专业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 (2) :50-56.

上一篇:电能计量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下一篇:公共图书馆社区延伸服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