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旅游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效率研究

摘要:在气候影响、全球变暖、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旅游业低碳化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低碳旅游发展效率从旅游业的投入产出视角出发,以效率值作为评价低碳旅游发展水平的标尺,为低碳旅游的评价确立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关于低碳旅游与旅游效率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旅游地理学、经济学与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对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本研究首先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界定低碳旅游发展效率的内涵;随后,定性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估算出2010~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旅游业碳排放量;接着构建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三峡库区重庆段15个区县的低碳旅游发展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然后根据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从要素投入层面探讨制约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效率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效率提升的策略。本研究主要的结论有:结论一:低碳旅游发展效率是衡量区域内低碳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低碳旅游发展效率是考虑了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旅游业发展效率。本研究中探讨的低碳旅游发展效率是实现低碳旅游发展过程中单位要素投入在特定时间范围内能够实现期望产出最大化、非期望产出最小化使所有利益相关者得到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即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通过增加规模投入,改进低碳技术,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结论二:三峡库区重庆段15个区县2010~2015年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急速增加,年均增长率在6.02%~76.78%之间,说明三峡库区重庆段旅游业仍是高碳、传统的发展模式,库区内低碳旅游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结论三: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效率整体处在较低水平。说明目前三峡库区重庆段15个区县低碳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投入不足,低碳旅游发展规模较小,用于发展低碳旅游的技术并不成熟。结论四: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现有低碳旅游发展的规模与技术不能很好地将资源要素转化成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论五: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需要通过提高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来进一步提升低碳旅游发展效率的综合效率。

关键词:低碳旅游;发展效率;DEA;三峡库区重庆段

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众旅游时代来临

1.1.2 伴随工业化而来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

1.1.3 国家大力提倡低碳旅游模式

1.1.4 生态环境因素拓展旅游效率研究新方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

1.5.2 国内外旅游效率研究进展

1.5.3 低碳旅游发展效率研究进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低碳旅游

2.1.2 碳足迹

2.1.3 旅游效率

2.1.4 低碳旅游发展效率

2.1.5 数据包络分析DEA

2.1.6 非期望产出

2.2 理论基础

2.2.1 低碳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足迹理论

2.2.4 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

3 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3.1 三峡库区重庆段发展概况

3.2 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3.3 三峡库区重庆段旅游业碳排放现状

3.4 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4 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效率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对象和数据来源

4.1.2 变量框架与指标的选取

4.2 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分析

4.2.1 综合效率

4.2.2 纯技术效率

4.2.3 规模效率

4.3 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规模报酬分析

4.4 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分析

4.5 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效率的特征及规律

5 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效率提升策略

5.1 制约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效率提升的关键问题

5.1.1 低碳旅游投资层次的原因分析

5.1.2 低碳旅游资源吸引力层次的原因分析

5.1.3 低碳旅游企业层次的原因分析

5.1.4 低碳旅游交通条件层次的原因分析

5.2 三峡库区重庆段低碳旅游发展效率提升对策

5.2.1 优化投资环境,增加要素投入规模

5.2.2 发展低碳技术,构建低碳型旅游景区

5.2.3 发挥旅游企业主导作用,实施绿色低碳化经营模式

5.2.4 多元化交通方式,实现旅游交通低碳化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6.2.2 研究对象的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微电影传播学论文提纲下一篇:城镇医疗保障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