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共8篇)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国旅游业的大好发展情形下进行了刨析,首先介绍了中国旅游业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许多益处,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还是显现出了不足之处,从而本文围绕中国现有旅游业发展模式的不足及其它相应的缺陷展开了一些思考,在进一步的思索中,作者认为要调整中国现有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从而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中国经济 旅游业 发展模式旅游资源

序言

我国旅游经济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二三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旅游需求不断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开花。旅游供给全面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基于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旅游业在我国自1980年代初步发展开始已逐渐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到现在为止我国旅游业在综合功能上全面发挥,给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十分可喜贡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由“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构成,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与旅游业有直接或间接的产业,可谓是“一业兴则百业兴”。但是在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形式下,我国采取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鉴于此在总结先前的模式后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旅游业才可以在当今和谐的社会里和谐、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总结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向

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使我们看到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展望未来,旅游经济的发展必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乃至变革性影响,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发展趋向:

1)旅游经济关联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方面继续大有作为。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达10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多万人,旅游就业总量近60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数(7.64亿人)的7.8%。这些数据已使我们看到旅游促进就业不容小觑的作用力,而近年来,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仍进一步增强:一方面,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形式正在蓬勃发展;而沙漠越野、悬崖攀岩、丛林探险、太空旅行等特种旅游形式也正不断迎合人们追求新鲜、刺激的旅游需求,迎来了井喷式增长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正在逐渐泛化,并日益向创新产业、文化产业等产业渗透。这种关联带动性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更有力地促进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06年全国已有600多万农村人口通过发展旅游业获得了新的就业岗位,相信在未来,随着我国中西部旅游产品及市场的深度开发,基础设施及综合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旅游这种独特生活方式的不断追逐,旅游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将会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2)旅游总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将持续扩大。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拉动作用,旅游产业不仅成为第三产业的经济支柱,更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2003-2007年五年间(排除2003、2004年特殊情况),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和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逐年递增,即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呈加速度增长态势,且增长率均大于10%。而旅游收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表

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自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旅游业带来一定的冲击,2009年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给旅游业带来重创,但这种负面作用是暂时的。展望未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渐趋缓和,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和消除,以及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于今年相继推出“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百万旅游就业援助工程”、“国家旅游线路工程”等重大举措,我国旅游经济将于2009年下半年逐渐趋稳,并在未来持续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

3)旅游经济持续加速发展,将促进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乃至变革。随着人均GDP的稳步增长和国人旅游休闲意识的不断增强,旅游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与青睐。根据国际成熟旅游市场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旅游方式将由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而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2456美元,这说明我国旅游消费结构已经升级,国人已经把旅游视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规划发展目标为:2010年,实现国际旅游收入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000万人。截至2007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为419.19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7770.62亿元,也就是2008-2010年国际与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有110.81亿美元和729.38亿元的发展空间,对应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13%和3.04%。而根据往年旅游收入增长率来看,排除2003-2004特殊数据,不难看出这个目标不仅能够达到甚至能够超前实现。

但伴随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旅游业发展正在步入关键的转型期,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走资源集约化和服务创新型的产业化道路已成为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因为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遇到的诸多难题,如旅游业发展的粗放型模式、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资源的承载力趋于上限、风景区建设普遍凸现的城镇化趋势、旅游行业的低效益运行和市场恶性竞争等,管理部门仅在战术层面的多次调整已无法很好地解决现今旅游业发展中因上述问题导致的愈发尖锐的冲突。立足国际视野,从旅游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角度出发,今天的旅游业亟需的是从更为宏观的战略层面进行重新审视,需要的是整个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位。

〈二〉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同样如此。根据“路径依赖”原理,早期因为经验缺乏或发展理念上的急躁冒进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管理体系混乱等)无论现在怎样纠正,其消极的影响却很难根除,甚至有可能成为进一步前进的绊脚石。低效的模式,错误的“路径”对未来的消极作用有时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而一旦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模式,进入一个有效“路径”,产业就会走向连续发展的轨道。由此可见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对旅游产业能否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有效遏制本就稀缺的旅游资源因不当配置所造成的浪费,而且能合理引导整个产业目前的系统性运作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现今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一个模式选择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强变弱,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产业规模,管理体制日渐成熟,旅游产品趋于多元,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旅游业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旧有观念中那棵“投资少,见效快”的招财树了,而是处在一个相当脆弱的环境中,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挑战:景区的生态污染屡禁不止;大量人流让城市的各项系统不堪重负;游客埋怨旅游环境愈发恶劣;旅游企业则在长期

低效益运营和市场的恶性竞争中苦苦挣扎;政府面对年年攀升的“人次”指标和与之相比增幅无比缓慢的“旅游收入”深感无力。为什么大量的投资不能带来令人欣喜的收益呢?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调整产品结构,或者完善管理机制,而是要对整个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和定位。随着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扩张的实现以及旅游市场客源结构的变化,原有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其先天的缺陷,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旅游产业进一步演进发展的需要。现今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一个模式选择的问题。中国旅游业正在进入一个产业转型期。

其次,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已经成为实现旅游战略目标的关键,也是制约旅游业深度发展的瓶颈因素。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从1995年到2020年,中国入境旅游者将以年均8%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中国将接待1.37亿人次的入境旅游者,占世界8.6%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强国战略成为中国21世纪前20年旅游发展的总目标。而旅游强国的核心则是高质量的市场竞争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让有限的供给能力,满足无限的、多变的、不稳定的市场需求,必然要求准确的市场预见性以及合理的开发指向性,要求整个发展模式下各个子系统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配合度。而这些问题却不是一两个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在战术层面的小范围调整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整个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位

〈三〉中国现有的旅游发展模式及其缺陷

1.现有的3种旅游业发展模式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比如,从旅游产业成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关系划分,旅游发展模式可以分为超前型发展模式和滞后型发展模式②。本文则根据国内旅游业的成长协调机制,将之分为以下3种类型:

(1)资源导向型

该模式缘起于资源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资源的优势与其所获得的市场地位是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是一种以初级生产要素作为竞争基础的开发模式。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这种模式确实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忽视市场的需求,导致竞争力低下;粗放型的初级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2)市场导向型

相比上述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开发方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该模式认为旅游开发是一个组和运用各项吸引力要素创造旅游产品的过程,强调充分发掘资源的市场价值,旅游市场的营销成为提升产品价值的重点过程。但是,在该模式下,经济效益成为惟一的评价标准,缺乏可持续性以及和周边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寻求共赢的和谐性。

(3)政府导向型

严格说来,中国几乎所有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模式都可列入此类,无论是资源导向也好,市场导向也好,都是在政府的指导支持下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政府在发展思路上的进步,就没有旅游业的进步;没有政府的大力推动,就没有旅游业的今天。特别是西部地区,政府的参与更是必不可少。但是,该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旅游市场的变化不够灵敏,投资产出的核算界限模糊,所以政府的一项决策所带来的损失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综上所述的旅游发展模式造成了以下问题

(1)供需矛盾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一触即发一方面。供给日趋紧缩,能够被利用的旅游资源似乎越来越少,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粗放的开发模式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使得本就“稀缺”的旅游资源更是“捉襟见肘”。另一方面,需求则呈现出无限增长的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大众旅游的队伍中来。据统计,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出游人次率为100.5%,国内旅游出游人数为3.51亿人次(11)。大量的人流无疑会为承载力有限的旅游地带来沉重的负担。

(2)单纯地追求接待人数的增加,忽视消费结构的改善。为了提高人均消费水平而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新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游客增加,但是人均花费没有明显的增长,反倒是由于人数的猛增给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整个目的地的感知形象。

(3)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旅游地的粗放式管理和旅游建设的病态膨胀,迅速破坏了旅游环境,降低了旅游质量。表面上人山人海,实质上是经济效益低下,社会总成本增加。加上各地旅游业发展还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重复建设不能避免,从而造成了更大的资源浪费。

〈四〉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模式

鉴于上述的旅游业发展模式造成如此的严重后果我们应该调整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其具体内容如下:

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有别于原有的片面追求“人次”,低效利用资源的“上述模式”,真正从本质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意指平衡和利益。

平衡。新型的发展模式摒弃粗放的线性增长方式,追求螺旋式上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再是重要的指标,而是更讲求发展的平衡与和谐度。既要追求合理的收益,又要保护生态环境;既要处理好游客、旅游企业以及当地居民的关系,又要保证旅游业同其他相关行业的互动协调。经济、社会、生态,三足鼎立,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利益。新的发展模式虽然摒弃了“唯利是图”的态度,但是并不代表它“清心寡欲”。利益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只不过有了更为全面和长远意义上的界定。

具体而言,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由新型的思维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产品开发模式,以及新型的政府角色扮演模式等4个部分所构成。

(1)新的思维模式

旅游业新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其更具前瞻性的思维模式。以“和谐”为灵魂,以“平衡”为准绳,以旅游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追求的不再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而是如何控制“游客规模”,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来增加旅游收入;不再是经济性指标单方面的“突飞猛进”,而是包括生态、社会等各项指标的全面进步。整个旅游业系统将在“适当的速度”下螺旋式地前进,从而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

(2)新型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早就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怀疑。它的“粗暴简

单”和“时滞性”,以及政府某些时候的不当介入,造成了资源的低效配置,甚至是浪费。旅游业的新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短视盲目的资源利用方式,认识到旅游业真正的限制因素不是资金,不是客源,而是“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从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且有度的开发。

因此旅游业新模式的资源配置方式首先要求建立新的旅游发展评估体系,以“可持续”为宗旨,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确立真正能够体现旅游发展“质量”的各项指标,比如人均消费额,游客的逗留天数,大型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等。要确实体现旅游发展从“粗放”向“集约”,旅游战略从“硬”向“软”的转变,最终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政策无论制定的多好,取得成效还得依靠贯彻和落实,所以该评估标准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从根本上遏制盲目的项目投资。

其次,旅游资源的增量开发固然重要,但是存量的盘活和再利用同样需要重视。开源和节流并举才是有效的资源配置之道。因此在对新项目审批从严的同时,要鼓励对既有资源的保护和深度开发,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3)新型的产品开发模式

盲目地随市场而动是现在很多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通病,须知消费者的需求总是瞬息万变的,供给商不能总是处在被动适应的地位,而是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真正从长远利益考虑本地或本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产品的开发。

新型的产品开发模式要求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准则,根据当地资源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地设计适合本地情况的旅游产品,同时注重相关资源的配套建设。比如一个以风土人情见长的小城,就不能盲目跟风以商务会展旅游为重。

而在具体的项目规划时,需要谨慎地控制物质和能源的投入。每一个大型旅游项目必须经过科学的评估,仔细的成本效益计算,明确责权才能动工。可以成立一个专业评估机构,由市政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其评估结果对该项目能否上马有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4)新型的政府角色扮演模式

对于旅游业而言,“政府主导”永远是一把双刃剑。旅游业高度的产业关联性,旅游资源的“公共品”性质,以及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和宣传中所需要的大量资金,都要求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对政府的高度依赖性也就意味着对政府政策的高质量要求。正确的政策会高效、有力地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不当的政策或者存在方向性偏差的指导思想,对旅游业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却是更加深远,破坏性也更大。同时在所有政府主导的系统中还存在着“补偿性反馈”的问题,即“善意的干预引起了系统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反过来抵消干预所创造的利益”。

旅游业的新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市场经济并不融洽。在现实中,想要依靠市场或企业的力量去实现旅游业的新模式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仍然是推进旅游业模式转变的主导力量。新型的政府角色扮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贯彻“平衡和谐”的新型发展观,从宏观上控制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合理节奏与进度。

第二,落实更为合理的新的“旅游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第三,完善旅游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建

设。

第四,在产品开发上对大型旅游投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

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严守自己的职责范围,保持对整个旅游业的客观立场。惟有如此,才能克服“补偿性反馈”,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追求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今天,以“和谐”为灵魂,以“平衡”为准绳,以旅游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的旅游业的新模式显然是大势所趋,是中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该模式的实现,除了依赖上文所提到的前瞻性思维模式的贯彻,高效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和政府工作模式的展开之外,还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个模式都不是永恒不变的,B模式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惟有如此,中国的旅游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注释: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篇2

目前我国旅游业主要由旅游代理商,旅游供应商,旅客三个因素组成。旅游方式主要分为散客旅游和旅行社组团旅游两种,采用了传统旅游接待方式,旅游中许多工作是由人密集劳动来完成的。其特点有很多:比如说其营销手段以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为主,即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广告宣传的手段认同企业根据技术人员自身设想或意愿研制产品,但效果往往难尽人意,而且成本高;商品交易旅游业的商品交易都是通过现金交易来完成的,顾客随身携带现金,既不安全,也比较麻烦;联系方式旅游接待方式主要通过电话,传真进行联系,时间长且费用高。而且会出现很多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就比如说我同学的父亲去旅游,钱在半路丢失了,身边一个认识的人也没有,萍水相逢,谁也不会把钱借给你个不认识的人,所以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非常难办的了。

落后的旅游管理手段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正在使资本经济变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并将迅速转变传统的经贸交易方式,旅游经济在相应地受到冲击的同时却也赢得了发展的机遇。旅游经济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完全可以适应并有必要走上信息化的道路,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旅游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山川秀丽;进入21世纪,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冬会等;加之全国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的形成趋势,新形势的出境旅游、工业,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等,必将给我国旅游业带来蓬勃发展。

一、旅游规划的城市化现状

我国现今的旅游业的现状着实不容乐观,对商业利益的驱使已经淹没了许多现有的旅游景点,旅游景区的建设和规划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建设的身影。打一比方:以前少林寺不过是和尚们念经练武的地方,但自从《少林寺》这部电影的开播,有大批的游客纷纷来到少林寺旅游观光,所以先前的少林寺已经不能满足大批的游客的到来,因为少林寺在城市的偏远地方,交通不发达,并且居住,饮食都不能满足大量的游客,所以为了能,满足这么多的,而且是不间断的游客们的到来,政府就要对少林寺进行扩建和改造,增加餐饮饭店,增加住宿宾馆,阔道修路,扩建少林寺等等等等,这就是少林寺原有的风光彻底的改变,成为了一种新的人文性的建设破坏。

二.从消费方式,水平和客源看现状

并且旅行社的不断增多和不断壮大,很多的不良竞争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小的旅行社,甚至是那种上了规模的旅行社也出现了导游收回扣等一些不良的竞争手法,还有很多的旅行社挖墙脚,从别的旅行社挖员工,然后让他带走各户资料,从而提升自己,是原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在这里我们再去一个例子说明:我有一个朋友他的爷爷去南方旅游,导游带着他们去了一个看起还还比较正规上档次的商场购买玉器,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因为我们都不是专家,都不知道什么是好玉,什么是劣质玉,什么是合成玉,这是就看见一个貌似是经理的人从后柜走出来,并且笑意盈盈的,她说今天的她奶奶的生日,为了给她奶奶祈福,她决定把优惠时间提前,全场活动3折起。在当时看来她说的情真意切,很多人多信以为真了,非常高兴,其中就包括我朋友的爷爷,他很早就想给他老伴买一个玉镯子,但是苦于太贵,也没有合适的就一直没有买,现在商场搞活动那他当然就应该给他老伴挑一个了。在大家看来这好像也没什么不对的是吗,下面我就要拆穿他们的计谋了,等第二天爷爷在逛商场的时候,他又无意走进了那家玉器店,正赶上又有一批游客来店里购物,这是他看到了昨天上演的那一幕。导游和旅行社吃回扣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虽然不是致命的问题,但是滴水穿石,蝼蚁逵步,这都是我过现存的旅游业的一些发展弊病。

三.从旅游地域性看现状

现在我国的旅游一般把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比较知名的国际大都市和文物圣地看作的旅游的最佳选择之地,却把敦煌,新疆,西藏等偏远的,交通不便的,但是更有价值的旅游胜地所排出和遗忘。从距离上看游客们也经常选择离自己家比较近的地方去旅游,而不愿去较远的地方进行游玩;而且从客源分布来看,多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为主,而内地县镇为辅。人们旅游的天数也比较的少,多为一两天的短日游。

我国是拥有泱泱13亿人口的大国,人民每年营造的产值数额相当巨大,随着近些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贸易也在不断的上升,不错的走向正轨并逐渐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GDP也在不断的发展,从而带动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逐步兴起,旅游业当然首当其冲的成为第三产业的佼佼者。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25亿人次,其中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339亿美元,入境旅游接待位居世界第四位;国内旅游13.9亿人次,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旅游业总收入达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6.3%%。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测算,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GDP的4.05%%。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特点,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它列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

人民的收入不断的提高,幸福率也就紧跟其上,那么当人们在吃穿不愁,又有大把空余的时间停下休息时,人们应该怎样相享受生活呢,旅游成为了人们的首要之选。

在古代人们如果在一个地方呆腻了,可能会想着去一个离自己家乡比较近但又有不同乡土人情的地方生活那么几天,从而出现了近边旅游。由于当时的通讯,交通都不发达,人们不便去较远的地方游玩;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交通的日益发达,人们已经可以去较远的地方旅游,可能从邻村到邻乡,从邻乡到临市,从临市到临省,从临省到其他的省份,甚至是出国,或者到南极北极,人们旅游的范围逐渐的扩大。正因为旅游范围的逐渐扩大和兴盛,从而使旅游初具规模,旅行社便由此而生。

旅行社的兴起是从前懒散的旅游事业逐步走向了现代话甚至是国际话,也正因为旅游的国际化使得旅游的成本逐渐的提高,而由旅游带动的其他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发展,比如说的:汽车业,饮食业,手工业,酿酒业,等等等等。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手工业,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我们除了必要的吃穿和交通工具以外,我们可不是一个人去旅游,我们一定是带了亲朋好友的嘱托去的旅游,我们在走之前一定会说:“我会给你带礼物回来的。“或者是人们会说:“记得带礼物回来哦”。等等。那么我们一定会到一个旅游景点给亲戚带一些当地的礼物,可能是食品,可能是其他的一些东西,但最多的一定会是一些手工的玩偶,或是纺织产品。从我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我们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快车轨道,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在这么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旅游业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状况。2006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我国旅游业中入境的游客数量减少了,由原先每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变为了65,比往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不难想到这个原因的出现也有它的必然性:我国旅游业的基数已经很大了,在很大的基础上再要求高速度的增长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还有就是随着中日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也势必会带了少量的影响。在国内旅游的人数已经带到了13亿之多,这就意味着中国居民已经形成了一人一年出去旅游一次的可能性。其实不然,有的人一人一年多次进行旅游,而有的人可能因为工作忙或其他的一些原因而多年不出去旅游一次,所以国内旅游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出城规模,我国旅游业也逐渐走入了一个平稳期,所以不可能还会凭着20%或30%的增长速度在进行增长。我国旅游业也进入了一个平稳但繁荣的时期。

中国旅游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转型

一、转型背景

1.国际比较

中国旅游已经进入一个快车道。近年来旅游发展的各项宏观数据比较理想,零六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入境旅游人数的增长幅度下降了,由原先每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下降到零六年的百分之六,比往年下降了四到六个百分点。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其必然性:中国旅游业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在此规模的基础上不会总是高速甚至超高速的增长;也存在偶然性,从国际影响来看,2006年日本市场下降很大,主要原因是中日关系的恶化;另外還有一些是阶段性的原因。

国内旅游,现在已经超过了十三亿人次,这意味着中国每人每年平均出游一次。实际上情况并不然。有的人一年出游多次,有的人多年不出游一次。国内旅游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但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或者三十的增长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旅游市场已经从一个高速增长时期转向一个平稳发展时期。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转化。这种阶段性的转化对于中国旅游企业来说,意味着新的蛋糕已经不会再迅速扩大和发展了。

2.国内比较

从国内比较来看,旅游业客观上出现三个相对下降:

(1)在对外经济体系中地位相对下降。这几年中国外贸爆炸性增长,使中国现在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地位。外贸近年来年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三十,而且是进出口同时增长。这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引起巨大的国际关注。中国现在的外汇收入是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说起来是件好事,可对国民经济发展是个不小的压力,它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危险同时存在。具体分析,一亿美元的外汇需要八亿人民币的现金流动,这八亿人民币的现金流动本身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因素。

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去年旅游外汇收入三百多亿人民币,与进出口总额比起来,所占比重很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上半期,国家发展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外汇,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导向,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旅游在对外经济中的地位在相对下降。

(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零六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体系做了一次大的调整。调整之后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了,零五年比重下降了零点八个百分点。当然这是因为统计方面而引发的一个相对变化,但是这个相对下降也需要关注。

二、产业转型

1.从比较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业转向复合型旅游产业

一说旅游,习惯性的思维还是观光,到现在为止多数地区仍有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说到发展旅游就得研究开发几个新景区,这是一个本能的思路,现在看起来仅这么做已经不能对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旅游是包含四类产品内容的复合型产业,第一观光,第二商务旅游,第三度假旅游,第四特种旅游。这四类产品聚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转向,即如何从单一转向一个复合,尤其是在一些观光旅游资源并不具有非常强竞争力的地区。如果不能完成这个转型,实际上就意味着竞争力在下降,即使是观光资源非常强的地区也涉及到转型问题。北京市的"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就明确提出,北京的观光景区不能再继续以以前的方式开发,尤其是些远郊区县。从中国旅游业现在取得成就来看,旅游成在观光;从未来发展来看,旅游很可能败也在观光。所以如果不完成转型,就意味着中国这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势必会下降。

2.从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里,旅游业划分在传统服务业,中国多年以来将旅游业定义为新兴服务业。但是新兴未必是新型,新兴代表原先没有现在兴起,而新型则表明发展的形态是符合现代需求的。新型服务业应该是现代服务业,下一步旅游从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服务业的任务更加艰巨。比如说旅游是为生活服务的,但是如果从商务旅游的角度来认识,旅游也是为生产服务的,这是一个根本性认识的变化,意味着旅游要转向现代服务业,意味着整个的产业需要升级换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多数产业都完成了升级换代的过程,有些已经实现了几次升级换代。但是旅游产业基本上没有完成,甚至有些还没有开始,甚至全行业都没有升级换代的感觉,旅游业没有危机意识的原因在于有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支撑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模式下可以维持生存的状态。但是现在市场情况在变化,旅游业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转向平稳发展期,仅想依靠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的前景已经改变,这就逼着旅游业整个行业不得不转型。

三、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经济功能持续发挥、持续增长。但是面对三个相对下降的局面,即使想达到原来的比重也是有难度的。旅游创汇占中国出口创汇比较高的年份达到了百分之八,如果按现在来说,中国一年出口五千亿,五千亿的百分之是四百亿,比现在的三百多亿已经下降了,只占百分之六。再进一步的发展会如何都很难预测,前提是中国外贸爆炸性增长的局面不会长期持续,因为它违背规律,是一个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需要研究的是这个产业总体转型的问题。产业的总体转型具体来说涉及到旅游每个行业的转型,涉及到每个企业的转型。很明确的是,由于市场的转型使旅游行业全面转型已经开始,在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大批的企业会淘汰,一方面大批的企业会成长,无限的商机就是在转型过程中创造的。

参考文献:

[1]苗爱群.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04)

[2]陈群利. 毕节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J].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2,(01)

[3]郭丽. 赤峰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4]黄震方,陈志钢,袁林旺. 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03)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篇4

摘要: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生活环境质量的恶化,为此,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消费潮应运而生。在旅游业,生态旅游也逐渐发展起来。从传统的大众旅游到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大发展,是各国面临环境质量恶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时间较短,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在生态旅游实施过程中有种种问题,这需要我们正确的应对并解决。

关键词:概念、背景、特征、内容、发展目的、危害、措施、研究、分类和分布、产品类型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一是生态旅游首先要保护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二是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身心得以解脱,并促进生态意识的提高。但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即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生态旅游的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工业文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人类对自身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的多,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生态旅游所阐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国古代先哲们那里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为明确的“生态旅游”这一提法,却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目前仍处于理论界研究发展,我国各地实际行为较少。

三、生态旅游的特征

(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四、生态旅游的内容

由于生态系统的对象主要是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所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可

持续发展必然成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旅游系统主要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系统内的生物群落即生命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即非生命的系统,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无机物等等,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成为组成生态旅游的主要吸引物。良好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自然生态系统容不得任何耗竭性的消费,因此,无论是经营开发者、管理决策者,还是旅游者,对保护自然生态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必须在生态旅游实践中认识自然、保护自然。这种生态环境保护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循环稳定的维护,同时也包括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系统的维护,即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这种对旅游对象尊重与保护的责任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五、生态旅游的发展目的促进生态旅游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具体表现在旅游地居民个体层和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整体层次两个层次上。旅游地居民是旅游地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维护自身良好发展的权利,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让当地居民直接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去。从经济方面,这样的参与使得他们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能有效的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从社会方面,旅游业在当地的发展与渗透使得当地居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可以更快的融入现代文明;从环境方面,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的维护与影响比旅游者更为直接。总之,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得当地居民在科学、经济、技术上对资源实施保护又了客观的可能。在整体层上,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经济上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不断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发展资金;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给予资金的支持,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社会效益方面促进公平分配,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等,这一切将有效地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六、生态旅游带来的危害

人类社会在过去的数百年的发展中一直表现为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

七、生态旅游措施

面临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必须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论战在拥护经济增长派和反对经济增长派之间展开,最终人们在深刻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作用之后,将论战归结为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2)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

(3)进行旅游环保宣传;(4)重视当地人利益;(5)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

八、生态旅游的研究

早在70年代初,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动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政策的操作面上得到了支持。

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与会专家也只是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层面上的研讨,虽然会上还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并被誉为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但是并没有被专家和生态旅游景区所接受,恰恰相反,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对于中国实际的生态旅游的开展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而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的举办,正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景区与线路相结合、普及生态旅游与发展会奖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展会。她将给近期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尤其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和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九、生态旅游的分类和分布地域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我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虽然大幅度推进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元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 个。但是在具有众多生态旅游资源的县级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受到旅游市场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传,并没有提升旅游经济,更没有把具体的资源展示的机会。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用于展示国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并把它与会奖旅游结合起来,走一条独特的展示之路、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2)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3)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4)草原生态景区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5)海洋生态景区 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6)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

7)冰雪生态旅游区 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8)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 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十、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

早在99生态环境旅游年的时候,当时推出的生态旅游的类型主要包括了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向世界推荐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公园119个,《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风景名胜区7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个,中国植物园11个。1999年,国家旅游局同有关部门逐步规划开发,建设了一批生态旅游区,主要类型包括了海洋、山地、沙漠、草原、热带动植物等。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最后,旅游专家和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专家告诉我们: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开发,许多专家和学者仍存有异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需要旅游者具有一定环保意识,这也是与大众旅游的明显反差。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各地开展的生态旅游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产品,而是自然旅游或者是观光旅游的另一种形式。

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是一次促进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化的产物,她的出现,不光是中国旅游新形势的需要发展,更是世界格局下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各地在旅游资源匮乏的时候,刺激各地旅游发展,提升旅游经济的新起点。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虽然生态旅游所阐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国古代先哲们那里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为明确的“生态旅游”这一提法,却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可以从理论界的研究发展和我国各地实践两个方面来概括:

(一)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 虽然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此次大会是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有118位学者出席研讨。会议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会上还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研讨会后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文

章在各个刊物上频频发表,使“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被普遍地接受。此后,在近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近期更多的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在对实践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参考文献:

(1)大学选修课学习生态旅游的论文();

(2)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出路

();

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篇5

“十五”以来,中国茶产业处在新的发展高潮。“十五”期间茶园面积增长了19.4%,茶叶产量增长了36.1%,内销增长了34.1%,出口量增长了26%,出口金额增长了38.2%,茶文化活动十分活跃,茶馆茶休闲业方兴未艾,茶叶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茶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有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花钱换取精致的休闲,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以休心养性、充分享受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而通过进茶馆、旅游、观赏、娱乐、体验、休闲等方式,去欣赏茶、茶园、茶叶加工技艺和品审中所蕴涵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行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已经得到旅游业的极大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扬与保护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资源,使其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目前与今后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茶文化旅游概述

中国是茶的故乡,具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先辈以茶为载体田,以中国为中心,向世界各国和地区传播包括茶的品种、茶的栽培和加工、饮茶、茶文化等。

茶作为雅俗共赏的一种事物,有言道:“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又有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一种文化,茶文化既是上层文化,也是一种大众文化。茶,是连接着各个职业、各个阶层、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的纽带。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茶的利用不单纯是冲泡饮用,而是在茶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茶文化等方面开展了更深、更广泛的研究和交流,对茶的研究和喜爱,也不局限于茶学者,广大消费者对茶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等。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它融合了儒佛道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内涵,形成今天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和”为中心的茶道精神。

2茶与旅游文化的结缘

从茶的发展历史演变来看,一种茶之所以成名并发扬光大,主要因素一则是茶本身品质好.二则离不开茶产区的山水人文历史渊源,杭州的龙井茶如此,武夷岩茶等亦如此。茶文化与旅游的结缘主要体现在:一是茶产地的名山名寺、茶文化的历史遗迹、茶区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气候环境。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说:高山出名茶,主要由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有的是昼夜温差大等等.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芳香物质积累较多。茶园山名,放有“名山出名茶”之说。如:大红袍与武夷山人文自然祭观、江西庐山云雾茶与庐山风光及鄱阳湖景观、华顶云雾与日本天台宗的祖庭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二是

有观赏价值的各种名茶采制技巧和各具特色的茶俗茶艺表演。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客家“擂茶”、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等。三是各地区建立的一些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参观点。如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福建漳浦的天福茶博物院与石雕园、广东英德的茶趣园、昆明世博会茶园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区。

3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则是指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鉴赏茶叶的品质并参与其间的能陶冶旅游者身心的一种特色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即茶叶人文生态旅游。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荣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茶产品会展旅游、茶文化节庆旅游等使我国传统茶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同时由旅游带动的旅游购物、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发展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消费,这也是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新兴领域,正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在我围乃至世界引发了新一轮的文化旅游热潮.作为茶的故乡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拥有丰富的茶产品资源和茶俗、茶艺、茶事等荼文化资源。近年来,在茶界、旅游界等各界人上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茶文化旅游产品也不断的推陈出新。

1.以茶资源殛相关文化为依托开展的绿色生态观光游倍受游客青睐。

我国的茶资源十分丰富,且茶园大多位于自然环境优美、风光迤逦之处,将这一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神话,传说、典故等)有机结合,正可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要。如杭州是西湖龙井茶的产地,中国茶叶博物馆也坐落于此;有茶都之称的福建安溪现建有茶叶博物馆、凤山茶叶大观园和大坪生态茶园等。

2.依托茶的药用价值及保健功能开发的生态保健游日益升温。

茶叶内含成分丰富,有5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证明对人体有明显的保健和药用价值。《神农食经》、《新修本草》、《千金翼方》等总结了茶的24种功效;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中也写道:“茶乃养生之m药,延龄之妙术。山若有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见长”:旅游过程中饮茶可以消除疲乏劳顿,促进生理机能的迅速恢复;长期饮茶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正是开展与茶相关的生态保健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3.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不断涌现。

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的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外化,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游人不仅可以了解其中择、冲、泡、品茶的高超技艺,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I:获得美的享受。自1980年杭州建立“茶人之家”以来,全国已相继建立了北京“老舍茶馆”、“福州茶艺馆”、“青藤茶艺馆”等数百家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文化活动场所。这些场所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开展,不仅为

荼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也为茶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项目,大大促进了荼文化旅游的发展。,4.以欣赏、参与特色茶俗为主题的茶俗风情游发展迅。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俗旅游资源,如五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傈僳族的雷响茶等都足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资源。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层境界。现在,黄山的绿茶探源、安溪的条都观光和铁观音探源、大理的三道茶民俗游等都非常火爆,正逐步成为我国茶文化旅游中的精品。

5.茶文化研讨会、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动了国际茶。

文化的交流.为茶文化旅游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前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2003年在中国重庆永川举办的围际茶文化旅游节的效果更足突⋯,期间共接待参展会商和游客达50万人次.吸引投资近13亿元人民币,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其他如日照茶博会、景德镇茶文化旅游节、成都茶文化旅游节等,都在宣传和弘扬荣文化的同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荼文化旅游的发展,拓展了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三、关于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文化旅游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之一。近年来,文化旅游迅速发展,为世界各主要旅游国(地)带来了大量收入。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只有深入发掘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地文化品位,树立市场品牌,才能提高旅游者消费档次,形成效益型增长。对此,提出几点关于更好建设我国茶文化旅游的思路

3.1提炼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主题,树立文化品牌

通过设立鲜明独到的主题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持久的记忆,是给游客树立起品牌的极佳方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构思不同风格的主题,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根据茶文化的特征,可以设计如下主题:“茶文化美食”主题,举办茶宴(茶点)品尝节,推出一批茶餐饮特色宴会、菜肴和茶点,吸引中外游客到茶餐饮特色店用餐消费;“茶艺交流”主题,举行中外茶艺交流活动,为海内外茶艺爱好者提供茶艺交流的平台;“茶文化体验”主题,向中外游客介绍、展示、品鉴包括采摘、炒制在内的中国茶艺文化;“茶文化专题游”主题,设计茶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如茶文化寻踪游、茶道寻源游、茶文化工业游、都市茶馆游、农家茶馆游等系列茶文化旅游线路。通过这些主题的设立,使游客在这其中逐步理解当地茶文化的内涵,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3.2提高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要努力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以深层次的文化吸引力抓住游客。如大理白族的“一苦二甜三回昧”的三道茶文化.就体现了“人生如品茶,先苦后甜力能回味无穷”的人生哲学。卢祺义先生为“老同茂酒楼”创制的“席间三

道茶(即迎宾消暑/暖身茶,助兴开胃茶,和敬留香茶)”,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艺的完美结合,可谓现代茶人对荼文化内涵的创造性开发。另一方面,要提高茶文化旅游区内导游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媒介作用,将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较完美地传递给游客,在这一方面,上海的茶校教育走在了前列。

3.3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提高可参与性

要发展茶文化旅游,必须充分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参与性。可以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在茶专家和旅游部门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不同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如茶园生态游、茶文化保健休闲游等。青少年旅游者渴望冒险,追求刺激,求知欲强,可针对他们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请专家学者为他们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体会茶文化所追求的淡泊心志、情景和谐的意境,让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针对假日休闲旅游兴起及人们对新茶喜爱,可选择距离适当的产茶区,组织“新茶采、尝、购”为主要内容的一日、二日游。

3.4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地宣传和推销茶文化旅游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篇6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8月

中国发展旅游扶贫的探讨

郭海燕

杨斌(1.石河子大学 政法学院旅游规划与开发教研室,新疆 石河子 832003 2.石河子大学 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作者简介:2003年7月于石河子大学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与三农问题;承担教育部“春晖计划”课题一项,课题名称:西部大开发对石河子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项目编号 S2005-1-65001 联系方式:0993-2626776 [摘要]旅游扶贫一直是全球旅游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扶贫工作,而且近几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它不仅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也为我国缩小区域间的贫富差距找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本文就旅游业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一些适于在中国发展旅游扶贫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可持续开发

旅游扶贫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1],也就是指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发达国家地区的游客来旅游和消费,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使旅游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贫困地区同时发生,逐步实现分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使其脱贫致富。旅游扶贫的地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旅游发展基础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个范围比国家所界定的贫困地区和人的范围要大一些,不仅包括国家界定的贫困地区,也包括虽已脱贫但经济还相对欠发达的地区[2]。旅游扶贫开发与一般的旅游开发不同之处在于,在一般的旅游开发中,投资者、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是被放在第一位的,而在扶贫旅游中,其开发的目标被转化为使得贫困人口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且要重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机会的开发,所以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目的在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现状。

一、旅游扶贫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旅游业作为贫困地区消除贫困的重要工具。旅游扶贫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是随着国家扶贫工作的开展,由政府部门结合扶贫工作的实践而提出的。国内外的扶贫开发实践表明,旅游扶贫提出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是近年来旅游部门扶贫工作的创举,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更新里推动旅游业深入发展的新思路。

(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地区脱贫致富

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多、劳动密集型的高度综合的特殊产业。产业关联功能显著,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扶贫工作,设立专门机构,划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援助贫困地区发展。但是简单的外部“输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而以具有“造血”功能和高效带动功能的旅游业作为支柱,在贫困地区开发旅游资源,才能成为一条比较好的措施。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贫困地区其他经济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第7卷第4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8月

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改善生活,最终达到脱贫致富[3]。

(二)提供众多就业机会,综合社会效益显著

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机会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实践证明,旅游业能够为农民提供比其他行业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创收途径,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在贫困地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存在。这些年,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通过旅游扶贫,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回自己的家乡从事这一行当,这不仅解决了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农村妇女、老人的隐性失业问题,甚至有些孩子在有空时也帮大人做事,老年人的晚年赡养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三)促进社会观念更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贫困地区的农牧民通常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制度改革滞后,农民就业问题严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他们很难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缺乏资本积累的观念。但旅游扶贫事实上接待的游客大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人群,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批旅游者的涌入,农牧民在为游客服务的同时,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更受到他们的言谈举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旅游扶贫开发的实施促进了贫困地区地方经济发展,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并带来一连串经济上的连锁反应,而且其效应也渗透到文化领域。因此,旅游不仅扩大了贫困地区农民的视野,也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其商品意识和文明程度,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特色永远是一个旅游区的生命力所在。贫困地区由于与外界联系较少,其本地传统的民风民俗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较小。我国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也可以作到鲜明的地方特色。吃,让游客品尝当地百姓的家常便饭、风味食品,来点“忆苦思甜”。住,北方有蒙古包、窑洞,南方有竹楼、木板房等,室内装饰尽量保持当地风格,给游客一种返朴归真、原汁原味的体验。行,利用当地传统的交通工具,如马车、雪橇等,一些山区还有溜索、藤桥、索桥,迎合都市人寻求剌激的个性。游,除了游览风景之外,可以去走访贫困户、学校、手工作坊等,在游览之外还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购,如土特产、民族服饰、工艺品等。娱,参与性强的象简单的农事活动、节日活动、民族体育活动等,参观性强的象民族歌舞、当地婚丧、宗教活动等。总之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最关键的是挖掘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五)发挥旅游产业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旅游业是一种有外向型的经济行业,凭借特色旅游资源来吸引中外游客,为繁荣地区经济搭桥引线,招徕客商洽谈生意,投资办厂、办企业、办旅游。旅游扶贫的对象是那些拥有丰富旅游资源而经济贫困、交通落后的地区。然而旅游扶贫开发需要资金,招商引资就成为重要手段。对于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要制定优惠政策,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适度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东西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发动社会及群众集资和旅游企业税收回拨及纳税营业额计提等多种途径,建立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基金,并充分调动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到中西部[4] 第7卷第4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8月

贫困地区投资兴办旅游产业,以此推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中国旅游扶贫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操之过急,缺乏区域整体规划。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一定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合理开发、量力而行、协调发展。这是旅游扶贫能否成功的关键。过去一些地区发展旅游业时,不重视科学统一的规划,导致修建一些与自然景观或已有建筑不和谐的东西。旅游项目质量、格调不高,内容缺乏新颖,缺少深层次内涵和知识趣味性内容。这些都是导致旅游业发展失败的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2.游客数量过多,超过景区承受能力。

贫困地区的旅游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旅游景点开放时,由于游客的大量涌入,增加了对土地的踩压,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承受的压力大大增加,土地的板结现象出现;另外为了配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当地建设一些配套的基础设施,如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这些工程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降低了旅游地的环境质量,破坏了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不对这种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会严重影响旅游地的环境质量,反过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3.自然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旅游业发展严重受阻。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主要任务还是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主要目标,加速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旅游区的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可保证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要遵循适度原则,切忌过分超前开发、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与矿产资源不同,如果开发合理、保护得当,是可以重复永续利用的,即可持续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旅游开发是典型的粗放型模式,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尤其对于贫困地区本身旅游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再加上没有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很多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遭到了重创。

4.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存在许多问题,过于直接管理,重复领导,权责不分,综合效益低,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必须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高效权威,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旅游管理体系,促进并实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目标,建立健全大管理的体制。另外,旅游业涉外性强,专业特点突出,要求标准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应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贫困地区进行开发投入营运后,需要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来加以管理,为游客提供服务。

5.过多强调政府主导,不利于市场开拓。

政府主导主要是将贫困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启动时期,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完全必要的,实践证明也是非常有效的。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引导和政策的支持[5]。但是当旅游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由企业自主经营。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主宰,有些地区在实施政府主导模式时就出现了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政府直接介入旅游的日常经营活动,严重打击了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造成形象工程和重复建设,劳民伤财,错失良机。因此,政府主导应体现在培育市场、塑造 第7卷第4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8月

市场主体上,从而形成以“市场为舞台,政府当导演,企业唱主角”的模式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中国旅游扶贫工作的发展对策

贫困地区旅游开发扶贫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在具体工作中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分析的关于我国在发展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开发措施:

1.采取特殊政策扶持贫困地区旅游开发

各级政府要把旅游扶贫作为改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文化扶贫等有效扶贫形式结合起来宣传实施。对于经过论证确有开发价值和开发后效益可观的旅游项目,应该允许使用扶贫专款和银行贷款进行开发。对具有旅游资源优势,又具有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应从政策上逐步允许其对外开放;对一些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能让各级地方办的,尽量让地方办,使之增加地方收入,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自身活力;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阶段,应在税费上尽量给予照顾和减免。

2.采取多种方式筹集开发资金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最大的障碍是旅游开发启动资金的匮乏,如果没有资金的投入,旅游扶贫工作就会搁浅,错失旅游开发的良好机会。因此,旅游扶贫工作必须首先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措旅游扶贫发展资金。政府扶贫投入、招商引资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在争取国家政府支持的同时,可制定各种优惠措施吸引投资,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3.大力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

旅游扶贫开发始终都要注意保护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旅游业。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是前人和大自然留下的宝贵财富,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以保护。任何开发都不得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也不得以扶贫为借口来破坏、浪费自然资源。在旅游扶贫开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防止旅游污染。在旅游景区的规划中应对今后旅游区内的生活用水、垃圾、废弃物等给出处理的方法。要制定有关法规、条例,教育、约束当地居民与游客,使他们重视保护环境。在旅游高峰期,要合理控制游人流量。在旅游贫困地区,人们环保意识还比较低,很有必要利用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4.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保障。许多贫困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规划、旅游管理方面的各类人才却很缺乏,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贫困地区政府要想通过发展旅游业振兴地方经济,必须坚持“关键在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各级旅游部门应把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工作摆在重要地位。提高旅游地区从业队伍素质要以地方教育为根本;其次,提高从业队伍素质必须采取“任人唯贤和量才适用”的原则,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只有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贫困地区的旅游业才能得以持续的发展。

5.突出旅游文化特色

所谓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转,人转我特”。旅游文化特色一般是指独自具有的、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风格;或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引人入胜。

[6] 第7卷第4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8月

特色永远是一个旅游区的生命力所在,特色的旅游产品,应和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具有互补性,而不是替代性。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以特定目标市场而界定的,即旅游产品要得到目标市场旅游者的认同感,要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奇、求趣、求美、求完善、求参与的心理和精神需要。眼下,贫困地区开展旅游,面向的主要还是国内市场。客源目标主要以邻近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周边县镇为网点,市场的分割和产品的定位,均应以此为基准。

6.加强旅游区对外宣传促销活动

由于长期的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更重要的是由于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很多景区“养在深闺人未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对旅游区的宣传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生产观念: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到“产品观念:酒香不怕巷子深”;再到“推销观念:好酒也得勤吆喝”;现代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也主要转变为“市场营销观念: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己不复存在,旅游资源不可转移的特点决定了旅游目的地必须加强宣传促销,这是提高旅游区知名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开拓旅游客源市场的关键。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强调的,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以及在欠发达地区如此广泛地渗透的产业,旅游已经在消除贫困的实践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其扶贫的潜力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1997年4月李鹏总理在亚太旅游协会年会(PATA年会)的致词中,宣布的中国政府今后将采取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五项措施之一,就是“重视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边远地区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在保持和增进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对于拥有丰富旅游资源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以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带动产业、窗口产业,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在现实上具有明显的战略意义。

参 考 文 献

中国发展邮轮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邮轮旅游已经成为21世纪一项重要的旅游方式,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邮轮旅游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均增幅为8%~9%。邮轮旅游业在我国兴起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国内各主要港口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邮轮港口的建设,发展邮轮旅游项目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我国的邮轮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

目前中国在国际邮轮市场中处于消费大国的位置,世界主要的邮轮公司总部大多设在美国,世界第一的邮轮母港位于美国的迈阿密。现在中国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邮轮港口大多只承接一些基本的邮轮停靠和补给的任务,处在邮轮旅游产业链的低端,加之中国大规模的邮轮公司还没有成型,不能与世界级的大型邮轮公司相竞争,因而我国在世界邮轮市场的竞争中仍处在劣势地位。

一、邮轮旅游业的概述

邮轮的原意是指海洋上的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邮”字本身具有交通的含义,而且过去跨洋邮件总是由这种大型快速客轮运载,故此得名。二战以后, 随着航空技术高速发展和大众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出行。邮轮作为交通客运工具的使用价值和生存空间变得狭小,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各主要邮轮公司纷纷谋求转型,于是专门服务于海上旅游的大型豪华邮轮便出现了。

二、中国发展邮轮旅游业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选择旅游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汽车、火车和飞机的旅游组合,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也悄然出现在人们的身边,即邮轮旅游。中国邮轮旅游业的兴起是近十年来的事情,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出行需求随收入的增长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北美地区邮轮旅游业的逐渐饱和,国际邮轮市场向东转移。

近5年来我国邮轮游客数量年均增速超过10%,远远高于旅游业发展的平均速度,一些热门旅行航线上游客增长更为迅速。由于许多大型邮轮公司设计了价格合理的短程航线,中国邮轮旅游的乘客数量一直呈现上升的状态。邮轮旅游消费人数从2001年的8325人次上升至2012年的约50万人次,邮轮旅游已然成为了新的旅游增长点。

三、中国发展邮轮旅游业的优势

1.经济实力雄厚,潜在市场巨大

中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经济总体实力居世界第二位。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旅游的消费观念也逐步提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寻求新奇的旅游方式成为许多中国人在闲暇时的追求之一。

邮轮旅游业的消费群是指有一定消费实力并且愿意消费的人群,虽然目前邮轮旅游被定位为高端旅游,但平民化和多样化的旅游航线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不久的将来中国消费者将成为邮轮市场的重要消费力量。

2.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较高的旅游吸引力

中国是个具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拥有许多中国特色的旅游景区,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非常迷人,这对于本国游客和外国游客来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2012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324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482亿美元。这些都为邮轮旅游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平台,通过中国式的邮轮旅游,世界各国人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受中国式的魅力。

由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国的邮轮服务将颇具中国特色,对于外国游客而言是趟奇妙的旅程。以我国第一艘邮轮“海娜号”为例,在船上游客不仅可以享受中式食物,还可体验中式服务,同时,邮轮还提供沿途登岸旅游,外国旅客可以尽情欣赏中国秀美的自然风光。这些特色都将成为中国邮轮旅游业的竞争优势之一。

3.港口条件优越,港口城市交通发达

我国部分港口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 可供大型或者超大型豪华邮轮停泊。加之地区政府重视邮轮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建设邮轮港口,目前部分地区已建立专门的邮轮停靠中心,如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等。由于这些港口所在城市经济较为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因而为游客的登岸旅游提供了便利。

4.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在发展政策方面,邮轮旅游业也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我国邮轮旅游业发展的利好政策。2012年提出的“允许内地旅行团乘坐邮轮从香港到台湾后, 继续乘坐该邮轮前往日本或韩国旅游再返回内地”就与“支持以香港为母港的邮轮旅游发展”的精神相符,有助于香港进一步开发邮轮旅游线路,为各地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四、中国发展邮轮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处在邮轮旅游产业链的低端

所谓邮轮旅游产业链,可以看作与邮轮旅游有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产业组成的不能分割的整体,如邮轮制造业、港口服务业都是其组成部分。我国目前接受的大型邮轮订单较少,各地区投入使用的邮轮港口主要服务于邮轮的停靠接待及物料补给。这样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处在邮轮旅游产业链的低端,既无法给地区带来高经济收益,又不能充分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欧美的邮轮旅游业之所以有强大生命力,与其成熟的产业链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我国邮轮旅游业基本受制于在境内经营的国际邮轮公司,所以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是组建中国自己的邮轮公司,经营自己的邮轮船队。

2.邮轮旅游专业性人才的匮乏

中国的邮轮旅游业兴起较晚,专业性的人才十分缺乏,成为制约邮轮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培养邮轮人才的专业,但由于缺少实际操作的经验,即使每年都有不少的应届毕业生进入社会,但真正意义上的邮轮旅游专业性的人才却少之又少。

目前我国邮轮旅游服务专业化队伍还没有形成规模,在邮轮旅游的管理、船舶驾驶及船上餐饮等方面均缺少有经验的人才。邮轮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我国发展邮轮旅游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3.邮轮港口配套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中国一些沿海大城市制定了建设邮轮母港或停靠港的计划,并付诸实践。但总体而言,大部分已建成的港口无法满足豪华邮轮的停靠需求,如港口的硬件设施建设不到位、配套服务发展不足等,这些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严重束缚了我国邮轮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五、总结

被称为“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的邮轮旅游业,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另一个增长点。虽然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我国的邮轮旅游业将在国际邮轮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更好地发展邮轮旅游业,各地区除了重点建设国际性的邮轮港口和码头外,应该组建并运营本国的大型邮轮公司、构建本国邮轮服务团队来提升邮轮旅游业的竞争力。在不久的未来,我国邮轮旅游业在邮轮旅游产业链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同时推动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向前发展。

特色旅游经济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篇8

关键词:特色旅游经济;中国发展;意义

一、前言

在新环境下,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我国特色旅游经济不仅能全面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能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分析特色旅游经济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

二、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

对于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产生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三个阶段,下面进行详细分析。第一,产生阶段,中国特色旅游经济最早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这一时期,国家对旅游经济的性质、功能、发展目标、体制等提出了改革,为中国特色经济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指导,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提出将旅游业变成综合型行业,这一思想极大的促进了特色旅游经济的形成。第二,形成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作为新型产业,旅游业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旅游业定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通过制定相关措施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第三,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精神文化追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旅游,这就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极大的带动了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特色旅游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特色旅游经济的特点

(一)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旅游经济得到了持续提高,这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的旅游打过,对于我国的特色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借鉴国外旅游经济发展经验,结合我国旅游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条符合我国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道路。在我国特色旅游经济发展道路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則,将人们的旅游需求当做是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注重对人们的旅游行为进行引导,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将文化、环境、经济、生态统一在一起,实现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了我国特色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推进旅游经济的改革

在我国特色旅游经济发展道路上,各级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对中国特色旅游发展的经济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一步提出特色旅游经济的改革、创新策略,对特色旅游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调整,从而全面促进了我国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在特色旅游经济发展中,坚持推进旅游经济的改革对于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旅游业的深入改革有极大的帮助。

(三)坚持开放性原则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经济开始实施对外开放,在这样大背景下,我国特色旅游经济更好与世界旅游经济融合在一起,在与国际旅游业接轨的过程中,实现了我国特色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特色旅游经济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着开放性原则,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特色旅游经济对中国发展作用及意义

(一)旅游业逐渐成为最具活力的综合产业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旅游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世界旅游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调查显示在全球GDP中旅游业所占比例大于10%,且在全球就业人数中旅游行业的占8%之上,证明旅游行业得到重视。在全球化旅游时代,特色旅游经济在旅游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伴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和城乡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成为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一位是美国、第二位是西班牙、第三位是法国),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国内旅游市场最大的国家。我国很多地方都将旅游业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并相继提出旅游强省和旅游大省等目标。

在现代服务业中,旅游业为快速发展的行业,产业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同时,有较广的覆盖范围、较强的就业带动力和很大的消费潜力,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逐渐加重。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增加值在全国GDP中占据比例超过4%,且旅游行业的直接就业人员超过一千万,间接就业人员高达五千万。在整个旅游行业中,特色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该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社会就业等,进而有效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最终有效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二)特色旅游经济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对于特色旅游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1、拉动经济增长,在新时期,中国特色旅游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旅游业增加值在整个国民经济GDP比重达到4%,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调查表明,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超过90%,对交通运输的贡献超过80%,对文化娱乐的贡献超过50%,旅游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2、促进文化交流,在旅游活动中,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追求旅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差异文化的寻求,因此,在特色旅游中,旅游者会带将其所在地的文化带入到旅游地,加强旅游者所在地文化和旅游地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发展。3、增加社会就业,特色旅游不仅能给旅馆、航空、饭店和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行业提供就业机会,还会给二级供应商、旅游出口行业和政府机构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一些专家对中国旅游行业给社会就业的贡献做了相应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测算旅游业对女性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人口脱贫等作出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旅游行业对我国就业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五、总结

在新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消费中,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了解特色旅游经济对中国发展的意义,不仅能全面促进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还能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成综合性产业的步伐,这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明哲.特色旅游经济对中国发展的意义[J].中国科技财富,2010(20):82-83.

[2] 李红梅.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商贸,2011(31):58-59.

[3] 唐鸿.论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知识经济,2015(04):108-109.

[4] 方金飞.浅谈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商贸,2010(19):161-162.

[5] 方佳敏.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探析[J].商业文化月刊,2012(05):304-305.

上一篇:国内旅游集团的现状下一篇:工程资料员及技术资料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