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发展现状(精选8篇)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
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域旅游是
新时期旅游发展
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
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域旅游是促进
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
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域旅游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的创新, 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全域旅游是推进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 包括旅游产品供需协调、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景区与社区协调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载体, 把生态和旅游结合, 把保护和发展统一;旅游业是天生的开放产业, 全域旅游构建开放发展空间, 促进区域内外各种要素的开放整合, 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有利于社会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是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重要平台。
2.旅游发展到现在, 已经成为全民旅游。2015年, 国内游已达40亿人次, 人均出游接近3次, 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成为人民群众享受休息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出游方式上, 个人游、自驾游成为全新的旅游方式和出行方式, 自助游超过85%, 自驾游超过60%, 甚至很多人在体验出境自驾游。另外,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和现代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加速了民众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的深刻变革。团队游在弱化, 很多游客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 不会完全选择旅行社安排的景区、景点、酒店和餐饮。在此情形下, 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
二、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建共享, 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因为一个区域的旅游质量、口碑, 不单单取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服务质量, 而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有别于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 当时发展旅游主要是建设景点、景区、饭店和宾馆的景点旅游模式。景点旅游模式下, 景点景区建设是封闭的, 景区管理与社会是割裂的甚至是冲突的。全域旅游会打破这种两重天的格局, 它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 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和旅游空间全景化, 创造一种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景象, 这需要我们改变思路, 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 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推进全域旅游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是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的战略再定位。
三、全域旅游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现状
全域旅游在国外有成功经验, 在国内也有实践基础。法国的全域旅游突出体现在都市旅游、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上。乡村旅游体现了全域旅游特征,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全域覆盖, 法国政府非常重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致力于便捷交通和完善设施等基础性工程;西班牙着力将旅游从点式发展向城市、区域综合环境转变, 推出完整系列的产品, 吸引更高要求和消费力的游客, 延长其逗留时间, 提高现有资产的使用率, 减少土地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加强住宅建筑各种旅游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推动融资旅游政策与地域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目前国内许多地方已经开始了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 四川阿坝州、江苏苏州、浙江乡村、安徽黄山、河北栾川和桂林两江四湖、阳朔和海南琼海等地, 尝试组合产品和线路, 强调大空间, 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 从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发展旅游产业。其中桂林的两江四湖建设工程是集城市水系梳理、防洪排涝、环境整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于一体的综合工程, 将城市景观文化拓展成为全域旅游;海南琼海, 以旅游业龙头发展第三产业, 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逐步把12个镇建成一镇一特色。另外, 琼海大力建设景观通道, 通过田园小道和慢行车道等把景点、公园、村庄、民居风情、生态景观等联接, 使全市成为一个田园式大景区。但是, 推进全域旅游的措施还不够系统全面, 全域旅游的实践区还比较零星, 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统筹推进。
四、全域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 做好顶层设计, 加强三级联动
首先, 各省要构建局省合作机制, 推进国家旅游局与各省建立创建全域旅游试点省的战略合作, 争取国家旅游局指导支持, 做好系统科学谋划, 编制各自省的创建全域旅游实施方案, 有针对性地做好顶层设计。全域旅游的推进需要国家、省、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三级联动。国家层面要做到整体谋划和引领, 省级层面要在统筹布局、突破重点、强化考核、调动市县、整合资源等方面发力,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中场发动机。市、县、景区层面是主体, 是统筹推进、开花结果的责任主体。各市县情况千差万别, 作为推进全域旅游的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 应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好做法。
(二) 旅游区开发模式坚持点线面结合
点就是抓好景区点、小镇、村庄的打造, 在点取得突破的基础上, 注重旅游道路建设, 打通点与点连接线的同时, 依托交通干线建设旅游集聚区, 将道路沿线建成景观带, 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景道和乡村旅游示范带。面就是在点线结合的基础上, 把镇、县、市乃至全省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 全域之内处处是风景, 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三)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服务体系首先涉及交通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要考虑到快行漫游的自驾车自助游需求, 完善标志、标线、标识系统, 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规划建设观景台和休息服务设施, 完善旅游集散体系;在旅游节点城市、重要旅游城镇和交通集散地枢纽建设游客咨询和服务中心, 提供信息咨询、住宿预订、导游调配等服务;在机场、高铁等处设立汽车租赁点, 在城市景观带构建慢行休闲绿道网络。其次, 要以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为目标, 继续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 实现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全面达标。另外, 各地还要从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安全救援工作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最后, 进一步完善旅游网咨询服务功能, 推进所有公共场所免费Wi Fi全覆盖。
(四) 促进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转变
发展全域旅游要把旅游从封闭的自循环向开放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变, 加大旅游与农、林、工、商、金融、文化、体育、信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 形成综合新产能。例如, 将推进全域旅游与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 推进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将发展全域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结合, 以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小镇、美丽乡村为突破口, 构建全域旅游的支点;将发展全域旅游与生态化发展战略结合, 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将发展全域旅游与信息化结合, 通过大力推进“旅游+互联网”, 构建智慧旅游服务网络;将全域旅游与社会化发展、文化建设和民生建设结合, 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人们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改善民生、提升民众幸福指数的有效方式, 它符合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整体趋势, 能够代表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推进全域旅游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是新时期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 各方各部门应该积极发力, 确保全域旅游规划能真正落实实施。
摘要: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 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吻合。另一方面, 大众的旅游方式和旅游业态在发生改变, 自助自驾游形式日益增多, 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在加强,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阐述了全域旅游的概念, 介绍了国内外全域旅游的发展现状, 初步探讨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发展策略,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厉新建.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J].人文地理, 2013 (3) .
[2]汤少忠.“全域旅游”驱动因素与发展模式[N].中国旅游报, 2014 (6) .
[3]胡跃龙.全域旅游需全新的发展理念[N].中国旅游报, 2015 (10) .
[4]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N].中国旅游报, 2016 (2) .
从调研的总体情况看,四川省内江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尤其近年来,综合交通发展迅速、旅游带动成效初显、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但也存在观念更新迟缓、基础建设滞后、景区吸引力弱、政策支撑不够等现实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江应扭住“旅游观光”向“度假休闲”嬗变的机遇,积极挖掘并拓展现代旅游内涵,以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关键,全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新兴产业与城镇功能提升一体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在2015年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上,业内人士指出:四川已步入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时代。据省旅游局和西南财大旅游管理研究所《2014年四川省旅游投资研究报告》:旅游业与相关传统产业交叉融合,形成旅游+农业、旅游+地产、旅游+商贸、旅游+金融、旅游+会展、旅游+林业等多种类型的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涌现出一大批“旅游+”投资项目。
由此可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转型,推进全域旅游,对于刚刚起步的内江旅游产业来说是一个大好机遇。换言之,内江应充分认识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内江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强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产品开发转型,由打造旅游要素向打造旅游产业链转型,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由大城市游向小乡村游转型,从而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
——突出以全新的理念刷新旅游发展观念。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推进内江全域旅游发展,突出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处理好内力与外力的关系。一是树立全域景区的理念。围绕“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景观,让每一个村庄都成为景区”的理念,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分区域、分类别谋划经营,让各项建设与全域景区化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把家园变成花园、把小景点连成大景区,同时利用自媒体、新媒体平台营销,着手建设内江旅游微商圈,适时推进智慧旅游建设,通过产业融合与信息化来创新内江现代旅游新业态,从而不断激发城镇及乡村旅游活力,带动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实现“全市皆景区、各地显特色、处处有景观、人人是导游”的目标。二是树立发展旅游即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用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交通、现代商业、现代农村,以旅游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围绕旅游发展观光农业、新型工业、现代物流,围绕旅游发展绿色交通、特色城镇和美丽农村,推动三次产业融合,走旅产一体、旅城共生之路。三是树立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大生态、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把全域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扬生态之长,显森林之优,走旅游之路,建富民之业,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统一,推动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由一二产业主导向三产联动转变,经济发展由封闭型向外向型转变。
——突出以科学的布局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在对内江文化旅游资源“再认识”的基础上,站在全局的角度,突出发挥现代旅游在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的引领作用和刚性约束。一是坚持全景区建设。以实施“138”旅游计划为抓手,以“城市变景区”为载体,按照“一中心三片区”的核心景区发展理念,把全域旅游融入到内江主城区和资中、威远、隆昌三个县城以及下属的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交通在全域旅游的“火车头”作用,倾力抓好旅游路网建设,构建安全便捷、内外通达的旅游交通网络,同时提升道路绿化水平,让每条道路都成为生态走廊、亮丽风景。二是坚持全行业融合。切实把现代旅游业作为全市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即所有产业都应服从并服务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围绕现代旅游,统筹抓交通、城建、文化、农业、工业、生态等,明确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都要按照旅游标准,融入旅游元素,突出旅游内容,增强旅游功能,进行产业纵向鱼骨结构式延伸和横向圈层结构式拓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结构。三是坚持全时空打造。按照总体规划,善于制造“沸点”,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休闲娱乐、自助采摘、温泉疗养、户外拓展等新型业态,通过全天候旅游体验和全感官项目设计,打造风格各异的水域风光游(含甜城湖夜景游)、主题公园游、休闲健身游、地质景观游、科普观光游、文化体验游、农业观光游、田园风情游等特色线路,开发少儿经济、老人经济、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及养生经济,变“8小时经济”为“24小时经济”,在宜居宜业宜游上下功夫。四是坚持全民性参与。通过全域旅游发展强力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运用ppp等投资模式,积极探索“全民共建+全民营销+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发展模式,以发展家庭宾馆、农家乐为主体,形成铺天盖地的乡村旅游发展之势,引导农民就地就业、农产品就地增值,全面带动特色种植业、乡村手工业、餐饮服务业、乡村运输业、城乡文化产业等业态发展,形成全域旅游的消费链。
——突出以内涵的提升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当前,应抓住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契机,从高端着手,聘请高规格的资深规划机构,围绕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等综合策划,充分完善《内江市“十三五”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好3—5年内江市急需开发建设的重点旅游景点详细修建性规划。一是倾力打造地域特色旅游品牌。以“文化之乡·甜美之城”为内核,采取“重点突出、区域联动、品牌共创、成果共享”的方式,继续完善并强力推进旅游“138”计划,大力实施大千文化园、范长江故居、隆昌“三古”、资中古城、威远穹窿地质森林公园(可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建设,坚持实施“创A”工程。通过包装推介、景点建设、景区升级及创新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体和经贸活动(如大千龙舟经贸节、空中游甜城等),打造川渝旅游新名片。二是倾力抢救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当前,应从服务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出发,及时组建内江地域文化研究协会,着重开展张大千范长江为代表的书画、传媒文化研究工作,以资中罗泉古镇、隆昌石牌坊、云顶古寨、威远石砦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以石坪山歌、袍哥文化、云顶鬼市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抢救及整理工作,以大千美食、全羊宴、豆腐宴、牛肉面等美食为特色的饮食文化整理挖掘工作,收集、整理出一批优秀地域文化成果。三是倾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开展“保住青山、护住清水、守住蓝天”行动,注重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实施森林城市创建、乡村绿化美化、生态水系景观等工程,大力抓好城镇、农村环境治理,彻底根治面源污染、河道污染、粉尘污染、垃圾污染,营造“天蓝、山清、水绿、地净”的优美环境。
——突出以长效的机制保障全域旅游发展。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坚持把全域旅游发展摆在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落实专人牵头推进,明确专业部门具体抓,建立健全例会制度、重点项目协调会商制度、督促考核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市、县区旅游部门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素养高、能力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旅游干部队伍。二是建立可持续的政策激励机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决定》及支持全域旅游发展配套政策,设立全域旅游发展基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旅游产业领域。同时,按照“政府主导、项目支撑、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的全域旅游招商引资政策。按照政府“一事一议”原则,对涉及的重点旅游项目税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等税费根据相关规定减免。三是建立有活力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具有开发意识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及服务人才队伍,尤其应从素质到技能、从观念到行为入手,及时完善中高级旅游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政策,强化与市内外学院的合作,大力培养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及一线旅游从业人员。四是建立开放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外及省内外市场的对接和拓展,突出强化与川渝尤其自贡、资阳、泸州等周边市县(区)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区域旅游专线或旅游环线,推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信息互通、文化互融、节庆互动。
中国要美,农村须美。
乡村旅游是很多地方乡村创收增收的支柱产业,是文化兴盛的特色产业,是幸福生活的民生产业,是美丽中国的生态产业,在这样一个山水乡愁逐渐消弥的时代,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正面临着部门难统筹、文化缺深度、产品缺体验、产业缺联动、营销缺整合等问题,迫切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运用新的发展理念,实现产业发展的突破。而全域旅游是实现以人为本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旅游综合协调管理的新抓手,也是主客共享生活方式的终极追求,是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理念指引,在空间优化、产品建设、服务升级、民生幸福等方面都影响着中国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当下 全域旅游推进如火如荼,近300个省市县已先后启动全域旅游建设工作,国家旅游局也公布了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262家名单,如何以全域旅游的理念为引导,进一步促创新、促突破、促发展、促保护、促美丽,打造特色鲜明、美丽灿烂、原味乡愁的中国特色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重要命题。
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应运用全域化的理念和思维做好 从怎么建(规划引领),怎么管(运营支撑),怎么卖(营销拉升),怎么投(投资导向)的四位一体全面发展,做到农业产业化、农民居民化、农村景区化,全面联动和农民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将中国乡村旅游从传统发展提升至乡村旅居生活目的地。做好怎么建
规划引领,实现全局规划引领下空间、产品、服务等全域发展。
1、全局规划引领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涉及文化、商贸、教育、金融等各产业,也涉及旅游、交通、文化等各部门,也涉及到政府、企业、农民等不同主体,应当以全域化的理念和思维联动产业、联动要素、联动行业、联动部门、联动全民,综合性产业综合抓,以旅游规划全局引领,全域统筹,一张图、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干到位;同时在顶层设计、体系建设、制度保证等方面齐抓共管,合力共兴旅,从小马拉大车到群马拉大车,实现综合产业综合发展的大旅游格局。湖州组建市旅游委员会,增设了乡村旅游处和产业促进处,推动完成了市县两级旅委体制的全覆盖,建立了市旅委代表市政府对36个部门和7个县区综合目标考核机制,基本形成了“统筹规划、统筹产业、统筹执法、统筹考核、统筹营销”顶层体制保障,是中国乡村旅游全域联合引领的典范。
2、全域空间联动
转变以往乡村旅游景区单打独斗的局面,改变乡村旅游以景区(点)为主要架构的旅游空间经济系统,构建起以景区、度假区、休闲区、旅游街区、旅游小镇、旅游示范县市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推动乡村旅游空间域从景区为中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型。
3、全面体验升级
乡村旅游不是单一发展的,不仅要有漂亮的绿水青山,还要有各种玩的,各种吃的,也要有养生、文化、度假、名人等特色,才能吸引人、留住人,要从走马观花式的乡村旅游到浸泡式的乡村旅游。展示大美乡景,品味特色乡风,开展传统民居体验、新村风貌体验、宗教朝圣体验等;玩味休闲乡趣,结合纯朴的乡土风情、传统的农耕农艺开展农事活动休闲;体验时尚乡野,开展登山、露营、健走、滑雪等特色娱乐体验;感受幸福乡居,打造气候养生、温泉美食、生态康养、绿色理疗等产品;体会欢乐乡会,充分结合当地的节庆活动和传统节日,深挖内涵,时尚打造。
4、乡旅产业融合
以乡村旅游业激活传统农业,大力发展文化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精致农业、科普农业、休闲渔业等新业态,打造盈利点、观赏点和突破点。推进农业本土化,打造地地道道的“乡村生活”,让原生原长、土乡土色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融合、提炼、创新,让原乡和时尚结合,创造提升农业文化的附加值,以产业发展延续乡愁;推进农产礼品化,标准化打造“乡村礼物”乡村商业土特产,推进锁化布局,智慧化运营,促进特色农产订单式发展。同时要联动商务会展业、健康养生业、文化创意产业、体育运动产业,全面实现旅游业的联动效应。通过企业的带动,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共享致富成果;通过资金投入、新技术带引、培训新型农民,使农民在自家的土地和家园上成为产业工人。
5、乡村经典示范
特色村镇示范,遵循“一镇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原则,打造风情小镇、风情乡村;特色农业示范园,建设科技示范园和主题休闲农业园;特色星级农家、民宿示范,整合休闲农庄、散户等资源,打造非遗人家、陶艺人家、风情人家、海岛渔家、民歌人家、水果人家等;乡村旅游综合体示范,按照高端化、特色化、品质化的原则,打造集康体养生、乐享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等于一体的品质乡村度假村;全天候产品示范,打造生态观光、农事文化、美食美购、文化演出、民间活动和夜间休闲等全方位体验产品。
做好怎么管
运营支撑,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专业化和持续性。乡村旅游要想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远的方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专业化的运营以及高标准的管理来提升综合竞争力。
1、重视专业化运营
重视有专业运营力的旅游运营商,将景区的经营权、管理权交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景区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去有偿经营,所有权产权归属不变。经营权的转让是解决景区发展和建设中资金问题的途径,政府享有所有权与管理权,公司享有经营权与收益权。
2、做精标准化管理
建立乡村旅游服务管理评价体系,游客的餐饮、住宿场所必须取得标准规定的资格证书,要素开发与乡村活动要确保符合当地特色,例如乡村旅游的旅馆必须使用具有当地特色的餐具,农场的建筑需要符合当地特色。建立乡村旅游服务管理评价体系,如导游评定体系,通过培训、考核和和游客抽样调查等将导游分等级,规定不同级别导游的导游费提成和相应的多元激励,形成良好的乡村导游选拔晋升机制,提高乡村旅游导游服务的整体水平。依次类推,建立餐饮、住宿场所等的评定体系。
3、做好人才管理
一是要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二是有关部门或企业可以通过与本地高校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人才的对口培养,三是引导现有旅游业从业人员进一步拓宽专业能力形成复合型专业人才,四是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来乡村就业或创业。借鉴丽江酒吧模式,吸引有品位追求生活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创新酒吧品牌,打造吸引力。同样,全国有诸多喜欢乡村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年轻人、中老年人,他们素质高,偏爱乡村的环境,追求乡村的宁静,对生活充满想法和热情,能够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乡村旅游产品,要做大胆放手给他们提供机会和平台做好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
做好怎么卖
营销拉升,实现乡村旅游品牌的价值的放大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卖品牌就是卖乡村、就是卖生活、就是卖全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要卖好全域乡村旅游品牌。乡村旅游品牌营销要做到传统营销和新媒体营销联合出击,通过
“三位一体”的营销手法,先策划一个节事活动或话题,通过互联网引爆营销,再通过传统媒体做正式的推广。网络营销相当于空军,可以辐射到13亿人,可以辐射到全球;传统媒体相当于地面部队,基础支撑强大,联合推广具有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全媒体营销要做到“六有”:有心,洞悉诉求,打动人心;有拉风,创意创新,吸引眼球;有料,底蕴深厚,不断挖掘;有感,唤醒共鸣,粘住客群;有逼格,升华整体,展现风貌;有效,检视自我,对外宣传。做好网站建设、产品推广、价值挖掘、形象包装、营销配套,引领乡村旅游营销工程;要利用大数据挖掘和新媒体技术实现精准营销,优化搜索引擎,优化官方微信、微博,推出更多实用的APP,建立网络营销旗舰店等;要创意营销,做好体验营销、影视营销、服务营销、造势营销等营销手段。
做好怎么投
投资导向,实现乡村旅游资本活力的焕发和产业活力的升级。乡村旅游投资增长迅速,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261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0%。然而乡村旅游投资中要重视对投资领域和投资模式的深入研究,避免盲目投资。
1、深化乡村旅游投资内容
投资内容要从单一产品建设向特色乡村民宿、乡村度假酒店、历史文化村落、养生休闲山庄、旅游风情小镇等多类型、多业态乡村度假产品拓展;注重旅游收益权的投资,如乡村营地、乡村度假酒店、乡村小火车等都是比较好的投资领域。
2、拓展乡村旅游投资主体
从单一投入到多元革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推进PPP等投融资模式等,筹备组建乡村旅游产业基金,搭建资本平台;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参与,拓展投资主体,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影响力。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集国内规划设计领军企业、景区运营金牌管家、智慧旅游先行单位及旅游投资创新平台于一体的旅游全产业链创意服务商,先后承接了《中国乡村旅游标准》的制定,以及《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总体规划》《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三亚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5-2030)》等乡村旅游规划近百个,并整合旅游规划、城乡规划、产业规划、运营管理和金融投资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成立了乡旅产业发展中心和全域旅游中心,以“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践行“美丽中国,巅峰智造”。
(本文系巅峰智业原创,首发《乡村旅游》,转载请注明)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为进一步巩固X县旅游业发展三年突破行动计划成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解决旅游发展短板,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新格局,努力开创全县旅游发展新局面,特制订本方案。
一、背景意义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实践,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类型、完善旅游发展要素、提升旅游发展质量,是扩大社会就业、带动富民增收、精准扶贫脱贫、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域旅游发展,全县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旅游综合管理体系加快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游客满意度大幅提高,旅游业对全县经济转型、特色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创业就业等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持续增强。到2022年底,力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X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X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X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X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4个,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点X个;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X万人次,年均增长X%以上;全县旅游业总收入突破X亿元,年均增长X%以上。
三、重点项目
(一)生态旅游和特色小镇项目。
X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对照旅游交通、游览、卫生、安全、综合管理、生态环保等创建标准,进一步完善X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硬件配套设施,推进X湖湿地景区提质发展。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先后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X互补项目区(X湖景区):依托光伏领跑者项目、万亩林果和X锣鼓等自然人文资源,推进光伏产业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以打造光伏小镇公园为思路,积极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X小镇:以“XX”为形象定位,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以“米生产、米丰收、米加工、米销售、米美食、米故事”为主题,着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文化体验、康养度假、休闲田园旅游产业集群小镇。
XX古镇:打造集生态居住、渔家体验、温泉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着力构建大湖风光旖旎、渔家气息浓厚、基础设施完善的XX渔家风情体验第一镇。
(二)文化旅游项目。
XX纪念公园:挖掘全国抗战史和XX抗战史,建设集教育、旅游、休闲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力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集博物馆、两乡馆、规划馆、文化馆、图书馆、群体馆、儿童馆、4D电影院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力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XX景区:以X核心景区及东区特色文化商业街为依托,打造古徐文化旅游综合体。力争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XX恢复重建项目: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恢复重建XX等场所设施,新建战役体验馆、水战乐园、骑兵跑马场、党性拓展训练营等互动项目,打造红色旅游景点。
X文化创意园:突出X纱厂原有建筑风貌,打造集文化创意、文创商品开发、文化艺术培训和体验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
(三)乡村旅游项目。
X度假村:以创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为目标,对现有的民居博览馆、垂钓中心、采摘园等项目及基础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渔家乐、特色民宿等旅游业态。
X集聚区:打造XX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创建省高星级乡村旅游区。
X生态园:新建农家乐、垂钓中心、生态养殖区等特色项目,建成集采摘、垂钓、餐饮、民宿、娱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生态园。力争创成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
X生态旅游区:按照“一环二线二带七岛八区九桥”布局,结合稻虾、藕虾共作,油菜花、向日葵种植,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四季皆能游玩观赏的旅游目的地。
X美丽乡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修建梯田花海、生态桃园、软籽石榴园,配套建设邻里公社、休闲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打造集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特色餐饮、主题民宿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四)基础配套项目。
特色餐饮打造:制定我县特色餐饮菜单,鼓励各酒店、餐馆结合我县餐饮文化、特色农水产品开发特色菜肴。评选十佳旅游特色餐饮店,打造特色旅游餐饮街区、特色旅游餐饮集散点,提升我县旅游餐饮接待水平。
规范住宿服务:按照旅游饭店管理标准,加大对现有各酒店、宾馆的检查力度,营造游客干净卫生、舒适放心的住宿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按照《X县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要求,打造特色民宿。引进品牌酒店进驻我县,提高我县住宿接待档次。
设立旅游集散中心:完成旅游集散中心的挂牌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咨询功能,提供旅游咨询、交通气象、旅游预订等公共服务和旅游商品销售等经营服务,受理旅游投诉。
构建旅游交通体系:实现景区连接线和城市公交全覆盖,建设完成XX工程,完成石集至XX至X湖湿地景区等景区连接线建设。开通XX至X湖湿地水上航线,市场化运作,开辟城区至X湖湿地水上巴士旅游线路。开通城区至X湖湿地景区、X湖湿地温泉度假村等主要景区的旅游巴士。
完善旅游标识系统:规范全县旅游标志牌设置标准,推进高速、国道、省道、城市道路沿线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增设主要道路至景区连接线沿线旅游标志牌,提升主要景区内部标识标牌。
旅游厕所提升:推进旅游厕所提档升级,加快3A级以上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城区重要节点A级厕所建设提升步伐,新建及改扩建旅游厕所35座以上。
智慧旅游发展:智慧旅游初具规模并在周边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力。3A级以上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智慧旅游数据库,设置自助导览系统,实现涉旅数据共享、游客与景区互动等功能。
旅游商品开发:在游客集散地、各主要景区内打造旅游商品放心购物店,完善旅游购物网点布局。运用缤纷X网创平台,引导促进旅游商品生产本土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引导督促旅游度假区及重点旅游乡镇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旅游人才培养:加强与旅游专业院校的对接力度,建立旅游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研究制定我县旅游人才引进培育办法,重点引进和培育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鼓励支持旅游景区引进和培育外语导游员、中高级导游员,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水平。加大对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旅行社导游、景区讲解员、餐饮服务人员等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日常管理,树立良好的旅游对外接待形象。
(五)市场推广项目。
旅游宣传促销: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旅游主管部门举办的旅游会展和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参与省局组织的联合投放项目,在省级以上媒体开展城市或景区形象宣传。深入开展“互联网+旅游”营销,与主流搜索引擎、知名旅行社、旅游网站战略合作,加大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型手段的市场宣传力度。更新提升X旅游宣传片、宣传手册、旅游地图等旅游宣传资料,制作X旅游攻略。运用大数据手段精准营销,深度开拓国内外目标市场,不断提升X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旅游节庆整合:充分挖掘X文化、X文化等特色文化底蕴,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元素符号,并制定一整套旅游推广方案。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半程马拉松、国际垂钓比赛、X文化节、桃花节等各类旅游节庆、赛事活动,多层次、全方位的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宣传并推广X旅游品牌形象。
(六)招商引旅项目。
旅游项目招商: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大力招引行业顶尖旅游运营、策划团队来洪投资、合作,积极引进景区管理、酒店经营等方面的专业团队和知名企业,通过市场力量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和整体水平。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县旅游委员会工作职能,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县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旅游局。领导小组根据方案及工作要求,分解工作任务、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责任、督促工作开展,统筹全域旅游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探索成立X县文旅集团,统筹全县旅游资源、景区建设运营。(二)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部门协调联络机制,全县重大项目建设,要征求旅游部门意见;旅游、发改、住建、交通、市监、安监、公安、卫计、消防等部门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饭店管理、旅游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强配合,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农委、教育、文化等部门在“旅游+”农业、体育、养老等各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加强协作,为旅游红利进一步释放建立载体、提供支撑。(三)加大政策扶持。
县财政全力做好旅游发展资金保障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并结合我县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在旅游土地使用、旅游项目审批、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研究出台配套政策。优先支持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优先支持旅游风情小镇、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建设。全域旅游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同理心来发展,以幸福感为准绳,以共享、同生为依归,以智慧化为手段,以规划创新为保障。
今年1月19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必须从现在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也就是说,旅游业发展再也不能仅仅盯在一些具象的景区景点上,而要把旅游的视野扩大到一个地区的全域。
因此,“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近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上所作的《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拓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了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首先就要先弄明白对“全域”两个字的理解,“全”不是指全部,“域”不只是空间,“全域”不是“全能”,全域旅游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全面开花,更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而是一种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旅游问题的时候,应该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是什么?
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到我们未来要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社会阶段,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重叠和分离的过程中,旅游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旅游方式和旅游地位也会发生变化。团队游时代的旅游体验,其质量可以通过节点的管控来加以控制和保障,而散客化时代由于游客行动空间的分散性,加大了旅游体验质量的保障难度。散客化发展潮流所推动的全域化旅游发展,要求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及时调整与创新。一方面,旅游领域的政府主导应该更多地突出旅游
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则需要及时调整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规格,以强化对公共资源的调控能力,通过资源协调、服务对接等具体措施来保证全域旅游理念的落地。
全域旅游也可以表现为体验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所瞄准的资源会越来越多样,产品会越来越多元,所以说全域旅游会在全时、全境、全产业链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另一个就是大战略。现在国家对旅游业的期待越来越高,期望旅游业能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突显旅游产业的中心地位,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以开发共享的姿态,去推动群落化的发展,这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全域旅游本身在共享经济社会中,是一种新的模式,希望借此推动财富增长机制的变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幸福增长机制的建立,当然它需要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更合理的价格、更适宜的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个是有板块有廊道的网状格局,是一个旅游场,是要构建一个全新的旅游发展生态圈,放大目的地原有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旅游目的地新的竞争力。未来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旅游不再简单围绕着价值链展开,而是在整个产业群落的网状互动中提质增效。
总结来说,全域旅游有四个方面:一个是生态圈的问题,强调共性,强调是伙伴关系而不是配置关系;第二是产权束,强调的是共享性,不求所有,而是共有;第三是动态性,通过灵活的方式来推动创新;第四是关系图,是网状的关系,是“旅游+”不是“旅游含”。怎么做好全域旅游?
首先从理念上入手。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是不是真的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管是旅游部门还是旅游企业,游客、当地居民,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这是第一个需要去关注的。其次,用同理心来发展。我需要服务游客也需要服务旅游业者,每一个做服务的人,他本身也是一个旅游者,也是一个目的地的居民,用同理心去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然后,要以幸福感为准绳。过去30多年的发展是一个市场化改革的过程,而旅游的市场化改革不只是简单地通过市场化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效率的提升和资源配置的改善,促进社会本身的发展,使人们更加幸福。
第四,以共享、共生为依归。这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的共享共生问题,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的共享共生问题,旅游部门和非旅游部门的共享共生问题,旅游企业和非旅游企业的共享共生问题等很多方面。
第五,要以智慧化为手段,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包括通过政府打造公益平台,通过企业打造市场化平台,如共享经济,就是用企业的方式来打造一个平台,推动资源进行更好地配置。
第六,要以规划创新为保障。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真正重视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把旅游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来对待,甚至包括在落实中央的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充分重视旅游所能起到的发动机作用。
全域旅游的创新怎么做?
第一,管理的创新,全域旅游和以前的旅游发展理念都不一样,如果在管理体制上不做调整,是很难的。
第二,共享的创新,旅游企业的共享如何落地?一些景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的做法,它把民居的建设和度假村、酒店的建设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第三,工作方式的创新,随着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相信很多地方都会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工作方式的创新很重要。
1 当前村落景区旅游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有176个古村落[1], 其中有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松阳县, 境内有100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 是华东地区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这些村落历史悠久、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 散落在全省各处的文化古村落文化积淀厚重、风景名胜独特, 有区域内的传统文化习俗。浙江村落旅游的自然形成、培育发展走到今天, 在旅游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 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的大危机感苗头出现, 但是, 旅游产品品质不高、开发层次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旅游者的口碑。
1.1 村落景区分布孤立, 覆盖地带较窄
浙江西部的衢州、丽水等地区, 许多自然村落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 由于地理与自然的因素, 这些地区高山峻岭, 村落与村落之间相隔遥远, 形成了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甚至完全是两种相互听不懂的语言。村民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使得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依赖性极低。也正是这样孤立的村落, 在渐进的、自然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浓郁的区域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生态养生文化、饮食文化等。因此, 自然村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产物。浙江著名古村落如富阳的孙权故里、兰溪的诸葛村、建德的叶村、景宁的畲族村……它们都具有相对独立封闭、自我保护、不连片、区域窄小、古朴纯厚的鲜明特色。
在旅游大发展、旅游需求旺盛、旅游者人数井喷的当今社会, 这些零星的村落旅游资源和规模已经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村民的经济活动与收入也受到很大的局限, 迫切需求改变景点资源单调、旅游活动单枪匹马单干的现状。
1.2 村落“修旧变新”, 时代感太强
浙江是旅游大省, 浙江省政府在2015年颁发《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2014-2017) 》, 旅游强省的战略驱使全省各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的实施, 全省各地村落、景区掀起了大改造、大建设、大整治如火如荼。可惜的是一些古村落、民清风格甚至更早年代的房屋、桥梁、村道、水利灌溉设施、池塘被完全改变, 有的整个村落“焕然一新”。走进新村落, 俨然处于现代化的“新农村”。修旧变新已经违背了“修旧如故、以存取真”的历史观、文物观。浙江临安、湖州、温州等地的许多村落被完全城镇化, 乡村气息和人文情怀荡然无存。
1.3 村落旅游产业经济融合度低, “旅游+”程度不够
自然古村落是城市旅游者回归心态的理想目的地。旅游者怀着极大的兴趣来, 希望领略乡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古老建筑, 希望在观光的同时, 在吃、住、游、娱、购等多方面有不同的体验。现实的情况是浙江许多有知名度的村落旅游产品单一, 旅游者逛一下村落, 吃一餐农家饭, 拍几张照片就完成了行程。“旅游+”的内容不多, 村落经济发展遭遇瓶颈, 村落的产业、资源面临转型发展的难题。
1.4 村落环境离“诗画山水”还有较大的距离
“美丽中国”、“诗画浙江”是浙江省政府提出的旅游口号。浙江桐乡的古村落乌村、桐庐分水镇的新龙村、长兴水口村……不但自然风光秀美, 山清水秀, 村落的景观与环境精致更加优美, 进入村落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的乡村小道, 层叠的山峦、古朴的民居, 世外桃源式的美丽庄园会使旅游者流连忘返。
但是, 也有相当数量的村落, 村民生活习惯转变较慢, 在村道、路边、房前屋后杂物乱堆放, 垃圾到处乱扔, 小溪小河不清澈, 违章搭建屋舍凌乱, 残墙破瓦废物到处都是, 个别村民语言不文明、举止粗鲁等, 严重损害了村落的旅游形象。个别村落安全、诚信、守法、亲和的社会生态环境不佳。
2 村落景区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与策略
所谓全域旅游是整合村落与相邻区域范围内一切可利用的旅游吸引物资源, 进行全面创新旅游产品, 以全面满足居民生活及游客体验需求, 达到旅游产业拉动效应明显的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模式创新, 是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2.1 打造“全景化”大景区村落, 使村庄变身为村落景区
“处处有风景, 时时见风景”, 发展全域旅游, 不以单纯传统的景区景点来建设, 而是把城乡建设、乡村再造、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旅游结合, 公路通到哪里, 风景就要延伸到哪里, 不仅有“点”上的风景, 而且要把村落与村落之间美丽的风景串联起来, 边线成片, 不断丰满全域旅游, 真正打造“诗画山水、古风民俗、产业风情、运动休闲、生态养生”的风景带。这样做的好处是整个村落变成风景区, 旅游者可以体验的旅游产品被深度开发和挖掘, 大大地丰富了旅游资源。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 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浙江桐乡乌镇的全域旅游开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进入古镇村落, 原汁原味的古代建筑、原住民、语言、人文风俗、传统饮食文化、摇撸船、古老地方戏曲、香市、中元河灯等因素, 使旅游者可以从陆路、水路得到全方位的体验, 可参与桑蚕抽丝、农事种植等诸多活动。古镇中的国际国内论坛、会议、旅游业、交通、金融服务等几乎都是围绕旅游做文章。
2.2 用“旅游+”思路发展“庄园经济”
旅游不是靠门票经济, 而是开放、共享的综合经济, 简单地说要全景化打造, 用“旅游+”思维带动转型升级。杭州龙坞村落地处美丽的西湖风景区外延, 以种植龙井茶而闻名, 村落中除了茶叶经济外, 还用“旅游+”思路发展“庄园经济”, 以农家茶楼为平台, 让旅游者置身在空气清新、水质清彻、风光秀美的环境中体验摘茶、炒茶农事。开设茶园山地车比赛场地、美术绘画培训写生专区、金融服务、摄影、花卉种植、钓鱼、会议等几十种能带来体验和经济收入的项目。
同时, 龙坞村依托闲置荒地资源, 引入民间资本, 以租赁、转让、购买土地使用权等形式, 流转一定规模的土地, 以生态为核心, 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多元化旅游产品开发, 实现了土地与资本的有效结合, 农业与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因此, “庄园经济”始终贯穿旅游、休闲、养生三条主线, 可持续地提供观光、度假和特种旅游产品, 满足各种游客群体的需求。
2.3 回归传统, 做“体验式精品农村”旅游文化产品
当前, 村落旅游市场需求呈多元化格局, 村落旅游有粗放的浙江长兴的水口乡, 2013年以来, 开始着手做“体验式精品农村”旅游文化产品,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联系台湾精品民宿业主、民宿研究专家, 举办中国民宿文化节暨“台湾·长兴”海峡两岸民宿文化高峰论坛, 加快培育中高端度假产品。目前, 开元芳草地、花间堂、百翠山居、绿野仙踪、古森林博物馆等中高端旅游项目相继对外营业, 隐居、梅朵朵、房车营地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给乡村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加快推进水口乡村民宿、图影综合演艺、龙山森林养生等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切实以特色小镇的创建, 带动乡村游的转型升级。
一个小小的水口乡打造全域旅游, 2015年度假住宿的游客就达到140万人。每月都有农事节庆活动 (长兴以“一月一节”农事节庆活动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做法, 在2012年被评为浙江省“十佳民生工程”) , 春天看花、夏天摘果、秋天赏色、冬天品美食, 也就有了“春花醉人、夏果迷人、秋色诱人、冬食暖人”的四季产品宣传。全域旅游使当地的农家乐经济效益明显。2015年水口乡村旅游经营户最高营业额就达到460万元, 户均营业额73万元、净收益约22.5万元, 2016年除夕在水品乡顾渚村过大年的游客就有1.8万人[2]。
而与浙江桐乡乌镇西栅景区相邻的乌村, 以田园风光为主题, 定位于“休闲度假村落”, 打造成新型、高端的旅游生态区, 成为乌镇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形成“回归农村、回归传统”的旅游理念。
2.4 打造全域旅游基础
整洁的环境、洁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是村落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村落要有完善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让都市自架游者和团队大巴畅通无阻;要完善乡村的公厕、物产市场、电信、物流等设施与服务;提供准确、即时、多功能 (咨询、订购、付款、退款、投诉等) 的智能化旅游信息网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将自然、文化和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适度地利用, 可持续地提供观光、度假和特种旅游产品, 滿足各类游客群体的需求, 无论是团队行还是散客行都畅通无阻。
村落全域旅游会因旅游而更兴旺、城乡因全域旅游而更美丽、百姓因全域旅游而更富有, 形成乡村全域、全业、全民的发展格局。美丽乡村全覆盖工程, 使得村村有村落景区, 村村有特色产业, 村村有民宿经济, 村村有农村淘宝。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千年古镇 (古村落) 地名文化遗产[EB/0L].http://www.zjwh.gov.cn/dtxx/zjwh, 2016-01-16.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5.012
一、引言
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步入全民旅游、大众旅游和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休闲时代,中产阶级群体崛起,旅游消费需求旺盛,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大旅游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对旅游发展战略和模式进行定位。在2016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指出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旅游发展战略,推动中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理念指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用全域旅游的理念来引领各产业的发展。全域旅游象征着一个新的旅游发展阶段的到来,全域旅游强调全新的资源观,乡村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民风淳朴、节奏舒缓,乡村的村落、山水、民风、民俗、乡音、乡情等都是乡村最美的旅游资源,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全域旅游时代的一个好去处就是乡村。因此,在全域旅游视角和充分了解乡村的区域环境、交通条件、特色资源等前提下,认清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的体系化发展格局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正是立足于全域旅游背景,通过文献回顾,理清乡村旅游发展的约束条件,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二、文献综述
(一)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我国对全域旅游的研究刚刚起步,2010 年,大连市提出“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战略来指导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之后,在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全域旅游”的理念,以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建设。随后,全国各地开始投入到“全域旅游”的建设热潮中:杭州在《杭州市“十二五”旅游休闲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旅游全域化发展战略,描绘了杭州休闲旅游全域化蓝图;厦门实施“跨岛发展,全城5A”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全域厦门、国际厦门、美丽厦门、龙头厦门、满意厦门”,全面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重庆渝中区以“山是一座城、城市一座山”的资源特点发展全域旅游,把旅游与城市、文化全面融合,展示重庆都市核心区的内涵和美丽。“全域旅游”的提出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对全域旅游的内涵[]、发展理念、产生的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目前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仍然非常少,本文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力求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一些参考和建议。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起源于生态和环境领域,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兰德夫人(Brundland)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界定为“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随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并成为指导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思想和纲领,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完善。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在出版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书中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佩吉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强度理论,强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强度是不同的[];我国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问题,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定为现代化发展与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环境、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多个方面,强调既要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同时又要考虑环境与资源的承受能力,保持社会公平,实现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及社会可持续性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也伴随着一些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之中,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之下对乡村旅游健康发展进行研究。
(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近些年来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乡村旅游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破坏环境、追求眼前利益、文化缺失、社区参与不足等经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作者周统钎认为乡村旅游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保持乡村性,把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的中心和卖点[];张玲从回归与和谐生态理念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马彦琳以贵州为例,提出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使乡村的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刘锐认为需要转变乡村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使乡村旅游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生态等环境相互融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左晓斯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分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及出路[];尤海涛则站在乡村生态伦理的角度,阐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要保持乡村性和注重乡村现代化发展中乡村意象的塑造[]。总之,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可持续问题进行研究,强调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区参与、保持本土化、保护乡村性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视角和领域不断扩大。
三、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约束条件
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内生力量。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受制于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约束和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门间统筹难度大
旅游产业涉及交通、住宿、饮食、娱乐、文化等不同部门,乡村旅游产业也是如此,乡村旅游资源归属于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关联度强。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也涉及到规划、交通、工商、质检、文化等多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统筹和协调难度大,使得很多旅游项目无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从而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文化深度不够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地域的农耕文化、民间工艺、民间建筑、生活习俗等都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一些乡村地区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旅游发展盲目追求城镇化、高档化,甚至牺牲当地文化特质来迎合旅游者的需求,从而使乡村地区失去了乡村原来的文化内涵。乡村历史、农耕文化、手工工艺、特色民俗等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氛围缺失,造成乡村资源的巨大浪费,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产品体验度不够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很多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一哄而上,盲目跟风,重复建设。乡村旅游产品仍然停留在棋牌娱乐、农家饮食、采摘钓鱼上,户外活动单一,娱乐活动方式雷同,低层次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缺乏创新,主题不鲜明,产品体验性弱,难以满足全域旅游时代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
(四)产业联动性不足
乡村旅游在理论上被赋予更多的社会与经济功能,是因为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乡村环境和乡村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乡村旅游的充分发展可以促进三者内在质量的改善与提升[]。然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季节性强、产品体验性弱、社区居民参与度不够、散户经营仍是主流,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化不足,未能与传统农业、工业等充分有效的融合,致使乡村旅游结构单一,乡村旅游还未真正的走向规模化、产业化道路。
(五)社区参与不足
全域旅游时代是全民参与的时代,全域旅游强调全民参与、共享经济,而我国很多乡村社区在利益争夺中处于弱势地位,经常会遭到政府及外来投资方的排斥。地方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过度采用市场化、引入外来投资者的模式,外来投资者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违背乡村社区的意愿,破坏乡村原有的人与自然、人与景观和谐发展共存共生的状态。社区居民话语权缺失,参与机会不均等,利益分配不均,从而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对社区造成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冲击,影响乡村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全域旅游视阈下乡村旅游体系化发展格局的构建
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全域资源、全境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新趋势。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乡村地区应该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引领之下,重整思路、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力争形成科学的规划体系、完整的产业体系、独特的品牌体系、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和独特的吸引力体系等乡村旅游体系,为全域旅游时代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体系化的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编制科学的规划体系
首先,乡村旅游的规划需要突破景点的区域限制。全域旅游发展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景点旅游规划模式已经不适应未来的旅游发展,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不局限于景区内,乡村风貌、居民生活方式和产业资源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旅游资源。需要围绕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精确定位,用全域旅游新思维进行发展规划,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设计全域旅游发展体系,把整个乡村作为一个综合的旅游吸引物进行开发和建设。
其次,乡村旅游规划需要树立创新的产品观,重视乡村地区独特的文化、民俗、生态、手艺等资源,把乡村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
再次,乡村旅游规划切勿规范化和模式化,应该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不能随意改造乡野景观和刻意营造劳动场景,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规划中应该使乡村闲置资源通过整理、微调、再造等方式进行改造利用,把乡村闲置资源设计成文化民宿、乡村咖啡馆等别具风格的接待设施。
最后,规划体系的构建还必须遵循居游共享的理念,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应该满足居民和游客的共同需求,同时注意保持各类设施与乡村整体环境的协调一致。
(二)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
全域旅游体现了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大旅游”概念,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应该以全域化的思维和理念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联动、全局引领和全域统筹,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综合性发展的大格局。
首先,乡村地区需要转变以往的旅游景区单打独斗的局面,构建景区、旅游小镇、度假区和休闲区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
其次,科学调整乡村地区村庄布局,合理配置乡村地区的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工业与旅游业更好更有效的融合,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激活传统农业与工业的发展。通过“旅游+”的方式发展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文化农业、科普农业和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推进农业本土化,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消费品,提升农业文化的附加值。
最后,政府应加强引导,旅游企业应充分发挥带动作用,通过资金投入、新技术带引等方式,培育新型农民,使居民从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民俗旅游接待、旅游产品开发制作等工作中,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共享致富成果。
(三)创建独特的品牌体系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品牌体系构建的目标是使乡村拥有独特的品牌。通过对外传播增加乡村旅游品牌价值,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而营销则是扩大旅游产品销售、提升品牌形象的关键途径。在乡村旅游品牌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乡村地区需要不断的整合各种资源,对营销主体、营销内容、营销对象、营销手段进行全面设计,提升营销效果,构建乡村品牌。
首先,应充分调动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等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全力开拓旅游市场,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地区旅游品牌的树立和宣传中。
其次,不同乡村地区应该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对形成的品牌内容进行全地域营销。
再次,乡村地区需要根据产品特色和区位优势明确目标市场,做到对营销对象集中营销、有的放矢。
最后,乡村地区需要充分运用传统营销手段和新媒体营销手段,善于发挥互联网思维,采取多元化、立体化的营销手段,充分了解顾客诉求,着重挖掘乡村地区特有的产品和文化内涵,有针对性的进行品牌推广,提升营销效果,构建乡村品牌。
(四)打造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合理的保障体系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和知识技术人才是推进产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要做好人才管理。
首先,需要加强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和服务意识,为社区居民开展培训,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培养出懂农业、懂旅游、懂管理的人才。
其次,政府应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平台,吸引先进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到乡村创业。
最后,乡村旅游地区可以加强与当地各个高校的合作,对旅游专业人才进行对口培养或者专门培养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
(五)提升独特的吸引力体系
乡村地区拥有与城市环境不同的吸引力特质,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禀赋,有民居、民俗、民风、节庆、工艺、杂耍、戏曲、小吃等。因此,应该挖掘不同地区独有的乡村资源和乡土文化,建设拥有地域风貌、文化脉络、历史记忆和民族特点的乡村,提升文化价值,提高乡村的吸引力。
首先,针对游客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和情感化等需求,适当的引入时尚化、现代化元素。根据不同乡村地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确定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吸引物,让游客参与到乡村本土的各种活动和生活方式体验之中。
其次,不同的乡村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特色选取农业、节庆、杂艺、歌舞、戏曲、采摘等不同类型的发展方式,从而达到村村有特色,保证乡村旅游的主题性和乡村性特点。
五、结语
【全域旅游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06-18
全域旅游指导意见06-11
城市全域旅游平台建设06-02
发展红色旅游05-28
秀山旅游发展09-23
宋城旅游演艺发展现状06-24
昭苏促进旅游发展07-20
会展旅游业发展现状06-15
云南发展生态旅游05-25
旅游产业发展思路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