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发展状况论文(推荐8篇)
探讨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创新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有必要从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出发,对其发展中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体系。
一、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旅游还没有兴起,构筑中国旅游业脊梁的是经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旅游产品,包括了综合性旅游城市如北京、青岛、杭州,也有相对单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如桂林、苏州、丽江等,更有传统的经典旅游景区如西湖、泰山、三峡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旅游业的龙头产品。此时,中国旅游业主要依靠国际旅游市场,以卖方市场的形式销售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如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和长城等等[1]。这些传统旅游目的地凭借其独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占据了旅游市场的垄断地位。到了21世纪,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休闲产业异军突起,一大批新的、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迅速推向了市场,传统旅游目的地受到了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强有力挑战,其优势逐步下降,不少传统旅游景区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传统旅游目的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它就必须树立自己的特色,不断改进和完善,才会拥有永久的生命力,所以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惟有创新,才是出路。
二、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劣势分析
㈠ 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优势
一是旅游开发成熟,形象形成。由于传统旅游目的地开发历史悠久,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设施、服务都比较成熟,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另外,旅游产品类型相对成熟、稳定,形成了较强的文化认知形象,如苏州是园林城市,西安是文化古都,青岛是海滨度假圣地等等[2]。二是旅游文化积淀深厚。中国传统旅游目的的旅游发展历史较长,无论是名山还是古城,早在远古时代已成为人们游玩的目的地,并且遗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遗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三是旅游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成熟。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长期占有较大优势,新的客源市场增长较慢,重游客比例较高。例如:2000年杭州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数据表明,以来杭州游览2次至3次的旅游者比重最高(40.9%),第一次来杭州的旅游者比重次之(39.9%)[1]。
㈡ 传统旅游目的地发展劣势
一是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旅游产品仍以观光为主,内容枯燥,品种单一,缺少活力,再加上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的多样化,造成旅游产品的供给结构与市场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而且旅游行业结构不合理,协作能力不强,传统旅游目的地仍然以“本色旅游”为特点,国际化的经营、竞争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旅游目的地区域行业结构与旅游产业发展也处于失衡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传统旅游目的地的经营与发展。二是盲目扩张,造成了资源、环境的破坏与资金的浪费。随着旅游热潮的涌动,传统旅游目的地在短期利益驱动下,盲目的增加景点、扩张面积,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旅游资源的保护,致使资源价值降低,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为了争项目、争投资,开发资金并没有投入到重点项目当中,而是盲目建没了大量低层次的景区设施,浪费了有限的资金。三是体制混乱、复杂。传统旅游目的地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较为严重,有的旅游企业至今仍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政府部门各有各的直属企业,部门利益的保护主义,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改革受到很大的约束,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竞争力弱、经营效益差的状况无法根本改变。旅行社、酒店、航空公司、旅游车船公司和著名景区(点)因为体制的原因,没有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结成紧密型的业务经营联合体,还是分散经营、单兵作战,不仅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来降低经营成本,相反还引发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四是旅游产品老化,服务质量欠佳。目前我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普遍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产品,三流服务”这样一种局面。旅游产品大多面临产品老化、内容单
一、主题重复、缺乏变化的问题。而且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内容不完善,景区接待服务能力差,这些都使其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体系 ㈠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指的是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理念创新。传
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理念可以总结为“短腿拉长,强项更强;创新类型,消减空白;夯实基础,完善体系。”一是加宽资源视角。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发现具有轰动效应的新资源较难,这时应该放大视野,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资源发动起来,为旅游所用。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还达到了花钱少、效果好的目的。二是调整类型传统旅游目的地的产品系统之所以“传统”,一方面产品历史发展悠久,在“演化”过程中变化少,另一方面新的适销对路、迎合时尚的旅游产品产出速度低。这就需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夺取市场份额。三是引导旅游消费时尚。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还应具有超前性,能够引导旅游者的消费。在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之前应对市场的需求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并有前瞻性的眼光,形成对旅游消费的正确良性导向。
㈡ 空间结构创新
一是内部景区挖掘。中国传统旅游景区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挖掘完毕。随着假日旅游的兴起,中国传统景区人满为患,旅游质量得不到保障,空间拓展势在必行。二是资源空间整合与联合。重点景区“吃”掉边缘的非知名景区,推出更响的品牌,这是传统旅游目的地空间拓展的一个较好的方法。重点景区与周边景区进行空间联合,共同推向市场,扩大重点景区的吸引范围。
㈢ 产品创新
一是品牌重塑。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不存在品牌塑造的问
题,关键在于品牌重塑。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大多已趋于成熟,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如一说到桂林,人们自然就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这些已经对游客形成惯性思维。要想打破这种思维,一定要寻求突破,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策略,整合优势,亮出自己的特色。二是主题延伸。抓住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把握未来消费时尚与潮流,前瞻性的推出全新的旅游产品,带动需求,引导消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声夺人。但要注意主题的理性延伸,合理创新,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境界。
㈣ 营销创新
一是做好广告宣传创意工作。广告是产品推向市场的常规路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它对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公众认知度是条捷径。对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加强广告宣传的创意在营销过程中是第一位的。二是开展网络营销。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而言,要利用旅游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网络旅游”,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三是区域联合促销。进行跨地域的旅游市场联合开发和拓展,如粤、港、澳的联合,达到了“双赢”的效果,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建立了和协调关系,增加了竞争优势。
㈤ 组织创新
一是管理体制创新。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实现:确立旅游部门的地位;明晰旅游主管部门的职权,权责利要相对应,避免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是旅游管理部门与经营部门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离,保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是处理好旅游管理和经营的关系。二是经营体制创新。对于传统旅游目的地来说,经营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于谋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监督得到有效落实,在风景旅游区导入立体监督模式,变“封闭式”管理为“透明式”管理,避免旅游区的破坏现象的发生。
㈥ 技术创新
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技术创新主要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包装旅游景点和项目。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辟了“网上旅游”新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观念,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文化,大大降低了传统旅游的成本,使互联网与旅游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现和提升。振兴旅游的关键在于创新,传统旅游目的地在新的环境下要解放旅游生产力,强化创新意识,建立创新体系,推动创新的实践,走出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在经济建设中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崔风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⑻.
关键词:特色景区,汉口江滩,发展路径
武汉是我国著名的江城, 万里长江奔流而过, 使它具有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近十年来, 武汉市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大江、大湖、大武汉”是这个新兴旅游目的地的真实写照。汉口江滩便是这座江城的代表景区。
一、汉口江滩景区发展现状
1、我国最大的江滩公园。
汉口江滩位于武汉市汉口长江北岸, 面积160万平方米, 同长江百舸争流相映, 构成武汉市区独具魅力的沿江景观中心。汉口江滩景区全长7.8公里, 整个江滩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汉口江滩丰富多彩的资源, 巨大的临江游览空间, 使它成为我国最大的江滩公园。
2、武汉最具魅力的旅游景点。
汉口江滩建设以大面积绿化和滨江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主, 形成“绿色滨江长廊”, 又通过一系列雕塑体现出老汉口的码头文化特色, 是武汉最具魅力的旅游景点之一。
3、节庆活动重要的场所。
汉口江滩景区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每年举办各种节庆活动, 成为武汉节庆活动最重要的场所。这里已举办过五届“武汉国际旅游节”。每年举办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节。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大大提高了汉口江滩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4、独具特色的滨江生态环境。
由于巨大的长江日夜奔流而过, 河道和滨江地区上空空气流动性大于城市其他地区, 加上这里绿化率已达到70%, 使得汉口江滩空气质量常年保持良好。在当今环境污染严重的大城市中形成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汉口江滩景区已成为武汉重要的休闲旅游地。
二、汉口江滩景区发展瓶颈及原因
1、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汉口江滩因大而气势恢弘, 但也因大而遮蔽了其文化特色。武汉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大江、大湖、大武汉”。汉口江滩应是这个“大江”的典型代表。然而, 由于汉口江滩河漫滩较宽, 在江滩建设中, 修建了三级观景台, 加上植被的遮蔽, 许多地方离水较远, 亲水性打了折扣, 水文化不够突出。此外, 江滩作为塑造武汉旅游形象的标志性建筑的工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虽然有些群雕、浮雕, 但明显缺乏主鲜明的标志建筑或雕塑, 广场整体形象没有得到突显, 影响了景区的吸引力。
2、在国内外知名度不高。
汉口江滩从兴建到现在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虽然它是我国最大的江滩公园, 但是这十几年中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许多大型的新兴建筑体不断落成, 影响了汉口江滩在各地的传播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另一个原因就是, 汉口江滩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免费的景区。作为旅游市场中的营销主体———旅行社, 推销这一旅游产品的积极性一直不高, 从而也影响了其知名度的提升。
3、景区内缺少可参与性的旅游项目。
目前, 国内外旅游消费者日趋成熟。他们不在满足于游览观光型———这种最基本的旅游形式, 而更多的希望在旅游中参与各种娱乐活动, 进入提高层次的旅游。但目前, 汉口江滩景区内这样的游乐项目缺乏, 更不用说体现“大江”活动。这直接影响了汉口江滩景区作为武汉旅游形象的力度。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汉口江滩历史较短, 一直处在边建设边经营的状态, 难于跟上武汉城市旅游快速发展的步伐。
三、汉口江滩景区发展路径分析
1、明确景区定位。
汉口江滩首先是为武汉防洪而建。在满足防洪功能的前提下, 它是汉口核心区最大的滨江开敞空间, 要凸现其位于长江之滨的恢弘气势, 力求整体、亲水、生态、休闲的特色。它应成为全面展现21世纪城市形象的绿色滨江长廊, 形成具有现代文化艺术风貌, 满足公共休闲活动, 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绿色客厅。它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游园, 而应该成为一种城市景观和象征。
2、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
汉口江滩根据地文景观分类, 属于综合自然旅游地中的滩地型旅游地;从水域风光的角度, 它属于河段中的观光游憩河段;从建筑与设施方面考虑, 江滩在综合人文旅游地是居民文化活动的场所;以人文活动作为分类标准, 从民间习俗上说, 江滩可举行民间节庆、演艺、健身活动与赛事, 从现代节庆层面来说, 它是开办旅游节、商贸农事节的好场所。旅游资源类型之多, 覆盖面之广, 国内其他滨水区无一能及。
近十年来, 汉口江滩每年都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和演艺赛事, 并且一年比一年多, 现在基本做到了“月月有节日, 天天有活动”。但大多数都是地方性或民间性的节庆活动。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节庆活动只有“中国武汉江滩国际旅游节”。这对于汉口江滩———这个具有丰富的复合型旅游资源的大型景区来说, 其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是有限的。因此, 景区管理者必须努力获取政府和民间的财政支持, 利用各种媒体, 争取创办多种世界性的节庆活动, 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里的旅游资源, 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围绕“大江”, 提高其知名度。
汉口江滩是武汉的中心滨水区, 是历届武汉横渡长江活动的主会场。1934年开始就举行横渡长江活动, 到现在先后已举行了34届。近年来, 汉口江滩已建成水上电影院等滨水活动项目。汉口江滩应继续开发滨水活动项, 打造江城“水”文化, 以提高知名度。
以江滩为依托, 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 这里及附近地区拥有了浓郁的码头文化、租界文化和抗洪文化, 这些是武汉历史的缩影。因此, 以汉口江滩为中心沿江区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旅游界应利用各种媒体, 大力宣传江滩文化, 以提高汉口江滩的知名度。
4、利用现代媒体, 加大营销力度。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要取得良好的效益, 我们必须加大营销力度。对于汉口江滩景区能采用的营销手段有:
(1) 广告宣传。自目前为止, 汉口江滩的宣传方面很欠缺。其武汉“大江”的价值宣传在省内还有一定的宣传, 在省外就极其少见。这是汉口江滩旅游发展的制约。我们应精心制作汉口江滩旅游广告, 一方面能树立武汉城市目的地的长期形象;另一方面它也能在短期内促进汉口江滩销售。
(2) 网络宣传和销售。以信息沟通为核心内容的旅游促销移不开网络。汉口江滩应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 并注意补充完善和及时更新查询系统, 推出中文、英文多种语言版本的信息服务平台, 全方位地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方面的静态和动态资讯, 使游客不但可以获得旅游咨询信息, 还可以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摘要:旅游景区地产充分融合了旅游业和房地产两大行业,是发展社会经济和活跃城市经营的重要举措。新时期,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众多人群都选择旅游景区地产产品来开展休閑假期活动。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景区地产,其发展能有效促进旅游业从规模转变为系统经济,以实现房地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全面融合。文章将简要介绍旅游景区地产的几种运营模式,并就其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关键词:旅游景区地产;运营模式;发展
旅游景区地产业的发展,能有效推动国家旅游业与房地产业向前发展,其对关联产业及地区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整体上看,我国旅游景区地产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虽然速度在逐步加快,但在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上存在较多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旅游景区地产业的发展,将对地产行业及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旅游地产运营模式
(一)旅游-地产运营模式
该运营模式主要是借助地区的自然、人造及主题公园等景观,并逐步完善旅游景区附近的地产配套设施,从而为开发商创造可观的投资效益。旅游-地产运营模式,如今已是我国旅游景区地产开发商最为重要的营运选择。该运营模式最主要的开发产品在于:大规模主题社区的别墅及周边住宅,其投资的开发项目成本较高,开发时间相对较长,且通常需产生较大的资金积压,这就要求该运营模式必须以销售产品为主营,并在地产周边附属超市、咖啡厅及其他附属配套经营行业。
(二)地产-旅游运营模式
该模式的开发对象,主要是还未得到充分开发的自然景区,其地产结构基本是景区周边的产权式酒店或者是旅游度假区等地产。等到全面建设和完善该景区周边的配套设施后,再对景区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的一种运营模式。地产-旅游模式最核心的产品在于旅游休闲地产,且大部分都是建设在一二线城市的郊区或者是离大城市距离较远的风景圣地等处。它不仅需要以当前的旅游景区为依托,同时还必须加快建设休闲度假配套设施,努力构建和谐的度假氛围。该模式主要开发度假区或者是酒店等,该类产品不需要太大投入,且没有什么资金积,开发企业通常都是亲自经营或者是租赁给他人来经营。
(三)华侨城模式
华侨城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成片对土地进行开发,凭借知名的旅游品牌来来打造、包装环境景观,并在房地产业中添加浓郁的文化韵味,使文化和景区地产实现全面融合。旅游业所具有的投资、收益高等特点,通过发展房地业,能为之带来可靠的资金渠道,同时有效规避各类经营风险。在开发和销售旅游景区地产时,华侨城被誉为国内旅游景区、房地产业融合的成功典例。华侨城提倡“规划意味着财富,环境相当于优势”的行业发展观,对于旅游景区地产业有着极大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二、旅游地产运营模式面临的困难
(一)未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一,缺乏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现阶段,旅游景区地产对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未形成相应的管理法规,无法对旅游景区地产设计、规划及建设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在销售过程中,旅游景区地产出现欺诈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整个行业,甚至是国内均未制定与之相应的销售规范。第二,未形成合理的房地产诚信机制,且惩处力度过小。我国当前还未形成基于信用体系的监督制度,加之有些开发企业服务水平不高,未制定持续的发展规划,使业主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开发企业经营理念滞后,缺乏信用
首先,缺乏足够的经验。整体来看,国内房地产商的经营理念还比较滞后,缺乏相应的品牌和质量意识,久而久之,这些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其次,消费水平颇高。大部分消费者对其认知程度较低,加之国人在消费方面缺乏相应的超前意识,无力购买某些景区产品。再者,国内企业还未实施带薪休假制度,消费者不敢涉足与旅游景区地产相关的投资领域。再者,市场信誉度不高。现阶段,旅游房地业行业中的“失信”纠纷,其原因在于销售商存在严重的欺骗行为。旅游地产业如果缺乏有效的信用制度,则无法同国际社会接轨,因而也就吸引不了外资投入。
(三)企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第一,房产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现阶段,旅游地产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这就对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要求。而企业在管理机制、财务管理及人力储备、等环节存在的缺陷,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产行业的发展。第二,公关协调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未制定相应的互动沟通机制,旅游地产企业通常无法直接同政府部门进行联系与沟通,这不仅不利于项目建设,同时也将阻碍企业的稳步发展。第三,企业缺乏足够的创新力。当前,地产开发企业在产品类型、模式上存在同化现象,这不仅使企业处于不利的市场竞争状态,同时还将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
三、对旅游景区地产的发展建议
(一)建立健全旅游地产法律机制
要发展旅游景区地产业,就应编制和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现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不允许通过售后包租或者是零散等形式来销售各类商品房。这就命令限制了开发旅游景区地产中的养老型及产权酒店等产品。基于此,旅游局应积极同建设部进行商讨,根据旅游地产所具有的性质及特点,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法规章程,以规范旅游景区地产的发展。与此同时,各事业、企业单位应酌情调整带薪休假制度,允许个人自由调价休假,促进旅游景区地产的循环利用。此外,还必须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组建旅游景区地产协会,使企业及相关单位能共同监督,从而有效缓和行业矛盾,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二)逐步改善旅游景区地产开发商的管理质量
旅游景区地产的规划与开发,属于整体、综合性工程。从目前的市场形势分析,国内不少旅游地产开发商的管理意识大多比较滞后,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企业还未能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这无法增加了旅游景区地产的开发难度及风险。基于此,相关部门必须做好地产宣传工作,逐步增强开发企业的专业化管理意识及能力,使整个地产开发行业都能实现专业化管理,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开发商应积极参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抓好商机;要根据不同市场来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实现投资、度假功能的融合发挥。
(三)合理调配旅游与房地产资源
不同景区中拥有的旅游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地产的规模大小。只有以景区的发展特征为基础,对之进行市场规划,方可在全国区域内对旅游景区及其地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形成合理的产业模式。在酒店规划开发过程中,应融合本地色彩及地方实际。一切地产景区开发项目,都必须事先做好统筹规划,要将地产开发和景区生态环保、资源开发等结合起来,做到均衡布局,使景区地产开发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三者间的有效统一。只有对休闲、度假及体育运动等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方可提供集规划、开发、建设及营销等为一体的配套管理服务,最终构建相应的产业运营模式。
四、结束语
旅游景区地产的发展,对于旅游地产业及区域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有从政府、行业及企业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充分突出本地化色彩,并选择相应的运营模式,才能推动旅游景区地产业快步向前发展。(作者单位: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参考文献:
[1]王学发.景区休闲度假房地产价值的构成及其分摊管理[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4(05)
[2]祝晔,黄震方.旅游景区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1)
实践过程:
1、了解旅游局的主要职责
从旅游局有关领导与工作人员那里,我了解到,江阴旅游局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拟定全市旅游业发展策略、策略和规划并监督实施;监督全市旅游业执行和实施各项设施标准及服务标准。
(2)拟定全市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组织全市旅游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
(3)负责全市旅游风景区的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以及全市旅游业的统计工作。
(4)负责全市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审核,指导全市旅游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5)负责全市公民出国旅游及赴港、澳特别行政区旅游和台湾地区旅游等特种旅游事务;负责本市旅游涉外事物。
2、进行市场调研
江阴市近年来越来越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响应国家号召,把发展旅游业当成发展服务行业的第一位。我跟随工作人员对江阴市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研前期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江阴繁华的步行街进行市场调研,充分听取江阴市民和外来工作的新市民的意见。对于不同工作、不同背景的调研问卷进行分类对比。然后在其他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一份问卷分析。
3、参加了有关“幸福江阴”的会议
“幸福江阴”是江阴人民在共同努力的目标。江阴连续七年蝉联中国百强县市之首,在满足了人们温饱问题以后,精神愉悦在江阴人民的心中占了越来越多的地位。因此,旅游也成了江阴市民最多的选择。“幸福江阴指标体系”的核心是“五民五好”。就是: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会上,局长着重强调了要发展好旅游业必须要以人为本,对江阴的旅游资源要在最小的伤害下开发。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通过这个实习的平台,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要不断更新、巩固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学会独立、学会选择、学会自己做主,不要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要遵守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端正做人,专心做事;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礼貌待人、以诚相待、和睦相处;认真、负责、仔细的完成每一项任务。现在的工作觉得有点累,但我不后悔,我反而很喜悦,接触的人很多,学到的东西也很多,生活中和社会中一些东西,都是学校不能给我们的,只有靠我们自己去体会,去学习,去锻炼和磨砺。我的人生目标,因为有了这次实习而变得逐渐清晰和明朗。我想我会认真地体验并且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
调查结论
(一)江阴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江阴市建成国家4A级旅游区2家,2A级景区3家,华 西、海澜等“经济明星”成为国内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去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20万,同比增长16.5%,旅游总收入达125亿元。其中接待外国游客1.25万人次,接到港、澳、台同胞3471人次。
(二)江阴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近年来江阴在旅游的开发利用和整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央、省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的要求相比,江阴旅游业任重道远。
江阴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申报不少但是规模偏小,景点竣工不少但是经济效益偏低,推出的品牌不少但是拳头品牌太少。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目标还需进一步明确,江阴能否发展旅游业、发展什么样的旅游业,特别是从全市角度发挥旅游业催化产业、服务业龙头产业的问题没有解决;客观上,一是江阴长期以来工业立市的成功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路径依赖;二是江阴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是区域面积小,山水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不强,缺乏生产综合效益的路径;三是江阴虽然人杰地灵、底蕴深厚,但众多的人文景观处于分散状态,体制机制的约束导致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三)对策与建议
1.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极具发展前景和发展效益的一大新兴产业。它关联范围广,市场能力强,投资效益高,就业机会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之一。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
2.在品牌形象理念的指导下,明确项目的大主题风格,在按分区布局构架下,每个组团均以一个鲜明的主题为指引,在丰富项目内部产品数量的基础上,强化其特色性与主题化的有机统一,丰富并提炼其文化内涵。在整体上扩充项目游览空间,提升旅游产品的整体品质。
3、做好宣传促销工作。每年制定江阴城市旅游的整体宣传、立体促销计划,精心编制设计新、特色强、质量高的图文和音像旅游宣传品,注重在新闻媒体和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展销会的布展和宣传。
4、加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全市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连接道路建设,加强旅游可进入性。在全市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点景区开辟旅游交通专线和旅游观光巴士。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设置景区景点中、英、日、韩指示牌和编制多种文字的导游地图。
5、做好各类酒店建设。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在打造高星级酒店建设的同时,根据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大力发展各类快捷酒店、公寓式酒店、商务型酒店、主题型精品酒店,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建设上述酒店共5家。全方位开放市场,提升酒店管理水平。
4.1 强制性制度变迁
林毅夫(1994)认为有两种类型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与此相反,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云台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景区强制性制度安排的结果,政府在景区发展的每--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在景区的开发初期,政府为了通过旅游发展获得旅游收益,景区的规划开发和环境保护必须由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推动。景区管理体制的变革、景区开发与管理技术标准的制定、行业管理和社区参与的模式和规则等都是在政府和景区等的强制性力量下制定并实施。换句话说,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很明显,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虽然有利于景区的开发管理和环境保护,但是,旅游景区的资源具有白发性垄断特征,另外,加之景区管理主体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制约,难以完全避免管理者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作为政府监管部门还必须加强对景区的管理主体进行监督,真正发挥制度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旅游景区产权
长期以来,旅游景区的产权问题一直是制约景区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要障碍。我国法律规定,旅游资源属于全民所有,因此,必须寻求代理人来实现对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正是因为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各种广: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国家作为国有旅游资源的所有者无法对代理人实现有效的监督,使得在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出现旅游资源闲置和浪费以及利用的低效率,甚至出现破坏风景资源的现象,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从产权理论来看,产权是一组权力,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根据产权的可分割、可转让特性,当产权被禁止处置的时候将会降低财产的实际效用,而在不改变所有者性质的前提下,可以使同一资源满足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要,而且只有在产权可以被分割的情况下,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为了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需要对旅游景区产权委托代理结构进行调整,建立一个责权明晰、激励有力、约束有效和各种利益兼顾的旅游景区管理和运营机制,正确地处理好景区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云台山景区属于典型的公有产权,政府作为代理人来实现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在景区的发展初期,这种代理模式对景区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云台山景区通过组建云台山旅游集团等体制变革和创新,明确了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使景区的产权关系更加明晰,实现了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随着多种旅游经营主体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仍会产生“搭便车”的行为,如果缺乏对参与主体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仍将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而且,从景区的现有产权界定状况来看,虽然景区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但是,对于旅游资源的交易和所有者的权利保障等法律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旅游资源的自发垄断和“无价”状况也不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发展。
4.3 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在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上,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到有限主导的转变,景区逐渐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以实现对景区的独立经营和管理。但是,从目前的组织结构来看,政府和景区管理机构仍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容易产生企业行为政府化的问题,进而产生职权不清,管理越位的问题。因此,如何认清自己的角色,发挥其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真正实现从政府指令性决策向市场导向性决策转变,仍将需要新的制度安排进行明确。
4.4 旅游伦理观念
摘要:文章浅析了青城山—都江堰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措施。
关键字: 青城山旅游 发展 问题 对策 可持续发展
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是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观赏、游憩价值。因此,笔者将从青城山旅游的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等方面进行浅析,提出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措施。
一、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青城山-都江堰旅游的开发时间及发展历程
都江堰—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杰作和典范,青城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祥地。都江堰—青城山旅游景区是中国独有的水利文化和道教文化体验之地。青城山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区之一,1982年,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马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旅游景点
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作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不断以它丰富的资源满足着海内外前来观光游览的客人。这里不仅具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其人文景观更是独具一格。
1.人文景观
都江堰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都江堰市是1994年1月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按其类型,可分为:历史文物古迹类(下含古遗址、古建筑、金石、碑刻等亚类)、革命文物遗址、风景园林、名城名镇、民风民俗、特色节庆、都市风貌等类。今结合都江堰市人文旅游资源构成的实际情况,将人文旅游资源类中的历史文物古迹类分为建筑、宫观、寺庙及其他文化遗存亚类28种和碑刻、金石亚类14种,其他人文类旅游资源分为革命文物遗址、风景园林、名城名镇、民风民俗、特色节庆、都市风貌亚类6种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公元143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壁崖舍,用“黄老学说”创立了“五斗米教”,即天师道。张陵后羽化于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发源地和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名标史册。青城山道教的创立,一举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和东方人类信仰中历史发展的一种典型的思想体系,在全世界都具有特殊的普遍意义。由此可见,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作为世界遗产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全世界人民的一笔伟大的物质及精神财富。
2.自然景观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青城山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传说圣灯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就算是基本以人文景观为主的都江堰,亦能看到不错的自然风光,在都江堰也能看到三江合流这种自然景观。
3.客源对象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由于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所以其客源在理论上是极为广泛的,例如,科学宗教研究旅游,中老年观光游,散客自助游,青年团队游,少年学生夏令营等等,但较为普遍的以观光游、消遣度假游及夏令营活动为代表。由此可见,青城山—都江堰如果能够尽可能满足这些游客旅游需求,那么景区的旅游创收将是不可估量的。
二、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脱节。成熟的旅游产品是由开发建设成熟的旅游景区、配套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以及在旅游市场中运行相对固定的旅游线路共同构成的。都江堰市在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上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对水文化、道教文化等主题旅游产品的挖掘和包装还不够,区域内其他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合理开发利用,传统观光旅游产品趋于老化,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旅游项目开发与观光产品尚未能有机结合,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不强。各旅游景区内部的基础服务设施虽有一定基础,但是连接景区之间道路的等级还较低,旅游环线还未形成,旅游景区相对孤立,未形成组合优势。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
成熟运行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线路还不多,特别缺乏吸引高消费市场的旅游产品。
2.旅游城市和旅游环境建设滞后。都江堰市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不突出,城市建设与景区开发不协调,城市个性不鲜明,城市经营力度不够,与西部中心城市成都未能做到有机融合。旅游环境氛围营造不够,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服务接待支撑中心的综合功能还不完善。市内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娱乐和购物活动单调,缺少有地方娱乐特色的民俗娱乐活动和专营旅游商品和土特产的购物街区。旅游宏观协调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统筹开发力度不够,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未全面形成。
3.旅游区域协调发展不够。都江堰-青城山作为成都口岸旅游区中开发较早、较成熟的旅游景区,与区域内其他旅游景区如三星堆、西岭雪山、大邑鹤鸣山等在产品项目和产品线路设计上未有机融合。尤其是作为我省两条精品环线九环线和西环线的必经之地,未能有效发挥旅游区位优势,对自身在区域旅游环线中的作用不清晰,大旅游、大发展、大推动的发展格局还未形成。
4.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较小。营销体制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促销职能划分不明确;旅游品牌形象不鲜明,长期局限于传统的风景观光,难以适应未来旅游形式日趋多样化和专项化的趋势;宣传促销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影响小,力度不够;缺乏高层次的宣传促销人才,影响旅游品牌整体效应的发挥。
5.旅游景区本身的开发不谐调,这个问题表现最严重的就是青城山后山,虽然青城山前山已经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的和设备设施,但是后山(无门票)管理体系混乱,基本设施确实,尤其是在大部分陡峭的山路上竟然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栏,这使得整个后山景区的安全保障令人担忧。
6.节假日高峰期景区游客承载能力不足,虽然这个问题几乎是全国性的,但是在节假日高峰期,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体现出了明显的承载能力不足,都江堰由于期宽阔的特性,使得景区在顾客承受方面表现的较好,在旅游人数激增时,景区还是可以比较从容的应对。青城山在顾客承载方面的不足在山路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在此我不得不再起提到在这方面比较恶劣的青城山后山,在狭窄的只能通行两人的山路上,游客经常是“寸步难行”,而这人挤人的狭长山路上基本没有防护栏,十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7.汶川地震以及其他损害造成的影响,根据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管理局的调查,景区主要古建筑二王庙、伏龙观遭到了严重损坏。据景区估算,经济损失至少12亿元。都江堰景区二王庙古建筑群门口,庙门已经残缺不全,地上四处是残砖断瓦,建筑群内的多个大殿坍塌。循着庙门朝山上看,庙内红砖青瓦的幽然境界如今已不复存在,处处是墙倒塌后露出的悬崖陡坡。一度是俯瞰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佳观景点的秦燕楼,更是只留几堵残垣断壁。
三、针对青城山-都江堰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充分发挥都江堰市作为成都口岸旅游区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利用处于九环线、西环线必经之地的优势,全面整合景区和城市旅游要素,打造世界一流的精品景区,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深入挖掘水文化、道教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旅游产品,建成国际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2.打造世界精品旅游景区。深度利用世界遗产品牌,突出名堰、名山、名水、名城、名桥优势,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区域内水文化、秦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按世界一流标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综合功能,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国际水利文化名都,营建中国道教文化中心,提高景区国际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形成具有独特民族个性、强大国际影响和巨大市场吸引力的旅游整体形象,全面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3.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充分发挥都江堰市城景交融的独特优势,以建设国际性生态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以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重点,以发展壮大旅游支柱产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景区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大手笔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城市,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区位价值,增强要素集聚,促进城市旅游职能国际化、城市旅游服务机制与国际接轨、城市自然环境达到国际标准,构建国际一流的城市交通、人文、信息、生态系统,以打造世界旅游精品推动城市品牌国际化,以创建国际品牌旅游城市增强世界旅游精品的国际吸引力。
4.营造世界一流旅游环境。全力展示千年古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青城山道教文化“天人合一”的文化意境,着力营造能充分感受和体验古老东方文化的旅游人文环境;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完美和谐的生态系统,营造优越的旅游生态环境;加快区域内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市之间快速旅游交通网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营造舒适、优质、安全的旅游硬环境;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营造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相适应的旅游软环境。
5.构建国际化旅游管理模式。加速建立旅游景区投资、建设、管理新体制,实现旅游管理体制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化转化;通过与其他旅游景区、旅游集团合作,建立联合竞争体制,以增强区域竞争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与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形成国际化、开放型的生产营销机制。
6.景区的建设以及附属设施的发展可以大幅度的缓解景区在高峰时期的压力,景区在旅游消费淡季,应开展各类促进旅游的手段(降价,特殊活动等),7.地震对景区造成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许多景点都受到的永久的破坏,对于天灾,人民是无能为力了,我们只能尽可能的重建和修复景区内受损严重和被损毁的景点。并且加强景区各类设施对灾难的防护能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景区管理体系的处理方法和景区管理人员在灾难防护时的专业素养。
四,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措施
都江堰在其不远上游处修建了名为紫坪铺的水电站,现在的都江堰已经失去了其实际功能而作为一个纯粹的旅游景点,有人甚至提出都江堰已经变成了死文物了。
对开发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有许多世界遗产都吃到了黄牌,而其中有的与过度开发,不和谐开发旅游有关。保护世界遗产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的义务所在,做为世界遗产,对全人类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不应该为了当下的利益,去随意改造,甚至破坏世界遗产。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今后可以高枕无忧,相反更加任重道远,需要付出持续努力;因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是“终身制”的,你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如未能持续得到有效保护,就会被取消或褫夺名分,淘汰出局。当然,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动真格前会留出过渡期,先将有了问题的项目
列入濒危名录,提出警告,督促改善,让相关机构启动紧急保护程序,及时解决问题。若整改成功,“濒危项目”可获摘帽,重回世界遗产名录;若拒绝整改或整改不力、难以达标,严重的就要除名。
严格的规则和执行,是为了坚守公认的文化价值标准。从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长远眼光看,我们同处一个“地球村”,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家园,不可复制与再造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对于一国一地的当下利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先性。坐落在某个国家境域内的自然或文化遗产、遗址,不能狭隘地视作“私产”,一旦申报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实际上便具有了全人类共享财富和遗产的性质,需要接受国际共同规则的约束和监督。我们常说的“与国际接轨”,当然是要同这样的规则接轨。作为国际大家庭的重要一员,我国也曾参与了不少类似规则的制定。对开发、旅游、保护采取有策略的步骤,保持这个遗产和周围环境的完整性,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一点薄见。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作为中国著名旅游景区,在四川旅游中贡献的成分还远远不够,相信在合理而积极的开发下,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能实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双赢”,并在我国旅游景区中成为佼佼者,并且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A级景区评定
2.肖江南 《旅游信息管理》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
3.李志刚.旅游市场监管与品质保障.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张文著.旅游影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何光炜著.朝阳产业 走向辉煌 : 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6.旅游景区A级评定细则 旅游景区重量评定管理
关键词:旅游发展,旅游气候,游客舒适度,潼南
1引言
气候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同时也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气象条件的好坏对游客的心理和生理存在显著影响, 人们在选择休闲度假时, 追求舒适的自然环境是其主要动机之一。气候研究在国外已经持续了40多年, 早在20世纪60年代Terjung就提出了气候舒适性指数 (Comfort Index) 的概念;1973年奥利佛在暴露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风寒指数量表;加拿大气象局建立了气候舒适性指数测评的标准。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出游人数的众多, 对旅游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国内学者也相应地创建了旅游气候舒适度标准。
2潼南旅游基本情况
潼南旅游业起步较晚, 尚处于新兴的发展时期, 由于县委、县政府重视旅游业发展, 做出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潼南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的决策, 确定了利用优势、立足长远、开发建设、滚动发展的开发建设思路。从潼南县整体经济发展战略上看, 潼南政府把它定位在4个方面:建设中国西部的绿色菜都, 重庆西部的生态明珠, 现代宜居城市, 以及产业集聚基地。政府景区开发初步启动, 运河、东升茶山、青云湖、马龙山森林公园逐步启动开发, 双江古镇、大佛寺公园正在落实规划、招标建设, 尚昆主席陵园已动工修建。沿江、沿公路线蔬菜生产经济带, 如银杏、板栗、大枣干果经济林基地、黄花梨、油桃、冬桃等水果经济林基地陆续兴建、渐成规模, 为发展特色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景点观赏性、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组合状况、环境容量、知名度、保护状况、区位交通及开发前景等10项综合指标, 经专家、专业技术工程人员及领导综合评价, 确定九大景区拥有一级景点22个, 二级景点35个, 三级景点51个。这些景区景点特征如表1所示。
3气候舒适度评价概念及方法
3.1气候舒适度概念
气候舒适度是指人们无需借助任何消寒、避暑措施就能保证生理过程正常进行的气候条件。气候是否宜人是根据一定条件下皮肤的温度、出汗量、热感和人体调节机能所承受的负荷来确定, 主要受太阳辐射、最高 (低) 气温、相对湿度、风力等因素的影响。气候舒适度评价的研究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 形成了很多评价方案和专项指标, 如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辐射指数等。探究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对潼南旅游气候进行评价。
3.2评价方法
气候旅游适宜度 (表2) 计算式如下:
式中T为气温 (℃) , RH为相对湿度 (%) , v为风速 (m/s) , K为舒适度指数。
3.3评价结果
根据公式 (1) 、表2以及相应数据, 可以计算查出以下景区各月的舒适度指数 (表3) 。
根据气候舒适度指数分析, 潼南县主要景区气候舒适度高。其潼南运河、东升茶山、长河碥太安景区适宜旅游的时间是5~9月, 而马龙山、龙多山、马鞍山在炎热的夏天, 较适合避暑、疗养, 但是冬天气候适宜性不足;大佛寺、双江古镇气候较宜人, 夏天比较热, 尤其是7月份, 适宜旅游的时间多出现在春季的4~5月以及秋季的9~10月。
4结论
从旅游舒适度的层次结构出发, 在分析了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的基础上, 运用舒适度评价标准对潼南旅游季节性进行测量。得出潼南旅游旺季在春季的4~5月, 秋季的9~10月。该结果有利于潼南县政府做好相关基础设施准备, 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从而提高游客对潼南旅游的满意度。同时, 也给其他县市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田志会, 郑大玮, 郭文利, 等.北京山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定量评价[J].资源科学, 2008 (12) :1846~1851.
[2]崔峰, 刘亚洲.台湾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与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9) :1234~1242.
[3]张莹, 马敏劲, 王式功, 等.中国大陆九大名山风景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气象, 2013 (9) :1221~1226.
[4]马丽君, 孙根年, 王洁洁.中国东部沿海沿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 2009 (5) :713~722.
【关键词】旅游意识;旅游发展;促进
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相对落后,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督促下人们的旅游意识得到逐渐的提高。旅游不同与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在精神层次来接近文化和自然环境,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群众对旅游意识还不够清楚。只有让人们真正认识到旅游的自身价值和意义所在,才能让人们享受旅游带来的欢乐,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旅游意识概念、不同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体现、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对提升旅游意识,促进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等四个方面来对提高旅游意识,促进旅游发展进行了探析。
1.旅游意识概念
“意识”可以有两种用法,当名词用时是物质之间相对活动的结果,例如知识、思维、观念等等。另一种用法为动词,就是对某种活动的一种认识。因此,旅游意识可以认为是对旅游的目的和观念的一种认识。
2.不同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体现
不同的旅游主体其旅游意识有不同的体现,主要由旅游主体所在的位置和环境因素所决定。
2.1地方政府旅游意识的体现
地方政府对旅游意识主要体现在对旅游产业的政策决定,重点在于地方政府对旅游行业采取的措施和对策。当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旅游行业的发展重要性时,就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其具体的促使有风景区的建设、相关设施的建设、当地旅游特色的建设等等。
想要全面提升国民旅游意识,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各个环节的服务。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展一些旅游宣传活动,提高国民旅游的意识,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加大对旅游行业的资金投入比例和工作人员的投入。例如我国设立的旅游周,就是对旅游意识的一种宣传,提高了人们对旅游的关注程度,让人们积极参与到旅游活动当中,不仅促进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时又能提高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2旅游者旅游意识的体现
旅游者对旅游意识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认识的体现,具体表现在旅游时的态度和旅游过程中体现出的旅游意识。对于普通旅游者而言,其旅游意识相对较低不少人在解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后,对于消费出现了误区不知怎样去消费。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旅游人数不断的增多,但大部分旅游者对旅游意识相对较低,在出游中表现出的随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以及不遵守当地旅游规则等行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3旅游企业的旅游意识体现
旅游企业的旅游意识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和服务意识上。旅游属于服务行业,因此旅游服务是旅游行业的核心所在。旅游企业的服务关键在于为旅游者提供舒适的服务,在旅游过程中让旅游者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旅游企业的服务。
在上述旅游主体意识的分析中,政府是旅游意识主体的关键,对其他旅游主体具有极大的影响。旅游企业与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之间的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都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旅游企业服务态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的认识和消费,从另一方面来讲,旅游者提高了旅游消费也促进了旅游企业的发展。综合上述分析,各个主体之间的旅游意识相互独立当时各个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
3.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重要性
3.1政府部门旅游意识的提高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实际的旅游行业中,我们发现政府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政府能够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进行政策的策划、旅游景区的建设等等起到重要影响。
3.2旅游地区居民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对于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拉动性的作用。当地居民旅游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当地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以及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旅游行业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第三产业,同时还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产业之一。
3.3企业旅游意识的提升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企业旅游意识的提升不仅仅表现在对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对旅游者的服务水平上,同时还应该体现在旅游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认识上。一个旅游企业当其对社会的责任感越加的强烈其发展越顺利。旅游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当某个旅游企业的旅游意识得到提升,自然的其旅游服务和责任感得到提升,对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
4.对提升旅游意识,促进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各级政府部门对旅游进行宣传和推动
各级政府部门在旅游意识的提升以及旅游的发展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各级政府部门想要引导和推动旅游意识的提升,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人必须对旅游意识有充分的认识,在对旅游意识进行推广宣传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对旅游意识的宣传和引导,其在社会各个领域逐渐的蔓延开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旅游逐渐的成为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政府部门在对旅游意识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媒体、教育等方式进行宣传。
4.2积极对旅游模式进行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在逐渐的变化,一些原有的消费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们的消费方式。当人们物质消费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将消费目标逐渐转向精神和文化领域中,旅游业正是人们进行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前,少部分的人的消费观念由自己决定不受外界干扰,而绝大部分的消费者其消费观念受大众的影响较大。因此,旅游企业必须对旅游模式进行创新,让顾客时时刻刻保持新鲜感。
4.3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提高
旅游者是旅游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者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旅游过程所感觉到的也是不同的。当旅游意识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认识到之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认识、行为以及态度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经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将旅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旅游者进行旅游观光,第二层次为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到当地进行购物和娱乐活动,第三层次是在前两层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学习、宗教的朝拜等等。这三个旅游层次是相互关联的,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出现在较低旅游层次活动行为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到外地旅游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当一些较低层次的旅游进行旅游之后自然会向较高层次的旅游转变。通过旅游者由第一层次逐渐向第三层次的转变,人们的旅游意识更加的深刻,旅游认识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5.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我国旅游意识就要从地方政府旅游意识、旅游者旅游意识以及旅游企业的旅游意识等方面来提高。当地政府要加大对旅游意识的宣传工作,让人们积极参与到旅游当中;对于旅游企业一定要本着服务旅游者的观念,积极对旅游模式进行创新,时刻让消费者保持新鲜感;同时旅游者要提高自身的旅游素质和旅游责任感,使我国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芳.提高公共关系意识 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发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2]叶晨宇,程天娇,白珍.浅谈如何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J].当代经济,2011(11).
【旅游景区发展状况论文】推荐阅读:
旅游景区发展对策10-12
景区智慧旅游建设10-09
景区旅游主题形象10-15
旅游景区调查问卷06-21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07-02
旅游景区代理合同10-06
旅游景区安全应急预案06-17
旅游景区管理规定07-09
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提升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