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影响人的一生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曼恩说过:“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 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 要不了多久, 他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而构成我们性格的, 正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个个习惯。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也曾用“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来强调习惯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讲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 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 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 像转动的车轮一样。习惯说起来往往是和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相关联, 但实际上好习惯养成得越多, 个人的素质就越强, 未来的成就会越高。习惯蕴含着足以改变命运的巨大能量, 习惯影响人的一生。

我校自去年四月启动习惯教育主题活动以来, 不断强化常规管理, 将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实、抓严, 把教育与约束、自律、他律, 行为方式的训练与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文明礼貌月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传统节日活动以及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明学生评比、文明班级评比、文明楼栋评比等活动培养同学们的良好品行。学校还加大投入, 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 净化、绿化、美化校园, 创设富有人文情怀和道德力量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全校师生的努力, 同学们的习惯意识明显增强, 习惯素养显著提升, 习惯教育的效果逐渐呈现。我们的校园如同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一样, 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可以说, 我们大多数同学在习惯的养成上都做得不错, 但是, 少数同学在习惯养成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私拉乱接电线, 公共场所追逐打闹, 安全防范意识差;上课迟到早退, 讲话、睡觉、玩手机, 学习自觉性不强;乱丢乱扔乱涂, 语言不文明,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文明修养不够;不讲究个人卫生, 不注意节约水电, 不爱护公共设施, 生活习惯较差;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没形成氛围, 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能力不足。因此, 我们的习惯教育还要常抓不懈。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强调的就是两个字“坚持”, 坚持本身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我校的习惯教育有着完整的体系, 要求全体同学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达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自控”的目标。通过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让我们每一位都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 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具体来说, 我们就是要努力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创新习惯。要让这些良好习惯潜移默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里, 融进我们的血液里、骨子里, 让它成为我们的一种品质、一种精神, 我们必须要有准确的认识、正确的路径以及有效的方法。

第一, 良好的安全习惯是人身安全的保障。有人说, 安全是个圆, 没有起点和终点。这话说得相当准确, 一旦这个圆断裂, 就有可能付出血的代价, 甚至是生命。前段时间宁波动物园发生的一名男子因逃票命丧虎口的事件, 就是安全习惯不好导致的悲剧。我们的同学, 每天面对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面孔, 久而久之思想上就容易形成“零概率”“不可能”的观念, 逐渐产生对安全教育轻视、抵触、松懈的思想, 而这种麻痹观念就是大多数事故发生的根源。因此, 无论何时何地, 必须养成安全习惯。我们要做到不追逐打闹, 不推搡、冲撞他人;不携带危险物品或管制器械进校园;不私自翻越或攀爬学校围墙;不伪造、使用假学生校牌或借用他人校牌出入校门;不触碰公共区域配电箱、电源开关, 不私拉乱接电线;不私自下河下塘下湖洗澡, 严防溺水事故发生;注意饮食卫生, 不在校外无证小摊处购买食品或购买三无食品;不进网吧、游戏厅或娱乐场所, 不到户外进行危险的活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不搭乘三无车辆。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 理解包容, 严禁组织、邀约或参与打架斗殴。

第二,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就事业的基石。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从小就酷爱学习争分夺秒地读书、创作, 最终成为了一代文豪。著名科学家牛顿在被一个普通的苹果砸到后, 却发现了常人难以想到的伟大理论——“地心引力”, 因为他有勤思的习惯。我们也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理安排计划, 严格执行计划, 做到有条不紊;严守课堂纪律, 不迟到、早退、旷课;集中精力听课, 不玩手机, 不讲话, 不睡觉, 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虚心接受老师批评, 服从老师管教;认真预习复习, 好学多问, 善于观察, 积极发表见解;勤于动手, 乐于探索, 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特别要强调的是, 在实训时要遵守实训规程, 爱护实训设备, 提高实训安全、环保、健康、质量意识。

第三, 良好的文明习惯是融入社会的前提。没有良好的文明习惯, 必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人类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加加林, 为何能在众多的宇航员中脱颖而出, 缘于在参观模拟舱时只有他脱下了自己的鞋子, 因为他有良好的文明习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有着世界史上最为灿烂的文明。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传承民族传统美德、社会公德, 培养环保意识、公德意识、诚信意识, 实践文明规范。做到语言文明, 孝亲尊师善待人, 自觉配合教师、教官、门卫、生活老师、学生会干部的工作;团结同学、善待朋友、会客交友诚恳谦和, 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不轻诺、不说谎, 言必行、行必果, 诚实守信, 健康情趣, 守网络礼仪, 传递正能量等等, 自觉融入到文明和谐的学校和社会良好氛围中。

第四,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提升生活品质的保证。生活习惯与我们每天生活的点点滴滴息息相关, 看似平淡无奇, 但要养成良好习惯却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培养。有个小故事, 讲的是一家食品公司要招聘一位卫生检测员, 一位衣冠楚楚、气度不凡的年轻人自信地走进了总经理办公室, 他优雅的谈吐, 扎实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总经理的好感, 没想到就在年轻人转身离去的时候, 他下意识抠了一下鼻孔, 这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并没有逃过总经理的眼睛, 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怎么能够做卫生检测员呢?再看看我们周围, 有人勤奋, 有人懒惰;有人认真, 有人马虎;有人勤俭节约, 有人铺张浪费;有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 有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勤奋节约的人收获幸福, 铺张浪费的人收获痛苦;今天的事情明天做, 所有的梦想皆成空, 明天的事情今天做, 所有的梦想皆成真……有怎样的习惯, 就会有怎样的人生!俗话说, 有志者, 立长志, 无志者, 常立志。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就要去为好习惯的缆绳缠上恒心的索链。当他牢不可破之时, 我们拉杆起航, 就能成就生命的精彩!

我们还必须强调创新习惯。良好的创新习惯是建功立业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环视一下我们的四周, 手机、台灯、自拍神器……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创新的产物。如果乔布斯最初按照诺基亚的样子做手机, 我们今天便没有机会见到苹果手机。宝洁公司因为首创浮于水面的象牙香皂, 在美国家喻户晓。创新成就了诸多商业神话, 也让创新者的生活精彩而充满活力。创新绝非灵光乍现, 而是不断采集思想火花并努力完善的艰苦过程。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个创新迭代的过程, 创新能量蕴藏在我们基因深处, 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者。作为中职学生, 就要打好创新的基础, 养成创新的习惯。要勤于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造。同学们要积极参与技能训练、技能大赛、科技活动, 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习惯, 养成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习惯决定命运, 习惯影响人的一生。我们要充分认识习惯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践行以“立业立人”为核心理念的双立教育办学思想, 积极探索习惯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有三点要求。一是各个处室、专业部要认真把握习惯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机制, 继续实施准军事化管理, 巩固校园环境卫生专项治理成果, 深化“四二三”德育模式改革, 建立健全习惯教育的保障机制。二是广大教职工要遵循“乐业乐群志远行近”的校训, “重道重业精育严训”的教风, 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用优雅的举止、文明的语言、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影响教育学生,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活泼的形式开展习惯教育,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要求学生牢记“即知即行踏实守信”的校风, “尚善尚能求是求真”的学风, 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自觉遵守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 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创新习惯, 为将来融入社会、成就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 习惯能够影响人的一生。本文详细论述了中职学生安全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创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以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自我管理,习惯养成

上一篇: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的转型发展之路下一篇:新收入准则下的会计收入确认及其纳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