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战争对人的心理的影响(通用9篇)

战争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篇1

现代电光源日新月异的进步,促使室内设计不但要完善光环境的质量以适应人们的视觉需求,更追求光影艺术的效果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要求。室内光影的重要性以及光照明的设计原则和灯光的表现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室内空间的构成,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对体现环境特征及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食物的形式之美总是引发人们去欣赏和探索它显示的内在精神美。光影是构成室内空间要素之一,是空间造型和视觉环境渲染表现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光影的构成及其质量上衡量空间环境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战争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篇2

众所周知,高校是青年人向往的地方,也是天之骄子云集的地方,谁能跨入大学的门槛,谁就在通往辉煌前程的道路上多一份自信。有的大学生长期受心理问题困扰,或学习压力太大,或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或感情受挫,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碰到这些问题困扰时,他们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据从事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反映,当前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问题,又称“成长的烦恼”,如学习与考试焦虑、人际交往中自我封闭、心理承受力脆弱,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恋爱受挫无法自拔等。其中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自信心不足,学习缺乏动力,情绪自控能力较差,部分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较差等。看来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可掉以轻心。要抓住新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针对实际情况,对出现的心理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辅导,要全面发展需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保证。

一、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研究人员还发现,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然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二)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活中,常常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据长寿老人的问卷调查,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很强,与人相处融洽,情绪乐观,大多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马赛等人调查发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如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除此之外,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效应还反映在对精神分裂症、酒精和滥用药物、体表体型症状的研究等方面。

就目前而言,这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在学生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

总之,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使个体发挥最优的心理效能。

二、怎样在体育锻炼中发挥心理效应

(一)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

对于个体来说,参加体育锻炼能否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关键在于其是否能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并感到愉悦。运动愉悦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活动参与者不能从体育锻炼中体验愉悦,就很难持久地坚持下去,体育锻炼就很难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中体验到的愉快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对于那些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锻炼者来说,愉悦感是他们能够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因此,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是十分有利的。此外,有氧练习、封闭式运动、没有人际竞争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娱乐性游泳、慢跑等项目能降低人体的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慌乱等。同时在没有竞争性的情景中练习有助于降低应激水平,能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

(二)控制科学的运动负荷

即控制体育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活动强度是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人体的最大吸氧量与心率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体育锻炼的大、中、小强度与耗氧量密切相关,耗氧量又与最大吸氧量存在一定的百分比关系,因此,人们一般用心率指标作为评价运动强度的依据。运动心理学规定:体育活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70%~8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80%~90%;中等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5%~75%;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即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左右。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

(三)设置相应的情境和目标

可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情境,有意识增加任务的难度,让个体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有效消除自卑挫折感,从而养成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挑战的良好意志品质,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那些自卑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来说,可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创设相对易于完成的情境,使其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感。同时在集体练习中增加互动的机会,有效发展协作能力,使其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

在体育活动中设置合理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有效步骤、策略、时间安排,使人们在一步步实现目标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体育活动对于增进心理健康水平,调节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科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竞争日渐增大的情况下,青年人对考试、学业、个人前途等普遍存在心理压力的困扰。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占总数的12.63%,而农村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样不容乐观,占11.90%。鼓励支持人们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将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经常而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心理压力困扰程度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

媒介对人的影响 篇3

“数字人”与“印刷人”一个最大的不同,便是阅读习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数字人使用电子媒介得心应手,互联网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印刷人则离不开纸质媒介,他们通过图书得到知识。那么,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仅仅是载体的不同吗?读者只是使用不同的媒介达到同一目的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人类发明媒介使用媒介,媒介反过来也会改变人甚至控制人。

美国学者爱德华·特纳( Edward Tenner )在《我们自身的产品》(Our Own Device)一书中,列举了许多技术和发明反过来影响人类的例子。婴儿吃惯了奶瓶,就失去了运用腮帮和舌头吮吸母乳的能力。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坐和爬要比不用学步车的婴儿延迟一个月,走路则比不用学步车的婴儿晚两个月。

日本人的传统鞋具是草鞋和木屐。日本草鞋和木屐有两根鞋带,呈V字形,从大拇趾和二趾的位置连到鞋的后端(见图),这是为了上下榻榻米脱鞋方便。日本草鞋和木屐不分左右,V字形鞋带的汇合处定在鞋面的中线,而不是根据人体的重心放在靠近拇趾的位置。因此,传统上日本人尤其是妇女的步态呈内八字。日本人走路是脚趾或整个脚掌先着地,膝盖稍稍弯曲,手臂几乎不摆动,这是为了防止不慎将脚上的草鞋、木屐踢出去;而西方人走路是脚跟先着地,手臂摆动幅度很大。草鞋和木屐不仅影响了日本人的步态,还影响到日本人跑跳的姿势。日本学者发现,日本鲜有优秀短跑运动员,与国民从小穿草鞋木屐有关,而那些打破日本短跑记录的运动员走路时无一例外都是西方人甩臂的步态。直到二次大战之后,西式鞋才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草鞋和木屐 。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和神经系统的延伸。人类在使用某种媒介的同时,其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媒介的影响。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会改变人类自身和社会。从出版业的角度看,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对读者的阅读行为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对社会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学者用了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两个数据库上的阅读行为。这两个数据库,一个是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的BL Learning,一个是由7所英国大学合作建立的Intute。两个数据库的内容都经过专家精心挑选,不是一般谷歌搜索得来的鱼龙混杂的结果。数据库包含期刊文章、电子图书、图像资料。两个数据库都免费开放,用户主要是学生、教授和科研人员,遍布世界。用户使用数据库时,他们的行踪会被电脑记录下来,例如某人上了哪些网页,在每个网页停留多长时间。研究人员分析这个记录了数百万用户网上阅读行为的电子文件,从中了解人们网上阅读的特征。今年一月,他们发表了题为《未来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In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的研究报告,列出人们读网的若干特征:

横向搜索,浅尝辄止:读者在一个学术网站上只看一、两页就离开,60%的读者阅读电子期刊文章不超过3页,65%的读者离开后再不回来。

在网页间穿梭:读者花大量时间在网页之间换来换去,穿梭的时间与阅读的时间相当。

浏览而不深读:用户在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上停留的时间很短,一般为4~8分钟。用户并不象传统读书一样地读网,他们只是飞快地浏览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希望立即找到现成答案,一口吃成胖子。用户不停点击网页中的各个链接,而不是从头到尾有顺序地阅读。他们上网的动机似乎就是为了逃避阅读传统的图书。

环境对人的影响 篇4

故人处世间,没有良师益友提拔就随波逐流,如果是好的风气则有好的影响,如果是坏的风气,则受坏的影响。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与世界各国,各种思潮、制度,屡屡变更,皆没有必须。每个时代的人多被那个时代的思潮制度所影响,很少能跳出这种局限。

俗话说得好“环境造就人”,环境能影响人,能够熏陶人,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它能从多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支配着孩子思想道德行为。良好的环境能成就一个人,而不良的环境也将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负面作用,当然那里的环境既指家庭环境、也指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家也都听过易中天品三国吧,在电视上曾进行过专题报道,他的成长就是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易中天的父亲是大学教授,热衷于搞学术研究,家里藏书丰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地就好学乐学了。他的儿子个个都很有优秀。易老在电视采访中说:“我从来没有为儿孙们的学习操过心,也从来没有打骂过他们。”最终总结时说,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关键,言传不如身教。

所以,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环境感染着孩子、教育着孩子,无言胜于有言,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受到教育。

教育的重要由此可见,很可惜的是现今的教育实在办得不好,没有注重人性的培养,而只注重在技术、知识上的东西。教育应当是探寻生命、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然的话,这个世界就只成为一个机械人的世界,只明白赚钱、被潮流牵着跑,是何等的无意义。已故的宣化法师对当今的教育有一番精辟的见解,他认为现今的教育可说是破产,在学校里教师给同学灌输的就是如何争第一。学生就如一张白纸,结果就养成人人好争好斗的性格。国与国的战争皆是好争、好斗而产生,谦让的精神却没有给与灌输。

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范文 篇5

文 化 生 活

第二课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课题属于《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的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第一框。第一课是从“人类社会”角度看文化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课则是从“个人”角度看文化影响的特点和意义。本框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正确看待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确立依据:因为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潜移默化,二是深远持久。这两个特点都有难以理解之处。潜移默化这个词包含着多种涵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也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是文化习俗,二是文化素养。这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知识基础宽广、求知欲旺盛,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水平,学生的进取欲望会受到极大压抑,学生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束缚。高中生需要参与探究性活动。但探究活动的目的并非追求单一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体验探究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社会意义的奉献精神。而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白了第一课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阐述文化影响人们的表现。

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二)能力目标

能结合材料或举例分析,客观对各种文化社会现象说明文化影响的来源、表现和特点;在对文化特点和差异的讨论、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对人成长的意义,自觉学习、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2、接受优秀文化,端正对文化活动的态度,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3、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40分钟)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请学生观看视频《G20花絮折射东西文化差异》,并思考问题:你从这个视频中发现了哪些文化差异?想一想这些的不同文化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活动: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对人行为的影响

教师总结:在不同的国家,人们面对国旗的态度不一样。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影响,从而进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27分钟):

1、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教师活动:让学生看书(13页的资料和图片)2分钟,然后直接提问学生,文化对人影响的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看书回答此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书,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2)文化对人影响的主要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教师活动:(图片展示)通过展示我国维族女性见面礼仪、维族男子(同辈之间、晚辈跟长辈之间)见面礼仪和藏族同胞在迎送客人时献哈达的三幅图片来提问“不同民族的礼仪反映了文化对人有什么影响?是什么原因造成文化差异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归纳:各民族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受不同文化 影响,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差异,见诸于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于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文化的差异有的取决于风俗习惯、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取决于文化程度,终其根源还是源于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评价不同。所以交往方式与交往行为也体现了人们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反过来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示了人们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反映出很大的差异,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教师活动:通过PPT展示一则《实例分析》,并让学生思考:中国人和外国人在生活上的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随机抽取学生起来抓材料中的关键词。

实例分析材料:

某小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我们物业经常接到中国业主的投诉,反映有外国人在深夜里喝醉酒喊叫,或者聚会时喧闹扰民。一些人夏天还喜欢在小区里搞露天烧烤,或者在草坪上睡觉,这些都容易引起社区内中国居民的反感。为此,我们也与一些外国人进行过沟通,但他们的理由是自己交了物业费就是这里的主人,应该有享有这些权利。中国业主在共同场所晒被子,在阳台晒衣服,都曾经被外国业主投拆过,他们认为公开晒被子是十分不雅观的事情。而中国人恰恰认为这是卫生和环保的好习惯。

学生活动:启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可以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归纳: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比较,使学生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包容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一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视频《文明的掌声》,并思考:这是一则CCTV宣传奥运的公益广告,CCTV为什么要反复播放这条广告?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

教师总结: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思考、讨论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②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教师活动:PPT展示材料:古人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在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并提问学生:能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吗?

学生活动:我们要自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从参加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看,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我们应当主动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参与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这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地过程。

(2)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二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视频《华人华侨热热闹闹过春节》,并思考:视频中华人华侨过春节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教师归纳: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例如,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终生难以抹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海外华侨的生活方式受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从而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课堂小结(8分钟)

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影响来源。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与思维方式。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不管是外事活动,还是出国考察、旅游、经商和探亲访友,都免不了要和外国人打交道。鉴于不同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中外文化差异被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在这种跨文化交往中,为了避免因不了解彼此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尴尬,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国外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并尊重。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设计意图:概括和巩固新课

课后练习:

1.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哪一特点?()

A.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对人精神愉悦的影响 D.文化对人健康向上的影响 答案:B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A.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C.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答案:D 设计意图:检验教学、巩固新课

即时通讯对人的自由的影响 篇6

一、即时通讯

即时通讯,即“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是当下信息时代的产物,主要是通过网络连接实现信息的传递,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软件系统。现有的即时通讯软件基本可以实现文字信息、语音信息、文件等的传递,并且还可以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发红包、转账等功能。

即时通讯的主要特点有:时尚便捷、多元化、成本较低并且效率高;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可以发消息,还可以发文件、视频等;支持离线文件的传输,方便人们的生活。

目前,广为熟知的即时通讯有:电话、短信、彩信、飞信、ICQ、MSN、邮件、腾讯QQ、微信、米聊、陌陌、阿里旺旺等。下面我主要介绍几个影响力比较大的即时通讯平台:

PLATO system,即柏拉图系统,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即时通讯,但是并不完善,只是通讯系统的雏形;ICQ才是即时通讯的“开山鼻祖”,由三个以色列青年于1996年11月发明,是世界上第一个即时通讯工具,标志着IM的基本成型,具有功能强、应用广、用户多等特点;MSN是由微软公司所研发的聊天工具,因为微软公司的产品多、用户广,并且这款聊天工具操作简单、系统比较成熟,所以一出世就被大面地普及使用;QQ和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两款通讯软件,基本具备移动通讯的所有功能,成为学生党和上班族的必备法宝,在国内即时通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二、人的自由

人的自由,就是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自由,是指人处在一种自主活动的状态。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孟德斯鸠也曾经说过:“没有一个词比自由有更多的涵义,并在人们意识中留下更多不同的印象了。”[2]

自亚里士多德起,西方哲学家就已经开始把自由看作是人的本性。英国哲学家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中也曾说过:“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这里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自由状态下的自由”,这是人在自然状态中的主体性,其表现就是平等和独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由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特定的状态——自主状态,人的主体性发展到了极致,就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他们的一系列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理论从多角度详细地解释了这一理论,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表现为:“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3]

黑格尔则认为主体性首先应该表现为精神上的主体性,即主体对于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方面的认识。他说:“所有的人都是有理性的,由于具有理性,所以就形式方面讲,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性。”

孟德斯鸠也曾说过:“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力。”[4]“这是因为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5]

三、即时通讯对人的自由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即时通讯领域发展越来越壮大。人们身处于信息时代,每天受到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对于即时通讯方面的发展更多地是关注于它的技术理念、结构框架,以及能否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却往往并没有涉及其深远意义上的思考。

(一)即时通讯对人的自由的积极影响

1)即时通讯对思想上自由的促进。即时通讯使人的主体性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变得更加地自由。人的自主性得到了更深层次地发展,能动性也更明显地体现了出来,创新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首先,在这个开放的平台里,每一个人都是虚拟的个体,个性能得到充分地释放。不仅人们的朋友圈和生活圈扩大了,而且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释放自己内心的“小怪兽”,不用再过分地担心别人会怎么看待你。在这个虚拟的空间,每个人的真性情都会被无限的释放和放大,人的自主性和人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其次,即时通讯使人与人之间可以摆脱身份地位的限制,相对平等的交流。在虚拟世界里,每个人的主体身份被弱化,个性得到了做大的释放。下级和上级“朋友式”友好的交流,甚至开玩笑打趣,都变得十分普遍。沟通者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自由。

再次,即时通讯领域在飞速发展,主要着眼于未来领域,有利于提升人类的思维发展,提高人类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水平。由于这个虚拟的空间是完全开放的,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感受,做最真实的自己、最原始的自己,把每个人都调整到最佳状态,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2)即时通讯对行为上自由的促进。首先,即时通讯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局限性,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把每个人都能联系在一起。只要你有电脑或者其他通讯工具,然后连接网络就能实现与他人的无缝对接。在通讯平台上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受到时间、地点和身份的严格约束。

其次,由于即时通讯提升了人们的交往效率,节约了人们的时间和金钱,人们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减少了生活琐事对人的羁绊,提高了生活质量,人也变得更加地自由。

再次,即时通讯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影响力。即时通讯使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开化、透明化,公民可以更方便地参加各种政治和活动,有利于社会公平。违法者会被网民讨伐,失踪的儿童也可以在网上依靠群发的力量找回,国家的法令法规也要在网上调查公民的满意程度。

(二)即时通讯对人的自由的消极影响

即时通讯是一把双刃剑,正如盖伦所说:“的确,燧石磨出的最粗糙的棱角,也同样体现了今天的原子能所赋有的那种双重性:它既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同时又是一种致人死命的武器”。[6]

IM的缺点是:彼此通讯对话的人必须使用的是同一个通讯软件,各个通讯软件之间不能实现共享;即时通讯的初衷没有考虑到用户的安全性,我们经常会听到谁的账号又被盗了的信息;即时通讯软件已经成为电脑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1)即时通讯对思想上自由的约束。首先,即时通讯让人变得虚伪,放大了人的阴暗面。即时通讯使人的主体性具有了虚伪性、多元性、模糊性等新的特点。

现实中确定化、清晰化、透明化、稳定化的主体,一旦进入网络,就变得不确定、不透明、模糊不清。人们可以凭借各种虚假的文字和图片来虚拟出各种身份出来和他人交流,人的主体性思维弱化,人们会把自己装扮成想象中的更加完美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文化意识和思想自由都很容易受到各种不正当的影响。

其次,即时通讯使人类过于沉迷于虚拟世界。有些人在现实社会中“张不开嘴”,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确“如鱼得水”。身边有很多因痴迷于虚拟世界和虚拟沟通而家庭破裂的案例。使用者因为对媒体和技术的过分依赖,丧失了自我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即人的自由出现了部分缺失。

再次,这种虚拟性的沟通使得社会上出现一些情感方面不真诚的现象。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逢年过节的祝福短信直接在网上搜索出来,然后复制群发给所有认识的人,接受者感受不到任何该有的真诚和温暖,甚至觉得这是发送者“例行公事的敷衍”,所以2014年春晚上郝云的那一首《群发的我不回》才会那么火爆。

最后,即时通讯成为了人类思想的主导者。即时通讯促进了信息的传播,而在这个信息时代首先掌握信息又相当重要,每个人都在信息的海洋里越陷越深,成为信息的奴隶。

“信息狂侵蚀了我们对于意义的容纳力,把思维的弦绷在信息之后,我们的注意力的音符便短促起来,我们收集的是支离破碎的断简残篇,我们逐渐习惯于抱住知识的碎片而丧失了对知识后面那对智慧的感悟”。[7]

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果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全面,不能够坚持自我,就会被信息的碎片所割伤,影响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人的自由。

2)即时通讯对行为上自由的约束。即时通讯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人们可以更加快速的交流,不仅发送信息变快,接受信息也变快。我们每一个人无形之中上了一道枷锁,我们每一个人都变成手机的“附庸品”,人的自由受到了无形的手的限制。

即时通讯在给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有许多避免不了的缺陷,人们要正确的认识和看待它。并且即时通讯多元化使人类异化,我们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地围着它转,把自己搞的疲惫不堪,丧失了人原本的自由,这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反思。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页.

[2][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83页.

[5]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6页.

[6][德]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M].何兆武,何冰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2.

[7][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民间美术中民俗文化对人的影响 篇7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俗文化;影响

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蕴藏在民间美术中丰富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先于个人而存在的社会文化积淀,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各种传统的民俗文化,通过不同种类、形式的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宣扬,被民众接受、继承。引导、规范、塑造着民众的行为模式及心理结构。这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代表作《文化模式》一书中写到的:“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各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成了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造物了。待等孩子长大成人,能参与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

一、行为模式

蕴藏在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民俗文化,其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条件将群体所选择的某一种行为方式予以肯定,成为一种标准的行为模式,统一大家的行动,维系现实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下去。

民间美术中对生殖崇拜这个古老主题的表现形式可以说丰富多样,而这一主题观念在民众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民众日常生活中人生礼仪种种规则的继承与塑造上。如果说,尊祖敬宗、祈嗣求生体现了生殖崇拜观念的伦理意识,那么诞生礼、婚礼、寿礼则蕴涵了生殖崇拜观念在民俗文化中的实质内容。“有子万事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生子为人生之最大义务。因此诞生礼备受重视。姑娘结婚后,做母亲和做公婆的最关心女儿和媳妇何时“有喜”。从未孕时的求子祈嗣,直到临产期的种种习俗和禁忌都是在为诞生礼做准备。诞生礼是人一生开始的礼仪,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仪,他才会获得社会上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诞生礼实际上从孩子出生前几天就开始了,俗称 催生礼”,及至诞生后的报生、贺生也有诸多的讲究。“洗三”仪式之后,又要过满月、百天、周岁。满月要喝“满月酒”,剃“满月头”;百天,北方多称“百岁”,要佩“长命百岁锁”;周岁时要摆酒席要抓周。民间认为,小孩的魂魄比较脆弱,极易受伤害,尤其易被鬼神冲撞。故而亲朋好友贺生的喜礼多为银制的长命锁、手镯、脚镯等。上面刻有“富贵长寿”“长命百岁”等字样,寓意吉祥。号称用一百户人家的布块制成的“百家衣”以及威风凛凛的虎头鞋、虎头枕等仪式活动中所出现的形象符号无一不象征着对新生命的呵护。

一个人如果诞生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他就必然要接受这一文化环境的影响。事实上,他所隶属的文化将决定他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在民间,各式各样的形象符号是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外在实物形式的表现,通过对这些形象的认知与体悟,广大民众可以相对容易地了解和领会到其中所暗含的民俗文化信息,在民间美术如年画、社火脸谱、皮影、剪纸等不同种类的美术形式中,主题常常表现各种历史人物,如周公、关公、李冰、屈原、诸葛亮、岳飞等历史名人,民众可以通过各种视觉形象了解、接受到其所传达、宣扬的内涵意思。这些人物具有的各种品质及精神对广大人民群众行为模式的培养与塑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心理结构

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了民间美术,形式丰富的民间美术反过来会影响、约定民众的生存方式,进而积淀形成出民众共同的情感及心理结构。

社会成员从同一类型或模式的文化环境中得教化,形成相同或者相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共同的民俗心理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们与他们的民俗文化共存亡。在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题材中,形象符号大都以反映迎祥纳福、趋利避害、多子多福、婚姻美满、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等愿望为多。如:蛇盘兔(“蛇盘兔,必定富”)、蛙捧钱(“蛙捧钱,丰收年”)、鱼莲(“连年有余”)、佛手(通“福”)、石榴(“多子多孙”)另外还有虎、狮、百子、太极图、摇钱树、八仙、八宝、扣碗、龙凤呈祥、一团和气、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捧寿等。而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民众心理的影响与塑造无疑是深刻的。

民间美术是广大民众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依靠民众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民众各方面的生活需要和思想、情感需求。鉴于这种密切关系及民间美术形象符号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影响和塑造民众心理结构的重要形式。人类的行为离不开对物的依托,丰富的民俗活动本身就要涉及各种不同的器具,这些器具本身其实凝聚、传递着经过悠久的历史年代而积淀下来的各种民俗心理。各种物质形式往往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它在民俗活动中具有微妙的作用。人们按某种传统习俗制作了它并使用它,它被创造出来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和规定人们的行为,在使用的过程中,影响、强化着人们的民俗心理。置身于民俗氛围之中的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浸染下,习惯将自然物象的外在视觉符号同被投射了主观思想感情的特定观念意义关联在一起去思考。这种方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加强了民间美术形象符号及内涵对民众的心理影响。

三、结语

民间美术存在于民间习俗生活的各个层面,像镶嵌在民俗生活中无数质朴艳丽的明珠,透射着人性的光辉,伴随着民众度过漫长的岁月。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民俗文化也异常丰富多彩,这些蕴藏在民间美术不同表现形式中的的文化规范、调节、塑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模式及心理结构,对民众起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振球,乔晓光.中国民间吉祥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3]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4]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对人的生活的影响五年级作文 篇8

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之中,而人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语言。诗人但丁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最好的骏马适合最好的 骑士。”日本的池田大作也说过:“语言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庞大最广博的艺术,是世世代代无意识地创造出来的无名氏的作品。”确实,一个人说话的水平决定着你的命运和生命。古今中外,一生死于说话的人有很多:如果三国时被曹操斩首的杨修,被孔明骂死的王郎;当然,一生胜于说话的人也有很多,例如,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讽齐王纳谏的邹忌等。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说话的水平高低,已经关系到我们的事业以及未来还有家庭和幸福。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句话可以让人化干戈为玉锦,一句话也可以让朋友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一句话可以让一单生意泡汤,一句话,也可以让一单生意谈成。由此可见,会说话技巧对于我们生活重之重。

因此,掌握说话技巧才是人生成功的真谛,但是掌握说话的技巧有点难呢。不仅要充对方的心理分析,还要把握好分寸,并且还要对人的性格,熟之又熟,毕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高原环境对人的身体影响问题 篇9

我因为成绩问题可能要去当兵,我又有个亲戚在西藏当团长!所以准备去西藏。 但是我又听说高原环境对人有很多影响,比如红细胞增多等。。。甚至还有人说平原地区人去高原寿命都要减少!~ 请问高原环境具体对人的哪些地方有影响?这些影响都会带来什么后果或疾病?寿命会降低吗? 请认真回答,最好能有数据支持,而且要有凭有据!~ 在此谢谢了!

问题补充:

我要去的地方是海拔4700米以上!平原人去高原长期居住人的心肝脾都会变大吗?这个对身体有何影响? 回来后会有平原病吗?具体是什么病?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最佳答案

高原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 ,其特点是低压、低氧、气候干燥寒冷、风速大、太阳辐射和紫外线照射量明显增大。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杨国愉等日前完成的一项题为“高原缺氧对心理功能的影响及防护”的研究表明 ,在高原环境下 ,随着海拔的升高 ,空气中的氧分压不断降低 ,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缺氧环境中 ,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由于人的神经组织对内外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因此在缺氧条件下 ,脑功能损害发生的最早 ,损害程度也比较严重 ,且暴露时间越长 ,损害越严重 ,特别是对感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显著而持久。 研究人员发现,高原缺氧对人体感觉机能的影响出现较早 ,其中视觉对缺氧最为敏感。在海拔 4300米以上高度时 ,夜间视力明显受损 ,并且这种损害不会因机体的代偿反应或降低海拔高度而有所改善。人体的听觉机能也会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受到影响,大约在海拔5000米左右 ,人的高频范围听力下降 , 5000~ 6000米 ,人的中频和低频范围听力显著减退 ,而且听觉的定向力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这可能也是高原缺氧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此外人体的触觉和痛觉等也会在严重缺氧时逐渐变得迟钝 ,在极端高度时还可能出现错觉和幻觉。 在记忆影响方面 ,由于记忆对缺氧极为敏感 ,在海拔 1800~ 2400米时 ,人的记忆力便开始受到影响 ;5000米左右出现记忆薄弱 ,此时已不能同时记住两件事情了 ;以后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记忆损害 ,从记忆的下降到完全丧失记忆能力。研究人员认为 ,记忆损害可能与大脑里面的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变化有关 ,缺氧主要影响短时记忆 ,一般不影响长时记忆。 急性高原缺氧将严重影响人的思维能力。海拔 1500米时 ,人的思维能力开始受到损害 ,表现为新近学会的复杂智力活动能力受到影响 ;3000米时 ,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全面下降 ,其中判断力下降尤为明显 ;4000米时 ,书写字迹拙劣、造句生硬、语法错误 ;超过 7000米时 ,有相当一部分人可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研究人员认为 ,缺氧对思维能力影响的危险性在于 ,主观感觉与客观损害相矛盾。如缺氧已导致个体思维能力显著损害 ,但自己却往往意识不到 ,做错了事也不会察觉 ,还自以为思维和工作能力“正常”。此外 ,急性高原缺氧时还会使人的注意力明显减退 ,在海拔5000米以上时 ,注意力难于集中 ,不能像平时那样集中精力专心做好一件事情。而且 ,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注意的范围会变得越来越窄。 研究人员指出 ,高原的特殊环境特点对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影响是明显的。对抗缺氧的最好办法是供氧 ,如对初次进入高原的人配备简易的便携式供氧装置 ,这样有助于将缺氧所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等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人对缺氧有一个适应过程 ,一般需要 1~ 3个月的时间 ,因此在首次进入高原之前 ,最好有计划地、间歇性地暴露于不同高度的环境中 ,使机体有足够的时间对环境变化进行代偿 ,以此减轻和消除由于缺氧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高原缺氧知多少 西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高原上空气稀薄,氧气较少,使人类的正常呼吸受到较大的影响。 由于空气密度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的,也就是说,愈到高处,气压愈低。为了便于计算,利用气象学上得出的气压与高度之间的换算关系,并用760毫米水银柱这一平均值代表海平面气压,来算出每一高度上气压对海平面气压的百分比,此百分比就是此高度的含氧量占平原含氧量的百分比。 拉萨市海拔3649米,含氧量占平原的64%,狮泉河海拔4278米,百分比为59%;那曲海拔4507米,百分比为56%。 高原反应应对措施(高营养) 一、高原的环境特点 1. 缺氧 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然而,空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 2. 寒冷 根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度。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3. 湿度低 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据测算,高原上每天通过呼吸排出的水分为1.5升,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所有体液排出总和的1倍。 4. 阳光辐射强 在海拔3600米高处,宇宙间的电离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另外,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据测定,积雪可将90%的紫外线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仅为9%-17%。换句话说,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高原的环境特点确实非同凡响。对此,人体并不是被动地应付,而要根据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短期的旅游者而言,调整是暂时的,而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则早已形成了适应性变化。让我们看看在高原地区,人们的体内将经受哪些变化。 1. 血液系统 进入高原后2小时,由于缺少氧气,机体开始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血红蛋白每星期升高1.1克,约6星期后,机体血红蛋白将升高至原有水平的1.4倍,即20克左右。这种高血红蛋白症的现象在高原地区很常见,但回到低海拔地区后,高血红蛋白症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并在继续下降3星期后出现轻度贫血。随后血红蛋白水平还会上升至正常。因此,从高原回到低海拔地区后的1个月左右,不宜重返高原,否则,处于贫血状态下的人体更容易得高原病。 2. 呼吸系统 由于氧气压力较低,人体会因缺氧而过度换气,通气。在海平面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分钟需要250毫升氧气,也即须吸入5升的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而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人体必须吸入7.5升的空气,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此时,人们会感到呼吸急促,如果加上运动,就更有气不够用的感觉。 不过,在高原上居住有利于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控制,这与治疗支气管哮喘所使用的低压氧舱原理相似,相当于在-2500米高地区的压力。高原四季分明,湿度低,空气中臭氧含量高,太阳光辐射强度高等,这些都有利于哮喘病人的康复。事实上,当地居民就很少患有呼吸系统的疾病。 3. 循环系统 由于缺氧,旅游者一般的情绪兴奋和轻微运动都会使心跳加速。初到高原,人体的晨脉(清晨初醒时的脉搏)较海平面水平高20%左右。10天后,晨脉应降至原来水平。所以,通过测量晨脉的变化程度和恢复到原有水平的时间,可以判断人体对高原的适应能力。高原地区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非常低,当地人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也很低。 4. 免疫系统 在高原环境,担当人体免疫重任的T淋巴细胞会受到损害,使机体非常容易遭受细菌感染。 5. 生殖系统 男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精子的数量和活动能力明显减少,而且异常形态的精子增加。但不用担心,这只是暂时的,回到低海拔地区,这种现象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女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痛经和月经失调发病率增加。自发性流产,早产及先天性畸形非常常见,这也是雪域高原人口出生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情况对旅游者不是问题。 三、见识高原病 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会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旅游者逗留时间短,人体调整幅度就有限,所以仍可能出现高原病。以下是识别高原病的要点,记住,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患上了高原病,首先要做的是赶紧上医院。有不少高原病非常凶险,必须及时治疗。 1. 急性高山病 最常发生在进入海拔3300米以上高原的第一、二天,尤其是第一天的起初6-9个小时。 识别要点:头痛,加上以下任一症状:全身疲乏无力,头昏眼花,失眠,恶心和呕吐。 2. 高原肺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原肺水肿死亡率为40%。 识别要点:出现以下情况中两项以上者:休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咳嗽,虚弱且活动量明显减少,前胸有堵塞感,皮肤苍白且发绀,心率增快。 3. 高山脑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山脑水肿病死率为14%。 识别要点:有急性高山病的症状,无法走直线,出现精神异常。 4. 慢性高原病 指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 识别要点:乏力,头痛,头晕,发绀,运动时缺乏耐力等。 5. 其它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旅游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500米:在暗处的视力减弱。 1500-1800米:高级思维功能减弱或缺乏。 3300米:简单的算术变得非常困难。 4600米:写字和考虑问题受到影响。 5500米以上:100%的游人会患上咽喉炎和气管炎。 四、进入高原前的准备 1. 从决定去高原旅游的那天起,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无氧锻炼的时间。无氧锻炼指大运动量的剧烈运动,可使机体对缺氧状态产生一定的耐受力。 2. 准备一些常用的药品。在高原地区,呼吸系统非常容易感染,应带阿莫西林,罗红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高原卫生条件有限,容易患肠胃炎,可以带上环丙沙星或磺胺类药物。还必须准备利尿剂乙酰唑胺,它是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的主要药物,可以消除阵发性夜间呼吸暂停,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减少晨起时的头痛。服用方法,每天两次,每次125毫克,或每天一次,每次250毫克。在进入高原前24小时开始服用。 3. 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可达15-20度,需要带上足够的防寒衣物。 4. 准备好抗紫外线的防护用品。 5. 如果乘飞机直接进入高原地区,在低海拔地区起航前一个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吃油腻的食物,不喝酒。如果乘汽车或火车进入高原地区,要做好每天的行程计划,最好每天上升高度控制在400-600米。每到一个新的高度,要休息几天,使体力逐渐恢复并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如果徒步或骑自行车,更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事先请专家制定一个科学的登高方案。

上一篇:浅评电视节目下一篇:营销策划,由外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