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对策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出现周期性下滑, 金融风险日益暴露。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控金融风险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2017年初银监会开始“三三四四”专项治理工作, 强化了监管层的监督, 推出了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及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 通过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等一系列监管政策, 推动了银行不良资产的真实暴露及市场出清。在金融业强监管防风险的大背景下, 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体系仍将面临较大的不良资产压力, 如何有效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成为商业银行乃至中国金融业健康稳健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一)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其管理现状

根据银保监会2018年公布数据, 2018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6%, 不良贷款余额为1.957万亿元人民币;而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仍居高不下, 占比达到了3.26%。不良及关注类贷款的合计余额增加至5.37万亿, 占比达5.12%。

中国银行业务的不良资产剥离经历了多个阶段, 1999年开始的政策性剥离到市场化转型, 至今已发展到了全面市场化阶段。经过多年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发展及监管部门的一系列监管办法的建立健全, 已逐渐形成了专业化的格局:原为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而建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东方、长城、华融和信达) 已发展为持有金融租赁、证券、银行、私募股权基金等全金融牌照的综合性金融控股公司;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至今已有近60余家;而未持牌的市场化资产管理公司也日益壮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 中国通过一系列刺激计划稳定经济,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出现明显下降, 但2011年至今, 随着政策的消化及经济形势变化, 不良资产余额出现不断增长, 银行业不良资产剥离和去杠杆的要求, 则进一步推动了不良资产供给的增长。

目前, 不良资产存量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 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则有上涨趋势;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其他类别银行, 而外资银行因风控较为严格等原因则不良贷款相对较低。从不良资产集中具体行业来看,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剩产能出清、电子商务发展等影响, 制造业、采矿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贷款率上升明显, 在国家去产能、去杠杆的前提下, 行业不良余额未来可能继续维持高位。

(二) 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

当前,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及余额呈上升趋势, 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 宏观层面原因。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局部系统风险显著增大, 主要体现在: (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例出现失衡现象, 虚拟经济规模超过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2) 国内储蓄率过高 (美国储蓄率仅为5%, 而我国储蓄率为55%) 影响投资、需求等投入; (3) 国内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红利逐步消失殆尽, 尤其体现在人口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方面。 (4) 经济发展出现剧烈调整:政策由过去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进出口”转向至“新投、新销、一带一路”“三去一降一补”方面。

(2) 银行层面原因。从银行层面来看,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出现周期性下滑主要原因为: (1) 受宏观经济影响很多企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经营陷入困难, 企业违约风险的增高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速度提升; (2) 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 包括银行理财、信托投资、公募基金、券商资管、及保险资管在内的各类资产管理规模从27万亿增长到100多万亿。 (3) 资产管理适用法律不清:现有资产管理业务相关法规既有《基金法》, 也有《商业银行法》、《信托法》、《保险法》, 法规适用不明确导致资产管理领域出现大量信贷业务与投资业务混同, 买卖主体不清, 风险隐患不少, 违约事件频发。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在不良资产处置的最初阶段, 往往采用的是政策性处置方式, 常规方式即“三打”处置即打包、打折、打官司;发展至今商业化、市场化处置方式已成为主流, 可选择的处置方式也多种多样, 可采用债权转让、债权清收、诉讼追偿、打包处置、委托处置、实物资产处置、阶段性经营、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市场化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等多种处置方式。以下介绍几种运用较多或发展迅速的处置方式:

(1) 债权转让。不良资产亦是“资产”, 是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债权。商业银行可将其投放于市场上, 按照公平交易原则将其出售给第三方, 从而实现不良资产的处置。随着金融监管理念转变、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和化解金融风险需求趋强, 债权转让在商业银行问题资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应用的场景也越来越多。

(2) 诉讼追偿。诉讼追偿是资产处置中重要的施压手段, 也是在其他处置方式无效时最后的处理手段。银行通过民事或行政诉讼、提交仲裁、申请执行、以及破产诉讼程序等司法手段来进行债权的追偿, 从而保障其利益或损失最小化。

(3) 债务重组。为实现不良资产的出售, 银行 (债权人) 同债务人就不良资产的原要素进行调整、变更, 调整或变更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原债务要素如金额、利率、期限、担保方式、回收内容、币种等。债务重组多用于银行债务人因出现短期流动性问题而导致清偿出现问题的情形, 通过重组降低银行损失同时有利于债务人度过短期困难。

(4) 不良资产证券化。银行将其持有的不良资产通过技术建立一定的组合, 从而使这组资产具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 通过信用增级等增信手段, 使其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目前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包括对不良贷款、不良债券、抵债资产的证券化等多种类别, 但仍以不良贷款的证券化为主。不良资产的结构化证券面向金融市场上广泛的投资人, 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及处置能力, 有利于银行降低风险, 日益成长为不良资产重要的处置方式。

(5) 网络不良资产平台。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 建立网络平台实现不良资产提供方与需求方信息匹配、对其委托方和催收方进行撮合, 从而实现不良资产的最优处置。此类平台可以解决传统不良资产处置的信息匹配难、催债效率低下、异地催收困难的痛点。

(二)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

(1) 不良资产机构专业胜任能力考验。不良资产处置考验处置机构专业胜任能力, 不良资产的估值非常强大的专业能力, 估值价格的高低决定其未来收益情况;同时作为不良资产行业同经济周期存在“逆行”, 即经济下行时会大量收购不良资产, 而在经济上行时会处置不良资产, 通过在未来对资产价值进行再造和提升作为盈利基础。

(2) 影子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困难。传统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判定有着完善及精密的筛选程序, 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相关的法律文书、风险评估程序、业务运营管理已相对规范;而影子银行作为新兴体系, 其不良资产的确定及管理较传统银行趋于弱势, 且因发展完善程度不够, 资产处置存在一定困难。

(3) 不良资产处置存在不平衡性。不良资产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区上,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买卖方数量不均衡, 欠发达地区如中西部基本为买方市场, 市场发育不足, 处置存在困难;而发达地区经过多年发展, 市场已发育的较为成熟, 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参与双方活跃, 资产处置相对容易。

(4) 市场信息不对称, 统一的信息平台尚未建立。不良资产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工作仍不到位, 不利于投资者进行市场信息检索及查询;不良资产的市场交易不畅通, 存在着价格虚高或是有价无市等现象。

(5) 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现有的良资产处置业务主要通过国务院和各部委发布的条例、管理办法、试点办法和通知等文件进行管理, 政策措施较为分散, 没有专门的一部法律规范。此外, 部分业务如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批量转让等处置方式仍然存在着有待明确的地方, 未有统一释义。

(6) 市场流动性缺乏。我国的不良资产处置交易较为分散, 市场的流动性缺乏。地方资产处置公司 (AMC) 在一级市场上仅能参与所在地区不良资产收购, 二级市场上参与跨地区不良资产收购则往往价格提升, 不利于交易。目前只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 成交额小, 流动性明显不足, 而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相互割裂, 私人投资者和多数非金融企业参与较难。

三、完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转型继续深化, 不良资产处置的需求处于上升趋势, 借助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 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如何应对处置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有如下建议:

(一) 专业胜任能力提升

应加强对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人员的培养, 在项目管理、估值定价、风险管理、处置技巧等方面增加培训, 提高业务能力;建立专业化的不良资产中介服务机构人员队伍, 加强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的服务能力;培育合适的机构投资者, 同时进行投资者教育, 并为有能力的私人投资者提供投资渠道。

(二) 借助技术手段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水平

借助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在不良资产处置中运用数据挖掘, 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的大数据库和云平台, 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计量模型等手段, 使得不良资产的分析评估及估值更为准确, 从而提高处置的水平。

(三) 整合现有资源, 加快不良资产平台建设

可由国家政府部门牵头对现有的金融交易所、交易平台进行整合, 建立规范的不良资产信息披露与交易平台。统一的平台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包括数据信息、交易分析与管理等在内的服务, 提高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自由度, 同时通过市场实现资源配置及价值确定, 对不良资产交易信息进行检测。

(四) 制度措施的不断健全

不良资产业务发展迅速, 处置手段不断创新, 及时出台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的财税相关制度是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健康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配套制度措施对业务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并有利于控制业务风险。

(五) 通过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来处置不良资产

对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传统处置方式不断推进, 同时探索特殊机遇基金等新型模式;采纳国内外先进投行理念, 对不良资产进行改良、重组, 提升资产价值;借助网络发展对不良资产处置进行创新, 突破空间及时间限制, 吸引更多的如产业基金、信托公司、私人投资者等投资主体参与不良资产交易。

摘要:当前, 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常态, 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出现了周期性的下滑。2017年初, 银监会开始“三三四四”专项治理工作, 强化了监管层的监督。面对商业银行资产不良资产率的不断攀升, 结合金融业强监管防风险的大背景, 本文从宏观经济形势和银行总体形势等方面入手, 在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性基础上, 深入探讨了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系统风险,资产处置,不良资产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 卞金鑫.当前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问题及国际经验借鉴[J].西南金融, 2018 (7) .

[2] 高蓓, 张明.不良资产处置与不良资产证券化:国际经验及中国前景[J].国际经济评论, 2018 (1) .

[3] 楼文龙.不良资产处置的四种思维[J].中国金融, 2017 (2) .

[4] 罗洪波, 夏翰, 冯诗杰, 饶丽.美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及启示[J].西南金融, 2016 (9) .

上一篇:黎锦图案在时装中的再设计研究下一篇:基于信息技术进步的档案工作发展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