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2022-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如何将农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如何规划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用科学和民主的理念进行设计和规划,达成美观、经济、适用的良好效果,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实现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农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新农村,这种典型的样板是浙江省湖州市农村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在他考察湖州市安吉县新农村时感慨而发。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疑将推动新一轮农村建设的高潮。但是,如何规划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用科学和民主的理念进行设计和规划,达成美观、经济、适用的良好效果,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建设应该保留本色

农村不同于城镇的最大特点,在其田园风光,这是人们追求自然美景的一种对象。我国古代大量诗词以乡村场景为歌咏对象,赋予其传统文化内涵。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的是诗人置身于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诗人对山间小道的细致观察,而且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现代化大都市的人们,渴望暂离喧嚣,漫步在乡间小路上,充分享受田园风光。因此,大都市周边的乡村,应该作为一种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受到人们的珍惜和保护。

从服务于大都市的视角,国外学者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理念,即农业并不只是简单的生产贸易的对象,还具有多种机能,农业对人类社会的实际贡献远远超过农产品供给的范畴。农业在生产活动中,创造出农作物以外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价值,被称为“农业多种机能”,其中包括环境保全、绿化资源开发和传统教育机能。环境保全机能主要指人们所居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生物资源的保存等。绿化资源开发机能是指为居住者休闲和参观者旅游,保护自然景色和提供活动场地。传统教育机能是指为参观者和青少年提供自然和农业知识的教育培训,以及为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址提供保护作用。更进一步来看,都市型农业是将传统农业融入大都市发展,形成农村与大城市相结合的新集合体。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不仅离不开源自农业的食品链,而且也离不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田园文化。

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样板

浙江湖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样板,也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2010年以来,湖州新农村建设为“美丽乡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先行。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战略思路和发展理念,改变了原来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湖州经验主要有:第一,建立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联动机制,即以“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联动推进、协调发展”的思路,以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有序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率,有效避免了仓促建设、随意建设带来的后遗症。第二,农村新民居建设不搞“一刀切”,而是采取因地制宜、依史而建的办法,充分考虑村镇不同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的保护,最大程度将新农村建设与村镇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对待历史文化著名村镇的新农村建设,尽量采取修旧如旧的方法,保存其历史原貌特征。第三,形成一套调查民意、汇集民意、尊重民意和采纳民意的机制和办法,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在农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之上,使市委、市政府的相关决策和工作部署,有效转化为广大农民群众自觉的建设家园行动,形成共建双赢的局面。

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乡村。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湖州历史源远流长、自然景色怡人,具有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双重积淀。商周时期,湖州就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分布区;2000多年前,浙江境内最早的“省会”就坐落在湖州的安吉县;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轫,湖州人更是凭借其商业传统,积极参与了现代中国工商业的兴办和发展。“一部湖州史,半部民国史”,近现代不少名人出自于湖州,并保留一些颇具特色和历史价值的古镇、古村和文物。

湖州人精心设计美丽乡村建设。第一,在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家堂村和荻港村。高家堂村拥有诗画般的山色湖光,山水交融、水木清华。荻港村不仅保留江南小桥流水风貌,而且还承载着历史,始建于乾嘉年间的积川书塾旧址,曾走出过数十位进士和名人。第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这已成为湖州干部群众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早在2006年,安吉县就被评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县”。湖州农村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也就是说,除水面、公路和建筑以外,绝大部分山地和耕地为植被覆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吉竹乡国家森林公园、天荒坪风景名胜区和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第三,重视和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是“道路硬化、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2010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60%以上。2016年浙江省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已高达84%,而全国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平均比例只有20%。第四,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和资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安吉县鲁家村美丽乡村建设事迹。7年前,鲁家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在乡亲的劝说下,在外经商成功的朱仁斌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账目上只有6000元,但负债却有150万元。朱仁斌盘活了村里的土地资源,多方筹措资金,甚至个人担保去借款。短短几年间,村里引入旅游公司,开建了18家以野山茶、蔬菜果园等不同产业为主的家庭农场,还修了4.5公里长的铁轨,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三、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以湖州美丽乡村建设为标准,来衡量各地美丽乡村建设,不难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认真分析和解决。

一是一些农村大肆建设住宅。在一些大城市近郊区,乡村建设陷入误区。以某个我国特大型城市为例,在距离城区40—50公里的部分行政村,盲目扩建农民住房,有些宅基地已扩大到4分和5分地。据了解,当地农民常住人数很少,大部分已进入市区务工,所居住的房子已经非常宽敞,多建住宅房的目的是为了出租。扩建住宅房的结果是村子面貌一片混乱,既不像农村也不像城镇。不像农村,是因为失去了田园本色;不像城镇,是因为没有城镇的基础设施。因此,有学者称,这些农民不是在种田,而是 “种房”。这样的乡村建设根本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所在,也没有任何美感而言。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乡村党组织缺乏正确引导和责任担当,放弃政策原则和宣传教育,放任一些村民的错误做法。由于没有坚持原则立场,美丽乡村建设最终演变成竞相扩建私房,既占用大量基本农田,又形成了杂乱无章的建房格局,严重破坏了农村原有面貌。这与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是农民对村庄建设不知情。有的区县领导掌握新农村建设大权,不仅不让村民参与,甚至连村支部书记也不了解本村建设情况,这种方式引发了村民的不满和抵触。至于新农村规划,由于是领导指定而非经市场的选择,很多规划公司不了解农村,设计既缺乏农村元素,也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这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金,而且导致乡村建设的不成功。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缺乏群众观念,不尊重科学知识,过于看重手中权力,甚至有寻租的嫌疑。由于不征求群众意见,群众不知自己住房建设蓝图,必然会有意见和反感,从而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是农村建设缺少文化元素。许多农村建设只注重基础设施,忽略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这与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历史极不相称。虽然一些农村开始注意村庄历史,但是大多数尚未关注传统文化。从文化自信角度来看,实施乡村振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区别之一,是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从民俗、民风等生活习俗入手,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农村乡风文明。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少地方干部对“五位一体”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刻,习惯简单地执行上级的行政命令,缺乏有思想、有深度的思考和谋划,特别是对包含较多文化元素的发展模式缺乏思考。同时,农村基层缺乏文化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农民离开农村,形成了文化真空的区域。

四、政策建議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只有风景怡人、生态文明的农村,才能留住农村建设人才,才能吸引城市投资者,真正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做好农村发展规划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做好统一规划,关键在于体现乡村的本质特征,保留农村的元素,否则就失去乡村振兴的意义。因此,编制农村发展规划,农村研究者和农民代表应加入编制工作小组。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农村家园的主人翁和建设者,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征求村民群众的意见和愿望。因此,采取有效方式征求群众意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让群众认识到自己受益,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利用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借鉴湖州经验,在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不仅增添乡村建设的光彩,而且是吸引观光旅游的重要资源。在农村建设中,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应做好公示和民主监督。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公共建设项目,应该公开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的监督。国家财政投入较大资金量,在做好绩效考评和审计的同时,可借鉴委派民主党派监督扶贫工作的经验,监督和检查村庄建设工作,发现问题并堵住漏洞。

构建美丽乡村长效机制。湖州经验表明,美丽乡村的最终目标就是经营乡村,即用高水平的乡村建设夯实乡村经营的基础,用高效益的乡村经营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来看,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并成为乡村经营的一个“重头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翁鸣

第2篇:关于建设美丽商业繁荣美丽中国的倡议书

2017年12月9日,第六届21世纪商业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美丽商业·美丽中国---新时代下的商业审美与商业文化”。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便利舒心、绿色安全、富有魅力的商业服务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第一需要。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美好家园,本届论坛郑重向全国各界特别是商界全体同仁,提出“建设美丽商业、繁荣美丽中国”的

倡议。

一、美丽商业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美丽商业是贯穿于一切经营活动中的商品之美、服务之美、技艺之美、商人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时代之美、商业智慧之美、商业科技之美、商业环境之美的总和。商业之美,美于百姓生活,甜于百姓心中;美丽商业寄托了人民对新商业文明的美好期望 。我们要按照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美丽商业,繁荣美丽中国,促进社会和谐、增添人民幸福。

二、建设美丽商业需要现代法制来维护和保障。我们要大力健全和完善法制环境,守法规范经营,保护消费者、客户、经营者权益,保护公平竞争,奖掖创新,让无视法制者无地自容,让违犯法制者难逃罗网,让法制成为美丽商业的坚实基础和守护神。

三、建设美丽商业需要商业主体自律机制的保障。我们要严格自律,坚守品质和诚信。品质和诚信是经营者的美德,是公司和企业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是美丽商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严格履行品质至上、诚信经营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准则。

四、建设美丽商业需要美丽的产品和服务。我们要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精细精神,提供丰富多彩、做工优良、舒心精美的产品和服务,拒绝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让市场充满真诚和良知,让制造、服务和消费成为美的历程和享受。

五、建设美丽商业需要卓绝一流的管理服务和出神入化的经营智慧。我们要追求管理的科学水准,讲求经营的社会效益、投资效率和艺术境界,提倡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让职业生涯、商海经营像艺海泛舟那样神往和执着。

六、建设美丽商业需要温馨美妙的服务环境。我们要建设舒适、愉悦、优雅的服务场所,让店铺流连忘返,让楼宇美轮美奂,让厅堂成为蓝色的港湾,让街市恍若秀丽的田园。我们要建设绿色、开放、共享的商业环境,让中国市场成为大美的世界。

七、建设美丽商业需要全社会的同心协力。美丽中国需要青山绿水,需要政和清明,需要民富国强,也需要美丽商业。没有美丽商业,绿水青山枉自多;没有美丽商业,空谈幸福生活,难见和谐社区,难见靓丽街区,难见魅力城市。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社会各界协作协同,同仁同胞合作共荣,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创新活力和文化魅力。

为了繁荣美丽中国,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共同探讨,砥砺前行。让新时代的商业美起来!让新时代的商业文化美起来!让中国美起来!

第六届21世纪商业文化论坛

2017年12月9日于北京

第3篇:环境美学与建设美丽中国

一、环境美学理论问题

谢梦云:陈教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环境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陈望衡:环境美学在美学学科领域可谓是最年轻的一个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至今,环境美学不过60年光景,但备受关注。其主要原因不在于环境,也不在于美学本身的发展需要,而在于社会的需要。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说过,原来是资源保护主义,现在变成环境保护主义。由保护资源到保护环境,人类的观念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由重资源到重环境。其实,资源与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重叠的。而将它们当成两个概念,有时甚至成为对立的概念进行比较,这说明环境问题已经凸显,在此背景下,环境美学应运而生。从学科的发展来说,环境美学首先与美学中对自然美的重视和研究有关,与其子学科,如园林美学、建筑美学等也有关联;其次,生态伦理学也为环境美学搭建了基础平台。目前,环境美学的发展大体上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越来越注重现实运用,始终把环境美学的研究与环境的保护、环境的建设结合起来;二是考虑建构环境美学自身的学科理论体系。

谢梦云:您提出环境美的本质在“家园感”,何谓“家园感”?

陈望衡:“家园感”是比较形象的说法,用“家园”来比喻环境的价值和意义。把“环境美”比喻为“家园感”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基于环境与人的关系,强调环境是一个关系慨念,谈环境必须包含人在内,环境是人的环境,人是环境的人。二是环境对人的生命本源及生命发展的意义,就这一点上,环境类似于“家”,人的生存及成长都依赖于家。我们在环境中长大,更要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环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家园感”这个“感”是一种美感,人们对环境的美感,正类似于我们对家园产生的美感。

环境与自然不能划等号。从我们的认识、生活需要来说,不能把所有的自然都看作我们的家,只能把有限的自然看作我们的家。目前我们人类的家园只有地球,但是太阳系以外有银河系,银河系以外还有河外星系,这些地方都是自然,但都不是我们人类的家园。需要强调的是,我在环境美学中谈的家园,不只是精神上的归属,还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归属。

谢梦云:您提出环境美学的“生活主题”,生活中以“乐居”为最高层次,能否说说这一提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陈望衡:“乐居”的概念是一个有关生活品味的概念。生活可以有不同的品味,我在《当代美学原理》一书里面谈到生活有三种品位:第一种品位是“谋生”,准确地讲就是自己及家人的肉体生命得以保存,这点与动物植物没有什么区别。此种人生,我称之为自然人生。第二种品位是“荣生”。“荣生”强调生活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和意义。“荣生”观念把人看作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他有一种价值,价值是他为社会作出贡献。当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超出一般人的贡献,那么社会就会给他以尊敬、荣誉甚至地位,这样一种人生我称之为社会人生。第三种品味是“乐生”。“乐生”强调乐,而且是快乐者自己的乐。虽然这快乐之源也许是让社会或他人获得利益,好像是“为他”,而在快乐者,觉得这是“为己”。如果说“荣生”将“生”的意义归之他(社会),那么“乐生”则将“生”回归到己(个体)。在回归到己这一点上,“乐生”似同于“谋生”,但这两种“生”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那就是“谋生”的“生”是人的动物性生存——肉体生命的生存,而“乐生”的“生”是人的超动物性生存——精神生命的生存,这种人生我称之为审美人生。

就环境这个层面,我提出“乐居”的观点,这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让我们的生活更注重品质,尤其是注重精神品质。当一个人的劳动仅仅是为了活着的时候,他的劳动是很艰苦的,当他的劳动不仅仅成为求生存的手段,而同时还具有精神享受意义时,生活就变得更有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真正成为人。当人感觉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且生活比较顺心时,他的生活是幸福的。当这种生活与环境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时,就有了环境审美的意义,所以“乐居”具有幸福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乐居”既是现实的、可以实现的,又是理想的、不断追求的。“乐居”没有终点,因为人的精神上的追求是不断发展的,对于生活的品位包括环境的品位也是在不断地追求的。

环境肯定人的生命,人的生命肯定环境,环境与人互相支持、互相肯定,就好像鱼生活在水之中,水因为有鱼才更加灵动,鱼因为有水才更加展示鱼本身的活力。这样一种人与环境的关系才是理想的,现在我们离这个理想还差得很远。所以,“乐居”既是实在的,又是不断发展的。“乐居”概念实际上涉及哲学上的根本问题——人的自由的问题。所以,它不只是一个环境美学概念,还应该是一个哲学概念。

“乐居”有两个基础,即“宜居”和“利居”。“宜居”对于实现“乐居”的作用是绝对的,没有“宜居”就谈不上“乐居”。所谓“宜居”就是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比如说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没有污染的土壤等。“利居”也是“乐居”的基础。“利居”的“利”多理解成经济上的利,虽然经济上的利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利居”的利并不只是经济上的利,对于不同的人,他对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需要强调的是,“利居”对于“乐居”的作用是相对的,不是说越利居就越乐居。对于乐居来说,只要具备一定的利居条件就可以了。

谢梦云:您提出在环境建设中讲“美学主导”及“将工程做成景观”说,是不是过于专业自爱,不切合实际?

陈望衡:我提出在环境建设中讲“美学主导”,有人认为这是“美学霸权”思想的体现,其实不然。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人的三大价值追求——“真”“善”“美”,其中最高的价值是“美”,这一点连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彭加勒这样一些大科学家都承认的。他们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一个字就是“真”,但是追求到最后,他们发现“真”就是“美”,“美”就是“真”,无法分清他所追求的那个结果是因为“真”才变得“美”,还是因为“美”所以才“真”。

至于“善”,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不管是哪一种理解,当“善”达到“至善”的时候,它必然就变成“美”了,“美”也必然变成“至善”,“至善”也必然变“美”。当一种行为达到至善的地步的时候,它必然是散发光辉的,必然是非常动人的、非常美的。所以孟子在讲到美的时候很有意思,说“充实之为美”,充实就是道德充实;又说“充实而有光辉则为大”,这个“大”实际上就是至善。从哲学角度来讲,“真”“善”“美”三种价值中最高的就是“美”,当然这样一种“美”不是形式美,它必然是至真、至善。

在环境建设中我有意识地提出“美学主导”的理念,希望实践者按照“真”“善”“美”相统一的最高目标去奋斗。这也许不一定做得到,但有最高的目标和最好的方向作引导总比没有的好。所以“美学主导”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强调“真”“善”“美”统一的意识。

“将工程做成景观”是“美学主导”的一种现实体现。不能只当作追求,还应当作一种要求。我们做的任何工程,不仅应该是“真”的,符合科学规律(比如盖一座房子,这个房子质量上应该要得到保证);而且应该是“善”的,实现用户的要求(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同时它也应该是“美”的,相当于孟子说的“充实而有光辉”的“光辉”,具体来说就是美。

“美学主导”的“美”当然不仅仅是形式美,而且首先是内容的善和真,只是当中的善与真完全形式化为“美”了。现在的环境建设太忽视人们的审美需要了。一条高架路或一座高架桥,虽然其功能也许还不错,但将城市的景观破坏得一塌糊涂,这实际上制造了新的污染——审美污染。威尼斯有很多桥,每一座桥不仅满足交通功能,同时也构成威尼斯一道绚丽的景观,随意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很漂亮,这就是威尼斯的魅力。

虽然有人对“美学主导”存疑过,但对“将工程做成景观”却很少质疑。每个工程应该是一个景观工程,这个就是美学的影响。

谢梦云: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陈望衡: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可以分为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资源与环境统一。对于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而言,自然界既是他的资源又是他的环境。资源是丰富的,环境也是优美的,有用不完的资源、破不坏的环境,这样的状况维持了很长的时代,主要为原始文明时代和农业文明时代。

第二阶段,资源与环境开始分离,而且资源的价值重于环境。处于这一历史阶段的人们把自然界全部看成资源,忽视了自然界还有作为环境的价值。体现在实践上,就是疯狂地掠夺自然界,其结果是: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许多的财富,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另一方面却因严重破坏了环境,对人类的可持续性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这个时代在人类历史上其实并不长,但对于人的意义却非同寻常。这个时代即工业文明时代。

第三阶段,重建资源与环境的统一。重建意味着这资源与环境的统一不是自然的行为,而是人的行为。如果说工业文明前资源与环境的统一具有原发性、自然性,那么这种资源与环境的统一具有继生性、文明性。既然这种重建具有文明性,就意味着指导这种重建的是一种新的价值观。

这种新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它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充分认识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环境也是有限的。

第二,环境的价值无限,资源的价值有限。环境价值重于、大于、优于资源价值。在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产生严重冲突的情况下,保护环境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为了环境的价值可以放弃资源价值,道理很简单,即生存重于发展。不管在哪个时代,环境总是关涉人的生存;而在工业文明后的时代,资源一般来说只是关涉人的发展。首先是活着,然后才能谈活得好不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第三,建立积极的环境保护观。消极的环境保护通常表现为恢复破坏前的状况,积极的环境保护观即环境建设,不是恢复到环境破坏前的状况,而是比破坏前更好。真善美为统一的环境建设是最好的环境保护。真善美为统一的环境建设观包括我前面说过的“美学主导”“将工程做成景观”。

第四,建立资源与环境共生性的哲学观。追求资源对于环境建设的良性价值。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资源开发破坏环境居多。能不能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不破坏环境,甚至还有助于建设环境?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这就需要在观念上建立资源与环境共生性的哲学观,在实践上寻找能实现这种共生性的高科技手段。

我们既需要环境,也需要资源,它们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作为人类的生命资源,即阳光、水、空气等,是人类片刻都不能或缺的生命之需;二是环境作为人类的生产资源,是人类产生文明的物质依托;三是环境作为人类的精神资源,它是人类科技、审美等的对象。现在这种统一出现了问题,恰当地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减少冲突,实现统一”,是当代生态文明的使命。

谢梦云:应当怎样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陈望衡: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它的意义主要有三:其一,强调环境也是价值,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价值,“金山银山”在这里指重要价值的意思;其二,习主席说的另一句话“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说明环境的价值重于资源,这里的“金山银山”喻指资源;其三,习主席还有有一句话:“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句话强调重建资源与环境的共生性。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义所在。

二、环境美学与生态文明

谢梦云:生态文明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

陈望衡: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之所以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是因为工业文明造成人对环境的某种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这种批判是一种进步,因为它建立在吸收工业文明的成果之上。

生态文明的突出特点是重视生态问题。生态一直在破坏着,因为破坏得不够严重(在生态自我调节范围内),所以一直没有受到人们重视。只是在当代,生态的破坏才引起人类的恐慌,原因很简单,就是以现代高科技为武装的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已严重地伤及人类的生存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反思应当建立一种比工业文明更先进的新的文明。这种新文明既要吸取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克服它的弊病,特别是不破坏生态平衡,让人类得以可持续性地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实现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其实,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新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状态。当今,自然的一面突出的是生态平衡问题,人的这一面突出的是文明问题,而且主要是以高科技为标志的工业文明问题。说穿了,就是如何实现生态平衡与工业文明相互接纳的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中,生态平衡是自然法则,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更深地认识它、更好地尊重它,而不能改变它。我们唯一能改变的是人,通过端正人的理念,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尽量减少生态平衡过程中对人的伤害。力求不仅不伤害,而能做到生态平衡与人的发展共赢,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它的出现意味着一个优于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开始了。

谢梦云:如何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以人为本”的?

陈望衡: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主要是用来批判神权的。“神”本是人制造出来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反过来控制了人类,这种现象叫作异化。文艺复兴是从批判神权及批判人性的异化开始的。近代的德国古典哲学提出主体性哲学,将人性及人权张扬到了极致。康德、黑格尔都提倡主体性哲学,主体性哲学在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曾经得到过重视。

“以人为本”是近些年提得很多的理念。生态问题出来后,人们强调保护生态,这是不是意味着“以人为本”这一提法需要修正了呢?

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是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做的诸多大事中首先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以人为中心的观念,要尊重自然,特别是尊重自然中的生态平衡规律,给与人存在着生物圈关系的动植物以合适的地位。这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人的退利,这种退利主要是人的霸权退位。但是必须明白,人的这种主动退利为的还是人,是人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因此,从目的论的角度言之,“以人为本”不需要修订。

虽然目的还是为了人,但在利益的分配上还需要遵循生态公正的原则。所谓生态公正的原则,就是为了生态能够朝着有利于人的良性平衡发展,人必须兼顾与自己有着生态关系的动植物的利益,在理念上承认它们有自己的权利与价值,在实践上保护它们必须的存在与恰当的发展。所谓“必须的存在”,指的是种群的存在,而“恰当的发展”指的是生态平衡范围内的发展。也就是说,动植物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也是有限的,与人一样。

基于人对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的现实,我认为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为“生态让步”。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背景之下,人要为生态作适当让步。第二步为“生态补偿”。生态平衡已经破坏,人不仅要放弃、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而且要积极地对生态进行补偿。第三步为“生态调剂”。“生态调剂”比生态补偿积极,因为此种调剂中含有生态平衡与人的利益兼顾的意义。

如何把人与生态的关系由矛盾变成统一、由冲突变成协同、由对立变成和谐?关键是要找到文明与生态统一的途径。这个统一的途径是文明与生态互生,是生态与文明共生。互生指相互生成,共生是共同生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是积极的、主动的,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所谓消极的,就是一味放弃人的利益;所谓积极的,就是通过人的智慧实现人与生态的的双赢。

人与生态是一对矛盾。虽然从根本上来说,生态的力量比人强大,但从处理这矛盾来说,主导面在人。生态不会迁就人,只有人去迁就生态,而人迁就生态为的是维系人的生存与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对生态的迁就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所谓积极的,就是通过人的努力,使生态能够更多地兼顾人的利益,实现人与生态的双赢。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强调的不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且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人。生态文明时代才开始,甚至还没有开始,只是在准备,这种文明的前景我们多还是在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非常美好的。

谢梦云:您提出的“生态文明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陈望衡:我不是提“生态美”,而是“生态文明美”。之所以提“生态文明美”,我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我们谈美,实际上是对于人的美,美是基于人的,从本质上来讲,美对于人性是一种肯定而非否定。

第二,一样东西美还是不美,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来看,人的立场上包含着人的创造,人的创造统称为文明。文明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体现论在精神层面。人就是文明的产物,虽然人的肉体来自于自然,但对这肉体的认识却来自于文明,更重要的是,文明给予人不同于动物的对于事物的认识,包括美的认识。虽然就眼力来说,人眼不如鹰眼,但人眼能够看出美,鹰眼不行,至少它看不出人能看出的美。社会美、艺术美具有强烈的文明性,自然美有没有文明性?也有的,因为任何自然美都是人的审美感觉感觉出来的,不可能没有文明的因素参与。

生态是美吗?纯粹的生态不是美的。生态与文明完全不一样,文明是人实施的,尽管有自然参与,而生态完全是自然实施的,它可以没有人参与。没有人参与的生态,它没有进入人的视野,虽然它对于人具有价值,但人没有认识到这种价值,顶多只能说是潜价值。作为自然,生态是存在的,但在没有人认识到它的情况下,它的审美价值顶多只能说是潜在的。只有在人具有了生态意识的前提下,进入人的感觉领域的自然界的生态现象才具有审美意义,而在这个时候,它体现在生态现象上的美就很难说是生态美,而只能说是“生态文明美了”。

在生态文明时代我提倡“生态文明美”。我说的“生态文明美”首先是一种审美观,它指的是用生态平衡的视角来看自然界、社会界的各种现象的美。生态文明审美观的核心或者说本质是生态与文明的共生性。我们现在讲生态,实质是讲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生命现象自身的良性关系的体现,它包含两种:一种是既肯定生态平衡也肯定人,另一种是只肯定生态平衡不肯定人的。我们希望实现的生态平衡是前一种。前一种的实现可能是未经人努力的,是自然本身对于人的恩赐,也可能是经过人努力的,是人运用高科技所创造的生态文明的体现。后一种生态平衡的美无疑是生态文明美,即使是前一种,只要人用生态平衡的眼光来欣赏,它也是生态文明的美。

现在通行的生态美学实质是生态文明美学。当生态进入美学的研究领域它怎么不能是生态文明美学呢?

谢梦云: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望衡: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交叉的,二者有共同点。讲环境美学的时候不能不讲生态,因为生态是环境的重要因素;同样,讲生态不能不讲环境,生态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之中。另外,它们都要讲到文明,美在文明,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只要谈起审美,就立即落到文明中去了。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主要在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这是非常清楚的。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环境吗?好像不能这样说,凡涉及生态文明的领域应该都是它的研究领域,到底生态美学是如何确定它们的研究领域的,我不清楚。

基于环境问题不只是生态问题,因此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维度可能多一些,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由两个主义构成,即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者统一。这种统一落实在人的生活上,即人在环境中如何生存与发展。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中也有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并且也持两者统一的观点,但它既然以“生态”挂名,必然会将这种统一落实在生态平衡上,突出生态本身的美,如罗尔斯顿强调原生态的美、荒野的美。环境美学虽然给予荒野以尊重,但不会以荒野为重点,更不会认为荒野最美。环境美学总体来说偏于人文科学,生态美学总体来看偏于自然科学。所以,在研究方法上它们也会有所不同,或各有侧重。

伦理学分为自然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三种。社会伦理主要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态伦理则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学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这种伦理原则就是生态伦理学。本来只有人与人之间才讲公正,生态伦理学把人与人之间的公正移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动植物也有它的生存发展权利,也有它的价值,对于这种权利、价值同样要尊重。

环境美学以生态伦理学为基础,它接受生态伦理学的一些主要观点,并从审美上去进行新的阐释。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环境美学虽然将环境看成是人与动植物共有的环境,但它还是从人出发的,以人的利益为基本利益。对于环境这个人与动植物共有的家,它会首先将它看成是人的家,或主要是人的家。也就是说,在环境这个人与动植物共有的家中,人是长子。这种立场是没有办法回避的。生态伦理学很可能将这一问题回避掉。

以上讲的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的关系没有把握,试谈之,将来很可能会修正。

三、环境美学与城市建设

谢梦云:如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也有诸多问题显现,从环境美学角度来看,您认为当代城市建设有哪些问题?

陈望衡:中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的确比较多,排在第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对生态的严重忽视。经济发展于城市当然重要,所谓经济强市,但生态环境好是最重要的。目前,此问题没有放在首要地位。只要是一块空地,就想盖一座房子;只要是比较靠近美景的地方,就想建一片楼,根本没有想到要为生态的保护留下一些财富。生态是不会说话的,正因为它不会说话,所以我们就忽视它的存在。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功能至上主义、功能唯一的问题,忽视审美、漠视人的审美权利的现象比比皆是,我称之为功能霸权。很多城市工程实际上是非常丑陋的,也是污染!是审美污染、精神污染。这种污染没有引起当局重视,这是我最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的。

第三个问题是我国城市建设普遍缺乏历史意识,突出表现在对老建筑肆无忌惮地拆除、改建。这真是一场浩劫啊!这场浩劫所留下的伤痛以后会越来越强烈,几乎无法治疗。

一种观念——历史观念的缺乏,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来说,太可悲了。须知,城市本身是历史博物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展示着文化的历史。日本奈良保留着相当于中国唐代的建筑——法隆寺,还有不少相当于宋代的建筑如东大寺。我们国家还有多少唐代、宋代的建筑?可以说是凤毛麒角,仅存的几座质量都不高,远比不上法隆寺、东大寺。我去过奈良不下五次,每次去既感到振奋,又感到惭愧。日本朋友说,这些寺庙的建筑都是仿中国的,技术也来自中国。但是,中国这位做老师的,它还留下些什么呢?几年前我去重庆,发现有一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砖建筑区正要拆。我觉得太可惜了,为此还给市府写过信。

在老建筑问题上,一是胡拆,一律拆,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普遍不满,目前似是有所收敛。其实,收不收敛都没有意义了,因为大抵上都拆光了。二是只单个保留,不成片保留。这一问题也很普遍,没有引起重视。试想,在一片崭新楼区中,留下那么一座老建筑,孤零零的,还有什么活力呢?给人的感觉一是怪,二是可怜。三是“移建”或“改建”。这种做法忽视建筑与它的环境是统一的。离开它的环境,这建筑基本上不具有文物价值了。秭归原有昭君庙、屈原祠,历史悠久,它们本不在一起,三峡工程之后把它们搬移到同一个地方,于是,王昭君跟屈原成了邻居,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伦不类!

国内的城市建设还有其他问题,比如建筑物的创造性问题、个性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谢梦云:您提出“山水园林城市”是最理想的生活城市,这是出于什么样的思考?

陈望衡:“山水园林城市”是出于人性的需要,人性有两个重要因素,即自然性和文明性。

人的自然性是人对自然天生的情感、血缘式的情感。人来自于自然,人也热爱自然,这种热爱就好比子女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人到城市之后,与自然就隔离开来了。人长期与自然隔开是会生病的。建筑山水园林城市,首先是满足人对自然的渴求。虽然城市中的自然远不能与原始自然相比,但毕竟是自然。人其实也不能真正回归到原始自然中去,就像长久离开家乡的孩子回到家乡会感到不习惯一样。

山水园林中的自然不是原始的自然,这种自然是文明化了的,它具有很多的人文内涵,还经过了艺术性的加工。自然中人文性也是人所需要的,因为人性不只具有自然性,还具有文明性。人不仅是自然的动物,还是文明的动物。

如此说来,山水园林城市最适应人性,最能满足人对环境的要求了,所以,山水园林城市是最理想的生活环境。城市园林化、乡村园林化应该是城市、乡村环境建设的方向。

谢梦云:您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是最具魅力的城市,又是出于怎样的思考?怎样看待城市的老建筑?废墟具有怎样的价值?

陈望衡:历史文化名城的突出特点就是拥有最优秀的历史建筑和一些历史遗迹。它们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观赏性,而在于它的历史性,即它联系到人类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

人是有历史感的,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任何民族都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走去。任何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有起有伏,有处在先进地位的时候,也有处在后进地位的时候,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最可怕的是没有历史,先进史没有,落后史也没有,哪里还能有什么可凭借的呢?

人的任何创造都筑基于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历史是如何认定的?一是文字,二是实物。两者最好都不缺,两者都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实物更重要。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实物可凭,人就像浮萍没有根了。浮萍无根尚可飘,人无根何以立?更谈不上发展了。

中华民族近几百年来是落后了,没有关系,落后史是我们的教训。往更早时间段看,我们有更多的辉煌,那是我们的经验。不管是教训还是经验,都是财富。有还是没有,非常重要,它涉及民族的自信心问题。

当我们谈起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时,美国人只剩下沉默,因为它没有这么长的历史背景;但如果谈到现在的工业文明,中国人也无法回应,这是值得美国人骄傲的事情。我在日本大阪大学做讲演,当我谈到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半坡文化时,在场的日本人目瞪口呆。

说这些,不能光凭传说啊,要文字记载,更要实物遗存!历史遗存饱经沧桑,当然多为破旧、不起眼了,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来说,那证明它的历史的,往往是一堆又一堆的废墟。仅从观赏性来看,废墟不美,但美不只在观赏性,还在它的思想性。美的范畴中,优美讲观赏性,崇高则讲思想性。思想性中的历史,怎么能全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而不会是暴风骤雨、电闪雷呜?在审美中,崇高总是比优美更具意义、更有魅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废墟有美,而且废墟至美!

从美学的维度来看废墟,远不是认识废墟的主要视角,认识废墟的主要视角是历史的、政治的、人类学的、民族学的,从这些维度看废墟,废墟的意义更是不可限量。

谢梦云:中国现在诸多城市还在比拼摩天大厦,您怎么看?

陈望衡:中国现在诸多城市在比拼摩天大厦,是因为中国人还留恋于短暂的工业文明时期。中国真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不过数十年,工业文明以财富为荣的观念还没有被抛弃。谁最有钱,谁就最有地位、最值得人尊敬。反映到建筑上,谁的房子最高、最大,装饰最豪华,谁就最有钱,最有地位。城市也一样,比建筑,比摩天大厦。摩天大厦不是不能建,确有需要,应该建,但如果不是为了需要,而是为了炫富,那就很可笑。由于摩天大厦会造成诸多的生态问题,就更不应该。

四、环境美学与新农村建设

谢梦云:您认为当前新农村建设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陈望衡:第一点,也是问题最大的一点,就是现在农村已经没有多少活力了。农村活力在于农业,农业没有活力,农村就没有活力。只有保证相当一批人能够相对固定地生活在农村并从事农业劳动,这样的新农村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建设。我到过的农村是很破败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留下老年人,留下孩子,这个农村没有活力。哪怕把房子盖得很好,这个农村也是死气沉沉的。我觉得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点应是:农业有活力,农村有活力,让一批人相对固定在农业劳作上。

第二点,我觉得现在新农村建设中污染问题很严重。现在我们比较重视城市里面的污染问题了,城市里面垃圾处理做得比较好,农村里面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生活垃圾特别多,臭气熏天。

第三点,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以农为本,不能以城为本。农村就是农村,一切要有利于农业劳动,有利于农民生活,不要把农村建设为一个小城市,建设一个小城市实际上就把一个农村消灭了,建设农村不等于消灭农村,如果把农村建设为一个城市就等于消灭农村。

第四点,我个人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地吸取当地传统文化的一些因素。不要做成欧洲式的,也不要做成国际通用式的,还是要有当地的、民族的一些特色。比如到北方,北方农民住的屋子有北方的特色,到了云南又不一样,广西又不一样,就是要有地域的、民族的一些风格。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乱象丛生,我在甘肃调研的时候开一个座谈会讲了一句话:在新农村建设还没有想好的时候,步伐与其快一点,还不如慢一点,想清楚再做。

谢梦云:您提出“未来农业应该让人类更幸福”是不是过于理想主义?

陈望衡:这句话本来就是理想主义的,它说的是未来的农业,不是现在的。虽然是理想主义的,但还是有一些根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劳动是一种比较符合人性的生产方式。农作物大多都是有生命的,培植农作物是培育自然生命的事业。农业劳动比较自由,比较个体化,既动脑又动手。更重要的是,农业劳动是跟大地、蓝天直接对话。这样的劳动非常切合人性,乐趣盎然。农业劳动唯一的缺点是过于繁重,只要将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快出来,农业劳动会成为最美好的劳动。

第二,农村这种居住环境是最切合人性的生活环境。在农村的生活居住环境中,最大的好处就是贴近自然,青山、溪流、鸟鸣……种种自然美景给人带来很多快乐。过去农村生活的主要问题是生活设施较城市落后,交通不便,这些解决起来很容易。先进国家农村的生活设施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第三,农村生活自由,节奏慢,具有散文诗般的美。城市人紧张的工作之后到农村去生活一段时间,那也是很幸福的。

现在人们向往城市主要是两点:一是城市发展机会多,大企业、大公司、大学校都在城市;另一个就是城市的生活设施比较齐全,而且质量都比较高。在欧洲、日本、美国,城市的这两个优势已经不存在了。许多最好的企业、最好的学校不在大城市,而在农村。我去参观过美国的苹果公司,它就在硅谷的乡野中。至于生活设施、交通,农村跟城市完全一样。

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的确很大。等到有一天城市较乡村的两大优势消失的时候,城市的缺点就更加暴露了,而农村的优点更加凸显了。在这个时候,人们不是涌向城市,而是涌向乡村。这一天,在中国会到来的。当然,不可能是几年,可能还有一个漫长的路要走,但我坚信这一天会来。我不是预言家,但我坚信:未来的农业有可能让人们更幸福。

谢梦云:您认为美丽的乡村应该是怎样的?

陈望衡:我认为美丽的乡村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美丽的乡村应该是充满活力的,特别是充满农业活力的。

第二,美丽的乡村应该是没有污染的,清洁卫生的。

第三,美丽的乡村拥有现代文明的生活设施,生活方便、舒适、安逸。

第四,美丽的乡村自然风景是优美的。

第五,美丽的乡村农舍应该是独特的、有个性的、美丽的。

第六,美丽的乡村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这种特色不是人工刻意打造出来的,而是从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

谢梦云:您提出“城乡互动”式的城乡建设模式具体是什么意思?

陈望衡:第一,一定要保留“乡村”。现在的城乡一体化很可能就是城市“吃”掉乡村,这种结果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第二,乡村和城市各有优点,要互相学习。

四、环境美学与环境保护

谢梦云:您提出公民的环境教育中要增加环境的审美教育,具体有哪些内容,如何实施?

陈望衡:现在对公民教育中有爱国教育,但是没有环境教育,我们要把环境教育很好地列进去。环境教育与其他教育既有相关性,也有其独立性。比如环境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两种教育具有相关性,我们热爱家园,也是热爱祖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环境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既不能用环境教育取代爱国主义教育,也不能用爱国教育来取代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1)要重视环境的法律教育。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在责任意识基础之上要明白有哪些与保护环境相关的法律,要将主要的条文记住。(2)要重视环境的生态学教育。(3)要重视环境伦理学教育,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环境正义的教育,要将对自然那种出于人性的本能的爱提升到环境伦理的高度。对人,我们是尊重的、爱护的,对于动植物,我们也应尊重爱护。曾经有报道说,中国某著名大学的学生在微波炉中烤猫取乐,这是一种极不伦理的行为,它直接违背了环境伦理学原则。(4)要重视对环境的审美教育。审美是不用逻辑分析的,它主要是一种感觉。虽是感觉,却不是一般的自然性或者说生理性感觉,它包含有深刻的理性内涵。

审美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气质。对于人来说,它的重要性不亚于清新之于空气、灵动之于流水、鲜亮之于花朵、光泽之于毛发、气色之于美面……爱美虽然不能等同于懂法,但易于懂法;虽然不等同于明理,但易于明理。

对环境的审美教育应该从儿童抓起,要带儿童到自然环境中去玩,比如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儿,也许最初不需告诉他摘这朵花要罚款,也不必跟他讲环境正义道理,只要引导孩子去爱它,欣赏它就行了。只要他真爱了,就会保护它,珍惜它。当然,随着教育的深入,是可以跟孩子讲讲环境法、环境伦理的。

[作者简介:陈望衡(1944— ),男,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谢梦云(1990— ),女,云南大理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乡建设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设计理论与历史研究(湖北武汉 430072)。]

作者:陈望衡 谢梦云

第4篇: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是:文明是社会高度发展的标志,生态是自然状态美好的标志,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则是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实现中国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努力打造美丽中国,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建设美丽中国,不是一句简单美丽的口号,而是有深刻丰富的内涵。美丽中国,是山青水秀人美的中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中国。“美丽中国”的提出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唤,创新了国家发展的愿景。富强中国与美丽中国相互映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的舞台,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让人们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一刻都离不开资源支撑和环境保证,否则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必须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不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牢固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形成节约

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旧式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外延最简洁最鲜明的概括,标志着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和重大进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就要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摒弃挑战自然、索取自然、破坏自然的落后理念,强化资源有限、需求无限的意识,牢牢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政绩观,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将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政绩考核的“生态标尺”,作为执政为民的根本政绩。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美丽中国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摒弃以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老路,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路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我个人觉得建设美丽中国就是每天努力工作,学习,就算为建设美丽中

国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做到最好,人生价值就在你每天为国家为事业付出了多少完全就是努力的结果从而体现人生价值。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认真的做事,拥有一颗平常心,真心感受到中国的美丽与生活的幸福,置身其中,就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希望。

第5篇: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是近期以来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今日得闲我也谈点看法。关于“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已经为我们圈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可是,如何参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个人的理想?却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四项任务: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虽是国家和政府层面的事,但是也事关我们每个人。其实针对这四项任务,从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发展的商机和个人素质提升的要求。

首先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小城镇,为内需拉动增加动力。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个人,我相信从中一定可以找到各自的发展空间。企业家可以参与镇域经济发展,拓展自己的新领域或升华你的产业。个人可以发挥优势找到你的生存新天地,再不济你们家所处的位置正好的建设范畴,土地流转或拆迁也可以为你带来发展事业的第一桶金,为你铺平新的发展道路。

其次说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你是企业家近来一定在为疯涨的原材料价格和人力资源成本发愁,其实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资本家,也一样曾经面对这样的状况。接受现实,尽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走向产业集约化、高端化才是明智之举,别妄想在退回到改革发展初期的暴利时代。抓住国家的扶持激励政策,尽快转型是关键。具体到个人,放弃那虚伪的面子,告别那高消耗的生活是关键,一辆QQ足可以代步,别再去追求什么4.2,6.0的高排量豪华车,少消耗些资源能源,给我们的生活留下更多清新空气、蓝天和白云,你生活的也才自在。

再说说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这些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在环保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天是蓝了不少,眼中绿色也不少。回想我们童年时代,身边的任何一条小河可以任意游泳嬉戏,随手抓到的小鱼、小虾,味道总是那么鲜美。可是,如今,有钱人只能带着孩子去游泳馆游那经过处理的水,但是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穷人则只能是望河心叹。市场中销售的鱼虾,吃了不仅肃然无味,而且还要忍受各类激素的困扰。谈及总总,环保无不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而给大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也与你的日常行为更有关系。原本乘公交足可办理的事,你却开私车为风光多添了尾气;原本不必开灯,你却多耗一度电,又多烧掉些煤;原本一张打印纸可以多放些字,或者可以正反面使用,而你却还是沿用旧的思维,打着为了看清的幌子,必须是三号字、行距固定在单倍行距或更宽,页边距留着足可以开过玩具汽车等等。这些方面在个人身上也许只是点点滴滴、不足挂齿,可是,你不要忘记我们有13亿人口之众,充分考虑这一基数的(可以除去6亿农民不经常涉及,但是他也在用电啊),你就会知道破坏力之伟大。所以,做好生态文明的担当,做好环境维护者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素质。

最后说说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我们这个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国度的必然举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许是我们的祖祖辈辈受禁锢太久了,改革开放却让我们更多人以崇尚自由为目标,放任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还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其实,传统优秀文化和礼教的传承,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丢掉的,不要简单的认为让孩子背会了三字经就可以实现传承,其实我们许多父母自己连三字经中的含义都讲不明白,又何谈传承呢?为此,我认为,制定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是“德育”。党中央新一届领导人已从自身做起,各级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必须效仿,而我们每一个人也该从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小习惯做起,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素质。

以上为我个人的一些初浅认识,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共同做好“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第6篇: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问题

一、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我认为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然后是‚人‛美,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人更美,‚人‛美诠释了美丽中国的内涵。最后,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美丽中国画上优美的一笔。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至少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深刻理解和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把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主要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观念8个方面纳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旨在破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指导性和实践性。

二、以生态环境建设、污染防治与减排为主线,深入开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咨询项目研究。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从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理论与指标体系、功能布局、建设重点、建设路径、保障措施等几个层面入手,研究提出环保部门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新思路、新领域、新格局、新任务,探索包括制度、体制、机制、政策在内的新路径、新举措,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正确理解

三、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领域研究。10个重点咨询研究领域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污染减排与综合防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与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改善和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与健康水平;城市空气、水源、森林质量评价监控与饮用水安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治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与人类的责任;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与政策研究,分类管理,分区管理,完善生态补偿的政策;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伦理道德。

问题

二、如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最年轻的建设,“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生态” 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文明”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

第一,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第二,加快污染防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第三,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提高社会综合效益。实施生态工程不但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各类资源,更迫切的要以有限资源为基础,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满足人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并力求达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改善与维护生态系统,促进包括废物在内的物质良性循环,最终提高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效益。

问题

三、如何理解“棱镜”事件折射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隐私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正式名号为“US-984XN”。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频、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监控的类型有10类: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2013年7月1日晚,维基解密网站披露,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on)在向厄瓜多尔和冰岛申请庇护后,又向19个国家寻求政治庇护。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从国家元首通话到日常会议记录;美国惊人规模的海外监听计划在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下,有引发美国外交地震的趋势。

美国一向以“人权卫士”自居。自封为世界领袖的超级大国,“人权”高于了别国的主权,借口人权而侵犯别国主权说成是“不是利益之争,而是价值之战”,是维护“人权”。驾着飞机,开着坦克,在伊拉克左突右攻。空气中即使弥漫着血腥的刺鼻气味,却高喊“我们是来解放伊拉克人民的”。而驻伊美军士兵虐待战俘的消息和照片,令世界人民大为震惊,也揭开“人权卫士”“保护人权”的虚伪面罩。侵犯别国,发动战争,何谓“人权卫士”?取别国军事机密,政治,医疗,经济,文化等秘密,美国利用强大的网络优势,假扮黑客攻击,给别国互联网安全造成重大威胁。践踏文明,践踏自由,人权被毁,何谓“人权卫士”?

问题

四、如何理解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指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公报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要把安全、军事力量、经济政策、外交等综合起来,应该是和国家安全有关的所有部门都会在委员会内有代表。讨论重大事项的时候,各部门一起参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加强协调和集中,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机构。从国际上看,有国家安全委员会比没有好,外交实践告诉我们,对外形势越来越复杂,决策如果从部门利益去思考就形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相互冲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十分必要。有学者分析,除了国安、国防,各大涉外部门都会参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此外中国的国安会还会体现中国作为经济强国的安全需求等。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后,肯定会全面升级中国思想库和智囊团体系,并在国家安全应急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7篇: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学习党的十八精神心得体会

(括号编码对应相关ppt,可直接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跟领导和同事们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报告中是这样阐释的(2):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认为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然后是‚人‛美,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人更美,‚人‛美诠释了美丽中国的内涵。最后,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美丽中国画上优美的一笔。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感受:(3)一是‚美丽中国‛这一词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必然性;二是如何建设美丽中国;三是个人如何从身边做起。

一、‚美丽中国‛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必然性

有人会问,美丽中国这个词包含着什么深意,它与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以后不用提可持续发展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他们产生的背景。 先来看可持续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西方国家爆发了生态运动,这场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4、5)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探讨生态保护全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列入人类发展日程的标志。(6)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是最先在这次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我国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也是这次大会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7)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要求该委员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该委员会于1987年将经过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8)报告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诞生。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9)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次会议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进行了否定,‚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普遍接受。

在我国,1994年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报告中提到: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0)

这是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我们再来看看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

(11)生态文明的定义,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到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12)从人类文明演替的进程和规律看,犹如农耕文明替代原始文明、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一样,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动力、以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及人与人关系为核心、以解决工业文明所固有的环境与发展矛盾为目的的新的文明形态必然要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这就是生态文明。(13)

从党治国的理念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它的内涵和发展要素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丰富和扩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和文化先进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时,生态文明建设必然也必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在这里,生态文明形成了雏形。(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明确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党的十八大的突出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15)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深刻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视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一脉相承,次第渐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和升华。在实践上,二者是相通和统一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大家可能清楚了,那么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这三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年会上指出,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非常明确的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到现在才提美丽中国呢?我们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词提出的时间,可持续发展是在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否定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提出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进入新纪元,经济高速发展,同时面临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17)而美丽中国,是在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提出的。每一个名词的提出,都是符合时代特征的。这也说明我们现在有能力建设美丽中国,它的提出是一个超前,又能够够得着的目标。 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赋予了生态文明一张鲜活的面孔,它已不仅仅局限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上,它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

周生贤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二、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那么如何来建设美丽中国,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一是美丽中国呼唤‚美丽环境‛。二是美丽中国呼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是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人‛的美丽

1、美丽中国呼唤‚美丽环境‛

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最开始看到‚美丽中国‛一词的时候,三山五岳、长城巍峨、桂林山水、西湖碧波……一幅幅山水画跃然眼前。过去的十年间,我国的环保道路也越走越宽阔。山野里,石头裸露的喀斯特地貌重披绿装;城市里,草地绿茵给水泥森林增添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和图片:

(18)(19)再来看我国的情况(20)(21)(22)(23)我市我有类似情况,个别镇办自来水都有异味。在某些村庄,癌症发病率令人震惊,某些工业园气味刺鼻。(24) 我国近20年也采取了努力(

25、26)

近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阶段,在人民群众的温饱需求、富裕需求、保障需求、文化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优良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

单就‚环境美丽‛来说,我认为需要从两个部分来做:(27)

1、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这就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和开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与开发。(28)(29)这又分为4个部分。

来看我市的做法。

企业脱硫一直是难点。这需要巨大的投入,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公益上做出抉择,并不容易。我市环保局就派出专人连续驻厂蹲守、巡查,脱硫不达标不走人,目前,XX等企业安装脱硫设施。 Xx事例。

2、美丽中国呼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有专家指出,山清水秀但如果贫穷落后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单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提‚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这也是世界主流观念。

我们先来看循环经济,(31)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32)(33)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34)(35)(36)(37)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可惜没有山东。

随着‚低碳‛话语的出现,现在‚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 ‚低碳社区‛——各行各业蜂拥而上统统冠以‚低碳‛二字,使‚低碳‛成为一种时尚。比如‚低碳网络‛就是使用邮箱、网络购物、网络会议。为更好地规范‚低碳经济‛扎实、有序推进,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降排指标得以实现,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再来看绿色发展。(38)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2012年8月31日~9月2日在北京召开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就是以‚引领经济繁荣的未来动因: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为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可持续发展要求人适应自然的限制条件,绿色发展则要求人类更主动把握自然的发动因素;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绿色发展是增加更多绿色投资,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经济日报的一篇理论文章提到,我们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培育壮大绿色经济,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39)(40)

在‚绿色发展‛这方面,我们欣喜的看到,我市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调整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8月份,我市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将市域划分为六大主导产业12个产业区,明确了城市核心区、南部生态休闲旅游区等。规划的出台,为我市招商引资、培育绿色经济指出方向。同时,在《2012年度XX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办法》中,增设‚三城‛共建暨大干300天建设宜居XX综合整治工作考项。增设‚节能降耗‛一票否决考项。这些都彰显着我们建设美丽XX的决心和信心。这也符合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五个方面着力(41不读了):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今年10月,我市xx获授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截至目前,青岛市已有74个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57个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这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但是对比国外,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钱易《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提到日本的生态镇。整个国家一共才26个生态镇。(42)我们从垃圾回收来看一下差距(43)(44)

因此,我们更要有紧迫感,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也给我们建设建设现代化幸福宜居新区提出最终要求。

3、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人‛的美丽

美丽中国,既是生态问题,又是人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问题。长城是一种美,鸟巢是一种美,李德涛跳水救人更是一种美。每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诠释美丽中国,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美丽中国,如果缺乏了人的因素,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萍,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内涵。

看一组照片(45)(46)照片令人震撼,标题令人深思。因此,弘扬时代新风、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熔铸城市精神,彰显人的美丽,才是美丽中国。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这里涌现出很多全国知名的最美人物。(47)双手托住坠楼孩子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两入火海救人,丽水‚最美姑娘‛叶霄雯。发现学生缺课,陈霞、姜文、江忠红及时上门追访,救了因煤气中毒的外来打工者姚慧芬和两个孩子。6月2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题报道《衢州:‚最美‛缘何频频出现》。 研读后,我认为,我们xx的最美人物并不比他们差,我们XX涌现的好人好事并不比他们少。 我们XX是有历史传承的。XX具有4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历久弥新的发展进程中,既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也催生了大量馨德善行。翻开XX历史,这类史例不胜枚举,如xxxx(48)。解放后,好人好事更是层出不穷,xxxx。

最近,xxxxxx……我市又涌现出一大批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也涌现出一大批触人心灵的凡人善举,人的美丽在其中诠释的淋漓尽致。

我认为我们XX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彰显了XX的美丽。据统计,我市道德模范典型库共收录近年来先模人物500多名,他们如同一盏盏明灯,诠释着美丽XX建设的内涵。

近年来,我市以开展xxxxx,从‚十万学生大感恩‛到‚弘扬雷锋精神,做最美XX人‛,在全社会树立起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特别是围绕先进人物事迹,广泛宣传、积极推介,提升了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建立了由党委牵头、媒体互动、整体推进的典型选树、宣传、推广机制,健全了社会推荐、组织评议、媒体公示、激励表彰、宣传推广等一整套步骤。我认为,随着最美XX人的不断推树,美丽XX必将叫响全国。

三、个人如何从自身做起

北京的交通,大家提起来就头疼。(49)我北京的朋友说过,光上班不是花二小时就是三小时,你要是才花1小时到单位,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车里面要带盒饭,车后面恨不得装一个厕所。

造成北京交通拥堵是多方面原因的,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李晓松说,在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各项因素中,不文明交通行为占2至3成比例,‚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为我们的美丽城市作出贡献。‛

这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对于减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从自身做起。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低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变暖的‚祸首‛,却也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减少碳的排放量。然而我们每天都要呼吸、上网、用电、坐车,这些都能造成二氧化碳点的排放。如果减少碳的排放量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要成为低碳一族,必须学会计算碳排放量。(50)

消耗100度电=78.5公斤碳排放量=1棵树 消耗100公升汽油=270公斤碳排放量=3棵树 ...... 这是由一套精准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它反映‚公众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碳补偿‛的环保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引出了一个新词——碳足迹。它标示者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的‚碳耗用量‛,是一种新的用来测量某个公司、家庭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碳耗用量越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就越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产生的‚碳足迹‛需要进行碳补偿,这就是现在常说的‚碳中和‛ 我们每天消耗的碳足迹: 家里电冰箱每个人0.65KG 烫衣服0.02KG 洗热水澡0.42KG 搭电梯上下一层楼0.218KG 开冷气机一小时0.621KG 看电视一小时0.096KG 听收音机一小时0.006KG 听音响一小时0.034KG 开节能灯一小时0.011KG 开钨丝灯泡一小时0.041KG 开电扇一小时0.045KG 用笔记本电脑一小时0.013KG 开车一公里0.22KG 骑机车一公里0.055KG 每用一吨水0.194KG 每用一立方米天然气2.1KG 搭高速列车一公里0.05KG 搭公交车一公里0.08KG 适用一公斤木炭3.7KG 外食一个便当0.48KG 丢一公斤垃圾2.06KG 吃一公斤牛肉36.4KG 买一件T恤4KG 种树就是碳补偿,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也是碳补偿的唯一办法,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公斤二氧化碳,平均每天吸收1.27公斤的二氧化碳。

依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根据每天不同的耗电量、耗水量、汽油消耗量以及肉类食用量等来计算出碳足迹以及需要的相应的碳补偿

或许每个人的数据不同,但平均算下来需要的碳补偿所需每天的种树量去世不低于50棵。可见我们按照目前能源的消耗程度,碳补偿对于维持生态环境只是杯水车薪。那如何从身边做起,来减少我们碳排放呢。(51)(52)(53)(54)(55)(56)(57)(58)(59)(60)

我们正需要低碳生活这种以生活作息时尽量减少耗用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主的新绿色生活型态。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身边很多地方注意保护环境。 (61)(62)第一,必须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者容器内,特别是不要乱扔废电池,因为一节废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如果流到清洁的水中,它造成的污染是非常厉害的。 第二,在学习中,要尽量节省文具用品,杜绝浪费,比如,铅笔是用木材制造的,浪费了铅笔就等于毁灭了森林。

第三,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

第四,虽然泡泡糖是小朋友们十分喜爱的糖果,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但是,千万不要乱扔咀嚼后的胶基,因为它会到处乱黏。在吃的时候,可以先将它的包装纸收好,用来包裹吐出来的胶基,然后,再将它扔到废物箱内。

第五,不要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尤其不要吃人类的益友——青蛙,因为1只青蛙1年内大约能吃掉1.5万只昆虫,其中主要是害虫。

第六,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城市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

第七,离开房间时,关上电灯并且拔掉电视机、音响、计算机等的电器插头。

第八,即使在最寒冷的地方,也没有必要使室温超过18℃,如果你觉得冷,可以多穿一点衣服。

第九,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尽管它的价格相对贵一些,但它的耗电量只及普通灯泡的一小部分。

第十,用密闭容器代替塑料包装物来储藏食物。 第十一,购买饮料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装饮料。

第十二,请携带自己的购物袋去购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

第十三,节约用水,在刷牙时,请关闭水龙头。 第十四,园丁应施用有机肥料,如混合肥和粪肥,避免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因为它们会渗入泥土,危害水源。

第十五,开车时减速行驶,这样耗油量小,还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第十六,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

由此可以看到:最美中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仅要人们的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还需要我们要像家一样爱护着我们的祖国。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勇于担当,勇于开拓,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让美丽中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

第8篇: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如何建设“中国之美丽”打造“美丽在中国”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之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其内涵是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

美丽中国

建设

生态文明

一、 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

建设美丽中国,不是一句简单美丽的口号,而是有深刻丰富的内涵。美丽中国,是山青水秀人美的中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中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口号代表着“山要绿起来,民要富起来,家要美起来,国要强起来”的美好愿望。同时“美丽中国”的建设,也代表着融政治经济、环境于一体的治国理念。因为美丽中国代表的不仅仅是环境之美丽,其经济与社会意义也是积极而广泛的,同时也代表着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另一种美丽。

纵观当前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是必然的:

1、建设美丽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而言,中国过去几十年,长久以来其发展的经济模式,都是以高度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经济虽然快速地发展着,但是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发展的部分得益于大量廉价低效的资源消耗,资源浪费情况十分严重,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令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源短缺的局面。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历史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美”的发展,美的建设代表着国家体制的完善,社会公共设施的健全,从国家一步一步的发展当中,更能代表人民的利益。

2、 “美丽中国”建设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人民带来了许多财富,但是仅仅是财富已经不能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了,人民更加追求的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与生态社会息息相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顾及到社会的生态健康。面对长远的路线,我们不应该着眼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更应该向长远的未来出发,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社会更加符合经济的发展,更能使人民受益。

3、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转变趋势。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特殊的敏感环保时期,在一些地方,涉及环境问题的上访、信访量居高不下,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利益。这不仅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迫切诉求的现实回应,而且将使我们执政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坚实,实现永续发展、长治久安。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老百姓以绿色家园,使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更加美好。

二、 “美”的涵义

1、“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脱贫致富,但是强大富裕环境导致没有生态文明的中国不是美丽的中国。

2、“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3、“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

“美丽中国”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与民众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的温度和民意的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能反映一个道理: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

三、 怎么看待美丽中国

1、其一,从经济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要努力追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指的是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不得再重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老路,追求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其二,从生态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一方面要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不是以浪费资源为前提的,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实解决好环境资源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全社会做起。

3、其三,从社会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要解决社会建设的短板问题,力争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协同。

要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特别对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领域要有切实投入,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切实保障。而社会建设带来的巨大商机应向整个社会释放。

4、其四,从文化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要立意高远将中华文化与世界对接,并注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这是民族复兴的灵魂所在。一方面要继承创新,发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要涵养公德,处理好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让美丽的中国元素成为经济生活与创造力的触发点。

5、其五,从政治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明晰政商关系、政学关系,从源头上杜绝经济腐败、学术腐败、公权力腐败;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法制前提。

四、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 第二,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第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第9篇:2013届政治热点问题之“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一、指导思想: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总体方针: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三、具体措施:

①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②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③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④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上一篇:有关花的诗句下一篇:贵阳好的婚纱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