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精选11篇)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1

盖晶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明确发展目标,形成正确导向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有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目前小城镇建设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聚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所在的亚东镇来看,亚东镇辖区总面积1338.54平方公里,3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外驻单位(格尼河农场),6万多口人。2005年,亚东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们立足镇域面积进一步扩大的实际,聘请黑龙江省甘南规划处对原规划进行了修订,按照“一体带两翼”的整体发展思路,本着“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原则,确定了以亚东镇区为中心,以被合并的两处乡镇镇区为次中心的大城镇建设思路。这样一来,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突出城建重点,扶持强镇名镇

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必要,又会造成巨大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由于2005年刚刚进行了乡镇整合,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再通过“撤并乡镇”,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按照人口密度的大小确定相应的规模来布局。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对于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作为阿荣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那吉镇,近几年以“生态园林城”为目标,通过加强城市配套功能建设,加大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重点实施各项民心工程,“双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改革投资主体,促进良性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建设中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正是这样的做法使那吉镇小城镇建设投资进入了良性循环,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四、做强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我们都知道,山东省中心镇的景芝镇,就是因为 “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我旗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名牌效应”。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

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五、完善政策配套,集聚农村人口

增强人口凝聚性,关键在于政策要对头。为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市化,应尽快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打破城乡分割,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灾后重建中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鼓励、帮助农民向城镇流动。第二,要正确处理入镇农民与承包地的关系,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解除入镇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样,入镇农民一旦在镇上的非农产业失败,可以照常有饭吃,入镇的积极性就会高涨,目前实行的有偿土地流转政策,把分散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就是一种很好的改革。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难的问题。第四,规范收费行为。入镇农民除了依法纳税外,不得向他们收取增容费、落户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使农民轻装入镇,尽快地安居乐业。

六、高起点早谋划,避免重复建设

小城镇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应立足长远,高起点、高标准进行长期合理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资金、资源等的浪费。例如我旗城镇建设出现多处主体工程建成后,才开始污水处理、排水、供热供暖、光缆、通讯设施等的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对市民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2

1、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提高团场职工队伍素质, 稳定团场职工队伍。兵团所处的资源环境局限性很大, 缺乏大规模发展大中城市的地理条件, 不可能走只发展大城市和业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 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 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团场职工, 必然要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职工数量。当前, 农牧团场小城镇建设是兵团城镇化的重点, 农牧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团场职工向非农产业转移, 拓宽职工增收的途径, 提高职工收入, 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逐步改变职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和思想文化素质, 增强农牧团场的凝聚力, 为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夯实队伍基础。

2、有利于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拓宽空间和创造投资环境。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修等二三产业的发展, 刺激非公经济的增长,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牧团场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农牧团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3、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现代化要以土地适当集中, 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唯有减少农业劳动力。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退出, 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 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 促进团场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4、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改善职工的生活质量, 提高职工素质和保持团场社会稳定当前, 农牧团场基层职工相对分散居住, 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平衡, 社会资源更多地集中于师部所在城镇及团部驻地, 农牧团场基层单位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甚至较差, 直接影响到了职工素质和屯垦戍边队伍稳定, 不利于进一步发挥兵团的“三大作用”。从保持兵团社会的稳定看, 社会越是组织化和多元化, 社会结构就越是稳定。小城镇发展将促进农牧团场经济专业化分工水平和多元化程度的提高, 还能在社会管理、经济合作、文化娱乐和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对农牧团场职工的组织协调作用, 从而有利于团场社会结构的稳定。

二、团场小城镇现状和问题

1、小城镇数量多且规模小, 分布散乱。

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交通、历史原因等限制, 小城镇的规模普遍较小, 形成以团部为中心的众多小城镇格局。各个农牧团场下属分场、连队也散布在该团场所辖地域内, 各个层面上都存在着点多面散, 小城镇分布疏散、相距较远, 城镇分布不均衡, 地域差异显著。从人口规模看, 各个农牧团场也不平衡, 多的达3、5万人以上, 少的仅3、5千人, 城镇规模及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2、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 功能难以发挥。

总体来讲, 各团场的小城镇建设有了一些基础, 团场所辖区域内“五通“率 (通电、通邮、通电话、通自来水、通公路) 大大提高, 但就目前基础设施状况还不能有利支持小城镇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和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只承担着简单的商品交换集散功能和行政职能, 没有发挥出一定区域内的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中心等职能。城镇职能的单一, 不利于形成集多种类型极化于一体的地域经济体系城镇, 加之部分城镇的主导职能与区域经济体系脱节, 形成二元型经济结构, 限制了小城镇作用的发挥, 而单一极化往往是单向驱动, 对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作用不显著, 无法实现地域内的增长极核作用, 不能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3、小城镇经济实力存在差距, 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自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 兵团农牧团场小城镇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平衡。以棉花种植为主的, 经济效益较好, 以城郊经济和棉花种植为主, 经济效益处中等水平, 而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 经济实力相对薄弱, 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三、因地制宜,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1、完善兵团城镇规划。

规划先行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推进兵团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制定一套好的规划。通过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提高产业集中度, 形成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由于各团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各地城镇化进程也不一样, 因此在做规划时首先一定要与本地区实际结合, 努力探索出既符合当地实际, 又能反映现实经济社会空间发展变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次要立足整个地区, 结合本地优势, 规模适度, 科学确定小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加强城镇与城镇之间规划的衔接, 在资源的共享上下功夫。防止小城镇建设产业雷同, 重复投资。在研究制定规划时要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 多听取专家的意见, 保证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2、充分利用政策和财政支持, 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

团场小城镇建设应抓住发展方式大转变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有利时机, , 在团场的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积极争取财政转移, 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对兵团的有利政策, 争取建设资金。加大与地方经济的融合, 积极协调与地方的税收关系, 争取税收的部分返还, 以解决团场无税收来源的困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积极开拓城镇建设的投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通过直接引资方式, 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小城镇建设, 形成一个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和引进外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来源, 从而解决团场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3、坚持发展特色经济, 建立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产业是兴城立镇的根本, 是推动城镇发展的动力源泉。推进城镇化建设要以兵团发展方式大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 在遵循城镇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团场实际,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有意识地把一些工业项目引进到小城镇中, 形成产业支撑, 以产业支撑促进小城镇建设步伐。特别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 形成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兵团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 因此非常有利于发展特色林果业、棉花种植业和畜牧业。

4、实现职工现代化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城镇化本质上是使数以亿计的农民转移到城镇, 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 从农民变为市民的过程。那么, 团场职工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团场城镇化的文明程度。目前兵团广大职工总体素质较低, 这种状况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显然通过教育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是潜在的、持续的和长效的, 实施教育也必须是超前的。在具体政策取向上: (1) 加强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 让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职工掌握一到两种技能, 增强职工在城市的适应能力和就业弹性。 (2) 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力度, 让农民认识市场规律、了解市场规则, 引导职工顺利进入市场, 提高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3) 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职工的公民意识, 一方面让职工知法、懂法、守法, 加快进城职工的“城镇化”步伐;另一方面让职工学会用法, 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 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职工的基本素质提高了, 他们在团场长久生存的能力就提高了, 团场城镇化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参考文献

[1]、黄明凤, 加快推进团场小城镇建设步伐, 商场现代化, 2007-04

[2]、侯清香, 关于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9-09

全面加快城镇化步伐 篇3

我国当前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城市规模和水平提高速率滞后,使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环境日益趋紧,工商业企业地租、房租水平不断提高,运输流通费用不断提高。此外还使劳动力生存成本不断提高。对于没有教育、医疗、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农民工来说,基本生活费支出的增长幅度还要大很多。这使城市进入门槛不断提高,使劳动力向城市产业转移的渠道不断收窄,成为城市产业招工难、招工贵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城镇化发展滞后,还导致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受限。受城市汽车承载能力的限制,城市家庭买车需求开始明显降温;受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住房供给能力的限制,稳定房价的重点不得不集中在控制买房需求方面,房地产市场需求也明显降温。消费结构升级是现阶段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汽车、住房市场的降温,必然影响到消费增长速率,影响到扩大内需的潜力,进而会制约工业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速率,通过对就业的约束,进而约束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以上分析表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已经成为制约内需扩大,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工业化、信息化步伐的突出瓶颈。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影响。第一,缺少城市发展布局的长远规划,造成边建设、边规划,规划赶不上变化,变化随意更改规划的现状。降低了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第二,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管理能力相对城市化步伐明显不足,形成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瓶颈,制约了城镇户籍的放开速率,也制约了城镇化步伐。有鉴于此,应该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着眼全面小康和现代化长远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4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变化时期,有许多家庭已从农村走进城镇,还有很多家庭正从农村走向城镇。农村人口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股强大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过程,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向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中级阶段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各项事业跨时代进步,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国民安居乐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一、农村人口城镇化是跨时代的进步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优越性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代表着国民总体水平,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能够提高国民整体的生产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和农民生活困难等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以自给自足为主转变成了现在以商品生产为主,农村人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对城镇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农民想到城镇居住的愿望也在逐年增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商业和教育、卫生、法制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因势利导,抓主抓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应当努力向中级阶段奋斗。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总体已进入工业文明状态,而农村人口多数仍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实现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国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共同进步。城镇是城市的缩影,是农村人口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起点。我们要顺应民心民意,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因势利导地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使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城镇经济适用住房、道路、学校、医院、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分散居住的农户移居到设施齐全的城镇居住,使广大农民在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得到彻底改善。同时,要改变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逐步使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使二元社会变为一元社会,使全体国民最大限度地得到平等、自由、快乐和幸福。

2、强基固本,惠给大众。国以民为本,民以房为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广大民众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我国广大民众来说,安居乐业尤为重要,许多家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就是为了能住上一套安乐的房。究其原因有三个:一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安乐的住房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加油站,是快乐幸福人生的物质基础。二是对多数家庭来说,最主要的财产就是

住房,为了获得住房或房产不受侵害,有许多人愿意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包括牺牲生命。三是如果把家庭比喻为社会的细胞,那么住房就是细胞壁,房内设施和家庭成员分别是细胞质和细胞核,我们要让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应当给每个细胞提供尽可能好的生长环境,使每个细胞都充满生机与活力。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吃饭和穿衣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住房条件的改善才刚刚开始,由于广大农村人口进城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热情,推生出了全国各地连创新高的房价,大小城镇房价一涨再涨,已经使广大购房者不堪重负,使想进入城镇居住的农民望而怯步,成为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引发社会各种矛盾的主要根源。今后十年,我们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按照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原则,打破条件限制,进行撤乡建镇,将五千人以上的村庄都设为建制镇,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同时,要科学制定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在不断完善新旧城镇的教育、卫生、商业、服务、交通、能源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城镇经济适用住宅楼建设,努力使国民整体生产生活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3、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一千二百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杜甫曾高声急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呼喊之所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他呼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喊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心愿。目前,我国农村住户约有一亿八千万户,城镇无房户约有两千万户,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无房户住房问题,共需新建经济适用住房两亿套。若在十年时间内,每年在新旧城镇修建六至八层经济适用住宅楼房百万栋,约两千万套成本价在十万元左右,建筑面积在六十平米以上,套内供水供电等设施齐全,结构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经济适用住房,来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无房户住房问题。同时,配套建设和完善城镇教育、卫生、交通、商业等基础设施。则十年后的中国大地上,我们会看到千万栋屹立于新旧城镇的广厦,亿万户搬进新居的民众,看到走上兴旺之路的国家和走进幸福时代的民众。因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能够达到兴一业带百业,举一事成百事的效果;从民众的角度来说:广大农村人口和城镇无房户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会实现家庭财产的成倍增长,更重要的是将拥有较高水平的生活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会让中华民族获得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让广大民众获得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是一项促进国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工程,一项利在当代和功在千秋的伟业。

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全方位的发展

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先进社会的主要目标,物的高效利用是所有科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既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过程,又是农村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过程。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可以使千千万万的农村劳动力,变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劳动者。通过农村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使土地、农机、水利等农业生产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关注民生就是注重广大民众的吃穿住行和欢乐幸福。近年来,我国为使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启动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实施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普九教育、低保医保和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由于这些工程的工作量很大,政策的涉及面很宽,所以推进的速度很慢。与此同时,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使乡村公路、校舍和住房等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在逐年下降,而城镇公路、校舍和住房等资源却日趋紧张。因势利导地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就是用十年时间,国家在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新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每年拿出1万亿元,用于城镇2千万套经济适用住房每套5万元补助,其余的建房资金由住户自筹或贷款解决,来推进城镇经济适用住宅楼建设。预计这1万亿元投资每年能够拉动内需1万亿元以上,实现社会财富增长2万多亿元。应当看到,目前我国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能够迅速变外需拉动为内需拉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够全面变过剩产能为急需产能,有效减缓企业结构调整压力;能够实现变就业压力为劳力需求,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为我国赢得十年以上经济高增长和物价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时期,会使我国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很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特别注重节约,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人和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资源。如果没有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将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土地,我们将无立足之地。社会要发展进步,就必须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就必须充分挖掘每块地的潜力,尽可能地做到物尽其用。从人的方面来看: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非自然存在的事物,都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的前人已经创造出了许多辉煌,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农村人口城镇化,能够有效利用城镇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聚集的优势,让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力通过生活环境改变和思想观念转变,找到有利于发挥自己潜能的事情做,获得适合自己干或者想干的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从物的方面来看:土地的高效利用,应当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中之重。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住户平均宅基地面积约为350平方米,在城镇用相同面积土地修建的经济适用住宅楼,可居住十几户人。也就是说,土地的实际利用效率会提高十几倍。此外,目前全国约有4万个乡镇、69万个行政村,行政村总数是乡镇总数的十七倍。将公路修到村与修到镇相比,不仅占用的耕地要多十几倍,投入的资金也要多十几倍。同样,如果要建设和完善村一级教育、卫生、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一定会比只建设和完善乡镇一级所用的资源多十几倍。还有,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将原来的村庄逐步变为农场、林场、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厂等生产用地,会有利于促进土地、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租赁、承包和入股等方式,逐步向种植能手、养殖大户和经营实体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3、攻坚克难,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三农”问题是涉及面最广、工作量最大、关注度最高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乡村的农业生产,由于受家庭经营规模小和机械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生产效率很低,发展速度很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促进农业资源的整合,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业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由于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文化、教育、卫生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这些差距并非开展几项村村通工程就能解决。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改善农村人口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彻底改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落后现状,并能迅速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观念,由于受生活环境限制和传统思想束缚,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都比较低,因而成了最大的弱势群体。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全面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迅速溶入现代社会。总而言之,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能够使我国发展进步水平大幅度提升,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使中华民族实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温州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直接表现是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温州发展相对缓慢的直接原因是投入不足,投资不足的关键原因是投资环境不佳。环境作为最大的公共品,所有的环境都依托于城市这个大平台。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化的发展提升过程。从发展的纵向历程看,我市农业在GDP中仅占3%,农业户籍人口却占70%以上,这些农村人口大部分都从事非农产业,而生活方式还处在农村的层面,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转化为真正的市民,说明温州的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同时我们的城市化也是不彻底的半城市化,存在着中心城市能级不高,村镇离散度大,城市化过渡性地域大量存在,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背离等现象,城市化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没有城市化的发展,就很难有现代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转型发展。只有城市让人一见钟情,才能集聚流动的高端要素、吸引各种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让人日久生情、凝心聚力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

造成城市化不足最关键的原因是体制机制的制约。温州市场经济起步早,市场微观层面的体制机制比较灵活,这是

温州过去发展的最大优势。但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没有及时跟上来,公共制度供给不足是现阶段温州发展的根本制约。从总的发展进程看,目前对温州发展制约最大的还是城乡二元的制度障碍。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产权、户籍等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将农民束缚在农村,生产要素没能真正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起来,而是固化沉淀在农村,导致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小而散的乡镇布局,使各个乡镇都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造成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财富的巨大浪费,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对周围农村的组织协调作用也难以发挥,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战略节点支撑。必须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打造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强化投入,推进转型发展。

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以乡镇撤扩并为突破口,切实推进大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构建网络型组团式的城镇体系。要着力建设1个主中心、6个副中心和50个区域性中心镇,构建“1650”网络型组团式的城镇体系。实施乡镇撤扩并,在大都市主中心、副中心地区,实施撤乡镇建街道,规划建设若干个区镇合一、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大都市功能区;同时各县(市、区)全面实施乡镇撤扩并,建设若干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镇。扎实推进扩权强镇,做大做强中心镇。

二要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为核心,切实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向城镇集聚。“三分三改”,就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政经分开,指把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资地分开,指把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分开,使得非土地资产能够正常自由流动。户产分开,指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股改,指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地改,指农用地“三不变”流转,宅基地助农民进城,建用地同国有入市。户改,指户籍制度改革,即户口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为依据,按居住地登记,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

三要以农房改造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抓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引导农民进镇入城。要按照“一镇一试点、一镇一规划、一镇一政策、一镇一平台”的要求,以中心镇为单位,从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入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依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及时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要以全面深化其他改革为配套,切实加强城乡公共服

务一体化建设,保障农民进城后安居乐业。全面深化其他配套改革,切实完善进城农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政策配套,建立健全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真正使农民和市民拥有平等的公民待遇和地位。

在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改革过程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委书记要集中精力、亲自挂帅抓好这项工作,务求抓出成效。要强化机制建设,把统筹城乡作为责任目标考核的重点之一,努力形成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要营造浓厚氛围,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开展培训,努力营造浓厚的改革发展氛围。

谢子康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定稿] 篇6

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要提高政治素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作为执法人员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同一切违章行为和现象作斗争的精神支柱,是铸就高尚人格的灵魂。中层干部在工作中既是一线战斗员、指挥员,也是组织上在前沿阵地的一面旗帜,其行动能够带动一个集体,反之,也可能涣散一群人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努力践行“三个代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吃苦在前、甘于奉献的精神,才能使自己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要增强业务素质。业务素质决定工作成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切实履行好职责,才能做到公正执法、依法行政,才能做到工作效率事半功倍,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掌握业务知识和技能,对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和矛盾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做到耳熟能详、了然于胸,达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要发扬不怕困难、冲锋在前的作风。城市管理是一项天天抓、时时抓、反复抓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影响市容的违章行为者大部分是闲散无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外来人员等弱势群体,而这些人员利用这种所谓弱势来抗拒和阻碍管理和执法,作为中层干部发挥党员干部要做到有问题想在前,有任务冲在前,有困难走在前,有压力顶在前,用实际行动感召队员,打击违章行为,扼制违章者的气焰。

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要发扬文明执法、雷厉风行的作风。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严格执法,才能纠正违法行为,保证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才能体现法律的尊严。作为一名执法人员,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案件,从快、从严打击违法行为,不搞“态度执法”、“关系执法”、“人情执法”,做到见违必纠、纠违必罚、处罚有据,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

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要增强廉洁意识和自控能力,“公生明、廉生威”,作为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要建立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自觉抵御各种诱惑,管好自己的眼不该看的不看,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去,做到“无欲则刚”,工作起来才不会缩手缩脚、畏首畏尾。

加强工作作风建设,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始终把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的呼声为第一信号,把事情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从群众最需要的事做起,从群众最期盼的事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抓起,进一步树立“市容与繁荣、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思想,把服务群众之事做好、做实。

总之,城市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作为城管部门的中层干部必须要有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有团结拼搏、不怕困难、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要有廉洁奉公、严格执法、遵章守纪、抵御诱惑的决心,才能在岗位上有所建树,才能带出勤政高效的管理队伍,才能确保达到执政为民、服务于民,才能弘扬“把服务留给社会、把奉献留在岗位”的城管精神。

周总理说过:“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公安机关是国家的“刀把子”、“减压器”和社会经济的“助推器”,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而人民警察,是公安机关战斗实体的必备要件。那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名警察,值得深思。

人民警察的职业是神圣的,做一名人民警察是光荣的。神圣意味着正义和尊严,光荣体

现了无私和奉献。做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要从思想上认清和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要做好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准备,要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认清和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维护国家稳定,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预防、制止和打击违法犯罪,保证党和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保证社会长治久安,保卫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这是公安机关做肩负的使命和职责。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必须从思想上认清和理解自己所肩负的这份责任。穿上警服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肩膀上扛起责任。

(二)做好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准备

目前,就我国公安机关当前的形势来说,困难还很多。

从建国到现在,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公安机关的职责。面对日益复杂和更趋繁重的工作,作为名优秀的人民警察,要做好面对一切困难的准备。有求必应;加班加点;应对各种行动、检查、活动;面对歹徒时与其斗智斗勇。。

(三)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群众无小事,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安机关执法为民的承诺。

当群众有困难的时候,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其解决。也许,自己也有很多困难摆在面前等待解决,但是,必须不怕困难,舍小家顾大家。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是作为一名优秀人民警察的必备素质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平安建设,着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着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着力改进社会管理,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着力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人民警察必须做到:

(一)秉公执法,办事公道;

(二)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三)礼貌待人,文明执勤;

(四)尊重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

人民警察必须执行上级的决定和命令。

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面对严峻的治安形势,如何将公安队伍锻炼成政治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反应灵敏,保障有力,具有较强威慑力和战斗力的精锐队伍,应切实抓好四方面素质。

一、政治上要可靠

做一名警察的首要前提就是政治可靠,这是因为警察不同于其他工种,执行的任务常常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如果政治不可靠,极有可能被反动组织拉拢腐蚀,从而给公安工作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作为一名警察,我们首先要端正思想,摆正位置,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时事政治,了解社会治安形势,掌握敌情动态,以便更好的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身体素质要过硬

把公安队伍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威慑力和战斗力的实体,故而身体素质的好坏是从警的最起码条件。这也突出了警察这个特殊职业所在。既然是精锐,就得有个精锐的样子,因为身体素质的好坏最直观。试问?如果一个瘦小软弱的警察站在一个高大威猛的暴力犯罪分子面前,能有威慑力吗?所以警队的训练要贴近实战,从严,从难,要进行高难度的体能和技能训练,因此平时要多注重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刻

苦锻炼,尤其是耐力和爆发力的训练,力争把身体锻炼的扎扎实实,为今后执行任务做好铺垫,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或不流血。

三、心理素质要健康

警察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警察在处置突发事件面对犯罪嫌疑人时,心理素质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就很难胜任,所以心理素质的养成时不我待,势在必行。现在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我们常常听说某某人自杀了,某某人疯了,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心理素质太差而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整件事情的成败,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可小觑。

四、业务要熟练精通

公安业务除了要学习常用的公安业务知识和科技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还有有关射击,搏击专业知识,掌握驾驶,游泳和计算机操作等技术,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但要学会,而且还要达到熟练乃至精通,同时还要学习掌握反恐防暴工作的基本常识和方法,做好反恐防暴的预案和处置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警察的工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功到自然成。作

为一名警察,常年处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工作充满了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理应成为我们每个警察的座右铭。

怎么样才能当好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践行党的宗旨当好人民警察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民警,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宗旨,就是要干好本职工作,当好人民警察。必须时时刻刻想到,我们是人民的警察,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警察,我们所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专政的对象是极少数与人民作对,与社会主义法律作对的敌对分子。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就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我们执行的是国家的法律,这一职责是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们是国家公务员,我们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仆。简言之,我们是广大人民群众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的报酬来雇佣我们的。我们只有为老百姓做好服务才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公安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广大民警尤其是党员民警,无论职务高低,无论权力大小,无论从事什么警种,都应该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工作,当好人民的公仆,切实把“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自的工作中去。当然这些大道理是很好讲的,关键是在于如何落实,如何真正贯彻到我们的每一次执法活动中。

如何真正实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一目标。

作为一名党员,首先应该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这也要求我们在处理每一项工作时都时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如郑培民同志所讲:做官先做人,万事为民先。只有我们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干起工作才不会侵犯群众利益,才不会背离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任长霞同志之所以会得到当地群众的爱戴,根本原因就是她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名公安局长,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善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能够视辖区群众为父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身到了维护辖区的社会治安稳定工作中。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缘于她对公安工作的绝对热爱,缘于她嫉恶如仇,敢于碰硬的工作作风,更是缘于她不畏权势,甘于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缘于她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全面践行。学习任长霞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们更应该彻底转变执法观念,变“管理”为服务。以往我们不论是从学校接受的教育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认识,都片面的以为人民警察是社会的管理者,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被管理对象。结果造成我们个别民警以管人者自居的居高临下的心态,在执法过程中就会伤害群众的感情,侵犯群众的利益。通过深入学习党章,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有了深化的认识,现在想来,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新时期的民警也是从群众中来的,和其他社会成员相比,只不过是社会的分工不同,而无其他任何差别。

浅谈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篇7

关键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想快速高效的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个理念,是属于当代中国的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建设性意见。众所周知,在我国快速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在逐步进行,本文就这些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进行了简要说明。

1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产业创新能力及城镇化质量低

众所周知,创新能力低是我国国家转型期遭遇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样,这个问题也体现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由于创新能力低,我国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初级生产要素,如廉价的土地及劳动力,由此导致我国的产业价值链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等中低端的加工环节,而高价值加工环节如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项目严重缺失,这种产业发展道路被概括为“代工———-出口———-微利化———-品牌、销售终端渠道与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价值链攀升能力缺失”的路径依赖,其本质是一种依赖于低成本的因素竞争的发展模式。而恰恰在我国现今快速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滥用土地、低效用地等情况频频发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种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建设频繁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这种亚健康的城镇化建设发展模式导致城镇化质量较低。

1.2 城镇化建设的空间和规模格局失衡

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我国各种产业整体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由此自然而然的导致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空间和规模格局比例不协调的情况发生。在空间上,我国超过50%的制造业产业集中在东部地区。以2011年为例,轻工业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例为56:26:18,重工业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例为61:23:15。更有甚者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比重竟然超过80%。产业布局失衡必然带来空间格局的失调,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效应带动效果强,中西部地区人口稀疏,城市吸纳能力明显不足。在城市规模格局上,各种产业重点集中于特大城市与大型城市,导致特大城市与大型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中等城市和小城镇持续落后,带来“大城市承载力不足,小城市吸纳力不足”的严重失衡局面。

1.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

从2000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我国城镇区面积累计增加76.4%,但同一时间段,城镇常住人口只增加了50.5%,由此导致我国城镇人口密度由8500人/平方公里降至7300人/平方公里,由此显现出来的问题是,我国城镇规模和占用土地面积不断累积扩大,但由于产业链单一或根本没有产业链的支撑,导致大量被转移的劳动力徘徊在城镇化边缘,由此出现了我国土地的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的城镇化的情况。由此,我国部分地区由于盲目城镇化出现的“空城”现象大大增加,因此造成的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也让人心痛不已。

1.4 产业绿色发展动力不强

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节约资源,而能够达到此种目的的方式正是实现产业转型,从而带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的可喜成果。然而,在我国现在实现产业转型的进程中,依旧把利用行政手段或方法的策略作为主要执行方式,这就导致了我国各种产业企业不对产业进行绿色转型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的执行手段缺少对产业绿色转型的推动力,而恰恰在发达国家的转型经验中可以看出,调动企业进行绿色发展转型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快速高效的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2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2.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根据我国最新的城镇化建设战略部署,截止2020年,我国要争取解决约1亿人口的进城务工的非城镇人口等城市常住人群的户口问题,其他在城市生活但没有城镇户口的非常住人员则需要通过建立相关的居住证制度来保证他们的生活及公共服务问题。在当前社会形势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最主要问题如下,不同类型的城镇人口密度及相关产业不同所以在对常住人员进行转户工作时,应注意要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其次在转移常住人口落户问题时,应注意确保城乡的户口登记制度统一,且户口登记地务必与实际居住地相吻合,由此消除城镇内部所存在的明显的等级分化情况。各级党委政府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不断扩大城镇内持有居住证的能够得到的公共服务项目,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城镇常住人口的全覆盖。

2.2 增多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八个部署,包括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等,这不仅关系着共享发展的制度安排,也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例如改善城镇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项目对城镇人口拉动有着重要作用,重大的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不仅能够改善城镇常住人口的居住条件,更能增加城镇的城镇人口拉动效应,而且对消化当前中国巨大的房地产库存也起着一定效果。总之,中央和地方政府合力全面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2.3 重视产业支撑

由于地理及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空间和规模格局失衡,大城市承载力不足,小城市吸纳力明显不足的问题凸显严重。所以,鼓励并积极支持中小型城市或中小型城镇培育特色和新兴产业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推动现代物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商品零售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这种梯度转移的发展产业机制可以起到引导集中在我国东部的产业向中西部的中小城市或城镇的梯度转移的良好效果,同时能减轻特大或大型城市的承载压力,此外,由于各种客观条件,中小型城市或城镇还能得到土地、财政、技术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支持。

2.4 优化规划布局

当前,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面前,中小城市或城镇的优化应努力成为其主要方向,由此可以加强产业的布局引导。比如引导一些稀缺项目在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强、发展潜力相对较大的中小城市或城镇布局不仅有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建设,并且提高其对人口的拉动作用,还能对大型城市的压力起到一定的分担作用。由此可见,转变发展理念,优化规划布局对大型城市和中小城镇都有一定好处,同时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3 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转型也进入重要阶段,时至今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程度已逐渐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快速的发展转型势必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本文详细叙说了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导致的问题,并联系了我国现实实际,通过“十三五”时期的重要部署及最新的城镇化建设战略部署浅要提出了解决措施,相信有朝一日,我国人民一定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镇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丹凤加快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 篇8

时间:2011-11-9 8:49:14 作者:李高峰

丹凤县围绕加快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认真抓好大组工网建设、领导干部信息库建设、党员信息库建设、干部档案工作、党内统计和公务员统计等组织系统信息管理重点工作,为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确保信息安全。坚持把信息安全放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位置,制定了《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网络维护系统制度》等七项保密制度,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设备管理、涉密存储设备、使用事项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对每台计算机实行“专人专机、专网专用”管理,对移动存储介质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并登记备案,配备了系统管理员2名、安全管理员2名,建立了“大组工网”计算机使用台帐,确保信息平台的安全运转。

二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水平。该县将“大组工网”作为学习交流、信息传输的重要平台,以内网为基础,专网为依托,将OA办公系统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建设,初步建成了县委组织部统一办公平台,实现了与市委组织部和兄弟县(区)委组织部的互联互通,达到了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的工作目标。机关干部通过“大组工网”查阅业务知识,浏览组工信息,学习中央精神,掌握工作动态,确保各项工作与上级精神保持一致。今年来,在学习中央有关四级党委集中换届会议精神、创先争优和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等,“大组工网”发挥了方便、快捷的作用。利用“大组工网”强大的网络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了全县领导干部信息、党员信息、公务员信息、人才信息等信息库,大大提高了组织部门信息化水平。

三是严格按照要求,高质量建设干部信息库。县委组织部对建库工作重点支持,投资4万元购买干部信息管理系统V3.0端口,抽调4名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选调生专门参与此项工作。制定下发了《中共丹凤县委组织部关于采集领导干部及党群口一般干部基本信息的通知》,对采集信息的各项指标解释、数码照片的格式全部做出统一要求。制定了各党委上报《信息采集表》时间安排,要求各党委在规定时间内报送《信息采集表》。县直各党(工)委催促各自分管的单位,以党委为单位报送至县委组织部。目前全县858名县管科级干部及党群口一般干部详细信息已全面准确录入干部信息库。信息库建成后,我们对新调入的6名干部和调出的2名干部信息及时进行了结转。信息库的建成,为干部选拔任用、日常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加快了组织系统信息化进程。

四是严把信息质量,加强党员信息库的管理使用。抽调业务骨干学习掌握新版信息库及子系统操作知识,印发了《丹凤县党员信息库录入采集表和培训讲义》,对各基层党(工)委业务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对升级程序、代码变更进行了统一。对原系统中党组织属性、法人单位标识等一些信息不够全面的部分及时进行了完善录入,对个别党委班子成员、支部班子成员、党员、申请入党人员信息不全的情况及时进行了纠正。对党组织有变化的信息及时进行调整充实,对新发展和转入的党员及时进行信息补录,对转出和死亡的党员严格按照党员信息变化操作。结合各村实际考核得分情况,对“升级晋档”子系统中各镇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数据进行了重新录入,通过对信息库中不同、不同单位的党组织情况、党员结构、党员发展等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9

郑中华

2011年第2期 ——生态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沙洋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抓手,通过实施“八大转变工程”,谋求“八大突破”,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加快农业强县建设步伐。2010年,沙洋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55.8亿元,增长49.9%,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1%。

——实现加工企业由小而多向大而强、少而精转变,在龙头企业集群建设上谋求新突破。重点抓好粮油、畜牧、水产、森工、棉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集群建设。一是做大做强现有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洪森、龙池、楚玉、正邦、凤池、环星、巨星等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及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做大规模、做精产品、做响品牌。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2家。二是实施借力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沙洋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三是大力发展回归经济,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办一批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围绕国家、省、市产业发展战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力争“十二五”期间沙洋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园进入2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行列。

——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在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上谋求新突破。一是加大研发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产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一般消费品向休闲健康产品、休闲文化产品转变。二是加大技改力度。鼓励具备一定加工规模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新的加工技术、新的加工设备,提升加工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传统加工方式向现代加工方式转变。三是加大深度开发加工力度。紧紧围绕打造沙洋农业循环经济名片,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展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延长加工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

——实现农产品品牌由大众品牌向精品名牌转变,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上谋求新突破。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按照“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做好、做精、做响、做大品牌。一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的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努力使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二是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三是以核心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实施农产品精品名牌战略,重点扶持“洪森”、“三月花”、“楚玉”、“龙池桥”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着力创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名牌。

——实现农业生产由传统低效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上谋求新突破。将秋冬农业开发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为企业提供高档优质加工原料。种植业上,大力推广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农田产出效益;畜禽养殖上,大力推广小区养殖和标准化养殖模式;水产养殖上,积极发展小龙虾等名特优养殖,同时积极探索发展稻鳅连作、池塘泥鳅养殖产业;林业生产上,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建设沙洋花卉苗木的“百里长廊”。

——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上谋求新突破。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土地流转“四级平台”机制,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探索土地流转经营新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与大企业、种植大户、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经营土地,发展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力度,指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规范运作,确保全年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数比例达到40%以上。开展示范合作社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两个百分百(100%的农户入社、100%实现由合作社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优质服务)目标。

——实现农业发展方向由内向型农业为主向外向型农业转变,在加快农业国际化步伐上谋求新突破。以洪森、蛟龙、楚玉、仙羽、天

一、亿泰等6家企业为重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境外开展产品推介洽谈活动,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瞄准世界500强企业,捕捉机遇,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投资农业开发。

——实现由单一利用农业资源向循环农业转变,在依靠科技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上谋求新突破。一是在规划的科学指导下,加大“一心三区十园”的建设力度,即以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为核心,在全县建成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水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和楚风楚韵生态旅游区等3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区,并根据各自区域优势和资源特点,着力建设10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重点抓好垢冢食用菌产业园、劲牛牧业等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动循环园区建设,加快全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步伐。二是加大与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推动我县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三是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运用。建立健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模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将沙洋建设成为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四是结合油菜花旅游节,大力发展低碳、生态观光环保农业。

——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在新农村建设上谋求新突破。一是因地制宜,鼓励和组织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扎实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努力造就一批会经营、懂技术的土专家和明白人队伍,造就一批懂经营、善开拓的农村经纪人队伍,造就一批善钻研、懂科学的科技人才队伍,造就一批善管理、懂市场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真正做到变农民为市民,变农民为产业工人,变农民为能人,变农民为创业者。三是加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力度。在抓好垢冢、吴集、雷都、荆南等农民新社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园建设和环境绿化的同时,重点抓好纪山郭店村农民新社区、官当王坪村农民新社区及其综合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四是抓住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创办相关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吸纳更多的人员实现再就业,逐步向“村民收入工资化、村民居住标准化、村庄管理城市化、生活保障社会化、村民行为市民化”目标迈进。■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10

今年以来,成都局向卸车要效率、要效益,层层传递卸车压力,将每月卸车目标分劈到站段。他们根据车流、现场作业进度和需求,优化运输组织,确保车流均衡到达并及时输送到位;全面加快实施站场扩能改造,加快企业自用铁路建设,提高点上卸车能力。

据悉,成都局还将对装卸机械设备进行补强,重点增配皮带输送机、叉车等设备,解决好夜间照明问题;计划在相关站区修建食堂、浴室等,改善装卸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补强成渝、成昆、川黔等线路能力,拟恢复正常使用燕岗站驼峰,对广安站出发信号机位置进行调整。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11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对陕南提出了突破发展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对旬阳提出了率先突破发展的新要求。工业作为旬阳县域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能否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步伐,实现工业突破发展,对于确保旬阳实施率先突破发展至关重要。

一、旬阳工业经济

建设面临的形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工业是全面建设小康旬阳与和谐旬阳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强县进程,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十五”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增长6.5%,产销率达到97%。工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一)工业强县战略深入人心。县委、县政府作出工业强县战略重要决策以来,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工业强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工业强县的认识逐步提高,思想不断统一,能够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县情,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国家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建设步伐,已成为县域经济腾飞的根本所在。不论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看,还是从旬阳自身发展的实践看,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通过“工业强县.旬阳论坛”的举办,使工业强县是旬阳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这一观点,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二)工业发展载体不断丰富。工业“双五”(即:抓好50个年纳税过5万元以上的企业,围绕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论证储备一批,抓好50个工业项目)、“双百”(即:抽调100名懂业务、会管理的工业骨干干部下派企业进行帮持指导,每年培训100名企业厂长、经理和管理人员)工程的实施,创新了工业经济建设机制,找准了工业强县建设的“抓手”,丰富了发展工业的载体,增强了落实工业发展任务的合力,夯实了工业发展的措施。

(三)生态工业建设稳步推进。烟草工业生态化以不断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研究实施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利用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项目和工艺为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力度不断加大。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以保护资源、有序开发为重点,研究制定了各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汉江蜀河电站、大岭电站先后动工建设,为发展载能工业奠定了基础。矿产工业生态化以保护性开发为前提,以技改为动力,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基本实现了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范开采秩序,整治采富弃贫、高质低用、禁止无序开采与掠夺式开采陆续展开。建材工业生态化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实行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以污水处理为重点,加强科技攻关,恒源公司等企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已经成功完成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的研究,为黄姜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今年11月初,由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与县委、县政府成功联办了“汉江(旬阳)生态论坛”,对旬阳发展生态工业、开展生态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四)工业发展机制日益健全。一是建立健全了工业发展机制。县委、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工业强县的决定,制定了工业强县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突破发展的意见,下发了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工业“双五”工程抓落实机制的通知等文件。二是健全了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业“双五”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业“双五”工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三是严明了工业奖惩机制。县上制定了工业经济建设考核办法,将各级各部门工业经济建设情况,特别是工业“双五”工程的落实情况纳入了年度县对乡镇、部门的综合考评,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旬阳工业经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总量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资金、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大部分工业企业处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阶段。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较低。目前全县大部分企业还是以资源初加工为主,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与消费者见面的终端产品和名优品牌,不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管理比较粗放。企业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治理企业的水平还比较低,管理不严、不细,资源能源消耗大,企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急需不断加以解决。

二、工业是旬阳“十一五”时期实施率先突破发展的突破口

“十一五”时期是旬阳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

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顺利实现工业强县的奋斗目标,实施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双五”、“双百”工程为抓手,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发展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生态工业支柱,工业在县域经

济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

──做强做大支柱工业。充分发挥县域生物、矿产、水能资源优势,突出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支柱工业发展,大力实施“双五”工程,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烟草食品工业以续建30万担打叶复烤线和发展烟叶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为重点,扩大生产能力,调优卷烟品种结构,提升质量效益;立足农副产品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畜禽肉蛋、魔芋、薯类淀粉、竹笋食品加工业,“十一五”末产值达到6亿元。矿产加工业以特色富集矿产开发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到矿业产值突破20亿元。水电能源工业以汉江水电开发为重点,带动旬河、神河、公馆河流域梯级开发,形成“一干三支”水电开发格局,力争“十一五”末装机容量达到45万千瓦,实现产值4亿元。水泥建材以干法熟料项目为龙头,以甘溪粉磨站、陶粒生产、板石开发、矿物废渣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十一五”末实现产值4亿元。生物制品工业以黄姜、油桐、青竹、青蒿等产品加工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多层开发增值,“十一五”末实现产值5亿元。强化项目支撑意识,全力推进支柱工业规模扩张。

──着力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积极引导现有工业推进同业、跨行业、跨地域重组整合,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加强新产品研发,鼓励各类人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集聚。加大“双百”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以县城为轴心,以重点集镇为链点的工业布局。大力支持发展生态、绿色、环保型工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国企经营,重点支持发展现代加工业,在投资核准、管理服务、土地征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优惠。积极引导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管理,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在工业经济建设工作中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加大生态工业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建设环境,确保工业总产值稳步增长。

(一)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一是狠抓骨干企业发展,力促达产达效。烟草工业要进一步加强与宝鸡烟厂的衔接协调,确保稳步增长;矿产工业要以安全、环保为前提,深入组织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工作,确保安全环保生产,严格依法治矿,进一步规范开发秩序;生物制品工业要力促黄姜加工企业恢复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和生物副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建材工业要大力发展水泥、页岩砖生产,水电工业要全力支持在建电站项目,加快汉江旬阳电站和旬河等支流水能开发步伐。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工业增长点。加大续建项目推进力度,加快推进新项目开工,加强新项目研究储备和推介力度,确保顺利完成年度工业项目建设投资任务。三是狠抓运行质量,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二)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是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按照《旬阳县工业强县发展规划》要求,切实编制全县工业发展布局规划,大力实施“产业集团”战略布局,加速建设白柳、吕河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形成以汉江、旬河梯级水电站综合开发为主沿江河水能资源开发经济带和北环线铅锌、汞锑、建材、生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以工业小区为主串联起来的经济带。二是改善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工业以发展股份合作制为主体,加快现有工业企业整合。重点对矿业、黄姜加工业进行重组整合,加快企业提等升级。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解放思想,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协作,借助科研单位科技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工业企业逐步向集团化、科技化、效益化方向迈进。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引导企业在生产工艺、营销策略、产品质量、企业文化等方面创特色,以培育磨芋、皂素、桐油、汞、纳米氧化锌等产品为重点,开发和壮大一批在省内、国内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的名牌产品,以此带动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3、不断加快生态工业建设步伐。

──烟草工业生态化建设。坚持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积极争取国家烟草专卖政策倾斜和烟草业重组整合;加大科研开发,研究原料低损耗精制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卷烟单箱利润率;充分开发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实现闭路循环利用,绿化生产区,实现清洁生产。

──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保护资源、有序开发。在有序组织实施蜀河、旬阳、大岭、桂花电站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保护、生态、环保、合理、科学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和充实完善旬河、神河等流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有序实施流域水电站建设。二是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对各类水库淹没区和边缘区实施植物、生物保护。三是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将全县“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的汞锑、铅锌、镁钡、铁等深加工产业链靠近电源点布局,实现发电企业向高耗电企业直接供电,以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使载能工业良性循环、快速发展。

──矿产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全县铅锌、汞锑、镁钡、铁等有色金属资源,严格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大投入,引进新技术加强资源的探测工作,延长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的服务年限。二是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推进重点企业产业升级、资产重组,逐步形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装备先进、资金雄厚、专业分工合理、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的一批企业集团,使其从资金、技术、管理、经营上都具备强劲的实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目标。三是落实矿产工业废渣采空区封存后生态植被覆盖措施。四是加大科技创新。鼓励矿产企业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对矿产工业废渣进行综合研究利用,努力消化利用铅锌尾矿渣、镁冶炼废渣,使之变废为宝。

──建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开采。有序利用石灰岩、页岩资源,对矿山的开采、矿石的破碎和运输等,严格制定并实施环保治理措施,确保生态植被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二是要尽快配套完备的水泥粉尘治理设施,重点减少水泥厂的粉尘排放量。全力支持和鼓励水泥生产企业消化利用本县境内铅锌尾矿渣、尾矿砖和锌冶炼废渣等工业废渣。三是按照页岩砖、尾矿砖布局和生产规模,确保年产3亿块页岩尾矿砖的生产,逐步关闭生产粘土砖的企业,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植被。

──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重视生产工艺的科技攻关和专利技术应用,努力使生物制品工业的工艺技术特别是环保治理专利技术得到充分运用,最大限度地提供符合环保生态要求的技术支持。二是要深化以恒源公司为代表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研究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带动全县黄姜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做强做优黄姜产业。三是要加强对黄姜、金银花、拐枣等生物制品提取生产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料的研究,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达到环保生产标准。

4、切实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一要高度重视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坚持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和包抓项目责任制,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用水、用电、用路等突出困难,推行政府牵头、部门负责、费用限额、限期解决的办法,确保在帮扶企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二要认真开展以优化经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行风评议。三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为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切实加强工业经济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坚持把工业经济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领导机构,确定主管领导,抽调精兵强将。按照工业强县战略和年度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精心安排部署好年度工业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工业经济建设各项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月到天到人,确保工业发展组织领导到位,安排部署到位。

(二)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发展措施。不断总结完善工业经济建设经验,创新思维,丰富载体,找准抓手,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发展措施。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科学严明的奖惩机制,夯实发展措施,以健全的工作机制、过硬的工作措施确保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教师演讲稿:闪亮生活 奉献无悔下一篇:单片机课程实践教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