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精选9篇)

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 篇1

在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这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重大决策的延续,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留给子孙后代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年初多地遭受严重的雾霾天气,人民日报评论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进行努力: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立法,对其中的环境监测指标以及相关惩处措施等法律条文进行详细规定,严格相关部门的责任。

二是国家继续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创新和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各级环境主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开展对违法行为的打击活动。

三是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摒弃“饥不择食”的传统招商引资观念,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经济时一定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四是加强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

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 篇2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 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 就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最响亮的目标。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对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非常明确的战略思想, 那就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简而言之, 就是突出生态, 五位一体, 绿色发展。

“美丽中国”的提法有什么现实作用?美丽更强调了生态文明, 是对当前出现的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高标准, 是对工业化、城市化的高要求, 也是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的震撼性的呼吁。目前, 中国处在工业化、城市化阶段, 因此, 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任务格外艰巨。在不少地方, 能够达到水能喝、山不秃、地不陷、气不呛, 就很不容易。但是, 千万不要以为现阶段离“美丽”还远就不考虑未来的“美丽”。要知道, 没有“美丽”的目标, 当前工作的安排标准就会降一级甚至降很多级, 城市规划就会失去远大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就会满足于低水平, 而这会给未来的生态文明带来积累的负担。事实上, “美丽中国”更接近民众的理想, 更便于民众的观察, 更富有号召力和亲和力, 也更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确实不是短期的事, 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 我们要有长期攻关的思想准备, 要有上下同心、协调努力的制度安排。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美丽城市和农村, 既有面子, 又有里子。如果说美丽是面子, 那里子就是实力, 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如果我们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十八大的这一新提法, 就不会仅在一时美丽上下工夫, 而更要在永葆美丽上下工夫;不仅在城乡生态上下工夫, 而且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上下工夫。这样的美丽才是人民欢迎并真正靠得住的。

建设“中国最美丽的茶乡” 篇3

“茶山行”渐成品牌

西乡是茶叶适生区,有2000年的种茶历史,是“中国著名茶乡”。西乡县委、县政府把茶叶确定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建成生态茶园22万亩,其中投产园近10万亩,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产茶县。为提升茶叶产业综合效益,西乡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旅游活县”战略决策,提出按照“生态游,休闲游,农家式”的定位,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丽的茶乡”目标,依托青山绿水。生态茶园和人文资源,做强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艺、茶食”为 体的“茶山行”生态茶园观光游品牌。

目前,西乡县罗镇、缺口、柳树,沙河、私渡等乡镇生态观光茶园每年都吸引来大批游客,“茶山行”生态茶园观光游逐渐成为陕南颇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旅游品牌。

樱桃沟远近闻名

西乡樱桃沟景区紧贴县城,面积12平方公里,种植樱桃1.2万亩,年产樱桃720万斤,是继山东海阳之后全国第二大樱桃生产基地。

每到樱桃花盛开、果子成熟时节,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景象异常壮观。依托这一资源,西乡提出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将樱桃沟打造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目标。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在完成景区中心区域地形测绘的基础上,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和四川大学专家编制了景区建设详细规划,按照规划对樱桃沟景区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先后投入250万元建成了一纵四横景区环线道路21.22公里,其中硬化路面9.22公里。投资2000万元的景区入口道路“樱花大道”也正在全面建设当中。

针对樱桃沟景区“摘农家果,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的旅游模式,西乡专门制定了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西乡县樱桃沟风景区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在发展上给予资金支持,在管理上进行综合评定和标准化规范。景区还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了两个度假村,接待能力显著提高。今年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收入320万元,景区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

生态游风光无限

西乡县水能资源丰富,利用水能资源发展农业旅游,逐渐成为西乡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石泉水库,建成了欣赏山水风光、休闲垂钓、品尝河鲜的七星湖风景区;依托王子岭电站水面,建成了集水上游乐、休闲度假、特色餐饮为一体的枣园湖风景区;依托驰名省内外的道教活动场所午子观和“陕南小华山”午子山,在堰口镇建成了体会宗教历史文化,观赏珍稀植物、体验山溪漂流的午子山风景区;依托红二十九军诞生地、陈浅伦烈士故居以及“鸡公田起义遗址”,建成了回顾革命历史、重走川陕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旅游线;依托保护、开发“李家村文化”、“何家湾文化”和延绵5公里的天然柳树林,建成了参观历史遗迹、品尝特色小吃、体验乡村生活的柳林生态休闲景区,等等。一批符合当地实际并具有市场需求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成功培育,不仅丰富了西乡旅游业的要素,也带动了当地传统农业新发展,为农民致富开创了一条新路。

中国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篇4

——聚焦浙江乡村十年蝶变

编者按: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主动谋划‚美丽乡村‛建设,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突破口,不断完善、丰富、充实其内涵,沿着‚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浙江建设—生态浙江建设‛这一主线,连续十年常抓不懈。如今,‚美丽乡村‛已经从‚盆景‛变成了‚风景‛,实现了从建设向经营的成功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传统与现代关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包含的理念、所体现的精神、所呈现的智慧和方法,相信将给各地带来多重启发和借鉴。

农村经济发展了,但是环境恶化了

“千万工程”拉开美丽乡村建设大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人均收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但一度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差距越拉越大,农村规划杂乱无章,生产生活环境恶化,道路交通坑洼泥泞,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无人过问,农民生活‚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经过深入调研,2003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推进村镇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

当年6月份,浙江召开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现场会。习近平同志亲自布置: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波澜壮阔的‚千万工程‛由此拉开序幕。从2003年起,连续十年,浙江每年选择一个典型县市召开现场会,每次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亲临现场。所布置的工作尽管每年有所侧重,但抓‚千万工程‛的决心不变、名称不变、主题不变,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第一个5年,浙江主要向脏乱差的环境开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了1000多个示范村和1万多个整治村。

第二个5年,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浙江将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作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在农村环境大为改观的基础上,浙江顺应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进一步作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部署。要求从居住、环境、经济、文化等四大方面着手,把农村建成‚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既要宜居、宜业,还要宜游。

省委书记夏宝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胸有成竹地表示,浙江不和人家比GDP,浙江要和人家比‚美丽乡村‛,比谁的农村更漂亮、更富裕、更文明!从缘起到深化、拓展、提升,十年来,浙江的‚千万工程‛走出了一条从点到面、由浅及深、先局部后整体的整治路子。‚千万工程‛推进到哪里,相关项目就配套到哪里。康庄工程、联网公路、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绿化示范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气化、现代商贸服务示范村、小康体育村等都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村庄整治氛围。各级财政累计投

1入的资金达到435亿元,其中省财政从第一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6.1亿元。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完成2.6万个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89%,93%的行政村实行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62.5%的行政村实行了生活污水治理,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覆盖到了农村。

谈到十年来浙江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省委副秘书长兼农办主任章文彪感慨不已,认为现在的农村甚至比城里还好,不仅山清水秀,而且干净整洁,是个大氧吧。‚上网有宽带,进城有公交,看病有报销,晚上在广场上聊聊天、跳跳舞。你说这日子有没有滋味?‛

既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一刀切”

因地制宜科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浙江10万多平方公里面积,一共坐落着4万个行政村,平均每村只有二三百户人家,七八百位村民。许多村民早已进城,农房闲置不用,有的甚至倒塌。真正在农村务农的,目前实际上只有600万,这就提出了个问题:浙江农村到底应该怎么改?‛省农办副主任余振波摊开家底。

人居环境的改造,通过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做做表面文章,也可以走过场。但真正要做好这篇文章,让农村有一个深刻的变化,就必须动真格,要对农村重新进行规划布局,对农房实施改造。

‚村庄布局如此分散,公共服务怎么进得去;公共服务进不去,农民的生活品质怎么提高?‛

但规划改造又谈何容易?浙江省内各地自然差异很大,有平原,有水乡,有丘陵,有海岛,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加上规划改造量大面广,任务繁重,浙江又是先行先试,没有经验可供参考借鉴,因此,可谓重重困难。

对此,浙江从第一次‚千万工程‛现场会开始,就提出既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一刀切‛,强调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浙江先把当前农村几种情况进行摸排,然后推出‚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的思路,对村镇布局进行优化,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200个中心镇、4000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971个历史文化村落,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在此基础上,因村制宜,编制建设规划。对于中心村,主要是建设‚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集聚人口,辐射周边;对于一般村,主要实行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城中村、城郊村则要推进‚三改一拆‛,将其改造成为城市新社区;对于高山偏远村、空心村,主要实行异地搬迁,搬到县城或者中心镇;对于历史文化村落,则实行保护修建,力求将历史古迹和村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做法,保证了村庄整治的科学推进。

鄞州地处宁波郊区,是闻名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老百姓经济基础较好,使得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不仅有需要而且有可能。但鄞州并没有操之过急,全面铺开。对农房改造也不作年度考核,只是确定了5年目标。每年年底,各乡镇上报改造计划,由‚新村办‛统一协调。不符合规划的不批,农户只要有一户不签字同意,改造方案就不予通过。

2006年,鄞州出台《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暂行办法》,首次就所涉及的内容、目的、实质、主体等作出界定,确立了‚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的‚四民‛原则。

‚新村办‛主任钱孝平告诉记者,在鄞州,政府和农民之间职责定位十分清

楚。政府管的是规划引领、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要求新村建设中的选址、土地使用、购买对象必须符合有关规定。而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如改不改、怎么改、选择何种房屋套型、如何确定旧房补偿和新房购置标准,以及选择何种改造模式、请谁规划、让谁施工、由谁质检,统统由村民自己决定。

改造资金的投入上,政府负责水电、道路、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他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解决。如果改造中有土地指标结余,由政府挂牌出让后,出让金全额返还村里,作为旧村改造资金。

科学的方法和思路,让鄞州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得以快速推进。十年来,鄞州已有近1/4的农房进行了改造,改造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米。这种改造带动了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如今,鄞州已经成了‚美丽镇村、幸福家园‛。鄞州的蜕变,只是浙江农村的缩影。如今,浙江的村庄整治已经由以点为主开始向点线面整体推进转变。串点成线,整乡整镇,乃至整县开展整治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盆景‛变成了‚风景‛。据悉,目前浙江开始整镇改造的乡镇已占60%之多。

保护历史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文化底蕴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浙江的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在正式公布的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浙江就占了30个,居全国首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际级的8项、国家级的189项,数量和排名也居于全国首位。其他省级和市县级的非遗项目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历史文化是浙江的灵魂,也是浙江的根本。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农村之所以称为农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美丽乡村‛建设除了环境卫生的整治,更需要增强文化底蕴。

要在整治中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首先要摸清家底。通过排查,浙江掌握了全省971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基本情况。其中古村落690个,自然生态村落136个,民俗风情村落145个。

紧接着,浙江出台了《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若干意见》,制订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列入省际重点的可得到省财政500~700万元补助,同时还有15亩建设用地土地指标,专项用作核心区块的搬迁安置。列入一般村能得到30~50万元补助,市里与省里按照1∶1配套。据了解,2013年,浙江全省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将达到7.8亿元之多。

政策就是杠杆,浙江一举扭转了历史文化保护的被动局面。原来未加珍视,设置弃如敝履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一些古村落、古建筑,一夜之间成了不可多得的宝贝。人们纷纷争着申报项目,保护历史文化。

桐庐地处杭州,境内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国以前的古建筑达1400栋。2010年开始至今,先后重点维修119栋,一般性维修463栋,每年投入资金1200万元,其中市县财政各半,三年来共计投入了3600万元。2013年,县里计划对58栋历史建筑进行重点维修,预算投入1500万元。

这些原来已经东倒西歪、破旧不堪,长期无人居住的历史建筑,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和‚天下独绝‛的富春山水结合在一起,组合成了‚人文+历史+自然山水‛的乡村游线路,独具特色,与众不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目前,以‚潇洒桐庐、秀美乡村‛为定位的桐庐县,配合土菜节、乡村狂欢节、山花节、户外休闲运动节、亲水避暑节等5大乡村节庆活动,打造出诗画山

水、古风民俗、产业风情、运动休闲、生态养生等5条美丽乡村风情带。

桐庐县委副书记、县长方毅认为,古村落的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桐庐旅游打开了新的大门。乡村旅游今后将成为桐庐旅游的蓝海。

如果说,对古村落保护的意图在于‚留住消逝的历史‛,那么,‚文化礼堂‛的建设,则更多地着眼于建设农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浙江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收效明显。但设施偏小、活动偏少、水平偏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各有抓手,看上去十分热闹,但实际上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去年开始,浙江动议在全省范围内建设‚文化礼堂‛。省政府还将这一工程列入‚十件实事项目‛之一,进行试点。根据规划,浙江今年要建成1000家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礼堂,各县市区原则上要建成12家以上。

‚文化礼堂‛并非另起炉灶,大兴土木,而是以整合资源为主,更多的则是利用旧祠堂、大会堂、闲置校舍等改建的。堂内设置‚学子榜‛、‚寿星榜‛、‚贡献榜‛等,内容既乡土又生动。

在江山市大陈村,记者领略了一把‚文化礼堂‛的魅力。9月7日,一场有声有色的演出在村里的旧祠堂里举行。演员全部都是村民,而且大多是六七十岁的农村妇女。在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的指挥下,她们又是唱又是跳,气氛十分热烈。特别是自编自导自演的《妈妈的一碗大陈面》,那种质朴、纯真的感情,深深打动着观众。汪衍君说,这种演出隔三差五都在举办。现在大家日子好过了,需要一个展示风采、抒发情感的地方。

‚文化礼堂‛如今已成为浙江农村最热闹的去处,村民们不仅在这里参加学习培训,或者随时来看书、打球,还可以在这里举办婚嫁寿辰。夜晚,灯光将小广场照得恍如白昼,男女老少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是最为常见的江南夜景。发展产业致富农民,让输血变成为造血

从乡村建设向经营乡村跨越

搞整治也好,搞建设也好,都要有所投入,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之后,集体经济基本成了空架子。这就带来严峻的挑战:投入问题由谁来解决?政府投入固然责无旁贷,但如果不能找到农村发展稳定的模式,将资源转化为资本,让农民有利可图,那么,美丽乡村建设很可能无法持久。

安吉是‚美丽乡村‛的发祥地,也是第一个推行‚经营乡村‛的县市。安吉的发展走过三个阶段,一是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8年,安吉扬长避短,正式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请来浙江大学设计师进行规划。安吉提出要求,将全县187个村作为一个‚大乡村‛进行统一规划:整个安吉就是一个大景区,每个村都是一个景点,每个农户都是一个小品,最后形成‚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体系。

在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建设、规范化管理实现之后,如何将资源变成资本,最终变成金山银山,就成为一道无法忽视,必须解答的难题。说到底,‚美丽乡村‛既要‚中看‛,还必须得‚中用‛。

安吉县长王树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通过经营转化资源,通过经营提升资源,才能给‘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内生动力,永不枯竭。‛

《安吉经营乡村行动计划》由此出台。这个国内独一无二的‚计划‛中,安

吉准备创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县域4A级景区,产业上创新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发展模式,以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实现产业联动、城乡互动,最终实现‚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股民‛。

经营布局上,安吉‚一本蓝图管全县‛,将乡村经营最终量化、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各个乡镇统一负责所辖区域项目策划、指导,包装和实施,对乡村资源进行公司化运作。

山川乡坐落在安吉境内,是全国第一个环境优美乡镇,境内青山绿水,处处引人入胜,为了实现从建设到经营的跨越,乡党委书记陈方良请来专业规划机构,立足村情进行精心策划,并将各村闲置的资源进行打包招商,吸引了工商资本大量进入。农家乐乡村旅游最终成为山川乡最为亮丽的一张名片。

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邵峰说,浙江农村‚天生丽质‛,这种资源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乡村经营的前景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经营乡村‛并不是打农村土地的主意,而是在村庄整治基础上,盘活农村资源,找到因村制宜的经营道路。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有的依靠产业带动搞农事体验,有的挖掘历史文化推进乡村旅游,有的利用自然生态为消费者提供假日休闲。在亮点纷呈的实践中,各地创造了一系列乡村经营的新模式。

原来传统的种植业或养殖业,只有‚一产‛收入,现在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发展,农业的附加值得到前所未有的呈现。养老经济、假日经济、文化创意产业、体验农业等原来相距十万八千里的业态,现在陆续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经营乡村‛让农村发展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思路,找到了办法。仅农家乐旅游一项,浙江就发展了2800个点,从业人员11万多人,2012年直接经营收入达到88亿多元。

农家乐乡村旅游也成为安吉农民新的‚生财之道‛。2012年,安吉农民人均收入16141元,增长12%,增幅位居全省前列。财政收入也同步增长,6年来的平均增幅达到26%。

‚原来担心投入没有效果,实际上,现在资源已经越来越货币化。‛谈到‚经营乡村‛的出路问题,安吉县长王树充满信心。

找定位找特色,培养核心竞争力

美丽乡村进入品牌建设新阶段

记者日前来到桐庐县环溪村采访,村委会主任周忠莲腰上挂着扩音器,一边走一边介绍说,环溪村住的都是北宋大哲学家周敦颐的14代后裔。

周敦颐的《爱莲说》为大家所熟知,但大出意料的是环溪村以此为基础,所进行的品牌创建。

一进村口,就看到环溪村的标志。从‚周‛字演绎而来,上面两笔出头的,形同荷花,暗示该村的渊源在周敦颐的《爱莲说》。村里建有莲花广场、莲花喷泉、莲花主题公园。村子周边种植了上百亩荷花。原来,环溪村打的就是一个‚莲‛的品牌!

据了解,‚清洁桐庐‛开展三年来,投入到环溪村的整治费用达到2500万元。村里不仅将河道、街面,统统整治了一遍,实现了三线(电线、宽带、数字电视)入地,还建起了9个生活污水处理池,全村600多农户的污水全部纳入了管道。处理池上面种着花,铺着草,要不是有人指点,根本看不出是个污水处理池。千百年来,环溪村的村民习惯于土里刨金。但从环境整治起,一切都开始裂变。他们不再仅仅依靠‚一产‛的收入,而是将‚一产‛作为一种元素,融合在整个旅游中。村里所经营打造的,也不再是某种具体的产品,而是整个村落的品牌。

据有关人士估计,像环溪村这样品牌建设终成正果,对外收取门票进行经营的农村,在浙江应该超过100个。他们有的以蜜橘、草莓、桃李等水果产业为基础,有的以水产养殖等产业为基础,进行品牌定位,特色发展。没有产业基础的,则在自然景观或者历史文化上进行深度挖掘,或借题发挥,或节外生枝,或无中生有,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品牌经营是所有经营模式中最具价值的经营方式。目前,浙江各个县市基本都有品牌命名。如阳光温岭、金色平湖、自在舟山、潇洒桐庐、人间仙居、幸福长兴、秀山丽水、田园秀洲等等,不一而足。县以下的乡镇、村也不甘落后,纷纷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品牌建设。

省农办副主任余振波分析认为,美丽乡村品牌建设犹如写文章。特色是素材,题目是主题。在他看来,名字是一种连续性的暗示,是一个影响命运的气场,因此,品牌命名必须反映出自身特色,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例如阳光温岭,指的是新世纪第一缕曙光曾照耀温岭石塘;自在舟山,因普陀寺佛教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而命名;潇洒桐庐的由来,则在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的《潇洒桐庐郡十绝》……

杭州历来以西湖之美著称于世。2003年以来,与省里配套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特别是经过‚三江两岸‛整治,杭州乡村面貌大为改观,处处是景色,村村是景点,美丽丝毫不亚于城市。

在此基础上,杭州因地制宜,进行美丽乡村品牌创建。根据历史文化或者产业发展特色,各县不拘一格,分别进行品牌定位。如西湖区‚最美西湖、风情乡村‛,萧山区‚文明萧山、幸福家园‛、余杭区‚宜居田园城市、美丽都市乡村‛、桐庐县‚潇洒桐庐、秀美乡村‛、淳安县‚秀水家园、美丽乡村‛、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德市‚秀美山村、宜居建德‛、富阳市‚富春山居、美丽乡村‛。这些品牌定位之间尽管只相差一两个字,但字字千钧,实际上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目标和发展战略。

品牌是定位,品牌是特色,品牌是竞争力。在品牌引领下,各县市结合自身特色资源,进一步对产业发展作出战略选择。如西湖休闲观光、萧山都市休闲、余杭乡村旅游、富阳运动休闲、临安农家避暑、建德养老保健、桐庐古风民俗、淳安运动度假。2012年,杭州各地通过农家乐这一平台接待的游客达2000多万人次,营业总收入20多亿元。

县市有县市的定位,乡镇有乡镇的品牌,一些精品村、特色村和中心村也不甘落后,纷纷进行包装命名。临安市28个精品村各有不同称号,如板桥镇上田村是‚茶香竹海、文武上田‛,天目山镇天目山村是‚大树王国、天目人家‛,让人对其特色一目了然。

美丽乡镇建设中,随着县市、乡镇、村品牌创建的日渐普及,杭州‚品质之城‛这一总品牌也显得日渐丰满。‚城乡之间的融合,包括城乡资源的融合,品牌建设的互动互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国钦说。

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 篇5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

武汉市汉南区育才中学蔡晓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丰富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事物提炼知识点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将整个课堂设置在一档《玩转“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中,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参与学习法来调动学生,丰富教学活动。并通过“美丽中国之资讯搜索”、“美丽中国之学生观察员”、“美丽中国之任我行”三个板块,让学生感知、理解、践行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从而让“美丽中国”滋生出自己强烈的责任感,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二、教学重难点

1、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及意义;构建知识体系。

2、如何用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肩负自身和社会的责任。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视频:《美丽中国》------从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

2、引出课题《玩转“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板块---美丽中国之资讯搜索

1、要求学生迅速回看教材P53---58页,整合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点。

2、学生交流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点。

第二板块---美丽中国之学生观察员

1、按照“what---why---how”的逻辑认知规律对于“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观察、评论,甚至质疑。

2、学生相互质疑,教师引导。

第三板块---美丽中国之任我行

牛刀小试,直击中考。

课堂小结

党的十八大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地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课后拓展

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篇6

论文题目:院系班级:姓 名:学 号:辅导老师:完成日期: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信息学院计科卓1101 李 鑫

201116910216 晋振华

2013年12月1日

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已保持了30多年高速发展,然而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近年一次又一次雾霾天气。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人们出门要戴口罩,数天不见太阳。医院人满为患,人们都减少户外活动。于是“怎样建设美丽中国”成了人人关心的课题。

1.“美丽中国”的含义

“美丽中国”是2012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新的发展观点,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美丽中国”的提法,在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2.建设美丽中国所遇到的挑战

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严峻。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难以改变,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益加剧。人们不断向地球及后代子孙索要资源,以“吃老本”的方式透支生态环境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

2.1 城镇化建设加剧了生态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57%。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城市建设加快,能源消费扩大,机动车使用量剧增,产生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多种“城市病”。原本美丽的乡村也成为污染重地。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和水污染。

2.2 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不足,生态改善力度不够

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5712亿元,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农业、林业、水利等农林水事务支出仅为11903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9.47%;节能环保支出为2932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2.33%。2010年至2012年,我国公共财政对节能环保的支出逐年增加,但比重逐年下降,从2.7%下降到2.33%。同时,国家在生态技术研究、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仍需大幅增加。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来自生态方面的舆论压力日益增加,国外媒体日益关注中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信息,如建设项目环评报告公开的舆论要求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决心。

3.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3.1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节约优先就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就是在生态脆弱、生态系统重要的地区,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适度控制其他开发活动,缓解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压力。

3.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支撑,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促进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一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消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二是节能产业。继续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三要创新机制,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我国累计堆存工业固体废弃物近70亿吨,大量的废旧资源没有得到回收利用,随着蓄积量的不断增加,产业发展空间很大。四是新能源产业。新能源具有低碳清洁的特点,目前几乎供应着世界电力的1/5。其中风能发电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太阳能增速超过40%,有关机构预计,到2050年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结构的比重将达到32.2%。我国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

3.3着力推进循环发展

循环发展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 循环模式转变。循环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3.4着力推进低碳发展

3.4.1提高能源效率 在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3.4.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等。3.4.3.引导消费者行为 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至关重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必然性,问题,措施,美丽中国

我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奇迹。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因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的必然趋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现在生存状况,也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会促进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同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也将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人有占有量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弱。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压力增加,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需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已经日益严峻。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集约型的发展方式, 大多采用利用率低、水平低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责任,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如果不改变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效率低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在我国,仍然存在很多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存在。这与人们的道德文化缺失、环保意识低下有直接的关系。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环保理念、生态观念日益提高,对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在广大群众心中扎根。相当多中国人漠视生态,生态意识淡薄。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素质差得惊人,对不良企业破坏生态的行为视而不见。其次不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对环境恶意破坏,一部分企业的责任人却没有受到法律的相关制裁。企业不法经营、不遵守职业道德,缺乏社会责任感,忽视生态效益,肆意污染环境。另外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对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一些地方的污染严重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机关执法不严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政绩考核标准不科学,使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生态受到破坏,污染严重。某些政府机关甚至还出现官商勾结、官企勾结等黑幕,这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某些企业是当地纳税大户,是拉动当地GDP的主力军,也提高了当地的财政收入, 对提升当地官员的一些政绩起到了某种作用。因此,有些政府部门就故意忽视环境问题,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依法行政,宁可得罪人民,也不愿意得罪这些企业和纳税大户。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持续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不断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促进环境建设的的机制体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国家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护耕地,严格规定土地用途并严格执行。加强矿产资源节约、检测、保护以及合理开发使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再利用、资源优化。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注重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提高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大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加强水利设施、林业施舍、草原生态建设,促进良好的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二)政府相关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注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政府机关中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消极因素做出深刻的反思,尽快弥补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经济和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应该重视绿色GDP在考核中的作用,重视生态效益对于国家建设的意义。实践证明,单纯的GDP考核指标并不科学,它助长了一些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错误做法,造成了经济社会问题。因此,要在考核政绩时既要重经济成果更要重环境指标和其解决环境问题的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制度和法制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评估、生态效益等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发展和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的办法和相关的奖惩机制。建立国土资源开发及保护制度,完善我国最严格的土地和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矿产资源的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和破坏环境的处理制度。国家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相关税费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的程度、体现生态价值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有关生态补偿的各项制度。只有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提到制度的高度和法律的高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最坚强的保障。

(四)生态建设中加强严格执法,特别是加大对破坏环境的违法企业的处理力度

依据法律,对破坏环境的企业该罚就罚,对相关人员该判刑就判刑,让企业环境违法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那样企业将不敢再动恶念邪念去破坏环境;严肃处理监管失职者,使其承担起相应责任,再也不敢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对环境工作敷衍推诿,掉以轻心。国家要限期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或促使企业进行转产;责令企业排放达标; 政府与企业领导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等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力度。让企业及经营者深刻明白到,只有更好的履行好社会责任,企业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而一旦破坏环境,企业的效益和品牌必然受损,将承担巨大的损失,而发展的未来空间也会受限,企业的生存也会日益艰难。

虽然目前我国存在很多环境问题,但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加强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当我国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趋于完善并得到严格实施,当企业建立起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篇8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对建设美丽中国有着独到见解,她认为:“美丽中国”一词引起了全社会共鸣,但最关键的是如何去建设美丽中国。要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要争做“美丽中国”人。她对我国目前电力发展遇到瓶颈制约,建议运用价格要素和政策性指导,加大创新研发的投入,理顺产业链。此外,她还建议建立绿色智能电网,广泛运用于乡村城镇,以减少污染,带动农村发展,可以先进行低碳智能小镇试点。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董事长贺禹认为:环境改善目标的实现难度很大。现在大家谈雾霾,汽车尾气排放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能源结构,大量的燃煤造成了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用电量将继续上升,这是一个矛盾。福岛核事故虽然是一起人为造成的事故,但对核电的发展影响很大。建议国家进一步明确核电的发展规模,推进我国核电健康发展。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原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原中国林科院院长、分党组书记江泽慧则认为: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非常了不起,但我国的人口峰值还没有达到最高,18亿亩的耕地红线必须保住。这与退耕还林并不矛盾,因为退的地都是30度以上不适宜种粮食的坡地,而且水土流失严重。在这些地方造林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彭开宙强调:经济发展要速度,更要质量和环保,建议从法律、产业政策、规划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综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有效依法监督;二是切实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铁路运输在减少碳排放和增加运力方面,都远优于公路运输;三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卞晋平坦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当前,新一届党中央厉行转作风、改文风、改会风,取得了实效。建议今后要着力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制订政策、执行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切实改善政府执政形象。

他同时还建议: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避免盲目造城。国家要对在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城镇和小城镇高度重视,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吸纳农民工就近转为市民。同时,政府要对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采取果断措施,限期进行整改。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原北京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就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调控发展力度,转变发展方式,使质量、效益和速度统一起来;二是规范旧城改造,避免资源与能源浪费,控制大城市规模,立足县镇,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三是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重复建设问题;四是由国家高层牵头,启动国家雾霾专项治理工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项宗西则希望:继续加强老少边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如:宁夏铁路没有动车、高铁规划,每年有2 000万吨的货运缺口,在旅游旺季更是一票难求。建议下大力气抓好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现在国家火箭上天了,航空母舰出海了,可奶粉问题一直没解决好,让人感到是一种无奈。希望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组织力量攻关,下决心加以解决。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反映:当前,我国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房地产过度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现在,许多真正需要房子的人没有得到房子,加强房地产调控要查清房子到底被谁买走了,出台严厉的措施处罚“房叔”“房婶”,严厉打击炒房者。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央视著名主持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白岩松指出:近几年,污染严重,政府应该采取实际行动让人们看到改善环境和空气质量的前景和希望。针对中国奶业现状,政府还应拿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气魄,集中力量抓好婴幼儿奶粉质量,加强监管力度,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婴幼儿提供健康的奶制品。

他对政协工作提三点建议:一是要用一个任期五年的时间来衡量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能力,提高政协委员在平时建言献策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希望政协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与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交流沟通,把政协事业做成年轻人的事业;三是希望政协委员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推动民主协商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贡献力量。

针对关于对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与预算草案的有关报告中很多非专业人士难以准确读懂的情况,他建议政协委员中有大批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全国人大制订、表决和执行预算案的过程中,增加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对有关工作的介入、监督和解读。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读懂有关内容,还能更好地帮助人大代表投好票。

针对当前我国对外交流中对国家形象的定位不清晰,他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尽快确定我国合适的国际形象定位。另外,他还希望给予新闻记者充分的职业尊严,保障新闻记者的报道权利。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认为:现在很多社会热点问题,比如:有毒奶粉、幼儿入托难、择校收费等,这些看似小事,实际上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威望,不可忽视、无视,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

建设美丽中国 篇9

一、积极兑换残损人民币,挑剔残损人民币。

商丘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营业网点均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无偿为社会公众兑换残缺、污损的人民币,挑剔残缺、污损的人民币。

二、根据社会公众需要,无偿办理券别调剂和零钞兑换服务。

商丘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营业网点根据社会公众(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城乡居民)需要,无偿为社会公众办理人民币券别调剂业务和小面额零钞(零币)兑换服务。

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不拒绝、不刁难、不推诿。

社会公众在办理人民币兑换、券别调剂业务时,商丘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营业网点将提供优质服务,保证不拒绝、不刁难、不推诿。

四、开辟“绿色通道”,畅通回笼渠道。

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有营业网点开辟“绿色通道”,设立专人专柜,积极为社会公众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和小面额人民币券别调剂服务。同时,金融机构积极为社会公众搭建现金服务平台,即:明确一名主要负责人,公布联系协调电话,建立现金服务协调机制,确保残缺、污损人民币的及时兑换和小面额人民币投放、回笼渠道的畅通。

五、构筑“金桥银路工程”,全力解决残破币和小面额零钞上交难、兑换难问题。构筑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为主办点,以商丘市主要大型商户等为链接点的“金桥工程”,在商业银行和大型商户之间构筑“金桥”,实施现金“一对一”服务。同时,以各银行金融机构现金管理服务平台为依托,明确管理负责人,公布联系协调监督电话(与监督举报电话同),主动加强与粮食小收购点、加工点、小商店、小饭店、小超市、小蔬菜摊点和小理发店等“六小商户”的联系和协调,做好小面额零钞供需衔接,积极辅设“银路”,全力构筑“金桥”和“银路”相互衔接、互通有无,畅通无阻的“金桥银路工程”,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残破币和小面额零钞上缴难、兑换难问题。

六、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上一篇:倾听学生心声下一篇:与雨季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