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亦称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之“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每个环节之中,对学校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又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的增长;既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又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高校的德育对象同样是学生,而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无不在他们的思想上“烙”下印记。社会影响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自然相对上升,随着大环境消极影响的增多,关系德育的可控性就有可能被明显减弱,这些直接影响着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对高等学校德育建设带来无可抗拒的冲击,同时对高校德育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更迫切的要求。因此,与时俱进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德育理念进行创新,实现德育理念现代化,已成为推进高校德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高校德育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高校德育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涵盖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每个细胞,服务于高素质合格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结合当前新形势,高校理念创新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本着以人为本,高校德育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首先,在德育内容的定位上体现养成性。要根据学生的品德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专业教育、日常生活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的实际,注重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体验性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人生、体验现实,在体验中受教育、受感悟,在体验中养成优良品质。其次,在德育内容的设计上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基本规律。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在实践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之中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并在长期的自我教育实践与体验之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将思想品德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再次,在德育方式的构建上要突出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最基本的观点,因此要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品德养成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同时,德育师者在践行“学生中心”德育理念的过程中,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说教,死记硬背,说一套做一套,假大空的倾向,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促进德育工作具有主动性和实现德育的转化和内化。
本着全程育人,高校德育要确立“三全”德育理念。所谓“三全”德育就是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它渗透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融汇于每位德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之中。所谓“全员德育”,就是从学校党政领导到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确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和“校园无空地,处处皆德育;校园无小事,事事可育人”的新德育观,全校教职员工都要承担德育工作的责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或受教育者,人人负起育人的责任,自己身先垂范“做好人”、做德育工作的有心人,使学校每个地方都成为育人的场所。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可塑性强,根据德育管理的教育性原则,学校每项工作、硬件设施、校园环境、校风校貌等都会对他们起到教育的作用,教职员工的全部工作和学校整个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人人有责,要以自身实际行动感化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充满阳光的校园里健康成长。所谓“全程德育”,是指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并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德育资源,整体育人的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指的是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在空间上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教育环节。全程德育要求树立全过程育人意识,所有的教育者对学生德育教育增强整体性和一贯性观念,自始至终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所谓“全方位德育”,就是要求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社区的联系,提倡家长走进学校,学校走向社会,学生参加社区活动,从各个方面构建有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畅通联系和互动,从而形成全方位德育的格局,把德育工作做到制度化、课程化、网络化、社会化。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顶峰,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激烈“动荡”之中,有渴望成才的激情,有追求完美的向往,有吸引异性的需求,有获得成功的喜悦,有遭遇挫折时的沮丧,还有自我张扬的冲动……高校德育必须对生理和心理都处在激烈“动荡”中的大学生们给予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构建起自我心理调适、自我行为控制、自我道德完善的德育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德育现代化步伐,积极开展诸如“青春期道德情感教育”课题的研究,创造性地将德育、青春期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从青春期道德情感培养入手,实施青春期道德情感教育,并以此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帮助青春期学生正确解决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与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道德和行为习惯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
以品德养成为目标、以学生自主研究探索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德育理念,旨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道德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探索德育“过程”与“结果”并重,既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过程,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在探究之中提高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激发学生“自我成才”的主体意识。它有利于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思想教育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增强德育的时效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与自我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还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快乐德育、情境德育相融,学生容易接受熏陶,实现高效提高德育的实效。
和谐德育,是指“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的基本内涵包括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和谐,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的和谐,及知、情、意、行的和谐等。和谐德育的工作形态是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形成的教育合力的有机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全程德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对于社会和谐构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高校德育理念创新的意义, 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创新高校德育理念的内涵研究。
关键词:理念创新,科学发展,德育,高校
[1] 傅向阳更新德育理念完善德育体系加强德育管理百度快照2009年11月1日
[2] 詹万生“和谐德育”论人民网2006年03月22日
[3] 詹万生“和谐德育”论人民网2006年03月22日
推荐阅读:
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发展的思考06-28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07-1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05-2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惩防体系建设07-16
洪泽推进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考核工作10-26
物价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工作推进方案06-2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商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