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科科学发展观的演讲稿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市场科科学发展观的演讲稿(精选12篇)

文化市场科科学发展观的演讲稿 篇1

人在旅途,有阳光,也有风雨,需要彼此关怀,相互温暖,携手同行;需要宽容,像海纳百川,容天下之物,心怀豁达,谅他人之过;需要信任,做到心无芥蒂,坦诚待人。自私狭隘,不能产生和谐;辎铢必较,不会产生和谐;唯我独尊,不能产生和谐。和谐是“相逢一笑泯恩仇”,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让我们在温馨中拥抱真情。当较量的双手握成了友谊的彩虹,当针尖对麦芒的双方化解了自私与狭隘,心扉也会由此敞开,融洽与温馨荡漾在我们身边,生活中时时是温暖的春天。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的,这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

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只要能相遇,就是一种缘份,为了这一份遇见,我们怎么能不用发自内心的热情,通过无怨无悔的付出,去达到和谐高尚的情感境界,去构筑一道道至善至美的风景线。我们心里的负荷再重,也要记住一句话: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只有这样,和谐才会如一粒种子,萌发芽蕊……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追求“和谐”的民族,我们把“和为贵”看成社会最高价值和人生最高境界,这是我们民族的“魂”。今天,我们提出了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要打造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理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们应为之奋斗。因此,我们要主动感悟矛盾的和谐,推动人、自然和社会的矛盾走向和谐。

文化市场科科学发展观的演讲稿 篇2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长期艰辛探索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毛泽东在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阶级斗争为纲;二是方法不对头, 搞“大跃进”、“一大二公”等。由于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导致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 都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今后能否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也在于能否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得更好。科学发展观既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理论升华, 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选择。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 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离开公有制为主体, 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就无从谈起, 科学发展观也不可能得到落实。

2.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必须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

宏观调控体现国家意志, 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并且有效抑制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起落, 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和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的经济体来说, 是一个奇迹, 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巨大威力。

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进而要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就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要求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来讲应做到四个坚持。

1.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性。

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 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2.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性。

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制约我国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 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 扭转我国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环境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对污染吸收速率的局面, 还是一个要经历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 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 不断推进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 为实现在我国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文化市场科科学发展观的演讲稿 篇3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市场监管取得新进展

近几年来,全省工商机关和广大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大局。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推进监管创新,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开展了有益探索。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监管理念不断转变。全省工商机关和广大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从转变观念、规范行为、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把工商管理工作置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思考和落实,不断创新执法监管理念,依法行政、科学管理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管理和习惯做法发生较大改变,大局观念、发展观念、服务观念、责任观念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文明执法得到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职能作用日益突出。在履行职能中,坚持对法律负责与对市场主体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相统一,坚持市场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立足职能,严格依法行政,严明执法纪律,突出重点。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并加强监管制度、机制的改革、完善和创新,办案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上了一个新台阶。积极支持服务全民创业和富民兴赣、新农村建设、个私经济发展与市场主体培育、商标战略实施、就业再就业,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工作上了一个新水平。

(三)监管制度基本建立。积极创新监管服务制度。制定了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富民兴赣等措施,大力推进政务公开、“阳光执法”,实行了“一审一核”制等新举措。建立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监管等制度。以及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监管体系,拓展12315维权网络,逐步完善红盾护农机制。初步完成金信工程框架建设目标任务,实现省、市、县和基层分局四级联网。提高了监管效能。全面推进工商法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等为基础的法治工作制度体系,实现以制度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四)队伍素质逐步提高。以提高队伍业务能力素质为重点。注重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注重加强队伍作风建设,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特别是以贯彻落实中央惩防体系《实施纲要》为主线,抓住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一线队伍行政执法两个关键,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实行基层执法人员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及“三公示”等制度,构建和谐工商,进一步提升执行力和公信力,提升工商形象,得到地方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市场监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全省工商机关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

(一)思想理念还不相适应。1、思想认识还不深。有的单位和干部仅仅把科学发展观当成一种关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没有上升到工作指导思想和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有的不能够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缺乏辩证思维能力,不善于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受传统体制以及改革发展现状的束缚,不能够用科学发展观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体现到具体实践中。2、法制意识不够强。对工商机关执行的主要法律,如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合同法等中关于保护经营者与消费者合法权益、诚实信用等必须遵守的法律原则,没有深刻的认识,表现在监管执法中不教而诛,注重事后处罚而疏于事前监管。形成执法就是执罚的固定思维模式。3、思维模式比较传统。部分干部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来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监管工作,形成了一切工作听从上级安排的思想惯性和思维惰性,缺乏超前意识。缺乏主动创新精神。不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习惯于“命令-服从”式的管制思维,缺乏服务意识、大局意识。4、思想解放没有到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传统思维的束缚,工作指导思想中只求“两个确保”(确保市场不出问题、队伍不出问题),存在安于现状、不愿进取,畏首畏尾、不敢进取,小进即满、不思进取等现象。

(二)管理体制还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市场监管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工商部门与质监等执法机构职能重叠,常常出现某些领域交叉执法、重复监管或空白地带。另一方面,自身机构设置不够科学,特别是基层机构按行政区域设置的,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内部职责不合理,多头办案、多头执法,缺乏统一协调运作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管要求。

(三)管理方式方法还不相适应。一方面,对如何引导市场主体、行业组织及社会力量参与监管,建立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机制重视不够,多从自身条件出发,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较难得到市场各方的认同。另一方面。监管手段科技含量不高,靠人力资源进行市场巡查、监管,粗放型、经验型、随机性管理,难以适应市场发展日益加快、经营行为日趋复杂的形势。“重实体、轻程序”、“程序简化”、“程序缺失”的不良倾向一定程度地存在,监管执法效果有所减弱。单纯追求行政执法处罚,对如何降低管理相对人的经营成本,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方式方法不多,

(四)队伍素质还不相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我省工商干部队伍素质有较大提升,但仍很不适应。年龄结构老化,全省县级局及基层分局12412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40.5岁,新生力量相对缺乏:文化层次较低,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1.55%,大专学历的占53.58%,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34.87%,学历层次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精法律、善监管、会办案、懂信息化的人员所占比例较低。

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市场监管的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是解决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为谁而发展、靠谁而发展等问题的理论。工商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市场监管,就是要深化和拓展工商管理职能,努力做到“四个统一”。

(一)自觉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履行市场监管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配置资

源的基础性作用,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加强市场监管,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工商机关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四个统一”,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强化监管职责和拓展职能空间,创新监管和提高工作水平的过硬本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为各类市场主体打造公平竞争的平台,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寓服务于监管之中,使服务发展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上得到体现。

(二)树立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实的需要、历史的必然。在新形势下。工商机关要更新监管理念,树立“六种观念”(尊崇法律观念、尊重人权观念、行政服务观念、行政公开观念、程序法治观念和接受监督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市场监管工作中,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实施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根本取向,正确处理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的关系、实体与程序的关系、权利与责任的关系,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恪守法治原则,依法办事,实现公平正义。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一律提供平等的行政保护和公共服务,做到:把监管对象当作法律地位平等的“对话者”,尊重其人格,保护其合法权利,坚持文明执法:把监管对象当作民主监管的参与者,确立开放、民主、透明的管理理念,自觉接受其监督,实现规范行政权力与保障公民权利的统一:把监管对象当作履行监管职能的合作者,坚决破除“命令——服从”式的管制思维,坚持严格执法与宣传教育相统一,与监管对象进行充分沟通,积极寻求管理对象的互动合作:把监管对象当作市场秩序的建设者,是市场秩序的“第一责任人”,逐步形成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市场监管体系,把市场主体共同建设和维护市场秩序,把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市场主体,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行为,从而使市场主体发展的代价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成本最小化。

(三)构建和谐市场监管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目标。工商机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首先,把握好监管与服务相统一。进一步凸显市场监管的服务性,既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也维护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和谐;既坚决制止以强化监管为由,人为设置障碍,影响发展,又切实防止在促进发展中放弃监管,在促进科学发展中体现监管,通过加强监管实现科学发展。其次,坚持和谐监管。通过增强人本意识,化解不和谐因素,文明监管、人文监管,建立融洽、和谐的监管关系,促使被监管者主动接受、服从、配合监管,并切实按监管要求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实现双赢。第三。强化规范监管。加强市场监管法制建设,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监管职能,增强市场监管的执行力,做到有法必依、令行禁止;大力推行“阳光执法”,做到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创新监管体制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监管任务日趋繁重。需要重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观念,进一步梳理管理职能,找准着力点,转变职能,整合优化力量,理顺职责权限,逐步形成层级分工、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合理监管的监管执法体制。另一方面,以“四化”建设为抓手,统筹兼顾,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治理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实现高效、高质、高水平监管。

(五)提高队伍素质。实践科学发展观,人的要素最为重要。当前,要在重新定位职能、科学合理调整机构设置的同时,积极应对队伍建设新变化,深入调研,认真分析新形势,大力加强各级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各级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建立起“激励有为、淘汰平庸”的考核机制,科学地考核和衡量干部工作实绩,提升队伍执行力、操作力、创新力;教育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建设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三个过硬”的队伍。

文化市场科科学发展观的演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谱写青春无悔曲》。

科学发展观,依我的理解浅显直白地说:就是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的国度,科学发展观像一具高悬的灯塔,同样也照耀着烟草行业兴旺发达之路。置身于这样的时代,注定了我们年轻的创业者,要树立并肩负起与时俱进、创新图强、不断赶超、追求卓越的人生目标和时代重任!

李大钊说“青年者,人生之王”,“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我们青年人,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新长征路上的突击手,如何立足于本职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面对着这一连串的发问,我不由得想讲讲XX烟草新招聘的一批年轻人。公司制定的“团结、拼搏、创新、一流”的企业精神就充分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在这一共同理念的训导下,坚持不懈地开创着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勇闯佳绩的工作局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围绕如何践行问题,展开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我公司基层的一线员工,许多都是具有大学毕业文凭的青年人。您可能要问:“大学毕业生怎么愿意承受这酷暑严寒?”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们从事的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但在一线同样能体现我们的价值。同时,我们是才出校门的青年人,只有从基层做起,接受锻炼,才能掌握技术,增长才智,才能取得更坚实的成功。”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伟大的时代呼唤着青年,宏伟的事业造就着群英。这些热爱平凡岗位工作的当代青年,他们不但在最基层的繁重岗位上,认真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逐步成长为各部门的骨干和支柱,而且还大胆创新工作思路,为XX烟草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了净化市场,专卖部门的青年人们通宵达旦,彻夜蹲守;为了提高卷烟结构,营销部门的青年人们深入市场,耐心指导;而各科室的青年人们则默默做好后勤保障。虽然分工不同,但都是为了一个目的——XX烟草的腾飞!

唐代诗人李贺诗云:“少年心事当那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看今朝,一代代有志青年正在为振兴中华挥洒着青春热血与汗水,赓续着属于青年人的激情与梦想;瞻明日,振兴中华的猎猎战旗,正呼唤着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去扛!

风不能令我惆怅,雨也不能令我忧伤,风和雨,都不能 使我的心情不晴朗,坎坷,是一双耐穿的鞋,艰险,是一枚闪光的纪念章,我是一片叶——筋脉是森林,我是一滴水——魂魄是海洋。

青年朋友们!时代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拓开了一条创业之路,呼唤着我们去探索、去创造。青年朋友们!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目前怎样,只要你志存高远、乐于贡献,你的人生就充满了快乐和希望!愿我们牢记党和人民的希望与嘱托,团结一心,携手并进,进一步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奔向明天、创造辉煌,去谱写更加壮丽的青春乐章!

最后,请允许我用梁启超的几句话作为演讲的结尾: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篇5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教”。

6年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十七大被写入党章,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处的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教育事业更是蒸蒸日上。这都有目共睹。

作为一名党员,必须要用党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只有身体力行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执教,科学育人。

践行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全面学习科学发展观,,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切实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对教师而言,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树立新的育人观念,形成与时俱进的知识观、发展观和教育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是以人以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广泛的学习,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以学生为本,就应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深入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

目标,转变教学方式,变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的竞争、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形成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教育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强调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感、奉献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摈弃以自我中心,讲求团结合作,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胜不骄,败不馁,谦虚谨慎,形成健全的人格。

践行科学发展观,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加强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师德,凝聚为一个字,那便是“爱”。冰心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 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发自内心的爱,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与他们建立平等、互信、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给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视教育为己任”,以家长放心,学生满意为工作的最高标准。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还要因材施教,用多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给每个学生以积极向上的评价。用赞赏和鼓励点燃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信。为能够胜任新时期的教学任务,教师要转变“给学生一杯水要有一桶水”的观念,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从而形成常流水,与学生共同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一颗奉献的心,作为一名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认真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发扬我党的优良的传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创建和谐教育园区,促进我处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践行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教

粥店中学

教育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篇6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如同书写汉字的“人”字,就是要培育出一代代站得正、走得稳、一直向前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面对这样一种责任,我思考: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发展观。今天的学生,或许有明天的将军、或许有明天的明星、或许有明天的作家、或许有明天的英雄,或许就是明天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但今天的学生,必将是明天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工作,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走“学生本位”的实践之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生的培养。小时候,听爷爷讲私塾读书故事,先生的戒尺会毫不留情地落下来。爸爸读书不再有戒尺,却也挨过老师的粉笔头和三角板。我刚上学时受罚不再,但老师还是师生关系的中心。现在,在教育局、在学校常听到的是课程改革、是校园文化、是特色创建、是关生。这一切,都指向全体学生的成长,都指向每个学生的发展。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

面对这样一种责任,我思考: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起正确的学校发展观。学校里最重要的是人,是教师、是学生,而不是楼堂馆室、不是空调电脑。清华大学前校长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意思是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只有学生的不断成长、教师队伍的不断完善,学校的发展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发展观,办好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办好学生满意、教师满意、人民满意的学校,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面对这样一种责任,我思考: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是教育战线年轻一兵,我也是热爱时尚、追求新潮的年轻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社会我选择了教育,我也就选择了一种人生,一种责任。在《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世界畅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只有这种主动完成任务的人,才能将成功的理想,变成眼前的现实。这种人才是高尚的、可贵的人。让我们记住自己的责任!

文化市场科科学发展观的演讲稿 篇7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 这个“人”, 是人民群众, 这个“本”, 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 只有反映全体人民意志的国家宏观调控, 才是实现全体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好手段。

二、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靠国家宏观调控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导致了我国城乡之间的隔阂、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如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解决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 是能否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的大问题。

过去我们单纯地追求GDP的增长并不是真正的发展。一些地方领导眼睛只盯着GDP的增长, 争当“GDP书记”、“GDP市长”。GDP固然很重要, 但如果我们不注重“三农”问题, 不注重农民的收入问题和生活状况问题, 很可能最后会落到“拉美陷阱”里头去。

因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 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努力使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三、把握“两个大局”、统筹区域发展必须依靠国家宏观调控

1988年9月12日, 邓小平在《中央要有权威》的著名谈话中, 对“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作了经典的阐述:“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 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 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 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两个大局”是邓小平“三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其基本精神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一部分地区先富, 然后带动另一部分地区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其基本精神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 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 实现共同发展, 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靠国家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 我国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明显进步。但是,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一方面,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忽视社会发展, 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作为增长和发展的核心, 而忽视社会发展, 特别是忽视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现行的社会政策、法律落后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因而也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

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依靠国家宏观调控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破坏自然、掠夺自然, 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六、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必须依靠国家宏观调控

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甚至与10年前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正在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明显增大。国内发展的资源、能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 开放度的提高给国内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此本文从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第277页

文化市场科科学发展观的演讲稿 篇8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企业文化;创新建设;以人为本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企业文化指企业在长期与环境相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为整个企业群体所自觉认同和执行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其包括企业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反映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年代发展程度的标志;制度文化指在适应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了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精神文化是指在适应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内涵,是企业文化的深层核心。

优秀的企业文化蕴含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巨大力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夺取胜利的制胜之道。一个企业要做到最优秀,最具有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观上下功夫,塑造卓越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面前,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不是追求时尚、赶时髦的“装饰品”。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创新建设,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而要做好企业文化创新建设工作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创新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使企业充满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找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结合点,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以企业文化管理带动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党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作出高度的概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见发展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更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关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人的基本物质利益无法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文化,而且从管理科技土壤上发展出来的企业文化,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观念之中,并且已成为现代企业改革、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繁荣和发展企业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重在创新。企业文化体系,更是要靠不断的创新积累、提炼和升华。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不仅要注重形式,更要突出内涵和特色。科学发展观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体现了党中央对包括企业文化创新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基本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企业文化创新建設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就是要避免一蹴而就、昙花一现、急功近利的企业文化。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要建设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企业不能建立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所以保持企业蓬勃活力,创造最佳效益,满足职工物质生活需要是实现和谐企业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不断涌现的社会财富作支撑,而社会财富的涌现是以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基础的。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进步都有赖于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不断创造最佳效益的企业,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企业,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找准定位,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运行质量,实施多元化战略,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企业文化创新建设。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创新分析

1.企业文化创新要坚持倡导“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当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力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观点,是对当代人类文明成果的极大丰富,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人民的选择,因此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企业文化。

科学的管理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世界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一大趋势。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即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所以现代管理的第一个伦理维度是以人为本。一个企业满足员工需要的程度,标志着它凝聚发展和壮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程度,这也是企业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用美好的愿望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创造和激发个性的张扬和能量的释放,促进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

2.企业文化创新要坚持弘扬“民族精神”

从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引进的企业文化,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在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注重汲取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需要使本土文化发生变革,增加新的内容,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这也就是需要外来文化在本土发生变革,逐渐适应本土文化发展的要求。这一过程事实上也是文化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

传统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化精神,其浓墨重彩的伦理思想和人文精神与当代企业文化有着更深刻的内在协调性,这是中国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文化管理的优势所在。不同国家民族在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向其他文化学习。吸纳其有用于自身的成果,汇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于自身。然后在文化实践中。消化这些文化为自身文化,同时也使自身的文化更具有人类共同财富的性质。另外我们还要正视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引发的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建设具有民族精神特点的先进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创新要坚持体现“时代特征”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思想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当明显,以知识、技术为特征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认真分析企业面临的客观形势与发展趋势,挖掘整理本企业长期形成的宝贵的文化资源,以宽广的眼界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对原有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进行整合和提炼,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弘扬中再升华。

文化市场科科学发展观的演讲稿 篇9

【摘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还比较落后,科学教育现状难以令人满意,在科学教育方面,主要还是系统的知识传授,探究教学模式,没有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脱离实际的理想化科学教育,远远不能够满足科学素养的提升。要改变现状,确立科学教育科学文化取向,必须重新定位科学教育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科学教育;发展;培育

科学文化是科学教育的灵魂,要解决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仅靠编写几本教材、改变课程设置很难完成。要丰富科学教育,传递科学的理性和实证精神,一定要传承科学文化基本价值取向,凸显科学的人文价值。构建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体系,不仅要丰富科学课程科学文化内涵,还要重新定位科学教育目标,培养多元化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科学文化品位的有效提升。

一、传承科学文化的价值取向,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文化是科学教育的灵魂,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承科学文化,科学文化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道德规范、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负载着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劳动的果实和产品,也是科学文化的基础。科学思维的过程和品质通过科学方法来体现。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将科学知识方法内化,科学教育中传递的科学文化,是科学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从古代以来,科学共同体就开始有组织的知识传播。体系化、规范化的知识进入课堂,作为一门门课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并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可以说,科学教育就是吸取最广泛的精神资源,通过一门门学科教学,武装学生的头脑。在认识传播科学规律过程中,构成科学文化的观念形态,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科学知识寓于科学文化观念形态要素之中。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应注意挖掘科学观念文化要素,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传递科学观念文化要素,在讲授科学知识的时候,不仅要讲解和论证,还要围绕科学知识的流派论争,把科学知识现实表现和可能,产生背景,发展路线等传授给学生。塑造一种极负责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不懈地探索真理,将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勇于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应该放在首位。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以及怀疑、批判的精神。

二、重新定位科学教育目标,构建科学文化的教育体系

培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开展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和造就科学精英,基于科学文化视野下,构建科学教育目标。传统的科学教育比较注重继承、传播,忽视科学育人的内在价值,强调科学的社会性工具价值。在科学教育发展与培育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比较专业的科学家,还要重视科学的人文价值,弘扬从事科技工作的职业道德,在我国当前的科学教育中,要突出科学文化精神,重新定位科学教育目标,追求多元化科学文化素养,科技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的最显著特征,这一目标的确立,符合当代的社会时代特征。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技能的训练、科学技术知识应放到教育的首位,为社会培养更多科技型人才。伴随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迅速渗透,科技理性要求排除迷信、教条与权威,把科学技术推广到一切可能的领域。但是,在人文价值领域,我们必须对于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质教育中,科学教育一定要将高层次上的批判精神、科学的理性精神融入其中。科技事业的发展要求完善的物质技术手段,突破现有的知识局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技的发展应当成为人类摆脱束缚的有效手段,必然落脚于走向自由,造福人类之上,不能成为奴役自身的枷锁。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专家,还必须注重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的培养。在给全体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获得科学精神的熏陶。

三、构建科学教育方式,凸显科学的人文价值

我国科学文化传递的缺失,教师的教学缺乏是一个很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将知识作为“现成的物”,缺乏思想的指引,采取“灌输”、“注入”的方式,忽视科学观念文化传授,过分强调知识内容本身价值。文化对话意味着文化交往、多种交流、意味着世界观以及思想、观点、理论冲突。在科学文化视野下,科学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学生完成科学知识的建构,创设一定的情境,凸显科学的人文价值。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要让们科学思想的成果有益于社会发展,科学文化并非孤立存在,科学教育必须要与人文文化的联系,与人、与社会紧密相联。在科学活动中,对科学进行人文理解不仅是强调人的价值取向的作用,还需要关心人的生存状态、关心人、关心生命、关心人的价值。科学发展需要人文导引,在科学教育中,要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让学生认识到科技与人文之间的互动关系,科技如何影响文明进程。在社会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合理定位科学技术,深刻领悟科学技术人文意蕴,更加准确地把握科学精神的内涵,从而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为合理应用科技造福人类奠定基础。总而言之,知识是科学的静止形态,科学教育应当探索与创造运动形态,科学活动之中,要鼓励怀疑和批判科学的精神。结语基于科学文化视野下,科学教育的发展与培育,应该重新定位科学教育目标,注重传承科学文化的价值取向,培养创新精神,构建科学文化的教育体系,通过倡导科学意识,培养科学态度,陶冶情操,传递科学理性和实证精神,以凸显科学的人文价值,体现科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发俊.公众科学素养测度的困难——以科学素养的三维度理论模型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03).

[2]蔡铁权,姜旭英.我国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科学史哲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08).

青年与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篇10

梁启超先生在1900年曾经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如今,126年过去了,我们中国青年是否可以说“吾等少年,已然自由、独立、进步,无愧于梁先生之期望”呢?我以为,还远远没有。看身边的同龄人,有生计之劳形,有麻将之乱耳,有爱情之伤神,却少有理性之思索,辩证之思维,自由之体验,民主之呼声、进步之追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青年比之一百多年前的青年更缺少了一种历史使命感、一种民族危机感、一种个人责任感。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化的影响,也有政治的因素。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物欲和世俗的东西过多,而独立思想和浪漫理想的追求太少。另外,100多年来,时局的动荡、运动的起伏、口号的变化,让人们无从判断,并相信明哲保身才是硬道理。

20多年前邓小平先生开创了中国改革,将“经济建设”确定为“一个中心”。从此,中国政府坚持经改先行、政改缓行的转型战略,经济增长成为政府保持社会稳定的主要手段、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源泉、国际竞争的有力法宝。正是在这一主导下,才有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和持续2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才构建了中国与20多年前迥然有别的社会面貌。但与此同时,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也直接使我们的生活被物欲所充斥,生活标准的高低和钞票的多少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周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被不断的破坏,很多地方人和自然甚至已经无法和

谐共处。

当前,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显然,这是对邓小平“一个中心”前所未有的“修正”。新发展观虽然没有否定“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为它套上了“以人为本”的笼头,使它不能再一意前行,必须兼顾左右。

这说明,我们的执政党已经意识到曾经的一味坚持经济发展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一些负面效应,也有决心和意志把这艘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辉煌成就的巨轮引到正确而环保的航道上来。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们青年能够做些什么呢?私底下,和一些朋友探讨这个问题时,大家态度不一而足。有比较悲观的朋友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就象共产主义很难实现一样,科学发展观更适合作为一个口号长期使用但在现有的语境下永远无

法实现;有比较理性的朋友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以人为本,说明我们的政府已经在尊重人权,并会力行民主,这个口号和昔日作为驭民之术的民贵君轻不可同日而语;但更多的青年朋友对此是漠不关心的,因为长久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听口号但不思考,长久以来所做的行动就是喊口号但不实践,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却少有主动的创造。甚至长久以来,我们都被别人所代表,却恰恰难以表达自己久而久之也就忘记了自己可以代表自己。

我倒觉得,科学发展观看上去象顶大帽子,距离我们很远。实际上,科学发展观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以人为本”,就关系到每个人生存和自由的权利。其次,科学发展观的途径也就是可持续发展将保护我们息息相关并赖以生存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再次,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则直接构建了我们可期待的未来。可未来是从来不会空白

等待任何人的,只有我们每个人从现在着手开始实践,才不会面对失败。作为青年,我们应当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并应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并应当成为这个民族这个社会的脊梁,每个人都可以并应当拥有自己的灵魂。科学发展观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和谐社会也不仅仅是政治口号。我们不应该只寄望于政府的努力,不应该只寄望于精英们的呼吁,不应该只寄望于先人的成就,不应该只寄望于后人的革命,不应该只寄望于历史的水到渠成。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工作,以更加辩证的思维来思考,以更加特立独行的态度来生活。在以人为本的口号下来倡导人权和自我,在科学发展的信念中去实践真实并相信真理,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朋友们,今天的思想就是未来的现实,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让我们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言行去表达并拥有自我,去实践科学发展观,去实现人

科学统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篇11

导读:2012年7月,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这是文化产业界的一个大事。这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规范各地的文化产业统计。统计口径的一致,才能准确描述文化产业的状况,才能进行数据的对比,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科学统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文化及文化产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何为文化?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上是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何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是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然而事实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在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也是与时俱进的。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4月,国家统计局颁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有关方针政策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而2012年7月颁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二、文化产业分类情况

2004-2012,八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统计使用的是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发的文化产业统计分类指标体系——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其中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一)新闻服务;(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四)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五)网络文化服务;(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七)其他文化服务。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时至今天,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因此,国家统计局2012年7月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对文化产业指标统计分类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个小类。根据新标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

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四个方面具体分为十个大类:(一)新闻出版发行服务;(二)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三)文化艺术服务;(四)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五)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七)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八)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九)文化用品的生产;(十)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一个大变化是调整了类别结构:原有文化产业统计体系中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个层次的分类取消了,代之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来分类;“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大类首次被提出。从“三个层次”到“四个方面”,从“九大类”到“十大类”,不止是数字的变化,更是理念的转变。体现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新的行业不断涌现,文化业态不断融合,已经打破了层次间的区别。而“四个方面”的划分对文化产业链条进行了科学的提炼和梳理,更加符合文化生产规律,更能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尤其适应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核算方法

目前,全国反映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采用一个指标:文化产业增加值。即属于文化产业的GDP。其核算方法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其中劳动者报酬包括工资总额和福利费等;生产税净额包括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和管理费中税金等;固定资产折旧为本年折旧;营业盈余包括营业利润和部分利息支出。各单位增加值汇总形成文化产业增加值。

四、文化产业统计方法

文化产业统计分成经济普查年份(尾数逢3、8的年份)和非经济普查年份进行,主要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一)、经济普查年份的统计

1、全面调查:调查对象为法人单位。根据经济普查获取的法人调查资料,将每个法人单位确认的行业代码与文化产业分类代码标准进行比对,归纳整理出文化产业所属的法人单位统计范围,对归属文化产业统计范围的所有法人单位进行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参照法人单位进行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个体工商户。根据经济普查获取的个体工商户资料,比照文化产业分类代码,建立文化产业个体工商户统计数据库,在十大类行业中,在保证一定调查可信度(一般为95%),总体核心指标的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抽样要求下,采用分层等距抽样的调查方法,抽取样本单位。样本总量一般控制在10%左右。县区统计局按照设区市统计局提供的调查样本、调查表式,负责本辖区的个体工商户的调查工作并及时上报。

(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统计

1、全面调查: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业生产和销售的规模以上工业以及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采取全面调查取得相关数据。

2、抽样调查:对属于文化产业中除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外的企事业单位(含个体经营户)采取年度抽样调查的方法。

此外,文化产业的统计有时也采用重点调查,主要是各主管部门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重点单位等开展调查,及时了解掌握情况,以更好地对产业进行分析、监测、服务。

五、文化产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调查频率不足。按照现行统计制度,文化产业仅开展年报统计,即一年核算一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各级党委、政府极其重视文化产业工作,需要及时了解掌握发展态势,制定相关扶持鼓励政策,而一年一度的核算数据,显然满足不了对文化产业监测分析的需要。因为没有建立定期报表制度,没有统计部门的权威数据,年度当中有的地方政府自行统计,各部门自报的数据五花八门,甚至天马行空信口开河,个别甚至严重背离发展规律,对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大不利。

(二)统计不够全面。多元化经营的单位,若是主营业务非文化产业,则行业类别划归其他产业,而其中经营文化产业的部分可能出现漏统情况。

现行统计制度相对滞后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因此,统计部门务必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务必紧跟形势制定因应对策,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要对现行报表制度进行改革,增加调查力量和工作经费,增加调查的频率和调查的覆盖率。此外,定期开展单位清查,对新增加的从事文化产业经营活动的单位及时纳入统计范畴;对多业态单位重点跟踪,将文化产业经营部分剥离出来,参照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统计,确保文化产业统足统实。

文化市场科科学发展观的演讲稿 篇12

1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国企企业文化创新目标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企业文化创新要统筹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关系。 (1) 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个体, 其市场地位和使命决定了其企业文化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但是企业除了为股东、员工带来收益之外, 还要履行社会责任, 为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2)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参与者, 其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具有社会性特点, 需要在社会环境下进行和完成, 因此企业子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存在这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国有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目标的同时, 还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与社会精神文明效益。作为社会物质与文化生活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 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 社会生活与消费观念的塑造者, 企业要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产品, 以守法经营行为回馈社会, 以良好环境美化社会, 以现代工业文明提升社会, 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

另一方面, 我国国有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 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十分盛行, 大多数企业员工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 导致企业内部严重缺乏进取积极性和创新动力。在现实市场经济环境下, 国有企业同样需要“自负盈亏”, 同样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 如果不能解决好内部员工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 国有企业同样被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而加强企业文化创新, 不断增强广大员工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注重合作和创新, 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综合经营绩效提升, 这是国有企业内部文化创新的内在需要。

因此,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必须要围绕“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展开, 这是科学发展观对其提出的基本要求。

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国企企业文化创新模式

2.1 国企企业文化创新的工作思路

(1) 国企企业文化创新面临的阻力以及应对策略。著名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了企业文化创新的“力场分析法”。他认为, 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 同时受到推动力和阻力作用, 其中推动力是打破常规、持续创新的基本动力;而阻力是反作用于推动力的量, 它对创新起到阻碍作用。因此, 企业文化创新过程中, 可以通过三种渠道来加强和促进。 (1) 加强创新推动力, 引导人们摆脱当前状态约束; (2) 削弱或消除阻力, 尽可能清除那些阻碍创新的障碍; (3) 同时加强创新推动力和减少创新阻力。总体来看, 国企企业文化创新阻力存在其内部和外部环境当中, 不仅需要国企自身加强企业文化创新动力, 扫除内部文化创新障碍和阻力, 也需要外部各界力量支持, 营造良好的宏观企业文化创新环境, 不断促进企业创新综合发展。

(2) 改变组织行为变化的方法。企业文化创新是对就有价值、认识、观点、信仰的重新批判和舍弃。由于企业文化创新前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对创新会产生一定的忧虑情绪和阻力。根据企业管理学者沙因创立的组织行为改变方法, 本文提出了改变国有企业态度和行为的对策: (1) 解冻:引导员工摒弃落后思想观念和行为。这个阶段主要是将个体社会关系、思想意识来源切断;隔离个体社会支持;摒弃其旧有经验和价值, 培育其创新意识和动力;鼓励变革, 惩处落后和守旧。通过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创新氛围, 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创新动力, 主动接受新文化和观念。 (2) 创新:引导员工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该阶段主要是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带领全体员工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将员工置身于变化的环境中, 用环境感化和影响他们。通过行为模仿和学习, 不断接受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标准。 (3) 重新冻结:让员工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固化。该阶段主要度员工态度和行为进行检验, 并不断修正其行为, 使其自觉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

国有企业要在企业文化创新目标指引下, 不断增强创新推动力, 消除阻碍创新的障碍和阻力, 通过营造新的创新环境、培育新的价值观, 来引导员工共同参与文化创新并固化创新成果。

2.2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工作流程

根据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要结合自身经营情况, 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新流程。

(1) 企业文化评估。企业文化创新首先要明确创新必要性和可行性, 要认证创新背后面临着的形势和挑战。国有企业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 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全面审视,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明确文化创新方向。

(2) 文化提炼和升华。国企企业文化评估要做好文化成果总结和分析, 文化成果主要包括企业重大决策、企业经营者思想、企业发展资料、员工先进事迹等。通过从上述各种素材中发掘先进的文化价值和思想, 不断补充和完善, 以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支持。

(3) 文化加工和优化。通过对企业文化材料进行分类和整理, 加工出能够体现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元素, 再将它们重新整合起来, 以形成能够代表企业全部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文化成果。

(4) 企业文化集成和传播。将国有企业文化与其经营活动有机联系起来,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物质元素结合起来, 在内部加强新文化宣传, 不断增强广大员工对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并将其内化为指导自身工作行为的价值观念和准则, 共同在企业内部打造新的企业文化。

2.3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具体步骤

(1) 成立企业文化创新管理部门。企业文化创新是一个长期工作过程, 需要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管理和推进。该部门成员包括企业领导层、企业文化专家以及各部门负责人, 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观念认识。根据企业文化创新一般规律和内在要求, 创新文化部门负责项目立项、调研、分析和实施。主要工作内容有:制定企业文化创新目标、计划、方案;组织商讨具体工作方法可行性;员工企业文化培训课程和计划制定;市场营销方案;企业形象维护方案;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

(2) 企业内外环境分析。要推进企业文化创新, 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和形势, 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通过与客户、政府、竞争者等加强沟通交流, 了解外部对企业的认识和看法;通过与员工、股东进行沟通, 了解企业内部经营存在的问题, 以“以人为本”价值观念出发, 找出企业文化创新面临着的难点和突破口。

(3) 当前企业文化诊断。在企业环境调查基础上, 分析当前企业文化战略、目标与“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企业文化创新目标是否存在偏离;企业内部管理架构、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是否与企业文化、使命、目标相一致;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企业薪酬方案与员工工作积极性关系;企业经营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关于行为规范力量的假设等, 通过自我诊断和剖析, 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新的指引和目标。

(4) 制定企业文化创新战略。为了保证文化创新落实到实处, 收到预期效果, 必须要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 在对企业文化进行全面分析基础上, 从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等方面出发, 制定一套全系的企业文化创新战略。战略要具有可操作性, 既要方向正确, 又要具有可执行性。同时, 还应根据企业文化的诊断结果明确企业文化创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 抓住主要矛盾, 带动次要矛盾, 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

3 结束语

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管理有效手段, 更是企业的灵魂和价值导向, 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经营发展理念和精神诉求, 彰显了其工作态度和追求目标。国有企业肩负着国家与人民的殷切期望, 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和支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国有企业必须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 加强文化创新, 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和方向指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国有企业发展逐渐脱离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目标, 引发了一系列不协调发展问题。因此当务之急要加强其企业文化创新, 引导其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本文从科学发展角度, 提出了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目标和模式, 以为国有企业实施文化创新提供具体操作方法与条件参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一星.谈企业文化创新的趋势[J].商业时代, 2012 (11) .

[2]沈文君.我国企业文化创新的几个发展方向[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 (4) .

上一篇:灭火器标准操作规程下一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