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精选10篇)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城乡一体化专题资料选
统筹城乡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后的基本发展方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工作机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具体体现在:
第一,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确定了“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理念;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方面加快一体化进程;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又站在城乡一体化的高度,提出要重新认识“三农”,深化对三农问题的具体认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第二,初步形成了规划引导的发展机制。2006年以来,我市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正在编制畜牧业发展、沟域经济发展等多项规划,规划引导、政策支撑、服务协调、督促检查的发展机制逐步确立,使以规划为引导的方法成为科学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第三,基本建立了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积极将职能向农村延伸,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横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对郊区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市级固定资产投资中郊区与城区的比例达到51.4∶48.6,连续四年超过50%,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第四,初步搭建了多元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农业投资公司、农业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陆续成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即将正式注册,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健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已设立。2007年正式建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迅速推开,2009年上半年参保农户达到了39.25万户次,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险保障149.24亿元,2009年7月30日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业再保险制度。形式多样的农村投融资渠道为农村发展不断输入了“新鲜血液”。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在看到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持久、不断深化的过程,要落实北京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理念,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为此,我提出以下四点意见建议:
第一,以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和动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力度。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切实认真贯彻和力求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工作理念,使这一工作理念“一条主线贯始终”,“一条红线串全篇”。要尊重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认真抓好规划落实。在规划实施工作中,要切实增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自觉性、坚定性,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通过实施“十二五”规划,使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得到新的显著提升。第二,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切实处理好各种关系。一要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兼顾城区与郊区发展,加大向郊区倾斜的力度;兼顾各郊区县发展,加大向重点新城倾斜的力度;兼顾各乡镇发展,加大向重点镇倾斜的力度。对重点区域在干部人才、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配置上重点给予支持,尤其要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方面,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扶持。二要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加大重点新城、重点镇文、教、卫、体、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相关资源配置,支持各重点新城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在全市形成若干新的文、教、卫、体、商分中心,提升重点新城城市功能,方便郊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有效舒解中心城市压力。三要坚持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考虑、切实提高重点新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和有效调控重点新城人口规模和结构,坚持产业转移与人口流动相对应,防止无效益、低效益人口的流入和聚集,防止中心城区的各种“城市病”向重点新城转移、扩散或在重点新城复制。
第三,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进一步加大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和转非的工作力度。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分流农民、致富农民。为此,要加快实施以吸纳农民为主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大力推进郊区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进一步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力度,彻底消除对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和落户的不合理限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的主导作用。
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要着力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展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作者系顺义区政协主席,界别为特邀)
一、以规划为龙头,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体系
强化区域整体意识, 实现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的转变, 着眼于完善城乡结构布局, 科学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功能区划分, 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目前, 镇江市已基本形成1个中心市区、3个辖市城区副中心、15个新市镇和101个新社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格局。特别是在试点启动之初, 镇江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镇江市新市镇规划编制导则》:注重新市镇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有机衔接;明确新市镇规划建成区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5万人以上、集聚全域人口50%以上, 有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并具备“三个中心、十个一”的基本功能。首批试点的11个新市镇的规划成果, 以电视汇报片和展板的形式在该市市委常委会和全委会上展示, 全市上下反响热烈。新增的4个试点镇, 新市镇规划修编工作也已全部完成。在此基础上, 各试点镇开展新市镇、新园区、新社区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 有条件的镇还结合地域文化及空间构成等要素, 对重要地段进行了城市设计。
二、以园区为载体,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
在选择试点单位时, 优先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中心镇;在试点过程中,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 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 着力增强试点镇经济产业支撑能力。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工作思路, 各试点镇依据全市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本地实际,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在这过程中, 该市还特别注重加强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集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建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达到726万平方米, 新增入园企业847家, 彻底改变了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 有效实现了企业集中、资源节约和土地集约。按照“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工作思路, 各试点镇加快土地流转, 通过加强农田水系以及小型桥、闸、涵等配套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园区土地生产能力, 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 全市已建成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个市级园区, 建设农业园区核心面积27.54万亩。已基本形成“园区推动、项目带动”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有的试点镇还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观光农业, 培育、改造和提升一批大型专业市场。
三、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收入增长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比较高, 许多试点镇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已经转移到二、三产业。为确保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水平不下降, 试点镇通过多渠道、多方位, 协调联动、整体推进, 着力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特别是在增加农民的土地流转金、合作社股金、就业薪金、物业租金和各类保障金等“五金”上作了许多努力。一是壮大产业, 增加岗位。重点扶持和培植了一批销售超5亿和10亿的工业强村、超50亿和100亿的工业强镇, 增强园区吸纳能力,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使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自非农产业。二是分类指导, 促进就业。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就业技能,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大对特殊人员的就业安置力度, 镇江新区平昌新城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 安置家庭困难和残疾人员。建立劳务合作社, 实现了5060人员灵活就业, 季节性安置, 有效保证每户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三是创造条件, 鼓励创业。积极为农民创业打造平台, 提供条件。句容后白镇福源社区通过农民入股的方式组建了管理公司, 扬中新坝镇优先把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的配套设施出租、出让给农民, 镇江新区丁岗镇为农民创业建设标准化厂房, 丹阳界牌镇积极发展家庭手工作坊。四是多措并举, 提高保障。一方面减轻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活负担, 一方面加强失地离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丹阳云阳镇在安置小区边上, 专门辟出一块耕地作为集体居住农民的自留菜地, 基本满足了农民的蔬菜需求。界牌镇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九道保障, 保证农民失地不失利, 失房不失居, 既有就业又有保障, 更能创业。同时, 该市还制定了“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见”, 把历次被征地农民纳入企业养老保障范围, 8万多被征地农民已享受到了新的保险政策。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创新发展体系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 镇江市日前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的意见》和土地、金融、户籍制度改革等“1+8”政策文件, 从政策层面保障试点的顺利推进, 促进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一方面, 在土地利用上, 通过村庄整理, 特别是抓住江苏省国土厅开展“万顷良田”建设试点的契机, 积极开展“双置换”试点, 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资金和房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股份和农村社会保障或城镇社会保障, 加快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农民宅基地集聚;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化实现形式, 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基础上, 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市场, 基本形成了三级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目前, 新增土地整理复垦面积达2.21万亩, 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达32万亩。另一方面, 在资金使用上, 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引导资金, 用于“三新”建设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投入和现代园区建设的奖励补助, 各辖市 (区) 按比例配套到位;积极搭建“三新”建设融资平台, 专门组织了“三新”建设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活动, 已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农民自主增加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近三年来, “三新”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533亿元。
五、以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为目标,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服务保障体系
在试点过程中, 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引导试点单位率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农村和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施“城建下乡、生态进城”战略, 清淤农村河道、塘坝, 水环境明显改观;推进农村区域供水、供气、电网改造、信息化建设, 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程, 试点单位按照“六整治六提升”的要求, 村庄环境实现了从净化到美化、从局部到整体、从短期突击向长效管理的有效提升。以丹阳界牌镇、镇江新区平昌新城、句容宝华镇等地的农村面貌为标志, 镇江农村面貌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农民集中居住后, 该市又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制定新社区管理规定, 建立财产管理制度、社区股份合作方式、新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 指导新社区根据自身实际, 积极发展楼宇经济、物业经济, 全面提升新社区服务水平。镇江新区平昌新城创新建立了“中心社区+基层社区”的管理新模式, 丹阳界牌新村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 形成了“万人大社区、千人小网格”的管理格局。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镇、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提升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鼓励农民积极争当时代新人。
“三新”建设不是以往单纯的小集镇建设, 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拆旧房建新房”, 更不是简单的农民集中居住, 其本质内涵是要实现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 镇江市的新市镇、新园区、新社区建设, 是以新市镇建设为龙头, “三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从而实现“造农村新城、造城乡新景、造农民之福,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在镇江市各级各部门的合力推进下, “三新”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城乡一体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一是农民得实惠。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新建的集中安置区, 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齐全, 商贸、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完善, 搬迁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环境。农民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 以人均不少于4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安置, 很多农户都能获得两套或两套以上安置房, 不仅永久性财产收入成倍增加, 还可获得稳定的租赁性收入。保障性收入明显增加, 农民土地流转金、合作社股金、就业薪金、物业租金和保障金等五金收入普遍增加。2012年, 界牌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500元, 新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400元, 均高于全市水平1万多元。二是资源得节约。“三新”建设使居住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大大提高了土地等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 有效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通过“三新”建设, 全市置换出土地超2万亩, 其中镇江新区整合5.6万亩土地, 置换出了8542亩建设用地;丹阳市界牌镇置换土地6500亩。三是党委、政府得威信。事实证明, “三新”建设让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 也赢得了民心, 群众对党委、政府更加信赖和支持, 干群、党群关系更加和谐。四是科学发展上水平。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全市新增高效农业40万亩, 其中设施农业9.7万亩, 占耕地比重全省领先;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455家、入社农户数9.31万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85家, 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8.46万户, 占全市农户数的54.4%;农业大项目建设势头强劲, 全年共实施农业大项目63个, 实现年度投资32.9亿元, 17个农业重点竞争立项项目推进顺利。推动了特色工作, 金山湖景区基本建成, 古运河整治顺利推进, 城市水利的经验做法得到水利部领导的肯定, 成为全国典型;农村河道疏浚在全省率先以县为单位通过整体考核验收;农产品出口、农业农村政策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等多项工作受到省及省以上表彰。推进了“三农”转型升级, 城乡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经济结构得以调整, 工业集中区功能更加完善, 农业园区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乡镇工业企业增加值、销售额分别达825亿元和3080亿元, 分别增长26.1%、27.3%, 全市百亿镇达12个。
1.注重认识提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大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镇赉县已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提高认识,全力组织,全力推进。一是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已把新农村建设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各部门配合抓,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二是制定规划。按照上级的工作要求,结合本县工作实际,制定了全县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按照全县总体规划,任务目标层层分解、细化,层层抓落实。三是会议部署。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研究和部署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多次召开调度会、汇报会,开展大检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破解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使我县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顺利推进。四是明确责任。新农村建设工作采取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乡直干部和村干部包项目的办法,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协调一致,共同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广泛动员全县上下力量参与帮扶工作,县直部门和部分企事业单位都落实了包保帮扶责任,解决了包保帮扶工作任务不明、责任不清、力度不大的问题,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
2.注重经濟建设,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实施了“农业富县”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了粮食生产大县、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大县、畜牧业产业大县。在建设粮食生产大县上,做好兴水增粮的文章,组织实施了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抗旱水源井、节水灌溉等一批农田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避灾抗灾能力,镇赉县被确定为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做好整地增粮的文章,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结合“引嫩入白”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又新开发水田100万亩。做好科技增粮文章,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深入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高效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了20.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在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大县上,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新建有机食品基地15万亩,绿色食品基地4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进一步扩大烤烟种植面积,目前已发展到1.5万亩,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整体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在建设畜牧业产业大县上,抓住全省畜牧业“三年攻坚战”的有利契机,突出抓了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牧业小区发展到132家。特别是加快了世界最大的飞鹤欧美国际牧场建设,购进乌拉圭优良品种奶牛5130头,这些奶牛在今年7月末已产奶。 “三个大县”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注重环境整洁,打造宜居优美村貌
优美的农村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最直接的一项惠民工程。工作中,坚持把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本着超前规划、美观实用、尽力而为的原则,着力抓好村屯绿化、亮化、硬化和美化工作,全面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是建立了定期例会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2011年县委、县政府召开新农村建设调度会2次,县委主要领导检查听取各乡(镇)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并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牵头,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各地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同时县里确定2011年9月份“白鹤节”召开期间为“环境整治月”,集中整治、突击攻坚、重点突破,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县里每半年组织2次由县委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合检查组,对各乡(镇)场自选的2~3个村进行全面的环境卫生检查,逐步逐年推进各地村屯环境整治工作,使全县农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二是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各乡(镇)场都建立了环境卫生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重点开展了垃圾堆、柴草垛、粪肥堆的清理工作。目前全县农村有固定环卫人员180人,垃圾清运车31辆;驻镇村都招用了公益性岗位人员,实行全天清理工作机制,主要进行街路卫生清扫,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三是制定规划和方案。按照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要求,完善了17个省级示范村和30个县级样板村的建设规划和村屯建设改造方案,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县141个村全面开展以“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绿化、美化”的“四清、四改、两化”为内容的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局面。加强了省级示范村和“三线一环”上的村屯的村容村貌改造,特别是在2011年“白鹤节”期间,县里专门制定了旅游沿线的环境综合整治方案。通过大企业援建和扶贫帮扶,哈吐气乡宝山村、建平乡大五家子屯、镇赉镇马力屯都实行了统一规划,建设了高标准的新农房。去年以来,全县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资金达3.3亿元,改造泥草房5412户,修村屯公路67.9公里;结合开展的“举县三年大造林”活动,全县141个行政村进行了主街和环屯林绿化,植树95万株;新建卫生厕所2000个,清理村屯生活垃圾、柴草垛、粪肥堆40万立方米。通过综合施策,全县村容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4.注重科学管理,营造文明民主风气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践中,镇赉县深入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三项制度”工作,完善健全村规民约,建立长效机制,坚持重大事项经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讨论决定,强化村务公开工作,坚持每季度公开一次,真正实现常公开、全公开、真公开和深公开。以深化和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实践载体,扎实开展了“划档分类、升级晋位”工作,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完善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及“一事一议”制度,保障了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扶持农村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590个,提高了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省级“平安乡村”7个,评树“四保户”3000户,改变了过去不良的生活陋习,新乡风、新村风正在形成,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5.注重资金投入,整合多方推进建设
县委、县政府逐步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重点发挥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和集体资金的作用,着力构建新农村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县政府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切实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将新农村办公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拨款10万元,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二是加大表彰奖励。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县政府拿出100万元对“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三是部门项目投入。发改、财政、扶贫、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都能够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新农村建设。据统计,今年共申报项目59个,计划投资4.1亿元,其中:基础类大项目3个,投资1.3亿元;生产类项目35个,投资1.6亿元,民生类项目4个,投资1.02亿元。省级示范村项目17个,投资680万元;四是企业参与建设。2010年5月份,协调大连毅腾公司为哈吐气乡宝山村捐助资金400万元,对两屯进行了整体合并,对88户泥草房进行新建,目前群众已搬入新居。现正在对新村配套设施进行规划建设。通过土地置换方式,协调白城丰盛米业有限公司投入300万元,对建平乡大五家子屯65户泥草房进行了异地重建,群众已经入住。今年,借助“一汽”集团帮扶外力,对镇赉镇新立村马力屯进行整体改造,建设“解放社区”。到现在“解放社区”住宅建设进展有序,在建住宅已达到20栋(40户),其中:已完成住宅主体并上瓦的6栋(12户),垒平口的9栋(18户),挖完地槽开建的5栋(10户)。今年年底,农户可以全部搬入新居;五是发动群众参与。今年坦途镇特立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双榆树屯实施了总投资500多万元的村屯整体改造项目,目前已筹集资金173万元,统一建设铁艺围墙2800米,栽种绿化树木1万棵,改造泥草房43户,安装路灯64盏,投资130万元的屯内水泥路和休闲广场在8月底全部完成建设;六是帮扶单位支持。去年以来,镇赉县积极对接省、市帮扶单位,争得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省民政厅、省社保局、中国人寿吉林分公司、省外事办、白城师范学院的领导,先后到所帮扶的示范村指导帮扶工作。省民政厅投入40万元,为宝山村建设了农村社区;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先后为谢台岗子村投入帮扶资金9.69万元,为该村安装饮用水净化设备一套,并给村小学微机室购买了5台电脑;省社会保险局为新力村提供了价值5万元的电脑10台;白城师范学院为英华村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提供帮扶资金2万元。通过全社会的大力投入,推动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稳步顺利开展。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共有国办中小学、幼儿园61所,其中中学9所、小学50所、幼儿园2所,在校(园)学生60471人,教职工3592人。几年来,我区教育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率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加快发展”意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逐步形成了“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投入力度较大,办学水平较高,师资素质过硬,学校管理规范,教育氛围浓厚,教育质量领先”的总体教育特色,先后被评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实验区、***创新教育先进区、***中小学图书工作先进单位。XX年5月,作为全省第一家接受省政府第四轮“两基”复查的县级单位,我区高标准通过了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示范性学校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今年,又有2所高中和3所小学分别通过***示范性高中和***市示范性小学验收,示范性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达到11所,在市内五区名列前茅;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整体推进,有20所学校图书馆被评为***一级图书馆,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名列全省前列;中高考再次取得优异成绩,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势头,全区教育各项工作呈现出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格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区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教育投入仍有缺口,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学校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加之我区新建住宅小区激增,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由此产生的学生入学难、择校、班容量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等。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立足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强化服务,力争教育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为契机,瞄准教育强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快教育强区的建设步伐。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强化政府行为,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做到“多保先”三字要求,即在财政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时候,确保对教育的应有投入;在安排机动财力和预算外财力的时候,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确保政府对教育财政拨款“三个增长”的基础上,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按时足额征收并全部拨付教育、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每年按照20%的比例每年拨付教育,同时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要加快多媒体建设,由学校向班级延伸,逐步普及;加强校园网建设,实现班班通;重视教师用微机装备工作,努力做到教师人手一机;加强高水平教育网站建设,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尽快实现教育资源的信息共享。三是充实完善常规教学设备,努力做到上档升类。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区域优势,进一步加大高水平图书馆建设,增加藏书量,努力使小学达到六万册以上,初中达到十万册以上。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电子化图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四是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形成具有人文关怀、功能完备的育人环境。在学校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建筑群和园林化”概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五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有重点地对原属两乡两镇的农村小学进行调整改造,同时发挥“名校”优势,实施“名校”带动,逐步缩小校际间差距,实现均衡发展。二.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要继续实施教育先导发展和科教兴区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引导和支持部分公办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民办公助、公有民办、混合股份制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办学形式。要把改造薄弱学校作为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引进民办机制,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发展的课程观和辩证的教学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建设校本文化。三是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岗位管理的有效途径,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逐步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学校特点,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三.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弘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全体学生的关爱精神,对教育教学的求真精神,对教育艺术的创造精神。要经常性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一是要继续加强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实现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化、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化的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三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四是要加强理论创新培训,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五是切实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切实加强学校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一所学校立足社会的根基,也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尺度。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国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要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促进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规范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培训,要在选好人、用好人上下功夫,把真正有能力、有干劲、讲奉献的青年骨干放在领导岗位上。作为学校领导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办学,用科研的意识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校本文化。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实际出发,关心教师,努力建立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教学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率,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方面的整体育人功能。五.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大力提升行业形象 巩固和提高“先教”活动和“双争”活动成果,认真开展“双提三效”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实现局机关由领导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的转变。一是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进一步明确教育局及各科室职能和行政审批权限,并在教育信息网站上进行公开。各校要按照校务公开的要求向职工、向学生、向社会公开有关办学情况,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二是加大调研力度。要结合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经常性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真实情况,为妥善处理、合理解决、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参加“阳光投诉”活动。要本着对党、对社会、对事业、对学生、对家长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财务纪律,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和“收支两条线”,严禁私设小金库,管好、用好教育资金,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
——鄂城区杨叶镇人民政府
杨叶镇作为鄂州市的东大门,东江西湖,南北两市,依托鄂州,临近黄石。近几年来,在市、区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 “模具重镇、经济强镇、人口小镇”的城镇发展目标,以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通过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扩展城镇发展空间,创新城镇管理方式,使城镇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2010年,我镇以杨叶大道建设为契机,全面启动了古塘、团山两新社区建设,并提出了集镇区两横一纵街道(杨叶街、杨叶大道两横及两横连接线为一纵)建设规划,全面推进了杨叶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目前,杨叶大道已进入全面施工,鄂燕黄新路及老路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通车。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工作中,我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抢抓发展机遇,明确城乡一体化工作思路
根据我市关于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我镇立足实际,冷研静判,充分利用鄂城区“两城一带”发展战略平台机遇,明确提出了跳出杨叶发展杨叶,将杨叶建设成花湖新城新城区的建设目标。明晰思路后,我们树立全局
观念,争取政策覆盖和资金扶持,大胆创新,全面对接花湖新城及黄石市城区发展规划,倒逼城镇规划,实行功能分区,明确了“三沿三园三区一城”建设思路,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了促进规划的实施和工作的有序推进,镇党委、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骨干力量组成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工作的组织和推进。
二、依托交通干道,壮大城镇发展空间
杨叶地区交通四通八达,两条平行的鄂燕黄新路及老路将杨叶全线贯穿,建设中的杨叶大道更是与黄石市城区主干道黄石大道相接,交通十分便利,交通枢纽优势得天独厚。我镇依托这三条交通主干道全面规划建设新的杨叶城镇区,规划了5条新老杨叶大道连接线建设,并依托杨叶大道全面发展房地产、商贸、物流等产业的发展,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完善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使城镇框架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方向延伸,镇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为此,我们加大了三条道路建设力度。杨叶大道建设中总共投资1.2亿元,目前路基工程已基本完工;争取市交通局支持,已全面完成了鄂燕黄新路改造;通过争取部分政策扶持和充分发动社会融资的方式,对6.83公里的老鄂燕黄公路进行了改造,总投资达248万元,该路在今年初也实现了全线通车。同时完成了乡村小组公路9条,计5.58公里,实现了三条大的交通主干道与各村组公路的有机结合。至此全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
通网络体系,极大促进了我镇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合理规划,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铺开
我镇社区建设起步较早,在2002年已建成三峡中心村,并在2010年投入资金50万元,完成了彩砖、站石、护砌、绿化等各项工作。目前,三峡社区已建成4.5万平方米,入户数达208户。中心村基础设施齐全,涵盖党员活动中心、社区医务室、文化活动室、篮球场、活动广场等,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群众安居乐业,受到广大党员群众一致好评。
根据市区关于实行农村居住社区化的建设思路,我镇充分考虑全镇产业布局特点,依托这些产业特色,结合村庄特点,全面布局农村新社区试点:在古塘,我们充分考虑钢构产业,依托湖北长江容器制造厂,建设古塘新社区;在团山村,我们结合模具产业的特色,依托杨叶模具产业园建设团山新社区;在城镇区,充分依托三产业发展,建设杨叶城镇社区。新规划的社区将按照“1+8”模式建设,使全部居民集中到新社区。加强对三峡中心村的规划管理,进一步发展壮大三峡中心村,将其建设成农村新社区的样板工程。同时,我们启动了村庄整治工作,以白沙村、三峡村为试点的村庄整治,效果显著。今年,我们将全面启动鄂燕黄路沿线村庄整治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达到省定村庄整治二级目标。
四、加强集镇建设,环境面貌日新月异
我镇始终坚持“建管并举”的原则,制定和落实集镇管理
各项制度及措施,使集镇面貌逐步改观。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万元完成了集镇下水网管铺设工作,解决了杨叶村12组、13组困扰集镇多年积水卫生问题。加强集镇卫生管理,新建垃圾转运站2座,新增垃圾桶100个。不断规范城镇规划管理,为彻底改变“脏、乱、差”的旧貌,我们实行了集镇管理“以钱养事”新机制,聘请专业环卫人员组成环卫队,将城镇环卫任务整体承包,改变过去花钱养人为以同样的钱养事,保证了城镇的长期保洁。与黄石港区环卫处达成了垃圾转动处理协议,实现了垃圾进城处理。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文明商户,门前三包”等长效机制,组建精干的城管队伍,在集镇严格管理车辆乱停乱靠,垃圾乱丢乱倒,杂物乱堆乱放,房屋乱批乱建等不良现象,修建了新的集贸市场,减少了依街面市、出店经营现象。
回顾过去,在城乡一体化工作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成效还不明显,离人民群众和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做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
1、社区建设:
⑴全面启动三峡社区南区建设,该建设项目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规划建设面积4.7万平方米,计划入户数416户,投资9500万元,涵盖彩石、绿化、路灯等建设内容。
⑵争取启动古塘社区建设,该建设项目计划占地面积13.2万平方米,规划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计划入户数500户,总投资1.5亿元。
2、环境连片整治:
启动古塘村8组村庄整治,对该村庄范围内垃圾进行集中转运,农户门前进行道路硬化、绿化整治。
3、集镇全面改造:
建设一条新老杨叶大道连接线,全长300米,计划投资260万元,以促进我镇交通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集镇临街路面新增不锈钢垃圾桶50个、新建垃圾转运站2座、对集镇下水管网进行疏通改造、完成集镇至三峡村8组沿线38盏路灯工作任务,全力改善我镇集镇镇容环境以及卫生状况。
4、园区建设:
力争完成中阳港疏通以及边坡护砌、港两边硬化道路工作,计划投资40万元,以改善园区环境面貌。
5、廉租房及公租房建设:
拟在金佳华建设廉租房100套,在湖北方正模具材料有限公司厂房内进行公租房100套项目,以加快我镇廉租房、公租房项目建设步伐。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一、乡基本情况
乡地处新平县西南面,哀牢山脉中断东麓,西北同思茅地区的镇沅县接壤,东面同墨江县和新平县建兴乡毗邻,乡政府所在地距新平县城150公里,离玉溪市政府所在地260公里。全乡共有国土面积23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800米,相对高差1800米。乡内山高、坡陡、箐深,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全乡共有耕地面积21657亩,其中:田5109亩,地16548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亩,土地较为贫脊,“广种薄收”现象较为突
出。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116个村民小组,147个自然村,末全乡总人口14782人,其中农业人口3488户14130人。乡内居住着彝、哈尼、拉祜、傣等多种少数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50%,哈尼族占总人口的15%,拉祜族占总人口的12%。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6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元,粮食总产553万公斤,人均产粮392公斤,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截止6月30日,乡辖区内共有经商户85户,全家外出打工694户2571人,零散外出打工1159人,在县城或在其它地方买房建房239户,外出办厂、办商店15户。上半年,全乡共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154人,政府有组织转移劳动力154人,其中向省外转移35人,向省内转移119人,自发转移劳动力3576人。
一、意义
首先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
化、促进工业化,提高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使农村和城市共享现代文明。
其三是有利于加快城市化速度。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迅猛,城市化给城乡关系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政府的角色就显得尤其重要。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可以加快我县城市化建设步伐。
其四是人口的迁移有利于减轻地质灾害危害,保护好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其五是有利于加强农民群众就业
机会,增加群众收入,使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方便子女上学,改变生产生活环境。
二、意见和建议
一是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需按照“一次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结合集镇建设搞好并细化村、组发展规划,坚持把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来抓。
二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打破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素质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竞争力,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快速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是要加快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科学规划县域空间布局,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进一步繁荣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吸纳更多的人到城市就
业,提高城市化水平。
三、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的技能培训;二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就业问题;三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住房问题;四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医疗问题;五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子女入学问题;六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社会保障问题;七是如何加大完善集镇设施,健全集镇功能,提高集镇品位等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我乡将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宣传力度;
坚持把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来抓,积极鼓励和支持群众进城进乡镇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打破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加强农民技能、素质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竞争力,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使农村劳动力速度向二三产业转移;
1 城乡关系的演变及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出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 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一体的三个基本演变过程, 每个演变过程都是特定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城乡分离是人类社会在出现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城市革命”的情况下产生的, 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商品和货币流通的问世, 最终促成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人类基本聚落的生成;城乡对立是人类在走向工业文明和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近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使城市最终成为人类文明集大成者;城乡一体化则是在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城乡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重新调整, 在这个阶段, 非农人口空前减少, 城乡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自然属性和自然功能方面。从世界发展趋势看,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城乡关系都在向城乡一体的最高形态衍变。早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从业人员就下降为5%左右, 城乡发展呈现高度融合态势。同期, 日本、韩国等也先后推行了乡村建设运动, 有力推进了城乡融合。
城乡一体化是相对于城乡对立而言的, 实践证明, 城乡对立是一种不科学、不和谐的城乡发展状态。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先集中后分散、先剥夺后反哺、先污染后治理的城乡对立发展历程不但给自身和全人类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而且战后一些遵循这一路径的发展中国家也先后遭遇了城乡双重贫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发展问题。当前, 我国提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就是要立足国情和改革发展中的实践经验, 扭转城乡对立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 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工业化老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根本目的在于着力破除人为因素造成的城乡对立, 推动城乡要素和资源自由流动、优势互补,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就我国发展实际来看,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关键是解放农村生产力, 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农村不断边缘化的状况, 构建要素禀赋自由流动、优势互补的城乡联动体系, 彻底扭转城乡分割发展的二元局面。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
2.1 用科学的视角来认识城乡一体化
用科学的视角来认识城乡一体化是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前提。一是科学认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义。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是在城乡对立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城乡一体化”既是城市化现代化的最高阶段, 也是乡村现代化的最高境界, 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和共享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结构。“城乡一体化”的“魂”在于形成城乡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不是简单的消除城乡对立过程中人为形成的对立和差别, 而是从更高层次去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互动态势, 要做到“破”、“立”结合。所以,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既要回头看, 也要向前看;既要消除对立, 也要保留区别;既要注重农村发展, 也要兼顾城市发展。当前, 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始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建设工作, 但同时在一些地方也暴露出一些认识上、做法上的错位问题。如有的地方认为城乡一体就是城乡一样, 城乡一样就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样, 因而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标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主次倒位, 结果是整穷了农民, 拖垮了政府, 制约了发展。二是科学认识城乡一体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都是我国在21世纪的重要战略举措, 城乡一体化是从城乡统筹的视角提出来的, 新农村建设是从破解“三农”问题的视角提出来的, 从本质上看, 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 都是围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展开的, 在政策的执行上具有一贯性,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个别地方、个别干部单纯地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当成两项行政任务来看待是万万不可取的。
2.2 用科学的理念来引领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发展演变的高级形态,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既需要在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形成有效支撑, 更需要用科学的理念来引领。一是要有绩效理念。绩效理念就是注重实际效果, 注重成本控制。在某种程度上说, 城乡对立造成了经济社会运行和治理的高成本化。今天,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便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综合考虑、统筹兼顾,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发展效率, 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一方面, 在全国层面上, 要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发达地区发展与落后地区发展等基本的发展关系, 不断进行协调和优化, 实现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 在区域层面上, 各地要紧密结合本地的人力、物力实际,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有重点、有区别、有特色、有先后地进行发展, 切忌脱离实际, 切忌本末倒置、切忌轻重缓急不分。二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注重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四大关系的协调统一, 注重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的协调统一。一方面, 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四维一体,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协调好四者之间的关系, 做到互为发展、互为支撑;另一方面,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既要立足实际, 不断寻求发展, 也要科学论证, 做好长远规划, 切忌有发展无规划, 有规划无发展。三是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社会的最基本主体, “人”也是最重要的资本,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任何的发展都要以人为中心来考虑, 以人为依托来进行。一方面, 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人的基本权利为代价, 因发展而破坏生态、为发展而危害生存都是死路一条、非常可怕的;另一方面, 城乡一体化要着力解决“人”的投入和发展上的城乡均衡, 城乡的对立和差别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人力资本上的差别, 推动城乡一体化, 必须从解决城乡人力资本差别入手。当然, 反过来看, 也必须依靠城乡均衡的人力资本实力来推动、来实现。
2.3 用科学的制度来推动城乡一体化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根本的是要通过科学的制度来推动, 这个制度主要体现在推动五个“一体化”上, 即城乡空间发展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在推动城乡空间发展规划一体化方面, 突出抓好两件事, 即抓好城镇建设、村落分布两个规划。城市、县城、集镇布局要充分考虑交通、产业、资源等多重要素, 统筹规划、合理设置。村落的形成是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产物,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必须要按照一体化、现代化的要求来统筹规划村落分布,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来统筹考虑, 对不宜人居的地区要坚决实行移民搬迁、对不宜农业发展的地区要坚决实行产业转移。
在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方面, 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通过打造品牌产品、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等途径, 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提升城市实力, 发挥城市增长极的辐射作用, 增强城市在产业、就业等方面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二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 以发展特色农业、优势农业为突破口, 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引导加工、流通、储运等相关链条产业的发展, 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业、信息技术等各类服务业。三是综合考虑国家政策以及区域性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状况、民族结构等诸多因素, 打造区域发展圈, 建立起城乡发展联动体系, 实现城乡互促、互动发展。
在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 突出抓好两件事。一是破除体制障碍, 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进行均衡分配。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农村、农业和民生问题的力度, 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对重大公益性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对贫困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断腿”问题。
在推动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方面, 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统筹就业的准入制度, 打破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权益等方面的城乡区别, 打造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平台。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统筹就业的信息发布制度, 完善城市用工制度, 完善农民工权益维护制度。三是推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扩大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异地核算制度。
在推动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 突出抓好三个“创新”。一是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形成过程中, 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问题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需要进行相关机制和体制创新, 主要是要完善人口的基本信息收集制度, 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等基本权益的一体管理制度。二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过程, 既是城乡文化交流的过程, 也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碰撞的过程, 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 既要注重城乡一体的主流文化建设和发展, 也要注重地方文化、土根文化的传承与保留;既要注重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自然结合, 也要注重抵制低俗文化、腐朽文化的侵蚀与破坏。三是推动农村组织管理创新。随着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农村的各类组织会空前发展, 这些组织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因此, 在发展中, 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些法规制度, 加强规范化引导和管理, 注重发挥它们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防止发生一些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史蒂文.瓦戈著, 王晓黎, 等译.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85-89.
[2]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年11月:350-36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五型 机关建设
一、加强学习,切实提高自身修养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向全党明确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以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为核心,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崇尚学习”的理念,注重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习层次、提高学习能力、强化学习效果,大力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教育和引导机关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倡导每天读书一小时、每月精读一篇好文章、每季度进行一次交流、每半年写一篇心得体会、每年精读一本好书,形成领导带职工、党员带群众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打造亮点,在工作创新上提高新境界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破解新难题、提出新思路、开拓新事业的动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坚持科学发展、培育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机制为机关建设的目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正做到发展有新思路,实践有新举措,工作有新突破。要树立创新意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旧观念、旧体制、旧做法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日常工作抓优化、重点工作抓强化、创新工作抓转化。认真总结推广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用典型引路,推动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得到提高。坚持用创新的思维、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来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创新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围绕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在工作机制体制上创新,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目标、创新纪录、创新考核等一系列制度。
三、弘扬团队精神,营造和谐环境
建设和谐机关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一个重要和关键环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团结协作是机关工作运转的动力,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要强化同志间的团结,做到胸襟开阔、豁达大度,宽厚温和、包容谦让,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每当工作中出现矛盾时,提倡谦让精神,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做人格好、人缘好、形象好的机关干部。
四、完善制度,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
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按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工作机制,为创建“五型”机关提供制度保障。要规范机关的办事制度和会议制度,坚持分工负责,做到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一級落实。严格遵守《机关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将机关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加强监督,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加强广大群众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
五、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赵川中心校武东君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重大国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河北省要实现率先发展,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走在前列的目标,我认为,从政府层面上来说,要做到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就目前来说,应强化五大抓手:
一、把支持农民进城居住,促进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抓手
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必须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放宽城镇农民购房落户条件,促进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和提高城镇化进程和水平。要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支持农民工在城镇定居。建议省政府出台文件,明确规定农民的住房和宅基地可以流转,可以转换城镇一定面积的住房;农民可以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享受低保待遇;农民可以通过一次性收取或分次收取租金的方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省政府应在工业园区等用人单位集中的区域,建设农民工租赁性集体公寓和公共廉租住房,鼓励农民通过租赁房屋解决进城居住问题。建议省政府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质化生活待遇,促使其真正转变为市民。
二、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抓手
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推进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形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城乡产业布局上,省政府应着力鼓励和引导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聚,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以县城和区域中心镇为载体,大力发展与大工业配套的房地产、商贸、会展、物流、休闲观光、公共交通等服务业。远郊区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依托,积极发展人文生态旅游、特色餐饮、休闲度假等服务业。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协调推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集约经营和农村组织化程度。要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近郊区大力发展以都市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拓展农民就业渠道;中远郊区以优势农产品规模生产、加工和物流业为重点,拓展现代农业多领域的就业空间,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三、把健全农村城乡金融服务体系作为抓手
建立健全服务“三农”的金融体系。市省政府对省市县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三农”担保投资公司可实行扶持资金指标化,并拿出一定的资金予以奖励和补贴。同时,要明确让农民的房产地产及其它农业生产资料直接进入担保抵押序列,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大力发展农村投融资体系。在全省探索建立农业投资公司,让城乡统筹的农民房地产在银行活起来,在市场流起来。省政府应出台政策,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支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投融资机构。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经监管部门批准后,组建成立农村商业银行。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支持农业保险体系的发展。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与农户信用评价,进一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落实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房屋、林木等资产的所有权,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省政府应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抓手
按照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集约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河北省、市区及各县城镇功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形态。
建立以省里确定的重点镇为示范点,以各县区城镇为常态化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明确市、县、乡三级的事权和财权的责任,健全市、县、乡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探索建立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开支稳定来源的机制和办法。加大省、市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搭建现代农业投资、小城镇建设等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和农村。积极开展村级综合改革试验。在有条件的地区,分离村级事务管理服务职能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在城市城中村、近郊有条件的城镇区域,推动村级事务管理向城镇社区管理转变。健全村级服务体系,制定服务标准,大力推进实施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探索乡(镇、街道)长(主任)公推直选制度,建立和完善质询、罢免、目标考核等约束和激励制度。
五、把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作为抓手
一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基础上,结合耕地保护制度的建立,全面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并对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父母予以优先优待,并逐步提高农民养老保险水平。二要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新
发布时间: 2014-01-07 14:18:37 来源: 六盘水日报
摘要: 推进城镇规划体制创新。坚持规划引领,提高规划水平,完善城镇规划编制体系,促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功能规划、公共服务规划、人口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民生保障规划“八规合一”,推动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市中心城区一览。本报记者 黄蜀锦 摄
核心提要
●推进城镇规划体制创新。坚持规划引领,提高规划水平,完善城镇规划编制体系,促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功能规划、公共服务规划、人口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民生保障规划“八规合一”,推动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互动,走出一条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动市中心城区、六枝平寨、盘县红果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确保城镇化率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市中心城区要按照100万人口以上规模、100年不落后的要求,推进钟山城区、双水新区、红桥新区同城化发展,通过城市功能完善、产业业态创新,着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盘县县城要按照100万人口以上规模、100年不落后的要求,推进红果新城、城关老城和两河新区同城化发展,通过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川滇黔桂四省(区)结合部区域增长极,建成贵州最靓丽的西大门。六枝县城要按照50万人口以上规模、100年不落后的要求,通过承接贵阳和贵安新区,联动安顺和市中心城区,着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最具地域特色的现代化精品城市。强化城镇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抓,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推进城镇建设体制创新。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出让、统一交易平台、统一出让金收缴、统一监管,对经营性土地“征收、储备、出让”全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改革市场土地运行机制,变“生地出让”为“净地出让”,由政府掌控土地一级市场,严格按规划批租出让土地。完善“融投建、借用还”制度体系建设,做强做实市开发投资公司等城市开发建设投融资平台公司,提高融资能力。把城市作为最大的经济综合体,提高经营城市的水平,加快形成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进城镇无形资产经营,促进城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和资产股权化。探索环卫作业、园林养护“外包”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
●推进城镇管理体制创新。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健全城市管理政策保障机制,推进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深入整治机动车争道抢行、乱停乱放、乱鸣乱叫和行人乱穿马路、践踏绿化带等不文明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辆。加快完善交通标识信号的规范设置和城区智能交通管控系统的升级改造,提高道路交通管控水平。以实现“减存量、零增量”为目标,加强日常巡查管控,完善控制违法建筑的长效机制。完善网格化、信息化、数字化城市管理机制,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扩权强县、强镇,赋予县乡两级人口、经济规模相应的管理权。对设有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的乡镇,探索实行“镇(乡)园合一”体制。积极推进六枝撤区设市、盘县撤县设市和撤乡设镇,有序推进乡镇、建制村合并工作。全面放开市中心城区、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积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要求,建立“市级统筹、县负总责、乡镇落实”的管理体制,完善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做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对贫困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录入、市联网”,实行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坚持和完善党政机关、驻市部队、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定点帮扶制度,充分发挥党建扶贫队、同步小康工作组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到不脱贫不脱钩。继续深化“千企帮村、万户结对、共奔小康”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建立扶贫资金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实行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和竞争性分配方法,强化扶贫资金监督检查,完善监督机制。完善扶贫工作考核方式,实行扶贫开发与全面小康挂钩、与绩效考核挂钩、与评先选
优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四挂钩”制度。
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遇
——访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邬瑞凡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 “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市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我们要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多年来,我市一直把城乡统筹工作作为全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同时,省委《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支持六盘水市开展统筹城乡试点工作,为我市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关于推进六盘水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支持及组织保障,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抓住重点,有序推进。我市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和“四化”联动、分类统筹、梯度推进、组团发展、循环利用、制度创新的总体发展思路,以“5个100”工程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到2016年,力争使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3∶1以内,努力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是统筹好城乡规划布局。在重视大城市、中等城小城市规划、布局的同时,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尽量往农村规划布局,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二是统筹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突出加快建设市中心城区、六枝特区平寨、盘县红果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按照“三集中”原则大力推进中心乡镇、重点乡镇科学布局、建设和发展,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建设。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经济是基础。我市按照“农业要转型、工业要升级、服务业要优化”的总体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在重视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产业的发展,着力抓好马铃薯、蔬菜、茶叶、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着力抓好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在重视城市公共服务的同时,高度重视,乡镇、村的公共服务。五是统筹城乡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一方面,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两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加强退耕
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另一方面,重视农村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建设,加强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同时,积极推进相关改革工作。在乡镇机构设置等方面探索行政管理体制和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改革;在农村产权确权、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储备、宅基地退出等方面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民营经济发展和全民创业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围绕增加重点镇的财权、事权等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本报记者 李佳
责任编辑:
延伸阅读
唐山交通加快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步伐 2014-06-14 18:3
3 贵州确定28个旅游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兴义列入 2014-06-13 09:18
统筹发展忌城乡一面(编辑手记)2014-04-12 03:18
如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014-03-27 13:
51 研究深化城乡统筹体制改革等改革专题会议召开 2014-03-08 16:26
统筹城乡医保首先要公平(实践者说)2014-02-11 15:57
海南省人大代表:城乡统筹发展 海口先试先行 2014-02-11 11:57
今年1月,南明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2437人 2012-02-18 10:45
黔资讯
黔言堂
黔E族
关键词
黔生活
全省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月2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在全省...中国云·贵州梦系列图解之教你看懂大数据超能力
中国云·贵州梦系列图解之教你看懂大数...“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推介会”系列访谈今日举行 林萌
2014年2月26日下午14:30将在人民网直播...贵阳全市统战部长会议召开:着力于“两个健康”
全市统战部长会议昨日召开,进一步深入...今年春运贵阳机场创下单日客流量等三项历史新高
据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最新统计数据,201...贵州省总工会将在贵阳惠水普定举行三场招聘会
贵阳造发电机组 连续30年服务中国南极科考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查看精彩评论,请点这里)
昵称:匿名发表
-今日话题
“夺刀少年”该不该被保送或破格录取?
今年的高考刚过去没多久,人们在议论各种与高考有关话题时,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成为了近日...[详细]
80后美女大学生剃度出家引热议 高考作文那点事儿:苍老师没站起来世界仍属于她 舌尖上的美味还是罪恶 玉林狗肉节存废之争何时休 栏目头条
贵州省调整社保缴费基数 最低缴费标准将从60%调整为40%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荐阅读: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07-09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惩防体系建设07-16
一体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2-1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05-23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商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06-29
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11-04
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论文11-19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