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论述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发展观论述(精选8篇)

科学发展观论述 篇1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以来,党中央继续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切中实质,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同党中央一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全面,是指各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 1 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这里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关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论述 篇2

人工影响天气是气象部门一项重要的科技服务手段之一。我国有组织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始于1958年。近些年,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不断扩大, 作业科学水平不断提高, 作业效果和效益显著提升, 在防灾、减灾和重大社会活动的天气保障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各级人民政府给予人影事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同时, 人工影响天气越来越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以防灾减灾为宗旨, 以农业服务为重点。在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运输、航空及空间技术等经济生产部门减灾需求的推动下, 在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加剧、云水资源开发刻不容缓的背景下, 我国各省 (自治区) 、市、县都开展了不同规模、不同方式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当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减灾作业的规模已居于世界首位, 但科技水平仍较为落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2 人工影响天气的基本原理

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利用云 (雾) 的微物理不稳定性, 通过播撒适量的催化剂, 充分借助于自然规律, 因势利导, 促进云、降水按预定方向加速发展, 实施以少量代价换取巨大收益, 达到促进降水、减少冰雹、消云消雾的目的。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增雨、人工消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防霜冻等。但人类活动无意识地使天气发生变化, 如都市对天气的作用等, 不属于人工影响天气, 而称为人类对天气的无意识影响。从自然变化中把播云造成的变化区分开来是困难的, 因此人们对于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的效果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估价。

3 人工影响天气现状

在世界气象组织 (WMO) 执委会通过的声明中, 对人工影响天气现状给予了评述。基本内容可归纳为:

3.1 人工影响天气主要利用云的微物理不稳定条件, 通过人为扰动, 影响自然演变过程。

其科学基础已获得实验、外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的论证。

3.2 新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并与数值模拟紧密结合, 为人工影响天气的深入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3.3 强调了效果评价, 认为随机化方法最可靠, 并指出探索物理

预报因子的重要性, 以及必须加强对各种降水参量进行直接测量, 并进行物理评价。

3.4 简要概述了符合物理原理并经外场检验的各种人工影响天气活动。

包括:过冷云增雨和降水重新分布, 地形云、层状云、积状云催化增雨, 消雾, 抑制冰雹, 节制热带气旋, 遏制闪电等。

此外, 随着多参数雷达等探测技术和资料反演同化技术的发展, 建立和发展具有较好的云和降水微物理描述功能的完整的三维云和中尺度模式与统计相结合, 对云和降水的自然变化和催化影响的多尺度效应的深入认识, 实现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突破的条件正在趋于成熟。

4 探索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思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气科学开始又一次新的飞跃时代, 在地面空间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基础上, 人工影响天气关注点从局地性专业化大气转向全球性综合性气候系统, 发展方向从分散的试验和业务化转向努力选择和造就一个最优化的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

4.1 关注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大气变化是由云、降水微物理尺度直至全球尺度大气环流的一个非线性过程, 具有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特征。在整个系统的发展过程中, 可以多次出现分岔点, 这些分岔点代表着大气不同尺度上的不稳定状态, 其后往往可以出现不同大气结构的平衡状态。而在这些分岔点上, 任何微尺度扰动都将从大尺度运动中吸收能量然后被放大, 从而影响到大气向某个新的结构状态转移, 即使在总能量不变的情况下, 大气热力和动力场的时空结构也可能变化很大。

影响和调制天气气候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人工催化正是基于大气过程的这种非线性特征和大气在一同尺度上的不稳定性等理论, 从局地性专业化大气实验, 向全球性综合性气候系统的试验研究过渡, 逐渐实现从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利用核催化云系相态微观的不稳定性, 向催化宏观尺度不稳定性的突破。

4.2 优化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

人类社会进入科学的人工影响天气时代只有半个世纪的历程, 但已经取得了许多实际成效, 部分项目已投入业务应用。例如美国西部山区地形云和以色列大陆积云的人工增加降水、独联体国家重点地区的防雹以及一些重要的繁忙国际机场的人工消雾。它们均具有严密的科学基础、技术含量高、装备条件好的特点, 而且作为业务性计划长期持续进行, 并通过科学检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仍有许多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尚未解决, 人工影响天气作为一门分支学科, 基本上仍处于分散的试验研究和业务试验阶段。未来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 人类将有意识、有目的地规划整个社会经济活动, 选择和造就一个最优化的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 以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任何科学上的突破需要非常规的思维, 即扩散性的求异思维。为了促进人工影响天气实现新的技术突破, 必须开拓新的思路, 探索新的生长点, 深入揭示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规律和机制。这是本世纪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的重要方向。

5 前景和责任

云、降水学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为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与人类趋利避害, 开发水资源和气象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紧密相关。在我国云、降水学和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研究和业务工作, 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但同先进的国家相比, 我国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新形势下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论述 篇3

关键词:新形势;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浅述

随着当前现代化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相对应的管理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和优化,尤其是对于科学管理来说,其在企业快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极为突出的,同时也推了企业发展进程。因为科学管理在引领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所以,每个企业正在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管理难题就是做好现代企业管理工作。

一、什么是企业科学管理

管理主要就是指围绕着相关的对象和内容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关管辖和治理,并且促使其朝着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发展和前行,对于这种管理工作来说,其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人员构成上来看,其不仅仅涉及到了被管理人员,还涉及到了管理者,此外,相对应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等都是管理中需要重点加强关注的一个要点内容所在。对于科学管理来说,其实主要就是指科学化的管理和控制,针对具体的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采取相符合的管理手段进行恰当的控制,促使相应的价值得到较好的呈现。企业科学管理,则主要是就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重点依托于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恰当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进而也就能够较好的提升其最终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速度得到不断地提升。

对于企业科学管理来说,其作用和价值还是极为突出的,这种企业科学管理的作用呈现也需要针对其自身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相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工作来说,在当前的企业科学管理工作中,其主要的发展方向和完善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从感性到理性。对于当前的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工作来说,其理性化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基本特点,这种理性化在当前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确实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作用和价值,尤其是相对于传统的感性管理方式来说,其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性是极为突出的,在以往的感性管理中,具体的管理人员如果完全按照自身的喜好进行具体管理工作的话,必然会对于管理的合理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冲突,严重的还会导致被管理人员较大的抵触情绪,这一方面的不良影响同样需要进行优化和完善,这也就是理性科学管理模式的应用,由此可见,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是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从粗放到集约。在当前的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工作中,集约性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这种集约性的特点主要就是表现在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的具体组织模式和相应的管理效率上,对于相应的组织模式来说,当前的管理组织框架越来越呈现出规范化和密集化特点,进而也就能够较好的表现出相应的积极管理价值,避免了管理人力资源的浪费,并且在具体的权利归属方面也具备着较为理想的作用和价值,进而避免了以往粗放型管理中混乱问题的产生,而对于具体的管理效率来说,这种集约性的管理模式必然也就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管理价值和效果,因为其管理组织的完善性比较高,并且也更为严密,进而也就能够更好的表现出较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由此可见,这种从粗放到集约的企业科学管理发展趋势也是极为有效的一个方面;

(三)从被动到主动。对于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的发展来说,主动化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对于这种主动管理来说,其主要就是指相应的被管理人员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接受管理的模式,而是采用主动方式来进行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接受,并且也从自身的适应性角度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促使其自身能够在这种现代化企业管理中更好的生存,充分的发挥出自身更强的作用和价值,这种主动化的方式转变更能够适应于当前的基本需求,这也是新形势下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需要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二、新时期企业科学管理实现的条件

对于新形势下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最大程度上实现这种科学管理的最大作用和价值,还应该重点针对相应的科学管理实现条件进行充分的关注和思考,只有较好的满足各个方面企业科学管理实现的基本条件,才能够较好的提升其最终的应用价值和效果,基于这种条件来看,其不仅仅需要结合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自身实现的一些基本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还应该重点结合当前的基本形势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如此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其科学管理实现的效果,这一点对于新形势下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的实现来说同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下面我就重点结合这两个方面进行重点的分析和探讨。

(一)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面临的形势

对于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来说,必须要重点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进行全面有效的了解和分析,只有了解了社会的发展形势,才能够不断提升其最终的管理水平。按照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说,其具体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较大,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西方少数国家的垄断问题,呈现出了多面化的发展现象,尤其是随着当前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经济中心也呈现出了多面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作为其中一个发展中心的我国来说,更是应该重点针对相应的变化采取具体的措施进行适应,如此也就能够较好的提升其最终的科学管理水平;

2、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来看,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比较复杂的,传统的第二产业在整体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相对应的第三产业正在兴起,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必然也就会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相应的第三产业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来说,其影响还是极为突出的;

3、廉价劳动力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在当前现代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廉价劳动力所占的比重正在不算下降,尤其是随着各类机械化产品和生产设备的逐步投入使用,其相对应的廉价劳动力需求也正在不断下降,进而也就必然会对于具体的市场需求量产生较大的冲击,并且也会影响到相应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需要现代化企业针对这种相应的变化采取最为合理的措施进行相应的完善,逐步提升其相应的管理水平和价值。

(二)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实现的条件

对于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的实现来说,其具体的条件满足是极为核心的一个方面,这种科学管理条件的满足主要就是根据现代化企业要想实现具体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具备的一些基本前提条件,一般来说,这种科学管理的落实主要应该针对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进行充分的思考,确保这两方面能够有效地满足科学管理的基本需求,进而才能够不断提升其相应的管理效果和价值。针对这种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进行详细的分析来看,其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还是比较多的,这些内容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等两点,管理组织机构主要就是指管理的人员构成,尤其是对于具体的管理人员能力和素质来说,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关,促使其能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挥出较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因此,这种管理人员的准备也就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另外一方面,还应该重点针对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地构建,这种管理制度的构建同样需要相关人员进行详细全面的制定,尤其是要结合现代化企业的实际状况及其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如此才能够提升这种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保障其各方面价值的充分实现。满足了这些方面的基本条件,也就能够较好的提升其最终的管理效果和价值。

三、新形势下如何科学管理现代化企业

(一)切实加强学习

对于新形势下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来说,不断加强学习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这种学习的不断加强和深入来说,重点从企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角度进行控制和把关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要想促使相应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不断的学习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学习的兴趣。对于管理人员的学习来说,首先就应该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只有这种学习兴趣得到较好的提升,才能够保障其学习的效果得到落实,也才能够促使相应的管理人员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对于这种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说,主要就是要促使相应的管理人员意识到这种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意识到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密切联系,进而才能够不断提升其学习的兴趣;

2、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现代化企业相关科学管理人员的学习来说,重点针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因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各类新型的科学管理理论层出不穷,这些科学管理理论都具备着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相应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如此也就能够较好的提升其最终的管理价值和效果;

3、加强对于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借鉴。对于具体的学习来说,借鉴其它企业的一些先进经验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实践经验的借鉴更是具备着极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因为其能够促使相应的管理人员更为深入的理解到相关科学管理理论的落实效果,如此也就能够促使其更好的落实到相应的管理工作中来,不断提升其最终的管理效果和水平。

(二)创新管理

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在很多领域和行业中都具备着较为突出的作用和价值,这一点在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中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具体到科学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中来看,其积极作用和价值还是极为明显的。具体到这种创新管理工作中来看,其涉及到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比较核心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一方面,针对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和优化,尤其是对于管理理念来说,其更是科学管理创新的基础所在,保障其能够在这些新型的管理理念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才能够提升其最终的管理价值效果,尤其是对于详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来说,其对于管理理论的依赖性是比较高的;

2、另外一方面,还应该重点针对具体的管理手段进行有效地创新,这种管理手段的创新主要就是依赖于一些新型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和推广,如此也就能够较好的提升其最终的管理效果和水平,比如说对于一些新型的管理软件来说,其创新应用的价值还是极为突出的,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坚持调研

对于新形势下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来说,重点从调研角度进行有效地控制也是极为核心的一个方面,这种调研主要就是针对自身企业或者是其它一些相关企业的具体状况进行详细全面的调查了解,进而也就能够较好的提升其科学管理的水平和效果,尤其是对于最终科学管理实效性的提升来说意义重大。

(四)把握好重点工作

对于整个的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工作来说,其涉及到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对于具体的管理任务和管理对象来说,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因此,也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把握好具体的管理要点内容,以这些管理重点为突破口,然后带动整个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这种重点工作的落实还应该涉及到相应的重点人员,相应的重点人员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五)加强安全管理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来说,安全问题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安全隐患较大还是安全隐患极小的企业,都需要重点针对这种安全生产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重点把握好相应的安全管理要点内容,加强对于安全隐患的控制和管理,如此才能够不断提升其相应的安全管理效果。此外,对于具体的现代化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来说,还应该重点从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有效地控制,保障这种安全管理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体现出较好的常态性管理效果。

(六)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现代化企业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偏重于知识,人才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重量级筹码。所以,现代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教育,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和专业的高技能人才,以人才助推企业发展步伐,人才正日益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南山捷径。目前企业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既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又体现了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在人才成长方面,企业领导者的重视和鼓励,对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成功与机遇密不可分,作为现代企业领导者要善于为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要鼓励青年才俊立足岗位成才,使他们在自身岗位上为企业发展做贡献,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要鼓励和真正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既要用感情待遇留人,又要健全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在企业发展的这篇热土上,使他们得到茁壮成长,实现个人和企业双赢。

四、结束语

企业的内容和实现方式随着“管理”进入人类的观念形态以来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企业的内容和实现方式、实现条件随着企业管理经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并且进入现代管理阶段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变。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趋激烈竞争的局面,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才能争取生存空间。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只有对新形势下的企业科学管理及其实现条件加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石.企业两型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3.

[2]瞿艳平.基于品牌管理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3]齐文浩.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

[4]杨晓明.浅谈现代化经营管理[J].改革与开放,2009.

[5]陈强.兵团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探索—以伊珠葡萄酒公司建立营销渠道激励机制为例[J].中国农垦,2010.

[6]张新民.加强企业科学管理 推进企业快速发展[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9(08).

科学发展观论述 篇4

体会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想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不仅要学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学习建设方面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觉得更应该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清醒自己的头脑,使我们的思想永具革命性!要解放思想,我认为首先得走出害怕解放、拒绝解放、乱解放的误区。

一是害怕解放。主要是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领导责怪、怕同事嘲笑。在工作中有时会有很好的建议、措施,但由于“怕”的思想在作怪,不想说,不敢说。

二是拒绝解放。主要是有与己无关的思想,认为解放思想是大到上级领导的事情,对自己来说认为没有解放思想的必要,按照领导指示办事就行,拒绝解放。

三是乱解放。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是平时学习不够,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全面。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来,联系科室目前的实际工作,我觉得解放思想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勤于学习。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精神,时时关注国家新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在学习中要向领导学,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刻思想,更新经济工作观念,掌握招商服务技巧,从而创新工作思路,以更好地满足客商需求,适应新时期经济工作的需要。

二要善于思考。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开动脑筋,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

三要勇于实践。就是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促进我校跨越式发展。

四要敢于转变。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工作中既要把握好原则性,又要灵活多变,同时,要能够放下身段,破除旧观念,热情周到地为学生做好服务。

科学技术史论述题总结 篇5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同时出现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技术革命。蒸汽技术革命开始于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继而扩展到其他轻工业、重工业等各行业。蒸汽技术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的胜利完成。而它更为深远的意义是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1)蒸汽技术革命的特点

(1)蒸汽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

蒸汽技术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的历史必然和思想方法上的酝酿过程。蒸汽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深刻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17世纪中叶,一方面,真空和大气压力的实验证明为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科学认识的基础,如何获得真空,利用大气压力获得机械动力是急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而蒸汽冷凝能制造真空,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我们在前面说到,纽可门和瓦特都能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发现和解决实际中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科学的发展。蒸汽机的发展和应用,实现了从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变。卡诺通过研究探索如何提高蒸汽机效率,而促使一门新学科——热力学的诞生。不仅如此,蒸汽技术还促进了气体力学的发展。

(2)蒸汽技术是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的产物

一项技术发明只有被应用于生产实际,提高现实生产力,它才具有价值。动力机械的革命,使蒸汽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掀起了全世界范围的技术革命。在这一过程中,蒸汽技术始终与工业、企业紧密结合。我们知道,蒸汽机的研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就必须和拥有资本的企业家合作;要想使蒸汽机在工业企业得到顺利推广和普遍使用,也必须取得工业部门的支持。这两点在蒸汽机研制过程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当时,瓦特因研制蒸汽机经济上已是非常困难,无资金购置材料、工具和雇佣劳动力,几乎就要放弃蒸汽机的实验。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卡伦铁厂生产商罗巴克及博明翰制造商博尔顿,是罗巴克和博尔顿俩人给瓦特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使瓦特的实验得以完成,正是从这一时候,蒸汽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际应用领域。瓦特与罗巴克、博尔顿的合作堪称技术与企业结合的典范。蒸汽技术的商业化过程充分体现了技 2)蒸汽技术革命的影响

(1)蒸汽技术革命引起社会的全面变革

蒸汽技术革命作用于社会生产,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蒸汽机的应用,机床的发明,煤炭、冶金技术的革新,使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飞跃,随之带来了社会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机械制造业和加工业取代了农牧业而成为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冶金和煤炭工业也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交通运输业也蓬勃地发展起来。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又促进了造船业、航运业、机床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机械制造业、冶金业、煤炭工业的进一步繁荣。

技术革命的发展,使英国的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在英国产业革命的影响下,法国、美国、德国、俄国和日本等国在19世纪也发生 1 了产业革命,在很短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大大改变了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整个面貌。

(2)蒸汽技术革命极大推动着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

蒸汽技术革命之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巨大飞跃。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热力学、电磁学等学科迅速发展起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辩证性质,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展现了电力技术的发展远景,为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力技术广泛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切都是与技术革命的推动分不开的。

蒸汽技术革命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随着机器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工人也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教育事业受到重视。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和执行了许多鼓励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法,建立一些大学和技工学校,为工业革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也为整个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蒸汽技术革命造成近代环境污染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的纺织行业最早实现了机械化,由此带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并进而出现了机器制造业、冶金工业、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到19世纪20年代,形成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和以蒸汽技术为主要动力的近代“大工业体系”,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在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技术成果的影响下,美国(北方)于1790年、法国与1795年、德国于1830年相继发生了同样是以纺织业的机械化为开端的产业革命,并逐步出现了机器制造、冶金、焦碳、采煤和采矿等工业部门。

上述国家形成的“大工业体系”,其中特别是冶金和焦碳工业所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液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蒸汽机的应用使煤炭的大量消耗和煤烟的大量排放;资源的过度开采打破了生态平衡,所有这一切,都给近代自然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和破坏。可以说,19世纪40年代,英国是工业革命和近代大工业的典型,同时也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典型,伦敦曾于1873年、1880年和1892年先后多次发生煤烟污染的“公害”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在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深刻反思蒸汽技术革命和欧美国家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历程,处理协调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个国家和人民共同的责任。(一)电力技术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也称电力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它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标志。第二次技术革命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改变了人们生活质量,也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巨大变革,使人类社会步入“电气化时代”。1)电力技术革命的特点

电力技术革命同蒸汽技术革命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是科学理论的作用。也就是说科学武装了技术,科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技术水平,并为技术创造提供理论依据,技术发明越来越成为科学成果的最终运用,它不再是科学产生于技术经验时代了。蒸汽技术革命在许多方面是“行动在先”,工作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主要是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的积累,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还比较零散和间接,后来在研究提高热机效率的基础上,才创立了系统方法的热力学理论;而电力技术革命则是以科学理论的突破为前导,电磁理论的建立为电力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奥斯特关于电磁效应的发现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制造电动机和发电机提供了基本原理;安培定律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提供了定量公式;麦克斯韦完整的电磁学理论则为电能与机械能、光能、声能的互相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电力革命过程中,电磁理论规定了革命的方向,指导着电力系统技术体系的建立。事实再一次雄辩说明科学对生产的先导作用,说明科学能变成直接的生产力。

蒸汽时代技术只是发挥传统技艺的作用,与生产融为一体;而到电力时代,技术发展为技术科学,作为科学化理论体系指导生产,成为连结科学与生产的纽带。值得指出的是在电力技术革命中,随着生产和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技术逐渐摆脱其经验形态,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有力地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如在1840年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正式开设了工程学讲座,并编写了《应用力学》《动力工程学》《土木工程学》等讲义。1861年,英国又创办了《电气工程师》杂志等。这些学术刊物的创办,都对技术科学的研究和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电力技术革命同蒸汽技术革命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电力技术革命以来的技术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近代技术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并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电力技术革命使科学和技术成为生产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试点根本想象不到的”。(马克思)如19世纪冶金技术、化工技术、电力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都说明了这一点。

2)电力技术革命的影响

电气时代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是蒸汽时代望尘莫及的。英国的产业革命,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而美国的产业革命,则是电力的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在经济上就后来居上,压倒了欧洲大陆。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产值只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0%,到1890年,美国产值就猛增了9倍,超过了大英帝国,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直到现在,一个国家的电气工业发展状况和电力应用程度,依然是判定这个国家经济是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电力技术革命不仅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还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念。它比蒸汽技术革命的意义更为深远。首先,在经济上电力技术革命同蒸汽技术革命一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促成产业结构的变化。电能的使用使大工业的发展摆脱了地区条件的限制,从而使人类对自然力的支配达到新的高度,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其次,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机构的发展壮大。作为电力技术革命先导的电磁理论的建立,将科学研究领域由宏观扩展到微观和宇观,引起了一批新兴学科的诞生,而电力技术为科学提供的新研究手段和途径又加速了这些学科的研究进展,从而促进了20世纪科学的发展。同时,在技术密集型工业体系中,使“工匠”传统和学术传统达到统一,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也使科学研究出现了社会化趋势。以往个体的、自由式的科学研究方式逐渐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科研形式——集体的、合作式的研究组织。在基础研究理论方面,最早出现的集体研究组织是1871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家族出资兴建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该实验室在后来不仅成为英国的科技研究中心,培养出汤姆逊、卢瑟福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而且对英国的工业发展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再次,电力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使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在电力技术革命中,科学、技术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电磁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分子物理学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这就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总之,电力技术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使社会文明发展到新阶段。电报、电话等早期通信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生活的封闭状态,使人与社会的联系更广泛、更密切;科学技术向生活各个方面渗透,使人们的消费方式、服务方式、交往方式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生产的社会化促使企业出现新型的科学管理体制,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电力技术革命使人的体力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大的开发和利用。(二)信息技术革命 20世纪40年代后,在现代科学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一大批新兴技术不断出现,形成了现代技术革命的新高潮,这次技术革命是近代以来第三次技术革命,由于主导这次技术革命进程的是信息技术,所以也称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是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集合,它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半导体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等。其中,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1)信息技术革命的后果及其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向前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正确认识信息技术革命的实质和作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1)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的各种新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动力,充分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据估计,20世纪初,大工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只有5%~20%是靠采用新技术取得的,70年代以来,这个比例上升到60%~80%,在一些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甚至高达100%。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首先使传统工业部门得到技术改造,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将电子计算机运用到机床上,制成了数控机床,改变了传统的机械加工由人控制的方式,产品质量、数量大大提高。服装工业,也可用先进录相设备和激光工具来量体裁衣,用微处理器控制缝纫机实现单件生产,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要。“机器人”在汽车、机械、电机、塑料加工,采矿等传统工业部门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中应用及与制造业的结合,产生出许多新的生产方式,如CAD/CAM、并行工程、适时生产、敏捷制造等,实现了企业生产设计、制造、销售和管理等全方位优化,使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等特征。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适应性。从而达到精简、灵活、高效,大大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这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所无法达到的。(2)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现代企业管理革命 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决策和管理的技术手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管理方面的应用,使管理工作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

信息技术引起沟通方式的革命。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界限同步交换信息。尤其是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应用,使企业在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越,与传统的沟通手段比,具有沟通成本低廉,沟通方式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的特点。为企业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引起管理方式的变革。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使得企业内各部门、各个环节的信息传递、交流可以直接进行。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使企业的管理层和机构明显减少。企业管理业务及各种相联系的管理职能被进一步综合集成,企业组织结构达到一个“精良”的状态。

信息技术引起营销方式的革命。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将企业、用户及其它贸易环节连接到网络上,提供了企业与用户直接交流的通道——即正在兴起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大大压缩了企业与市场的时间与空间,减少了库存,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产品交易的成本,提高了交易速度和效益。

(3)信息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一些传统产业在衰落,成为“夕阳产业”。与此相反,一大批新兴工业正如初升朝阳,蒸蒸日上。据初步统计,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在1977年达到50%左右,现在已达到65%以上。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经济活力。由于新兴产业生产的 4 商品采用了一系列新兴技术,因而竞争地位优越,这又反过来大大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美国有一批原有规模较大的传统企业倒闭,但同时又有大批中小型企业开业,其中多数是采用新兴技术的企业。

(4)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目前,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缩短,业余时间增多,现在发达国家已普遍实行每周五日工作制。

信息技术也为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了技术条件。首先,人们的精神生活大大丰富了。除了广播、电视的普及外,通过Internet等计算机网络,不仅可查询最新新闻和以往任何一天的新闻以及各种机构、社团提供的资料,还可以互相发布新闻,互相传递丰富的信息。电子计算机还可用来作曲、拍电影、做游戏、下棋等等,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手段,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发生根本性变化。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实验教学环境,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网上远程教学可以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扩大了人们受教育机会,打破了时空限制,在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教育的成本。给人们带来的福利是巨大的。

二、试述电力技术革命与蒸汽技术革命有何不同?

答:电力技术革命同蒸汽技术革命相比较,最大的不同是科学理论的作用。也就是说科学武装了技术,科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技术水平,并为技术创造提供理论依据,技术发明越来越成为科学成果的最终运用。从此不再是科学产生于技术经验的时代了。蒸汽技术革命在许多方面是“行动在先”,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主要是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的积累,自然科学指导还比较零散和间接,后来在研究提高热机效率的基础上,才创立了系统方法的热力学理论;而电力技术革命则是以科学理论的突破为前导,电磁理论的建立为电力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奥斯特关于电磁效应的发现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制造电动机和发电机提供了基本原理;安培定律为电能转化机械能提供了定量公式;麦克斯韦完整的电磁学理论则为电能与机械能、光能、声能的相互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电力革命过程中,电磁理论规定了革命的方向,指导着电力系统技术体系的建立。事实再一次雄辩地说明科学对生产的先导作用,说明科学能变成直接的生产力。

蒸汽时代技术只是发挥传统技艺的作用,与生产融为一体;而到电力时代,技术发展为技术科学,作为科学化理论体系指导生产,成为连接科学与生产的纽带。

值得指出的是电力技术革命中,随着生产和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技术逐渐摆脱其经验形态,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有力地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如1861年,英国创办《电气工程师》杂志等,对技术科学的研究和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电力技术革命同蒸汽技术革命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电力技术革命以来的技术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近代技术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并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电力技术革命使科学和技术成为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19世纪冶金技术、化工技术、电力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20世纪的科学技术同19世纪及以前的科技相比,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1)科学和技术经历了全面的空前的革命——20世纪初出现了持续30年的物理学革命,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取代了伽利略和牛顿奠定基础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使人类对物质、能量、时空、运动、因果关系等的认识产生了根本变化,人们认识到,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勇于突破创新的精神在20世纪影响着各个学科和所有技术部门的发展;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化学、天文学、地学都出现了革命性的理论(化学键理论、天体演化、大爆炸理论、大陆漂移和板块理论等);生物学领域中的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及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是生命科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生命 科学成为20世纪后半叶最活跃的科学。在20世纪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框架都发生了变革,机械论自然观推出了历史舞台。技术领域的革命创新也很突出,电力和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电子技术和航空技术的兴起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二战后信息、能源、材料等方面都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由此开始了影响深远、进展迅速持久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整个20世纪科技都处于革命的状态,20世纪可以称为科技革命的世纪。

(2)科学开始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一方面,由于新的实验技术和巨大而精密的观察工具的产生,人的“视野”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扩大了10万倍,同时由于各门科学本身的深入发展,自然界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到细胞、生物个体、,到地壳、天体、宇宙,所有层次都得到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大量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空隙逐渐得到了填补,整个自然科学逐步形成了一个前沿在不断扩大的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技术领域中,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建立,综合性技术逐渐起着主导作用。同时,科学同技术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这突出表现在:任何重大新技术的出现,不再来源与单纯实验性的创造发明,而来源于系统的综合的科学研究。

(3)科学事业的社会化和国际化——20世纪科学事业加速发展,并已成为现代国家的重要事业,而科学的发展也日益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支持以及国际的合作。在20世纪,全球科学研究人员的数量日益扩大,科研经费不断增加;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从分散的单纯个人活动转化为社会化的集体活动,研究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制图和测序”等都是国际规模的科学研究活动。

(4)社会的科学化——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科学对生产的指导作用,在20世纪日益明显。科学的发展,开辟了许多新的技术领域,建立起了许多新型的工业,它们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使得生产部门充分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密切了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而科学、技术、生产的高度发展,使工业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从事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大为下降,开始出现了多数劳动力集中在服务行业和教育、科研部门;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中等教育得到普及,高等教育广泛发展;劳动者自由支配普遍增加;生产上起主导作用的由机械化生产转向自动化生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等等。总之,社会的科学化已成为20世纪的时代特征。

四、如何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工作的准则?

自然科学虽然没有阶级性,可是,在自然科学的应用上,在对待科学工作的方针、政策上,在科学事业的管理工作上,在对待科学工作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上,各个阶级、各个政党之间,出与本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但这态度方面的问题只能对科学工作的外部社会条件产生影响,使科学的发展加速或者受阻,而不能改变科学本身的内容和性质。假如硬要改变科学本身,那么被强迫改变的部分,就不成为科学,而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伪科学。何况,任何一个阶级或政党,只要认为科学对它是有利的,需要加以利用、支持和鼓励,它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制定科学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规律来管理科学,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的违反,必然招致失败。因为科学发展规律是整个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不可能以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科学研究在历史上形成了任何科学研究者都必须遵守的一些共同原则,它们没有成文的形式,而是以无形的传统的规范存在于每个有素养的科学研究人员的思想和习惯中。它们对于科学研究人员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以保证他们的研究成果能真正成为科学。因此,它们既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准则,也是鉴别科学工作者素质的准则。这些准则基本要点大体如下: 其一,坚持一切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坚持实践(包括实验和观察)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反对盲从迷信,反对“唯书”、“唯上”、“唯权”的真理观。

其二,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承认任何凌驾于科学真理之上的“权威”。

其三,实验程序和方法必须经得起检验,实验结果必须能够重复,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容许修改实验数据和事实。

其四,概念使用是理论论述在逻辑上必须是正确的,经得起分析的,不可自相矛盾。其五,报告成果必须实事求是,不可自我吹嘘,更不容许招摇撞骗。其六,尊重前人的科研成果,不容许剽窃掠美,侵占他人劳动果实。这些原则是全世界各国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不可动摇的传统,是区别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也是科学共同体中所有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的是非标准,因此,它们实际上成为科学工作的公德,科学工作的职业道德的准则。

五、如何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领会科学精神的主要内容?

近代科学是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的产物,它以实验事实唯根据,以系统的理论形式,反映物质的结构、本性和运动规律。因此,以探求这种知识为职业的科学家,必须具有求实(即实事求是)和崇尚理性的精神。求实和崇尚理性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容,它一方面要求科学家在治学上必须诚实,严谨,尊重实践,忠于事实;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坚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律性及其可知性。这种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历史本身的产物,也是开创未来科学历史的基础和前提。一个科学家,在哲学上尽管可以从属于某个派别,但只要他是在认真严肃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就不得不遵循这个传统,否则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真正的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求实和崇尚理性,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求实使人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崇尚理性使人有理想,有志向,相信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相信科学和人类的必然进步。它们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思想家用来打破中世纪精神枷锁的有力武器,也是现代人类精神文明的柱石。体现这种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中的杰出人物,往往更具有一种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自我牺牲精神,虽然不是科学创造的必要条件,但科学史上许多事例表明,在科学创造上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有不少是具有这种高尚品德的。显然,崇高的精神境界、开阔坦荡的胸怀,同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深邃敏锐的洞察力,在本质上往往是相同的。

以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为特征的20世纪,科学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科学同社会的相互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原子能作为毁灭性武器出现后,有远见的科学家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可能引起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后果,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命运,逐渐成为当代科学家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也逐步成为当代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如何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与技术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同一过程中的科学和技术又从属不同的研究领域。科学注重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它主要是以知识形态表现出来的;技术注重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它的主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所以,作为同一过程又从属于不同研究领域中的科学和技术,既存在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在19世纪中叶以前,无论作为知识,还是作为社会活动,科学与技术之间都具有很大差异,但又有不少共同之处。从两者的关系看,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内联系松散,基本上是独立自主地发展,各自独立发挥社会作用,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们的发展往往是脱节的。技术的进步往往依靠传统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摸索前进。科学理论也经常是跟在实践之后来概括和总结人们在生产技术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材料。因此,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在科学理论上还没有搞得十分清楚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可以实现它;而科学上已发现了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很久不能实现;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常常同理论科学没有直接联系。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任务方面——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认识,它侧重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着重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性质方面——科学的本质是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认识过程;技术的本质是从理论和经验到实际应用的过程。

目的方面——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寻求和发现其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技术创造的目的则是对自然界规律性的认识,借以形成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去能动地改造自然界。

此外,科学与技术在社会价值方面也有不同。

19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制度的演变,也由于二者自身发展的逻辑,它们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以科学为先导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它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统一,又在相互统一中发展。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具体表现在: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可以为技术创造提高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发展的物质手段,可以为科学创新提供技术条件。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深入发展,科学和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先进而又复杂的技术手段;现代科学研究本身也具有工程技术的内涵,需要各类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合作,科学研究越来越技术化;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许多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直接来自于现代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活动越来越科学化。

七、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微观世界的大门已被打开,物质和能量之间已不再有绝对的界限,时空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被发现;人类不但认识了化学元素的衰败规律,还更深刻地认识了各类元素原子及各种物质分子的结构及其特性;由于射电望远镜的应用,天文学研究的时空跨度达到了极限;地壳演化的秘密被初步揭开;生命科学达到了分子水平,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已初步绘就,脑科学有所发展;数学的基础问题得到了探索,应用数学有了长足进展;一系列综合性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应用性科学涌现出来。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改变着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

现代科学发展的同时,人类在每个前沿都遇到了新问题,如怎样理解量子力学,夸克幽闭,反物质,暗物质,宇宙的尺度和演化,黑洞,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混沌和非线性„„这些问题就像是一场不会结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对话。

在现代,由于材料技术、能源技术、农业技术、医学和治疗技术、克隆和生物技术、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人类文明的技术基础空前雄厚,精神财富也愈加丰富。同时,由于影视技术、通信技术、水陆交通技术、航空技术、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光纤维技术以及武器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之,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拥有了空前强大的力量,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八、请以西方近代科技为标准,试述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答:第一,我国封建社会制度抑制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

近代自然科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我国2000年的封建社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它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分工协作大生产的出现。同时,强大的君主集权和专制官僚统治,使资本主义难以发生和发展。这种封建社会发展的停滞性,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最根 8 本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相对来说是发达的商品生产,市场自由竞争,劳动生产率高,特别是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商品竞争力。而在封建社会那种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经济基础上,重要技术往往被管家垄断封锁,谈不上自由竞争,不可能有近代科学技术的产出。通过比较哥伦布等与明朝郑和的远洋航海就可以看出:西方的航海是经济上持续的强大动力,并推动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而我国郑和的航海则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目的,目的达到了就停滞消沉了。

第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和政策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工抑商的政策,把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限制在不危及封建制度经济基础的范围内,不允许有太多的资本主义因素。其次,中国把儒学作为官方哲学,主张尊古崇经,限制了自由思想。在教育和取仕制度上,推行轻视、排斥科学技术和轻视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的政策。自有科举制以来,总的来看都以孔孟儒学经典为主,而且愈来愈僵化,完全排斥了科技的内容。再次,在西方科技大发展的时期,清政府却采取了闭关锁国、排斥和拒绝外来科学文化的政策。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科技在中的发展。

第三,中国传统科学存在的缺陷,使科技发展到一定深度后,就难以继续前进

科学发展观论述 篇6

——————以法学研究为视角

[摘要]调查研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调查研究方法更是所有学者必须掌握和运用的研究手段。本文以法学研究为视角,尝试分析调查研究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做好调查研究。

[关键词]调查研究 法学 应用

调查研究是指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它是一个由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组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特征

调查研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调查研究有五个主要特征:第一,专门性。首先在研究的方法层次上,社会调查研究是一种专门的科学,有其特有的概念、基本原理、公式、方法。其次在研究的技术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技术。第二,系统性。从开始选择课题到最后做出调查报告,几个步骤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性过程。第三,客观性。社会调查研究是从事实出发、以实际调查为主,能够直接从被调查者那里得到第一手资料,即使文献资料也要求真实可靠,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也就更为客观、科学。第四,实证性。社会调查研究是建立在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基础之上的,资料来源于社会实践,所归纳得出的结论和理论与资料所显示的结果相一致,也经得起实践检验。第五,针对性。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为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它所关注的也不是认识对象的所有属性,而主要是其社会属性。

(二)调查研究在法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调查研究为法律决策者提供第一手材料

法律决策首先的问题是占有材料,是占有大量的能反映客观实际的真实原始材料,而调查研究则是占有材料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材料的内容一般构成法律决策的主干,解决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题是提高法律决策精确度的重要环节。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是为了克服材料的简单数量堆积,克服现象对本质的掩盖,弥补单纯调查的局限性,研究的任务在于对调查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为法律决策提供定量与定性的资料。①

2、调查研究对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调查研究要对国家法律制度的制定、规划、设计、适用等作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从而为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打下基础。其重要作用在于:认识法律制度的实际效果,把握各法律制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 ①王诚学、李代刚:“调查研究与科学决策”,《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2期,第38页 响,研究法律运行的最佳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法律制度的修正方案和反馈执行情况。②

(三)法学研究中进行调查研究的必要性

调查研究的目的有三: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在法学研究中,学者仅仅依靠获取已经生成和发表的文献是不够的,必须要学者亲自对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以获取相关资料。没有关键的第一手资料,引来引去不是法条就是学说,法学的创新终归是有限的。法律学者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挖掘出为大众所忽略的社会现象,通过实地调查,以社会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以寻求法律制度的完善。同时,通过调查研究能够提高学者认识、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综观法学刊物上发表的绝大多数文章,不难发现其多是侧重于理论分析与研究,最多也就是案例分析,极少有从具体实践中发掘问题。可笔者认为,法学研究应当是源于实践并终于实践的,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通过社会调查研究的形式对法学问题进行探讨是法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突破,也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务实的研究方法。

二、如何做好调查研究

(一)法学研究社会调查中的伦理

作为一般原则,社会调查应当取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和同意,并避免干扰他人生活或者侵犯他人隐私。③

1、知情原则

调查人员应当告知对方你的身份、调查的目的和用途。

在开放场合的实地观察,是知情原则的一个例外。一则,事先告知可能破坏调查的自然场景,不能取得真实的结果;二则,对调查人员来说,调查对象通常是匿名的;三则,人们在开放场合的活动一般谈不上秘密。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为了保证实验效果而谎称研究目的,是常有的事。当然,实验过程中不告知真正研究目的,在实验结束后告知他们真相也算一种弥补。

2、同意原则

调查人员告知对方你的身份、调查目的和用途后,如果对方不愿接受调查,那就不必勉强。强迫为之,调查效果也不好。

3、无害原则

当法律学者调查研究后发表与其调查内容有关的文章时,一般应当说明调查对象的情况。但如果披露调查对象的身份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便,调查者应当主动采取变通措施。实践中,人们往往用“A、B、C”、“A法院”一类来指代受访者。特别是,如果对方愿意接受调查,但要求不公开其身份,那在发表文章时就不应当披露其身份。④ ②③ 南同茂:“论社会调查研究”,《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第40页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④ 何海波:《法学论文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01页

4、伦理道德原则

即指使被调查者的人格尊严得到尊重,使调查更加人性化,达到更好的调查效果。(二)调查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抓住主要矛盾确定调查研究的任务

无论进行何种方式的调查研究,无论在哪一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应该确定调查研究的目标,弄清楚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并依此确定调查研究的项目、方式和具体要求。调查研究的任务确定以后,对具体从事调查研究的人员来说,要注意正确领会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什么社会问题,分析什么法律现象,这是拟定调查计划的根据,对顺利完成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调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从实际出发不断修正调查研究的计划,最后做出的调查报告符合客观实际,调查研究工作才有实际意义。

2、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力戒任何主观片面性

为什么不同的学者对于同一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因为调查材料,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思索、认识的过程,只有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从事调查研究的人员要十分重视原始材料的调查,包括直接观察到的事实,直接找到的可靠证据,直接听到的群众反映,直接看到的原始资料。但是,也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观察,要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作细致的检查,对所得到的材料和证据进行验证。要通过综合分析研究,达到有观点、有材料,材料和观点紧密结合。调查研究的结论要把客观事实高度概括起来,道理阐述明白,文字准确、鲜明、生动,令人信服。

3、调查研究的方法要创新

根据调查研究的主题,采取恰当的调研方法,是搞好调查研究的重要保证。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传统调研方法和现代调研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增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对于传统的座谈会、走访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调查研究方法,具有感受直接、体验深刻、互动性强、人情味重的优点,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同时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调查研究的渠道,丰富调查研究的手段,创新调查研究的方式。一个是要积极采用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方法,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另一个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加工,为调查研究乃至国家法制决策提供全面、翔实和快捷的信息资料。⑥

4、调查研究的结论要升华

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调查是研究的基础,没有调查就谈不上研究,也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研究是调查的深化,没有研究感性认识就不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不可能形成法学佳作。调查研究工作中,调查与研究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要注重经验的总结 ⑤⑥ 周启明:“对调查研究的再认识”,《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第18页

张永年、贾文军等:“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月度聚焦》2010年第1期,第6页 升华,调研不能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罗列上,更不能对调研对象提供的材料囫囵吞枣,照单接受,而要对调查得来的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通过科学分析和对比论证总结出新鲜经验。调查研究要在掌握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发现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在搞清事情缘由和把握本质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是调查研究工作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南同茂:“论社会调查研究”,《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2]何海波:《法学论文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科学解析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篇7

2013年高考课标卷语文第一小题: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钱穆说过, 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 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 《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就无从谈起。而原文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 真相不明, 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运用简单比对法, 我们很快发现,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和“老子伪迹不彰, 真相不明”明显不是一个意思, 至此, 我们可确定选项B不符合原文意思。选项C、D不必考虑, 浪费宝贵的时间。

第二小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 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 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再看原文最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 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朱熹指出:“或人所称见《老子》书。”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 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我们细心阅读, 就会发现朱熹指出“或人所称见《老子》书。”一句给丢弃了, 这一丢弃使前后句子衔接强加了因果。因此, 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因果连词, 辨明误区。

第三小题: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申不害、申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 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多有形同相似, 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 与《黄帝书》后来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在看原文第四段开头:《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 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具有崇高位置, 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申不害、申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 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多有形同相似, 可认作是对《黄帝书》的阐发。我们用辨析法就会发现, “同时”一词前后句子应该是并列关系, 并非是选项C中的因果关系。况且后段文字分析的是申不害、申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 三人与《黄帝书》的关系, 不是与《老子》的关系。

2012年高考课标卷语文第一小题: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储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 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多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而原文第一段中间则是“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 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多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通过对照, 我们发现“修正”和“选择”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二小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原文并无此信息, 属于无中生有。如果要从原文中找到二者的关系, 那么“科技黑箱的出现, 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青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可以作为注解。这类典型的逻辑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 我们平时演练要特别注意。

第三小题: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 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 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我们细查原文最后一段中的“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 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对照原文和选项比较上的差异, 就可以认定D选项错误。

通过对两年来的课标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解析, 这类题并不难, 关键在于对照原文和选项比较表达上的差异。论述类文章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 以严密的议论或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课标卷现在仍以客观形式命题, 以“不符合”“不正确”类试题难度最小, 只要认真通读原文, 筛选要点, 就能选出正确的选项, 难度不大。

归纳论述类文本失误有八种类型:

1.偷换概念, 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 故意弄错对象, 迷惑考生, 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人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 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 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 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选项特征是: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小, 或者增减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

2.无中生有, 即原文并无信息。所给选项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选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选项特征是: (1) 选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有关, 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2) 选项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 但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 选句通过另外的组合形成一种新的说法。

3.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等。选项特征是: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当选项中出现类似XX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等词语时, 注意是否有类似情况。

4.混淆范围, 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 (把部分说成整体, 或把整体说成部分) 、偶尔与往往、轻度与严重等。选项特征是:注意选项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 如:全部、都、全、必须、一定、严重、非常等。

5.混淆时态, 就是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这一现象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选项特征是:要注意选项中一些表时间、结果的关键词, 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

6.混淆是非, 即肯定与否定颠倒。命题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 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选项特征是:选项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 如:没、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7.混淆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 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把果错断为因, 颠倒了二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 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选项特征是:选项句与原文相似, 需注意: (1) 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 注意一些该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 如:之所以、就、只要等。

8.主客倒置, 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 不合逻辑。选项特征是:注意比较选项中陈述对象与被陈述对象的位置。

总而言之, 科学解析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 平时演练要特别注意, 养成认真严密的思维习惯, 高考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摘要:论述类文章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 以严密的议论或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文章就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进行科学解析。

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论述 篇8

【关键词】建筑电气;节能;控制系统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能源相对短缺,石油和天然气每年都要依靠进口,其次由于其能源利用率低,所以在每平方米建筑中的能源消耗约为发达国家的2至3倍。因此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电气能源供需矛盾激化,建筑用电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所以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如大量使用节能产品,不仅每年可节约用电数十亿度,同时可以延缓温室效应,这样同时造福了经济与社会环境。

1、传统建筑电气技术在应用中的问题

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在当前的建筑体系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且产品的种类也很丰富,从某一个产品而言,技术发展成熟,总体上讲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在应用中相对独立,特别是末端电器产品,缺乏相互联结,随着产品本身功能发展的复杂化,人们对于办公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传统的电气技术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方面包括:使用的繁琐性,建筑电气技术非节能性,管理效率地下,安全性低。

2、主要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2.1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机的运行方式包括独立运行方式,风力发电与其他发电形式结合,或是在一处风力较强的地点,安装数十个风力发电机,其发电并入常规电网使用。在传统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国主要开发研制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并将其作为农村独门独户使用。由于电网不能实现为偏远地区供电,所以近六十万居民正在使用风力发电机进行发电。但目前的发展趋势表明,我国的风力发电机制造由小功率向大功率发展,为满足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用电需求。其次不再实行独门独户的风力发电形式,而是采取联网供电,由村庄集体供电等形式。从长远角度看,风力发电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单纯用用与家庭,更扩大到众多公共设施及政府部门。

2.2太阳光伏发电技术。在北欧的部分国家正推广一种“零能”住宅的理念,这种住宅是由“太阳能屋顶”提供该建筑的全部能量的。而这就应用到了太阳光伏发电技术,在屋顶安装太阳光伏电池,当阳光充足时太阳光伏电池可以适应某一家庭的全部用电需求,并将剩余电量反存于电网,供用电不足时使用。目前由于太阳光伏电池的价格过高,我国仍没有大范围的推广计划。据专家预测,这种光伏发电技术通过技术革新与大规模生产,可于2030年后在市场上大规模出现,并对传统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产生冲击力和竞争力。

3、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不能盲目使用,不能以节能为目标损害了建筑的原本功能,更不能为了节能而忽略其成本的规划。所以在建筑电气的节能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适用性。满足建筑物照明的亮度、色温,满足空间的舒适性或满足某些建筑的特殊要求。这是对于满足建筑物内的人工环境完整而提出的条件。建筑电气的技术应用必须要满足建筑物创造的环境要求,为建筑设计中的设备提供能源供应。

其次,实际性。节能问题本身应从国情和经济条件角度考虑,不能盲目为追求节能效果忽视其经济效益的考虑,要对合适的节能设备与节能材料进行性价比比较,使节能所增加的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未来的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得到回报。

最后,节能性。作为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必要条件就是其节能性的考量。必须要采用必要的措施,来减少甚至消除建筑物中不必须的消耗,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着眼于建筑电气设备自身电能消耗,传输线路上的电能消耗等问题。

4、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方向

4.1利用天然光源。作为节能工作中最为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照明工程的节能应用。而照明节能工程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天然光源的利用。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重视,建筑物中充分利用天然光源来节约照明用电已经广泛应用在各建筑电气技术中。天然光源作为一种无限再生资源,在照明節能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扩大应用。制定一系列建筑物的采光标准和采光方式,并推广于日常生活中。

4.2太阳能照明技术。太阳能和天然光源一样,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能源。太阳能照明技术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节省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科学合理地利用太阳能照明节能技术,可以将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台阶,这可以将其最为本质的原则和内涵得以展现。

4.3能源综合利用。控制能源问题的主要方式并不单纯依靠电力使用上的细节,此外还包括对风能等自然的,可再生的能源的综合运用。这就需要技术的革新发展,也是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5、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节能体系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的各具特色的建筑节能体系稍有不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了节能评估体系,在各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实施过程中都依靠该体系的规范和准则,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电气节能的效果和电气节能技术进行评估。

相比之下,我国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评估体系并没有建立,显示出了相对的不足性。因此需要我国尽快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并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这将有利于我国在短时期内取得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巨大进步。我国现在实行的建筑节能标准和规定对电气节能内容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加大了操作的难度。所以,国家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有必要对电气节能和建筑节能测评体系的建立采取硬性措施和实施内容的规定。

近几年我国开展的基础数据统计的工作,对各地区不同气候特点评估,已着手对当前用电情况和建筑电气运行的数据统计,在进行比较分析后,就将进行定量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节能技术改造,针对各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国家出台对应的鼓励措施,这都有助于科研效果和科研动力的加大,使科研成果快速传换为大范围应用的产品,从而形成科研进步和生活节能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国家可指定出操作性强、实施审核简便的科学测评体系,明确划分一些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强制性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管理,使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挥实效,以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大计,将创造我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6、结语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正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从发电厂开始到线路末端的用户都应高效使用电能,减少能耗。对于设计者而言,要合理选用设备,合理确定供电电压等级以及采用新技术及新材料等。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潜力很大,应选择高效节能设备,精心考虑设计方案,应用先进的设计技术,按照节能标准合理设计。在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间的同时,又能有效地节约能源。在建筑的电气节能设计中既可以进行节能效益评估,又可以确保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设计标准研究院,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葛耀中,赵梦华,彭鹏等.微机式白适应馈线保护装置[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3):19~22.

上一篇:高一4班班规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