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教育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师素质教育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新时期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教师素质教育论文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以提高其职业能力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未来的社会将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它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人才的培养者,除了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以外,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及学会创新。这就要求教师既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还要有广博的科学知识、较强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高校教师只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一贯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特别是2000年合校以来,我校围绕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促进了教师的知识更新,推动了教育观念的创新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根据教师素质要求,规划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高校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承担着教学、科研任务,这就要求他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教育技能和创新意识外,还要有高尚的师德。根据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永不落伍。为此,我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主要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师德师风、知识更新、现代语言工具、教育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一)政治思想的继续教育

政治素质是高校教师从教的精神支柱和政治保障,思想素质则是行动的指导和方向,政治思想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所以,政治思想素质的继续教育是对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我校平时除了组织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外,还不断组织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知校爱校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专业化和知识更新的继续教育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学习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教师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继续教育。我校除了提倡和鼓励教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自觉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外,还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学术研讨会、安排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访问研究、攻读学位、做博士后研究、业务进修等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针对教师大多数未接受过师范教育的现状,我校还组织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教育技能普及提高的继续教育

普及和提高教师利用现代语言工具及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一直是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我校每年举行多个英语培训班、计算机培训班、教育技术培训班,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语言工具和掌握运用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教育技能。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4、以老带新

老教师学识广博,经验丰富,年轻教师富于朝气,勇于进取。对于青年教师,尤其是新留校工作的教师,学校要求他们同老教师一起从事教学实践,并指定老教师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进入教师角色。老教师毫无保留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5、分层次教育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教师中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学历教育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必须针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和各类人员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养。中老教师经验丰富但存在思维观念滞后和知识老化现象,根据这些教师的特点,本着以新代旧,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我校采取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派出做访问学者等学术交流形式来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扩大思维视角,紧跟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青年教师创造性思维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学历层次偏低,针对他们的特点,我校对他们主要进行了师德师风、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提高学历层次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六)实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教师自我继续教育机制的形成 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教师自我继续教育机制的形成。如通过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引入外部竞争机制,同时,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和设立各种奖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些措施增强了教师的紧迫感、危机感,从而激发了教师自觉学习的热情,进而促进教师自我继续教育机制的形成。

三、加强继续教育取得的成效

几年来,我校通过加强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教育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培养了一支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一)提高了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我校在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牢记江泽民同志“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的指示,把师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学工作中,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教师,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事实鼓舞教师,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教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教师中形成了投身教育、敬业爱岗、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师德师风。

(二)提高了教师的知识化水平和实践能力

通过加强“软、硬”件建设,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以不断更新,进而使其能更好地把握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沿发展,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水平,形成系统化、多维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涌现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学识渊博、讲课生动的教师。

(三)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

通过鼓励教师在校内外攻读学位等措施,我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得到了很大提高。合校以来,我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由2001年的61%上升到 70%,其中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由12%上升到31%。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带动了教师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四)提高了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我校进行教师培训的重点。通过培训和自主学习,大部分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能够利用外语进行交流,阅读外文资料,部分教师能够运用外文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了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的能力。教师外语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责任编辑:李震]

作者:武汉大学

第二篇:提高教师和教师教育地位,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前后,中国的教师教育政策是在教师专业化理念的指引下,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目的,以重构教师教育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话(“体系重构阶段”),那么自2005年前后直至2017年初的中國教师教育政策重心开始转向内涵建设,即一方面继续在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指引下着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教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内涵建设阶段”)。综观过去20多年来的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可以发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尽管进入新世纪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主题日趋凸显,但提高质量的主题更根本。在教师教育整体质量不够高的情况下,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振兴教师教育,提升教师教育自身质量应该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最迫切课题。

影响教师教育的振兴发展和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师范类专业生源质量持续不高,究其原因固然有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地位待遇不高;二是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之所以不愿参与或投入教师教育,固然有认识高度不够的原因,但关键还是与教师教育的地位不高有关;三是要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迫切需要推进高校内部教师教育组织体制改革和学科教法教师队伍建设。总之,影响中国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和教师教育的地位不高。

饶从满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4期

第三篇:改革教师教育培养优秀教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新时期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号召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报告将教育发展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首要位置。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教师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培养造就优秀教师,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教师教育是培养造就优秀教师的重要保障。我国教师教育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为教育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特别是1998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已从规模数量发展为主要特征进入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提高效益为核心的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正在逐步提高,据统计,1999-2006年高师本科院校由87所增加到94所,师专由110所减少到48所,中师由815所减少到199所。师范本、专科毕业生与中师生之比由1999年的31:69变为2006年的71:29;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214所非师范类综合性高校参与教师教育,开始形成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高校共同培养教师的新格局;师范院校学术水平和办学实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诸如3+1、2+2、3.5+0.5、4+2等多样化的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新的成果;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正在走向一体化。师范院校积极承担教师培训任务,700多所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着手”改革与建设,形成上挂高师院校,下联中小学校的多功能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对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提出了紧迫要求;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仍然相对滞后。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势在必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教师教育摆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战略地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发展,教师教育为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和院校教师教育边缘化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淡化和弱化教师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对加强还是取消教师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在当前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把认识统一到温家宝总理2007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上来。温家宝总理高屋建瓴地指出:“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我们需要继续强化教师教育的政府责任,进一步在事业规划、经费投入、基础建设、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优先考虑教师教育,保障教师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好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性举措,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国务院决定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深得人心,制度设计和组织落实到位,实施工作开局良好,首次招生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一是招生计划顺利完成,向中西部倾斜得到落实。中西部20省生源占到90.8%。二是生源数量充足,考生报考踊跃。重点线上免费师范生报考人数均达到计划数的数倍以上。三是生源质量总体好于往年,中西部更为明显。六所部属师大免费师范生在各地的提档线平均高出省重点线约30分。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线约41.7分。四是生源结构得到改善。农村户口生源占60.2%,男生比例占38.7%。生源结构的积极变化,有利于师范毕业生回生源省中小学任教。

如何把优秀学生培养成优秀教师,如何发挥部属师大在培养优秀教师方面的示范作用,六所部属师大责任重大。部属师大要围绕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制定好免费师范生培养教育方案,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最好的教育资源来培养教育师范生。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设教师教育创新与教学平台,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把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新一代优秀教师,为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三、制定教师教育院校体系总体规划,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意味着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教师,也就决定了不是什么机构都能培养教师。据统计,2006年我国师范类本科毕业生24万人,专科23.4万人,中专19.5万人(其中中等师范学校5.7万人),非师范类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约30万人。从统计数据来看,2006年中小学教师供给量约97万人。在2006年新补充到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中,录用毕业生数量为29.8万人。从教师资源储备数量来看是充足的,但还存在结构、层次等方面的问题。总的来看,教师教育将从规模数量发展进入质量效益提高的新阶段。为此需要积极推进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教师教育资源。国家应重点支持若干所师范大学的建设,各省重点建设好一至两所师范大学,采取措施激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师专逐步转向培养小学和幼儿教师,构建起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规范有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

要逐步提高教师教育办学层次,加快实现三级师范向两级最终向一级过渡,完全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以本科和本科后教育为主的教师教育新格局。

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实现学科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同步提升

学科和专业是大学教学和科研的依托,没有学科和专业支撑,人才培养就失去基础。教师工作不同于一般职业劳动,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又包括教育专业,是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成为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要成为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中学教师专业具有双学科性,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具有多学科性。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学科和专业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支撑平台。

教师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始终要围绕有利于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拓展学科专业发展空间,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推进资源建设和共享,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建立相对稳定的中小学实习基地,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力度。

五、推进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教师培养模式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要求,探索建立与之相符的培养模式。中学教师试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更加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本科后教育;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探索大学文化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全科培养模式。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适应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教师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公共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教师培养与培训相衔接的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融合文本、光盘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实用性强的教师专业教育精品课程教材资源库;将学科前沿知识和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全面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六、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

教师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师范生实习支教既是教师培养从过程中强化实践训练的重要措施,又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一举多得,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帮助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是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密切联系,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西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和新疆自治区教育厅等在师范生实习支教方面都做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更大范围推动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展开奠定了实践基础。

下一步我们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精神,完善建立师范院校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建立健全实习支教工作规章制度;做好师范生实习支教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方式,组建实习支教小组;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支教的指导教师;建立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同时各地政府要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

七、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促进教师教育发展

健全完善配套的法规法律制度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师范教育制度,随着高等教育招生、缴费、就业等制度改革被打破后,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我国有关教师教育的法律法规如《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立法背景在八十年代初,随着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不适应方面,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显得非常紧迫。

建议修订《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研究制定《教师教育条例》,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法规体系;健全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资格条件,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发挥教师资格制度在规范教师培养和激励教师培训方面的导向作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和促进教师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培养处)

作者:于兴国

第四篇: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素质

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职业是不是一个可与医生、律师相提并论的专门职业?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究竟如何?这是各国学者长期讨论的问题。从当前理论界讨论的观点看,教师的专业化不是“是”还是“否”的问题,而是专业化程度“高”与“低”的问题。比较多的观点还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只不过从教师职业和专门职业的特征比照看,发现教师职业离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教师职业只能说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或“半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一)教师素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1.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

教育几乎与人类社会有同样长的历史,这一事实说明了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职业,其社会功能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专业的社会功能属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须具备较高的专业道德,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专业社会功能的实现。可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教育观念陈旧;专业知识更新缓慢,知识面狭窄;教学技能技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实践;心理素质较差;专业意识淡薄等。显然,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与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也正是人们把教师看作是半专业的原因之一。人们对教育专业所期望的是能使教师工作专业化,使教师超越“能干的教书匠”而成为“专业的教育家”。

2.专业化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国学者叶澜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唐松林等人提出了三维一体的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即教师素质包括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三方面。林崇德则围绕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自我监控能力及教学行为与策略五个内容对教师素质进行研究。

综观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可以看出各种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清楚的看到,专业化的教师应该在如下方面加强自身修养:教师道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身心素质等方面。

(1)崇高的师德修养

对于教师来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前提和内在动力,是理论素养、教育思想和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基础,是走向教育教学成功的基石。要敬业首先得爱业。热爱教育事业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热爱学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的核心就是对学生无私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高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包含着理想与事业心。

(2)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标志。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作为专家型教师要树立尊重爱护学生,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树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的教师观;树立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千差万别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学生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教育应不断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尽可能发展的学生观。

(3)复合的知识结构

陶行知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有人讲教师应是个“杂家”,言下之意,就是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之精华,形成纵横交织的呈“T”型的知识结构,“T”字中的“-”表示渊博的知识面,“I”表示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其二是广博的文化修养,其三是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其四是教师在面临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相关知识,即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

(4)多元化的能力结构

要创造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具有特有的能力素质结构: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学设计和教育加工能力;清晰、准确、生动、简约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思想教育能力;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善于与学生沟通的交往能力;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课题的总结、实验、科学论证的研究能力;吸收并运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专家型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根本所在。

(5)身心素质

教师的行为,主要是通过他们在身心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表现出来的。高教育教学质量,必伴随着教师的健康身心素质而产生。一个成功的教师需要具有的心理素质很多,诸如温和、理解、友好、负责、热情、幽默、诚恳、耐心、宽容、好奇、富有想象力等。其中好奇、宽容、耐心是必不可少的。

(二)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策略

1.教师专业化建设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

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既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因此,要使教师这个职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使教师不断激发光荣感,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就是大势所趋,就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事实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逐步加大了对教师专业化的法律认定,《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逐一出台,以及教师资格认定的全面实施,已是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推进了教师专业化进程。

2.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使我们的教师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反映到师资的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知识的培养,转向对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价值、专业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由只重视职前培养,转向强调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强调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和在职培训机构应合而为一。职前教师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他们今后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必需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能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职后教师教育着重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

(1)调整职前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忽视了教师教学工作的专业要求,这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教师的专业课程单一;教育理论课时过少;教育实习时间偏短等。在校生很难积累个人的实践知识和形成教育教学技能。这些难以全面体现教师专业特殊性和专业化目标的要求。

针对课程设置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增加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和课时比例;另一方面是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一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实践的基础,因此强化实践性课程要做到:以教师需要为本,强调操作性;以教育发展、学校发展要求为导向,强调使用性;以培养教师创造能力为主,强调实践性。除了增加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外,还可以开设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的课程论、以教育过程为主的教学论、以教师行动研究为主的教育研究方法。此外还要建立教师教育专业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环境。

(2)加强职后教师的培训力度

职后教师培训的目的具有多重性。如取得学历、学位或晋升等级资格,更新知识、增加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等等。但就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而言,应该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着眼,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高标准、复合型的教师。

教师的工作岗位主要在中小学课堂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教学和课堂实践中产生的,中小学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基地,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重视中小学校的作用,谋求中小学校的积极参与,可以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更可以使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因此让中小学校积极参与教师在职进修,实施“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陈秀英

第五篇:体育教师素质教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对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全面人才,首先就要从教师的素质教育抓起,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高校体育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科目,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具有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肩负着体育教学和科研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因此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 教师队伍建设 路径

[作者简介]史宏涛(1978- ),女,陕西周至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 杨凌 712100)

[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应首先从教师抓起,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注重对教师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要从多方面素质教育入手,强化对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能力等全方位的培养和提高,从而造就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2014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的教师表彰大会上,再次要求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因此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素质教育就要从“四有”教师的要求出发,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素质

思想是人的行为指南,这里的思想首先是坚持正确的教书育人方向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始终坚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高校教师思想素质的整体提高,不但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上更可以做好表率,从而使大学成为培养思想积极上进,政治过硬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二)道德素质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句话的体会是:作为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可见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也是极其重要的。《师说》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既有传授做人的道理,也有道德品质的要求。而对教师“四有”要求中的“有道德情操”也就是道德素质,这是能够作为合格教师的先决条件,也是高校教师应该达到的最起码的条件,一个没有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人不可能成为受人尊敬和敬仰的大师,从古至今流芳百世的孔子、孟子以及近代教育史上的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吴玉章等大师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师者楷模。因此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素质教育必须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能力素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师的主要教育职能,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有扎实、渊博的知识。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快速发展,要求教师更要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之师,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素质教育不能缺失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这种能力是全方位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技术能力等。

(四)职业素质

这里所提到的高校教师要具有职业素质,从“四有”教师的要求上说就是要有仁爱之心。一直以来,我们把教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花朵,因此关心和爱护每一名学生既是教师思想和道德品质的体现,也是教师职业素质的主要要求,同时高校教师更要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和仁爱之心。

(五)心理素质

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相比,体育教师更容易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因此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体育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形成正面的影响,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在面对困难时,学生能够勇于面对并努力克服。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技术轻素质观念严重

目前,在国内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形成了重技术和成绩,而轻视素质教育的教学风气,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往往是以学生体育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过于重视技术和成绩,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二)高校体育师资力量薄弱

有着“教育市长”美称的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曾指出:“高等院校在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硬件投入的同时,更要加强体育师资、培训、科研等软件投入,以改变现有高校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高校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硬件投入少,体育运动场地被挤占挪用严重,体育器材、设施配备不够等。在软件投入上,高校体育教师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象,一些年轻的体育教师不愿意从事体育教学工作。高校师资力量薄弱还表现在,体育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科学素质、工作质量等也参差不齐。在很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以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学历居多,研究生比例低于国家标准,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比例更小,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的数量不足。这些都给高校建设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教育不够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只是重视狠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忽视了对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师德教育,特别是教师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根本没有,造成一些高校体育教师不但政治不够坚定,而且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甚至出现道德败坏的犯罪行为,如2012年1月9日《信息日报》的新闻报道“南昌一高校体育教师强暴女学生 被女生男友刺死”。可见高校对教师,特别是年轻体育教师缺少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这也成为制约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之一。

(四)高校体育教师的激励制度不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激发人们各种行为的根本动力即追求自我利益的满足,在个人利益中,所包含的形式比较多,其中,最为基本和普遍的是经济利益。根据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利益需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经济利益需求,其次才是自我实现需求等。不过,当前高校所具备的激励制度并不完善,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同时,对于体育教师的经济需求也无法很好地予以满足,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这也成为体育教师队伍素质教育建设的一大阻碍。

三、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把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节座谈会时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将师德高尚放在了首位,可见教师能够为人师表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要求,也是对体育教师开展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全国高校优秀体育指导教师、全国模范教师邓树勋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座右铭,他经常说的话是:我是祖国人民的儿子,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的理念中,学生是我的学弟学妹,我有责任关爱弟妹们,让弟妹们既学好专业知识,又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成为祖国的优秀儿女。可见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才有资格做一名人民教师。因此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首先就是从素质教育抓起。

以素质教育为首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在端正教师思想政治方向和道德品质以及过硬的职业素养上下功夫,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理论培训,让高校体育教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把教育和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矢志不渝地为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甘当铺路石。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教育,规范教师的行为,最终使其能够成为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

(二)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教育的投入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实力,对体育师资建设投入加以明确和规范,特别是不能挤占挪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资金。要确保高校体育师资能够得到有序建设、持续发展。在大力增强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要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教育的投入,如:根据各高校特点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培训和交流活动;组织高校教师分期、分批到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接受党史教育;各高校可以采取体育教师支边的方式,让体育教师到贫困地区工作,通过实践教育,坚定体育教师岗位工作的决心和信念。因此,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有计划、有目的、见成效地投入。

(三)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并不仅仅限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更是对全体教师常抓不懈的基础教育。教师必须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和追求,特别是高校体育教师更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不但要带领大学生强健体魄,更要通过自身的素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高校体育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用高尚的师德保证自己在工作中能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还应该做到时刻反思,常常自问,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向学生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

(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继续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教育,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优秀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在开展体育教师教育时,不仅要注重素质的培养,还应有目的地提升体育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实现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另外,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之后,其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也会得到有效加强。在对体育教师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满足其个人利益需求,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通过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高校的体育教学将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高校领导和全体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素质教育中来,培养一支思想进步、道德高尚,职业能力全面、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玫红,佘德峰.高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J].职教论坛,2012(23).

[2]申洪山,章潮晖.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建设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

[3]张献彩.当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教育与职业,2012(17).

作者:史宏涛

上一篇:教师观论文下一篇:健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