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精选8篇)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篇1

一、不定项选择题(20分

1.在当代中国,高举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就必须坚持:(ACD)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ABC)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改革创新 3.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ABCD)的稳定的共同体: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心理素质 4.新阶段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AD)作为主题:

A.共同团结奋斗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区域自治

D.共同繁荣发展 5.(ABCD)既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6.宗教是一种:(ABD)

A.社会意识

B.文化现象

C.唯物主义世界观

D.社会实体 7.(ABC)称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

A.江格尔

B.格萨尔王传

C.玛纳斯

D.福乐智慧 8.现代文化的内涵,即(ABC):

A.现代知识

B.现代观念

C.现代制度

D.现代服饰 9.新疆精神的主要内涵:(ABCD)

A.爱国爱疆

B.团结奉献

C.勤劳互助

D.开放进取 10.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是:(ABCD)

A.专门性

B.教书和育人的一致性

C.全面性

D.示范性

二、填空题(20分)

1.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指(实现中华伟大复兴)。3.我国的民族认同,包含了对(中华民族)认同和(本民族)的认同这两个层面。4.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汉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5.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场特殊形式(敌我矛盾性质)的政治斗争。

6.在学校教育中要做到“两个不得”,即(学校教职工不得信教)、(学生不得信教)。

7.(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文化政策,也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8.(培养少数民族民汉兼通人才)是新疆双语教育的目标。9.宗教从本质上是客观世界在人们的头脑中(颠覆)的、(歪曲)的、(一虚幻)的反映。

10.(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2010年8月20日,自治区党委首次提出新疆必须走“两个可持续”发展道路,即(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

12.新疆工作的着力点和着眼点就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三、判断题(10分)

1.宗教信仰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有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的自由才是合法的。(√)

2.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以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为第一意识和最高意识。(√)3.1881年11月,清政府正式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利用宗教向教育领域渗透,与我争斗青少年是“三股势力”在新时期同我进行斗争的基本策略和手段。(√)

5.双语教育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6.一个人民族的宗教信仰并不一定是该民族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往往为该民族全体成员所共同接受。(√)

7.2011年5月29日,张春贤在贯彻落实第二次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上首次提出:“新疆文化一体多元”。(√)

8.实行依法执教可以依法保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9.教师要培养健康的心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

10.教育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四、简答题(35分)

1.“三股势力”选择重点向教育领域渗透的原因是什么?

答:(1)教育领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渠道,就很自然的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渗透的重点。(2)教育领域是培养各种人才的阵地。(3)教师的身份和作用也是“三股势力”向学校领域渗透的原因。

2.如何认识宗教极端主义的邪恶本质?

答:宗教极端主义的邪恶本质就是歪曲教义,企图通过暴力恐怖手段推翻现有社会政治秩序,核心是制造民族分裂和进行暴力恐怖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鼓吹国家分裂,妄图把新疆从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

3.如何让防范和抵御宗教向学校的渗透?

答:随着在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可,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也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并在法律规定中得以确立。在学校教育中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具体说来就要做到“两个不得”、“五个严禁”,即学校教职工不得信教,学生不得信教;要严禁宗教活动、严禁宗教行为、严禁宗教言论、严禁宗教服饰和严禁宗教思想进校园。4.如何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

答:(1)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民族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3)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5.你认为当代的教师应该具备怎么样的师德风范? 答:(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五、论述题题(15分)

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答: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才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唯一出路;新疆在改革开放上也有后发优势,只有抓住机遇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为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篇2

一、加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是指省 (直辖市, 自治区) 属高校和省直辖市 (地区, 州) 属高等院校, 办学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而部属院校是指国家与地方共建, 日常管理以地方为主, 重大决策以中央为主, 主要由中央财政拔款的高等院校。由此可以看出, 首先, 部属院校受到了中央与地方的双重投资, 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也赢得了许多企业的投资, 而地方高校主要是依靠地方财政拔款, 经费来源具有单一性,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许多地方政府无力承担高等教育发展所需。其次, 部属院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大部分省会城市, 而地方高校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从教育部2008年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知, 2007年,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其中, 教育部直属高校73所, 其他国家部委直属高校39所, 地方普通高校1796所, 占普通高校总数的94%以上[4],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地方高校却很少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因此我们应加强地方高校的建设。而一个高校的建设肯定离不开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发展, 对此我们要把青年教师的发展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从教治学先树德, 灵魂教化德为先”。首先,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 在汶川大地震中发生的范跑跑事件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如果一个教师连最起码的德行都不具备, 那么他得到的将是更多人的批评和指责, 对整个社会来讲, 他所学的任何知识都没有任何意义。其次, 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师, 是学生人生模仿的榜样。在高校, 不仅仅教师的政治信仰、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 并且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最后,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影响和作用于学生, 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目前, 地方高校的数目远远多于重点高校的数目, 而在这些地方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比例是极其大的, 因此, 他们的劳动关系到千家万户, 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陶行知曾说过,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也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要求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一切素质的灵魂, 因此, 我们有必要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的培养。那么我国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呢?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状况

据调查了解, 大部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现状是值得肯定的, 他们年富力强, 有很强的进取精神和开拓意识, 敢于向传统习俗挑战, 对党的基本路线高度认同, 坚持推崇民主、平等、公正、诚实、守信, 他们的学历、学位、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都比较高, 具有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他们思维敏捷, 有热情, 勇于创新, 接受新生事物较快, 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样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业务, 轻思想, 政治理论学习不够。

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认为业务是实的、政治是虚的, 很多青年教师面临着诸如恋爱、家庭、婚姻等多重生存压力, 他们需要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帮助, 因此, 在业务上他们很努力, 而经常忽视了政治理论的学习, 对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刻的理解, 缺少对国情的深入细致了解, 政治上不够成熟。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对各种政治学习、政治活动都不甚关心, 缺乏热情, 更有的青年教师提出所谓“不空谈政治”、“只求务实”, 将全部精力都用于业务积累、完成教学任务、开发科研项目。据调查数据显示, 28%的青年教师最关心的是个人的经济收入, 54.9%的青年教师最关心的是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只有27%的青年教师表示个人最关心的是学校与政治的发展, 还不足青年教师总数的1/3[5]。由此可以看出, 青年教师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 而忽视了学校与国家的发展。

(二) 重教书, 轻育人, 师表意识淡薄。

自古以来, 教师就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多半是刚从高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 他们从学校出来又直接走进学校, 缺少在社会的实践锻炼, 知识面比较窄, 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不深刻, 这也就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考虑, 对教师“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的职责并未认识到位, 尚未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他们中很多人都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知识, 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发展的特点来因材施教, 忽视和忘记了教师育人的天职。地方高校很多青年教师由于刚刚毕业就进入高校, 对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缺乏深入的思考, 容易产生波动的情绪, 尤其是当个人的需求与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 心理就会产生很大的落差, 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与教师身份极不符的行为, 穿着奇装异服, 有时随地吐痰、迟到, 要不就让其他的老师给代课, 有的老师因为一些事情一个学期就给学生上几节课, 或有的一学期都不去上课。孔子曾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试想如果教师是以上述的行为来为学生树立榜样, 又有几个学生会折服于他们?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虽然上述现象不是青年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 但也反映了青年教师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提高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举措

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 而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素质的基础, 要重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为了不断提高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下面谈谈几点措施。

(一) 加强中央、社会与校领导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视, 注重人文关怀。

首先, 高校的领导要讲政治, 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毫无疑问, 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7]对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这一问题是否重视, 实际上是对高校领导是否具备政治家素质, 能否用政治家的眼光和能力来观察和处理教育问题的考验。在一些高校, 提高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领导很少讲, 不愿讲, 或只是口头上重视而实际上不予落实。在这些学校, 青年教师中的团组织瘫痪;青年教师岗位培训流于形式;职称评定、评先表优中轻视思想道德。总之, 在这些领导眼中, 教学、科研成果是硬道理, 思想道德素质是软任务。上述种种, 已经偏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没有坚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 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也没有做到“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 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上述的一切都必须坚决纠正, 高校的领导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提高本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投入时间和精力, 健全和完善制度。

其次, 中央、社会及高校领导要加强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 第一, 中央要给予地方高校一定的财政拔款, 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拔款, 这些拔款要很大一部分用于青年教师的工资上, 让他们对钱没有后顾之忧。第二, 社会上的一些企事业也应该给予地方高校一定的投资。第三, 高校领导在物质生活上对青年教师给予关心和照顾, 因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 工资不高, 又有很多生活困难, 学校党政各职能部门要想他们之所想, 急他们之所急, 时刻把青年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针对青年教师面对的种种困难, 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青年教师能更好地搞自己的教学, 比如在相关分配上运用一些倾斜和保护手段, 创造出有利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固然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 但更为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

第一, 青年教师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的学习,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修养。思想道德建设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正确的理想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等, 其中最根本的、基础性的工作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青年教师应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理论的学习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固有的形式上, 要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效益观, 学习的安排要从实际出发, 并把教书育人的成果作为重要的检验标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 青年教师要按时进行, 规定自己阅读的书籍, 适时地写一些心得体会, 青年教师要将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置于实践中, 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才是知识更新和发展的源泉, 才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 也才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第二, 青年教师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俱成灰泪丝干”,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青年教师, 就得做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最初始、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塑造教育对象,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对社会有很大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由于与教育对象在年龄层次、心理层次上具有趋同性, 其作用显得更加重要。青年教师要乐业敬业, 要有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的信念。

第三, 青年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不同想法的学生, 面对不同的个体, 青年教师要经常性地去涉猎不同门类的书籍, 去广泛地学习各科知识, 只有这样, 青年教师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播给学生, 才能树立为人师表的榜样。知识经济时代, 更要求青年教师要不断地去接受新知识, 学习新知识。

综上所述,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校领导要予以重视, 青年教师自身要努力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 忠诚并献身于教育事业, 力争成为一名业务上精通并且政治上成熟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2009/12/23.

[3]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 (上册) [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4/info1209972965475254.htm/2008-04/2008-10-10.

[5]彭英姿.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J].职校论坛, 2009/23:235-239.

[6]申晶晶.“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J].实践与探索, 2009/12:107-110.

[7]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8]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 (上册) [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411-412.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篇3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话式教学;教师素质

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对话式教法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帮助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非同寻常。怎样才能使这门课成为受大学生欢迎、并使他们终生受益的高质量课程,需要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希望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知道”而“躬行”,却忽略了学生自我学习与主动探索的作用, 其结果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如何是好。对话式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法的不足,而且符合时代发展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的困惑,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所谓“对话式”教学是指以对话为教学原则,教师不断地追问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解释,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以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1](P.2“7) 对话式”教学采用的方式与以讲解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明显不同。传统教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支配下,教学被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学生对教师的教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笔者认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对话式教学有利于师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首先,在自由平等的对话中,沉闷的传统课堂为充满生命对话活力和魅力的课堂生活所取代。其次,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说者与听者的双向交流,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合作探究与创造的过程。教学中,师生共同研讨,教师、学生的多向、多元思维方式彼此激活,建设性的或者批判性的观点相互碰撞,对于每个参与者(学生与教师)来说,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的出现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来自他人的信息和观点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并在此基础上更新构建出新的观点、新的解释。[2](P.25)

二、对话式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与较高的政治觉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从事的是大学生的塑魂工作。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P.105)在当今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主要宣传者、贯彻者, 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信仰、信念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共产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加强道德修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面对这种挑战,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没有及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导致出现个别教师课上大谈集体主义,课下却自私自利;课上反对拜金主义课下却视财如命,课上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热爱专业、遵章守纪,课下对自己却荒废教学投机取巧。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凡是教导别人做的,教师自己要先做,要求学生行的,自身要先行。因此,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保持言行一致。淡泊名利、以俭为德,始终胸怀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唯此,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以身立教,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道德情操。古人云“: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的道德境界、人格魅力、文化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名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教师必然会被学生所尊重信任。在这种尊重信任的心态下,学生会更乐意打开心扉与师者展开对话,听从教师的建议与引导。

第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替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网络资源,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自由地收集教育资源,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很可能比教师更早获取信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是一名学习者,要在不断的学习积累和充实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够较顺利的开展对话性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首先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建构文化底蕴的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正是提高我们文化修养的过程。其次,要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多学科的文化知识底蕰,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魅力无穷。

第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关键是要热爱学生坚持以人为本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尊重爱护学生的原动力是教师的爱心,教师只有在内心爱学生, 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才能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差异,关注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亚米契斯说“: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4](P.1,2)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也必然被学生所尊敬与爱戴,学生会因为“亲其师”进而“信其道”。这样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此外,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比如教师在艺术等方面的良好修养能更加吸引广大青年学生。总之,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实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在开展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晓丹.孔子对话式教学探微[J].基础教育,2004,(7).

[2]张秀红,范文贵.创新教育与“对话”[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丐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篇4

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影响培养学生质量高低的关键,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明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分析当前的不足,然后找出相應的提升途径和方法,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我院教师职业素质的不足

1.责任感不够强

我院的教师结构趋于青年化,70后80后占了大部分。青年老师相较于中年老师除了业务水平的欠缺以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责任感有所欠缺。现在的高职学生除了学习和就业问题以外,其实还面临了其他很多问题,例如爱情、亲情、友情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是没有办法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的。但是现在有些青年老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也不管教学质量,虽然这是个别现象,但是对于学生的未来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2.理论水平欠缺

我院多数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这种工作模式。虽然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有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是学习知识和教授知识毕竟是不同的过程。在学习阶段,我们更多的是被动地去吸收知识,很少自动去思想和自我学习;但是在教授知识阶段,我们更多地是要自我学习,然后思考怎么样才能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并让学生轻松地接受。现在有部分老师只管把教学任务完成,根本不去考虑学生是否接受了,会应用与否。青年教师在工作后需要转换角色,并且很成功,短期内是不可能的,这必须要经历很长一个过程才行。

3.实践能力欠缺

高职学院的教学和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截然不同的。在本科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去培养管理型的人才,但是高职院校更多关注的是技能型人才——即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当然理论知识也要过关。然而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的青年教师是非常欠缺的。我们的老师在学习阶段所接受的都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基本是没有机会在校园里面锻炼实践能力的。特别是我们财务管理专业,这个专业在教学中需要老师非常清楚企业的.财务岗位的设置,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只有亲身去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才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我们才知道如何去和学生讲清楚,说明白,在教学中我们才能得心应手。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

1.设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院可以专门针对青年教师设立一些类似“优秀青年教师”之类的奖项,然后给予老师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俗话说:要想马儿跑的快,得让马儿吃的饱。只有老师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才能更加努力的去工作。学院如果设立了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青年教师就会更加努力去专研专业知识,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从而提升职业素质。

2.开设相应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上文提到,现在的多数青年教师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是过关的,但是在教书育人上还有待提高,毕竟接收知识和传授知识是两个不同的过程。首先青年教师在实践能力上是非常欠缺的,因为大多数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工作模式,并没有去企业工作的经历,在教授实训课程上面是比较困难的。学院可以针对实践能力欠缺这部分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来提升老师的素质。再者青年老师在德育工作方面也有待提高,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来提升老师的个人素质。针对老师自身素质不够的问题,学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第一,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可以安排青年教师的学习机会。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中年教师传授一些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经验、方法。会计这个专业在近些年来的改革比较多,变动也较大。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中年教师可以多谈一些理论知识的变动,同时也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给予青年教师一些帮助。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听明白。除了日常的青老教师的交流学习,我们还可以组织青年老师来一场讲课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最终会让我们的老师迅速成长起来。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篇5

张创彪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工作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因此,政治教师的素质事关重大,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中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样,这也是对教师提出了的要求。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对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增强了紧迫感。就像有些老师说的那样:在推行、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比较肤浅、不够透彻,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偏差。或者由于对新课标、新课程的要求把握不准,同时,又缺乏实践经验,因而在行动中存在不少的疑惑。有的老师教法依然“涛声依旧”;有的教师片面地注重活动形式,单纯追求课堂气氛,把课堂上的笑声、掌声、叫好声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唯一标准,而不顾及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如何,一节课下来,究竟掌握了哪些内容?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其后果必是本末倒置。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新课标、新课程的推行和实施。

关键词: 新课程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

素质修养

形象塑造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中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方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趁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引处①)教育应在思想意识上有所改变,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说明时代在进步,教育理念在更新,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为读书而读书;为教书而教书,乃是亡国教育。”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丢掉“权威”思想,做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老师。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兴国在教,兴教在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些话表明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重要性。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告诫我们:“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在教师实行教师职业资格认定的情况下,更要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一)、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在能忠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做到“爱岗敬业”,忠诚于并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这是指教师在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指导下,在处理个人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上,采取了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教育工作范畴中,这种价值取向就是指有史以来,人类社会一直推崇的“人梯精神”和无私奉献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蜡烛精神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代表了教师在处理个人与教育事业发展关系上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形成这种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境界,就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劳动的社会意义有高度的认识,并在教育劳动中,产生出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体验。„„要求教师对教育劳动有深刻的理解、清楚地认识到它跟祖国、人民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关系,逐渐形成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忠诚于并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这是指教师在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的指导下,在处理个人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上,采取了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教育工作范畴中,这种价值取向就是指有史以来,人类社会一直推崇的“人梯精神”和无私奉献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蜡烛精神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代表了教师在处理个人与教育事业发展关系上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形成这种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境界,就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劳动的社会意义有高度的认识,并在教育劳动中,产生出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体验。„„要求教师对教育劳动有深刻的理解、清楚地认识到它跟祖国、人民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关系,逐渐形成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教师才会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上,认真钻研教学教改,达到乐教勤业的境界,把教育这种平凡而艰苦的劳动当成光荣而充满乐趣的工作来对待。受教育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于不知不觉中获得心智、情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给予热情的关心、爱护、尊重和信任,时刻为他们着想,让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从中获得愉悦。处于这种和谐、轻松的教育环境之中,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就会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三)、严谨治学,忠于职守,依法执教,为人师表,积极进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尽心尽力完成教师岗位所赋予的各项职责,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及效绩,应不辜负社会给予其的地位、荣誉和报酬。在当前情况下,忠于职守的核心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教书育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社会需要教师的劳动并给予其必要的社会地位、声望和报酬,教师一旦步入教师的岗位,就必须承诺并践履社会对教师岗位的要求。——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爱就意味着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乡村教育之能改造,最紧要的是要问我们肯不肯把整个的献给乡村儿童。”“只要为百姓造福,我们吃草也干”。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求精、求实、求真、求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关注教育过程的每一细节,关心每一学生每一方面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适当的发展。政治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应表现在热忱爱护青少年学生,全面关怀和教育他们健康成长的情感品质,即“师爱上”。

(四)、热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

“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崇高境界。教师对待学生的感情只有升华到“爱”的高度,才能对学生的教育行为步入“无私”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身心的巨大感染力,常常直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这种爱可以启动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的隔阂与误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教师和教育集体的温暖。教师对学生的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更为全面的爱。因此,这种爱又是引导和发展学生高尚社会性情感的重要基础。作为社会不能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能达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境地,但应支持和奖励教师向这一崇高的目的迈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热爱学生是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引处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教师必须把对党、对人民的爱,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要想真正做到这些,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

【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政治教师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注重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讨论、探究、下结论,增强学习的研讨性、互动性。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进行角色转换。即由过去教学中的“权威者”、“领导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学共同体的平等成员。】(引处③)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社会主义人与人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能脱离社会主义人际平等关系的约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处于教育学生的位置,他们又具有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因而,许多教师都把师生关系错误地理解为“上下关系”,追求教师的“霸权意识”。实际上非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影响教育的效果,还会促使学生在幼小年龄阶段形成“非平等”观念,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平等关系长远建设和发展关心爱护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爱,既不应因学生的家庭地位、家庭状况不同而不同,也不应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师的亲疏程度不同而不同,更不应因教师与学生及其家庭私人关系的程度不同而不同。教师对学生爱的同时又应具有针对性,即不是一种不看对象的、盲目的、抽象的爱,而是一种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情况而赋予的具体的爱。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用爱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其克服弱点和不足,使其能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第二、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或做出决定时,应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和建议。学生的观念、价值取向和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的未来。如果教师在学校中,与学生相处中,在做出决定时,恪守“民主原则”,那么民主原则就可能在学生的幼小心灵中生根。

热爱学生是基本的要求,是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的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学生怀有厌恶情绪甚至辱骂学生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尊敬,也很难设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醒我们:“如果那样做,就不仅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还违背了《教师法》。”可见,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即人们常说的“向师生”。不管在任何场合,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都希望教师能注意到自己,哪怕是瞬间热情的注视,学生都会感到这是珍贵的、幸福的,都可能激发学生的向上心理。反之,倘若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学生就会产生情感上的抵触或反感。这时,即使教师以高压手段使学生表面老实下来,但实际获得的却是畏惧和感情上的更加疏远,根本谈不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要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教师的爱是理智的,爱与严格要求要渗透在耐心教导中:其一,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人格塑造和品格修养,要严肃认真,坚持标准,一丝不苟,精雕细刻。既合情合理,又具体明确。其二,面向全体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因材施教,有布置、有检查,及时进行表扬和批评。其三,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得以民族、性别、家庭背景、地域、相貌以及身心的发展水平为由偏袒或歧视某些学生。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关系时,如果不能坚持“公正原则”,不仅会严重伤害学生感情,破坏其判断事物是非的标准,而且会丧失在学生中的威信,从而降低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姑息原谅学生的错误和过失,不迁就落后和消极表现,讲正气,敢于用正确的要求约束学生的行为。如果宽容学生的错误,袒护学生的缺点,甚至有时为了讨好学生,在纪律上放宽要求,只会在教育上降低标准,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教育的本质是转化,是用关切而又严谨的态度处理教育与教学的矛盾,严慈相济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坚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的根本点是“两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这不仅体现在人才在知识的拥有量、层次、结构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标准上,而且更需要高素质的政治情感、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与体魄。一个人如果只有才而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德而无才是次品。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热爱,也会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学生亲师,正是由于教师爱生;教师爱生,才能赢得学生亲师。师生关系能否和谐,教与学能否相长,关键在于教师。实践证明,“爱生尊师”的程度与教育教学效果成正比。

二、专业理论和文化素质

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以能力为本位,应成为21世纪教师的基本理念。】(引处④)

教师应当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所以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每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必定是个读书人,也只有不断地读书,把读书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师才是永远的人师,才是永远走在文化前沿的人,才能展现一身的文化气质以及教育的儒雅。

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扎实、系统的知识功底,能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更新、充实,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知识发展、学术研究的情况,而且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教理科的要懂得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也要懂得一些理科知识,做到学有专长,文理兼通。此外,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也都应当有所涉猎。对于现代教师来讲,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更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也是必须具备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不懂得教育、心理科学的教师,形象地比喻成在教育工作中像黑夜走路一样。他认为这样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素质”。因为只有掌握教育理论,才能把握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的要求去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真正成为教育工作的行家。对思想政治课来讲、更需要用教育理论去正确指导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还应学会一点青年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知识,使青少年的思想政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以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影响下,知识不再是迟缓、有限、稳定的,知识正在不断地增加、更新,目前,全球的知识总量估计平均每五年就要翻一翻。专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知识正在发生“核裂变”,被无限地划分为各个门类。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必然会对学校的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陶行知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财,人人是创造之才,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创造一向被人视为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教育教学中,亦是如此。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品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好这一点呢? 第一,要转变观念,“教到老,学到老”,树立终生学习观,形成自觉学习习惯。

第二,要自觉吸收人类文化的新成果、新认识,使自己的知识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时代,优化知识结构,为教学做好知识储备。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其实这种说法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长流水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而要具有长流水,教师则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新课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以知识目标为中心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提倡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改变导致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材的框框,从而要求教师引入本学科的前沿热点知识”,(引处⑤)

第三,教师要学会使用现代教学设备,提高获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影响下,学校已不再是新一代年轻人接受知识与信息的唯一渠道,教师讲课和书面教材不再是开展教育的仅有媒介。电脑网络和层出不穷的新教学媒体形成一个名符其实的知识产业。过去的问题是缺少信息,或信息的传播速度太慢,而今天的危机则是“信息过剩”。面对如此丰富多样的信息,教师怎样去选择?哪些才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学生面对信息的汪洋大海,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去猎取?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能力。

其次,教师要不断创新。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课改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利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当务之急,作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就教师而言,“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调试者、研究者、创造者;教师不再只是真理的垄断者和宣示者”。(引处⑥)就学生而言,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教学从本质上是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在教与学的社会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流、共同探求、交流人生体验”。(引处⑦)另一方面,更新评价观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引处⑧)有鉴于此,教师要更新评价观念,即:评价主体从教师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评价的形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观,评价的目的从甄别选拔走向全面发展,评价的重心从过分关注知识走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过程。

四、教师必须在对待自我上,不忘教学反思。

反思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回顾与价值判断,分析得失,寻找规律;总结是对大量感性经验的理性升华,从中提炼出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的教育思想精华。反思和总结是教师进行科研的基本能力和思维品质,只有不断进行思考、研究、总结等活动,才能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更明确,行动更自觉,行为更符合规律。反思与总结的方法很多,如:写课后笔记、教学心得、整理案例、写经验总结等等,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收获,成熟的经验或好的案例应拿到会议上去交流,或者写成论文向教育报刊投稿,使其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同时也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感。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反思,如预习效果的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主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是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例如在中学一些公开课上,有教师还拿出了物质奖励的高招,答对了奖一颗糖等等。如此幼稚的教学手段,又怎能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呢?还有一些老师只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如何,而忽视学生对知识面的范围、准确性的掌握程度如何等等。因此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的教师应静下心来,从理解、实践中反思课程标准,并用发展的眼光反思课程标准,是很有必要的。总之,我们要做教学上的有心人,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激发智慧的火花,才能唤醒沉睡的灵感,才能为课题积累丰富的原始理论素材,使它成为科研源源不断的源泉。

五、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幽默等优秀品质,让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平等,使学生思维得到开放。【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讲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初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候,教育不应给予他们过多的压抑,而应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智慧得以闪光。这就要求老师要注意用教师的亲和力去吸引他们,注重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千方百计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感受教师的魅力所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引处⑨)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全身心的真情投入,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从而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教师是太阳下面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特殊职业决定了与学生朝夕相处,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而且青少年儿童模仿性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客观上就是每一个学生的楷模。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去影响和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以期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因此,教师的一切思想行为、言谈举止——无论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还是在日常生活和个人生活中——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是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育人职业特点,对教师外貌形象的总体要求是大方、整洁、自信、稳重。总之,教师不仅要仪表端庄、服饰得体、态度谦和、语言亲切,而且要纯洁高尚,富有同情心与正义感,要宽容、大度、热情、笃实。

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更难,但这正是我们的光荣所在!我们既然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就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尽最大的努力做得更好一些。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人民的期望、时代的重托,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教师应把和谐和美建立在个人心中,把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事物和最微不足道的对象化为无限的事物,并在赋予外在生命的形式中显示出内在的生命。这种高尚的心灵并不满足于自身的自由,它还要使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由而和谐的。也就是如上所说,教师应在内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将美与和谐建立在心中,并将这种美与和谐赋予一定的生命,通过外在形象的设计表现出来,在教学情境和社会情景中感动学生、感动社会,真正达到促进教育发展的目的。

最后,作为教育者,还必须明白,21世纪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能感叹彷徨,而是要奋起直追,走进新时代,去拓展我们的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活到老,学到老。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说的那样,不断引进时代的活水进课堂,做一位“明智”的教师,为我们教育教学谱写新的篇章。那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轻快,心灵会更充实,精神会更振奋。

注释:

①、②、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③、《中学政治教学》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主办(2006年第三期 第七页 作者:谢小兰)

④、网上资料《能力本位:21世纪教师的基本理念》(中国教育报)【网址:http:∕∕www.tanghu.net.∕gr∕lixuemei∕kegai∕7.htm】

⑤、郭春玲、王建,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素质要求的认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年第7期,第26页

⑥、⑦、⑧、田慧生,新课程的理念、目标与实施策略,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18—19页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篇6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笔者认为,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强烈法律意识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能应付新的挑战。

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思想道德修养是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生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现象的修身养性,不是排斥教育的自我封闭,也不是对人的束缚,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自我锻炼,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而法律意识的增强则要求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能把自己所学的应用在现实生活当中。

笔者经过思考和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存在很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大体上有如下几个:

第一: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大河环境,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造就了“道德型”的中国的中华文化,不讲或很少讲脱离伦理学说的智慧。这种伦理道德学说曾经长期充当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这种伦理道德为封建社会的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立下了汗马功劳,它是绝对讲“臣对君尽忠,子对父尽孝,妇对夫尽顺,弟对兄尽悌”,“三从四德”,而且中国的宗法制度一直讲究“道统”,“心传”,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都是上代继承下来的,就决定它有精神虐杀的一面,在漫长的岁月中将封建等级关系伦理凝固化,成为封建社会压迫的一种形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才正式对这种道德伦理的糟粕进行清算,但是悠远的古代文化所带糟粕不是一时能清算得了的,它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

第二: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副作用。

在这个层面上,家长,教师,乃至整个教育体系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考的指挥捧的魔力使中小学的教育是以“分数”和“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德育和美育长期受到不应该的冷落。学生把分数看成是“命根”,老师把分数看成是“法宝”,家长只看学生的成绩,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和品格的全面发展。在“一试定终身”的高考的指挥捧下,一切都是以成绩论英雄,每每学年末的各项评比都是与成绩挂钩的,有些教师认为“成绩不行是说什么都没有的”。这种只用学习成绩的名次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就决定只在教学上下功夫而在塑造孩子的灵魂方面却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就出现了一种畸形的成长历程,学生的灵魂也或多或少被扭曲,这样的环境中生产的中学生是一种“残疾”的。这样的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就是很容易暴露出他的缺点。应试教育造就了一些人,但是却把很大一部分的学生给扼杀了。看来教育的制度是要大力的投入,不断借鉴古今中外的教育制度中的合理成分,不断地完善一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体系。

第三个:社会的转型。

当社会初于价值的转型,伦理,道德,观念,都处紊乱状态之中,作为社会的一部

分的大学生,也是难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大学城已非伊甸园般的净土。作为一个典型的亚文化圈,大学城必然要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在商品化和传煤化的社会里,不吃人间烟火的象牙塔早已不复存在。德国的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描述二战后欧洲新一代青年的精神在崩溃时曾这样写道只用三个否定来加以标志,那就是:“历史传统的断裂,主导的认识的基本缺乏,对不确定的未来彷徨苦闷”当代的中国正面临着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的大学生正经历着一个痛苦的“断奶”历程,如何判断真,善,美;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是我们急待弥补的课程。

第四:当代道德建设的功利性。

现在的道德建设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曾经有一个银行因为满足了一个老人的兑换两角钱的旧银币而迎来了老人的存钱。这事的发生了以后,这家银行就开始了行风的整顿和建设,从此这家银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营业额是直线上升,这家银行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明显带有功利性的。就是大学生家庭教育里面也是带很大的功利性的,如果我们在考虑事情的时候考虑是否有利可图,这样的道德建设是一种畸形的。这一问题必将影响着法制社会的建设和完善。

第五:社会的不良风气的影响。

就我们身边而言,就很多的不良风气,像如“课桌文学”,“厕所文学”的泛滥,图书馆的书被乱图乱写,某些大学教授抄袭他人的学术论文被揭露,有些教师为了创收而对上课敷衍了事„„,还有是社会上的凶杀,色情,受贿,贪污,蒙骗„„更可悲的是好人好事被冤枉的情况是时有发生,有一个公司的出差人员因救了一个被车撞晕的妇女而被她的家人冤枉,在人道主义下救死扶伤,得到的竟然是为维护正义而要与恩将仇报的“家属”对簿公堂。就这样一件一件的,类似事件发生的同时,有些人因怕若上麻烦对好人好事是不闻不问。有很多的家长就这样教导他们的孩子不要多管闲事,常常把这些例子当成“教材”。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是不符合潮流的发展,好人好事被冤枉的情况也属少数。但是在这种让人学雷锋不讨好,反而招来一身麻烦的案例是让很多的人接受了 “希望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有雷峰的出现,但自己又不想做雷峰” 的这样一种观念。这一些社会的不良的风气无形中让大学生把社会想得比现实更可怕,都可能污染大学生。看来净化社会的风气需要整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努力。

我国的经济取得大发展的前提下,党中央看到了作为以道德建设为灵魂的精神文明建设已不能和物质文明同步的情况,于是在以法治国的同时,党中央也曾强调要以德治国,看来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是必要的,而且是及时的,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

美国教育家,加洲大学校长克拉克.克尔说“大学应该是国家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生活的中心,它仅次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工具,他是新思想的源泉,创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看来未来的大学被人民寄予更高的期望。因此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认清时代发展的趋势,提高文化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抵御不良行为的侵蚀。

那当今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道德修养和加强法律意识呢?笔者觉得,应做好以

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理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越彻底,认识越正确,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在修养实践中的盲目性就越少,就能及时地识别错误倾向,少走弯路,免遭挫折。朝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努力,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文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当前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必须认真学好必修和选修的思想教育课程。还必须认真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学方面有关的知识如伦理学、心理学、人才学、社会学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等学科。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能有行动上的坚定,才不致于随波逐流,附和错误潮流。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主要以社会实践来检验。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这个“行”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人们思想道德的形成,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和形成的。人们要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便谈不上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人们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列宁曾经指出,旧社会给我们遗留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我国儒家倡导的“内省”、“自讼”、“吾日三省吾身”之类,虽可借鉴,但其最根本的缺陷就是脱离社会实践,因而收效甚微,正如明朝的黄馆所说:“历数十年犹未足以纯德明道”。当代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乡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气象以及碰到的许多新问题,既激发了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雄心壮志,同时又看到改革开放前进道路的不平坦,看到了教育同形势发展的差距。在平时,大学生在学校的许多活动包括第二课堂活动中,都包含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例如担负党、团、学生会、系班干部职务,工作实践、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有益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教育实习、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听录音、看录象、电影、开展书评、影评以及文娱、体育的比赛等。每个同学参加这些活动,既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能,又表现了自己的思想道德,可以从同学们的议论中得到大家对自己思想道德的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促进自己思想道德的修养。马克思曾说:“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也不象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

三、向先进人物学习

学习先进人物,可以从历史上学习,也可以从现实中涌现出来的大量英雄人物身上吸取高贵的品质,更要注意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精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特别是同龄人的先进业迹更发人深省。因为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差异不大,主要是努力程度的不同。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培养高尚的情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以先进人物作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很有道理的。

四、掌握批评的武器,发扬“慎独”精神

在我们大学生中,一些同学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对自己的缺点、短处不乐于别人指正,这是片面的,不利于思想道德的修养。修养贵在自觉,应提倡“慎独”精神。“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原话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很警惕。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出人的灵魂。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主要是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过程。优、缺、长、短对一个人来讲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严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发扬优点,不断克服缺点。而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则应抱着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诚恳指出。同时,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自己应该虚怀若谷,认真进行反省。

五、思想道德修养同学习遵守校纪、校规相结合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修养,主要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动地指导修养,通过实践,检验修养的效果。而法律、法规,则是从理论、实践的结合上去指导人们进行思想、意识行为的修养,是对人们偏轨行为的制约。大学生在学校里,应该认真学习,模范地贯彻执行学校所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因为这些规章制度是密切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具体地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行为准则,是保证高校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促使大学生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方向健康成长的需要。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篇7

关键词:弟子规,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

1 前言

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深入进行, 高校尤其是高校的入学门槛越来越低, 伴随着入学门槛降低的还有入学学生的素质, 尤其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担忧, 本文认为, 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将《弟子规》搬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 让学生们学习《弟子规》的同时, 深刻领会我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品质, 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由内而外逐渐养成。

2 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总体上, 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比较好的, 他们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 人们将他们称为“90后”, 可以说“90后”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网络信息化时代, 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知识面比较宽, 懂的较多。大多数“90后”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接受各种特长的培养, 很多同学性格开朗活泼, 能唱能跳能说能演。但长期以来, 在“知识改变命运”口号的影响下, 整个社会、学校, 以及家庭都过于重视知识、技能和特长的培养, 人们都在努力学习知识, 考取学历, 以此改变自身的命运。在家庭里, 孩子成长过程中, 父母更关心孩子学了哪些知识, 考试成绩如何, 对孩子的道德修养明显重视不够。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中, 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学六年的课堂上竟然成为空白。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 其思想道德素质可想而知。

在人们感叹“世风日下”的时刻,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这种感受尤其深刻, 我承担的是大一新生的课程, 大一新生入学以来的表现, 被我总结为“大一学生大三化”, (因为高校是三年制) 就是以前在大三学生的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现象, 比如大三学生逃课、迟到、早退现象, 上课说话、吃东西、接打手机等现象, 现在在大一学生的课堂上也能够看到, 而且, 这些现象呈不断发展态势。那么,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光靠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纪律, 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即使课堂上的问题暂时解决了, 课堂外的问题呢, 比如打饭不排队加塞问题;随地吐痰问题;在公共场所, 大声喧哗、聚众吸烟、打架问题;不尊重师长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光靠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和文明礼仪规范是不行的, 这些规章对于有些学生而言, 等于形同虚设。

所以, 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 本文认为, 应将《弟子规》搬上高校课堂, 深入细致地讲解《弟子规》内容, 在讲课的同时, 授课老师要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用自己的言行教育、感化学生, 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随时随地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 从内而外自发地认同《弟子规》,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3《弟子规》概述

《弟子规》为清代康熙年间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 他根据自己的教书实际, 写成了《训蒙文》, 后来清朝贾存仁对《训蒙文》修订改编, 并改名为《弟子规》。全书以儒家忠孝思想为纲, 阐述对待父兄长辈, 为人处世, 求学读书的道理。《弟子规》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读诵, 事实证明, 《弟子规》已被国内外许多幼儿园, 小学甚至大学所认可, 颇受好评。

4 探索运用《弟子规》, 促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4.1 将《弟子规》搬上政治课堂, 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 促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课堂上, 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的讲解过程中, 可以结合《弟子规》相关内容进行授课。在第六章“家庭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时, 首先第一条是尊老爱幼, 如果只是跟学生讲, 我们要尊敬老人, 爱护幼儿, 这样的类似口号性的话, 学生不爱听, 若讲如何“尊老”、如何“爱幼”的一些实例, 学生会觉得这样的授课很有内容, 容易接受, 在讲解时, 可融合《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例如, 在谈到如何跟父母相处时, 可讲“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 “出必告, 返必面”;在谈到如何孝顺父母时, 可讲“亲爱我, 孝何难?亲恶我, 孝方贤”,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讲解含义的同时, 再配一些古今孝子孝顺父母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极大地激发, 课堂的教学实效性也会大为增强。

4.2 课内课外相结合, 组织学生做一些志愿工作或义务服务工作

大学生业余时间较多, 尤其是大一学生, 一周只有十来节课, 很多学生不知道除了上课, 课下该干点什么, 很多学生整天无所事事。所以, 上课之余可多组织一些活动, 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有的学生想参加社团活动, 有的学生参加各种辅导班, 还有的同学希望用自身的力量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可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这样的途径, 比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义务服务, 或去幼儿园义务教小朋友文化知识, 还可以在市中心繁华地带做一些保护、珍爱小动物的宣传活动。

4.3 家庭生活中, 将《弟子规》作为全家人终生学习实践的一个范本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德育方面, 家庭教育甚至比学校教育还要关键。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极大。所以, 家长需要严格要求自己, 在孩子面前做好老师的角色。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如何做父母、做子女, 很多人都存在困惑, 其实, 这些问题, 《弟子规》中有明确的回答,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 并努力实践。

关于子女如何同父母相处, 《弟子规》中提到:“亲所好, 力为具。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德有伤, 贻亲羞。”这两句话说的是凡是父母喜欢的物品, 作为子女, 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讨厌的事物, 子女一定要小心地将它处理掉。如果子女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 就会让父母亲为我们担忧;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 就会使父母亲感到丢脸。关于如何孝顺父母, 《弟子规》中还有更详细的说明。

关于如何同兄弟姐妹朋友相处。很多大学生现在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 宿舍的同学生病了, 不会去关心照顾。这可能跟现在的“90后”自小就是独生子女有关。在这里, 我们看一下《弟子规》“出则悌”中的一些语句:“兄道友, 弟道恭。兄弟睦, 孝在中。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这些说的是出了家门, 在社会、国家中, 弟同悌, 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就是在社会中、学校里要能够顺从兄姐, 能够侍奉兄姐。做兄姐的要爱护弟妹, 做弟妹的要尊重兄姐。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如果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彼此把财物看得轻一些, 不贪图钱财, 兄弟姐妹之间就不会有怨仇。如果说话时能够互相忍让一点, 多替对方着想, 愤恨自然会消除。相信, 大学生只要按以上的几句话做, 就不会有人际交往问题了。

5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 应将《弟子规》搬上高等职业院校课堂, 在学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 社会与家庭方面应加以配合, 三管齐下, 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微光.学习观视角下的《弟子规》解读及启示[J].运城学院学报, 2010 (3) .

[2]王芳.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魅力中国, 2010 (17) .

[3]李红.“三元一体化”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2 (11) .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篇8

【关键词】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学生道德素质提高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形式,教师按规定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公民的教育课程。可见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它以相关知识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并相应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目前,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由于模仿力强,可塑性大,一部分学生受到不健康思想的影响,道德品质呈现明显滑坡。因而,中学德育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进行改革,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大事。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以至当前,思想政治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他应有的德育功能。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着教育思想陈旧,以直接瞄準选拔性考试,提高中考升学率为目标,重知识传授,轻联系实际,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偏重于灌输,轻引导,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上政治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手段上依然沿用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忽视教学手段的更新。由此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思想政治课信誉降低,没有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因此,我认为应从教学观,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改进,以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内容,手段,到过程的优化。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解决教育观念的问题,观念的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经验。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首先,坚决抛弃“应试教育”下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满堂灌”,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其次,明确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实践过程。教师应以自身的素质力量去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采取最合理的方式手段,创造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氛围,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成德育内化

1.坚持启发式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

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处于心求道而为解,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创新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体现人文精神教育

创新教学结构,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是打破传统教学中长期形成的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局面,把学生的表演活动和学生讲解时事的活动纳入教师教学过程中来。我的具体做法有两点:

第一,把学生的表演活动纳入教学过程。充分显示学生 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纳入模拟操作过程或自编自演的节目当中教师作好点评和升华,从中培养学生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品质。

第二,坚持时效性,增强吸引力。近年来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我大胆地进行了课前3分钟时事评述的教学探索,并把它纳入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由学生自己追踪时事,每节课一人次,按记分册名单由前到后依次进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从中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德育功能

在教学手段上要紧跟时代步伐,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播政治理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教学直观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实践证明:新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节省了时间,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也全面调动了学生的视听等感觉器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M].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信任是一团火作文下一篇: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