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

2023-0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

东北资源型城市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东北资源型城市发展需要民营经济的支持。本文针对石油、林业和矿业等各种资源产业类型,分析东北资源型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东北地区;民营经济;资源产业类型;发展战略

引导民营经济进入资源型城市是这些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民营经济无论在制度环境建设方面,还是在增加就业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都是资源型城市最需要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帮助其实现经济转型的最有效力量之一。

一、东北资源型城市发展需要民营经济的支持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大型企业基本上是国有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滞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资源型城市暴露得比较充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由民营、三资等多种经济成份企业提供。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则由于企业所有制结构单一,中小企业发展滞后,难以消化吸收大量的转型就业人口,使失业率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增加了转型的难度。从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看,普遍经历了私有化、私营化的过程,这其中政府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如,建立企业创业园,扶持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为新创办的小企业无偿制定起步规划,在初期或成长期为之提供各种服务。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将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起重要作用。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应参照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大力吸引与扶植民营资本进入资源性产业和其他接续产业。

二、东北资源型城市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东北资源型城市发展民营经济有一定的历史缺陷。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是外国资本与大型重工业“天然嫁接”的产物,近代工业化道路是从煤炭、森林资源开发开始的,这些城市没有经历过正常的民族资本工商业的发展历程,重工业生产从开始就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建国后,继续延续大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东北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的这种非正常或跳跃式发展,导致资源型城市民营经济具有先天缺陷性,缺乏适合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土壤。

(二)东北资源型城市发展民营经济有一定的区位缺陷。从区位看,东北资源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有一定的条件局限。东北资源型城市中绝大多数城市处于内陆地区,仅辽宁省有出海口,对外开放的自然条件明显比东南沿海略逊一筹。另外,东北地区的两个邻国——俄罗斯与朝鲜在开展东北亚对外经贸合作方面也很落后。自然位置的天然阻隔,加之与我国东部、中部等地区缺乏密切联系,使东北资源型城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环境。

(三)东北资源型城市发展民营经济有一定的环境缺陷。一方面,东北资源型城市缺乏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尤其在金融、税收、信贷等软环境建设方面与南方地区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在东北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且东北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相对南方来说,也缺乏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东北资源型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选择

(一)石油产业。近年来,从事石油产业的民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利用国有油田的一些“低品位资源”招商引资、活跃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使地方政府一时无力自行大规模开发的低渗透度和低丰度区块得到开发,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如,地处松辽盆地、号称国内第八大油田的吉林油田,松原市、前郭县两级政府与石油管理部门(吉林油田公司)对部分油田区块实施特殊的合作开采政策,地方政府招商行为得到吉林油田公司的授权,使民营资本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国有石油公司所属的区块采油。2005年,吉林油田的民营石油公司已有41家,这些企业开采的原油达100万吨,占吉林油田当年550万吨原油总产量的近20%。但当前吸引民企开发石油资源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完善招投标竞争制度,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资产低售现象。如,吉林油田“114”区块远景开采价值在18亿美元以上,而开采商香港亿阳公司仅花费1亿元人民币就获得该区块的合作开采权。第二,要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统一给予国民待遇。由于油田开采权出让对外资条件更加优惠,许多民营企业被迫通过香港或海外注册公司曲线进入地方市场,导致不公平竞争。

(二)林业产业。在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要加大引进民营资本的力度,学习和推广伊春林权制度改革的经验。鼓励和扶持林区职工和农民单独或合伙投资造林,特别是发展原料林和经济林基地。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向造林者发放权属凭证,搞好灾害保险。落实财产自主权,积极探索林木流转方式改革,使预期收益变为即期收益,同时积极推进苗圃经营体制改革,采取民有民营、股份制经营等形式,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实行林权改革的同时,要完善和深化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探索进一步深化这项制度的配套措施,坚持管护与经营两手抓、两结合,把管护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大力发展林业多种经营,帮助承包经营的职工选准经营项目,提供技术服务,增加经营收入。

(三)矿业产业。在矿山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要加大引进民营资本进入资源型产业的力度。经验表明,民营资本在矿山领域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小型矿床的开采,而且将带动当地就业的增长,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对矿山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做出很大贡献。在鼓励民营资本发展的同时,必须通过落实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来约束民营资本的规模,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坚决整治对资源的滥采和破坏现象。在引资过程中采用严格公正的招投标制度,鼓励那些有规模、有长期经营准备的民营资本进入矿山开发或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

四、东北资源型城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促进和规范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制定鼓励民营经济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区域政策。特别是要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硬环境建设,同时在软环境方面,要给予优惠的金融服务政策、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创新支持政策和吸引专家和优秀人才的政策,等等。

(一)降低民营资本投资的门槛。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对那些小型、有污染的民营企业,政府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承担一部分生态与环境责任,搞好区域性的“三废”治理网络,集中治理生态与环境问题。通过政府承担环境责任,降低地区投资的生态——环境门槛。国家在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应特别支持那些空气、水和固体废弃物治理和回收项目,支持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建立产业化服务平台,支持生态治理工程,在增强政府环境责任能力的前提下,放宽对污染项目的约束。如,化学、印染、食品、水泥等,把消极的排斥机制改变为积极的促进机制。但在引进制度上必须体现“排污权交易制度”和“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建立健全优惠政策体系。制定一系列具有相对“诱惑力”的优惠政策。如,尽快建立为民间投资项目提供信贷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机构,健全信贷担保体系和政府财政支持制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等等。各级政府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帮助民营企业主和从业人员搞好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使民营业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市场变化的新形势,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大力吸引国内优秀的民营资本进入资源性产业和其他产业,促进民营资本的产业转移,使其在资源型城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而产生“连带效应”,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人,为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产业空间。建议资源型城市应将竞争和引进东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引资政绩考核指标之一,特别是对那些政府重点建设的各类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应特别强调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切忌一味追求“产业升级”,盲目上马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项目。

(四)构建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城市为中心,以社区服务体系为支撑,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以培训、咨询、技术、信息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内容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制环境,为企业间技术的交流合作提供指导与法律保障。设立以职业教育和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人员培训体系,增强管理者的经营能力,提高职工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鼓励策划、设计、审计、中介行业发展,规范咨询公司的资格认证与监管制度。

作者:李铁滨 郑文升 丁四保

第2篇: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战略选择

[

一、白银面临的困难问题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甘肃省白银市是依托铜资源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素有“中国铜城”之称。但是,近年来随着原有优势资源的锐减,有色金属工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矛盾。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白银因矿建企,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资源消耗较大,资源依赖程度较高。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白银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存在着生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延长和拓展生产链条,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相关加工业和非矿替代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和结构调整。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白银是甘肃大气污染、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废弃物,尽可能地降低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

二、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定位、分层推进

白银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市情出发,明确战略定位,突出区域特色,抓住关键,分层推进,加快白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一是在微观层次上,要以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着力构建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白银的代表性企业主要分布在有色冶金、化工、煤炭、电力等主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在这些代表性企业中强力推进清洁生产,以点带面扩展到白银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鼓励支持企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落后生产工艺,延伸产品链条,开展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企业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生态链网。

二是在中观层次上,要以促进共生耦合、培育生态产业链条为核心,着力构建生态园区循环。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要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产业生态学原理,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逐步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重视循环型农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园区,同时加快生态服务业发展。

三是在宏观层次上,要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动力,着力构建节约型社会大循环。社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消费,鼓励支持各行各业、各种消费群体树立节约一切资源的绿色消费观,改变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构建绿色消费体系。

三、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目前在白银尚处于探索阶段。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举全市之力,政府推动、企业带动、社会联动,通过加强领导、政策引导、科技发展、教育宣传等手段,强化工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为此,一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二要形成宽松有效的政策机制,三要构建支撑高效发展的科技体系,四要营造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通过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实现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方式的转型,真正把资源循环式利用和社会循环式消费变成自觉行动,实现白银循环经济的大发展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作者:中共甘肃省白银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

(本文责任编辑 赵慧珠)

作者:李建庄

第3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

内容提要:甘肃玉门市自2009年3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名单后,为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立足自身区位、资源等后发优势和诸多政策机遇。按照“围绕一个中心,打造两大基地”的发展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接续和替代产业,走为项目带动、集聚发展、组团发展、借力发展和循环发展五条路子,促进县域经济区域一体化,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5年,把玉门建设成原油生产能力突破100万吨,油田煤化扩容至500万吨的全省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风电总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各类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1 000万千瓦的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工业强市;新能源

甘肃省玉门市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同时又由于依矿而建、因油而兴,也是一个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2009年3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名单。为了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玉门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年实现突破、5年明显见效、10年实现转型的阶段性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主攻方向,搭建发展平台、提升发展质量、拓宽发展领域,加快培育接续和替代产业,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立足区域优势,科学定位发展战略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就玉门而言,区位、资源等后发优势和诸多政策机遇,是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区位优势独特

玉门地处河西走廊西部,东临钢城嘉峪关和古城酒泉,西通旅游名城敦煌,南接矿产资源丰富的肃北县,北达中蒙边境,是甘肃省距离中蒙边境马鬃山通商口岸最近的城市,西油东送、西气东输管道穿境而过,连霍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复线横贯全境,历来是中原通往新疆、青海、西藏的重要通道。

(二)境内资源富集

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境内具有丰富的“风、光、水、油”等优势特色资源。玉门被称为“世界风口”,风能资源理论储量3 0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2 000万千瓦以上,且不占耕地,无破坏性风速,非常适宜建设大型风电场。玉门是西北地区太阳能总辐射量最高区域之一,年日照时数达3 300小时以上,可开发太阳能发电项目面积近3 000平方公里,是大规模实施太阳能发电项目的理想区域。境内疏勒河等4条河流年径流量11亿立方米。境内探明矿产28种,占甘肃省探明矿种的39%,其中石油、煤、芒硝、石灰岩、石膏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三)工业基础雄厚

玉门是全省最早设市的工业城市之一,境内和周边分布有酒钢公司、玉门油田、中核四零四厂等20多家大中型企业,大唐、中海油、中节能、华电、华能、中电国际等国内大型企业入驻玉门开发风电,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发展要素高度聚集,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园区建设较早,闲置资产多,道路、水电、厂房等基础设施完备,技术力量雄厚,可利用闲置资产多,非常适宜重大工业项目布局。玉门油田炼化总厂是兰州至新疆、西油东送和西气东输重要节点上的唯一一座炼化厂,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原油购买和成品油外销均实现了管道化输送,实施炼化扩容改造具有优越的条件。全市共规划工业园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投资配套了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形成了以玉门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新能源、石化、建材化工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构筑了工业经济集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四)发展机遇较好

国家在酒泉建设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并出台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在甘肃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新能源基地,加快玉门油田勘探开发步伐,提高石油加工转化能力,建设石化产业基地和国家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玉门市被国务院列为资源枯竭城市,国家和省上在项目安排、财力扶持等方面给予连续多年的支持,为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

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我市抢抓机遇,审时度势,提出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协调带动城市、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转型的基本方向,以建设“工业强市”、“能源大市”为目标,大力培育接续产业,加快构建工业经济新体系,工业对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2009年,玉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00亿元,占到酒泉市总量的1/3;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3亿元,居酒泉各县市区首位,占到酒泉市总量的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3亿元,均突破了历年来的最高纪录。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62亿元,占到酒泉市总量的1/2,在酒泉市具有工业大市地位,带动区域内税收27亿元,名列全省各县市之首。

二、理清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重点

2009年8月,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玉门启动实施建设,玉门迎来了风电产业大规模开发的春天。在省委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酒泉市实施“两抓整推”战略部署,新能源将成为玉门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继石化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今后一个时期,玉门市将继续把风、光、水、油等特色资源开发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按照“围绕一个中心,打造两大基地”的发展思路,即围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石化产业和新能源基地,加快发展新能源、石化、装备制造、矿冶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突出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更加有效地发挥兰新线上接力点的区位优势,更加有效地利用国家和省上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优势,力争通过五到六年的努力,到2015年,把我市建成原油生产能力突破100万吨,油田炼化扩容至500万吨的全省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和全国老油田稳产转型、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基地;风电总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各类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1 000万千瓦的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一)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统筹发展接续产业

玉门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又是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的主战场,立市之基在工业,富民之源在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也在工业。加快玉门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强力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和新能源基地建设,主要支撑是石化、新能源、装备制造、矿冶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五个产业。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涵盖了石油化工、硫酸系列化工和石油机械加工等产业,新能源基地建设涵盖了风电、水电、光电、煤电、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及电网配套、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后着力培育壮大的产业中,石化、新能源产业是建设两大基地的主导龙头,矿冶铸造、建筑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既是资源综合利用类产业的主攻方向,又是全面推行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领域。强力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和新能源基地建设,要统筹推进,集群发展,培育壮大接续产业,加快可持续发展进程。

(二)坚持以风电为牵引,协调配套建设新能源基地

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构想,坚持以风电为牵引,以风电促网架、促调峰电源、促装备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6+2”新能源产业群,加快风电、光电、网架、调峰电源、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水电、核废燃料处理等产业发展,走好多能并举、互补开发、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子。一是大力发展风电。全面开展风能资源详查和综合评价,积极争取国家特许权招标项目、省核准项目和国产化风机实验风场项目,加快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建设,开工建设100万千瓦国产3兆瓦风机风电场示范项目,加快国产5兆瓦风机风电场试验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工程项目的招标工作,全力推进风电产业上规模,联片开发,聚集发展,在2010年装机突破200万千瓦的基础上,力争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二是积极开发光伏光热发电。拓展新能源开发领域,重点实施光伏发电和利用风电场大片土地的风光互补发电项目,促进光伏光热发电与风电互补利用,使光电成为玉门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到2015年光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三是加快水电、火电、核电发展。依托疏勒河流域水能资源,在已建成装机容量12万千瓦梯级水电站的基础上,加快11座小水电站建设步伐,并加快昌马水库抽水蓄能电站的论证建设,力争到2015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以上。充分利用玉门本地和新疆、蒙古煤炭资源,在玉门建设两个2×100万千瓦、玉门油田2×60万千瓦“上大压小”等火电项目,提高调峰能力,保障电网安全。利用中核四404厂的技术、人才及核工业发展优势,联手争取核电项目落户玉门;四是大力支持电网建设。通过配套建设750千伏输电主网络和330千伏支网络,建成750千伏玉门变电站、5座330千伏变电站和750千伏双回输变电线路,争取建成正负800千伏直流输变电线路,争取正负1 000千伏点对点直流输变电线路在玉门规划布点,扩大电网容量,解决电力输出问题;五是扩大风光电设备制造业规模。重点发展风机塔筒、风机、叶片、法兰、轮毂等风电设备制造业和以单晶硅、多晶硅发电板和蓄电池为主的光电设备制造业,积极发展风机维修服务业,完善风电、光电装备制造产业配套体系;六是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充分利用富集的电力资源,改造壮大提升矿产品加工和建筑建材等传统高载能产业,培育壮大以啤酒原料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努力培植具有集团效应的能源转化企业,加快能源就地转化。通过风电、光电、水电、火电、核电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网架、设备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配套建设,新能源各产业之间配套跟进、协调共进、联动发展,力争到2015年把玉门建成各类发电总装机规模达1 000千瓦以上的能源富集区、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基地。

(三)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扩张壮大石化产业基地

牢固树立“油田兴则玉门兴,油田发展则玉门发展”的理念,始终把玉门油田作为玉门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全力支持、服务玉门油田持续发展,实现勘探开发新突破,建设特色精品炼油厂,延长石化产业链,共同争取500万吨炼化扩容、600万立方商品油储备库以及工业旅游等重大项目立项实施,力争使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炼化扩容近期达到500万吨,远期达到1 000万吨,促进基础石化产业壮大规模和升级换代,把玉门建成全省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一是稳定原油采量。按照“探边摸底、外围拓展”的思路,合理开发利用老油田的油气资源,加大玉门油田周边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努力延长石油资源产业的生产期,打造中国“百年油田”;二是扩大炼油规模。利用新疆、中亚的油气资源,增加西部管道玉门支线原油、成品油的分输配额,建设国家商业石油储备库,实施千万吨级扩容改造工程,扩大原油炼化容量;三是提升炼化技术。加快炼油装置技术改造,降低资源消耗,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质量,保持特油产品和其他油品研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四是延伸石化产业链。围绕油田上游搞配套、下游深加工,加大化工基础原料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和三苯(苯、甲苯、二甲苯)的开发生产,提升石化产品附加值;发展以抽油杆、抽油泵、抽油机为主的石油钻采和石油管道的配套设备,积极开发油田助剂、甲醇、燃料油、石蜡、沥青、润滑油等相关产品,加快采油、炼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延伸石化产业链。

三、创新发展方式,科学落实发展目标

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要紧紧围绕强力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和新能源基地建设,按照“大工业、大园区、大循环、大产业”的理念,创新发展方式,聚集发展要素,走好项目带动、集聚发展、组团发展、借力发展和循环发展五条路子,促进县域经济区域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走重大项目带动的路子以谋划争取的500万吨油田炼化扩容、600万吨商业石油储备库、100万千瓦风电基地、2×100万千瓦煤电基地、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及酿酒产业基地等投资上亿元乃至几十亿元的重大项目为突破口,采取“市级领导包抓牵动、配套前期经费拉动、专门工作力量推动、重奖有功人员”的办法,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加大争取力度,不断壮大新能源、石化、装备制造、矿冶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等支柱产业,强力推动两大基地建设。

(二)走集聚发展的路子以开发区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和产业聚集的载体和平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开发区建设,着力改善水、电、路、通讯、绿化等配套设施,健全完善园区税收返还、工业项目奖励、招商引资奖励等激励政策,设立5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和100万元奖励资金,扶持重点产业发展,将市域内各类资源和发展要素向开发区集中,使开发区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

(三)走组团发展的路子以石化产业基地和新能源基地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产业和服务体系为核心,建立起布局合理、产业联合、区域联动的长效开发机制,加快风电、水电、光电、调峰电源、电网、装备制造等向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通过组建钛白发展集团、铸造集团和建材集团,推动新能源、石化、装备制造、矿冶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各个产业向产业集群方向演化,加快产业集群的生成,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壮大产业整体规模,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四)走借力发展的路子牢固树立县域经济一体化理念,加强地方工业与境内外大中型企业、驻玉单位的联合协作,积极推进与玉门油田、省疏管局、风电企业、甘肃矿区、酒钢公司等县域和周边大企业、大公司、大单位合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共同实施石化风电、风光互补发电煤电和钛白粉等项目,依托大中型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资本重组、兼并、联合,借助外力推进产业要素聚集,快速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集团式发展。

(五)走循环发展的路子牢固树立全市大循环经济理念,以县域经济一体化为方向,全面推行涵盖石化、新能源、装备制造、矿选铸造、建筑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工业领域的大循环经济,合理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条,重点整合石化、铸造、建材等高载能产业群,构建电力局域网,推动清洁生产、产业联动、集群发展,同时完善循环经济服务体系,打造成全省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作者简介]雒兴明(1964—),男,汉族,甘肃省金塔县人。

[收稿日期]2010-06-27

责编:董积生;校对:黄晓梅

作者:雒兴明

第4篇: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产业结构单

一、生产方式粗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是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困难。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依赖资源,抑制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结构调整缺乏内在动力,并且带来了生态恶化、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加大了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山西省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长期倚重于煤铁资源。近年来,晋城市坚持从资源型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调产,增创优势,在优化结构中构筑支柱产业新格局

近年来,晋城市始终把转型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集中力量狠抓四个重点。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根据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重组整合之后,全市保留矿井129座,产能规模为1.12亿吨,平均单井规模由32万吨提升到87万吨。在此同时,我们还及早规划新建玉溪煤矿1000万吨,东大800万吨,沟底、沁和各500万吨,国投一期400万吨等几个现代化的骨干矿井,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

2.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在延伸煤炭产业链上下功夫作了三篇文章。一是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在稳步建设高浓度氮肥项目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转向发展以醇醚燃料为主的碳一化工,形成煤肥电和醇醚烃及精细化工并举的产业链条,实现由主要生产化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二是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加快了煤层气开发利用步伐。到2008年底,已建成地面煤层气抽采井2621口,年抽采能力达到22亿立方米以上。全市累计建成煤层气发电厂21座,总装机容量18万千瓦;同时建成煤层气加气站5座,累计改装煤层气汽车3000余辆,市区内出租车全部改装成为双燃料汽车。城市主城区80%区域和居民用上了煤层气。三是大力发展煤电化一体产业。主要是鼓励煤电化工企业整合重组,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目前途经我市的全国首条百万伏级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已经完成,实现了由输煤变输电的跨越。

3.精心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了形成多元稳固的产业格局,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同时,十分注重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是发展精密铸件和制造业。通过淘汰落后工艺、整合冶炼资源,延伸产品链条,积极扶持发展中高档铸件和汽车精密铸件。目前,全市已形成150万吨中高档铸件的生产能力。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晋城市的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已经起步,2011年底晋城市工业园区将实现产值百亿目标,成为全球重要的精密光机电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发展新型建材业。充分发挥当地陶土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阳城建成了建瓷工业园区,入区企业已达到6家,生产能力达到2100万平方米。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统筹发展各类服务业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拓展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背靠三晋腹地、面对千里中原的区位优势,利用高速运输网络,通过整合资源,正在抓紧物流中心园区建设和各县(市、区)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

心建设。依托当地丰厚的旅游资源,2008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50.6亿元,同比增长21.64%。

二、统筹兼顾,创新机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子

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统筹兼顾,超前谋划,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1.未雨绸缪,及早规划。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转型必然会陷入 “矿竭城衰”的困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资源稳定开采阶段的各种优势,抓住国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制订了全市转型发展规划,努力掌握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巨大动力。这几年,我们不断创优发展环境,努力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先后吸引了台湾富士康、香港华润、德国北威州RWE公司以及中海油、中石化、中煤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晋城落户。这些大企业、大项目、大集团的引进落户,为我市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牵引拉动的火车头作用。

3.注重科技,尊重人才。不断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大力实施科教强市、人才强企战略,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特别是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培训和引进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实用技术人才,为转型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4.注重生态,优化环境。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重点,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先后关停了500多家污染企业和节能减排不达标的企业。2008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7天,位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程,重点狠抓了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城市绿化、镇村绿化和企业绿化,完成高等级公路沿线、白马寺山和城市可视荒山绿化任务,提高高速公路出入口、互通口、城市出入口绿化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35.7%,市区绿化覆盖率45.8%,绿地率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5平方米,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5.注重安全,促进和谐。在转型发展中,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的位置,认真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使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平稳态势。2009年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万车死亡率、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8%、89.1%、16.6%、93.5%,为转型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安全环境。与此同时,深入推进“五大惠民工程”、农村“五个全覆盖”和实事工程,着力抓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们在转型过程中有稳定的生活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6.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新农村“四位一体”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特色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修编完善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市区规划 “六位一体”、带状向心、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和农民创业。加强新农村建设,坚持“抓住两头、带动中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全力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

重点搞好环城高速公路周边区域的村镇规划和产业规划,促进这一区域的城镇和新农村向中心城市融入,中心城市向外辐射,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者: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第5篇:破解资源型城市发展难题

破解资源型城市发展难题(调查与思考)

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资源型城市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资源型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等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河南省鹤壁市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做法与经验

鹤壁市是依煤而建的资源型城市,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石灰岩等。长期高开采、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阻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近年来,鹤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统筹经济与生态发展的思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双赢。

科学谋划发展思路。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鹤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统筹经济与生态发展的思路,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狠抓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充分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享受生态文明成果。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鹤壁市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统筹经济与生态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实施种子和高效农业工程;

发展现代畜牧业,培育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在发展现代工业方面,重点发展煤电化材一体化、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和金属镁深加工、电子信息、光伏等新兴先导产业,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在发展服务业方面,高标准编制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培育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商贸物流、科技服务等特色服务业。

多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体系中,以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在农业经济体系中,建设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养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及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二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采取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制订责任追究和奖励办法、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引进推广节能技术和工艺等措施,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节能减排工作,严格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把环保准入关。三是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以建设生态城市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实施城郊绿化、村镇绿化、建设生态能源林等绿化工程。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对已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

矿山限期恢复,对已停止采矿区及时做好土地恢复和复垦。通过优化肥料结构、采用科学施肥方法、推广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技术等措施,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启示与思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资源型城市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鹤壁市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举措。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才能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生态环境良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科学发展的主题中。因此,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实施生态工程,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城市

发展首先是现代产业发展。鹤壁市的实践证明,运用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科学规划和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在集聚区内通过拉长产业链、废弃物再利用等途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使人民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能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执笔:李东升王作鑫)

第6篇: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报告

**市转型发展的报告

**市依托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炭、煤化工、煤电,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过度依赖资源,面临着煤炭资源减少的压力,也对环境造成破坏。近年来,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市又好又快的发展,全市上下做了大量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的工作。 1.完善组织制度。

我市先后成立了循环经济工作小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各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例会,协调全市经济转型工作,保障工作有序开展。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工作意见》、《**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门分工》、《**市“十二五”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等文件,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调整产业结构。

针对我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问题,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市历史文化资源,立足汉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特色,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市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积极发展

现代物流业。2014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3%,较2011年大幅提高了9个百分点。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市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等产业,降低煤炭洗选和开采业的比重。

3.严把项目建设关口。

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新建项目节能和环保准入门槛,提高新建项目节能环保水平。对于不能通过能评或环评的项目,一律不予以审批、核准,不准许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等国家和河南省相关文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确保**市无落后产能项目。

4.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监管,要求重点企业提升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各重点用能企业按照要求设立了能源管理岗位,聘任了能源管理人,完善了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和统计分析制度。其中,裕东电厂已经建成了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积极争取上级奖励资金,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我市重点企业先后实施了矿井水综合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永煤集团能量系统优化、神火集团铝电解槽低电压改造、裕东电厂脱硫脱销改造等项目,有效地提升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成了“十二五”节能任务,降低了污染

物排放水平。

5.打造循环产业链。

依托我市煤、电、铝等优势产业,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积极“增链补环”,通过引进关键链接技术,建设链接项目,延伸生产链条,不断改进和拉长煤—煤化工—精细化工、煤—电—铝—铝材加工、煤—电—建材三大煤产业链和粮食—面粉加工—食品加工—饲料加工—饲养业—肉蛋奶、林果—蔬菜—果蔬加工两大食品工业产业链,增强生产要素循环转化能力。永煤、神火均顺利通过循环经济试点单位验收,基本达到了固体废弃物产用平衡、矿井水处理利用平衡、采煤塌陷地塌陷复垦平衡、循环经济发展动态平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设开来实业有限公司煤矸石烧结砖、开控水务有限公司矿井水利用、神火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煤层气发电项目,有效利用了煤矸石、矿井水和煤层气等废弃资源。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使企业早日享受到优惠政策。

6.推进环境治理。

顺利实施“蓝天”和“碧水”大工程,有效控制了粉尘、大气、水和重金属污染。至2014年末,我市地表水责任断面浍河黄口、沱河小王桥水质及集中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均实现100%达标;全市城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低于省下达的71微克/立方米的目标要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在90%以上。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累计建成5个国

家级生态乡镇和12个省级生态乡镇,改善了农村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1.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

当前,全国经济增速下降,对我市煤炭、钢铁和铝等主要产品需求下降,导致我市企业效益下降,可能会使企业降低对改造升级和转型支持力度。

2.部分单位及人员仍对转型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某些单位及个人对我市传统发展模式弊端认识不足,对转变发展模式缺乏积极性,导致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力,如:某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负责人对节能评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备案项目进行节能评审的比例较低,影响了项目能效水平的提升。

3.产业机构不合理。

**市第二产业在产业机构中所占比重较高,并且第二产业内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生产和供应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所占比重也较高。虽然近些年来,通过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等途径积极进行调整,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占优势的产业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完全改变,对转变发展模式造成较大压力。

4.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较低,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更低。煤炭中硫、氮含量大,燃煤会产生大量SO

2、氮氧化物及粉尘,对我市空气质量改善造成了压力。

5.节能减排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我市虽已建立节能监察中心及环境监测机构,但面临着装备落后、人才短缺、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市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节能减排监督管理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措施乏力的现象仍然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建议 1.制定总体规划。

转变发展方式涉及许多领域,需要统筹规划,各部门协调配合。我市目前没有关于转型发展的总体规划,其内容散见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和环保规划,不利于转型工作的开展。当前正是编制“十三五”规划时期,建议乘此时机编制转型发展总体规划,以有效指导今后五年工作。

2.严把项目建设关口,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

在新建项目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严格落实能评、环评等制度,优先选择能效高、排放少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降低煤炭开采和洗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

工、电力和热力生产和供应等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比重。

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推进西气东输商丘——**段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大巡护力度,确保长输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完善城区天然气管网,扩大天然气供应范围,实施“煤改气”工程,逐步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支持**刘河镇20MWP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

4.加强监督执法。

支持**市节能监察中心、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加强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等重要指标的监测分析。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将转型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并按照有关规定对作出突出成绩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5.保障资金投入。

市政府应建立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预算。安排市级财政资金支持本地区重点转型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的支持,采用“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企业改造升级。创新投入机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多渠道引导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完善财政补贴方式和资金管理办法,强化财政资

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第7篇: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

2013年11月22日 15:46 来源:《经济问题》2013年第9期 作者:张学春 张友祥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15

摘 要: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和吉林省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战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机制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空间布局分散,经济地位重要。在国家实施转型发展战略之前,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问题累积严重,转型发展困难;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十年后,经济发展能力增强,产业经济转型加速,社会民生改善明显,生态环境良性向好。但是,目前在由转型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阶段,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表现出老问题未完全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呈现,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概述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效的基础上,廓清资源型城市由转型发展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一、吉林省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发展成效

根据对全省资源型城市相关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参照国家相关的界定标准,吉林省初步认定共有32个资源型城市,比重较大。其中包括5个地级市(地区)和27个县级市(区),可分为煤炭、金属、森工、油气和综合型等5种类型(见表1)。吉林省32个资源型城市的土地面积为1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2.6%;人口总数为138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0.67%;地区生产总值为3906亿元,占全省GDP的45%(截至2011年底)。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代表,资源型城市为吉林省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金和人才,它的兴起和发展改善了区域经济布局,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同时,资源型产业能否稳定发展直接影响到吉林省工业的持续增长能力,关系到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表1所示,32个资源型城市中,辽源和白山市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被列为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并于2008年同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舒兰、九台和敦化市于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汪清、二道江区于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为解决资源型城市问题,国家做出了战略决策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200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明确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200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明确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目标、任务和具体推进措施。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明确提出从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和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等三个方面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支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相伴随,吉林省积极制定和部署推进本省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及工作,形成了《关于促进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配套联动工作机制,组织编制全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十二五”规划,从着力解决民生和历史遗留问题入手,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着力依托园区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经济发展能力增强。2006~2011年,资源型城市的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双双总量增大、增速提高。城市投资环境逐步优化,资金“洼地”效应逐步显现。二是产业经济转型加速。通过引进拥有先进设备和高、精、尖技术的企业,加速资源型产业技术改造,以企业为依托组织产业经济发展链条,有效提高地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接续产业发展迅速,替代产业取得突破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0.14∶0.52∶0.34,明显优于转型前的0.22∶0.43∶0.35,经济内生增长机制逐步形成。三是社会民生改善明显。转型期间,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将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列为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任务,强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走出一条“以治理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的成功道路。四是生态环境良性向好。转型期间,吉林省将资源型城市废弃矿区、沉陷区、水土流失区等列入土地整治规划,科学规划、整理和利用土地资源,有效解决老矿区遗留的污染、土地闲置问题。目前,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04年的42%提升至2011年的49%,自然保护区达27处,总面积约64.1万公顷,生态环境良性向好。

二、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自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以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社会转型、生态保护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资源型城市的后续发展仍然困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还很不完善。

1.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内生动力,较为脆弱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煤电、煤化、森工、石油等传统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依然偏重,传统产业的新型化和技术化改造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新兴接续产业层次较低,且规模不大、比重过小,缺乏大项目支撑;二是新兴替代产业的发展还带有很强的“植入性”特征,缺乏本土化的基础;三是受区位优势欠缺、环境状况欠佳、土地供应紧张等不利因素制约,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能力不强,对高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因此,吉林省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尚未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力、辐射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型体系。

2.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民生问题依然严峻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民生问题仍然非常严峻。一是资源型产业的工人数量过于庞大,工人的技能相对单一,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很难快速融入到非资源型产业中去。二是新兴的接续替代产业很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本土化基础相对薄弱,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三是资源型城市的财政实力有限,多数属于“吃饭财政”,搭建就业平台、开拓新增就业渠道的能力还很有限,社会事业的发展很难满足资源型城市居民对民生问题的诉求。

3.转型机制不完善,亟待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

2007年8月,国务院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推进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但是,就目前来看,尚未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诸如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接续替代产业调整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生态治理合作机制、发展资金积累机制、技术进步创新机制以及社会民生保障机制等。

4.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政策适应性亟需调整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发展已受惠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如沉陷区治理、企业社会职能分离、石油化工和冶金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但现行体制以及国家对吉林省的援助政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来说,仍需调整。一是《资源法》的缺陷约束转型。矿山与林场均归部门所有,没有统一的开发规划,地方政府与林矿管理处于“两层皮”状态,开发治理的协同合作性差;现有矿区周边及深部矿产资源勘探评价、废弃土地整理复垦、新矿产资源开发权配置、资源型企业利用国外资源的限制等工作没有统筹安排。二是援助政策的区域适应性差。现行政策具有广泛化,没有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同时,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城市,政策援助的方向和目标、支持领域以及政策效果评价也应有所不同。

三、完善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要靠城市自身组织功能,通过发展接续产业,开展二次创业,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二要靠外部动力,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负有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的重任,不同类型与发展阶段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对策与发展模式,要因地因时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抓住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机遇,重点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和生态环境整治三大难题。而中央政府应从政策上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大资源型城市的重点项目投入,为资源型城市提供财政、税收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承担资源型城市的部分社会保障和生态治理成本,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反哺力度,以提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从转型发展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关键阶段,既需要国家持续的财力支持,更需要构建一整套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创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通过推进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及宏观调控职能,从多个层面上为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帮助企业减轻社会负担,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尽快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资源管理和价格管制体制机制,完善有效反映市场供求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税改革步伐,比照新疆等试点地区推进相关政策实施。加快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准备金由资源型企业在税前按一定比例提取,专项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企业历史遗留的问题等。

2.完善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持机制

争取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专项拨款、财政参股、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期限即将结束,考虑到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困境,争取国家延续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同时扩大转移支付的范围。争取中央财政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专项支持力度,并逐步扩大专项支持的额度和范围。争取利用国家债券资金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争取通化、延边、松原等资源型城市进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试点范围,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开展试点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共同出资设立预算稳定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项目的补贴、人员培训、环境治理等,形成对资源型城市援助的长效机制。允许地方政府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债券资金,扩充地方融资来源,以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设立省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接续替代产业园区与平台建设、充分吸纳就业等方面重点项目的引导补助资金。

3.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积极推动省域内资源型城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加强与国家进出口银行合作,支持煤矿、森工、油气、金属矿产等资源型企业走出去,建立国外原料基地,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吸引吉林银行等商业银行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信贷投放,对符合授信条件的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并设立绿色通道,缩短审批程序。鼓励和支持资源型城市利用世行、亚行贷款及国外资本参与经济转型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吸引、整合各类信贷资金和国有资本,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发挥政府平台作用,积极组织资源型城市—银行—企业系列对接会,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银、企长效合作机制。支持吉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在资源型城市中拓展业务,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合担保机制,提高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能力。

4.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民营经济在就业、税收等方面对繁荣地区经济作用显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建立形成一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是促进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要有明确的地区指向,加强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设,打造承接民营经济创业的优质承载平台;降低民营经济投资的生态环境门槛,通过政府集中建设除污设施承担环境责任,放宽对一些项目的约束,促进一些产业项目的积极转移;各级政府部门要出台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财税、土地等优惠政策。给予金融服务、财税奖励返还、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化发展、优秀人才政府津贴等政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营经济潜能。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培育,促进全省资源型城市快速转型发展。

5.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机制,培育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

鼓励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中心以产学研联合开发、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建立开放式、流动性和虚拟化产业技术研发与转移平台,有效整合技术研发资源,为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培养和吸引一批复合型、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到资源型城市工作,有条件的资源型城市可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引进优秀人才的补贴和奖励。通过科技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培育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能力。

6.实施项目带动机制,支持重大项目向资源型城市布局

鼓励和支持大城市、大企业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及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对新上的接续替代产业项目,要简化程序,加快审批,优先保障建设用地。重点支持一批生态健康、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等接续替代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要重点突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6&ZD038);国家发改委下达吉林省发改委委托项目(1208070);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2013A18);东北师范大学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重点项目(11QN001)

参考文献:

[1]张友祥,支大林,程林.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经济学动态,2012,(4):80-83.

[2]侯明,张友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12,(8):58-61.

[3]张友祥,支大林.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及政府责任[J].学术探索,2012,(7):28-30.

[3]董锁成,李泽红,李斌,薛梅.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12-17.

[4]吴新文,李剑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2010,9(2):61-6

2、88.

作者简介:张学春(1969—),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张友祥(1971一),男,山东寿光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财政学。

第8篇: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

党的十六大明确“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实际,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做出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市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

一、发展接续产业是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油田原主产区资源枯竭,原油产量递减,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其后,随着吐哈油田的开发建设和石油企业内部改制重组,油田企业大办三产,导致地方政府为服务油田而建,依赖油田生存的30多户市属工商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近7000名企业职工下岗失业,**地方工业经济体系被完全打破,工业经济总量迅速下降。1998年,全市工业利税总额、产值、增加值分别为454万元、24135万元、7280万元,比1996年分别下降了48.7%、16.4%、46.1%。“十五”以来,随着青西油田的大规模开发,虽然带动全市经济每年以23.2%的速度增长,但地方工业增速较慢,比“八五”增幅低26.5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工业发展的严酷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拉长接续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资源型产业的周期和寿命。二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优势转换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从资源导向型战略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立足于现有的资源状况、区位条件、技术实力和投资环境,通过培育和发展新兴接续产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重组,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多元产业支撑的新格局,由单一资源优势向多元综合经济优势转变。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基本思路

早规划,早动手,对资源型城市避免“矿竭城衰”、发展接续产业至关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围绕油田兴建的市属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后,我们把发展石化以外的非油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电冶、建筑建材加工等产业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尽管**油田产量逐年回升,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使油田地方形成共识,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接续产业上来,并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对石化产业拉动的依赖性开始弱化。

第一,调整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机遇。首先要牢牢抓住**油田加快发展的机遇。青西油田大规模深度开发及成品油和原油管道工程的启动实施,将迅速增加**油田的原油产量和加工量,到2005年,原油产量可达100万吨,2012年达到200万吨,原油炼化加工量到2012年将翻一番,达到450万吨。这样就为继续加强地企联系,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进一步巩固**油田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其次,要牢牢抓住市政府驻地迁址的机遇。**市政府驻地迁址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迁址工程在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牢牢把握这种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以开放促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繁荣稳定老市区,加快建设新市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契机。第三,要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特色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极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新型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光电,将使**成为一个新型的能源产业区;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品的开发加工将使**的电冶小区不断发展壮大;15万亩的优质饲草、10万亩的啤酒大麦、6万亩的棉花、5万亩的酒花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特有的战略性经济区位优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的实施,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牢牢把握的历史机遇。

第二,紧抓第一要务,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具体要侧重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大开发战略。通过对油田的开发,风电、水电、光电的开发,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开发,依托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后续主导产业。二是大调整战略。通过兴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区、电冶工业区、石化工业区、风电工业区等,调整地方工业布局,增强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化、产业化方向迈进。三是龙头聚集战略。立足**的“亿元现象”,扶强扶壮莫高麦芽、拓璞酒花浸膏、大业草王、洁源风电、疏勒河水电、干法水泥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企业,组建电力、矿业、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集团,争取上市融资,促进工业经济整体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培育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用3—5年时间,争创2—3个全省名品和全国名牌。四是科技创新战略。充分挖掘利用**油田、四0四厂等中央、省属企业的科技、人才、信息、设施优势,组建技术开发中心,建立区域经济范围内资源、技术、人才、信息合理流动和共享运行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水平和科技含量。五是大流通战略。围绕市政府驻地迁址和**油田生活基地搬迁,积极调整商贸流通结构,把新市区(**镇)建成嘉峪关至新疆哈密之间的区域物流中心,发挥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辐射带动功能,建设大市场,实现大流通,推动大发展。

第四,创新经济格局,积蓄发展后劲。据最新的勘探表明,自青西至花海盆地多处地段显示出良好的油气结构,该地段成为具有工业规模开采价值油田的前景非常乐观。通过我们的资源详查,**境内包括石油在内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正在被开发利用的风、光、水及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将为**今后的发展开创新的领域。要保持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结合**市矿产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现状,进一步搞好替代产业和后续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其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富裕的不竭源泉。在做好青西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的同时,积极勘探开发其它自然资源及其对应产业,走高效开发、纵深开发、立体开发的路子。同时,围绕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新型产业,积极储备、论证一大批符合**实际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开发建设,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开发旅游业和服务业,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构建**经济的新框架,培育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争取国家的支持

首先,通过在产业布局上予以倾斜,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给予项目支持。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离不开新的产业项目的支撑。国家在计划和宏观决策时,应适当放宽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方面的政策限制,给予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对经济转型有较强牵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列入重点项目盘子,在国债资金、资源配置以及其它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源型城市优先布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水利、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

第二,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给予资金扶持。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在实施转型发展中,面临着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恢复等诸多问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力不能及的,应该得到国家财力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国家应通过建立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专项基金,建立对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企业的补偿机制。对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转产而发展起来的接续产业,应考虑给予减免税收、低息或贴息信贷、加快折旧等政策支持。在国债投放、国家政策性贷款、国家金融信贷应适度向资源型城市倾斜。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过程中,国家可适当放宽在直接利用外资和境外融资方面的限制。

第三,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资源型城市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可通过转移支付形式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社保试点的支持,并在科教文卫和环保等方面,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移支付规模。同时,国家应对资源型国有大企业研究制定减负政策,以帮助企业解脱办社会的重负。

**作为西北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在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上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尝试,鉴于目前国家已将**列入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今后我们的主攻目标就是要争取国家将**列为第一批重点扶持的资源型城市,从而得到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第9篇:城市水资源与水务管理-我国城市水务现状及发展浅析

李云飞——

1、系统概述当前面临问题以及原因,解决对策、创新管理

一、背景

1.1水资源重要性

1.2税务管理的概念与作用(重要性) 1.3当前管理模式概述

一、 城市水务管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2.1缺水与污染并存|原因

2.2多头管理、权责不统一|原因

2.3分配体制、定价体制有待创新|原因

二、 解决对策(从原因上分析,从源头上解决)

3.1节水(价格机制、循环利用、适时蓄排、明确指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办法等) 3.2治污(立法保障,明确权限、政府企业加大投入资金设备技术) 3.3管理体制创新(统一管理) 1.实施城市水务统一管理的背景

从当前城市涉水事务所遇到的权属多头管理、水务产业链监管被割裂、缺水日趋严重、水环境污染日渐加剧等情况分析,实施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背景可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 ① 现代化城市需要建立统一的城市水务管理新格局

城市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物流、文化和信息等的中心,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作为城市存在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物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决定性角色。

② 严峻的水资源环境局势成为发展的压力和改革的动力

1. 城市水资源环境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

 供水水源结构不太合理,重地下水,轻地表水  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城市水源不足与污染并存,不仅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环境和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并加剧了缺水。因此,加大城市水污染源头治理力度,提高水处理和利用效率,建立城市水循环利用体系,改善水环境治理,促进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建设节水防污发展型城市,都要求城市水务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③城市水务管理的体制性障碍影响了城市水务健康发展 ④促进合理用水的经济政策尚没建立健全影响水务事业发展 ⑤日益严重的缺水危机迫切需要加强城市水务管理 ⑥以城市水务统一管理保障水务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王胜利——

2、国内外现代化水务管理体制概述、对比、分析

上一篇:劳务协议临时工下一篇:社会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