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精选8篇)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篇1

资源型城市如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产业结构单

一、生产方式粗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是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困难。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依赖资源,抑制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结构调整缺乏内在动力,并且带来了生态恶化、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加大了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山西省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长期倚重于煤铁资源。近年来,晋城市坚持从资源型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调产,增创优势,在优化结构中构筑支柱产业新格局

近年来,晋城市始终把转型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集中力量狠抓四个重点。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根据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重组整合之后,全市保留矿井129座,产能规模为1.12亿吨,平均单井规模由32万吨提升到87万吨。在此同时,我们还及早规划新建玉溪煤矿1000万吨,东大800万吨,沟底、沁和各500万吨,国投一期400万吨等几个现代化的骨干矿井,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

2.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在延伸煤炭产业链上下功夫作了三篇文章。一是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在稳步建设高浓度氮肥项目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转向发展以醇醚燃料为主的碳一化工,形成煤肥电和醇醚烃及精细化工并举的产业链条,实现由主要生产化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二是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加快了煤层气开发利用步伐。到2008年底,已建成地面煤层气抽采井2621口,年抽采能力达到22亿立方米以上。全市累计建成煤层气发电厂21座,总装机容量18万千瓦;同时建成煤层气加气站5座,累计改装煤层气汽车3000余辆,市区内出租车全部改装成为双燃料汽车。城市主城区80%区域和居民用上了煤层气。三是大力发展煤电化一体产业。主要是鼓励煤电化工企业整合重组,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目前途经我市的全国首条百万伏级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已经完成,实现了由输煤变输电的跨越。

3.精心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了形成多元稳固的产业格局,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同时,十分注重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是发展精密铸件和制造业。通过淘汰落后工艺、整合冶炼资源,延伸产品链条,积极扶持发展中高档铸件和汽车精密铸件。目前,全市已形成150万吨中高档铸件的生产能力。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晋城市的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已经起步,2011年底晋城市工业园区将实现产值百亿目标,成为全球重要的精密光机电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发展新型建材业。充分发挥当地陶土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阳城建成了建瓷工业园区,入区企业已达到6家,生产能力达到2100万平方米。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统筹发展各类服务业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拓展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背靠三晋腹地、面对千里中原的区位优势,利用高速运输网络,通过整合资源,正在抓紧物流中心园区建设和各县(市、区)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

心建设。依托当地丰厚的旅游资源,2008年全市旅游收入达到50.6亿元,同比增长21.64%。

二、统筹兼顾,创新机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子

转型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必须统筹兼顾,超前谋划,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1.未雨绸缪,及早规划。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转型必然会陷入 “矿竭城衰”的困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资源稳定开采阶段的各种优势,抓住国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制订了全市转型发展规划,努力掌握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转型发展的巨大动力。这几年,我们不断创优发展环境,努力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先后吸引了台湾富士康、香港华润、德国北威州RWE公司以及中海油、中石化、中煤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晋城落户。这些大企业、大项目、大集团的引进落户,为我市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牵引拉动的火车头作用。

3.注重科技,尊重人才。不断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识,大力实施科教强市、人才强企战略,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特别是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培训和引进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实用技术人才,为转型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4.注重生态,优化环境。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重点,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先后关停了500多家污染企业和节能减排不达标的企业。2008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7天,位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程,重点狠抓了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城市绿化、镇村绿化和企业绿化,完成高等级公路沿线、白马寺山和城市可视荒山绿化任务,提高高速公路出入口、互通口、城市出入口绿化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35.7%,市区绿化覆盖率45.8%,绿地率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5平方米,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5.注重安全,促进和谐。在转型发展中,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的位置,认真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使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平稳态势。2009年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万车死亡率、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8%、89.1%、16.6%、93.5%,为转型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安全环境。与此同时,深入推进“五大惠民工程”、农村“五个全覆盖”和实事工程,着力抓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们在转型过程中有稳定的生活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6.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新农村“四位一体”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特色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修编完善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市区规划 “六位一体”、带状向心、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和农民创业。加强新农村建设,坚持“抓住两头、带动中间、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全力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重点搞好环城高速公路周边区域的村镇规划和产业规划,促进这一区域的城镇和新农村向中心城市融入,中心城市向外辐射,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篇2

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特征, 考察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 地方政府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应着手以下战略选择。首先, 确立城市定位, 再造区域竞争优势。区域竞争优势是指其区域内的企业或行业在一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伴随着资源储量的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增加, 作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资源型城市虽然具有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等比较优势, 但资源会逐渐枯竭, 人员素质技能单一, 使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不断下降, 单靠廉价的天然生产要素难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缺乏竞争优势, 替代产业就难以持续发展, 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以及区域竞争优势的再造。

其次, 确立产业转型模式, 逐步降低对资源的依赖, 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利用资源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和资源利用、再利用、再循环等途径, 推动企业尽快完成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流程到“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流程的转换, 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节约利用等问题, 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出发点, 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为支撑,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 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资源型城市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的发展新格局。

最后, 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建立廉洁高效的投资环境, 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以推动城市转型。资源型城市必须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 以带动城市经济转型。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篇3

传统“油城”结构大逆转

辽阔的辽河三角洲,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上世纪70年代,辽河油田开始大规模开采,盘锦由此建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和重要石化工业基地。

40多年来,辽河油田累计生产原油4亿多吨。随着资源的衰退,油气产量逐年递减,大批职工从油田转岗。严重依赖油气采掘业的盘锦,面临着一系列难题:经济增速放缓,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加大。

2007年,盘锦被列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9年来,转型成为盘锦市工作的重点。为实现由单一产业支撑到多点多元支撑的跨越,盘锦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毅说:“我们没有另起炉灶,而是以石油为头,以石化为身,以精细化工为臂,通过拉长产业链来发展,最大限度减缓转型压力。”

合成橡胶中工艺流程最长、投资最大、技术复杂程度最高的丁基橡胶,是典型的技术、人才、资本“三密集”产品,目前世界上只有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盘锦和运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引进俄罗斯技术,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丁基橡胶生产企业,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重点支持发展项目。和运集团董事长张克勇说,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就是让产品在产业链条中走向高端。

到2015年,盘锦的非油气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88%,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实现了经济结构大逆转。

盘锦市市委书记高科说:“当油田无法支撑发展,经济命脉就断了。当人们从油田获得的收入持续下降,城市就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而随着地方产业的崛起,大批产业工人转移到其他产业上来,有效化解了严峻的转型压力。”

转身向海突破发展空间

虽然位于辽河入海口,盘锦多年来却是一座“有海无港”的城市。

当一个城市只盯着资源要素,就会忽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面对资源衰竭难题,盘锦把发展视角投向了“向海发展、以港强市”的转型思路。

高科说:“原来靠海不见海、不知海、不用海。建设盘锦港,盘锦的发展像磁铁一般,被强烈的拽到对外开放、向海发展的轨道上来。”

2009年5月,盘锦港开工建设,到2015年吞吐能力达到3443万吨。盘锦结束了有海无港的历史,成为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通道。

向海发展,把盘锦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沿118公里海岸线,盘锦在辽河左岸开发建设辽东湾新区。“新区组建以来,短短几年就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盘锦向海发展的龙头。”辽东湾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王锦华兴奋地形容港口有“发动机效应”。

一批“向海而生”的项目落户于港口所在的辽东湾新区。辽宁忠旺集团是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工业铝挤压产品研发制造商,盘锦忠旺铝产业园计划投资189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带动就业约2万人。盘锦忠旺铝业公司负责人杨刚说:“我们选择盘锦,首先是因为盘锦港的区位优势。”

让城乡更加融合

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有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变化。

盘锦市大洼区新兴镇王家村村民高凌山和老伴儿最近离开城里的儿女家,又住回了农家院。高凌山说:“现在村里自来水、天然气啥都不缺,萝卜、大葱、黄瓜……打理我的菜园子,心情特舒畅。”

像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盘锦原来“城乡”“油地”二元社会结构明显,影响了社会整体发展。盘锦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刘志成说,盘锦立足 “市域小、人口少、大油田、大农场”的特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逐步剥离城乡差别待遇,农民不出村便能享受到市民同样的服务。

大洼区榆树街道曾家村一户农民家的院子里放了3个垃圾桶。榆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海良说:“村民都知道,垃圾分类是能烂的做肥料,能烧的做燃料,其余的别扔掉。”

盘锦还把宜居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相结合,将农村建设成为接待外来游客、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我们拿出大洼区1/3的面积打造稻田慢行系统,实现传统农业向旅游业的转型。”大洼区文旅局局长孙大勇说。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篇4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中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累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使这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日益引起政府、社会、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宣威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研究宣威资源型经济如何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地政府决策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如富源县、师宗县、开远市等也有借鉴意义。

一、对宣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资源型产业是目前习惯使用但又未被严格界定的概念,本研究认为,资源型产业是从事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产业,按照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口径,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B类采掘业。资源型城市是因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那么资源型产业占多大比重的城市才算得上资源型城市?对于该比例标准,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至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这里我们采用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提出的界定原则和标准1:

1.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

2.采掘业产值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1亿元,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亿元;

3.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

4.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对县级市而言应超过1万人,对地级市而言应超过2万人。

根据上述我国资源型城市界定的原则和标准,我国资源型城市共有118个。在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煤炭资源型城市有63个。宣威市是云南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型城市之一,宣威市的各项经济指标见表1(数据来源:2002年《宣威年鉴》)2:

1■

二、宣威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一)城市产业结构单一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因煤炭开采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城市,煤炭在城市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国内生产总值对煤炭产业过度依赖的现象。单一追求煤炭产量目标,单一抓煤炭调出任务,单一抓煤炭采掘,导致了单一的煤炭工业结构,呈现了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粗放型特征。虽然有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也发展了煤炭的延伸产业,形成了一条以采矿业为主导、关联度高的产业链,但这些加工业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仍很高,产业接续能力差。以云南宣威市为例,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94.93亿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0.52亿元、45.49亿元、28.91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93.13亿元,煤炭工业完成产值21.1亿元,以火电为主的电力工业完成产值26.12亿元,二者占工业总产值的50.7%,工业增

加值完成40.0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2.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产业结构单一现象明显。

(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后续发展能力不强

从总体来说,宣威市的经济增长属于外延型粗放式,走的是资金大量投入、资源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模式,表现为:煤炭深加工不够、产业链短;投资不注重实效,忽视煤炭挖掘技术改造;在产出结果上忽视产品质量、规格品种。另外,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煤炭行业必然会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或枯竭,而趋于衰败。

(三)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煤炭资源是天赋资源财富,与其他产品的特征和属性存在较大差别。在煤炭资源丰裕的区域,面对骤然繁荣的资源产业和滚滚而来的资源财富,往往缺乏相关的制度准备和调节机制,资源收益分配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资源价格高扬的时期,巨额的溢价收益大多直接流入采矿权人手中,导致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平。多数情况下,在资源领域还存在着严重的寻租行为,资源收入分配被严重扭曲,收入分配矛盾更加尖锐。

(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肺癌发病率高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综述 篇5

王青云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报告

在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问题,一般叫衰退地区经济振兴或 结构性问题地区的经济振兴。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在这方面就有了不 少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区而言的。如德国鲁尔区的振兴、日本九 州地区的振兴等。

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参见周德群、龙如 银:“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出路”(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目(79970091)),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1年第3期(2001年9月)。

起因是一些老资源型城市特别是那些建国前就进行较大规模开采资源 的城市在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不少问题,并且是很多城市有一些共性的 问题,这时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 成果已有不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 科学基金等均对包括资源型城市经济转的有关问题研究进行了资助,取得 了一批研究成果。归纳起来,方面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就 单个特定的资源型城市或地区(如大庆市、大同市、山西省等)进行了经 济结构转型研究。如《资源型地区的持续发展与战略创新》(2000年),收集了原山西省省长孙文盛同志在山西省工作期间就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 转型问题所发表的讲话;原山西省阳泉市市委书记田霍卿同志所著:《资 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00),以山西省资源型地区为背景,结 合阳泉市、晋城市两个城市的实际,对资源型城市如何加速经济转型,实 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山西古交市市长王燕阳同 志所著:《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对策研究》(2001),对古交这样的资源 型城市如何进行经济转型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郭海荣、白明英著: 《资源型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2001),针对山西省资源型城市 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完善地方性城镇体系的思 路和对策。

另一类是就资源型城市结构转型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方面 的著作有:赵天石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2001)。该书从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环境与生态的危机入手,按照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探讨了实现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张 以诚主编:《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10月)。该书是在1997年的一次研讨会的基础上编著的,较全面地收集了矿业城市 经济转型的有关理论问题、全国相当多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思路以及世界 主要矿业国家的有关情况。鲍寿柏、胡兆量、焦华富等著:《专业性工矿 城市发展模式》。此书对专业性工矿城市进行了全面地、分门别类地分析 与研究,并介绍了北美、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 的有关情况。

下面,就与本课题研究比较密切的几个问题作详细论述。

一、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问题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能为大家共同接受的说 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 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参见张秀生、陈先勇:“论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载《经济评论》2001年 第6期。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暗示:其主导产业包括两类,一类为矿产 品,另一类为矿产品的初加工品。

2、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 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 业参见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载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此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转型与管理研究》的研究成果……我们认 为,这个定义也暗示其主导产业包括两类,一类为矿产品,另一类为矿产 品的初加工品。

3、资源型城市就是专门化职能城市的一种,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 的城市,或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广 义的资源型城市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狭义 的资源型城市仅包括自然资源。作者使用资源型城市这一概念时作狭义理 解,即天赋资源群聚集并以自然资源型产品为产业支柱的城市。我们认 为,这一定义强调资源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强烈地依赖于某种天赋的自然 资源,属于以输出能源和原材料为特征的资源型经济区参见郑伯红:“资 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及案例研究”,载《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11 卷第1期,1999年3月。

4、有学者把单一产业性城市(一般指有40%以上的劳动力以直接或间 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或产品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市)分为两种基本 类型:一是资源型城市,如大庆(石油)、大同(煤炭)、铜陵(铜 矿);一是产品型城市,如十堰(汽车)、攀枝花(钢铁)、仪征(化 纤)等参见王元:“重视单一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载《人民日报》 2000年1月11日第9版。我们认为,此处的资源型城市矿业城市的含义非 常接近。

5、有学者把专业性工矿城市分为两类,其主体是矿业城市,也包括矿 产品加工工业,如钢铁工业城市和有色工业金属工业城市等参见鲍寿柏、胡兆量、焦华富等著:《专业性工矿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0年8 月版。我们认为,此处专业性工矿城市的内涵与第1、2种概念接近。

6、矿业城市是与资源型城市非常接近的一个概念。有学者认为,矿业 城市是以矿产资源为开发对象的资源产业(资源生产和资源初加工)及其 配套的社会劳动集中到一定规模后所形成的城市,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类型 参见关凤峻等:“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关键在结构调整”,载《中国地 质矿产经济》1999年第8期。

7、张以诚认为,矿业城市的概念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界定。质的 方面看该城市所执行的职能,即矿业经济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所 占的地位;量的方面看矿业产业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参见张以 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号1999年10月。

二、关于确定资源型城市的数量标准

资源型产业究竟占多大比重才算得上资源型城市?这个数量标准,国 家有关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学术界的认识也很不一致。

1、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的宏观经济结构中,以资源(石油、煤 炭、木材等)初级开发为主的第二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且工业产 值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也就是说,矿产资源采掘业及初加工业产 值总和超过工业总产值的50%,则该城市可定义为资源型城市参见俞滨洋、赵景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载《城市规划》,1999年 第6期。

2、樊杰在定义煤炭资源型城市时,以煤炭采选业在本市工业总产值中 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作为煤城的划分标准,若以此类推,以矿产资源采选 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采选业,黑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业等)在城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于或等于10%为资源型城市,这可以认为是资源 型城市划分的又一量化标准参见樊杰:“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 研究”,载《地理学报》,1993年第5期。

3、周长庆也认为,凡属采掘(采伐)工业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达到 10%,即被认定为资源型城市参见周长庆:“浅论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 成长中的协调发展”,载《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第5期。

4、陈耀在确定煤炭资源型城市时,选取的标准是煤炭采选业产值超过 1亿元,且其占城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在7%以上参见陈耀负责的课题报告: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 所的《研究报告》2001年第2期。

5、有学者则从劳动力人口比例角度出发来定义资源型城市,认为有 40%以上人口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事同种资源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 市,可称为资源型城市,即劳动就业人口在资源及初加工业中就业比例占 全社会就业人口的40%以上,该城市可定性为资源型城市参见王元:《重视 单一产业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载《人民日报》,2000年1月11日。

6、矿业城市是资源型城市中的主体。一些学者对矿业城市提出了界定 标准。如赵宇空将矿业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于20%定为资源型城市。参见赵宇空:“中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与结构调整”,载《吉林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5年》;

7、国外学者哈里斯(C.D.Harris)认为,主导矿业 职工占全部从业职工的比重大于15%时则为矿业城市参见沈镭:“论矿业城 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转换战略”,载《中国矿业》1998年第7卷3期……

8、胡魁对矿业城市的界定提出了标准,即满足下述之一者就可称为矿 业城市。(1)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和地区、盟、州等——本文作者 注)矿业产值大于1亿元,县级(包括县、县级市、县级区、自治县、旗 等——本文作者注)和镇级(包括县城所在的镇及其他各类建制镇——本 文作者注)矿业产值大于4500万元;(2)矿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大于 5%;(3)矿业从业人员大于6000人;(4)著名的老矿业城市、发展态势 迅猛的新型矿业城市、统计数据明显漏列大数的矿业城市,其数据虽然低 于前三项指标,也予以特别保留。参见胡魁:“中国矿业城市基本问 题”,载《资源产业性城市可持续发展》2001年第5期。

三、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数量

由于对资源型城市的概念、数量标准掌握不一,因而不同学者所界定 的资源型城市或矿业城市的数量也相差悬殊。

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县、市级资源型城市100多座周海林:“资 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攀枝花为例”,载《地域 研究与开发》第19卷第1期,2000年3月。

2、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我国截至1996年共有建制市666座,其中 资源型城市126座。参见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 状、困境与对策”,载《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

3、周长庆认为,我国 有资源型城市约170个参见周长庆:“浅论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成长中 的协调发展”,载《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第5期。

4、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县、市级资源型城市200余个参见王六芳 等:“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载《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0年第6期。

5、按国土资源部的指标统计,我国资源性城镇约有300多个岳颂家,1999。

6、我国有矿业城镇426个参见胡魁:“中国矿业城市基本问题”,载 《资源产业性城市可持续发展》2001年第5期。目前,全国在大谈“四 矿”问题时,很多人都将426个看作是矿业城市,事实上这426个中相当一 部分是地区、盟、州、县,甚至是一个矿区。

7、张以诚将矿业城市界定为80个参见张以诚:“我国矿业城市现状和 可持续发展对策”,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号1999 年10月……

四、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一般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特殊性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归纳。

1、张以诚等人概括为:(1)矿竭城衰的威胁;(2)产业结构单

一、序次低、经济效益差;(3)交通、通信及房屋建设水准低,城市基础设施 条件差;(4)环境污染和环境灾害相当突出;(5)矿业城市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工作滞后,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等等参见张以诚:“我国矿业 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路建涛的归纳: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畸形、经济效益不佳、地方工 业薄弱且与主体企业的融合度低,企业社会负担较重、生态环境不良、城 市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布局分散、就业与职业教育落后等方面参见路建 涛:“工矿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载《经济地理》1997,(3)。

3、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有四种主要表现,即: 原有机器设备的闲置和再利用问题;原有劳动者的再就业问题;区域及行 业产量、利润下降及经济萧条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问题参见夏 永祥,沈滨:“我国资源开发企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载 《中国软科学》,1998,(7)。

4、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的问题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存在,只不 过是隐性的,而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有:一是资源 型城市与综合性城市相比,城市经济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资源型城市进 入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从头培育市场经济“基因”;二是资源型城市在走 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任务十分繁重,大多数 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丰富、经济贫困”的境地;三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 资源型城市经济的主体,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国有大中型企业暴露 出来的矛盾与问题自然成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四是资源 型城市经济市场面临着国内、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参 见罗树清:“资源型城市的改革与发展”,载《经济日报》1997-08-18(6)。

五、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思路与对策

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少,在此着重介绍几个典型的。

1、张米尔、武春友等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出了如下对策:(1)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不但提供了满足国民经济 发展所需的基础原材料,而且通过利税上交为国家积累了巨额的资金。同 时,这些城市大多数位于原有经济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 聚居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经济聚集和辐射作用,扮演着区域增长 极的重要角色,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几 十年的高强度开采,这些城市的资源开采大多数已进入稳产期或衰退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针对沿海开放城市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对于这些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并且将继 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型城市,国家同样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支持力度。这 一方面应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对 于部分已陷入严重困境的资源型城市,应给予及时的财政支持,如加大转 移支付力度,投资兴建大型基础设施等,使这些城市摆脱衰退陷阱,重新 走上发展之路。

(2)实施制度创新,挖掘制度变迁的利益。国内资源型城市主要兴起 于计划经济时代,带有十分显著的计划经济烙印。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条块分割,企业办社会,观念陈旧,改革滞后等,这些都是造成产业转型 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制度创新,释放被原有体制所束缚的经济潜能。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应给予大力 支持和指导。

(3)改善投资环境,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吸引外部投资,包括国外投 资和国内投资是产业转型的一条捷径,外部投资的进入不仅仅带来资金,还伴随着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观念,这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同样重 要。资源型城市虽然存在区位偏离、环境污染等劣势,但具有丰富的资 源,充足的动力供应,大量空闲土地和厂房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这是吸引 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资源型城市在吸引外资时应扬长避短,从具备比较 优势的资源精深加工起步,逐步形成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在吸引外资的过 程中,应注重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在当前,软环境的优 劣越来越成为吸引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这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府、良好的商 业氛围、高素质的市民和文明的社会环境等。对资源型城市而言,提高政 府服务质量将是最有效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经验。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产 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其转型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工业发达国家由 于工业化进程和资源大规模开发较早,比我国更早地面临了产业转型的问 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欧盟国家为代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 实践,并已在某些地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法国洛林地区煤炭工业转 型,德国鲁尔地区煤炭和钢铁工业转型。虽然这些国家的国情和我国有较 大差异,但不少作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可以谋求政府间和企业间的交流和 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引进国外技术和投资。

(5)加强职业培训,鼓励个人创业。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产业转型 的最大难点是人员的“转型”,这是因为资源型产业的大多数从业人员受 教育程度低,技能单一,适应能力差,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的难度很大。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培训,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个人自愿,开展有 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提供创业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转型 人员个人创业和自谋职业,形成良好的个人创业环境和氛围,这是一个城 市得以持续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 型障碍与对策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

2、张秀生、陈先勇等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如下看法。

(1)运用适度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换。根 据美、法、德国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采取援助政策的目的 在于转移就业、抑制区域功能萎缩和促进地区开发。一般来说,行业结构 调整诱发的很多问题,应当在社会保障体制配合下,运用市场机制的力量 予以解决。而对于资源型城市,由于行业调整矛盾集中和城市自我调控能 力有限,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将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制定产业调整援助 政策就显得格外有必要。结构转换的难点是消化和转移就业,在行业结构 大面积调整的特殊时期,将资源型城市所在地的职工分流迁往其他地区将 是不现实的。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劳动力比资本更难于在地区间流动的情 况下,明智的选择是设法将区域外的工业活动有选择、有步骤地诱导到资 源型城市,以此促进本地区劳动力的安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升级。采取 这一途径实际是资助传统产业的退出,促进新兴产业的替代,但为此必须 支付高昂的成本,因为在实现这一途径的过程中,至少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外地企业迁入的政策代价;二是人员转移、安 置和培训的费用;三是将原有十分庞大的企业办社会体系包括学校、医院 等进行剥离并进行重新组合,需要支付巨额成本。由于上述矛盾的不可避 免性,要使城市尽早走出周期性萎缩的束缚,制定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动用必要的财政手段,比如在分级财政中增加城市的留成比例、在骨干企 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给予财政贴息等,支持这些城市实现产业结构的转 换,将是十分必要的。在结构转换过程中,为了加速传统产业的退出步 伐,对资源型城市中某些特殊行业,如濒临枯竭的矿山,可采取关闭政 策。为此,国家应尽快制定有关企业关闭的政策条例或办法,以尽快实现 人员转移,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

(2)营造良好的环境以保证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良好的发展环境不 仅依赖于资源型城市内部,而且还依赖于外界对资源型城市的支撑。首先 是国家应给予资源型城市在政策、财政、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倾斜。由于 诸多原因,资源型城市在产业发展政策上受到束缚,致使其软硬基础设施 条件较差,经济自循环能力较弱;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在新形势下还要 保证国民经济对能源、原材料等的需求。因此,国家应根据资源型城市发 展的局限性,在产业布局、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财政信贷等方面给予优 惠,并扶持和帮助资源型城市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其次,资源型城 市应做好城市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对外的沟通能力和辐射 能力,这不仅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内部环境调整和改造,还为发展外向型 经济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3)选择适当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与否关键是看所选的 支柱产业是否合理,而合理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 看该产业的产值多少,更注重的是支柱产业前后向联系程度。作为资源型 城市的支柱产业选择,一般根据其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拓展度等优势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确定,其中技术要素占有重要的 地位。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既得利于资源又受制于资源,为避免产业结 构调整与其他城市趋同,支柱产业的选择更应注意发挥资源和技术的优 势;既要遵从资源采选业作为资源型城市支柱以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 展的需要这一客观事实,又要发展替代性支柱产业以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 不合理性。

(4)促进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离不 开所在的区域,其产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已形成某种协调和互补。那 么,随着资源递减,城市因大力发展替代性产业而调整产业结构势必导致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这一方面表现为在城市聚集区,新的产业发展将有 利于资源型城市保持过去以资源为主导产业所具有的优势,相应地逐步波 及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处于区域增长极的地 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决定区域的发展趋 向。因此,从考虑城市与区域共同协调发展出发,资源型城市首先要建立 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城郊型”农业,以菜篮子工程为重点,以发展农副产 品加工业为目的,既保证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又可使城郊农民走向富裕道 路。其次,在区域内部的有利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发挥资源型城市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优势,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和部分零散资源,面向市场发展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在进一步发展乡镇地方 矿山时,应加强各方面的管理与引导。再次,从城市到区域的发展趋势及 产业结构要统筹规划,增强城市的扩散和辐射能力和区域的吸纳能力,即 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反过来区域又推动城市生产力进步。

(5)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 业属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城市的人口素质较低,同时因资源型城 市的生活环境和矿业生产的行业性使许多拥有高学历的人才的就业观带有 偏见,造成整个城市生产技术及科研水平较为落后。而且科技人才的引进 均围绕资源开发利用运转,其专业方向较为单一。这两方面因素均不利于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智力密集型方向调整,由单一结构向多极结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职工文化、技能、管理的教 育培训、引进多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稳定科研队伍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长期 任务。具体措施涉及如下几方面:一是要有足够的教育培训费用于职工基 本技能和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的培训,使职工在较短时间内熟练地上岗工 作。二是提供和保证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经费开支,建立技术、产品的开 发、转换、应用的管理机制,积极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三是建 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在可行条件下给予足够优惠以稳定人才队 伍。四是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经验。五是重视 城市及区域的基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地区的人口素质。

(6)深化市场化改革。在宏观层次上,改革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管得过 死,计划过多的行政体制。一是要加强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企业与 社会负担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独立法人;政府则要从 微观领域退出来,使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向为企业提供服务,转向城市基础 建设和管理。二是要改革矿产品价格扭曲的问题,以规范的市场机制,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来配置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营。在微观层次上,改革资 源型城市企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现象。资源型城市中国有企业经济成份偏 重,历史遗留问题多,改革步履艰难,导致城市经济缺乏活力,应积极进 行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探索。一方面应积极应用参股、合资、上市等形式改 变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另一方面,采取各项优惠措施 鼓励和吸引各种经济成份的进入,鼓励创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国 有企业改革提供更大的缓冲空间,为城市经济真正引入市场机制创造必要 的微观基础。

(7)治理、改良生态环境。第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环 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资源型城市环境污染破坏,不仅给工农业生 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给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与生存,带来严重威 胁。因而,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满足资源市场需求和城市经济综 合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与加工转化相结合,开采与 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和环境整治的 关系。第二,要加大治理环境的投资力度。废水、废气、大量煤矸山的处 理及工业垃圾的处理,均需要投资额巨大的专用设备,对矿业企业与资源 型城市来说,资金的缺乏是治污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在争取国 家资金支持的同时,应制订相关的地方法规,针对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污染 特点,提出治理解决的方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的方针,以确保治理环境的可靠资金来源。第三,要加速资源采掘、开 发、加工业的环保技术改造,减少“三废”排放量。对工艺落后、对环境 污染严重的小型矿井、小型炼油厂等应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取缔或关闭;对 新建的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投产都实行一票否决制,减 少新污染源的产生。第四,要从规划方面入手,在城市总体布局上尽可能 减少对环境不利的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园林化资源型城 市。矿产资源是可以开发完的,但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仍将存在下去,这类 城市人民生活质量要不断提高,我们就必须要注意加强环境的保护工作。参见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 策”,载《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

1、关于我国到底有多少资源型城市,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权威的和有说 服力的说法。

2、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到底如何选接替产业,似乎并不清楚。

3、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做了多大贡献,为什么国家要扶持资源型城市转 型,没有必须的数据支撑。

以上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也就是我们此课题要力争向前推进甚至加 以解决的努力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元:“重视单一产业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00年 1月11日》;

2、田霍卿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00);

3、孙文盛著:《资源型地区的持续发展与战略创新》(2000年);

4、王 燕阳著:《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对策研究》(2001);

5、郭海荣、白明英 著:《资源型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2001);

6、赵天石著:《资 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2001);

7、陆武成主编:《中国西 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论》(1999);

8、叶树华主编:《资源·环境·城 市研究》(1997);

9、赵宇空:《中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与结构调整》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0、鲍寿柏:“工矿专业性城市的变革及 其出路”,《经济科学》1999年第4期;

11、郑伯红:“资源型城市的可持 续发展优化及案例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年3月;12安成谋: “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发研究》1999年第6期;

13、周德 群:“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出路”,《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4、关凤峻:“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关 键在结构调整”,《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9年第8期;

15、张以诚:“我 国矿业城市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9年第10期;

16、张以诚:“矿业城市分类及其发展模式”,中 国矿业报,1997年10月10日;

17、许光洪:“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及 其发展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1期;

18、沈镭,程静: “论矿业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转换战略”,《经济地理》1998年第2期;

19、路建涛:“工矿城市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经济地理》,1997年第3 期;20、臧淑英:“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对策探讨——以鸡西市为例”,《资源科学》1999年第1期;

21、刘金友:“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 出路”,《理论前沿》,2000年第14期;

22、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 转型问题初探”,《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3、栾华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技术经济与管理 研究》,2000年第6期;

24、周长庆:“浅论资源型城市属性、结构及成长 中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第5期;

25、马若兰:“试论 矿业城市早期发展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研究》,1999年第6期;

26、徐晓军、张杰:“21世纪我国矿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载《矿冶工程》第20卷第1期(2000年3月);

27、夏永祥,沈滨:“我国 资源开发企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软科学》1998年 第7期;

28、罗树清:“资源型城市的改革与发展”,载《经济日报》,1997年8月18日第6版;

29、沈镭,程静:“大同市煤炭型矿业城市可持续 发展优化研究”,载《自然资源学报》1998年第1期;30、丁磊,施祖麟: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1期;

31、张朝阳:“矿竭一定会城衰吗?——谈我国矿业城市的可持 续发展”,载《经济日报》1997年;

32、蒋承菘:“矿业城市建设要按科 学规律办事”,载《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8年第5期;

33、焦华富韩世 君:“路建淘。德国鲁尔区工矿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变”,载《经济地理》 1997年第2期;

34、柯文:“鲁尔工业区的振兴及其启示”,载《管理世 界》1992年第2期;

35、姚睿胡兆量:“北美澳洲工矿城镇发展研究”,载 《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第1期;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篇6

山西是国内最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份之一,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资源的长期持续开发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批高度依赖煤炭的资源型城市。山西省境内约有11座资源型城市,119个县(市、区)中94个有煤炭资源分布。但经过长期大规模开采,“一煤独大”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这些县、市已经越来越靠近“资源枯竭城市”这个概念,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成为山西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和经济腾飞的一项战略任务。

2009年3月5日,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公布,山西省的孝义市名列其中,孝义成为山西省第一座资源枯竭城市,2011年12月,国务院确定的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公布,山西省的霍州市名列其中。众所周知,煤焦是孝义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8月24日,孝义市凭借煤焦优势在当年2002个参评县(市)中跻身全国百强,名列第96位,成为山西省继河津市之后第二个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一年以后,孝义市再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并由2007年的96位前移到88位,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光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被列为山西省第一个资源枯竭的城市,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们更多的“孝义”上榜只是时间问题。1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1.1 各煤矿由于长期开发,大部分面临资源枯竭

资料显示,在“十五”期间,由于山西部分重点煤矿出现衰老造成矿井关闭,其衰减生产能力达1 600万t。而据预测,在“十五”以后的15年内,山西省还将有更多的矿区出现资源枯竭。其中包括近1/3的地方国有矿井资源枯竭,其减少的生产能力将达1亿t。大同和阳泉,有数字显示,同煤集团本部的15个主产矿井中,有4个已经关闭,两个正在实施关闭破产;而位于阳泉市境内的盂县煤矿的“服役”年限最多为16年、郊区煤矿不到10年,平定煤矿稍好,剩余“服役”年限为30年。

1.2 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反映。从行业构成来看,它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及构成状态。人均GDP是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质量指标,我们引入美国当代着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所研究的产业结构变化理论,用国际上流行的按人均GDP水平分组方法,分析山西省产业结构现阶段应达到的水平和问题所在。

表1显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三次产业的比重也将随之达到一个相应协调的水平。2006年山西省人均GDP为人民币14 106元,折合1 389美元,与表中第8组水平十分接近。山西城市名称 行政级别 发展阶段 主要矿业

省2006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依次为5.8%、57.8%和36.4%。根据经济发展一般性规律,总体来讲山西省的第一产业效率偏低,第三产业份额相对不足。

生产方式粗放,浪费严重,山西省是中国最大的煤炭产区,煤炭平均资源回采率只有40%左右,该省的乡镇煤矿回采率仅为10%~20%,每挖1 t煤要消耗5 t~20 t资源,这是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07中国能源蓝皮书》披露的。

山西省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体,产业结构初级化现象十分突出,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小规模产品多,有规模的产品少;普通的产品多,优质名牌产品少;这种产业初级化的现象导致了山西省产业始终处于产业链末端,产业竞争力薄弱。

1.3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存条件严重下降

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是依煤而兴的城市,产业多以“煤”为主,采煤、选煤、煤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单位GDP能耗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6倍。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的下沉和塌陷,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的损坏,使城市地质与生存环境恶化;煤炭城市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形成以烟尘和SO2为主要危害物,严重污染城市的大气环境;煤炭开采引发地下水的输入、输出和内部结构的变化,采矿中大规模地下水的疏排,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矿井中高污染水的排放,造成周边水质的污染,从而使煤炭城市水资源遭到破坏;煤炭开采引发矿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植被破坏,从而导致煤炭城市生态绿地的贫乏;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的露天堆放,使煤炭城市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煤炭城市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数据显示,2007年,山西省临汾市的财政收入就已经突破120亿元,其中资源性产业的贡献占很大一部分。不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山西临汾更被众人所熟知的,是其全球首屈一指的污染,被称之为“居民不能穿白衬衣的城市”,由此可见环保代价不容忽视。据山西省社科院的一项研究,从改革开放到目前,煤炭资源开发带给山西的生态环境直接损失高达三四千亿元。2 对策与建议 1 建立产业的创新预警机制

煤炭产业是资源型产业,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煤炭资源型产业的资源日趋枯竭,其增长出现有规则递减,收益递减规律也越来越明显。收益递减规律是商品经济中一个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对特定产业来说,一旦技术进步停止,在超过一定点后,每单位追加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递减,边际产出递减必然带来平均产出的递减。这已经表明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已经开始逐步下降,该产业将步入衰退产业行列。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创新,是对实现产业的接替与转型至观重要的。着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研究产业增长问题时,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后

得出结论:产业减速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速度的减慢。由于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所以技术进步的减缓或停止,并不等于产业的同步发生,而是预示着产业衰退将必然发生。现代创新理论认为, 创新就是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过程, 也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技术创新是重点但也是难点,如何提高农业的技术创新、提升服务业的创新,推动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提高节能减排,资源环境的创新能力等。2 发展可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型城市很多, 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大,所以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孕育和发展新产业,顺利完成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接替与转型。在推进转型发展中,要以企业、产业转型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同时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如潞安煤矿大力开展煤矸石再利用,利用煤矸石制烧结砖,制造出一种新型墙体材料,既是大量利用煤矸石有效途径,又是传统黏土砖的理想替代品。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必然选择。3 开发绿色产业、和谐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努力探索走出一条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2009年3月10日,全国两会山西代表团审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山西发出这样的期望。旅游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和谐产业、阳光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符合人居环境的要求,而且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 000年的灿烂文明给山西省留下了各种宝贵的文物35 000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 06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位居全国第一,现存各类古建筑18 118处,古代彩塑12 700尊,古代壁画24 000 m2,在全国位居前列。在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下,可对旅游业加大投资,将对煤炭资源投资的一部分转移到旅游业的开发,可改变现有支柱产业单一的局面,实行两条腿走路,从旅游业获得新的增长点。如三佳集团投资开发的绵山,让三佳集团成功地实现产业的第一步转型。让我们的资源能尽可能的留在地下!因此,旅游业将是山西的未来支柱产业。

2.4 加强人员的培训,促进劳动力的再就业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就要导致大量人员的失业,由于这些人员从事简单劳动的比较多,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文化素质比较低,不适应产业转型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转业者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根据再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组成若干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根据受培训者的文化、技术基础、将要从事的工作和国家将要发展的新产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建议:①培训期不易过短,这样不足以掌握再就业的一门技能,培训费可由国家支付。②培训内容要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

系。③建立一个中介机构把培训与就业联系起来,随时提供就业信息,把培训与推动新型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④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培育发展中小企业,尽可能的开辟就业岗位,更多的吸纳下岗人员,为产业的顺利转型提供良好的基础。5 政府进行干预,给予政策与法规的支持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到面非常广,也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工作。王继军说:“山西建国以来累计输出煤炭70多亿t,当前面临八大问题:矿难、私采乱挖、环境生态恶化、劳资关系紧张、干部入股****、税收流失、汽车超载路桥损毁、煤老板高消费。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矿产资源的无权属性定位错误,这一制度,没有将矿产资源本身确定为有价值的商品,没有将矿产资源确定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形同虚设,矿主的使用权与矿主的长远利益没有关系。”可见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不但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与重视,还需要有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作保证,既涉及到内部,又涉及到外部,没有一个强大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持系统做保证是不可想象的。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不可分离,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由此,产业的转型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西省发展的战略重点。山西省要通过不断地积聚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资源,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步伐,并乘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的有利时机之际,把山西建设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成一个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浅谈山西煤炭

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篇7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发展

我国现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煤炭城市63座,所占比例为53%;森工城市21座,所占比例为18%;冶金城市12座,石油城市9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其他城市5座,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0%、8%、7%和4%。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导致出现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产业难以持续发展、经济出现衰退等严峻问题。所以,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从而引导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现有经济结构存在以下重大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一,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并以粗放型、资源型管理模式为主,呈现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端,从而导致产业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其二,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这也是资源型城市出现经济衰退的根本性原因。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实施过度开采,导致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从而给城市造成了数额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三,资源型城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逐步增大,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其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规划布局不科学,资源区域分配不合理,仍然体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重化的特征,导致城市创新能力不足,思想观念守旧,严重制约城市经济转型。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必须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力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首先,根据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次,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设,制定详细的专项法规和政策,同时增大执法监管力度,促使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再次,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利用先进的技术淘汰传统产业中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城市应当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防止产业发展出现盲目性。

(二)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优化支柱性产业。资源型城市应当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支柱性产业的优化。资源型城市要根据现有资源状况、生产要素配置、区域条件以及市场开拓程度来科学选择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避免产业结构调整趋同于其他城市。此外,资源型城市还应当大力发展替代性支柱产业,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其次,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资源型城市应当将初级产品加工的生产模式转换为产品深加工的生产模式,使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资源型城市还应当利用科学技术升级产业结构,积极倡导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并根据产业自身特点不断开发高科技产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应将自身发展纳入到区域共同发展的轨道,积极参与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资源型城市应当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点优势的城市品牌形象,充分利用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延伸产业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多选择环保类项目,杜绝引入新污染源项目,力求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此外,资源型城市必须重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不断改善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从而推动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四)实施机制体制创新战略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不仅依赖于资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应当依靠于机制体制的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首先,城市政府应当将工作重心置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其次,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政企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再次,建立中央或上级政府、城市地方政府、大型资源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由国家统一调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做好城市、产业、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充分发挥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指导作用。

三、结论

总而言之,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经济机构的转型发展问题,是确保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必须认清当前现有经济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探索适合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玉香.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J].改革与战略, 2006 (10) .

[2]宋玉祥.满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08 (4) .

[3]张天佑.资源型城市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9.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篇8

摘 要: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型城市较多,随着近几年粗放式开发,致使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扩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升就业率。本文通过对河北资源型城市进行文化旅游的推进作用的基础上,以唐山作为具体案例,提出具体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河北;文化旅游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2013年国家出台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河北省有14个城市入选资源型城市。其中有五个地级市:邯郸市、邢台市、唐山市、张家口市、承德市。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资源型城市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当中普遍面临诸多问题。

1 文化旅游对河北资源型城市的推动作用

1.1 促进经济提升

旅游业主要凭借当地的旅游资源,利用旅游相关设施,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娱、购六位一体的娱乐活动。其中涉及当地交通、酒店、餐厅、游览景区、旅游纪念品、旅游区特产商品等许多方面。这些行业进行有效的配合,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提升。河北资源型城市利用本地區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本地的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绿色经济的巨大提升”。

1.2 提高就业率

从资源型城市的就业情况来看,从业人员就业面较单一,大多是和工业企业生产相关的工作。随着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以及对资源逐渐合理的利用,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相关工作人员需求量大,且工作内容简单易学,为工业企业下岗职工以及文化水平层次较低的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3 保护生态环境

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期进行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生态环境自然不容乐观,发展“绿色”旅游产业,资源消耗少,对环境和资源不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旅游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资源型城市若要改变原有的工业城市形象,势必会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增加植被覆盖率,对重污染工业企业进行综合治理,使资源型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1.4 产业结构合理化

我国资源型城市属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国有经济在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致使资源型城市所有制比重严重失调。而旅游产业链涉及众多产业,可以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辐射第一、第二产业,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全方位发展,有助于资源型城市所有制结构得以调整和优化。

2 资源型城市转型下的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以唐山为例

2.1 唐山发展文化旅游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唐山有49个旅游景区,A级以上旅游景区29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7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其中4A景区有:唐山市南湖中央生态公园、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遵化清东陵、万佛园、乐亭李大钊故居纪念馆、迁西景忠山、青山关、滦州古城、滦县青龙山风景区、迁安山叶口景区、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曹妃甸湿地景区、丰南运河唐人街等。

(2)区位优势。唐山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是链接华北、华东的咽喉要地。北部为燕山山前地带,中部为平原,南部与渤海相邻,北部与旅游胜地秦皇岛、承德相连,西北、西南分别与北京、天津两大都市相邻。唐山有京哈、津山等铁路干线,打通了唐山通往东北、东南以及西北的交通要道;唐山拥有京唐港、曹妃甸港两个港区。近几年唐山三女河机场建成,使唐山的交通呈现出海、陆、空立体交通模式。

2.2 唐山发展文化旅游对策

(1)定位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首要做的即是对唐山进行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定位。根据唐山的旅游资源,可重点打造地震遗址精品旅游线路、工业遗产旅游精品线路、滨海旅游精品线路、历史文化古迹精品线路、自然风光精品线路等。一提到唐山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会想到1976年的地震,目前关于地震相关的旅游地点有:地震博物馆纪念展馆、地震博物馆科普展馆唐山抗震纪念碑、唐山地震(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遗址、唐山地震(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等。将这些景点进行综合,整合成一条地震遗址精品旅游线路,参观地震遗址对旅游者来说不仅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也能展现唐山凤凰涅槃般重建城市的良好形象;唐山是工业城市,依靠自然矿产资源发展过程中会遗留下一些废弃工厂、机械设备等工业遗产。可利用这些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工业旅游,建立工业博物馆、工业厂区参观、艺术区等。以启新1889和开滦煤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代表的工业旅游,虽然在市场运作方面还很不成熟。但旅游公司可以取得工业企业的经营权,旅游公司可以以专业化的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运作和管理。既保护了工业遗产资源,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唐山作为滨海城市,滨海旅游的开发仍显滞后。

(2)完善文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旅游所涉及的行业是方方面面的,相关行业必须以实际情况出发,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是重中之重,畅通唐山与外界、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观光大道”,旅游车应能直接抵达旅游区,方便游客出行。其次,要提高旅游区待客能力,让游客有美食吃、有舒适酒店住,让游客在旅游区休息的时候有回家的感觉;游客集散中心是为当地旅游而设立的服务平台,整合散客旅游资源和规范散客旅游市场。唐山目前的游客集散中心仍然有待进一步建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3)树立旅游城市新形象。资源型城市发展文化旅游首要改变的即是大众对资源型城市的原有形象,人们一提到资源型城市通常会想到烟囱高耸、机器轰鸣、烟尘滚滚,污水奔泻,而文化旅游给人们的印象则是青山绿水、舒适宜人的景象。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南湖中央生态公园举办,此次世园会举办的主题是“都市与自然·凤凰涅槃”,唐山为此进行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由南湖生态城承建的世园会指挥中心、综合展示中心、图书馆、群艺馆、低碳生活馆、热带植物馆、大剧院、档案馆等8大世园会场馆。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唐山增添了许多文化艺术气息,可以以此为契机展示唐山作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成果,改变对唐山的工业城市形象的认识。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重点突出唐山特有的旅游资源,树立良好的旅游城市形象。通过网络、微信平台、微博、电视、报纸、城市等户外广告等进行宣传,打造唐山旅游品牌,重建城市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杨智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探索之路[J].国土资源,2014.

[2] 国务院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J].中国环保产业,2013.

[3] 刘晓英.资源型地区旅游业发展路径分析[J].经济师,2013.

上一篇:工业企业管理系统下一篇:工程人员工作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