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1-2015)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1-2015)(精选8篇)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1-2015) 篇1

(征求意见稿)

“十一五”时期,是宜昌弘洋集团调整战略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加大资本投入、持速快速发展的五年。是不断增加积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打造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也是企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使企业在全球经营风暴中傲立市场。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企业形成了以建材、地产和建筑为支柱的循环产业发展集群。2010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以硅酸钙板和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已成为宜昌市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已成为宜昌市十强开发企业。信德建设成为宜昌市为数不多的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集团在宜昌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社会的奉献名闻遐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明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弘洋集团现有建材、地产和建筑企业大都是关联企业,均有资源相互利用、相互补充、再生利用的循环功能和特性。为此,加快“十二五”时期集团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为了明确“十二五“时期集团发展方向,做到干有目标,赶有方向,经自下而上反复酝酿,征求意见,特编制宜昌弘洋集团有限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弘洋集团建设成为宜昌市乃至湖北省产业规模一流,管理水平一流、企业效益一流、社会贡献一流、员工待遇一流的民营企业集团。

二、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集团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规模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总体思路是:加快发展做强建材业;超常发展做精地产业;持续发展做大建筑业,统筹发展做好辅助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资源循环、全面提升弘洋综合实力。

(二)奋斗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拼搏,形成建材、地产和建筑三个支柱产业互补,辅助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企业集团。集团资产总额达到20亿元,成员企业达到20家。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5亿元的“45”经济发展目标。使集团成为宜昌本土企业中产业规模一流,管理水平一流、企业效益一流、社会贡献一流、员工待遇一流的民营企业集团。进入湖北省民营企业50强。

加快发展做强建材业 就是要加快黄花新材料产业园、鸦雀岭建材工业园和小溪塔商混林产品综合物流园等三个园区建设。争取“十二五”期末,黄花新材料产业园形成年产100万吨水泥和6000千万M3的硅酸钙板生产规模,形成15亿的销售收入。其中,出口创汇超过1亿美金,成为全国最大的硅酸钙板生产基地和出口企业;鸦雀岭建材工业园形成年产30万M3的加气混凝土和年产3亿块硅砂砖的规模,实现2亿元的销售收入;小溪塔商混林产品综合物流园形成8亿的销售收入。其中,商品混凝土生产分站达到6家,年产商品混凝土100万M3,年产值达到3亿元。成为全省范围内资质等级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生产效益最好的商品混凝土企业。林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成为宜昌市林产品经营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全、服务功能最强的林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

经过五年的努力,弘洋建材在“十二五”期间,要形成25亿元的销售规模,并打造具有弘洋特色的建材生产产业链。

超常发展做精地产业 就是以宜昌为主战场,向周边县市延伸,建造一批体量大、起点高、品质优、影响广、口碑好的商住项目。同时,有针对性地布局重点城市,重点区域,为弘洋地产走出湖北、走向全国做积极稳步的探索。进一步打造“香山”地产品牌,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和商业价值。“十二五”期间,弘洋地产要升级为一级开发资质。形成年均5亿元的建设规模。成为宜昌市范围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地产开发企业,并进入湖北省地产企业30强。

持续发展做大建筑业 就是要以弘洋地产为依托,打造一批精品工程,争创省级及国家级建筑奖励。同时,积极走向市场,对外承接业务。进一步升级建筑资质等级,扩充业务范围,锻炼提升员工素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年开工面积20万M2,实现4亿元的年销售收入,成为宜昌市建筑规模最大、资质最高、质量一流、服务完善的本土民营建筑企业。并进入湖北省建筑企业50强。

统筹发展做好辅助产业 就是要采取完善、扩能、整合、参股等方式,最大限度的配套做好主导产业下游配套产业,发挥企业整体功能,为产业集群协调发展服务。弘洋物业公司要达到一级物业管理资质,“十二五”期末,年物业管理面积200万M2,年物业管理收入过2千万元的宜昌市管理水平一流、管理面积最大、市场影响力最大的物业管理品牌企业;营销公司巩固甲级资质,年销售面积达到10万M2,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成为宜昌市营销资质最高、营销面积最大的营销专业公司;园林苗木合作社要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寻求经营特色,不断拓展市场,逐步做大做强。实现年苗木生产10万株,园林苗木、根艺盆景等综合销售收入1000万元;弘洋集团纸业公司到“十二五”期末,要在不断扩大卫生巾生产的前提下,不断拓展产品范围,新上适合大众消费的纸品,企业产值达到1.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

“十二五”期末,辅助产业形成6亿元的产业规模。

三、发展战略

战略是企业的基本谋划。是企业发展的策略。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既定目标,结合集团产业发展重点,必须走多元化发展战略,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区域化发展战略。

(一)多元化发展战略。就是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在确保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为主导产业发展“铺路搭桥”。“十二五”时期,要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个主题,新上符合节能环保的涉及民生的项目。要把园林苗木做出特色,把商混林产品综合物流项目做出规模。

(二)产业化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围绕三个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新上符合以水泥为主要原材料的建材产业,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新上预制构件产品和新墙体材料。把建材产业做成宜昌最大的领头雁。为主导产业“拾遗补缺”。

(三)区域化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要以大宜昌市为主战场,做大做强黄花新材料产业园、鸦雀岭建筑材料工业园和小溪塔商混林产品综合园,为主导产业“固本强筋”。同时,也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主导产业“强筋壮骨”。“十二五”后三年,要力争在宜昌周边县市区再开发建设一至两个开发面积超过30万M2的地产项目。让弘洋地产遍及宜昌全市。走出宜昌,走出湖北。

四、战略举措

(一)不断完善产权结构

未来五年中,弘洋集团将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准则,建立产权明晰、管理科学、决策明主、行为规范、分配合理的现代企业集团。

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通过集团控股、主管参股、员工持股的形式,与股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进一步调动弘洋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公司凝聚力。真正建立起董事会监督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届时,弘洋集团将成为弘洋企业的大脑,其职能将从目前的日常经营转变为监督管理,投资决策,资源配置和营销策化。而不再直接参与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二)不断拓展经营领域

“十二五“期间,所有集团成员企业要克服墨守成规的依赖思想,勇于开拓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

建材生产企业要不断拓展销售领域,凡是面向市场的建材产品或者符合长线销售的产品,要争取在中南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在全国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建筑施工和房地产开发要走出宜昌市,走向全国;营销、物业要跳出现行的集团管理、营销集团的模式,开拓外地市场,做大做强,成为行业排头兵。林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要争取五年时间,在林产品市场上,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格局;园林苗木合作社要加大业务拓展,从单一的自繁自育自卖逐步发展成为基地+农户+市场的专业园林企业。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产业群势。

(三)不断加强人才培养

“十二五“期间,集团将把人才培养作为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人才的激励机制。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经过五年努力,实现“1155”人才培养计划。即具有中级职称的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等(包括高级技师)要达到100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或管理人员要达到100名。具有从事适应集团产业发展的各行业和特种行业技能资质的专业技术人才500名。高级职称的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等人才要达到50名。集团将设立人才培训基金,以保证“1155”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制定人才稳定措施,确保人才在弘洋集团能进得来,稳得住;同时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提升整个员工队伍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重视人才的使用,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出台人才奖励措施,“十二五“期间,将根据现有人才技术职称和管理级别,择时出台职称工资,并与所从事的技术和管理职责挂勾。

(四)不断统筹协调发展

末来五年,集团在抓好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做好相关辅助产业的配套发展。在建材产业上,要不断开拓下游产品,形成更粗更长更完善的产业链;建筑产业要围绕建筑市场开展多元化经营。在市政、道路、桥梁、安装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物业公司要实施多元化的项目开发战略。不断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在承接住宅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商业物业的服务市场。营销公司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从单一的房屋营销拓展到二手房业务及物业经营等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园林苗木合作社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迅速扩大规模,拓展市场,使之成为宜昌市具有最高资质和规模,集园林苗木、根艺盆景培育经营、娱乐旅游休闲和园林景观绿化为一体的功能性农业企业。

(五)不断规范企业管理

企业发展的过程始终是企业管理的过程,只有通过科学管理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制定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通过合理报酬激励员工工作热情。十二五期间,要不断改善员工工资待遇,实行更加合理的结构工资制。打造更为和谐的劳资关系,使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创辉煌。

(六)不断实施品牌战略

“携手弘洋,共创辉煌”,这不仅是一句弘洋的广告语,更是一句激励员工的口号。首先是要打好“弘洋”品牌。充分利用弘洋品牌影响弘洋,发展弘洋。让“弘洋”牌水泥、“弘洋”牌硅砂砖等品牌真正深入人心,深入市场。使之真正成为百年品牌。进一步强化全集团的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意识升化精品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意识。做品牌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首先要打造“弘洋”企业品牌,树立下面有感召力,有公信力的企业形象。让弘洋企业、弘洋员工有声誉、有美誉。

其次,要依托“弘洋”企业品牌,打造“香山”地产品牌,“水晶”硅酸钙板品牌,“弘盛达”牌商品混凝土品牌,“信德”牌建筑品牌和其他建材品牌。提升产品品牌的含金量和商业价值,使弘洋产品走出宜昌,走出湖北,走出国门。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1-2015) 篇2

1.“十一五”农机工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我国农机工业受益于国家政策鼓励、资金投入和财税优惠等多个方面的扶持,同时随着科研、生产及开发体系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稳步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主要总量指标已经位于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 838.10亿元,工业销售产值达到2 768.15亿元,是2006年的两倍多(“十一五”期间农机工业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以具有代表性的农机产品———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例,生产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居世界首位。“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农机产品均呈现快速增长,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市场火暴,产销量逐年高速增长。具体产量情况见表2。

(2)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农机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机产品应运而生,大大缩短了我国农机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产量水平进一步提高。例如:大中型拖拉机2009年和2010年的产量均超过30万台,117.6-132.3 kW大型拖拉机实现批量生产,194.8 kW大型拖拉机样机面世;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逐步成熟,并批量投放市场。

(3)科技创新能力加强

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提高了大宗粮食生产机械———联合收割机性能和可靠性,小麦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第二,实现了水稻插秧和收获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系统集成,克服了水稻机械作业的瓶颈。同时针对我国水稻生产机械科技需求,以超级稻为重点,研究适应杂交期特点的育秧、栽植和收获技术。针对跨区收获,研制了联合收割机作业性能检测系统和作业速度智能控制系统;研制了联合收割机驾驶室人机工程实验平台及评价软件等;第三,在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领域,围绕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和节能降耗加工处理的要求,重点开发了高品质蛋白与油脂联产加工成套技术装备、果蔬绿色干燥与保险技术装备、棉花加工成套技术装备;第四,为达到高效快速防治和低污染,开展低量农药喷洒技术和宽幅激动喷雾设备技术研究,针对高效施药技术重点研究了农药循环喷雾技术、防飘喷雾技术和均匀施药技术,开发了射流防飘喷头、恒压防滴阀和精密混药装置等关键基础部件,形成了小批量生产能力;研制了高效低污染循环喷雾机,大田防飘喷杆喷雾机,小型均匀施药机具等植保机械产品;第五,为早日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正攻克采棉机关键技术;第六,在农用动力机械方面,重点完成了节能型小型拖拉机和132.3 kW级拖拉机技术提升及产品化;第七,农业航化作业作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延伸,新型高效、喷洒药物均匀的农林飞机已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第八,控制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农机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提供前沿技术支撑。

表1 2006—2010年农机工业规模企业经济完成情况

表2 大中型拖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产量

(4)出口增势强劲,贸易顺差创新高

从“十一五”初期开始,农机工业实施了国际化发展战略,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进出口成效显著。出口方面,出口产品类别增加,出口产品在数量和金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出口结构也从以小型产品为主向大、中、小型产品相结合转变,大中型产品所占份额逐步提高;进口方面,近5年来国内市场对高端农业机械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成为国际农业机械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进口量大的主要是大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大型联合收割机等。自2004年起,农机工业出口额一直大于进口总额。特别是农机工业进口强劲增长的2008年,更是用51.4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创造了历史新高。虽然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下滑22.13%,但2010年出现了快速恢复性增长,增速达29.97%,出口值超过2008年。2006—2010年农机产品(不含水泵和柴油机)的进出口统计见表3。

表3 2006—2010年农机工业进出口情况(不含水泵和柴油机)

表1、2、3资料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2.农机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成为农机的生产大国,但是与农机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产品技术水平低、品种结构不能够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求

我国农业情况即农村经济水平,决定了我国农机工业几十年以来发展田间作业机械为主,产品以小型、中低端产品为主。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产品结构与农业机械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现象严重,而很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我国生产的多数农机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产品可靠性以及产品结构等指标,相当一部分只达到经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20世纪70年代水平,少部分产品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技术水平,个别产品达到20世纪末期国际技术水平。尤其是在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2)生产设备陈旧、制造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

我国农机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20~30年的差距。企业的设备新度系数很低,差距甚大。有的第一线生产设备甚至是发达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甚至一些骨干老企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3~0.4,远低于其他机械行业0.6~0.7的普遍标准。设备陈旧,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制造技术落后,我国农机制造业人均生产效率低。

(3)行业结构散、乱,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

农机制造业是规模效益特别显著的产业,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未能按这一经济规律组织大批量集中生产,低水平重复制造严重;企业组织结构散乱,企业数量多,经营规模小;总体上未能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未能形成专业化协作强、配套能力高的产业集群,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现象较为普遍。

(4)国际市场占有率低

我国农机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尽管近几年出口增势强劲,但由于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市场调查不深入,外贸人员的匮乏,特别是我国出口中小型低端产品占有较大的份额,虽然出口数量不少,但附加值较低,使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仍偏低。

我国农机工业所面临的形势

1. 技术发展趋势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发了农业机械技术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由主要粮食作物向优势经济作物发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与加工业拓展的新需求。

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适用、智能化、精准化、多功能和高效率的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及精细农业等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装备已成为当今农机工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代表性产品有:节能环保型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机具、复式作业机械、精量播种机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设备、节水灌溉设施、精确高效施药技术与机具、精细农机、高效农业航空作业专用飞机及机载专用配套设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设备、设施农业作业机具、节能型农村能源和环保设备等;同时,用电子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机械,促进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农业技术的研究及尽快应用,是未来农业机械发展的必然。

2.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21世纪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保证充足的粮食和多样化、高品质的农产品供给,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这对农业及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更高要求。

(1)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的全球化,是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发展的不平衡,为我国农业机械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机遇。从近年出口发展态势分析,亚洲、北美和欧洲仍是主要出口市场。其中亚洲是传统出口市场,出口比例近年出现小幅下滑,对北美和欧洲的出口比例缓步提升,而对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出口逐步增加将会拉动总量,总之主要出口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另外出口产品的结构将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地调整。一是出口产品的类别将逐渐增加,并且由当前以小型产品为主向大、中、小型产品相结合转变,大中型产品所占份额将提高;二是出口产品档次也将逐步提高,包括产品的外观、可靠性、质量、售后服务等,我国出口产品必将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

(2)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未来5年是我国农业机械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农业机械总需求量将持续升高,新技术和产品开发速度将加快。根据国务院《意见》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和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kW,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亿k W的发展目标,通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比例与农机化水平,以及对粮食产量、种植面积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国内市场农用总动力将会继续增长,其中重点农机产品的趋势预测如下。

首先,大中型拖拉机产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大中型拖拉机产量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特别是受到农机具购置补贴影响较大,总体情况呈波浪上升态势。预计“十二五”期间总需求量160万台左右,平均每年30多万台,到2015年40万台左右。

第二,小型拖拉机总体基本保持稳定。小型拖拉机,包括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总体趋于稳定,呈现小幅增减波浪式发展。主要是用于旧机更新换代、不发达地区的新增市场和出口。根据专家对农村经济预期和小型拖拉机减少排放、提高性能、农具配套技术发展、新增市场空间的理性分析以及近几年的走势判断,“十二五”期间小型拖拉机生产仍是起伏式变化,年产量总体基本保持稳定在200万~300万台。

第三,拖拉机原始功能的回归,配套农具比提高。拖拉机与农具配套比由2000年1∶1.4发展到2006年的小拖配套比1∶1.67,大中型配套比1∶1.58,按照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发展目标,专家预测2015年有望接近1∶3。仍将主要配套耕整机具、牵引犁、机引耙、旋耕机、免耕与精少量播种机、覆膜机和秸秆还田以及机动植保机械等。

第四,联合收割机需求量增加。联合收割机“十二五”期间总需求量约80万台,平均每年15万台以上。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需求量基本稳定,水稻联合收割机增长较快;而玉米联合收获机是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随着可靠性和适应性的提高,需求数量将大幅攀升,到2015年,专用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总拥有量有望超过8万台。

第五,农林飞机需求呈增长趋势。按照通用航空专家委员会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业和林业航空作业的机队规模将达到1 600架以上,而目前我国的农林飞机还很少。我国市场需要性能先进、使用方便、作业效率高的农林飞机。

(3)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a.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为农机发展带来机遇。在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形式日趋多样,资本替代劳力趋势明显。随着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持续推进,农业功能的不断拓展,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逐步成长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农机发展的重要机遇。

———国家政策与法规为农业机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近年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国家实施“多予少取”的惠农政策,提高了农民投资实力,激发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繁荣了农机市场。中央政府提出的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的财政方针,加大对购置和更新农机具给予适当的补贴,农业税的减免政策以及农机减免税长效政策,间接或直接地增强了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实力和农机企业的发展后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健全和壮大,提供了使用农机的便利条件。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把“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列为农业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并且在其他领域中也明确提出相应的涉及农业机械的重点内容。《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依托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大力发展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等重点农机产品。国务院《意见》明确指出促进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农机工业发展方向和农机产品的发展重点,规划了农机产业发展布局,具体部署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工作。

———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转折期。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我国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调整,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长期,也是农机工业结构调整期和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

——现代化技术发展,支撑农机制造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适合我国特点的创新技术以及强大而先进的动力、机械、电子、信息及化工等上游产业支撑已经成熟,为农机制造业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基础技术支撑保障。

———农业机械国际化步伐加快,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继续坚持的开放战略,农业机械国际交流合作和国际贸易将不断扩大,与世界农机工业发展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也会日益加深,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互相补充,中国农业机械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将日益加快,出口产品结构将不断升级,市场将逐年扩大,市场份额将快速增长,从而推动我国农机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

b.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未来几年,农机产品类别的多元化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多农机产品功能、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所需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越来越高,投资风险在不断增大;农机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企业横向整合趋势将更加明显,企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同时,跨国公司在加快低附加值产业对外转移的同时,牢牢控制着高端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短期内将难以改变。这一切使国内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意见》精神,切实执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农机工业的发展要求,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坚持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为要求,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为主要任务,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优化行业结构,实现由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制造强国的转变。

2.基本原则

———农机农艺,适用先进。坚持农机与农艺、适用与先进相结合,针对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农机产品季节性强的特点,发展适用合理、先进高效、安全可靠、符合市场需求的农机产品。

———重点突破,显著增强。坚持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强化科技支撑,以实现大型农业动力和作业装备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为重点,显著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布局合理,全面提升。坚持科学有序推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布局合理、适合国情、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格局,扩大企业规模效益,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节能减排,提高能效。根据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资源节约、精细农业的装备需求,注重环境保护,贯彻节能减排原则,提高我国农机产品能效,发展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和环保型农业机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扶优扶强,完备体系。坚持扶优扶强原则,促进综合型企业集团、主机生产企业、专业化零部件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促进集科研开发、主机制造、关键件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备。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坚持立足国内市场,扩大出口市场的原则,发展巩固产品竞争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构建规范,现代流通。坚持建立健全新型农机市场体系,提高售后服务能力。

3.规划目标

(1)产业规模

到2015年,年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4 000亿元以上,出口贸易额达120亿美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0%。

(2)创新能力

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在大型农业动力和作业装备领域实现重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大突破,推进新产品开发。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开发的新产品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3)产业能力

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主机制造、关键件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形成5家年销售收入在150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供的产品能够基本满足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需求,成为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主要任务

1. 优化农机产品结构,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结合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生产的发展趋势,优化农机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广泛采用高新技术,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和进口依存度高、低端产品过剩和质量差的局面;从国情出发,在开发大型农机的同时,积极发展适合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贯彻节能减排原则,鼓励农机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为主转变,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资源节约型农机。重点突破水稻插秧、玉米收获、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以及节水灌溉设备等瓶颈,有限发展73.5 kW以上大型拖拉机、36.8~51.5 kW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高地隙拖拉机、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机具、保护性耕作机具、高效植保机械、高效节能机泵设备、节水灌溉设备、小型抗旱排涝机械以及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鼓励飞机制造企业研制新型农林飞机,满足农林航空作业的需求;加跨农业清淤设备研究开发。

2. 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四个围绕”,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即:围绕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高效节能大中型水泵和喷灌机等重大产品开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围绕发动机、传动、电控、液压等核心部件研发,增强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围绕科研手段和条件改善,提升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试验试制能力;围绕科研机制创新,支持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带动行业发展。依托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抓紧建设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等重点农机产品开发产业技术中心,以及公益性的农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凝聚优秀研发人才,加快急需的关键性农机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克困扰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基础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经营体系的需求,提高农机的适用性。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支持高等院校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强化农机工程基础教育。完善农机培训体系,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农机制造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

3.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加大农机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应用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工装水平;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机产品技术标准,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开发生产;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用,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提升农机产品质量,逐步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在提升制造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外购零部件的检测和可靠性分析,规范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建立农机企业质量监督检查之都,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抽查;加强生产技术工人培训,提高工人使用现代化机械加工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为农民提供安全、可靠、耐用的产品。

4.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农机制造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动农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通过产业布局优化,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促进节能减排,杜绝低水平重复制造,形成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和引导农机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及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决策和生产、经营水平,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发展后劲;支持国有、集体、民营及股份等多种所有制农机企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机行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农机制造企业战略重组,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和强强联合等方式,形成若干个具有先进制造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支持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先进的零部件加工企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5.扩大农机工业国际合作

鼓励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与国外合作开发和建立科技研究中心,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能力;在保障产业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现代农具、农林飞机等先进农机具制造技术水平,逐步降低高端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加入我国农机行业,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制造和管理水平;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扩大优势农机产品出口,引导有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6.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

建立健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实施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工程,优化市场布局,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区域性农机市场,健全农机零配件供应网络,提高农机产品流通效率,方便农民购机;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机产品“三包”制度,健全和规范农机修理市场,明确产品售后维修责任,规范服务程序,提高维修能力和服务质量。

重点发展领域

1.保障粮棉油糖安全增效的技术装备

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棉安全目标,继续提升动力机械和小麦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突破水稻和玉米生产所需的栽植、收获装备的瓶颈,开发纤维类、块茎类、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所需关键装备,形成主要粮食和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全过程用成套装备的开发和生产能力,有效保证供给,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效益。

2.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的装备

以节能环保型农用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装备、种肥药精准施用装备、农作物秸秆储运机械、新型节水装备等为重点,加强耕地、水、肥、药、种等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利用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与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3.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装备

大力发展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经济作物生产装备,提高畜牧机械水平,特别是发展牧草饲料的收、捆和运输装备,提高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和产能。

4. 农业产业化所需的农产品加工成套装备

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及现代物流成套设备,突破制约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供应链产业装备瓶颈;重点发展茶叶加工机械,集成开发农产品在线检测控制设备,构建保证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5.农机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植保机械、节水装备及农林飞机等系统控制水平和智能水平,以提高其生产率、安全性和舒适性等。

重点建设项目

通过对重点发展的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产能的建设,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进行农机工业技术改造,不断完善和提高制造工艺与装备水平,使我国农机工业总体制造水平有较大提高,基本具备批量生产性能先进、质量可靠农机产品的必要生产条件和工艺装备。

1.布局原则

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产能和提高制造水平。二要贴近市场,生产企业所处地点要尽量接近产品的市场,以减少运输成本。三要考虑产业集群,主机厂和配套厂要统一规划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四要兼顾落后地区。拉动经济不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建设适合当地产品的产能。

2.重点项目

(1)现代、高效大功率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74 kW以上)

(2)节能环保型中小型拖拉机及关键配套件(18—44 kW)

(3)新型高效大功率拖拉机配套农机具

(4)通用、高效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及关键零部件

(5)水稻种植与收获机械及关键零部件

(6)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及关键零部件

(7)大型自走式青饲收获机及关键零部件

(8)自走式采棉机及关键零部件

(9)牧草收获与压捆机械

(10)大型喷灌设备及关键零部件

(11)精量低污染施药机械

(12)农作物秸秆集储运机械

(13)茶叶加工机械及关键零部件

(14)油菜种植与收获机械

(15)甘蔗收获机械

(16)农业航空作业装备

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布局具体内容见附件。

政策措施

1.制定产业政策完善法规体系,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

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机工业振兴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有序竞争;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发挥行业指导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依据国务院《意见》制定农机工业产业政策,对重点农机产品,如大型复杂和涉及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等农机产品实行产业准入制度,提高产品性能与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农机工业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2.继续实施并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继续实施并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发挥补贴制度对促进农机工业新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的导向作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机工业健康发展。

3.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保障发展所需资金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目标的要求,加大对农机工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国家对农机工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保持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投入水平。

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通过中央资金扶持和地方跟进投资的引导示范,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农机工业的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根据国务院《意见》,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技术和智力引进等。国家技术改造投资要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倾斜和重点扶持。将农机科研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工程(技术)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范围, 加大投资支持力度,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安排中, 对农机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予以倾斜。对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所需装备以及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装备的技术改造项目, 给予重点支持, 地方政府也须按照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4.实施优惠税收政策,扶持农机工业的发展

农机制造业是直接服务于“三农”的产业。其产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基于目前我国“三农”的现状,农机产品价格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定价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农机产品的制造成本和市场价格失调,价格和价值偏离现象十分严重,大多数农机企业处于微利或无利润状态下运营,企业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为支持农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采取“多予少取”的扶持政策,对农机企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采取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功率农机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

5. 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已经到来,国家有能力通过增加投入、政策引导,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构建一个使各个方面都能各尽所长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按照国家农业装备技术创新总体规划,建立引导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选择重点创新领域,通过长期政府稳定的项目支持和经费投入做引导,鼓励相关重点骨干企业和有相关领域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创办多元投资主体的创新实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6. 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试验检测条件建设,强化质量监督

强化标准化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试验检测条件建设,严格农机产品的型式试验和质量检测。强化质量监督检测,提高农机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和质量。

7.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进一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国际合作等方式汇集各种资源,加快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我国农机企业提供开放、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和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农机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发展、企业成长中的共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企业提供创新战略咨询、人才培训交流、资源协调整合等服务,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协助政府主观部门做好行业监督与管理,发挥咨询参谋和行业自律作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8. 塑造人才,实施以人为本的聚才战略

我国农机制造业人才总量不足,流失比较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因此把塑造人才、凝聚人才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十分必要。

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队伍的建设。完善培育体系,注重农机基础教育,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加强合作,联合培育年富力强、具有创造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贸易人才和高级技工、特种技能的带头人。注重现有人员的素质培养和技能提升,开展专业培训、技能培训、扩展能力培训,重塑人才。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1-2015) 篇3

经济速度实现了较快增长,预计五年的GDP增长率是7.8%,这个速度是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2倍多一点,在主要经济体当中是最快的。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预计GDP达到68万亿人民币,折合10万多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明显超出其他的发达国家。

物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在农业方面,粮食产量保持世界第一,2015年达到 1.2万多亿斤,实现了十二连增。工业方面,生产力的水平持续提升。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工业的规模是世界第一,制造业规模也是世界第一,占了世界30%多。虽然我们还不是世界工业强国,但已是当之无愧的工业大国。在铁路、电力、电信、手机、电脑、家电等设备和产品水平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

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水利方面灌溉面积回升到50%,无论是高铁的里程、铁路的里程、公路的里程、电力的装机,在世界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手机的用户12亿户,网络用户7亿户。

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化。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结构也在改善。消费额占GDP的比重,五年前是50%左右,2015年1—3季度已经超过了60%。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也在改善,五年前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4%,2015年1—3季度已经超过了50%。

城乡和区域结构不断改善。城乡人口结构,就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五年前不到50%,2015年预计是56%。城乡收入的差距五年前是3.5:1,现在已经降到3:1以下。地区的差距也在缩小。

科技教育能力明显增强。R&D占GDP的比重超过2%,达到了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企业的投入占到80%。反映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教育投入3.28万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7.5%,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就业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四年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前四年增长10.1%,都快于7.8%的GDP增长率。农民收入的增长又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所以才有了城乡差距的缩小。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接近5500万人,比规划的指标多出1000万人。

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大。单位GDP能耗前四年降低13.4%,2015年预计下降5.9%,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2015年预计要达到12%,比预期的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都持续减少。

改革开放迈出大步。在开放方面,这五年实现了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出口第一大国,货物贸易占全世界的13%左右,虽然2015年贸易的速度有所下降,甚至是负增长,但是占世界的份额还是稳住了。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1-2015) 篇4

1986年开始,我国连续实施了5个五年全民普法规划。25年来,我国普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宪法和法律、法规得到了广泛宣传,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提高我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实施师市“十二五”规划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根据自治区、兵团和师市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的精神,结合我馆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师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宏伟目标,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要求,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加快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通过第六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实施,努力实现由提高全馆人员法律意识向提高全馆人员法律素质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干部依法管理的水平,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法制宣传教育中,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从受众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需求,选取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使法制宣传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关键是要增强实效。把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理念,才能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调解矛盾纠纷,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既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六五”普法规划对我们的要求

(三)工作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于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紧紧围绕师市“十二五”规划和师市群众文化中心工作,安排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各项任务,服务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服务于师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着力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内容要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宣传教育形式要为群众喜闻乐见。突出不同的普法内容,增进普法的实际效果。

坚持统一组织,分工负责。我馆“六五”普法工作,在馆“六五”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制,力争我馆普法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树立宪法权威;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培育民主法制观念;广泛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的法制教育,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权益维护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强文化体育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自律,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切实加强民法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维权意识。

(三)加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学习宣传,促进经济主体依法生产经营,组织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积极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四)加强依法维权、依法信访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家依法表达自己的权益诉求,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结合“平安石城”建设活动,开展治安和刑事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加强禁毒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大家积极参与禁毒斗争;深化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对象和要求

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所有人员。全馆人员要结合实际、自觉学习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一)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管理能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要坚持和完善###普法机制,全馆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6次,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依法管理的能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为全馆普法作出榜样。

(二)进一步提高全馆遵纪守法意识,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加强全馆人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全馆人员必须完成“六五”普法规定的学习、测试等任务。

(三)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一是按照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体系,馆里人员抓好自己未成年子女的法制教育。二是积极开展来馆学习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针对青少年认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为加强对“六五”普法的领导,###成立“六五”普法的领导小组:

组 长:# # #、# # #(总抓“六五”普法的规划制定,督促检查普法工作的落实,保障必要普法教育宣传经费的投入,负责普法效果的测试)

副组长: # # #(协助组长抓好工作)

成 员:# # #、# # #、# # #、# # #、# # #、# # #(负责本部门普法教育宣传工作)

(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的经费保障。根据普法工作实际,努力保障必要普法教育宣传经费的投入,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五.主要措施

(一)“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步骤。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3月,制定“六五”普法规划,并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工作。

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2015年,根据规划的要求和重点,制定法制宣传教育计划,突出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督促到位。每年组织至少一次普法考试。

(二)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进普法工作,改进工作方法,改善工作手段,切实提高普法效率,增强全馆人员的法制观念,围绕工作重点和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活动。

(三)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结合有关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实施,以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庆祝活动为契机,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同时,从社会需要出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群文形式向广大社区居民宣传法律知识,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引导群众。

(四)整合法制宣传教育资源。要创新普法教育手段、综合、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调动一切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全面发展的宣传教育空间。

六.注意创新方式方法

(一)根据时代特点,采用新颖方式

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和馆里自动化办公条件的改善,尝试利用手机和电脑开展普法工作。

一是与现代传媒技术相结合,开展以法律为主题的普法活动,比 如说,“博客人气竞赛”、“动画比赛”、“视频竞赛”、“短信竞赛”、“短信有奖竞猜”、“网络游戏竞赛”、“图片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多种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有效利用QQ、博客、电子邮件、论坛、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等宣传载体。

二是与文艺宣传相结合,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结合辅导培训,积极为被辅导培训单位编排文艺节目,如创作法律宣传歌曲、快板、相声、锣鼓词、表演唱、小品等。要通过文艺宣传形式扩大教育面,更好地发挥普法效果。

三是与文化广场相结合。广场是百姓日常生活聚集之地,开展法制宣传,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二)结合不同时段,开展法制宣传

一是针对发生的社会热点,尤其是师市发生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制宣传,如就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服务。

二是结合重大活动、节假日开展法制宣传,要结合“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五一”劳动节、“6·26”国际禁毒日、“12·1”世界预防艾滋病日、“12·4”法制宣传日,西安园博会、大运会、乌洽会、法定节假日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做到重点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扩大普法效果。

三是针对新法颁布或施行时机开展法制宣传。每一部新法颁布或 施行都是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且这时媒体宣传多,应借势而为抓住时机宣传、学习新法,做到出一部法律普一部法律。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1-2015) 篇5

村级规划

(2011-2015年)

规划上报单位:XX市XX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编制时间:二○一二年二月

前 言...............................................1

一、县域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2

(一)基本情况....................................2

(二)“十一五”整村推进取得的成绩.................2

(三)存在的困难和挑战............................6

(四)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7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9

三、规划目标及建设任务..............................10

(一)布局和范围.................................11

(二)规划目标和建设期限.........................11

(三)建设任务...................................14

四、技术标准和投资概算..............................15

(一)技术标准...................................15

(二)投资概算...................................15

五、资金筹措及效益分析..............................16

(一)总资金来源及分类...........................16

(二)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分析.......................17

(三)社会扶贫和企业赞助情况.....................17

六、保障措施........................................17

I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18

(二)整合资源,增加投入.........................18

(三)突出重点,扶持产业.........................19

(四)加强管理,强化监督.........................20

(五)广泛动员,群众参与.........................20

八、附图、附表和附件................................21

(一)附图

附图1:XX县三十二个行政村区域分布图 附图2:XX县县域产业布局图

(二)附表

附表1:XX省XX县规划行政村列表 附表2:XX省XX县基本情况汇总表 附表3:XX省XX县规划项目建设一览表 附表4:XX省XX县规划投资估算汇总表

(三)村级明细表

II

前 言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发„2011‟75号文件)、省扶贫办•关于编制我省村级规划(2011-2015年)的预通知‣、•关于编制我省村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X贫开办发„2012‟5号)和市扶贫办•关于编制村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X政贫办发„2012‟3号)的要求,我县有32个行政村被列入XX省89个县2800个行政村村级规划的编制范围,“十二五”期间,中央、省、市将加大对该地区的投入扶持力度,以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促进贫困行政村物质发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同时,国务院扶贫办将对扶持成效开展专项重点督查和专项绩效考评。为此特制定本规划,以指导我县32个行政村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本规划期为五年(2011—2015年)。规划分为七个部分,即:

一、县域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及建设任务;

四、技术标准和投资概算;

五、资金筹措及效益分析;

六、保障措施;

七、附图、附表及附件。

一、县域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XX省……,位于……,其中山区面积占97.1%,有耕地面积108.27万亩、林地面积381.56万亩。境内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年平均气温14.9度,年平均降雨量1256毫米。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0.43%,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577万立方米。全县辖5镇8乡124个行政村(社区),有汉、彝、傣、苗等8个世居民族,总人口34.7万,其中,农业人口31.5万人,占91%,非农人口3.2万人,占9%,少数民族人口3.9万人,占11%。是全国首批优质茶叶基地县、糖料商品生产基地县、名优特林产品(泡核桃)基地县、造林绿化百佳县,全省烤烟种植示范县、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商品肉牛(羊)基地县、竹类生产基地县、茶文化创作基地县。特殊的地理气候、发展基础、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造就了我县山区农业县的特征,形成了以粮食、林果、烟草、茶叶、甘蔗和畜牧为支柱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同时,XX县又是一个集山、少、边、贫为一体的贫困县。

(二)“十一五”整村推进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XX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XX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紧紧围绕“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 2 —

完善思路、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措施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累计解决了4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山区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扶贫开发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物价指数的变化,将全国农村扶贫标准从2005年的944元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以此标准衡量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贫困人口从2005年底的19.48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15.24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从2005年的62.7%下降到2010年的48.3%。

贫困地区经济全面发展。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从2005年至2010年,我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562元增加到10003元,年均增长17%;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96元增加到966元,年均增长37.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853元,增加到2010年的3653元,年均增长14.5%。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国家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从2006

年至2010年,我县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31个,投入各类资金10696.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465万元,完成种植经济林果44637.5亩,经济作物15897亩,养大牲畜4932头;建设农村道路338.358公里;架设人畜饮水管道572.366公里,建水池2456立方米,共解决14851人、605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支砌农田灌溉沟渠(管道)46.886公里,修建机耕路13.1公里,建小水窖143口;架设输电线路103.35公里;建安居房487户,墙体粉刷2521户,地板硬化1807户,改厨28户,改厕3606户,改圈3155户,烤房148座,蚕房31间;建教学楼2幢,卫生室6个,活动室4个,安装广播电视接收设备200套;建沼气池1508口,节能灶2257眼,安装太阳能21套,建公厕6个,垃圾池7个;培训农村劳动力44392人次;建工程标志碑225个。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到2010年底,我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1%;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0.08‰,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到2010年底,参加新农合的农户比例达到99.5%,乡乡建有卫生院,56.9%的行政村设有卫生室。贫困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得到加强。

扶贫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实施扶贫开发项目,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体制不断完善,整合资金能力不断增强,部门、社会、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程度提高,群众自我发展愿望强烈,“大扶贫、大发展、大变样”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日趋形成。

工作体制不断创新。一是转变扶贫观念,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参与、社会帮扶的工作机制,使贫困人口真正成为农村有效反贫困主体的重要参与者。二是政府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制度保障和共享改革成果。三是动员和鼓励社会、企业采取社会行为和企业行为参与扶贫工作,使农村贫困地区的政策优势与社会、企业的资本、技术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在社会经济组织与贫困群体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使扶贫开发各方利益最大化。四是政府在继续对农村贫困人口提供直接经济援助的同时,特别重视提供社会服务,并对贫困人口生计能力进行培训,加强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五是引进外资扶贫理念,全面推广“参与式”扶贫开发,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组织化程度和自治化程度,使扶贫攻坚成效和扶贫开发效益显著提高。六是建立整合协调机制,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使贫困人口扶持面

广,覆盖率高。

(三)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1.贫困村选定困难

由于我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全县124个行政村中,较贫困的有68个行政村,这些行政村贫困状况基本一致,基础设施普遍滞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整村脱贫难度较大,迫切需要得到上级的大力扶持。但省市分配给我县列入规划指标仅有32个,为行政村总数的26%,需求不足,给贫困村选点增加了难度,反映出我县扶贫工作的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2.规划水平有限

一是机构改革后,县扶贫办由政府议事协调机构调整为部门管理机构,协调能力减弱,协调部门工作难度加大,整合项目资金能力有限;二是扶贫办单位小,人数少,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缺少综合规划知识,达到上级规划要求有一定困难;三是规划思路还够开阔、措施还不到位、针对性还不够强,探索创新力度还不大。

3.投入与需求差距较大

近几年来,各级都逐步增加了扶贫开发投入,但是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多种因素,贫困行政村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行路难、饮水难、就业难、增收难、发展难的问题较为突出,急— 6 —

需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目前的投资数量及补助标准,远远满足不了项目建设内容和脱贫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建设标准不高,质量难以保证,项目资金缺口较大,一个行政村补助资金100至150万元,显然不够,对需要建设的内容来说,更是杯水车薪,项目实际投入与需求差距较大。

4.规划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省扶贫办•关于编制我省村级规划(2011-2015年)的预通知‣和市扶贫办行政村规划会议要求,我县高度重视,立即成立XX县行政村村级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村级行政村规划工作。2011年11月14日,召开了全县行政村村级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各乡镇抽调人员,组建规划工作班子,深入村组,采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规划,形成初步规划上报县扶贫办审核汇总。2011年11月我县将汇总审核后的表格数据上报市扶贫办。2011年12月对上报市级的表格数据进行了修编、完善、认定,正式上报省扶贫办。2012年2月,按照省扶贫办•关于编制我省村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X贫开办发„2012‟X号)和市扶贫办•关于编制我市村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X政贫办发„2012‟X号)文件要求,完成了•XX省XX市XX县32个行政村村级规划(2011-2015年)‣编制上报工作。

(四)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在采取普惠性政策的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为“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指明方向。同时,让贫困农民分享我国改革开放成果,早日摆脱贫困共同奔向小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经过“十五”、“十一五”扶贫开发,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十五”、“十一五”以来,我县认真组织整村推进工作,不断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积极推动社会扶贫,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努力做好科技扶贫,圆满完成“十五”、“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为顺利实施“十二五”村级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贫困群众参与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的愿望非常强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帮助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贫困村群众对现行的居住环境、生产和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已成为广大贫困农民的强烈愿望。参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美好家园已成为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是地方财政投入能力逐步增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8 —

现代化不断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地府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力不断壮大,以工哺农的能力增强,各级的政府的可用财力逐年增加,能够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投入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大扶贫的要求,以提升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为重点,坚持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配套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通过水、田、路、电、气、房,教、卫、文、就、保、林全面治理,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有一定发展基础、具备开发条件的村,要着重加大产业开发和生计建设;对发展基础差、经济落后的村,要着重抓好基础条件的改善;对因灾返贫的村,要突出防灾减灾工作;对地处偏远,生存条件恶劣的村纳入易地扶贫规划。

2.先难后易、突出重点。切实瞄准最贫困区域,确保最贫困

的村得到优先扶持,让最贫困群众优先受益,使扶贫项目真正体现“雪中送炭”,避免出现“锦上添花”。

3.分级负责、地方为主。分级组织编制•规划‣,县级负责汇总编制总体规划,做好规划编制指导工作,开展规划编制培训;乡(镇)级负责调研摸底工作,汇总编制详细规划,具体组织实施规划;村级负责提供基础数据,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协助乡镇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4.集中连片、统筹兼顾。以乡镇为单位,行政村为单元,优先对贫困程度较深、贫困自然集中的行政村,进行统一规划,连片推进。同时兼顾将相对分散、单个零星的贫困村纳入规划。

5.全面动员、群众参与。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组织贫困群众参与•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评估验收和后续管理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量避免贪大求全,搞“形象工程”,造成建设资金的缺口。扶贫资金实施的项目严格控制在资金规模范围内。整合各行业部门的项目必须是已纳入各行业部门“十二五”规划的拟建项目,或者是当地党委、政府、行业部门已做出承诺的建设项目。尚处于争取阶段,还未明确的建设项目不要纳入规划范围,以确保在下一步的实施过程中不出现资金缺口。

三、规划目标及建设任务

(一)布局和范围

依据省扶贫办2800个行政村指标分解表,分配给我县编制32个行政村规划指标,我县按照规划村选择原则,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办法,选定出32个贫困行政村进行规划。规划村涉及全县……个乡镇,覆盖农户……户…………。具体为:……。

规划区域为全县13个乡镇中较为集中连片的行政村,每个行政村规划实施10个自然村(组)。规划村贫困状况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致贫原因复杂,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民族性、特殊性”的特征。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产业发展困难,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分散性个体贫困并存,特殊性贫困与民族性贫困并存等是致贫的主要因素。面对贫困现状,村组干部和群众穷则思变的意识较强,盼脱贫,思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迫切希望上级给予扶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二)规划目标和建设期限

1.总体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善;特色增收产业基本形成;农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达到或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为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围绕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把民生工程作为重点:一是以贫困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重解决贫困村内行路、饮水、用电、就学、看病等民生问题,使贫困村基本民生状况有明显改善;二是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增收和防灾减灾产业,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农林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贫困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坚持贫困村综合治理,全面发展,加强贫困村乡风文明和村级班子建设。

2.2011—2015年分建设内容: 2011年计划建设2个行政村,具体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架设饮水管道85.5千米,新建饮水蓄水池(窖)4168立方米,计划解决或改善安全饮水2250人、大牲畜1378头;安居房建设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80140平方米。(2)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养殖大牲畜676头;种植经济作物1570亩;种植经济林果(木)10625亩;加工业(深、精、粗)项目1个。(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建沼气池245口;建节能灶13口;其他生态建设项目1个。(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村级文化活动场地60平方米;学校校点建设项目1个。(5)其他项目5个。

2012年计划建设7个行政村,具体建设内容:(1)基础设— 12 —

施建设项目:新建饮水蓄水池(窖)4272立方米;安居房建设建筑面积9400平方米;通村公路10公里;村内道路硬化205858平方米。(2)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养殖大牲畜3495头;种植经济作物4730亩;种植经济林果(木)16251亩;加工业(深、精、粗)项目2个。(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建沼气池162口;建节能灶257口;其他生态建设项目1个。(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学校校点建设项目1个。(5)其他项目5个。

2013年计划建设7个行政村,具体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架设饮水管道86.25千米,新建饮水蓄水池(窖)8380立方米,计划解决或改善安全饮水2202人、大牲畜3696头;安居房建设建筑面积6220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232871平方米。(2)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养殖大牲畜6555头;种植经济作物9260亩;种植经济林果(木)10560亩;加工业(深、精、粗)项目2个。(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建沼气池66口;建节能灶30口;其他生态建设项目1个。(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村级文化活动场地1140平方米。(5)其他项目5个。

2014年计划建设8个行政村,具体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架设饮水管道21.5千米,新建饮水蓄水池(窖)7699立方米,计划解决或改善安全饮水723人、大牲畜345头;安居房建设建筑面积9660平方米;通村公路11.5公里;村组公路12.7公里;村内道路硬化219365平方米。(2)增收产业培育

项目:养殖大牲畜4870头;种植经济作物6089亩;种植经济林果(木)19557亩;加工业(深、精、粗)项目1个。(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建沼气池365口;建节能灶254口;太阳能22套;其他生态建设项目1个。(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村级文化活动场地840平方米;学校校点建设项目1个。(5)其他项目5个。

2015年计划建设8个行政村,具体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低产田改造1100亩;架设饮水管道59.7千米,新建饮水蓄水池(窖)1694立方米,计划解决或改善安全饮水2167人、大牲畜3280头;安居房建设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通村公路6.2公里;村内道路硬化303812平方米。(2)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养殖大牲畜7172头;种植经济作物6510亩;种植经济林果(木)13682亩;加工业(深、精、粗)项目2个。(3)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建沼气池43口;建节能灶80口;其他生态建设项目1个。(4)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村级文化活动场地2470平方米;其他社会事业建设项目1个。(5)其他项目5个。

3.建设期限:2011年—2015年。

(三)建设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低产田改造1100亩;架设饮水管道252.95千米,新建饮水蓄水池(窖)26213立方米,计划解决或改善安全饮水7342人、大牲畜8699头;安居房建设建筑— 14 —

面积35680平方米;通村公路27.7公里;村组公路12.7公里;村内道路硬化1042046平方米。

——增收产业培育项目:养殖大牲畜22768头;种植经济作物28159亩;种植经济林果(木)70675亩;加工业(深、精、粗)项目2个。

——环境与生态建设项目:建沼气池881口;建节能灶634口;太阳能22套;其他生态建设项目1个。

——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村级文化活动场地4510平方米;学校校点建设项目3个;其他社会事业建设项目1个。

——其他项目5个。

四、技术标准和投资概算

(一)技术标准

产业发展、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生态能源、社会事业、安居房、卫生厕等严格执行各行业部门技术标准及西部大开发有关要求,卫生圈、墙体粉刷、地板硬化、节能灶等执行扶贫部门标准。

(二)投资概算

1、总投资概算

32个行政村规划概算总投资19888.094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4800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7688.714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算7399.38万元。

— 15 — 2、2011—2015年分投资概算

2011年概算总投资1440.197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576.937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算563.26万元。

2012年概算总投资4224.06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1050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1680.9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算1493.16万元。

2013年概算总投资4482.74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1050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1727.81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算1704.93万元。

2014年概算总投资4744.3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1798.11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算1746.19万元。

2015年概算总投资4996.8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整合行业部门资金1904.97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算1891.83万元。

五、资金筹措及效益分析

(一)总资金来源及分类

规划总投入19888.094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占24.1%;整合行业部门资金占38.7%;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算占37.2%。

投向分析。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占46.2%;增收产业培育占38.4%;环境与生态建设占2.2%;社会事业建设占3.7%;其他占9.5%。

(二)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分析

“十二五”期间,32个行政村共计划投入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480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占63.4%;增收产业培育占18%;环境与生态建设占0.4%;其他占18.2%。

(三)社会扶贫和企业赞助情况

省、市、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在社会扶贫工作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和行业特点,从贫困乡村和农户的实际出发,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实行结对帮扶,做到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单位不脱钩。“十一五”期间,共有1个省级、11个市级、38个县级单位帮扶32个行政村,协调、落实帮扶资金484.28万元,捐物折资48.63万元,帮办实事143件。“十二五”期间,要按照村级规划,结合联村入户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创新帮扶形式,拓宽帮扶渠道,丰富帮扶内容,增强定点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结对活动,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六、保障措施

扶贫开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县乡村要抓住机遇,切实加强

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提高扶贫工作水平,用足用好各级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建立责任明确,分类规划实施的机制,科学、有力、有序、有效的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是保障村级规划实施的前提,县乡村和各部门要从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确保如期实现规划目标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和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的总体指挥和协调。各乡镇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配备工作人员,明确职责和任务,加强组长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整合资源,增加投入

在扶贫项目资金落实到位的基础上,采取党委政府统筹协调,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整村推进的方式,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捆绑使用、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工作要求,加大项目资金的这整合力度,重点整合以工代赈、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交通等各行业— 18 —

的项目资金和挂钩帮扶资金,集中投入使用,使每个规划行政村投入项目整合资金不少于300万元,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来源。要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和“启动器”,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引导各部门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贫困村倾斜,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投入机制。

(三)突出重点,扶持产业

基础设施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发展产业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实施规划,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产业放在首要地位,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六到农家”的要求,以提升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劳动力素质为重点,通过产业扶持和水、电、路、能源、房、教、卫、文、就、保全面治理,使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一是以贫困村产业发展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贫困村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户有脱贫产业,村有增收产业,乡有特色产业,县有支柱产业”。二是以贫困村基础设施为突破口,着力解决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民生问题,使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引导性和技能培

训力度,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坚持贫困村综合治理,全面发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四)加强管理,强化监督

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发挥作用和效益。一是严格执行财政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二是严格实行扶贫项目科学选择、论证、实施、验收、考评、后续服务全过程监管,着力提高项目效益。三是继续实行公告公示制,对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资金、项目扶持户等进行公告公示,规范公示的内容和形式,接受全社会广泛监督。四是层层签订项目实施目标责任书和廉政承诺书,实行项目法人制、责任制、廉政评议制、廉政评议员制,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加强项目质量和安全监管。五是严格执行扶贫资金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和报账制、审计制、责任追究制。六加强监督检查,实现项目中期监督检查制、项目分级验收制、项目后续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效益评估制,加强对项目、资金、物资等使用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和物资合理使用,保证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巩固提高一个,真正把项目建成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和廉政工程。

(五)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贫困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自力更生、— 20 —

艰苦奋斗精神,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己的事业自己办,自己的产业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主人翁责任感,最大限度的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管理的自觉性。在具体工作中,确定整村推进贫困村,主要看贫困村农民群众的意愿和积极性;编制规划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定项目,要看群众是否受益;建设项目,邀请群众参与;工程质量,请群众监督;工程验收,请群众代表参加。对扶贫项目计划、将要实施的项目等内容及时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开公布,广泛接受项目实施农户和受益群众的监督,力求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在实施项目建设过程中,既要整村推进,又要把现有贫困人口作为特殊人群进行重点扶持。要有针对性地逐户制定详细的方案,每户要有一项稳定增收的产业,使其尽快脱贫致富,真正使村级规划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1-2015) 篇6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村扶贫攻坚步伐,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共同富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我县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扶贫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整合资源、社会参与”的方针,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整合涉农资源为抓手,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以移民扶贫搬迁为切入,以产业化扶贫和“雨露计划”培训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健全机制,强化措施,顺利完成了目标任务,全县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5.769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273万人,减少3.496万人(按照国家2001年865元的贫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底的1666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4026元,人均纯收入净增2360元。“十一五”期间,我县扶贫开发累计投资2.8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622万元,信贷扶持资金3500万元,部门捆绑资金9200万元,群众投资1.1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77万元。全县共新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66个;启动建设整村移民示范村4个;启动特困村建设16个;累计投放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4900万元,投放企业扶贫贴息贷款60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5家,新启动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10个;完成扶贫“雨露计划”培训1850人;启动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工作,落实了40家企业帮扶40个低收入村。扶贫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化进程,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我县突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二五”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一)制约因素。“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富民强县的关键时期,但目前受自然条件、人口素质、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影响,制约我县脱贫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到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任务依然艰巨。一是自然条件恶劣、脱贫难,需要实施移民搬迁不适宜居住地区的群众1.44万户 5.72万人;二是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难,需要通过连片开发综合扶持的有0.65万户2.5万人;三是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率达16.3%,需要实行集中救助和供养解决贫困的有0.72万户2.29万人;四是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致富难,需要通过教育途径解决贫困的有0.21万户0.66万人;五是医疗设施落后、看病难,需要保障基本医疗的贫困人口有0.67万户2万人。

(二)有利条件。一是我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覆盖县,将得到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陕南移民安置工程的实施,将彻底改善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条件;三是多年来通过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我县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四是长期扶贫工作实践,使扶贫资源和要素更加集聚,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扶贫干部队伍;五是贫困人群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愿望更加迫切,信心和决心十分坚定。

三、指导思想

以扶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发展,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根本方法,以增加贫困人

口收入为中心任务,以区域发展和连片开发为重点,瞄准“五种类型”,实施“五大工程”,建立“五项机制”,坚持开发式扶贫,以专业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为抓手,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着力治本求长远,率先实现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阶段性目标,打造秦巴山区扶贫攻坚示范县,为全面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四、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3.6万人;移民搬迁贫困人口0.32万户1.1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免费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

五、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扶贫开发任务落到实处。

(二)坚持分类扶贫,因户施策的原则。充分运用农村扶贫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成果,瞄准贫困对象,对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政府保障,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综合帮扶。坚持项目覆盖到户、资金扶持到户、技术服务到户、干部帮扶到户,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脱贫致富有门路。

(三)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的原则。按照“城乡统筹,资源整合,项目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聚合各方支农项目资金,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坚持领导包抓,社会参与的原则。依照“领导包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定点帮扶”的工作思路,营造浓厚的结对帮扶氛围,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

(五)坚持因地制宜,连片开发的原则。坚持整体推进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对于贫困村、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分片分区,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整体推进、连片开发。

六、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是:解决 3.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8个特困连片区域21个低收入村整村综合致富问题;0.32万户1.1万贫困人口的移民搬迁问题。

一是解决3.6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按照贫困类型划分,需要搬迁的有0.32万户1.1万人;需要综合扶持的有0.65万户2.5万人;需要救助和供养的有0.15万户0.263万人;需要从教育入手治本谋长远的有0.1万人;需要从医疗保障入手减轻负担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0.4万人。

二是解决8个特困连片区域21个低收入村整村综合致富问题。“十二五”期间,在迎丰镇三官庙村、火石沟村、三湾村,云雾山镇一心村、板桥村、丁家坝村、板沟村、松树沟村,熨斗镇金星村、齐建村、瓦子沟村,两河镇火地沟村、柏木村、兴坪村、龙王村、简场村、斩龙村,曾溪镇印石村、立新村、高坎村、同庆村共涉及5个镇8个片区贫困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21个低收入村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到2015年,使贫困村扶贫对象基本达到“两不愁,四保障”的目标。

三是实施贫困人口移民搬迁 0.32万户1.1万人。对居住生态环境恶劣区、农村危房、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进行异地移民搬迁,彻底改变群众居住发展环境。

七、任务与途径

为确保实现“基本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县域目标和“两不愁四保障”扶贫目标的实现,按照“三个五”的扶贫战略,以“五大工程”建设为核心强力推进扶贫攻坚。

(一)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生存环境。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分类指导、相对集中,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服务配套,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将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偏远山区、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它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经济收入来源少,交通不便,距离行政村中心较远,且发展条件差,无发展潜力的0.32万户1.1万贫困人口,通过进城、入镇、进社区、园区等安置方式全部移民搬迁到经济发展较好,交通便利,有稳定收入的地方,使他们住进安全、经济、实用的新居。同时,在建房资金补助、户籍管理、规费减免、权益保障、转移就业、产业扶持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搬迁后的后续发展问题。

(二)实施造血扶贫工程,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按照“县域统筹、连片开发、项目到村、扶贫到户”的思路和“瞄准对象、分类扶贫、整合资源、综合施策”的原则,对因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等原因,导致发展单

一、缺乏后劲,处于在温饱线上波动的贫困人口和8个特困连片区域,通过政府帮扶、整合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培植主导产业等措施为其“造血”,着力增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把贫困人口居住比较密集的迎丰镇三官庙村、火石沟村、三湾村等共涉及5个镇8个片区作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进行综合治理,切实改善贫困片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夯实基础、扩大规模、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加强管理、促进增收”的原则,结合连片特困区域、各村、各户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建立相对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增收渠道,确保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每年净增800元以上。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围绕“水、电、路、气、房、环保”进农家项目,以贫困户产业建设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产业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灌排畅通,产业路便捷,着力提高贫困地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加强公共设施配套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卫生医疗设施、村级活动场所、村级学校、农村书屋、技术学校等社会公共事业。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出台创业就业意见,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建立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服务机制,加大贫困人口技术培训工作力度,确保贫困人口都能得到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免费劳务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水平。形成每片区有主导产业,每村有致富项目,每户有致富门路的脱贫新格局。保障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通过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创新贷款方式,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等措施,保障贫困人口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通过多途径,多方法,逐步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

(三)实施输血扶贫工程,确保弱势群体生活质量。将无自我生存能力,又无依无靠的低保、五保和特殊困难群体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和政府集中供养,确保这些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活的有尊严。摸清底子,瞄准对象。全面拓展社会救助和集中供养覆盖面,把需要救助和集中供养的人员全部纳入。重点是对符合救助和供养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及其它需要政府救助的弱势群体及时纳入五保或低保对象,落实供养和保障待遇,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集中供养,开展救助。加强敬老院建设,对五保户、孤寡老人、特困残疾人和其他没有生存能力的特困人口进行政府救助和集中供养。严格标准,落实政策。严格执行供养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政策,切实保障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到2015年,将7025户22980人农村特困人口依照不同条件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孤儿养育、残疾保障等救助和集中供养范围,实现救助供养体系全覆盖。全县政府救助人员达到2.4万人,5年累计救助人数达到11.6万人次,集中供养能力达到3450人。全面拓展社会救助和集中供养覆盖面,科学规划建设集中供养点,把需要救助和集中供养的人员全部纳入。

(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彻底斩断农村贫困链条。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思路,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全面开展扶贫资助政策。通过整合财政局、教体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各项学生救助优惠政策,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营养费补助。依托“圆梦教育基金会”平台,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和救助基金专户,对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职高、普高在校贫困学生和考入全日制大专院校的特困家庭大学生,予以资助。逐步推进免费教育。从2012年起,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教育实行学费全免;在坚持学前一年免费的基础上,统筹财力,逐步推进学前免费教育。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当年被全日制大专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优先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每年定向委培一定比例县域经济发展农、林、水、医疗卫生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合同,毕业优先录用;每年拿出一定比例公开招考就业岗位,安排贫困家庭子女就业。组织开展帮扶活动。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积极开展千名干部结对帮扶千名贫困学生活动,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爱心人士开展对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捐助帮扶活动。健全助学资助体系。在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免费的基础上,建立高等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逐步实现全覆盖;县政府出台励志奖学金实施办法,鼓励贫困学生报考名牌大学并予以重奖。通过教育扶贫,确保每个贫困大学生都能园大学梦,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彻底斩断贫困链条。

(五)实施健康保障工程,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健康检查和病患者的救治工作,整合合疗、大病救助、慈善资金、红十字会资金对贫困人口的医疗费实行全面报销。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从医疗卫生服务、医保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健康检查,建立档案。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将检查发现的患病人口纳入系统管理,实现扶贫、民政、定点医疗机构、县、镇合疗办网络共享,并动态更新健康档案。做到患病早发现、早治疗,从根源上减轻贫困人口经济负担。整合资源,报销费用。制定出台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优惠政策,彻底解决就医困难。贫困人口、残疾人在县内各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按100%报销;在县外就医的,大幅度提高合疗报销标准,减少贫困人口经济负担。建立贫困人口重大及特殊疾病救助办法,对自付费用过高的重大及特殊疾病,实行二次报销医疗费用或一次性补助政策,有效缓解贫困人口经济负担。通过卫生医疗服务,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身体素质,增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能

力,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健康教育,义诊服务。定期开展老年病、慢性病系统管理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增强贫困人口自我保健意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定期对贫困人口进行义诊,定期开展医疗团队进村上门救治活动。

八、保障措施

为确保扶贫五大工程的实施,基本实现“两不愁四保障”扶贫开发奋斗目标,建立干部包抓等五项工作机制。

(一)建立干部包抓机制。建立“领导联片,部门包村,干部包学生”的包抓机制,一包5年不变,直至脱贫。一是县级领导联镇。为包抓镇及镇内特困连片区域协调和争取项目资金,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县直部门(包括独立预算的二级站所)分别包抓一个贫困村。帮助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和社会事业。同时,通过带项目、给资金、教技术等手段,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使贫困人口都能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包抓贫困学生。包抓单位组织干部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形式从生活、学习和精神上帮助特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建立社会帮扶机制。组织动员县内外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帮扶贫困村,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等多种途径,帮助贫困村寻找致富门路,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使贫困村早日实现脱贫。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贫困户、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关系。通过帮扶,使贫困户早日走上致富之路,使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将县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作为扶贫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贫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移民搬迁建设为平台,整合计划、财政、扶贫、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民政、教育、卫生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的40%用于解决片区贫困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片区贫困村经济林特园建设。形成多部门协作,多渠道投入,多措施并举“大扶贫”工作格局。

(四)建立评估验收机制。由各单位负责包抓贫困村的村域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包村任务。年底,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逐户评估、群众评议等形式进行评估验收。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村,将其从贫困村中出列,不再安排单位包抓;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扶持,对于返贫人口,将其列为贫困人口扶持对象进行帮扶,直至脱贫。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1-2015) 篇7

其中一个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 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规划在第三章第三节中提到“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内容如下: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 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 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 不断提高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加快应用电子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着力提升汽车、飞机、船舶、机械、家电等行业的产品智能化水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及工程分析软件、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 逐步形成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 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供有力支撑。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 研究开发危险自动识别和故障实时诊断共性关键技术, 加快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 (SCADA) 等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建设。

专栏4:发展信息化相关支撑技术及产品

工业控制。加强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驱动执行机构、触摸屏、文本显示器等软硬件产品的研制, 提升工业控制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

嵌入式系统。重点支持开发核心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和嵌入式应用软件产品, 加强嵌入式系统与网络技术的融合, 推进嵌入式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

工业软件。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 (CAE)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 (CAPP) 、制造执行系统 (MES)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PLM) 、产品数据管理 (PDM) 、过程控制系统 (PCS)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工业软件, 加快重点领域推广应用。

应用电子。突破数控系统现场总线、通信协议、高速伺服驱动等技术。加快发展车载网络、动力电池及管理控制系统、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和车用芯片。突破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医用传感器、治疗微系统等的自主研制。促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IGBT) 等新型器件开发和应用。发展航空机载电子设备及其相关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应用系统。研发综合船桥技术、船载全球定位系统 (GPS) 产品系统集成技术、船舶自动识别技术。

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应用, 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 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 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推进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应用, 优化研发设计流程, 加快构建网络化、协同化的工业研发设计体系。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 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在原材料企业的集成应用;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在装备制造企业的普及推广;加大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消费品企业信息化水平力度。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 以集成应用促进业务流程优化, 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加强企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首席信息主管 (CIO) 制度。

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体系, 以服务能力建设为中心, 实施行业信息化服务工程, 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 发展一批面向工业行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培育一批国家级信息化促进中心, 建设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国家级工程数据中心, 树立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健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提升智能化发展水平。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 规范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

规划在第四章“重点领域发展导向”中的第四节和第六节中提到:

第四节 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 攻克核心关键技术,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深化技术和产品应用, 积极拓展国内需求, 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基础电子。把握电子信息产品发展新趋势, 突破关键电子元器件、材料和设备的核心技术和工艺,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形成结构优化、配套完整的基础电子产业体系。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 持续提升先进和特色集成电路芯片生产技术和能力, 发展先进封装工艺, 进一步提高测试水平, 攻克关键设备、仪器、材料和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工具技术工艺, 实现重大产品、重大工艺和新兴领域的突破。到“十二五”末,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球15%以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重点支持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 (TFT-LCD) 面板发展, 提高等离子体显示器件 (PDP) 产业竞争力, 加快大尺寸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OLED) 、电子纸、三维 (3D) 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发展上游原材料、元器件及专用装备等配套产业, 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 平板显示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提高到20%以上。支持高端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绿色电池、功率器件、传感器件等产品及关键设备、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推动传统元器件向智能化、微型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专栏14: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

集成电路。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技术, 开发面向网络通信、数字视听、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业应用等领域的集成电路产品。加快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技术升级和建设, 开发45纳米 (nm) 及以下先进工艺模块和特色工艺模块;提升先进封装工艺和测试水平;增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互联镀铜设备、大尺寸硅片等8-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关键设备、仪器和材料的开发能力。加强对1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技术的储备性研发。加快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支持片式阻容感、机电组件、电声器件、智能传感器、绿色电池、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技术升级及工艺设备研发。积极发展半导体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光电子材料、压电与声光材料等, 以及用于装联和封装等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新型平板显示。重点支持6代以上TFT-LCD面板生产和玻璃基板等核心技术研发。围绕高光效技术 (高能效、低成本) 、高清晰度技术 (3D、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 以及超薄技术进行研发, 提高PDP产品性能, 完善配套产业链。重点支持大尺寸OLED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开发, 攻克低温多晶硅 (LTPS) 技术, 加强OLED关键原材料及设备本土化配套。支持电子纸及关键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发光二极管 (LED) 。重点突破外延生长和芯片制造关键技术, 提高外延片和高端芯片的国内保障水平。增强功率型LED器件封装能力, 加大对封装结构设计、新型封装材料及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实现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淀积 (MOCVD) 设备的量产, 推进衬底材料、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 (MO源) 、高性能环氧树脂以及高效荧光粉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检测平台建设, 制定和完善LED相关标准。

计算机。提升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 完善和延伸产业链, 增强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统筹部署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产业化及应用, 积极推动设计、产品、应用、服务融合创新和互动发展, 加快移动互联网终端的研制, 加强云计算平台建设, 推进先导部署和应用示范。大力支持自主设计研发中央处理器 (CPU) 等芯片在整机中的应用, 加快平板电脑、高性能计算机及服务器、网络产品、存储系统及打印输出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自主可信安全产品等重点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绿色智能数据中心及技术业务服务平台建设, 拓展行业应用市场。加快新一代空管信息系统建设。

通信设备及终端。重点支持TD-SCDMA高端产品、TD-LTE等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完善TD-LTE移动终端基带和射频芯片、应用平台和测试仪器等配套产业。积极推进大容量、超高速、高智能的光传输、交换和接入技术, 以及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传感网络关键传输设备及系统, 统筹部署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培育自主可控的物联网感知产业和应用服务业。积极参与国际通信标准制定, 推动我国标准更多地成为国际主流标准。大力发展智能手机及信息终端、卫星应用终端等新型终端产品。加强设备制造业与电信运营业的互动, 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

数字视听。加快完善平板电视产业链, 重点支持网络化、智能化、节能环保、具有立体显示功能的新型彩电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促进彩电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研发适应三网融合业务要求的多种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 支持高清投影机、高保真音响的研发与应用, 大力推动数字家庭多业务应用示范, 加强音视频编解码、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等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支持数字家庭产业基地建设。支持电视整机企业与上游企业资源整合, 加强与内容服务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培育具有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软件业。坚持以系统带动整机和软硬件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促进软件业做强做大。加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发展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网络资源调度管理系统、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等网络化的关键软件。重点支持数字电视、智能终端、应用电子、数字医疗设备、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关键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 提升工业装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 推动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加快发展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 构建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体系和架构, 完善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认证制度, 提高对国家安全和重大信息系统安全的支撑能力。支持数字内容处理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鼓励中小软件企业特色化发展, 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推动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十二五”期间, 软件业年均增速保持在22%以上, 占信息产业比重提高到20%以上。

专栏15:物联网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

着力突破物联网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高端传感器、新型射频识别 (RFID) 、智能仪表、智能信息处理软件等瓶颈环节, 突破核心技术, 重点支持面向应用的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决策软件技术及产品的研发, 加强高可靠、低成本传感器专用芯片、传感节点、微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和适于传感器节点使用的高效电源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开发与新型网络架构相适应的虚拟化、低功耗技术及相应产品。

加快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从总体、感知、传输、应用等方面系统构建物联网标准体系。加快传感器网络组网、物品标识编码、信息传输、智能处理、安全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制定, 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物联网标准化协作机制。

统筹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先导应用。研究制定物联网应用行动计划, 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先导应用示范, 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物联网在先进制造、现代物流、食品安全、数字医疗、环保监测、安全生产、安全反恐 (周界防护) 、智慧城市以及在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中的应用。研究推进无锡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物联网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节 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 不断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

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 创新设计理念, 提升设计手段, 壮大设计队伍, 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产业。支持工业企业与设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 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市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平台, 培育发展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扶持一批专业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企业, 构建多领域、网络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 (下转第17页)

国务院部署

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

会议指出, 抓住新形势下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现有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创新, 发展地址资源足够丰富、先进节能、安全可信, 具有良好可扩展性和成熟商业模式的下一代互联网, 对于加强信息化建设, 全面提高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路线图和主要目标。2013年年底前, 开展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网络小规模商用试点, 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演进路线;2014-2015年, 开展大规模部署和商用, 实现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与第6版主流业务互通。在此过程中,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 全面增强互联网产业对消费、投资、出口和就业的拉动作用, 增强对信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会议确定了以下重点任务:加强资源共建共享, 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推动网站系统升级改造;重点研发下一代互联网关键芯片、设备、软件和系统, 加快产业化及现网装备;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商用进程, 促进新型业务研发、现网试验和在线应用。建设基于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三网融合基础业务平台, 加快发展融合类业务应用。支持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发展;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强化网络地址及域名系统的规划和管理, 全面提升下一代互联网安全性和可信性;完善技术和产业标准体系, 加强关键理论和核心技术研究。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12月26日在北京召开2012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 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总结2011年工作, 分析面临的形势, 部署2012年任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在会上总结了2011年工作。他说, 2011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全力促进工业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稳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务实加快通信业转型发展;扎实推进两化融合、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和军民融合式发展。

201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和5%以上,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 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6%和28%左右。

苗圩强调2012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下更大力气抓好工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扎实抓好国防重点科研生产任务和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快推进通信业转型发展;扎实推进信息化发展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工信部印发《电子信息

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日前, 工信部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其中提到“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电子信息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由大变强的攻坚时期。编制《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作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分“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面临的形式、“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五部分内容。另外, 《规划》还包含三个子规划:《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和《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

《规划》中明确提出, “十二五”期间, 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 2015年超过10万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2%;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战略性新兴领域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 “十二五”的主要任务要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整机需求为导向, 大力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加快发展新型平板显示、传感器等关键元器件, 提高专用电子设备、仪器及材料的配套支撑能力。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自主技术为基础, 推动计算机、通信设备及视听产品升级换代;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加速军民共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和转化;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 培育产业新增长点。以新一代网络通信系统设备及智能终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家庭、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七大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领域, 以重大工程应用为带动, 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打造完整产业链, 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新增长点;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构建合理分工体系。以资本为纽带促进资源整合及产业融合, 加快发展和形成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大公司。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与大企业共同构建合理分工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快形成区域新增长极。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加快推动中西部地区形成新增长极;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 促进产业均衡发展;积极推进绿色制造, 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突出“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 构建产品生命周期绿色化发展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 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规划》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视听、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新型显示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发光二极管 (LED) 、太阳能光伏、信息技术应用等11个方面也详细列出了“十二五”发展重点。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公布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按照《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 (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 的部署和要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试行) , 予以公告。

各相关单位在开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等工作中要以本评估规范为依据。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

近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

《指南》旨在指导各地工业发展, 引导社会投资方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促进产业转移和落后产能淘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指南》依据相关产业政策, 从投资角度对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及相关行业规划、专项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细化,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工业投资的重点和方向。《指南》采取以工业转型升级要素为主、兼顾传统行业分类的方式编制, 按品种质量、节能减排、安全生产、装备改善、两化融合、军民结合六大要素, 对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13个行业的投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梳理, 既包含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 也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领域。今后还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工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或修订。

山东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部署编制2012年

全省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工作

1月10日上午, 山东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编制2012年全省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工作会议。会议通报了2011年山东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情况, 研究部署了2012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提报和中央奖励资金申请工作。

会议要求, 各地市及企业集团要及早安排部署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积极探索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式;要更加关注职工安置和企业转型发展,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深入企业把帮扶政策落到实处。

会议指出, 2012年是落实国务院7号文件期限的重要一年。各部门要认真总结2010年以来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成功经验。三年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 带有探索实践性, 对今后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对待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不能有松懈的思想, 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山东省2011年四季度节能工作调度会在滨州召开

2012年1月10-11日, 山东省2011年四季度节能工作调度会在滨州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2011年节能工作情况, 分析当前节能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会议认为, 2011年, 围绕巩固和扩大“十一五”节能成果, 确保“十二五”开好局, 起好步, 全省节能系统按照思想不松懈, 力度不减弱的工作要求, 毫不动摇继续抓好节能工作, 取得了良好成效。1-3季度, 全省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2.76%,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86%, 降幅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6和1.28个百分点。初步测算, 2011年全省能够完成节能目标。

会议指出, 2012年全省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节能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全省节能系统要进一步深化对节能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把节能降耗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确保完成全年节能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2011中国集成电路产业

促进大会暨第六届“中国芯” 颁奖典礼在济南召开

2011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暨第六届“中国芯”颁奖典礼于12月16日在济南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刁石京副司长、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廉凯副主任、济南市李宽端副市长等部省市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廉凯在致辞中指出, 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国家安全、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 山东省将集成电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制定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和扶持政策,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上下游产业链条加快完善。这次会议也将成为集成电路业界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桥梁纽带和交流思想、合作发展的广阔舞台。

本届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促进大会,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和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共同主办, 主题是“推动整机与芯片联动, 打造集成电路大产业链”, 旨在促进整机与芯片企业联动, 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做强。

当天晚上颁出了“中国芯”奖项, 本届“中国芯”评选在原有的最佳市场表现奖、最具潜质奖的基础上, 又设立了最具投资价值企业奖、创新应用企业奖。山东华芯半导体公司、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澜起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等31家企业获得了本年度“中国芯”奖项。

山东省首条高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正式投产

2011年12月16日, 山东省首条高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投产仪式在高新区孙村浪潮产业园隆重举行, 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 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 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 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 济南市委副书记杨鲁豫出席投产仪式, 并共同按动生产线投产启动球。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省经信委、科技厅等有关领导出席投产仪式。

山东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郭述禹出席仪式并致辞, 他在致辞中指出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核心和灵魂, 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山东华芯是山东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今年以来, 华芯按照姜大明省长“先两头、后中间”的指示精神, 抢抓机遇, 成功收购奇梦达生产线后, 建设完成山东省首条高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 为山东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山东华芯封测生产线的投产, 是山东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为推动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山东省集成电路产业采取稳健发展策略, 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封测产业。山东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于2009年5月成功收购世界著名半导体厂商德国奇梦达中国研发中心, 2010年底成功收购了奇梦达一条成套、主流的十二英寸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 今年三季度搬迁至济南高新区, 12月16日正式实现投产。投产后产能可达 6000万颗高端存储器芯片。在此基础上, 华芯将加大投资和对外合作力度, 在济南出口加工区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半导体存储器工程中心和规模化封测生产基地。

山东省两化融合

软科学专项研究课题启动

为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与应用研究, 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山东省采取公开申报的方式正式启动2012年度两化融合软科学专项研究。此次专项研究课题项目申报以《2012年度山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专项研究课题指南》为依据。基础理论研究将瞄准学科前沿, 力求原创性和开拓性。应用对策研究以山东省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 力争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通过两化融合专项研究课题的开展, 山东省将逐渐形成一批两化融合学术带头人、基础研究队伍和一批水平高、实力强的两化融合研究基地, 从而全面提高山东省信息化水平, 促进全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2年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将扩大到直辖市及省会城市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 2012年我国将继续大力推进三网融合, 尽快将试点扩大到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其他具备条件的城市, 推动广电和电信企业加强技术、业务和合作模式创新, 带动相关技术研发和配套产业发展。

苗圩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 2011年我国三网融合稳步推进, 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取得一定进展, 企业合作、产业协作模式创新力度加大, 新业态逐步形成。三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向用户提供业务的条件已经具备, 配套产品研发、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高。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监管得到加强。

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11月底, 全国IPTV用户已超过1100万户, 手机视频用户超过4000万户。

苗圩表示, 2012年我国将务实推动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型业务发展,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山东广电网络与浪潮

合作建三网融合应用中心

日前, 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和浪潮在济南举行全面业务战略合作协议签字暨合资公司成立仪式。此次合作, 将率先使山东百姓享受到三网融合的便利, 实现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变化。

此次双方签署全面业务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了合资公司——山东云网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目标是将山东广电网络变成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产业的重要基地, 主要发展广电互联网数据中心 (MMC) , 媒体云业务中心以及三网融合应用中心等功能板块。

此次合作, 将使山东广电网络发展走在全国最前列, 使山东老百姓率先享受到三网融合带来的便利。

合资公司业务不仅立足山东, 还将走向全国, 使全国的老百姓都享受到三网融合带来的全新体验, 将山东的技术优势和文化产品优势向全国推广。

山东联通着力打造

“光网城市, 智慧山东”

山东联通近日召开的2012年工作会议, 2012年山东联通将重点推动网络提速, 深化光纤入户, 整合行业应用, 为广大客户和各行各业提供又好又实惠的信息化产品, 着力打造“光网城市, 智慧山东”, 服务山东省社会信息化建设 。

作为山东省骨干通信运营商, 近年来, 山东联通积极加快政务、企业、农村、社区、家庭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应用, 已为各行各业、政府和家庭提供了包括网络、系统与应用在内的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山东联通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真正实现业务、技术、产品标准化以及国产一体化的电子政务系统, 电子政务市场占有率居全省首位。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信息化应用实现长足发展, 极大满足了当地的经济运行和百姓生活需求。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宽带净增用户数和用户总数均居中国联通首位。

山东电力信息化进快车道县供电企业全用上ERP

2011年12月29日, 随着烟台福山区供电公司等单位的ERP系统 (绩效管理系统) 顺利上线, 山东98家县级供电企业全部用上ERP, 农电企业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2011年3月30日,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全面启动了县级供电企业ERP实施工作。2011年8月31日, 济南、青岛、潍坊、临沂、泰安5市33家县供电企业作为第一批单位, 实现ERP系统上线。随后, 其余65家县供电企业ERP系统实施工作全面启动。

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1-2015) 篇8

关键词 新课标高考 高考物理 选择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54-02

一、2011-2015新课标8套试卷中选择题的知识点分布情况

2011年,地磁场、力和运动的关系、功能关系、理想变压器、安培力动能定理、人造卫星、曲线运动的条件、力和运动的关系。2012年物理学史、平抛运动、动态平衡分析、理想变压器、功能关系、电磁感应、安培定则、万有引力定律。2013年(新课标1)惯性、电场强度的叠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电磁感应、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位移-时间图像、飞行器变轨、对接、直线运动、v-t图像。2013年(新课标2)牛顿第二定律、受四个力平衡、电磁感应、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受力分析、电场叠加、物理学史(电磁学)、卫星的变轨、圆周运动。2014年(新课标1)感应电流的产生、安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电磁感应、人造卫星、圆周运动、电场力做功。2014年(新课标2)运动V-t图、平抛运动规律、力与运动的关系、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电场强度、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偏转、理想变压器。2015年(新课标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安培力做功、理想变压器、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电磁感应、牛顿第二定律、人造卫星。2015年(新课标2)受力平衡、感应电动势、万有引力定律、机车启动、地磁场,指南针、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关联速度。

二、2011-2015新课标物理试题选择题命题特点分析

1.知识点分布概率的统计

通过对8套高考物理试卷选择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力学和电磁学所占的比重是相当的。涉及到的知识点按出现的概率从高到低依次是:人造卫星、万有引力定律(8次),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半径及周期公式(6次),电磁感应中的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的求解(6次),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求解(5次),理想变压器(4次),功能关系、能量守恒(4次),牛顿第二定律(4次),一般的圆周运动(4次),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4次),平抛运动(3次),力和运动的关系(3次),物理学史、物理方法(3次),v-t图像(3次),功的求解(3次),电场的叠加(2次),电场中的概念(2次),地磁场(2次),安培定则、楞次定律(2次)人造卫星的变轨、能量转化(2次),匀变速直线运动(2次),安培力的大小及方向判断(1次),动能定理、动能(1次),一般的曲线运动(1次),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1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1次),摩擦力(1次),板块模型(1次),安培力做功、等势面(1次),整体法与隔离法(1次),速度的关联(1次),机车启动问题(1次)。

2.选择题的考查特点分析

通过对8套试卷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基础知识和重点章节的考查。力学中的人造卫星、万有引力,受力分析、受力平衡,功能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等,考查次数都在4次以上。电磁学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变压器。这些内容也是大学理工科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考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考生对中学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具备进一步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能力。2.个别知识点出现频率较高,也只能在选择题中出现。比如理想变压器,人造卫星、万有引力,电磁感应的图像问题,物理学史等,在高三的备考中应加强这些知识点的选择题训练,同时还应关注这些知识点所在章节的其它知识点的选择题考查。3. 注重对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物理与数学关系十分密切,一个人要想学好物理,其数学水平及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高考物理一直都非常重视对该项能力的考查.4.突出对重要物理模型和建模能力的考查,物理学方法的使用(如极限分析法、等效代替法、对称分析法),物理学基本观点应用(如力与运动的观点、能量观点、功能关系等)的考查。

三、高考物理选择题复习策略

强化重要章节和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对高中物理中的知识点按照考查频率排序,从高到低依次复习,对中等水平及以下学生可以先掌握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物理中出现的二级结论,在选择题的解答中直接借用二级结论,提高答题速度。物理教学中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注重辨识图表、分析图表、绘制图表的能力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知识一般指题目中含有没有学过的新信息,要求考生通过阅读试题,提取有用的信息,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红伟.近五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理综物理选择题分析[J].物理通报,2013,(02).

[2]靳雷华.最近十年物理高考计算题规律探析[M].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实践下一篇:二年级上册品德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