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顺差发展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

摘要: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以下简称双顺差)格局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1992年、1998年的资本和金融项目①(非特别指明,以下简称资本项目或资本账户)和1993年的经常项目为逆差外,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主要表现为货物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主要表现为直接投资顺差)已经持续将近20年。 双顺差给中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宏观经济制造了不少麻烦。双顺差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巨额累积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占款剧增,而央行的对冲干预行为又形成流动性过剩预期,造成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此起彼伏,最终导致宏观调控效果不佳甚至丧失独立性。同时,由于累积的庞大外汇储备集中投资于美元及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在美元兑人民币贬值战略下,外汇储备面临贬值风险。随着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和发达国家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国际社会抨击中国刻意压低人民币汇率以获取不公平的贸易优势,要求人民币持续升值以缓解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1.从2005年开始,经常项目顺差逐渐成为中国双顺差的主要来源。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占经常项目顺差的80%以上,而约一半的出口贸易是由加工贸易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贡献的。服务贸易逆差已持续多年,且有扩大趋势。除2007-2009年为顺差外,收益项目逆差已持续十几年,产生逆差的原因主要在于投资收益逆差过大。 2.中国在外直接投资增幅长期低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幅,使得直接投资顺差逐渐成为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在外直接投资规模偏小,仅占中国国际投资总资产的6%左右;中国目前有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际投资资产,近70%属于外汇资产,绝大部分被动投资于收益率很低的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国债。 (二)分析中国双顺差的理论模型 基于微观消费者的跨期消费最优选择模型,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国经济的跨期消费和跨期贸易模式,同时从跨期资本流动角度对资本项目顺差与经常项目顺差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建立了分析中国双顺差的理论框架,对双顺差的性质及其成因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产生双顺差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根源 1.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过程适逢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一方面发达国家由于制造业转移到国外导致其商品贸易逆差成为必然,同时其快速壮大的服务业又具有不可完全贸易的特性,发达国家很容易出现经常项目赤字,另一方面中国凭借改革开放政策,及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工业产能。 2.全球按生产链分工的模式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制造具有生产成本低、制造技术相对成熟、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等优势,许多跨国企业将制造工厂从发达国家甚至从昔日的东亚“四小龙”转移到中国大陆,相当于中国承接了大部分原本属于它们的贸易顺差。 3.中国实行出口导向型外资优惠政策。在出口导向的政绩观指引下,中国各级政府采取资源价格人为低估、出口补贴和关税政策等手段,鼓励出口、抑制进口扩大了贸易顺差。同时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吸引外资不断流入扩大了直接投资顺差。 4.国内消费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当中不公平的资源配置方式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和收入分配不平等,虽然国民总储蓄率很高,但居民储蓄在国民总储蓄中的占比较小,从而使得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同时政府和国企主导的以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推动了无效供给的不断增加,最终表现为经济整体性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5.国内过剩储蓄转化成投资需要借助国际收支渠道,扩大了资本项目顺差规模。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在外资优惠政策的刺激下,中国过剩国民储蓄并非通过国内金融市场直接转化成国内投资,而是需要转道国际金融市场,以FDI的形式回流后弥补中国国内的实际投资一储蓄缺口。于是便存在国内储蓄为外国在华投资“曲线”融资的情况:一方面中国通过贸易顺差积累外汇储备成为资本输出国,主要投资于国外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另一方面经由中国外汇储备融资的FDI又回流中国,主要投资于企业股权。 (四)中国双顺差的影响、可持续性与再平衡机制 1.双顺差对中国经济利益的影响 双顺差造成外汇储备巨额累积,汇率管制下的对冲干预机制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最终导致人民币升值的螺旋式“自我实现”。外汇占款成为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来源,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只能暂时“封存”过剩流动性,实际上并没有消除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预期。在双顺差格局暂难逆转的情况下,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成本越来越大,中国宏观调控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严重威胁。同时,在美元兑人民币贬值战略下,中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迅速下降,经过数年贸易顺差辛苦积累的国民财富正被美元贬值战略不断“蚕食” 2.双顺差的可持续性 短期来看,中国的贸易顺差将惯性存在,但规模将逐步缩小。但是现阶段,中国出口优势依然存在,政府和企业都不会轻易放弃这种优势;同时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型需要时间,消费增长仍需时日,这些都决定了出口依赖不会很快消失。此外,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相对较好,中国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在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金融项目顺差规模也不会迅速收窄。 但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失衡难以持续,西方债务国家需要紧缩财政开支,国外需求萎缩似乎正在形成,未来对于中国出口的打击将是巨大的,贸易顺差可能会快速回落,迫使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尽快做出调整。 3.双顺差的再平衡机制 多年的双顺差带来的经济利益使得中国有能力调整自身经济和金融战略。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抓住国际货币体系从美元本位向多元化转化的机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努力摆脱美元依赖;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调整出口创汇型经济政策,加大对外投资。 (五)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检验 实证分析方法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了协整检验、误差修正、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不显著,人民币升值短期能抑制贸易顺差的扩大,但从长期来说,人民币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其效果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国外需求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远大于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不是贸易顺差扩大的主要原因。同时发现,国内需求的增加对贸易顺差水平影响不显著。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失衡问题。 (六)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 现阶段汇率保持稳定预期有利于强化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和对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型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但是人民币汇率稳定不能简单地“钉死”,应在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监测能力的基础上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的浮动范围,发挥市场供求关系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在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有效的对资本跨境流动的管制,同时应当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七)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中国现阶段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利益,有利于缓解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对中国经济转型的不利影响。目前中国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等改革措施正处于攻坚阶段,需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预期和汇率制度的灵活管理营造合适的改革环境。 (八)不足之处 1.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本文对理论模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计量经济模型略显简单,同时实证分析可能会因数据采集、处理的问题使结论偏离正确方向。 2.本文没有建立分析人民币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创新性数量模型,仅利用现有成熟的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没有建立更加精确的模型来求证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3.由于汇率政策的选择受国家政策和经济改革路径的影响较大,甚至牵涉到国际政治因素,故本文没有建立分析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的理论框架,仅结合人民币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对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有可能使分析结果偏重于经验分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过于主观,尚不够成熟和细致。

关键词:双顺差;人民币汇率;汇率政策

学科专业:金融学

中文摘要ABSTRACT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2 文献概述

2.1 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文献综述

2.2 国际收支的跨期分析方法文献综述

2.3 人民币汇率政策文献综述3 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格局

3.1 经常项目顺差逐渐成为双顺差主要来源

3.1.1 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顺差贡献最大

3.1.2 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例偏高

3.1.3 服务贸易市场份额弱势上升,服务贸易逆差收窄

3.1.4 投资收益项目“陷入”逆差困境

3.2 资本项目顺差突出表现为直接投资顺差

3.3 本章小结4 基于消费者跨期选择的中国双顺差理论分析

4.1 开放经济的两国跨期选择模型

4.1.1 消费者跨期消费模型

4.1.2 两国跨期贸易与国际资本跨期流动

4.1.3 投资和产出对最优消费与经常项目的影响

4.1.4 中国双顺差的理论分析框架

4.2 跨期选择模式下的中国双顺差分析结论

4.3 本章小结5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根源

5.1 美元本位制下的全球经济失衡

5.1.1 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过程容易导致其产生贸易赤字

5.1.2 部分国家的赤字经济“催胀”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

5.1.3 全球按生产链分工的模式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

5.2 中国出口导向型外资优惠政策

5.2.1 鼓励出口、抑制进口扩大贸易顺差

5.2.2 外资超国民待遇扩大直接投资顺差

5.3 结构性失衡的中国经济

5.3.1 刺激经济增长依赖于政府和国企主导的投资

5.3.2 国内消费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5.3.3 国内过剩储蓄转化成投资需要借助国际收支渠道

5.4 本章小结6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可持续性与再平衡机制

6.1 双顺差对中国经济利益的影响

6.1.1 双顺差造成外汇储备巨额累积和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

6.1.2 对冲外汇占款仅能暂时“封存”过剩流动性

6.1.3 双顺差影响宏观调控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6.1.4 美元兑人民币贬值战略不断“蚕食”中国贸易顺差积累的财富

6.2 双顺差短期内仍会惯性存在,但规模将逐步缩小

6.2.1 出口优势难以舍弃,出口依赖依然存在

6.2.2 消费增长仍需时日

6.2.3 投资中国的资本回报率仍具全球竞争力

6.2.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壁垒,增长缓慢

6.3 双顺差的畸形格局长期难以为继

6.3.1 发达国家爆发债务危机,预示全球经济失衡难以持续

6.3.2 中国经济结构面临调整,贸易顺差初现收窄趋势

6.4 中国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机制

6.4.1 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6.4.2 挣脱“美元陷阱”,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6.4.3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6.4.4 缩小直接投资顺差规模

6.4.5 调整外贸政策

6.5 本章小结7 双顺差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7.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

7.1.1 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主要分析理论

7.1.2 人民币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检验

7.1.3 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失衡问题

7.2 完善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

7.2.1 人民币单向升值面临的风险

7.2.2 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双向浮动范围的时机成熟

7.2.3 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7.3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7.3.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

7.3.2 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局势

7.4 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的配套措施

7.4.1 人民币汇率政策改革需以资本管制为“防火墙”

7.4.2 人民币汇率改革应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相伴而行

7.4.3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与利率市场化需要稳步审慎协同推进

7.5 本章小结8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双顺差的成因

8.1.2 双顺差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8.1.3 双顺差的可持续性

8.1.4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中国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机制

8.2.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议

上一篇: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植物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