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硕士论文题目(精选9篇)
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西方史学史学科在中国的历史进程述要1 吕振羽晚年咏史诗中的民族思想与史学史理论25 欢迎订阅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史学史研究》2 步履蹒跚:1949——1982年中国大陆的西方史学史26 二十世纪美国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研究27 扩大史学史的研究范围 让世界了解中国史学3近三十年来唐律研究成果的法制史学史考察——以28 对“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关系的探析中国内地的部分专著为考评对象29 世纪之初的中国史学史研究4 欢迎订阅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史学史研究》30 《史学史研究》2009年总目录 史学史论文题目和史学史硕士论文题目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一个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之若干问题的讨论6 试析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及其影响7 孚雷反对索布尔——试论法国大革命史学史上的一
段论争 8 试论明清《续文献通考》的史学史意义9 读书得间 学贵专精——彭忠德先生《秦前史学史研究》评析10 “人类第一部《中国史学史》”——读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有感11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的讨论12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初版时间及定名原因考 13 《史学史研究》2010年总目录14 新闻史学史视野中的邵飘萍研究15 再析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撰写中的影响因素 16 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学史》17 《中国史学史》研究性教学初探史学史论文题目和史学史硕士论文题目18 当代西方新史学与“史料之革命”——兼论中国新史学史料体系的重构19 欢迎订阅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史学史研究》 20近十年宋代史学史研究特色综述21 “广告史”研究在中国——基于史学史视角的一种反思22 从近代西方史学著作的史料运用看近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读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有感23 创制体式位本民族——论范文澜在中国马克思主
欢迎订阅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史学史研究》32 莉拉·斯捷潘诺夫娜·列昂诺娃教授谈20世纪俄罗斯史学史
根据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2009年教育部增设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MIB)学位,财经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培养途径。 然而,这个在欧美和跨国公司相当受欢迎的学位在我国却没有较高的认可度, 相当一批布点学校甚至一些名牌院校MIB招生远不如会计专硕、金融专硕那样景气。 究竟是人才市场需求问题,还是定位和培养机制出了问题? 应当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企业跨国经营业务量的不断增长,对高层次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应与日俱增,不会出现人才需求不旺的情况。 加之,MIB增设时间不长,就业情况还难以下结论。 然而,笔者接触到的学生、家长、企业,往往把国际商务等同于国际贸易。也有人说,有了MBA,何必再增设一个MIB?本科授予管理学学位,专硕授予经济学学位,国际商务究竟属于什么学科? 这些认识和疑惑,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 看来,主要问题不仅在于布点高校宣传不够造成社会认知度不高, 还在于MIB教学团队对MIB的属性、 定位认识不清,对培养机制的探索还不够。 这就需要国家教指委和MIB布点高校象对待MBA、EMBA那样,扎扎实实推进有关工作。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
培养目标和定位是人才培养工作中顶层设计的核心。 它涉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 只有定位清楚,才能设计符合要求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 这就需要我们多维度观察,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位。
(一)MIB的定位要尊重国际商务及其学科发展的历史
国际商务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它的历史几乎与国家一样悠久,这也就意味着国际商务人才自古就有之。 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在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一书中认为,商人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商人要具备簿记、汇兑、航海技术等十几项专业素养和技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管理革命的发展以及多边贸易谈判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际商务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已远远超出了早期的跨越国界贩卖丝绸、香料、黄金及其他珍贵物料这些活动,所要求的制胜条件和营销策略也远非传统“贱买贵卖”套取差价这类范畴所能涵盖的。 现代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其他增值活动,尤其是跨国公司,更注重寻求国际市场机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协调国际分工,其商务活动过程的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更加明显,而且更容易迅速地触及全世界七十亿人口的生活。 这也就意味着,如今我们对国际商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远远高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
尽管国际商务活动历史很悠久,但将国际商务活动作为整体研究对象的国际商务学,却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 尽管培养经济和商务人才也早有之,但将国际商务人才作为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性学位,却是半个世纪左右的事情。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越来越密集,人们对企业成长和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研究逐步成熟, 企业对国际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国际商务学这个新兴学科诞生了。 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经济学科,演变成为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历史学、应用语言学等典型的跨学科特征非常明显的独立学科。 就像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Oded Shenkar教授所言,国际商务好比医科中的“儿科”,其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足的知识体系。 本文姑且把它归属于商科,尽管国内对它的学科归属还存在分歧。
跨学科性质,来源于它的研究对象。 如果站在国际商务活动的主体———企业成长的视角看,国际商务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民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二是企业走向世界后所遇到的跨国经营管理问题。 这里涉及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进入战略、国际经营业务的管理等诸多问题。 这些课题不仅仅涉及企业自身,还要涉及政府和行业协会,引致的问题还会溢出到国际社会各个方面。 所以,只有从跨学科的角度认识,才能回答清楚它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相应地,跨学科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复合型,从而也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要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不同。
(二)MIB定位要突出专业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征
专业性是专业硕士学位的共同特征和目标取向。 与学术型硕士差别就在于它是以职业和实践为导向的培养。 MIB的专业性,突出体现在复杂的全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下从事商务活动的职业定位,强调理论和实际工作技能尤其是跨文化管理这个软技能的平衡。 这就客观上要求,MIB的人才培养,必须通过基础课程国际纬度的扩展,跨学科课程和国际商务技能课程的设置, 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训、外语情景模拟、案例研究、小组讨论以及在实习基地锻炼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实际工作中最先进的方法,具备较强的商务技能、外语应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综合性主要由学科的跨学科性质和商务人才素质的复合性决定的。 它意味着国际商务硕士要具备宽厚的知识面,学习多门学科(最主要的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的课程,塑造较高的执业操守, 形成广博知识与较强能力的综合素质,胜任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成功开展商务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性更加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将这些原本相对独立的知识进行深入交叉、联结、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而不是课程的简单拼凑或串联。
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培养过程和方向设置方面。 培养过程的开放性是指高校要与企业和政府密切联系,或与企业和政府联合培养,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作为人才培养另一个主体的积极性。 方向设置的开放性是指针对国际商务环节或侧面的不同, 设置具有现实迫切需要同时又具有独特性的系列方向,如国际商务环境、国际服务贸易、WTO事务、国际金融、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国际投资促进、国际知识产权贸易与保护、国际经济合作、国际会展等方向。
通过上述简要的回顾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际商务专硕人才要学会的知识和掌握的本领远不是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所希望的那么简单,其基本素质要求远远超出了纯粹的商务技能范畴,理解并熟练运用商业文化和法律进行跨文化管理越来越重要;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跨学科分工和力量整合,远不是一个院系(所)甚至学校内部力量能够完全胜任的。 它应该是一个以学校为核心,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协同、立体交叉的培养体系。 按照这样的逻辑,对国际商务专硕予以恰当定位,对应提出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思路。
(三)MIB人才定位要充分考虑行业标准、 区域需求和职业定位
1. 行业标准。 根据商务部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分类,我国所称的国际商务人才,广义是指具有一定国际商务知识和能力,在商务领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中,从事对外贸易、 国际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运营等相关工作的人员;狭义是指高级国际商务人员,特指当前最紧缺、最急需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五类专业人才。 目前,教育部各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在制订人才培养标准,MIB各布点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见解。 尤其是商科院校要抓住机遇,与行业建立紧密联系,甚至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协同制订MIB行业人才标准,把培养商务人才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真正做到身在教育口,面向商务口。
2. 区域需求。 高等教育规律,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才培养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离开地气,只想顶天,是不会有作为的。 国家在建设高校中,事实上已经把大学分为国家队(如教育部直属的985、211高校)、地方队(如布点在地方的211以及其它普通高校),国家队主要服务国家战略, 地方队应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作为地方院校,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为区域开放型经济、地方企业国际化成长培养适合当地需要的高层次商务人才。 这里要特别注意,地方发展开放型经济,某个企业或者产业聚集区, 就是跨国公司国际价值链上某个环节的落脚点。能够培养出在这些价值链中为企业和个人获取价值增值的人才来,才是地方院校关注的重点。 所以,学校必须学会从地方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潜力和学校学科定位中谋发展。 在这个方面,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谋划: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是什么? 未来的增长点是什么? 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是什么? 在国内外居于什么地位? 国际竞争力如何? 人才队伍状况和需求重点是什么? 学校的影响半径有多长? 人才受欢迎程度有多高? 专硕培养如何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合作? 等等。
3. 职业定位。 世界各国比较一致的看法是,MIB的人才规格是应用型高级商务管理人才。 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服务业, 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迫切。按照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来自行业的竞争优势,行业竞争优势来自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越来越依靠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力。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利用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边际能力已经几乎耗尽,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一轮动力来源,既要靠深化改革,从要素配置中要效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还要在创新中提升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素质,尤其要更新商务管理队伍。 MIB就是顺应这一客观形势要求而设立的,只有从职业的分层、分类中找好定位,才能打造特色,才能弄清楚高职学校、三本、二本学校毕业生与专硕的职场定位及其差异化竞争策略。
二、培养机制创新
(一)树立开放办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严重缺乏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指导教师,严重滞后的适合MIB使用的教材,以及落后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制约国内大学MIB学位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短板, 也是各校开办以来招生不够景气的原委之一,是布点高校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培养高级应用型商务管理人才,要跳出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框框和模式, 搭建更加开放的教育教学体系, 将开放、合作、协同、共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着力点。 要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统筹利用好学校与社会、国际和国内多种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产教融合、校企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 具体而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合作培养MIB人才的体制机制,包括人才选拔机制,教师评聘机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调整及监控机制,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及教学实施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学位授予等管理机制。
在课程的国际合作方面,由于我们走出去的企业,是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在一个平台上角逐,企业录用的国际商务人才,至少要学到西方国家MIB主要课程,这就需要大胆引进国外先进课程,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或者与国外大学、教育机构、甚至著名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部联合编写实训教材。 在学生培养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国外大学、国际知名企业或者国内外向型企业中见习得到锻炼。 即便是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布点高校,也要有这个质量意识和措施。 因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向西开放战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跨国经营都需要扎根于当地又能够开拓国际市场的MIB人才。
(二)打造真正意义上的 “双师型”队伍
没有校内外的师资队伍联合培养, 很难实现MIB职业指向定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甚至会走向理论修养掉下来而应用技能上不去的死胡同。
对于“双师型”队伍建设,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这种开放式的组建模式,一靠校内选拨,通过建立激励教师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价机制,即通过“内培”来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要针对应用型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安排校内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使其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保障;二靠“外引”,通过一定的机制选拨聘请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经理、经济师、国际商务师、证券投资分析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律师等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担任校外导师和专业实践课的指导教师。 同时,真正建立起内外导师都能够主动紧盯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 协商制订培养计划,分工协作指导学生之体制机制,克服校内导师全程包揽培养,校外导师挂名不做事之弊端。
为了保证质量, 建议全国MIB教指委尽快建立双师型队伍的国家专家库、双师制工作机制、培养单位信息联系交流制度的标准。 同时建议,要把MIB师资队伍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做,抓紧安排布点高校MIB师资去国外大学进修、到国际企业见习、参加国际培训项目的集中训练等。 因为我国对外开放已经将要走出依靠廉价劳动力制造廉价商品的代工模式发展阶段,相当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参与国际价值链下游的竞争,需要高校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国际商务人才。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如果培养者的水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必将影响到MIB的社会声誉,最终影响到我国对外开放的伟大事业。
(三)强化案例教学,加快MIB教材建设步伐
要以案例教学为教材建设的导向, 努力做到一个坚持、两个注重、三个加强,即坚持理论与应用的统一,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理论思辨能力、政策解读能力和现实问题分析能力的训练。 加快编写专业主干课、实验课教材,逐步建立适合专硕学生使用的教材体系。 由校内外导师领衔编写,行业协会和著名商务师参与评审,共同把关,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MIB教材体系。 同时,全国MIB教指委牵头建设MIB案例库,作为MIB学位点的共享资源。
(四)借鉴MBA经验,建设MIB实践教学体系和毕业论文质量标准体系
受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MIB实践教学设施和平台建设还不能满足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美国高校把社会实践能力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演讲和写作能力同等重视,而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变成个别学生的机会。 如果在国际商业竞争中, 学校培养的MIB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如何与其较量? 为此,第一,加快建设MIB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从校内拓展到国内外。 同时,要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的质量。 要强化对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力度。 进一步推动员工式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第三,构建MIB毕业论文质量标准体系。 我们建议,MIB毕业论文(设计)一定要加大实验、调研、案例分析的比重,彻底与学术论文区别对待。 这不仅是一个理念的更新,还牵扯到论文质量标准的制定,选题方向指南的更换,乃至论文外审专家队伍的遴选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这就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带来的新任务,只有扎实推进才能与MIB定位相适应,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五)积极推动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对应与对接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43-02
一、引言
当前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由教师、教材、教法所构成的“三教”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又尤以教师问题为最。为解决合格的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国家加大了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下文简称“汉教硕士”),培养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汉教硕士是否合格,其教学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此处结合实践谈谈我们的看法,以期求教于方家。
二、汉教硕士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什么
在教育学领域,教学能力是一个宏观概念,对其构成,各家有各种论述。在这些论述中,申继亮、王凯荣(2000)的观点最能给汉教硕士的培养带来启发。他们认为,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三种: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我们认为,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能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汉教硕士要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需要认识并掌握教学所需的知识、原则和方法,即知道“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原则和方法转变为实践,即学会“怎么教”。让汉教硕士知道“是什么”属于教学认知能力培养的范畴,让他们学会“怎么教”属于教学操作能力培养的范畴。相比之下,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但它更有待于汉教硕士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自我发展。汉教硕士在读期间的教学能力培养,重点是其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两大方面。
三、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认为,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各方面。第一,分析理解教学大纲的能力。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包括词汇大纲、汉字大纲、语法大纲、功能大綱、情景大纲、通用课程大纲等。汉教硕士有必要阅读这些大纲,领会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点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分级要求。第二,了解分析教学环境的能力。当前,汉语教学面临着从之前的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来学汉语转变为走出国门去推广汉语这种工作重心的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汉语教学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汉教硕士要能区别对待在国内教汉语和在国外教汉语之间的不同。第三,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目前,汉语教材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教材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编写意图,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思路。任课教师需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更需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教材的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其授课质量的高低。第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反映的是设计者对教材、学生、教学法等方面的综合认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在细致分析教学内容、学习者起点、学习者自然特征等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行为、教学媒体等。教学操作能力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实施的能力。汉语教师的课堂操作主要是以言行事,教学操作能力可以藉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现得以窥见。参考杨惠元(2007)的论述,我们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分为解释性语言、示范性语言、指令性语言、反馈性语言等四类。解释性语言要求精准到位,示范性语言要求正确规范,指令性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反馈性语言则要求及时中肯。对上述各类语言的共同要求是简洁明了。唯有简洁明了,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来练习说话。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操作能力,其课堂语言表现是最值得抓住的点,据此可以引导他们认识、提升教学操作能力。
四、如何培养汉教硕士的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
我们认为,利用“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微格教学”三步走的模式,可以将汉教硕士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很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在其中。汉教硕士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重点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两大问题。“教什么”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细致挖掘所要教授的语言点的用法。“怎么教”则应设计出具体的操作办法。下面以“认识”一词的教学为例,结合两位汉教硕士的设想谈谈我们的看法。学生甲的想法是:第一步,用英语解释“认识”;第二步,利用投影呈现两个例句,先由老师领读,然后叫个别学生朗读。学生乙的设计是:第一步,师生问答(老师问:来这儿学汉语以前,你们见过面吗?你知道他的名字吗?学生答:我们没见面,我不知道他的名字。老师对全班说:来这儿以前,他们两个人不认识。老师再问:现在你们两个人认识吗?学生答:现在我们认识);第二步,呈现三个例句(我认识迈克|你们都认识我|我认识到我的中文不太好)。学生甲的教法可概括为“解释——举例——朗读”模式,他没在设计中给出例句,看不出他要教“认识”的什么用法。学生乙设计了师生问答,并给出了例句,从例句大致可看出他想到的“教什么”的问题。但是,学生乙并没有提及如何处理这三个例句,我们不清楚他将“怎么教”。以上两份设想,或者看不出“教什么”,或者看不出“怎么教”,都不能让人满意。我们认为,“认识”一词“教什么”,需要先列出它的常见用法,然后确定哪些用法最适宜教给某水平阶段的学生。请看:①我认识玛丽/这个字。②这个人/字我认识。③你俩认识吗?④你认(识)不认识麦克?
①是典型的SVO句式,“认识”后接宾语,宾语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②中,“认识”的受事(即“这个人”或“这个字”)出现在句首,句子是一个主谓谓语句。③中,“认识”不带宾语,表复数意义的“你俩”充当“认识”的主语。④则含有“认(识)不认识”这一说法,涉及正反问。在设计例子、操练“认识”的用法时,以上考量基于语言视角,教师需要注重。确认了“教什么”之后,接下来需思考“怎样教”的问题,要设计具体的操练方法。设计操练的一条核心原则应是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想办法让学生开口说话。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问答,或者教师引介情景,学生根据引介说话。还是以“认识”为例,教师可板书一汉字,然后提问学生“这个字你认识吗?”,学生回答“这个字我认识”或“这个字我不认识”,此时他们便已在开口使用“认识”一词了。说课是促进汉教硕士改进其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办法。将说课引入汉教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中,有三个好处:一是将个人的教学设计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会促使设计者思考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二是能帮助说课者发现问题以便调整或改进。三是集体参与,共同思考,共同进步。说课时,汉教硕士要在众人面前重点说清楚“教什么”和“怎么教”。对于“怎么教”,听者可紧扣“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的原则来评议说者的设计。
说课之后,汉教硕士修改和完善其教学设计,接下来进行微格教学。微格教学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微格教学要有录像,以供指导教师一对一地帮助汉教硕士分析其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还可供集体观摩讨论,或作为教学案例保存下来。组织微格教学时,指导教师要重点把握好两点:第一,每次微格教学要设定明确的训练目标,比如训练讲解、提问、反馈等教学行为,或者训练语音、词语、语法点等语言要素怎么教;第二,微格教学者的课堂语言应成为关注重点,指导教师可以要求讲课者将其教学过程转写成文本并仔细研读,引导他们发现授课时在语言表现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如何改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黄露阳,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二语习得。
学位论文参考题目 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功能研究——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 2.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策略探究 3.陈述性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选择与教学策略 4.程序性地理知识的教学模式选择与教学策略 5.新课改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 6.新课程高中(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7.高中(初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研究 8.高中(初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研究 9.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10.人教版高中旅游地理活动教学设计研究
11.有意义学习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 12.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13.高中人文地理教学“问题研究”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14.高中人文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15.中学地理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 16.高中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17.高中区域地理教科书中案例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 18.中学地理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19.高中地理四个版本教材资源整合研究 20.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价值研究 21.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2.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23.基于Google Earth的中学生地理空间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24.基于地理空间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
25.中学生地理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26.初中生地理学习动机策略研究 27.高中生地理学习动机策略研究
28.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动机策略研究
29.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研究——以人教版选修6环境保护为例 30.高中地理教学中海洋意识教育的研究——以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为例 31.高中地理教学中灾害防治教育的研究——以人教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为例
32.初中地理主体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3.新手地理教师PCK知识发展机制研究 34.中学地理新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35.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
36.中学地理教学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37.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研究 38.中学地理课堂提问行为研究
39.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地理课程的比较研究 40.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作业系统功能比较研究
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
3、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的广告翻译策略研究
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
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
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
7、扬州旅游文本里文化因素的翻译
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
10、英语散文120篇汉译项目报告
11、徐州景点导游词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12、徐州特产食品说明书汉英翻译研究
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
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
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方法的运用
16、《苏斯儿童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
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
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
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
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
22、预测在英语财经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
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
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
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
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
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
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
29、英文品牌汉译
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
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
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
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
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
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
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
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2、多功能体育馆音质控制计算机仿真实例对比研究
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游戏化学习软件的设计研究
4、基于图像的计算机物体识别研究
5、中职计算机生态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的实践性研究
6、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胶囊缺陷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与方法研究
8、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及应用
9、擦窗机伸缩臂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研究
10、基于乳腺癌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病理图像分析
11、面向创新创业的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2、中职学校计算机类课程作业提交与评价系统研究
13、基于物联网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
14、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皮革测配色研究
1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杂草种子鉴别
16、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花卉分级系统研究
17、计算机辅助景观表现研究
18、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面智能监控研究
19、计算机辅助飞机铆钉连接优化设计
20、非相似平台管理计算机的余度管理技术研究
21、基于图像形状特征量的计算机辅助肝硬化检测研究
22、乳腺肿瘤超声剪切波弹性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
23、面向老龄用户的计算机界面交互模式研究
24、培养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措施研究
25、基于动态部分可重构FPGA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设计
26、三值光学计算机解码器中并行感光阵列的设计
27、基于中国虹计算机的文件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
28、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9、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油菜生长过程自动识别研究
30、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火焰三维重建算法的研究
31、企业内网计算机终端软件补丁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32、治安监控中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异常行为检测技术研究
33、集成无线体域网穿戴式计算机设计
34、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研究
35、基于MRI的肝脏病变计算机辅助诊断
36、基于模糊认知图的计算机在线证据智能分析技术研究
37、基于录像分析的高职计算机微课设计的案例研究
38、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39、计算机视觉中可变特征目标检测的研究与应用
40、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单体猪喘气行为视频特征表达方法研究
41、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指针式电表校验的关键技术研究
42、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牌识别系统的算法研究
43、乐山计算机学校学生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4、基于计算机视觉微测量技术研究
45、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枸杞分级方法研究
46、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外膜厚度测量方法的研究
47、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车道偏离预警算法研究
48、节能监管计算机联网多参数计量控制系统
49、点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计算机辅助编制系统研发
50、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1、肠癌计算机辅助识别算法的研究
52、计算机联锁安全关键软件可靠性设计
53、计算机视觉在织物疵点自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54、数字水印技术在计算机辅助评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55、某信息技术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6、计算机集群节点的状态测量与节能优化的研究
57、免疫系统的计算机模型研究
58、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
59、基于脑电的计算机辅助自动睡眠评分系统
60、计算机辅助水墨画分类系统设计与实现
61、浙江中医药大学计算机房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62、基于Web的高校计算机机房作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3、江西省电力公司计算机设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64、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研究
65、计算机视觉式刀具测量仪的研究
66、计算机基础课的过程性测评系统设计
67、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鱼类三维行为监测研究及应用
68、基于小波变换和分形维数的计算机生成图像鉴别算法
69、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石油桶桶口识别技术
既然这个问题很重要, 我们又是如何研究解决的呢?笔者大致翻阅了一下近年的期刊杂志, 发现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还是很多的, 而关于管理方面, 虽然也有提及, 但是似乎没有专门的论述。下面笔者愿意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管理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 是保证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一个必要手段。那么, 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呢?笔者认为, 控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因为“控制观点是系统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 是一个目的系统, 为了完成教学系统的既定目标, 排除使目的系统偏离预定轨道的种种干扰, 使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教师必须即时进行调整。”[3]我们需要培养的控制性管理能力就是使教学不偏离目标, 顺利在既定轨道上运行, 保证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能力, 它大体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对自身的控制, 第一个具体表现为对自己思维方式的控制, 汉硕学生经过专业的培养教育, 在国外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随时反思自己是否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思维上是否体现了文化上的兼容性甚至包容性, 因为海外汉语课堂实质上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两方的交流, 障碍应该是课堂上的主要矛盾, 这种障碍包括语言交流上的, 也包括文化上的, 如何春风化雨地对障碍壁垒进行顺利消除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任何不理解都能产生矛盾, 所以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式, 使其总是处于国际化的高度, 不能固守某种执念, 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受和尊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文化信息, 同时引导学生能够接受不同于自己文化的东西, 求同存异, 对学生来说, 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 唯有教师有这种多元文化共生的平等思想, 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让学生做到“有令则行, 有禁则止”。自身控制的第二个表现是对自身情绪和状态的控制。我们的汉硕学生实际上也是二十多岁刚成年的孩子, 所谓成年, 不过是指年龄上达到了一定的指标, 但事实上, 大部分学生都一直没有离开过学校, 第一次出国就要开始工作, 而且大多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 (女) , 也是被家人一路呵护宠爱长大的, 对他们来说, 可能一点挫折, 一丝委屈都会影响心情。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呈现一种完美的教学状态就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良情绪, 但是能否控制好它需要的则是智慧, 所以培养汉硕学生具有较高的情绪管理控制水平, 加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 呈现健康的心理状态, 是保证教学管理有序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其次是对教学的控制。教学控制首要是控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定要具体不要空泛, 举例来说, 一堂写作课的教学目标可能是“让学生学会环境描写”而不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会让学生有实在的收获, 这种成就感的存在会使课堂教学即使不经过特殊管理也能顺利进行。第二个是控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应该是“跳一跳, 够得着”的篮板, 让学生有挑战的兴趣同时有获得成功的渴望, 它也应该且必须是富有趣味性的东西, 不是任何脱离实际的强行灌输, 也不应该是教师的布道场, 有兴趣就有注意力和记忆力, 所以有效地控制教学内容也是课堂管理的一个隐形手段。第三个是控制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有效率意识, 要重视教学内容、时间与结果三者之间的性价比, 无论是教学环节和步骤的实施还是课堂活动的展开, 都要有预设的时间, 要有控制, 如果任由自己或学生的兴趣而天马行空, 短期看是破坏了教学进度和滥用了课堂时间, 长期看在秩序的建立上给教学管理埋下了隐患。
再一点是对学生的控制。一是要控制学生习惯的培养, 要有对常规管理规定切实遵守的意识。严明的赏罚措施是既定制度顺利施行的根本保障, 教师应努力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地解决问题, 比如迟到的同学吃不到老师的糖, 上课发言积极的同学会得到一些奖励, 当然奖面不要太狭窄, 要包括各个方面, 让每个人都有得到的可能。二要控制学生的情绪, 儿童很容易激动, 课堂上不要泛滥他们的感情, 做游戏如果太兴奋, 教师要适时给他们“降温”, 如果孩子们对学习的内容毫无兴趣, 教师要给教学内容“加热”, 使气氛活跃起来。
最后是对环境的控制, 第一个是客观环境的控制, 教师当然要确保教室有适宜的温度、柔和的光线和安静的氛围以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个是软环境的控制, 包括学习气氛和人际关系, 教师要善于营造好的班级气氛, 通过适当干预, 让孩子们有合适的分组, 融洽的关系等等, 这些控制性的手段都会让教学毋须管理而有效进行。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 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指向的。本文针对目前海外志愿者们在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方面的不足, 提出要从几个方面加强对汉硕学生控制性管理能力的培养, 以保证既定教学目标能够实现。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课堂管理,控制性,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秀珍.泰国汉语教学现状与展望[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011:10
[2]邓科香.泰国初中学生韩语学习动机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2010:32
在美国350个研究生院年度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2015年秋季留学生申请和招生报告》表明,2015年秋季首次申请硕士学位和文凭的国际学生中,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占最大份额,他们在这些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7成。对于印度学生来说,在过去3个招生周期内,初次注册人数已经有了两位数的增长,9成的印度研究生选择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或参加文凭项目。
工程学仍然是最受国际学生欢迎的学习领域。32%的国际学生最终申请了工程学。在首次注册的国际学生中,29%的人也选择了该学科。然而,该报告指出,2015-2016学年,工程学领域的最终申请和初次注册人数只有小幅度的增长,分别是2%和1%;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有大幅增长,分别为9%和11%。
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主席苏珊娜·奥尔特加(Suzanne Ortega)说:“报告的结果证明,美国的硕士学位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享有很高声誉。虽然美国的博士学位一直被视为对国际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明确看到,国际学生已经认识到美国硕士教育的价值,硕士学位是进入多种行业的关键切入点。”
(作物)
1.试述作物种质资源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内涵: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
重要性: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育种工作突破性的成就,取决于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是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源;实现新的育种目标,必须拥有更多的基因资源;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
2.试述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
(1)培育光合效率高的品种,要求品种光合能力高,呼吸消耗低,功能期长;叶面积、株型、长相适当,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库、源、流协调,经济系数高。(2)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适时播种;生长处于良好的光温条件下;适宜的行株距和肥水管理,长相适当;补充CO2和光照。(3)适宜种植制度,合理安排茬口,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
(1.通过遗传改良提高作物光合效率,充分利用作物故有的基因型多样性,加以遗传改进,提高光合效率; 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光和效率和光能截获量; 3.降低呼吸消耗,通过环境调控,防止逆境引起的呼吸过旺,减少光合产物消耗,是提供光合生产力的途径之一; 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如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无机肥,合理密植增加光截获量减少漏光损失等。)
3.如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适当增加种植次数;套种。
(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间作;适量增施N肥,以增大叶面积。(3)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调整光照强度;适量提高CO2浓度适量增加必需的矿质元素。
4.结合实际论述高优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意义。发展模式:(1)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2)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3)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4)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意义:(1)农业现代化的具体体现(2)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3)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分析作物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原因:(1)机械混杂;(2)生物学混杂;(3)遗传变化和自然变异;(4)病毒感染;(5)栽培技术不良和选择不适当。克服方法:(1)合理安排种子田的轮作和布局;(2)定期进行品种更新;(3)改变生育条件;(4)脱毒;(5)利用低温低湿条件贮存原种。
(原因一是机械混杂,防止措施是统一品种布局,克服品种的“多、乱、杂”现象,在种子处理、播种、收获脱粒、晾晒、运输、贮藏等环节,注意防止混杂,种子田要单收、单脱、单藏。原因二是生物学混杂,防止措施是注意隔离种植。原因还有基因突变、分离及不良环境的影响,措施是严格去杂去劣,搞好提纯。)
6.试述对转基因农业的认识。
概念:转基因农业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发展与应用的产物,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转基因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将某一生物体或几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生物体,以获得人们所期望的生物体或产品。利:(1)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转基因作物适应性、抗耐性、抗病性强、产量高。(2)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中的营养价值,解决营养缺乏问题。可以采用转基因技术增加作物中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3)通过人为控制,得到人们期望的产品。例如延缓成熟,增加淀粉含量,降低致敏性物质及有毒物质等。弊:(1)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或生态平衡产生不利的影响。(2)转基因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可能致癌和其他遗传病。
7.分析作物优良品种抗病性逐渐衰退的原因。
作物的抗病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病原菌发生变异;②品种抗性基因使用不当。抗性品种的利用策略有:①抗源轮换;②抗源聚集:③抗源合理布局:④应用多系品种或混合品种。
8.结合实际论述我国高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意义。
9.可持续农业的内涵及其产生背景。
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产生背景:1.资源背景:能源短缺,耕地减少,肥力下降,土壤板结。2.环境背景:进入80年代,环保思潮的出现,要求食物安全;从人们的健康出发,要求新鲜安全的食品。3.经济背景: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普遍过剩。4.科技背景:科技、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10.试述粮食安全的内涵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及措施。内涵: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社会和经济上获得充足、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和食物偏好。
保障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适度发展规模农业;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预警制度。
11.分析农业生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与间接影响。(1)土地的农业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农业耕作方式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农田杂草防治措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杀虫剂及其使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5)放牧对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6)作物间套轮作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农业动植物品种改良对农业生态系统中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12.试述现代作物育种的目标及实现途径。目标:高产;稳产(多抗);优质;适应性强,熟期适当;适合机械化作业。
实现途径:杂种优势利用;远缘杂交;理化诱变;组织培养;细胞融合;基因工程。
13.试述我国农业节水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重要性:农业用水量大,节水潜力巨大;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的需要;解决人口粮食安全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途径:转变水资源供需观念;合理规划农业种植结构;实施经济灌溉定额;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民的节水积极性;采用先进的输水、节水技术;推广“以肥调水”技术;加强污染源防治力度。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题目】推荐阅读: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12-08
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论文05-26
国际贸易硕士推荐书目11-22
国际贸易与经济论文09-25
国际企业管理论文题目11-19
国际关系毕业论文题目10-22
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论文题目07-22
国际文化服务贸易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