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地理论文(精选8篇)
——以韩国地区为例
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量的大小不仅成为了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且事关一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何国家间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制约着贸易产品生产,而且直接影响对外贸易的开展。就这个意义来讲,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与经济地理环境三大类。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海陆位置上,沿海比内陆地区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致使沿海地区经济、贸易发展要比内地快的多.内地(尤其是山区)由于交通不便,环境闭塞是长期经济贸易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出海口是否方便.使一些国家在经济贸易发展有较明显的差别。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韩国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只有一面与朝鲜相接,有良好的港口,因此韩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拥有了良好的海陆条件,方便原材料、辅料的与成品的运输。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制约着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产品的数量与种类。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优越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的数量大,种类多,且多为资源性的初级产品,而进口产品则多为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而自然条件较差和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进口产品中矿产品占有很
大比重,而出口产品中则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韩国国土狭窄、山地丘陵为主地地形、极其贫乏的矿产资源,又是制约其工农业的不利因素。在这样贫乏的环境中,韩国必须大力发展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因此韩国拥有良好的贸易意识,以及良好的贸易氛围。,韩国政府很早“文化、科技、贸易”这一立国的基本国策。特别是在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扬长避短,执行了一条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政策。利用其便利的海运,其中有釜山、蔚山、仁川等都是对外贸易港,它们往往也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大城市,形成“临海型”的工业布局。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使其“出口主导型”的经贸战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到20世纪80-90年代更是因为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与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并称为“亚洲四小龙”。
二、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人文地理环境内容广泛,主要指社会、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地理环境等。其中政治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的最活跃的因素,战争与和平的环境对世界贸易影响极大,前者使交战国双方经济受到破坏,贸易中止,后者则可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条件。60年代以前的中东地区,经济落后,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其后,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出口,巨额的石油贸易顺差,使这里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区(OPEC成员国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0美元以上)。但80年代的两伊战争,使两国经济遭到沉重打击,不仅两国贸易完全中断,亦波及到其它地区和国家。1948年才获独立的韩国资源缺乏,是一个连淡水亦需进口的小国,但独立后,却因政通人和,扬长避短,在不长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发展,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被誉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
此外,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消费习惯和水平等文化地理环境亦程度不同的影响到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多寡对一国的贸易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同等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对于一个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巨大的国家来讲,意味着出口少而进口多,容易产生贸易逆差,且很难成为贸易大国;而对于一个人口数量较少或人口密度较小但国土面积较大,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来讲,意味着出口多而进口少,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民族风俗习惯方面,韩国的“国货情节”更是深深的影响韩国的国际贸易。韩国人热衷于本国商品,因此进口食品规模较小,对先进科技用品进口量较大。而在出口方面,韩国出口的电子产品、电子配件、钢铁等是其的主要出口项目。
三、经济环境与国际贸易
由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不同,各国经济水平也是不相同的,这直接就决定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产业结构、消费水平等来反映不同的经济发展。
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往往也是经济大国,美、日、德、法、英、意、加、澳
等国都是当今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达,因而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面积和人口均占世界绝对优势比重,但在世界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则微乎其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其中许多产品如电视机、电冰箱、LMN 机的产量高居世界第一,并相继打入欧、美国家的市场,这是经济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的明显例证。韩国积极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世界市场的商品需求量大,西方国家又尚未建立起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形势十分有利。韩国鉴于自身资源匮乏、市场狭小、资金和技术短缺、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等客观条件,因时而动,在60年代初开始果断地将内向型发展变为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以出口增长为经济发动机,把经济活动重心由国内推向国际市场。实践证明,韩国通过出口扩张带动了其产业和经济发展。据统计,韩国出口额从1962年的0.54亿美元升至1996年的1297.15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由0.04%升至2.5% ,成为世界上第12大出口国。
在产业结构上,产业结构反映了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国开展对外贸易就是要多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比较劣势的商品,因此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的。韩国在20世纪中期以来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及时捕捉并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60年代,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之际,韩国及时抓住这一产业转移有利时机,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70年代后期,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贸易保护加强,加之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价格竞争,使韩国轻纺工业产品出口受限,于是韩国利用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机遇,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重化工业,为80年代乃至9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新技术革命日益深入,随着条件的成熟,韩国放弃了片面强调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方式,提出“科技立国”口号,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总之,地理环境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常常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时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显视了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可以从多方面来研究, 这里主要从国别结构、产品结构、江苏地区分布情况这三方面来研究江苏纺织业出口地理方向, 了解江苏纺织业的出口地理特性。
从国别结构分析江苏纺织业出口地理方向
江苏纺织业主要出口地区为亚洲、欧盟和美国。从国别结构来看, 江苏纺织业主要出口对象为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盟等地区。目前, 江苏纺织业的出口呈现向欧美市场集中的趋势, 欧美市场份额已接近四成。其中, 欧盟的市场份额增长快速, 仅2009年第一季度就已超过美国和日本, 首度成为江苏省纺织业出口最大市场。
可以看出, 江苏纺织业出口一直以欧盟、美国、日本这三个市场为主要对象。但是江苏纺织业出口到这三个市场的数量是一直变化的, 与2007年相比, 2008年江苏纺织业出口到欧盟明显增加, 欧盟成为江苏省出口最大市场;出口到美国市场则明显降低, 美国的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第一位退居到第三位;对日本出口基本没有变化, 继续位列第二。除上述三个市场以外, 值得注意的是东盟, 江苏对东盟的纺织业出口贸易增长较快, 而且增幅很大;其他市场都没太大的变化。
从2008年1月1日起, 由于出口欧盟纺织品不再有数量限制, 欧盟成为江苏纺织出口的最大市场。原因主要有:第一, 欧盟市场需求增长。从宏观经济状况看, 整个欧元区经济稳步发展, 内需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 双边贸易环境有所改进。为期一年的“许可证”计划在欧盟市场开始执行。第三, 江苏纺织企业已经走向成熟。历经2005年对欧出口暴增之后的种种坎坷, 江苏的纺织企业变得更为成熟, 在产品品质、竞争力、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提升, 面对愈加开放的市场, 能够以更为理性的姿态面对新的契机。基于这些原因, 江苏对欧盟的纺织品出口额在2008年增加很快。
进口国经济发展变化影响着我国产品的出口, 当进口国经济速度发展下降时, 对产品的进口也跟着减少。美国对江苏省的纺织进口情况就是这样的。这几年美国从江苏进口纺织经历了从2007年美国成为江苏最大出口市场到2008年退居江苏出口第三大市场。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2007年江苏纺织出口欧盟受限, 使得江苏有更多可以销往美国的纺织类产品, 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市场的选择看好中国制造, 尽管美国政府和纺织业界并不愿意看到如此大量中国产纺织品服装的涌入, 但是消费者并没有被非理性的限制措施所左右。持续几年保持增长的美国经济在2008年遭遇较大挫折, 信贷紧缩、美元持续贬值, 对消费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因素影响了江苏纺织出口美国市场, 使得美国市场从江苏出口第一大市场下滑到第三大市场。
纵观江苏纺织业出口市场变化情况, 江苏纺织业出口市场一直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 受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口限制条件的影响很大, 特别是欧美国家, 对我国的纺织出口有诸多限制, 而江苏省对这些国家的依赖性又很大。这些因素均影响着江苏纺织业的正常出口。因此, 江苏纺织业一方面要适应欧美、日本等主要市场的需求, 生产更高质量的出口产品;另一方面要分散纺织业出口市场, 寻求更多的新市场, 比如东盟——这个有着无限发展前景的市场。江苏要抓住机遇, 进一步开拓东盟的纺织业出口市场。
从产品结构分析江苏纺织业出口地理方向
2008年, 江苏省服装累计出口195.3亿美元, 同比增长15.1%。服装出口地区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中国香港、韩国等。
欧盟、美国、日本占据了江苏服装出口的3/4以上。对比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2007年以来, 江苏省对美国、欧盟、东盟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对日本、中国香港、韩国出口持续低迷, 其中对中国香港出口呈负增长。与2006年底相比, 美国超过日本成为江苏省服装出口第一大市场。其中, 对中国香港出口服装同比下降, 对东盟市场出口增加;对美国、欧盟市场服装出口增幅在30%左右, 而对日本服装出口持续低迷, 出口增幅仅为1.1%。
江苏一直是中国家纺用品生产和出口的主要地区。2008年江苏省出口家纺用品达25.71亿美元, 出口额占到了同期我国家用纺织品出口总额的16.74%, 仅低于浙江, 占据家纺产品出口的第二位。目前, 江苏拥有的家纺品牌有“罗莱”、“百花”、“紫罗兰”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注册商标和品牌, 家纺产品主要有:高密高支夫绸、色织提花布、化纤毯等, 产品远销欧美、日韩、港澳、东南亚、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江苏南通成为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集散地和全国家纺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物流中心。
2008年1月, 我国纱线出口金额6.99亿美元, 同比增长37.38%。其中, 江苏省纱线出口金额14549.4万美元, 同比增长44.83%, 在中国出口纱线省份中排名第二。目前, 江苏的纱线产品主要出口到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美国等20多个国家。
从江苏地区结构分析江苏纺织业出口地理方向
无锡纺织服装行业巨大的产业优势使其成为中国纺织服装当之无愧的“产业巨人”。同时, 无锡纺织企业不断强化市场多元化战略, 积极开拓市场, 将原先主要出口欧美的纺织品服装, 转而向东盟、中东、非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出口。目前, 无锡纺织企业的出口国别已扩大到120多个。
从江苏重要出口纺织基地苏州出口服装来看, 服装的出口市场包括日本、美国、欧盟、中东、非洲等。其中, 由于我国对日本、中东、非洲等非配额地区的纺织品出口一直不受配额限制, 对这些市场的占有份额相对较高。但这些出口产品大多附加值低、利润低, 所以我国对服装统一征收关税后, 无形中提升了对非配额地区的出口成本, 削弱了我国服装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 2008年, 苏州共向日本出口服装9.16亿美元, 减少0.18%, 出现了对日本出口的负增长。所以说, 苏州纺织服装出口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市场, 对中东、非洲等国家出口有增长的趋势。
南通服装出口地主要是日本, 对欧美出口额不大。在此期间, 为规避欧美纺织品贸易限制, 南通市众多企业除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外, 还大力开发非设限市场, 扩大对拉美、东盟和其它地区的出口。据统计, 2006年, 南通对拉美地区出口1.32亿美元, 同比增长81.32%;对东盟出口0.84亿美元, 同比增长66.15%;对韩国、巴基斯坦、土耳其、加拿大、墨西哥等一些国家的出口增幅均超过了70%, 其中, 对韩国出口增幅高达133.51%。由此可知, 江苏南通服装大部分出口到日本, 受欧美贸易限制影响很小, 同时, 对韩国、拉美、东盟、巴基斯坦、土耳其、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 (地区) 也有出口。出口分布较为广阔。
服装是盐城市重要的出口商品, 近年来, 欧美国家不断对我国提高服装出口门槛,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盐城地区服装的出口贸易。目前, 盐城市的服装出口对象主要为美国、欧盟、韩国、中国香港等地区。
关键词:香料;促进;地理大发现
一.香料贸易
16世纪之前的欧洲曾是寂静的,地理大发现和紧接其后的殖民掠夺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交往,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在1618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战后制定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的开端,同时也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贸易作为文明交流的媒介之一从古至今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香料作为一种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是他的产地主要限于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从饮食结构上来看,欧洲人以肉食类食品为主,为了肉类的保鲜与美味,他们离不开香料这一类的调味品,尤其是胡椒。香代表的是一种品味,一种优雅的生活情态,一种诗意的享受,是一种精神上的高雅追求。从古至今,都有焚香净气,吟诗作画的习俗。于是诗人们禁不住赞美、吟诗颂歌。屈原在《离骚》中曾多次涉及芳香与芳香养生,如“照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香的追求。然而香料对欧洲人来说首先是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其次又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这就决定了香料在欧洲市场上是很受欢迎的,人们贩卖香料绝对不用担心它卖不出去。恰恰相反的是由于香料主要产于印度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将其贩卖到欧洲市场上是绝对的暴利,这便吸引的人们争相追逐。
在中世纪香料贸易主要有三条道路:一条是君士坦丁堡——黑海——中亚线路,可经陆路到达印度或中国,即北线;中线是叙利亚——两河流域——波斯湾——印度洋线路;南线是亚历山大里亚——开罗——红海——印度洋线路。②在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到,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价格飞涨,尤其是香料这类的生活必需品。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商人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而此时航海技术的改进和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鼓励人们去海外扩张的思想又进一步的促进了地理大发现的到来。此时,在政治上,西欧专制政府支持资产阶级发现新航路和海外扩张。在欧洲国家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拥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两国的宗教热情也特别强烈,这种宗教热情成为推动他们积极寻求东方新航路的一种精神动力。
二.香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首先香料的传入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文化。香料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用于饮食,相比于金银等昂贵的奢侈品来说香料可以说是一种生活必需品,金银等奢侈品的价格会随着市场上供求关系的的此消彼长而有所波动,但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却是稳定的。而且,香料作为一种产自异域的生活必需品它的价值就更突出了,欧洲人满心欢喜的接受了这一产自东方的舶来品,并且把它当做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
其次,香料又促进了欧洲的社会经济。香料之所以能够传入欧洲,这期间商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人作为一种媒介长途跋涉将产自东方的香料输送到了欧洲,这其间获利颇丰。从东方买入这一商品价格低廉但是运到欧洲后价格飞涨,这便引起了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之前欧洲也是以农业为主的,香料贸易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吸引了人们从事不同的行业,而随着贸易往来的不断扩大各个文明之间逐渐被连接起来,世界逐渐成为了一个整体打破了之前各个文明之间的孤立状态。
最后,香料的传入对欧洲的政治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世纪的欧洲一直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代,在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教条下欧洲社会一片黑暗。诗人荷马曾在他的著作《荷马史诗》中提到这一时期,因此中世纪又被称为是“荷马时代”。香料刚传入欧洲时基督教对其是排斥的,教会认为香料会促发人的情欲,是罪恶的象征。但是,由于人们对香料的追逐使得教会看到了香料的魔力,逐渐的教会改变了之前那种排斥的心里,而且,由于香料那种奇特的香味使得教会将其运用到了宗教仪式上。这是一种能够被人们感触到的神的启示,使得教会与民众的距离更近了一步,在神圣的教堂举办宗教仪式时加入一点香料使得教会更具神秘感。因此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教皇打着寻找东方的香料的名义向东入侵。
三.香料贸易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又被称为是新航路的开辟,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学界众说纷纭,有思想方面的原因、政治方面的原因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但笔者以为经济方面的原因是其主要因素,那批新航路的开拓者们起初就是为了追逐利益,为了东方的黄金和香料,为此,他们一次次的试探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航线。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经印度洋到达印度的航线,哥伦布则从西班牙向西、穿越大西洋到了美洲,起初,哥伦布以为自己到达的就是印度因而将美洲土著人称作印第安人。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航海家们最初的目的都是寻找到达东方的新航路,在此过程中就促进了美洲的发现,促进了各大洲人们的交流,可以说是必然之中的偶然,偶然之中的必然。香料贸易对于海员来说,这是一个惊险、艰难和死亡的时代。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斗争、挫败或征服的时代,对于欧洲商业利益来说,这是一个有收获的成功的时代,打破了威尼斯的垄断,挫败了穆斯林对香料贸易的控制,开创了欧洲和远东之间各种商品的庞大贸易,还开辟了一个新世界③。
我们以前认为历史是一代伟人开拓的,这时便陷入了英雄史观于是情不自禁的将历史与一些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这时往往忽视了人民的作用。殊不知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和人民息息相关的,一部全球史就是全球各地区的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香料,如今看来是再平凡不过的东西了,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人人都可以轻易得到,谁还会想到在中世纪后期就是这一小小的香料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
注释:
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302页。
②田汝英:《“贵如胡椒”:香料与14—16世纪的西欧社会生活》(博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RZ030101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地理
总学时:36
周课时:3
学分:3
开设专业:
开课教研室:
开课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包括世界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因素分布、特点及对
国际贸易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当前经济特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航线和港口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
掌握经贸地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会综合分析和区域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实际问题,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全球各地主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和特点,以及对各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掌握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脆弱性等特点。(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全球各地的气候种类及主要特点。
不同的地形区;各国的国别、语言、宗教等人文因素(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第二章
世界农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矿产品:铁、天然气和煤的分布特点、主要的生产国及地区及这些矿产资源在全球的主工贸易情况;知道世界主要农产品的分布地区及贸易特点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石油的分布及贸易;小麦的生产与贸易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
※
第二节
世界非粮农产品生产和贸易
第三节
世界能源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第四节
世界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第三章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认识至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掌握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石油资源的出口国和进口国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石油资源的分布和贸易情况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世界石油资源
第二节
世界石油生产
※
第三节
世界石油贸易
第四章
世界贸易运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世界运输方式的发展演变历史,了解目前主要的运输方式。
认识到运输工具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铁路运输方式他海洋运输方式,航空运输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
第一节海洋运输
※第二节
集装箱运输
第三节
铁路运输
第四节
大陆桥运输
第五节
航空、公路、河道和管道运输
第五章
世界经济特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通过对世界目前的主要经济动向了解到世界经济的演变趋势,认识到目前的世界经济特区形成原因和目前世界主要的热点地区和主要的经济大国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世界经济的演变特性,目前世界的主要经济国家及地区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类型及其特点
第三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地理分布
※
第四节
世界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第六章
经济发达国家经贸概述(上)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了解目前世界经济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概况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的原因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
第一节
美国
※第二节
日本
第三节
德国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经贸概述(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了解目前世界经济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概况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的原因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法国
第二节
英国
第三节
意大利
※第四节
澳大利亚
第五节
加拿大
第八章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贸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了解发展中国家特殊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落后的原因,理解他们发展经济,改变世界经济秩序的迫切愿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发展中国家的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式的特殊性,世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及戗他们的经贸特性。
(三)学时安排:4学时
(四)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亚洲“四小龙”
第二节
西亚
※
第三节
印度
第四节
埃及
※
第五节
巴西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
讨论
实验
课时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0
第二章
世界农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0
第三章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
0
0
第四章
世界贸易运输
第五章
世界经济特区
0
0
第六章
经济发达国家经贸概述(上)
0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经贸概述(下)
0
0
第八章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贸概述
0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还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配合多种形式的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教学辅助活动。其中,讲授法的目的是讲透知识;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穿插在讲授法中采用;辩论法在每个班级、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即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知识传授目标。
2.教学手段: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设备等现代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也加快了走进大学课堂的步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教案和图片等内容用投影仪+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师节约了板书的时间,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并且使讲课更加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效果。
六、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15%+随堂测验20%+期中考试15%+期末考试50%
七、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国际贸易地理》
赵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书
《国际贸易地理》,竺仙如主编,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
《国际贸易地理》
于志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纲制订人:
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日期: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随着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是通过对世界各国(地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分析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人口地理环境等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分布与发展方向及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市场特点、商品结构和交通运输网络、风俗习惯、商业惯例等,以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更好的与对方融为一体,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服务。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中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所以,在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上,在具体讲课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改变过去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启发引导,忽视创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一、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一些访谈节目,如《对话》、《艺术人生》,收视率较高,深受观众喜爱,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内容紧贴生活实际,有“卖点”;二是形式新颖,适合人们的“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觉牵着观众“鼻子”走,让观众在谈笑中获益。如果教师有节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迹的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就要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那么,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优点有发挥双主动作用、体现双主导效应、提高双创新能力、促进双影响水平。我在教学中,在第一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学以及该学科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我给学生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家乡。首先,将学生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分组,在小组中各成员相互交流汇总自己家乡的乡土地理材料,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发言。当同学们神采飞扬地介绍自己家乡的同时,我适时的对该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进行点评,这样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最后,我在总结时将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整理思路,联系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由点及面,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改变了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地理等于中学的世界地理的错误想法,引导他们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捕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以前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过程中,较少涉及到这个问题,但这是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加速恶化,环境问题也和经济问题一样成为世界问题,教育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今年上半年的教学中,刚好遇到哥本哈根气候环境大会的召开,我让学生每天关注大会的进展,并且让学生下去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京都议定书、什么是cdm以及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对世界环境问题的态度。之后,我专门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学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讨论了自己的看法,表明了立场,同时也让同学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三、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受出版时间的局限,有些内容和数据往往是三、四年之前,甚至更早。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不断补充一些最新的资料。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地理》这门学科而言,更应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活力。比如讲到欧盟的时候,将其成员国进行更新;讲到美国汽车产业的时候,将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申请破产保护的汽车公司作为重要的案例纳人到授课内容中。另外,将教材中需要更新的数据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更新,当然,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也做好功课。
四、通过分类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在学习主要国家的贸易地理时,我将这些国家分为超级大国―美国、发达国家(一)―欧盟四国、发达国家(二)―日本、发展转型国家―俄罗斯与印度、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巴西和新加坡、农矿资源出口大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几种类型,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授课。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加上课前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功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能很好的区分并掌握各国对外贸易的特点。最后,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学期论文,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或者我国内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状况谈谈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WTO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给予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不是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而是保证各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了解WTO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的内容和原则,对我们做好标准化工作和质量认证(合格评定)工作非常重要。
(一)概念
贸易技术壁垒(TBT)是指:由于各国或地区制定或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标签标志等技术要求,如果制定或实施不当,可能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
(2)技术法规和标准
TBT 协议对技术法规的定义是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加工和生产方法的文件(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属于此类文件)。对标准的定义是:非强制的,为了通用或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和生产方法提供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区别在于符合的性质。与标准相符合是自愿性的,与技术法规相符合是强制性的。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是不同的。如果一个进口产品不符合技术法规的要求则不能进入市场销售,不符合标准(自愿性)的进口产品则可以在市场销售。但是如果消费者更喜欢符合地方标准的产品(如符合质量和颜色标准的面料和衣服),则不符合标准的进口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可能受到来影响。
(3)合格评定程序
合格评定程序是以确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的技术程序.例如:实验、认证、认可、检查和认证。一般来说,由出口商承担合格评定的有关费用。不透明和不公正的合格评定程序会对国际贸易造成障碍。
(二)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的主要内容
TBT 协议由15 个条款和3 个附件组成。从内容上可分为4 个部分即:名 词术语部分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部分信息和协调部分和机构、磋商 和解决争端部分。
TBT 协议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成两条(1)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订、批准和实施不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2)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透明度。根据TBT协议对“通报”的规定,各成员的标准以及当各成员制订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对贸易有影响的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时,必须向WTO 通报,并要留出适当时间征询其他成员的意见,对收到的意见要进行研究和答复。不难看出对各成员来说通报是双向的。即各成员不仅对外通报,征询其他成员对本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意见,而且也将接收其他成员发来的通报.并可对其成员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提出建议和意见。通过这种通报制度以及咨询机构的服务WTO 把各成员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制定置于所有成员的监督与审查之下,从而减少某些成员利用 制订不当条款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障碍的可能性。TBT 协议的上述运行机制把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有机结合在一起。成员的权利是建立在其他成员的义务上的。如果某个成员不履行自己的义务,那就构成了对其他成员权利的损害。
(三)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规定的正当目标
TBT 协议中规定,技术法规除为实现正当目标所必需的条款外,不应有额外限制贸易的条款。这里所说的正当目标是:
(1)国家安全要求:(这类技术法规的目的是保护国家安全。)
(2)保护人身安全或健康:最大量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是用于保护人身安全和健康,在这方面可以给出大量的实例。(如要求汽车必须安装安全带以减少交通事故中的人身伤害,或要求插头插座必须保护使用者不受电击,都属于保护人身安全的法规。保护人身健康法规中的一个最通俗的例子是香烟包装,它要求在烟盒上必须表明“吸烟有害健康”)
(3)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
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的法规也是很通用的法规它们包括旨在确保受水、空气和土壤污染威胁的动植物不会灭绝的法规。(例如某些国家规定某些受到威胁的鱼类只有长到一定长度后,才允许捕捉)
(4)保护环境
由于空气、水和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消费者越来越关心环境致使很多国家制定了保护环境的法规。这方面法规的实例包括纸和塑料产品的循环使用以及对汽车尾气的限制。
(5)阻止欺诈行为
大多数这类法规的目的是通过信息(主要是以标签的形式)保护消费者。此外也包括分类、包装要求、测量(为集合尺寸、重量等)规定来避免欺诈行为。
(6)其他目的其他目的包括保证质量、技术协调或促进贸易。质量方面的法规:例如要求蔬菜和水果必须达到一定的尺寸才能投放市场的法规是在发达国家中非常普通的法规。旨在技术协调的法规在统一的经济区域里也是很常用到的法规:例如欧盟和EFTA 对通讯和终端设备所做出的技术规定。
(四)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的基本原则
1.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原则
(1)TBT 协议中有关技术法规的条款
贸易技术壁垒通常是由各国起草、采用和实施不同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引起的。如果A 国的生产商把产品出口到B 国其产品必须符合B国的相应技术法规或标准的要求。两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之间往往存在差异。TBT 协议序言中明确指出:不应妨碍任何国家为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WTO 成员在技术法规方面的灵活性也受到TBT 协议的限制。
(2)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
对于成员政府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的含义是:当成员政府为达到某项政策目标(如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而制定一个技术法规时该法规对贸易的限制不应超过为达到正当目的所必需的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根据产品的性能而不是产品的设计或技术特性来制定法规。这样做有利于避免对国际贸易的不必要障碍。例如防火门的技术法规应要求防火门能够成功通过所有必要的防火试验。法规可以规定“门必须能够防火30 分钟”但不应规定门必须由什么材料制成等内容。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还意味着当导致采用某技术法
规的环境已不存在或已改变时或为达到有关目的可以采用其他对贸易限制较轻的手段时此技术法规应取消。
(3)技术法规引起的不必要贸易技术壁垒
当某技术法规的内容超出为达到正当目标所必需的内容或当某技术法规不能实现正当目标的时候此技术法规将给贸易带来不必要的技术壁垒。考虑到正当目标不能实现所带来的风险当正当目标能够通过对贸易限制较少的手段实现时使用技术法规对贸易进行限制就超出了必要范围。协议规定了制定技术法规的正当目标是:国家安全要求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
(4)合格评定程序
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原则同样适用于合格评定程序。如果对产品是否符合进口国家的法律和法规进行评定的程序所规定的条件或所需要的时间超过符合评定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或时间则此合格评定程序会引起不必要的贸易壁垒。例如向申请合格评定方索取的信息不应超出评定所必需的内容评定用设备的设置地点及样品的抽取不应给被评定方造成不必要的不便。
2.非歧视原则
(1)技术法规
与WTO 其他协议一样TBT 协议要求各成员承诺WTO 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义务。TBT 协议条款明确规定各成员应保证在技术法规方面给予来自任一成员境内产品的待遇不低于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或来自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的待遇。
(2)合格评定程序
非歧视原则同样适用于合格评定程序。各WTO 成员进口的产品应享受本国类似产品或任何其他成员国的类似产品的同等待遇。这项规定的含义包括对国外产品的合格评定收费应相同。同时为保护商业利益对被评定的进口产品的有关资料保密性应受到与本国产品相同的尊重。
3.标准协调原则
(1)生产者的利益:为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互联和兼容(如电信设备、汽车配件)对各成员的标准进行协调是非常必要的。标准上的差异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壁垒。法国和德国的汽车要想销售到英国.他们必须把驾驶位调整到右侧。把一个产品设计制造成不同的结构必然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减少各国标准间的差异对生产方是非常有利的。
(2)消费者利益在一个标准获得协调的市场环境中各国产品自由平等地竞争,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多的选择产品的价格也会降低。(3)标准协调与TBT 协议
协议鼓励各成员以国际标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因气候、地理因素或基本技术问题对实现正当目标不适用。
(4)参加国际标准制订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一部贸易发展史, 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史。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国家之一, 直到明代和清代前期仍保持着经济贸易规模世界第一的位置。1840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 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外贸易也由此丧失主权, 成为半殖民地对外贸易。新中国的成立, 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对外经济贸易主导权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对外贸易开始艰难起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 对外贸易迸发出蓬勃生命力, 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我国对外贸易始于先秦, 盛于宋元, 衰于晚清,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的快速发展, 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上的奇迹。30多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几乎每4年翻一番, 是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对外贸易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力量。1978~2013年,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6万亿美元, 年均增长16.4%。近年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8%左右, 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1.8亿人就业, 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
我国对外贸易真正让13亿人的中国梦和70亿人的世界梦息息相关。我国已经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从南太岛国到非洲大陆, 从欧亚大陆东端到大西洋两岸, 全世界都在享受着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商品。不断发展的对外贸易, 让中国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离不开世界, 世界离不开中国, 已经真正变成现实。
实践充分证明, 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走上一条适合我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道路, 开创了发展中大国发挥后发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发展壮大的成功范例。我国对外贸易的丰富实践,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的, 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造, 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向国际社会传播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正能量, 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正视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在带给我们喜悦的同时, 更多的是冷静和忧思。当前, 世情、国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全面审视我国对外贸易, 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成为贸易强国, 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
创新发展的基础亟待加强。创新是支撑对外贸易发展的活力源泉。当代国际市场竞争, 根本上是创新能力之争。长期以来, 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 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附加价值低。2013年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达到57.3%和29.9%, 但很多商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其中, 机电产品61.2%是外资企业生产的, 51.1%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73%是外资企业生产的, 65.3%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
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我国虽已成为货物贸易大国, 但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 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 但也是世界第一服务贸易逆差大国, 2013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1184.6亿美元。我国服务出口结构也不够优化, 金融、保险等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出口占比还比较低。
贸易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多年来, 国家不断改革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通关便利化等政策措施, 营商环境总体上有了显著改善, 但单向鼓励出口的政策手段比较多, 有促有限、有出有进的双向调控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仍然存在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倾向。如何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体系, 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外贸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从外部看, 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 总的看国际市场需求很难再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持续高增长阶段。国内方面,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 如何在巩固传统优势基础上, 尽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是发展对外贸易亟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开拓进取, 建设贸易强国
登顶之路, 殊为不易。要将世界第一的位置保持下去, 更加艰难。我们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以培育新优势为重点, 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 以互利共赢为宗旨, 加快调整进出口战略, 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更好地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坚持开放引领, 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不动摇。贸易强国是质和量的统一, 有量还要质, 有大还要强。要立足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现实, 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思维, 按照布局平衡、以质取胜、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原则, 在保持外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 切实将发展目标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 注重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实施创新驱动, 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只有夕阳产品, 没有夕阳产业。要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和时尚内涵, 稳住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促进贸易与科技、产业融合, 鼓励外贸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贸易业态创新, 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鼓励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 形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体现新时期外贸发展要求的外贸促进政策, 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的贸易促进体系。加快进口促进政策体系建设, 清理进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 促进进口与出口的协调发展。统筹推进自由贸易园 (港) 区建设、投资协定谈判和涉外经贸法律法规修订, 深化财税、投资、金融、外汇、流通等领域改革, 释放制度红利, 激发外贸主体活力。健全反垄断、贸易救济和产业安全审查等工作机制,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坚持互利共赢, 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大国意味着责任, 意味着担当。今后, 我们必须更多走向国际治理前台, 发挥世界贸易大国影响力, 增强我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和履行大国责任的能力。继续把多边贸易体制作为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的主渠道, 旗帜鲜明地坚持贸易自由化, 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加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包容、透明原则, 参与区域贸易合作, 发展布局全球的自贸网络。完善全球价值链, 加强贸易政策协调, 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贸易能力建设。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经过外贸战线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 贸易强国目标一定能实现, 对外贸易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关键词】 中国对外贸易 贸易大国 贸易强国
1.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量突飞猛进,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78年,中国在世界贸易量的比重仅为0.78%,贸易排名为32位,在2009年中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约占全世界出口额的10%,进口额则为10059.23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8%,位居世界第二。从种种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但需要指明的是,我国对外经贸的迅速增长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效益,存在以下问题:
1.1制造业整体竞争实力不强。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2010年9月份“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各国和地区竞争力排名中,中国排第27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仅为美国的27.5%,在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全球百强中,我国企业仅3家。2009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34.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我国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74.32亿美元。
1.2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2011年4月,海关总署发布了“2010年中国外贸200强”,其中外资企业占152家。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额约为2900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占48.55%。这清晰地显示了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的地位,表明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路径,也突显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
1.3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产品还比较少。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工程中,利用比较优势,却忽视推动技术的进步,落入了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打着外国品牌的“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而属于本国自有的品牌和核心技术寥寥无几。由国际权威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世界著名品牌中中国只有4家入围(CCTV、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电网)。
1.4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2009年公布的《跨国公司排行榜》,中国仅有18家企业进入榜单,而中国的跨国公司本土化指数平均仅为15%。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滞后于急剧变化的世界经济形势,不仅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未能反映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跨国企业的竞争力也与我国已经具有的整体经济实力不相适应。
综合以上对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中国从“贸易大国”进入“贸易强国”的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分析认为,对外经济贸易强国应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经济高度发达;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大,其影响力强,辐射面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占居明显的竞争优势;对外开放度大。”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这种转变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其现状分析有以下途径:
2.1转变比较优势,出口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经济全球化虽然从全世界的角度使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从而使各个国家都能够更充分的利用其現有的比较优势。但是,这种得益并不是均等的分配给各个国家。中国加WTO后更深入的参与到国际大分工中,使劳动力等现有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然而作为别人加工产品的贸易大国,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经济增长与福利水平的提高。为防止我国经济边缘化,沦为跨国公司的打工者,我们必须要转变这种静态的比较优势,以资本、技术作为主要的要素投入,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
2.2以科技创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决定性因素,而科学技术的巨大创造潜力和可能性,使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兴贸”的战略,可见目前国家已经对依靠科技来发展对外贸易的战略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有三点仍需强调: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入、完善贸易政策与法律规章、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
2.3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增强我国微观主体的竞争力。要强化我国贸易增长的自主体制和机制,实现外贸出口以自主增长为主导。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看重“微笑曲线”的后端,增强获利能力。加快国内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培育传统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独特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品牌。
2.4从国家层面完善国际贸易的安全保障系统,在WTO等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强国进发的时期,正是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加快发展的时期,国际贸易争端、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的多发,既给我国贸易强国的建设带来了机遇,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我国应不断加强贸易保护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贸易强国的一个突出特征表现在它不仅是贸易规则的参与者,更重要的他是贸易规则的制定者、主导者,参与贸易游戏规则的制定,是应对摩擦、创造良好的外部贸易环境的根本方法。
2.5加强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和出口比重。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仍然是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金融、信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分工居于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以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服务处于相对劣势。中国2010年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然而服务贸易逆差219.3亿美元,此外,我国的服务贸易内部也呈现不平衡态势,依然为传统服务贸易作为拉动力量,逆差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及旅游等新型服务类别。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所以我国要加大高新技术、信息等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的规模与出口,使服务贸易成为拉动我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
中国迈向国际贸易强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敢于直面外贸发展中的问题,加快落实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把握住实施我国对外经贸强国战略的经济风向与政治取向。只要我们能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发挥我国的优势的同时加以创新,中国终会迈入国际贸易强国的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论文集,《形势与对策--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中国商务出版社.
[2]苏科五主编:《国际贸易》,人民教育出版社.
[3]苏科五、苏晓红:《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4]王韶玲主编:《入世与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调整》,经济日报出版社.
[5]尹翔硕著:《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山西经济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
www.mofco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