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硕士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数学教育硕士课程标准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

摘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而优化数学教师课程标准知识是实现这一目标追求的重要保障。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教师教学所面临的新挑战,让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的教师教育培养问题。被期待成为中小学专业型教师的数学教育硕士,对新课程标准掌握如何?他们能担当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动者吗?针对这一疑惑,本研究结合现有文献的梳理分析,提出了(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知识具体可以划分哪些维度?(2)即将毕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数学教育硕士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知识的掌握现状到底如何?(3)数学教育硕士的课程标准知识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作用?研究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旨在分析数学教育硕士对于数学课程标准知识的掌握现状,为优化中小学职前教师的专业化培养贡献一份力量。按照课程知识的存在形式,可将数学课程标准知识表述为“应然”和“实然”两种状态。“应然”状态就是课程专家共同体所研制开发,是一名能够胜任新课程改革的数学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理想状态,即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而“实然”状态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真正具有的、切实影响其教育教学工作的课程知识理解状态。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种“应然”理想,深入调查数学教育硕士的“实然”状态,采用概念图方法测其课标熟悉度;以问卷、访谈方法进行数据收集,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应届的数学教育硕士目前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本研究还将进一步考察造成“应然”“实然”之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以及从掌握现状出发,分析对未来数学教育硕士的培养能够带来哪些启示和建议。本研究发现,数学教育硕士课程标准知识的整体水平并不理想,大部分对国家课程标准只知其表面知识,并不能真正理解课程标准内容。其中,对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不同学段具体数学课程内容,以及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课标知识运作层面掌握较差。而数学教育硕士的教育实习参与度、文献阅读量、自主学习时长是影响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使数学教育专业硕士有效掌握课程标准知识,成为拥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型教师,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从高校层面,吸纳多方建议及时更新数学教育硕士的培养课程,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注重教育硕士的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习实践的落实;(2)从教育硕士自身,应该加强对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视,从多方面理解与掌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及要求,增加教育实习参与度,增加相关文献阅读量;(3)从社会招聘层面,可以着重考核应聘者相关知识,这种“硬性要求”也能促进数学教育硕士对课程标准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动力,以便为社会输送能够有效推动国家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年轻教师。最后,希望数学教育硕士的培养更上一层楼,未来能够为社会及中小学源源不断的提供更加优良的专业型教师。

关键词:数学教育硕士;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水平;基础教育职前教师

学科专业: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为什么关注课程标准知识

二、为什么关注教育硕士

三、基于毕业生切身视角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增添新视角

二、有助于教育硕士提高职前素养

三、有助于推动落实新课程改革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全日制数学教育硕士

二、课程标准知识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动态

(一) 国外教师专业知识框架

(二) 国内教师专业知识框架

二、课程标准知识的研究动态

三、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工具的设计

一、问卷的编制

二、样本初测及计分方式

三、正式问卷的修订实施

四、访谈提纲

第四章 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水平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的熟悉度分析

一、概念图评价任务

二、评分及计分方法

三、课标熟悉度分析

第二节 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的理解度分析

一、问卷作答的总体描述

二、问卷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整体水平的分析

一、高、中、低水平在各个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二、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第四节 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本问卷研究效度与信度讨论

第六节 基于问卷结果的访谈分析

一、教育实习参与度影响课标知识水平

二、文献阅读量影响课标知识水平

三、自主学习时长影响课标知识水平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掌握现状

二、数学教育硕士课标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高校培养层面

二、教育硕士自身层面

三、社会招聘引导层面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进一步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游戏教学小学数学论文提纲下一篇:生态系统旅游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