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2022-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项工作不能盲目的开展,在开展前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准备,这就是方案存在的意义,那么要如何书写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农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实施农业综合执法提高农业行政执法能力

摘要:中共十五大上中央提出依法治国方略、18届三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做出安排部署,农业行政执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008年农业部提出农业综合执法3年目标责任,2011年全国98.2%的县实行农业综合执法。对当地的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生产安全保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施农业综合执法以及提升农业执法水平在当前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农业;综合执法;执法水平

引言

2004年3月国务院国发[2004]10号文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印发,2004年11月农业部农政发[2004]4号农业部关于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2008年12月农业部农政发[2008]2号文件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印发

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237个市(地)、2286个县(市)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县级覆盖率达到应建比例的98.2%,农业综合执法县级全覆盖目标基本实现。经过数年的发展,很多农村的执法大队通过强化综合执法队伍的管理和相应制度的建设,有效的提升了执法大队的业务能力,对于当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农业安全以及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过农业综合执法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法制观念薄弱,综合素质相对低下的问题,因此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的建设,提升农业综合执法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的主要措施分析

1.1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的建设 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要设立综合执法机构。很多县市为了加强农业执法水平,对农业执法资源进行了整合,需要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相应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并明确综合执法大队的组织结构,形成农业综合执法的骨干力量。第二要明确综合执法大队的执法职能,一般而言目前综合执法大队的主要职能主要是负责农作物种子以及农药和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以及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对植物新品种以及农村野生植物的保护。第三要完善执法手段,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要保障执法机构的经费,这需要政府将其纳入财政经费预算,确保执法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要完善执法手段,在执法过程杜绝暴力执法的问题。1.2 注重执法规范建设

为了保障农业综合执法行为的公正公平公开,需要组织全体综合执法大队人员认真学习,提升综合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聘请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法律专家进行培训,还需要建设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法规范制度,执法人员要通过培训进行上岗,在执法过程中要要进行亮证执法,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法律文件行使行政处罚权利。违法案件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三公,行政处罚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1.3 完善执法制度建设

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完善,首先要建设投诉举报制度。在综合执法大队设立举报电话,综合大队的办公室需要配置专业人员受理投诉举报工作,并接待投诉举报人,并如实登记当事人的相关联系方式,当出现投诉或者举报之后,需要在两个小时之内将相关情况向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回报。然后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法机关效能建设的相关规定,并被直接服务的对象投诉,或者是违反了国家新规定的行风建设行为规范,存在明显的吃拿卡要等行为,以及严重影响到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的执法形象是,都要给予责任追究,刑事案件交由司法机关处理。第三要建立备案制度,当综合执法大队出现行政处罚金额超过2000元或者以上的案件,则要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备案。第四要建立报告制度,遇到重大以及突发性的农业安全时间要随时报告相关部门。

1.4 完善执法监督制度

有了综合执法大队,就要有相应的执法监督人员,因为目前综合执法大队还属于行政系统,其执法范围相对界限模糊,如果缺少了相应的监管,很容易造成执法存在问题,因此很多城市农村在建立综合执法大队的同时,还聘请专业的监督员,对综合执法大队的执法进行有效监督,这能够有效的促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将执法工作落实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下执行。在提升执法水平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监督管理人员日常的监督主要包括是否建立了农资商品经销台账,是否出具信誉卡以及是否出现经营假劣伪冒农资产品,对辖区之内的农资门店定期进行监督,配合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展开农资市场整顿,特别是对高毒农药的整顿。

2 总结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规模化的发展,通过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执法组织来加强农村执法,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除了设立相应的执法机构的同时还要完善相应的制度,特别是监督制度,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农业执法水平,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安全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华兴,潘锦平.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势在必行[J]. 中国牧业通讯. 2010(01)

作者简介:曾文钢(1974-),男,云南巧家人,硕士,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农业行政执法。

作者:曾文钢

第2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情况及管理现状

1.创新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活力

机制创新是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近年来,我县在创新中求发展。

一是以规划为先导,高起点规划。在规划上,我县紧紧围绕县农业产业规划和各镇(街道)的地理条件,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并不断提高开发标准。按照整体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科技推广项目,使项目实施内容与项目区的基础条件及产业发展相结合。

二是落实立项制度,规范项目前期工作。在项目立项前首先组织农业、水利等部门及项目单位的镇(街道)领导及专家进行座谈论证,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和示范带动作用。在确定实施方案时,通过现场勘测、实地规划,认真听取有关部门、技术专家、基层干部、人大代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确保实施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是理顺县农发办管理体制。我县自2002年开始将农发办机构纳入县财政局,目前共有农综专职在编人员4名,统一由财政局考核和管理,县财政视年度项目量每年预算安排农综事业费,确保人员支出及日常管理支出需要。

2.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水平

一是强化项目管理。在项目立项前、规划设计通过后、招标完成后分别在项目涉及镇(街道)、村进行公示,增加项目和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对超过5万元以上的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从2003开始,对涉及公共安全的桥梁、水闸、道路工程全部实施监理制度。

二是规范资金监管。认真落实资金配套计划,县财政每年将县配套资金列入年初预算安排,确保县级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严格按计划筹措镇(街道)村和农民自筹资金。项目资金全面实行县级报账制、财政资金实行 “专人管理、专户存储、专账核算”的“三专”管理制度,确保了项目资金安全、规范运作。

三是落实建后管护。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与项目区镇(街道)签订管护合同,移交产权,明确管护主体;同时,落实管护责任,从2008年起,县财政每年按项目总投资3%安排专项工程管护资金。

3.落实监控机制,促进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一是严格竣工验收和工程决算制。工程完成后,县农发办及时进行竣工验收和组织项目验收,验收以省农发办有关政策制度和文件要求,以及省农发办批复计划为依据,对项目资金管理和工程建设分别进行检查验收,之后向省农发办申请省级验收。

二是全面推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制。县农发办每年每期接受县审计局同级审计,对审计工作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是积极探索绩效评价。2009年起,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绩效评价,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行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投资决策水平。

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效

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实现了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路相连的现代化农业的格局。据测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每亩比立项前增加130公斤。全县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23530吨,实现了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预期目标,农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基地辐射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过程中,我县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综合開发整体水平”的新思路,积极引导项目区群众充分利用开发后形成的有利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农业园区和核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提高辐射效应,促进了全县粮食、蔬菜、水果、畜牧、花卉、水产、食用菌及休闲观光农业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形成。

3.农业龙头企业得到进一步培育壮大

全县实施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农业现代化项目、科技推广项目和农业产业化贴息项目10个。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社会民间资本的投入,建成了一批如鲜切花、食用菌、特种养殖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嘉兴碧云花园有限公司、嘉善宏联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基地建设,企业通过签订收购合同、保护价收购、提供种苗等形式,与农民形成联系紧密的生产加工链,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4.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项目区科技示范推广资金302万元,实施科技示范项目47项,共引进新品种23个,推广新技术28项。随着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明显,群众素质不断提高,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夏亚明

第3篇:浅析如何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

【摘 要】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资金的最终用途是项目审计的重点。 首先要了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计工作,进行实地考察,仔细检查原始文件,跟踪流动资金。 本文主要讨论农业综合开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审计重点

现阶段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资,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的提高,实现了农民增收。因此,做好農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计,对规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展开讨论。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主要目的

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规范项目资金筹集、管理,加强对资金的监管,使财政资金有效使用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揭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和运行能力,切实发挥项目建设效益,达到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的目标。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重点

1.项目管理方面

(1)项目立项审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重点关注土地治理项目是否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定开发布局,规划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发展项目扶持是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重点扶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关注开发规划制定、项目库建立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情况。审查有无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和立项;是否按照规划下达计划和分配资金,并具体、明确地落实到项目实施单位,是否存在同一项目多头申报资金、套取资金的问题。

(2)项目实施程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土地治理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工程监理、资金和项目公示等制度,产业化发展项目实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审计中应关注项目是否实行项目法人制,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投标,是否按照设计进行项目建设,是否按照建设合同、监理合同实施项目,是否按项目申报、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对资金和项目进行公示,是否造成损失浪费,是否达到项目建设的目标等。

(3)项目任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或终止。审计中应关注项目是否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完成各项设施建设,各项设施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规模,竣工验收项目是否按规定办理竣工工程资产登记移交。项目实施有无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和建设期限等问题。土地项目竣工后有无及时编制项目竣工决算,积极组织项目验收。

2.项目资金

(1)资金筹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支出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中央财政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地方财政资金是否按照批复的计划筹集,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是否列入同级政府年度预算。

(2)资金管理。各级财政用于经国家、省级批准备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由项目实施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报账。审计中应重点关注项目资金是否按照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资金支付是否实行县级报账制,是否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审查财政部门有无将项目资金安排用于其他方面的情况。

(3)资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发展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投入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因此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主要检查项目实施单位是否严格按照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计划和有关规定使用财政资金,有无挤占挪用和超范围、超标准使用财政资金;项目实施单位的报账支出有无以虚假工程、虚假业务和其他项目支出骗取财政资金;项目管理部门是否按规定提取和使用管理费,前期工作费是否超过规定的额度;该项目结余资金处理是否合规、有效。专账核算、资金安排、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有效,报账资料是否真实、合规。

3.项目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各级地方是否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以实现农业增产;是否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措施综合配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重点扶持的优势农产品产业,该产业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有无产生积极作用,是否存在利用产业化项目套取财政补助而无明显社会效益的问题。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主要思路

1.跳出账本重效益。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计,除了对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外,更应该注重资金投资的效益,通过广泛的调查了解,真正掌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益,以及项目实施之后的维护和运行情况,查找不足、促进完善是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意义所在。

2.跟踪过程看现场。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中,查看现场是必不可少程序,通过对现场进行实地查看,能详细了解项目是否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建设,掌握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情况。

3.关注资金促时效。财政资金筹集和拨付使用的是否及时,是影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时效,加强资金为项目建设的保障作用,能有效促进项目建设按期完成,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效益。

作者:陈雅君

第4篇:三亚市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重大改革事项之一,是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市水资源短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用水管理粗放等突出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全面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于破解农田水利建设现实问题,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琼府办〔2017〕49号)精神,加快推进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促进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突出问题导向,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坚持协同发力、建管并重,夯实农田灌溉工程体系和计量设施基础,建立农业初始水权制度,

— 1 —

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完善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实现节水、减排、增产、增效,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综合施策。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水权制度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投融资机制改革紧密结合,综合运用价格调整、工程配套、技术推广、结构优化、财政奖补、管理创新等措施统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坚持两手发力。坚持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并举,既使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节水,也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保障农业基本用水需求,确保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

坚持助农惠农。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制定水价要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最大程度惠及广大农户,让农民既注重高效用水又能用得起水,在积极参与改革中共享改革成果。

坚持供需统筹。加强供水管理,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需求管理,全面提高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用水方式转变。

坚持生态优先。立足于服务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加强农业用水计量,合理控制用水总量;运用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最大程度利用雨水资源。

2 —

坚持节水增效。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坚持水价调节、水权流转、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通过节水增效,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任务目标

1.总体目标。2025年年底前,建立健全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完善农村基层用水组织,实施规范高效管理,实现多种管理形式并存和长效运转,农业水费计收基本到位;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普遍建立,适宜的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农业水价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

2.阶段目标。用3年的时间在赤田灌区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探索适合我市条件且可复制、易推广的改革模式,出台一批政策性文件,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改革经验在全市推广。

(四)进度安排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覆盖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根据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和我市实际情况,在赤田灌区开展试点的基础上优先启动大隆、水源池2个灌溉面积较大灌区的改革,其他灌区择机启动。

— 3 —

二、改革任务和内容

(一)夯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程基础

1.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整合高标准农田、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涉水项目,吸引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联营、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方式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和果蔬产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重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针对各灌区工程设施短板,加快末级渠系配套、涵闸维修、泵站更新改造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牵头单位:市水务局、市农综办,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各区人民政府)

2.加快供水计量设施建设。加快供水计量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工程同步建设计量设施;尚未配备计量设施的已建工程要通过改造补足配齐,力争3年内完成赤田灌区供水计量设施配套,6年内基本完成全市灌区供水计量设施配套。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全部实行斗口及以下计量供水;小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根据管理需要细化计量单元,结合区域输配水形式,选取合适的计量设施。以管道输水为主的,可采用水表、流量计等计量设施;以渠道输水为主的,可采用流量计、量水堰等计量设施;高效节水

4 —

灌溉工程尽量计量到户。要加强计量设施管护,坚决遏制毁坏计量设施行为。(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海南天涯水业集团公司、各区人民政府)

3. 推广节水技术措施。根据耕地土壤类型、作物需水规律以及水资源条件等,优化配置水、土、光、热、种等资源,因水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抗旱、高产、适应性强的优势作物,实现节水增产和节水增效目标。大力推行管灌、喷灌、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措施,集成发展水肥、水药、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积极推行农机农艺节水措施,提升天然降水利用率。开展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供水效率和效益。(牵头单位:市水务局、市农综办,配合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各区人民政府)

(二)建立农业水权制度

1.确定农业用水总量指标。以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坚持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综合农业用水定额、灌溉面积、水文数据、渠道水利用系数、种植结构等因素,核定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局,各区人民政府)

2.科学分配农业初始水权。根据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按照总量控制、以供定需、适度从紧、科

— 5 —

学引导的原则核定单位灌溉用水量,在保障合理灌溉用水的基础上,明确用水管理组织、工程单元或终端用水主体获得的农业初始水权。实行取水许可动态管理制度,各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据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综合产业结构、用水现状等因素,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分解到村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等用水主体;根据管理需要向用水单位或基层用水管理组织颁发集体水权证,也可以向用水个人颁发水权证书,并注明水源、水量、用途、期限、转让条件等,明确用水权利和义务。(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局、市农综办、市国土资源局、各区人民政府)

(三)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

1.明晰农田水利工程“三权”。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明晰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主体。其中,政府财政投资兴建的工程,产权归各区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的工程,产权归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社会资本和个人投资、资助捐赠兴建的工程,产权归投资者或被捐赠者所有;以多种投资形式联合兴建的工程,产权归投资者共同所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所管辖的相关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登记造册,健全档案,核定工程产权并颁发产权证书。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前提,将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权移交给村集体、

6 —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受益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确管护主体责任,确保水费收得上、工程有人管。(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局、市国土环境局、各区人民政府)

2.加强用水终端管理。鼓励发展农民用水自治、专业化服务、水管单位管理和用户参与等多种形式的终端用水管理模式。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组建、创新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用水管理、水权分配、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局、市农综办、各区人民政府)

3.深化行业改革。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离。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水管单位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提升供水服务水平,建立管理科学、精简高效、服务到位的运行机制。做好工程维修养护,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区人民政府)

(四)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1.明确农业水价定价权限。政府投资的水利工程农业用水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由社会资金建设的水利工程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实行政府定价的,由价格主管部门按程序进行成本监审、价格论证,报市政府审批。实行协商定价的,由供需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按照有利于促进节水、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和农业生

— 7 —

产发展的原则协商定价,并报发改、水务部门备案。(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水务局,市财政局)

2.合理核定农业用水价格。农业供水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工程运行维护费、人员经费、动力费、水资源费等。农业用水价格制定实行成本监审制度,明确计入定价成本项目和标准,建立健全成本公开制度。农业用水价格制定要综合考虑供水成本变化、水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用户承受能力等,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供水价格原则上应达到或逐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并根据运行成本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水务局,市财政局)

3.实行分类水价。结合农业发展政策、生产效益、用水量等,区分不同的农业种养结构、作物种类、供水来源、灌溉方式等用水类型,在终端用水环节实行分类水价。粮食作物用水价格低于其他用水类型价格,用水量大或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养殖业用水价格可高于其他类型用水价格。(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水务局,市财政局)

4.推行分档水价。实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逐步建立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区分农业用水定额与用量、供给与需求的不同档次,实行分档水价。以合理核定农业用水定额为基准,按照多用水多付费的原则,确定用水阶梯和相应的加价幅度,推行超定

8 —

额累进加价制度。(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各区人民政府)

5.加强水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各水管单位要加强农业用水水费的征收力度,完善水费征收管理措施。各用水受益单位应按规定向征收单位缴纳农业用水水费。收取的水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用于水利工程管理以外的开支。(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各区人民政府)

(五)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1.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财力状况相匹配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补贴标准主要根据定额内用水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的差额,统筹考虑农业水价调整与农户承受能力等制定,可直接对工程运行维护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也可按照运行维护成本与水价改革前终端水价的差价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农业水价未达到运行维护成本的,补贴用于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农业水价达到运行维护成本以上的,重点补贴在定额内用水的种植粮食作物的用水主体,超定额用水的不予补贴。(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综办、各区人民政府)

— 9 —

2.建立节水奖励机制。建立易于操作、用水户普遍接受的节水奖励机制。对积极推广应用工程节水、农艺节水、调整种植结构并取得明显节水成效的农业用水主体给予奖励,重点奖励农村基层用水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粮食作物种植大户,提高用水户主动节水的意识和积极性。奖励标准主要考虑节水水量、示范作用、影响效应等因素,具体标准依据管理实际需要确定。结合农业用水实际选择适宜的奖励方式,可给予资金奖励、管护费用奖励或节水设备物质奖励等方式。(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各区人民政府)

3.多渠道筹集奖补资金。根据改革工作实际需要,统筹安排的水管单位财政供养人员支出和工程公益性维修养护经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养护补助、有关农业奖补资金等以及收取的水费,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来源,所需经费由市、区财政各负担50%。(牵头单位:市水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市政府为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责任主体,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

10 —

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负责有关日常工作。

2.明确责任分工,协调合作。市直属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细化落实责任,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协同推进改革。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督促落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计划,负责农业供水成本核算、农业用水价格核定、超定额累进加价和分类水价制定,并履行水价执行监督责任;水务部门牵头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定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计划,制定赤田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配套改造,完善用水计量设施,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利工程产权界定,农业初始水权分配,水利工程水费征收,研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以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日常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统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水利建设基金、国有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落实工程建设和改革经费,加强资金管理,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农业部门负责种植结构调整,农业节水措施推广应用,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用水需求管理,调查统计不同用水类型用水数量;市农

— 11 —

综办负责主导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开发商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引进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相关工作。各区政府也应成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制定具施办法,确保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3.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建立改革进度报告、通报和约谈、整改等制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切实保障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落实到

4.加强宣传引导。市直属有关部门要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政策解读,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水情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节水观念,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有偿用水意识和节约用水的自觉性,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快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

5.做好信息报送。认真做好改革信息汇总报送工作,市直属有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要及时报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动态、经验做法、发现的问题及有关建议,并于每年6月10日和11月10日前,分别将上半年、全年改革工作情况报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报市政府及省物价、财政、水务和农业部门。

12 —

第5篇:江南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1143号)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印发2017年广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水财〔2017〕24号)及南宁市水利局《关于印发2017年南宁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实施计划的通知》(南水农水 〔2017〕30号)精神,为切实加强对城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实现农田排灌工程良性运行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创新,结合城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制水方针,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和水安全,促进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突出问题导向,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实现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展,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完善农田灌溉工程体系,建

立农业初始水权制度和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实现节水、减排、增产、增效,为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综合施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由各级人民政府主导推动,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群众成为改革的真正主体。加强农业水价改革与其他相关改革的衔接,综合运用工程配套、管理创新、价格调整、财政奖补、技术推广、结构优化等举措统筹推进改革。

(二)坚持两手发力。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体现“谁用水,谁付费”原则,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作物合理用水需求,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既促进节约用水、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又让农民群众用得起水,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农村饮水安全。

(三)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强化供水管理,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提高供水服务效率,也要把需求管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提高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用水方式转变。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鼓励农民节约用水,对采取节水措施、促进节约用水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用水户给予奖励或补贴。

(四)坚持多方联动。以政府为主导,发改(物价)、财政、农林水利、民政等部门密切合作,发挥价格调整、资金整合、行业指导等优势,形成工作合力。

2

(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种植养殖结构等差异状况,结合土地流转、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建立和规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探索符合实际的做法,调动各方改革的积极性,有计划、分步骤推进。

(六)坚持节水优先。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农艺节水技术。在总体上不增加用水总量的前提下,力争扩大灌溉面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通过节水实现增产、增效、增收的综合收益。

(七)坚持试点先行。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基层组织积极性高、群众意愿强的灌区开展改革试点,带动城区改革工作扎实推进。根据项目区的选择应考虑示范工作的连续性,按照连续推进、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的原则,选择六冬水库高效节水灌区,属六冬水库自流低压管灌灌区范围,同一灌溉水源,满足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的原则。

三、保障措施

为顺利推进我城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工作,决定成立江南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具体成员名单如下:

长:韦新培

江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岑常军

江南区农业林业水利局局长 成

员:覃伟宁

江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江南区财政局副局长 杨德福

江南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

江南区民政局副局长

陈明海

江南区农业林业水利局副局长 罗远辉

苏圩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潘慧莹

江南国土分局副局长 彭

江南供电分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工作中的各种重要事项,协调解决各种重大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江南区农业林业水利局,办公室人员从农林水利、财政、发改(物价)、民政、苏圩镇等成员单位各抽调1名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农林水利局分管副局长陈明海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城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推进过程中重大事项的综合协调;组织测算试点片区农业供水成本;制定供水价格政策;监督项目招投标工作;审核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并监督落实;负责项目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配套资金的筹集,并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对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农业林业水利局:负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日常工作;负责指导试点项目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建立作物生育阶段需水与降水季节分配相吻合的节水型农业结构;在试点项目区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和农机农艺节水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用水的技术水平。指导确定试点项目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试点项目区农业用水定额,明晰试点项目区农业水权;指导4

试点项目区创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完善灌溉工程计量设施和末级渠系。

财政局:负责指导探索建立试点项目区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落实城区水价试点项目改革资金,监督资金使用和绩效评价。 发展改革局:负责指导做好试点项目区农业供水成本核算,农业用水价格、超定额累进加价、分类水价等工作。

民政局:负责受理灌区农业用水合作组织注册、登记及配合业务主管单位对农业用水合作组织的管理等工作。

苏圩镇人民政府:负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区内各村村干及群众的组织发动工作,并协调有关各方面的工作关系。

江南国土分局:做好高标准农田项目计量设施配套,积极支持配合水价改革。

江南供电分局:做好计量设施安装、改造及扩容时涉及用电报装等配合工作。

四、目标任务

通过一年时间努力,在试点区域达到以下目标:

明晰农业初始水权;建立合理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探索实行分类价格政策,根据不同种养品种,实行不同的供水价格;实行“先费后水”、按方计量收费;实行总量控制、定额供水;推进基本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模式,以基础水权为中线,节约有奖、超用加价;实现水权流转。

五、进度安排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7年4—11月)。主要是建立工作

机制,确定试点项目区,做好试点项目区调研等各项准备工作。11月底前完成试点项目区实施方案的报审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4月)。2017年12月底前完成试点实施方案出台,落实配套工程实施单位,2018年4月底前完成项目验收和考核工作。同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信息汇总上报工作,每月 25日报送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以简报、专报等形式报送本城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验做法、重要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有关建议等。

(三)总结评估阶段 (2018年5月)。 接受市级相关部门对试点项目工作监督考核,接受上级单位对试点项目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形成系统的工作报告和拟定的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意见一并报市水利局。

6

第6篇:吉林省2017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计划

2017年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推进之年,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6〕42号)的有关要求,根据全省灌区工程的管理现状,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进展情况,2017年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

一、主要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各试点灌区要在6月底前成立由当地政府牵头,物价、财政、水利、农业等部门参加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实施步骤等,细化改革具体目标、实施范围、完成时限、部门责任等。

2.建立定期协调调度制度。由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每季度组织相关部门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各项政策落实、项目推动、部门履职等方面进行协调调度,共同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开展计划等。每年向省政府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

3.开展不定期的督导检查。由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不定期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督

- 12策精神,让基层政府、有关部门、灌区和农民群众了解改革,积极参与改革。

试点灌区的物价、财政、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要在7月底前将宣传活动开展情况,10月底前将全年改革工作进展情况上报当地政府,以及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农委。另外,以简报、专报等形式及时上报本地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验做法、重要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有关建议等。

牵头单位:省水利厅

二、时间进度安排

(一)2017年5月-6月,对白城市白沙滩(张家园子片区)、东辽县灯杆河2个灌区的工程建设内容、规模和设计标准等进行指导,对具体土建工程、计量配套设施、办公场地建设等提出具体要求。

(二)2017年6月召开一次省级联席会,研究2017年改革工作,对各项改革措施的后续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总结,讨论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精准补贴、节水奖励等顶层设计,明确资金落实、工程建设、制度建立等。

(三)2017年6月-10月,对前郭灌区、五家子灌区2个试点的制度建立、工程建设、政策宣传等进行指导。

(四)2017年11月-12月,汇总全年改革信息,总结我省2017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省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家四部委。同时,根据2017年工作进展情况,编制2018年度实施计划,经省政府批准后下发各地,并报送国家四部委。

- 5 -

第7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如何改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成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等,都将成为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重点。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近日表示,我们要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这意味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成为今年水利改革重头戏。

农业水价一直是水利领域的敏感地带。过去,大家意识不到水的商品属性,认为灌溉用水不该收费。有的地区,水费收不上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就现行的农业水价标准来说,普遍存在偏低的问题。很多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反映,当地“只是象征性收取,远达不到供水成本。”这势必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水费难以维持灌排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农民的用水行为很难被约束,节水意识不易被调动激发。

在我国,农业是用水第一大户,农业用水方式比较粗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0.7至0.8的世界先进水平。立足我国现有的水资源条件,农业必须节水。除了加快升级水利基础设施,我国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节水内生动力。

在此背景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改革,要让水价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激发农民的节水动力。”倪文进认为。由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复杂性,我国采取了试点先行的办法。在2013年试点的基础上,2014年又在27个省份80个县开展了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探索性、阶段性成果。

通过总结经验,倪文进透露,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会优先选择灌排设施比较好、用水计量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具体操作上,首先要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我国目前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有80%以上的县明确了用水总量,下一步要把农业用水总量进一步分配到灌区和农户。同时,对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灌溉都要采取用水定额管理。”在保证农民定额内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倪文进介绍说,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水价既要反映农业供水成本,同时也要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要分不同类型的地区、不同类型的作物来合理确定农业供水价格。“总体思路上,粮食作物因为涉及国家粮食安全,总体上还是按供水成本确定;而对经济作物,特别是规模化的经济作物种植区,要适当考虑供水成本加微利,这样也可以让一些社会资本愿意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他说。

“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把水节下来,但又不能过多地增加农户的灌溉成本,这需要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倪文进介绍说,这些年,各地在试点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河北等地探索的“一提一补”机制:“提”就是将水价提高,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补”就是将水价提高的部分和财政补贴资金作为节水调节基金,按面积等补贴给农民。通过灵活的机制,实现水价虽提但负担不增、用水减少但效益增加,调动农民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第8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地方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精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1143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综合施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由各级人民政府主导推动,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群众成为改革的真正主体。加强农业水价改革与其他相关改革的衔接,综合运用工程配套、管理创新、价格调整、财政奖补、技术推广、结构优化等举措统筹推进改革。

坚持两手发力,高效利用。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体现"谁用水,谁付费"原则,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作物合理用水需求,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既促进节约用水、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又让农民群众用得起水,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农村饮水安全。

坚持供需统筹,节约奖补。既要强化供水管理,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提高供水服务效率,也要把需求管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提高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用水方式转变。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鼓励农民节约用水,对采取节水措施、促进节约用水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用水户给予奖励或补贴。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创新。区分不同地区水资源禀赋、灌溉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种植养殖结构等差异状况,结合土地流转、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建立和规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做法,调动各方改革的积极性,有计划、分步骤推进。

(三)总体目标。用10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终端计量供水,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善的市县要加快推进改革,通过3-5年努力率先实现改革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与责任。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包括灌区管理单位、乡镇水管单位、村组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业公司等)。灌区管理单位或乡镇水管单位负责骨干工程及相应的附属建筑物和跨行政区域工程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负责所属水权的层级分配,对管理范围内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农业用水主体的用水量核算、水事协调和工作指导等。村组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末级渠系及相应的附属建筑物进行日常管理、维修养护以及水价执行等工作。

(二)建立农业水权制度。

1.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农业灌溉水权按照"定额供水、计量收费、梯级计价、节约有奖、超用加价、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水权可流转"的总原则。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市核定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县域内初始水权分配,初始水权按照灌区或乡镇水管单位管理范围内的可调配的骨干水源确定;灌区或乡镇水管单位对所属水权再分配至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初始水权以内,按成本收费,对节约或超水权部分,实行梯级计价模式。鼓励用户转让农业水权,政府或其授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灌区管理单位可予以回购;在满足区域内农业用水的前提下,推行农业水权跨区域、跨行业转让。

2.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结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要求,制定本县市区范围的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乡镇或灌区,乡镇或灌区应将县下达的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后下达给管理范围内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

3.实现灌溉用水计量。全面推行计量收费,斗口及以上用水实行按方收费。农业供水计量要逐步延伸到斗渠,有条件的地方要延伸到农户。

(三)配套完善供水计量设施。

1.供水计量设施配套建设和改造内容。加快供水计量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工程要同步建设计量设施,主要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道建设、微喷灌设施建设、渠系建筑物改造及配套完善量、测水设施等;尚未配备计量设施的已建工程要抓紧完成改造。严重缺水地区和地下水超采地区要限期配套完善。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全部实现斗口及以下计量供水;小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根据管理需要细化计量单元;使用地下水灌溉的要计量到井,有条件的地方要计量到户。

2.建设要求。工程建设应上与骨干工程相衔接,下与田间工程相匹配,统筹考虑排水问题,达到末级输、配水渠系完好通畅,各类渠系建筑物和灌溉设施配套齐全,量水设施的布设满足细化计量单元的管理要求,田间地面灌溉工程达到节水灌溉标准,末级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

(四)水价形成机制。

1.水价构成。水价由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末级渠系水价构成。全成本水价等于水利工程供水水价与末级渠系水价之和。

2.定价机制。实行分类水价制度,粮食作物水价最低应满足财政补助后的执行水价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经济作物水价最低应满足执行水价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实行政府定价,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和小型灌区及社会资本投资的工程实行政府指导价,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协商方式确定。实行农业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对不同用水规模实行分档水价,超定额用水的累进加价,有效限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

(五)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1.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财力状况相匹配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补贴标准根据定额内用水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的差额确定,重点补贴种粮农民定额内用水。

2.精准补贴的主要方式。直接对工程运行维护费用进行补贴;对管水人员的劳务进行补贴;对灌溉设施的节水改造进行补贴;对终端水价不能达到运行成本的,末级渠系水价按运行成本核定,骨干工程水价与运行成本的差额部分给予补贴;高扬程灌区实行优惠电价或对扬水电费给予适当补助。

3.建立节水奖励机制。建立易于操作、用户普遍接受的节水奖励机制,多渠道筹集节水奖励资金,重点对采取节水措施、调整种植结构节水的规模的经营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给予奖励,提高用户主动节水的意识和积极性。

4.多渠道筹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统筹财政安排的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养护补助、高扬程抽水电费补贴、有关涉农涉水奖补资金及水资源费等,落实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来源。

(六)探索创新工程建设和终端用水管理方式。

1.工程建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建设模式:招投标方式、由管护主体实行先建后补方式、由管护主体实行建管一体化方式、由管护主体直接委托建设方式等。鼓励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为主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体的末级渠系工程建设模式。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颁发产权证书,将使用权、管理权移交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益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确管护责任。

2.终端用水管理。鼓励发展农民用水自治、专业化服务、水管单位管理和用水户参与等多种形式的终端用水管理模式。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组建、创新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任务,积极推进落实。各市州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负责,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总结改革经验,具备条件的要适时予以推广。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改革时间表和分步实施计划,细化改革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抓好各项措施落实。

(二)落实部门职责。各级发改(物价)、财政、水利、农业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发改(物价)部门负责组织测算农业供水成本,制定供水价格政策;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好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强化资金监管和绩效评价;水利部门负责确定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农业用水定额,明晰农业水权,实行水权转让,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配套计量设施建设等;农业部门负责指导种植结构调整,推广农业节水技术,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建设,实行农业用水水质监测,加大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的支持力度。

(三)把握时间节点。各地要统一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多途径完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统筹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具体时间节点如下:2016年-2017年,各市州至少在1个县市区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同时在3个大型灌区推行(2016年-2017年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单位名单:长沙县桐仁桥灌区、浏阳市浏阳灌区、宁乡县黄材水库管理局、攸县酒埠江灌区中心所、茶陵县茶安灌区、岳阳市铁山供水管理局、澧县九旺灌区、涟源市民兵水库灌区、洪江市龙田红旗灌区);2018年-2021年,各市州至少在50%的县市区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同时在10个大型灌区推行;2022年-2025年,全面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鼓励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完善的市州、县市区,整市、整县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四)强化资金保障。各级发改、财政、水利、农业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支持力度,安排部分中央投资资金用于量、测水设施完善与配套、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和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在安排各类涉水建设资金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等时,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地区倾斜。在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灌区新建及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实施时,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同时,加强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补助资金分配和"芙蓉杯"水利建设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做好信息报送。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发改价格[2016]1143号文件要求,及时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汇总上报工作,每年的6月25日前和11月25日前将上半年和全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报省水利厅和省发改委。同时,以简报、专报等形式及时上报本地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验做法、重要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关建议等。

(六)加强宣传引导。各市州、县市区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宣传报道,加强节水和"水是商品"意识教育,广泛宣传改革的意义,为了解、支持改革营造良好氛围。项目区要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入村组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用水户有偿用水、节约用水的自觉性;对确定水价和水价调整等事项,要与用水户提前面对面沟通,做细做实宣传解释工作。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7月25日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来源: http:///fg/detail2024402.html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第9篇: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地方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

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济南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月20日

济南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重大改革事项之一,是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市面对水资源短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用水管理粗放等突出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全面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于破解农田水利建设现实问题,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有序推进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发〔2016〕44号)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水安全、促进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突出问题导向,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用水需求管理,坚持协同发力、建管并重,夯实农田灌溉工程体系和计量设施基础,建立农业初始水权制度,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完善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实现节水、减排、增产、增效,为“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其他相关政策衔接,综合运用价格调整、工程配套、技术推广、结构优化、财政奖补、管理创新等举措推进改革。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农业用水方式转变,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作物合理用水需求。

2.坚持因地制宜。准确把握各县区水资源禀赋、灌溉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种植养殖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性,结合土地流转、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激发农村发展潜力,引导形成符合当地实际、各具特色的改革模式和具体做法,积极有序推进。

3.坚持助农惠农。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制定水价要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最大程度惠及广大农户,让农民既注重高效用水又能用得起水,在积极参与改革中共享改革成果。

4.坚持生态优先。立足于服务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加强农业用水计量,通过定额管理促进区域用水总量控制;运用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最大程度利用雨洪资源;积极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农业用水水源优化配置,保障市域供水保泉目标实现。

(三)任务目标。

1.总体目标。2024年年底前,建立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成本水平,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发展集中区域达到完全成本水平;完善农村基层用水组织,实施规范高效管理,实现多种管理形式并存和长效运转,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农业水费计收基本到位;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广泛应用;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2.阶段目标。用2年左右时间在章丘区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探索适合我市条件且可复制、易推广的改革模式,出台一批政策性文件,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改革经验在全市推广。

(四)进度安排。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覆盖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根据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和我市实际情况,在章丘区开展试点的基础上优先启动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长清区、历城区5个灌溉面积较大县区的改革,其他区(含济南高新区、市南部山区,下同)择机启动。(2016年-2024年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计划详见附件)

二、改革任务与内容

(一)夯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程基础。

1.完善农田灌溉工程体系。以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建设为带动,统筹多部门联合发力,针对各类灌区工程设施短板,建设末级渠系和田间配套工程,全面推进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工程建设,持续完善农田灌溉工程体系,并针对不同灌溉类型突出建设重点。引黄灌区要重点结合引水条件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建设,在引黄干渠上游段的自流灌区,重点推进干、支渠高标准防渗工程建设;在引黄干渠中游段,重点优化提水泵站布局及输水管道设施,完善农田排水系统;在引黄干渠下游段,重点推进井渠结合的灌溉工程建设。水库灌区要重点配套建设输水管道、渠系及节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地势条件推广自流管道灌溉,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井灌区要突出优化机井布局和机井配套建设,其中在大田作物区推广应用无井房射频卡控制管道输水灌溉,在经济作物区和设施农业区、都市农业发展区积极引进先进节水设备,发展喷灌、微灌等现代高效精准灌溉。提河灌区要重点提升拦蓄和引水能力,以河道梯级开发为契机,优化拦河闸坝、提水泵站等布局,配套建设输水渠道和管道,积极拦蓄利用雨洪资源。小水源灌区要重点突出小水源开发并配套建设灌溉设施,在南部山区选择适宜地点建设高位蓄水池或雨水集蓄工程,推广提水管道输水灌溉和自流管道输水灌溉。

2.配套供水计量设施。新建、改扩建的农田水利工程要同步建设计量设施,尚未配备计量设施的已建工程要通过改造补足配齐,济南泉域、白泉泉域、百脉泉泉域、洪范池泉域(以下简称四大泉域)及地下水超采地区要在2020年前配套完善。要合理确定供水计量控制层级,结合区域用水总量控制要求,构建县、镇、村三级农业用水计量网络体系,大中型灌区可在干渠、支渠、斗渠引水口设置计量点,其中骨干工程与末级渠系的分界点统一设置供水计量设施,有条件地区逐步计量到地块;小型灌区和末级渠系细化计量到用水单元;小型水源工程因地制宜设置固定、半固定或移动式计量设施;井灌区计量到单井,有条件的地方可计量到户。要规范供水计量管理,其中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按照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要求,由其对应的管理机构负责供水计量;末级渠系控制范围结合水费计收要求,由基层水管单位或农村基层用水组织计量。要灵活选择计量方式和方法,对于田间用水计量,因地制宜灵活采用当地群众易于接受的测水量水方式和方法,引黄灌区和水库灌区斗渠以下、管灌区支管以下供水计量,既可按户计量也可按亩分摊;井灌区可实行“以电定水、水电双控”等计量方式,逐步推行按户计量;小水源灌区可采用“以时折水”、“以亩折水”、“抽样类比”等计量方式。

3.推广节水技术措施。大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根据耕地土壤类型、气候特点、作物需水规律以及水资源条件等,优化配置水、土、光、热、种等资源,因水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农、林、牧、渔业用水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抗旱、高产、适应性强的优势作物,实现节水增产和节水增效目标。集成推广农艺节水技术,研究推行管灌、喷灌、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措施,集成发展水肥、水药、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积极发展农机农艺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合理施用绿色抗旱保水剂等,提升旱作区天然降水利用效率;有效开展节水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水的技术水平。积极探索雨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依托区域水网建设,发挥农田水利设施在截流促渗方面的作用,扩大雨洪资源用于农田灌溉的利用规模,实现多水源联合调度。

(二)建立农业用水水权制度。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1.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在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行业和部门用水总量控制机制。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上级分配的本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综合当地产业结构、发展政策、用水现状等因素,合理确定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并逐级分解。根据用水管理需要,可将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乡镇、村集体、农村基层用水组织等用水主体,也可分解到灌区斗渠或农渠、泵站、机井等工程单元,具备条件的还可分解到具体用水户或地块。

2.实施灌溉定额管理。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灌溉情况,参考《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DB37/T1640-2015)标准,确定农业用水基本定额;根据工程类型、取水方式、灌区规模等确定调节系数,分别核定不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产品等用水定额。对于复种指数高的地区,可按照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及用水定额,加权平均计算亩均综合用水定额。

3.科学分配农业初始水权。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辖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按照总量控制、以供定需、适度从紧、科学引导的原则核定单位灌溉用水量,在保障合理灌溉用水的基础上,明确各级用水管理组织、工程单元或终端用水主体获得的农业初始水权。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管理需要向用水单位或基层用水管理组织颁发集体水权证,也可以向用水个人颁发水权证书,并注明水源、水量、用途、期限、转让条件等,明确用水权利和义务。

4.鼓励水权转让交易。以县域为单元建设水权交易市场,出台水权交易管理办法并形成水权制度体系,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水权交易平台、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水权交易规则并监督实施。鼓励用水户节约用水,在不影响粮食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允许农业水权流转并从中获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农业水权一并流转使用。未完成交易的富余农业水权,政府或其授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灌区管理单位、基层用水组织等可按照政府指导价予以回购;在满足区域内农业用水的前提下,推行节水量跨区域、跨行业转让。行政区域内的农业水权交易由相应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跨行政区域的农业水权交易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水权分配、交易等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县区自行确定。

(三)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1.核算农业供水价格。农业供水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工程运行维护费、人员经费、动力费、水资源费等。农业供水成本可由物价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根据实际用水情况,按照供水工程级别逐级测算。灌区管理单位配合实施骨干工程农业供水成本测算,基层水管单位、村委会或基层用水组织配合完成末级渠系供水成本测算。

2.开展农民承受能力评估。依据当地种植结构及收益情况,调查农民水价承受能力并作为确定最终执行供水价格的参考依据。农民对水价的经济承受力主要以水费占亩均产值的比例或占亩均纯收益的一定比例测算,前者一般为5%-8%,后者一般为10%-13%。具体比例可综合种植作物类型、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

3.分级核定执行水价。农业水价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其中,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农业水价实行政府定价;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小型灌区以及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供水工程,推行政府指导价格框架内的协商定价。实行政府定价的,由价格主管部门按程序进行成本监审。实行协商定价的,由供需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按照有利于促进节水、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则,在政府指导价格区间内确定。

4.推行分类分档水价。结合当地实际及农业发展政策,区分不同的农业种养结构、供水来源,实行分类水价,其中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养殖业用水价格要高于粮食作物;地下水价格要高于地表水;常规水源价格要高于非常规水源。为做好城市供水保泉工作,四大泉域范围内地下水用于农业生产的,可探索推行季节性水价,枯水季节水价要高于丰水季节水价。区分农业用水定额与用量、供给与需求的不同档次,实行分档水价。以核定的灌溉定额为基准,按照多用水多付费的原则,确定多个阶梯和相应的加价幅度,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

5.切实加强价格调控。以保障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为前提,统筹确定供水价格的定价水平。全市农业水价整体上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其中四大泉域及地下水超采区要达到完全成本水平,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及养殖业集中地区达到微利水平。根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标、原则和各自分工,各县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区出台或修订农业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坚持价格调整、利益调节、合理补偿相结合,与财政税收改革、农业综合改革、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相协调,把握调价时机、力度和节奏,建立配套完善的农业水价定价调价机制。要切实增强农业水价定价调价机制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充分听取和吸收各方意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调整农业供水价格。水价调整要紧密结合改革进度需要,可一步到位,也可分步到位。

(四)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

1.明晰工程“三权”。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明晰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主体。其中,政府财政投资兴建的工程,产权归各级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的工程,产权归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社会资本和个人投资、资助捐赠兴建的工程,产权归投资者或被捐赠者所有;以多种投资形式联合兴建的工程,产权归投资者共同所有。对不能确定产权归属的,原则上划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县级以上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对辖区内相关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登记造册,健全档案,全面核定工程产权并颁发产权证书。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前提,将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权移交给村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其他基层用水组织,明确管护主体。以承担工程维护义务为前提,界定管护主体的收益权,包括扩大灌溉范围收取的水费收入、各级财政给予的资金补贴、促进节水后获得的节水奖励等。

2.明确管护义务。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可推行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竞争参与公益性工程运行管护,也可采取农户自管、村委会管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水管单位管理等多种方式,鼓励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行资本化运作、新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实行市场化和物业化经营管护。对取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护权的,县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与之签订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协议书,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及管护工作台账,明确管护责任。因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变更等导致农田水利工程使用主体发生变化的,按相关程序办理变更事宜并签订管护协议。

3.扶持基层组织。鼓励群众自愿组建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基层用水组织,通过承担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义务获得收益,各级财政要给予有力扶持。各县区可成立县、镇、村多级联合的服务公司、服务中心,可依托农村基层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灌溉专业合作社、农民用水户协会,也可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创办水利经济合作社、农业用水服务公司。不具备以上条件的,要依托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健全村级用水管理组织,逐步提高管理水平。

4.促进健康发展。支持农村基层用水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物业化管理,鼓励实行资本化运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将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使用权与农业初始水权赋予同一主体,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用水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田灌溉工程、养护工程设施的优势以及在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业用水管理水平和效益。通过水利工程设施抵押贷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基层用水组织给予重点培育,扶持其做优做强。鼓励基层用水组织拓展服务范围,实施有偿经营。

5.提升管理能力。从管理手段、技术装备等方面不断提升基层用水组织的综合管理能力。配合全市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产业领域融合创新。有效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用水计量、收费、监管和服务水平,发展精准化生产、网络化服务、智能高效、绿色安全的智慧农业。各县区要积极创造条件配套相关设备设施,开发操作平台系统,逐步实现用水计量、水费征收、总量控制、水权交易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五)完善农业节水激励机制。

1.实行精准补贴。在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财力状况相匹配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在发挥水价促进节水杠杆作用的同时,确保总体不增加农户定额内用水的水费支出,保障农户合理用水权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精准补贴以水价调整为前提并与农民灌溉用水承受能力挂钩,对于未实际灌溉、农业用水超出定额、农业水价调整未达到要求或未超出农户承受能力的不予补贴。精准补贴对象主要为在定额内用水的种植粮食作物的用水主体,包括不同规模的农民用水户、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依法设立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以及小型灌排设施和配套计量设施管护主体。补贴标准主要根据定额内用水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的差额,统筹考虑农业水价调整与农户承受能力等制定,可直接对工程运行维护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也可按照运行维护成本与水价改革前终端水价的差价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各县区依据测算结果自行确定。用水补贴一般包括申请、审核、批准、兑付、核验等程序,由基层水管单位或用水组织统一负责实施,并接受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兑现补贴可在用水户认可的前提下,对维修养护主体采取按项补贴、据实报销补贴;可充抵下一水费,但充抵比例不得超过50%;也可对各类用水户按照扩大或改善灌溉面积或用水量,在灌溉周期结束后或年终统一发放。具体补贴程序、方式以及资金使用管理等由各县区自行确定。

2.实施节水奖励。建立易于操作、用户普遍接受的奖励机制,对积极推广应用工程节水、农艺节水、调整种植结构并取得明显节水成效的农业用水主体给予奖励,重点奖励农村基层用水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粮大户等。对于未发生实际灌溉、因种植面积缩减或者转产等非节水因素引起的用水量下降,不予奖励。奖励标准主要考虑节水水量、示范作用、影响效应等因素,具体标准由各县区依据管理需要自行确定。节水奖励一般包括申请、审核、批准、兑付、核验等程序,由基层水管单位或用水组织负责实施,并接受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各县区结合各自农业用水实际选择适宜的奖励方式,可给予资金奖励、节水设备等物质奖励,也可采取节水回购方式给予资金奖励。具体奖励程序、方式以及资金使用管理等由各县区自行确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高度重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有序推进。市政府为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责任主体,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财政、水利、农业、物价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负责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负责有关日常工作。各县区政府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主体,要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制,把握好方向和路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级要明确部门分工,细化落实责任,协同推进改革。发改部门负责督促落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区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计划;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改革投入资金,加强资金管理,组织开展绩效评价;水利部门负责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利工程产权界定、农业初始水权分配、水利工程水费征收以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日常工作;农业部门负责种植结构调整、农艺节水措施推广,并加大对农业补贴支持力度;物价部门负责农业供水成本核算、农业用水价格核定、超定额累进加价和分类水价制定,并履行水价执行监督责任。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相关工作。

(三)强化资金保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引导作用,统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国有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投入力度。同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收益分成等有效途径和方法,调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和自筹资金参与农田供水工程建设,不断拓宽资金来源。要以工程产权界定为基础、水权有偿交易为纽带、合理投资回报为吸引,鼓励社会资本以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四)严格监督考核。要加强对各县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市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考核办法,对各县(区)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市以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和奖补资金分配挂钩。要建立改革进度报告、通报和约谈、整改等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切实保障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五)抓好宣传引导。围绕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各县区每年组织开展现场会或专门业务培训,做好政策解读、横向交流作等工作,并及时通报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确保各项政策落实不走样、见实效。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强化水情教育,增强广大农民有偿用水、节约用水意识和节水自觉性,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快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各县区政府要结合全市改革进度安排及时编制本级实施方案,并将建立组织领导机制等情况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文本、实施计划报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报送本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动态、经验做法、发现的问题及有关建议等,并于每年6月15日前、11月15日前,分别将本县区上半年、全年改革工作情况报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来源: http:///fg/detail2035681.html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上一篇:财务管理整改意见下一篇:公安机关办理信访案件